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导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27

药学导学论文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科交流;毕业实验

医药类院校学科众多,虽然专业不同,但大部分专业知识相通,相互之间也需要借鉴学习,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训当中,尤是如此[1-2]。国内外大学都在寻找各种方法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进行交叉学习的探讨,试图建立起富有成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战略[3-6]。以往在指导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所长,在某些综合实验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的、完善的科研能力,急需互相沟通学习。因此,我们尝试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建立交叉学科实验小组,共同进行一系列科研工作,希冀学生能通过学科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实验能力,取得更好的指导效果。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同一个大型实验项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所长和交叉学习,利用毕业实验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要求[7]。毕业实验设计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拟建立一个由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组成的交叉学科科研工作小组,采取团队协作模式,完成毕业实验设计。

1方法

1.1交叉学科。毕业科研工作小组的建立2014年6月-2018年6月,共培养4届毕业生,建立了4个交叉学科毕业科研工作小组,每组6人,包括药学小组、生物小组,4名来自药学院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的同学为药学小组,2名来自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同学为生物小组,共同完成毕业实验设计。药学院和生物技术学院各有1老师加入,作为指导教师。1.2毕业实验选题设计及实验准备。自毕业实习任务下达开始,科研小组定期开展小组会议,讨论分析实验选题。首先,由2位指导教师初步设计一个大型跨专业实验,其内容既涉及药学专业又涵盖生物学专业。本文将选题方向定为“天然植物中免疫活性物质的提取及药理分析”。近几年选定的植物分别为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实验中涉及药物提取制备的部分主要由药学小组主导设计实验流程,做好可行性分析;涉及药效生物分析的部分主要由生物小组完成初步实验设计及可行性分析。要求学生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各小组着重关注自身专业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进行细致的实验方法、实验流程设计规划。每位组员分工将本专业涉及的实验内容以PPT的形式进行轮流汇报讨论,便于学习交叉学科实验内容和实验知识。最终确定毕业实验的具体方向和实验流程以及实验分工。强调既是各有侧重,又能相互学习、融会贯通。科研小组同步开展实验的准备工作,购买实验所需耗材、饲养动物、熟悉大型仪器的操作等。1.3交叉科研小组实验阶段。在题目方向选定后,首先进行的是“相关药物的提取分析”。这一阶段以药学小组为主导,生物小组辅助,通力合作。在选题之初,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基本确定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含有的与免疫活性有关的有效成分分别为蒲公英多糖、萝卜硫素、原花青素和桦树茸多糖。小组成员群策群力,药学小组根据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拟定整体实验方案;生物小组的同学则从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学以及遗传学角度,丰富药学小组同学的知识体系,更加有效地提取相关免疫活性成分。在药物成功提取并检测后,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建立交叉学科科研小组,共同饲养动物模型及给药,可以取长补短。各组同学轮流分工,相较单独开展实验大大减轻了每位同学的工作压力,同时也熟练掌握了涉及动物饲养、给药等各项实验操作技能。最后,生物机能分析测定阶段。实验开始前,先进行小组讨论,由指导教师剖析每个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每位学生学习并制作实验流程PPT,再次开会讨论,明确每个实验项目的分工及主次。两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所涉及的多项生物机能指标的分析测定。因为主要涉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包括免疫组化、凝胶电泳、RT-PCR、Western-blot、ELISA、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等,这部分工作主要由生物小组主导,药学小组辅助、学习并掌握。1.4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每年5月的答辩前阶段,实验进入最终阶段。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总结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各自专业,选取合适的实验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论文撰写过程中,药学小组和生物小组可分别选取整体实验中与自身专业相关的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不同专业同学分别选取整体大实验中所涉及的与自身专业相关的1~2个小实验项目进行重点论证,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此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随时跟进实验进程,对实验进行整合分析,促进两组间的交流学习。

2结果

2.1交叉科研小组成功建立。科研团队的建立,改变了过去毕业生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孤立局面。化零为整,发挥集体创造力,团队协作,互相借鉴学习,各小组均设计出了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毕业实验。2.2交叉团队实验进展顺利。实验进行过程中,不同阶段以不同小组为主导,充分激发了各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团队配合、学科交叉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最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实验结果。小组成员团队协作,分别采用水提醇沉法、溶剂萃取法和Sevage法,辅以超声波提取法,成功从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中提取到相应的免疫活性成分:蒲公英多糖、萝卜硫素、原花青素和桦树茸多糖,并进行了纯化和检测。大规模进行动物饲养、造模的训练,大大提升了每位学生的动物实验操作能力,解决了单人进行大量动物饲养的压力,也同时保证了实验样本的数量,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以往单人完成毕业实验操作所无法完成的。以往单人进行实验指标的测定,大多只能完成1~2项,而此次交叉科研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全面性,如免疫活性的测定,就进行了包括胸脾指数、血清溶血素、鼠耳肿胀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的ELISA测定和RT-PCR测定,累计每组平均可完成6~8个功能指标的测定,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对蒲公英多糖、萝卜硫素、原花青素和桦树茸多糖的免疫活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远胜于以往学生独自为战的局面。每位学生除掌握了本专业涉及的实验操作技能之外,也学习熟练了其他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实验方法和技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科研素质,成果斐然。2.3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顺利完成。论文撰写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实验内容及方向,顺利完成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最终均以优异成绩通过论文答辩,其中两人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一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并入选省级优秀论文。2.4整体毕业答辩成绩理想。此次参与交叉学科毕业实验小组毕业生共24人,同时选取独立进行毕业实验的毕业生30人,比较其毕业答辩成绩,结果见表1。从表1不难看出,虽然指导教师相同,但是参加交叉学科小组的毕业生答辩优秀率更高,成绩更好。

3讨论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2

笔者在十余年的科研活动中,陆续指导了近20名高职学生进行科研专题实习,深刻体会到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扩展,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文字与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更加坚定地认为,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是药学高职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高职药学教育实施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可行性

当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着“高职生不同于本科生,无需进行科研活动训练”的观点。表面上看,科研与高职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工作不符,实际上是忽略了科研过程对高职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对高职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高职生的科研应侧重于“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应注重应用技术或产品的开发而不是理论基础研究。一方面,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可能仅停留在拥有几本证书的层面上,而是要求教师能深度融入企业的产品生产、研发等实践活动中,能服务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事实上,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已经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实践技能,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具有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聘请了大批行业、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其中亦不乏可作为科研专题指导教师的人选。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形成一支具备科研专题实习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无论哪种类型或层次的教育都不能批量地复制或制造人才,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正是满足这一条件的有效人才培养途径。现实中存在一批迫切想继续深造的高职生,也存在部分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与好奇心的高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科研专题实习模式将比顶岗实习更具有吸引力,也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3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实施

开展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对高职生的实践、应用、创新等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针对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就业岗位偏重实践应用、独立思维能力不足等特点,在专题内容、指导方式、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有异于本科院校的专题实习。

3.1师生筛选

师生筛选即对指导教师及学生的筛选。对于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且有在研项目的教师担任;对于学生,则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以欲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为主,或选择对科研感兴趣、想在该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另外,为了保证高职生科研专题实习的质量,应根据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来控制指导学生的数量,如可根据指导教师在研课题数及课题级别高低确定具体的学生数量,原则上一项课题安排一名学生,对研发资金规模较大的课题,允许安排多名学生。

3.2开题

为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预见可能碰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形成文本材料并在课题组内以PPT的形式汇报。在报告会上,带教教师应针对汇报细节,包括实验设计思路、方法、仪器与试剂的准备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操作问题等逐一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设计,使其对即将开始的科研活动更有信心。

3.3指导方式

高职学生第一次进行设计性的实践活动,由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缺乏实践经验与技巧,在好奇与兴奋的同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问题和困难,挫折感也随之而来。对此,首先应加强指导的频度,切不可“放羊式”带教。笔者的课题组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由每位学生汇报前一天的实验情况,包括检查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安排当天的研究工作内容等。笔者坚持每天现场指导1~2次,晚上及周末则通过电话或QQ的方式与学生联系与沟通,适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这样既保证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又使学生在与带教教师高频率的接触中不断学习科研思维与技巧,从而提高了科研专题实习的带教质量。其次,要注重开展阶段性的小结汇报,不可“埋头苦干式”带教。笔者将课题组学生分为若干研究小组,要求每间隔两个月左右,各研究小组的学生均应对前一阶段的科研工作进行小结汇报。通过PPT形式进行口头汇报、互相提问、教师点评,同时展示Word文档形式的研究内容小结,师生共同从文字、标点符号、图表、文本排版等方面找出不足。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及时回顾研究内容和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科研进度,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互相了解不同课题的研究情况,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述、概括总结能力。最后,应尽可能增加科研训练的途径,如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使其进一步融入生产企业氛围;利用到外单位进行委托测试或合作研究的机会,将学生派往其他科研机构,使其进一步了解先进的设备,学习先进的技术。

