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7 08:27:31

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1

【关键词】航空航天医学;医学教育;教育体制;教学模块

我国大规模连续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开始于1960年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创立之时,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以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为主体的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机构,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比较完备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为我国航空兵部队和民航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1]。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新型高性能航空武器大量装备部队,这对航空航天医学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新型高性能战斗机、舰载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列装,它们在高原、海上、舰艇等新的作战平台和地域,面临新的医学问题的挑战;高性能战机的高强度训练负荷、高认知负荷和高心理应激等特点,也对飞行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军航空医学保障手段不断更新,新型保障装备不断装备部队,对航空卫生保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航卫保障工作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较少涉及。因此,现有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航空航天医学发展的需求。通过调研也发现,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毕业学员暴露出岗位胜任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牢固和创新能力不突出等问题,无法满足航空兵部队新装备卫勤保障任职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在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俄罗斯和美国等军事强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国防建设和航空兵部队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新模式和新体系,培养有使命担当、业务精良、素质全面的高素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和强大的国防服务。

1革新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制和制度

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经验,吸收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制的优点,建立中国特色的“院校教育、部队实践、任职教育”三位一体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新体制[2-3]。开展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教育,有助于学员系统、全面地掌握航空航天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本科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基层航空医学岗位,从事航空医学卫勤保障工作和航空医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我国航空卫勤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航空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短板和缺点。带着这些问题、短板和缺点再返回院校接受研究生教育或任职教育,在再教育中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自己的短板和缺点,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完善航空军医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分级训练和教育制度等,建立系统、全面、动态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制度。

2建设模块化航空航天医学课程新体系

借鉴美国、俄罗斯等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模拟飞行、基本理论、医学鉴定、勤务保障、综合实践、军事演练”六个核心教学模块,培养岗位任职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型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满足部队的需求[4]。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模拟体验飞行学习,建立模拟飞行教学模块。增加模拟飞行实践,有助于学员切身感受飞行工作、飞行环境和飞行任务对飞行员提出的医学挑战。将现有理论课程整合,构建基础理论、医学鉴定和勤务保障三个航空医学理论教学模块,这种模块化理论授课有助于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避免边界不清、重复讲授和碎片化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建设标准化航医室和航空生理心理训练实验室为重点,并增加航空兵部队场站卫生队、航医室、航空医学鉴定与训练中心、医院空勤科等见习和实习基地的观摩学习,建强航空医学综合实践模块。通过对综合实践模块学习,掌握部队所需的航空医学训练和航空医学鉴定的任职技能,提高学员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够更加适应飞行部队的岗位需求。通过与航空兵部队卫生队开展联演联训、毕业卫勤综合演练等建设军事演练模块,演练内容突出实战性和航空医学特色,通过演练使学员掌握战时航空医学岗位的职责、任务以及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3注重和突出航空航天医学实践技能的教授

现阶段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学员毕业后绝大多数分配到基层航空兵部队工作。基层部队卫生技术干部较少,因此无论是作为卫生队军医,还是航空军医,一人都要身兼多职[5]。除了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外,还要能够操作基层常用的医学检查设备和治疗仪器。所以,在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突出与基层部队航空医学岗位相关的实践技能教授,要让毕业学员能够比较熟练地操作和使用心电图机、理疗仪、裂隙灯、检眼镜、鼻咽喉镜、耳镜等仪器设备,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正确评定。实践技能的学习能够提高学员的航空医学岗位任职能力,满足岗位任职需求。

4加快航空航天医学辅助教学模块建设

现有的航空航天医学课程仅仅包含了航空航天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无法满足业务精良、素质全面的培养需求。应该结合部队岗位胜任素质的基本要求,针对性地建设有航空航天医学特色的辅助教学模块,着力培养适应部队岗位需求的创新型航空医学高素质人才。在建设六个核心教学模块的同时,建设课外科研、名家讲坛、名篇品鉴三个辅助教学模块,从专业精神、思辨创新、分析研究、归纳整合、总结写作、知识拓展等能力方面对学员开展较为系统的训练。

5尽早接触和学习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

按照目前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的培养计划,在五年的本科学习期间学员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集中学习航空航天医学课程,学员接触航空航天医学课程的时间较晚。建议航空航天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尽早接触和学习航空航天医学知识,在第二学年就开始学习航空航天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让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学员尽早接触航空航天医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航空医学和航空医学工作的认识,培育学员对航空医学岗位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荣誉感[6]。

6建立和坚持学员到航空兵部队当兵锻炼的制度

建议在寒暑假期间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定期到航空兵部队当兵锻炼,在提升军事素质和军事技能的同时,熟悉和了解航空兵部队的训练模式和样式、卫生队和航医室的任务和职责、卫生装备的配置和使用、航空卫勤保障的组织流程和工作内容、飞行人员常见医学问题的防护措施等航空兵部队尤其是航空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学员深入理解航空卫生工作对于提升航空兵部队战斗力和飞行人员的健康水平、维护飞行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其对航空医学岗位的认同感和感情。

7优化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员的选拔和培养模式

俄罗斯、美国等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员的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而且教员有部队的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实战和实践经验。熟悉航空兵部队卫生工作实际,教学内容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3,7]。而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员大部分从院校毕业后就成为了教员。因此,教员对我国航空兵部队承担的任务、作战训练和武器装备等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入、不全面,导致教学内容有时与航空兵部队实际存在偏差,科研工作不能紧贴航空兵部队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改变目前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员的选拔和培养模式,采用院校教育—部队实践—院校任职的培养模式,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首先到航空兵部队的航空医学相关岗位工作2~3年,熟悉航空兵部队医学保障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丰富飞行实战和实践经验。然后,选拔其中优秀的航医到院校任教员,参加教学、科研等工作。这样每名教员都熟悉航空兵部队的实际情况,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贴近部队的实际需求。

8坚持持续广泛航空航天医学岗位需求调研

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坚持持续广泛开展调研,动态掌握航空兵部队对航空医学专业人员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育人工作。通过调查问卷,对航空医学管理和技术从业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广泛调研,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调整培养计划和模式,培养满足部队岗位需求的航空医学人才。通过建立教员每年定期赴航空兵部队代职的制度,熟悉和了解我军航空航天医学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持续动态地提升和改善教学工作。

总之,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航空兵部队卫勤保障水平,是决定我军航空兵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应该不断深化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军航空兵部队快速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建设适应我国航空兵部队发展需求的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航空兵部队培养高素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国明.中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11(4);203-205.

