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4 17:43:35

智能教育培训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模式研究;继续教育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高职教师应对教育内容及教育措施逐渐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面临很大挑战及困难,因此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转变,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人工智能时代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5G互联网兴起,人工智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冲击很大。人工智能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现状起到了推动作用。课题组对河北几所职业院校调查后,对上述问题做出较为系统的分析,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现有的办学模式、课程内容及信息化提出了挑战。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继续教育

目的我们课题组成员采用调研、访谈的形式,联系本校实际,利用学习和开会的机会,考察河北15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学习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广泛应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务造成冲击。(1)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收到冲击,重复性学科知识讲授的方面教师将会减少数量。同时对深入沟通交流、探讨性、情感交流的教师岗位不可能被替代。对于个性化的导师,或者定制式的心理教师,将会有更大的需求。人工智能的来临,将会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教育迫在眉睫。(2)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将会替代部分有标准操作的简单工作,这对职业教师提出更高综合素质要求,教师急需通过继续教育增加自己职业素养,才能轻松应对逐渐提高的职业标准。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不用在单纯的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创造性思维进行专业训练,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会做出重大改变。(3)5G无线通信技术的逐渐铺设,给人工智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存储芯片、cpu的处理能力指数级增长、小杜与小爱等语音助手普及,学生们逐渐开始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自我学习。同时,教师授课内容、问题的观点等知识与智能设备相矛盾的时候,学生提出疑问,对教师的知识权威提出挑战。上面种种问题对高职教师知识体系和综合职业素养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面临急需的学科知识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应对日趋艰难的挑战。

三、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

通过课题组成员采用自编问卷对河北高职院校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的专业技术教育人员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统计,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暴露出来很多急迫解决的课题。(一)高职继续教育资源不足。高职人员继续教育规模比较庞大,但是教学模式较混乱,比如存在资源单一独立。每个培训机构专注于独自擅长的领域,资源平台共享比较困难。同时新兴技术,新领域培训一哄而上,结果没多久就过时,培训结业证书一个接一个,真正实用的继续教育培训较少,系统性、模块化、连续性较差。对策:建议政府主导,统一资源整合,同时对培训机构证书核发规范起来,建立起一种系统性的培训机制。不仅要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杜绝乱立名目培训发证,同时对需要继续学习的高职教师一个晋升的机会,不能唯论文、课题等等偏离,参加培训后也要统筹到薪酬、晋升范围内,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系统知识缺失的部门,轻松应对人工智能背景的新挑战。只有做到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有监督,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有激励,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工作良性运行。(二)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资金限制,部分高职对教师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对上级政策文件理解不透彻,对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不系统,按要求推荐人选核销费用,年底写入继续教育人数,继续提高什么技能,是否实用并不关心。同时教学课时量并不会减少,甚至有些教师每周达到16课时。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工作压力采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很难进行系统化科学知识学习。同时专业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晋升不与教师继续教育挂钩。这就导致教师自主学习,系统学习不彻底,只限于紧缺知识急促应对性的学习,短暂的得到提升,在实际课堂应用的时候收到制约。对策:继续教育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撑,与教学工作量挂钩,同时科研晋升要与继续教育挂钩,教师考核、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局限于培训、进修、职称晋升,同时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要求很难系统化满足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只片面注重教师某方面能力的提高,难以形成综合性的提升,不能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的迫切需要相统一。对策: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的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采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同时需要给与政策上的激励。让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得到学院的肯定,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各科知识,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细致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对高职教师综合实践技能要求逐渐提高,这对继续教育在实践技能方面需要有新的模式。为了提高高职教师对新技术,新领域科学技术的实践性,学生实习的同时安排教师一起到一线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而且还能在一线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更好的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四、结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虽然能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较大的冲击,但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这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行为模式、结构形态的决定,人工智能无法改变教育的使命。根据项目成员调查的结果研究,提出高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对完善培训机构、保障受教育人员的长效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希望本文结合调查高职院校人员内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学习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提高教师自身综合业务、高职学院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提供良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文娟,许丽英.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调查研究——以福州市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8,36(06):56-60.

[2]李丹.浅谈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224.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营销;影响;现状及存在问题;7PS理论

1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教育培训行业是近年来的新兴产业,始终处在稳定增长阶段,总体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各教育培训企业有了更广阔的产品营销渠道和发展机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发酵蔓延的“教育焦虑”也给予了教育培训行业极大的市场机会与发展机遇。教育培训逐渐覆盖了全年龄各阶段,为各个群体的受教育需要提供对应的服务产品,助推了知识付费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教育培训行业的理念思维以及发展模式。一方面是对各培训机构以及企业的影响,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深入影响了机构或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推送形式与呈现模式,比如线上教育、OMO模式、电商平台推广、APP推送等等。另一方面是对消费者受众的影响,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可以更大程度地了解教育培训提供方的相关信息并加以比较,从而做出最优化选择。互联网的发展缓解了教育培训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教育培训服务的生产模式以及实际价值相较之前更加透明公开,有利于消费者做出最具有性价比的选择,但这也使得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综上,对教育培训行业的企业来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当下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呈现传统机构与新兴机构并存的业态。一部分传统机构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缺乏敏感度,保持着一定的行业惯性,总体运行的市场营销模式基本不变,试图固守原有市场份额。这一类传统的教育培训机构受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强烈冲击。它们所受到的冲击一方面来自市场同质性以及优秀新兴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另一方面来自消费者对培训机构产品及服务日益提高的满意度标准。随着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环境与竞争形势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固步自封的企业终将被市场逐渐淘汰。而另一部分新兴机构则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有力支持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化分析,准确地细分市场并进行有效定位,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数据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显著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培训行业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以及国民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性决定了教育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动能。近年来,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迅速,前景光明。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教育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其中K12教育市场仍占据市场主体地位,并且在线教育呈现出了十分亮眼的发展势能。疫情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提前促进了教育网络化转变发展。总体来看,教育培训行业的总体营销状况良好,市场发展潜能巨大。回望过去,教育培训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阶段,逐步脱离了政府和国家的庇护,走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着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寻求新发展的境况。互联网技术助力教育培训机构改变市场营销理念,发展新型市场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智能交互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多元化的市场营销体系,使得市场营销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总体来看,“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营销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市场营销理念缺乏创新。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智能性,给予了市场微观主体无限的可能性与发展潜力。但是“互联网+”时代下,市场中仍有教育培训企业存在营销理念较为落后的情况,直接影响了组织的盈利状况与市场竞争能力。部分企业忽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对细分市场与客户需求进行分析,而是依靠历史数据与习惯思维对客户群体进行主观臆测。同时,也存在一些企业固守原有的营销发展理念,实行较为保守的营销模式,没有将原有的市场营销思路与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思维进行有效结合,使得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缺乏针对性,错失潜在客户。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落后。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仍存在固守传统营销模式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信息智能技术使得培训市场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企业所能争取到的顾客有效注意力逐步碎片化甚至于粉尘化的情况下,打印发放传单、人员推销、促销会议、街头拦访等过分依赖线下的传统营销形式不仅营销成本过高,而且总体营销效用较低。无论是作为产品和服务提供方的企业,还是作为接收方的消费者,都极大程度地受到了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影响。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逐步由线下向线上转移,KOL、KOC等意见领袖对顾客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线上转流量竞争趋势逐步凸显。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保留传统营销模式的企业难免处于竞争市场的下风位。营销渠道有所限制。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来说,有效的渠道是高效市场营销的关键所在。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拓展业务渠道是“互联网+”时代下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尽管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都在推动业务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面作出了努力,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过分依赖某些营销网点,轻视或者说缺乏能力和资源对线上新媒体渠道进行有力的开拓和发展。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只是建立了官方网站,认为有了这个网站就可以了,并没有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甚至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上的基本信息填写得都不够完善[2]。这些企业缺乏对营销渠道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合理的资金配置,直接导致各个渠道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缺乏均衡性,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体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运用现代营销学7PS理论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培训行业进行营销策略创新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教育培训行业原有营销策略的适用范围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所使用的市场营销策略的适用性、创新性、智能性、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将自己的产品输送给细分顾客群体,将顾客注意力转化为有效购买力。本文通过现代营销学的7PS理论,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提供一定的创新型营销策略加以参考。

3.1产品策略

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应当贵精不贵多。“互联网+”背景下,产品、服务的高性价比以及凸显的品质优势是企业有效的竞争力。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应当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提高优质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开发特色服务产品,淘汰弱势项目,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时代脚步,同时也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各教育培训企业应通过领先、跟随超越和系列延伸的新产品开发策略,重点关注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各教育培训企业应准确分析所属产品的生命周期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优质产品给予资源倾斜,对劣势产品进行资源削减。

3.2价格策略

互联网时代使得市场上的价格趋向透明化、公开化,使得价格竞争战愈演愈烈。“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计算的方式在各方面压低成本,低价多销,争取市场份额,打好“红海”价格竞争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锁定有效的细分市场,着力为特定市场提供优质高价的有效针对产品,从而赢得忠实顾客群体,进而影响其他潜在消费群体,提高市场知名度,打好“蓝海”差异价格战。

3.3渠道策略

互联网时代给予了教育培训行业分销渠道更多的拓展可能性。当今时代,各教育培训行业选择分销渠道时逐渐呈现从线下向线上倾斜的趋势。互联网平台造就渠道多样性与多元化,使得企业有了更多的比较与选择,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约束、激励和评价渠道成员。互联网技术缩短了各教育培训企业的渠道长度,拓展了渠道宽度,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比如可以通过教育网站、百度搜索引擎、大众点评等渠道扩大销售面,提高营销效用。同时,各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能互联等信息技术加强与相关合作人以及推销商的有机联系,使得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大的营销渠道规模,提升销量。

