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6 17:17:32

中医教学

中医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文化渗透;中医思维;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中医文化主要是指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内容。近年来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日益蓬勃,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中心论与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将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视为“科学”的典范来衡量、评价与改造中医药,使得中医院校学生及院校毕业的年轻中医师中医思维弱化,甚至逐渐缺乏中医文化自信。此外,中医药课程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相对薄弱,对中医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1],不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及运用中医思维处理临床疾病。研究发现中医文化渗透与传统授课相结合,能够多途径引导学生感知中医文化,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助力中医课程的学习[2-3]。《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衔接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探讨中医文化渗透对中医课程教学的影响,本研究随机选取2个《中医内科学》课程平行班进行对照教学,并在结课后对学生的《中医内科学》学习情况及中医思维训练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以单选题为主。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级专业课程相同的平行班级中随机选取2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教学组(38例)与试验教学组(30例)。

1.2研究方法

对照教学组采取常规授课教学(以教学课件为主),试验教学组在常规授课基础上增加中医文化渗透学习。中医文化渗透内容与方法: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丰富中医文化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插入中医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中医理论知识思考感知自然变化,观察规律作息、饮食和情志的调节对身体产生的影响,进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小组学习、问题-互动交流等形式渗透中医文化教育,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现实情景学习。结课后对2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由授课教师编制《中医内科学学生学习情况及中医思维训练情况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情况相关问题及21道中医思维训练题,收回问卷后,根据问卷结果统计并分析。2个班级《中医内科学》授课老师为同一人,其余课程师资力量一致。

2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2.1观察指标

比较2组学生《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习情况,包括课堂学习内容难度、教学模式选择以及对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诊疗中起重要作用认可情况。通过问卷考核比较2组学生结课后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情况及2组学生21道中医思维训练题得分,训练题以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

2.2统计学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调查结果

3.1问卷调查结果

本调查实发问卷68份,回收67份,其中试验教学组29份,对照教学组38份,回收率98.53%,均为有效问卷。

3.22组课堂内容学习难度比较

见表1。对照教学组学生中18.42%认为学习没有难度,78.95%对部分内容理解困难,2.63%表示完全听不懂;试验教学组学生中31.03%认为学习没有难度,65.52%对部分内容理解困难,3.45%表示完全听不懂;2组学习难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05)。

3.32组教学难度内容及教学模式选择比较

见表2。在教学难度上,对照教学组认为学习有难度内容沿革部分占18.42%,病因病机占28.95%,诊断占10.53%,分证论治占42.11%;试验教学组中病因病机占48.28%,诊断占3.45%,分证论治占48.28%。在教学模式方面,对照教学组学生中5.26%表示喜欢传统授课,34.21%喜欢病案讨论与分析,60.53%喜欢传统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试验教学组学生中20.69%表示喜欢传统授课,10.34%喜欢病案讨论与分析,68.97%喜欢传统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3.42组结课后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诊疗中起重要作用

认可度比较见表3。结课后,对照教学组及试验教学组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诊疗中起重要作用认可率分别为94.74%、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2组结课后中医思维模式建立情况比较

见表4。结课后,试验教学组86.21%学生认为自己已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13.79%学生不确定是否建立中医思维模式,以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占主导。对照教学组44.74%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52.63%的学生则认为不确定是否建立,2.6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建立。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模式建立情况优于对照教学组(χ2=12.38,P<0.05)。

3.62组中医思维训练题平均分比较

见表5。结课后,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训练题平均分为(19.24±1.48)分,对照教学组为(16.79±3.43)分,试验教学组平均分高于对照教学组(P<0.05)。

4讨论

中医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英语教学改革翻译技巧

Abstract:ThepaperfocusesonhowtoimprovetheteachingeffectintheteachingofEnglishforTCMbyintroducingthetheoryoftranslation,reinforcingthepracticeoftranslationandenhancingclassroominteraction.

Keywords:theteachingofEnglishforTCM;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classroominteraction;teachingeffect

近年来,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都开设了《中医英语》这门课程,可见英语在中医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必然是让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把中医介绍给世界,为全人类造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应用到中医英译的实践中去。本文就重点探讨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及如何提高中医英语的教学效果,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1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

作为大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翻译知识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空白,而这对学习中医英语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让学生学好中医英语,必须先填补这一空白。因此在课程设置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翻译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其中还包括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而不是盲目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翻译。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翻译理论和实践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由此引入翻译理论的学习,包括翻译的原则、方法、技巧。由于这些理论对学生来讲比较生疏而且抽象,我就一一举例说明。比如,在讲到翻译技巧中的“增益法”(amplification)时我就举了这样一个英译汉的例子:Mattercanbechangedintoenergy,andenergyintomatter.(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其中“也能转化”就是增加的内容。我同时告诉学生,如果从中文“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译成英文“Mattercanbechangedintoenergy,andenergyintomatter.”,使用的是另一种技巧,学生马上就知道是“省略法”。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理解得非常透彻,印象也很深刻。然后,我还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运用这些学过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翻译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而且饶有兴趣。

