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初步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7 16:56:27

中医初步知识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1

(一)问卷调查。对所带护理专业在校生进行了有关中医护理课程的初步调查,以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进行。在学期初,问卷调查的设计主要包括8个方面,分别是你的性别;你的年龄;你是否听说过中医护理;你从哪儿获取中医的信息;你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你希望在课堂中学到什么样的知识;你相信中医护理技术吗;你希望学到哪些中医知识。通过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初步获得学生对于中医护理的初步认识以及对于学习本门课的基本要求,教师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获得最佳课堂效果。在学期末,在学习完中医护理的教学内容,对护理专业在校生进行了中医护理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以发放问卷调查表、座谈的形式进行。在学期末,有关中医护理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设计主要包括8个方面,分别是学习兴趣是否提高;是否愿意主动学习;是否提高了与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否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否提高了动手能力;是否在生活中用到学到的知识;你本学期最喜欢的中医护理内容是什么;你希望在中医护理课堂中学到哪些知识。通过电话联系、访谈了解实习学生、毕业生在进行临床中医护理特色技术操作中面临的困惑。在教学中适当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及学时,以便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访谈内容主要包括8个方面,分别是你在哪家医院实习;你在哪家医院工作;你在工作中感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吗;你所在的医院是否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开展了哪些中医护理技术;在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中,哪些容易操作,患者乐于配合;在临床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时,你遇到哪些困惑;你认为进入实习、工作前,学生应具备什么素质;在校期间学习的中医护理知识,在你进入实习、工作后有用的是哪些内容;你对中医护理这门课有什么建议。

(二)对中医护理教师的访谈。收集教师对于中医护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及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记录,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访谈内容主要包括7个方面,分别是您所带的专业和班级有哪些;您所带的学生有什么特点;参与中医护理教学的学生在学期末有哪些变化;在课堂上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在学期末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吗;您认为学生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您对中医护理这门课有什么建议。

(三)对临床专家的访谈。收集对于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作为确定中医护理教学内容的参考。访谈内容主要包括8个方面,分别是您在临床带教的课程是什么;您所在的科室是哪个;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使用广泛吗;您所在的医院主要开展了哪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患者最容易接受的中医护理技术有哪些;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您觉得学生操作规范吗;您觉得学生在进入实习时,应具备哪些中医护理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我国的护理现状,您认为学生应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您对学生在校学习的中医护理这门课有什么建议。

二、提高中医护理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中医护理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临床中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而且应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让学生了解中医护理,喜欢中医护理、使用中医护理技术,为医疗卫生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一)拓展中医护理教学内容。增加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简单实用的中医护理技术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增加四季养生、穴位保健知识、推拿法治疗失眠等专题讲座,学生兴趣提高,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课下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为家人朋友减轻不适症状,学以致用,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养生原则与方法,十大保健穴位的保健方法等知识融入到中医护理藏象、经络与腧穴等相关章节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中医知识,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医经典之一《黄帝内经》内涵丰富、言辞优美、韵味十足,适合学生诵读。在教学中选取与中医护理知识点相对应的篇章,比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等著名篇章加以讲解,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将养生保健、针灸腧穴、中药歌诀等适合诵读的内容,按类别汇编成小册子,形成校本教材,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中医知识的魅力。

(二)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让中医护理的课堂“动”起来。教师课前准备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高质量、艺术性强、观赏性强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接受,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对于中医护理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中医护理知识点多,学生如果只是单纯记忆和背诵,往往学习效果较差。教师通过讲授法,总结中医护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利用图表法、归纳法、歌诀等,让知识点更加清晰、简单,学生在记忆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参与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西医院校;英语专业;中医英语教学

随着《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等中医药政策文件的,我国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走出去”正迎来最好发展时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6-2030)》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既精通英语又熟悉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1以中医技术体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西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接触中医的机会不多,对中医认识不足。学生只有一个学期共几十个课时使用中文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没有见习课。由于课时少,课堂上教师不能对中医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学习热情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不重视中医知识学习,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积极性。建议在开课初期,先让学生参加中医体验课,由专业的中医师、中药师向学生展示具有中医特色的各项技术,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指导学生参观中药房,观摩中药炮制、煎煮过程等。对于某些操作简单但起效快的中医技术,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如学生在观摩针灸的过程中,可以参观针灸人体模型、针灸挂图上的经络走向和各经络上相应的穴位,认识不同规格的针灸针和艾条、艾绒、艾柱等,参观医生如何诊病、辨证、处方、取穴、施针,观察患者施术过程中的反应,了解隔姜灸、隔盐灸,了解针灸治疗后医生的医嘱。学生还可以亲自感受按摩、推拿等中医医技。通过近距离学习,让学生初步领略中医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医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为学好中医知识树立信心。因为学生亲身感受了中医医技,直观了解了中医医技,这为之后的中医英语翻译和中医药国际交流打下了情感基础。

2使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法(CBI)全英讲授中医理论知识

目前,中医英语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流程多是词汇学习、语法学习、阅读中医英文文章、翻译文章练习。教学形式较单一,课堂气氛欠活跃,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乏感,继而对所学知识逐渐失去兴趣,影响知识的输入。建议使用CBI全英讲授中医药理论知识。CBI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被提出,1994年首次在我国出现[1-2]。CBI是将学科学习与语言学习相融合,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或者基于某一学科内容[3-4]。STEPHEN等[5]认为CBI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带来教育理念的变革。狄玲等[6]、XUE等[7]认为CBI使学生有机会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既能学到学科知识,又能提高语言水平,使学生学会研习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改善学生学习焦虑感,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杨丹元[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同采用CBI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并认为CBI满足了其专业研究与语言学习融合、基础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结合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旦侧重学习与训练专业环境中的英语运用,可以增强学生英语+专业的合力作用。范淑娟等[9]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肯定了CBI课程中教师的促进作用,并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CBI课程的积极性更高,学习兴趣更浓,主题知识的探讨促进了师生间信息双向或多向流动,课堂生态两大主体在动态循环中相互促进。研究发现,CBI课程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使课堂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获取场所,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信息来源,师生之间信息流动双向性推动教师持续学习,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使教与学达到平衡,为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9]。在中医英语教学中可将中医学与英语有机融合,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核心,围绕每一章节(如:中药煎煮、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使用英语进行讲授。学生在学习时会把注意力放在整合词汇、语法的语言输入上。学生在知识输入过程中以句子的形式学习了词汇、语法和常用句型,获得的知识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经过组合后出现的,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使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专业英语听力水平。如讲授中药煎煮时,内容不仅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各种煎煮方法的英语词汇等,还包括了使用固定句型、短语陈述整个煎煮过程、煎煮注意事项、特殊煎煮方法、服药时注意事项等。讲授阴阳学说时,不仅涉及阴阳的含义、分类,还包括阴阳学说的内容、各内容的具体内涵和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来逐渐建立中医知识框架,使用英语输出中医知识中的逻辑关系,构建中医思维。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育学生形成中医思维。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逐渐学习使用英语思考中医、使用英语交流中医,运用英语学习中医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及时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动力。

