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8 17:06:10

职业素质发展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构成要素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2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公务员之家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企业与社会对掌握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极其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凭借所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而成为各大企业追求的“金龟婿”,但如今高职学生倘若仅仅只凭借手中所掌握的一技之长而在社会与企业中长久立足于不败之地,这几乎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认可的,但在职业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我们在各年度就业工作和用人单位的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并非是传统的追求“高就业率”,而是在保证学生成材、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下获取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并能顺利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创新性能力,这就充分表明职业技能性人才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出路所在。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职业素质的内涵在于,受教育者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要掌握和具备的素质,用以满足其岗位需求与职业追求。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就是指学生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专业动手与实践能力。通过学习与实践可以熟练掌握,并通过实训教学来检验其应用技能的专业水平。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等则属于人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意识范畴。这就需要在长期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培养。本作所指的职业素质教育并不是职业素养的培养,而是指“职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具体就是指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塑与深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保障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并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培育的特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是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培育应结合自身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贯穿整个学习期间。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根据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状态的数据采集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职业素质缺失。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当年招录企业进行的毕业生调研反馈情况表明,以2013年的数据统计为蓝本,近九成的用人企业对四川建院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评价是能够掌握基本的岗位需求。近六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四川建院的毕业生对工作是负责且敬业的。但超半数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各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相比于学生掌握职业技术知识的技能,当前的企业更加看重学生在就职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可持续性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从对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反馈意见来看,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特点的关注。在某种情况下,对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为代表的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更高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看重。毕竟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技能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在专业技能更新方面,学校教育是远远落后于市场竞争的。毕竟学校教学计划的修改,要通过教研室上报学院,再上报教学主管部门审批,一来二去就直接导致时间成本倍增。换句话说,学生认认真真的在学校里所学得的技能,从毕业之时就已经落后于企业的需求了。企业要求高职学生在基层岗位上勤勤恳恳、踏实肯干、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吃苦精神,能够端正态度。在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能够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质量,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与人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求搁置争议、同存异、共谋发展。具备一定的基本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自我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自身暂时不能解决,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自主充电来进一步解决,或者可以通过团队协作与合作通过创新性问题来解决。正是因为高职学生在以上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才会出现学生职业素养阻碍了学生发展及满足不了企业需求的现状。

三、制约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

不单单在四川建院遇到了学生教育中职业素质发展的枳秙,放眼国内各大高职院校,都这样那样的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主观因素

何谓职业素质?这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极其陌生。尽管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从宏观上感到认同;但如何提高职业素质教育,如何打造职业素质,学生们感到极其茫然。这表明在思想上,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就从属于专业技能知识教育,排在其之后,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是学生未能意识到自身职业素质的缺失所带来的困境。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甚准确,多不愿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缺少敬业精神、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这就导致学生们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然后呢就是学生们的自我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不足。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欠缺,但他们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而实际上多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其职业素质教育的起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来描绘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蓝图。学生们则可以根据这张蓝图自己逆推出,要实现这样理想化的职业生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对于这些职业技能和素质,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与欠缺需要弥补。

2.客观因素

高等职业院校对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上层建筑的足够 重视,认识与管理也不到位。随着高职院校在就业出口与生源入口方面所受到的双重压力,大多数高职院校选择将与学校发展有直接联系的学校规模、队伍建设、国家示范、课程精品、团队教学、学生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等技术性素质的培养。而对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性素质教育培养力度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可行性机制。常常多采取“口号式、板块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忽略了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流于形式且又脱离实际,导致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口头认识的阶段,没有被严格纳入可行性人才培养专案之中,从而造成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象。高职院校学生轻素质、重专业技能的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与培养初衷。也使得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只要有一纸文凭和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证书,就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就能在工作中一帆风顺,而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最终的认可权不在学校,不在及格的60分分数线上,而是要由社会、由企业的需求来最终决定的。