2介绍科技英语的术语特点及句法特点

科技术语一般都比较长,不容易记忆,学生往往对着一大串长长的科技词汇感到无所适从。让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术语的构词规律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在介绍affixation(缀合法)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deoxyribonucleicacid=de(去掉)+oxy(氧)+ribo(核糖)+nucleic(核)+acid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对DNA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们原来不知道这个术语是这样组成的,而且大部分的术语的构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发现令他们兴趣大增。又如,“中医”这一术语经常被译为TC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这里用的是首字母缩略法。在讲到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时我主要通过举例和分析的形式把例句讲透,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鼓励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尽量有意识地关注和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3重视语境因素

由于缺乏翻译知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往往只会在英语中寻找与汉语对应的词,而忽略了文化及语境等因素,从而造成错译、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而让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译法。比如中医有“少火生气”的说法。如不推敲“生气”在这里的含义而直接用“angry”来翻译的话,就完全曲解了原文,也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另外,同一个术语,在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时,译文就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也就是要考虑译文的实际交际效果,[2]宜采用不同的译法。一般说来,对于医学研究人员、临床(西)医师或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就适宜采用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缩合法、缀合法等构成的专业性强、比较规范的术语,这样便于中西医之间的贯通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对于不懂西医但对中医有兴趣、愿意了解中医或有意接受中医治疗的普通读者群,由于他们大多不懂拉丁文、希腊文之类的,也不谙西医,如果译文中尽是由各种词缀组成的术语,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也就起不到翻译的交际效果了,故应尽量用浅显的普通词汇,比如尽量选用根据复合法构成的术语[3]。如“高血压”一词,对于专业人士可采用“hypertension”,而对普通读者则宜用“highbloodpressure”。

4引入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5]故而在教学中我既强调文化修养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又注意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又深化文化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语汇缺失与词义冲突上,即: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汇,或者与译后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如在翻译“《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中的“动脉”时,我就告诉他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动脉”理解为与静脉相对的动脉而译成artery。中医古籍中语言非常精练,概括性相当强,有许多术语或词汇在英语中不能简单地找对应词(equivolent)。在阅读时要仔细推敲,只有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有可能忠实于原文。此处所谓“动脉”指的是脉之搏动,故宜译为pulse。

通过多年来中医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笔直认为介绍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加强翻译实践在中医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这门课就成了无本之木。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4.

[2]李虹.浅谈中医术语的英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181182.

[3]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J].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9.

中医教学范文篇3

论文提要:阐述在中医院校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意义、目的,以及如何构建的一些设想。认为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是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理应如此。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除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而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它将成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1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目的和意义

中医历来比较重视宏观和整体的观察,缺少对微观结构和各种代谢方面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现代中医进行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既要掌握传统的中医研究方法,更要对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具有中医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有莫大的益处。

《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开展中医理论实验教学和中医课题研究的能力。通过《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医学研究的探索者。将达到以下目的:(1)有助于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强感性认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3)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学习兴趣;(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2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类型和方法

2.1验证性实验教学

配合中医相关课程开展中医理论的实验教学,例如:中医诊断四诊客观化教学实验(舌的微循环观察、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查,脉图描记和分析等),中医温病学相关实验(营分证病理造模实验等)以及中医基础、方剂、伤寒等方面的诸多实验,均可由各教研室依据自身学科特点提出实验教学计划,由中医综合实验室具体实施完成,以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2.2探索性实验教学

建议首先在我院研究生《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中,除讲授理论外,给实验课一定学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实施完成一个小型课题,包括选题、课题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指标测定(含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生理等)、统计数据、分析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选题范围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组织小组、班级讨论,教师评讲,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成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学习兴趣。为保证实验课题的成功及在短期时间内完成教学实验,最后实施的教学课题仍然由教师确定,选择易实施、模型稳定、指标测定可操作、反复验证了的中医小型课题让学生自己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课题能力的目的。在研究生实验教学取得一定经验基础上,也应当对本科生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优质生源。同时,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高标准的需求。

3实现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对策

加强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理应成为我院当前教学领域改革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实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中医综合实验室建设

在取得学院领导及各教学相关部门重视和支持下,制定中医综合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及大型、精密仪器操作规程等;制定教学实验计划和撰写实验讲义。目前,该实验室可以先构建框架,利用我院已有资源,由中医各教研室主要负责组织教学、设计思路,动物室、药理教研室、形态和功能实验室以及图书馆共同参与实施,人员由以上教研室教师及实验教师兼职组成,待有一定基础后,逐步实现实验用房、设备、人员配套,由专职教师及实验人员组成的独立的综合性实验室,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医综合实验室体系。

3.2加强中医综合实验队伍建设

中医综合实验室教师和实验人员除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必须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其要求教师不但有广博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基于我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医综合实验教学首先应当对我院青年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加强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开展中医综合实验,为中西医结合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加强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