[2]姚永杰,常耀明,胡文东,等.俄罗斯军事航空航天医学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分析[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7,8(5):317-319.

[3]常耀明,胡文东,曹新生,等.军医的摇篮,军事医学的殿堂——俄罗斯基洛夫军事医学院办学特点及启示[J].医学争鸣,2012,3(3):11-13.

[4]冯立宁,张作明,徐文丽.中美军航空医生培养现状的研究与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56-59.

[5]刘桂昌.关于航空军医的工作模式[J].航空军医,2002,30(1):8-9.

[6]姚永杰.革新航空航天医学本科教学模式的设想[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Suppl):121-122.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2

关键词:国际视野;全球卫生;培养

一、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其人才的质量,国际竞争的焦点就是人才的竞争。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国民健康和幸福生活的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卫生人才层次的提高离不开国际化的视野。在高等教育阶段内对在校生进行国际视野的培养关系到职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这样做对于人才培养有一个明显的提前量,培养效果会更加明显,人才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的必要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医学人才培养现状。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习阶段。随着卫生事业以及医疗条件的发展与改善,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一些弊端:缺乏整体性,忽视学科内在联系,多采用“灌输式”,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因此有必要在医学教育的改革中加入国际视野元素,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改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原动力。2.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优越性。欧洲和北美医学教育体系是现代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的代表。欧洲的医学教育历史悠久,医学教育体系成熟,在发展过程中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英国的医学人才模式属于精英选拔,国家不组织统一的入学考试,各个院校在报考的学生中进行自主选拔。报考学生还需要通过专门为医学生设计的语言与智商测试。通过这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生源质量,为医学院校输送了一批具有高分数、高智商、高能力的人才。英国的医学院校学制普遍为五年,在五年医学教育后,还需要经过数年的职业教育方能成为正式的专科医师[1]。这种培养模式,看似漫长,但却保证了医生的技术水平,可以更好的提供医疗服务。美国医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本科为起点。几乎所有的美国医学院校要求医学院学生入学前必须具有大学学位,这四年大学的学习以文理科为主,且和医学的关系并不密切,然后进行四年的医学院学习,这就是“4+4”学校教育,然后是3年以上的毕业后医师职业培训[2]。3.增强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卫生专业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尊重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医学培养模式以及医学课程设置,以推动我国医学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改革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加快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我们的医学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基础知识,更应该聚焦于前沿知识的获取和国际化视角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具备从全球卫生的角度考虑当今人类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能力,还应该对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提出完善医学教育体系的有效方法。

二、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卫生人才培养的实施条件

我国当前的医学教学体系很难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卫生人才已经迫在眉睫。纵观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卫生人才的具体实施需要以下条件。1.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大前提是国家的支持,脱离了国家的支持而空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是行不通的。2.需要医学院校的积极响应。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培养如果只在国家层面上大力倡导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没有对高校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得不到医学院校的积极回应,学校没有真正吸取和借鉴全球卫生人才培养的经验,缺乏探索和实践的所谓国际视野的卫生人才的培养只能是一纸空谈。3.需要融洽的国际文化教育合作氛围。培养国际视野的卫生人才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积极创造和谐、融洽的国际合作氛围。各方面相互协调、齐头并进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实施条件。

三、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的培养方法

1.优化生源。从生源上控制卫生人才的质量是国际视野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医学院校招生可以借鉴欧洲和北美高校的经验,除了考虑考试成绩之外,还可以进行综合实力的测评以获得更好的生源,从而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提供基本条件。医学院校可以大类招生,经过1—2年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后,根据学生综合考核的结果分流到不同的分支学科。还可以选拔一批优秀的医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交换交流等方式实施小班化的精英教学,从而使其具有国际视野并增强竞争意识。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合作是加快卫生人才国际视野培养的重要途径。将我们的培养对象派出去,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具有国际水准的培养模式,同时还要拓宽渠道,利用学术交流、专业会议、课程授课、科研合作等一切可能的机会将国际水准的教育专家和培养模式请进来。国际交流合作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基础,拓展师资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准。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国际化交流,也可以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前来授课,还可以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卫生人才,带来国际化水准的思维、理念及方法。(2)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构建学生的国际化卫生知识体系。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可以选送一些优秀的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了解国外医学教育模式,达到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的目的。(3)以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契机,推进学校国际化的目标。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平台,我国医学院校应瞄准国际水准的目标,以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条件允许时可以签署协议结成合作院校,以达到更好的交流合作的目的。3.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我国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缺点,可以借鉴一些国际化的教学模式以完善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从课程设置上可以借鉴西方优秀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做到与国际接轨。从教学模式上可以综合各国教学体系的优劣,积极学习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主流医学教育模式。例如美国医学教育的特点是严格的入学选拔制度,完整连续的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强制性的毕业后的医学教育以保证医学人才的质量,这种医学教育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的培养对我们的医学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挖掘各国医学教育模式的优点,集其所长,制订出一个完善的方案。在有条件实施的学校进行局部的试点,在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后扩大推广范围,以达到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全球卫生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莫明树,陈代娣,李熠,等.英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1-1072.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儒医;文化;医学教育

儒医是以儒家学说为行医指导思想,习儒而通于医术之人,他们或是儒而知医,或是医而兼儒,甚或是弃儒从医。[1]儒医最早出现于《宋会要辑稿》:“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2]宋代以后,儒士大量从医蔚然成风,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阶层。有人这样描述:他们是一群饱读诗书的儒者,或在朝为官,或教书育人,或耕读自养,虽职业不同,但都有着高尚的品德,都精通医理,都不计名利,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悬壶济世,都在穷其一生做着“治病救人,造福苍生,表率乡里”的大功德。儒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医学教育方方面面,从医学内涵认知到医家道德修养;从古医籍注释到新著编撰;从学术观点阐扬到医理探析等。直至今日,这种影响还在延续。

