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9 17:37:49

中医药基础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中医药学基础”;农村医学专业;卫生人才

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应该发挥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优势,参与构建和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目前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人才短缺。高职院校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作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学习中医学知识非常重要。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较好地掌握中医药知识,就能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提高中医药话语权,彰显中医药文化自信,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中医药学基础”是高职院校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关键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基本知识与常用中药、中医药方剂基本知识与常用方剂等,课程内容晦涩、抽象,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本文对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以提高“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卫生人才。

一、高职农村医学专业开设“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1.农村医学专业特色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守护农民健康的关键。目前,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存在老龄化、学历教育相对滞后、缺乏专业培训、工资待遇较低、晋升渠道不通畅、工作条件艰苦、医疗设备需更新等突出问题。农村医学专业是国家根据各地基层卫生人员情况,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所开设的专业。以福建省为例,从2011年开始,由省卫生厅委托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广大农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才,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卫生保健和健康服务。

2.“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工作中有较高的实用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精髓。因此,本教研组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农村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使其能顺利通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为目标,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核定该门课程理论教学148学时。为加强实践技能教学,安排9个实训项目,核定14学时,以培养学生中医药实践操作能力。

二、高职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生源状况参差不齐

以福建省为例,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是由福建省卫生厅委托各地卫健委,根据当地基层乡村医生缺口的实际情况进行招生。各地的经济状况、人口数量、基础医疗状况不同,造成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生源状况参差不齐。一是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有未成年人,这些人大部分是初中应届毕业生,也有成年人,这些人年龄跨度比较大。二是学生学历参差不齐。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学历,年龄较大的还有小学学历,也有非医学相关专业大专学历的,还有非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三是学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参差不齐。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有零基础的,也有具备一定西医专业知识的,还有入学前已经接触过中医药的,更有一些师承中医师,具有一定中医学基础。四是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参差不齐。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有些未成年人是迫于家长压力来就读的,他们对医学根本不感兴趣,有既来之则安之,对医学爱好比较普通的,也有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特别着迷中医药的。因此,会出现同一专业的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差别较大,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不尽相同的情况。

2.任课教师临床实践能力欠缺

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对象是广大农村患者,工作内容是治病救人,所学知识必须是基层临床所实用的。因此,需要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任课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关系到医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教师不仅要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然而,部分任课教师临床实践能力欠缺,影响了农村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农村医学专业任课教师临床实践能力欠缺,一是因为很多医学院校师资缺乏,特别是中医药学课程教师极其缺乏,教学任务繁重,经常要兼好几门课程的教学,没有时间进行临床实践学习。二是因为有些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存在偏差,对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上好理论课就行,至于临床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去提升。三是因为一些医疗机构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不欢迎教师去他们那里实习。

3.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是高职农村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比较陈旧,更新不及时,课程建设相对滞后,针对农村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较少,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临床需求,影响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些中医药教学内容渐渐失去了作用,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并逐渐被冷落。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一是因为思想固化。一直以来人们对中医药文化“拿来主义”式的继承,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探索,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使得中医药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二是因为现代医学的冲击。随着西医、西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感受到西医、西药带来的方便与快捷,这也使得医药研究的重心有所转移,导致中医药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4.中医药学科不被重视

卫生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中只有少部分专业开设中医药相关课程,有些专业的相关课程学时数明显缩减,有些专业将中医相关课程改为选修课,甚至有些专业直接取消了这门课程。部分卫生职业学校不重视对中医药实践教学的投入,导致缺乏完善的中医药实训室,实践教学无法开展。其结果是培养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不足,无法真正贴近岗位、贴近社会,无法满足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学科不被重视,一是因为部分医疗机构不重视临床中医类科室建设,导致临床偏西医化。二是因为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中医药类课程教学,导致课程设置严重失衡。三是因为学校资金不充足,对中医药教学投入不足。

三、高职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1.争取上级及学校的大力支持

鉴于以上提及的问题,首先,国家要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大对中医药教学的投入。其次,各地卫健委要大力支持中医药教学,把好招生关。要多到基层调研,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情况,除了根据当地情况统筹安排招生外,尽可能做到择优录取,提高生源质量。再次,学校要重视中医药学科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医学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专业发展、学生成长、社会需求等要素,应尽可能地为本学科教学提供支持;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实训室建设;要增加师资投入,加强对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此外,各地卫健委、各级医疗机构和学校要加强沟通,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

2.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管理

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以初中或中专学历为主,文化层次整体偏低。订单式培养模式导致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上课玩手机、搞小动作等现象比较普遍。针对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管理的特殊性,学校要充分发挥班级的管理能力,制定班级奖惩制度,定期开展志愿者活动及与专业相关的户外活动,定期开展认识中草药、中药谜语大赛、中药配方知多少等活动,不断丰富校园中医药文化。要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入学考试的监督力度,不断提高生源的质量和生源的学历要求。要建立农村医学专业考核制度,使之与学生毕业分配挂钩,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要定期对现有的农村医疗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以提升他们的医疗水平,使之更好地投入到为广大患者服务中去。

3.注重渗透德育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除了要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外,还要注重渗透德育。因此,教师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中医文化的熏陶,重视挖掘中医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以培养学生热爱中医药、献身中医药之志,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使中医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特别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兴趣。教师在中医药教学中可将其有效融入,以渗透德育,激发学生中医药学习热情,坚定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提高学生学习中医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4.改革教学内容

中医药学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知识内容陈旧,更新速度缓慢。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从大的层面进行改进外,如国家管理部门对相关教材的重视,中医药学类专家们的正确引导,普通中医药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发展创新,还要求中医药学科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随时关注有关现代医学新的科研成果,关注和了解现代医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关注中医临床案例,做到中西医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知识及时融入中医药教学中去。例如,中药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效,现代临床验证其还具有抗肿瘤之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教材中指出人参不能与莱菔子同用,实际上,很多医生在临床使用中发现:人参配莱菔子,看似一补一行,人参功效会被“破功”。实际上,莱菔子不但能行气,防人参壅滞,还能增强人参补力。由此可见,中医药人如果都能不断推陈出新,就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中医药学教学实效,促进中医药学发展。

5.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根据生源质量选择教学法。鉴于农村医学专业生源的特殊性,在“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在开学分班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历、年龄、中医药基础,将学生分成两个班,即两个层次。中医药基础扎实,学习自觉性强的为A层;中医药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的为B层。对学生分层后,教师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对教学效果评价进行分层。采用分层教学法,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对培养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将A层次学生培养成为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和应用的基层卫生人才,将B层次学生培养成为以西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人才。第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认识中草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学法,除了利用实物标本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贮存功能,收集三维立体生药图片,利用多媒体成像系统将药材的形状和特征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让学生一目了然。在“中药方剂”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是:在上课之前,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应的案例,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上课时,教师以此导入常用的方剂,一一进行讲解。在“常见病、多发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参与到诊治活动过程中。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6.加强中医药学基础课程资源建设

针对农村医学专业部分学生生活压力较大、学习时间不足的现状,教师要加强中医药学基础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例如,可利用“超星学习通”等远程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中药谚语资源库、中药民间故事资源库、名医传记资源库、中药图片资源库、微课资源库、案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如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促使学生将资源库内容应用于“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课前预习、课中研学、课后延学等学习过程中,实现时间和空间、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突破。

7.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基于中医药学教学的特殊性,即理论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教师要在自身理论知识足够全面的同时,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为此,教师要克服困难,定期到医院或医药企业进行实践。例如,可去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医院中药房、各大药店进行实践,通过实践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将中医药学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基础”是高职农村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中医常见病防治基础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合格人才,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曼曼.中职卫校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教学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16).

[2]薛松慧.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

[3]蔡慧芳,蔡炜.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管理与专业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2021(23).

