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培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2:54

职业农民培育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主体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启蒙

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为了推动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有力解决,中央开始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问题的提出

继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紧接着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意见》首次提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2]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应该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外部力量而言,即各级政府、资本市场与社会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能主观武断,通过政治运动强制性地为农民设计美好生活,而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以得到农民最大程度的拥护,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得以落实。第二个维度是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部力量即农民而言,广大农民要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跳出原来习以惯之的被动、等待、消极的思维窠臼,正确认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在于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如果说外部推动力量在实践中相对容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那么,对于农民而言,真正将振兴乡村作为自己的事业投身其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作用则相对而言要困难得多。因为,当前广大农民受到国家、市场、社会、历史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市场主体地位、政治参与意识、价值选择能力、审美境界提升等还比较欠缺,严重制约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应该积极提升农民主体性,提升他们建设现代农业、参与乡村治理、繁荣农村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其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力量。那么,如何塑造和提升农民的主体性?这一追问则逻辑地指向了农民启蒙。目前学界还鲜有“农民启蒙”这一提法。从中国的启蒙话语而言,农民启蒙当然地落在社会精英、知识精英身上,跟普通大众尤其是农民好像没什么关系。农民常常扮演的是被迫害、被拯救、被号召、被教育、被建设、被代言、被救济的角色,很少有将农民与启蒙相联系,提出“农民启蒙”这一概念。但是,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如果农民不能摆脱“被”的角色,缺乏独立思考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则不能发挥其伟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因此,农民启蒙于乡村振兴而言则显得尤为紧迫。什么是“农民启蒙”?所谓农民启蒙,即是指农民不断突破既有“成见”的束缚,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自觉认知自身的存在状态、确认自身的价值认同方式,逐渐确立起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对现代化形成正确认识并努力投身其中享受现代化文明成果的过程。[3]农民启蒙不是“启蒙农民”,或者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启蒙农民”,而是农民逐步发现自身、确立主体地位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农民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祛魅”过程、从“不自由”走向“自由”的过程。由此可见,农民启蒙的核心内容就是农民主体性问题,提升农民主体性必须取径于农民启蒙之途。只有农民启蒙,才能不断促进农民主体性的确立,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才能为未来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更多的人力资源。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需要造就、汇聚更多“乡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培育美丽乡村的现实和未来,是为建设美丽乡村培养、造就更多“乡土人才”的重要途径。《意见》明确提出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造就“乡土人才”的首要任务,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本,积极破解振兴乡村的人才瓶颈制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然瞄准广大在乡务农农民,通过针对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具备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通过全力打造“职业农民”这个“新型职业”,使“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地位、有吸引力的职业。既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对象相同、内容吻合、目标明确,这就引发出下面的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以提升农民主体性为中心,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关系厘清

当前“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的突出问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年来,各地展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虽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起点、理论架构、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某些偏差。有鉴于此,我们经研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起点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农民问题;应该从培育“新型职业”而不是从“新型农民”入手,架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辐射的对象人群,不应当仅仅是在乡的农民,而应该更多地包含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农技推广人员、返乡农民工以及退役军人等。[4]如果我们的立论成立,那么,既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只包含一部分在乡农民,那么它包含的所有农民与“农民启蒙”之间好像就关联不大了,我们前文所提问题就成为伪命题了。其实不然,细论如下: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农民启蒙播下了现代精神的火种。尽管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不能辐射到全部在乡农民,但是如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将纳入其中的那一部分(哪怕是一小部分)农民,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突破“既有成见”的束缚,逐步树立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意识、思想与观念,那么,他们就会像火种一样,点燃其他在乡农民突破既有成见束缚、追求现代精神的热情,从而推动农民启蒙的发展。正如康德所言,只有极少数的人能首先摆脱已然习惯的“脚梏”,然后将自己在启蒙中习得的观念、思想、精神传播给其他人。[5](P61)现实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选取的那一小部分农民,恰恰是那些知识水平较高、年龄合适、思想解放、具有创新能力的农民,他们经过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尤其是思想观念的引导,能够很快成长为具备主体观念、创新观念、道德观念、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等和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技能、经营管理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将擎着现代精神的火种,在更大范围的农民中间传播,以自己的典型示范引领周围的农民慢慢加入到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队伍。就此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民启蒙的推进方式。其次,农民启蒙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推进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以及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等。这理应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传授给农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层面,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现代价值观念。惟有既重视传授给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注重塑造他们的现代价值观念,才是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根本目的和主旨,而这恰恰也是农民启蒙的目的和主旨所在。农民启蒙一方面立足于中国式现代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观念作为最基本的思想支点,以此开启农民现代化的思想启蒙;另一方面立足于乡村文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农民启蒙的思想资源既立足于现代,又扎根于传统,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将农民启蒙渗透溶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再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都需要经过长期细致入微的工作才能逐步实现。如前文所述,主体性是农民启蒙的核心要义。人的主体性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生成过程。马克思以历史性、生成性的思维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6]可见,主体性是人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7]只是这种属性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长久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需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祛蔽、逐步确立。就此而言,农民启蒙当然也是一个不断的历史生成过程,是随着社会历史变化而逐步向前发展。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是一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从将“农民”培育成为一种“新型职业”的角度而言,其复杂性和系统性更是显而易见的。长期性、复杂性、历史生成性的共同特点,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紧密联系起来,一定意义上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综上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是相辅相成、双向互促、并行不悖的关系。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农民启蒙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诚然,农民启蒙是一项更为复杂、更显艰难、更加漫长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耐心做好长期性、艰难性的心理准备。但我们不能因其难、因其杂、因其远而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置之不理,而应该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就将农民启蒙融入其中,充分重视并积极推动,这样从现实而言能提高培育工作的实效性,从长远而言也能深入推进农民启蒙。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民启蒙