3.4成果汇报

为评价学生进入科研专题实习阶段以来的学习成效,在实习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出完整的科研论文,并由各教研室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优秀的学生参加系部论文答辩,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就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与结果等方面进行阐述。由校内外同行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课题意义、研究结果、论文写作、幻灯片制作、表述能力、回答问题的思维等进行综合评判,并按照考核评分标准给出学生相应的评分和评语。

4结语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培训;药学服务

医疗机构药学人员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机构中分别从事药品的采购、储存、保管、调剂、制剂、药品的质量管理、药品的临床应用、经济核算、临床药学、药学教学、科研、监督等工作[1]。具有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药物新剂型不断涌现,医院药学人员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增加业务知识。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的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工作水平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医疗机构的声誉。因此,加强药学人员的培训,提高药学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1加强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培训的必要性

1.1现代药学发展的进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需要

随着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现有药品的品种、剂型、规格、用途、用法、名目繁多,药品推陈出新速度加快,单个药物涵盖的知识和信息量不断加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现代临床用药和解决用药问题更多依赖于药学信息服务。药学人员的这种知识更新和信息获取的过程,仅靠个人自身的力量已经难以完成。同时药学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使药学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成为必要。如有新出台或新修订的药品法规,应及时进行解读和培训[2]。

1.2是医疗机构药事活动的需要

1.2.1加强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的培训能够减少药品采购、使用的盲目性,保障临床对药品的需求在医疗机构药学日常业务中,药品的采购和贮存需要药学人员掌握多变的药品市场行情,准确把握药品的质量和价格信息。药学人员也需要及时了解临床用药趋势,掌握新产品信息和科研新动态。临床药品的选用和淘汰更新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医生的要求和药品生产厂家的促销活动对医院药品采购决策有重要影响[3]。但是医生意见尤其是厂家的推荐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药学人员必须加强创新药品信息的培训,对引进新药有全面的了解,做到引进新药的评价,广泛收集新药品完整资料。特别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方面的信息,还要收集同类药品疗效和毒副作用比较研究的信息,为临床提供决策依据。1.2.2为医疗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开展药学服务,传播合理用药知识,一方面使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方面增加了信心,另一方面也使药学人员的专业特长得以发挥,在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的调剂工作中,加强药师的业务学习,提高审核处方能力[4],及时发现错误,避免不合理处方的调配。在药学人员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培训也是必须的。药学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与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沟通技巧,并具备解答药学相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不良反应未出现或出现初期及时发现处理[5],并加以指导,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用药不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1.2.3指导临床药学的开展,促进合理用药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参与医生查房,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6-7]。合理用药首先是医疗的基本要求,如为了迅速控制病情,减少病痛和伤害,必须针对患者的病情,把适当的药物,在适当的时间,选择适当的剂量,通过适当的途径,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目标。合理用药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协作,需要有利的内外环境。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学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药学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业务培训,更新业务知识,熟练掌握药物的功效主治、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识,为临床药学服务提供帮助。1.2.4改善医院自制制剂的生产和研发医疗机构自制制剂作为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医院临床需要和患者健康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医院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8]。但是,医疗机构制剂研发人员观念陈旧[9],对制剂研发的科学性、严谨性认识不足,因此,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学人员自制制剂法律法规、生产工艺流程及监测、贮存保管等方面的培训,使药学人员在制剂生产过程中,从原料的采购到制剂出品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质量,遵守药品法律法规,保障了自制制剂的质量,同时医疗机构药学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在开发和研究新剂型方面也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1.3药学人员科研思维和能力均需不同程度的提高

医疗机构中药学人员由于大多数在调剂室工作,离开了学校研究环境很多年,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提升。在医疗机构中的药学人员,大部分都是从事药品的调剂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模式,对药学科研思维的切入点把握不准,进行科研能力不足。以临床科室为主的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占了大多数,而药学人员大多也都是参与其中,而真正的做为主研立项的人,或者学科带头人还不够多。因此,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的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训是必要的。

2药学人员培训内容及方法

2.1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药学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制度,由药学部组织实施培训计划。建立全体员工培训细则,如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要定期进行开展,使药学人员及时掌握药品的法律法规,指导其在医院药事活动中,有法可依,减少执业风险。通过对药品信息的培训,减少药品釆购、使用的盲目性。

2.2建立药学专业培训项目

由药学部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推出学习科目,不同科室的药学人员参加本科室的学习项目。如临床药师通过参加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对临床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窗口人员应该始终保持微笑来对患者进行服务,并且及时地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相关医患关系处理主任也要对窗口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窗口服务意识[10]。医院制剂属于药品管理范畴,其质量同样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影响制剂质量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包括“人、机、料、法、环”,其中人员的因素摆在首位,也就是说,只有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员工的法规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制剂质量安全[11]。

2.3药学科研的培训

医疗机构要定期对药学人员进行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训。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对药学人员科研水平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药学人员因在医院任职或离开学校学习数年,科研思维和能力均需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在文献阅读及论文撰写方面,需要掌握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及文献检索策略,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的国内外药学文献,具有一定的阅读、翻译英文文献的能力,以及掌握中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与技巧,初步具备自主写作、修改、排版、发表中文科技论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英文写作能力[12]。

2.4建立考评机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医院和药学部定期组织进行优秀药学人员的教学观摩,是药学人员通过授课提高业务能力,激发起他药学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将培训授课与交流、质量评价结果、年度培训出勤情况、人员培训考核成绩等内容逐一公示,也可以在绩效补助中增设教学培训授课补助与年度培训奖励,将培训考核结果与个人的年度评优评先、进修培训机构、岗位安排、骨干竞聘等直接挂钩。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激励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学习的主动性[13]。

3探索与思考

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的构成具有多元化、学历层次跨度大的实际情况,并且业务繁重,自觉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业务学习,有较大困难。因此,为药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其执业能力与水平[14],为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保障。

3.1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注意互相关心爱护

医院和科室努力创造条件,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和途径为药学人员培训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医院图书馆的阅览室可以供药学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浏览国内外专业期刊,医院图书馆的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和期刊书籍也全面开放,有助于药学人员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药学人员相互之间积极交流学习知识和学习体会,不仅提高了工作能力,而且使同事关系更加团结。

3.2建立长期的培训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药学人员要建立长期培训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药学人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断激励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药学人员积极撰写论文和著作,在医疗机构中,逐渐成为科研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通过对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的培训,弥补了药学人员业务知识的短缺和对药学相关法律法规认识的不足,使其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有较大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增强,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面做出了贡献,降低了药学人员的执业风险。同时也使药学人员的地位有所提高,为临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2020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药学(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325.

[2]赵艳梅,韩昆,董敏等,完善制药企业药品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J].中国药事,2019,33(8):896-903.

[3]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2013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药学(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63-764.

[4]丁古.加强门诊药学服务减少患者不当退药[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2,27(5):320.

[5]马腾飞,王允,李梅,等.在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探索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3):77-78.

[6]唐景财,阎敏.临床药师参与肾病综合征并发胃肠道感染患者的药学实践[J].中国药事,2016,30(2):167-170.

[7]谢希晖,倪建锋,罗丽琼,等.药师参与镇痛辅助药物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分析[J].中国药事,2016,30(11):1161-1166.

[8]国家卫生计生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国卫药政发[2015]70号,关于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S]2015.

[9]陈家润,江映珠,孟兰贞,等.广东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申报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事,2019,33(10):1097-1101.

[10]丁彦春.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在中药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10):89-90.

[11]吴禾,何为,徐超斗,等.实施2015《军队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的思考与建议[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6,32(2):185-186.

[12]陈熹,王晓东,倪建腾,等.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事,2019,33(5):594-600.

