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团队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49

研修团队总结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1

光阴似箭,转眼间2006年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顾下半年工作,我们按照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点,根据本县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结合新形势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师训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做以简要总结:

一、进一步深化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进一步深化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功能,7月份,由我部牵头,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向全县广大教师提出了以《新课程怎样教》一书为专题,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的“四个一”研修形式的新一轮全员培训。

1、制定方案及细则,加强培训管理

培训初,为了确保研修活动扎实有序地开展,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明确了研修目的、内容,并针对研修的具体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对各项研修指标做以细化、量化,以此作为我们考核各校及各校考核教师的依据,从而确保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2、领导重视力度大,教师学习兴趣浓厚

各校对此项工作都非常重视,将之列入学校重点工作日程当中,建立健全了研修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挂帅,增强了培训的力度,为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由于学校组织周密,措施得当,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四个一”研修对于提高其自身专业水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增强了他们参加“四个一”研修学习的劲头和信心,有1467名中小学专任教师参加了培训,呈现出极高的学习氛围。

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根据培训计划,我们不定期下校进行督促检查,在检查中发现各校在开展研修的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紧密联系本校实际,恰当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了培训内容和方式。如:乌鸦泡中学,每位教师根据学习专著,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了教学周记活动,并且做到了领导亲自批阅,写下评语及改进意见,激励教师进一步成长;第三中学,每位教师一周写一篇反思日记,每月打印一篇,并且装订成册,相互传阅,取长补短,使研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富林中心校,每位教师根据培训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合自己的校本研修发展目标,为自身向专业发展做出规划,并根据“四个一”学习体会,结合自身实际,撰写单元教学反思,对自己阶段性学习及教学做出评价;第一小学、实验小学、凤山中心校、祥顺中心校充分利用本次培训活动,以新课程怎样教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学年组的教研活动,以培训促教学,以教学成果体现培训成效,体现了“研培一体”这一大的培训观;浓河中心校做到了周检查,月总结,提高了学习质量;岔林学校还根据教师的学习进度拟订了测试卷,对教师的学习情况做以测评。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使教师在学习中看问题,找差距,谋发展,扩大了培训效果。

4、注重理论提升,推荐成果

十月下旬,针对教师经过对“四个一”的学习、反思、感悟、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的收获这一实际,我们要求每位参培教师根据自己的观点,撰写并上交一篇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并组织人力认真评选,及时推荐。通过这一活动,致使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提升了教师素质。

5、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四个一”的研修学习,全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确保培训成果,突出实效,十一月下旬,师训部组织精干力量,结合“四个一”研修内容,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拟订了一份符合教师实际的测试卷,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通过评卷,感觉到绝大多数教师从理念到行为都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跟上了新课改的步伐,尤其通过案例分析这部分的答卷,看到教师的思想新,对策得当,方法灵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与学生交流、沟通,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阔步走进了新课程。同时,我们将考核情况登记在培训手册上,做为学校考核个人的参考。

二、以学习型团队为载体,深化校本研修

如何解决新课改以来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型组织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灵活、有效的手段,也是近年来我县各中小学广泛开展的一种教师学习研修的方式。本学期我们仍将工作重点放在学习型团队建设上。为使团队建设有章可循,我们印发了团队建设实施意见和评估细则,要求各单位对照评估细则找出团队组织中的薄弱环节,积极探索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我部教师还多次深入基层学校,和他们共同探索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思维、新方式;指导其如何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校本研修。

三、加大远程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应用信息的能力

为了加快提高教师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多次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指导网上学习,让教师充分利用“全国教育网络联盟”资源,实行网上学习,与专家零距离沟通,互发帖子进行交流、研讨,打破空间距离,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做到资源共享,从而促使教师应用信息能力逐步提高,促进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四、注重回访,跟踪问效

为了使培训工作有始有终,取得效果,扩大成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们对参加“2006年贫困地区教师免费培训”和“2005年继任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进行了“校本培训跟踪问效”工作,督促并指导他们完成各项考核内容。以校为单位分别组织他们撰写论文、案例、召开座谈会、上示范课等活动,再次强化了他们把参加培训学习的经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之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辐射作用,提高了培训工作的实效。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有效研修;意义;途径;方法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投身于教育科研,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为了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性和积极性,笔者对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教师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有效研修对促进财经类专业教师成长的意义

有效研修强调通过提高研修效率、增强研修效果、提高研修质量、获得研修体会到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以及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研”是研究思考,“修”指修炼提升。研修既强调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琢磨,又强调对自身进行修炼和提升。研修既是对培训、研究的整合,又是对培训、研究的超越。因此,有效研修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和科技成果,以推进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2.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3.有利于财经专业教师在教育教研中体验专业成长的成功,获得幸福的教育人生。

二、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教师研修现状分析

笔者对本市几所重点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教师的“研修意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经常进行研修者占37.5%,认为在研修方面有成就感的占16.2%,认为学校在研修方面对自己有压力的占33.1%,把研修当成一种理想追求的占9.4%,将研修作为一种习惯的占8.2%,认为研修对自己教学有促进作用的占12.6%,自己想当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占4.6%,获得高级职称以后仍坚持研修的占2.8%。原因分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职业学校财经专业教师对研修缺乏热情和动力,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教师研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对教师研修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不能提供研修场所,也没有相应的物资和经费保障。2.职业学校无升学压力,对提高教学质量不够重视。有的教师不愿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驾轻就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愿意改变以往的行为习惯,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新工艺和新的教育理念。3.部分财经专业教师长期孤军作战,习惯于单打独斗,不愿意主动向别人学习,与别人交流。由于缺乏交流合作的平台,长期封闭自己,导致有的教师对研修产生误解而出现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

三、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教师有效研修的路径和策略

(一)学校应重视对研修活动的宣传和支持

加大对研修活动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建立符合职业学校实际的研修制度和奖励措施,领导带头,先强制,后引导,逐渐培养教师研修的习惯,把研修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营造浓厚的研修氛围。

(二)教师要从日常体验出发,不断总结反思,形成研修成果

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课例、案例为主要形式,研究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遇到的问题,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同时,积极参加进修,提升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三)加强校企合作,将教师的研修活动由学校延伸到企业

加强校企合作,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带着课题和教改任务到行业、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更新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夯实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是财经专业教师有效研修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专家、名师的引领

1.成立由正高级讲师、特级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坛之星、教研员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名师工作坊,引领财经专业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研修能力,获得专业新知识,加强团队建设,共建教研共同体。通过辅导讲座、专题谈话、现场示范教学、指导备课、跟踪听课指导、建立工作信息平台、经常研究交流、对话互动、现场教学及操作指导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2.研究、观摩教学名师的教学艺术。研究名师的教学艺术一般有四种途径:一是研究名师的教学视频资料,教案、课件选编;二是随堂听课,与省内外的名师结对子,不定期听课、研讨、交流;三是学校派出骨干教师专门向外校的名师全面学习,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学术态度,同时也研究名师的教学风格;四是将名师请进学校,现场传授教育教学经验,面对面与名师交流,学习名师的讲课艺术。

(五)同课异构

同学科教师就同一课题分别在不同班级进行讲授,互听互评,交流反思,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找到本节课的最佳教学方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课异构时,不仅观察课堂管理、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效果,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讲课教师课后反思,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六)承担科研课题

精选课题,组织课题研究团队,积极参与研究,撰写教学心得及体会,形成科研成果,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是教师研修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是指经过规划和论证、实施规划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研究。课题研究是为了培养和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采取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科研参与模式,在教学的同时,提高把握本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知识成果的能力。

