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5 17:14:27

医学教育思想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1

关键词:预防医学思想;赣鄱中医文化;价值分析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明确提出预防的重要性:强调为了使社会大众不生病或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必须关口前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这是积极应对当下突出健康问题、以低成本获得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目前解决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行动中设定的目标为: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的比例2022年达到90%,2030年达到100%。《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的诸多指标与古代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和观点不谋而合。而赣鄱中医文化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中医文化,融医术医德医风之大成[2],许多赣鄱中医大家的“治未病”思想对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中医理论蕴含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医理论倡导“治未病”,即预防为主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可体现为西医中的三级预防理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所谓未病先防是指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补养体内的精气、保持正气,慎避虚邪侵害,从而防患于未然。既病防变是在疾病发生初期,及时采取各种干预措施,预防病情的蔓延和恶化[3]。二级预防工作中,既有药物、针灸等手段,也包括饮食宜忌、慎避风寒等诸多调养法则等。瘥后防复是疾病初愈至完全恢复正常健康状态这段时间的预防措施。如生活起居应有规律,注意生活调摄,避免劳累过度、慎戒房劳和喜怒过度以及悲忧太甚等过度的情志刺激、避免疾病复发、新病侵袭和促进健康转归。我国古代关于预防思想的阐述频频见于经典古籍中,如《易经》中有“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阐发了养生防病措施。次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等,这些都是古代预防思想的具体体现。古代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气候水土论》中首次阐述疾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强调:知道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的什么病更重要。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无论古代中医,还是古代西医均对预防医学思想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自古有之。

2赣鄱中医文化概述赣鄱中医文化

[2]是在赣鄱文化的大环境下形成的特色鲜明的江西中医文化,其中的医家著作和医家风范堪称赣鄱中医文化的精神所在。赣鄱中医文化中渗透了诸多“治未病”(预防、养生、保健)的思想,为当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赣鄱中医文化蕴含的预防医学思想

赣鄱中医文化蕴含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赣鄱医家的“治未病”“养生”“保健”等方面。赣鄱医家致力于养生研究,学术成绩斐然者有诸多医家,如龚廷贤、龚居中、朱权、李梴等,尤其是医家龚廷贤知行合一,享寿97岁,其为践行中医养生之典范。赣鄱医籍中有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龚信的《古今医鉴》、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李梴的《医学入门》、万权的《养生四要》、龚居中的《福寿丹书》、徐荩山的《寿世传真》等养生专著,流传下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仍是值得当今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学习与借鉴的宝贵经验。

