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创新驱动战略

时间:2022-03-09 10:13:43

对外贸易创新驱动战略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外贸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涵、背景意义、存在问题、评价标准、实现路径等,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分析,认为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向全球价值链附加值高端升级,加快培育出口产品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文章对创新与经济贸易发展的关系、政策对创新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创新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互为影响的关系:创新驱动是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R&D投入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一定的条件下,外贸对创新溢出的作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对外贸易;创新驱动战略;路径选择

一、引言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重大颠覆性创新,推动新产品、新需求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产业布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国内方面看,传统要素驱动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国际层面看,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市场扩张速度明显放慢,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外部需求明显收缩。为此,只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继续保持外贸持续增长,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对我国外贸领域创新驱动战略主要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并试图从多层面、全方位分析创新驱动外贸发展的理论依据,并发现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总体看,学者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起源及其内涵。二是通过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三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选择。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现有主要文献进行梳理。

二、创新驱动战略理论渊源及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

1.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起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后,一部分学者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经济学理论起源进行了探讨。李东兴(2013)、陈宇学(2014)、杨朝辉(2014)等认为,创新驱动战略理论可追溯于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对于“技术变革”、“劳动资料的革命”、“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等理念的论述与现代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脉相承,对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王兰英等(2014)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首创者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的著作中,迈克尔•波特最早使用了创新驱动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不同的驱动力,分别是要素驱动、投资取得、创新驱动和富裕驱动。袁峥嵘(2014)等认为,约瑟夫•熊彼特最先将创新引入了经济学领域,并提出了创新具有破坏性创造的效应。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可以分为技术创新、生产方法创新和组织形式创新等。2.创新驱动战略包含的核心要素。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指出,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7万美元时,可将此经济体称为创新驱动型经济体。施筱勇(2015)认为这一划分标准不利于我国准确把握创新驱动的内涵,也不利于制定相关政策。作者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认为创新型国家的三大特征是:知识资本投资的比例高、创新创业活跃以及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高。洪银兴(2013)认为创新包含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科技创新应成为创新驱动系统的核心。他指出,发展创新经济的三个要素,分别是以知识密集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为特征的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结合、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协同是。同时,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人力资本投资是否成为创新投资的重点、孵化和研发新技术是否成为创新投资的重点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闫坤等(2015)认为,创新驱动战略实际上包括创新和创新驱动两个环节,创新能够通过拉动投资需求从而形成新的经济资产和模式;创新驱动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产生差异化的产品,并通过模式创新推动市场要素进行更高效率的重组。3.创新驱动战略与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创新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互为影响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外贸对创新溢出的作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阚大学(2013)基于1997年~2009年我国省级层面工业企业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出口和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出口与内资企业技术创新外溢可能产生促进或抑制,在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下,出口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外溢具有促进作用。汪素芹(2012)利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1990年以来创新对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最主要的方式,技术创新提升1%,将带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1.9%。对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出现的波动性,R&D投入强度的变化对其解释能力最强。

三、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

1.我国外贸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传统贸易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加之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我国想要继续保持制造大国地位,并成功迈向制造强国,就必须寻找到新的增长驱动力。蔡昉(2013)指出,2012年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和长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将进一步促使中国企业由低价竞争向高质量和高技术竞争升级。著名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2008)指出,2003年~2030年间,中国人均GDP的年增长率逐渐放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外贸也随之进入了“新常态”。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有限。在这一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加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有限。在这一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加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不仅如此,张前荣(2015)认为,我国产业技术中缺乏核心专利技术,与我国工业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不符,许多高端医疗设备、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高技术装备仍依赖进口。2.创新驱动为外贸发展提供新动力。高波(2013)从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角度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发挥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王蓉(2015)认为,尽管我国对外贸易面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压力,导致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下降,但我国外贸发展的环境整体稳定,特别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使得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也加速发展,这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盘和林(2015)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经贸活动,不仅取决于自然资源禀赋和传统比较优势,更取决于本国企业的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3.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为实施创新战略提供了新契机。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外贸开放程度和外贸水平的重要指标。Miozzo和Soete(2001)指出,软件开发以及商业资讯服务业是创新驱动型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此类服务业需要在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服务出口贸易发展仍是当前可行的战略选择。赵迪等(2016)通过分析美国、中国、印度等国服务贸易数据,认为创新因素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推动作用更为显著,而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依然具有挖掘潜力,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不断积累创新因素,两者并行不悖。综上,学者对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起源进行了探寻,但应考虑到我国建立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依据具体国情加以改进,使得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当前尚未形成系统分析框架,且研究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家层面战略,应探索并建立起统一的分析框架,分析创新驱动战略对于我国经贸、社会发展的影响机制,这样才能针对薄弱环节,设计和改进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