[4]尚振中,金山祥,吉丽.农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47).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2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3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124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年,成功创建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到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立与“健康”建设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二、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任务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科学规划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布局中医医疗资源,科学确定功能定位,构建“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和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2.加快县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在县中医院整体搬迁的基础上,加快县中医院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真正发挥县中医院在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年,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成为全县集教学、科研、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中心;到2015年,建成部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3.加快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和中药库房,配备与功能、任务相适应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2015年,县人民医院建成30张病床以上的中医病房,力争建成市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到规范化标准;所有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1.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加强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着力提升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县中医院建成1个市级重点专科(专病)或1个部级重点专科(专病)、3个特色专科(专病);县人民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

2.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防治重大疾病以及多发传染病。县中医院年建立“治未病”中心;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发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展药浴、药膳、保健按摩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

3.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促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以县中医院推广基地为基础,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的指导,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至少掌握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至少掌握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培养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1.加快中医药教育机构建设。根据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以县卫生培训中心和县中医院为中医药教育培训基地,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强化中医药经典和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基本实践技能培养。

2.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实施县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项目、县级“师带徒”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理论学术功底深厚、临床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在全县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3至8名。定期开展“名中医”评选工作,扩大中医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开展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和执业中药师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在职中医药人员;建立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中医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稳定和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四)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县中医院科研基地建设,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县中医院科研基地建设,填补全县中医药科研的空白。组织开展2至3个重大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力争在临床疗效方面有重大突破;支持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2.做好中医药理论与技术传承。组织开展全县近代名中医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研究和医案整理工作。县中医院设立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积极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独特技术。

3.加强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利用。鼓励将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中药制剂,支持医疗机构委托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加工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中药制剂在全县医疗机构中调剂使用。

(五)大力发展中药产业

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展全县中药资源普查,加快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大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品种保护力度,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和繁育基地进行重点保护和研究,促进中药资源恢复与增长。

2.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施“中药种植万元增收科技示范工程”,助推农户万元增收。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采用“公司+基地+科研+农户”、“订单药业”、“股田制”、“县校合作”等模式,建立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基地,提升全县中药材种植水平和中药材质量。重点支持黄连、紫菀、前胡、茯苓、丹皮、金银花等特色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到2015年,力争建成优质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40万亩、实现中药产值4亿元;建立2个通过GAP认证的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

3.培育壮大中药产业。制定《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加快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壮大中药村生产基地,努力形成现代化中药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中药产业链。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优势明显、能带动全县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大中型中药集团。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知名中药品牌。

4.构建新型中药流通体系。以黄水黄连交易市场为中心,以“避暑消夏节”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加强中药流通体系建设。鼓励中药企业相互参股、控股或联合,推进中药流通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构建规范、高效和安全的中药物流体系,力争将我县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现代中药物流配送中心。

(六)弘扬中医药文化

1.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我县中医药文化资源,县中医院成立中医药文化及民间医药陈列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2.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深入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科普宣传活动;借助“避暑消夏节”等大型节会,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与特色优势,丰富我县旅游产业内涵,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3.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充分发挥我县中医药传统优势和中药资源、产业优势,以文化促经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拓展黄连等道地药材的出口贸易。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工作的认识,切实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要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科学编制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中医药投入倾斜政策。县财政局要按照每人每年0.5元以上的标准,设立中医药专项发展资金,并逐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要落实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的补助政策,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县物价部门要积极研究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政策,在制定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时,要结合全县医疗保障水平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县发改委要将县中医院二期扩建工程及基层中医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配合县卫生局做好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县科技部门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科技的发展。

(三)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要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录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要鼓励患者就诊中医,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就诊中医的住院治疗和门诊慢病治疗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4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重要任务,更好地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提高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中医药标准化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加强中医药标准化的宣传,提高全行业人员标准化意识。组织好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大中医药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全面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程,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年七月十三日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10年)

“**”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标准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参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国家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标准化逐步成为各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近年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各具特点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将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力度和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作为战略的重点。随着传统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中医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迅速普及,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展传统医药决议的引导下,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纷纷开展了传统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中医药标准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工作组织,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核心,把标准化作为国家科技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标准的数量不断增加,标准的领域不断扩展,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担负着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无论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还是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化作为现代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技术支撑作用。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和学术思想,转化为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建立中医药基础标准体系,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医药的理论创新;通过系统总结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形成最佳诊疗方案,建立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中医药标准化,是规范中医药管理的需要,通过对中医药管理实践中既有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要求,建立中医药管理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法律法规,能够更好地使中医药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中医药标准化,是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的需要,通过提高中医药产品、服务质量,使中医药产品、服务达到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与贸易的条件要求,符合国际基本惯例,能够更好地增强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建立有效应对技术壁垒,合理保护我国利益。因此,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开展了一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共颁布了120多项中医药标准和规范。其中有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和部位》等国家标准6项,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近70项,全国有关中医药学术组织颁布技术规范50余项。在此基础上,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颁布了大量地方性有关中医药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的颁布和实施,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实质性参与了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我国标准化研究成果基础上,起草了《经穴名称》国际标准草案,并由世界卫生组织审议通过,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体现了我国在针灸学术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针灸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推广。

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更加受到了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务院有关领导多次强调要重点抓好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抓紧制定一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标准化带动现代化。国家财政部门设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中医药标准制定工作,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中医药名词术语、针灸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43中医药标准列入国家标准化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及时把握有利时机,将中医药标准化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统筹规划,制修订了一批国家标准,支持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针对中医药发展关键、急需、薄弱领域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启动了近六十项中医药标准化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标准化的进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等行业学术组织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开展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病证诊疗指南和针灸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研究制定,推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当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重要目标的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纳入了新时期的重点任务。落实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抓住发展机遇,实施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加快构建中医药标准体系,是提高中医药科技竞争力,促进中医药资源优势发挥更大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对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在行业内标准化意识不强,认识还不一致;二是中医药标准化还处在探索过程,不能很好地与中医药工作实际相结合,标准适用性不强,不能满足医疗、科研、教育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三是推广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实施和监督;四是中医药标准化基础条件薄弱,缺少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与经费保障,缺少中医药标准研究网络和可依托的骨干单位,缺乏标准化专业人才。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以提高中医药继承发展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充分发挥标准化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加快中医药标准制修订工作,初步建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标准,掌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工作,通过机制创新,形成政府主导和全行业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构建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到2010年,制修订500项中医药标准,其中包括50项国家标准,力争每年制修订100项标准;标准制修订周期控制在2年以内;标龄控制在5年以内。以我为主制定或提出3—5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参与制定或提出至少20项国际行业组织标准。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实施规划目标。

(二)坚持继承、着力创新

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充分继承中医药理论和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创新。

(三)科学民主、实用有效

建立科学、民主、和谐的工作机制,严格工作程序,加强制度建设,广泛听取意见,取得共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并完善实施、监测、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中医药标准得到有效实施。

(四)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既要认识到中医药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考虑到中医药标准化的特殊性、复杂性。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条件成熟的,制定为行业标准,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标准,或作为国际标准提案提出;条件不具备的,加快标准化前期科学研究及技术方法研究,尽早形成标准,先试行,在不断修改完善中积累经验,逐步深化。

(五)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在做好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面向国际,以转化推广国内中医药标准化成果为主,适应国际中医药发展状况,加强与国际行业组织的协作,积极参与有关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我国在中医药国际标准领域的领先地位,提高我国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以政府为主导,在国家统筹规划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行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广泛开展中医药标准制修订工作,营造良好的标准化建设氛围和条件。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

中医药标准体系是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期间,初步建立以中医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体框架的标准体系。在技术标准领域,重点加强基础、临床、中药等方面关键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在管理标准领域,重点加强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资质、建设、服务标准的制修订。

1.中医药技术标准

在基础标准方面,围绕中医药基本理论,以及中医药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标准、临床诊疗术语标准、中药理论与应用基础标准、中医药名词术语分类与代码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开展中医药信息、翻译、基本方法、计量单位等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开展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医药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标准、中医医疗机构信息网络系统标准、中医药数字化技术规范等制修订工作,为中医药信息交换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在临床标准方面,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服务行为为目的,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疾病,重点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病证诊疗指南的制修订。针对关系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争取在方法学上取得进展。在针灸基础标准取得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针灸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治疗指南的制定,完成毫针、三棱针等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开展骨伤、推拿、护理等临床各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和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技术标准的制修订。