3.4促销策略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度碎片化使得企业获得顾客有效注意力的难度大大增加。教育培训企业应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各方面技术提高新颖独特的宣传广告质量,重视针对不同顾客群的有效关系营销,推行时机合适的销售促进活动,最大程度地将顾客的注意力转化为有效购买力,比如在微信开展朋友圈点赞营销活动、在大众点评和小红书等平台加大宣传投入、在官网提高信息全面性和品牌美誉度等。在合适的媒体上新闻报道或宣传文章,有实力的培训组织也可以作一些平面广告或电视广告,网络广告也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好项目、渠道与价格的整合,形成特色,传递一致的形象[3]。

3.5人员策略

人才是引领企业繁荣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的产品服务会因不同的教师及相关服务人员产生不同的价值表现。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相关体系建设,提高员工满意度,实现内部人才队伍智能发展。有效的管理与激励体制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重要保障。各企业可以运用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监管激励体制,更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且教育培训行业企业总校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与分校管理人员积极沟通,帮助其明确管理方法、管理重点,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性[4]。

3.6差异化策略

企业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决定了其必须进行市场细分与选择。“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以及电子算法可以帮助企业梳理细分市场,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掌握市场动向。对于企业的产品而言,“差异化”也就意味着区分其他品牌产品的独到之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深入分析市场现有的产品,进而根据消费者需求发展具有本品牌特色的差异化产品。综上,各教育培训机构应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针对所选择的各个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在其经营领域形成产品特色、差异化以及品牌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7过程策略

市场营销的整体过程应具有较强的有机性和流畅性,从而形成较高的整体营销优势。有机的整体所发挥的效用可以大于各部分之和。课程的整体氛围、老师的整体表现、课堂的基础设施水平、员工对消费者的关切程度等细节都对于整体服务过程的品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如果忽视整体过程服务的重要性,则会造成服务效率较低、服务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顾客的满意度。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观测整体服务的进展过程,从而及时发现并修正整体过程服务的脱节点。立足于过程策略,教育培训行业应高度重视过程服务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整体的服务品质与顾客感知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培训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20(18):80-82.

[2]周倩.互联网时代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6):79-80.

[3]焦峰,韩梦洁.教育培训营销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9):22-24.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K12;后疫情时代;教育培训机构;OMO模式

当前,虽然国外的肺炎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社会经济的各方面都在迅速恢复与发展,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并非一个时间概念,它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改变,而这些冲击与改变将成为在后疫情时代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2020·金融四十人年会暨专题研讨会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认为,政策应对和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将会呈现新的特点,对此应进行充分的预前研究[1]。K12(KindergartenThroughTwelfth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K12阶段的学生数量将会越来越多,K12教育培训市场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以K12教育培训机构好未来(TAL)为例,就K12教育培训机构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并制定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1肺炎疫情期间K12教育培训机构的表现

在肺炎疫情期间,K12教育培训机构经受了一场大考。爱学习于2020年3月的《K12教育培训机构疫情影响情况调查报告》指出,肺炎疫情给K12教培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87%的机构表示已经受到较大甚至严重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三大因素是营收减少、场地租金压力大、人力成本高;60%的机构预计上半年净营收将遭遇滑铁卢式下跌,跌幅超过50%[2]。不过现在看来,K12教育培训机构大多挺过了难关,这主要得益于这些机构积极的应对举措,譬如,规模大的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将业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规模小的机构则采取压缩成本或“冬眠”模式渡过难关等。以好未来(TAL)为例,疫情期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1课程方面:全部转型线上,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TAL好未来将线下课程全部转型线上,于2020年1月26日宣布课程全国免费,是最早提供全国免费课程的企业,比新东方还早1天,其“停课不停学”方案获北京市推荐,上榜工信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名单》。同时,大力丰富课程内容,不仅开设了语数外主科,还开设了编程、围棋、通识等拓展课程以及家长课堂等;教材版本方面,于2月14日在原有全国统一版本基础上新增沪教、北师、苏科、浙教四大课程版本(初中),而其他机构普遍采取全国统一化课程。另外,积极约请名人大师上课,各领域专家大咖相继出现在学而思网校的课堂上。

1.2市场方面: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拓展线上业务

与其他平台积极合作推广课程,譬如2月1日起联合“央视频”共推免费直播课,2月2日携手“学习强国”为全国中小学生推出“在家上学”专题,腾讯将学而思网校免费直播课接入腾讯旗下的腾讯新闻、腾讯视频平台,民生银行联合好未来(TAL)旗下学而思轻课推出了“疫情期间小学生免费学”公益课程等;保障线上运营,减缓线下的网点扩张计划,致力于提高利用率和运作效率;以1040万元收购线上一对一外教赛道四大头部企业之一的DADA英语,拓展线上业务。同时,抢占低线城市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1.3管理方面:做好防疫培训,做负责任的企业

一是开展针对疫情的员工培训,于48小时内完成了《在家办公三板斧》课程的制作,数万员工在线上学习了这一课程,提高线上办公效率;二是保障员工健康,开展每日健康打卡活动,为好未来(TAL)一线的员工调度2万多个口罩,随疫情的发展,好未来将在家办公的时间延长到3月6日;三是成立抗疫基金,做负责任的企业,2000万元捐赠给武汉市慈善总会,用于采购医疗物资抗击肺炎疫情,8000万元用于教育专项,即项目对学生和学校不收费;四是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课程与直播服务,自2月10日起,从周一到周五与校内时间同步推出各学科全年级免费直播课和自学课,向全国用户开放;提供在线教育及疫情信息管理服务,启动“避风港计划”,向全国4万多个教培机构免费开放直播云线上教学系统,为累计2000万人次学生免费在线授课达200万课时。通过这些针对性措施,好未来(TAL)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学而思网校收入维持高增速,占比明显提高;用户结构产生一定变化,低线城市用户占比有所增加,低线城市的收入贡献也得以提高,下沉市场取得成效。当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肺炎疫情暴发影响利润,出现公司上市以来最大亏损,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疫情加剧在线生源争夺,好未来加大了线上营销力度,营销成本持续走高,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压力;“轻课”爆出财务造假,引起好未来市值暴跌,提示了加强员工管理的重要性等。

2后疫情时代K12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后疫情时代,一方面疫情被基本控制,另一方面人类又将与疫情长期共存,人们疫情防控意识增强,政府应对卫生事件的能力增强,各产业抗击疫情冲击的能力增强,互联网在营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就K12教育培训机构来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生产及学习习惯的新变化

疫情期间,社会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各行各业都在变化中求生存,为应对疫情产生的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生产及学习习惯。在教育领域,为了实现“停课不停学”的国家号召,各级学校纷纷开设“线上课程”,教育培训企业也纷纷将停办的线下课程搬到了线上。以好未来(TAL)为例,其学而思网校APP日下载量激增,2月独立设备数环比增幅超300%,APP日活一路猛增,好未来单季度平均学生数迎来FY2020新高[3]。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在线教育的认知,促进了人们受教育方式和学习习惯的改变,为今后的在线教育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爆发式增长的在线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同时凸显出来,譬如课程内容的千人一面、师生互动的缺乏、技术设备限制带来的视听效果不佳等。进入后疫情时代,线下教育逐步恢复,线上教育回归常态发展,如何处理好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关系,既是当前教育培训机构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也是今后决定企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

2.2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肺炎疫情期间,各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譬如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病毒研究、疫情防控、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培训领域,AR、MR、VR、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教育场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随着5G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这些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将越来越深。尤其是在线教育,技术的优势将会极大地弥补其与线下传统教育竞争中存在的不足。疫情期间,很多中小教育培训机构由于缺乏线上教育平台,而被迫关门歇业,一些技术雄厚的大企业则充分发挥线上教育的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好未来在获取线上用户、收割流量方面表现良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线下业务的压力,缓解了疫情的冲击,同时打破空间地理界限,使原本难以触及学而思线下课程的低线城市用户被触达,下沉市场取得成效[4]。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一个教育培训机构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课程内容和服务上,还体现在新技术的投入与运用上,而且这将直接决定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2.3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居家办公”“在线学习”的需要,一些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巴巴等纷纷抢滩教育培训市场,催生了“腾讯会议”“钉钉课堂”等在线办公、教育的平台;教育培训市场的头部企业如新东方、好未来等,也凭借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迅速地收割用户、拓展市场。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市场触达率提升至72%,如好未来(TAL)在疫情期间正价长期课程学生人数同比增长56.5%,主要原因是线上课程的学生人数增长迅速[5]。进入后疫情时代,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其中行业巨头强者更强,微型教培机构则依托自身的灵活优势觅得生存空间,而一些没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中小型教培机构将面临洗牌,教育培训市场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3后疫情时代K12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策略

3.1聚焦课程建设,深入推进OMO模式

课程内容始终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课程建设仍是后疫情时代K12教育培训机构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后疫情时代,要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紧抓课程质量,加大教研投入,吸引优秀师资,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差异化课程内容和服务。同时,要大力推进OMO模式,促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OMO(Online-Mobile-Offline)模式,即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将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教育行业的精细化运营,给老师赋能,给客户赋能,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效果,集两者之长,实现“1+1>2”的效果,这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加强技术应用,提升用户体验