《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新时代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只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乡村文明,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从而不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的展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乡风文明保障。毋庸置疑,提高乡村社会文明最终要落实在农民身上,只有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提高,乡风文明才能真正落在实处。这就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渗透、溶入农民启蒙提供了政策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自觉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效性差强人意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于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大多数在乡务农的农民受到长期积淀而成的生活习惯、文化心理、社会习俗等固有“成见”的影响,对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存在一定的障碍,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因此,新时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亟需将农民启蒙的工作理念融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切实从思想观念上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扫清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相较于为农民提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则显得比较困难和复杂。为了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新时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还是应该将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突破口,调动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性和主动性。古语有言:“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只有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顺利地提升农民的道德精神风貌。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财富的增加仅仅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了基础,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坚持对农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开突破口之后,还应该“趁热打铁”,继续将市场经济、现代农业、三产融合、民主政治、生态文明等所要求的现代精神传播给农民,解决传统农民在向“新型农民”转变过程中思想观念上的各种困惑,破解在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农民迅速增加的物质财富与相对滞后的思想观念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推进农民全面发展。首先,应该将“三治合一”(自治、法治、德治)的民主政治思想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养成自治的意识、方法和能力,树立法治的理念、精神和习惯,发挥德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崇德尚法、诚实信用、遵守规则、弘扬公序良俗成为农民的内在需求。其次,应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引导农民在保护、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城市文化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繁荣兴盛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文化,为新时代“留住乡愁”提供保障。再次,应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传播给农民,加速培养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生态环境、振兴乡村生态的生产生活习惯,为把乡村建设成为各具风土人情特色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提供支撑。最后,应该为农民详细讲解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尤其要强化农民慢性病综合防控意识,提高农民对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警惕性。总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将农民启蒙贯穿始终,才能实现两者互促共赢。

四、注重“有蒙共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2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海南省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就是在特定的政策扶持引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其他辅助工具,通过多样化的培育方式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观念,转变传统的农业方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培育出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能力、专业农业生产技能以及具有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

1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战略模式

1.1强化顶层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重视政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支持。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分析社会及文化需求、制度等因素,以我国新农村建设为基本导向,培育出具有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其作为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与扶持下,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民群体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氛围,吸引具有专业的知识、科技能力的青年农民[1]。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以及服务。1.2制定完善的培育制度。在政策扶持以及社会的帮助下,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制度激励等方式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建设。加强政策制度创新与约束力量,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农业发展产生的约束与影响。要改善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以及发展环境,制定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的扶持,在金融信贷、保险、财政等领域基于支持,综合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重点,在教育资源的配合之下,构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以及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准入以及退出制度,保障职业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优惠政策的扶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服务制度,实现海南农业现代化发展。1.3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升级。农民具有一定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基础,对此在实践中要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积极性与创造性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根本动力。在实践中,要调整发展思路,以人为本,以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为契机,实现产业的创新与集成,改革联动模式,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传统生产保障性农业转变为竞争发展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在实践中,要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实现精致化、精准化以及精品化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与范围,提升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形成具有海南热带特色的高产、高质、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竞争能力[2]。

2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完善策略与手段

2.1构建良好环境氛围。1)构建完善的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以及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完善现有的土地承包权制度,明确农民的产权地位,可以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的利用以及经营效率,有利于土地使用权价值的实现,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经济效益,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明确农村社会地位,基于充分的尊重。农民群体因为收入、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社会地位较低,而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经济收入,构建完善的准入制度,给农民充分的尊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3)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完善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综合海南省的实际状况,整合社会资源,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建设,坚持以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拓宽其他公益性专业的培训以及教育服务机构,相关部门以及机构要综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综合职业农民的特征,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与手段。4)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呈现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在实践中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鼓励劳动力的流动,充分凸显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实现呈现人才的双向发展以及流动。2.2完善现有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体系。在不同的产业之间呈现着相互作用,在不同的产业融合以及扶持下,可以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3]。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强化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在其他服务主体共同作用下强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标准、科学、完善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科研发展、农科教一体化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进行系统监控合理布局,实现动植物疫病的系统化监督,保障职能明确,构建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系统。在拓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内容的同时,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政策学习、信息收集、营销活动开展构建有效的服务平台,提升农业服务效率与质量。综合海南省的实际状况,发展趋势,整合全国以及全球农业品发展趋势,将生态化、信息化农业发展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内容,实现农业生产的技术转型,构建高效、经济以及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构建良好的环境。2.3重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要综合海南省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不同层次需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通过针对性的教育设计,构建基于提升农民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标准化培训模型。利用“三轮驱动”职业素质提升体系以及“三维定位”之间的职业路径规划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构建高素质、新理念以及新技术构成的知识系统,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核心内容,实现专业化、多元化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4]。整合海南省的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探讨拓展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范围与内容,从根本上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2.4构建职业农民资格制度。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服务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农民的地位,实现农业职业化发展,充分借鉴、利用其他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制定完善的进入标准。提升农民的职业地位,在实践中必须要综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开展,基于实践基础不断的探索完善。通过政策的配套支持,才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组织制度提供有效保障。

3结语

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结合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实际状况,以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现代服务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为主导,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入出境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管理体制,在政策的顶层设计,培育机构的辅助开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建良好环境氛围、完善现有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体系、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以及构建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等方式构建良好的氛围,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铁玉.海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30(5):29-33.

[2]何晓琼,钟祝.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78-83.

[3]周艳丽,马超侠.新型职业农民就业特征、成长路径与政策调控研究——以海南为例[J].农业经济,2016(8):62-64.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3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城镇化的加快,农村的各类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外流,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农村空心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农业生产相对于诸多农村劳动力人口而言,已经成为了副业,农村的耕地种植情况也不理想,撂荒的现象随处可见。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靠农村劳动力,还需要依赖于更多有技术、懂发展的现代职业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越来越细化的要求。要培养职业化农民,需要将农村职业教育放在首要发展的位置,但从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上,各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都不容乐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窘境,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障碍,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助力,成为当前紧迫之需。

