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校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时间:2022-12-12 04:35:15

实验校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专家指导是行知实验校发展的风向标,由于行知实验校特殊的定位,要求实验校的发展应与陶研理论的发展相互配合,通过专家指导将最新的陶研理论应用于实践教育活动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陶研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专家指导不仅是促进行知实验校不断突破的有力保证,也是行知实验校不断发展的充分养料。然而目前福建省大部分行知实验校都缺乏经常性的专家理论指导,有专家指导也只是短暂的考察,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结对子的实践与理论互助,大多情况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脱离,各为其政,导致理论研究水平与实际教育水平不符,最终造成理论研究沦为纸上谈兵,而实际教学又缺乏科学指导的局面。同时,当下福建省行知实验校的交流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不足;二是校际之间的交流欠缺。家校沟通不足带来的问题是学校不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会出现一些学生在校表现良好回家却判若两人的现象,在校的假象将会误导教师的判断进而失去学陶的真实意义。而校际交流欠缺则造成经验分享失去平台,成功的经验难以相互借鉴,失败的教训也无法相互启示,这成为提高和发展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整体水平的巨大障碍。

(一)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目标

针对行知实验校“建设模式雷同,办学特色不够突出”这一问题,建议各类行知实验校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目标,以此强化校园文化的办学特色,打破定式的格局。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尽量多的行知实验校能结合地区优势,发展特长之处,创造其他行知实验校无法实现的条件,以此保障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性。例如宁德市柘荣县柘荣中学的“百草园”,就成为了其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起来的特色校园文化。而对于大部分行知实验校都具有的共同特色,要求各类行知实验校能不断深入,挖掘独特亮点,形成特色传统,追求“特中特”,实现“新中新”。例如在大多数学校都举办类似的学陶活动时,能找到突破创新之处,将相同的活动办出不同的风味,以此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开辟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两手抓的新途径

针对行知实验校“倾向物质建设,精神内涵渗透不足”这一弊端,建议各类行知实验校开辟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两手抓的新途径,以此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具体说来,就是要让校园文化建设植根于学校的优良传统中,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合区域文化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求各行知实验校做到不片面重视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单纯关注学校的环境设施,而忽略在校师生实际师陶学陶能力的培养,同时各校需要经常对师生进行学陶思想的教育,并定期做好师生交流工作,保障师陶学陶实质性工作的开展。二是要求各行知实验校的考察单位不以外在的物质文化建设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而是关注真正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不仅看行知实验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绿化建设,更看校园师生师陶学陶的实际水平,通过与校园师生的深入交流了解其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认识,知晓其真实的师陶学陶感悟,以监督行知实验校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校园文化建设。

(三)设计多角度全方位深入交流的新模式

针对行知实验校“亟待专家指导,家校、校际交流欠缺”这一不足,建议各类行知实验校设计多角度全方位深入交流的新模式,以此打造强大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的平台。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各行知实验校能拓宽交流渠道,将交流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推动陶研理论的完善。一方面,学校可设置家长座谈会等交流模式,以家庭区域为单位组建家长小组,由家长小组组长牵头,定期举办座谈会,给予家长彼此交流经验的机会。同时在学校内开展家校会谈,定期邀请家长到校与老师交流,及时沟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例如福州市屏西小学的“家长开放周”活动。另一方面,可由行知实验校的指导单位组织,成立校长论坛,建立校际关系网络,并进一步分为现场会议与网络交流两种形式,不仅可以定期组织会议共同探讨问题,也可以通过建立校长论坛网站,令校长们可以及时快速地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借鉴成功经验,以此为各行知实验校的主要校领导提供分享经验的平台,避免行知实验校由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走弯路的现象,实现福建省各类行知实验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纵观福建省行知实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在行知实验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建设模式、指导交流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将阻碍行知实验校未来的发展,作为福建省陶研工作的前沿阵地,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改进不足,才能为福建省陶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为福建省陶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保障。

作者:王依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