4赣鄱中医文化预防医学教育思想价值

龚廷贤,明代医学家,赣鄱中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多部医学著作中均阐述了“治未病”即预防医学的思想,并身体力行。龚氏认为[4],医者应首先树立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终身热衷于此并践行之。他在宣传预防医学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医学著作中记载许多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的方法,如他指出:“若出现发病先兆,医家应积极指导,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赣鄱诸多医家强调从饮食、心理方面调养身体;龚廷贤提出预防传染病的方式:切断传播途径使他人不病,并推荐空气消毒、环境熏蒸、口服屠苏酒等方式对瘟疫进行预防[5];重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养生方法的传播,这些预防的思想目前依然适用,对疾病的预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赣鄱医家的诸多“治未病”思想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均有体现。4.1重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养生方法的传播。龚廷贤是赣鄱中医的代表人物,其很多医学思想与当代的预防思想不谋而合。如龚氏重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养生方法的传播。而该医学思想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高度契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第一项重大行动为:普及健康知识,强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WHO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健康中国行动主要指标中明确提出:倡导个人了解掌握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的比例2022年达到90%,2030年达到100%。上述具体行动是对“治未病”思想或者预防医学的理念的具体落实。4.2通过饮食等方面的调养。“保其元气”《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赣鄱医家也推崇“药补不如食补”,主张通过合理饮食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龚信《古今医鉴》说“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人道至要,饮食以节为主,滋味以淡为主”“节饮食,调理有则,过之伤神,太饱难克”[5],在《寿世保元》[6]中说:“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和而遂颐养也”。龚廷贤认为,若人们平时能通过饮食等方面的调养“保其元气”,则“百邪不能奸,百病无由作矣”[6]。其在《药性歌括400味》中记述了亦药亦食之品400味,通过医学典籍传播食疗防病知识。龚居中在养生专著《福寿丹书》中说:“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盖脾籍于谷,饥则水谷自运而脾虚,气转于脾,饱则脾以食充而塞气”。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说:“饱食即卧,乃生百病”。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第二项重大行动为“合理膳食行动”,指出合理膳食是保证健康的基础。并将“合理膳食”细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如人均每日食盐、食用油、添加糖及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分别为:不超过5g、25~30g、≤25g和≥500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人均每天和每周摄入的食物种类应分别为12种与25种及以上。平时进餐时宜细嚼慢咽,保持心情平和、愉悦,忌暴饮暴食,但也需注意避免因过度节食影响必要营养素摄入[1]。这充分说明目前制定的诸多健康政策均能追寻到中医文化的影子,而赣鄱中医文化是中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4.3注意个人修养、调节身心健康,以防病治病。龚廷贤在《鲁府禁方》[7]中记载了“喜怒偏执”“忘义取利”等人之百病;“思无邪僻”“行宽心和”等医之百药以及“延年二十箴”“劝世百箴”等歌诀,劝诫人们平时要注意个人修养,调节身心健康,以防病治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处世方式对疾病预防非常重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第五项重大行动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指出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公众幸福感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便是心理健康。具体指标有:成人每日需有7~8h的睡眠时间,个人应正确识别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和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各类医务人员应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倡导养德养生理念,保持中和之道,提高心理复原力;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1];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在赣鄱中医文化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4.4注重妇人调养。赣鄱医家[6]认为,妇人一生经历经、孕、产、乳不同阶段的生理特性各异,因此在生命养护上注意随期而变。陈自明认为经期最是要谨慎调理,否则“轻为宿疾,重可殆矣”。经时须注意勿过劳,劳则耗气动血;行事须镇定,勿惊,“惊则气乱”,气血横骛,可致经停;须慎怒。“怒则气上”;须防六淫侵袭;慎饮食。经行之时,饮食勿过冷、过热,此皆可致经行停止。孕期是妇女特殊生理期,关系生命繁衍。清代曾鼎《幼科指归》:“当其胚胎在腹,节饮食,慎寒暑,绫伤淫佚,勿遇忧怒,无一而非滋培之道”。陈自明认为为产后应“高倚床头,厚铺茵褥,遮围四壁,使无孔隙,免被贼风”。产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于营养,以利于产后肌体的恢复和产后哺乳的需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第七项重大行动为“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指出:女性应注意特殊生理时期的卫生,熟悉妇女常见疾病的表现和预防常识。家人应注重对经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女性的心理关怀。主动参加婚前、孕前健康体检,选择最佳生育年龄,怀孕前后3个月均需补充叶酸。孕妇应保证膳食合理,营养均衡,维持适宜体重。心态积极、心情放松有助于预防孕期和产后抑郁。知晓各种避孕方法,了解使用避孕方法的注意事项[1]。所以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与赣鄱医家所提出的观点和做法高度契合。4.5注重老年人养生保健,以延缓衰老。龚氏在《寿世保元》中提出老年六戒,并总结“延年良箴”,从安行、寡欲、避寒暑、节饮食、慎起居、心胸宽等方面以存精、惜精[6]。龚氏的《济世全书》中所载老人常服之白糕,以莲子、百合、山药等制成,可扶元气,养脾胃[8]。其创制之辟谷丸,取材新鲜黄牛肉、茯苓等,方法简单易行,可益寿延年。徐荩山认为人到六十以后,身体衰弱,急需借助可服长春至宝丹。服此丹能健脾开胃,进食止泻,强筋壮骨,填精补髓,活血助阳,润泽肌肤,调和五脏,延年益寿,返老还童,至老无痿弱之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第十项重大行动为“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中指出:应主动学习和了解老年人膳食知识,精心设计食谱,选择营养食品,保证食物摄入量充足,如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肉、鱼、奶、蛋、大豆及其制品等食物应保证充足供应。老年人应多晒太阳,但不能在太阳下暴晒,以防晒伤及过量接触紫外线诱发的皮肤癌。还应适量运动,通过食材的选择有意识地预防营养缺乏,延缓肌肉衰减和骨质疏松[1]。充分说明健康中国行动中的“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亦与赣鄱医家的做法不谋而合。4.6中风的先兆及预防。医家龚廷贤指出如大指、次指有麻木不仁感,或有手足无力、肌肉微掣等症状,应即刻服用愈风汤、天麻丸以防中风发生[4]。《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第十一项重大行动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指出,早期脑卒中发病有如下特点:突然出现的有:一侧肢体无力或者麻木;说话不清或听不懂他人讲话;视物旋转、无法站立。一过性视力障碍,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出现头痛难忍,症状逐渐加重或呈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出现这种情况时,应将患者放平,仰卧位,不要枕头,头偏向一侧,注意给病人保暖。同时,立即拨打120,尽快送达医院。抓住4小时的黄金时间抢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大幅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1]。古代赣鄱医家对中风先兆的描述非常形象生动,并且给出具体的预防药方;而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与古代赣鄱医家异曲同工,并且提供了最新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既有传承也有发展。4.7切断传播途径使他人不病的预防医学思想。龚氏提出切断传播途径使他人不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如对瘟疫的预防,龚氏推荐以下方法:利用艾醋熏蒸、空气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菌,通过熏蒸衣物、洗鼻和口服屠苏酒等方法预防疾病的传播。如果家中有患瘟疫的病人,应将患者衣物置于甑(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上熏蒸,高温杀毒,则可使一家不被传染。邻居、亲戚患有瘟疫,探视前先用清油涂抹鼻孔,使其“任进入,候出外”[5],然后用纸捻成条状探鼻取嚏三五个,就可预防疾病,避免被传染[4]。《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第十五项重大行动为“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建议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胳膊掩口鼻,正确、文明吐痰;鼓励使用安全套,提倡负责任和安全的性行为;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种疫苗[1]。虽赣鄱中医名家与健康中国行动对传染病预防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二者精髓却高度一致,并且赣鄱医家对传染病的预防已有非常细致具体的流程和做法。

总之,赣鄱中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赣鄱医家所提出的“治未病”观点和身体力行的各种防病手段及措施,对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以及政府所制定的诸多健康政策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健康中国行动促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R].2019.

[2]赵海梅,隋华杰,刘红宁,等.探究赣鄱中医文化的底蕴[J].中医研究,2015(5):13.

[3]张雪飞.预防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张稚鲲.龚廷贤医学教育思想评析[J].中医教育,2008,27(4):6972.

[5]龚廷贤.万病回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6]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7]龚廷贤.鲁府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2

学科建设是疗养院发展的一项复杂性、综合性工程,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疗养院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学科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的培养。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三性”的载体,为学科提升产生吸收和输出的能力,一方面学科聚集优秀人才,通过继续医学再教育,吸收新理念,创出新思想,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以学习班、进修培训等形式,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实现以疗养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服务为主导、健康体检管理为主线、矫治康复理疗为主攻、中医养生保健为主旨”的现代化疗养院的学科建设。

2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缺乏认识长期以来,疗养院在继续医学教育方面重视不够,认为疗养院医疗业务相对单纯,工作技术含量少,同时医务人员对疗养医学专业的发展也缺乏认识,造成思想上普遍轻视继续医学教育。此外,随着聘用人员的增多,部分科室工作必须依靠聘用人员来完成,以至存在着重工作轻培养,重深造拿文凭轻实践学习,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提高,重近期利益轻远期效果,重在职人员轻聘用人员,重院外教育轻院内教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深入开展。