在中药标准方面,围绕提高中药材质量、保护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药传统技术和知识产权,重点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药用动植物基源、种子种苗、道地药材、中药炮制、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材质量控制等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解决当前中药材质量与资源保护领域最为紧迫的技术标准需求。围绕中医临床用药,重点开展处方规范、中药名称、煎服方法、贮藏管理等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关标准规范的制修订。

加强民族医药技术标准的制定,根据各民族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标准研究工作。重点开展民族医药临床病证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开展符合民族药特点的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

2.中医药管理标准

建立涵盖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标准体系。围绕推进中医药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重点开展中医医疗人员、机构、技术的准入和资格资质标准的制修订。围绕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基础条件和就医环境改善,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质量管理标准制修订。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监测系统管理标准制定,提高对中医医疗质量监测和统计分析水平。

积极组织和参与中医药教育和科研机构的资格资质标准、机构建设与管理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标准、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及管理标准、人才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科研活动管理标准、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等制修订工作。

(二)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

积极主动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我国中医药标准化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的参与力度,逐步将以往的自发、分散、被动参与转变到有目的、集中、主动、全面深入参与。积极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国际标准草案,争取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掌握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加强政府间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协作,开展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的推广,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加强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研究,建立国际标准化信息渠道,了解国外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的研究的动态与趋势,研究和提出中医药标准国际化的政策建议和技术要求。切实加强对参加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组织管理,积极引导学会、协会等行业组织,依托有一定基础的医疗、科研、教育机构,成立相应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项目,形成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研究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激励政策制度。

(三)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工作

1.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基础研究

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以及中医药标准化的相关政策研究,将中医药标准化与贯彻落实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相结合,加强对中医药标准化的政策指导。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理论与方法研究,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活动中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对中医药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公共安全等问题,开展中医药相关技术方法标准研究。

促进标准化与中医药科技创新活动的结合,建立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将中医药标准制修订相关研究工作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加大对中医药标准特别是技术标准制修订前期基础性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在科研项目立项评价时,优先支持中医药标准化研究项目。系统梳理中医药科研成果,促进已有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充分运用已有科研资源,加强中医药科研对中医药标准化的条件支撑。

2.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

在国家中医药标准化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宏观指导下,发挥各中医药学术团体、行业组织及中医药机构在各自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组织。成立国家中医药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建立各学会、协会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标准立项论证和审查,进行技术研究、指导和协调,加强对中医药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的组织管理。依托具备一定基础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优势地位的中医药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重点学科、专科,通过组建中心、基地、工作组等形式,确定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制定的骨干单位,承担标准的制修订以及实施推广等任务。

3.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建设

依托现有的中医药信息资源,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中医药标准化信息网站,构建中医药标准化信息资源平台,开展中医药标准网上申报、项目管理、信息、意见反馈、监测实施、网络培训等工作,促进中医药标准研究、制修订、实施、监测和培训等工作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高效运转。同时,做好同国家标准化信息系统等平台的链接,实现各系统间的标准数据转换和共享,全面、准确、及时提供中医药标准信息服务。

4.加大中医药标准化的宣传普及力度

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及中医药各种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中医药标准化宣传力度,普及中医药标准化知识,扩大中医药标准化的影响,提高全行业中医药标准化意识。针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实施,及时开展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标准化知识与技术培训,增进中医药人员对标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提高中医药机构管理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的认识,提高贯彻中医药标准的自觉性,形成宣传贯彻中医药标准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标准化工作的各项技术规范要求,结合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实际,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管理制度。认真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制定程序规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中医药标准制定、实施、监督等活动,保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和程序的规范、严谨、高效。

(二)加快中医药标准化的机制创新

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标准化管理机制改革。推动建立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全面实施从标准计划立项到标准以及实施等整个过程的动态管理和责任制。建立与完善中医药标准技术组织管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良性循环。加快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中医药行业学术团体为组织形式、中医药机构为主体竞争承担的技术标准制修订运行机制。鼓励学术和技术水平先进的中医药机构承担更多的标准起草工作,全面提升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水平。

(三)加强中医药标准的实施和监测反馈

以中医药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方法,积极推进中医药标准的广泛实施和应用。建立以全程动态监测管理为目标的中医药标准实施和监测反馈机制,将中医药标准的实施与依法行政、监督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根据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在省级、地市级、县级选择一定数量具备条件的中医药机构,作为中医药标准实施示范推广单位,负责系统推广应用中医药标准,总结实施经验并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以中医药标准实施示范推广单位为监测重点,成立全国中医药标准实施监测中心,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对中医药标准实施情况和问题进行监测,及时分析反馈,形成标准制定、实施、反馈、修订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中医药标准化发展和工作需要,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途径,鼓励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中医药标准化的专门人才。鼓励项目承担单位以进修方式培养中医药标准化专门人才。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合作,大力开展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训,“**”期间,通过每年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对承担标准化项目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研究和有计划地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标准化知识又有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部级标准化专家人才库,形成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工作的基本队伍和骨干力量。建立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编写培训教材,保障人才培养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制定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各项激励制度和措施,调动行业内外专业人才的积极参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5

践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科学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基础管理,提高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能力,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做出贡献。

一、“*”时期中医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期间,全省中医工作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专科专病建设,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努力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专科建设,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以来,相继实施了《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方案》、《河南省特色中医专科奖励方案》,调整了全省骨伤科、中医儿科专科建设网络,对全省中医医院专科建设进行分类指导,专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专科的数量和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河南省*正骨医院成为“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和“全国骨伤科医师培训基地”。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建成“全国中医高血压病医疗中心”。河南中医学院儿科等3个学科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正骨医院骨伤科等8个部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和28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大多通过中期评估。“*”以来,全省中医医院共有各级重点专科(专病)280个,重点专科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比例达到23.5%。

(二)实施四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医药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制定实施“四类人才”培养计划,即培养一批牢固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熟练运用中医药传统疗法诊治疾病的继承型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一批精通中、西医学理论,能运用中、西两种方法治疗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常见病并有一技之长、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农村名中医;培养一批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出色、能用外语交流的外向型中医人才。截至2005年底,第一批28名继承型高级中医人才、28名中西医结合型和26名外向型人才已经结业,分四批培养了300多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共培养中医“四类人才”500余人,中医管理人才85人。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顺利实施,全部继承

人按期进岗。截至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批共确定我省指导老师61位,学术继承人105名。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我省共有19人入选,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003年非典防治工作中,全省中医工作者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全力以赴,积极参与,为非典防治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全省中医药参与非典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了《从中医药学对非典的临床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和证治规律》科研总结,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成立了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指导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已基本构建起由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管理指导网络、医疗救治网络和多方互动的工作机制。为1792名病人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人常见的发热、咳嗽、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少,服用抗病毒药物引发的消化道症状和骨髓抑制症状得到缓解,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项目的实施,为不能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提供了关怀治疗,扩大了救治范围,同时提高了病人对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得到病人、病人家属和地方政府的欢迎,为艾滋病的医疗救治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受到了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突出项目建设,农村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

