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团队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5 01:46:10

研修团队总结

研修团队总结篇1

美术学科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陈卫和

今年是第四次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实验省培训,主要面向我国西部地区,参加的省市有、贵州、甘肃、四川和重庆,青海后来加入。这项工作在教育部师范司的领导下,纳入国培计划由中央电教馆组成项目组主持,具体仍由继教网平台运作。这次远程培训的专家团队集中地点设在北京西郊凤凰岭实创西山科技培训中心——2007年第一次远程研修新思考网平台也设在这里,期间平台被黑客攻击遭遇研修重创,这一“黑色记忆”今年又被唤起——这次远程培训开始两天由于平台技术问题登录困难,后来调用去年平台替换恢复正常。培训时间从7月28日开始,8月6号团队工作结束,8月7日至9日派出团队三位专家网络值班,继续学员作业和班级简报的评阅。

今年的远程培训工作尽管一开始遇到困难,但是在专家团队与继教网的齐心戮力下,迅速替换平台转移数据,发挥网络研修的无穷魅力,仍然取得了极好的研修效果。在研修的平台上学员纷纷转录首席专家尹少淳教授的留言:“网络断了思想不能断,平台塌了精神不能塌”,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投身远程培训。在美术学科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九、第十期后面的跟帖中,好评如潮热评不断,“感谢专家”、“感谢平台”、“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好的培训”、“希望保留平台内容”、“希望常常回来学习”等等留言比比皆是,获得超过预期的培训效果。

以下是美术学科远程研修培训情况的全面总结。

一、 美术学科远程培训概况

研修团队总结篇2

关键词:民航维修;新机型维修能力;核心团队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68

0 引言

由机维修在民航飞行安全的特殊重要性,民航管理局对机维修的管理非常严格,因此设定了对民航维修企业管控的一系列规章,如CCAR145部-《民用航空器维修单位合格审定规定》[1],CCAR66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定》[2]等,对规范民航维修企业设定了很高的准入门槛。对于民航维修企业来说,随着航空公司不断引进新型飞机,为了跟上市场步伐,必须不遗余力开发新机型维修能力,否则就有被市场淘汰的危机。本文根据相关的民航规章及山东太古多年来机型能力开发的经验总结,从项目核心团队建设,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生产准备,内部审核等各方面来阐述新飞机维修能力开发的流程。

1 项目核心团队建设

由于每一个飞机新机型维修项目的开发均需要涉及公司各个部门专业人员的配合,工程复杂,投入的人力财力浩大,因此公司应该针对维修项目的开发建设设立项目开发委员会,来成立专业的项目开发核心团队。

1.1 项目核心团队建立

新机型维修项目都需要由公司项目开发委员会根据项目的规模和难度来确定项目核心团队,并确定核心团队的负责人来全面负责项目的运作。核心团队成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全面服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完成其安排的各项工作。

1.2 项目核心团队成员组成

项目核心团队成员应该包括飞机维修涉及的部门,如大修、工程技术、计划、质量、航材供应、工具设备及设施等[3]。考虑到核心团队维修人员应该在将来的定检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通常在数量上应占到定检所需人员的50%左右。为满足新机型项目对核心团队人员资格和数量的要求,项目开发团队可以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人力调配,确保项目人员满足新项目申请的需要。

1.3 项目核心团队支持

很多经验表明,公司成立了项目开发核心团队,但是因为项目负责人无法调动更多的资源,不能得到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而导致项目进展缓慢。因此,公司项目开发委员会要赋予项目经理足够的授权来调动所需要的资源,并且经常性的介入到开发进程调度中,给予足够的支持。

2 技术研发

技术研发是整个项目开发中核心的环节,也是民航局审查维修单位能否掌握新机型维修技术的重点。

2.1 技术研发人员组成

项目组首先要确定技术研发人员,要求这些人员涵盖各专业,并符合专业资格、技术资历要求,他们可以由专职技术工程师担任,也可以暂时抽调生产一线工程师任职。

2.2 技术研发所需资料

技术研发需要使用飞机制造厂家的技术资料,如MRBR(维修审定委员会报告)/ MPD(维修计划大纲)/SRM(结构修理手册)/ AMM(飞机维修手册)/IPC(零部件图解手册),获得这些资料后需要及时和厂家及客户确认更新改版的情况,如果有改版这需要核对改版信息保证最新有效。