教育培训机构除了在课程内容和服务上发力外,其竞争力还体现在技术的渗透上。疫情期间,教育培训行业的头部企业正是凭借着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将线下课程转移到线上,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才得以渡过难关;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又不能像微型企业那样随意“关停”,最终导致破产倒闭。后疫情时代,随着5G技术的广泛运用,教育行业正迎来智慧化升级,互联网、AI、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新技术正逐步落地教育行业。专业的云计算技术将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产生的大数据可视化,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导出分析结果,让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更精准的了解,促进个性化教学;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并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监测过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实现因材施教;增强现实与3D动画交互技术结合实现影像合成,降低学生理解复杂抽象问题难度,使学习更直观与有趣[6]。

3.3积极拓展业务和规模,打造品牌优势

疫情前K12教育行业集中度低,多为微型企业,竞争格局极度分散。疫情发生后,很多中小型企业迫于资金和技术压力被出清,而龙头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扩张在线教育,抢占低线城市市场,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进入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的OMO模式将成为发展趋势,而线上教育的行业壁垒相对较高,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在这个领域立足,龙头企业有望通过技术、资金等优势,抢夺流量,进一步提升市场集中度。K12教培机构应该抓住这一机会,积极拓展市场,通过技术投入和产品建设,积极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以此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品牌建设关键要抓以下四点:其一,紧抓课程质量,吸引、培养优秀师资;其二,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用户体验;其三,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其四,加快市场布局,精准营销。

4结语

进入后疫情时代,由于线上教育将继续加速渗透,打破时空限制,K12教育培训市场将继续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下沉,K12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企业能否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关键在于能不能与时俱进地改革与创新,以产品为核心、以技术为先导、以服务为纽带,打造出自身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周东洋.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呈现新特点[N].中国贸易报,2020-08-14.

[2]K12行业疫情期间调研报告:60%机构上半年营收减半[EB/OL].(2020-03-09).

[3]艾媒咨询.教育行业数据分析:2020年3月16日学而思网校APP日活用户为22.73万[EB/OL].(2020-08-14).

[4]王上.好未来用户结构向低线城市转移|财报会[EB/OL].(2020-04-29).

[5]国金证券.好未来(TAL.US):卫生事件期间线下受阻,线上持续高增[EB/OL].(2020-08-05).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在全市交通运输企业持续深入开展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起“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使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建设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能力;建立科学完备、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建设先进适用的安全设施设备体系,进一步增强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严格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工作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从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着手,着力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消除隐患、防控风险,坚决遏制交通运输生产事故。—坚持企业主体。发挥企业在安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细化、实化、有形化,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监督检查,建立科学完备、高效运行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科学务实。 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优化机制,提高安全投入的产出效益。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改造升级交通运输安全装备水平,发挥科技创新对道路运输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坚持分类指导。以“两客一危”企业作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运输企业开展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实现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持续改进。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底,全市交通运输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质安全体系并有效运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交通运输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取得成效,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减少,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向好。

四、重点任务

(一)培育“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1.营造安全第一的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生产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特点、企业实际情况,营造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和氛围,积极发挥安全意识的渗透和引领作用,指导安全生产实践,提高行业安全意识,引导员工自觉落实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

2.创建固化“人人为安全负责”的制度文化。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核心,加强企业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以法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各安全生产岗位人员的职责和考核标准等内容,并建立岗位责任清单和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组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细化到最小工作单元和每个工作岗位,形成“人人为安全负责”的制度文化。

3.逐步规范“人人保安全”的行为。组织开展企业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法规常识和安全管理技能知识的“安全三识”提升活动,提高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安全生产行为约束能力,提高重点岗位尤其是驾驶员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将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体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态度和行动中,将安全管理融入企业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交通运输生产各环节,自觉养成自查、互查、自改、互改身边安全隐患的习惯,让“人人保安全”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为。

4.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编印交通运输企业安全宣传资料、安全知识手册,通过设立宣传栏、安全宣传廊、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安全培训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积极构建安全体系宣传教育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树立正面典型,宣传推广定西交运集团张贴驾驶员全家福、驾驶员出车前观看家人平安寄语等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营造安全运输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企业自身优势,在客运班车、公交车、出租车、汽车客运站等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上持续滚动播放科普短视频、安全提示、公益广告等内容,强化警示教育效果,努力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人人管理安全”的安全环境氛围。

(二)开展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

5.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实行以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经费和设施设备,优化企业内部安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立企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制度,结合交通运输业务发展实际,逐年制定覆盖企业全员的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明确每年培训的内容、目标和时限,并纳入企业年度发展规划,由负责人监督落实。完善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岗前教育、继续教育和日常教育等教育培训制度,依法依规安排各类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和考核取证。

6.抓实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交通运输企业要依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要求,认真做好企业各类培训工作。要严格岗前教育培训,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确保新进、转岗人员100%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要严格落实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根据年度培训计划,按类别、分层次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要切实加强日常教育培训,根据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警示教育、自救互救等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日常教育培训,使安全教育培训贯穿于交通运输生产的全过程。要扎实开展应急教育培训,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定期组织关键岗位尤其是驾驶员进行应急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实战能力,确保车辆安全运行。

7.规范安全教育培训管理。要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管理,明确培训的标准和时限,按照不同岗位对安全管理能力的要求落实培训学时,其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每年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要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台账管理,建立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档案,注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授课人、参加培训人员签名、考核人员和管理人员签名、培训考试情况等,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36个月。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管理办法》要求,主动做好企业两类人员安全生产知识能力考核,并对企业内部人员尤其是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进行统一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安全教育培训档案,作为奖惩依据,以此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

8.丰富安全教育培训形式。交通运输企业要针对不同培训内容,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现场实际操作、委托专业机构或聘请行业专家培训等不同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并积极推行网络在线安全教育培训,解决企业驾驶员难以集中等问题,做好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记录,在线培训学时计入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学时。对于岗前教育培训,由企业自行组织,以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方式为主;对继续教育培训,可由企业以在线教育培训为主的方式进行;对于驾驶员的警示教育、每日安全提醒等日常教育培训,由所在班组根据实际采用在线培训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实施;对于应急教育培训,可由企业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通过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培训方式,提高员工参与安全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拓宽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养。

(三)建立科学完备、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

9.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交通运输企业要按照

《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细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以法人为核心的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依法依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安全管理人员,明确各安全生产岗位的具体人员、职责和考核标准等内容,并建立岗位责任清单和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细化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每个岗位的责任,并推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切实落实责任。推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运输企业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确保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0.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交通运输企业要根据经营业务和自身实际,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客运企业要围绕落实《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制度的完善和操作规程的细化;危货运输企业要围绕落实《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制度的完善和操作规程的细化。汽车客运站要围绕落实《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制度的完善和操作规程的细化。

1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交通运输企业要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等要求,细化靠实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逐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人头;要结合现有交通运输业务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客运企业要在通过专人监督落实对驾驶员的安全告诫制度基础上,督促驾驶员落实发车前的安全告知和车辆运行“五不两确保”安全承诺;长途客运企业还要通过强化车辆动态监控和驾驶员教育、提醒,落实长途客运车辆接驳运输制度和凌晨2点至5点停车休息等制度;包车客运企业还要通过加强管理和严格审核,落实包车客运标志牌制度。危货运输企业要组织全员学习《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掌握运输各环节的安全要求,加强危险货物的托运、承运和装卸等管理,建立槽罐车等特种运输设备的购置、使用、检验、维护和保养等制度,使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并建立车辆和驾驶员及押运员档案,细化驾驶员操作规程,加强车辆动态监控,督促驾驶员按照车辆规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进行危货运输作业。汽车客运站要对照《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要求,通过加强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和细化责任,严格落实“三不进站六不出站”、“三品”检查、身份查验、实名售检票及营运客车安全例检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四)推广先进适用的安全设施设备

12.加强车辆动态监控及结果应用。交通运输企业要落实车辆动态监控主体责任,做好“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工作,实现企业自建监控平台与行业监管平台及应急综合监管平台的互联互通,做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并加强车载终端的使用和维护管理,提高车辆动态数据的准确性。要强化车辆动态监控结果应用,企业要做好车辆动态监控报警和驾驶违章情况统计,将监控结果记入驾驶员档案,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和参考,对于违章较多的驾驶员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确保车辆安全运行。运管局将车辆动态情况与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年度审验等工作结合,并依据动态监控数据开展运输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处理,促进动态监控工作与应用水平同步发展。

13.加快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推广。交通运输企业要按照《关于加快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推广应用的通知》(交运〔2018〕110号)要求,加快“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的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应用步伐,凡新进入交通运输市场的“两客一危”车辆必须加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并对既有“两客一危”车辆进行卫星定位装置和监控平台的升级改造,满足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应用要求,重点实现车辆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的自动识别、报警处置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车辆安全运行的监管能力。鼓励具备条件的“两客一危”车辆升级防碰撞和整车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14.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按照《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辆专用安全设施技术要求》(JT/T1240—2019)标准,对新增或更新的车辆,要购置具有符合各项标准和技术要求的驾驶区域安全防护隔离设施的车型,对现有公交车辆,要协调公交车生产企业或有车辆改装资格的企业,安装改造驾驶区域安全防护隔离设施。鼓励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城市公交车安全驾驶防护措施。要加大公交车驾驶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教育,关心驾驶员心理健康,严禁心理不健康、身体不适应的驾驶员上岗从事营运。严禁客运车辆带病出行,确保驾驶员安全驾驶和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15.大力实施“科技兴安”。交通运输企业要积极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生产新理念和新技术,完善设施设备,推进“互联网+运输安全”模式,不断创新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方式,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要加快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利用系统开展企业隐患自查自报自改;汽车客运站要实现实名售检票系统应用,推广完成智能感知核录设备安装应用,提高进站人员的查验效率;危货运输领域要积极推广电子运单,提高货物运行效率和安全管理能力;要加强驾校驾培计时计程系统、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联网系统和车辆维修电子监控档案的推广应用,提高道路运输辅助业的高效运行和安全管理水平。