2.2对继续医学教育缺乏整体远景规划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目前疗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虽然已经很重视,但还没有制定出比较明确的政策和远期规划,在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各相关部门协调、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仍然缺乏整体设计和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人员的知识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但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人员多由医务部(处)科训助理兼管,他们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因此存在着表面性工作做得较多,而缺乏对远景规划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

2.3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制度建立不完善一是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医务人员产生“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思想,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往往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没有一个比较配套的措施和监管机制,无法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医务人员进行科学量化和管理。三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考评方法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强,仅仅是注重形式,缺乏长远的计划和目标。

3探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新思路

3.1营造全员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卫生技术人员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继续医学教育首先是个人受益,其次是单位受益。健全调整继续医学教育组织机构,制定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规定、五年规划及各种培训制度,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与聘任、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形成全院、全员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的良好氛围。

3.2推进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要推陈出新医务人员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是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知识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而要唤起广大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热情,关键要在继续教育的形式上推陈出新。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内容要动态的,对象是多层次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内容单一的教育方式必须逐渐被淘汰。近年来,疗养院与医学院校进行联合办学,成为医科大学的临床学院,联合承办硕士研究生班培训,与科研机构建立健康管理体系的研究,提升了疗养院的学术水平,搭建了医务人员求知的平台,开展部级及军队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进修学习、院内学术讲座等,这样提高了医务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医务人员得到更好的继续医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总体目标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教育。其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三、主要内容

(一)参加对象

我市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高、中、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取得执业资质的在岗乡村医生、个体医生、厂企校医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二)组织管理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应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领导,并提供条件和制度上的保证,应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好落实。要充分利用我市各级各类卫生和医学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规划、领导和管理。

卫生局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由卫生局有关领导及市直医疗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委员会在局政工科设培训办公室,负责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全面管理。作为市医学继续教育基地,卫生干部培训中心在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全市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协调、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完成以下职责:

l、拟定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计划;

2、负责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组织申报;

3、依据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

4、在培训办公室指导下,承担各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统计和登记上报工作。

全市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贯彻落实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的计划与要求,做好本单位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考核、登记等管理工作。

各单位要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卫生技术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服从所在单位的安排,接受考核。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和本单位规定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后,有义务更好地为本单位服务。

(三)内容和形式

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应以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注意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并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卫生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学等有关内容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以短期培训为主,、出版专著,获得科研立项、奖励等亦视为参加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卫生干部培训中心定期将认可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学科专业公布,供卫生技术人员选择参加。

全市卫生技术人员除参加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医学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及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公共科目外,必须参加卫生局组织的继续教育科目的培训。

四、组织保障

(一)考核方式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对象任职期限内学分可以累计计算,平均每年取得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得低于25分,当年所获学分不得低于20分。学分的授予与管理应严格执行《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有关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考核登记制度。各单位要有专人负责,每年对本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的各类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和获得的学分进行登记;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培中心指导下每年对专业技术人员《证书》进行验证,作为与晋升、评聘、注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挂钩的依据。

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卫生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合格、技术职务聘任、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列入单位年度考核工作目标,作为卫生局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

建立继续医学教育的评估制度。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定期对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二)奖惩办法

市卫生局对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违反本《实施意见》,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不力的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对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技术人员,要视情节分别给予批评教育、年度考核不合格或缓聘、低聘、解聘卫生技术职务和不准参加相应技术职务资格考试、不予执业再注册的处理。

l、不服从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安排的;

2、未达到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修业不合格的;

3、学习期间违反办学单位的有关规定和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

4、未获得规定学分数的;

5、在学分登记、年度和任期考核中弄虚作假的。

(三)经费管理办法

继续医学教育的经费,采取单位、个人等多渠道筹集的办法解决。各单位要将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纳入单位预算管理,卫生技术人员本人也应承担一定的费用。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举办单位收取合理的培训费用。

五、其它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4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监控

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世界很多国家已经把成人教育纳入合理的教育资源,终身学习让很多人实现了受教育的权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普及,教育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像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也需要顺应高学历的要求,继续参加成人医学教育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当下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成人医学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为医务人员的储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其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而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1我国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的发展现状分析

1.1对成人医学教育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觉得只有接受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是专业人才,大多数高校都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放在了提高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质量上,对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缺少足够的重视,成人医学教育的改革和质量监控也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成人医学教育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成人医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医院的在职医务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参加理论学习只是对实践的补充。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和监控,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形式。1.2成人医学教育注重经济利益,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现在我国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投入也比较少,为了学校的正常支出,很多学校把成人教育当成了学校创造收入的一种渠道或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人医学教育成为了很多人花钱混学历的一种主要途径。成人医学教育的课堂上,上课时的签到率非常低,有时课堂上上课的学生甚至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成人医学教育,不管是入学还是考试,一般都是非常容易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成人医学教育的印象,他们觉得只要交了学费就可以毕业,教育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1.3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略了教学实践。成人医学教育中,在教学设计上仍然是按照普通的高等教育模式来进行的,根本没法突出成人医学教育的主要特色。成人医学的教学中,由于学员大多数是来自基层医疗单位的在职医护人员,所以教学中注重理论的讲解,忽略了教学实践。大多数成人医学教育机构注重经济利益,控制教学成本的投入。因此大多数成人医学教育机构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就忽视了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更让学员失去了研发和创新能力。