一、儒医成长的文化根基

学医先学儒,唯有以“儒学经典”立命,方可以“歧黄之术”治人;唯养就“修齐治平”之志,方能练成“身心兼治”之能。历朝历代,涌现出众多儒医结合的著名医家,如宋代许叔微、朱肱,元代周贞、朱丹溪,明代赵继宗、徐春甫,清代薛雪、徐大椿,近代顾观光、裘沛然等。儒医的成长有着特定人文环境和社会根基,他们是古医药文明与儒家思想哺育的历史产物和结晶。1.以儒学积极入世经世济民,体现的是古代儒士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儒学作为主导中国2000多年的官学,对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两汉至唐代52位著名医家中,儒者多见。儒医积极入世,推行仁义,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寄托于医药。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候诊》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北宋名相范仲淹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理念,研习本草,悬壶济世,青年时代便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理想。儒而知医现象则更为普遍,不少名医曾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但却未能在仕途上走远,反而转入医路后作出贡献。金代名医张元素自幼习儒,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讳而下第;明末清初名医喻昌于崇祯年间以副榜贡生进京,奋欲有为,无奈其辅国之见未被采纳,三年后失望离京;明代医学家王肯堂与武之望同为进士,王肯堂因上书抗倭寇事,得罪朝廷,后称病还乡;武之望人称关中鸿儒,但仕途不顺。[3]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儒便是医,医便是儒。2.以儒理通达医理不同于道医以道论医,佛医援佛入医,儒医借儒学研究医理,引儒书、儒理为据。历代医家以通儒为雅,儒家以通医为趣。张从正说:“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如长沙太守张仲景,儒者、官者、医者集于一身,其撰经典《伤寒杂病论》,大量运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词汇和修辞手段,叠音词、排比句,功底深厚,医理精湛。[4]又如撰写《诸候源病论》的巢元方,撰写《黄帝内经太素》的杨上善,补注《素问》的王冰、编撰《外台秘要》的王焘,孙思邈、刘禹锡都是以文名远播业医亦精。他们借儒学研究医理,将仁义纳入医德,“仁爱”“修身”“孝亲”“利泽生民”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5]贯穿于诊病愈疾、总结治验中,既弘扬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道,又提高了医家的人文境界,医学队伍素质明显提高。3.以文化涵养医脉欲为医者,须学博天人。李时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与草泽医、铃医等相比,儒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道医、僧医相比,儒医知识结构宽泛,并能融诸家之长,不断提升自身。[6]在古代,读书人通三理(命理、医理和地理)后,才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透析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价值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健康与情绪的关系等,从而进一步对医学思维、医学哲学、医学德行、医学人文的发展起到引领与推动作用。

二、儒医文化的时代思辨

儒医有四大特征,即医德高尚,后世楷模;尊师重孝,儒家风范;博史通经,著书立说;坚持真理,反对邪说。千百年来,这些独有的文化符号以一种国际化且普世的标准得到传承与创新。法国《堪培拉日报》曾刊登过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的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7]可见,儒家思想不仅适用于封建时代,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可以大放光彩!1.“儒行”天下——医德以儒为官,称为儒吏;以儒治兵,称为儒将;以儒经商,称为儒商;以儒行医,称为儒医……人们在职业前加一个“儒”字,不仅因为它是知识渊博的代名词,也是德行高尚的同义语。[8]儒医文化,不局限于一般文本知识或是儒书,而是通过研读医典、得识病证、深入论理,使医者沉浸于书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儒医不仅意涵着因穷理而技艺高深,也意味着医者的“儒行”。传承和沿袭于当代,便是“医德”。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儒行》篇中,透露出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而不流”、刚毅卓绝、自强担当的风骨品格。这也成为当代医德教育的主流价值,特别在疫病大灾面前,儒医们留心古方秘方搜求研探,向沉疴痼疾发起攻击,与病魔殊死斗争,视疫情如命令,视病人如亲人,留下千古佳话,成为当代医德的范本。2.医以载道——医理儒医儒学修养功底较深,著书立说要高于一般医家,为后世留下丰厚的医学遗产。在明代,一些知名儒医基于学术归纳及职业应用之需,编纂以“医宗”为名的民间医学典籍。[9]这时的医宗典籍有两个倾向,一是探究经典,二是由博返约。儒医通过对医学典籍的整理,加强身份认同,医学知识体系也趋于标准化、系统化。医学典籍的出现和诞生,使得医学知识建构跨越门户之见,有助形成学科化的学术体系,也借由医籍文本的刊刻传播,使医学正典化与大众化相互融会。3.医之境界——医家“儒医”有“良医、大医、圣医”三重境界。“良医”注重技,属于知识论,追求的是“真”;“大医”注重德,属于道德论,追求的是“善”;“圣医”注重道,属于本体论,追求的是“美”。[10]这与当前“新医科”强调的“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的“新内涵”不谋而合。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11]成为儒医精神定义当代医家的五种要素。

三、儒医文化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4

1.1研究对象

2011年4—9月,综合考虑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特点,从东、中、西部抽取北京、浙江、山西、安徽、贵州和云南6个省市,每个省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层抽取2个区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选取一定有代表性的乡镇和村,累计共调查6个省市12个区县48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卫生院抽取15名卫技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全科医生、防保人员、护士、医辅医技、药房等人员。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机构调查表和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继续教育现状、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继续教育的需求。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问卷719份,有效回收率为99.9%。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

2结果

2.1卫生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男女比例为1∶1.7;年龄20~39岁者占68.7%,50岁及以上者仅占8.1%;大专学历占47.6%,本科学历仅占16.7%,尚有1.4%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职称士级和师级分别占32.8%和31.0%,副高及以上职称仅占2.3%,尚有15.3%没有职称;全科医师占22.3%,护士占20.9%。