(五)实施高效严格的安全管理

16.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交通运输企业要按照《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JT/T1180.1-2018)和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管理办法》(交安监发〔2016〕133号)等要求,继续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两客一危”、交通运输企业要确保做到上台阶、升等级。鼓励各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申报评价。对于未开展或未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评价的企业,要加快建设步伐,并注重安全生产制度、应急预案、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等建设内容的落实,规范生产行为,使交通运输各环节符合国家及行业安全生产要求;对于已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企业,要持续改进,抓好落实,强化成果应用,努力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操作规程标准化的水平,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和评价结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范围,评价结果作为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的重要依据,其中“两客一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及年度核查情况应作为企业经营资质年审和运力更新、新增审批、招投标的安全条件重要参考依据,调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

17.加强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交通运输企业要结合经营业务,认真落实《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基本规范》要求,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要参照《全省“两客一危”交通运输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手册》(运安监〔2017〕97号)和《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清单》(运安监〔2019〕38号),修订完善本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指南,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对安全风险要制定有效管控措施,并落实交通运输作业现场、班组和岗位的风险管控责任,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要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落实客运线路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包车行驶线路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强化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设施配备。要加强恶劣天气等时段的预警防范,对达不到安全运行条件的运输作业,企业要督促驾驶员及时进行线路调整或停运,并通过培训提高驾驶员对临山、临河、临水、长下坡及隧道等危险路段的安全驾驶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车辆运行安全。

18.进一步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交通运输企业要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省道路运输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运安监〔2017〕99号)要求,对运输车辆、驾驶员、运输线路、运营过程等安全生产各要素和环节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明确隐患排查的内容和频次,并建立监督机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对于长途班车、旅游包车、危险物品运输等安全风险高的领域,要采用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和节假日检查等方式,加大排查整治力度,每月至少开展1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要做好隐患排查整治的闭环管理,企业要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登记和治理,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努力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前,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

19.加强从业行为诚信考核。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考核,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两客一危”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驾驶员从业行为定期考核制度,重点对驾驶员的违法违规情况、交通事故情况、车辆动态监控平台和视频监控系统发现的违规驾驶情况、服务质量、安全运营情况、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及参加教育培训情况等进行统计,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考核,考核结果应与企业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挂钩。鼓励企业组织开展安全行车竞赛等活动,引导驾驶员规范操作,安全行车。严把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关,严格从业人员诚信考核计分学习教育制度,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同时要加大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将安全生产情况作为交通运输企业年度质量信誉考核评定结果的重要内容,引导企业加强内部安全生产管理。

五、工作要求

(一)全面推广。组织辖区交通运输企业全面开展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按照先“两客一危”企业和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后三级以下(含三级)汽车客运站和维修、检测、驾培等交通运输辅助业的顺序,分批次有序推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各类企业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建设任务,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二)总结提高。对各类交通运输企业建设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督促企业及时将建设成果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并适时组织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持续完善提高,有效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组织辖区交通运输企业认真开展本质安全建设。交通运输企业要高度重视本质安全建设工作,按照本建设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5

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能力;建立科学完备、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建设先进适用的安全设施设备体系,进一步增强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严格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工作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从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着手,着力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消除隐患、防控风险,坚决遏制交通运输生产事故。—坚持企业主体。发挥企业在安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细化、实化、有形化,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监督检查,建立科学完备、高效运行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科学务实。 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优化机制,提高安全投入的产出效益。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改造升级交通运输安全装备水平,发挥科技创新对道路运输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坚持分类指导。以“两客一危”企业作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运输企业开展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实现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持续改进。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底,全市交通运输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质安全体系并有效运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交通运输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取得成效,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减少,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向好。

四、重点任务

(一)培育“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1.营造安全第一的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生产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特点、企业实际情况,营造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和氛围,积极发挥安全意识的渗透和引领作用,指导安全生产实践,提高行业安全意识,引导员工自觉落实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各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

2.创建固化“人人为安全负责”的制度文化。建立健全以法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各安全生产岗位人员的职责和考核标准等内容,并建立岗位责任清单和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组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细化到最小工作单元和每个工作岗位,形成“人人为安全负责”的制度文化。

3.逐步规范“人人保安全”的行为。组织开展企业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法规常识和安全管理技能知识的“安全三识”提升活动,提高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安全生产行为约束能力,提高重点岗位尤其是驾驶员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将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体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态度和行动中,将安全管理融入企业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交通运输生产各环节,自觉养成自查、互查、自改、互改身边安全隐患的习惯,让“人人保安全”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为。

4.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编印交通运输企业安全宣传资料、安全知识手册,通过设立宣传栏、安全宣传廊、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安全培训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积极构建安全体系宣传教育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树立正面典型,宣传推广定西交运集团张贴驾驶员全家福、驾驶员出车前观看家人平安寄语等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营造安全运输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企业自身优势,在客运班车、公交车、出租车、汽车客运站等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上持续滚动播放科普短视频、安全提示、公益广告等内容,强化警示教育效果,努力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人人管理安全”的安全环境氛围。

(二)开展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

5.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实行以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经费和设施设备,优化企业内部安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立企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制度,结合交通运输业务发展实际,逐年制定覆盖企业全员的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明确每年培训的内容、目标和时限,并纳入企业年度发展规划,由负责人监督落实。完善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岗前教育、继续教育和日常教育等教育培训制度,依法依规安排各类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和考核取证。

6.抓实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交通运输企业要依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要求,认真做好企业各类培训工作。要严格岗前教育培训,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确保新进、转岗人员100%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要严格落实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根据年度培训计划,按类别、分层次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要切实加强日常教育培训,根据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警示教育、自救互救等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日常教育培训,使安全教育培训贯穿于交通运输生产的全过程。要扎实开展应急教育培训,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定期组织关键岗位尤其是驾驶员进行应急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实战能力,确保车辆安全运行。

7.规范安全教育培训管理。要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管理,明确培训的标准和时限,按照不同岗位对安全管理能力的要求落实培训学时,其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每年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要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台账管理,建立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档案,注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授课人、参加培训人员签名、考核人员和管理人员签名、培训考试情况等,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36个月。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管理办法》要求,主动做好企业两类人员安全生产知识能力考核,并对企业内部人员尤其是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进行统一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安全教育培训档案,作为奖惩依据,以此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

8.丰富安全教育培训形式。交通运输企业要针对不同培训内容,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现场实际操作、委托专业机构或聘请行业专家培训等不同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并积极推行网络在线安全教育培训,解决企业驾驶员难以集中等问题,做好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记录,在线培训学时计入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学时。对于岗前教育培训,由企业自行组织,以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方式为主;对继续教育培训,可由企业以在线教育培训为主的方式进行;对于驾驶员的警示教育、每日安全提醒等日常教育培训,由所在班组根据实际采用在线培训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实施;对于应急教育培训,可由企业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通过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培训方式,提高员工参与安全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拓宽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养。

(三)建立科学完备、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

9.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交通运输企业要按照

《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细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以法人为核心的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依法依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安全管理人员,明确各安全生产岗位的具体人员、职责和考核标准等内容,并建立岗位责任清单和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细化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每个岗位的责任,并推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切实落实责任。推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运输企业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确保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0.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交通运输企业要根据经营业务和自身实际,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客运企业要围绕落实《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制度的完善和操作规程的细化;危货运输企业要围绕落实《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制度的完善和操作规程的细化。汽车客运站要围绕落实《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制度的完善和操作规程的细化。

1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交通运输企业要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等要求,细化靠实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逐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人头;要结合现有交通运输业务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客运企业要在通过专人监督落实对驾驶员的安全告诫制度基础上,督促驾驶员落实发车前的安全告知和车辆运行“五不两确保”安全承诺;长途客运企业还要通过强化车辆动态监控和驾驶员教育、提醒,落实长途客运车辆接驳运输制度和凌晨2点至5点停车休息等制度;包车客运企业还要通过加强管理和严格审核,落实包车客运标志牌制度。危货运输企业要组织全员学习《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掌握运输各环节的安全要求,加强危险货物的托运、承运和装卸等管理,建立槽罐车等特种运输设备的购置、使用、检验、维护和保养等制度,使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并建立车辆和驾驶员及押运员档案,细化驾驶员操作规程,加强车辆动态监控,督促驾驶员按照车辆规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进行危货运输作业。汽车客运站要对照《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要求,通过加强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和细化责任,严格落实“三不进站六不出站”、“三品”检查、身份查验、实名售检票及营运客车安全例检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四)推广先进适用的安全设施设备

12.加强车辆动态监控及结果应用。交通运输企业要落实车辆动态监控主体责任,做好“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工作,实现企业自建监控平台与行业监管平台及应急综合监管平台的互联互通,做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并加强车载终端的使用和维护管理,提高车辆动态数据的准确性。要强化车辆动态监控结果应用,企业要做好车辆动态监控报警和驾驶违章情况统计,将监控结果记入驾驶员档案,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和参考,对于违章较多的驾驶员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确保车辆安全运行。运管局将车辆动态情况与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年度审验等工作结合,并依据动态监控数据开展运输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处理,促进动态监控工作与应用水平同步发展。