一、新型职业农民释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能够满足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与市场经营管理才能,并将农业生产作为专门职业的群体。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这种职业农民带来的观念转变,能够改变我国数千年来传统农民的符号象征,使得农民能够从一种较为底层的社会组织、生存状态、社会等级、社会身份,平等地蜕变成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效率与成本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农业生产劳动者能够使用更加高效的工具、懂得应用降低成本的技术与方法,这种更高水平的适应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农民,就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尤其重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返乡农民、农村务工的青年、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这是国家首次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来源作出界定,也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发掘需要从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主力中培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专家朱启臻对新型职业农民有如下观点: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需要具备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技能,还需要具备市场的眼光,能够了解和把握市场的动向,对市场动向及政策有一定的敏感度。一些学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并非一成不变,它表征的是从当前到未来,农民从农业副业生产到专业生产,从相对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农业作业变革为高效、低成本农业生产,从身份过渡到职业的转变过程,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正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人群。作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普及需要经历“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最终新型职业农民将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管理能力,是能够以价值规律为主线,将农业作为自身的职业及主要经济来源的新时代农民群体。由此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是开放的,并不是固守本地的农民以及过去的职业,它还包括城镇居民以及外来的农民。

二、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从发展情况上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滞后问题,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称,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高水平人才需求。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影响力偏小。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多数还都是全日制、正规教育为主,主要受教育者依然是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开发受众面更加广阔的农民职业教育。其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单一,以职业院校为主,缺乏商业协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以及企业或行业与农民的沟通培训,能够使得市场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也能够让更多有水平的新型农民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更替与市场管理的技能,但由于缺乏这些市场主体的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受到制约。其三,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亟需调整。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布局上看,绝大部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都是集中在城镇区域,这些区域有着更好的地理位置和就业环境,更容易吸引优质的学生资源,而且这些院校也大都不培养农业人才,而是以非农专业为主,对于以农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则大都分布在远离城镇的郊区或周边地区,吸引学生的能力较差。另外,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方面,涉及农业专业明显太少,而且这些专业的内容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基本脱节,很难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有效指导,这就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培养符合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二)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经费支持。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同样需要有实验设备、教学场地、专业师资队伍,因此,足够的经费投入是保证高效培训的根本。由于农村职业教育更加偏重于实践而非理论,因此,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实践成本非常高,常常需要匹配专业的设备、专门的场地以及较长的时间,整个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两倍以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二是社会企事业团体以及社会个人的投资。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本高,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而且效果产出收益较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使得追求更快和更高利润的企业不愿意进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因此,国家财政拨款就成为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尽管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不低,但由于缺少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灵活性不够,机动性不强,许多资金的使用也存在重复和低效的问题。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缺口的增大,国家财政拨款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就显得越来越不足,亟需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三)农村职业教育无法适应职业农民培养的多元化要求。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长期发展需求以及区域发展需求还不匹配,仍然需要社会各界努力提升。在教学方式上,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方式还是较为传统的办学,这一模式沿用了数十年,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新兴职业农民的培养应该具有实操性和针对性,根据具体的农业生产特点专业训练,以提升农民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又能够获取管理、经济、技术类的其他知识。另外,绝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因此,在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使用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授予适当难度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农民职业培训。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而且,由于没有顾及到各个地方的差异性与特殊性,诸多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普遍雷同,对于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未经过分析与加工便直接套用,这就导致许多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效果远不如预期。(四)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认可度不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开始远离了年轻人的选择,多数年轻人对于农民职业的认可度都不高。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的人才保障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加快涉农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但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涉农人才的培养比例却不高,绝大多数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涉农专业都是放在次要考虑的位置,农村的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够跳出农门,去从事更高层次的职业,免受农村的劳作之苦,城市的家长更加不希望孩子们去到农村。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次要选择,是不受人重视和认可的“二流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受到了更大的制约。另外,高等教育的扩张也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严重不足,当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时,农村职业教育便不再是这些毕业生的备选项。正是这些问题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提升与改善造成了严重障碍。

三、立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一)顶层设计,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予以完善:其一,办学机构平台的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士进入到农村职业教学的办学当中,引进更多的市场化机制,激活农村职业教育市场,使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直接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让农民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到高水平的职业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农民学院,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直接参与到职业培养,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技能提升。其二,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梯度需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从纵向上看,要建立起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初级、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各个梯度的规模和特色要符合实际需求。从横向上看,要根据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需求,调整技术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培养,根据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使得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地放矢。其三,构建全面动态的大农业教育体系。社会人才储备需要有良好的战略,从各国成功的经验来看,通过不同层次教育的配合,让各个人才梯度都有供给,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也能够在这种教育梯度中获益。(二)创新方法,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实效。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如何调动农民参与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讨,这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义重大。在多方实践中,要通过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等多元化的成功培训方式。在培训形式方面,要实施根据灵活的培训方式,使得学员能够更加灵活地参与到培训当中。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追求多元化,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的元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培训载体的选择上也要尽量多样化,这样有助于学员全面掌握。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可采取“农学结合”分段式培训,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当季当时的实践理解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职教育紧密结合,大力推动“送教下乡”,将培训的环节放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实践,使得农民能够在田地里学习到农业技术。要大力推广“移动互联”在线培训,让农民能够在自家利用多媒体、手机等学习农业知识,并且可以接受在线的咨询与答疑。对于不同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在内容方面有所侧重,以培养能够适应本地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动和探索“政府+企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让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让市场机制也能够更畅通地进入到职业教育当中,使得“学校+基地”型培育模式、“创业培训+经营指导”型培育模式、“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型培育模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得职业教育得到实效性提升。(三)政府主导,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教育经费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首先就必须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将传统的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要方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不能够动摇。农村职业教育的受众面大多数都是农民,其经济收入并不高,必须让这部分群体接受到低成本的教育培训机会,因此,在财政渠道方面,政府财政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中央、省、县、乡各级政府在其中的投入占比应该合理,以使得中央和地方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够平衡。二是财政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投资应具备引导性,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让社会主体进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以补充财政投入的不足,弥补政府供给的缺陷。(四)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职业农民内涵。人的观念是影响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民而言,接受职业教育也需要有正确的观念。传统的农民思想中,小富既安、懒散保守都不符合新时代新型农民培养的观念,而是需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当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时,会受到外部思想的冲击,这与传统的农民思想中的乡土文化有所不同。要根据现有的资源,积极利用这些资源,使得农民思想中的乡土文化成为新型农民培养的营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基于农民、根植于农民,但又要有新的思想,需要新的理念、技术和身份去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而言,文化水平更高,对于传统乡土文化的理解应该更加的辨证,要继承其中优秀的部分,让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力,又要改造其中不符合实践的部分,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五)制定政策,助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在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有相关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包含了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相关的保险、信贷及补贴等,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大力宣传和实施关于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发展的政策条款,从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应该出台专门的政策给予支持,并督促落地落实。使得各类社会资源能够根据政策导向向着农村职业教育流动,推动产业的发展。在工商行政审批环节,对于职业农民创业或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应该予以政策上的鼓励与税收减免等。提升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可度,让职业农民能够成为更多人的首选方案。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大教育培训补贴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对于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农民,可以减免学费或提供奖学金,使得农民能够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还要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中央、省、市、县各级支持、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将各项政策细化落实到每个农业职业院校的学生,让这些农民学生不仅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还能够获取学习机会,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陈锡文.把握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经营形式和农村社会形态变迁的脉搏[J].开放时代,2012(3).