(七)开发精品课程

组织好研修团队开发精品课程,瞄准最前沿知识,结合市场需要及本地、本校实际,开发精品课程。这将有利于培养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增进同伴合作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在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求参与的教师共同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共同分析学校课程资源状况,共同设计课程方案,共同挖掘可利用资源,使课程更加适合本校实际,适合学生实际。

(八)专业技能大赛引领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3

一、探求专业化的教师研修

“研修”与“培训”的不同之处在于:培训通常是以教、授为主,要求受训对象在单位时间内掌握需要培训的任务目标,开展的形式多以自上而下“听讲”为主,交流基本是单向的。而研修则是在单位时间里对所确立的主题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深入研究、交换不同意见及想法,交流是双向互动,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还有上下互动,它的形式是“流动”和多样的。科学和专业的研修应由以下“四性”构成:

1.研修的专业性

研修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做支撑,这个专业的支撑不是单方面的所谓的专业课程,而是由专业的团队、专业的课程、专业的教学设计、专业的管理、专业的标准等构成。在此基础上,从研修方案、研修课程的设计,到研修过程的组织、实施都是在专业化的过程中进行的,既有科学的依据,又有专业的标准,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在研修方案设计阶段,整体考虑研修方案的专业性构成是十分必要的。在确立了研修主题后,围绕研修主题组建专家团队,设计研修课程。研修课程的设计是整个研修过程中的主要“发光点”,但要形成整体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跟上,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课程就像棋子散在棋盘上,教学设计就像棋盘上的线将棋子有序化,有了精彩的课程做引子,教学设计将点穿成面,形成美妙的棋谱,研修开展才能不散、渐进、有序、有效。加上专业的管理和评价,使整个研修在专业的框架下进行和展开。

2.研修的需求性

研修的开展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产生源自于对研修对象的了解,了解学员参加研修的需求、现状、分析他们的所想、所求,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参加国培的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每个人都有很强的专业优势,甚至在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影响,针对如此高端的研修,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的针对性十分重要,学员心理对研修的接受程度及参与研修的态度,是研修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方面。首先,我们从设计研修前的学情调研问卷这一环节入手。通过调研了解需求和学员现状,以便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程、内容和研修活动。通过对全体学员的问卷调查,将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聚焦。归类———将不同问题分到各个教学主题里;分析———发给各个教学专家解读问题实质,为备课提供原始依据,在专家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解答与讲解;聚焦———将学员的共性问题提炼出来,作为本次研修的主要研讨问题,并设计到教学活动中解决。专家在备课和教学活动设计中直面学员的问题,使研修和教学更贴近学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要求学员上交一份日常的教学设计或者常态教学课堂录像。专家通过分析学员日常的教学设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员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学员存在的教学问题,将学员提前“卷入”到研修中,待研修正式开始时,学员已经非常熟悉研修任务,很快就能进入研修状态。

3.研修的设计性

一项有效的研修活动的开展是要有预设的,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研修主题、研修形式、研修活动、研修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研修的评价与考核等,因为,没有周密的设计,研修就像一盘散沙,或者“拼盘”,而且每个教学活动中细节的设计,都是贯穿整体研修方案的关键环节。在研修活动开展过程中,原有的预设可能有偏离,在研修过程中及时调整和完善也是非常必要的。

(1)研修主题设计,是研修全过程的“灵魂”所在,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开展研修是必须明确和清晰的。主题设计可以是单一主题,也可以是多个主题,可视研修需求情况而定。但是在较短时间内的研修活动不易主题过多。“国培计划”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北大研修班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去设计课程,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拘泥于某些具体的教法展示,围绕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力求面对教师碰到的那些最实际最困难的问题,包括课改后的新问题,进行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沟通思想,引领教学解决困惑,斧正认识,通过认识的提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2)研修形式设计,是贯彻研修主题的载体,有活力的研修形式可使研修收效事半功倍。北大国培研修的形式定位在打破以往满堂灌式的“专家讲授”培训模式,设计为“专家引领性讲授和实践性课堂相结合”的研修模式,研修的过程:实践课堂———认识提升———再实践课堂———再认识。实践课堂:对学员在报到时带来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由专家首先进行初次评价和教学指导;到北京的中学(北大附中、人大附中、101中学、八一中学)课堂听课,观摩教学,对比教学,与实地考察学校的教师座谈交流,由跟队教学专家和学员共同评课。认识提升:专家就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问题进行引领教学;专家就收集上来的学员对新课程改革以来学员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再实践课堂:经专家引领和观摩教学后,学员自身实践教学。以“工作坊”形式进行。学员分出不同角色:教师、学生、评课专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小组之间互评;专家点评小组的教学,并进行引领教学与教学指导。再认识:每位学员做三次研修反思日志;学员分小组反思再实践课堂的教学设计,重新修改并完善;小组派代表陈述修改的教学设计,提出你们的思考与质疑;专家点评小组教学设计方案,并与学员互动、交流。

(3)研修活动设计,是整体研修细节和关键所在。在研修主题和研修形式确定后,如何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体现和落实?为此,研修活动的细节设计关系到研修设计的效果与成败。我们在研修活动设计时,重点强调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对每一个活动设计形成“活页”,将活动设计的意图、目标、要求、建议清楚和简捷地列在活页上,发给每一位学员。这次北大研修班在实践课堂中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工作坊”教学活动,这项教学活动深受学员欢迎,因为,在“工作坊”中重要的是使每一位学员参与其中,展现每个人的所长。学员间的相互切磋、讨论、补充、完善、相互启发等获得的收获,数倍于研修课程内容。

(4)研修评价与考核,是研修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对研修设计者的检验。通过对研修评价的科学设计可以客观地看出研修的成效。设计对学员的评价与考核,使参研的学员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跟着研修设计走,“虚已以游进”最后自然形成研修的结果。本期研修评价是要求学员在每个教学模块结束时进行一次命题研修反思,共三次。在研修结束时,每小组将研修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设计做修改,并说明小组修改的意见和依据,也可以保留原有设计,但陈述理由,更可以质疑。

4.研修的生成性

差异即是资源,重视研修过程中学员贡献的各种生成性的资源,尤其国培学员都是国家选自各个省的优秀学员,他们的专业水平及教学经验都是非常可贵和鲜活的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如何将学员在研修过程中生成的新的资源加以利用和传播,这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北京大学在开展的这期研修结束后,将学员经过研修几经修改的教学设计形成专集,并由专家进行点评后正式出版,作为今后教学研修和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提高的宝贵资料。另外,为方便学员可持续地开展长期的教学交流,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平台,我们将在新学年开通“北京大学语文教学网”,把研修延伸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专业层面。

二、营造良好的研修文化

如果说科学和专业是研修的首要条件,营造良好的研修文化氛围则是做好研修的必要保障,没有文化内涵的研修,使研修流于形式而止于其表,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力。研修文化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培育特色的研修主题文化

高端的教师研修,通常是要在一定的主题背景下进行的,研修的主题更体现了组织者的设计思路与理念,有了主题的研修,如同有了研修的“灵魂”。北京大学承担的“国培计划”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研修项目,重点考虑了北大自身的特色,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将北大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的文化渗透在研修中。首先,在专家团队的构成上,即展现学术的权威性,邀请北大著名的语文教育及相关学科专家,展现北大的“特质”教学,又有其它院校特别是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专家,还有参与研修的学员中有经验有水平的老师,多方资源结合,优势互补,精心的组织、精心的设计、精心的策划,形成一盘研修“盛宴”。其次,在教学设计上始终不离北大的办学理念:“自由、民主、求真、务实”,继承蔡元培先生“兼容并蓄”地办学思想,广纳众家之长,我们将本期国培研修定位既是学习的课堂,也是交流的平台,课堂教学大师引领,把握学术和专业的基准,课堂氛围营造开放的、畅所欲言的研修环境。再则,注重创新,体现北大人的探索求实的学风。语文教学内容宽泛,人文性强,比较难于定性评价,这也是语文学科长期以来经验性的东西多,争议多的原因。从现代教学的角度看,语文学科的评价需要增加一些定性的分析,引进一些科学性思维和方法。我们这期研修班有意采纳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基于常态课的真实性评估与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从认知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念、建构主义理论等不同的角度,对先行组织者的策略与方法、教师隐性教学行为改变、课堂讲授法等方面进行了引领与指导,并和学员进行了充分的对话。