全省农村中医工作持续加强。有6个县(市)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6个县(市)被确定为建设单位,南阳市、焦作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试点。制定实施了《河南省农村中医工作重点县建设方案》,有5个县已经建成达标。重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在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中的枢纽作用,在全省开展了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达标建设。全省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置有中医科或中医管理科,24%的村卫生室以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为主,50%以上的村卫生室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全省注册中医(中西医结合)乡村医生27799人。狠抓了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全省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500余人,农村中医人员中专学历教育招生8000余人。实施了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县级中医院急诊科9个、感染性疾病科12个、特色中医专科3个,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200名。表彰奖励河南省特色中医专科16个。中医药积极参与新农合试点工作及社区卫生服务,焦作市解放区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首批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五)坚持临床研究为主,中医药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把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上来,着力加强中医药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两个省级中医药科研院所的投入,支持*正骨医院医、教、研、产一体化,中医药研究院一体两翼的发展方向。*正骨研究所建成为河南省骨伤科工程技术中心。省中医药研究院的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分析实验室和*正骨研究所的骨质量与骨代谢分析实验室通过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分级登记评估。“*”期间,全省中医系统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近250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含分课题)16项,“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8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45项,科研经费总金额4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5项,局级科技成果奖111项。河南中医学院方剂学、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中医药研究院心血管内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六)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各级政府和中医机构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房楼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已于200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成为“*”期间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正骨医院高级病房楼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计划2006年下半年竣工。*市中医院、信阳市中医院病房楼、安阳市中医院新院区等一批大型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周口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漯河市中医院、*市骨科医院病房楼等一批新建工程正在建设中。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中医机构251个,其中医院242所,80张床位以上中医院138所,国有科研院所4个,高等院校1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所。全省中医医院共开放病床25937张,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0.7亿元,医疗设备总值9.7亿元,万元以上大型设备7018台(件),床均固定资产11.83万元,床均医疗设备值3.75万元。与2000年底相比,机构总数增加47个,中医医院增加45所,床位增加37%,固定资产总值增加58.54%,床均增加5.1万元,医疗设备总值增加59.54%,床均增加1.67万元。万元以上设备数量增加99%。

(七)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中医系统高度重视行业作风建设,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医院文化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积极参与“廉医、诚信、为民”医院创建活动。涌现出了以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正骨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单位和以“人民健康好卫士”郭春园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人物。河南省中医院等一批中医机构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举办了郭春园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和全省中医系统文艺汇演,筹资拍摄了反映郭春园同志先进事迹的电影《苍生大医》,在社会上树立了中医系统的良好形象。

同时,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河南省中医条例》,依法实施中医全行业管理,加强对中医机构、人员、技术的准入监管,强化对全省中医机构的业务规范管理和指导,组织专项治理行动,打击非法行医,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净化。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医院财务管理物价执行情况的监督指导,规范中医医院收费行为。组织全省中医医院股份制及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调研、民营中医医院发展情况调研,引导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格局。

总体上看,“*”期间我省中医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制约中医事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渐趋弱化,与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集中表现在:中医事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促进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政府对中医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中医机构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中医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中医工作重视不够,少数中医机构生存和发展存在困难。二是农村中医药服务领域有萎缩趋势,农村中医人才缺乏。三是有些中医医院发展中医事业信心不足,办院方向存在偏差,缺乏中医特色优势。四是中医整体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出现人才断档现象,高层次临床人才及中医事业管理人才匮乏。

二、“*”期间我省中医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省情,以事业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突出特色优势,注重继承创新,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服务网络,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保障措施,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服务。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我省中医事业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建成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特色突出、基本满足人民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的长效机制;建成一批优势学科、专科,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建立基本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从业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优势病种临床诊疗规范和优化诊疗方案,争取在重大疾病防治上有所突破;研发一批中药新药;努力建设中医药强省。

三、“*”期间重点中医工作及对策措施

(一)切实推进中医工作全行业管理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河南省中医条例》,依法实施中医工作全行业管理。坚持对各级各类中医机构依法管理,严格遵守各项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自觉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监管,规范执业,做到机构合法、人员合法、行为合法,杜绝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医院基础管理,围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等核心制度完善医院管理各项规章并认真落实。切实提高医院基础管理水平。突出特色管理,保证中医医院特色优势的形成和不断提升。

加强对民营、合资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的行业监管;制定中医推拿、按摩、针灸管理暂行办法。

(二)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中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继续实施四类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中医管理人才培养,尤其是抓好高层次继承型中医药人才和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实施好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中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进一步完善我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组织编写各级各类中医药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大纲和相关培训教材;规范中医药继续教育考核办法;抓好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和项目管理。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监管。继续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部级、省级和基层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对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专科建设,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医专科建设。“*”期间,每个中医院至少建成1个疗效突出、效益明显的重点专科。建成10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3-5个部级重点中医专科达到本学科国内先进水平。继续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内涵建设,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切实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将现有的重点专科做强做优,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专科;进一步明确专科发展方向,建设合理人才梯队,推动专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努力向重点学科方向发展。在全省建成一批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专科协作网络,提高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四)切实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工作

全面加强农村中医工作,基本形成完善的农村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成5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和10个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县级中医院全部设立中医指导科。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立中医门诊科室和中药房,其中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达到《河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建设标准》的要求。制订《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基本规范》。全省80%以上的村级卫生所有中医中药,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协调制订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具体政策措施,将中医药服务全面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基本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室、中药房、中医药人员和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充分发挥中医药家庭医疗服务和老年保健护理的作用。

(五)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

适应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要求,全面加强县级中医医院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特色中医专科建设。“*”期间,完成100家县级中医医院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特色中医专科建设,使其成为区域医疗救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完善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临床技术方案,加强技术培训,有计划的扩大项目病人数。协调指导各课题组做好艾滋病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前瞻性研究,为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治做好技术准备。

配合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治疗肝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六)强化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

完善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和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到“*”末,基本完成县级中医医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所有乡镇卫生院都设置中医科或提供中医药服务;每个村卫生室有1名能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乡村医生。

积极争取政府投资,探索引进市场机制,项目带动,加快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中医医院基础设施不完善、装备水平比较低的现状。利用各地制订“*”规划的机会,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积极争取将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当地规划。建设好省级和省辖市重点工程项目,积极争取新的立项。开展贫困县中医院基本情况调查,积极争取贫困县中医院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好全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做好设备招标采购和人员培训工作。

(七)努力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

把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高水平临床研究上来,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建成2-3个国家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集中力量,组织协作攻关,进行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和中医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力争在3-4个病种上有所突破。完成10种以上中医成熟诊疗技术的整理与推广。

(八)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事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医药文化丰富内涵和品质,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围绕我省重点中医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宣传活动,以树立行业形象和宣传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来弘扬中医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实施“三名”战略,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创建活动,扩大河南医圣张仲景故乡的知名度,广泛宣传河南中医。

组织举办中医药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境外合作开办2-3个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中医医疗机构。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好“三网一库”建设,推进信息公开。

四、重点项目

(一)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县级中医院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特色中医专科建设。支持100所县级中医院重点建设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特色中医专科,完善县级中医院服务功能。每个科室补助30万元,共需投资9000万。申请中央及省财政解决。

2、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期间建成一批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按卫生院总数30%计算,建设586所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每所卫生院补助10万元,用于人员培训、购置中药柜、建设炮制室、添置必要仪器设备。共需投资5860万元。申请中央及省财政解决。

3、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期间建成50个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每个补助20万元,共需投资1000万元。申请中央及省财政解决。

4、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期间,我省建设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5个,省级中医工作重点县10个。

(二)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与研究

1、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在做好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有满意疗效的治疗方案,研制出2种中药新药。

2、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一要将现有的专科做强做优,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专科;二要强力推动各级中医医院专科建设工作,以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每个中医专科必须确定一个明确的学术发展方向及3-5个特色病证;建立合理的专科人才梯队。省级重点专科要形成学科优势;市级中医专科建设统筹规划,明确市、县专科发展的具体目标,省局奖励扶植建设成效显著的重点专科和为专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3.中医药防治疑难病种研究。选择肝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4种疾病,整合我省人才、设备、资源,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原理,制定出中医药诊疗方案、疗效评价体系,优化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三)人才培养

1、万名乡村中医培训。对乡村中医药人员开展以县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贯穿县、乡、村三级的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出1万名乡村中医,每人补助2000元,共需投资2000万元。