中医教学范文篇4

1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样是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因此“以人为本”应该包括“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两方面的内容,二者并不矛盾,而统一于恩格斯“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合力的结果”这一观点。1.1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本之“本”,当作“执掌、统辖”之意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的培养效果之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之实施,除了经过教师,别无他法。”[2]以教师为本,是教师功能作用的一种客观描述,是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3]。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既不做高高在上的“教皇”,也不做不负责任的“导游”。乌申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道德篇言,或是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这种力量。”中医学教师应注重“德才双修,以德为先”,一如晋代隐士杨泉所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对于党员教师而言,这种责任感也是“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群众观的具体体现。1.2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之“本”,当作“根基、主体”之意解。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是以主体人的身份存在的,其根本意义在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发展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以学生为本,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观念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更强调因材施教、因业择术、以术传道。正如《学记》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在教学实践中,中医学教师应借鉴其他学科专业的先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PBL、BOPPPS、MOOC和翻转课堂等,借他山之石传中医之道。

2尊重实践改进教学方法

邓小平群众观强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以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同一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出现差异。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既“问需”又“问计”,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找到组织教学的最佳方案。事实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源于学生强烈的需求,有调查表明[4],专家和学生对课堂教学最不满意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近年来,教学方法改革一直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到政府、高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目前的教学中可选择的方法很多,比如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PBL教学、三明治式教学等等,关键的问题是优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是否适用,只能依靠教学实践来检验,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此推陈出新是教学方法发展的必然和常态,对传统教学方法只要加以完善,合乎教育发展潮流,也可以做到旧法新用。就当前西方教学方法的发展特点来看,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太可能达成日益丰富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几种方法的有效综合,形成方法的群体[5]。中医药知识薪传不息,得益于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中医教育。由于其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兼顾思维训练和技术掌握两方面内容。正如《礼记•学记》所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对于中医教育而言,必要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实践是优质课堂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应在尊重医学实践规律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更好的教学实效[6]。

3实事求是提高教学质量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面对新形势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十六大以来,党提出了“执政为民”的新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群众观的核心,形成了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要求,以“求真务实”为方法,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内容,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保证的群众工作新体系;十八大提出要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衡量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全党广泛开展了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教育[7]。上述历程为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教育大背景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既面临着发展的挑战,也面临着进步的挑战。作为高校教师,应实事求是,积极应对,既不能抛弃过去坚持的严格的逻辑推理、理性思维的要求,循序渐进的原则,也不能因循固守一切老套套[8];既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又要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中医教育有其自身特点,要求教师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因时制宜”,遵既循中医传统教育规律,又契合时展规律,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不能自欺欺人。正如明代医学家李梃告诫弟子门生所言,“读《入门》书,而不从头至尾灵精熟得一方一论,而便谓能医者,欺也;熟读而不思悟融会贯通者,欺也;悟后而不早起静坐调息,以为诊视之地者,欺也;诊脉而不以实告者,欺也;论方用药,潦草而不精详者,欺也;病愈后而希望贪求,不脱市井风味者,欺也;盖不患医之无利,特患医之不明耳。屡用屡验,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补报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欺则良知口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口益发挥,而医道愈昌”。

综上所述,中医学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是历代医家在不懈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独特而系统的诊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其形成和发展是符合自然科学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群众观立足于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是党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始终不离人民之本,中医学教师应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并自觉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工作中践行群众观,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基础,以改进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富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哲,徐中,李蓉.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三题[J].理论导刊,2013(10):60-64.

[2]凯洛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58.

[3]高笑天,王友兴.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解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2):69-71.

[4]钟秉林.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1):8-10.

[5]吕红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欧美日近三十年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0):38-45.

[6]张喆,杨梦灵,朱锐.中医教学方法源流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6,8(4):217-219.

[7]罗燕.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8]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7(2):12-17.

中医教学范文篇5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实例教学法和个案教学法,最早出现自美国哈佛大学教育领域教学[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突破传统灌输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以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以教学课堂设计者和鼓励者的角色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教学案例中存在的和疑难情境,通过真实的发生的事情引入学生实际进入情境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是作为一种引导,步步深入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在课题教学之初和教学之余引入案例相区别。前者是一种紧贴教学内容,针对课题研究,经过课程设计的、以特别甄选的、符合教程安排的、贯穿课程全过程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以其为课程引导展开课程教学的案例。后者只着重于课题教学之初或课程之余作为吸引学生眼球,在课程教学中一带而过的案例,这种案例在选择的时候也相对比较草率[2]。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面对中医内科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教授枯燥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会造成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学习的心理疲倦,形成知识被动接收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自身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案例教学法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有以下几点意义[3]。(1)创建情境教学模式,以具体案例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法中以具体古籍典例或现代临床病例为案例,并结合案例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求索,案例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案例问题讨论探求活动,实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提高。(2)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课程内容与案例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参与病例剖析,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新的知识学习的印象更能通过病例剖析、综合分析、教师的答疑不断对学生的辨证思维分析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独立分析问题和辨证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病例与课程内容知识点的结合,使得学生在病例剖析时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具体实践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