2.3 技术研发过程

技术研发组首先要学习研究涉及的MRBR/MPD、意向客户的《维修方案》等相关技术资料,充分了解维修能力级别的工作包组包方式,增强对新机型维修计划制定方式的理解。技术研发组对新机型维修能力中的新项目进行技术消化,负责对新项目涉及到的首次执行新工卡、工艺进行工作原理、构造组成,替代工具设备进行分析出具报告[4]。技术研发组需要对新项目维修工卡中出现的安全相关事项进行评估,如一些警告信息以及潜在风险较大的工作等,评估完毕后对整个项目开发中涉及的安全措施收集编订整合,用于指导工卡评估后对核心团队成员安全措施落实培训。

3 人员培训

培训是民航局对于新机型维修能力建设别重视的环节,也是重点审查的项目,民航局需要确定维修人员能够理解所有维修工作要求并正确实施。

3.1 建立培训需求

核心团队负责人要组织成员召开培训需求会议,提出完整的培训需求,包括机型系统,结构修理,支援修理等项目。同时针对全新的机型,通过技术研发小组发现的新技术在培训需求的确定时务必全面考虑。

3.2 各专业级别人员培训要求

对于核心团队成员中的检验级别人员,要完成该机型的II类培训及执行该定检级别的相应OJT培训。同时安排检验员培训时要考虑裕度,确保每个专业的培训至少有2人参加,互为备份人员。核心团队中不属于检验员级别的维修人员,要求有该机型熟悉课程培训及实做培训。其它专业的核心团队人员(包括技术,计划,质量专业)需要掌握一定的机型知识,因此尽可能安排机型II类培训,至少需要安排机型熟悉课程培训和短期机型实作培训,已达到熟悉新机型特点的目的。

3.3 培训实施

在确定了培训需求后,核心团队派出人员参加培训,包括工作单卡的培训、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培训等,并做好培训总结报告及实做培训记录。新机型定检级别中出现的复杂维修工作或者高风险工作,均应该安排专人进行多次实做培训,达到可以独立熟练执行工作的效果。对于这种工作,编写执行工作的专门培训材料非常有必要,拍摄图片或者视频会对将来开展培训以及正式工作都有很大价值。

研修团队总结篇3

【关键词】第五项修炼;学习型团队;构建

一、提出问题

在目前“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组织实现形式,对现代经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理论被西方企业界誉为21世纪的企业管理圣经,是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力作,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以及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套新型的管理技术方法,是继“全面质量管理”、“生产流程重组”、“团队战略”之后出现的又一管理新模式。

二、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理论的内容分析

彼得.圣吉针对当今企业出现的“短命经营”的状态后,经过自己大量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办法,即进行五项修炼。它们分别是: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下面笔者分别加以介绍。

(一)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在分清自我超越在组织中的三个障碍:1.对传统员工和雇主的契约关系;2.遭受挫折的人性管理人士所持的犬儒主义的嘲讽态度;3.管理者担心自我超越会使原本管理良好的企业生存受到威胁。自我超越的修炼就是个人为起点,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并客观的认清结构性冲突,保持创造性张力,运用潜意识客服三个障碍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目的。能够运用自我超越的人,可以不断实现他们心里的愿望,我觉得自我超越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当人们希望达到某些愿望的时候,要有“我想达到”的愿望,这种愿望越强烈,愿望能够实现的机会就越大。

(二)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印象。在日常的组织管理中所有新的管理理念或方法都会碰到“心智模式”这块隐在暗处的顽石。彼得.圣吉认为说: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心智模式的控制,我们都是经过自己的方式、主观的方式来观察这世界,所以说这可能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他分析了心智模式影响大的原因,举例说明壳牌石油与汉诺瓦保险公司的探索,告诉我们心智模式应该这样修炼:首先,必须把隐藏在组织内部重要问题背后的假设找出来;其次,发展面对面的学习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要推崇此项修炼的两个诱因――增加企业生产力和解决人际问题。

(三)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就是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即自然而然激发勇气所产生的组织共同的愿望。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如果团队拥有共同的理想,那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彼得.圣吉对共同愿景的修炼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首先,在不侵犯到个人的自由的前提下鼓励个人愿景。其次,广泛沟通塑造整体愿景。最后是放弃愿景总是由高层宣示,或是来自组织制度化规划过程的传统观念。