[13]倪晓霞,王庆芬,陈锦珊.加强医疗机构制剂生产人员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药事,2018.32(10):1419-1421.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方法;改良

1无机化学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无机化学是高校药学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大学化学的入门课程。该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性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高中相关知识进行回顾与调用,帮助学生从基础教育模式(知识点重复学习方式)向大学化学的学术性、探究性、自主性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无机化学教学在整个药学专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启蒙性功能[1]。此外,无机化学具有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体系庞杂、知识零散的特点,教学任务繁重。73.17%的学生认为造成无机化学某些章节学习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由该课程属性决定的(基于2017级本校药学院本科生调查问卷,样本量123人,下同),尤其是物质结构部分比较枯燥和晦涩,元素化学的内容多为描述,点多面广,教学模式固定,千篇一律,且新知识、新技术介绍较少,往往导致刚脱离基础教育模式的大学新生产生畏难及厌学情绪[2]。现代无机化学是充满活力、发展迅猛的学科,且与其他领域不断交叉融合、互相渗透。因此,高等院校的无机化学教学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应当有所反映,无形中又增加了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但是当前教学改革使教学课时数大大减少,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势必要在课堂向学生教授大量的书本知识,“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仍然盛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交流,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只追求教学内容目标而忽略学生发展目标,严重挤压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3]。另一方面,综合性课程教学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大学教学改革趋势,从单纯的、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为中心模式向多学科交叉模式进行转变,这种转变也应在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有所体现。但是,我国药学专业现行无机化学教材多数按学科理论体系为核心编写,过分强调该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忽视了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比较狭窄的知识框架内,很难与其他学科或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如何保证无机化学教学中的经典理论体系同现今的科学相融合,既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又能学以致用,适应现今科学的迅速发展要求,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任课教师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2高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否适应大学专业学习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笔者调研发现,72.36%的学生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化解教学学时短、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对大学无机化学的教学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更是值得无机化学教师思考的问题。针对教学方法不适、无机化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与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与现今的科技发展相脱节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从药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特点出发,遵循建构主义等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按照教学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当前高校无机化学教改的基本思路[5]。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近几年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具体包括衔接与导入式教学、基于科研转化教学的研究式案例教学、思维导图式教学、翻转互动教学、形象化教学、化学哲学教学等,探讨了基于小组学习模式的成绩考核方法。

3高校药学类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1衔接与导入式教学。调查发现,71.54%的学生认为课堂讲一些与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相关的科普知识及后继课程相关内容很有必要。为了使知识点教学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在介绍新知识点时,笔者采用衔接与导入式教学[6],从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热点新闻及科学前沿等视角寻找切入点,适时、适当、巧妙地引入问题,通过层层设疑、逐步推进的启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深刻、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一章时,笔者以日常生活中的龋齿及含氟牙膏的作用、痛风、结石与骨质疏松等病理现象以及大自然中溶洞、钟乳石的形成切入点;在学习酸碱平衡时,以老百姓日常谈论的食物酸碱性与健康的话题、人正常体液均处于恒定的pH值范围这一现象为切入点;在学习氧化与还原一章时,以人们津津乐道的抗氧化食物为切入点;讲授浓差电池时,从心电图的原理入手;以科技前沿石墨烯引出碳元素一节;在讲到金元素时,笔者通过一句唐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让学生分析这句诗反映了金的哪些属性(化学性质稳定、密度大、贵重),可谓别开生面;再如,结合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水体污染、重金属中毒等环境问题引出相关章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2基于科研转化教学的研究式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它具有目的性、真实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备受推崇[7]。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联系紧密,笔者综合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优点[8],提出基于科研转化教学的研究式案例教学法,特点在于所选用的案例取自任课教师科研实践,即围绕课程培养目标,以教师科研实践中的问题为代表性案例,将教材内容与科技前沿相结合、课堂知识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将基本原理与方法融入其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改善传统的“概念-定理-推导-结论”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学素养,激发创新欲望,提升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且比单纯的理论灌输生动易学,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可使科研成果得到印证与传播,教师通过学生活跃的讨论,碰撞思想的火花,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利于基本原理在科研工作的运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将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才可引发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因此,教师可将自己的科研经历渗透到与教学要求相符的知识点中。例如,在讲授配合物时,重点讲解目前正在研究的基于金属螯合机制的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将前沿的科学问题归结到基础的配位化学知识;在讲授分子间作用力时,结合笔者承担的部级课题相关的药物设计内容,介绍当前热门的精准药物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强调的是,研究式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实施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案例的选择要基于无机化学的重点内容及有利于发展探究能力的内容。通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难点在于与知识点相契合的案例的收集、筛选与整理,如何将零散的科研信息整合成可供学习交流的实例;其次,为了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手段,做到案例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匹配。此外,以研究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为契机,笔者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实验,挑战杯大赛,通过教师的指导,训练其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为以后学习及工作奠定基础。3.3思维导图式教学。思维导图是一种辅助记忆和扩展思维的工具,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9],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整合新旧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进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还能启发学生通过纵向横向总结归纳知识的来龙去脉,拓展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内化为治学方法。有利于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课程全貌,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近年来,思维导图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教学辅助工具[10]。无机化学的物质结构部分电子云与原子轨道、钻穿效应与屏蔽效应等概念艰深晦涩,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概括、归类、比较、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避免相似概念的混淆,易于理解;四大平衡部分计算公式繁多,理解记忆容易混淆。结合思维导图,进行公式和计算的推导,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元素化学属于无机化学的描述性内容,内容庞大,知识点琐碎杂乱,涉及很多化学反应与现象。鉴于此,笔者设计出无机化学每章节及重要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如图1为氢键知识思维导图,并在2017年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教学模式”。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构建知识网络后,学习效率有一定的提高(64.6%);对记忆新知识有帮助(77.88%);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较传统方式更方便(59.29%);思维导图笔记形式使思路更清晰(80.53%);利用思维导图复习功课时,能清楚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66.37%);有助于对知识和问题解决方法的积累(71.68%)。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的制作应当根据学期授课安排,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章节,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充分挖掘无机化学与药学专业的紧密联系。3.4翻转互动教学法。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现代教学论认为,传统教学的单向交流模式不能反映教学的复杂性质,多向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11]。信息流双向流通的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近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笔者调研发现,95.9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以学习的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此背景下,“翻转互动教学法”应运而生,即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由教师一人主讲的教学模式,由教师积极引导,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行混合式课程设计,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及课后学习中。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知识的探索者。在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部分笔者采用“教师精讲+学生试讲”的翻转互动教学法。每堂课教师精讲之后给学生留出试讲的时间,教师先拟出一些小专题,将学生分成5~8人一组,让学生利用教材、专著和网络数据库等资源自制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15分钟左右的交流与讨论,教师进行补充、点评与总结。学生通过信息流双向流通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师生讨论等形式改变了固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实现了师生间的信息多向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切磋、组内合作、组际竞争、讨论交流、形成集体智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使教学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网络。此外,在查阅资料、准备课件、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该教学法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文献检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演讲能力。此外,笔者通过确立“学生演讲”成绩的量化评判标准,即PPT制作的组长或演讲者系数为1,组员系数由组长定,依次为0.9、0.8、0.7、0.6等,要求组员系数至少有两个等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促进了组内交流。3.5形象化教学。形象化教学主要包括比喻法及拟人化教学,易于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12]。笔者曾运用形象化教学将无机化学知识点通过比喻、拟人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将极化作用不同的原子或离子比喻为虚胖子或结实的瘦子;再如,配位性质是过渡元素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化学性质之一,笔者将过渡金属元素拟人化,其具有配位能力类似社会中人具有的“合作力”,是其接纳力、吸引力、影响力与适应力综合反映,具体来说,“接纳力”是指过渡元素具有能量相近的(n-1)d、ns、np、nd价层空轨道。“吸引力”是指一般具有较高的正电荷,离子半径较小,对配体的静电作用较强。“影响力”是指未充满(n-1)d电子屏蔽作用较小,有效核电荷较大,对配位体极化能力较强。“适应力”是指d电子层不饱和,具有较强变形性。另外,在其他重要知识点如电子成对能(取决于中心原子)与晶体场分裂能(由中心原子与配体共同决定)、拉平效应与区分效应、标准电极电势与电极电势(把电极电势比喻为泰山与千佛山之间的高度差,标准电极电势则是泰山或千佛山的海拔高度)等均采用拟人化或比喻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板书手画、挂图、教具与动画有机结合来讲解微观领域中原子和分子结构、轨道杂化等晦涩概念,使之更加立体更加形象;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形象化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内容信息量,灵活控制教学节奏,避免课堂气氛枯燥乏味,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激情,学生学习轻松有热情。3.6化学哲学教学。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是架设在化学与哲学之间的一座桥梁[13]。德国著名化学家肖莱马曾说:“化学的发展是按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领域,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哲学有关,哲学理应渗透于化学教学与科研之中[14]。无机化学同样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原理,包括唯物主义物质观与质量互变、矛盾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思想,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将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运动永不可分,这正如电子永无休止地在原子核附近做高速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恰如原子核外电子的转移、分子的运动;化学平衡时,各组分浓度恒定不变可看作是一种静态。但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在时时刻刻地进行着,这体现了哲学中运动是永恒的原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认为在物质的运动中,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例如,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的半径比量变与晶体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电负性数值变化与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之间的关系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无机化学知识中也处处存在。例如,化学反应平衡(如溶解沉淀平衡、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及配合物解离平衡等)包含着正反应和逆反应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除受化学反应自身因素影响外,还在温度、压强、浓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平衡会被破坏,发生移动,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在分步沉淀中,各种离子被沉淀的先后顺序取决于离子的浓度与沉淀物的溶度积;当各种离子的浓度相同时,沉淀物的溶度积决定沉淀顺序。当溶度积接近时,离子浓度又是沉淀顺序的决定因素,体现了矛盾论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类似的例子还有离子浓度对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的影响。主副反应并存体现了主次矛盾关系。例如,溶液中同一种离子同时参与电离平衡及水解平衡,哪种平衡占主导,决定溶液的酸碱性(NaHCO3溶液呈碱性,NaHSO3溶液呈酸性);自发反应(沉淀反应、金属活泼性)涉及的热力学与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均体现了主次矛盾关系;还有平衡反应中各物种浓度的近似计算也基于主次矛盾的考虑。无机化学中有很多规律,但这些规律又不是绝对性的,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在元素周期律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钻穿效应和屏蔽效应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影响(4f、3d轨道先后顺序)。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在无机化学中一些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完善过程中。例如酸碱理论、原子学说、配合物理论等。总之,将唯物辩证法等基本哲学原理渗透到无机化学的教学中,从辩证的视角看待无机化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使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奇妙的化学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对化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及正确的世界观。3.7基于小组学习模式的考核评价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实效显著的教学策略,被誉为十多年来最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15]。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本院69.92%的学生认为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最希望得到多种组合方式的评价,在此背景下,笔者将“基于小组学习模式”的考核评价方法用于教学实践。前文述及笔者在药学2017级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部分引入“教师精讲+学生试讲”的翻转互动教学法。最终成绩由三部分构成:考勤分(20分)+PPT演讲分(40分)+小论文分(40分),制定每部分成绩的量化评判标准,PPT制作与演讲组长、小论文主撰者贡献系数为1,每位组员系数由组长定,依次为0.9、0.8、0.7、0.6等,要求组员系数至少有两个等级,体现基于小组学习模式的考核评价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支持。