3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3.1教学案例的选择

恰当的案例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医学经历几千年的积淀,流传下来的医学著作和医学案例也是非常丰富的。但因为时代久远、文义晦涩等问题,不可随意照搬教学。而是有选择的加以利用。案例中有很多交代不清、分析不明、诊断有争议、缺乏论证分析依据的案例不可纳入教学案例中去[4]。对于教学案例的遴选,需详细分析教材结构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学课程有针对性的选择,在选择时一定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选择:以国家规划教材案例版为参考蓝本,以参阅古今中医医案例典籍为引用依据,在确定以八纲辨证、病症辩证、脏腑辨证中常见案例作为案例教学重点选择辨证依据较为完整的案例为教学案例[5]。

3.2教学案例的设计

将教学案例课程设计分为精讲、引入、讨论、总结4个环节来进行课程讲述。(1)精讲。精讲是指在讲述每个疾病时,教师要抓住疾病中的临床特点,找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对案例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2)引入。引入是指教师在课程整体设计中在恰当的位置将案例引入教学安排中。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安排和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案例,在案例中找出关键的问题作为思考题,可以采用课前案例发放组织学生自学查找资料进行案例学习探究,然后再进行课堂课程内容引入,老师精讲后进行讨论总结[6]。(3)讨论。案例的讨论应与案例中的问题讨论相联系,案例的讨论应与课程知识安排相结合。在案例引入,教师精讲后针对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和关键信息师生之间开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辩证逻辑顺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关键信息,引导学生逻辑性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对重要内容时应预先做好准备问题,并对案例中潜在问题有充分估计,并预先拟定好对策。(4)总结。在案例教学中,总结是案例讨论之后必须要有的过程。总结的形式不拘于一种方式,可以由老师对案例分析讨论做出总结,总结案例中讨论的关键点和讨论中发现的学生学习的不足与知识点的遗漏点等,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在案例中的具体体现,分辨案例疑难问题[7]。也可由学生自己总结,老师作为辅助对学生总结的不足之处做出补充,这样也避免学生在课堂案例学习中总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培养学生总结案例的习惯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体会

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难易适中,不拘于传统古代医案和现代典型的病案的选择,可多选择临床常见的案例,创建情境模式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临床中医内科学课程知识。在每个课程系统结束之后,要及时安排一次综合性的加深难度的案例分析,案例选择要选择有一定难度符合学生对课程认识规律的典型案例,分析可有效培养学生课程系统认识规律的思维模式,开发学生的案例分析思维活动[8]。中医内学科属于临床医学的范畴,对于中医内学科的案例教学,一定要注重对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模式的培养。临床辨证诊治思维的方法和步骤的培养和探索也为中医临床实践新知识、新病例辨证存疑,去伪求真奠定基础。在案例教学中要侧重学生对临床思维概念的领会,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对病历资料综合分析,提高自身辨证诊断治疗的知识技能。案例教学法在近几年的研究实践中得到成效,也证明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有良好的效果,但现今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纰漏,例如学生往往会受到一两个案例分析的概括认识而忽略整个事物整体的分析认识,有些不具备具体案例的知识点受到忽视,也影响了中医内科学整个知识系统的建立。所以,在重视案例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改进,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完善。

作者:陈小永 王自闯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雁,郑峰,林燕玉.中医临床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3):142-143.

[2]李社芳.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19-121.

[3]姜萍.PBL案例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医教育,2013,32(4):59-61.

[4]麻春杰,康永,董秋梅,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5(20):207-208.

[5]苏卫红,胡文泽.PBL教学模式在中医专业西医内科临床见习中应用的探讨与实践[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27(2):47-48.

[6]张佩琛,周开,牛晓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亚太教育,2016,3(13):138.

中医教学范文篇6

近年来我校各学科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多媒体教学,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概念、知识及病例,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直觉中,借助形、声、色、情的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给中医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我们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后谈谈几点体会。

1传统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单一

枯燥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是以板书形式讲课,利用挂图、幻灯等资料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时形式单一,特别是在讲解中医名词如阴阳、经络、腧穴等基本概念时,既抽象又繁杂,学生不便理解和记忆;在演示经络分布、循行、走向,腧穴定位等,只能用平面挂图演示,既模棱两可,又很难理解想象,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1.2见习场地少,教学病例短缺

由于近年学校招生不断增加,临床见习时,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突出。一些年轻老师临床经验不足,教学比较生硬,只能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3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教育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成果和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的需要。传统教学方法仍以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在信息时代是绝对不能适应的。

1.4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中医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改进中医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医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2多媒体中医教学具有的优势