2.创设民主平等的研修文化氛围

每一位参加国培研修的学员,尤其分到北大研修班的学员都带着很高的希望和憧憬,也带着许多问题和困惑。如何引导他们走向认识的正确轨道?如何把现实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决?这是研修的难点,也是重点。首席专家温儒敏教授提出:面对问题,不回避问题,摆出问题、正视问题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研修文化,而不是发牢骚,要多提些建设性意见,少些指责与对立。专家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问题。从而使学员能够本着正确的、积极的研修态度参加研修。在研修过程讨论问题时学员更多的是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平等交流,集思广益,提建设性意见,大家普遍感到研修的收获扎实而丰富。“工作坊”教学活动设计,充分体现北大开放课堂的学术氛围,为学员们提供了充分参与互动,自主交流的平台。鼓励研究性学习、小组间协作,广泛交流、探讨不同意见,允许保留各自认识和提出质疑,大大提高了整个研修活动的收效。对此,学员说:“‘工作坊’的合作学习,这其实是新课改教学法的一个亲历亲为的体验。思维的碰撞、经验的整合,让我们真实体验了‘合作探究’的具体效果,最后形成了小组乃至全班集体智慧的呈现,再有专家的经验及技术的点评,我个人认为是获得了比预期还要好的收获,这种学习和呈现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的。”还有的说“,‘工作坊’的活动形式很好,由小组内学员研讨碰撞,再汇聚集体智慧呈现,既有小组互评,还有专家指导,在多道工序打磨修正的过程中,我们获益多多。学员间的相互切磋砥砺,不同意见争执、学会质疑都是科学研究的态度,为我们今后专业发展树立了正确的观念,给我以多方滋养。”

3.挖掘资源,体现“道法自然”的研修文化

北大是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北大通选课堂”是北大几十年来的特色课程,均为各个院系推选出来的优秀课程和特色课程。我们在发给学员教学资料的同时,将“通选课”的安排表也提供给学员。多数学员吃过晚饭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到不同的教室去听“通选课”,直到研修班结束,学员们的兴致未减,不舍离去是因还有许多想听的课没有听到。这样的一种校园文化融入到研修班中,“营造”了一种很好的辅助研修环境,使研修文化更加多彩、丰富。北京大学“国培计划”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在学习环境设计上选择北大东门外,学员住在西门里,每天穿行在北大校园里,途经学校图书馆、未名湖、伯雅塔,北大的“一塔湖图”对学员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从中体味研修文化的内涵。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4

一、目标任务

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新机制,通过培养培训、项目示范、骨干引领等方式,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二、工作措施

(一)组建县培训指导团队,提升信息化指导能力

组建由信息技术人员、学科教研员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提升工程2.0培训指导团队,采用专题研修、分类培训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等模式,开展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专项培训,推动培训团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和评价的能力。

(二)成立学校管理团队,提高信息化领导力

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组建由校长领衔、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学骨干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教育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对照教育部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基本要求(附件2),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总体目标,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基于发展规划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目标,制定能力提升工作计划,推进数字校园、智慧学校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做到因校制宜,精准施策。

(三)以学科应用为立足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

按照“市级统筹、县级负责、学校自主、全员参与”的实施原则,通过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能力。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精准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创新机制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县教育和体育局将适时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大赛、优秀应用课例征集等活动,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落到实处,引导教师变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抓好校本研修主阵地

各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的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30个微能力点(附件3)课程为主要目标,确定学校具体学习内容,对教师通过“省教师教育管理平台”进行自主选课学习做好组织与指导。每位教师从30个微能力点中选取3个能力点学习,内容应不少于25学时。坚持问题导向,要重点围绕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工作中显现在线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优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实施在线教育的能力。要采取教学实践、研讨交流等实践应用形式,开展各学科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校本研修活动,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五)促进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

按照“城乡帮扶、区域协同、示范引领”的原则,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培训。依托教育共同体学校、双师课堂、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开展远程协同教研的新型研训模式,不断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六)培训测评相结合,抓好考核工作

到2022年11月30日前,原则上所有校(园)长、教师、教辅及教研人员都必须参加学习、测评与认证。参与线上研修并且成绩合格的,方有资格参加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应用能力测评,各学校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要求,对教师提交的测评证据进行评价。测评结果,学校可作为教师树先评优的依据,县教育和体育局将对各学校的测评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

三、推进计划

提升工程一年完成,以整校形式推进。2021年12月1日前,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启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2022年11月30日前,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和实践应用,完成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培训。

(一)第一阶段(2021年7月至2021年11月)

1.试点先行。遴选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学科信息化教学应用普及率高、积极性高的学校,申报市试点校,参加市级培训。

2.制定规划。开展调研,出台意见、实施细则等。

3.成立领导小组。具体组织本县的提升工程2.0推进工作。

4.组建县级信息化培训指导团队。

(二)第二阶段(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

1.总结试点学校提升工程2.0培训的实施经验,积极推广优秀案例,为全面推进全县教师提升工程2.0培训打好基础。

2.指导各学校制定本单位规划及提升工程2.0的实施方案。

3.完成提升工程2.0县级指导团队培训。

(三)第三阶段(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

1.网络研修: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的网络视频课程资源,每位教师学习内容不少于25学时。

2.校本实践:本次提升工程以校本研修作为实践应用的主阵地,每位教师的应用实践不少于25学时。各学校要积极采用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实践应用形式,完成信息化教育教学校本研修活动。参训教师以选学的3个微能力点要求,提交测评证据,学校对教师提交的测评证据进行测评。

(四)第四阶段(2022年8月至2022年11月)

1.对学校的2.0提升工程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

2.总结经验,推广成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和教育服务转型。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

为保证提升工程2.0顺利实施,成立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统筹管理。县教育和体育局教学研究室、财务科、基础教育科、学前教育中心、职业教育科、信息中心、电教站负责提升工程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经费保障、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等工作。

各学校是提升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实践基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要制订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应用,做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为教师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每个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二)保障经费

县教育和体育局将筹措专项经费,保障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保障培训指导团队培训及工作开展,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典型培育和经验推广。各中小学要统筹融合多方资源,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所需经费可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5%的教师培训经费中列支。

(三)注重协作

县教育和体育局建立定期研讨机制,加强培训、教研与信息相关科室的交流与合作,跟进并解决提升工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各学校建立由校级领导、教师教育管理系统校级管理员、信息(电教)中心负责人和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信息化引领团队,建立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管理机制。探索形成县、校两级融合创新机制,推进校级信息化引领团队与县级培训、教研队伍的联动。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5

论文摘要:在“十一五”大连市教师教育中,**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开发适切研修专题、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提供内炼外修平台等措施,规范、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研训一体、校本研修为契人,以提高课堂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以项目专家、科研点校为牵引,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务实工作,前沿指导,规范屯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开发适切研修专题,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方向

为引领区域校本研修向内涵发展,研训教师深人教学现场,开展行动研究,在应对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同时,开发适切的研修专题,形成区域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并以此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方向。