四、实施外贸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选择

1.外贸实现创新驱动的宏观策略。学者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选择。马相东(2015)认为在全球贸易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保持中低速、区域内贸易驱动常态化、格局调整呈现“南升北降”、全球价值链继续收缩与重构。因此,中国在“十三五”时期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向全球价值链附加值高端升级,加快培育出口产品国际竞争新优势。周柯等(2016)指出创新驱动战略能够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加速成果转化并形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产品与服务,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促进经济和贸易的持续增长。美国耶鲁大学教授Hibert(2015)指出,推进技术管理和转让是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要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推动科研机构、大企业的研究成果向创业公司转移。2.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保障。为有效支撑创新驱动战略和万众创新政策实施,学者从金融、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张克中(2015)梳理了我国现行的促进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发现与国外税收政策相比,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发达国家对企业投资新设备、新资产和无形资产给予税收减免,引导天使投资、长期投资使用投资收益进行再次投资。罗天舒(2015)指出,为了降低企业创新风险,需要实行投资抵免、税收减免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进一步增强处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创新能力。Wu(2012)认为,产业竞争程度是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产业竞争程度越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越强。在创新过程中,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各部门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资金扶持等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曹兴,2014)。陈等(Chen,2013)指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于企业投资创新型项目会产生积极影响。3.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制度创新。黄宁燕等(2013)认为,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建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顶层制度设计。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市场的边界和职能,能够为创新驱动提供保障和动力(陈波,2013;钱箭星,2013)。郝璐等(2015)通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反思,从对外贸易的制度因素角度分析后发现,在对外贸易制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更多。制度创新是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对外贸易创新战略应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制度,有序推进与国际市场贸易制度并轨。同时,要转变传统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出口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徐元(2013)认为新形势下,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应该结合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三方面进行改革,将制度创新纳入战略框架之中。4.知识产权保护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马一德(2013)指出,知识产权制度将为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奠定基础,应在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审判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邵樟培(2013)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要有效保护创新成果,还要鼓励绿色创新,不能盲目对与绿色发展相悖的创新或专利进行保护。除以以外,不能忽视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作用。辜胜阻(2013)指出,创新动力不足、创新风险太大、创新能力有限以及创新融资太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使得创新主体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能创新。因此,他提出,要建立文化促进创新机制,筑牢创新文化基石,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创新文化、合作文化、信用文化和开放文化,激活大众创新的活力。5.发挥企业外贸转型升级和创新主体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学者从推动企业创新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路甬祥(2013)指出,推动创新驱动,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此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也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余淼杰(2016)认为我国应以对内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潜能,优化资源配置,将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向新兴和高附加值行业转移,从低效的国有企业向活力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的中小企业转移,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综上所述,学者大多从宏观理论的角度对战略的影响、对策进行了分析,较少学者从实证分析角度进行研究,对评价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指标、评估体系缺乏深入研究。市场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以及政府部门在出台支持政策时缺少较准确的参考,这就需要结合地域、行业、企业类型进行实证研究。

五、总结

自十八大之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路线更加清晰,报告更是将创新驱动战略推上了新高度。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我国对外贸易领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大量研究表明,学者对于外贸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条件、必要性等方面观点一致,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极限,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日益突出,外贸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和大众创新战略与国内经济改革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相匹配,更重要的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制造大国向贸易强国、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模式是最佳选择。但也应看到,由于外贸领域创新驱动战略提出时间短、基础理论研究少,因此研究存在不足在所难免。总体看,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研究尚未建立起基本分析框架,研究方法注重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支撑起,且停留在宏观层面,对于微观创新主体的研究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希望学者可以在基础理论框架构建、实证检验、国际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初步建立起创新驱动外贸发展的理论分析体系,并用实证分析加以证明,以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战略作用,促进我国外贸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边春鹏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