2.2卫生人才队伍继续教育现状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构有县级医疗机构(42.4%,305/719)、区县行政部门及其委托单位(29.6%,213/719)、地市级医疗机构(23.1%,166/719)等。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参加短期多次培训者占56.0%,参加定期集中专题学习者占20.9%,而参加函授、远程教育、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培训、传统医学师承形式的培训者仅分别占9.0%、7.4%、3.1%、0.9%。49.6%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2010年累积培训时间≤30学时,24.3%累积培训时间为31~50学时,仅7.5%累积培训时间>90学时。仅有18.3%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状况比较满意或很满意,48.0%满意程度一般,尚有33.7%表示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2.3卫生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66.1%,475/719)、培训或学习时间短(54.2%,390/719)、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44.1%,317/719)等。

2.4卫生人才队伍继续教育需求

2.4.1培养人选来源

医务人员认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合适人选有:医学院校毕业的普通大学生(59.2%,426/719)、通过上级卫生局招考的人员(48.1%,346/719)、上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43.3%,311/719)等。

2.4.2继续教育内容需求

有63.5%的医务人员认为乡镇卫生院最需要的医学专业是全科医学,19.7%认为是临床医学,12.7%认为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仅2.8%认为是中医学专业。医务人员认为最需要补充的专业知识有:全科医学知识(82.5%,593/719)、西医专业知识(44.1%,317/719)、疾病预防控制(38.7%,278/719)(见表4)。

2.4.3继续教育方式需求

42.9%的医务人员希望能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培训,33.4%希望能参加定期集中专题学习,而仅8.4%希望能短期多次培训。

3讨论

3.1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1乡镇卫生院尚未形成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继续医学教育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主动获取、更新医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性的医学教育。医学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培训对象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卫生部根据新医改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在岗培训,对农村乡镇卫生院在职在岗卫生人员每5年进行全员岗位培训一次,将培训结果作为岗位聘任与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每年要有1名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用3年时间,培训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的目标。然而目前在农村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乡镇卫生院继续教育体系,并没有相应配套的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具体组织管理、考核、登记、评估等一系列实际操作的规定,很难使乡镇卫生院将继续教育情况与考核、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等相关工作挂钩。由于培训时间较长,乡镇卫生院人手少,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缺乏对乡镇卫生院继续教育的有效监督,使得一些乡镇卫生院和医务人员都不重视培训。

3.1.2继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理想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培训或学习时间短、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脱离了培养目标和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使得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反映在培养方面主要问题是继续教育没有针对性,专家讲的听不太懂,讲的内容和需求不对口,继续教育效果不太大。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对于继续教育内容,全科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知识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希望补充的主要知识,这也和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功能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心理、中医和法律知识也是他们想了解的知识,在今后组织的继续教育中,应关注这些知识的补充。

3.1.3继续教育机构单一,形式缺乏多样性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承担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以县级医疗机构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单位为主,继续教育形式以短期多次的培训为主。而依据文件提出的利用多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尚没有深入开展起来。究其原因,从各级机构承担的职能来看,县级卫生机构是培训的主要承担机构,而各高、中等医学院校和城市卫生机构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培训,只是一种社会责任,并没有充分调动起高、中等医学院校和城市卫生机构对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1.4继续教育与需求脱节,难以调动积极性

从乡镇卫生院继续教育现状和需求来看,目前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现状与其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难调动培训对象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被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有近80%的人对目前继续教育状况的满意度不高。培训和需求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更希望通过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培训或定期集中专题学习来获得相关知识,而不是通过短期多次培训的方式获取知识。(2)随着当前农村居民健康需求水平的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所需医学知识也在向多样化发展,除了希望获得和其服务功能相关的全科医学、西医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之外,他们还希望能接受中医、法律法规、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一差距表明,当前实施的农村继续医学教育采用的思路以强调供方居多,而对需方要求的满足体现不足,没有将继续教育的目标同农村居民的需求、农村的环境特点和培训对象的需求相结合。

3.2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医学教育分为医学院校教育(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策略应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三轨并进。

3.2.1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培养适宜的专业人才

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提出要“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并制定了“从2010年开始,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全科医学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最需要的专业,但是教育部一直没有将全科医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学科)目录,这也是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源头上的短板。实现全科医学专业和学科的建制是首要工作,在教育部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提出对一级学科采取了指令性管理办法,二级学科采取指导性管理办法。这也为未来将全科医学纳入二级学科目录开了口子,可以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研究探索增设全科医学二级学科。同时,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办全科医学专业,发挥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作用,通过正规医学学历教育,即国家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的形式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

3.2.2完善毕业后教育,健全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的毕业后教育主要包括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全科医师培训。全科医师培训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以培养社区医生为主的基层医学教育途径,是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毕业后教育的主要途径。早在1999年卫生部就开始重视全科医师的培养,颁布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卫科教发[1999]第610号),提出了为社区培养全科医师的思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从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的培训需求来看,他们需要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毕业后教育阶段的规范化培训也是优化医生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将逐步成为医学院校毕业生转变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经阶段。因此将毕业后教育阶段的培训纳入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完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必然要求,也是将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有力衔接的内在要求。

3.2.3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创新继续教育形式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5