2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

教育质量是成人医学发展的根本,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是确保成人医学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想实现成人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推动成人医学教育的改革。2.1重视成人医学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优秀的教育观念是发展成人医学教育的生命,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转变对成人医学教育的认识,失去了其发展的根本和原则,那么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就没了方向。要想构建成人医学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就必须在观念上改变对成人医学教育发展的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用新的成人医学教育理论来指导办学。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基层医护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为基层医护队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现在很多乡镇医院,很多医生和护士不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但为了适应医学的发展,不得不安排业务突出的医护人员参加成人医学院校的培训,来适应新型医疗市场的发展。2.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成人医学教育质量。要想提高成人医学的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教师聘用的把关,确保成人医学教育质量得到稳步地提升。另外,由于成人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加强医学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员的临床实践。例如:成人医学教育机构可以聘请优秀的教师来教学,把先进的医学理论传授给学员;还可以和一些医院合作,建立临床实践基地,为学员的医学临床实践提供临床场所;除此之外,还要经常开展教学研究,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等措施来为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2.3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成人医学教育考试改革。考试是评价成人医学教育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高成人医学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深化成人医学的考试改革。成人医学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是年龄偏大,记忆力比较差,文化基础也普遍偏低。因此,在对成人医学教育学院进行考核时,不应该只考察他们的记忆能力,而是更加注重对他们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考核,加强他们对医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例如:在成人医学的学员考核中,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对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论文考核等形式,还需要注意学员的平时成绩。

3结论

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基层医护人员的知识和学历提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成人医学教育应该根据学员特点,加强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形成特色教学模式,为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质量保障和监控,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医护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启良,邓玉梅.高等医学院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教育界,2013(28).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2016年1月,随机抽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不同职称、学历、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500名,针对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情况发放自编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4份,回收率94.8%。其中有效问卷474份,有效率为100%。参与调查的医务人员中,男性占32.57%,女性占67.43%。医生占60.4%,护理人员占23.3%,医技人员占16.4%。学历为大专人员占28.5%,学历为本科人员占49.8%,学历为硕士及以上人员占21.7%。初级职称人员占47.2%,中级职称人员占30.5%,高级职称人员占22.3%。30岁以下者占40.4%,30~45岁者占33.7%,45岁以上者占25.9%。同时调取2013-2015年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相关数据。1.2研究方法1.2.1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四部分:填写者基本信息、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知和参与情况、对科室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成效方面的评价和建议、对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和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建议。1.2.2随机抽取访谈对象90人,其中院级领导5人,中层管理干部15人,临床医生25人,医技人员20人,护理人员25人,调取2013-2015年继续医学教育相关资料。1.3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

2结果

2.1对CME的认知情况:认为开展CME有必要441人,占93.0%;有时参加CME活动289人,占61.0%;经常参加CME活动166人,占35.0%。2.2收获及影响因素:认为可以提高专业水平的占56.1%;认为对工作有帮助的占30.8%;认为开阔和发展思维的占66.5%;认为可以提高理论水平的占46.0%,见表1。2.3医院职工对CME活动的评价:内容符合和基本符合“四新”占74.7%,对授课老师方法满意或很满意占9.1%,对CME教材质量满意或很满意占4.4%,见表2。医院职工认为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占75.1%、扩大硬件设施投入占84.8%、信息化建设占90.3%,见表3。

3讨论

3.1医院管理层要重视和支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结果显示,医院职工对继续医学教育很有需求,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对提升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医院管理层要结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和卫生行业领域发展的新特点,统筹全局,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一是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形成医院和科室双重管理体制;二是发挥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质量监控作用,建立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例会制度;三是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部门的发展;四是保证经费支持,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抽取医院业务收入作为继续医学教育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3.2加强和扩大宣传,强化继续医学教育思想意识:结果显示,仍有部分职工存在学习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不高现象。因此,医院要从根本入手,加大继续医学教育宣传力度,使继续医学教育成为医院职员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是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发放宣传彩页、播放宣传教育片、制作展板和海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和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宣传;二是增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4],真正把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转变成自觉的行动[5];三是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和远程医学教育建设,尽快实现网络医学教育平台的全院覆盖,使其对内是宣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平台,对外是树立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形象的窗口。3.3加强制度和体制建设,严格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实施:本研究结果显示,之所以会出现“经常参加”、“有时参加”、“根本不参加”等参差不齐现象,主要还是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建设,是继续医学教育得以深入、持久、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6]:一是从规章制度着手,完善、更新医院和科室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二是成立科室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制,把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与医务人员年度考核、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职业再注册等紧密结合[7];三是建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评价体系,及时有效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3.4进一步丰富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和形式:根据表2中结果,医院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目前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基本符合“四新”要求,但在“三性”方面差些,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师配备、活动形式等方面尚未兼顾到不同学历、不同岗位和不同专业群体的学习需求。因此,结合医院发展和人才培养,注重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动性和创新性至关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是适应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8]。3.5发展壮大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本研究结果显示,医院现有继续医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要进一步壮大师资力量:一是每年拿出一定的教育经费用于选拔科室业务骨干外出研修、攻读学位、出国深造,搭建老中青分布合理、构建科学的师资队伍;二是借助CME项目的实施,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介绍最新的疾病诊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保证师资队伍能够及时接收到最前沿的医学科技信息和医学研究成果;三是与国内外的知名医院、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高层次卫生人才的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从而保持师资队伍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先进性。3.6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硬件设施投入,引进软件管理系统:结果显示,医院目前尚未实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职工个人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降低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网络化管理效能。因此,引进继续医学教育软件管理系统,通过应用互联网、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IC卡、POS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CME项目信息公开化、个人学分电子化存储与查询,个人可以通过账号和密码登陆系统查阅学分获得情况。

[参考文献]

[1]徐婷婷.关于肿瘤学会开展国际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8):3127-3128.

[2]谢冰,林婧,蒋莹,等.医疗联合体内继续医学教育共享平台的建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4):497-501.

[3]马晓红.某所2008-2012年继续医学教育数据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2):149-150,160.

[4]凌蔚.中医医院临床医生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28-29.

[5]付晓宇,孟群,敬蜀青,等.新时期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4):2-3.

[6]李燕云,马维红,马静.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3):436-437.