2、中医“四类人才”培养计划。到2010年,培养中医临床人才500人。每人补助1万元,共需资金500万元。

3、中医管理人才培养。到2010年,重点培养500人。

4、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建设。建立一批省级培训基地和基层培训基地,以形成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开展对各个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5、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到2010年,在原有的3个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争取增加3个建设单位。

(四)基础设施建设

1、贫困地区省辖市级中医院建设。规划投资2000万元,改造3-5个省辖市中医院。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建设项目。“*”末全省8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科,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3、省直中医单位基础设施建设上规模。确保*正骨医院高等

级病房楼的投入使用;争取河南省中医院高等级病房楼、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急诊楼和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科研综合楼的立项开工建设。重点建设一所省级综合性中医医院。

4、省辖市级中医机构建设。争取利用“*”规划的有利时

机,将中医医院的基建项目立项,各地(市)建设好一所地市级综合性中医医院。

5、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改善。按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与发展规划》整体部署,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贫困县,对400余所县中医(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我省规划改造100所中医院。其中,我省国家、省级扶贫开发县中医院的建设申请中央投资。

(五)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研究专项

1、设立河南省中医继承与创新科技专项。省中医管理局每年从中医事业费中拿出100万元,资助中医科研人员围绕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技术,开展专项研究活动。

2、加强中医药创新体系条件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署,争取建设1-2个部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3-5个部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3、强化中医药临床研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署,争取建设1个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心,1个中医诊断信息客观化研究中心。

4、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研究,

促进科研突出中医特色并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建设1个省级、2个省辖市级、10个县级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推广示范单位,开展50项农村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六)中医药新闻宣传及对外交流

1、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英文网站;

制作有医圣故乡特色的中医药系统宣传材料,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媒体广泛宣传;建立*正骨医院与俄罗斯骨伤医疗中心和2-3个国外的医疗合作点。

2、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与品牌宣传。建立南阳部级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与省内或国家强势媒体和报刊打造“*正骨”品牌;实施三名战略。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6

一、以深化医改为契机,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一)大力推进中医医院的标准化建设。

1.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重点建设好3所特色优势明显,管理规范的省级中医“名院”,并以此带动其它县(市、区)中医院的规范化发展。

2.开展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关于印发年省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中医药〔〕1号)文件要求,加强中医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强化基础护理,要求每所中医院至少创建1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以此提高中医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3.推动中医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按照《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的要求,在各地原有的基础上,实施中医单病种拓展计划,要求各地遴选和推广应用10~15个疗效确切,技术规范,水平先进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强化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

(二)推进中医“三名”战略。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和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充分发挥专科专病特长,形成我市中医“名科”群体,要求各县(市、区)今年均开展中医重点专科评审工作,为全市下一轮重点专科评审打好基础;开展县(市、区)“名中医”评选和省、市名中医带徒工作,建立名中医管理制度,建立“名医馆”、名中医工作室,努力为名中医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服务环境;同时,开展“市传统医药民间祖传特色郎中”评选工作,发掘、保护、传承一批确有特色专长的民间传统医药技术。

(三)加强中医质控建设。继续推进“医疗质量服务年”活动,持续改进中医医疗护理质量,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内涵质量建设,主要抓好中医质控中心建设。今年,要新组建中医急诊质控中心,并进一步完善市级中医病历、护理、药事三个质控中心,制订《市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法》,组织相关专家,修订完善四个中医质控检查及评分标准,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四)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院是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办院理念、队伍建设、诊疗活动、建筑风格等方面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和内涵,各地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温岭市中医院作为我市第三批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更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计划今年在温岭召开全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现场会。

二、继续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和“等级”评审工作,不断加强内涵质量建设

(一)积极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国家、省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年,全市中医医院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年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年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估细则》,切实指导各地开展活动,并适时组织专家对9个县(市、区)中医医院管理年进行检查评估工作,切实推进八项重点工作的开展。

(二)认真抓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按照《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版)》的要求,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把等级评审工作作为医院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抓手;作为不断完善制度,提高医护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工具。市局要求原有7家二级甲等中医院都能顺利通过复评,在此基础上,争取1~2家中医院能达到三级乙等中医院;新增1~2家二级乙等中医院。

三、认真抓好农村中医药“三进”工程,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细则(~年)的通知》精神,巩固我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成果,重点抓好玉环县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争取椒江区或黄岩区创建省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二)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设置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置中医科,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能够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条件的应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今年要开展“中医药进社区市级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推动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三)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进家庭活动。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作,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下半年,市卫生局将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周”活动,要求做到“五个一”:即了解一位中医古代名家,会说一句中医名言,熟悉一种养生保健中药,教会一个养生保健动作,推荐一种养生保健膳食。

四、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推进中医药科教工作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7

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医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市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薄弱不明显、中医药教育科研滞后、中医高级人才匮乏、中西医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亟待解决。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建设,现就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与“健康”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居西部地区前列的中医药临床、教育和科研中心,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前列和全国中等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科学规划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布局中医医疗资源,科学确定功能定位,构建以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区县(自治县)级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及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加快区县(自治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市中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发挥市级“龙头”中医医院作用,力争进入第二批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加强区县(自治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等9所县(自治县)中医医院改扩建工程。新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4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8所。

(三)加强综合医院和基层中医科室建设。

区县(自治县)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和中药库,配备与功能任务相适应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和市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0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5个,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全部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一)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

继续实施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加强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着力提升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建成10个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20个国家和市级重点专科(专病),60个特色专科(专病),每所区县(自治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有1—2个特色专科。

(二)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防治重大疾病和多发传染病,支持区县(自治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中心。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发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展药浴、药膳、保健按摩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

(三)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进一步促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在抓好市级推广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5个区县(自治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加强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的指导工作。

四、培养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一)加快中医药教育机构建设。

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结合我市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整合资源,积极筹建独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经典和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建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和中药实践教学基地。努力增加中医药硕士专业设置,突破中医药博士专业空白。

(二)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造就中医药高级人才。实施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项目、部级“师带徒”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理论学术功底深厚、临床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20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定期开展“市名中医”评选工作,扩大中医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中医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开展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和执业中药师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在职中医药人员。建立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中医执业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壮大和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五、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深化中医药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资源整合,加强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设,着力打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高地。鼓励、引导和支持中医药实验室建设,力争新建国家重点研究室2个、三级实验室3个。

(二)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

组织开展3—5个重大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力争在临床疗效方面有重大突破。支持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三)做好中医药理论与技术传承。

组织开展全市近代名中医的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研究和医案整理工作。在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设立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积极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独特技术。

(四)支持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利用。

鼓励将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中药制剂,简化中药制剂审批过程。支持医疗机构委托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加工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中药制剂在全市医疗机构中调剂使用。

六、大力发展中药产业

(一)加强中药资源保护。

开展全市中药资源普查,加快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大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品种保护力度,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和繁育基地进行重点保护和研究,促进中药资源恢复与增长。

(二)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实施“中药种植万元增收科技示范工程”,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采用“公司+基地+科研+农户”、“订单药业”、“股田制”等模式,建立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基地,提升中药材种植业水平和中药材质量。重点支持青蒿、黄连、丹皮、金银花等道地优势特色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到2015年,建成100万亩优质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立5—10个通过GAP认证的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10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

(三)培育壮大中药产业。

制定实施《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目标,增加措施,统筹并加快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支持中药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形成现代化中药产业集群和完整中药产业链。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优势明显、能带动全市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型中药集团。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知名中药品牌。到2015年,力争培育出1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中药企业集团、3—5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重点骨干中药企业,开发出3—5个国际知名中药品牌。

(四)构建新型中药流通体系。

支持“桐君阁”等基础好、影响大的老字号中药经营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知名中药经营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中药企业相互参股、控股或联合,推进中药流通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构建规范、高效和安全的中药物流体系,力争将我市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现代中药物流配送中心。

七、弘扬中医药文化

(一)保护和壮大中医药文化资源。

积极搜集整理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对“民间医药博物馆”、市中药研究院“中药博物馆”、市中医院“名医馆”等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单位的指导和扶持,打造我市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建成一批国家或市级中医药文化示范单位。