(四)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的修练是处理“麻将文化”的困境。其核心在于心灵沟通。在组织内部,团体学习需要关注一下三个方面:1.深思复杂议题时,团体必须学习消除抵消和磨损力量,使得团体智力高于个人智力;2.需要既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3.不可忽视团体成员在其他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进而培养学习型团队。团队学习要精于运用“深度汇谈”和“讨论”,避免“习惯性防卫”。戴安娜.史密斯设计了一个三阶段的学习过程:第一阶段:新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第二阶段:新的行动法则;第三阶段:融合贯通新的价值观、假设和行为法则。

三、构建高校研究生学习型团队的思考

笔者认为在班级内应建立学习型团队。这种团队可以自由组织也可以老师指定,以完成专门的学术任务为目的,争取成为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构建班级学术性团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自我超越方面

自我超越是构建学习型团队的精神基础。自我超越的修炼就是个人为起点,但从大的方向来说团队中每个人自我超越所实现的价值的总和在合力为正的情况下都是要大于个人超越所创造的价值的。因此,自我超越的修炼要求学习型团队的组长要充分意识到个人成长对组织取得成功的价值,积极创造良好的实现自我超越的环境,着眼于团队的整体进步,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热情,克服自我超越的三个障碍,带动团队成员认清结构性冲突,保持创造性张力,融合理性与直觉,思想上求同存异,运用潜意识争取在学习生活上取得卓越的成绩。

(二)从改善心智模式方面

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不但影响着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愿与方式,而且更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因此在团队中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心智模式。在学习型团队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团队的成功合作,需要我们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文化遵循下,打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也要通过广泛沟通以接受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不断学习改变原有的固执陈旧的思维模式,树立科学、民主的思维模式。

(三)从建立共同愿景方面

共同愿景是自然而然激发勇气所产生的组织共同的愿望,是建组学习型团队的现实目的之一。笔者认为实现共同愿景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尽早鼓励团队成员为团队确定、树立远大的共同愿景。2.塑造整体愿景,学习型团队的组长要善于激发组员的个人愿景,经常探讨团队的愿景,通过这种互动式的交流、沟通,整合个人愿景从而塑造整体愿景。3.革除来自组织制度化规划过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争取学校、老师、高年级同学的支持,以达到学习型团队面临的负面阻力最小化。

(四)从团队学习方面

上面我们也提到团队学习的核心在于心灵沟通,由于人的自我防备和自我利益的影响,形成“习惯性防卫”,造成团队内难以进行“深度汇谈”和“讨论”。团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稳步实施,切忌冒进。实现团队学习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团体要凭借有效的深度汇谈和讨论,尽量抵消和减小团队内部的损耗。2.需要加强努力实施既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3.重视团队成员在其他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培养学习型团队。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俞文钊.管理的革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智,刘新燕,万后芬.国外组织学习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

[4]黄建新,张志峰.学习型组织的创建[J].管理科学文摘,2004(2).

作者简介:

研修团队总结篇4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高校重建课程体系,选修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修课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随着学分制的推行,专业选修课设置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学者说:“学分制与选课制紧密相连,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离开了选课制学分制就失去了意义。”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历史学系推出了一系列专业选修课。北京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41分,选修课不低于54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不低于2分,约占学分比例的21%,提供了71门备选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2学分。也就是说,学生至少要修15门专业选修课程方能达到毕业要求。复旦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46分,其中专业选修课须达到26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18%,共提供了11组总计99门备选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2学分,即学生至少要修完13门专业选修课才能达到毕业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虽然达不到复旦大学近百门的规模,但是也都有数十门之多。河北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59分,其中“学科基础选修”和“学术研究选修”须达到24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15%,累计设置了26门备选课程。安徽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60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为6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低于32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20%,备选课程33门。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59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为79.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5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9%,所设置的备选课程有36门。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延伸,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本专业更高层次的理论基础、更新的研究方法,了解掌握本学科、本专业较前沿的知识及动态,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做准备。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选修课的性质特征,一年级基本不设专业选修课程,二年级开始少量设置,更多的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在三年级及四年级上学期,学者王乐忠在论及专业选修课的特点时说:“一般是在大学高年级开设,亦出现在低年级开设的尝试。”现将河北大学、安徽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选修课设置的时间情况列表如表1,从中可见,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确主要集中于第五、六、七学期。