[7]王玲玲,鲁立,盛伟.国外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及启示[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11):1189-1191.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6

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是它的创新程度。医学教育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探索未知,如果缺乏先进性,其本身的生命力也就不存在了。衡量选题是否创新,主要看选题的内容是否能开拓新领域,提出新思想,新理论。要使研究具有一定的水准,而不是低水平或高水平的重复,创新往往便是一个决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的创新性决定了整个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新意。任何研究贵在开拓和创新,医学教育研究也是同样。著名历史学家候外庐先生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的,如果一个学者不敢言前人之所不言,为前人之所不为,因循守旧而无所作为,是不可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的。”在选题中正确地贯彻创新性原则,可以保证预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第二,科学性。

是指选题要有先进的科学依据,科学依据的主要标志在以下三个方面:以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不违背科学规律;以前人的信息资料为依据,充分了解课题的现实位置;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出发点。但对自己的经验应避免主观、片面。医学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基于医学与教育两门学科衍生出的一门边缘学科,进行医学教育研究,要以医学教育学科的科学原理来指导自身的活动。医学教育研究选题的科学性是医学教育研究成果能否被推广应用的基础,它制约了以后的整个研究过程。因此,医学教育研究在选题时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的理论根据,既不能毫无事实根据地乱选,也不能与以往已被实践检验为真理的科学理论相悖背。选题应遵循:所选的“题”理论和实践基础、选题过程和方向应该符合科学性。这样做才能使整个选题过程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使得定题以后的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言之有据,述之有理,施之有效。

第三,可行性。

课题的选定要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在医学教育研究选题时,应该正确估价完成所选题目的难易程度,还要对完成选题的客观条件有足够的估计,如:人员水平、研究条件、信息资料、经费来源等。正确估价完成所选题目所需的条件,正确估价完成所选题目所需的时间因素、领导、群众在道义上能否给予支持的因素,现有设备条件因素和各种协作条件因素等等,只有正确地估价了研究人员能否具有完成所需选题的各种主客观条件,选题才具备了可行性。重视选题的可行性是搞好医学教育研究的前提。为此,要对自己与选题相关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足够的估计,是否能承担、完成;如果选题与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周围的客观条件相距很远,可行性自然要明显下降。要使选题具备可行性,必须在选题时充分认识研究人员的优势和劣势,摆正自己在医学教育研究中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教育研究本身不走或少走弯路,最终取得成功。

第四,必要性。

开展医学教育研究是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从而进行理论与方法上的探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因此,选题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学术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是说,预测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有多大,要以社会需要及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对医学教育研究课题而言,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防止把经济效益看得过重,因为这不是医学教育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与优势,医学教育研究主要是社会效益。在进行医学教育选题时应该注意:选题应根据医学教育的实际需要而进行,同时应根据医学教育这门科学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选题的过程真正符合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需要。

第五,目的性。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7

关键词:学制差异;医学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比较研究

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教育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医学与人类生命健康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在医学中的价值[1]。现阶段,医学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逐渐被重视,学科教育和师资队伍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目前我国仍然无法针对在校医学生设定统一的人文教育大纲和人文教育目标,其根源是我国医学教育多种学制并存的问题。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目前现存三、五、六、七、八年等五种学制[2],其中三年制医学类教育还存在专科和中专两种学历培养层次差异[3]。医学教育学制差异的表象背后是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各地区对医学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但居民对医疗带来的健康需求以及与医疗相关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因素却不存在明显差异,更不会因医护人员接受教育层次差异而存在职业道德差异。

一、医学教育的学制差异与社会需求

不同层次学制的医学教育相对应的是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与此对应的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人力资源承载的差异。人对生命健康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但地区经济对医药卫生事业投入和居民的医药需求支付能力却存在较大差别,这种社会经济支付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区域的卫生人力资源承载。通过对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和承载力把握,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层次差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然存在。医学教育本应当是精英式的教育,在招生、培养和社会定位上都应当是遵从于精英化的职业目标[4]。现实的人才需求的层次差异是不同层次医学教育并存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社会对不同层次医学毕业生执业能力存有差异的包容性,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执业能力却不存在差异化要求。因此,即使在差异化、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有着几近相似的培养目的———具有人文关怀能力的医生。相近的目的,不同的学制和教育理念,这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中应正视学制差异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因而,针对不同学制下医学生选择合适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二、教育者对学生培养目标心理定位的影响

培养目标是教育者对培养对象的心理定位最为直观的体现,也是制定相应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核心依据。不同学制医学教育之间最为表象的差异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这种定位是社会对医学高等教育要求的具体化实现。如协和八年制临床医学培养目标是“具有满足21世纪医学科技竞争和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足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同期的厦门医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从事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执业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在总体目标的差异性影响下,医学教育呈现的状态是专科层次为“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长学制则是“本科强化型”课程体系,缺乏结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将影响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短学制医学教育中尤为明显。教育者对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心理定位也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在长学制高层次医学生培养中教育者会强化人文教育,而短学制低层次医学生培养中教育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人文教育。众多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示出:长学制的医学生培养目标中包含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系统的临床知识”,短学制则仅仅包含执业能力的要求,未涉及到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学制差异下教育者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要求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源动力。

三、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认知的影响

培养目标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心理定位的外化体现,医学生的自我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也影响着医学人文教育。学制不同的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认知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呈现的趋势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并非完全相对应。根据文献数据分析,短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自我职业道德素质认知水平整体偏低,学生对医学的认知流于职业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等外在形式,对医学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本质认识存在严重不足[5];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自我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整体上医学的本质和医生的职业道德认同程度较高,超过三分之二医学生选择学医的价值取向是因医学本身的社会价值,而非外在动因[6];长学制的医学专业学生对自我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则低于五年制本科、高于短学制专科学生,呈现居中的态势,对自我职业道德的倾向性选择中,近半数的选择呈现的是多元化趋势[7]。相较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所呈现的结果差别,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得出短学制的医学生对专业认同更倾向于作为社会生存的技能,未能将医学视为与生命休戚相关的学科;五年制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社会接受度高,更容易将专业作为人生的理想和事业发展的基石,自我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较高;长学制医学生的自主思想较重,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更在意自我的发展和成就,自我职业道德认识水平居中。不同学制的差异化职业道德自我认知需要在教育中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教育培养方式。