13.加快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推广。交通运输企业要按照《关于加快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推广应用的通知》(交运〔2018〕110号)要求,加快“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的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应用步伐,凡新进入交通运输市场的“两客一危”车辆必须加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并对既有“两客一危”车辆进行卫星定位装置和监控平台的升级改造,满足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应用要求,重点实现车辆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的自动识别、报警处置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车辆安全运行的监管能力。鼓励具备条件的“两客一危”车辆升级防碰撞和整车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14.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按照《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辆专用安全设施技术要求》(JT/T1240—2019)标准,对新增或更新的车辆,要购置具有符合各项标准和技术要求的驾驶区域安全防护隔离设施的车型,对现有公交车辆,要协调公交车生产企业或有车辆改装资格的企业,安装改造驾驶区域安全防护隔离设施。鼓励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城市公交车安全驾驶防护措施。要加大公交车驾驶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教育,关心驾驶员心理健康,严禁心理不健康、身体不适应的驾驶员上岗从事营运。严禁客运车辆带病出行,确保驾驶员安全驾驶和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15.大力实施“科技兴安”。交通运输企业要积极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生产新理念和新技术,完善设施设备,推进“互联网+运输安全”模式,不断创新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方式,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要加快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利用系统开展企业隐患自查自报自改;汽车客运站要实现实名售检票系统应用,推广完成智能感知核录设备安装应用,提高进站人员的查验效率;危货运输领域要积极推广电子运单,提高货物运行效率和安全管理能力;要加强驾校驾培计时计程系统、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联网系统和车辆维修电子监控档案的推广应用,提高道路运输辅助业的高效运行和安全管理水平。

(五)实施高效严格的安全管理

16.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交通运输企业要按照《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JT/T1180.1-2018)和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管理办法》(交安监发〔2016〕133号)等要求,继续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两客一危”、交通运输企业要确保做到上台阶、升等级。鼓励各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申报评价。对于未开展或未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评价的企业,要加快建设步伐,并注重安全生产制度、应急预案、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等建设内容的落实,规范生产行为,使交通运输各环节符合国家及行业安全生产要求;对于已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企业,要持续改进,抓好落实,强化成果应用,努力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操作规程标准化的水平,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和评价结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范围,评价结果作为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的重要依据,其中“两客一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及年度核查情况应作为企业经营资质年审和运力更新、新增审批、招投标的安全条件重要参考依据,调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

17.加强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交通运输企业要结合经营业务,认真落实《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基本规范》要求,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要参照《全省“两客一危”交通运输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手册》(运安监〔2017〕97号)和《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清单》(运安监〔2019〕38号),修订完善本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指南,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对安全风险要制定有效管控措施,并落实交通运输作业现场、班组和岗位的风险管控责任,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要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落实客运线路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包车行驶线路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强化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设施配备。要加强恶劣天气等时段的预警防范,对达不到安全运行条件的运输作业,企业要督促驾驶员及时进行线路调整或停运,并通过培训提高驾驶员对临山、临河、临水、长下坡及隧道等危险路段的安全驾驶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车辆运行安全。

18.进一步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交通运输企业要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省道路运输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运安监〔2017〕99号)要求,对运输车辆、驾驶员、运输线路、运营过程等安全生产各要素和环节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明确隐患排查的内容和频次,并建立监督机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对于长途班车、旅游包车、危险物品运输等安全风险高的领域,要采用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和节假日检查等方式,加大排查整治力度,每月至少开展1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要做好隐患排查整治的闭环管理,企业要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登记和治理,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努力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前,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

19.加强从业行为诚信考核。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考核,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两客一危”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驾驶员从业行为定期考核制度,重点对驾驶员的违法违规情况、交通事故情况、车辆动态监控平台和视频监控系统发现的违规驾驶情况、服务质量、安全运营情况、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及参加教育培训情况等进行统计,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考核,考核结果应与企业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挂钩。鼓励企业组织开展安全行车竞赛等活动,引导驾驶员规范操作,安全行车。严把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关,严格从业人员诚信考核计分学习教育制度,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同时要加大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将安全生产情况作为交通运输企业年度质量信誉考核评定结果的重要内容,引导企业加强内部安全生产管理。

五、工作要求

(一)全面推广。组织辖区交通运输企业全面开展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按照先“两客一危”企业和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后三级以下(含三级)汽车客运站和维修、检测、驾培等交通运输辅助业的顺序,分批次有序推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各类企业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建设任务,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二)总结提高。对各类交通运输企业建设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督促企业及时将建设成果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并适时组织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持续完善提高,有效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组织辖区交通运输企业认真开展本质安全建设。交通运输企业要高度重视本质安全建设工作,按照本建设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6

现阶段,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为国家、省、市、县、乡共五级,各级监管机构协调联动,共同负责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而在各级监管机构中,进行一线检查执法的基层监管人员是我们监管工作的核心力量。近几年,基层监管人员数量激增,但其监管技能高低不一,食药监管相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势必要对基层监管人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传统的食药监管教育培训采用面授的形式,受到培训资源、地域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现阶段基层监管人员迫切的学习需求,而网络教育的兴起,为基层监管人员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习渠道。网络教育培训突破了传统面授教育培训的局限,可共享培训资源,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人数,只要接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很好地满足了基层监管人员对培训的时效性要求。同时,网络培训这一模式也解决了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实现全员大培训目标的难题。与此同时,随着基层监管人员对于网络教育培训的使用逐渐加深,他们希望能有更加丰富的课程表现方式来展现培训内容,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快速掌握监管执法技能。因此研究基层监管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课程表现模式,明确不同网络课程模式的优缺点,希望可以根据基层监管课程的教学内容,匹配适合的课程表现形式,提升网络教育的培训效果,并为今后开发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课程的表现形式提供建设方向。

二、现阶段网络培训课程主要表现模式

通过对食品药品相关培训学习平台进行研究,总结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几种网络课程形式,包括普通视频课程、三分屏视频课程和微视频课程。(一)普通视频课程。普通的视频课程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网络课程形式,通常就是教师讲授课程的实录,经过剪辑制作上线到网络教育培训平台,供学习者使用。这类网络课程制作最为简单,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编辑,快速上线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习者使用学习。因此,此类网络课程可以极大地帮助资源的传播,是现在应用广泛的一种网络课程形式。但是,这类形式的课程只是单纯教师的讲授,没有课堂讲义等辅助性资源,教学效果往往会受到影响。目前,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类网络课程中,这种形式的课程多数为公共知识类课程,作为监管实务等专业性强的课程的补充学习资源。(二)三分屏课程。三分屏课程指的是视频课程的课件为三分屏形式。三分屏课件是利用专业录制工具将教师的讲授过程进行录制,制作出来的课件包含三个部分:教师讲课录制视频、课程的PPT和课程的纲要目录,生成的课件可在浏览器上播放。这样的课件因为同时配备教师的讲授视频与课堂PPT,所以课程效果是十分接近现场授课的效果,易于被学习者接受。目前,三分屏课件因为其包含的信息量多、教学要点清晰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网络课程中。但是,其同样存在缺点,三分屏课件虽然有课程PPT和课程大纲等辅助性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学仍旧是单向性的灌输方式,没有利用网络与学习者产生互动,教学效果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三)微视频课程。当前,由于学习媒体、资源等的多元化,学习者在学习时的注意力、稳定性在变弱,需要一种占时短的学习形式来适应快速发展的新环境。微视频课程正式作为碎片化学习时展下的新课程形式出现。相比于前面两种课程形式,微视频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视频时长短,通常为3-15分钟,教学的主题突出,主要是解决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微视频课程是对目前培训内容进行精细化和便捷化处理的一种方式。在解决专业性强、内容难度较大的课程时,可以将内容进行分解,对重点难点内容利用微视频进行讲解,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这种形式现在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喜爱。虽然微视频课程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微视频课程仍存在广度、深度、复杂度不足的问题。因为微视频课程的各个片段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与串联,从而无法给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创设学习情境或下达任务,致使学习效果欠佳。

三、网络课程新兴表现模式

上述几种网络教育培训课程形式已基本成熟,广泛应用在网络培训中。但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网络课程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虽还未大规模应用,但特色鲜明,为网络培训课程表现模式的开发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一)微信课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交工具。作为一种专注移动端功能的软件,微信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应用创新空间。通过微信开展的课程主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来进行传播。微信公众号以权威信息和相关业务资讯为主。扩展出微信群,可进行语音直播,可分享语音、图片、视频等,学习者可进行实时的谈论,交互性强。传统的讲授式课程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的形式。微信的实时通信和良好的使用体验使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和黏着度,多种互动模式使信息交互更加灵活多样,新型的平台支持使移动学习应用开发更加便捷高效,有着传统网络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正因为形式的转变,微信课程更适合于小范围的教育培训;在基层监管人员的培训上,更适合对某类特定监管事项的专项培训。它目前受到的限制较多,仍处于起步阶段。(二)在线直播课程。随着近年在线直播的异军突起,在线直播课程也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迅速。在线直播课程就是利用现有的直播平台,教师实时对学习者进行讲授,将传统的面授课堂转移到互联网上。与传统的网络录播课程相比,直播课程的突出特点是互动性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文字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明显提高。这种形式的课程既有面授课程可以实时交互的优势,又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等多种设备实现直播课程的信息获取,学习效果更接近面授课堂。因此,在线直播课程在网络教育培训中发展迅速。(三)多媒体课程。多媒体课程是教师利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其交互性与趣味性均远高于其他类网络课程。这类课程中,现阶段应用较多的是动画课程,课程内容以动画或者小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习者通过与课程的交互来掌握课程内容。这种形式是对传统视频课程方式的一种颠覆性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线性或者循环的叙事方式,让学习者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多媒体课程中还有重要一部分是3D模型课程。这类课程可以通过建模技术,将流程工艺、器械构造等内容用3D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对内容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刻。多媒体课程中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VR课程。VR课程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课程。在模型生成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传感设备进行交互,使学习者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就像在真实的客观世界中一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沉浸式学习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知识接受度。虽然多媒体课程优势突出,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它制作成本高,对于课程制作人员也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以致这类课程还未大规模地在网络教育中应用。但是,随着课件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未来不可预期。

