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直补论文:粮食直补政策与收入关系透析

时间:2022-02-26 11:07:01

粮食直补论文:粮食直补政策与收入关系透析

本文作者:焦小英工作单位:广西百色市百色学院

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变化情况

通货膨胀的发生会削弱农民的实际收入,因为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普遍上涨,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生活消费品价格都会上涨。所以,年均实际增长率=年均名义增长率-通胀率。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表2列出了1999~2010年我国农民名义收入及其增长率、农民实际收入及其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农民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前增幅较小,2004年后增幅加大。1999年、2000年和2002年的实际收入要大于名义收入,其余年份的名义收入均大于实际收入。2003年以前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差距很小,但自2003年开始,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差距逐年加大,其中2008年的差距最大为290.55元。从图2可以看出,农民的名义收入增长率整体上波动性的逐年增加,2004年以前的增速较为平缓,2004年后增长速度加快,2009年的波动较大。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波动较小,呈曲折上升趋势,2000年最低,为2.1%;2010年最高,为16.59%,两者相差7.4个百分点,大多数年份的名义收入增长率高于实际收入增长率,1999年和2010年例外。

农户粮食种植成本和收益

本文的农民收入主要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而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种粮收入。农户的粮食种植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机械费用、灌溉费用、劳动力费用等成本,在粮食生产效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粮食产量的增加必然要加大对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使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使得农民的种粮成本增加,种粮收益减少。由于粮食连年丰收,1997~2002年粮价连续四年下跌。在粮价连续下跌的同时,1996~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也连续五年下降,增长率从1996年的9%降到2000年的2.1%,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长率虽超过4%,但仍是恢复性的,基础不牢固。自2003年以来,农民收入有了转机,虽然有财政加大投入的因素,但粮价上涨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2004年,当年农民人均收入2936元,比上年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加最多和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粮价上涨是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测算,种粮收入增加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了55%(2009中国粮食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李伟毅(2006)通过数理统计发现,2004年我国农民人均粮食纯收入621元,比上年增加172元,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的贡献率只有6.4%和21.51%,农业税费减免的贡献率为7.56%,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贡献率为-31.4%,市场因素——价格上涨的贡献率高达95.93%。各项收入增加额依次为:11元、37元、13元、-54元、165元。据赵大伟、陈建梅(2010)测算,农资价格每上涨10%,农民每亩物质投入就要增加五个百分点,亩平均成本就要提高三个百分点,每亩纯收益就会下降三个百分点。表3列出了1991年至2010年20年间稻谷、小麦和玉米每公斤平均出售价格、每公斤总成本和净收益,从图3的趋势可以看出,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每公斤净收益总体上都出现了两个大的波峰和一个波谷。第一次波峰出现在1995年,三种粮食的每公斤净收益均达到最大值,依次为0.727元、0.59元、0.478元。第二次波峰出现在2004年,但数值要小于1995年,三种粮食的每公斤净收益依次为0.615元、0.481元、0.307元。波谷出现在2002年,而这段时间正是粮价下跌、粮食大量减产的时期。每公斤种植成本总体上也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2004年以前,1996年、1997年、1998年的种植成本较高,此后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稳定,2004年开始下降,2005年又开始逐年增加。三种粮食中,小麦的种植成本最高,自2004年开始稻谷和小麦的每公斤种植成本相差不大,玉米的种植成本最低。比较三种粮食的每公斤净收益,稻谷最大,玉米其次,小麦的每公斤收益是最低的,1998~2003年小麦的每公斤收益为负值。从表4知,无论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还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整体上是增加的。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都是最高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2007年最高,2009年整体降低,2010年又开始增长。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自变量Y,国家的粮食补贴金额作为因变量X,用2004~2010年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出Y和X之间的关系式:Y=1686.278+0.8142X。由此关系式可得出:国家粮食补贴每增加1元,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平均增加0.8142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挤占了粮食补贴给种粮农民带来的收益,挤占多少,由对粮食的出售价格和成本进行测量而得出。2003~2010年中,有六年每斤粮食出售价格增长额高于成本增长额,有两年,即2005年和2008年,每斤粮食成本增长额高于出售价格增长额,2005年价格下降了0.0338元,而成本上升了0.0502元,即每斤粮食农民损失0.084元。两者差额最大的是2004年,价格上涨了0.1419元,成本下降了0.0459元,相差0.1878元,即销售每斤粮食农民获得0.1878元的好处。2003~2010年中,只有五年每斤粮食出售价格增长率高于成本增长率,其余年份每斤粮食出售价格增长率低于成本增长率。从总体来看,2003年至2010年粮食价格增长额合计为0.6708元/斤,粮食成本增长额合计为0.3746元/斤。在这七年内,农民得到的净实惠是0.2962元/斤,占到总体好处的44.16%,而粮食成本增长额占农民总体实惠的55.84%。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短期内粮食价格上涨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明显,但是,粮食价格上涨农民所得实惠的一半多,被粮食成本上涨所挤占,或者说被蚕食掉。

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效果显著,农民得到实惠,国家粮食补贴每增加一元,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平均增加0.8142元。经计算,2003~2010年粮食成本增长额,占粮食价格上涨使农民获得益处的55.84%,短期内粮食价格上涨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明显,但是粮食价格上涨农民所得好处的一部分,被粮食成本上涨所挤占。长期看,粮食销售价格持续上涨的难度较大,而投入要素价格的上涨趋势明显,因而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种粮技术和生产效率、扩大种粮规模等增强种粮收益的同时,国家应根据粮食销售价格和粮食种植成本的变化,通过提高和稳定粮食价格、控制和降低生产投入要素价格等措施,使种粮收益保持在合理水平,达到既强农惠农,又富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