3.个体因素

绝大部分高职学生也不过18、19岁年纪,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还易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倘若没有先进思想的正确引导,必然导致学习动力欠缺、职业意识淡漠;往往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学习。对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缺乏宏观的认识和了解,对一线岗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社会责任感淡漠又在市场经济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欠缺诚信意识。当前“90后”学生,讲求个性,张扬个性,缺乏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与积极负责的责任意识,过于看重工资待遇。在实际工作中,偶遇挫折,便选择撂挑子不干了,跳槽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拒绝直面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鸿沟。太追求个性,过于看重自我是“90后”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不懂得与人合作。他们在企业中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很难融入到整个团队中来,难以适应团队合作所需要的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有部分学生是被迫进入高职院校的,他们或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以至于高考落榜而选择了高职院校,他们始终难以走出高考失利的阴霾。学习上自暴自弃,生活上浑浑噩噩,缺乏阳光。从而意识不到,职业素养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适应社会发展、成功就业的基石。因此加强职业素质建设,对他们而言更为紧迫与急切。

四、总结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二字,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普通本科类教育的最大区别。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其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其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知识与行业发展趋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为基础,加强培养符合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性人才。因此,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创业经验。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

作者:陈飞宇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4

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的要求,其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对学生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可以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增强法纪观念,做到遵纪守法。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德育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存在任性、偏激、法纪观念淡薄等现象,这充分地说明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因此,要把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的首位。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的条件,也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离开科学文化这一基础素质,就难以谈得上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差距,他们普遍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方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采用低起点、高要求的办法,因材施教,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也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规范劳动者从事本职业的行为,增强劳动者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励劳动者钻研本职业务和技术,鼓舞劳动者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斗志总之,只有造就千百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才能确保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想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办事情不思前想后、是非观念不强、纪律松散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学生将来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敬业、适业、创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将来能够做到“干一行、像一行;干~行,爱一行”,全身心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树立和增强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四)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职业技能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等职业学教学的重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和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决定着劳动者择业和就业的成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应及时准确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精神。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掌握现有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用得着,更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采用新的工艺和技术,使用新的先进工具并大胆革新、勇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具有吸引力,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不负时代的重托。

(五)身心素质教育

身心素质是人综合素质的个重要方面。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将来搞好工作和适应社会的保障。初中毕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一方面,他们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另一方面,南于在“留守“中成长,加上中考升学的打击,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普遍困扰着他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通过各类体育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和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形式,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使他们敢于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困难、面对失败,经得起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浪潮的种种考验,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上述五个方面的素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构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不能用孤立的观点只强调其中的某一种素质的教育,更不能人为地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相同的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势和条件,从客观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地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共性来看,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级技术劳动者。因此学会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具,提高劳动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抓住素质教育的重点,实现其目标,必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中等职业学校硬件设施的财政投入,为巾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应在这一基础上加强实训课的教学,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效率,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确保毕业后立刻用得着。当然,国家财政的投入也是有限的,现在许多学校采取厂校挂钩订单培训,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厂方的先进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忽视硬件设施的建设,素质教育就会失去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毫无现实意义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教师是素质教育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素质教育的主导。可以说,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关键。作为教师,应担负起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修养;全面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素质教育的方法和艺术。作为学校,应大力营造教师学习和教研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和教育实验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三)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接受方式,开展演讲、爱心助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等有趣而多彩的活动,变以往纯理灌输教育为活动影响教育,寓教于乐,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坚持“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时地肯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强,形成学生的自尊,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将来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转变观念,营造素质教育良好的环境

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靠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但是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育系统内部,它是一个受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需要取得广大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成才”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人才”也是多层次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水平的专家,更需要大批掌握劳动技能的熟练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具有“一技之长”,增强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这样学生将受益终生,学校素质教育也会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素质教育就会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升华。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生涯教育;就业素质;融合发展