2.1中医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能充分地接受、理解、消化知识

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并糅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而在学习中医时,其思维方式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理解困难,教师若只是简单地用口授的方式进行灌输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中医的阴阳学说非常抽象,中医学基础是以阴阳为中心,其变化规律在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中得到体现,如果单凭教师用语言来形容和描绘,学生反应是听得一头雾水,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来呈现有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不易理解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如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时变换颜色与图片,配合适当动画、声音,加上教师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和适当板书,可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中医的奥秘,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2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增强感知效果

众所周知,西医学相对直观,比较容易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在古代医学中一般是师带徒,手把手的教育,而现在的中医教育面临大锅饭,同时中医学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学的核心自然也在多让学生多接触和临床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情,如果一点热情都没有,谈学习中医学也没有任何意义。多媒体教育的引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效果,比单纯一个老师在讲课生动很多。比如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电视的关于中医的短片,尤其在操作上,如《神医喜来乐》电视中一个外国人经其针灸后马上见效的镜头,如果学生看了肯定终生不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关键,关键的引入就在视听效果。

古人有云“传心岂如会目”,在中医课程的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某些方面单靠口传心授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中药学、中医诊断、针灸学那些有较多图像和图谱而适宜直观教学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临床教学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见到临床上积累起来的多种标本资料和罕见的病例,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年轻教师临床病例不足的缺点。在针灸、推拿课教学中,教材中许多手法、动作要领内容很难掌握,而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手法,于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来补充这些不足,把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就易于接受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深刻的多,会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2.3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多媒体教学使中医知识来源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的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给中医教学的手段带来了改革性的新变化。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多媒体也是如此[2]。在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老师都是“藏”在计算机的后面,全神贯注于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点击鼠标,演示课件。而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光忙着看课件、记笔记了,但老师讲的很多内容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多少,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失败的,是不足取的。中医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感悟,如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之不可缺一,如果仅以一诊代之,即所谓窥管而已[1]。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讲述”的教学手段,仍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长处。某些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板书和生动讲授加学生的认真听讲和阅读去感悟的。其次,师生交互性强。对于一些推导、推理过程,“板书+叙述”的方式有时会比使用多媒体表现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因此,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忽略因材施教。因为机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中医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上,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更不能滥用。换言之中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中医教师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中医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姜晓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63-764.

中医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预防医学;治未病;教学改革;医学教育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为更好地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宜在“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思想的指导下,将疾病防控的关口前移,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特色,重点做好预防工作[12]。中医“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虽不完全等同,但二者皆以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为终极目的,以预防胜于治疗为首要原则,且有相似的防病促健康基本策略。可见,将中医“治未病”融入预防医学教学将有利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3]。安徽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课程组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中医“治未病”融入其中,现报道如下。

1“治未病”融入预防医学教学的可行性

1.1“治未病”融入预防医学教学具有理论可行性预

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其以“健康”为中心,把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作为主要目的,重视包括自然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强调采用“三级预防”的策略开展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特别重视疾病的早防早治[4]。中医学则以“治未病”的思维方式进行养生防病[5]。除防病促健康的终极目标相同之外,预防医学与“治未病”在采取的策略和关注的健康影响因素上也极为相似[6]:如三级预防策略与“治未病”,环境影响因素与邪气,心理因素与七情,行为生活方式与中医养生,饮食因素与药食同源等[7]。“治未病”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而中医毒邪、七情、养生、药食同源等理论则是实施“治未病”的主要理论依据。“治未病”和现代预防医学各有特点:“治未病”在理论层面和综合调理手段上优势更为明显,而现代预防医学在应用流程与技术方法方面更为先进;在具体做法上“治未病”主要从个体出发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而预防医学主要从群体出发削弱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

1.2“治未病”融入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鲜见

“治未病”充分展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性和超前性,可作为现代预防医学的有益补充[3]。有学者分析了“治未病”对现代预防医学的贡献与启示,以及“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在思想根源、认识路线、偏重角度、健康内涵、时空眼界及包容弹性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8]。也有学者尝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引入相关中医预防案例,以展现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和智慧,提升教学效果[8]。但总体上看,将二者融合的教学研究较少,且以理论探讨者为主,缺乏操作性强的融合措施。