(二)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继续深入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科普宣传活动。借助垫江牡丹节和三峡养生旅游论坛等活动,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与特色优势,丰富我市旅游产业内涵,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三)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

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传统优势和中药资源、产业优势,以文化促经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与境外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在境外举办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特色产品展销会,兴办中医药经营和服务实体等,拓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八、创造中医药发展良好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市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落到实处,科学编制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共同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

(二)完善中医药投入倾斜政策。

全市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补助政策。完善《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助暂行办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市财政要设立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并在年安排1000万元的基础上逐年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市级中医药机构的房屋设施、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医科研以及区县(自治县)农村中医工作。各区县(自治县)要设立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三)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人力社保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录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鼓励患者就诊中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住院治疗和门诊慢病治疗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适当提高。

(四)多策并举发展中医药。

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研究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价格政策,结合我市医疗保障水平,在制定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时,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公立中医药机构基本建设和其他重点项目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人力社保部门要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部门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工作支持力度,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

(五)建立多元化办医格局。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名中医坐堂医诊所,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国内名牌中医药大学来渝举办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中医药研究机构。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8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好这次会议,专门成立了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和黄华华省长担任顾问,钟阳胜和游宁丰、雷于蓝、姚志彬等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在钟阳胜同志主持下,省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多个中医药论坛和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研讨。会议印发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讨论稿,希望大家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会议结束时,黄华华同志将作总结讲话。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振兴和发展中医药意义重大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翻开历史画卷,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从中原大地先人们的辛勤劳作中起源,在春秋秦汉中华文化繁盛时期奠基,于两晋隋唐的纷乱动荡中成长,至宋元时期获得突破性飞跃,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开始,我们感受到中医药起源的亘古、神奇;从历史上无数名医经典的涌现,我们感受到中医药发展的辉煌、壮阔。古代扁鹊、华伦、张仲景的中医诊病,能够精致入微,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起死回生、麻沸散、虎守杏林等医药典故千载流传。《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许多经典医著,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也影响巨大。如西晋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专科著作;晋代道医葛洪著成《肘后备急方》,是最早的急症专著;苏敬《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医药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我国历代防治重大疾病、疫病中,屡建奇功。东汉建安时期伤寒病流行,中医药有效抑制疾病的传播,张仲景根据诊治实践提出著名的伤寒论。北宋年间发明了通过种人痘预防天花,后传入欧洲改进成为牛痘。明代末瘟疫流行,吴又可的瘟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形成和完善了温病学说。特别是吴又可认为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可由口鼻而入“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问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称之为“戾气”,对瘟疫的病因和治疗提出新观点,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清代“温病四大家”对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防治又进一步。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的特殊功效上,一次又一次得到验证。如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流行乙型脑炎和麻疹,使用中医药治疗,疗效超过世界水平,且没有后遗症;80年代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和重型甲肝,与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特别是在2**3年抗击非典中,我省创造的中医药前期介入效果极佳,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全世界最低,后遗症最少,中医药的作用已为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并高度评价。中医药在我国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球非典平均死亡率11%,香港和新加坡17%,台湾27%,中国内地为7%,**为3.7%,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医药可帮助航天员防治太空病。以往国外太空人出现“太空运动病”的比例相当高,达到50%。但在中国特色的针对性训练以及中药作用下,中国三位上天太空人没有一个发生“太空运动病”。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车祸后,英国医疗权威两次宣布其“脑死亡”,回国后,经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方药、针灸、按摩等手段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今天,对防治已成为世界难题的艾滋病和禽流感,中医药的作用也必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从医药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论著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副、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体现着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特征,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历代的诗词歌赋,乃至《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无不充溢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医药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繁荣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岭南医学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兼收并蓄,自成体系。其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是祖国医学因地、因时、因人三因制宜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是重视岭南炎热多湿,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岭南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勇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涌现了葛洪、释继洪、何梦瑶等一大批著名医家。岭南医学成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富有特色的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于我省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我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给予高度重视,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宪法》,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了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体系,中医药得到全面发展。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对中医药都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同志深刻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同志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医药事业十分重视,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给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学以其显著的疗效、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中医药贡献巨大,功不可没!今天,在医疗卫生投入比例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1.4岁,中医药作用巨大,功不可没!我过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人口覆盖率高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要基作用。

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省加快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

一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21世纪,“绿色医学”已成为时尚,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特征,与这种转变正好吻合;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和对亚健康群体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中医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中医药的研究开发潜力巨大。

二是世界中医药热的兴起,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纯天然药物以副作用小、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当前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之一,许多国家把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作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突破3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高达270亿美元,全球中草药销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化学药品。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国际植物药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增长至1**0亿美元。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世界认识和接受中医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是我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中医药基础好,群众认同度高,加上地处岭南、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对发展中医药十分有利。**人历来有喝凉茶、煲老火汤、做药膳的传统习惯,有信中医、用中药的深厚群众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医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把中医药事业做大做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三大严峻挑战:一是面临文化和技术壁垒的挑战。观念、文化鸿沟和准入障碍、技术壁垒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医药走出国门。目前,我国中成药以处方药进入欧美等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依然步履维艰,中医药走出国门任重而道远。二是面临市场竞争的挑战。国际上对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深入,国际竞争者纷纷打入我国中药市场,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是一场对中国的商战,“洋中药”在国内日益走红,中药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当前,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场中医药竞赛:美国有中医药研究机构146个,法国有近百家中药或植物药厂、10余家中药研究机构,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对中医药特别是针灸,深入开展临床科研。日本津村在深圳投资的“**深圳津村药业有限公司”,2**0年在国内中药饮片工业中年销售收入已居第6位利润总额居首位最近又与上海药材公司张江高科技园区共同投资2980万美元设立生产中成药和汉方药的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辉瑞公司早几年已建立中草药小组并在中国开展项目筛选。诺华公司投资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进行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研究。目前已有40多个品种的天然绿色药物在我国注册。我们再不迎头赶上,就会落后于人。三是面临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挑战。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在缩小、贡献率在降低、医疗服务功能在萎缩。由于医疗日趋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当前,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还不够,进展缓慢,中医药的理论创新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全局,认真谋划,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省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和谐**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岭南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总而言之,把**建成中医药强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肯定**己是中医药大省的成绩,认清还不是中医药强省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省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医药大省。具体表现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省拥有一批信誉好、疗效高、实力强的中医院,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如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好的中医院,诊疗人次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第一;佛山中医院的骨伤科拥850张病床,在国内及东南亚久负盛名,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专科。我省平均每名医师年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一位(前三位:**、上海、福建)人员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二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床位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三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平均每所中医院每天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三位(前三位:上海、北京、**〉。中药产业规模较大。我省中药产业有中成药的优势,也有中药材的优势,更有以广药集团为龙头的中医药企业群,形成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和一批市场龙头品种,赢得了岭南出好药的美誉。2**4年全省中药产业销售收居全国第一,如广药集团产值排全国同行业第二,中成药的利润率一直以来都超过西药。深圳万基排第五。**一方制药厂是目前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两大生产商之一。**康美药业、中外合资深圳津村药业是国内中药饮片生产巨头等。中药饮片占全国10%,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8%,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中成药品种有9个〈华伦再造丸、板蓝根冲剂、复方丹参片、三九胃泰、太太口服液、夏桑菊冲剂、王老吉系列、消渴丸、清开灵等〉,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3个。我省也是全国最大的医药商品销售市场,近年来一直占全国1/10左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中医药科技创新链完整。建立了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从种植、研究开发、临床试验到产品生产的创新链条。中医药科研在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如脾胃学说的基础研究和脾胃病的临床研究,以及系列治疗药物的开发;疟疾防治和青蒿素类药物的临床研究,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诊治研究等,已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教育体系发达,人才培养步伐较快。拥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高等医学院校,3所部级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中药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全国中医药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省份。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