1生涯教育的内涵及其功能

生涯教育的理念由SidneyP.Marland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生涯就是全民教育,并且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生涯教育在帮助学生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进而发挥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所具有真正价值。从对于生涯教育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生涯教育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涯教育开始于幼儿教育直到成年阶段,是一种终身教育模式,其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其次,在学生不同的成长和发展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随着学生心智的成熟和完善有所改变;再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将生涯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现有课程结合起来实现融合;最后,生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需要、适应职场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进而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功能,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职业生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技能的培训。生涯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相关职业要求,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关注个人生存的同时,也关注生存能力的养成。其次,生涯教育可以协助学生终身发展。借助生涯教育帮助进行自我了解,进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生涯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发挥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实用价值。最后,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变迁。生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当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未来现实应用之间的关系,提升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价值。

2职业生涯教育和学生就业素质的内在关联

2.1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的实质与特点可以实现二者融合。根据我国经济在转型发展时期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应该将大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涉及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心理品质三个方面,具体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合作等活动内容表现出来。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就业要求下,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时想要顺利的完成就业,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牢固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企业招聘的要求和条件,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高等院校需要了解社会对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在个人专业能力、职业观、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这一层面来看,为了有效避免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毕业即失业这一窘境,在高校教学育人体系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培养是有必要的。2.2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二者的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的培养有着共同的着力点,即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实际困难。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做好人生中职业规划,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业素质则是在学生个人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态度,帮助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迅速适应新的岗位,具备企业岗位需要的基本素质。将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应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2.3社会环境促使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为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担忧较少,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全体大学生在职场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学生是以自由人的身份进入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这就给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以及兴趣之所在自由的选择所从事的事业,另一方面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背景下,学生只有不断的提高职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与岗位的要求所匹配。这在无形之中对大学生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情形下,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就业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内在修养,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困难。

3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素质双向契合策略

3.1开展专题训练。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单纯依靠传统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由教师主导或引导学生解决在今后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其实际效果难以评估。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情景设置开展以专题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院系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专题训练,可以让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找对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这对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融合教学中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化的目标;二是帮助学生对职业目标进行细化;三是明确职业的素质能力与要求,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成长。开展生涯教育课程,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措施,为了加强学生的生涯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需要根据学生的求职意愿以及生涯困惑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尤其是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采取不同的措施。在目前疫情防控期间,有部分企业通过网络接收投递简历以及采用直播的形式面试,面对突然的状况,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生涯教育、生涯讲座或者生涯沙龙,给予学生线上指导,明确新的环境以及新的技术给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的因素,加强学生应变能力的全面提升。3.2形成专业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高校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教学中可以将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建立起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进而达成专业教学和学生就业的结合,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无疑给高校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教学中需要专业课教师关注本专业学术前言发展状态,把最新的知识和形势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还需要专业教师关注本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时需要高校应该时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实现教学改革,避免人才培养工作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脱节。在专业课教学中,应该以问题教学为导向,帮助学生了解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面临的职业难题,并给学生以指导,通过职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进行展示,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目前生涯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充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运用新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微博、微信、知乎、贴吧等工具了解学生的生涯发展中的需求和网络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模式,从而根据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就业素质,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解决方案。3.3提高高校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开展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大部分老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只具备理论素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不利的。目前在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教育中主要以教师理论灌输为主,通过社会存在的基本现象以及案例进行有效的分析。虽然在教学中采用了一定比例的案例分析进行具体教育工作,但是由于时展迅速,工业企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所面临的情形已经发展剧烈的变化,容易发生理论不适应当下社会实际变化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培养中可以采用双师教学,由学校老师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积淀,提升理论素质。此外,定期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将新环境下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学校教师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帮助教师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企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了解,指明自身成长和努力的方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学校教师也需要定期到相关企业学习,了解毕业学生在企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建立相应的生涯档案,提供个性化的生涯教育,在提高自身信息修养的同时,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在帮助毕业学生成长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也日益严峻。高校要在大学生学习阶段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素质教育,这对大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承担起岗位职责具有重要的额意义。切实提高学生应对就业形势中存在的能力,正确的看待就业中出现的风险以及疑难,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科学理性地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和目标,在育人模式背景下,实现学生个人职业生涯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郝天聪;石伟平.就业导向,还是生涯导向?——职业教育发展两难抉择的破解之策[J].教育科学,2017(04):59.

