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系统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3:45:13

营销系统论文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营销系统速度

正如《兵经百篇•速》中所讲:“视而不见,人将先发。发而不敏,人将行发。难得者时,易失者机。迅尔行之,速哉”。知识经济时代,先机即商机,兵贵神速,速度超过成本或品质,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流,成为企业经营首要目标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应调整自身结构,采取适宜对策,构建提速机制,建立速度营销系统。从企业经营系统出发,构建企业速度营销系统应包括灵敏的营销信息系统、高效产品开发系统,柔性生产制造系统以及快速产品分销系统等诸多子系统。只有将这诸多子系统统筹起来考虑才能明显、有效地提高系统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最大限度地缩短从观念到现实的时间。虽然与企业经营有关的部分因素的改进,也能局部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均不可能达到未来速度营销的要求,无法确保当前的改进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依然获得有利的回报。

高速营销信息系统

市场瞬息万变,有速度还要有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的基础是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快速反应的营销信息系统作为联结企业与环境的纽带,对企业的内外部信息沟通和决策等经济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大多数企业原有营销信息系统是完全按照以前营销策略和运作流程设计的,基本上是一个日常业务处理系统,缺乏决策支持功能,缺乏外部数据采集功能,系统封闭性较强,营销信息与企业整体信息系统无法对接,与ERP制造信息脱节,导致现有营销信息系统无法大幅度地提高营销管理水平,成为实现速度营销的瓶颈。因此,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采用先进的、集成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

应大力投资建立企业新型的数字式基础设施,建立公司的营销数字神经系统。营销数字神经系统会使事实和思想更容易从公司的基层涌现出来,从掌握这些信息的雇员处涌现出来——而且,可能还会使许多新答案被提出,并且它使公司能快速地完成这一切。

营销数字神经系统能帮助企业快速地获取销售、合作伙伴、顾客等重要信息,快速地为公司内部需要它的人提供有价值信息,提供完美集成的信息流,在正确的时间到达系统的正确地方,使能够对问题和机遇做出更快速的反应,从而使公司在高速商业世界中具备与对手竞争需要的反应速度;通过营销数字神经系统将营销实体过程转变为虚拟过程,从而构建企业虚拟价值链,通过镜相的世界,增强企业有效地“看”物质运作的能力并使企业能在市场空间控制协调这些市场场所的活动,进一步用虚拟活动代替实质活动,并在市场空间上利用信息建立“新的顾客关系”,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建立营销数字神经系统合理结构,通讯部分、数据库部分和应用程序部分都应有合适的体系结构,并且相互之间要协调运作,密切配合;大力开展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目前进行商贸活动的一种最先进手段,它是用户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网络,网络便会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给用户各种选择。一旦用户确认,网络便会自动完成买卖合同签订、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实现营销活动的快速开展;进行面向过程的企业再造。基于传统的功能层次组织结构下开发的营销信息系统,其内部结构也是一种功能层次结构,每一个功能单元几乎是一个个近乎封闭的任务团块,它们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交互和协调工作,这严重制约了营销信息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快速反应的营销信息系统必须要考虑所有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协作,为适应这一要求,就需要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营销信息系统,使系统中的异构部件在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基础上有机的集成起来,形成面向业务流程过程的营销信息体系结构,这是快速反应营销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

总之,在新营销环境下,大多数业务都将变成自我服务的数字化业务,客户服务将成为每一家企业增加价值的主要职能,变革的速度以及针对客户个人情况的关注的需要将迫使公司在内部采纳数字化程序。理解这种变化及变化的性质,构建基于全新理念的速度营销信息系统,对于构建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效产品开发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越发短暂,加快产品创新,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已成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先开发新产品往往能获得技术专有性,给后进入者设置较高的进入壁垒,同时,还可以为产品技术或其它活动确定标准,迫使后来者采纳这些标准,而这些标准又反过来使企业的领先地位更持久。创新领先企业可以优先获得稀缺资源,优先选择劳动力、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及有经验的管理人员,选择开发具有较大需求潜力的产品,开拓有吸引力的市场,迫使竞争对手处于不太理想的竞争地位。

要使产品创新处在领先地位必须建立高效产品开发系统,这须首先从转变产品开发指导思想入手。树立正确产品开发思想必须对环境和产品本身有正确认识。产品开发环境正在从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寿命期长、信息含量少、一次性交易的环境向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寿命期短,信息含量大,并且顾客基础不断变化的环境转变。市场现实状况重新驱动了对产品的定义,产品被定义成顾客问题解决方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由顾客和生产者联合确定的,并且是开放式的,它的最终用户可以对方案进行改进、升级或重新配置,在此基础上形成连续的方案产品替代,并且方案的替展与顾客所遇问题的发展步调一致。这就需要同顾客建立一种战略性的关系:稳定的、长期的、能经受不断的市场变化考验的关系。当生产者与顾客能相互理解,共同创造解决方案时,这种不可避免的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便成了这种长久关系的基础,另外,以个别顾客的信息为依据的日益富有弹性的生产能力也使企业真正能够提供方案。

在新的速度竞争环境中,传统的分步式产品开发技术已经不适宜于速度竞争环境下的产品开发,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引入并行工程和虚拟技术。并行工程即“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基础。在并行工程中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并引入了工作流管理概念,以满足同步、异构、分布式团队等复杂管理的要求。并行工程的运用不仅可以缩短开发时间而且可以减少误差,如由于在产品开发中有顾客参与,减少了顾客信息误差,由于有生产人员参与减少了产品从设计转换到生产过程的误差,而且由于标准化、信息化满足了可重组、可重用及范围的可变性等要求。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所谓虚拟制造又叫拟实制造,它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达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虚拟制造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为:运用软件对制造系统中的五大要素(人、组织管理、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进行全面仿真,使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大的空间,同时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加深人们对生产过程和制造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对其进行理论升华,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即对生产过程、制造系统整体进行优化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巨大跃升。

柔性生产系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转向围绕市场需求的生产,多品种、少批量生产方式成为企业主要生产方式,适应这一特点,企业生产系统逐步柔性化。

柔性生产系统是以生产为中心,将各个与之相关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灵活、效率高的生产系统。柔性生产系统的基础是处理与生产相关的各种管理数据的能力。只有采用计算机管理,才能充分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信息的准确、实时处理。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是实现柔性生产的前提。柔性生产系统应对生产过程实现单元化重组。它类似标准件的组合,将生产过程尽量划分为一系列标准的或半标准的、独立的或协作的智能模块,各单元之间具有暂时的递阶层次关系,当某一特定的项目产品完成后,这一关系自动解散,并随时准备生成适应新项目的产品递阶关系,这样生产规模有伸缩性,能够迅速自行组织以适应市场对产品、产量和交货期限的要求。柔性生产系统也要求管理上的变化,在传统的工业企业中,是以生产线流水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的,有着明确的分工。而计算机集成技术却将生产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流程等环节全部集成起来由计算机来共同完成,实现生产一体化作业,生产作业的一体化也要求实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传统的部门之间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许多工作由计算机完成,从而导致管理层次减少和管理幅度增加。对生产作业工人和管理人员要求具有复合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柔性生产管理中还引入准时化生产和精益生产的概念。准时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生产出恰当的零部件、产成品,把生产中出现的存储、装备和等待时间、残次品等视为一种浪费。准时生产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准时”,即在零件刚好被需要时,才将它生产出来并送到需要地点,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零库存”。为了达到“零库存”,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控制,生产按定单进行,前道工序由后道工序触发,当后道工序在控制库存以下时,前道工序才为补充后道工序的控制库存而生产。也就是说,对整个定单而出现产品库存减少到控制库存以下时,才会再装配产品补充库存并进而触发前面工序的生产。由于生产过程并非按计划而是从后向前由定单触发,因而相应的生产管理系统被称作为拉动式系统。准时生产的柔性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动态的自我完善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以防再度发生,具有良好的生产过程控制能力。精益生产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精益生产的特点在于:强调人的作用和以人为中心,各部门间人员密切合作,并与协作户、销售商友好合作,减掉一切不产生价值的工作,它是需求驱动的简化生产,简化了产品的开发过程,简化了信息的传递,简化了组织机构和非生产的费用,消除了生产过程中一切错误、积压、多余、过度加工、等候等浪费现象。精益是实现生产柔性的前提条件,整个生产组织系统的精益制造是生产系统柔性的重要保证。