3使用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医药

目前,学生的中医英语学习主要偏重于读和写,对听和说的训练不多。大部分学生反映,将一份中医文章翻译成英文时,往往只是把词汇和语法进行生硬组合,以英语为母语者在看翻译稿会觉得不知所云。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读写、轻听说,学生缺乏中医英语语感。建议在整个中医英语教学的最后阶段,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听、说能力,锻炼学生的中医英语输出能力。体验式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勇于实践,促进同学间合作学习,扩充知识面,体验语言带来的乐趣和使用语言的成就感,可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2]。王林等[2]、王林艳[10]认为,体验式教学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学生自我体验、发现、总结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减少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态度和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尤其在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培养了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曾婧[11]认为,学生在具体场景的学习中能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接触和认识,继而完成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规律,使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情商,让学生成长为素质全面的人才。在开展体验式教学前1周,告诉学生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及课堂操作流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4人,自选主题,确定要介绍的中医知识,然后通过查找资料,制作幻灯片,撰写讲稿等对中医知识进行先期学习。课堂上,每个小组选派1名代表上台用英语向全班师生介绍中医,限时10~15min。代表发言结束后,组员可补充。小组展示结束后,由授课教师和班级同学针对介绍的内容发起提问,小组成员进行回答。整个问答环节同样只能使用英语进行。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活跃。各小组使用英语介绍了中医知识,如明代医家李时珍、中医代表著作《本草纲目》、中医切诊、中医针刺、中医艾灸、中医养生、中医手诊、中医雷火灸、中医食疗、中医足疗穴位等,有的小组不只停留在单纯幻灯片展示阶段,还与全班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介绍如何进行切脉等。通过学生课堂展示,可以知道学生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的热情。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方式新颖、趣味性强,能提高学习获得感和团队协作的快乐感。学生虽然在前期需要输入的中医英语知识很多,但在知识输出时能明显感到学习的成就感。

4使用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课堂使用英语交流中医的动力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于1967年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12]提出。形成性评价重视教与学中的多层次分析与判断,可为教与学提供针对性、真实性的诊断信息,使师生进一步明确自身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及缺失,帮助教师与学生调整自身教育、学习模式,进而使形成性评价能有效运用,提升教育、学习的成效[13]。中医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因为中医英语的学习难度大、记忆困难等而产生畏难情绪。建议在成绩评价中不仅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形成性评价,通过使用形成性评价激励他们在中医英语学习上不断超越自我。不仅要尽可能多地输入中医英语,还要输出中医英语,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课堂使用英语交流中医的动力。形成性评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形成性评价可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勤情况、课堂知识接受情况、课后文献查阅情况、幻灯片制作质量、中医英语口语交流情况、团队成员对团队学习中的贡献度等纳入评价。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调动了学习热情,激发了竞争意识。为了在课堂能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积极查阅资料、练习听说能力,不仅增强了中医英语学习的信心,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5小结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3

举全市卫生之力,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服务示范区

在大力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为了探索和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2003年底,在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关怀、帮助和指导下,**市新市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2005年12月,通过国家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现场复核评估、验收并经过社会公示等程序,我市新市区被命名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一、基本情况

**市新市区位于市区西部,区域面积144平方公里,人口41.9万,其中城市人口23.7万,辖区5个街道办事处、73个社区居委会。目前,全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其中,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上述机构中拥有48名全科医师,66名中医师,和68名执业护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6人,初步形成了体系健全、网络完善,在临床服务中广泛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和与成效

我市接受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任务后,把创建工作列入了全市卫生工作改革和振兴中医药事业的规划,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多方面积极性,落实创建任务,加快创建步伐,并以此深化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强化组织保障。

2004年,国家卫生部、民政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我市新市区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按照国家中医药局《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在市政府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召开了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解目标任务,制定了考核验收标准和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新市区政府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发展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市卫生局把新市区创建工作纳入局工作重点,一把手挂帅,主管局长亲自抓。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局协调,新市区政府具体实施,市、区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创建工作机制。

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各级政府积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加大投入。2004年度,市区政府共投入50万元(其中卫生服务经费补贴25.5万元、为政府、个体创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出房屋补助贴3.5万元和3万元;培训经费2万元。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经费16万元)。市卫生局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也拨专款支持新市区创建工作,几年来,市区政府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累计超过350万元。

为完善配套措施,增强发展后劲,与市区十一个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保定市新市区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对各项优惠政策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规定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自付比例比二、三级医院分别低5%和10%。应用中医药诊疗方法的自付比例低5%。政府强有力支持、政策倾斜、各部门协调、和财政部门的有利保障,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认识,强化指导,开展社区服务“对口”帮扶。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工作人员缺乏的实际情况,市局下发了《新市区创建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意见》及《关于对新市区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行对口支援的决定》,各级医院院长亲自抓,成立了中医药技术专家督导组,确定市一中医院,市第一中心医院等14家医院为对口支援单位,并对支援具体形式、总体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各医院严格按照“保定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价标准”,从人、财、物、技术提供全方位帮扶。派驻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人员,单位待遇不变,作为职称晋升下乡锻炼的凭证,进驻人员实行轮流制,时间不少于半年;市局将创建工作纳入年终考评目标,对工作不到位,延误创建工作进度,影响达标验收的单位要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市局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全面参与社区创建工作,一是对帮扶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凡是发现对口支援的人员不到位或不在岗者严肃处理,二是协助新市区现场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聘请我市资深中医专家深入社区,指导社区工作人员运用中医辨证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完善中医医疗文书的书写。四是协调市直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由主治中医师以上职称人员负责转诊工作。实现了中医人力资源的共享,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有32名市级医院的中医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对口帮扶。