[2]李俏,李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念、机制与路径[J].理论导刊,2013(9).

[3]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8).

[4]杨安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村职业教育难题的制度探索[J].甘肃农业,2016(7).

[5]张亮,周瑾,赵帮宏,李逸波.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比较分析及经验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5(6).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4

关键词: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挑战;培育措施

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是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关注重视程度的一个重大转变。《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这是国家对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和历史研判,是解决新时期谁来种地、谁来支撑中国农业的问题,更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突出成效。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对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此就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有效筛选,构建完善的培育方案,短时间内提升农民群众的专业技能,更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

1白银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甘肃省白银市的农业生产总值呈现逐渐增大的态势,农民群众的收入连年增高,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的改善。但是农村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结构性不平衡、结构矛盾突出、综合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约束较强、农民群众增收不平衡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典型代表,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更好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有很大帮助。2019年,甘肃省下达白银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训任务2580人。其中生产经营性合作社负责人630人,专技型贫困户650人,专服型村级动物防疫员670人,专技或专服型厅包抓督导队示范培训300人,生产经营性国家分行业示范培训(养殖大户、种植大户)330人,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培训任务。

2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

2.1从农民群体角度来看

从农民群众角度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专业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期间还存在着数量严重不足、行业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从近些年甘肃省白银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来看,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相对较少,低于全国水平,而很多农民群众大多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中专、高中学历以上占比相对较低。通过对近些年农机的使用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能够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和农机维修操作方面。关于农业加工生产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种类分布极不均衡。从结构来看,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向前推进,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加,村集体实用性人才逐渐趋于老龄化,并且这一现象会呈现越来越加重的态势[1]。另外,农村高中以上的人才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很多农民群众的思想较为陈旧,无法顺应时展潮流,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职业技术,造成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一定的制约。在农村地区尤其缺乏那些高技能高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

2.2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求来看

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求来看,还普遍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学习内容上的单一。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本质目的是让农民群众能够系统地掌握一门基本的农业技能。一般情况下,生产经营型至少培训20d以上,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至少培训10d以上。但在实际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真正达到相关标准的人数所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小。尤其是很多年龄较小的人员,在接受培训过程中,由于受到收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开展专业技能学习,愿意外出务工。而很多中老年人主要以家中务农为主,年龄较大,日常种植了大量的农作物,如果要求其离开10d~20d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势必会造成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会造成绝产绝收的局面,培训时间与农民群众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能够有效开展职业培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学习内容上来看,由于留守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主要以老人和妇女儿童为主,这部分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在新技术学习过程中也缺乏一定耐心[2]。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主要以提高农民群众自身专业技术为出发,需要进行系统性长时间的培训学习,这就造成了学习内容和农民群众自身专业素质之间的矛盾,引发培训效果不佳。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采用短期培训为主,虽然快餐式的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培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定的隐患,并不能够系统性地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生产素质。

3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措施

3.1精心制定方案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市县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局按照省、市实施方案精神,结合实际,遴选培训机构,分解落实培训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并及时报市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备案,由市统一报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备案。培训机构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必要的培训场所、专兼职教师队伍和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配套设施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培训目标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能力和跟踪服务能力等。二是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机构在市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依据本级实施方案及培训规范,自主组合教学模块、自行设计培训课程,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报经县农业农村局审核批复后实施。

3.2优化培训方式

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经营管理型人员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8学时(其中,线上培训16学时);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8学时(其中,线上培训8学时)[3]。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分时段培训。积极采用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3.3完善培训条件

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培训基地建设,优先选择培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将培训基地建设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育主阵地。鼓励培训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充分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确保培训的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推介名师和精品课程活动,加强精品教材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运用好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3.4创新培育机制

按照“一班一案”的要求,培训班做到了一班一案开班。各培训班选举成立了班委会,建立了请销假制度、班主任制度、外出观摩学习制度、学员守则、道德规范、考场规则、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等制度。依托甘农大、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培训资源,聘请农林方面的技术专家和骨干,对学员开展理论基础知识集中培训。每次集中培训结束后,按照培训类型和产业类别,组织培训学员,在生产示范基地进行现场示范指导训练,“面对面”“手把手”培训指导。通过电话回访、实地查看、集中培训、大众媒体培训、免费提供技术资料、召开学员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开展跟踪服务工作,为学员提供创业建议和技术指导。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不断扩大产业经营规模。使学员真正成为懂政策、能创业、善经营、会管理、觉悟高的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

3.5强化宣传带动

一是广泛发动宣传,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白银市肃南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启动时,采取以会代训、远程教育、集中办班等方式,组织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科技副乡(镇)长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开展了专题培训,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书考核范围,落实相关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培育工程实施统筹协调开展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在电视、网络发送信息,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认知,借助媒体、网络进行宣传,依靠12316市级短信平台、白银市人民政府网站、白银市农业信息网、白银市电视台等渠道进行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有关政策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过程中一大批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效应用其中,大大缩短了农业生产进程,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各种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托专业技能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发挥作用,技能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实现技术的快速推广快速普及,并能够手把手地指导农民群众开展生产。所以新时期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要从群体筛选完善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培训方案,确保在短时间内提高农民群众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俊荟.“一带一路”倡议下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8(2):17-19.