现代企业柔性生产还突破了组织内柔软性发展到组织间柔性。面对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有灵敏的反映,而产品越来越复杂、个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企业已不可能快速、经济地制造产品的全部,这就需要建立动态联盟式虚拟企业,非常快速地合成新的生产能力。这些能力可由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分散于不同部门及众多岗位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经常、快速地通过电子网络这种理想方式进行合成。它是对市场机会的动态响应,市场机会消失,虚拟企业就解体。它使资源运筹的外延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极大地拓展了资源优化配置的范畴,使各种优势资源互相集成,催生出更加强大的综合优势,以整体的优势应付多变的市场,快速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虚拟企业形成了一个具有时间上的“快速性”和空间上的“全球性”的动态合作经济实体,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边界,涵盖了“外组织”,它也成了组织结构的一部分。虚拟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业务外包、合资经营、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业务外包首先是由一个核心成员企业发现客户对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时,在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后,集中自己的资源放在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将其余的活动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如果企业没有某方面的核心能力,又出于对技术或成本的保密而不愿外包时,可以由几家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一个专门化合作中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此有人将这种合资经营形式叫企业共生。当几个企业的拥有的资源和技术相互补充而各自的市场不互相矛盾时可采取战略联盟来进行的长期合作,共同开拓一项长期的事业。虚拟企业是基于新经营机遇而组建,可以实现对市场或顾客的跟踪,使产品的产量、品种、个性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顾客定制的要求。

柔性生产还包括其支撑的基础结构即敏捷供应链系统,这需要对供应链进行简化、整合。制造企业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化大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并作为动态的制造环境中一个可使用的制造个体资源,以企业集成的形式,通过合作与竞争,加入敏捷供应链。因此,企业集成的范围应扩大,向供应商和客户扩展,或者说向企业的上游和下游扩展,组建面向柔性生产的敏捷供应链系统,对企业从客户到供应商的全程供应链各个环节业务模式进行全面重组,以期能显著缩短企业对客户订单的响应周期,并同时有效控制产品在全程供应链上的全程成本。

快速产品分销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产品制造企业要想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求得生存和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产品上市快的问题,即以尽可能少的费用和尽可能短的时间,将产品推向市场,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目标。本质上讲,产品分销决策是企业营销活动(4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分销决策过程研究的是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系列决策,包括依次进行地区市场需求潜力预测、地区分销点决策、分销渠道选择与评估、中间商选择与评价、仓储点及运输决策以及分销资源分配决策等。分销渠道决策是公司营销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一个分销系统也是公司一项关键性的外部资源,它的建立通常需要若干年细致的选择与组织,并且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快速的分销系统首先要求有合理的分销体系结构,包括分销渠道长度、广度及经销商的选择。缩短渠道长度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愈来愈多的企业越过中间环节采用直复营销的方式。一体化的渠道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分销渠道更有助于提高渠道系统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零售环节上实施涡轮营销对于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公司尤为重要,因为能否更快地或在其他竞争对手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成为衡量他们竞争力、能否赢得长期顾客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美国多米诺比萨饼店在零售环节上实施涡轮营销,它向顾客保证半小时内送货到家,否则将免费赠送或低价出售比萨饼。为此,公司在货车上安装了烤箱和电话,在通往顾客家的路上就可以将比萨饼烤好,成功地实施涡轮营销使其在美国比萨饼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

快速的产品分销系统需要有敏捷的物流作支撑。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但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这个焦点已经逐步转移到流通领域。据统计,在美国,全部生产过程中只有5%的时间用于加工制造,95%的时间则用于搬运、储存等物流过程;在日本,物流费用约占产品总成本的10%~12%;在我国,物流费用大约占商品进销差价的70%,仅在账面上反映的物流费用就占商品总成本的40%。由此可见,物流在企业速度营销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物流系统快速,实际上包含着多种含义。首先对于需方来说,快速是指在正确的时间将货品送达目的地,也就是及时性;对于物流系统而言,快速是指高效完成系统中的物流,这可以减少资产负担并提高相关的周转速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高效利用库存;另外应该注意到的是,快速还指物流系统对于业务变迁的适应能力。敏捷物流系统的实现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主要是自动识别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最实际的例子就是超市中一维条码的广泛应用。条码技术的意义在于物流与信息流的结合。在没有应用条码的时代,操作中出现差错的几率非常大,这实际上就是由于物流与信息流脱节,条码则紧密地将物流与信息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无线网络技术从有线到无线并非只是简单的媒体变化,这种媒体变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GPS与GSM/CDPD/GPRS的组合,可以提供实时或接近实时的车辆位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运力调配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在生活快节奏的21世纪,面临当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就需要开发速度营销系统,而高速度需要将各个环节高度集成进行全面提速和加速。

参考文献: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将经济领域中的市场营销战略引,\现代教学设计,以它们两者的共同理论基础—系统论为指导,目的是利用偏实践性的营销战略来改善偏理论性的教学设计,从而使得现代教学设计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背景和意义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市场营销战略引入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分析了两者在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1背景和意义

(1)市场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正在逐渐转变,部分教育机构开始从事业性单位转向营利性单位。一旦涉及经济利益,人们很自然地会用经济领域的评价标准来看待产业化的教育事业,而我们的部分教育工作者也顺应潮流,开始热衷于研究教育中的绩效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投人产出比,大家热切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模式对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确保其收益作为教学核心要素的教学设计,以其系统论的理论为基础,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期望,从而引发了人们用经济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教学设计。

(2)教育观念转变。新环境下,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与现代教学极大的不适。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当今的教育已经没有固定的理论模式可以照搬,只能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探索中前进。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将教育研究封存在理论高度,没有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和完善,致使我们的教学设汁往往脱离市场、脱离实际,存在着一些无法摆脱的侄桔。长此以往,教学设计就只能囿于局部小范围的试验,难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突破和进展。因此,我们一也需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设计,为其在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注入新的理念。

(3)转变的意义。相对于教育研究的理论倾向性,在经济领域中,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则更加明显地倾向于实际问题的处理。市场营销战略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青睐,不仅因为它关系到企业全局,还因为人们开始认识到,占优势的战略比占优势的资源更为重要。营销战略愈高明,取胜的机会愈多,而付出的成本却愈少。

综合以上阐述,我们很自然地会将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营销策略引人教学设计,为通常意义上的教学设计灌输这样一种新的理念,以期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实用性,也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

2将市场营销战略引入教学设计的步骤

市场营销战略和教学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两者都将系统论观点作为指导思想,都是为了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涵盖过程概念等等。我们发现,在教育学领域中的教学设计和经济学领域中的市场营销这两个貌似独立的个体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这种相似性,使我们试图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的实践性优势来纠正当下教学设计中的理论化倾向。教学设计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市场营销学随时代孕育而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将其引入教学设计一,给目前脱离实际的教学设计带来很多的鉴见。因此,我们相信这种个体间的碰撞终究会产生别样的火花。

用营销理念指导教学设汁的全过程如下:

2.1制定计划

开展相应的调查,明确自身的位置,属于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追随者还是市场补缺者,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策略。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明确特色或者个性。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教学设计成品都关注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其独特性或者是优越性。基本的市场营销策略是:①低成本策略。通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获取竞争优势;②差别化策略。即针对特定的市场,建立产品、服务或营销特色获取竞争优势;③聚焦策略。即将全部营销努力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重点目标市场,获取局部竞争优势。如果教学设计研究的目的是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话,那么每一位教学设计工作者将不可能忽视其成果的优越性,而不是单纯地完成某个教学目标、于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将更加具有个性。例如,我们要设计新的少儿英语教材,那么我们就必须突出其有别于口前最为流行的剑桥少儿英语教材的地方,可以综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或者现代便捷的通信工具实现及时沟通等等教学设计者将会更加明确其工作任务,有利于后续步骤的完成。

2.2具体设计与开发

根据基本的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针对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及标准的制定。

2.3教学设计成果的试行和推广

从市场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的成果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们需要将其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用。那么,正如一项产品上市之前,营销人员一般会先去进行产品的试用和推广活动一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成果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宣传活动,这样才能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设置相应的试验班,公布我们的试验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大规模地推向教育市场。

2.4系统评价

我们在对已完成的教学设计产品进行诊断时,可以尝试从市场营销战略的八大特点来衡量,因为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同样需要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特性。

(1)全局性。充分考虑开发者、购买者、使用者的获益情况。

(2)长期性。一般而言,教学设计通常是针对新的教学问题,探索解决策略的未知结果,在时间滞后性必然存在的现实情况下,教学设计者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3)未来性。显而易见的是,企业今天制定的战略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采取行动措施。同样地,教学设计也是为了解决明天的教学问题或者是满足未来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做到立足目前的教学情况,具有前瞻性。

(4)系统性。就这点而言,从教学设计或者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来,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的关系,以完成教学目标.