在创建工作中,市政府、新市区政府、市卫生局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研、督导和交流,确保各相关部门工作落实到位。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也多次来我市检查指导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有效地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创建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为了满足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需要。我局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规划和培训计划,建立了培训基地,成立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织;组织编写了《新市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制度汇编》、《新市区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考核标准》、《中医适宜技术手册》、《中医技术操作规范》《中西医一体化治疗方案》《重点人群中医保健方案》55章,100余万字的培训教材。建立起“三支队伍”。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社区管理队伍;二是能教善带的业务带头人队伍;三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务人员队伍。开展了五种培训:一是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举办的中医技能培训班,使中西医人员都能够掌握各科基本理论和中、西两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二是举办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药社区残疾人康复学习班;三是参加中医药技能讲座及坐诊带教,四是社区卫生基础知识培训,聘请省内、外专家传授中医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药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和信息,开展服务理念教育;五是开展传染病预防和中医药防治知识,提高了社区医务人员传染病防范和应急能力。2004年以来,社区医务人员中有1137人次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培训覆盖率达到98%以上。另外,有28名社区医生在市级医院进修,有效地缓解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级人才不足的问题。

(四)强化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服务基础建设

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方面,注重“硬件”和“软件”建设。一是对房屋进行扩大、装修和无障碍改造,配备了电视、VCD等健康教育设备器材,分区合理,环境温馨的要求。新市区先后有2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规范的社区中医科、社区理疗科和中药房,配备了基本诊疗设备和常用中成药,能够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服务项目。有4所机构配备了自动煎药机、熏蒸床等大型中医设备,15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档案等居民信息资料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二是配备中医药人员,制定了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各项工作制度及质量考核标准、便民利民措施、双向转诊、上门服务等项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执业准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按照准入创建要求,做到了标识、名称、科室、制度四统一。

(五)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社区“六位一体”服务功能。

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我市在创建工作中,以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突破口,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服务功能,重点推广了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薰洗、敷贴等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广泛用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开展包括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在内的至少6种中医药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深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广大社区居民和患者的欢迎。

我市把中医药保健知识宣传作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是在导医台、全科诊室、社区中医科配有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宣传资料,随时向患者和咨询者发放;二是各中心利用多媒体开展中西医健康教育宣传;三是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向社区广大居民传授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通过开展保健咨询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居民对一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不良生活习惯改正率达到90%以上;在社区计划生育、采用中医药技术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咨询和指导,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中医智能开发干预保健方面,中医药也发挥了良好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设施建设基本规范;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社区中医药医务人员占社区医务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科、社区康复科、中药房和相应的服务设备,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社区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86%。全区现有政府创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个,个体创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个。初步形成了体系完善,网络健全、运转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格局。95%以上的居民从住所步行lO~15分钟可以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心规划、打造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在新市区基本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医疗消费观念逐步普及。

开展适宜技术,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减少了居民的医药费用支出,使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落实。在创建活动的检查验收和复核评估时,专家团对我市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六大服务功能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几点体会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面积778平方公里,辖5镇4乡,309个行政村,全县人口26.9万。县是华夏医祖扁鹊行医采药的地方,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院始建于1984年2月,1994年被评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医院先后经历2次迁建,3次易址,规模逐渐扩大,功能趋于合理。目前,医院新院址占地面积达50亩,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共有干部、职工149人,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全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0名(其中副主任医师职称人员13人)。业务技术骨干均省级以上医院专科进修。

医院编制床位150张,设有内、外、妇、儿、急诊、皮肤、眼耳鼻喉、口腔、麻醉、针灸理疗康复、骨伤、肛肠等12个临床科室。中风专科、皮肤专科、疼痛专科、肛肠专科被邢台市卫生局确定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设有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脾胃病、哮喘病、不孕症等专病门诊。设有心病、脑病、外科、创伤、妇产、儿科等6个病区。以及化验、病理、超声、心、脑电图、胃肠镜、高压氧舱、放疗、CT、放射、中西药房、消毒供应等20多个医疗、医技科室。

医院拥有全身螺旋CT机、钴60放疗机、彩色B超诊断仪、肺功能测试仪、彩色经颅多普勒、心电工作站、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500毫安高频遥控胃肠光机、C型臂光机、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高压氧舱、全自动5分类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血流变仪、血液灌流机、过敏反应测试仪,化学发光仪、骨质疏松测试仪、特定蛋白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血压监测仪等大中型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2010年门诊工作量89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7900人次,业务流水收入2140万元。

我院是全市中医系统首家二级甲等医院,被上级确定为河北医大、河北工程大学、邢台医专临床教学医院,连年被评为市、县文明单位,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三星级文明服务窗口单位”;被省卫生厅授予“河北省深化改革、优质服务百佳医院”、“河北省示范中医院”;河北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被中华医学会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通过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了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对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端正中医医院办院方向,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临床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得到了加强,中医护理、中药药事管理不断规范,中医药文化氛围深化浓厚,基本达到了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的要求,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了我院工作的不断发展。

(一)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得到落实。在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制定了以中医为主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并逐项加以落实,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突出中医特色指标和措施,并将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指标列入医院综合目标考评细则,定期对科室进行检查考评,每月通报点评并与奖金分配挂钩,严格奖惩。此外,落实专人负责基层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院长与卫生局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医院年度工作重要内容,按照相关任务要求与受援单位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积极开展农村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与基层指导工作。

(二)人员配备合理,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通知”的要求,全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达到68.9%;中药人员占药学人员比例达到81.8%;护理人员接受中医药知识技能岗位培训达93%;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人员比例达66.7%;职能科室负责人中医药人员比例达66.7%;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培训两年以上比例达75%;妇科等11个临床科室负责人基本符合临床科室建设管理指南相关要求。此外,对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及技能培训有规划、有制度、有考核并积极抓好落实。

(三)临床科室建设步入正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名称的通知”的相关规定,认真进行自查自纠,科室命名符合规范要求。同时认真学习贯彻临床科室建设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认真抓好科室设置、特色服务项目开展,强化临床病例辨证施治,病例讨论及继续教育工作,制定了24个常见病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应用。认真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书写规定,实行了电子病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38种,开展非药物中医治疗项目64个,门诊处方中中药比例达65.6%,饮片比例达34.8%。

(四)重点专科建设明显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皮肤科、疼痛科、肛肠科、中风科被市卫生局命名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各专科均制定了3个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评价分析和优化总结,探索试行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目前,4个重点专科依托专家以及专科项目支持,医院给予人员培训、设备购置等重点倾斜,目前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形成初步规模。