4总结与展望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医用机能实验学;药学专业;科研能力

医用机能实验学是研究正常机体活动规律、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的实验性学科[1]。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极其重要的一门实验课程,不仅能通过实验指导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思维,促进其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等起到重要作用[2]。为培养药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药学专业特点,我校对医用机能实验学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结合近几年的实际工作,总结如下。

1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

根据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医用机能实验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增减,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需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与药理学有关的实验,注重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目前,本科药学专业的医用机能实验学共51学时,与药理学理论课同时安排在第四学期,实验内容分为3个部分:基础实验部分、综合实验与探索实验部分、生物医学研究基本知识部分。基础实验部分包括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可待因镇咳实验,硫酸镁导泻作用,肝素体内抗凝作用,胰岛素的低血糖反应及解救,链霉素的毒性反应及解救,共24学时。综合实验与探索实验部分包括酚磺酞药动学参数测定;有机磷农药中毒及解救,药物的抗心律失常实验,药物的利尿作用,共12学时。生物医学研究基本知识部分包括科研综合实验,药物对家兔瞳孔的影响(设计实验),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设计实验),共15学时。1.1基础实验部分。该部分包括动物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几个典型的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用机能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完整的实验过程。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借助部分视听资料对医用机能实验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包括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主要是小鼠和家兔)的捉拿、麻醉、固定、给药方法等实验操作技术,常用溶液的配制方法,手术器械的握持和使用,常用仪器的操作等,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其次,安排几个经典的、教学效果好的验证性实验,如: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硫酸镁导泻作用,肝素体内抗凝作用等。利用实验将理论知识与操作结合起来,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结果整理和分析、注意事项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数据整理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1.2综合实验与探索实验部分。该部分包括几个传统的大型综合实验,如酚磺酞药动学参数的测定、药物的利尿作用、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等。这部分实验由于过程复杂、观察指标和注意事项较多,对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均有更高要求。在进一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各项观察指标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提高。1.3生物医学研究基本知识部分。该部分包括两次生物医学研究讲座、一次讲评和两次实验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两次讲座主要讲解医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包括医学科研选题、科研设计、文献检索与利用、实验实施、材料整理和统计方法、论文的撰写及设计性实验的实施等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图书查阅文献,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提交一份开题报告(在课余时间完成),并且在科研设计实验课上汇报,教师进行点评。两次实验设计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题目,在现有实验条件(动物、药品、仪器、材料等)下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束后提交一份以论文格式书写的实验报告,模拟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这部分实验的开展,大大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增强了学生成就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

2转变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培养

为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医用机能实验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科研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引入现代教育方法,如翻转课堂、PBL教学法等,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实验步骤、现象、结果、注意事项等)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索,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索意识。教师不仅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我校现有现代化医用机能学实验室10个,包括2个虚拟实验室,8个普通实验室。虚拟实验室于2012年建成,安装了82台计算机,一台服务器,配备VBL-100仿真实验室虚拟系统,2016年学校购置了大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通过教务处教学平台与INT相连,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学习机能学知识,还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阅览、搜集大量实验教学资料。8个普通实验室于2013年都安装了BL-420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及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更方便,实验结果更直观、可靠。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实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进行师生互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4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评价学习效果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能提高学生对医用机能实验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药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在医用机能实验学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的同时增加知识运用与综合素质考核,加强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培养。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医用机能实验学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6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20%)、平时成绩(10%)(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开题报告和实验设计成绩(10%)。

总之,医用机能实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药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4]。今后我们还将改进与完善医用机能实验学教学方法,满足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春蕾.医用机能实验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2]刘萍,李倩.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平台的开放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47-48.

[3]张金娟,熊英,叶兰,等.机能学实验课程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7):96-97.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多模式教学法;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传统药理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传承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传授,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在教学效果反馈中强调记忆、理解、掌握书本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终身教育观念在普及。单纯沿袭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可能会使大多数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不能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所学药学知识。鉴于此,我们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药理学课程教学。首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直接传授经验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结合学科前沿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相互沟通技巧;接着选取典型病例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basedLearning,CBL),让学生了解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之后开展具体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不仅加深对药物的认知与理解,而且形成临床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采用以资源为导向的教学模式(Re-search-basedLearning,RBL),让学生根据论文主题独立搜集、加工、处理、利用及评价信息,强化学生思考和研究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本文以药理学课程“抗恶性肿瘤药”章节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5个方面对多模式教学法进行阐述。

1教学分析

1.1教学背景分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18年统计的全球癌症数据显示,到2018年预计全球新发恶性肿瘤1810万例,死亡960万例,其中中国占比世界第一,新增病例达21%(380.4万例)、死亡病例达24%(229.6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1]。近年来,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除手术和化疗外,就是抗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而抗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又面临耐药性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两大障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内分泌药物、免疫制剂等不断被研发出来用于临床,这给药理学传统教学带来了机会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抗恶性肿瘤药物研发前沿,让教学贴近科研及临床实践,培养日后真正能胜任药学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1.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往往对纯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接受度很低,而对信息化教学、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接受度很高,因此在抗恶性肿瘤药物教学活动中,应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Flash动画、视频、思维导图等)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药理学课程时,会遇到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或已经遗忘的问题,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之整体化和系统化,进而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因此,针对“抗恶性肿瘤药”章节,应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涉及的基础知识(如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1.3教学目标分析。本章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恶性肿瘤疾病概述,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基础、分类、联合用药指导原则及各类临床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2)能力目标:具有对抗恶性肿瘤药物进行实验研究及临床处方分析、对药学服务对象开展用药咨询以及应对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耐药和不良反应情况的能力;(3)素质目标:强化学生健康工作、学习、生活的观念,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锻炼自主学习及交流分享能力。因此,为避免传统教学活动中常见的“重形式轻技能”或“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我们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先以LBL教学模式讲授理论概念,以PBL教学模式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协作及沟通能力,再以CBL教学模式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实验提高科研和动手能力,最后以R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总结和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