(5)适应性。教学设计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设计也要进行不断的更新。特别是新课改以来,人们更加强调教学设计必须与现代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相吻合。

(6)相对稳定性。一项教学设计的完成,无论如何,都会有其生存周期。因此,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作为评价其卓越性的一个方面。

2.5调整改进,及时更新

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设计产品进行改进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3引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3.1用户和教学设计者的关系问题

将市场营销战略引人教学设计,对其设计过程和实施过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显得愈发重要。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技术支持、可靠的实践证明。因此,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从多个方面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够降低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如果市场营销战略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也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服务与交流的过程中,使顾客对信息服务工作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3.2费用问题

价格是效益的决定因素,怎样制定合理的教学产品和教学服务价格体系,是教学设计一单位经营策略的核心。不得不承认,如今,营利性质的教学设计单位面对的是整体经济水平不佳的消费群体,如果收费水平高于消费者的普遍承受能力,一方面,该单位的教学设计资源将被空置、浪费;另一方面,用户的消费压力也会增大所以,我们提倡,在现阶段进行的教学设计服务,针对部分消费群,仍应以无偿服务或只收取工本费为宜。

3.3教学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作为现代教学设计专业人员,首先要掌握教学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教学经验,其次应熟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并应有较强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否则,就可能无法适应工作要求。这种不适将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市场营销都要以优质的产品作为支撑,而教学设计者是否能生产出优质产品,其素质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方法管理课程教学渗透

一、引言

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入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可以穿插大量实践案例,更可以渗透管理科学中的方法,以实现管理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吸收和移植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其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显著特点。因此,管理课程中能够并且也需要管理科学方法的关联教学,能够丰富管理课程内容,增强软学科的硬道理,对于工科类学生的管理课学习尤其重要,能够成为其学习软科学的方法及理论的启蒙教学工具,让其明白管理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另方面,管理科学方法随时可能也需要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加入,随时可能在其内部形成新的独立单元,将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能够使其方法理论结合更多的管理实务,使其在管理现实世界中得到更多的运用,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加之我国管理科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分离的情况导致了管理科学及其方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在管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往往将管理课程与方法课程分开设置,而方法教学中,又过于强调数学问题,如公式推导等,而对管理科学思想,如何从实际问题搜集资料数据建立模型的技术,量化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有何关系如何应用等问题分析讲解引导不够。这使得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管理科学的方法运用无从下手,将管理科学看成深奥的、难以掌握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管理科学及其方法难以在管理实践中进行普及。

如果在管理课程的讲授中,面向实际问题,运用关联,归纳演绎等方法将管理科学方法串联或并联至相关管理理论知识中,既能让学习者更好、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管理知识,又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更好的促进了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目的,本文从管理科学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八手,探讨其在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教学。

二、管理科学方法能够渗透至管理课程中的原因及优势

管理科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经过各其他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移植性进一步决定了管理科学方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能够更好的结合管理实际问题得到进一步研究应用与丰富。因此,如何在管理课程教学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从而让学习者更加明白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使得管理科学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融入渗透至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管理活动自身性质原因。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产生和进行的,受到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各项复杂管理问题必须通过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才能解决,而管理科学方法恰恰是吸收、移植和集合了各个学科的前沿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理所应当结合实际经验将管理问题与管理科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既传授了管理科学新方法,又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并弄清楚管理问题。第二,从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为在管理课程中穿插与渗透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的教师、学者、专家都普遍系统学习研究过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知识加以融合并结合管理问题进行讲解,因此为在管理课程讲授中穿插和关联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合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一,通过将管理科学方法与管理课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结合讲解与授课,能够让同学们对管理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并且学会对各种实际管理问题的操作思路和运作技巧。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术”,而且是可以提高到科学高度的“学”。

第二,通过管理课程中管理实际问题能够概括抽象地关联传授和渗透管理科学的很多方法,如系统论、自组织论、信息论等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会分析各种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框架,运用各种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

第三,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的研究中,都促进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不断融合。这顺应了将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客观描述与分析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以“人文主义”为特征,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描述与阐释的人文管理这两种模式深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管理科学方法的教学

管理科学及方法相关课程在长期的教和学中存在诸如忽略管理特色,教、学、用脱节,教材不适,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导致了管理科学及方法作为独立课程设置后,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没有提问、学习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既让同学们学习了管理科学及方法,又让同学们了解其在管理中的运用及效用,并且让同学们有积极性有热情去进一步探索管理科学方法在实际管理世界中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途径与模式呢?在任何一门管理课程中,如管理学原理,基础,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分支课程中,都可以关联、穿插、渗透相关的管理科学方法进行结合实际管理问题的教学颇为一种更好的管理科学及方法的教学方法及模式。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楚雄;彝药产业;发展经济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作者:彭万泽 单位:昆明万泽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5]G(gao)[澳门],高德敏著《投资项目策划与基本动作》,云南人民出版社.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5

摘要: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出发,应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对高职教学改革作了初步探讨,并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例,具体论述了系统化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就此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有显著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它的学科性,注重学科理论的深度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及知识基础的宽厚性,其培养目标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因此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更加强调理论性,以理论教学为主体,辅以实践。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含量低,强调操作性,不要求理论知识,其培养目标是一线熟练工人。这在经济不发达,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的时代,还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每个角落,中等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另一角度来说,根据传统的二八定律,能够做中高级管理层或研究型的人才毕竟是社会中的少数,而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最广泛的劳动者,因此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普通高等教育都不能满足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要想加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型、技术应用型、职业代表型的高等教育,其突出特点是既有高等教育的学科理论教育(相对要求低一些),又具有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线技术工作或中低层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特点及培养目标,决定了这一层次或领域内的教育,必然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它要求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二、系统化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称为系统。系统的功能是接受信息、能量、物质进行处理加工,产生信息、物质、能量,即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如新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整个过程即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分层次的。每一层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它又是上一系统的子系统,系统可分为子系统,次子系统等。以上图为例,我们可以将学校教育看成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再向下划分,教学系统又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研究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论文格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针对的是教学系统,即探讨如何将系统论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结构,最终实现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它的思想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看到其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从整体的角度来协调好这种关系,使系统在我们所要求的某种性能指标上达到最佳状态。将这一基本理论应用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上,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块分割,树立整体观念。第一,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课程往往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而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容易造成即使是同一专业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断裂,而恰恰高职教育不象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可以在某一专业方向进行研究,高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技能,可能这些学生对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但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将这些有限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将来职业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或方式就必须起到这样的引导作用,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进行课程的设计。第二,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条块分割。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具有一定学科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它培养的是能够胜任生产、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实践技能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方面往往是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在每半学期期末,就某一课程进行短时集中实习。如学完《前厅与客房服务与管理》后,实习两周;其二,毕业前半学期,进行较长时期(一般为半学期,3至4个月)集中实习。当然这两种方式都各有优点,能够较集中地应用所学过的知识,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前厅与客房服务》、《餐饮实务》等;但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原理性课程《管理学原理》、《旅行社管理》等,采用以上两种方式就不易使学生掌握,往往在短期或较长期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很难感触得到。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可以使用新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将原理与实践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教与训揉和在一起,随时随地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减少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分割。系统论认为,构成整体的各个层次和部分不是偶然地堆积在一起,而是依一定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统化教学的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课程之间的关系,甚至某一课题项目(作业)进行逻辑分析与系统设计,建立模型,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要素的功能,同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根据学生(在校的,毕业生及潜在生源)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使结构在动态上保持最优化,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系统化教学的应用

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涉及到的要素非常繁多,虽然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所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因此,为了便于理解与论述,笔者以教学系统中最小一级的次子系统———课程设计为例进行分析。系统分析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设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如旅行社的设立、旅行社产品开发、旅行社的主要业务、财务管理等。这门课的理论性较强,不易操作,因此单纯依靠短期集中实习学生很难掌握。笔者认为,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应是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要老师讲一遍,学生听一遍就过了,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真正地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如给定条件下)能够应用,通过课题项目(作业)的设计,将教与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比较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操作性与职业技能性,而且要有更强的人

际交往能力,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良好的个人形象。因为该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主要环境就是与人相处,这些基本素质与能力是学生未来工作所必备的。而这些素质与能力我们又不能够开设单独的课程来讲解(也不可能单独讲解),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依靠平常的训练,教学的引导,这些综合素质可能比实际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进去的重要因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在第三学期下半学期开设的课程,此时学生经过一年来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如《管理学原理》、《旅游公关》、《导游学》、《旅游学概论》等,同时开设了《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等。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综合各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使课程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并在这样一个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设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材共分九章,除第一章绪论、第九章发展中的中国旅行社外,二至八章分别讲授了旅行社管理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所讲内容设计了七个课题(见表)。具体运作过程: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两家旅行社,每个课题都要先做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然后开新闻会,宣布讨论成果。评分内容及标准如下:①组织协调/团队合作(30分);②阐述问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所学知识的运用与扩充)(60分);③个人形象(10分);附加:提问准确恰当(1~5分)。信息反馈系统论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是动态系统,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要想保持结构的最优化,就必须根据变化进行调整。教学系统也是如此,我们应根据学生(在校的,就业的或潜在的)的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笔者在《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设计运行过程中,会对每次课题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总结。一方面,将教师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作论文格式业情况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信息调整下次课业,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例如在做第一次课题项目时(旅行社组织结构设计),就发现了许多没有预想到的或通过其他方式不可能发现到的问题。如学生对市场宏微观环境的分析出现理解上的混淆,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我不是说了吗?”,“你没有听到”,很少考虑受众),组织结构层次设计问题等等。但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做这样的课题设计,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当时还未讲过的,可他们已经开始涉及到了并主动地去思考了,如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制度、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标准化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这种主动思考打破了传统式的被动接受,既使学生易于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笔者也发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传统教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的任务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教授学习的方法,而这正是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特色。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6