[关键词]新医科;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爆发、互联网科技的应用普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建设发展新医科教育。在此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必将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因而,以新医科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从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发展。这对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以及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新医科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1.1新医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从形成后经历了实用经验发展、理论总结与探索、传统延续与创新以及中西医交汇碰撞等多个发展过程。医学模式也从经验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为主动迎接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满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现实要求,2018年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着重强调建设发展新医科。与传统的以临床医学教学为主的医学教育不同,新医科旨在推进“医工、医理、医文”相融通,是为了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需求的产物[2]。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3]。1.2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变革。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推动着医学领域的变革。新医科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以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医学发展方向;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医工理文融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4]。创新成为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新医科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的硬性指标。“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多元化人才,但传统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中医药行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5]。这对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重任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根本原则,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推进中医药学科与工理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理念的中医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2构建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2.1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根本任务,特别是中医药创新型人才[6]。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从实际问题出发,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才能让其立足于中国大地,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乃至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水平贡献一己之力。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也大多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因此,要转变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新医科教育、中医药产业发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等一脉相承,着重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借助大量的实验设备、临床实践和师承学习等方式手段,决定了其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临床实验的特点[7]。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做到以充分考虑当下中医药学领域现实需求为导向,造成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创新设计思维及实操机会。要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真正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科优势和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对新医科时代的适应性。2.2构建以新医科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当下大数据统计、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等许多前沿技术已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在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基准,构建以新医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体现祖国传统医学教育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探索医理、医工、医文融合教育,逐步实现从纯医到大医的变革。构建医学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并不仅是简单的讲授关于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物理、化学等诸多跨界学科基础知识理论。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以预防治疗疾病、促进人们健康、获得最大健康效益为教学目标,采用案例分析法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链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学科资源,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医学领域的某个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更多中医药学科之外的前沿知识[8],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理论解决中医药学领域现实难题的能力,培养一批高层次、多学科背景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中医药领域高层次创新团队。2.3素质教育突出人文素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今已有20年时间,新时代的学生素养应该从小情调走向大情调,年轻大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和“敢闯会创”的血性、狼性。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中医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数学、气象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关系到生命、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的确立,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9],这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10],对于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中涉及的“天人合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观点[11],应该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重点强调,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文素养内容凝练出来,突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12],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以培养具有大医大爱人文情怀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为终极目标。

3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变革

3.1探索多主体共育实践模式。按照新医科卓越医师培养目标,高等中医药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改革,应在利用学校现有附属医院资源的基础上,统筹省内、国内乃至国外先进资源,推动医教协同、科教协同、科卫协同的“新体系”发展,最终建成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形成多方合作的共育实践模式。总体上说,高等中医药院校应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联合智慧化医疗机构、医疗大数据企业、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最新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医学创新实践活动,挖掘和充实医理、医工、医文类跨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13]。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专业协会、医疗AI企业、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等部门的产品研发人员、一线工程师和知名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课程顾问,用他们生动的成功实践经验为医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打开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14]。3.2打造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适逢互联网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借助“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中,并统筹校内现有医学课程资源,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突破以往教育教学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传递限制,提高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尤其是优质稀缺名师教学资源的共享[15]。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与省内其他以理工科及文科为专长的高校合作,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外聘创新创业教师,来弥补中医药院校在工科、理科、文科类师资及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上的短板,打造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3.3探索“中医药+X”竞赛实践平台。总理强调:“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16]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可根据自身学科及专业特点,探索构建与中药基础实验、中医学专业实训、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相结合的“中医药+X”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引导医学生挖掘自身的强项,了解存在的不足,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激发们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17]。具体来说,开展“中医药+X”创新创业竞赛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医药学科内部+”,即整合中医药领域的内部学科,在原有分科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内部交叉乃至进行必要的融合创新;二是“中医药学+X”,即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在新医科的视角下多方位促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18]。

4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探索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6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针对医学生开展的培养体系,是指在拥有一定人文知识并且得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能够反映一个人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综其所述,人文素养表现在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自身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自身的谈吐修养等方面,是一个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价值境界和人格追求[2]。依据赫尔曼·施密茨理论,具有仁爱之心、积极向上的医学人文意识,才能够在医患之间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在医学诊疗过程中,患者需要这种医学人文传播所表达的爱,而医学工作者需要学会将客观的医学知识与主观的人文情怀有机的结合,才能传递出带有温度的诊疗[5]。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是健康教育的核心,人文素养教育需尊重人生命价值的本身、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临床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涵盖生命文化的教育、仁爱思想教育、医德教育等。人文素养本身可成为医学工作者自身道德修养评估的杠杆及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医学生是未来的临床医生,是医疗活动的主体,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质量直接体现了医学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对医学模式的转换乃至于医疗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6]。实际临床诊疗中的人文素养要求医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热爱本职工作,对患者要做到认真负责,具备耐心、仁心、同理心,懂得关心患者的疾病之苦,在临床诊疗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医疗事业。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黄金时期,医学生将从实习阶段开始,真正的接触患者、接触临床医生,也是真正融入社会的开始,临床实习期间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医疗队伍素质。但特殊情况下医学教育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线教学成为特殊时期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而如何在在线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传达思想政治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7]。

2目前在线教学中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2.1医学生的自律性面临挑战

医学教育的主体是医学生,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律性等决定了在线教学效果。特殊情况下医学理论、实习均不得不采取线上教学的形式,而线上教学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最大的缺点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主要依赖于医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及自觉性。在线教学期间由于学习时间、空间自由度较大,很多学生随意浪费时间,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刷视频等,因此需要培养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慎独的处世意识。有研究提示手机、iPad成为医学生主要的上网工具,如何更好地规范医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提高自律能力、提升学习自我效能感等,仍然是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8]。

2.2沟通模式的变更

临床工作中的沟通包括医患沟通、师生沟通、医护沟通、同学之间的沟通等,在医患沟通中“医者仁心”是医生自我道德修养的体现。医学生需要培育更高的职业情操、高尚的道德理念、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医学教育在医学生的学医生涯中不仅需要吸取先进的医学理论及技能,更要吸取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人文教育的精华,而现实中现阶段的医学生因为家庭独生子女等社会因素导致缺乏责任感和同理心,不利于“仁术”的开展,更不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生日常诊疗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导致医学生不能直接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医患沟通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不利于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提高[9-10];线上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肢体、眼神等的面对面交流,老师对课堂全局的掌控欠佳,不能很好地感受学生的听课状态,不利于更好的掌控课程的节奏、课堂氛围的调节等;线上教学使医护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主要以教师的介绍与引导为主,跟实际临床场景必然有偏差。临床工作是团体合作、协同工作的过程,线上教学模式使沟通模式发生较大的改变。