2“治未病”融入预防医学的教学设计与示例

2.1“治未病”融入预防医学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治未病”与预防医学的共性与特色,取长补短,形成有中医药特色的预防医学教学方法[6,9]。2.1.1“治未病”与三级预防策略的融合三级预防策略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核心,其依据疾病自然史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特点,将预防策略分为三级:在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的预防性措施为第一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措施为第二级预防,在疾病期积极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为第三级预防。而“治未病”中所谓的“未病”是指疾病的未生、未发、未传和未复,故“治未病”的基本内涵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体现了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和个体化诊疗的整体观。与三级预防相比,“治未病”范畴更广。因此,在三级预防的教学中可吸纳“治未病”在康复期的防治思想。此外,“治未病”包含丰富的方法,如食疗、膏方、穴位贴敷、针灸、推拿、拔罐、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这些“治未病”方法可与预防医学中针对个体的措施相融合起来,丰富疾病的防治手段,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恶化。2.1.2中医邪气理论与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融合预防医学重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的生活环境,安全且卫生的工作环境,国泰民安、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等,都有益于大众健康。因此,现代预防医学倡导保护包括空气、水体和土壤在内的生活环境,改进工艺和改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即通过干预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降低人们发生疾病的风险,提升其健康程度。中医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流行的的病原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如蛇毒、引发食物中毒的物质),以及过于亢盛并能使人产生危、急、重证候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可见,中医邪气理论与预防医学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类似,都强调外部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但与预防医学主要从群体角度去除外部因素而保护健康不同,中医学强调从个体存正气的角度抵御外邪的侵袭,而这正为二者的互补和融合提供了便利。2.1.3中医七情理论与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融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七情为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可将中医七情理论运用于现代预防医学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章节教学中。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时常会遇到不良情绪的侵扰,甚至极为愤怒。从预防医学的角度,应主动调整心态以控制不良情绪;从七情理论看,怒伤肝,主张通过转移注意力、采取适当的方法宣泄和调节,以消除不良情绪对身心产生的消极影响。2.1.4中医养生与影响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融合在影响健康的四类因素中,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较大。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个人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关。因此,预防医学强调养成良好行为生活方式(如平衡膳食、充足睡眠、积极锻炼),摒弃吸烟、酗酒、不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生活方式。而中医养生提倡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暑等方法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这与预防医学中倡导建立良好行为方式相一致。2.1.5药食同源与影响健康的饮食因素融合预防医学注重通过合理膳食达到均衡营养,从食物种类和数量搭配上指导人们的膳食行为,强调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少荤多素、控盐少油等,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药食同源即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许多食物也是药物,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药食同源理论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基于药食同源理论,可在疾病防治中以食为药、以食代药,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同时,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可见二者均强调饮食健康。

2.2“治未病”融入预防医学的教学示例

在三级预防策略的教学中,可依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策略与措施,将“治未病”融入其中。如在第一级预防的讲授中,先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级预防,即:主要倡导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特别是接种疫苗等针对个体的措施,同时对大众开展健康教育并对生活与工作环境进行消毒杀菌;其中接种疫苗旨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达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戴口罩和环境消毒杀菌等则是达到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然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调摄情志、起居有常、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药物调理等“治未病”的手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手段是否属于第一级预防的范畴,指出这些“治未病”手段同第一级预防相似,本质上都是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达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第二级预防的讲授中,先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二级预防,即主要通过健康监测,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腹泻等症状监测,以及入境人员和疾病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并结合核酸检测等措施,发现早期患者,以便于早期治疗,控制疾病进展。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针对高危人群,在倡导隔离的同时实施预防用药,如连花清瘟胶囊、玉屏风散加减、扶正防疫汤等,以益气固表、祛风散邪;或佩戴避瘟香囊,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多食温热食物、少食寒凉之品等,是否属于“治未病”之欲病救萌。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三级预防,主要采用支持治疗和隔离,以防止疾病恶化和控制传染源。可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未病”之既病防变是如何处置的?讨论后给出“治未病”的主要对策,采用清热化湿、解毒救逆方法,防止病邪深入与转化,如予以清肺排毒汤、麻杏石甘汤、藿朴夏苓汤等,以宣肺透邪、芳香化浊、清热解毒、平喘化痰等。最后,将“治未病”和三级预防进行比较;指出“治未病”和三级预防在策略和方法上虽不完全相同,但并不相互矛盾,而是各有特色,并可在各级预防策略层面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治未病还重视瘥后防复。中医认为瘟疫过后,多气血虚弱,脾胃不健,仍有余邪未尽,隐患尚存,宜益气健脾、益气养阴,可选用六君子汤、沙参麦冬汤、生脉散等以清除余邪、固本培元。经典的三级预防策略未涉及康复期的预防问题,但在新冠肺炎防治中也强调“病愈出院后,应继续隔离医学观察14天”,说明“治未病”与三级预防策略的可融性程度日益增强。

3结语

中医教学范文篇8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基层定向;医学生;中医学;教材

基层定向医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学生将来的服务人群是基层群众,工作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为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与普通医学生有一定区别。目前,国家对基层医疗服务有更严格的要求,提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以满足“小病在基层解决”的要求。中医因其“简便效廉”的优点,在基层医院被广泛应用,因此中医学在基层定向医学生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中医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基层定向医学生对中医学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材设置等方面的评价,分析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制订相应对策,为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2017级定向临床班和预防班的学生,参与调查并填写有效问卷的共92人,问卷应答率为100.00%。

1.2调查方法

在咨询授课教师、与学生访谈、查阅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中医学的了解,学习中医学的动机和目标、学习中医学的方法、对中医学教材的评价、对中医未来的看法5方面,每个方面设置4~12个问题。利用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网上填写、提交。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评价和建议,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对中医学的了解