相关概念的界定

价值链定义。价值链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1985年)提出的。他指出,每家公司均是在设计、生产、营销、传递与辅助相关产品时开展的一系列项目的集合体,这些全部活动均能够通过单项价值链加以说明。公司价值的创造须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所构建,上述活动主要包括基本性的活动与辅助性的活动两种,其中前者主要有生产作业、内部后勤、外界后勤、市场、营销以及服务项目等,而后者则主要涵盖有购置、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公司基础设备等。上述各异却相互存在着关系的生产销售活动,即构建起创造价值的实时流程,也就是价值链。制造和销售分离的定义。本文中所指的制造和销售的分离并不是针对公司销售产品的范畴展开的区分,而主要基于国际视角来区分集团公司下各个分企业的职能与功能加以分离,也就是根据生产和销售的职能区分构建单独核算的职能企业。具体而言,生产公司专门负责的是生产与制造产品,营销企业专门负责的是产品的营销和市场,二者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与独立性的特点,通过相互协调配合的方式展开营销。区域产业链定义。区域产业链的概念定义代表学者是陈朝隆。他指出,区域产业链是指某类特定区域内所构建起的产业链条或是链段,是整条产业链在确定区域范畴的一种形态。他基于系统论的视角深入地把区域产业链的定义加以诠释,指出区域产业链属于一类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机构,其运作与发展的主要规律与地区发展与产业机构运作的基本规律相关。不足的是,就有关区域产业链出现的层面而言,并未把产业链与区域产业链二者加以有效地分离。区域产业链的主要构成是被视作经济行为的主体链环,其链接方式主要是串接。产业链的流程是不同公司内部产业通过联系与缔结之后所产生的。

国际化价值链区域经济的逻辑化特点

国际化价值链区域经济的逻辑化特点,新型国际劳动也得以分工,并呈现出相应的区域经济逻辑化的特征:第一,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所具有的动力更为多元化。不单拥有数量丰富的低廉劳动力,同时涵盖了功能完备的市场吸引力、优惠的招商政策、低廉的土地成本、交通运送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贸易政策的改变等。第二,技术发展与全球化的向前推动深化了国际劳动分工的级别与水准。和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劳动分工相较而言,ICT产业变成新型的国际劳动分工的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新型国际劳动分工的一个核心推动力。第三,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日趋明显,电子信息与通信等在西欧、美日等国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后工业化为主的国家也面对着相似的问题,经过国际范畴的布局协调,维持制造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实力,变成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区域的首选对象。第四,新型的国际劳动分工解构了以往只是生产制造流程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推论。研发、管理、营销与服务等各个生产性服务业活动和生产制造活动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变成价值链创造的一个核心步骤而被纳入至新型的分工系统内。第五,先进的技术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与发展,然而更为关键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金融资本跨界式的流动,领先的交通运送技术确保国际价值链区域经济的合理配置,包括市场原料、生产制造以及产品市场的国际化配置,从而提供更为完善的国际化生产网络系统。综而论之,新型的国际化分工系统体现出多层次化的特征,涵盖了多种产业及其产品在制造与销售方面的分工情况,同时也包括了相同一种产品中各个增值步骤的多个领域的分工情况,此类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国际化价值链中区域经济的多种分工的范畴、潜力与深度,同时打开了提高生产率提升与促进经济递增的新型格局,从而使得原先国际化价值链分工系统更趋逻辑性。上述研究系统构架的前提是价值链的总结以及商品链的定义,在此前提下辅以空间与网络等定义,从而在更为广泛的研究系统中诠释当下国际生产组织出现的新改变,形成当下全球化和区域发展分析的关键性研究构架。这种宏观性的构架正体现出国际化价值链区域经济的逻辑化特点。

制造组装和品牌营销的分离理论构建

建构制造组装和品牌营销分离的理论模型。分析一个包括两个不同国际化区域的经济体单位,其中一个区域位于发展中国家,其表示参量为o;另外一个区域位于发达国家内,其表示参量为c。全部的经济主体兼具生产者(涵盖有品牌商)与消费者的双重角色,能够表达成生产方-消费方(或是品牌方-消费方)。假设经济主体的集合是一个连续统,全量表示成参量M,其中的区域o与区域c所表示的经济主体数量参量依次是Mo与Mc,且有Mo=Mc。而在此经济体系内有两类最终的商品x与y能够生产与消费,全部的经济主体均对它们有着消费偏好。出于满足消费的目的,他们能够自主性地生产或是由市场环境加以购置。结合相关的研究目标,本论文在此基础上深入假设:商品x与y包括了两个生产程序,其一为制造组装程序,其二为品牌营销程序。其中,前者的目的在于生产产品,后者的目的则是销售产品。假设品牌营销程序所达到的功能是减少商品买卖的双方主体在交易时所产生的交易开支。须留意的是,若经济主体只是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即x与y时,品牌营销则无存在的需要。反之,若生产方-消费方并不进行品牌营销,而仅仅通过专业品牌方加以提供,那么此时能够被视作生产方-消费方过渡至专业品牌方购置品牌方面的服务,此时即出现品牌服务的相关交易活动,此流程自然会出现交易的成本。学者庞春将此营销活动视为一类交易性服务,据此构建起一个内在分工的一般性均衡模型,并诠释交易服务的内涵。根据他的建模理路,本论文将品牌营销流程(相应的经济主体是品牌商)纳入到基础性新型的古典模型系统结构中,并依次用x与y参量(x与y均不低于0)来表示生产方-消费方对两类消费品的自给量参量,同时用xs与ys(xs与ys均不低于0)依次表示生产方-消费方对两类制造商品的供给量参量,用xd与yd(xd与yd均不低于0)依次表示生产方-消费者对两类制造商品的所需量参量。相应地,依次用r、rs和rd(r、rs和rd均不低于0)表示品牌服务项目的自供量、供应量与所需量参量。制造商品x与y(相应于制造组装流程)、品牌服务项目的生产关系式依次表示为(相应于品牌的销售流程,此处假设x与y两类制造商品对于品牌服务所提出的要求是一样的)o;x+xs、y+ys和rs依次所表示的是制造商品x、y与品牌服务产量的参量。此处须假设的是制造组装流程的生产效率的系数一致,同时固定化的学习成本亦一样,也就是依次的参量是φi与a(φi与a均大于0);品牌销售流程的生产效率系数与固定化学习的成本参量依次表示成ηi与b(ηi与b均大于0)。还假设如下:各个区域生产流程的生产效率系数存在着差异性,主要的表现是区域c就制造组装程序中对应着并不高的生产效率,至于品牌销售程序上则拥有不低的生产效率,函数式为ηo<ηc,且φc<φo。从而可以推导如下:(4)从上式(3-4)可知,区域o就制造组装程序而言拥有外生的对比长处,而区域c就品牌销售程序则拥有外生比对的长处。因为制造组装程序归属为低端的生产程序,品牌销售程序则归属为高端处的生产程序,因此假定制造组装程序的固定化学习成本少于品牌销售程序,也就是b>a,那么参量Lx、Ly与Lr则依次表示经济主体应用于x的制造组装程序、y制造组装程序以及品牌销售程序的劳动份额参量,就是专业化的水平情况。假设经济主体相应的禀赋制约性函数式表达为:(6)其中,上述式子中的px、py与pr依次表示制造商品x参量、制造商品y参量以及品牌服务参量r相应的价格。借助于柯布-道格拉斯型的效用关系式来表达经济主体效用函数式如下:(7)上述式(7)保证了经济主体所加以的多元化的消费偏好参量。为了使得便捷且没有失去一般性的特点,假设经济主体对于x与y的消费品拥有一样的偏好,也就是α=0.5。若并不是自给自足类型的生产方-消费方,即非自我供应品牌的服务,就须从市场购置品牌服务项目,那么此市场交易流程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本论文表示品牌方-减少交易成本的参量是1-λ(λ∈(0,1)),其交易成本和提高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是相同的,均为厂方争取规模更大的市场、完成更多的利润方式,消费方向其余区域的生产方-消费方(包含制造商品x或是制造商品y的生产方)销售品牌服务过程中所制造出的单位交易开支,那么λ参量所表示的是此交易流程中所涉及到的交易效率。因而,品牌服务买方现实所获取的品牌服务参量是λrd。相类似地,表达生产方-消费方的参量是1-k*(k*∈(0,1)),包含有制造商品x或是制造商品y的生产方。替其他的生产方-消费方销售产品x或是y所出现的单位交易成本参量,那么k*表示此交易流程中所出现的交易效率参量。据此,制造商品x或是制造商品y的买方现实所获取的交易量是k*xd或是k*yd参量。可见,相同交易于区域中与区域内部的交易效率并不相同。假设因为存在着空间距离的缘故,区域中交易的相应效率超出区域内部的相同种类交易,假设相同种类的交易于区域中与区域之间的交易效率参量k*依次表示成k与k1,那么可以推出:0<k<k1<1。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一、引言