我们把研修专题开发的目标聚焦到课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各校各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性上,把工作切人点定位在帮助各校准确分析教育教学质量上。进修学校研训教师联合区教育局相关科室人员,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联合视导。研训教师深人每位教师的课堂、每个教研组的研修活动,听取学校干部的听评课和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学科教师积极进行评课和点评。联合视导之后,组织研训教师多次座谈,深人分析现状,挖掘出制约教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确立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听评课”“学校教研组建设暨教研组长实施校本研修活动能力培养”“学校(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技术”等系列研修专题,统领各校的校本研修方向。

二、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实践

在将研修专题的理论转化为干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研训教师以身示范,针对上述三个研修专题,进行了全区各层面、各学科“下水式”研训引领。

1.集体听评课,研磨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月”总结会,以初三作文课为课例,研训教师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学副校长集体评课;召开“**区中小学加强课程管理,提升教学有效性研讨会”,打破部门界限,由小教部主任、科研室主任进行现场评课示范,真正贯彻“深人研究课标,牢牢抓住有效,服务教师成长”的评课理念;进行听评课研修专题的培训,引领干部教师以新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标准,评价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

2.形成研、训、科一体化,打造“形神兼具”的校本研修

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方式的教师教育工作将我区教研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研组建设培训由培训部牵头,中小教、科研部门共同参与,并开展教研组长的专项培训。中教部指导学科教研组开展不同专题的研修活动,并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向全区中层以上干部开放,研训教师进行点评。组织研训教师对本学科教师开放研修活动,组织全员参与研修活动观摩研讨,研究如何提高研修活动的实效性;开展校际联动研修活动,引导各教研组继续深人开展研究。中教部集体下校调研,研训教师为教研组长示范组织学科教研组评课。培训部对教研组长实施“关于教研组校本研修文化建设”的培训,进一步形成校本研修研究、质疑的学术氛围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自主意识。面向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实施“校本研修管理实践”专题培训,以校为单位的学员团队,以本学期所听本校教师的课例为资源,合作提炼学校下学期必须解决的课堂教学核心性问题,形成分析报告,聘请校、区两级专家组进行论证,其结果将作为制定学年校本研修工作计划的有效依据。

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示范培训、引领和把关,明确组织教研活动基本环节,即活动前确立研究专题、组织教师围绕专题进行相应的学习与准备—活动中进行质疑、研究、讨论、设计解决方案—活动后实施方案—再次活动时,反思、继续研究等,校本研修的“形”已初具。

校本研修的形式建设最终目标要为教师教育服务,只有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赋予教师教育“神”采。为此,我们以区域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为牵引,以科研点校、区级项目组、校级专家组、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力量,扎实实施“形神兼具”的教师教育统领工作。

进人“十一五”教师教育,我区开展的“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已深人到各校、各学科。为使研究更贴近学校,更服务于教师的成长,我们确立点校,聘请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专家组,每月深人点校听课,参与校本研修活动。通过调研、诊断、总结、交流,以点带面,资源共享,为各校培养科研型骨干教师。

**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语文作文教学研究项目组和数学习题功能研究项目组,选定了项目组成员,分别制定了中小学实施方案和中小学一体化项目实施的研究和论证方案。在中学数学区教研活动中,确立数学习题研究主题,各校校本研修工作围绕这一主题全面实施。与此同时,进修学校指导各校成立学校教学专家组,专家组成员通过参与听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做示范课等途径发挥初步的引领作用。

为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师教育中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修学校组织区学科带头人学科学术报告会、市区骨干教师开放课等活动,为校本研修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3.推广质量分析技术,提高自我教学诊断的准确度

为引导学校和学科教研组科学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并分析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研训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学质量分析理论与统计学原理、SPSS软件、双向细目表的原理和制作技术,并应用于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中。富有准确、科学、合理、直观的数据和结论的质量分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提供内炼外修平台,提高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水准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为引领校长有效履行职责,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通过沙龙、座谈、讲座等形式,组织校长学习研讨“校本研修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校本研修走向内涵发展,校长该做些什么”“课堂教学观察与关键事件诊断”等问题;我们多次聘请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及其他区的名校长与我区校长围绕教育教学管理座谈、对话;我们特聘学院专家对名校长班学员进行“学校管理问题诊断”的跟踪递进式培养,这些工作有效地帮助校长理清了工作思路。

我们选派干部和教师分别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学习,观摩新课改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等。我区干部教师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与专家交流,返校后,及时将获取的前沿性信息和学习体会与同伴交流,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6

根据市骨干教师的整体培训精神,遵循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成长规律,渗透“教学科研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市教科所、区教培中心资源,坚持按需施教,学、研、用结合,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探索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模式,以“研究课堂教学、追求高效教学”为主要实践内容的教师文化;引导学员主动地与教学实践对话、与骨干班成员对话、与自我对话,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的行为;从重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从关注狭隘经验到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以促进我市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我市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研究课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深入实践,提升教师的素质和实践智慧。

3、持续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4、经验重组,促进骨干教师回学校后对校本教研的纵向发展。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师德修养”为核心。具体分为以下三大板块:1、新理念;2、理论与技能;3、课堂实践。

1、新理念

了解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的职业修养,促进进教师的成长。

2、理论与技能。

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课堂观察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确立现代数学教学观念,增强理论思维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3、课堂实践。

学员深入到各个学校,通过课堂案例的深入剖析和研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跟随指导教师听随堂课,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备课、说课、评课,每人至少上一节研究课。

四、研究方法

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改进行为的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将课堂中的问题转化为专题,整合相关资源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五、研究途径

(一)专题研究课

采取“行动教育”模式开展工作,专题研讨“教师大比武”的各种课题。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骨干班学员共同研究,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二阶段的专题研究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展研究:

1、由“区教师大比武”上交的初赛中选拔出研究的课例;

2、分成26个培训班学习小组,配备导师,并和参加赛课的教师随机抽签形成“学习共同体”;

3、针对抽取的课例研究并围绕主题,学科组进行集体研讨,形成同课异构研究方案;

4、“学习共同体”根据研讨内容,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上传博客圈;

5、由学员组长召集组员对活动进行总结,指定推荐组员就每次活动进行专题综述。

(二)课堂问题研究方法途径

以“区数学教师大比武”的课例为研究载体,研究这些课例中发生的事件或存在的现象,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及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进行认真的调查、研讨、分析,力求探求事件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从而改进课堂中的教师行为以及与课堂相关的组织管理行为。

1、多形式经验重组。倡导团队研究,形成“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由三方面的人员组成,一为教培中心根据“教师大比武”产生的26名总决赛参赛选手及其本校的学科教研组,二为在区参加培训的“市骨干教师数学七班和八班”共102人分成的26个团队,三为选取的区数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该共同体的导师。由“学习共同体”抽取课题后进行优化组合,进行校本研修,围绕课题进行上课及以上课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等校本研修活动,突出“市骨干教师培训”研究的团队合作。

2、分片区经验重组。把“市骨干教师数学七班和八班”共102人分成的26个团队,分配到教培中心根据“教师大比武”产生的26名总决赛选手中形成不同的团队,并结合学段,进行随机分组形成不同的“共同体学片”。

3、培训要求。骨干班成员和赛课教师形成的“共同体”提前一周在教培中心进行赛课课题抽签,然后在准备阶段由“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集体研磨。赛课课题的年级原则为现在所教学的年级,特殊情况也可由教师自主选择,但上报教培中心学科教研员处备案,最后赛课的成绩计入骨干教师的过程性学习成绩。

4、评价办法。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对“学习共同体”提供的课例,采用专家组评价和大众评委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根据真实情况公正、公平、公开地实行签名评价。学校要组织教师以群众评委的身份参与听课评价。