很喜欢中医学的学生占32.61%,完全相信中医药疗效的学生占47.74%,非常了解中医学的学生占7.61%。对于中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66.3%的学生选择书、电视、广播。58.7%的学生曾经找中医师看病。通过阅读书籍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生占27.17%。自己或家人偶尔看中医的学生占81.52%,经常看中医的占15.22%。认为有必要开展中医学教学的学生占79.35%,42.39%的学生认为针灸治疗有效,33.70%的学生认为对内科疾病有效。67.39%的学生认为中药见效慢、煎服麻烦、太苦。50%以上的学生认为中医具有副作用小、历史悠久、能治本等优点。52.17%的学生认为非中医类专业医学生有必要掌握中医学知识,实现中西医结合,而46.74%的学生则认为应根据学生兴趣决定是否开设中医学课程。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73.91%的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有很大改观,60.87%的学生认为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医学生不了解中医,自己以及家人也很少看中医,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了解中医学知识。可见,大众包括西医医生对中医的认识均有待提高。学生比较肯定针灸的疗效,大部分学生认为中药见效慢、煎服麻烦、太苦,但是肯定中医历史悠久、副作用小、能治本的优点。因此,应发挥中医针灸的优势,克服中药的缺点,如推广中药颗粒剂,扩大中药应用范围。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做出巨大贡献,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中医的疗效,73.91%的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有了很大改观。可见,切实的疗效对学生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2学习中医学的动机和目标

34.78%的学生非常想学习中医学,65.22%的学生想学习,没有学生不愿意学习中医学。46.74%的学生因为感兴趣而学习中医学,26.09%的学生因课程设置而学习,27.17%的学生因为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学习。58.70%的学生希望学习中医学知识后应用于临床,39.96%的学生则希望用于养生保健。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中医学很感兴趣,希望能够将所学应用于临床以及自己和家人养生保健。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中医学的发展源于临床,因其病机描述抽象、概念内涵模糊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授课教师应在不失科学性、真实性的前提下,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临床案例示教,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体会中医的魅力。西医院校中医学理论课课时相对较少,见习课更是少之又少,较少的实践机会无法使学生充分应用理论知识[1]。应增加临床见习课时,尤其是针灸课课时,以实用、可操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当前,健康观已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基层医生应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承担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广普及的责任[2]。故在课程中可增加治未病、养生相关内容,讲授保健穴位、保健操、保健中药知识,突出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疗效的特点,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己所用,工作后为患者及其家人健康提供可行性建议。

2.3学习中医学的方法

54.35%的学生认为学好中医学的关键是兴趣,30.43%的学生认为是用功程度,还有15.22%的学生认为与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关。50.0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要有一定的授课技巧,专业基础扎实,至于知识渊博、热情坦诚等优点并不是他们看重的。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占比最高的是临床实践与病例分析,分别为68.48%和63.26%,选择问答式教学的学生只有9.78%。82.61%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教学中应多讲有趣的故事,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希望多一些实践机会。有84.78%的学生认为最佳中医学教学模式为理论讲授+实践。57.61%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教学存在中医基础薄弱,中医临床思维得不到培养的问题,并且认为中西医课程安排不均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兴趣是学好中医学的关键,而且学生对于教师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有调查显示,中医院校95.6%的学生希望教师博学多才,知识渊博,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在讲授理论时联系临床[3]。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提高课堂趣味性、生动性。我们在遴选授课教师时,不应仅以学历、科研成就、职称等为条件,相反,扎实的临床基础、娴熟的授课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才是重要标准,既往问卷调查发现,中医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执教能力与操作能力,有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熟知中医适宜技术,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4]。学生比较认可临床实践和病例分析的授课方式,并期望教师在课堂上多讲有趣生动的故事及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与中医学学科特点有关。另外,学生认为应多实践,了解中医看病特点,使其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2.4对中医学教材的评价

对于教材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针灸、中药、拔罐、食疗、推拿、艾灸、刮痧,分别占75.00%、66.30%、55.43%、52.17%、44.57%、43.48%、31.52%。认为教材内容难易适中的占47.83%,较难的占42.39%;对教材内容很满意的占44.57%,一般满意的占54.35%。47.83%的学生认为教材有特色,但不够鲜明;44.57%的学生认为教材特色突出,和西医有明显差异。问卷调查显示,58.70%的学生认为中医学课时太少,感兴趣的知识点被删掉了;39.13%的学生认为课时完全够。41.30%的学生认为课程压力大,课后没有时间学习;36.96%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就能够掌握,不需要课后进一步学习。从以上学生对中医学教材内容的反馈可见,有近半数的学生对教材满意,认为内容难易适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少,应适当增加课时数。对于教材内容,学生感兴趣程度排名前3的为针灸、中药、拔罐,半数以上学生对食疗、推拿、艾灸、刮痧等内容感兴趣,希望适当增加针灸、艾灸、刮痧等实用性强的内容,突出中医特色。