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最早提出把理论教学、实习教学、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观点。随后,学者们分别从表现形式、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运用创新协同理念等方面探讨了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探索中,各高等院校已逐渐认识到,“知识+能力+素养”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不可或缺。刘剑(2009)从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体现应用特色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从内容、定位、建设原则、体系结构等方面,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出发提出,在立体化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项目化为手段,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管理的灵活化。认为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起到积极作用,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总体来看,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到的系统论述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文献并不多。鉴于此,本文从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和特征出发,探讨构建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和特征

立体化教学体系是一种强调教师以多种学习方式共同促进和教与学多边互动的教学体系,即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进行全方位设计。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指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所有教学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以构建“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一)层次性

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应用范围广、涉及行业面宽等特点,要求毕业生一般应具备市场机会敏锐、综合能力高、创新意识强等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这些素质,单靠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实践教学来培养其专业基本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体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了解—掌握—提高”的逐层深入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认知过程。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阶段,教师可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应用技能—创新技能”的层次来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二)模块化

市场营销专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层次化的特点,相应地,教师应该设置逐层提高的教学模块。教学模块包括基础性实践模块、专业性实践模块、综合性实践模块和创新性实践模块。其中:基础性实践模块使学生具备现代信息技能和初步的适应社会技能;专业性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市场分析、产品销售、客户沟通等专业技能;综合性实践模块使学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实践模块使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教师可在每一个模块下,相应地设置由简到繁、由单项到综合的实践课程。

(三)延伸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没有办法在实践中验证很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即学生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根本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将课内的理论学习与验证理解结合起来,把课内的知识灌输与课外的能力锻炼结合起来,把课堂的感性熟悉与实践的培养提高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人才培养在时间上的纵向延伸和素质能力上的横向延伸。

(四)协同性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贯彻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传统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存在校外资源不足或不适应专业发展的问题。一些校外实习活动的组织安排难度较大,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受限,教学质量无法确保。校内教学无法与校外实践紧密衔接,人才培养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调高校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培养机制,这充分地体现了合作、开放、共享、互利的办学理念。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多方协同合作,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高效对接,从而完善实践育人的平台。

三、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明确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特征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一)采用“模块+项目”的教学课程设置方式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师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既要培养学生的营销管理、执行、策划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进取、创业发展的能力。按照这种人才培养导向,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改革课程设置模式,体现层次性、模块化的特点。传统的市场营销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以上机实验为主的基础实践教学,较短的课时和零散的教学方法无法保证学生短期内融会贯通。二是以情景模拟、课程设计为主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由于环境与案例滞后于社会(企业)发展实际,课内实践沦为程序化的软件操作与模拟验证,这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求的突破性、个性化背道而驰。三是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为主的课外实践教学。虽然该环节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有时候又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出现被动应付而流于形式的现象。

改革后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采用“模块+项目”的设置方式。实践教学模块是目标明确、方向一致的综合课程体系,可以对应学生学习规律特点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全过程。基础性实践模块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块,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性实践模块加深学生对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营销专业技能。综合性实践模块建立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创新性实践模块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价值创造能力。各个模块由不同的项目组成,可以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素质。基础性实践模块可以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文献检索、认识实习、网络基础实训、社交礼仪实训等项目。专业性实践模块可以包括行业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实训、营销管理模拟实训、推销技能实训、互联网营销实训等项目。综合性实践模块可以包括营销策划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项目。创新性实践模块可以包括创新创业竞赛、学科专业竞赛、创业实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

(二)把实践内容融入理论教学中并持续更新

首先,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相融合。教师要改变理论教学时“满堂灌”的弊病,要在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元素,使学生融会贯通。教师可以有采取两条措施:其一,在市场营销基础理论课程中增加验证性实验学时,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思想精髓,也使学生明确理论是对实践经验和成果的高度概括、批判反思和理想引导;其二,在理论授课中打破传统的章节式结构,变为“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理论脉络,在授课中以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始末,设置具体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探究式学习。文献检索、调研论证、研讨交流等方式既能使学生掌握各项课程知识点,又能促进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教师把实践内容融入理论授课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其次,教师应持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有效地设计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指导方式,保证实训案例与实际不脱节、实践手段与社会(企业)资源相适应,进而使教学各环节间能够紧密合作和有效互动。

(三)实现教学模式的彻底变革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彻底变革。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在学业导师制下,根据学生兴趣和所选专业方向,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创业实践小组和考研小组等团队,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单一的纸质资源形式,构建图书报刊、多媒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源平台三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向数字化、电子化方式转变。教师还可以不断更新实践教学中的案例库、模拟情境、视频资料和在线课堂,及时修订实训教材,保证立体化教学资源覆盖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平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问,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改变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手段,采用现场传授、多媒体展示、网络授课和移动媒体互动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手段,通过知识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项目拓展、创业实训、营销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及实践兴趣,形成“课堂学知识、实践练技能、课外求创新”的能力培养新途径。

(四)校内外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市场营销专业加强校内校外合作,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发挥企业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对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实训基地可共同提升学生的校内知识学习质量与校外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的企业营销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创新活力。高校在实施立体化实践教学时,还可以采取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在课程实验、校内实训、专业实习、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环节中,为学生进行专业性、针对性更强的指导。校企合作也能够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实现订单式培养,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市场营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向学校投资,建立营销实训实验室或营销创新研究室,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五)教学保障发挥关键作用

教学保障是构建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因素,包括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经费保障等方面。首先,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可通过让教师参加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组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实践教师待遇,让“双师型”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的能力。其次,高校必须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高校要构建校、院、专业三级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协调、解决;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制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学分认定、评优、奖励等激励政策;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实施实验与实习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测评、创新学分认定等教学质量标准,确保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应有效果。最后,高校必须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常态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设备投入、耗材使用、绩效管理,以及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都应常态化,确保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持续稳定发展。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教育者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体系。该体系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必将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建军.试论立体化教学模式[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2):94,68.

[2]杨军玉,田会杰.关于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2):160-162.

[3]黄志丹.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0(23):552,595.

[4]杨慧.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5]刘剑.构建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4):177.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营销;信息化系统;冲突

前言

当前,企业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消费者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企业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但是,许多企业由于产品质量低劣、交付不及时,已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大大降低了客户满意度。因此,如何维系好客户,如何提高企业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如何树立企业企业良好形象,不仅使产品卖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钱,这些已经成为企业和学界普遍关心的话题。企业实施CRM,不但能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的今天实现差异化经营,而且能以较低的成本开发更有价值的客户,并有效地防止客户流失,最终形成企业竞争力。

一、CRM理论及发展过程

当前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也日渐成熟。今天,市场规则变了,客户变成了市场的主体,客户需求成为市场主导,客户的获取与维系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CRM(客户关系管理)就是在“客户导向”的市场背景下,产生的全新企业管理方法。

(一)CRM理论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认为,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

CRM的核心是销售管理,即把企业管理的前端扩展,直接与客户进行接触,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借此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通常CRM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客户服务系统。

(二)CRM发展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按照所关注的对象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生产时代、产品时代和顾客时代。

1.生产时代

这一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低,社会生产力欠发达,物质尚不充裕和丰富,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提高产品产量很自然成为管理的中心,企业管理基本是产值的管理。客户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处于被动消费阶段。

2.产品时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产品逐渐变得丰富,消费者挑选余地增多,开始关注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的中心也转化为追求提高产品质量,内部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外部强化推销观念。但是质量竞争的结果是产品成本越来越高,销售竞争的发展使得费用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企业的销售额不断提高,但是利润却不断下降,于是作为销售额中心论的修正版本——利润中心论登上企业管理的舞台。这一时期,客户的消费行为是很理智的,不但重视价格,而且更重质量,追求物美价廉和经久耐用。

3.顾客时代

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企业发现消费者是产品生产、渠道选择、售后服务等企业活动的决定力量,企业的经营观念核心开始从产品、生产导向转移到消费者导向,于是顾客的地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顾客中心论被确立。从消费者来看,越来越重视心灵上的充实和满足,对商品的需求已经超出价格和质量、形象和品牌的考虑,对无形的价值如售后服务,销售人员的态度好坏等提出要求。

二、企业实施CRM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经营观念仍停留在产品时代里,业务流程都是从企业自身利益考量来设计、优化的,淡漠客户权益,产品又不能给客户提供更多附加值,很难实现差异化经营。问题产生需求,在全球经济危机强烈冲击下,企业面临着客户流失、订单减少的困局,许多企业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客户关系管理上。

(一)推行CRM是创新管理理念的要求

虽然很多企业都标榜自己是以“客户是上帝”这样的理念来去经营企业的,但是,无论是从企业战略规划还是业务流程来看,都尚未建立起一切工作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满足客户购买需求这一客户理念。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意识到要创新管理理念,而CRM就是利用客户资源计划、客户生命周期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日常活动。