第一,认识不够。近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对中医认识上的偏见和误解。党委和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部门对中医药的疗效、中医院的效益评价不科学、不客观。医疗卫生界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有些西医对中医有偏见。中医界本身也有些认识上的偏差,不能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和先进科学技术,固步自封,跟不上时展步伐。

第二,高层次人才不足。虽然我省有一批中医药人才,也有以邓铁涛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名医,但在总体上,与北京、上海等省市相比,名医名师数量还不多。同时,由于一批老中医相继退休,存在人才断层、后继乏人问题,尤其是在县级中医院,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原创性、影响大的成果少;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少,老品种二次开发力度不够,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中医水平,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工作力度不够大。

第四,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很薄弱。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中医药专业人才奇缺、水平低、服务条件差。由于历史原因及长期投入不足,一批县级中医院运作艰难,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由城乡卫生院改造而来的县级中医院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差。

第五,管理体系不健全。中医药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指导和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滞后。中医药疗效的科学统计和评价体系、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等还不完善。

总之,我省目前的中医药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力度和扎实的措施,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

三、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总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和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合作、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

力争到2010年,全省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比较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中医药强省,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到2020年,全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水平全国一流,中药制造产业规模大、竞争力强,中药现代物流业高度发达,形成一支规模大、结构优、水平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中医药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成为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

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做好“八个促进”:

1.促进观念转变。思路决定出路,而观念又是决定思路的前提。建设中医药强省,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党委和政府要重视中医药,有关部门要正确对待、科学评价中医药,做到三个转变:转变用西医的理念来管理中医(由于对中医的本质、特色和特点认识不清,表现在行政上用西医的一套来管理中医〉,转变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表现在按西医药的标准衡量中医药的临床效果),转变用简单的方法来统计中医(表现在中医的收益统计只按单纯的中医药计算,而把利用现代科技诊疗手段的效益都划归西医)。中医药界本身也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要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特别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这两大法宝不能丢。同时,要充分认识特色和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中医药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跟上时展步伐,才能使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二要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诊疗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同样可以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药不能拒绝或排斥现代科学技术。纵观中国历史,中医药从来都是与同期的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兼收并蓄的。如针灸工具由石针、竹针、骨针到青铜针、铁针、金银针等的发展演变,是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的工艺技术水平相适应的;魏晋时期通过运用炼丹技术发展了制药化学。西医也要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历史贡献及其科学理论体系,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医学善于从宏观上认识人体功能的变化并加以调整,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桂除疾病。西医善于精确分析微观的病理生理变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治。但中医和西医都不能包打天下。我们要正确认识中西医的异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结合,共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三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中医药的作用和地位,不仅要看到经济效益,更要看到社会效益。由于中医药具有善于治本和预防的特点,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表面上看其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潜在的社会贡献是巨大的。

2.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关键。要不断完善我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中医服务网络建设?形成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使中医药成为我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优势,人才、管理、服务、设施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成为团体冠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名院整合资源,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形成“榕树效应”。要创新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医科大学和中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和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机制新、特色强、水平高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子。要打造部级“名科”品牌,培养一批“单项冠军”。大力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创建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专病群。大力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根据中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建设标准,推动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努力提高中医药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降低医疗成本,为基层群众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岭南中医民间验方、单方的整理、开发以及推广应用,开展群众喜爱的汤剂治疗和针灸、推拿、拔罐、刮莎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大力加强农村中医工作,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室)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中医药人员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全科医师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完善社区中医药基础设施。规范农村和社区中医医疗市场,依法打击非法从医要发挥中医药治大病防大疫和防治亚健康病的独特优势。大力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工作。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纳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积极倡导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医疗理念,做好对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

3.促进中药制造业做强做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医药越来越成为产业界投资开拓的黄金地带。中药工业产业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支撑。要大力支持中药新药开发,运用政策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与中医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中药新药;大力支持我省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力争短期内,打造|一批大品种名中成药。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措施,提高中药企业的竞争力,打造一批中药制造企业名厂。支持企业创办中医药产业基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要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经营水平,加强对分散农户中药材种植的指导,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要把中草药种植作为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山区开拓一条新的致富门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打造一批优质药材尤其是南药、广药品牌。

4.促进中药现代物流业的壮大。物流业是中医药产业链关键的一环,物流活了,上下游产业也活了。要狠下功夫,使我省中药现代物流业成为**独特的优势。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中药现代物流中队按照政府规划支持、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原则,规划建设若干个规模大、配套齐全、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物流名城,发挥聚集和品牌效应,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医药物流水平。支持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及有关院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中医药现代物流业。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物流名店。支持一批老字号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构建**中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的中药技术成果到**交易和落户。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和侵权行为,提高我省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水平。

5.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不容易,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不容易。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着眼升远,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人才;立足当前,用务实的措施培育人才,保证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要加快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物。创造条件,通过培养和引进知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像邓铁涛老中医那样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领军人物和大师级学者。要加快培育新一代铁杆中医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一个名中医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以继承和运用好祖国医学为己任;必须有精湛的医术,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多读经典,多做临床实践;必须有大医精诚的良好的意识,善于继承、与时俱进,大胆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要高度重视发挥名老中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新型的中医师师承制度。通过中医专科专病研修、进修等多种方法途径,培养新一代的名医群体。挑选一批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要加快建设一批中医药名专业、名系和名校。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快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一套民间中医药人才和师承制人员的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使一批医德高、诊疗水平高、群众认可度高的著名中医能够脱颖而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标准和诊断标准,推动制定相关地方法规。

6.促进中医药自主创新。中医药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最有条件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要以整合科技资源为重点,大力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全省有关科研力量,抓好中医药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领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力争在古典医籍研究、岭南中医学及文化研究、中医药科学方法学、七情致病理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西医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中医药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重大医疗效果的新药开发、中医药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我省重大疾病及健康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原创性科学研究,力争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实现产业化。要把创新意识贯穿到中药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医药科研单位和有关企业组建股份制公司,调动和发挥中医药人才积极性,大力开展产品、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要筛选一批安全有效的院内中药制剂进行科技攻关,尽快开发成中药新药。要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继续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和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加快中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中药国际药品注册、国家认证及跨国经营的企业综合试点。如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是我国最早研究发现的,而且是生产第一大国,但由于被国外申请专利,青蒿素产品的最大经济利益获得者成了外国公司,我们只能做原料供应商,占青蒿素的市场价值不到10%,占抗疟药市场份额不到1%;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牛黄清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年产值达到7**0万美元;江苏的道地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中;日本开发我国中医古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210个古方,并大力商业化,年汉方药生产总值超过1**0亿日元。要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对所有**道地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起国家认可、国际认同的南药标准体系,进而推动成为国家和国际通用标准。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自主创新改造、提升老品牌,不断创造新品牌。如华伦再造丸是广州奇星药厂独家研制开发的保密处方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该厂当家品种,经过不断创新,近年还成功地以正式药品身份进入俄罗斯等国市场,成为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拳头品种。北京中医学院在传统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创新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迄今长盛不衰;天津天士力集团依靠创新剂型复方丹参滴丸,在短短十年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药厂成长为有国际影响的著名中药品牌;成都地奥集团靠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原二类新药心血康胶囊一个品种起家;浙江的康莱特药业以抗癌中药注射剂康莱特注射液为主营,不仅在国内中药抗肿瘤市场独占荤头,而且已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7.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中医药走出国门已是大势所趋,也大有作为。我省在资源禀赋、研究基础、品种积累、试验条件、市场支持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抢占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是我省中医药界光荣而又紧迫的任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中药出口主体,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中药企业成为我省中药出口的骨干企业,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出口。要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以医带药、以药促医走出国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中医院,在国外兴办示范中医院;积极寻找国外医疗合作伙伴,采取多种形式把中医药打入国际主流市场。如德国的魁茨汀示范中医院办得很好,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要加强粤港澳中医药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政府搭台,中介推动,市场导向,多方参与,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我省要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推动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中医药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拓中医药的国际市场。