(五)中药药事管理逐步规范。根据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扩建了中药房,调整了煎药室、库房设置,药库、药房面积设施达到相关要求,适应工作需要。中药房、煎药室负责人具有主管中药师资格并有2人取得高级中药鉴别师资格。认真执行中药采购制度、饮片验收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引进使用免煎中药200余种,严格进货渠道,落实煎药室管理规范,制定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煎药操作程序,按要求煎、煮,定期清洁消毒。

(六)中医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制定并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计划和措施,明确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职责,制定不同级别护理人员培训计划,每月一培训,半年一考核,床位护士比例1:0.4,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项目2个,按照医院综合质量考评细则,每周检查,每月考评,根据不同科室特开展专科专病特色护理,每个病区3个病种并提供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基本掌握本科常见

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中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和“指南”,制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及医院宗旨、医院发展战略、医院院训、医院经营服务理念、医院奋斗目标、医院院歌(正在谱曲中)、医院院徽(正在征集中)等体现医院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总体形象定位。制定了以规范员工服务理念、诊疗行为、服务用语、着装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员工手册”并进行培训。为搞好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工作,我们在庭院内塑造了扁鹊像,将“大医精诚”雕刻在门口影蔽墙上,医院走廊、候诊区挂有宣传中医药知识的牌匾,院内橱窗有特色专科介绍,编印《新中医》医院院报十期,5万余份,编辑中医药养生保健手册2期,1万余册,医院内庭院筹建中草药种植园,部分病室安装闭路电视播放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片,制作6个中医专科专病电视片于电视台播放,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起步运行。制定了医院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计划,开展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初步开展了中医药养生保健咨询、体质辨识、健康指导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活动”工作保障。为加强对中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是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为成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责任人员,为活动开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定期督导调度,将八项重点工作层层分解至相关领导和科室,利用质检日、院周会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标准。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修订医院综合质量考评细则、员工手册、印发各项“规范”“指南”加大各项培训考核力度,实施质量监督,促进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丰富中医内涵建设。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是:突出中医特色优势问题。因此,我们首先是把院领导的思想统一到以抓体现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上来,抓重点、抓特色,先后制定出台了强化中医内涵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规定。一是认真落实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强化中医辨证论治和中医护理技术运用,提高中医病历书写质量,定期检查,加强质控;二是要求各临床科室要根据科学带头人的特点至少选定一个以上中医专科(专病)项目,加以探索与发展,如内1科选定脾胃病、内2科选定中风病、外1科选定肛肠病、外2科选定腰腿痛、妇产科选定不孕症、儿科选定哮喘病,以疗效和特色培育扩大其专科(专病)规模;三是对重点专科或有发展前景的科室给予重点扶持,医院从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给予重点倾斜,对学科带头人给予其奖励或重用,促进科室发展;四是组织相关科室技术骨干外出参观考察(先后赴迁安、潍坊、平顶山、西安、柳州、荣成等地中医院),学习借鉴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经验;五是将中药饮片的使用列入医院月度综合质量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者扣罚科室奖金,并与科主任奖金挂钩20%;六是鼓励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带动西医,使临床医务人员都能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同时不定期召开专科(专病)研讨会,相互交流学习专科专病建设经验,相互促进提高;七是在临床科室负责人的配备上、原则上必须是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职称的人员,西医人员原则上要经过中医学习取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学历者,方予提拔任用;八是积极开展中医服务项目,皮肤科配制中药香囊防治过敏性疾病、手足口病,开展中药面膜皮肤美容护理;针灸理疗科开展晚间足疗服务方便病人,配置膏剂敷贴治疗面神经麻痹;中药房引进免煎中药方便患者服用。九是增加设备投入,购置配备中医诊疗仪器增加中医非药物诊疗项目的开展,推动我院中医专科专病以及中医特色建设。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1]。20世纪90年代,为强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开始引入通识教育[2]。尽管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3-4]。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发展现状,以医学类专业和药学类专业为例探讨了中医药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式,为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1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自2015年“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立以来,通识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西方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在中国通识教育更加倾向于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在教育实践上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实践我国大学越来越认识到通识教育的实施需符合中国的文化和实际。尽管成果显著,对通识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内容、形式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2]。因此,通识教育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而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发展方式

2.1管理机构设置。目前,我国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书院制和教务处下设机构制两种管理方式[5]。从中医药大学的现行规模和办学特色方面来看,设置教务处管理下的通识教育中心较为适宜。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应由主管校长牵头,由教务处长负责具体实施,成员包括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务处管理人员等。由该中心从通识教育体系的理念、框架、内容、形式和师资建设等全方位设计。2.2实施路径。2.2.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是培养责任感、使命感、、道德观、人格、意识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1]。中医药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要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首先,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要体现人道主义原则;同时,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统一体,相关知识有助于从业人员对疾病、病人和生命有更深入的理解;还有,临床实践中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6]。从以上方面来看,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贯穿于中医教育和从业的全过程。此外,在进行中药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也必须把“整体观”贯穿始终,才能获得创新性的发现。因此,中医药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2.2.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大学培养的人才需具备全面的素质、广阔的视野、融会贯通的思想和能力、不同领域沟通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可偏废;同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又是互补、交叉和相互渗透的[7]。理解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合理的设计培养方案。2.2.3通识教育的内容。根据综合性大学的经验,可采取模块化教学。如文学和史学,哲学、思维和方法论,文明沟通,科学素养,环境和生命,美学,法治和伦理,心理学等[5]。对于医学类专业,选课比例上相应增加自然科学的比重,而对于药学类专业,选课比例上相应增加社会科学的比重。使医学类和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和文化素养,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格。这有助于医学类专业学生在工作后能够合理的处理医患关系和恪守伦理规范,同时也有助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在事业上的创新发展。2.2.4通识教育的实施形式。首先,通识课程最好于大学的前两年进行。在形式上可采取互联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小班讨论、经典研读、名师讲堂、课外实践等形式。开展以互联网为背景的线上线下通识教育,有助于搭建虚拟教学平台、扩充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8]。而小班讨论则是基于实现课程目的的具体要求。经典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特别是在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素质[5]。开展名师讲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此外,课外实践,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5]。2.2.5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通识教育能够实施的关键环节,就通识课程本身而言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同时能够将知识与所教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通识课程教学充满乐趣,让学生难以忘怀。

3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对中医药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但是中医药大学如何建设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跨院(校)选课、教育质量保障、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吕增建.通识教育之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8(4):94-97.