二、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授课困境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实践,中国高校的选修课设置与教学取得显著成绩,就历史学而言,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蔚为壮观,上述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达到71种和99种之多,即使像淮北师范大学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也能达到36门。各高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内容涉及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诸多领域,既充分体现了不同高校历史学专业的特点,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是,与此同时,历史专业选修课也表现出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这一点得到一线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高教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教师与学生一个共同心理是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如必修课。”21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线教师张秀琴等说:“一些教师、学生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不够明确,或者说立足点太低。”教师李丽说:“学生普遍把它们看作是不重要的‘辅课’;又因为选修课属于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予重视。”教学管理人员曹树国指出:各高校学生对“选修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选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对学生更有甚者,部分高校对专业选修课与必修课给予了不同定位,选修课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精品课程申报等方面的地位远不如必修课,甚至课时津贴也有所区别。对专业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和定位欠妥必然导致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出现,出勤率低是最直接的表现。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凸显,而对于历史学这样的所谓冷门专业来说,其表现要比热门专业更为直接。考村官、考编、考研、考公务员成为大部分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而历史学专业选修课不具备应对上述各种考试的直接功利。学生在时间分配(尤其是在考前冲刺期间)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往往选择缺席备考。部分高校个别专业选修课程的出勤率甚至仅有40%;一线教师乔梅英、杨胜凯说:“大学生选修课逃课现象严重,令人担忧,部分选修课缺勤人数甚至超过了半数。”笔者所讲授的《徽商与儒学》曾获校级课堂竞赛三等奖,尽管如此,学生的平均出勤率也只有70%左右。专业选修课出勤率低的责任不能完全推到学生身上。专业选修课的性质决定了其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比必修课教师更加严格,有学者客观地指出:“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其内容涉及面更加广泛,这更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及丰富的专家来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此类课程常由年轻教师承担。年轻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但是其专业知识体系尚未完善,缺乏教学经验,中国地质大学教师李胜利就曾论及这一问题:“一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可能受到院系委托主讲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甚至并不熟悉的课程。”甚至还出现教师为了完成工作量指标,勉强任课的局面,有学者指出:“高校中某些专业出现了教师无课可上,特别是对于新进高校的年轻教师这种现象较突出,但又不得不完成学校规定的每年教学工作量,因此,一些老师抱着完成学校任务的需要而开设选修课。”草率任课无疑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体现着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教材建设集中于必修课程上,产生了一系列精品教材,如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等,历史学必修课代表性的教材有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李侃的《中国近代史》、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而对于专业选修课来说,虽然学界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尚未转化为教材,如徽学、方志学、敦煌学等。目前,更多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是教师自拟大纲和讲义,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不得已而借用学术专著作教材的情况。教材建设的滞后无疑制约着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建设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教学团队

研修团队总结篇5

近几十年来,教师专业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斯帕克斯和赫什(Sparks&Hirsh)在《教师发展的新视野》一书中指出,结果取向的教育、系统思考和建构主义三大强势理念,重塑了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1]斯坦(Stein)等则将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概括出六项特征。[2]而斯迈利(Smylie)则撰文明确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应当发生转移”。 [3]总的来看,针对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尊重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保障教师作为认知主体的理解自由,引导教师自主地建构专业知识体系,那种认为“教师必须哄骗、诱使和强迫才会去继续自己的专业成长”的观点已经逐渐失去市场。

有鉴于此,J大学自2007年起积极运用“项目建设”手段,通过“校级教学团队”等项目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形成团队合力、集体发展,变“校本位”的教师被动专业发展为“人本位”的主动专业发展,积累了丰富案例和有益经验。

一、J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概况

J大学的校级教学团队建设始于2007年。该校明确提出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是: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J大学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部级教学团队;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资助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安排教师进修等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目前全校共有27个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任务,详见下表:

为了加大对校级质量工程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监管力度,切实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该校教学水平,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

检查结果表明:各教学团队按照质量工程建设要求,管理到位、运行有序、进展顺利,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果。可喜的是:J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国际贸易教学团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于2009年成功获批江西省高校首批教学团队,并取得专项资助,是该校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J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举措及主要成绩