五、具体安排

9月17日:上午骨干班成员报到,安排住宿。

下午骨干班教师集中培训,听讲座。

讲座主题《教师职业规划》或者《课堂教学观察实施》

9月18日:上午到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分散到各学校听年级组老师的课,进行课堂记录。

下午进行课例研究剖析讨论,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主题《课堂观察技巧及其观察量表的制定》。

9月21日:上午到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分散到各学校听年级组老师的课,进行课堂记录。

下午进行课例研究剖析讨论,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主题《课堂观察学生行为的有效性研究》

9月22日:上午听“学习共同体”中到区上决赛的赛课教师的试讲课,进行课堂记录。

下午按小组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主题《课堂中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的策略观察》

9月23日:上午骨干班教师推选两位学员上赛课的课题,课堂记录。其余骨干班老师下年级中上诊断课,导师听课。

下午“学习共同体”研修、评课研讨;

校本研修主题《数学教学同课异构技巧》《课堂观察教师行为的有效性研究》。

9月24日:上午听区上决赛的赛课教师的二次上课,“学习共同体”进行课堂记录。

下午按小组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主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及其应变监控观察》

9月25日:上午集中上汇报课,进行交流总结。主题《理论转化分享交流》

下午集中讨论,修改总结,布置作业,并上传博客。

六、工作要求

1、市骨干教师第二阶段培训总体上由培训部进行整体筹划,小学部进行组织实施,科研室进行策划指导。

2、学科班主任具体负责“专题研究课”的各项工作落实并制订工作方案;培训班班委具体负责“课堂问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并制订研究方案。承担研究任务的学校、教师、班级等做好协助和服务工作。公务员之家

3、培训班班主任和班委首先要做好研究课例的观察点。观察点要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个根本目标。

4、培训骨干教师时,要引导骨干教师对课堂研究要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要保证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特别强调,“专题研究课”的两次关键的反思研讨会,不要变成检讨会,这里的研讨、评课不是简单的对课的好与坏做出判定,而是一个集体共同面对问题和困惑、共同进行针对性反思交流,有经验的教师,要做好专业引领,要主动地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资源,研讨过程要努力创设一个安全的、信任的、宽容的环境,变教学中的问题为教师成长的起点,共同分享困惑与成功。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7

2009年对我而言,是充满学习和工作热情的一年,是自己对教育的思想认识和对教育的实践变革提高最快的一年,也是让我对教育管理实践进行反思最多最深的一年,下面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向同志们汇报。

一、教育的领导首先是办学思想的领导

1、对教育的认识:国家要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地方要实现富民强镇目标,当前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教育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二期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出正是这种责任和使命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要求下,我们回过头来就认真审视当前我校教育的现状,就会发现我们离开这种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还有好多。首先在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还有的并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对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依然模糊不清,即使能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少同志还是缺乏“育人”的手段与方法。其次,教育本不应当“功利”,应当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但在充斥着“功利”思想的社会大环境下,学校教育也很难成为最后一块净土。这种育人理念与实践行为的背离,深深地折磨着从网事这项事业的仁人志士,教育到了必须回归教育本质的时候了。

理想的教育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坚持教育的理想,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以理想为目标,以规范的实践行为跟进,长期坚守,按教育规律办事,我们离理想教育就会越来越近。

2、学习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学校发展变革。

思想是行动的准备、行动的基础,教育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就当前而言,学校首要的工作是围绕学校发展规划要求及“创美启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规范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教学工作流程、实施绩效考核、进一步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判断能力,全面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作为基础教育学校,学校应当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科知识教育与人格培养并重,智商与情商并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从新加坡学习回来,我陆续在校园网上发表了《唤醒生命,培育精神》、《对“唤醒生命”和“培育精神”的现实意义的理解》、《从人本思想的角度,对学校使命的内涵理解》、《再谈“创美启智、和谐发展”》、《关爱学生就是关爱生命》、《人本与文本》、《智慧教育abcde》、《从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上想到的》等几篇涉及学校教育思想及理念的文章,试图引起我校教育工作者在忙忙碌碌的工网作中重新关注对教育使命和教育目标的意识唤醒。

二、认真参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建立校长工作档案,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l2009年6月29日南翔镇教委校长书记会议

l2009年6月29日下午三点半××普陀第二轮对口合作交流启动仪式

l2009年7月14日下午教育局高中招生工作会议

l2009年7月30日下午南翔镇党代表第3小组会议(土地所)

l2009年8月4日上午区教育局关于09年调整预算会议

l2009年8月9日上午华师大09年海峡两岸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学术研讨会

l2009年8月18日至8月19日南翔镇党政干部培训班

l2009年8月19日基层学校党政会议(教育局民主推荐副处级干部一名)

l2009年8月21日××区教育系统党政干部培训班

l2009年9月3日下午南翔镇教委召开校长会议

l2009年9月10日上午南翔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l2009年9月10日下午区教育局第十四期教育管理研习班开班仪式

l2009年9月14日下午二点正镇政府209室群众上访工作协调会议

l2009年9月23日下午一时三十分,大同中学礼堂(南车站路353号,市教委主任报告.

l2009年9月27日上午参加区教师进修学院50周年庆贺交流研讨会

l2009年9月28~29日区教育督导室对我校进行办学情况综合督导

l2009年9月30日××区迎接上海市教育视导工作动员大会

l2009年9月30日下午教育局召开市规范收费问卷调查工作会议

l2009年10月10日下午三点市九年一贯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新基础实验学校)

l2009年10月17日上午九点半市委党校杨东平报告(我国教育改革路径选择)

l2009年10月22日下午区教育局教育学会理事会议

l2009年10月23—25日××区初中教育工作会议

l2009年10月26上午华师大校长培训中心报告会

l2009年10月27日上午华师大报告会

l2009年11月2日上午九点“生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格致中学)

l2009年11月7日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阶段动员会

l2009-11-15市第二期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报告会(曹杨二中报告厅)

l××区课程与教学调研工作会议(2009年11月16日星期一)

l2009年

11月21日上午九点文广中心槎溪论坛报告

l2009年11月22日下午论坛“从研究学生开始”(市建青实验学校)

l2009年11月24日上午八点(上音杨浦实验学校)基地培训学习

l2009年11月24日下午二时文广中心“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主题宣讲”

l2009年11月26日下午一时半镇文化商务区动迁工作动员大会

l2009年12月1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课题调研成果交流会

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开阔眼界,使教育管理实践更好地融入到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实施稳健变革。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时也需要站在教育之外看教育,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启迪。

三、积极推行稳健的教育管理变革

1、实施绩效管理,构建团队文化

实施绩效管理,构建团队组织文化:绩效管理也称为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管理学宗师,彼得·德鲁克撰写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组织如果没有目标,组织将一事无成,便会茫茫然不知所措。什么是目标?如果从结果导向上考虑,目标就是事先设想的结果。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符合学校团队建设的需要,也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的需要。动态绩效模型描述的是一个从目标确立到结果达成的完整过程,它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和基于结果的管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目标——过程——结果”的循环。也就是说,目标是结果的将来时,结果是目标的完成时。目标直接指向结果,并使过程成为结果达成的保证,从而使领导者在绩效管理中做到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并重。

学校于09下半年组建了11个团队:学校中层管理团队,班主任管理团队,中学语文学科团队,中学数学学科团队,中学英语学科团队,小学语文学科团队,小学数学学科团队,小学英语学科团队,音美、体育、自然、信息技术学科团队,理化生、史地政学科团队,教务后勤团队。学科团队层面的校本研修:(1)校本研修主要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强调的是行动主题与环境、行动目标与实践的和谐统一。(2)校本研修必须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体现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延续性。(3)校本研修的重心下移,立足于学科团队(教研组)及备课组这样的平台上,学校要建立一种立足于学科团队层面的研修制度。(4)学校确立了团队活动“四定”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研修内容,并落实了相关团队领导人和行政蹲点。