(二)推行CRM能有效解决客户信息分散问题

目前企业的客户信息管理主要依靠每个一线业务人员自身的工作习惯,有的记录在笔记本上,有的记录在Excel中,有些仅仅是名片的整理,客户信息存在于个人或业务部门中,一方面客户信息不完整,可利用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业务或人员变动,造成客户资源的流失;当前企业可以收集的信息主要为财务信息,并且集中在已成交的客户上;对于更为重要的,企业的目标客户、正在追踪的客户信息及联系人信息,则完全散落在个人和合作伙伴手中,企业决策人无法准确得知目前客户整体的推进状况、每一业务环节的成功比率及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因此也很难进行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和策略调整。CRM能有效地规避这些问题,在第四部分将予以详细阐述。

(三)推行CRM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引起顾客不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企业产品质量低劣,直接营销到消费者的健康;一些地区企业批发市场规模小,品类不够齐全,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价格体系的混乱,乱要价,缺乏市场监管等等。比如某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尽管确立了流通的主导地位,但设施相对简陋,缺乏净菜加工车间、恒温库、配送车等等设施,同时市场的包装、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助性功能也很薄弱。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的档次和规模明显偏低,市场功能亟待完善。

(四)推行CRM是处理与客户冲突的要求

企业把企业卖给消费者后,便认为交易关系的结束,对于顾客的退货、换货,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冲突的发生、激化,不但意味着企业永远丧失这些顾客,而且直接损害了企业的形象。CRM的实施,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冲突管理。

(五)推行CRM是解决客户流失问题的要求

很多企业抱怨每季度都有大量老客户流失,有的这些流失掉的客户转而去了竞争对手那里。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为顾客缺乏忠诚度,事实上是企业缺乏长效的机制,无法留住客户。首先是企业与客户之间沟通不到位,客户难以及时了解企业的新产品上市信息。其次,缺乏长期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尽管有一些企业开始采用会员制的办法来留住客户,定期去拜访客户,调研他们的需求,但大部分企业企业连会员制都未尝试过,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产品时代里。

三、企业实施CRM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知,现在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尽管全球经济危机已经探底,但客户订单减少、市场低迷的现状并未根本转变,这一切都迫使企业不得不将经营重心从产品和销量转移到客户开发与维护上。事实上,我国企业无论是在理论支持还是硬件、软件支持上,都具备了实施CRM的条件。

(一)实施CRM企业自身优势

我国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比如电信、金融等发达行业在业务方面有明确的分工,各业务系统有自己跨地区的垂直机构,大型企业在业务运作上很强调严格的流程管理,这使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更容易。很多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系统实施周期短,有利于在有限的条件下对CRM进行实时控制;有些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进行了自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便于CRM和ERP系统的实施。

(二)实施CRM的理论支持

关系营销的提出也为CRM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交易营销模式下,企业关注的是订单和交易。企业要不断寻找有需求的新客户,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寻找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关系营销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放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它认为,企业营销是企业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进行互动的过程,正确处理这些个人和组织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通过关系营销找出高价值的客户和潜在客户并通过人性化的关怀使它们同企业产生"家庭式"的密切关系。关系营销的建立与发展同相关个人及组织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变量,把握住了现代市场竞争的特点,它使得营销重心从注重交易转向注重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在关系营销的模式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内部可控因素,其范围扩展到外部环境的相关成员。企业和这些相关成员包括竞争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其所追求的目标存在相当多的一致性。关系营销的目标,也就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目标,是建立和发展企业同相关个人和组织关系,取消对立,使彼此成为相互依赖的事业共同。

(三)实施CRM的工具支持

部分中国软件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发展适合于本土特色的CRM软件,更能贴近我国企业实际需要,一些国外的软件企业已有相对成熟的CRM软件,这也为我国企业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供高效的工具。

四、CRM的实施建议

企业开展CRM,应首先从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开始,把客户经营提升到战略层面。然后搜集客户信息并整合客户资源,为CRM战略实施打下基础。实施CRM,硬件和软件的选择尤为重要。日常管理中,企业还要及时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冲突,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源头遏止客户流失,并建立长效机制。

(一)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客户在战略上逐渐地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客户保留越多,企业长期利润越多,以下是权威机构研究的结果:企业提供5%的客户保留率可以为其提升75%的收入;吸引新客户的成本至少是保持老客户的成本的5倍;20%的客户创造了超过80%的收入和90%的利润;5-10%的小客户感到特别满意的时候,可以立即上升成为大客户。

为了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决策,需要整合公司各部门的客户资料,并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对客户基本信息、联系人信息、销售人员跟踪记录、客户状态、竞争信息、合同信息、交易信息、服务信息、反馈信息等等。通过对以上信息的分析、挖掘,提供客户的购买倾向、价值情况等多种分析结果。在市场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在系统中有所记录和反映,然后由管理人员统一分配到销售人员,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内部抢单”的发生,而且可以确保每个和公司有初期接触的客户都会获得相应的跟踪,扩大销售漏斗的顶端,争取更高的销售业绩。

(二)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客户信息

客户信息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客户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企业对客户信息的搜集可以通过广泛的渠道得以实现,这些渠道虽然不同但却相互关联,如广告、销售、拜访、接待、网站、直邮、服务等。客户有成百上千个和企业接触的方法。显然,企业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控制全部的接触点,无论是营销、销售或服务部门。通过记录客户接触点的信息,形成企业精确、广泛的客户数据库——包括销售、定单、履行和客户服务的历史记录。使得企业对每一名客户的历史资料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把握,能够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选择参数量体裁衣,为客户提供他们所喜好的渠道交互方式。公务员之家:

(三)提升服务水平

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得出的结论表明,“把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五个百分点,其结果是企业的利润增加一倍”;“2/3的客户离开供应商是因为供应商对他们的关怀不够”。客户满意度受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影响。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抱怨、提高自身。在顾客选择企业的时代,顾客对企业的态度极大程度地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正是深谙此奥妙,麦当劳和IBM的最高主管亲自参与顾客服务,阅读顾客的抱怨信,接听并处理顾客的抱怨电话。第二,找出自身不足,修正自身行为。专家们认为,企业只有在认真分析自身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步骤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取得经济意义较高的服务水平。这可以降低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营销成本,提高企业销售收入和顾客购买的市场份额。第三,让员工尊重客户的购买过程。客户的购买过程是一个在消费过程中寻求尊重的过程。客户与员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服务水平。美国Sars对零售行业的客户满意度分析和多年的经营实践证明: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员工队伍,比再好的硬件设施,更能创造顾客满意,进而创造优异的业绩。难怪有人认为:员工就是企业的品牌。

(四)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非常重要,企业面临的不是客户的一次性交易,而是长期性的合作。一次交易的结束正是下一次新合作的开始事实上,客户非常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企业,友善而耐心的倾听能够极大地拉近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距离。反馈机制就是建立在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一个桥梁,通过这一桥梁,客、企双方能够更好的沟通感情,建立起相互间的朋友关系。大凡成功的企业的一个秘诀就是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并善于发现这些意见中有用的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转化为新的商机。这里的反馈还应当包括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会发现企业中以前和现在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客户的评价怎么样,怎样进行改进,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该怎么进行等等。通过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有助于获得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让客户知道为他所做的每一份努力。这样做才能够让他客户明白企业在为他们着想,从而自然而然的产生一份满意和忠诚。所以,在每次调查中可以附上一封信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并鼓励顾客们直接提出期望,这样做足以使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双向的交流,并使客户感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建立客户反馈机制的方式还有很多,企业应当向客户公开自己的800电话,并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机构处理客户的反馈意见,另外还应形成制度定期派人主动接触客户,获取他们的反馈信息。在倾听了客户的意见,并对他们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之后,就应当及时妥善的处理客户的抱怨,这也是赢得客户信任和忠诚的有效方法。企业应该鼓励客户抱怨和说出自己的不满,以便改正。企业也必须设有特别的机构处理这些问题。

(五)建设企业与客户关系的长效机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企业与客户的长效机制便成了企业首要任务。一旦发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客户的需求匹配,就要在合适的机会提醒客户,使客户关注企业具有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运用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多的让客户升级。对于高价值客户要强化客户关怀,最大限度地保留客户;对于一般客户通过努力促使其转化为价值客户,对于占据公司大量资源而又不能给公司创造效益的客户及时淘汰。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真实的客户信息,通过360度客户全接触,如实记录客户信息,各部门、各接触点的信息必须完整,能够实时反映客户状况。然后对所有客户进行价值细分,细分方法有ABC分类法,找出最有潜力的升级客户。在此基础上确定客户升级目标,评价升级后的利润贡献。通过对客户接触信息分析,确定客户最满意、最有效的接触方式,制定客户接触计划,包含活动预算、活动方式等。最后是对客户活动、市场活动的执行,并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反馈,实现不断提升客户利润贡献度。还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客户对你拥有信心。很多的因素都会对此产生影响:企业的商志、广告语;企业预期的发展目标;员工的着装、言谈举止。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客户对企业的看法。所以,要让每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他们在客户面前代表的是整个企业的形象。公司的领导永远充满自信和乐观,营销人员永远保持活力和积极,服务人员永远充满热情和细致,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留住客户。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创新商业化创新风险横向社会分摊纵向社会分摊