1.不断扩大受益面,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

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优秀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形成集体凝聚力和创造力。该项目开展建设以来,在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各教学团队采用多种方式锻炼和培养教师,直接培养教师达100多人,受益面不断扩大,一大批教师获得职称晋升、学历提升。

“国际贸易教学团队”已有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已派出多名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选派了1名青年骨干教师到澳大利亚知名大学对口进修考察学习教师多人次参加了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与江浙多家公司和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已派出多名教师下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已有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计划2人攻读博士学位。已派出2名青年教师到北京新东方学习外语,1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北京大学医学部进修学习。同时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质量工程项目培训和学习。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团队”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多名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与江浙一带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派出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基础生物学教学团队”特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大明作为团队领军人物,通过引进和培养,团队中教授职称的教师由5人增至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2人增至10人,极大地优化了团队结构。

总体上,各教学团队都能依据所在学科的特点,把握团队发展方向,通过争取二级学院和学校的支持,或推进硕士化工程、或派出进修、或挂职锻炼,形成了一批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2.不断提高团队建设水平,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教学团队项目建设以来,各团队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积极申报部级和省级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并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3年间合计承担省级以上课题81项,公开250余篇,其中,部级项目5项,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

各教学团队充分开展课题研究团结一批教师,锻炼一批教师,在取得科研突破的同时,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有效地推动团队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不断提升团队影响力,高一级项目取得突破

校级教学团队项目建设以来,有效挖掘了教师的创造力和影响力,短短3年,已培育出2项省级教学团队,并有多个团队获得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精品课程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资格。

总体上,校级教学团队建设有效提升了团队的影响力,有1人入选全国会计学术类领军(后备)人才,2人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并有多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等省级奖励20余项;教学团队建设的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4.重视人才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水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团队”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使学习变得容易了,而且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习专业课的兴趣;科研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学科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行了“商学院杯”首届外贸单证技能竞赛暨全国外贸单证技能竞赛选拔赛,共有6位同学在此次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此次比赛的胜利。同时商学院组队参赛并获得全国“E”路通杯电子商务大赛全国总决赛的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大力推行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的班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英语水平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四、六英语通过率明显高于其它平行班。

三、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展望

教学团队建设的显著特点是名师指导、专家坐阵、制度保障、投入充足,使之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项目的合理设计,提升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

教学团队建设中每个项目的设计,都经过详细的工作任务分析,然后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从而完成项目的结构设计,保证项目中的工作模块能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保障得力。

2.项目的实践内容,增强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团队建设的项目内容将横向构建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打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教师在完成整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处理出现的各种综合问题,使其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和理解,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实际经验转化为教学经验,顺利解决今后课程教学中的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

3.项目的具体成果,突出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性

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成果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而且可以通过所获得的结果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

综上并结合J大学的实际经验来看,以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效果显著。但是也要注意,教学团队建设必须注重潜心研究教学,并围绕教学开展建设;注重解决部分团队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Sparks.D.&Hirsh,S.A New Vision for Staff Development[M].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97

[2]Stein,M.K.Smith,M.S.&Silver.E.A.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ers:Learning to assist teachers in new settings in new way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9,69(3):237-269

[3] Smylie,M.C onyers,J.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influence the futur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1991,12(1):12-16.

[4] [美].费希尔.教师在职培训:一项激进的建议[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87.

作者简介:

研修团队总结篇6

关键词 无人机 装备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陆军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逐步深入,大量无人机装备已经列装部队,并在进一步扩大列装范围。但由于无人机装备组成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部队严重缺乏专业的无人机使用操作与维护人才,造成装备处于长期闲置状态,不仅难以发挥无人机装备的作战效能,也无法促进新装备与人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战斗力的提高与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针对这些特点与要求,部队急需培养熟悉无人机装备操作使用与维护保养的专门人才。学院作为主要面向装甲机械化部队培养生长军官与继续教育的基地,紧跟部队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适应部队急需培养无人机装备运用与维护专门人才的这一迫切要求,于2011年5月,面向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新开设“无人机运用与维护”继续教育专业正式创建并首次开班。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相关课程中开设了有关无人机装备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本科学员第二课堂活动中组建了“无人机飞行俱乐部”,极大提高了本科学员无人机装备素养与信息素养。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教学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

1无人机装备教学取得的主要成果

从我院首次成立无人机教学专业以来,不断深入完善各个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取得的主要建设成果有:

1.1紧贴无人机装备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制定并完善了无人机装备培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系列课程标准

在对无人机装备作战运用与技术保障特点进行科学论证分析,结合装备实际岗位需求,认真研究军械工程学院等军校有关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精心筹划,不断修订完善,于2011年制定了学院首个“无人机运用与维护”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遵循从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专业技能、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无人机装备教学的相关课程标准。主要包括《无人机系统导论》、《现代战场侦察技术》、《无人机系统构造与原理》、《无人机系统使用与维护》、《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无人机飞行训练》等课程标准。

1.2编著了无人机装备教学系列教材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紧贴装备实际,紧贴无人机操作与维护岗位能力要求,编著了《无人机系统导论》、《现代战场侦察技术》、《无人机系统构造与原理》、《无人机系统使用与维护》、《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无人机飞行训练》系列教材。其中《现代战场侦察技术》2011年于国防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同时,在无人机装备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积累总结教学成果,逐步完善了相关装备操作使用教范。经过规范化的教材体系,满足了理论教学、专业技能教学与综合训练的教学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1.3自主研制了无人机装备教学虚拟训练和半实物仿真训练系统

充分利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仿真等技术,自主研制了“xxx系列无人机原理与结构仿真演示系统”,实现对该型无人机弹射装置、地面站、飞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侦察系统的三维演示及教学。并且与工厂联合开发了“xxx系列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系统”,实现了在专业教室模拟飞行训练教学。开发研制了“xxx型系列无人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该系统具有虚拟拆装、虚拟检测与虚拟维修训练功能;可设置无人机系统故障,提供虚拟检测仪器,给出故障检测流程,并提供修理步骤与方法。培训人员可通过该系统的训练,提高无人机维修技能。

1.4新建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室

为了加强无人机装备教学,学院于2012年建成了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室。该专业教室配置了“无人机虚拟教学系统”、“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系统”、“无人机半实物仿真训练系统”、“无人机实装教学系统”,以及相应的配套资源。具备可容纳32人同时进行教学训练的能力,可实现从理论授课、虚拟训练、模拟飞行、半实物仿真训练、实装检测与维修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每年承担“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专业,共7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1.5锻炼了一支高水平的无人机装备教学队伍

通过到部队锻炼、到工厂学习、编写教材、集体备课等多种途径,培养了一支懂无人机原理又懂飞行训练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融合,以及科研成果在教学培训中的应用,锻炼出来一支有自身特色、在部队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高水平研究型教学团队。完成了 “无人机图像导航定位技术研究”、“无人机地面电子稳像系统研究”、“无人机检测维修设备与修理指南研制”等无人机有关的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在近五年获得学院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多篇。

1.6为部队培养了多批无人机使用与维护专门人才

从2011年5月“无人机运用与维护”继续教育专业开班以来,目前已经有三届培训班学员100余人顺利毕业。经过培训,学员基础理论扎实、飞行技能娴熟、维护保养专业,迅速成为部队急需的无人机岗位专门人才,在部队演习和比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效促进了无人机装备战斗力的生成。

2主要经验与创新

针对部队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人才紧缺的实际需求,创建了系列无人机装备教学培训体系;提出并实践了“理论基础、专项技能、模拟飞行、运用与维修”递进式培训模式;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无人机装备教学团队;创建了多样化的装备教学手段与方法;探索了装备培训的开放办学模式。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无人机运用与维护高水平人才,为部队无人机战斗力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1创建了无人机装备教学培训体系

通过对部队无人机装备的作战运用与技术保障需求分析,制定并逐步完善形成了包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模拟教学系统、半实物仿真训练系统、维修检测设备与指南、实际教学装备等一套完整的无人机教学培训体系。以教学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围绕如何提高学员无人机运用与维护能力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2.2提出了并实践形成了“理论基础、专项技能、模拟飞行、运用与维修”递进式培训模式

紧扣部队对实战人才的需求,在提升学员理论水平的同时着重强化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不断研究改进教学培训模式,确立了理论基础、模拟飞行、航模飞行、实装运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无人机系统导论的学习,学员初步掌握无人机系统及作战运用的基本知识。在模拟飞行环节,学员将进行无人机的起飞、降落、航线飞行实践,初步具备了无人机运用能力。航模运用环节,学员利用价格低廉的航模来代替无人机进行飞行训练,重点培养其操控无人机的能力。当学员圆满完成上述训练之后,将进行实装无人机的训练。通过模拟飞行、航模飞行、实装运用的培训模式,学员学习效率高,无人机运用技能提升显著,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装备风险,节省训练经费。