[2]周维莉,蔡文伯.质疑与反思: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18(2):71-74.

[3]孙向晨,刘丽华.建立有根、有魂、有效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2):49-53.

[4]吴鸿,韩勇军.开展大学通识教育之我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29-30.

[5]侯丽英.应用型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模式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6):27-28.

[6]黄一帆.浅析医学专业院校通识教育困境及应对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9):37-41.

[7]刘菊青.通识教育与相关教育的辨析[J].大学教育,2018,16(2):49-53.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6

1.1研究前期准备

第一阶段:对2006、2007级中医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中药实践课程意见、建议的调查问卷,和后续临床课程教学反馈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极大程度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为后续临床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但是由于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仍存在很大缺憾,如标本室陈列标本破损陈旧;药用植物园原生药物数量过少;缺少药物鉴定、炮制、制剂及基本的临床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原有学时数过少(28学时)等。有鉴于此,我们对近十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在完善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炮制、鉴定、制剂及临床实践等内容,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学大纲。第二阶段:①对原有的中药标本室进行了改进扩建,更名为中药标本馆。对中药饮片、药材、植物形态标本进行了更新完善,并分类摆放,以利于学生鉴别学习。馆内共陈列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标本四百余种,并在馆壁内侧设有“中药发展源流”文化长廊,通过对历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及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介绍,使学生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有简单的了解。②对药用植物园原有药用植物品种进行了补充。③对原有自制《中药标本图谱CAI课件》进行了补充完善,重点补充了标本室及药用植物园没有的药物图片;对常见相似药物饮片、药材、原植物形态鉴别进行了整理归纳,制成教学课件。④对中药专业炮制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常用炮制方法:炒、炙、烫、制霜等操作过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⑤对中药专业制剂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中药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片剂、滴丸等操作流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⑥在学校附属门诊,选择典型病例,对其诊疗过程拍摄制成了教学光盘,用于临床见习及病案导学。拍摄了临床常见病:感冒、痛经、腰痛等疾病的诊疗过程。用于加深对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认识和理解。

1.2研究对象

本校中医临床专业2008、2009级已学习完《中药学》理论课程的学生。

1.3研究方法

1.3.1将每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进行以下教学安排:①参观标本室:对典型药材、饮片标本形态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药材的药用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初步了解药材真伪鉴别的要点。购进药物饮片,分发给学生,让其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讨论,以巩固加深对药材形态的认识。②参观药用植物园:对常见原生植物形态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中药的来源及其科属特征有所了解。③观看自制教学课件以加深学生对典型药材、饮片、原植物形态的鉴别。④参观安国药材交易大厅及药材种植基地,以巩固在学校药园及标本室所学内容,并了解药材市场交易情况,开阔视野。⑤观看自制中药炮制教学光盘。让学生了解中药的炒、炙、蒸、煅等炮制方法的操作过程,认识药物通过不同的炮制会改变药物的色、味特征,具备不同的临床功效。如:生地黄外表灰黑色或棕黑色,间有黄心,味微甜,性寒,功效凉血滋阴生津,用于血热证;酒蒸后饮片面乌黑发亮,质软而黏,味甜,性温,具有补血填精功效,用于血虚证。⑥观看自制中药制剂教学光盘。让学生了解常用中药剂型:汤剂、丸剂、散剂、片剂、滴丸等剂型的操作过程。⑦观看自制病案教学光盘。通过对病案学习与分析,了解中医运用中药诊治疾病的过程,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并为后续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⑧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教学医院及本院附属门诊见习参观,分小组进行模拟病例分析讨论,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上各项教学内容,①②④项在原有中药实践(认药实习)课学时内完成,③⑤⑥⑦⑧项在课余时间周六、周日完成。第二组:保持原有中药学实践(认药实习)课程内容不变。即以上①②④项内容。

1.3.2课程结束后两组同学均进行:①组织考试,考查学生对饮片、药用植物的掌握情况,统计分析两组同学成绩情况。②每位同学交学习报告一份。③每位同学填调查反馈表一份。

2研究结果

通过对两组同学的考试成绩、学习报告、反馈表总结,分析中药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前后教学效果差异,我们总结出了最佳的《中药学》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学时等)。认为在原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补充炮制、鉴定、制剂及临床实践内容,更有利于弥补中药学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接触中药的真伪鉴别、炮制、制剂的方法和要点,有利于加深其对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医理通,药性熟”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适度合理的病案导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药功效应用的理解,为后续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了专业信心。

3问题展望

3.1由于受现有条件限制,学生不能象药学专业同学那样,对制剂、炮制等过程进行亲自操作。而仅靠观看光盘,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争取能尽快建设好“中药实践操作”实验室,让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能亲自操作简单的炮制与制剂过程。

3.2现有教学大纲将实践教学集中于1~2个教学周内完成,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今后的教学目标应争取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中药学教学始终。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医学;毕业实习;教学病例讨论

社区全科医学模式的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医学模式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力。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临床教学、毕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方式。笔者从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中医学本科实习特点、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等,探讨在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下,在中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中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初步探讨其实施模式。

1社区全科医学背景

全科医疗是世界公认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想模式。《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大多数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等多种内科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监测、随访,这对社区全科医疗服务提出需求。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50%左右真正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治,80%~90%的基本健康问题完全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世界全科医生组织著名专家Dicon教授曾说:“任何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若不是以受过良好培训的全科医生为基础,便要注定付出高昂的代价。”[1]据统计,我国目前通过考试的全科医生人数,远远无法满足全国5亿城市居民的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生[2],势在必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2006年)、《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09年)都强调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全科医生,绝大部分是临床医学毕业生经培训后考试或考核合格后上岗,这一方式和发达国家早期的全科医生产生的方法相似。早在2000年,国家就要求在高等院校医学专业中设立全科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将来成为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协作打下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仅有46.1%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在课程性质、师资数量、师资知识结构和配置情况、教学时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3-4]。