2.3医学教育体系本身人文教育的欠缺

西方教育中,如印度,医学生在一年级阶段就接受了人文教育的培育[5],而我国传统医学教育长期处于“重专业、轻人文”的状态,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延续理论知识的学习,医学生接触人文教育的机会主要来自于实习阶段及自身的道德修养的修炼、甚至家庭教育的传承。有些医学生学医是因为利益考虑,认为医生职业收入高、前途好。总体来说市场经济的进步也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改变传统医学模式,将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医疗上的治病救人,更需要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共同完好状态,真正实现“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转换[11]。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上,缺乏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结合。根据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指导性要求,与医学人文相关联的课程包括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入,且这些课程内容与医学专业课程几乎完全脱离,学校和学生本人缺乏对这类课程的重视,学生考核标准和评价大多流于形式,缺乏约束机制,大多以及格为主要目的,不能充分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且医学人文教育方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单纯的课堂讲授一味地灌输已经过时,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热情,积极性不高,也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目前高校医学人文教育仍缺乏较好的体系,人文学科在整个医学院校的目标定位和专业设置中考虑的较少,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和医学人文素质环境的营造。

2.4医学教育工作者自身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

现阶段的医学工作者同时也是医学教育的传承者,在学生阶段缺乏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实际带教过程中可能会传达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阶层歧视、收红包、拿回扣等,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授课过程中仍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不能传达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健全的人文精神,不能充分体现“换位思考”“共情”“尊重生命”等医学人文情怀,从而带教出的临床医生可能具有精湛的医术,但缺乏高尚的医学人文素养[12-13]。

2.5美学教育的缺失

传统医学教育方式往往只是单纯追求课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美学的教育。长期以来医学工作者给公众的形象多较严肃及刻板,生活中缺乏情趣、缺乏美学情操,学生常常认为医学专业学业枯燥乏味,缺乏对生命之美、心灵之美、医术之美的欣赏。总之,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医学事业发展的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4]。

3提高临床医学生在线教学人文素养教育效果的方式探讨

3.1加强师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意识

在临床实习学习中,临床带教教师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带教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专业疾病诊治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临床工作、逻辑思维能力外,老师的言谈举止、医德医风、沟通交流能力、人文素养方面也会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具有更好的实践意义。因此,强化医学院老师们的人文素养教育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医学院的老师们在工作之余应努力学习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做到衣着得体,言谈、举止文雅,态度和蔼可亲,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医患关系、同事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临床教学工作,而且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渐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向医学生传达医学进步的信号,强化医学生誓言,传播临床的感人故事等,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及积极探索精神,培养追求卓越的意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自觉性及自律性,真正体会到医学教育的意义与内涵。此外,教师在线上授课过程中还要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培养医学生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工作者为患者设身处地考量的意识,包括患者经济能力、家庭状况、心理状态等,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社会经济支持也至关重要。教师队伍人文素养教育意识的强化将会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整体起到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3]。

3.2建立人文教育创新教学平台,实现临床实践带教方法的创新

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会进行床边教学,包括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技能操作、病例分析等医疗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沟通交流、学会团结协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线教学不能实际接触患者,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尤其是医患沟通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带教老师可以建立微信或QQ小组群,在群内分享带有人文教育特色的病例及视频,模拟与患者及家属接诊、处置等诊疗的整个过程,也包括与护士的沟通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讨论,并互相查漏补缺,从而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医患之间的交流能力,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交往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等。

3.3完善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院校需要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给予重视,对现有的体制做出适当的改革,提早及提高学院中人文科学课程的开展和占比,在低年级阶段就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后续贯穿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历程中,甚至纳入临床带教路径及制度中。同时建议聘请优秀的社会科学教师、人文科学教师担任课程讲师,宣教健康经济、健康政策的相关知识,并进一步培训和管理在校人文学科讲师,真正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加大讲师和临床医学生的奖励机制,加大在人文科学课程上的资金投入。授课过程中优化教学管理、加强学生与讲师之间的互动,将医学相关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教学及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进而提高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及作为医疗从业者的自我修养。开阔教育渠道,将现代交流平台运用到医学教育中,体现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时代性,比如建立在线教学平台,将视频、课件、动画、图片等结合起来,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利用QQ、微信等微平台,开设医学人文教育模块,将医学人文教育日常化;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视频等媒介,宣传身边的道德榜样,真正做到将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与互联网相结合。鼓励医院举办法律常识、医德医风、医患沟通、医务人员礼仪仪表、临终关怀等知识的培训,开拓医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进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4,13]。线上教学过程中监管机制的建立同样非常重要,除了在教学平台上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痕迹记录、加强签到、录制屏幕等策略,也要求带教老师积极与学生互动,课堂上要求学生开视频,积极提问,课后留置作业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对有所回应的学生给予更好的评价及加分制。人文教学的效果可体现在医学生后期的临床诊疗中,评价体系包括对临床专业知识、医学技能的掌握、从医风貌、遵纪守法程度等,列出表格,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可给带教老师及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请带教教师、患者或家属给学生打分,将综合评分及满意度调查表的评分纳入学生的总体实习成绩中。通过以上监管机制及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和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15]。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起来,建立人文教育创新教学平台,强化人文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互联网”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同样能够逐渐完善起来。

3.4定期举行线上视频会,强化医学教育队伍的人文素养

随着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会议平台的普及,组织医学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开展线上视频会已成为可能。可由医学院教学部或临床带教教师组织,定期进行师生共同参与的人文教育视频会。视频会内容包括医院科室文化、临床实习中遇到的人文问题、当今社会上对医院、医生的评价、好医生的价值体现、医德医风、患者的感人故事等方面。通过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有利于带教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工作状态、心理状态及带教效果等。建立学习小组,督促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在医院内组织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就自身行医历程在线上做学术报告,鼓励这些先进模范们进行学术会议讲座,讲授亲身的救死扶伤的经历,让医学教育工作者及学生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仁爱之心,及大公无私、奉献终身的人文精神,起到发挥先进模范的标杆作用[14]。

3.5积极宣扬美学教育

医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展现病理与生理、人性与道德、宏观到微观的艺术,建议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注重医学生美学情操的培育,在医学生中开展摄影、音乐、舞蹈、绘画、健身等社团活动,线上投稿,督促医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对身心健康的维护意识,为培养医学生高尚的情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之美的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16]。