[2]尹兆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08):88.

[3]陈宛玉;张文龙;叶一舵.数字化时代生涯教育的理念转型与路径革新[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6):55.

[4]陈宾;吕彩云.大学生就业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素质教育融合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8):67.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6

一、制订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民航院校所制订的教育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策略。因此,在制订这个目标时,必须对其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充分结合本校实际特点以及社会对民航人才的实际需求,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着重突出教育目标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民院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以及高速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航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目标,必须确保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充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民航领域健康发展的相关需要。同时,民航院校还需要本着“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优先并且持续开展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健康的身心以及健全的人格,使毕业生成为一名符合民航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并以此作为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构建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内容:首先,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在常规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当代民航精神、职业道德、强国战略、安全理念、行业文化等课程,再辅以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符合民航事业的发展需求;其次,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民航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基础。例如学生实习基地、就业创业基地、职业素质拓展基地等等,民航院校还要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使学生有机会亲临企业进行见习,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岗位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相互整合,促进个人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最后,健全教育保障机制。民航学院要构建起职业心理辅导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素质教育绩效考评体系、教师队伍再教育体系,还要搭建起相应的宣传平台、信息反馈渠道以及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这样一系列保障机制确保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使教育教学过程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三、设计并实施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案

在设计民航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方案时,主要包括以下模块:首先,启用企业化教学管理模式。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学校要深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地调研,充分了解行业标准以及企业动作模式,以企业当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抓手。设置飞行驾驶专业、航行管制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安全检查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等实用较强的教学模块,同时制订出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案、教学质量标准以及教学管理办法,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性指导,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短时期内胜任民航各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顺利开启自身的职业生涯;其次,设计并实施阶梯式职业素质教育方案。民航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本行业的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成长特点,采用阶梯式的方法推动教学工作逐步开展。具体的说,一年级进行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二、三年级进行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四年级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三个阶段属于一种相辅相成的递进关系,所以各项工作之间要做到有效衔接,避免出现断层,构建起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学体系;最后,制订板块式的职业素质教育方案。为了确保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与完善性,学校要制订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心理素质、科技与人文素质这五大教学板块,并且针对每一个板块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精神,更好地投身到民航事业建设当中。

四、建立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民航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由主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院)长直接领导,下设职能部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这三个管理模块。通过这三方面人员的协同配合,共同构成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规范的开展,同时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其次,在学生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挥出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带动全体学生加强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展现出民航学生所特有的职业风采;最后,民航院校应基于当前的行业标准,推出相应的职业素质教育考评体系。针对教师以及辅导员的教学工作、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以综合素质以及班级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考核,从而督促全体师生加强自我,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确保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高效开展。

