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管理论文:地方粮食产业化水平的探索

时间:2022-02-26 10:58:35

粮食管理论文:地方粮食产业化水平的探索

本文作者:陈章杰工作单位:湖南省桃源县人民政府

走粮食产业化之路是促进桃源粮食生产的现实选择

粮食产业对产业化发展具有强烈的需求对于桃源县来说,粮食产业无疑是第一大农业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6347元,其中种粮收入不到3000元。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导致农民粮食生产意愿减弱,“谁来种粮”问题突显。要提高比较效益,通常有2个途径:一是提高粮食价格;二是提高粮食产业集约度。由于粮食价格关系国计民生,所以只能通过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度,扩大产业规模来提高产业化水平,取得规模效益。粮食产业化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契合粮食既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工业生产特别是生物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原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扩张,国家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粗放、低效的粮食生产形式已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政府必须发展以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的粮食产业化,才能有效满足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对粮食的需求。2.3粮食产业化各方面已有一定的积累2004年以来,为推动粮食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上,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为粮食产业化发展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同时也为桃源县粮食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化水平创造了条件。

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的途径

粮食加工企业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主阵地。对于桃源县来说,要做好粮食产业,首先要做大做强起着龙头带动作用的粮食产品加工业。粮食加工企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最佳渠道。桃源县有82.3万农业人口,在当前外需不足、扩大内需的经济转型期,只有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粮食加工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才能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粮食加工企业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根本保障。培养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一批粮食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积极开展粮食订单生产,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有效提高种粮农民收入[3]。目前,桃源县粮食加工企业总计超过1000家,其中部级大型龙头企业1家、市级4家、县级8家,农业产业工人1万名以上。2011年,全县粮食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55%;2012年上半年,粮食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农民人均种粮现金收入达到2000元,为桃源县实现粮食“九年增”发挥优势作用。如部级龙头企业“万福生科”,目前有员工1000余人,年加工转化稻谷50万t以上,2011年产值达4.3亿元,实现利税4400万元;企业围绕“稻米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经纪人+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水稻生产基地6666.67hm2以上,开展订单生产,发展循环农业,惠及农户15万余户,基地农民年收入增幅保持在15%以上。但从全县整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粮食加工企业仍处在家庭式、作坊式、松散式经营和管理的低层级阶段,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优,设备落后,技术创新不够,带动力不强,亟待提高。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为发展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指明方向,提出目标。桃源县要把握发展机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园区一个龙头”,实行扶优、扶大、扶强,培养壮大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骨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力争到2020年,全县粮食实现加工业销售收入50亿元,年均递增20%;粮食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0家以上,其中部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通过做大做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名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业现代化在催生大生产、大市场的同时,也凸显出人地矛盾、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近年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也日益突显,要保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组织水平,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点是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对于粮食生产而言,只有扶持发展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组织等各要素聚合,才能有效解决由于农业经营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而导致的经营成本高、效益低,农业资源损耗严重、产出水平不高等问题。就目前桃源县的现实来看,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培养种粮大户、种田能手;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这是分户经营条件下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自2007年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桃源农业规模化经营有了很大起色,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0多家,其中粮食专业合作社12家;水稻种植2hm2以上的农户超过1万户,其中6.67hm2以上的有200多户,粮食规模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22%,总产38%以上,真正发挥了粮食生产主力军作用。2012年,按照“开发一个产品、培植一片基地、组织一个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带动一批农民、致富一方经济”的产业发展要求,桃源县提出“力争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以上、组建联合社2家以上、争创市级以上示范社5家”的目标。针对粮食产业,从政策、技术、资金和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持,积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粮食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力打造常桃路合作社总部经济示范走廊,实现全县34个粮食主产乡镇都有专业合作社,全县50%以上粮食产品通过合作社来加工,60%以上合作社实行品牌化经营,90%以上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建立粮食产业化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合作组织农民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以上。提高粮食产业科技水平科技进步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是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在粮食生产环节,积极实施科技兴粮、科技到田入户计划,推广粮食生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新技术,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主攻粮食单产,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效率。在粮食加工环节,支持、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在流通服务环节,构建网络服务系统,搭建产销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畅通粮食产品销售流通渠道。同时,抓好农民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村集体组织负责人和龙头企业管理骨干的业务培训,提高其现代农业经营能力。抓好园区基地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是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农民联系的纽带,彼此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基地兴、企业兴、农民兴”。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批)专业合作社、一套标准、一套检测体系、一个(批)品牌、一批标准园区”的模式,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粮食生产示范园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辐射带动能力。2012年,桃源按照“农田田园化、育秧工厂化、良种统一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原粮品牌化、销售订单化”的要求,建成6666.67hm2双季稻标准化示范园区、6个万亩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以及乡镇千亩村百亩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1.67万hm2,示范园区双季稻单产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000kg/hm2。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实施振兴湘米工程,强化“三品一标”认证,鼓励和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支持粮食加工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整合同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化的重要意义,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桃源县农业农村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得税优惠政策,优化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保障粮食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开展粮食产品加工、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合理用地需求。建立农业产业化建设部门资金整合投入机制,按照“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使用范围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规划统筹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形成集中支持粮食产业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设立粮食产业化重点建设补助和奖励资金,积极支持大型龙头加工企业上市融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