四、修业年限差异对课程设置体系的影响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医学生在校修业实践中实践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0%,部分长学制占比高达50%。医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安排通常包含有基础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课程。四种课程体系构建成为医学教育的主体部分,但学制不同,四种课程体系所占比重和学时数量存在明显差异。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如前文所述,是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为目标。学制的长短并未对毕业生是否能从事临床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学校教育承担的基础任务是相同的。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课程有着统一的要求,各个层次的医学教育变化的依据主要为根据理论课修业年限和临床实践教学年限的时间分配而施行具体的课程体系和难易程度规划。总的来说,中短学制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时间分配一般为12个月或以下,长学制的临床实践教学时间通常在24-42个月不等。短学制医学教育受修业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课程配置仅仅是满足专业教育基本要求,部分院校根据自身能力开设医学人文类选修课程[8];五年制的本科教育在基础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初步实现有方向性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教育模式[9];长学制则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培养计划,以及依靠师资力量增加或增设部分相关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其中综合类院校中,可供医学生选择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更为丰富。学制差异与教育层次的差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主动学习积极性的落差,让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五、学制差异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思考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价值教育的核心所在,是教育医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施展自身高超医技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推动医学生自身素质建设的必由路径。基于不同学制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为:

1.医学人文教育在不同学制下的变化并无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三年制到八年制的各种层次医学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医学人文教育,但是这种重视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呈现出较为粗放的以课程多少和课程深度衡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固然课程多少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标志之一,却不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医学人文教育应当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观,关于治病救人的信念和正确认识医学与人的价值观。虽然随着学制的增长,课程体系也变得更为充实,但仍未有效的将医学人文教育定义为一种价值教育。

2.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并未与投入呈现出正相关。学制差异带来的不仅仅是医学专业技术的能力差异,同时也存在医学价值教育的不足和对如何做好医生的方法论的学习不足。长学制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高投入低产出的效果也是目前医学人文教育应当深入思考的。医学作为与人类生命休戚相关的科学,其从业人员也应当具有善待生命的仁爱之心。这要求现代医生培养体系中要训练学生的不仅是临床的技能,还包含有如何做好医生的价值观念。短学制医学教育中存在学生先天认识不足和后天培养投入有限的问题,不仅是依靠人文教育投入增多就可以实现效果转变的,而应当从最基本的价值教育方法中去改变。长学制医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反映出单纯依靠投入不能解决问题,对医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更需要观念的改变。

3.医学人文教育需要观念思路、课程体系与学生情况相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务人员的重要途径,有着工业社会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标准,是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产业化之后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不同学制的存在是高等医学教育向社会经济发展不足的妥协,高等医学教育却并未因为这种妥协而降低对健康服务的追求。任何层次的医学教育在宏观上都为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学习训练体系,力求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成为造福一方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即无论何种学制医学教育都应将人文价值作为教育的目标,这是不同学制之间医学人文教育的共性,而特性在于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应采取区别的方式方法达到培养目标。医学人文教育在不同学制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并不具有现实可复制性,推进人文教育是实现基于医学人文价值和生命健康追求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在不同学制中应当借鉴的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核心精神,各个层次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应当结合学生的特性推进人文教育。

作者:叶子辉 蔡胜 单位:杭州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足立智孝.美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历史与理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8-13.

[2]陶骏贤,施长春.我国医学教育学制与培养方式现状及改革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33-35.

[3]季晓辉,王锦帆.试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1):39-42.

[4]曾益新.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3):1-3.

[5]吕广石.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10-13.

[6]薛蕾.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7]郭佳,赵欣,万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11):1357-1361.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8

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教育的现状是:一方面,医学教育思想观念不能与现阶段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多年一贯制,缺少变化和创新,培养目标落后于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因此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高等医学教育从单纯的专业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上来,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现代医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和谐、相统一的具备良好素质的人。现代化的、科学的医学教育观应当是:坚持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与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相同步,重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辩证统一,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辩证统一,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辩证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辩证统一,这种医学教育发展的辩证统一观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和单一,缺乏个性和专业特征。如网上查阅的20余所医学院校的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都定位于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医药科学技术或管理工作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对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都包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医药本科专业介绍》规定的专业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基本具备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和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

2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措施

2.1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的发展

前一段时期,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相当一批医学院校合并进了综合性大学。高校合并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推动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合并之中,人们往往热衷于把规模做大而忽视了把学科做强。尤其是一些医学院校被合并后,学科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休克现象。现实一再提醒人们:一所大学不会因为合并进来一所医学院,其办学水平即刻就有大幅度提升;医学院校也不会因为进入综合性大学,其学科实力马上发生质的飞跃。这里,有一个互相整合、渗透、融合的过程。要深入探讨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尊重医学学科自身的内在规律,认真研究医学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应有的位置,积极支持优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在多学科的融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学科的繁荣。

2.2制定长远规划,积极推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积极探索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又有助于发挥研究人员创造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对学科建设要制定长远规划,不急功近利;引入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拨款机制,鼓励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高院校的综合实力。

2.3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综合化,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要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为人类提供综合化服务的知识和能力。由此,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改革的重头戏。教学改革必须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整体优化,注重课程结构渗透、交叉、衔接和合理分工;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将大大加强,课时比例将逐渐增加,其内容也将扩大,更加注重培养医学生同社区、家庭、居民的联系,以便于多角度考察病人。

2.4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创新教育体系中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一环,亦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思路,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教育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规划设计新的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现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目前各医学高校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2.5加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医学院校要形成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加强与其他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交流,以互通有无,了解医学、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进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组织正规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注重校内群众性学术活动的开展,组织专家举行学术报告会、座谈会、学术沙龙等,以促进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提高科技人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与国外医学院校建立友好往来关系,互派访问学者;聘请知名教授和医学界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等方式增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3结语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9