五、营造良好的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环境

民航院校在营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与民航企业文化相融合,通过这种教学氛围的熏陶,帮助学生建立起“持续安全、优质服务、和谐民航”的思想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当中,逐渐使其内化成为学生的职业素质,以便于今后更加顺利的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拥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习惯;此外,不论是民航院校还是民航工作本身都具有较浓的国际化色彩,所以民航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还应与国际化的教育水平相接轨,使学生具备国际化的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构建起一种多元、包容、合作、开放的校园氛围;另外,民航院校要时常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例如师生联谊会、专业竟能大比拼、征文比赛等,将校园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进行正面影响,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六、打造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首先,民航院校应聘请航空企业领导、行业专家、专业领军人物共同组建起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出“智囊团”的作用,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其次,民航院校要努力培养、发掘某个素质教育领域的专长人才,使一批同时具备较强思想政治素养、职业素质、心理素质、科技与人文素质、组织策划能力的行家能手脱颖而出。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同时,在职业素质教学工作,融入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分层式教学等,并且把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用价值发挥到极致,不断在教学工作中刷新工作业绩,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民航院校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并推进教育改革与学术研究。为了加速这一进程,学校要推出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针对在教学改革、学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相应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是可以精神上的,还可以为其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全面提升。同时,学样还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再教育培训,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其掌握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优质高效的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七、结语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事关重要,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能力,包括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等。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特点来看,又可分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它是个人在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为紧密,这使得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愈加凸显起来。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都注重录用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好的劳动者,在特殊岗位技能人员短缺的情况下,职业核心能力强的劳动者能够相对容易地填补岗位的空缺,相反,如果职业核心能力较低,就很难较快适应岗位变化。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从纯粹的技术教育向能力结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拓展,从而使我们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学生“成人”的落脚点即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科学素质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1、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应是主体的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面临以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即是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培养的需要。

2、消除功利主义的影响,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响亮口号,这种根据市场对技术人才的即时需要标准进行专业培养的方式,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看重的是就业率带来生死存亡,家长、学生更看重的是三年之后饭碗问题,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淡化了。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思想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将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生产各个部门或者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使得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过分专业化,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生产、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载体,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劳动者的重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发生了很多显著的变化,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由早期的不信任、看不起逐渐转变为认同、支持,院校也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出现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的转变。现在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大浪淘沙般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要想在这一轮洗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向质量求发展,就必须内强素质、外塑品牌。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人文素质是其核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完备上着手,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的“专”,更要注意知识的“泛”,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科学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教育“太专”,业余文化生活“太单”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难见成效,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的就业市场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逐年增多,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很多岗位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往往高价而沽。归根到底,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只懂“做事”而不懂“做人”,一来是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往往眼高手低,用人单位在人才过剩的情况下当然会“优中选优,”挑选素质高、专业强的真正人才;二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深层次的反思,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于重视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品位,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来,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职业的变换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功能,高职院校就必须把学生科学素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走出重理轻文的误区,培养出能满足时代、社会需要的合格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

作者:闫琳 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0.

[2]崔相录.迎接21世纪的发达国家教育改革探索[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01.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提升优化策略

中职学校培养的对象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是学生步入职场、职业生涯顺利发展的保证,对于用人单位和行业来说是开展有序竞争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对产品精雕细琢,并且做到敬业爱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职业学校作为社会“准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单位,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不仅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能秉承“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这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1.职业道德素养的现状。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对世界、对人生缺少理性思考,易受外界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选择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者,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走上工作岗位后又缺乏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因此,在中职生中进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2.科学文化素养的现状。从事职业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而各种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获得,是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的。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专业化、实践化,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视度不高。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轻视文化课、专业课,最终造成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薄弱,不利于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3.专业技能素养的现状。受地域经济差异、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现行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全部实行一体化教学、场景化教学,校企合作程度不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对行业、对专业的兴趣与职业情感的培养,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职业意识淡薄、眼高手低的现象。4.学生身心素养的现状。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很多人的课余生活只围着电脑、智能手机转;学生在学习之余,除了不多的体育课外,很少进行体育运动,参加业余生活、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再者,由于许多中职学生认为就读中专是中考失败的无奈选择,“破罐子破摔”、消极退缩的心理较重。目前,在校的学生多为00后的独生子女,习惯于家长的照顾、包办,形成惯性依赖,他们一旦离开亲人,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时,容易产生依赖、压抑、自卑的心理。