2.1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本章3个层面(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对应的教学内容,需要5学时,分别如下。(1)知识内容(2学时,LBL结合PBL教学模式):①恶性肿瘤疾病概述,包括流行病学、诱发因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等;②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基础,包括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凋亡、细胞侵袭及转移等;③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基础,包括作用机制、分类、耐药性及联合应用的基本原则等;④各类抗恶性肿瘤药(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激素类药、铂类药、分子靶向药)的代表药物基础知识,包括药物来源、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等。(2)能力内容(3学时):①案例分析训练(1学时,CBL教学模式):设计常见恶性肿瘤(如胃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以及慢性髓性白血病等)的典型病例,学生分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共同讨论确定治疗方案,并阐明理由,预判药物疗效、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等,最后进行归纳总结;②科研能力培养(1学时):结合具体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实验(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体外筛选法,包括CCK8、MTT、克隆形成法等),学生分小组操作,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完成详细的实验报告;③综合能力培养(1学时,RBL教学模式):针对该领域某一主题(如化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的创新发展),学生分小组自主查阅文献、制作PPT、演讲讨论并总结形成文献综述。(3)素质内容(融入5学时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讲到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时,利用健康科普微电影、图片或书籍,强化学生健康工作、学习、生活的观念,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抗恶性肿瘤新药研发中。2.2教学模式设计。根据以上3方面的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LBL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教材完善、理论完整、知识完备的优点,对于“抗恶性肿瘤药”章节基础理论教学,该模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2)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锻炼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3]。该模式使学生既获取了抗恶性肿瘤药物相关知识,又提升了自主学习和协调沟通能力,弥补了单纯LBL教学模式的不足。(3)CBL是以典型案例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在PBL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4],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较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分析思路和正确的处理方法。该模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认知与理解,而且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4)RBL是以资源为导向、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5]。该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抗恶性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根据论文主题搜集、加工、处理、利用、评价并总结信息,是基于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一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信息搜索与筛选锻炼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3教学过程

3.1课前准备。课前两周将学习资源上传到蓝墨云班课,并预习通知。学生接到预习通知后,下载学习任务单、教学方案、动画、视频等信息化教学资源预先进行自主学习。“抗恶性肿瘤药”章节的学习任务单内容:(1)推荐阅读的书目及文献,让学生预习抗恶性肿瘤药物相关知识;(2)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规范及示范视频,让学生预习相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科前沿设计的问题,提前让学生分组根据不同问题的背景及关键词查阅相关资料,并整合答案;(4)常见恶性肿瘤的病例资料,提前让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病例查阅疾病的临床治疗手段、治疗药物、治疗瓶颈等资料,确定药物治疗方案,并预判药物疗效、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5)与抗恶性肿瘤药物知识相关的研究主题,提前让学生分组收集不同主题(如化疗药物、免疫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等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的专著和文献资料、制作PPT、准备课堂讲述及撰写文献综述。3.2课堂实施。首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LBL教学模式(1学时),直接简洁地传授经验性的抗恶性肿瘤药物基本知识和概念,内容涵盖恶性肿瘤疾病概述以及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基础、分类、联合用药指导原则和各类临床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由于内容较丰富,以前教师在这个阶段以讲授为主,有些学生特别容易开小差甚至打瞌睡。现在教师会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声音、表情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重难点知识以直观的图片或动画呈现,讲解完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梳理,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然后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1学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抗恶性肿瘤药物相关知识的理解。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科前沿设计如下问题:恶性肿瘤有哪些新兴治疗方法?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的分子机制有哪些?抗恶性肿瘤药物有哪些最新作用靶点?解决肿瘤细胞耐药性的措施有哪些?各类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临床代表药物是如何发现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同类药物临床适应证、注意事项、药品不良反应有何异同?该类药物有哪些最新研究突破?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互动讨论的PBL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抗肿瘤药物基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接着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CBL教学模式(1学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治疗过程,锻炼临床思维,深化对抗恶性肿瘤药物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课前上传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典型案例[6],让学生根据病例信息及问题查阅疾病的临床治疗手段、治疗药物、治疗瓶颈等资料;课堂上进行病情分析及用药分析汇报,共同讨论并确定治疗药物方案后,阐明选择药物的依据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果与数据,并预判药物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对策等;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回顾授课内容和有关靶向治疗药物的问题,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深化学生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之后结合抗恶性肿瘤药物理论知识,开展具体的药理学实验(1学时),学生分小组操作,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完成详细的实验报告。例如,利用CellCountingKit-8(CCK-8)法进行抗恶性肿瘤药物体外筛选实验。针对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操作能力差等问题,在课前上传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规范及示范视频,如无菌操作及注意事项,生物超净工作台、移液管、细胞培养瓶、酶标仪的使用方法等,减少或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抗恶性肿瘤药物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锻炼了科研思维和操作技能。最后引入以资源为导向的RBL教学模式(1学时),让学生根据设置的主题(如抗恶性肿瘤药物靶点研究进展),利用图书馆资料以及网络数据库、电子图书等现代化信息资源,从基础到临床全面搜集可参考的信息(包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治疗、线粒体靶向药物与肿瘤治疗、蛋白酶体抑制剂与肿瘤治疗等),撰写文献综述,并进行随堂演讲,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对师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而且课堂讨论容易失去控制偏离主题。因此,教师在课外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及时更新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并进行拓展学习;在课堂上则要注意控制节奏,合理安排时间,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要把握讨论的方向使讨论紧扣主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思考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3.3课后提升。课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教师通过坐班答疑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还未掌握的知识点可进一步讲解。一方面,教师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文献综述和实验报告,总结学生在规范化书写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根据课堂重难点布置课后测试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拓展所学知识。在这个环节,有些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处于疲倦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并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和激励加分制度,以此督促学生及时有效地复习所学知识并查缺补漏弄懂其他未掌握的知识。考核分为过程性评价和考试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中,PBL讨论表现占10%,CBL讨论表现占10%,RBL文献综述占10%,实验报告占10%,课后测试成绩占10%,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占10%。关于激励加分制度,当学生积极参与分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时给予相应加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多模式教学中。

4教学评价

4.1问卷调查。参照文献[7-10],我们设计了针对药学本科班学生的调查问卷。本调查研究采取匿名形式,学生自愿参加,且不影响课程得分。第一部分为量表评分题,共设计了12个问题,包括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兴趣与积极性、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自主探究能力、锻炼科研实践能力、提高合理利用资源能力、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以致用能力、提高综合专业素养、更加愿意参与教学。根据Likert5级评分法,每个问题设置了5个选项,包括强烈反对、反对、中立、同意、非常同意,分别对应分值1、2、3、4、5。应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第二部分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进行评价,为今后优化教学提供参考。4.2调查结果。本研究共有21位药学本科班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的评分显著高于其他教学法(见图1),表明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的认可度较高,更愿意参与多模式教学。学生认为相较单一教学法,多模式教学法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促进对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综合素养,使自己在今后能更好地胜任药学类相关工作(见表1)。在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中,大部分学生对多模式教学法给予了正面评价(9位),认为其更加灵活有趣,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希望今后能更多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模式教学;然而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提出了质疑(2位),认为个体情况不同,且时间有限,多模式教学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总体来说,相较单一教学法,多模式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可显著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

5.1多模式教学法的优势。本次课程将抗恶性肿瘤药物基础与临床知识紧密联系,设计了多模式教学法,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显著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LBL教学易于开展,采用生动直观的讲授形式,讲完后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使知识点系统化、连贯化,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2)PBL、CBL及RBL教学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沟通分享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与临床关系较密切、更新较快的知识;(3)科研实践可提升学生科研操作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理论结合实际,锻炼科研思维。5.2多模式教学法的局限。尽管多模式教学法具有诸多优势,但真正实施起来也有一些局限之处。从教师角度来讲,对多模式教学法理解不深,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路不清晰,加之缺少合适的教材以及多模式教学自身的多变性等,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讲,多模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要做到这些需要较长时间的前期准备,有可能加重学习负担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多模式教学法对师生的专业水平及人文素质要求均较高,要想较好地实施难度较大,需要师生双方都投入很多精力,并进行良好互动。

6结语

结合药学学科特点及教学需求,我们探索出“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病例为辅助、以资源为依靠、以实践为支撑”的多模式教学法,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全面提高临床医学、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药理学教学质量。LBL、PBL、CBL、RBL与科研实践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若单独使用都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而有机结合应用,可帮助学生有效规避以前经常出现的高分低能、与临床需求脱节等问题。另外,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料的过程中也能提高专业素养,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多模式教学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去劣存优,如可以通过制订教师激励计划及学生考核加分制度,有效促使师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多模式教学中。我们相信利用多模式教学法能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满足快速发展的医药学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BRAYF,FERLAYJ,SOERJOMATARAMI,etal.Globalcancerstatis-tics2018:Globocanestimatesofincidenceandmortalityworldwidefor36cancersin185countries[J].CACancerJClin,2018,68(6):394-424.