2.5对中医未来的看法

对于中医发展趋势,64.13%的学生认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1.74%的学生认为发展前景一般,比较难传承。认为中医发展难的原因在于中药口感差、携带不便、难以推广的学生占51.09%,45.65%的学生认为中医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31.52%的学生认为是见效慢,33.70%的学生认为是媒体宣传不到位,还有28.26%的学生认为中医只是根据前人经验、没有创新。对于今后的学习内容,51.09%的学生希望是常用中医知识。可见,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以及现代中医发展的认识,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刻。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是一门经验医学,重视个体辨证,与西医不同的是临床可重复性差,这使得一部分学生认为其缺乏科学性。目前,中医也在逐步现代化,做了大量现代机理的研究,力求与现代医学接轨,然而由于学科体制不同,还需要一定时间,并且两个学科完全吻合也是不现实的,正是由于二者的差异性,才能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互补性的治疗和预防。比如,中医在慢性病、预防保健方面优于西医,而西医在危急重症的治疗方面优于中医。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论授课时对两种医学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中医有更清晰的认识。

3思考与建议

随着国家对中医的认可和推广,中医在基层的应用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基层医师中医知识掌握情况对于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要对基层定向医学生中医学教育引起重视。目前,从问卷结果来看,基层定向医学生中医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中医学知识宣传

学生对中医学认识了解欠佳,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医学知识宣传,弘扬中医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此次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中医的疗效,许多人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

3.2培养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学生注重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授课技巧,既往问卷调查显示,带教教师的临床诊疗水平和医患沟通能力与教学效果相关[5]。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临床技能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授课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灵活性、实用性,使学生理解“艰涩难懂”的中医学概念,主动学习中医学课程,在实践中多运用、多总结、多观察,真正掌握中医学的精髓,而不是单纯为了学分、考试去学习。

3.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学生对中医学教材内容的反馈可以发现,学生对拔罐、艾灸、养生方面的知识较感兴趣,因此可以增加这部分内容。这些内容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易于掌握并能应用于临床且效果显著,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内容不能过多强调中医学的科普性和养生保健性,要注重其临床性和学术性,中医在很多疾病治疗方面具有西医不可比拟的优点,要防止学生形成“中医的作用类似街边养生馆”的误解。

3.4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操作相结合为主,很大一部分学生希望增加见习课时,这也是我们在课程安排时应当关注的。中医学概念内涵模糊的特点使学生对经络、脏腑理论的掌握有一定难度,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学习中药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可使学生对肝阳上亢的肝脏病理特点掌握得更好。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实践内容,使学生真实感受中医疗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医学理论。

4结语

基层定向医学生未来的执业对象是社区居民,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临床诊疗居多,因此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实用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发挥中医临床治疗优势,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此项问卷调查从学生视角出发,了解学生对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看法,为中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安丽,李雅洁,曹国强.高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方法研究[J].医学信息,2018,31(12):21-22.

[2]张贵锋,李力强,祝晓忠,等.基层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9):25-27.

[3]李欢,郭惟,洪晓敏,等.学生视角下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调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4):4-5.

[4]崔淑兰,任小宁,丑建伟,等.从基层医疗需求探索高职中医教师素质提升[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4):14-16.

中医教学范文篇10

一、培养兴趣很关键

1.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与学习的积极性成正比关系,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总能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学习它、了解它、掌握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织病案分析:通过聘请一些著名的中医学专家、学者或教授,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既能够弥补中医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够拓展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文化环境,进而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医学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重点是基本

内容多、课时少、实践机会少,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通行的《中医学》课程包括了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700学时;但是这一合编本在专科院校授课时间仅约36学时,本科院校约60学时,根本无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西医院校学生以学西医为主,教师要在西医院校有限的中医学课程教学中,将中医学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及临床各学科一一介绍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突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基础和较为难懂的部分,力争将中医学的精髓、重点向学生讲深讲透,弘扬祖国的传统医学。

三、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注重与临床相结合

1.有无讲课技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授课中应精简扼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有的放矢,以利于前后相呼应,从而使学生接受的知识容易形成系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新课应与学生已学的知识相联系,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教学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授课时间,进度适宜;适当重复,适时归纳小结。语言要丰富多彩、简单明了,注意语速、语调;发挥眼神的作用,用眼睛与学生沟通;适当移动身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临床,临床经验少,对课本上所描述的症状、证型缺乏直观认识,学习的印象不够深刻。我们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中医临床病案讨论的方式来尽量弥补,选择一些常见的病例,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对病案进行分析,各抒己见,通过病案讨论,使每个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把既往所学的内容在头脑中加以整理、归纳,把深奥的中医理论和现实中的病案结合起来,理清思路,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渐学会运用中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临床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

1.注重中、西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中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学生在学习中医时,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如果学生带着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模式,去理解祖国医学,必将遇到很大困难。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即形(生物形质)与神(精神心理活动)有机结合,并且把人置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虑其机能状态。而西医学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视作一个单纯的生物体,对于自然、心理、社会等因素对躯体及生物过程的影响不太重视。通过比较了解两种医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所在,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