二、影响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因素分析

1.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学校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立足于社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统一,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还欠全面和科学。一些中职学校单纯追求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只对学生进行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需求,在学生的独立人格、健康心理、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2.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单一化。国内外流行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科中心教学模式、能力中心教学模式、活动中心教学模式、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个性中心教学模式以及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实行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能够将理论系统化,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些学校也在教学中尝试以“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但对教师、学生的要求较高,实施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职业教育领域较为推崇“能力本位”理念,重视的是从事某种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学校通常会选择一种单一的专业技能作为重点进行训练、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道德、意志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最终导致专业、课程结构的单一化。有些职业学校也提倡素质教育,但课程设置并不合理,除了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以外,对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程也很少开设,即使开设了一些人文素养课程,安排的课时也很少。3.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工作量大、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而且职业学校的教师深入一线和接受培训机会较少,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需要提升,没有一支专业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是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毕业生的。

三、中职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优化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素质教育。要实现职业教育新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劳动者,其理念的转变是前提。随着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操作型人才,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工作岗位需求。2.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外国模式,要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模块化教学。学校与企业要开展广泛且深入的沟通、合作,共同承担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担,将学生素养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车间、办公室、社会,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环境、具体任务中,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其认识到爱岗敬业、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以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将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学校可设置科学的综合素养课程,按照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各个学期或各个教学模块中。在教学形式方面,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现场教学、任务教学等,另外,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学生团体、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组织能力、演讲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心理素养等,使素养教育真正“落地生根”。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对教师来说,不仅要以专业育人,更要以文化育人,教师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内外素质,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的行为来表达精神风貌与气度修养,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示范作用,从而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教师应在教学中秉承“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认真执教、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将人文精神、工匠精神渗透在课堂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中职院校也要严把教师质量关,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专职教师、骨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4.优化教育环境,浸润工匠精神。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限于校内,实习中心、企业、社会也负有培养的责任;素养培育并不等同于德育,学校的管理者、任课教师、班主任、教职工、企业的相关人员都负有培育责任,甚至家庭也应该承担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义务。要将学生培养成勤业、敬业、乐业、时刻践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共同优化培养环境,协同育人。

四、小结

培养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满足学校发展、社会需求的根本途径。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在目前中职生职业素质提升工作中,响应政府号召,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出适应中职教育的更好的解决方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河北省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郑丽梅.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zyjy/sjts/201510/t20151026_640888.html.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当前,对自我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而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因此,笔者拟结合已有的高职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讨自我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迟艳杰提出了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进入21世纪,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徐静等人在研究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及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自我发展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罗建远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汪建军将高职学生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梁怡认为高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多方面的教育。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多年在高职院校工作的经验,笔者拟将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五个模块: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并根据这些素质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作用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一)第一层次:基础素质

身心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处于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体系的底层,是高职学生进入各就业岗位所需的共有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构架的地基。

政治素质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深入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在国际国内的大风大浪中,做到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态度坚决;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政治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早日成为振兴中华的中流砥柱,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思想素质思想素质决定着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决定着学生对自身及周围事物总的看法与观点、善恶的分辨与美丑的评价。内容包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同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坚定为实现理想排除万难、勇于实践的信念。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所有素质的物质载体,是从业人员体格和精力的统称。它是由人的自然生理结构、生理机能、身体运动状况构成的,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平衡、柔韧性等,还包括劳动后恢复活动的能力。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从事铸造、冶炼、建筑、搬运等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对力量、耐力等要求较高.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对智力、思考集中等方面要求较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选择职业、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钱。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职业生涯获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耐挫折力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包括人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积极进取的拼搏心理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不仅是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利条件,而且有助于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二)第二层次:岗位素质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素质是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内容在职业岗位上的具体运用,是高职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的核心素质,处于素质教育构架的中坚层。

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同时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包括敬业精神、服务观念,规则意识、敬业思想,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等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职业生涯成功的保证,而且也是保证产品质量、促使企业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技能素质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技能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从事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专业技能是运用知识或技能完成一定生产或工作任务的能力,是从业人员重要的素质。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精通某项(或多项)专业技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在高职教育中,应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受教育者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工作。

(三)第三层次:拓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指学生具备的根据职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与自我创新的能力,处于自我素质教育体系的高层阶段。