[2]付鹏.基于培养社会服务型人才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3):126-127.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培育

受传统农业生产理念的影响,当前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还一直采用传统形式,整体效率不高。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型职业农业培养的政策之下,加大对于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当前农民培训过程中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问题。职业农民培训承担着重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职责,因此,应该不断强化职业农民培训的管理质量,促进培训质量不断提升,更好的为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服务。

1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大了对农业的倾斜力度,农业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得到了彻底的转型和升级,农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当前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多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他们已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方式,这些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实际需要。但是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接受和学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的问题,尤其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下,这些农民显然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对农民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有效的培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也能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这对于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

2.1职业农民培训的基本职能

在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各地区的职业农民培训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职能,当地参加培训农民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培训内容和项目的策划,都需要职业农民培训提前进行规划和设计。在此过程中,职业农民培训应该充分依托自身的职能优势和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自身管理水平建设,积极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内容、实用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以及相关的业务培训等。同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育和培训资源进行整合,不断健全教育培训功能和服务机制,使农民能够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科学素质,更好的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2.2职业农民培训管理的主要任务

职业农民培训承担着重要的培训任务,这些任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培养工作,使农民能够通过高质量的科技教育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摒弃以往的陈旧生产观念,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就是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致富带头人,这些人可以是村级干部,也可以是农村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头人,通过这些人,可以有效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的整体生活环境。最后就是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型农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绝大多数农业专业性问题,帮助农民解决技术上的困境,使农民能够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效率。

3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效对策

3.1不断健全职业农民培训的组织机构,强化领导

在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强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对职业农民培训的管理和领导,确保农民能够通过教育培训,真正实现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实际作用。同时,应该注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总结最适合农民生产和经营的培训模式,重点解决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具体的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管理工作职责,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切实发挥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职业农民培训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服务。

3.2建立良好的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从当前的地区农民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国家近几年来对此高度重视,并且也给予了一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者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比如说承担着职业农民培训的部门有很多,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职责上也存在较差现象,这对于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重点理顺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明确具体的科技教育培训任务,准确的界定出职业农民培训的管理职能,切实发挥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作用。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农民教育培训

在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中,有效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保证职业农民培训的教育经费充足,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健全和完善职业农民培训的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农民教育实训基地的面积和种类,帮助农民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农民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主要媒介,因此,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关单位应该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传统管理工作形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作者简介:刘娜,1980年生,女,本科,研究方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景红.现代农业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构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2):111-114.

[2]马力.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苏南、苏中、苏北三市756位农民的调查[J].成人教育,2018(5):56-59.

[3]祝士苓,王素斋.基于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J].职教论坛,2017(21):61-64.

[4]郑雄飞.职业化与成员权: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协调路径优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8(5):28-33.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重点,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培育任务

2020年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260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培育对象。组织参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经营管理培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生产技能培训。按照“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培育、突出培育重点”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县实际,确定以蔬菜为主导产业。

三、实施内容

(一)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结合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围绕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以食用菌、蔬菜特色产业提升及高效生产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方向,实施食用菌、蔬菜生产人才工程,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全县范围内按照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的方式遴选培育对象。凡符合条件的农民可到所在镇(街道办)农技站报名,也可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在线报名。所有报名人员须经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确定为培育对象。对于“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报系统”人员,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优先审核录入。具体遴选标准如下:

1、年龄18—60周岁,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

2、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农业,积极服务农村,群众公认度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

3、在农业科技、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符合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及产业要求,并达到一定产业规模的。

4、2016年、2017年参加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的农业从业人员不再参加此次培育对象遴选。

(二)科学确定培训机构

统筹利用好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健全完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教育培训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培育工作,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职业农民提供各类便捷服务。为保证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结合2020年培训目标,遴选确定由县农广校(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培训机构,承担260人的培训任务,县齐发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等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基地。

(三)不断创新培训模式

坚持分类施策和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分类开展系统培训和精准培育。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大力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培训形式,强化模块化培训,突出职业素养、“三农”新形势、质量安全、绿色发展、信息化手段应用等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农业科技应用和创新创业发展能力,提升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四)努力提升培育能力

1、强化师资管理。强化师资选聘管理,选择专业理论扎实、熟悉现代信息技术、能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难题技术能手和经营管理导师为培训师资。师资聘请主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和省市农民教育师资库中选取。也可聘请部分具有实践经验土专家授课。

2、选定培训教材。根据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并提供与培训内容相对应的正规教材。培育教材及学习用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免费发放。

3、严格培育时间。开展全产业链技能培训,分两段进行,生产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实际操作技能,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经营管理培训重点培训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知识,不少于40学时。

4、把握培训质量。培训机构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班课程安排表,精心组织教学。采用集中授课和“田间课堂”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少理论,多实践。培训内容要切合主导产业,按照培训、考察的培训模式,满足农民学习需求,解决生产经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5、实行痕迹管理。培训严格按照相应程序和方案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均要求照相(或录相),填写相应表册留存,实行过程痕迹管理。

6、开展后续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现有惠农富农政策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出台包括教育培训、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评选表彰优秀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能力,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做好定期回访、电话远程咨询、资源对接等工作,帮助学员解决运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需求。

(五)严格认定管理制度

1、科学认定。依据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对具有一定从业技能和发展能力、产业发展具备一定规模、自愿接受职业农民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农民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认定合格后颁发职业农民证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档案管理,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2、动态管理。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其产业发展情况、带动增收情况、参加教育培训情况等,按年度由培训实施单位实施跟踪服务,帮助其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引导其更好地履行责任义务。引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退出机制,对已不再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及程序予以退出,并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3、政策挂钩。坚持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作为政策扶助的主要依据,保证具有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享受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六)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

推进职业农民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引导培育对象通过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在线教育学习平台、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培训知农云课堂平台在线学习,积极组织专家、教师和农技服务人员上线服务,探索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通过在线服务职业农民获取相应的奖励与激励。将“云上智农”APP、“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报系统”、“农技汇”APP应用纳入培训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同时,建立跟踪服务信息平台,为学员提供远程学习、信息推送、沟通交流等服务。

四、实施进度

(一)准备阶段(2020年9月—10月20日)