[2]汪进良,秦博宇,李晓燕,等.抗肿瘤药物治疗中三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2):124-126.

[3]岑彦艳,陈晓红,周红,等.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中PBL教学案例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3):312-314.

[4]耿燕娜,娄婷婷,武毅君,等.CBL教学法用于内分泌科临床药师教学实践效果评价[J].中国药业,2019,28(20):91-93.

[5]符培亮,陈羽中,陈松,等.探索R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06-107.

[6]镇学初,林芳.案例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7]孟文爽,陈哲,胡春阳,等.微博案例教学在临床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4,25(16):1530-1533.

[8]FOXBI,VARADARAJANR.Useoftwittertoencourageinteractioninamulti-campuspharmacymanagementcourse[J].AmJPharmEduc,2011,75(5):88.

[9]HALICO,LEED.Toblogornottoblog:Studentperceptionsofblogef-fectivenessforlearninginacollege-levelcourse[J].TheInternetandHigherEducation,2010,13(4):206.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非国有医院药学管理能够实现规范化,并在服务特色方面有所创新;投入非国有医院药学工作和学科建设的药学人员,同样可以营造发展空间,为现代医院药学事业做出贡献。本文以作者近年来参与非国有医院药学部筹建及开业后管理的实践,从药品供应、调剂、人员管理和培训、药学服务、学科建设方面,扼要介绍非国有医院药学规范化管理实践和服务特色,为医院药学管理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非国有医院发展很快,其中500张床位以上大中型医院也越来越多,引人注目。本文扼要介绍我院的药学规范化管理实践和服务特色。

1药品供应管理

1.1筛选医院基本用药目录

新建综合型医院有利于引导合理用药,筛选品种宜少而精,不选过时品种和剂型,如抗肿瘤药物和疗法更新较快,不少品种临床少用或淘汰,抗菌药物有些品种和剂型也很少使用。除急救药品外,少用或罕用品种若有需求时,临时申购一次性数量,申购医师一次性领用。以500张床位综合型医院为例,西药500余种、成药200种左右即可基本满足需求。

1.2药品零售价的制定

处方药按购进价顺加15%,OTC药品参考当地药店价格甚至更低,让利于民,总体药价低于当地同等规模的国有医院药价。由于药品质优价廉,赢得良好的口碑,也促使一些国有医院药品降价,最终患者受益。

1.3杜绝药品回扣

药品回扣一经发现,无论职位职称高低,能力、贡献有多大,一律除名,这方面已有临床医师被除名的先例。

2调剂工作规范化管理

2.1门诊药房

2.1.1突出优质服务特色硬件方面:发药柜台式、药师与患者面对面服务的门诊药房取药的设计;软件方面: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文明用语,并按照宾馆化服务模式培训、演练,让患者取药时体验亲切和关怀。

2.1.2调剂工作规范化门诊调剂调配实施两人一组,药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审查处方适宜性,按照“四查十对”审方、调配、复核、发药并做用药指导[1]。全院电脑化,药房显示电子处方使取药时间明显缩短。

2.2住院药房

2.2.1药师送药到各临床科室利用电梯设备,药房设计了双层送药推车,长期医嘱用药根据各科不同情况按不同时间段送药,避免了取药高峰各科室护士排队等候而耽误治疗时间的现象,有些不合理用药问题在药师送药到临床科室时得到解决。

2.2.2临时医嘱用药以物流通道传输形式完成此方式可解决夜班单人值班护士繁忙时,应急取药时无法分身的难题。我院物流通道传输系统,目前国内医院尚未普遍采用。这些措施保证了医嘱用药的及时性和规律性,节省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本院13个临床病区,共节省13人次护士1天的工作量。住院药房11名药学人员,目前能完成13个病区500个住院患者的长期用药医嘱的调剂、送药、摆口服药和全天24小时的值班工作,工作效率明显提高。3人员管理

3.1部门负责人(班组长)的挑选与培养

要求主管药师既是专业骨干又应该成为合格的班组管理者,(副)主任药师既是学科带头人又应胜任科室管理工作。

3.2建立药学人员每周考评制度

设计了班组成员每周考评表,对服务态度、事故差错、劳动纪律、工作主动性、个人承包药品货架的管理(班组长考评部门管理情况)、仪表与卫生、业务学习、对院、科、班组任务的执行力、奉献与建议9个方面进行打分考评,由各部门班组负责人对本组人员和自我按各项目分别考评打分,根据一周的表现,按优秀3分,合格2分,不合格1分填表要求有差异。填写优秀和不合格时,要将理由、具体事例填写在事由一栏。每周一上午报科主任,科主任审核并对各班组负责人进行考评后,当晚科例会上公布考评结果并记录在科室人事考评档案,每季度一小结,以备年终评先、调薪、职称聘用升降、解聘等事宜时参考。

4继续教育和培训

每周药学专业知识培训1.5小时,安排在科室每周一次的科例会后的业余时间进行,每季度考试一次;每月每人完成一篇不合理处方举例分析,记录于个人技术档案,以培养药师临床药学理念。

5药学服务

5.1全院大课

配合医务部组织安排药事法规、处方管理、药学新进展、新入职的医师及应届医学生药学知识、合理用药讲座等培训讲座,利用各种机会扩大药学影响,为规范医师合理用药打好基础。

5.2探索门诊药房合理用药咨询服务全员化

非国有医院药学人员在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各有不同,但多数比较年轻,有激情,可塑性强,引导大家参考现有药品使用说明书、《2005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其他口服药物最佳服用方法等文献资料,整理出常用口服药物最佳服用方法、常用药物禁忌表,要求门诊药房全体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审查处方和发药指导中能较熟练地提供上述基本用药指导。

5.3药师受邀参与会诊

如在呼吸科患者头孢曲松钠过量引起不良反应、急诊科抢救用药、神经内科和疼痛门诊的孕妇用药等会诊中,药师发挥了专业作用。

5.4监管药物不良反应

下临床收集资料,完成当地药品监管部门要求的上报任务。

上述工作的开展,得到医院领导和临床医护及患者的认可,提升了药学人员的职业地位。

6学科建设方面

6.1引导药学人员在专业上发展

根据每个药师自身特点和兴趣、目标,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要求中级药师每季度主讲专业课一次,高级药师每1~2周主讲专业课和新知识一次,初级人员每年至少主讲专业课一次;培养全员语言表达、文字书写、沟通演讲的能力。门诊药房尝试全员开展第一层次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2];住院药房每月分析病历一次,网上与临床交流。逐渐摆脱机械地按照医师处方被动取药,培养主动思考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凸现知识型服务的特色;人人都能参与药学服务,每人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进步,而不仅局限于大学本科、中级职称以上的少数药学人员专职临床药学工作。

6.2开业初期,鼓励自学

在人员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情况下,鼓励大家做兼职临床药师,自学成才,业余时间、休息日补充知识、下临床,对其中优秀者逐渐专职化。

6.3借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药学规范化管理上新台阶

完成了编写处方集的工作,指定专人进行定期处方分析、病历评价;抗菌药专题分析,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促进药学规范化管理。

7讨论

7.1非国有医院药学规范化管理和创新服务特色的条件

有利的方面包括:①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提高,国家卫生部对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提高,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及药事管理法规,医院管理年也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管理规范化,使得非国有医院的投资方和管理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规范化管理才能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疗纠纷、事故发生,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尤其新建的大型非国有医院,有高起点、规范化、有争创一流医院的意识和愿望,为医院药学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提供了前提条件。②药学人员来自不同单位或学校,在新的环境下,较易接受规范化要求。③根据医院实际开展创新性工作模式的条件较好。不利的方面有:①招聘的医师来自全国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开业初期医师队伍尚不稳定,临床用药尚未形成规律;处方书写规范化管理有难度,需要药师不懈地纠正。②目前国家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尚未完全放开,医院药学人员尤其大型国有医院优秀药学人才较少流动到非国有医院,药学人员层次偏低。③医院药学长期以来的配角地位,使药师下临床尚存在阻力等。

面对不利因素,药学工作者应主动与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师沟通,取得工作上的理解和支持。