学科团队层面校本研修的基本模式:问题引导----经验调动(个体谋略)-----实践切磋(同伴互助)----理论指导(专家引领)-----总结提升-----创造新经验、形成新问题。)。

校本研修方针:横向互助、纵向引领、多元互动、共同发展。

2、实施绩效考核,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基于以往学校在教职工工作考核评价采用单一考核办法,往往出现评价的“晕轮效应”和“居中趋势”,评价的说服力不高,有失公允。今年九月学校在教职工考核评价等方面作了改革尝试,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制定了以团队为单位,以绩效为依据,实行团队成员自评、互评、学生问卷调查、学校各部门对成员评价考核指标等,变一元考核为全员参与的多方位考核,有效地避免了原来单一评价中出现的问题。

3、成立“两委会”

十月,根据“创美启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加强学校自主管理,自动控制和自我完善的管理运作机制,结合绩效管理的新要求,在原有学校管理的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和完善我校的校本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两个专业性非行政组织,即“学科专业委员会”和“学生发展委员会”。“学科专业委员会”由主要学科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学校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组成。

关于校本视导的工作流程:一观:观随堂课(视导人员推门观被视导团队成员的随堂课);二看:看研修活动(视导人员观摩被视导团队集体的研修活动);三查:查各项资料(视导人员查看学生作业、教师备课本等电子档案);四听:听学科团队领导人汇报(视导人员听团队领导人作团队工作汇报);五议:议视导项目(视导人员一起议论、研讨整个视导内容,谈参加上述四个环节活动的印象和感想等);六导:导上升空间(视导人员在“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指导、引领、提升的功能和作用);七评:作综合评价(视导人员从被视导的学科团队和视导过程两个方面,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提出建议,作出评价,反思重建等)

四、学校2009年度所取得的工作成绩

苏民学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教育局2009年工作要点》,坚持“创美启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本年度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

2009年度苏民学校获得区级以上荣誉有:

l学校被评为2009年度××区文明单位;

l《中国画技法与儿童画的整合》被列为区规划课题;

l《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实践及策略的研究》被列为2009年区重点课题;

l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市选拔赛小品一等奖;

l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优秀组织奖;

l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周暨中国第三届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团队展演获银奖;

l代表区文广集团参加戏曲小品大赛获上海市第二名;

l上海市中小学生防灾自护知识技能展示活动团体一等奖;

l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选拔活动中学组合唱专场三等奖;

l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选拔活动中学组器乐专场—合奏团体二等奖;

l上海“樱花杯”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大赛三等奖;

l××区随班就读学生文艺汇演中荣获团体一等奖;

l××区中学劳动技术竞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

l第八届××区中小学社团作品《社刊、社报》评选团体三等奖;

l××区中小学廉洁教育主题活动评比三等奖;

l××区少先队中队主题队会、队课评比三等奖;

l××区“迎世博”“同济黄小杯”中小学生车辆模型比赛中学组团体三等奖;

l××区“迎世博”中小学生航空模型通讯赛团体三等奖;

l“普小杯”××区中小学乒乓球比赛小学男子组团体第五名。

2009年度苏民学校承担区级以上现场观摩会及研讨活动有:

l参加区艺术月优秀节目展演;

l参加区庆祝教师节大型歌会伴奏演出;

l参加区迎世博200天演出活动;

l区第三届运动会开幕演出;

l××区中学音乐教学研讨活动;

l中学体育教学市导听课研讨。

2009年度苏民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三等奖以上):

l区级: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18人次;

l市级: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8人次,三等奖6人次。

2009年度苏民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三等奖以上):

l区级:一等奖15人次,二等奖13人次;三等奖31人次;

l市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13人次。

五、分析查找自身思想、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作为校长个人以及学校发展中依然存在的需要加以改进的主要问题:

1、课程领导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课程三个板块建设中,学校课程建设相对重视,注意力集中在结合学校特色工作的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对学科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重视不够,存在部分拓展型课程被学科基础型课程挤占,研究型课程的执行力也不够,并没有加强对这些课程的过程管理,造成新课程目标上的结构性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客观造成学校办学行为与办学思想之间的不和谐统一。在思想意识里,总还是以为学生基础差,需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以时间换取智力基础的弱点,尽管不主张不鼓励老师们这样做,但在课程领导力上已显示出这种思想认识上所引起的问题。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有效培训

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围绕教师“有效培训”开展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有效培训的内涵与表征

(一)有效培训的内涵

关于有效教学,专家学者早有界定:“有效教学是指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由此,我们不妨采用有效教学的“三有论观点”来描述教师“有效培训”:有效果,指对培训活动结果和预期培训目标的吻合度的评价;有效率。借用经济学的办法,指对培训产出(效果)与培训投入的比率的评价;有效益,指培训活动收益和培训活动价值的实现,即对培训目标和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二)有效培训的表征

1,培训目标有效

确定具体明确、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培训目标是实现有效培训的首要因素。我们应从以下三个角度把握:第一,培训目标应与国家教育教学以及学校改革目标相一致,并且能促进教育及学校目标和战略的实现;第二,必须和教师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只有培训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统一,才可能获得教师的最大投入;第三,把培训目标变成可操作性的任务。

2,培训内容有效

好的培训内容是有效培训的基础保障。内容有效取决于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过程的起始环节决定了培训的目标,它通过收集、分析各种相关信息以判断施训方和受训者的具体情况及对培训的需求,从而为决定培训的内容等作决策参考。需求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往往会使培训增效或达到高效。

3,培训方式有效

培训目标的多层次性、对象的差异性、内容的复杂性、时间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培训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新课程的实施使传统的“学校教育式”培训方式,专家讲老师听、被动的、接受式的培训方式,都受到挑战和质疑。教师培训必须以教师为主体,只有把培训的自主权还给老师,让教师主动地参与,有效培训的价值取向才能得以实现。

4,培训管理有效

培训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机制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过程进行有目的地控制的各种职能活动。对于兼有成人教育与在职教育特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培训的管理更应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实践表明,培训体制、制度建设以及弹性化的学时学分管理都是卓有成效的。

5,培训评价有效

制订专业的评价标准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培训评价、反馈系统建构应包括:反应评估,即学员是否喜欢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有用,学员的课堂反应是否积极;学习结果评估,即学员经过培训学到多少有知识,学员的能力有多大的提高;工作表现评估,即学员的工作表现在培训前后有无变化,变化多大。工作中能多大程度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业绩评估,即培训前后教育教学质量业绩是否有所提高;建立学员档案,即采用描述性记录、量化反馈,并深入到实践流程。

二、有效培训的实践策略

教师“有效培训”需要通过一系列策略和途径加以体现和落实。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主要设计实施了以下有效培训策略。

(一)有效策略之一——立足岗位,全员练兵

去“情境化”的“空对空”式纯理论培训是不受一线教师欢迎的。如果受训者不能持续有效地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的话,这个培训就是失败的培训,其结果自然也是无效的。

在培训重心下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我们理解的培训“情境”,就是将培训立足于学校、扎根于课堂。基于这一点,我们把教师岗位培训的内容定位于专业能力训练与提高上。为此,我们开发、设计了培训新载体——《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记实手丑盱》,免费发放,人手一本。手册开列了教师岗位专业能力菜单,设立“必练”与“选练”两个模块23项专业能力。“必练”模块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研科研等方面切入,突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选练”模块从课程建设与资源整合、班主任工作、教育技术、校本研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殊能力以及提升教育智慧等方面着手,强化教师综合能力。主题性栏目“读一读”,让教师了解单项能力的内涵;“想一想”,引发教师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议一议”,启发教师对难点、疑点问题的深度思辩;“做—做”,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与领悟;“评一评”,让教师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实践有科学的价值判断。学校、教师结合实际确定练兵起点,教师的专业实践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有效策略之二——突出骨干,倡导选择