1、制定方案。搞好培训调研,制定并上报实施方案。

2、安排部署。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培训学员,登记造册,经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确定为培训对象,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3、科学遴选确定培训机构。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0年10月21日-2020年12月15日)

按照培训计划全面开展集中授课、田间课堂、参观考察、跟踪服务工作。

(三)总结考核阶段(2020年12月16日—2019年1月15日)

1、考核评价。培训机构要及时组织学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统网上评价。县新型职业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学员的系统评价进行汇总,以学员网上评价作为培训教师以及培训机构的考核标准。

2、集中培训完成后,由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单位开展检查验收,通过查阅资料、电话抽查、实地回访等形式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单,经验收合格后,方可申拨补助资金。

3、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扶持政策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管理办法和政策支持体系,提交工作报告。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项目管理,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见附件1),全面负责项目协调管理、资金落实、督查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科教科,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

(二)规范使用资金

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及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和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补助资金。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钱随事走”的原则,分培育环节和内容规范资金支出。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坚决杜绝挤占挪用、骗取套取补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教师讲课费、教师和学员食宿费、交通费以及实习实训费、参观考察费、培训场所租用费、培训资料和耗材费、培训证书印制费、组织招生费、认定和档案管理费、专家评审费、跟踪服务费、信息化手段利用等方面的支出。

(三)严格督导考核

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检查监督的方法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重点检查完成培训任务情况及培训成效。

实施农民培训督导员制度,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选派专职人员担任督导员。督导的权利和义务按《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督导员制度》实施。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7

一、县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

我县乡村人口172461人。有劳动力资源90563人,占乡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劳动力资源占59.3%、女劳动力资源占41.7%。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乡村从业的人员85536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4%。在从业劳动力中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41693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48.7%。2013年外出(含离乡)的劳动力2888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3.8%。

二、县新型职业农民情况

我们不完整的将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村能工巧匠、农机维修工、农村操作员、农村经纪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来统计的话,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其中,脐橙、茶叶、刺葡萄、蔬菜等种植能手397人,占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13.6%;生猪、肉兔、甲鱼、山羊等养殖能手324人,占11.1%;茶叶等农产品加工能手70人,占2.4%;农民合作社带头人175人,占6.07%;农村经纪人82人,占2.8%;动物防疫员124人,占4.25%;农机操作手430人,占14.74%;农机维修员200人,占6.86%;蔬菜园艺工、农村建筑匠、沼气工、渔业船员等能工巧匠359人,占12.3%;农民信息员170人,占5.82%;乡镇旅游员335人,占11.49%;乡镇兽医员、农药销售员、兽药经销员250人,占8.57%。

三、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是近两年提出的新概念,在农民培育上,目前我县主要有四条途径:

(一)县农粮局的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劳动力转移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从2005年开始,农粮局开展了以阳光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民在2000人左右,到2013年培训农民15900人次。同时结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推广,每年还开展速成技术培训5000人次左右。

(二)县果茶局每年开展柑橘肥水管理、修剪、黄龙病防控技术培训1000人次左右。

(三)县就业局每年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600人左右,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四)县职业中专每年开展职业知识教育2000人左右。

四、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看: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全县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69%,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3.9%的比例,比现代农业发达县市农业农村人才占比差距更大。

二是分布不均。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农机操作维修和农村能工巧匠方面,种养能手合计721名,占总数的24.7%,农机操作维修630人,占21.6%,农村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而加工、管理、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5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

四是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多,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少。

(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时间上存在矛盾。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真正要让农民系统掌握一门基本的业务技能,需要较长时间,按省要求生产经营型至少要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现阶段农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50岁以上,而且都经营着如脐橙、水稻、生猪等一、二项主要产业,要离开家中一、二天也许还可以,要五、六天离开家来学习培训,家中的产业受到影响,相当困难。即使走得开,农民在家打工一天100多元,而培训五、六天就少赚五、六百元,一般农民是很难想得开的。

二是学习内容上矛盾。要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就必须系统的学习培训,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而50多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听系统的学习乏味,甚至听不懂。短期快餐应对式培训、培训时间短、重点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系统提高农民的业务技能又很难。

三是培训经费上矛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如果可以争取到上面项目支持,农民培训的教材、吃、住等费用是可以解决的。但培训还要资料整理等管理费用,这部分费用都是要县财政配套解决的,而目前大部分县财政配套资金是根本不可能到位的。所以在培训上,存在部门多做事、多垫钱,没有积极性。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看:虽然有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教育部门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训居多,很难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效果。

五、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如下:

(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天以上培训合格的,除来回车费、吃住报销外,还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二)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培训效果。如培训内容要切合当前实际,农民有强烈的需求;培训教材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培训的师资力量,既要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农民学了几天真正学到知识,尝到甜头。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8

一、制定工作方案

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由农业局局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按照市农业局科教科的工作部署,会议上就2019年实施的专业、明确现代青年农场主1人及农业职业经理人2人进行讨论,确定分成畜禽养殖专业、高山蔬菜专业、中药材专业、特色经济作物四个班进行培训。为全面完成我区2019年培训工作,确保138人的培训任务顺利实施,成立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农业、财政等单位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强化工作协调和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进度安排、监督考核、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完善运行机制,确保任务落实。于2019年9月份农业局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区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并请示区政府分管领导批复后上报。

二、选定培训机构

按照政府采购项目要求,委托盛大招标有限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共有三家培训机构报名,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确定市市中区电子商务学校为区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项目培训机构,并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最后签定协议。