2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人是一个整体,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生理、病理上的交叉因素,在临床诊疗中必然涉及多学科、跨学科的问题。多学科融合是一种系统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治疗模式,多学科融合有利于形成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式,使广大患者受益,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5]。原国家卫生部科教司项目(20101220)对辽宁、福建、宁夏3个省的全科医学培训师资人员实施的专题小组访谈结果显示,①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应增加:急症的早期识别、鉴别诊断、处理和及时转诊;院前急救;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沟通能力等。②培训重点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断流程,各专科常用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识别,常规化验、影像结果的解读等[6]。由此可见多学科医学知识融合在社区全科医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临床实习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医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过渡到临床实践的重要时期,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7]。医学生从课堂到临床,面对患者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病情,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至关重要。正确的、融合多学科的临床思维方法,可帮助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求未知,诊断未曾诊断过的病症,处理好未曾遇到的情况。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8]。有专家通过分析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现状,归纳出毕业实习教学存在诸多问题:①多数患者只接受自己信赖的医生诊治,不愿意配合医学生的实习工作;②临床教学是一个“软”任务,缺乏严格、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③由于医学院校扩大招生,需要大规模增加实习医院,但各个医院师资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不统一、教学质量不统一;④实习生在每个专科轮转的时间有限,经常未能见到典型、重点专科病例[9]。病例讨论是临床教学、毕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方式,临床教学病例来源于医院、科室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积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弥补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以及未能见到临床典型病例的不足,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工作素质[10]。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更高要求。带教老师要认真做好准备,精选临床实践中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使每一位实习生都积极参与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典型病例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寻找适宜的教学病例,更新病例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11]。在多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可以融合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内科各个专科以及外科、影像、内窥镜、康复、护理等多个学科内容,增加实习生对全科医疗的感性认识,符合社区全科医学的需要。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符合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下医学临床、教学发展以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医学和全科医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使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全科医生有自身的优势。第一,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与全科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相吻合的。第二,中医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养生保健”,这与全科医学重视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诊疗方式也是相似的。第三,中医和全科医学都承担着社区全体人群“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服务[12-14],两者服务对象和疾病谱系相似。

3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探讨

如何进一步发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上的优势,集中内科、外科、肿瘤科、医技科、消化内窥镜室、护理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在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师资要求、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在中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中的实践与研究,形成统一、规范的临床教学模式,把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考虑、系统改革,使两者共同达到优化与创新,显得尤其重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一直非常重视中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并把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临床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笔者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初步提出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1)根据社区全科医学背景、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及中医学本科毕业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改革总体方案。(2)从内科、外科、肿瘤科、医技科、消化内窥镜室、护理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专科/专业中,挑选有多年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组成带教团队进行短期培训,主要加强教师相关背景及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技巧的学习培训,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情感,拓展学生多学科诊治思维以及运用中医药预防保健、诊治疾病纳入其中。(3)带教团队根据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治特点、鉴别诊断,系统、有规划地收集临床病例,尤其要融入中医学辨证论治及整体观。病例可来源于既往诊治的病例、专业期刊、著作或医学网站,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设计,或教师结合专业实际自行设计编写模拟病例。(4)以脾胃病科为试点科室,对入科实习的中医学本科生(同时欢迎其他专科中医学本科实习生参加)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形成文字、音频、视频资料及网络资源。同时,组织实习生到社区医院对实际病例进行讨论、分析。(5)通过设计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试卷考核实习生、设计调查问卷及小组访谈等多种形式,评价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6)不断优化该教学模式,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及网络等多种形式推广。

4结语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中医药学;知识传播;对外交流;传播模式;一带一路战略

病毒肺炎(简称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目前我国的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疫情依然严峻。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中医药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超过全球64%人口的广大居民健康服务。“一带一路”经济、政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知识、文化的交流合作,传播中医药防治肺炎的方案办法,帮助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居民的健康服务水平,补充当地缺乏的医疗卫生资源,为中医药知识服务和文化传播建立协作新平台和拓展新市场[1]。

1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理论探索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如何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的传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王鸿江等[2]运用文化融合理论,分析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解决与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政府合作模式、社会交流模式、企业市场模式。高静等[3]对新时代“一带一路”对外开放背景下的部级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的现状、特征、模式特色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制约中医药“走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各国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的差异,使海外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价值认知受限。刘国伟[4]在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医跨文化传播,将源文化、目标文化与传播媒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整合,选择利用现代化新传播媒介拓展和提升传播的效果和效率,统一的目标文化有利于对源文化的挖掘及对新传播媒介的选择,三者共同影响和制约着传播的效果。这些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中医药知识国际传播的理论与方法。但是,世界已进入互联网和知识智能化应用时代,中医药知识国际传播必然需要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2中医药知识国际传播现状与问题

2.1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成就

长期以来,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在海外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政府间交流合作、国际组织传播、院校教育与培训、中医药国际会议、海外医疗服务、媒体的宣传、中医海外立法等。这些传统传播方式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数据显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所中医孔子学院[5]。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以立法的形式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院校。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针灸疗法在亚洲及欧美部分国家与地区呈现普及化趋势,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2.2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传统的传播方式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一,话语权差异。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文化背景导致中医药蕴含着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内涵,国际社会普遍只具有科学认知信念,在国际化传播中会产生“中医药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比如在利用针灸技术时,往往忽视中医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三因制宜”的思维。利用者因缺乏中医药文化认知而不能理解其中浓郁的自然哲学意蕴和生命文化理念,因而很难理解中医药知识的基本概念,如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第二,文字语言差异。目前中医药外语翻译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在中医药知识翻译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术语多种译法的现象,加之既具有中医药知识又具有外文知识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第三,目前我国对海外中医大众传播媒介及手段利用形式较为单一。在中医药知识的大众传播中,只有一些中医经典译本(包括电子书),中医知识的普及读物鲜有出现,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节目更是罕见。第四,中医药知识传播理论和技术落后。传统认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静态的、不变的、外在的东西,但实际上知识是在具体时空环境中主体和客体交流互动中不断变化、创新的动态性生成的结果。因此,在中医药知识传播发展中必须引入人机互动的传播理论和技术,重新构建中医药知识传播模式[6]。

3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模式创新

中医药国际化传播必须通过医、教、研、产等机构通力协作,运用各种传播技术及形式,有效地扩大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普及和应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天然优势在于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长期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经验高度契合全球对于健康生活的强烈需求,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优势所在[7]。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发展平台,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利契机。由于传统的传播理论不能有效指导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下智能化知识传播,因此,必须创新中医药知识理论和传播模式。