哈尔滨市的骨干教师培训突出了选择性,创新了培训模式。选择性就是根据培训规划的要求,使教师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形式、学习地点和组织形式的自由。创新培训模式,就是打破传统教师培训一刀切、齐步走的定势。哈尔滨市率先在骨干培训中尝试设置选修课程。根据教师需求,我们设计了“依托高校培训、实践考察、走进名校、名师导学、送教下乡、岗位练兵、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制培训”等九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不仅满足了教师普遍性需求,又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要,较好地解决了学员来源、任教科目、教学经历、学校环境等因素不同给教师培训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农村骨干教师23人走进了山东杜朗口中学,原汁原味地学到了“教学真经”的个案;城市中学骨干教师61人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零距离地与课程专家接触。培训后,骨干教师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实现了教师培训收益的最大化。

(三)有效策略之三——团队互助。共同提高

知识传递活动经常发生在“实践社群”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中,教师的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背景中进行的。当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面临共性问题与普遍的困惑,团队学习与研究便成为时代的呼唤。在课改之初,哈尔滨市适时向全市教师发起建设学习型团队的号召,掀起了学习化运动。多年来,教师团队建设始终遵循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本

规律有效运作。至今,全市共确立了百余所试点学校和100个先导实验团队。创建活动中,南马路小学以青年教师理论研究会为依托,通过自主管理、信任授权使教师们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分析现状,选定进取的目标,自我制订改进对策,自己组织实施、检查效果、

评定总结。团队中的教师运用共同学习与研讨的方式,启发彼此的思维,积聚大家的智慧,集成最佳的成果。团队建设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使教师从培训走向自主学习,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培训文化。

(四)有效策略之四——研修一体,解决问题

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培训的目标之一。

研修一体,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研”与“修”的整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培训模式。研修一体化,不仅要表现出“研”字含有的琢磨、探究的意思,又要蕴含“修”字整治与提高的寓意。研修一方面解决过去“研”与“培”相互分离,导致教师“双重”劳动付出的工学矛盾加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和提升自我同时,更加凸显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如果说,过去的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方式,教研是活动课程的方式,那么研修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方式。它的价值在于:一是这种立足岗位的研修不是别人告诉而是教师自己“悟”出来的;二是这样的研修基于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三是这种研修解决的是教师现实问题,研究的结果直接应用于课堂,体现出研修的个人意义。根据新课程好课的标准,这样的研修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培训。

(五)有效策略之五——城乡结对,实战培训

教师间、地区学校间的差异是有效培训的重要资源。利用差异有效盘活和合理配置资源,放大培训资源的效益,这就是提高培训的社会效益。

“乡村教师进名校”项目是哈尔滨市注重教师实战演练的原创培训形式。首先,我们在城市名优学校中选定20所基点学校,明确基点学校的责任、义务。要求其将一周的教育教学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开放,并组织名优教师全程指导。其次,选拔具有潜质和辐射示范作用的乡村教师,进城跟班学习,明确其学习目标任务,使其成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火种”。跟班实习教师要和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八个一”培训任务,即“完成一个创新教学设计、上一节我的好课、练一项课堂教学技能、学一项网络实用技术、撰写一篇教学叙事、参加一次校本研修活动、编写一份试卷、完成一次课堂教学点评”。我们不仅关注乡村教师的即时学习结果,而且更关注他们对培训所学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结果。

通过实施“乡村教师进名校”项目培训,哈尔滨市已有400余名农村教师提高了实战能力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跟踪调研时,我们发现培训后的教师有两大“质”的变化: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转变。教师特别在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方面变化明显。这种把农村教师“请上来”的体验式培训“乡村教师进名校”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公务员之家

(六)有效策略之六——远程培训,资源共享

网络远程培训使学习者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形成解决复杂的、共性问题的虚拟团队,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导师引领制度;第二,丰富音频、视频、文本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资源;第三,建立基于教师成长需要的互动交流平台和监控管理平台。

为了保证教师自主研修的顺利进行,哈尔滨市明确规定,教师“网上学习,不少于各类培训的30%学时”。由此进行政策性引导。目前,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常态模式。

三、有效培训的制度保障

(一)“四位一体”的培训体制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始终保持“四位一体”的体制优势,融“培训、教研、科研、电教”为一体,充分发挥区域学习资源中心的作用,形成了优质、高效、良性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减少内耗,提高了工作的效益。

(二)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

我们对参训学员实行“三项管理”:一是实行制度管理,用规范性文件进行约束;二是加强过程管理,依靠弹性化的学时学分登记制度和网络化管理系统进行监控;三是跟踪问效,用考核评估推动教师培训后的反思、重构和行动跟进。

(三)初步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在岗位培训中,我们探索建立“三个目标、四项指标、三级评价”的评价系统。“三个目标”,即“区域有特色、学校有风格、教师有专长”;“四项指标”,即基础性指标、过程性指标、成果性指标和特色性指标;“三级评价”,即市评区、区评校、校评师。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9

一、前期准备工作更加充分

1、党委高度重视是做好培训的关键因素。

局党委高度重视本次校长现代管理高级研修工作,把这一活动作为完善丰富云龙特色干部继续教育体系、整体提升云龙教育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契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次活动,保证人力、财力、物力的专项供给,并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负责活动的策划、安排,保证活动有序开展。

2、精心组织是做好培训的重要保证。

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政工科和进修学校在全国排名前列的高校中,精选了北师大、华师大和浙大作为备选地点,经过对这三所高校的师资队伍、培训质量及全国的教育影响力等内容的专项调研和反复的比较,最后选取了浙大作为本次培训的目的地,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全国级的优秀培训地点。接着对浙大提供的培训课程反复论证、分组调研,结合我局校干培训培训需求,最后制定了本次培训的教学日程,保证工作细致全面,考虑周到细密。

3、各校主动配合是做好培训的必备条件。

本次培训,局党委在去年以校级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基础上,逐步向基层一线倾斜,广泛吸纳各校业务骨干加入到培训工作中来,据统计,本次培训,38%的学员来自各校总务、教导、团队等部门,对学校岗位覆盖率达到100%,极大的促进了各校中层及业务骨干的工作、学习积极性。

二、现场研修过程效果更明显

1、培训管理更加科学。

本次培训共计112名学员,分两个批次进行培训,每个培训班均由两名局党委委员带队,推选班长、副班长各一名,组长、联络员若干,各班组管理人员尽忠职守、兢兢业业,为此次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培训内容更加全面。

本次培训内容共涉及“领导艺术、学校管理、教师发展”三个方面以及“专家辅导内容有领导者的工作智慧、学校特色品牌创建和发展、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危机管理与媒体沟通、教育管理者的领导力及提升、基础教育改革情况介绍”等六个专题,基本涵盖了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项问题。

3、培训方式更加多样。

吸取首届培训班的成功之处,本次研修采取了集中培训与自主探讨、理论辅导与实践考察、小组研讨和大组论坛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学员们一致反映各位教授报告精彩,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有党委委员及授课教授参与的小组讨论和大组研讨活动更加深入有效;实地考察的几所学校,使大家大开眼界。

三、后期培训效果延续性更突出

1、“三个一”保证培训取得实效。

为使大家通过培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文教体局党委对本次培训活动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培训回来每位学员要开一次培训讲座,交一篇培训体会,完成一篇创新管理论文,将培训效果向培训外延伸。现在看来各位成员上缴的体会文章,内容真实、详实、朴实,培训效果较为明显。