7.2国有医院药学管理现状

在规范化方面,二级综合性医院尚有明显不足[3],三级医院有较大发展,但在特色服务的创新方面缺乏活力。

7.3取长补短,发挥优势

非国有医院在我国处在起步阶段,其规范化管理仍有很多方面应向国有大医院学习;而非国有医院在药学特色服务方面的探索确有国有医院借鉴和参考之处。

药师群体不论在国有医院或是非国有医院从事药学工作,都有机会在规范化管理和优质药学服务上创出特色,提高专业和管理水平,为医院药学发展和提升药师专业地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2007-2-14)第53号令.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中药学;案例教学;中医药文化;表面活性剂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较为繁杂,知识点较多,既体现了中医药学各学科的综合应用,又包含了现代药剂学的众多理论与应用内容。因此,对本课程的讲授,要求教师具备较为完备、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背景,又要掌握现代药剂学的相关内容。为区别于药剂学课程,在进行中药药剂学教学活动时,将中医药思维引入课程教学,尤其针对其中的某些现代药剂学内容,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与中医药进行关联,真正体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凸显本课程的中医药内涵,是需要授课教师深入探索、思考的问题[1-2]。我校近年来十分重视将中医药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针对中药药剂学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积极将中医药思维融入该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4]。现以“表面活性剂”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中医药背景下的中药药剂学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教学设计方法

中药药剂学为我校中药学专业必修课,针对中药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本实例(表面活性剂)授课学时为1学时。所用教材为国家统编教材,参考书目可适当选择与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国内外著作。另外,还可向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如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各类文献检索数据库网站,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药物管理网站,如美国FDA网站等,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果。在中药药剂学课程内容中,“表面活性剂”一节与中医药知识关联较少,如何在讲授本部分内容时嵌入中医药相关知识,是教学设计的难点。笔者与研究团队从中药中所含的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物质入手,较好地解决了中医药背景与表面活性剂的衔接。1.1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设定。根据授课内容设定课时为1学时(40min),具体节点为:导课(2min)、甘草“调和诸药”的作用(8min)、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分类(15min)、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5min)、表面活性剂在新型给药系统(自微乳)中的应用(双语学习)(8min)、小结(2min)。参照授课大纲,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生主观认知目标等设定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设置“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技能目标分别凸显科研思维与方法技术,主观认知目标则强调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目标的设置中,要求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理化特性,熟悉甘草酸铵的增溶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针对技能目标,强调中医药背景下中药药剂学科研思维的养成培养,即借助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以及甘草“调和诸药”中的“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阐述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药中的重要作用。另需关注科研方法、技术的培养,如在本案例中,低毒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药物的增溶,可通过学习体会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增溶中的重要性。在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上,结合专业特色,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信心。在中药中,有较多的活性成分属于水难溶性成分,在中药制剂中多采用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方式,以增加其溶解度。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历史悠久,最著名的例子为甘草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其中所含的甘草酸铵即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是发挥其“调和诸药”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善于将传统与现代知识相结合,增强对中医药“科学性”的认知。1.2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本案例的重点在于向学生阐释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制。教学难点有二:①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种类较多,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有广泛应用,其主要考量为安全性较好,如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如何能够达到增溶效果的同时减小其用量,是本实例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机制的详细阐释,使学生掌握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含义,以及在中药制剂中测定CMC值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合理应用的理解。②甘草“调和诸药”与表面活性剂的关联性。甘草在中药复方中应用广泛,被称为“国老”。现代研究发现甘草在中药复方汤剂中可起到增加难溶性药物成分溶解度的作用,其主要增溶成分为甘草酸盐,如何理解甘草酸盐的“增溶”作用,是本案例教学中的又一难点[5]。可结合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讲解甘草酸盐(甘草酸铵)的结构与功能,参考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系统阐述甘草酸铵作为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与应用。1.3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1)学情分析。结合专业设置、学生情况与培养方向,进行学情分析。①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中医药传统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能从事中药研究等多种岗位工作的高级中药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体现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学的结合,中药学与医学、化学、生物学的结合,掌握运用现代实验研究技术、中药新药研究技术;中药药剂学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综合了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各基础学科的知识,为中药学各科专业知识的集成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与中药学各科知识的串联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诸如表面活性剂等制剂辅料的应用原理,使学生对中药制剂知识有较好的掌握。②学生特点及知识基础:中药药剂学课程面向中药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开展,学生已储备有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中药学专业知识,以及有机化学、高等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内容,有助于理解中药药剂学的相关知识点。本例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及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包含了以上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在对甘草“增溶”作用的阐释时,需要对甘草酸铵的理化性质进行说明,对于具备上述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而言,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掌握。③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学生毕业后,一般选择继续深造或者从事与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等相关工作。可借助案例教学的优势,衔接课堂知识与现实应用,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参考。(2)教学预测。甘草为常用中药,从其“调和诸药”入手,阐述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活性剂为中药制剂中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制剂辅料,需要学生较好地掌握。本案例结合甘草酸铵的表面活性剂作用,教授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便于学生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知识点。将传统中药与现代制剂相结合,有助于在讲授中药药剂学课程时,对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并可启发学生主动寻求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制剂技术的对接,激发其利用现代科技研究阐释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动力。1.4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在教学策略的实施上,坚持由简入深、问题导向、互动教学等教学理念,并强化双语教学。具体实施方法为:通过甘草在“调和诸药”中发挥的表面活性剂作用,引出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并由此展开对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介绍;从“甘草酸铵为什么能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甘草酸铵属于何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等问题的设定,引出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制,及其分类与应用等[6];借鉴PBL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并实现与教师的有机互动[7];表面活性剂为现代引入的词汇,可从介绍其相关专业英文词汇入手,实施对该章节知识的中英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教学ppt,引用相关影像资料,注重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结合板书等传统教学媒介,将提纲性内容与重点难点的关键词进行板书,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程内容,提示学生关注与掌握重点知识。借鉴SSL、三明治教学法等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文献,并在课堂中主动与教师互动探讨相关授课内容,教师利用PPT做模拟实景的相关展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分别设立课外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环节。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敦促学生预习表面活性剂的含义,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字数不少于2000字、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15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篇)的小综述,锻炼学生的文献查阅与总结及综述论文的规范化书写能力。在互动教学阶段,借鉴PBL教学法,设置课堂互动与课后互动内容,引出问题,启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做适当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互动环节中,以问题引入(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问题提出(甘草酸铵的“增溶”作用如何实现)、问题扩展(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制)、互动思考(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知识提升(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对接)等节点逐步推进,启发学生针对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范围,以及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激发其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在课后互动环节,利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目及课后讨论题目,利用课后时间面对面互动。

2结果与讨论

为凸显中药学专业的中医药特色,培养具有鲜明中医药背景的药学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中药学相关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8]。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药学;整合课程;教学改革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要求各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我们在调研活动中发现,“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能紧跟学术前沿和社会科技发展,尤其是与实际工作和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成为药学专业学生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当前,药学领域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已成为国家战略,我国真正进入了创新药行业爆发期。然而,传统的培养体系是建立在将已上市药物产业化的基础之上,无法满足当前对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培养的需求。无效的教学活动直接导致学生多囿于死记硬背,学无所用的假象更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蚕食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兴趣。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创新药物研发思维和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1]。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整合药学的概念、改革思路和设计[2-6]。有鉴于此,苏州大学药学院在药学专业中设置了整合药学教学改革班[7]。经过实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值得推广应用。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药学教育的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药学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变革。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药学教育模式存在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学科学习时间跨度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等弊端,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柰大学首次探索并建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在30年时间里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为其他医学院校的整合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均先后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案[8,9]。该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界限,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从生命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程体系改革为整合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思路。

2改革思路

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培养,采用目标为导向的教学理念(OBE),按照药物研发(“找好药”,整合药学)、生产(“做好药”,工业药学)、使用(“用好药”,临床药学)进行分段培养(图1),着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视野广的创新药物研发型专业人才。