同时在无人机运用与维修保养方面,课题组提出飞行训练与维修培训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然渗透的教学模式,即在培训中采用装备分组承包制,学员在飞行训练中可以自主地随时针对飞机的各种故障进行检测维修,把检测维修训练自然地融入到飞行训练中,不仅提高了培训效率,而且提高了学员爱护装备的责任心。

2.3教学科研高度融合,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无人机装备教学团队

把多项无人机相关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如“无人机检测维修设备与修理指南”、“无人机虚拟维修软件”、“无人机地面电子稳像系统”等,其中多项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奖,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装备、研究装备的热情。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互动,以及科研成果在教学培训中的应用,打造了一支有自身特色、在部队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高水平研究型教学团队。

2.4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开展不同样式的装备教学,创建了多样化的装备教学手段与方法

由于无人机装备教学在本科、研究生、轮训以及部队装备训练的目标要求不同,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建立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对本科学员,主要采取了课堂讲授与“无人机飞行俱乐部”活动以及“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掌握无人机装备的基础理论和利用充裕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掌握飞行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与装备素养。对研究生主要采取专题讲座与科研课题研制相结合的途径,使学员在掌握无人机装备较深层面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实践进一步掌握无人机领域的相关关键技术,具备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对轮训学员和部队官兵来说,主要是通过理论基础讲授、模拟操作训练、航模飞行训练、实装操作训练等途径使学员掌握装备的操作使用与维护技能,以满足适应无人机装备实际岗位能力需求,提高装备的作战运用效能和战斗力的生成。

2.5与研究所、工厂、部队联合,探索了装备培训的开放办学模式

在探索无人机装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研室紧密联合总参55所、西安205所、广州天海翔,以及31、39、65、38集团军,创新发展了开放式无人机装备教学路子。首先组织了多个批次的教员到广州天海翔参加了部队的接装培训,并与其合作完成了无人机检测维修设备与修理指南的研制;到总参55所、无人机总站、西安205所调研并参与有关无人机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其次是把这些单位的专家请到我们的课堂直接授课,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员与轮训班学员兵一直保持紧密联系与沟通,做到院校与部队的紧密融合,既帮助部队解决了困难又促进了院校的装备教学,走开了一条院校与部队开放办学的路子。

3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成果,建立了无人机装备教学培训体系,并实践形成了“理论基础、专项技能、模拟飞行、运用与维修”递进式培训模式。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等多层次教学中,同时还推广应用到部队自我组训中,为装甲机械化部队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无人机运用与维护继续教育专业论证报告[J].内部资料,2010(6).

[2] 无人机装备培训人才培养方案[J].内部资料,2011(6).

研修团队总结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现状,积极推进和落实二期课改,加强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创美启智,和谐发展。”的办学校目标,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规范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工作思路:

本学期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德治校,依法理校;以人为本,教师兴校;以校为本,民主管校;规范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加强团队建设,注重校本研修;加强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坚持特色发展,丰富学校的内涵,塑造全新的教育形象,提升学校的地位。

主要工作目标及重点项目:

一、学校管理

1、工作目标:通过团队建设,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以备课组和各学科团队为平台,落实行政蹲点工作,明确责任要求,充分发挥团队领导人及备课组长的作用,切实加强教学的有效管理,制定相应措施和制度,关注教育教学细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认真检查和指导相关工作流程,强化课程的领导及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关注学生学习的满意度。

二、队伍建设工作目标及要求:

(1)中层管理队伍:进一步提高中层管理队伍的管理意识及管理水平。要加强部门工作的理论学习,把工作实际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以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工作目标和工作实际,统领部门工作,切勿就事论事,纠缠于剪不断理还乱的事物堆中,没有系统性,少有系统思维。工作中要注意部门与部门工作的协调沟通与合作,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有“管”有“理”,帮助和指导下属规范操作程序,明确操作要求,加强检查督促,及时发现问题,寻求对策,解决问题。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注重工作效率、工作执行力、工作创新力。

(2)围绕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目标,制定一套教育教学管理流程,明确对教师队伍的工作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教学都要在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逐渐改变学校教育教学延袭的旧模式,实施学校管理变革。