8.促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要把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作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岭南中医药博物馆。整理出版岭南中医药文献、民间验方、名老中医学术论著和中医药科普读物等。创办岭南中医药学术刊物。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中医药产业中要更多地注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岭南中医药文化资源,拍摄影视精品,建立中医药专门网站,利用先进技术宣传岭南中医药。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使各级中医院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要选择有条件的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改造,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中医药特色,为全省中医院文化建设作示范。今后,凡新建和改建的中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全省的中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四、加强领导,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医疗、科技、教育、人才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要加强领导,落实措施,营造环境,形成合力,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精心组织,形成合力。要加强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和规划制定。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突出重点、找准靶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改革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实力量,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要不断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权贵明晰、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公立中医院管理体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中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大力培养中医药管理人才。

第二、制定规划,狠抓落实。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都要规划先行,做到整体规划、超前规划,分步、分阶段实施。按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省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省委、省国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第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中医药强省,单靠现有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各级政府都要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一是要整合现有分散用于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财政资金出重点争取在重点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取得突。二是要适当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基层中医院条件和人才培养,用于中医药科技攻关、风险投资引导等。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现在社会上不少投资者都看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可以带动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民营资本将成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主要资金来源。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中医药基础范文篇10

感谢**省委、省政府邀请我参加**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省政府制订实施纲要,并召开全省大会进行部署。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卫生部对这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表示衷心感谢!

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德江同志所作的重要讲话。讲话高屋建瓴、寓意深远、内涵丰富、发人深省。讲话从历史的高度,阐述了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人民强身健体、生息繁衍,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对于促进世界医药科学的发展创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讲话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客观分析了中医药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指明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讲话不仅对**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推动全国的中医药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我深受鼓舞。

**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祥之地。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省的卫生工作和中医药事业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强调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严格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不仅提高了**的卫生工作水平,也为全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省的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快速增长,医疗保健服务逐步完善,现代化中药产业不断壮大,医药教育水平日益提高,中医药开发创新能力日趋增强,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中医药科研、教育、临床、产业协同发展的体系。**省中医医疗服务量居全国第一,中药饮片、中成药销售收入居全国前列,在应对新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方面,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具有资源、科技、人才和服务优势的中医药大省,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部门单位支持,人民群众拥护,同心协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各级党政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卫生和中医药工作者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省委、省政府,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示真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增强,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素质逐步改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医疗卫生工作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讲,存在六个不适应: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群众疾病谱的变化不适应,一些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缺乏有效预防控制手段,仍在不断发生;二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发展与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不适应,群众就医要跑大城市,挤大医院,看病困难,负担加重;三是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适应。医院运转和发展主要依靠医疗收费,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收益,公益性质淡化;四是卫生监督能力和水平与医药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的大量采用不适应,市场购销秩序较乱;五是中医药发展与党和人民的期望不适应,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六是医疗卫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作风建设与医疗技术发展不适应,医疗服务中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造成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需要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配合,需要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团结奋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办法。大力发展中医药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战略性措施。中医药服务贴近群众,深入人心,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中医药积数千年之经验,博大精深,善于治疗疑难杂症;中医药讲求辨证论治,平和中庸,较少医疗事故;中医药简便易行,价格低廉,为群众所接受。中医药的这些优势和特色,决定了它符合中国国情,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举措,符合弘扬振兴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要求,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我完全赞同,坚决支持。下面,我再与同志们交流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数千年的劳动、生活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总结、提炼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学历史悠久,世代传承、日积月累、内涵丰富。中医药学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治疗方法、良好的治疗效果、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医学科学园地中发出绚丽的光彩,为世界人民所敬仰。我认为,中医和西医是我国医学体系的一体两翼,各有优势,互为补充,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中医药学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要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同志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实行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结合。党的二代、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对中医药工作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强调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不断继承和发扬,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机遇和挑战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挑战就会变成机遇,成为发展的动力;丧失机遇,错过机遇,机遇也会变成挑战,成为发展的障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在不断缩小,医疗服务功能在逐步削弱,特色和优势在逐渐淡化,某些中医药服务出现西医化倾向;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不足,特别是治疗技术推广缺乏有效手段;对中医药发展缺乏危机感、紧迫感;中医药现代化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中医药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振兴中医药事业充满信心;又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们对继承、发展、振兴中医药所担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中医药传承数千年,经久不衰。如果我们不能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为发扬光大中医药事业而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我们将愧对祖先,无颜子孙。

二、突出重点,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与发展

中医药和西医药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发展中医药不能盲目照搬西医药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盲目攀比西医药的治疗方法,必须从中医药自身规律和人民需求出发,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实现中医药的科学发展。

一是保持特色,发挥优势。这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生命和灵魂。我经常向有关专家请教,什么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请中医药管理局的同志认真研究中医药的特色是什么?优势在哪里?现状怎么样?如何发扬光大?去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了研究和论证,总结概括为:中医药学不仅具有医学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这是中医药学的总体特色。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这个总结概括是否准确全面,还需要中医药界的同志们来评价。但是,中医药发展必须保持特色,发挥优势,这是中医药的生命和灵魂。失去特色,就不可能发挥优势;失去优势,就不可能保持特色。保持特色,就是要坚信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从事医疗服务;发挥优势,就是要发扬疗效快、副作用小、费用低,群众欢迎等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老年病以及西医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我认为,中医药发展的重点要突出两头:一方面要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力争攻克一些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重大疾病和世界难题。

二是坚持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没有继承,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继承就是死水一潭。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务实牢固的理论基础,绝不能藐视前贤,妄自菲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要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开阔思路,勇于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绝不能作茧自缚,故步自封。有的同志提出,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我赞同这样的观点。按照吴仪副总理的要求,要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理论、养生康复理论和技术的挖掘整理与推广运用。要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对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研究,制订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标准化带动现代化。要面向市场,面向临床,面向群众,面向生活,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战略,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壮大中药产业。

三是加大中医药科技攻关力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攻关。要选择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艾滋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非典、禽流感等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如果有所突破,那将是中医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也可以使中医药名扬世界。总理就中医药研究治疗艾滋病问题作出专门批示,吴仪副总理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总理和吴仪副总理对**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都作出了重要批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在国家的**规划中,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中医药临床科研基地。集中一批有经验、有学识、有探索精神、有开拓能力、技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专家开展联合攻关,为争“**”期间在某些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发展规划对卫生改革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和中医药工作。要从中医药事业千秋万代、永续利用的高度,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实现中西医协调发展和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保护与规范、发展与管理、临床与科研、技术攻关与推广、人才利用与培养等各方面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构建不同层次中医药服务网络,努力为增进人民健康服务。

四、加强医疗服务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医疗服务承担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医生和患者是共同战胜疾病的战友和同志。自古以来,中医药行业有着很高的职业道德标准,许多医学大家作过精辟的总结和阐述。“无德不成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医精诚”,“杏林春暖”等,给后人留下无数佳话,流芳千古。但职业道德高尚并不取决于职业本身,而在于从业者的品德和言行。如果从医者无视职业道德和修养,收红包、吃回扣、乱收费、滥检查,不顾患者利益,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玷污医者的崇高形象,就会失去了从医的资格,就会为群众所谴责。医院是治病救人的神圣场所,医生承担着维护群众利益的责任,绝不能利欲熏心,金钱至上,更不能见死不救,丧失医德。

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制

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离不开社会民众的关心。卫生部门要把支持中医药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根据中医药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制订积极的政策和措施。要加大政府投入,重点用于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攻关和转换医疗机构运行机制。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要大力整顿中医药医疗服务市场,打击非法行医活动,维护良好医疗秩序。

同志们,**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的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把实施建设中医药强省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的一件大事。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全力配合和支持**的工作。希望**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为口大支持力度,为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全省中医药工作者团结一致,**的中医药事业将插上腾飞的翅膀,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医药也一定能够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