3.1中医药知识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传统的传播理论不能有效研究智能化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对信息和知识的定义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的知识概念主要侧重于知识表现出的主观性、生成性、功用性和整体性等特性。如有学者将中医药知识定义为“是人们从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有关中医药的技能”。这种定义只赋予中医药知识一种静态的特征,没有表达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分布特征和动态交互影响的过程。而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典型是一种信息、知识分布状态,信息和知识需要在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中创造出来,因此创新知识传播理论必须运用意义建构理论,将传播活动转变为人与人及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建构[8]。按照意义建构理论创立者德尔文的观点,知识在环境、人、机器(网络)三者中交互演变,从而可以赋予知识动态转化的特征。中医药健康知识国际化传播是中医药知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健康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过程中涉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技术情境会形成一些传播认知障碍,因此,需要通过诠释学对中医药知识进行创新表达和表征,形成既能够交流沟通又能促进理解的中医药知识传播新模式。

3.2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新模式的架构

根据德尔文意义建构的四要素模型(见图1)可知,在某一情境下,由于文化差异和各自的知识体系不同,导致共同认知缺失,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继续前进,势必要借助桥梁以实现跨越,从而解决问题[9]。因文化视阈不同,中医药健康知识中有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语言不容易让其他国家的居民理解认识,如中医的经络文化、气一元论文化、藏象思维文化对国外普通大众来说就是认知过程中的“鸿沟”,为了解决这些“鸿沟”,必须依靠“桥梁”的作用,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的居民跨越认知障碍。因此,中医药知识传播者应该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为信息传播服务中心,了解各国居民在不同国家情境中的不同健康知识需求,与各国医疗卫生机构协调合作,共同发挥健康知识传播“桥梁”的作用,合理利用各种传播形式,向居民大众普及他们听得懂和能用得上的中医药健康知识,并通过中医药技术防治疾病的实际效果获得当地居民对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的肯定。这不仅能够帮助提高“一带一路”国家的国民健康素质,也为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中的普及起到了催化和引导作用。所以创建传播新模式是当前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在国际化传播和普及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医药知识传播的过程创新瑞士哲学家皮亚杰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研究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10]。中医药知识传承与传播的情境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动力。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的“鸿沟”发现在意义建构理论。中医药知识在“一带一路”国家间传播的“鸿沟”主要是存在。从政治角度看,政治互信是传播的前提。作为“一带一路”沿防御策略,通过实施印度的国际化“香料之路”计划、“季风计一路”沿线国家因为其内部政治的不确定性(例如东北亚的朝核”战略的实施[11]。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部三国GDP总和达到14.26万亿美元,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中亚及北非的埃及,合计约1.13万亿美元,仅占沿线国家GDP医药知识和文化在各国间的传播和发展水平。从文化角度上看,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一共涉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系铸就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水平,决定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大差异必将导致各国间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例如,从20一路”沿线南亚8国的医疗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高于10%的国10%的国家只有阿富汗和尼泊尔,阿富汗占GDP的8.2%,尼泊尔、斯里兰卡和不丹的医疗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更是低于5%。沿药知识和文化在各国间的传播和发展[12]。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过程的桥梁建设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健康需求,如何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建立

3.3中医药知识传播的过程创新

瑞士哲学家皮亚杰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都提出过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10]。中医药知识传承与传播的情境中既包括阻碍中医药知识传播的“鸿沟”,又包含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动力。3.3.1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的“鸿沟”发现在意义建构理论中,“鸿沟”指的是知识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中医药知识在“一带一路”国家间传播的“鸿沟”主要是存在政治差异、经济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医疗卫生差异。从政治角度看,政治互信是传播的前提。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的印度对于“一带一路”采取的是战略防御策略,通过实施印度的国际化“香料之路”计划、“季风计划”等策略来保证其独立话语权。除了印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为其内部政治的不确定性(例如东北亚的朝核问题)表现出的地缘政治差异问题影响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11]。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2016年,中国、印度、俄罗斯的三国GDP总和达到14.26万亿美元,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总和的61.15%,但中东欧、西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北非的埃及,合计约1.13万亿美元,仅占沿线国家GDP总量的4.85%,沿线国家较大的经济差异必将影响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在各国间的传播和发展水平。从文化角度上看,中医药知识传播遇到的核心障碍是文化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一共涉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世界十大文明体系,不同的文明体系铸就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水平,决定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必将导致各国间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3.4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创造性转化

3.4.1创建信息互动的中医药传播的反馈模式建立国际中医药信息共享平台,收集、整理、加工、完善国际中医药产业、市场营销、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政策法规等方面信息,供大家交流学习[14]。利用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体系加强合作,开展卫生体系的合作研究,设立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卫生合作的信息库,整合名中医医院、名中医专科、名中医、名中药企业信息,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利用。应用影视信息技术,宣传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扩大中医药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联合国内知名中医院,开展国际远程中医健康咨询、诊断和治疗,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健康服务。此外,在各个数据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中医药知识库,为中央和地方决策部门定期提供沿线国家卫生发展、卫生合作需求及有关合作协议、合作项目的实施进展监测情况,为“一带一路”卫生合作决策提供证据支持。3.4.2建设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沟通平台中医药流派众多,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活跃着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们积累了许多值得参考借鉴和推广学习的经验。国家应该鼓励和加强世界各国中医药学术交流、沟通、协作,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鼓励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及技术的国际化研究,以论坛、杂志等形式扩大国际影响力。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除此之外,人才是知识传播的主体,各国间应加强人才的交流,创办中医药国际化学校,培养国际化学生,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动中医药发展,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和推广应用,促进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3.4.3创立人机交互的智能化知识服务系统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是中医药知识服务的具体实现方式。该系统可以整合中医药理论知识、中医临床知识和中药方剂知识等中医药知识资源,为中医药领域专家和社会各界提供与中医药相关的综合性服务,为中医药领域知识的建模、组织、管理和应用提供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工作者开始利用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来保存中医药知识,并实现了一系列基于数据的知识服务系统和工具,以促进中医药知识遗产的共享与利用。目前,中医药信息资源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建立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群,涉及中医、中药、针灸、古籍、民族医药等各个领域,包括中医药理实验数据库、临床个案数据库等,初步形成数字化中医药知识体系。但是,与国外已经建成的ClinicalEvidence、DynaMed、EssentialEvidencePlus、MDConsult、UpToDate等一系列供临床医生决策的医学知识服务网站相比,我国的中医药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则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和使用效果。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医学知识服务系统的构建经验,培养专业研究知识服务的人才,组建一支多学科知识服务人才团队,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智能化的中医药知识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知识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