四、现阶段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课程分析

依据《2016-2020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教育培训大纲》及《全国食品药品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试用教材》,并结合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学习需求,课程设计人员研究设计了基层监管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课程。(课程情况详见附录《基层监管网络培训课程表》)现阶段的基层监管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监管、药品监管与医疗器械监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将课程分成法律法规类、基础知识类、专业知识类和技能操作类。法律法规类课程主要是为基层监管人员解读食药安全监管常用法律法规,为依法履职奠定基础。学习者对于此类课程的表现形式,互动性要求不高,便于学习即可。考虑到此类课程学习者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逐项掌握,主题明确,内容清晰,因此建议此类课程表现形式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基础知识类课程主要是为基层监管人员介绍掌握常用国家食药标准,提升监管水平。这类课程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形式展示,此类课程表现形式可以采用普通视频或微视频形式,对课程中各项指标及意义分别讲解,让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有更明确的把握。也可采用微信课程形式,增加互动性,让学习者更快速地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类课程主要是让基层监管人员掌握食药监管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事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此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内容前后关联性大,学习者需要清晰地了解教学要点,或与教师进行沟通,以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建议此种类型课程采用三分屏或在线直播形式。技能操作类课程主要是让基层监管人员熟悉执法检查程序中的要点,了解可能导致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关键环节,掌握稽查基本技能,从容胜任日常稽查工作,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对基层监管人员来说,此类课程要求较高,需要与讲授者进行交互,在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以便更快速地掌握监管技能。因此,这类课程建议匹配有较好交互性的课程表现形式。根据以上分析,基层监管网络培训课程与其表现形式的匹配建议表如下:虽然网络课程与传统的面授课程相比,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但是各种网络培训课程表现形式均有利有弊,很难界定哪种表现模式在基层监管教育培训课程中最为适用。因此,我们要根据各种网络课程表现模型的优势及制作要求、成本,结合现阶段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灵活选择。

五、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课程及表现模式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培训课程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势必将朝着满足监管人员培训需求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为使基层监管人员可以快速掌握监管要求,从事日常监管工作,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需在监管案例分析方面有所加重。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采取情景式表现,利用技术手段展现监管案例发生的背景、过程与应对措施等,将学习者带入监管案例中,再结合理论讲解,让监管人员对监管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快速地掌握监管技能。这种情景化表现方式让课程更贴近监管工作实际,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快速掌握监管要点。这势必是今后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培训课程将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现有的培训模式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监管业务领域等实际情况。如果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培训,这将极大地提高培训实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培训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课程制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等方法,从监管人员工作信息中挖掘出他们专业知识水平、监管业务领域等与培训相关的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出适合学习者自身学习情况的网络培训课程,使培训目标更明确。伴随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必定会更加个性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王薇.网络课程搭建的结构与表现形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6,(49).

[2]金冉,于岩.党政类网络课程形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4).

[3]崔燕.浅谈微课与多媒体课件[J].现代交际,2016,(17).

[4]刘晴,范耘.微信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实践与探讨———以无锡电大“微信课堂”为例[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01).

[5]李志民.直播课变革传统教学方式[J].中国教育网络,2017,(5).

[6]杜丽,林筑英,尹兵.网络课程教学游戏开发中的VR技术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1,(07).

[7]阿合买提,阿同白克.多媒体网络课件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与信息化,2017,(11).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7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适应数字时代“新趋势”的需要。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数字技术体系的支撑和推动下,人类社会正迈向数字时代,面临着新的生存空间、组织形式和行为模式[1],而其中“数字化”也是数字时代的根本特征和发展趋势,这在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同时,必将对传统形态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带来严峻挑战,档案管理必须顺应数字化的大趋势。因此,紧跟时展潮流,大力引进和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是档案管理适应数字时代“新趋势”的内在要求。2.落实新时期战略“新要求”的需要。当前,国家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出了很多明确要求,如2010年由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2014年的《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其中的一个共同任务与主要目标,就是要求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加大力度,积极响应“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战略,实现档案及其管理“数字化”转型。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与优化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无疑是落实新时期战略“新要求”的重要体现。3.提升社会服务“新形象”的需要。目前,很多高校档案机构数字化建设落后,手动查档是主要途径,耗时耗力,工作效率低,难免会令利用者对档案机构的工作方法和办事效率提出质疑[2]。而只有坚持将科技进步作为固本强身的核心竞争力,主动学会运用新兴科技来改造和创新档案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满足广大师生、社会对档案管理服务的新需求。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从数字化破题,为社会提供更为快捷、高效与舒适的服务,让校内师生、社会公众肯定档案工作,利于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新形象”。

二、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档案数字化管理观念不强。面对数字时代的冲击,各行各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高校档案管理亦是如此。然而,在“数字化”这一发展大势面前,一些档案管理者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存在一些思想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可有可无,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3],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建设的紧迫感不强;另一方面,部分档案管理者还存在“身体进入数字时代,思想却还停留在过去时”的问题,安于现状,习惯延续前人或传统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方式,不能打破惯性思维,如一些档案管理者,由于不了解数字化管理及其所带来的便利,便会产生“抗拒”心理,宁愿用传统的人力和手工管理档案。2.管理队伍数字化素质欠缺。推进高校档案管理向数字化转型与深入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既懂档案业务又具备数字化素质的管理队伍。而当前高校档案管理队伍,不仅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4],而且数字化相关知识与技能也难以匹配[5],从而导致在档案数字化建设和后续使用过程当中出现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档案数字化建设与推进的进程和效果。3.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高校中,档案部门的受关注程度一般相对较低,在整体发展规划上,也较少有人主动关心档案工作应如何发展,所以经费投入有限。很多高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不高,管理的方式仍采用传统的纸质等实体进行归档和查阅,档案管理效率较低。究其原因,尽管有观念滞后和管理者数字化素质不匹配等因素,但经费投入不足,便难以满足数字化改造与升级的需要,造成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数字化的想法只能是空谈,数字化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三、推进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

1.革新思想观念,强化数字化管理意识。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革新思想观念是推进高校数字化管理改革走向深入的“驱动器”。高校档案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树立破题思维,摒弃惰性、惯性思维,勇于担当,建构起科学的档案管理观念;同时要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动学习,深入认识和理解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涵与意义,不断强化数字化管理意识,从而以思想观念大解放之力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管理者数字化素质。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的成功之本,而管理者的数字化素质是关键。高校及档案机构除了要积极引进专业化人才以优化档案管理队伍结构之外,还要以教育培训为载体,不断提升档案管理者的数字化素质,以应对数字化操作需求。为此,高校要加强统筹和支持,所属档案机构要形成协同,积极筹办多种形式的在职在岗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者数字化素质。而为更好地保证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档案管理者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一方面立足档案管理者工作实际和数字化管理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有组织地进行教育培训,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制定数字化管理能力考评、奖励机制,激发档案管理者学习欲望,鼓励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与数字化素质。3.加大资金支持,夯实数字化管理基础。一是在高校层面,要重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为数字化管理转型与升级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为数字化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在高校档案机构层面,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列为专项计划,申请专项资金支持,保证资金利用率,为档案管理向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南旭光,张培.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6):1-7.

[2]车向清.高校档案机构社会责任履行的动因、障碍与路径探析[J].档案与建设,2018(12):13-15+27.

[3]高雯,代达琪,张广凤.油田档案管理工作观念和方法的创新[J].档案管理,2016(2):92.

[4]金德海,韩仁先,李洁.新时代呼唤档案事业发展观念创新[J].档案与建设,2018(9):71-73.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智慧工地;大数据;智能化

1工程概况

某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40万m2。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和绿色施工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成果,如此重要的项目,如何进行好项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管理尤为重要。作为地区首批智慧工地示范项目,该项目将运用BIM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实现项目工地的员工管理、物料管理、进度管理、生态管理和安全管理。

2安全管理

2.1工人安全教育管理

1)实名制人员教育交底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拥有员工实名制认证功能,可以实现工人实名制签到。在工人接受现场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时,通过扫描员工人脸,可以实现培训签到并生成安全交底签名手续。2)安全体验馆教育培训安全教育体验馆可以现场模拟爬梯、安全带应用、墙体倾倒、高处坠落、平衡木及撞击等场景,使员工的教育培训更加身临其境,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1]。

2.2工人违章作业管理

1)远程视频监控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全覆盖,尤其是工地大门、材料库房、施工重点区域等重点场所,确保视频监控覆盖,安保人员定期检查巡视。视频监控数据通过网端传输至智慧工地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智慧工地后台或登录手机端实时查看现场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现场违章情况,提高作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2)未戴安全帽抓拍及报警在工地的出入口和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置安全帽抓拍告警系统,及时发现未正确佩戴安全帽等违章行为,对于违章情况及时发现并告警管理人员。3)临边洞口声光报警在施工现场的电梯井口、孔洞、高处边缘等高危易坠区设置声光警报系统,当人员靠近边界时,系统自动感应并发出声光警报,后台给管理人员发送相关信息进行提醒,有效降低现场高空坠落风险[2-5]。