2、研训一体放大培训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加大学员相互交流研讨的力度,增加讨论的次数,每次讲座后都安排一次小组讨论,每天组织一次大组研讨,一边培训一边研究;一边研究一边总结;一边总结一边培训,不断探索培训的有效途径。大家结合各自学习的思考和工作实践争相发言,畅谈学习收获,交流管理经验。通过大家思想的碰撞,推动培训工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放大了培训的效果。公务员之家:

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篇10

一、工作室定位

教育研修工作室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为中心,以名优骨干教师(或优秀教育管理干部)为引领,吸纳一批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教育研修工作室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有机整合,主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研修活动,最终目标是解决问题、提升质量、促进发展。

二、工作室的组建

(一)人员构成

工作室人员由领衔人和成员组成。凡热爱教育事业,有主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愿望,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丰富经验者,均可申报为工作室领衔人或成员。工作室成员原则上在3人以上,工作室领衔人原则上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

(二)组建程序

1.提出申请。由申请人提出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建议名单,填写好《市教育研修工作室申报表》和《市教育研修工作室信息汇总一览表》后,提交学校签注意见,再由学校向县教育局提交申请报告。

2.审核公布。县教育局组织人员进行审核,主要审定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名单,指导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向,签注审核意见,并对确认的工作室予以公布。

3.正式运行。县教育局向确认的工作室下文认定后,该工作室正式运行。

三、工作室的任务

(一)构建研修平台。开展网络研修,依托网络,创建QQ群,建立工作室专栏,实现工作室经验成果共享。开展在线研讨,在线解答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

(二)打造学术团队。引领进入工作室的成员提高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工作室成员进行培养。每个工作室在工作周期内应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或优秀管理者。负责指导工作室成员制订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工作室成员快速提升。

(三)开展学术研究。以领衔人的学术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志向、共同研究方向、共同研究愿望为依托,确定并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三年周期内至少提交一个课题研究成果参加教育教学成果评奖,并提交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专业论文或专业著作等。同时,工作室要为本地的教育教学提供科研服务。

(四)承担培训任务。承担校本培训和县级及以上干训、师训任务,让工作室成为教师或管理者成长的摇篮。

(五)发挥辐射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工作室成员成长。坚持以教育教学和管理为中心,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学术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论坛、公开教学、送教下乡、现场指导等形式,向全县示范、辐射带动。

(六)提炼教育成果。工作室以论文、总结报告、视频、教材、专著等形式推出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修成果。

四、职责和权利

(一)工作室领衔人职责

1.提高师德修养。在师德方面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成员提升学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2.管理工作室。负责工作室的工作,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定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等;制订每学年工作计划,完成年度和任期工作总结;制订本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

3.引领工作室成员。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带动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理论学习与研讨,每年集中研讨活动次数不少于6次(其中,集中研修不少于2次),实行双向互动,当好示范者。每学年至少进行1次县级以上公开展示和1个专题讲座。每学年参与工作室成员听课或活动指导时间不得少于30学时。

4.开展改革研究。钻研教育教学或管理理论,坚持教育改革实验。研究教育教学或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提出解决办法。指导工作室成员确定研究课题,或指导工作室成员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每年完成1项以上科研课题。每学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研究论文1篇以上,任期结束时要有工作室成果汇编。

5.评估工作室成员。建立工作室成员档案,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工作室成员进行评定。评定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向县教育研修工作室领导组总结汇报工作,并接受上级指导、检查、评估、年度考核和终结性考评。

6.拓展延伸。组织本工作室成员深入调研基地学校学科教学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基地学校学科建设方案,并配合基地学校组织实施;组织本工作室成员与基地学校有潜质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互帮互学,反思总结,共同成长。

(二)工作室成员职责

1.提高师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倡导无私奉献精神;虚心学习,遵守工作室管理制度;认真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每学年制订个人专业发展研修计划,做好各种研修记录,按要求提交研修总结。

2.提高工作质量。在领衔人的引领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凡学科类工作室成员,每学年应在校内进行2次以上教学展示,提交2份以上优秀教学设计或优质课例实录;管理类工作室成员,每学年应在校内进行2次以上管理讲座,提交2份以上优秀管理案例或实录。

3.提升理论水平。不断钻研教育教学或管理理论。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或管理专著,坚持做读书笔记和研究札记。每年至少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1篇论文。

4.坚持改革实验。坚持教育教学或管理改革实验。三年内参与完成1项县级及以上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县级以上各类改革竞赛,力争取得好成绩。

5.指导青年教师。每位工作室成员要结对指导1-2名青年教师,经常听课、评课,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并有记录存档。

6.积极参与活动。按要求参加工作室活动,积极开展在线互动研讨。协助搞好工作室的相关工作,接受领衔人的检查评估,及时总结汇报工作。

(三)基地学校及相关学校职责

1.每个工作室在三年周期内至少要确定1个基地学校。

2.领衔人所在学校要为工作室提供专用活动场所和其他必要的支持。

3.基地学校要配合工作室做好对应学科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工作。

4.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要经常了解其工作情况,保证其必要的活动时间,为其参加工作室的活动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四)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的权利

经年度考核评价,成果突出、业绩显著的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优先享有以下权利:

1.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和评优评先方面,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推荐权。在参加学术会议、科研活动、外出考察及高端培训中,优先安排。

2.工作室成员所获成果荣誉记入工作单位,享受相应的教育教学成果奖励。

3.凡按要求完成学年度研修任务,考核结论为“合格、良好或优秀”等次者,在当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对照相应等次,计入规范性培训“30学时、40学时或50学时”。

五、组织管理

(一)成立县教育研修工作室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加强对工作室的领导,为工作室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组织和经费保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教师进修校培训部,办公室主任由云世强兼任,负责日常具体工作,督促实施总体规划,分解任务,整合资源,以及对工作室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

(二)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

1.年初申报,年底评价。

每年3月上旬向学校申报,由所在学校审核后于每年3月20日前推荐上报县教育研修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每年11月下旬,由县教育研修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对各个工作室进行年度考核与评价。

2.三级属地管理,分级考核评价

(1)三级属地管理:学校管理(工作室成员隶属同一个学校的,由学校负责审核批准并进行常规管理,报县、市教育局备案);县级管理(工作室成员隶属县内不同学校的,由县教育局负责审核批准并进行常规管理,报市教育局备案);市级管理(工作室成员隶属不同县区的,由市教育局负责审核批准并进行常规管理)。

(2)分级考核评价:评价机构根据《市教育研修工作室分级考核评估细则》,采用百分制考评,主要从“解决问题、提升质量和专业成长”三方面的成效上对工作室实行等级评价(一级、二级和三级工作室的评价由县教育局组织实施,四级和五级工作室的评价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凡被评定为“三级工作室”的,由县教育局择优推荐到市教育局,参加四级、五级工作室的评选。市、县教育局将根据各个工作室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

3.健全考核机制,实施动态管理

(1)考评工作室。工作室的研修周期为三年。三年期满,经综合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等次者,自动转入下一个年度研修;经综合考核为“不合格”者,撤销该工作室。

(2)考评领衔人。每年12月上旬,县教育研修工作室领导组对各工作室领衔人进行年度综合考评。因工作变更无法继续或者考评为“不合格”者,及时调整;对成果突出、业绩显著的工作室领衔人,县教育局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3)考评学员。每年12月下旬,由领衔人对本工作室成员进行年度综合考评。因工作变更无法继续或者考评为“不合格”者,及时调整出工作室,并按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成员进入工作室。考评情况及成员变动情况应及时上报县教育研修工作室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三)多方筹措经费,确保研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