4结语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7

1.1医学生的价值观我国的医疗体制上不完善,高额的医疗费用、保障不完善的病人、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而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他们尚未进入临床工作,但通过临床实习,对医疗工作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耳濡目染。医学生是医学发展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决定着今后医学的发展,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1.2人文教育医学教育是造就富有情感、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生,而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严重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一方面课程设计不合理,,医学类课程只增不减,人文教育被严重弱化,人文社科类课程很难列入必修课,导致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识不足,医学实践缺乏人文精神的滋润,忽视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继续教育内容仍然以医学知识更新和临床培训为主,也没有将人文教育纳入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中。由此可见,确立人文医学的核心课程,加大人文医学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力度,是我国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进展与改革策略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制度的创新,制度已不仅局限在为其提供保障层面的作用,更多的重点开始关注如何有效激励与促进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的体制化进程也越来越表现出对制度创新的追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教学的创新,离不开医疗体制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变化。

2.1医学生价值观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是对社会的庄严承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工作环境如何恶劣,选择了医务工作,就是选择了“救死扶伤”,任何情况都不改变医学的初衷。作为医学生,应该了解并接受在现有的就医形势下最大程度地治病救人,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将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中,这是时展所需要的,也是医学发展的趋势。

2.2加强人文教育对于处在自身特殊发展时期的医学生应加强人文伦理教育。医学是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学会治病,更要学会待人,要同患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以确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这种医学观的指导下医生可以更深入、更详细地了解病人的各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佳的防治决策。有研究表明: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和实习管理工作中,根据不同实习对象的心理特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带教手段,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及培训等教学活动,提高实习生社会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注重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问题。

2.3改善教育教学规模医学教育规模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遵循高等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卫生服务需求和区域卫生规划为引导,以教学正常运行的基本教学条件作保证,统筹规划各学科(专业)、各层次、各类型的医学教育,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我国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以20世纪初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医学教育以五年制本科为主体,实施“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的培养,学完规定课程或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准于毕业并授予相应学位,成为医学实用型人才。伴随全球化和医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借鉴和消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既要搞精英教育也要搞普及教育。重点医学院校侧重培养科研型或复合型,地方医学院校侧重培养服务地方事业的临床型人才。

2.4重视临床技能实践从教学理念上着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带领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达到规范技能操作、打牢实践基础的目的。在实训与实习教学环节,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如:成立技能培训中心,自编教材,购置模拟人,录制教学录像,配置直播示教系统和网络平台等,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并有效实施,可有效的促进医学生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校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3小结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8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监控

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世界很多国家已经把成人教育纳入合理的教育资源,终身学习让很多人实现了受教育的权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普及,教育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像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也需要顺应高学历的要求,继续参加成人医学教育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当下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成人医学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为医务人员的储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其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而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1我国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的发展现状分析

1.1对成人医学教育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觉得只有接受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是专业人才,大多数高校都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放在了提高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质量上,对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缺少足够的重视,成人医学教育的改革和质量监控也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成人医学教育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成人医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医院的在职医务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参加理论学习只是对实践的补充。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和监控,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形式。1.2成人医学教育注重经济利益,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现在我国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投入也比较少,为了学校的正常支出,很多学校把成人教育当成了学校创造收入的一种渠道或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人医学教育成为了很多人花钱混学历的一种主要途径。成人医学教育的课堂上,上课时的签到率非常低,有时课堂上上课的学生甚至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成人医学教育,不管是入学还是考试,一般都是非常容易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成人医学教育的印象,他们觉得只要交了学费就可以毕业,教育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1.3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略了教学实践。成人医学教育中,在教学设计上仍然是按照普通的高等教育模式来进行的,根本没法突出成人医学教育的主要特色。成人医学的教学中,由于学员大多数是来自基层医疗单位的在职医护人员,所以教学中注重理论的讲解,忽略了教学实践。大多数成人医学教育机构注重经济利益,控制教学成本的投入。因此大多数成人医学教育机构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就忽视了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更让学员失去了研发和创新能力。

2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

教育质量是成人医学发展的根本,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是确保成人医学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想实现成人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推动成人医学教育的改革。2.1重视成人医学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优秀的教育观念是发展成人医学教育的生命,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转变对成人医学教育的认识,失去了其发展的根本和原则,那么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就没了方向。要想构建成人医学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就必须在观念上改变对成人医学教育发展的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用新的成人医学教育理论来指导办学。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基层医护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为基层医护队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现在很多乡镇医院,很多医生和护士不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但为了适应医学的发展,不得不安排业务突出的医护人员参加成人医学院校的培训,来适应新型医疗市场的发展。2.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成人医学教育质量。要想提高成人医学的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教师聘用的把关,确保成人医学教育质量得到稳步地提升。另外,由于成人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加强医学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员的临床实践。例如:成人医学教育机构可以聘请优秀的教师来教学,把先进的医学理论传授给学员;还可以和一些医院合作,建立临床实践基地,为学员的医学临床实践提供临床场所;除此之外,还要经常开展教学研究,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等措施来为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2.3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成人医学教育考试改革。考试是评价成人医学教育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高成人医学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深化成人医学的考试改革。成人医学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是年龄偏大,记忆力比较差,文化基础也普遍偏低。因此,在对成人医学教育学院进行考核时,不应该只考察他们的记忆能力,而是更加注重对他们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考核,加强他们对医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例如:在成人医学的学员考核中,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对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论文考核等形式,还需要注意学员的平时成绩。

3结论

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基层医护人员的知识和学历提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成人医学教育应该根据学员特点,加强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形成特色教学模式,为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质量保障和监控,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医护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启良,邓玉梅.高等医学院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教育界,2013(28).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9

学科建设是疗养院发展的一项复杂性、综合性工程,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疗养院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学科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的培养。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三性”的载体,为学科提升产生吸收和输出的能力,一方面学科聚集优秀人才,通过继续医学再教育,吸收新理念,创出新思想,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以学习班、进修培训等形式,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实现以疗养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服务为主导、健康体检管理为主线、矫治康复理疗为主攻、中医养生保健为主旨”的现代化疗养院的学科建设。

