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2-04 02:39:32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当前,孝感市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用效益也不断提高。但经济发展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放缓,城乡差距较大。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保持地区经济平稳增长;加大财政对社保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缩小财政社保支出的城乡差距;扩大社保覆盖面,多渠道筹集社保资金。

[关键词]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发展

一、孝感市财政社保支出与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孝感市经济发展状况

孝感,临近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其综合实力在湖北省名列前茅,在武汉城市圈中与武汉同城化的条件最好[1]。自进入21世纪以来,孝感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和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保持定力谋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平稳增长,发展的质量也不断提升。2004到2014年11年间,孝感市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5倍,前3年的增长速度不够明显,后8年的总体趋势近似线性,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提高了182%、317%和231%。尤其是在2014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孝感市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7%)的同时,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6:48.6:31.8到本年18.6:49.1:32.3的调整。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图1所示,孝感市的GDP总量虽在稳步上升,但其占湖北省GDP的比重却在下降。2004年孝感市GDP占湖北省GDP的比例在6%左右,而2010年跌破5%,2011年下降到最低点,之后虽略有回升,但并没有呈现比较显著的上升趋势。①这表明就横向而言,孝感市的经济地位有所下滑。

(二)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状况

1.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高、增长速度放缓

由图2可知,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额在不断增加,2010年到2014年间增长了近3.5倍,但其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自2011年起却基本保持不变,一直在15%左右,还略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版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额一直占财政总支出的12%左右,由此可见,孝感市的财政社会保障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效果有所增强

衡量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效果显著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增加保障覆盖面的情况。2010年到2011年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从93409万元增长到178829万元,增加的绝对额是85420万元,这部分资金带来的五项社保②增加的人数为3.05万人,而2014年增覆扩面后新增参保9.3万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额却是56317.7万元。对比两者,后者能用相对较少的支出使更多的人得到保障,表明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效果在增强。

3.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距较大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城乡分割的二元保障体系,这是由我国经济上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所决定的。目前,城镇已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在内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而广大农村却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建设,存在覆盖面小、各地区保障水平差异大等多种问题。尽管近几年孝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总体看,发展不够仍是孝感的最大实际[2]。

二、计量分析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决定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选取孝感市地区生产总值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取用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总额表示其社会保障水平,分析社保水平对经济水平的影响。

(一)数据获取和变量选择

数据来源于孝感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时间维度为2010年到2014年,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这样既消除了数据的异方差性,又保留了时间序列的实际意义,即选取InY和InX作为变量,其中Y为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总额,X为孝感市地区生产总值。

(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分析时间序列数据首先要考虑和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即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具有平稳性且又没有协整关系情况下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那么此回归可能是伪回归,没有意义。

(三)模型的构建和检验

由于InY和InX是平稳的,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协整检验,可以直接根据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三、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以上结论表明,孝感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用效益也有所提高。但经济与财政社会保障的发展明显放缓,城乡差别较大。经济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弹性很小,表明财政社保对GDP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经济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轨迹趋同,表明经济对后者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强调了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的必要性和改革财税体制的重要性。孝感市应该把握好当前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保持地区经济平稳增长,增加地区财政收入

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孝感市的经济增长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轨迹趋同,表明经济增长对财政社保支出的增加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财政社保支出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经济平稳增长是首要前提。只有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财政收入的稳步增加,支出结构才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孝感市财政发展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力争达到100亿元,而这一目标在2014年底已经实现。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支出按法定(政策)要求到位,社会保障支出投入进一步加大。这样,财政就有能力在从“积极”转向“稳健”之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逐步将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提高[3]。

(二)加大财政对社保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社会保障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是其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国的公共财政支出自21世纪以来,每年以平均18%左右的速度增长,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额一直占财政总支出的12%左右。由此看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仍然是捉襟见肘。虽然宏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很稳定,但财政对社保支出的增长速度却未能跟上社保需求的增长速度,财政对社保的支出仍然有限。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政策性的提高财政对社保的支出外,还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逐步降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充实社会保障资金;二是适当压缩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节约财政支出,支持社会保障[4]。孝感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资金使用效益也在不断提高,但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对此可以借鉴抚州市财政局的管理经验。一是加强财政社会保障基础管理,严格社会保障待遇的资格审核、收入核实和领报手续,建立享受对象进退机制;二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资金预算公开,扩大社会保障资金预算的公开范围,细化公开科目及公开级次,建立群众利益诉求平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对重大社会保障项目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规范资金分配;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社会保障重大资金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将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三)缩小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距

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农村地区。首先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其次要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跨省异地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在增加财政社保投入总额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投入,这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升级,增强孝感市经济增长的后劲。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明确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中的责任,加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尤其要提高对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项转移支付水平[5]。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以补助和保障为主,并辅以脱贫政策;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度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在完善新农合和新农保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截至2014年末,孝感市全市户籍总人口达到525.7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486.13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232.1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47.75%。而这部分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制之外的,这也是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吸纳低收入和贫困群体方面,政府可提供一些补贴或一部分供款;在吸纳农民工和农村群体方面,可针对农民工、农村居民的特点,适当降低缴费率,减少最低供款期限,提高统筹层次,构建全国一致的制度框架,明确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或接续办法等[6]。

(五)政府投入与个人缴纳的机制设计

除了增覆扩面外,还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制度内的方法包含延长退休年龄、减低养老金的调整系数等;制度外的方法包括财产资金补偿、税收融资、发行认可的债券和福利等。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说明了可以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孝感市也应在宏观的政策框架内,积极寻找更多的方法。

[注释]

①文章的数据主要来自孝感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下同。

②五项社保: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种社会保险。

作者:刘羽枫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