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选择论文:浅议农民养老选择的影响

时间:2022-02-19 09:38:23

养老选择论文:浅议农民养老选择的影响

本文作者:郝金磊贾金荣工作单位:兰州商学院

(一)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实地调查,调查范围主要集中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红石崖社区的西屯村、小殷村、山李村和山王村。在城镇化建设、跨海大桥建设及招商企业厂房建设中,这些村庄的大量土地被征为非农建设用地。为确保能够获得完整、准确的数据,本次调查采用入户一对一的方式与当地失地农民进行交流。问卷可观测变量的设计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同意用“5”表示,有些同意用“4”表示,一般用“3”表示,有些不同意用“2”表示,不同意用“1”表示。调查结束后对问卷进行了集中检验,共获得有效问卷142份,占问卷总数的90.4%。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的整体Cronbach’α值为0.9,由于信度系数大于0.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同时,问卷中11个可观测变量的标准因子荷载系数都在0.5以上,表明各测量变量的设计较为理想,各潜变量的结构效度良好。(二)模型构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意愿除由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外,还受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4],因此可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equationmodel)来测量以上因素与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主要包括:行为态度对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正向影响显著,积极的行为态度有助于农民产生合理的选择意愿;主观规范对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以上假设,模型中各变量间的关系用三个矩阵方程式表示[5]17:η=Γξ+Bη+ζ(1)y=Λy+ε(2)x=Λx+δ(3)其中η为内生潜变量;ξ为外生潜变量;Γ为外生变量间结构系数矩阵,反映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B为内生潜变量间结构系数矩阵,反映内生变量之间的关系;ζ为结构方程的误差项;x为外生观测变量;y为内生指标矩阵;Λx为外生观测变量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Λy为内生观测变量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ε为内生变量的误差项;δ为内生变量的误差项。依据本文研究实际和矩阵方程式,将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具体表示为:y1=Γ11x9+Γ12x10+Γ13x11+ζ1y2=B21y1+Γ21x1+Γ22x2+Γ23x3+ζ2y3=B31y1+Γ31x4+Γ32x5+Γ33x6+ζ3y4=B41y1+Γ41x7+Γ42x8+ζ4其中yi分别代表潜变量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xi代表反映潜变量的11个可观测变量(见图1);Γij代表各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间的载荷系数;Bij代表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ζi代表残差项。二、实证研究(一)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发现,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3,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此外,本文数据检验的KMO值为0.687,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682.2,且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根据统计学标准,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利用AMOS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模型路径/载荷分析结果,11个可观测变量的C.R值都大于2,表明载荷系数估计具有显著性,可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衡量具有较强的会聚有效性;潜变量y2、y3、y4与y1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09、0.407、0.871,且都通过了1%统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失地农民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显著。验证性因子分析后,通过对信息指数、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等指标的分析发现,本文所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可以用来做下一步的模型分析。(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由表2可知,行为态度与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09,且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表明行为态度对农民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模型假设相符。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抵御养老风险的诉求对失地农民行为态度的影响较大,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失地农民养老需求的满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养老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保障年老后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观规范与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间的路径系数为0.407,且通过了1%统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主观规范对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正向影响显著,符合模型的假设条件。个人意见、子女意见及亲友意见对主观规范的影响通过了1%统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子女意见和亲友意见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929、0.973,表明对失地农民的主观规范及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较大。感知行为控制与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71,且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表明高的感知行为控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选择意愿,与模型的假设条件相符。反映感知行为控制的两个可观测变量的标准载荷系数分别为0.627、0.886,且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自身养老模式选择条件、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对失地农民的感知行为控制及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较大。

本文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失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当前单一养老模式难以承担起养老重负,失地农民在意愿上倾向于选择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失地农民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显著;(2)失地农民对于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及抵御养老风险的诉求对其行为态度及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显著,其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观诉求影响效应最大;(3)失地农民的个人意见、子女意见及亲友意见对其主观规范及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显著,其中子女意见和亲友意见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4)失地农民自身条件、国家政策对其感知行为控制及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显著。在人口“双龄化”的背景下,社会的转型、城镇化的加快给失地农民的养老带来了巨大冲击[6]。在失去养老的最后一道屏障———土地后,农民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为有效抵御失地农民的养老风险,针对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1)继续发挥子女养老保障的功能,巩固“亲子关系反馈”对失地农民养老的重要保障作用;重视通过自我养老资源积累规避养老风险,鼓励失地农民将部分土地补偿金转化为养老资源;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社会模式,充分发挥正规化养老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2)转变农民养老观念,提高农民对于养老风险、养老目标的认识,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关注农民年老后生活质量的提高[7]。(3)利用国家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契机,加强对正规化养老模式的宣传,通过改变失地农民个人意见、子女意见和亲友意见影响其主观规范,进而做出合理的养老模式选择。(4)政府应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失地农民的增收渠道,强化其养老模式选择的自身条件;同时,国家应积极探索新农保与失地保障的相关政策,支持农民多元化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