三、工作开展情况

现代青年农场主按照“2019年省现代青年农场主调训计划”第一次培训开班通知、农业职业经理人按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关于2019年农业职业经理人市级培训开班的函》(乐农科院2019〕21号)进行参训,并及时划拨培训资金。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全区开设畜禽养殖专业、高山蔬菜专业、中药材专业、特色经济作物四个班135人的培训,培育对象的确定采用农民自愿申请、乡镇推荐、区农业局审核的方式。为了便于管理,提高培训质量,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实行“农学结合”的分段式培训。培训时间共10天,其中理论教学时间占50%,实训、见习时间占30%,座谈、讨论和培训考试考核占20%,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在开班时,邀请了分管农业的区委常委出席并做重要讲话,培训中,对科学看待转基因相关知识进行了普及,在电视台、区新闻上对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根据培训项目开出“培训菜单”,做到了按需施教,形成培训课程与农民实际需求零距离相对接,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培训班报到时,为每个学员都准备了学习资料袋。培训期间,所有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全部到场参与培训,班主任每天亲自带队,督促学员按时到位,严格考勤管理,使整个培训工作井然有序。学习方面,认真授课,及时、耐心解答学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的各种疑问;培训结束后,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健全学员档案,将每个学员的信息和考试成绩录入信息系统,教师与学员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微信群,以备工作中相互联系,随时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参训学员普遍认为,本次培训工作授课教师业务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课程安排合理,对指导生产实践作用巨大;学员认为培训班管理严格,服务周到,营造了良好的培训环境。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是一次“务实”的培训,也是一次“接地气”的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产中的难题和困惑,为他们开展今后的生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农业局安排专职人员全程参与培训的监管工作,培训工作结束后,为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专家联系职业农民制度,并结合产业发展对学员开展了一对一、多对一指导和跟踪服务。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标准,提高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贡献一份力量。

四、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与农民素质偏低不相适应。

二是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三是农民科学种养技术教差,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快速、稳定、协调发展。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9

关键词:山东省;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培育新阶段职业农民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改变的战略选择,是关系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选择[1-4]。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求完善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培养一批既能深耕细作的行家里手,又兼容并蓄的复合型职业农民。2021年初,中央两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新颖课题,为构建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山东是我国重要种养大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常年位居全国第1位,农业农村人才资源丰富。自“十二五”以来,山东通过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全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支撑,逐步解决了未来“如何种地、谁来种地”,推动了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省份(2020年10190.6亿元)。我们以山东省为例,调查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现状,剖析了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山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显性特征

(一)教育培训体系日益健全,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重点提出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之后,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项目,以提高基层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此,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逐渐成为了农业农村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先后建设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47个县次,有48个县次被遴选为省级示范县,覆盖全省农业大县比例近80%。在开展试点的过程中,山东农业系统以项目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推动、示范带动、督导促动,逐步建立了职业农民培育规范。2016年,山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2016-2020)》,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公益性机构为主体,各级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广泛参与,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农业园区等协作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了上下贯通、部门联动、保障有力的“一主多元”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农广校+乡镇教学班+村级农民田间学校”五级联动抓农民培训的生动局面,真正做到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在农村、办进农业产业、办入田间地头,基本实现了“产教融合、资源整合、相互链接、优势互补”。

(二)教育师资力量日益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根据新时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需要,山东率先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广泛吸纳“产+学+研+推”等机构专家教授为主要师资;同时,有序引导社会多元力量源源不断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兼职教师队伍和“乡村专家”培训队伍发展壮大,师资能力素质水平逐步提升,全省农广校体系专兼职教师已达到4000人,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农作物、畜牧兽医、农机服务、农村政策和农业创业等专业。同时,聚焦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提升,专注专业课程体系研发、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规范完善,根据各类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分产业研究编制了符合省情农情的农民教育培训教学大纲和培训管理制度,为教育培训质量提升提供强大政策保障。

(三)专用服务平台日益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

山东强力推进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先后开发了省农村“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和农民“在线教育平台”,采集发展潜力巨大、带动能力强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头雁”信息5万余条,基本形成了“全省高素质农民人才地图”。融媒体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开展咨询、指导和宣传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覆盖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政策宣传等多方面。创新开展了“五新”(新时代+新平台+新服务+新农民+新动能)主题对接服务模式[5],举办了形式新颖、喜闻乐见的高素质农民技能竞赛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大众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和山东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农科频道等进行线上宣传培训,在山东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农科频道播出《锵锵新农民》和《山东农广校之窗》等专题节目近4000期,基本形成了多媒体推动、线上线下创新融合的现代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四)教育培训成果日益成熟,教学模式叫响全国

近年来,山东突出教育培训重点对象,面向发展潜力较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创业创新“头雁”,坚持因地因材施教,推动分层、分类、分期的培育模式,切实提高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基本实现了从职业农民“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据测算,十二五以来,山东已累计培训农民200多万人,学员在农业农村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发光发热、贡献力量,许多学员成为所在行业的骨干力量或有用之材。据统计,各届学员中被推选为省级及以上劳模的近100人,获选省级及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200多人,获得省级及以上“三八红旗手”表彰的有100多人,有近14万人担任了村干部,还有约5.3万人成为乡村农技推广骨干。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山东农民创业培训”入选全国十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轻视培育前调研,培育对象资源库有待建立

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前期充分开展农业产业状况、培育对象情况等调查是做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基础[6]。通过调研并结合过去几年的实践表明,凡是调研工作做得扎实的地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就比较顺利,培育成效显著。但,目前仍有很多未针对培训对象开展调研工作或调研不扎实的地区,由于缺乏调查研究,培育工作目标不明,培育工作经常陷入被动应付状态。

(二)学员选拔标准低,缺少规范严格的遴选手段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是否针对性选拔“有培育意愿”、“有思想认识”、“有知识需求”、“有创业潜力”的农民学员是整个培育工作的关键[6]。目前山东部分地区在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前存在学员选拔方式单一、标准不高,学员接受培训意愿不强、认识不高、比例失调等问题。其结果是组织培训越来越难,培训内容受到一定的限制,学员反映千差万别,培训效果高低不齐。

(三)培育主体不明确,师资能力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民培育的对象、内容、方式都出现了新变化。新阶段要求更加突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还要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的从事乡村治理、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等带头人。目前山东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农业”和“农村”,对“农民”事业关注还不够。随着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工作交叉、职责不分、责权不明,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步凸显。同时,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培训师资的个人综合能力[7]。目前山东仍然存在高水平师资缺乏、生产一线师资配比太低、师资实践指导能力不强、知识更新不够等方面问题。

三、优化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发展机遇,全面优化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政策保障是实现新阶段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解决学员遴选难、培训组织难等问题关键[8,9]。近年来,国家重视越来越重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国家领导多次批示指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和知农爱农人才。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都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和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做出了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培训机构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作用。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紧紧抓住新发展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充分调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构建“一主多元”的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体系,强化优势互补、共建共享、高效协作,加快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更关键作用。