2.3安全隐患排查管理和危大工程安全管理

通过智慧工地平台,监理人员可以将现场质量隐患和问题拍照上传至后台,相关责任人收到后进行问题整改。管理人员对问题或违章等情况全过程审核,并生成整改通知单、考核结果、安全日志等,实现问题缺陷闭环管控,提高缺陷隐患处理效率。在起重机、升降机、卸料平台、高大支模、爬梯等高危设备附近覆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高危设备运行状态,实现全程监控记录、异常告警,切实提高高危区域的风险管控能力。

2.4风险源监控管理

智慧工地平台可以自动记录已经识别的风险源,并且支持打印,可张贴在工地现场。通过扫描智慧平台二维码,查看风险源具体信息,监管人员可以随时查看风险源管控执行情况,并直接将数据形成清单,按照要求上报给政府监管部门。

3人员管理

3.1人员实名制管理和考勤管理

在智慧工地平台上,将所有参建员工信息录入员工实名制管理模块,建立员工实名认证的管理系统。实名制系统可以应用于员工的日常考勤管理和日常考核管理,对在作业过程中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员工进行处理,切实规范员工作业行为,加强员工安全管控。员工实名制管理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员工的日常履职考勤管理。员工日常考勤信息可以采用门禁系统、移动平台考勤等方式。门禁系统考勤是在项目门口设置人脸、指纹、身份证识别考勤机,员工进入工地施工区域时,门禁系统会自动生成考勤记录。同时,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也可以使用智慧管理平台移动端,进行人脸识别打卡考勤,记录员工出勤情况。管理人员可以登录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后台查看员工考勤记录,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员工出勤数据,计算出员工出勤率、单日出勤数等,并设置考勤预警条件,对岗位出勤不满的情况进行预警。

3.2从业资格管理和教育交底管理

智慧工地平台可以录入员工信息,并对特殊工种人员进行资格证书登记、备案等,对证书数量进行动态管理,对资格证书数量和有效期进行提前预警。进行现场安全班组会或者安全技术交底时,使用智慧管理平台终端进行人脸识别,生成教育培训和安全交底签名记录。

3.3工人诚信管理和工资管理

智慧工地平台具有人才考核功能模块,可以从考勤、作业技能、工作效率等多维度对员工进行考核。管理人员根据考核标准对员工进行权重、打分等,并将考核结果生成人员档案信息库。同时,系统中设置黑名单功能,将失信员工或者严重违章员工计入黑名单系统,将其与授权的企业共享,降低企业用工风险。智慧工地平台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工资管理模块,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利益,影响到企业用工稳定。工资管理模块可以与考勤记录、奖惩记录进行自动核账,对工资与考勤不符、实发工资与应发工资不符、账户资金不足等情况及时发出告警。通过工资管理模块可以对工资发放问题及时预警并提醒管理人员解决,避免用工薪酬纠纷。

4质量管理

4.1质量隐患巡查管理和实测实量管理

质量管理模块是智慧工地系统的又一功能。系统将采集的质量和缺陷问题进行分类统计,按照分包单位、责任人、问题类型及趋势等进行分析,自动生成数据报表,对关键缺陷进行预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查询和统计质量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4.2质量检测报告管理

管理人员可以将各种试验检测报告以及验收材料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数据资料可以与授权部门共享,相比传统纸质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智慧管理平台与政府部门平台可以进行数据传输,实时检索查阅相关信息。

5进度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

智慧工地进度管理系统采用斑马双代号网络图代替传统Project进度管理,可以展示出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情况,管理者可以据此预判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并进行人力资源调配。通过对比前锋线数据,自动显示实际工期和计划工期差别,工程进度展示更加直观。施工现场安装传感器,实现对废水、废气、扬尘、噪声、固体废弃物、能源消耗等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提醒管理人员采取相关措施,改善现场施工环境。

5.1扬尘噪声监测

项目现场设置有环境监测仪,对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噪声和PM2.5等指标进行实时检测,并通过端口将数据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当环境超标时进行告警,提醒管理人员并自动启动现场喷淋系统,降低粉尘颗粒浓度,管理人员收到告警后,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环境干预,降噪除尘使环境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5.2废水监测

工地废水达标后排入市政管道,在排水口设置污水感应传感器,并将数据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后台设置污水氨氮阈值、SS范围值、COD上限值,当监测数据达到事先整定值时,系统自动预警,平台发送预警信息至责任人和政府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则采取措施确保工地废水达标。5.3废弃物监测项目工地现场对废弃物分类存放,分别按照建筑碎料、剩余混凝土及房屋装饰等类别分区域存放,在存放密闭空间内安装监测仪器,数据自动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当垃圾数值达到设置的数值后,会产生预警,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管理人员和责任人,责任人采取措施进行垃圾处理。

5.4废气监测

项目工地现场设置废气传感仪器,主要监测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指标,并将监测数据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当现场监测数据超过整定值时,系统进行预警,并发送信息至责任人,提醒责任人采取措施改善现场空气质量。

5.5能耗监测

通过现场水、电端口设置的智能水表、电表,将使用数据传至智慧工地平台。通过平台进行数据监测和统计,并设置能源使用指标预警值,当现场水、电、气等使用数据达到预警值时进行预警,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管理人员。责任人排查能源消耗异常情况,查明能源消耗异常原因,达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6结语

本项目工程作为该地区智慧工地示范项目,通过采用现代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将现场各个重要数据采集并传输至智慧工地后台,实现对复杂综合项目的现场管理、进度控制、环境监测等目的。通过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将复杂冗余的项目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大量人力、材料、水、电资源,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质量,极大提高了项目施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宏伟,严雷广.基于“智慧工地”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10):90-91+99.

[2]李冉,赵元鹏.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建筑在超高层施工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10):87-89.

[3]罗小祺,杨曦.智慧工地建设需求和信息化集成应用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10):94-96.

[4]聂志强.智慧城市绿色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7):45-46.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远程培训;在线教育;在线考试;培训班;课程学习

专业培训系统是由中国邮政培训中心建设和运营的面向全员、覆盖全网的在线教育平台。有效提升企业教育培训效能,有力地支撑了邮政企业战略转型发展和员工个人素质的提升[1]。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智能化”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主流和趋势,中邮网院亟需转型升级,以更好地实现办好网院为企业和员工服务的目标。

一、平台需求分析

建设云学习服务支撑系统,采用私有系统环境和公有云相结合的混合方式,高效快捷稳定地对全国学员提供学习服务,见图1。

二、平台架构设计

在平台的接入端提供全局的负载均衡功能,具有大量、高并发的接入请求处理能力;业务应用通过服务注册的方式调用基础服务功能,在对平台内部的并发服务请求中同样提供负载均衡功能,在保证事务一致性的前提下,实现快速响应机制。采用消息处理方式,在服务请求量大的情况下采用异步调用,保证用户体验的友好性。基础服务功能采用模块拆分的方式保证各服务彼此独立,某一个服务的改造升级不会影响其他服务的功能,便于平台未来的功能扩展。根据数据库中数据量的具体情况并综合考虑项目的业务状况,采用垂直和水平等分库分表策略提高数据的操作效率。伴随着数据积累,可以对沉淀的数据进行数据分类、整理、分析与挖掘,为基于数据分析的科技创新提供数据基础,见图2。

(一)系统总体部署设计

专业培训系统服务器位于中国邮政网络学院机房中,部署新增的服务器硬件,使用虚拟化技术,构建应用服务器资源池,配合机房原有硬件部署。数据由培训中心的Oracle数据库存储,数据库数据访问采用Hibernate方式,数据传输包括用户直接输入走https协议、系统直接的数据传输采用包括webservice、rpc、httppost等协议传输。

(二)相关系统设计

专业培训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1.数据内容。对于与其他支持系统接口,根据具体需求,定义需要从其他系统中获得的数据,并且要明确数据的长度、类型等。2.数据质量。3.业务编码。相关的业务编码应遵循行业标准,保持统一。

(三)系统功能设计

专业培训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我的培训、班级考试、我的成绩单、培训档案、课程学习等[2]。1.我的培训。包括:培训班查询、公告查询、班级详情、正式报名、旁听报名等[3],见图3。2.班级考试。3.我的成绩单。4.培训档案。查询学员所报名的培训班列表,并可查看成绩单、班级详情,以及所获得的证书。5.课程学习。课程播放的点播和直播服务器在公有云上部署,并可横向扩展,本地带宽占用较多时,可及时将流量上云,保证学员点播学习和直播的流畅性,见图4。本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数据库表共86个,存储了学员信息、资料信息、培训项目信息、培训班信息、课程学习信息、考试信息、作业信息、公告信息等。

三、结语

在线教育平台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大规模网上学习有力地支撑了邮政企业战略转型发展和员工素质提升,缓解了工学矛盾,节省了大量培训经费,已成为集团公司重要的培训学习平台。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员工学习需求的不断变革,原有系统平台也逐渐显现出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原有平台是基于PC系统构建的,在服务企业和员工移动学习方面的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新趋势。二是现有培训平台各系统之间缺乏数据共享与信息推送的有效途径,需要进行平台一体化升级改造。三是单纯以全国中心机房PC服务器数量提升和本地带宽扩建为主导方向的硬件建设已达到了性能瓶颈,无法继续满足提升和优化员工在线学习体验的要求,需要适时引进云计算和云服务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互动共享的学习环境。本文紧跟时代步伐,设计并实现了在线教育平台专业培训系统,以更好地服务和满足邮政企业和广大员工新时代下的培训学习需求。图4课程学习流程图

参考文献

[1]谢册,刘俊英,周晓新,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行业人才开发实践创新——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创新实践[J].继续教育,2018,32(10):11-13.