1.1对人文精神的遮蔽

当一个知识门类获得大学的建制,就意味着它从边缘走向中心。学科制度化进程使得每一个学科都专注于单科的知识生产,力求将知识以规范的形式表达,使其拥有控制的权力,对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进行界定,并将不符合其规范的知识体系均排除在外,从而使得各学科之间树立壁垒。医学也不例外,通过医学学科建制,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泾渭分明,这也包含医学和人文学科不断划清边界。学科规训极大地促进了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赋予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其中主要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相互拒斥与分离。学科规训是知识/权力的结合,使世界按照一种井然有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并加剧了对科学的推崇。但与此同时,科学具有唯理取向,强调精确化、规范化和体系化,关注的是范式、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科学关照的世界中,纯粹的工具取向排挤了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的生活关注更多的是一种冷漠的剖析和粗暴的强制。医学属于科学的范畴,科学精神是为了求真,人文精神是为了求善,医学和人文科学都属于“人学”。然而,在现代医学学科规训发展的推动下,人文和医学被界定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在学科规训的影响下,医学与人文分裂,医学人文关怀被边缘化,这导致了医学技术化和医患关系物化。医学更注重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却抽离了医学中的价值存在,放逐了医学中的人文情怀。医学教育注重“形而下”的部分———医学知识、医学研究方法、医学手段、医学组织、医学物化的科学成果等,而其“形而上”部分———医学的科学精神、道德、伦理等构建的医学价值体系被遮蔽。

1.2对人文教育的驱离

医学教育的体制化、精细化使得人文教育边缘化,医学教育嬗变成为一种技术训练,关注的只是知识的判定与积累、知识体系的构建、技术操作的训练,漠视学子的价值取向、道德信念、意志品行、内涵修养。在学科规训取得制度化安排的新的情境下,学科规训的方式也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变成一种新的、有普适效应的权力技术。正是通过权力技术的推广运用,医学教育不断挤占、排斥人文教育,使其在医学院校中无以立足,难以实现其教育功能、显现教育成效。医学教育在课时安排、课程计划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显示出对人文教育的排斥。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基础类学科为例,在医学教育中几乎不见踪迹。有的院校将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人文类课程仅设有思想政治类课程,过分偏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政治服务功能。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一些文学等选修课程,但因人文主题不鲜明、课程体系缺乏逻辑性、课程开设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医学人文交叉类学科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人文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医事法》等,在多数院校仅是象征性开设,其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层次性、系统性,并且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被视为“劣势学科”,很难引起师生重视,难以激发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此外,医学院校即使开设此类课程,也全然当作一种技术教育(书写、考试、评分),将人文教育归入方法理性、技术理性的藩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1年组织的由46家高校参与的一项医学人文教育调查结果显示:88.7%的院校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机构,73%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没有编著或者引进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教材。医学人文教育所受冷遇可见一斑。

医学学科规训致力于医学知识与技术的生产、研究与界定,并不断通过权力技术的运用,对医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遮蔽,并在具体医学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对人文教育进行挤占、排斥与驱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理念。当下医学界技术至上理念盛行,医学主要被定位在技术层面,导致医学技术性和人文性的严重失衡。医学教育注重培养医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格的熏陶和品行修养的塑造,疏离了医学中最为重要的温情与人道。医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性养成相分离,人文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对医学生学习与研究倾向、职业道德的理解与定位、自我认知与价值取向等进行负面指引。第二,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学科规训促使医学不断完善自身学科体系。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上基本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见习等,而有关人文、社会、行为科学等课程比例明显稀少,在课时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均挤占人文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人文教育的弱化加剧。第三,考核与评价。医学学科规训将医学教育的考核与评价制度规范化,对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见习与实习等均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而人文类科目大多被列为选修课形式,考核要求及标准也较低。第四,学术规范与学术组织。医学学科规训在研究学术的价值、主体及方法等的基础上,制定医学精细的学术规范,并推进其制度化安排,但并未较多涉及医学人文教育。此外,医学教育拥有众多的学术组织,创立许多医学学术杂志,而涉及医学人文类则相对较少,例如,国际上有《医学与哲学杂志》、《医学伦理学杂志》、《临床伦理学杂志》、《医学人文学》等为数不多的期刊,国内有《中华医史杂志》、《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等以及医学教育类期刊中的一些版块涉及医学人文教育,因此在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学术制度化安排等方面明显逊于医学专业教育,这得人文教育被驱离至边缘。

2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突破医学教育学科规训的藩篱

2.1医学教育中人文缺失现象

在现代学科规训制度下,医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价值取向的偏离、人文精神的缺失、实践体验的缺席已成为一种现实。医学生缺乏敬畏生命、关爱患者的情感;缺乏毕生奉献医学的敬业精神与崇高的职业道德;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良好的沟通技能。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出现的医生职业自尊淡化、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等现象,也显现出在医学教育中由于人文教育弱化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2探索突破医学学科规训的有效途径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出医学毕业生应当具备60种能力,涵括7个领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这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表明培养医学生要使之不但具有精湛的医术,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因此,应突破医学学科规训的限制,结合医学特色,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使医学教育折射出更加深切的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医学人文教育被提出并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是跨越医学和人文学科的边界,将医学与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组建起来的一个学科群,主要包含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源起于19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医学院校推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已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知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此外,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评价监督、学术研究等方面大胆改革,取得卓越成效。当代医学人文学的任务和历史使命,是要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交流与互补,丰富与完善医学,哺育医学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克服医学和保健服务中的技术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复归“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医学人文教育乃是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交织融合,不可硬性剥离二者的关系。医学教育必须突破学科规训的藩篱,挣脱出医学知识与权力交织的罗网,认真审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目前医学生的学习倾向颇具功利性,忽视对文、史、哲、经、法等学科的学习,从而造成通识知识匮乏、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内涵浅薄、缺乏创新能力。由此反映出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弱化、医学生人文精神迷失等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令人堪忧的状况,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以“社会的人”为中心来构建医学体系,关注生命的整体,关注诊断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注重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诊断技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第二,改革医学教育教学实践,改变以智育为中心的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对课程进行系统化整体设计,整合优化医学人文教育多层次课程模块,并改革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将人文内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修养水平等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激发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内驱力。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协作教学,共同研究医学人文相关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努力提升教师人文素质修养,改变工作理念与工作作风,注重人格力量,避免教师人文精神迷失。第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人类、感悟人生、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营造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氛围,塑造崇高的现代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篇10