(二)加强条件建设,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

一是加强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新阶段我国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以重点提升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基础条件为核心,探索实施线上课堂、田间课堂和流动课堂等一体化建设,为职业农民培育及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实训条件等。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眼新时代新征程,要推动教师队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更新完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要以求是的态度,务实的举措、扎实的作风为农民群众干实事、办好事,树立一批作风优良、技术过硬、成效显著的先进典型。三是创新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依据“三类协同”(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的原则分别确定教育培训对象,实施精准培训。根据农民学习需求和特点,创新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理论教学与生产经营融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四是建立职业农民培育与成人教育的衔接机制。通过建立累计学分制度、科学设置课程等办法,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职业农民培育可以像其他职业教育,获得学历认证,实现职业农民培育与成人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打造特色品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参谋助手

让新型职业农民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是做好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育和扶持工作的核心。一是举办“农业品牌建设培训班”等特色培训,通过理论培训和生产实践等多种形式结合,助推职业农民培育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打造新时代职业农民特色品牌,鼓励职业农民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积极协助申报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等认证,引导职业农民共同参与挖掘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三是探索“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企业”、“产品+文化”等多类别的产销模式,供新型职业农民选择。四是创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产品品牌,以此作为平台,吸引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加入,同时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品牌的管理、宣传等工作。

(四)创新方式方法,激发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是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的全面振兴,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在培育方法上,一定要结合当地农民学习和生活特点,以方便农民为出发点。可以举办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会,通过发放技术明白纸、开设农业宣传栏、制作农业技术指导短视频等,多渠道多方式宣传农业农村政策、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村创业典型[10]。在培训方式上,要做到“与关键农时季节”和“与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相结合,在关键农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召开现场示范观摩会,组织各级“产+学+研+推”等部门农业专家现场教学指导[11]。通过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与创新性,增强农民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从而激发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

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不仅需要科学规划,更需要技术支撑。宣传引导是深化群众思想认识、加速营造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的重要举措。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新闻媒介要强化对职业农民培育公益性的正向宣传;积极推介优秀农民创新创业典型,加速形成“教育有料、培训有效、学有所为”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农技中心、农机中心、农广校等农业农村部门工作成效的宣传,因时、因地、因苗、拿出技术方案,线上线下开展技术培训,做好连接科学技术和农民的重要桥梁纽带。要密切关注数字农业发展,积极利用最新信息化成果,提高农业农村智慧化水平,加快形成“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农民欢迎”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篇10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等精神,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主产业为依托,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配合国家和省农业厅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紧紧围绕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及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需求,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扶持政策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生产经营型创业培训,不断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

二、培训目标任务

今年培训任务是200人。培训对象,具有农村户口、年龄在16周岁至55周岁,且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或普通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回乡青年。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决定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副组长由农业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畜牧兽医局、县渔业局、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人员由县农业局同志担任。

四、组织实施

1、培训基地认定,根据2014年省农业厅出台《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构认定办法》,结合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的培训需求和办法,重新认定了县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力元职业培训学校和新阳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我县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培育实施单位。

2、任务分解

①县农业局阳光办委托力元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培训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200人(其中:镇村培训割胶工100人,什运乡三联村培训割胶工50人,上安乡长安村培训黄鳝鱼养殖50人,吊罗山乡什插村培训山鸡养殖50人的培训实施任务)。

②县农业局阳光办委托新阳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培训生产经营型农民创业50人,

3、培训实施、各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省农业厅编制培训规范要求,结合下达的培训任务,认真编制教学计划,选择或聘任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从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确保学时数、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各培训基地要根据培训内容,选择或编写内容规范,表述通俗易懂、实作具体、有针对性,一学就会,适宜农民的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各培训班需要指定一名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要通过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保证整个培训工作顺畅有序,培训结束后,培训基地要根据分类培训规范和教学情况组织结业考试(笔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并将考试试卷和成绩归入培训档案,以备省农业厅检查抽查。

4、项目监管

①公示制度,通过张贴公示认定实施培训基地和单位的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的办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公示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工作、培训时间、收费标准、补贴方式等相关信息内容、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②“三堂课”制度,建立“三堂课”制度,坚持“三堂课”和月报制度。第一堂课由阳光办向农民申报政府补助金额,第二堂课阳光办监管人员随机抽查,如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最后一堂课,对结业考试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认真执行“三堂课”制度。

5、信息报送制度.继续做好信息报送工作,为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县阳光办指定专人管理和使用系统,按要求及时录入、审核和上报培训信息,在每个培训班结业10天内将该班培训学员相关信息录入到项目监管系统。

6、台账等级制度。各培训基地必须建立阳光工程培训台账作为检查验收培训情况的重要依据,台账必须写明学员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补助金额、收费情况等,培训单位法人代表对台账的真实性负责。

7、检查验收制度。县阳光办在上好“三堂课”的基础上,组成检查验收组(原则上不少于3人),对各培训班次进行逐班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主要通过检查培训档案,核实培训台账,走访或电话访问培训学员等方式进行,其中走访或电话访问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学员总数的10%,验收合格标准如下:

①培训档案:培训资料完整,有详细的教学计划,规范的培训教材和完备的考试考核资料以及培训签到册和照片资料,培训台账记录的学员信息完整、真实。

②培训实施:认真落实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课时,选

聘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

③学员反馈:培训情况属实,就业技能有所提高,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五、有关要求

1、培训时间。阳光工程各专业具体培训时间由培训基地结合技能,专业培训规范以及乡镇实际自主确定,但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课3天,实践操作4天),要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获证率达到70%以上,各培训基地必须在2014年12月底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2、培训要求。阳光工程培训继续实施,不同专业可实行差别补助的办法,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各培训基地实行降低收费标准的补贴形式,保证财政补助资金让农民直接受益,要严格把握项目资金只能用于学员的资料费、教师授课费、培训耗材费、学员的生活补助费、组织宣传费等。

3、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阳光办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重视和加强阳光工程培训工作,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加强日常督察,做好培训日常工作,细化政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