2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缺乏认识长期以来,疗养院在继续医学教育方面重视不够,认为疗养院医疗业务相对单纯,工作技术含量少,同时医务人员对疗养医学专业的发展也缺乏认识,造成思想上普遍轻视继续医学教育。此外,随着聘用人员的增多,部分科室工作必须依靠聘用人员来完成,以至存在着重工作轻培养,重深造拿文凭轻实践学习,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提高,重近期利益轻远期效果,重在职人员轻聘用人员,重院外教育轻院内教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深入开展。

2.2对继续医学教育缺乏整体远景规划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目前疗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虽然已经很重视,但还没有制定出比较明确的政策和远期规划,在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各相关部门协调、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仍然缺乏整体设计和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人员的知识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但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人员多由医务部(处)科训助理兼管,他们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因此存在着表面性工作做得较多,而缺乏对远景规划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

2.3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制度建立不完善一是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医务人员产生“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思想,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往往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没有一个比较配套的措施和监管机制,无法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医务人员进行科学量化和管理。三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考评方法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强,仅仅是注重形式,缺乏长远的计划和目标。

3探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新思路

3.1营造全员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卫生技术人员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继续医学教育首先是个人受益,其次是单位受益。健全调整继续医学教育组织机构,制定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规定、五年规划及各种培训制度,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与聘任、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形成全院、全员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的良好氛围。

3.2推进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要推陈出新医务人员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是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知识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而要唤起广大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热情,关键要在继续教育的形式上推陈出新。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内容要动态的,对象是多层次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内容单一的教育方式必须逐渐被淘汰。近年来,疗养院与医学院校进行联合办学,成为医科大学的临床学院,联合承办硕士研究生班培训,与科研机构建立健康管理体系的研究,提升了疗养院的学术水平,搭建了医务人员求知的平台,开展部级及军队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进修学习、院内学术讲座等,这样提高了医务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医务人员得到更好的继续医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篇10

关键词:“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标准;职业教育

1“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及标准开发意义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确定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主要是“5+3”模式,“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是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标准开发则是该项目实践创新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1.1填补空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证。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规范统一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仍在探索和完善中,全科医学专业的课程及标准[1]大多套用自临床医学专业,没有对接全科医学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岗位需求。目前,基层全科医生培养路径都是临床医学加后期转岗(规培)培训,“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统一的各学段人才培养标准,实践过程无法进行规范和指导。1.2突破壁垒,实现医学学历教育与培训衔接互通。建立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通、互融、互认的运行机制,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间的壁垒,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选择“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健康中国”和地区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也是建立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创新突破。职业教育标准建设是在职业教育与其他层次、其他类型教育的对接与融通中摸索前行的[2],因此,借鉴学分校际互认和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以标准开发作为突破口,可以为医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3路径探索,共享职业教育校级标准开发成功经验。我国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学校层面标准意识及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与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研究建立覆盖“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全学段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不仅对人才培养质量有基础性保证作用,还可以有效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标准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其他专业,特别是“3+2”人才培养项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标准开发顶层设计

标准开发尊重教育共性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医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规律,以教育和卫生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为根本依据,保证标准制定依据的科学性、统一性。深入调查当前医学教育研究成果和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时效性。2.1坚持协同、开放、透明,建用结合。专业、课程是职业院校标准建设主体,应积极组织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标准调研制定,通过各种形式公布、宣传和指导执行,保证各主体获取相关信息,反映共同需求。依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先后以及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确定标准开发时序,以保证标准时效性。标准应边建设边应用,在反复应用中动态改进。2.2坚持人本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医学教育关乎人类健康,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开发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将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纳入评价标准和内容。另外,标准的开发必须兼顾地区差异和行业特色,必须呼应“健康中国”对医学人才资源需求的综合化、高技能化需求。2.3坚持学校建设主体,地校行院协同参与。“3+2”临床医学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机构的全科医学人才,标准开发中卫生计生行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地方政府和医学高校必须发挥主体作用。

3标准开发和运行机制

学校于2015年组建由政行校院(企)四方参与的医教协同办学理事会,下设专门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与督导委员会,由省、市、地方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单位专家组成。该委员会职责是论证我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和督导实施,督查、规范、评价人才培养过程,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化解难题,统筹推进标准建设工作。

4标准开发步骤

4.1第一步,系统调研论证,明确目标定位。学校2014年在江苏率先复办临床医学专业,明确农村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定位,据此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也为师资、基地及教学资源标准的建设做了界定。准确把握“健康中国”行动对农村基层人才的需求特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标准开发的逻辑起点,制定了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标准),此标准的开发、实施、改进为“3+2”标准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4.2第二步,科学逻辑架构,确定建设方案。“3+2”基层全科人才培养全程医教协同,分为通识和专业基础、专业和综合实习、专业理论提升和临床规范化培训4个阶段。每一阶段目标递进,都要明确出入段标准和教学(培养方案、培训大纲)标准,并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标准、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监测评价指标。以此为逻辑框架,确定标准开发内容和时序,保证标准建设的全面性、前瞻性和系统化。4.3第三步,协同开发实施,常态监测改进。“3+2”涉及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临床教学基地、社区教学基地、“规培基地”多个办学主体,虽然阶段标准由各自主导,但各阶段标准和教学过程的衔接论证、实施都需要由我校协调组织,反复论证,提前告知学生和教学管理团队。此外,阶段办学主体要同步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资源及要素标准,并严格监测执行,持续改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5标准制度开发应用成果

5.1开发成果。经过3轮实践检验和改进,我校“3”部分标准体系基本建成,“2”部分正在实践和改进中,建成内容见表1。5.2应用成果。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已有两届毕业生参加了全国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99.18%,笔试通过率为91.7%。毕业生基层就业率86.5%,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充分体现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依据《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临床学院评审办法(试行)》,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中遴选、建设临床和社区教学基地,每年开展常态化督导评估,所有临床教学基地都高标准通过医教协同办学理事会组建的评审组评估。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职业教育标准建设规划了科学架构,提供了新技术、新路径,我们将在后续标准建设和新一轮修订中落实,充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坚定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贾雪梅,朱俊勇,雷宏博.我国全科医学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