一、现状

(一)河北省医学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绩

河北省培养医药类学生的院校共51所,本科院校6所(独立设置3所,综合3所),专科院校11所(独立设置4所,综合7所),中专35所(普通中专10所,职业中专7所,社会力量办学18所)。2008年河北省医药类学生除成人教育外招生总人数为60326人。其士招生人数为100人,占0.17%;硕士招生人数为1299人,占2.15%;本科招生人数为7994人,占13.25%;专科招生人数为21069人,占34.93%;中专招生人数为29863人,占49.50%。[1]多年来,为了提高医学人才质量,改善医学教育环境,河北省各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规范了中等医药学校办学要求。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省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规范和加强我省中等医学教育管理的决定》中指出,今后各类中等医学专业学校凡新开设中等医药卫生类专业,一律要上报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共同审批,并接受专业评估,否则,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允许其毕业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评估和认定,取消了170所招收医药类中专学生的各类学校的招生资格,对8所社会力量办学提出警告,限期整改,重新评估。[2]

(2)提高了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技能是考核医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河北省卫生厅和教育厅决定,对河北省各级各类高中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毕业前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此项工作始于1993年,当时只考核中专生,2002年扩大到专科生,2004年扩大到本科生。经过多年实践,通过技能考核,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2]

(3)加强了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河北省卫生厅和教育厅决定,对河北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进行评估,此工作始于2001年,当时只对本科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评审,2002年增加了专科院校,河北省已有三百多个临床教学基地进行了评审。通过评审,加强了河北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规范了临床教学管理,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医学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问题。

(1)学校设置不合理,规模过大。随着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大,河北省医学院校数量和规模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河北省11个市共有51所医学院校,其中高校17所,中专35所,平均每个市1.5所高校,3.2所中专,并且这些学校相对比较集中,石家庄市的中专就超过10所。这些学校整体培养的医学生大大超过河北省卫生人力实际发展需求,供需比约3∶1,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

(2)教育层次不合理。在河北省医学教育层次中中专的比例最大。随着社会对医学教育需求的提高,医学教育培养的高层人才的比例略有提高,但幅度太小。2008年研究生、本专科、中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2%、48.18%、49.90%,研究生比例仍然太低,中专比例太高,不符合河北省卫生技术人才需求意向调查及发展需求预测。

(3)专业结构不合理。虽然河北省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做过几次调整,但变动幅度不大,目前各层次的医学教育中仍以临床医学类为主,护理专业的比例次之,短线专业显得规模过小,社会发展所需的新专业人才培养更显不够。河北省中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类专业从未停止过招生,并且在专业结构中的比例均相当大。[1]

(4)办学条件有待提高。[1-2]由于医学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有些学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的改善没有跟上办学规模的发展。实验室、实验设备和临床教学基地相对不足。目前河北省医学院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学校在专任教师总体数量、师生比、专任教师学历、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方面不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或《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

二、改革与发展的战略

(1)以人为本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是医学教育发展的主体,医学教育的发展要靠人,医学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为了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构架新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提高教育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把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德才兼备高质量的卫生技术人才。

(3)适应社会需求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命力。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必须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确定医学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使医学教育的发展既适应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培养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人才,保持招生和毕业生就业良好循环,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4)改革创新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医学教育并没有随着“十五”期间高校的扩招而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应从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大众化教育转向重视医学学科特点、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教育,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医学教育评价机制与方法。改革与现有医学教育不适应的体制,鼓励改革实验,为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学校布局

医学教育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进而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加强岗位需求调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指导和监督医学院校管理工作,总体规划医学院校的布局、规模、结构和层次,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医学教育体系[6]。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实行)》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学校必须加强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针对医学教育培养规模过大,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差、招生规模小的现象,应尽快调整医学院校的布局,减少学校的数量,进行资源重整,对在校生人数少、办学条件差的院校,尤其是主要为所在县服务的县级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实行撤、并调整,根据河北省总体和每个市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学校数量。

(二)科学制定医学教育规模,调整层次结构

医学教育培养规模必须与区域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一定时期内培养规模如果远远小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会阻碍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浪费。因此,在确定医学教育培养规模的时候,要立足于满足河北省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河北省年均医学毕业生数远远超过年均卫生技术人员需要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因此应对医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根据《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到2015年研究生教育提高到12%,本专科教育(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到60%,中专教育减少到28%[7]。而河北省实际比例分别为2.82%、48.18%、49.90%,由于高级人才培养不足,分配去向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河北省防病、治疗实际水平的提高,故此,应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专科教育,大幅度压缩中等教育。

(三)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扩宽专业口径

河北省卫生技术人员从总体数量上已经饱和,但从各专业来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虽然几经调整,但变化不大。[8]《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调整和减少医学类专业数量,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取消中等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在保留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同时,积极开展通过毕业后教育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到2015年,进一步减少专业数量,普通本科教育主要设置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和护理学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设置医学相关类专业[7]。多年来,河北省各层次医学教育招生中临床医学类专业占有很大比例,中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类专业从未停止过招生,并且在专业结构和各层次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均相当大,因此,河北省急需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停办或减少专业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的专业的招生,增加或扩大社会急需人才短缺专业(如医疗辅助类专业)的招生,试办有市场需求、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专业(如高层次全科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及医学营养等专业),使医护比、医药比、医技比等各种比例结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