论文摘要: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以及创新风险有不同的观点。从技术创新动力来源的角度出发,分析指出在技术推动下创新风险主要是整合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需求推动下创新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两者交互情况下还包括管理决策风险、组织风险、营梢风险等。通过技术创新所具有的社会性,提出创新风险社会分摊的必要性,并给出纵向社会转移分摊和横向社会联合分摊方案。

1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和创新风险理论综述

技术创新商业化是指从新技术思想火花的产生到体现新技术的产品或工艺问世的一系列过程川。不同学者对技术创新过程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哈佛大学的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JameM.Ut-terback(1970’s)基于技术生命周期提出了A一U创新模式,即将创新活动分解为流动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RobertG.Cooper(1986)综合研究了123个公司252项新产品的历史,提出了新产品计划7步骤,即产生新思想,初步评定,产生技术上的概念,发展工程、设计和原理,实验,试制品和实验市场,大量生产并投人市场VijayK.Jolly(1997)通过对IBM,ICI,Raychem,Sony等数十个公司新技术商业化成功与失败实例的研究与分析,提出新技术商业化是由新技术的构想、孵化、示范、推广和持续等5个子过程以及子过程之间的4个衔接环节组成。国内学者吴晓波教授基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二次创新过程模型,该动态模型在全球市场需求与竞争的框架下分四个阶段完成,即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改进型创新和准一次创新。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及创新主体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创新活动中止、撤消、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可能性。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美国麦迪克(1982)对美国工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全程研究,得出了决定高技术创新项目成败的8大风险因素:市场知识的获取,技术的指定,开发中的组织与协调,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创新管理,产品的边际贡献,早期市场进入,新产品的技术及市场与企业现有产品的接近度;德国的Schewe(1994)归纳了各国学者关于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因素判别研究结果,提出重点成败因素从纵向上归为三类:R&D相关因素,生产相关因素和市场相关因素;国内学者蔡宇(2005)将技术创新风险划分为决策风险、制度性风险、财政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并对每一类风险的防范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苏越良(2005)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网络环境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风险展开了深人分析,他构建的技术创新风险复杂系统将创新风险界定为环境风险、IT风险、市场风险、协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风险类型之间的传导机制。

2不同动力来源下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对创新成败的影响很大,国外有关机构统计研究指出川,即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并不高:消费类工业新产品设计,研制的成功率为50%,新产品工业化试生产的成功率为45%,新产品市场消费的成功率为70%,最后综合起来的成功率也仅为16%左右。可见加强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控制,降低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是提高创新活动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动力来源的角度出麦,研究技术推动,需求推动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下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2.1技术推动创新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技术推动的创新模型指研发和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技术成果引发的线性过程。这一类型的创新活动主要产生在高技术行业或以科学为基础的行业,如计算机,仪表仪器,机械设备以及医药、化工等领域。该创新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基础研究主要由高等院校,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内部科研部门承担。此类创新的主要风险是整合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整合风险是指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各自领域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影响因素包括基础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可拓展性、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可操作性、企业对研究成果的可获得性以及消化能力等。资金风险即财务风险,指创新活动可能由于资金供给的断裂而导致整个创新计划中止,该风险主要发生在应用研究和开发以及生产两个阶段上。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两者间的矛盾激发了风险资金投人的博弈过程。市场风险是由市场和规模的不确定性、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新产品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产品的接受时间和产品寿命、市场开发的不确定性、信自和7首棋等田青而异致的风。

2.2需求拉动创新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需求拉动的创新模型指市场是R&D构思的来源,并激发寻找满足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活动。最早是由J.Schmookler于1966年提出,他对美国炼油、造纸、铁路和农业这四个产业的投资、产出与这些产业的专利数量之间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些产业产出变化领先于专利数量的变化,他认为专利活动(即发明活动),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所以创新活动受市场驱动作用明显仁。该创新过程如图2所示。此类创新的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技术风险来源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因此它的构成因素分两类:与技术本身相关的包括技术的可行性、技术的可靠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可替代性、技术的难度与复杂性、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市场潜力、技术传播的难易程度;与企业相关的包括技术开发能力、技术信息的可获得性、辅助性技术的配套、技术成果保护等。资金风险主要产生在研发和生产两阶段。

2.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风险

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只是特例,Rosen-berg认为:科学技术作为根本的、发展的知识基础,与市场需求的结构在创新中以一种互动的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共同决定,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因此这类创新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如果说单纯从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下的创新风险具有个体意义,那么此类创新的风险更具有普遍意义,除了上文提到的主要风险以外,还包括战略决策风险,组织风险,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生产风险,投资风险,商务风险,营销风险等圈。

3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摊

技术创新不仅是经济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活动。一项技术创新的成果不仅能给创新者带来效益,更是能够通过其外溢效应使全社会受益;事实上,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产品创新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例如,曼斯菲尔德选取了17个工业技术创新实例,其中社会所得率的中位数为56%,而私人所得率中位数中有约25%,尤其化学产品创新社会利益是私人的8倍左右;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阿罗,英国学者库因斯等都对此做了类似的研究工作。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远高于创新者本身获得的收益,因此创新的风险承担主体不应该只是单个个人,企业或是组织,而应当是社会。社会是由许多个人、组织、团体等构成的集合体,只有把技术创新风险分摊到这些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并得到受益的个人、组织、团体中去,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功能。

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摊可以分为纵向社会转移分摊和横向社会联合分摊两类。纵向社会转移分摊立足于时间维度,指将创新活动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逐渐向社会转移,在相关社会力量中进行分摊。横向社会分摊立足于空间维度,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使涉及到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高校、民间组织、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社区组织及个人)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并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分担部分创新风险。

3.1纵向社会转移分摊

3.1.1分析社会信息,降低决策风险

当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构思阶段,创新者为了确定创新项目,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存在不完全性、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创新者可以通过信息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剔除备选项目确定最终项目,以降低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图3反映了创新者在社会信息的分析和测试中逐步剔除备选项目的过程,在第一阶段,创新者有较多的备选项目,不同社会组织对每个项目信息反馈的态度不一样,所以备选项目的数目有小幅波动,创新者通过理论或实验的验证,剔除了不合理的备选项目,在下一个阶段,重复上述分析和实验过程,直到排除所有不合理项目。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逐步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即风险也逐步降低。

3.1.2加强反馈机制,降低市场风险

当创新活动处于制造和销售阶段时,市场风险即将显现出来,新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能否获得消费者的肯定直接关系着创新活动的成败。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创新者可以加强反馈机制,例如在大批量地向市场投人新产品之前,可以设计一些消费者实验品,并维持客户关系,追踪客户体验信息,把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起来集中分析,并将可行的改进方案体现到产品中,在多次反馈信息的刺激之下,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风险得到降低。图4反映了这一过程。

3.2横向社会联合分摊

3.2.1加强联合创新,降低整合风险

联合创新是指不同社会组织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的过程,它是分散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联合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R&D成本、弥补创新资源的不足、发挥各组织优势、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竞争力等。联合创新的主要形式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即所谓的产学研模式,这一模式在技术推动下的创新尤为重要。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企业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它是以市场为载体,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这样很容易就限制了新思想的范围,过于单一化、市场化。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氛围浓郁、具有高素质人才和新思想的摇篮,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大多数基础研究成果都在此产生。企业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联系,将理论性、系统性强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各自领域,增加科研成果的转换率,以达到创新成果的成功商业化目的。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自由发挥多种学术理论创新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某一经济领域的现实情况,将基础研究延伸到应用研究,增加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

为了促进产研学的顺利进行,政府在此过程中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高校和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加强科技成果创造者与使用者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让速度;②制度约束平台,通过制度法规约束,使产学研各方互相协调、互相支撑,在合作中实现双赢;③成果转化平台,可以依托高校建立科技园区,也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在高校内组建科研中心,解决高校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问题。

3.2.2加强财政支持和金融投资,降低资金风险

营销系统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笛卡尔;哲学思想;方法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018年6月下旬,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专题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本科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引发了关于培养怎样的人才及如何培养人才的深层次思考。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维、批判精神、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行动者和创造者。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自2007年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年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正式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高校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热情。目前除了较具影响的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省市、行业协会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地方或行业赛事。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校人才供给规格质量与经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创业项目从创新———创意———初创———成长的培育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却技术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借助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论文以笔者参与的荣获“创青春•汇得行”2018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的《工业大数据诊断分析系统》项目为例,剖析笛卡尔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启迪下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优化过程,期待将经验在同类项目中加以分享和推广。

