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研究

时间:2022-03-17 04:02:00

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正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科技水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人才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缺乏,已成为阻碍我科技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工程教育大部分还是以传授书本理论知识为主,以工程实践为辅,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这种“重j里论,轻实践,无创新”的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的的机械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现存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个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专业培养计划与培养模式,基本达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普遍: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和规范,不能满足工程应用及社会发展的的需要。(2)课程设置,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3)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相对不足。(4)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经过多方调研,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性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应用型人才自身优势的集中体现。

2.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按一线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创新和应用能力来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系;注重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以适应时代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

(1)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按照一条主线(工程创新应用能力)、两个支撑点(机一电)、三个教学阶段(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四个能力训练模块(零部件识图绘图能力、零部件技术测量及运动和受力分析能力、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制造能力)、五个实践环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学期,大学生创新实验)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对原有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实行删、减、组、撤、改等,理清教学内容之间纵横交错的部分,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建立相融合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整合还可以减少理论课程教学时数,为工程实践能力力的培养与强化留出时间。如:《电子技术》课程,由原来的两个学期的学习改为现在一个学期来完成,《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由原来的64学时,改为现在的48课时,而增加了识图绘图能力和零部件测量及运动学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学时。

(3)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建设应用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并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为此,以培养骨干、引进人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在学院的支持下,采用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访问学者、专业进修、实践能力培训,进入企业一线锻炼等形式,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自我更新、自我提高,从而保证具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加和提高。

(4)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是培养创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结合本专业的培养需求,应体现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形式上,积极参加各种部级,省级及校内的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大幅度提高有利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同时充分注意把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践教学内容中来。

结合上述原则,近几年在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实践内容上具体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①加强实验室建设,进行实验环节的改革。为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和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建设了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机构创新实验室、机械加工实验室、CAD/CAM实验室、GE自动化集成实验室等l5个实验室,总价值2000多万元,为教学实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除此之外,在增加实验课时外,改革实验内容,增设了开放及创新性实验,设置综合设计训练和虚拟仿真及开发创新实验平台,鼓励和吸引优秀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改革。

②强化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删除了一些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加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等设计的课时,其内容丰富,综合技术的覆盖面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③加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内训练基地的优势。通过机械制造的基础工艺实习与培训,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常规机械制造工艺过程。通过对热处理、锻造和冲压、砂型铸造、焊接、钳工、车、铣、磨等工艺过程的学习与实践,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重视毕业设计选题,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中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综合性检验,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个平台。近年参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通过对地方机械制造企业的调研,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坚持根据生产、科研需要,所选题目既要有科研与工程训练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使最终确定的题目既能达到专项训练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科研课题也能在学生的参与下得到较好的完成。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还注重前沿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

⑤建立和完善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机制,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们学习与研究探索的兴趣,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GE自动化智能控制大赛等,均取得可喜的成绩,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⑥抓好实践教学学期的工作,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第七学期全学期为实践教学学期,学校与实践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实际工作能力,力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工作岗位上用得上、留得下。通过这里的‘上’和‘下’,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的真谛。为此,经院和系两级单位的努力,与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东莞东运制版集团及无锡,昆山,威海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奠定了基础。

(5)加强学风建设和基本素质教育,为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作风。要在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坚决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人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严格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

3.结束语

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强化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结合,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大工程”意识,从而更好的满足经济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