[2]铁治欣,林永兴,冉宇瑶.基于B/S架构的C语言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9,18(10):103-106,110.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信息素养

科技引领社会发展,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日益广阔的网络平台,借由高速、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教育信息得以面向更多受众及时宣传。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应当不断促进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能力,以改善外语教育效果,完成教学育人目标,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知识去强化自身科技水平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再创佳绩。

1信息素养概念分析

国外信息产业最早提出“信息素养”这一理念,人类可借助信息工具作为信息源头,将不同种类问题加以技术性改善,由此便能充分提升问题处理效率。信息素养还可被解读为当人们对某类媒介信息进行理解时,需要在生活、发展上进行应用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素养应具备创新应用能力,来保证技术的领先,比如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信息素养,教师便可借助各类信息技术能力将学科知识进行有效传递,由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高职外语教师发展信息素养的意义

2.1人工智能时代必经路线

人工智能时代的代表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等,各项技术革新发展,为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改变。信息化为社会发展带来较多可用资源,以外语教育为例,从业者应秉持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借助信息素养完成教学重任。传统教学内容,其应用相对局限,因此取得的教学成效较不明显,唯有借助全新技术形式,方可使教学内容更为领先。在该背景下,人工智能可获得更直观的应用效果,为高职外语教育创新思路提供支持。

2.2落实教师创新教学任务

高职外语教师作为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者,不仅仅需要自身在外语专业知识上功底扎实,还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加工等能力[1]。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高职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要达到可影响学生信息意识、能力的程度。因此,教师可将教学任务的创新意识纳入外语教学实践中,以便更好完善外语教学,保证教学成果的有效性。

2.3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人才

教育界普遍认同一种说法“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外语作为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社会,高职外语教师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者,如果自身不具备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那么培养的学生就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达不到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2]。

3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培养意识有待增加

高职外语课程教学期间,信息化技术应用意识相对匮乏,因此学生并不能享受高职教育带来的现代化成果,导致外语学习效率较差。教学设备利用率相对较低,是现阶段教师信息素养主要面临的问题,另外授课形式中并不具备完整的培养观念,由此也将引发高职学生学习外语时仅将口头学习或外语翻译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信息素养实践效果的发挥,信息化教学技术及观念的缺席,不利于学生发展。一旦缺乏培养意识,外语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传统外语教学课堂整体偏向于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若信息素养培养意识并不能纳入现实课程中,则不利于外语学习。

3.2先进的信息技术未得到充分利用

部分教师借助PPT作为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这仅是最基础的信息技术表现类型,学生常年接受此类相对落后的信息技术教学,可能会产生厌学行为,影响信息化外语教学落实效果。外语教师未采用微课、网课等课程形式,未采用Flash等在线信息教学工具,不利于学生更好开展外语学习。少数教师信息技术观念甚至停留在网页搜索、QQ教学等阶段,是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时代全新发展阶段中的桎梏因素[3]。信息技术未得到充分利用,可能会使教师缺乏对现阶段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良好掌控的能力。当今时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学生现实化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在学习阶段需获得较高程度的外部知识、内在精神等形式的支持,而教学信息技术不够先进,则使学生容易产生较大的学习疑虑,教师教学效果变差。

3.3培养渠道较窄

现阶段,高职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外语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为听说读写结合,将其作为初级信息素养进行应用,会影响学生外语学习质量。该问题与学校未建立合理的培养渠道有一定关系,当高职院校采用的培训方式较为简单、粗犷时,教师所能学习到的信息素养不具备系统性,由此在开展实践时,将减弱实际应用成效,不利于教师发挥教学专业性。信息素养培养,应在过程中塑造出精准的针对性支持对象,将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能力从零抓起,长期、持续培养其信息素养。

4学校层面加强信息素养培养路径思考

4.1提升政策引导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高职学校要结合本校教师教学情况,使外语教学具备全新发展内涵,因此学校要制定出具备科学性及可行性较强的管理机制,其中要包括激励体系、评估考核体系等内容。比如,学校可将教师职称评定阶段中的考核内容与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能力挂钩,教师可借助考试、教学成效等指标,展示较强的自我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帮助学校准确认知教师综合能力。另外,学校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明确资金投入比例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应用程度关系,促进教师可借助更适宜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一步改进融入人工智能理念的外语教学。

4.2加快共享平台建设

学校负责进行校内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应结合校内资金情况,逐步加大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阶段的费用支持比例,还要增大基础设备投入比例,创建智能校园。比如,首先,教师团队应在网络(有线、无线)环境中,更好感知网络服务对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外语教师应对本学科教程方案做出相应改变,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分析APP,为师生外语教学沟通搭建出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以便更好探索教学资源的开发深度[4]。学生在网课学习中,能对资源的信息化、持续化加以关注,深化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应用能力。另外,借由信息化学习平台,学校可更好了解学生现阶段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资料,帮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外语学习思维上的漏洞,有利于教师及时查漏补缺,培养其信息素养。

4.3增大专业培训频率

以学校为单位,为外语教师提供较具针对性的各类信息素养提升能力培训活动,该方式可更为直接地提升外语教师对信息素养的掌握能力,也让学校对教师学习成效加以了解,以便更具精准性地开展各项教育培训活动。现阶段外语教师在外语课程教授过程中,常会忽视对信息素养知识的应用,由此教学形式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外语课程学习的心理,也会增大教师的负担。学校借由多元培训模式,为教师展示人工智能时代中最具成效的信息化教学形式,教师可学习信息素养内涵,参考教学形式,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5外语教师增强信息素养能力相关路径

5.1自主钻研学习

外语教师为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而努力,首先应关注自身学习过程,才能在基层意识领域中,真正完成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接受,由此才可完成信息素养在外语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进行自主钻研,学习信息素养的特征及表达形式,可优化个人信息应用意识,形成互联网的发展思维,更好完成高职外语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外语自学能力。在O2O模式理念中,教师可获取人工智能时代下各类全新教学形式,真正意识到未来线上+线下的教学混合形式将成为高职外语教育改革方向[5]。人工智能给外语教学过程带来的改变主要是借助信息素养意识,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体验外语学习兴趣,从而达成教育初衷,教师自学相关平台化、碎片化、跨界等教育思维模式有其必要性。

5.2网络学习小组

教师要借助网络力量,找寻教学共同体,帮助个人完善其现有教学思维及模式,优化外语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应用信息素养渠道的多元化。借由在线平台等虚拟形式下的交流渠道,教师能在实践教学中感受到各类发展思维的影响,从而找出最适宜自我发展的教学路径,由此更好整合新时期教学目标,改善外语教学环境。网络学习小组主要形式为英语教学交流团队,网络上来自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教学版本的教师通过该学习小组,可围绕信息化教学理念进行交流,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提高自我关于信息、经验等因素的认知程度,以便更好地完成高职外语教学目标。

5.3信息技术实践

外语理论教学知识可丰富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知,而实践则是在外语信息技术教学层面上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素养应用水平。教师可在信息技术相关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过程,比如校本培训课程,针对的便是对外语知识有浓厚学习兴趣的高职学生,促进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6]。教师可借助学校的支持力量,将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外语教学中,以便学生可在学习外语课程时,更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当保证了实践操作的高频率开展后,教师才能为学生讲授更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以此保证在高职外语教学中,教师能持续发展其信息素养。

5.4结合课堂教学

外语课堂教学中,课堂设计部分应保持完整的教学目标,并将外语学习难点重点、实践教学步骤等因素加以融合,以此提升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中的融合成效,为教师更好完成外语教育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力支持。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不仅应在单一教材使用中落实,还要引导教师为学生理解能力负责,保证学生能在吃透教材内容后,掌握自主学习外语的方式,达到从教材中走出、又能深入教材研究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计算机等网络媒体设备的帮助下,将教材中各类人物关系运用外语形式讲述清楚,为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促进学生在教学环境中更好地感知各类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提升学生对教学方式信息化的好感度。另外,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可直接促进学生对课程中蕴含的信息素养教学形式,以此提升外语教师把控课程的水平。

5.5信息素养竞赛

学校、社会应积极搭建高职外语教师展示信息素养的平台,除了定期举行校内校外培训之外,教育信息技术比赛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宣传信息索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该方式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级外语教育信息技术比赛,教师得以开阔眼界,受到鼓舞,并使教师拥有交流现代化教育技术经验的机会[7]。教育信息竞赛的应用,可帮助教师更明确当下信息素养建设趋势,以便从中感知现有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中不甚妥当的部分,加以改善,可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能。

6结语

综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提升了信息交流速度,提高了经济运转效率,进而帮助经济总量获得大幅提升。通过自主钻研学习、网络学习小组、信息技术实践、结合课堂教学、信息素养竞赛等路径,高职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可将信息素养学习成果展示给学生,由此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发展理念。新时代下的高职外语教学,应遵循人工智能时展特征,将传统教育模式通过科技进行创新,为学生搭建出通往信息化时代的有效路径,使我国青年群体的智慧化、信息化发展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姜蓓蓓.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与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耦合路径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2):195-196.

[2]陈坚林.试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与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42(2):14-25.

[3]甘文婷.人工智能应用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J].校园英语,2020(1):62-63.

[4]于晓雅.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8):70-75.

[5]黄伟.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提升教师信息素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1):11-12.

[6]唐怡新,王清.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