一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勒内•笛卡尔(1596-1650),法国人,是中世纪欧洲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科学的始祖”。他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从而将逻辑、几何、代数三者合而为一被誉为解析几何之父,他提出的光学说为海更斯的光波学说奠定了基础。除对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外,笛卡尔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近代唯物主义的拓荒者,他开创的“欧陆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影响了几代欧洲人,被黑格尔尊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把“什么是知识”置于其哲学体系的中心,并把它与“我怎么知道它的对错”相联系,主张对世界和知识的认知应从怀疑开始而非从信仰开始,这种普遍怀疑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他耳熟能详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作为笛卡尔哲学体系出发点的名言,曾被作为极端唯心主义的代表饱受抨击和诟病。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主张不是对部分具体事物或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怀疑,以此绝对怀疑为出发点,笛卡尔要寻求证据,从而推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原则。笛卡尔哲学思想的灵魂在于他采用的验证真理的方法。笛卡尔日常极为关注已被公众普遍认知和接受的错误概念和所谓真理,决心从零开始重新认识世界,以达到恢复真理的目的。他主张应用理性主义和数学原则而非中世纪欧洲惯用的经验主义验证真理:但凡从理性角度解释得通的即为真理和真知,复杂现象应先分解为简单部分再排序逐个解决。单纯凭借经验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但他并不排除科学实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1637年,笛卡尔发表了著名的《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方法论》,并在书中附了三篇有关数学和物理学的重要论文《几何学》《折光学》和《气象学》,文中推介了他发现真理的路径和方法。

二笛卡尔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两重性及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一)笛卡尔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两重性。毋庸置疑,同时兼为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笛卡尔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崇尚科学但又坚信上帝,在如何消除对知识和事物的普遍怀疑达到可靠和正确认知方面,笛卡尔也是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推论。彪炳思想史册的“我思故我在”(又译为“我思与我有”)命题更是学者反复争论的焦点,其逻辑推理过程饱受后世哲学家对其中疑似流露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诘难。他在数学和物理学建树非凡,但很多推理和结论又存在谬误,导致他成为莱布尼茨、牛顿等科学家纠偏的众矢之的。但从科学现代性历史建构征程角度,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用普遍怀疑的眼光审视知识背后可能存在的虚假前提,“我思与我有”奠定了认识事物的逻辑始基,“数学原则”提供了科学方法的思想武库。笛卡尔主张普遍怀疑现有的知识和真理,认为若不追究知识的真伪而盲目地轻信、则知识本身也失去存在的价值,这种“不唯师、不唯上”的求真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模式既是追求科学应秉持的态度,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精髓之一: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维、批判精神、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创造者,而非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缺乏独立精神和思考能力的模仿接受者。他所主张的对复杂现象先分解为简单部分再排序逐个分析解决,以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也与现代的系统论观点不谋而合,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二)笛卡尔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启迪深入研读梳理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以感受到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优化全过程提供的思维模式和逻辑路线的启示,具体如上图1所示。

三基于笛卡尔方法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优化过程———以“工业大数据诊断分析系统”项目为例

(一)“工业大数据诊断分析系统”项目概况。“工业大数据诊断分析系统”是笔者参与(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是武汉LSDK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引领下,针对目前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工业数据利用率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市场调查和技术攻关,将大型工业制造企业生产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可视化展现全流程贯通的闭环软件系统。公司依托资深行业专家及高校优势智力资源,以“科技服务大众、智慧改善生产”为宗旨,以“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提升民生幸福”为目标,专注工业大数据建设领域,致力于智能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与运营,在不断创新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知识产权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大数据分析诊断系统系列产品。该项目荣获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科技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创青春•汇得行”2018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目前正在角逐全国比赛奖项。(二)“工业大数据诊断分析系统”项目的培育及优化过程。1通过调研与体验发现客户需求及行业痛点。“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思路:转变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打造智慧工厂,融“中国智造”于“中国制造”之中。工业大数据研发与应用正是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必要手段。基于上述国家产业政策背景,项目组成员从2016年开始,通过对包括二汽集团在内的汽车制造企业、马应龙等制药企业的实地走访和市场需求端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着工业数据利用率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和智能化升级,企业对提升工业数据利用率和信息化水平有着迫切的内在需求。从行业供给端分析,项目组成员通过对包括苏州LX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苏州JS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及北京YN科技有限公司等同业的产品分析,发现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数据采集网关系统未集成主流设备协议、视频传输和可视化展现方式单一、系统采购费用较高等问题。针对制造业客户需求及本行业痛点,项目组成员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并于2016年底注册成立了武汉LSDK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目前已完成了工业大数据分析诊断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已运用于东风集团下属德纳车桥有限公司等企业。2通过系统思维分解项目任务,寻求项目运作的多个节点。为完成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项目组对任务进行了系统分解、对人员进行职责分工,分为产品与技术研发、市场调研与营销、财务核算和融资、网页设计与维护、管理与运营支持等小组。团队以产品和技术研发为核心和关键节点,通过对项目整体任务及面临问题的深入分析,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第一,技术层面,边缘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设备接口协议转换困难、数据采集种类繁杂;应用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可视化视频传输流量过大、易造成网络拥堵不畅且呈现方式单一;第二,市场营销和盈利模式方面,初创期企业用户和客户流量有限,市场推广力度欠缺,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长期持续盈利;第三,资金层面,科技型小微企业初创期面临注册资金少、融资渠道狭窄、银行间接融资渠道不畅等困难。3对任务和问题合理排序,关注关键节点和价值创造,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第一,技术层面。对于科技服务型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及价值创造的关键所在,因此技术问题应是项目的重中之重。针对边缘层存在的问题,通过在客户企业现有设备及生产流程基础上集中部署本公司研发的系统,向下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兼容国内主流大型机床设备接口和协议的数据采集网关对接相应数据采集装置予以解决;在应用层面,向上运用全景动态数据展示的可视化技术结合轻量级H5可视化展现,打造高效便捷的可视化数据监测平台。在底层与数据传输方案结合,在顶层与数据云端存储方案互通,打通信息系统和设备互联互通的最后一公里。第二,市场营销和盈利模式方面,公司采用“垂直精耕+横向扩展”一纵一横交互的商业模式:基于互联网时代使用用户不一定是付费客户的特征,寻求精准的目标客户和用户群体。前期公司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在十堰厂区建立的行业示范基地树立品牌,培育种子客户;成长期争取参与到工业大数据诊断系统行业标准的制定之中,扩大公司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成熟期依托种子用户以点带面获取的流量资源,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定制化服务。其次是横向扩展战略:汽车行业初步扎稳根基后即向电子器械与器材、食品制造、医药制造、制造等其他大型制造业扩展。第三,盈利模式方面,目前公司主要采取产品与技术服务收费的盈利模式,在前期提供大数据诊断系统基础上,后期提供系统维护升级等技术服务。具体产品定价:普适版30万/年起,标准版40万/年起,定制版50万/年起,定制版采取“3+5+2”服务模式,即前期系统安装和需求分析收取产品价格的30%,中期收取产品价格的50%,后期收取剩余的20%。第四,针对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通过创业大赛的项目路演及后期与投资基金的接洽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拟在2018年下半年开启天使轮融资,在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的基础上,以自主研发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作价150万元,同时吸收天使投资200万元人民币,增资后公司实收资本将达到400万元,整体估值达到2,000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持有股份10%。从而有效解决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4综合检验,不断试错和迭代,臻于最优。工业大数据诊断分析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与国外同类解决方案相比,价格低廉且后期维护成本低,只有国外同类产品成本的30%;与国内类似产品相比,真正做到将底层数据采集设备与传输存储方案相连接,大大提高了可视化程度和视频传输速度。系统目前已实地投入包括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十堰厂区)等企业之中,据用户反馈信息表明,使用该系统可使数据处理效率提高12.5%;结合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可将数据利用率提高15%;生产线可视化覆盖率提高至80%,单条车桥生产线创收达50.3万元/年。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技术层面数据处理效率和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客户在使用过程中生产设备接口协议转换仍较困难、可视化视频传输中高峰时段的网络拥堵尚未完全解决;市场拓展目前仍集中于湖北省内汽车制造企业,在外省企业推广进度缓慢等。针对上述问题,公司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促进系统优化升级,满足客户共性和个性化需求,以种子客户带动其他客户资源,通过系统免费培训试用等服务争取潜在客户,扩大市场容量。具体采取三步走的迭代升级战略:2018-2020年,持续精耕汽车行业,建立汽车行业事业部,逐步进行口碑积累和品牌建设,扩大行业规模;力争实现汽车车桥生产领域的行业标准化;2020-2022年,扩大汽车行业的销售规模,完成10个以上的项目合同。试用性研发食品、电子器械器材、制药行业的工业大数据分析诊断系统;2023年以后,逐步形成行业规模,建立食品事业部、电子器械器材事业部、制药事业部,每个事业部每年完成3个以上的项目合同。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迭代,使项目朝着最优目标前进。

四结语

笛卡尔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博大精深,限于学识和认知能力,论文不过是管中窥豹、难免挂一漏万或失之偏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中的两重性和矛盾漏洞,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以思辨扬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现有知识和间接经验应在甄别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借鉴,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不可如笛卡尔般绝对怀疑和全盘否定从而陷入重复劳动或不可知论的泥淖;又如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推出的初衷是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社会适应性和价值创造力,既需要理性思考,更需要实践经验,在实践中不断试错迭代,运用的方法是归纳和演绎的结合,这显然是笛卡尔理性主义和数学原则提供的演绎方法所不能完全满足的。

参考文献:

[1]笛卡尔.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炎冰.怀疑我思与数学原则———笛卡尔科学哲学思想探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