学习素质学会学习是高职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社会,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或一蹴而就的,人在一生的工作过程中,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身。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学力和创新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可将其分解为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要素;创新学力是创新的基础,主要特征是学习的预期性和参与性;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在未来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创新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需要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将评价指向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使用、表达和交流能力,知识再认再现的探索能力,知识重组和综合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等要素。

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为有效地理解、测评高职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的现状,同时通过测评找出存在的不足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需要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的五大模块进行指标细分。本课题通过德尔菲法与专家访谈法,在高职自我素质教育内容五大构成模块的基础上,建立了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藏铁柱,刘丽佳.浅谈图书馆员的自我素质教育[J].图书馆学刊,2000,(4):43-44.

[2]马荣华.素质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72-73.

[3]王永锋.浅谈个性与自我教育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9):49-51.

[4]顾宏祯.浅谈在素质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2):58-60.

[5]李秀梅.自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模式[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2):153-155.

[6]王成文.自我教育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62-63.

[7]郑浩.自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1):95-97.

[8]迟艳杰.素质教育探微[J].中国教育学刊,1996,(2).

[9]徐静,刘丹.试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4):1-4.

[10]罗建远.浅谈21世纪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J].新西部,2007,(20):132.

[11]汪建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132.

职业素质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质;设计依据

我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当前我们必须将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也只有具备了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校教师才可以称得上是高校人才型教师。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概念

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条例下(无语言障碍,无形体缺陷等),主要是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的教师才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型教师。

高校教师教师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未来成材的楷模。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完成国家人才培养这一宏观工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所以素质较高的教师不但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迅速地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引发学生尊重和崇敬的心理,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相反,特别是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得不到学生尊重和崇敬,也不利于教师自己的发展。

二、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1.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不断促进学生对象社会化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显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全面,要有全面育人的能力。

2.示范性: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言传身教,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集资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显著特点。

3.稳定性:教师直接参与的经常性工作是具有稳定、重复,可操作性的工作。所以对教师的基本职业品质要内化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去操纵教师的职业行为,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熟练、规范的职业品质。

4.再创性:教师本人传授的是前人积累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未知的领域。如何教会学生,并使学生学会和会学,就要求教师善于科学与艺术地加工有用的信息,并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再创性。

三、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及设计依据

(一)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

1.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努力提高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修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高尚的思想情操,严谨的执教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深厚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身心素质。体制健康,精力充沛,具有比较广泛的爱好、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教师职业素质的三个方面,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方向、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的素质是保证。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缺少哪一方面都影响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教师现代化职业素质的设计依据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给教师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

1.教学能力复合化。从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看,学校育人的信息源的构成会发生明显变化,新课程计划也已经把课程划分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课程。所以要对现有学科教师加强其从事学科课程的教学能力,培养其从事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发展其从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具有复合教学能力。

2.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个体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老师有相互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教师能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以及一般方法论知识。

3.教育交往的多样化。教师应加强多向的教育交往,业务研究交往,师生情感交往等多种交往能力。

4.教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并与计算机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全社会的重视教育,加强教育投入,促进了教学装备的现代化。这些都使得教学手段现代化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为此“三片、两带、一机”将成为教师的常规手段,通过电化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现代教育(下转第37页)(上接第25页)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品质的重要一环。

5.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是超前的事业。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这就不但要求教师要对今天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有适应力,还要为21世纪社会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必须以超前意识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获取处理使用信息、教育科研等多项发展能力。

四、大力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造就更多人才型教师

1.广泛深入的开展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的道德建设。教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我们必须看到,教师作为文化人,其精神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往往比一般人更重要,奉献精神是促进教师进步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

2.建立健全教师职业素质的运行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最本质的两个机制:一是动力机制,二是约束机制。这两个机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方面,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仅有文化知识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比如下实验室、下厂锻炼等等。

【参考文献】

[1]阎增援.论大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2]马金虎.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浅论[J].育与职业,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