3实施方案

3.1理论课程整合

学院在整合课程改革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按照知识体系,遵循从基础到专业、从简单到复杂、从机制到药物、从疾病到治疗的原则,通过跨学科、跨教研室组织教学团队,成立药物学总论、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循环与运动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泌尿与内分泌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等九个课程团队,形成药学专业课程的综合课程模块(图2)。在药物学总论模块中,重点讲授药物研发的思路和基础知识,包括整合药学概论、药物化学概论、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概论、药理学概论、药剂学概论、药物分析学概论等。八个系统疾病治疗药物模块依据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程度和认识程度,由简单到复杂依次讲授。每个系统选择3-5种代表性疾病,分别从系统疾病介绍入手,依次讲授疾病发病机制、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疾病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疾病治疗用生物药的研究与发现、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让学生扎实掌握药物研发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研究和开发新药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能力(图2)。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化学、生物学、临床与药学知识的融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2实验课程整合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坚实的实验动手能力。在设置实验课程内容时,我们尤其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而且,从理论出发,通过实验来检验理论,并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时安排上,我们按照1∶1的比例设置实验课,即每个模块理论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54学时。在内容设置上,我们选取理论教学中的一种疾病和一个代表性药物,按照新药研发路线设置实验内容,即包括化合物合成、疾病模型的构建、化合物活性筛选、药物作用机制、安全性评价、成药性评价、剂型设计与评价、质量标准研究等(图2)。极大减少了验证性实验,而更多采取探究性实验,即在一些重要实验参数上设置一定范围,而非某一固定值;通过分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意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教学方法

学生第1-4学期学习化学、生物学和临床基础知识,第5学期学习药物学总论、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循环与运动系统药物等模块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第6学期学习呼吸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泌尿与内分泌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等模块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教学形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式教学模式,CBL为引导的理论精讲,小组PBL讨论学生参与体验、头脑风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理论讲授中注重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学生通过绘制知识链接导图,理清知识脉络,系统掌握重点和难点。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交叉融合的能力。

4整合课程运行保障

4.1成立整合课程团队

优良的整合课程团队是整合课程改革与运行的关键。首先建立整合课程组,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研室管理体系,吸纳不同专业的优秀教师组建整合课程教学团队,设立团队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共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PBL案例,做到针对问题及时调整。

4.2师生积极参与

学院多次组织专家召开整合课程改革专题研讨会,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PBL案例设计等方面组织工作坊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比如,整合课程教学业绩点为普通课程的2倍;设定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发表整合药学教学研究论文、出版教材,并针对整合药学班学生设置新药创制项目等。学院顶层设计,科学组建团队,教师培训到位,积极主动参与是整合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4.3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

模块教学中,不同学科内容和时间上衔接紧密,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不同器官系统疾病的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为学生逐渐搭建起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在时间安排上,一个模块讲授完后接着讲授下一模块,理论与实验平行进行;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即进行考核,而不再集中于期末进行考核,有助于督促学生平时学习并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整合课程实施效果

整合课程的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放在首要位置。由于缺少能直接使用的参考教材,迫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和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调查问卷反馈结果表明,整合课教学增强了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前课后积极主动查阅资料,课上积极发言,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同时PBL教学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甚至更有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的倾向;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亦已逐渐向以问题为中心转变。

6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系统疾病整合课程改革实践的顺利实施,师生对以系统疾病为主线的整合教学体系高度认可。但改革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新问题。首先,某些教学内容容易在课程整合重建中遗漏。我们在集体备课中进行内容核查对接,逐一解决了类似问题。比如,在传统教学中,一些经典药物由于其研究较为透彻,常作为典范进行详细讲解。但是,这些药物可能已经不在临床使用,不一定适合于作为新药研发思维培训的案例。因此,在新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更加注重选取目前临床使用更为广泛的新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其次,多个学科交叉授课过程中,学生上课需要翻阅多本教材,不利于内容的系统和完整。为此,编写相关教材显得尤为必要。第三,整合课程教师更换较为频繁,同时学科间知识相互融合贯通不够,学生有学科知识分离的感觉。为此,建立不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同时,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促进教师相互学习,鼓励教师讲授与本学科相关课程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基于系统疾病的整合药学课程体系经过教学改革班试点、完善和应用,在理论探索、应用实践、体系建立、培养模式、团队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对其他专业PBL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振琴,于海琳,胡晔晨,等.“五新”医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2):136-139.

[2]樊代明.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518-522,529-534.

[3]郭姣,陈钢,索蓄斌,等.整合药学—药学教育发展新时代[J].药学教育,2018,34(3):1-4.

[4]蔡志奇,宋粉云.整合药学的背景、内涵和实践路径—基于药学高等教育的视角[J].医学争鸣,2019,10(1):7-11.

[5]胡莹莹,赵舒扬,张勇.整合药学和转化药学理念下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药学教育,2020,36(6):21-24.

[6]张勇,赵一秀,杨宝峰.整合药学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1):185-192.

[7]蒋小刚.整合药学体系中呼吸系统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9):636-638.

[8]樊代明.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55-66.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生;软件;中西医并重;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互选课程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几乎成为每一位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软件是人与计算机进行沟通的媒介,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才能有效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能力,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无疑能够给大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提供助力。医学院校则更应注重对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科研、临床工作打下基础。为此,贵州中医药大学设计并开设了医学生常用软件课程,本课程面向医学类专业本科生,旨在提高学生对常用软件的应用能力。

1教学目标

本课程基本的教学目标有2个:(1)通过讲解常用文档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文档处理能力,为以后的论文工作打下基础;(2)通过讲解医学文献检索、图表绘制、数据管理、数据统计等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具备搜索文献、处理数据等基本的科研动手能力,为将来的科研工作、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2授课内容

本课程主要的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本科生,主要针对在校中西医类专业学生。我们筛选常用、易用软件,尽量让学生们快速的接受并掌握,在平时的学习和科研中能真正将这些软件应用起来,主动探索熟练应用这些软件解决科研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科研能力。为此,我们选择数据编辑处理、图形绘制、中医药数据挖掘、医学文献检索、数据统计分析等5个类别共12个软件进行讲解。办公软件三件套Word、Excel和PowerPoint是每位本科生必须掌握和熟练应用的软件,在我们的课程中也作为最基础的软件进行讲解。流程图设计、思维导图、生物医学图形绘制等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用到,如绘制科研技术路线图、生化反应模拟图等。我们选择亿图图示进行讲解,该软件图库资源丰富、绘图精美、易学易用。医学文献检索和文档管理是医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等是每一位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文献数据库,我们主要对中国知网、PubMed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医学科研方法学、医学数据统计学等内容属于提高部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述性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即可,之后进入高年级再进行深入的学习。

3教学实践

贵州省教育厅响应国家创新高等教育的号召,结合贵州省省情,建立了贵州花溪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体系[1]。纳入互选课程体系的有四所高校,分别是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此项举措加强了校际互联,丰富了各高校的课程内容,节约了教育资源,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执行在报告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要求,2019—2020学年第1学期,贵州中医药大学成功开设了“医学生常用软件”高校互选课程。本课程任课老师具有计算机科学和中医学双重背景,学生则是来自于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的中医、西医各专业的本科生,以大一新生为主。本课程共开设两个班级,各30个学时,授课方式为“课堂授课+实践练习”。本课程借助贵州省教育厅搭建的高校互选课程平台,在培养医学生常用软件应用能力基础上,有望进一步实现中医与西医的思想碰撞,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培育优质人才。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医学各专业本科生,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学等中西医学各科各专业本科生。授课方式以课堂面授为主,同时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如教师或小组合伙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2]。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关,以探索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得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在兴趣以及任务驱动下,会较快进入情境,以学习知识主体的姿态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现有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授课流程见图1。我们采用“雨课堂”软件辅助教学,“雨课堂”软件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与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通过连接师生之间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都赋予了全新的体验。雨课堂全部功能基于PPT和微信,操作便捷,简单易用,极大方便了师生的使用[3]。本课程的考核分为3个部分:考勤成绩(10%)、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核(60%)。考勤由“雨课堂”的考勤功能结合其随机点名功能完成,从“雨课堂”后台导出数据,直接可以得到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则由学生实践(PPT应用实践)成绩组成。期末考核的方式不采用闭卷考试,而是采用课程结课论文的方式,结课论文成绩占总成绩60%。结课论文是对学习到的12个常用软件的综合运用,以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为体现医学教育特征,论文选题必须是医学相关内容。2个班级共179位学生,除7位同学缺考(未完成结课论文)外,其余同学均考核合格,平均成绩79.9分。成绩分布见图2。

4结语

本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从理论与实践的比重来看,软件的应用实践则占更大的比重,尤其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医学生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学习,更应当是做到会用为主,而不强调对计算机软件后台的运作理论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软件的选择上,我们选的是常用易用,甚至是傻瓜式的软件。让学生能迅速上手,快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经过一个学期的授课实践,学生掌握和熟悉了课程中的软件应用方法,对医学科研方法和数据统计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绝大多数同学完成课程考核,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骆飞.贵州在部分高校间开展实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1):75.

[2]杨恩品,廖承成,王丽芬.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医外科教学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