4结语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9

一、工作目标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问题,注重提高卫生系统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通过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健康教育暨义诊咨询活动,加强健康和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推行便民惠民措施,热心服务群众,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推动卫生系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树立卫生系统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二、活动时间

2014年4月15日至8月31日,4月15日开始全县统一启动。

三、活动主体

县卫生局、县级各医疗卫生单位。

四、主要内容

(一)举行卫生知识宣传和义诊咨询下乡镇活动

1、4月15日至25日,县级三家医院分别在3个乡镇各开展1天义诊活动。具体如下:要求每个县级医院派出业务骨干不少于6名,主要进行常见病、慢性病的咨询、初步筛查、诊断和一般治疗。

2、4月15日至25日,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分别安排至3-6名业务骨干分别与县级三家医院开展义诊活动的同时,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和咨询,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科学就医。

(二)举办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寿之乡健康大讲堂

5月1日至30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我县常见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控措施,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根据我县疾病特点和医院的专科特色,组织专家走进学校、工厂、建筑工地、党政机关,讲授、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掌握适用的健康生活常识和专科防病知识,培养正确的就医理念。健康大讲堂的专题要符合群众需求,安排在群众方便的时间,使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每个单位组织2-4场的健康大讲堂,全程要有专家参与。

(三)参加市卫生局举办的首届中医科学文化节

1、参加2014年3-8月每月第三周周六下午3:00-5:00时在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系列讲座不少于4次,每次参加人员县中医医院不少于5人、其它医疗单位不少于1人。

2、全程参加9月在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国内专家进行5场中医文化与健康养生讲座。每次参加人员县中医医院不少于10人、其它医疗单位不少于1人。

3、参加广场中医文化宣传周活动

(1)宣传和专家义诊活动

9月份在市中心广场举行的宣传和专家义诊活动,县中医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要求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做好与市卫生局和其他参加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工作;二是提前到活动现场做好各种布置和准备工作;三是配合县卫生局做好本县参加人员的工作安排和统筹协调工作,具体人员安排县中医医院不少于10名义诊宣传人员、其它医疗单位不少于1名诊宣传人员,县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2名,主治中医师3名。

(2)文艺汇演

9月份在市中心广场舞台举行文艺汇演,县中医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要求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做好与市卫生局和其他参加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工作;二是提前到活动现场做好各种布置和准备工作;三是安排一个以“我的中医梦”为主题的演讲节目,安排一个以“弘扬中医文化、服务人民健康”为主题彩调节目。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健康教育暨义诊咨询活动,制定可操作、能见效的实施方案,将此项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认真抓好,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二)统一组织,统筹安排。各单位要统筹协调,做到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将活动与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三好一满意”等其他工作相结合。

(三)加强宣传。活动开始前,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将活动安排向社会公告,让群众了解健康教育暨义诊咨询活动,方便更多群众获得相关服务。活动过程中,对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并通过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和医学常识,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中医初步知识范文篇10

一、研究专题

专题一、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

研究目标:完成2-3个中药大品种的技术创新、二次开发等研究,为进一步做大拳头产品提供技术支撑,预期培育出2-3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

研究内容:选择本地生产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大品种,在中西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或借鉴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制药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中药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展药代动力学、多中心临床安全用药评价、质量标准提升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等研究。

资助经费:每个研究品种不超过800万元。

专题二、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研究目标:围绕本市中药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开展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力争完成3-5个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并申请临床研究批文;完成2-3个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并申请新药证书。

研究内容:针对危害人民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常见难治性皮肤病,选择有中医临床优势、疗效确切的经验方或单味中药,开展新药临床前研究;选择已获得临床批文的新药,支持开展Ⅱ、Ⅲ期临床研究。

资助经费:临床前研究项目每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80万元,临床研究项目每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150万元。

专题三、中医药传承研究

研究目标:

1、编撰相关名老中医专家独特诊疗经验、学术思想专著;研究提出中医妇科、伤骨科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有效方剂、诊治方案及方法。

2、通过针灸优势病种的效应机制研究,初步揭示针灸通过腧穴介导而诱发相关功能活动的内在工作方式。

研究内容:

1、中医传承应用研究:以沪上著名中医妇科(蔡氏、朱氏)、伤科(石氏、魏氏)学术经验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典型医案,选择特色方剂开展临床应用研究。

2、针灸作用机制研究:选择针灸优势病种,如疼痛、冠心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方法,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和实验手段,从系统整体医学的观点出发,研究针灸信息在人体复杂系统中的产生、传输、整合和作用的机制。

资助经费:中医传承应用项目每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60万元,针灸作用机制研究资助经费总计300万元。

专题四、中医药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在阐明5-6种常用有毒中药材毒性及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适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安全标准;初步阐明3-5种中药或天然植物资源的物质基础;形成5-8个可以进行临床前研究的候选药物,奠定专项后期实施基础。

研究内容:有毒中药材及其代表方剂的药效及毒性成分、毒理和安全标准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评价方法研究;以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或组分为基础的候选药物的筛选研究。

资助经费:有毒中药材研究项目单品种资助经费不超过40万元;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候选药物的筛选项目每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50万元。

专题五、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实用有效、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和技术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临床有疗效的特色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或方案开展临床研究,客观规范地评价其疗效和优势;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整合、优化治疗方案,形成应用规范和指南;鼓励针对中医的“证”,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路进行方案研究和评价。

资助经费:每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

二、研究期限:

*年10月31日前完成。

三、申请条件:

1、专题一:申报单位必须是本市药品生产企业,课题所研究品种*年销售额须过亿元,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

2、专题二:临床前研究项目,须初步完成候选药物的动物体内、体外药效学或作用机制研究。

3、专题三:中医临床传承课题申报单位须有良好的流派传承基础,课题负责人应是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继承人。

4、专题五:本专题实行限项申报,中医医院推荐项目数不超过4项,综合医院或中医研究机构不超过2项。事先由推荐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议,提出推荐意见并出具推荐函,向市科委统一申报,单位推荐函必须在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五天内提交市科委。

5、申请项目必须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6、国内外合作项目必须有合作协议或授权协议,涉及许可研究、专利等,申报时需附许可研究批件复印件、有关知识产权批件复印件等。

7、所有附件要求上传到网上。

四、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上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详见:6、网上填报备注)。

2、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3、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4、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建议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需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

5、本课题申请起始日期为*年3月10日,截止日期为*年3月25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在线递交电子文本1份。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3月10日至25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6、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