(3)聚集课堂,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方针:横向互助、纵向引领、多元互动、共同发展。校本研修的基本模式:问题引导----经验调动(个体谋略)-----实践切磋(同伴互助)----理论指导(专家引领)-----总结提升-----创造新经验、形成新问题。)。校本研修确立“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制定五课教学研讨制度:备课、开课、听课、说课、评课。制定四课评价与考核制度(关注教学五环节):随堂课、研讨课、推门课、开门课。学科团队层面的校本研修,其着眼点和关键点在于聚集课堂,帮助老师完成反思和重建。只有研究才有成长,通过校本研修,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最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三、学校德育

工作目标及要求:

(1)加强德育教育的基本规范及职业道德的基本操守学习,深刻领会“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关注工作操作中的细节问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系统管理,执行有力,效果显然。同时加强对德育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探索德育管理的新途经。

(2)加强班主任队

伍建设,加强指导、考核及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大胆启用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活力。坚持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及时了解、掌握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能作出正确分析及判断,解决问题。加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创新研究。

(3)重视德育常规管理,结合“温馨教室”的创建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构建友爱、互助、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注重学生人格发展和学业发展并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围绕《苏民学校好习惯细则》,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教育,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依托红领巾广播、小记者站、苏民学报、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学习园地、争章园地等,构建德育宣传网络。围绕十分钟队会、班会课、假日小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其综合能力。结合儿童团入团仪式、小年团校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理想、勤奋斗。

(4)继续推进“两纲”教育:①立足课堂教育主渠道,发挥德育显性课程的教育作用,抓好其它学科的德育渗透。②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青春期教育、禁毒教育、廉洁教育等活动,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教师节、重阳节、“开学第一课”、“庆祝建国60周年”、“少先队建队60周年”、“迎世博”等主题教育活动,落实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等。

(5)拓展和挖掘社会德育资源:通过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委会的建设,密切家校联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成效。挖掘南翔老街、古猗园、云翔寺的德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

(6)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转化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抓好教师的思想管理。二是要调查差生形成原因。三是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帮教实效。注意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形成身边成功教育资源,为后进生转化工作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素材。

四、教学工作

工作目标及要求:

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的认识,加强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有效管理,精细化管理。本学期要从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着手,在学校的领导下,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引领各学科团队,通过校本研修,指导教师参与课程管理,逐渐形成课程意识,课程理解力和课程的执行力,并由此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重点工作: (2)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实施有效教学管理。①备课,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学生、教法的研究,提高课前预设的针对性。②上课,要求教学民主、规范教学行为、每节课让学生有所得。③作业,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的发展性,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做到课前预设,收集作业资料。④辅导,要求教师重视作业、试题的分析,对学生实施分层分类指导,及时反馈和二次作业。⑤评价,认真填写《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实施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3)加强学科团队(教研组)的建设。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落实好学科团队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学习《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分析学情、重难点,团结协作、资源共享。①统一备课格式,明确三维目标,组织备课检查。②集体备课研讨,完善教学设计,加强课堂组织管理。③明确分年级分学科的每日常规作业要求,精选题型,有侧重点和针对性,有效控制作业量,组织作业检查。④分析整理“集错本”资料,凸显辅导的个别化和针对性。研究考试,合理设计复习方案,各学科有针对性地积累典型试题。⑤加强探究型、拓展性课程、兴趣活动课的研讨,完善设计方案、课程计划、教案备课,鼓励各学科团队研究开发校本教材。

(4) 重视毕业班的工作:加强对毕业班工作管理与指导,定期分析及时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注重教师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毕业班教学工作氛围,争取教学质量有明显进步。在重视毕业班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定期召开教学情况分析会,了解教学现状,分析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五、教育科研

工作目标及要求:

健全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制度,做好课题研究管理工作。探索校本活动的有效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重点项目:

1、落实科研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要加强各级课题管理,组织落实中期检查,督促做好结题工作;组织各教研组、年级组进一步学习明确课题的实施细则,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以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抓手,深入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判断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力争出科研成果;进一步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科研带头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与较高教育研究水平的教师队伍;丰富教科研活动形式、充实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实效,切实调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科研的水平。

2、积极开展校本研修

组织设计一套校本研修的工作流程,为校本研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对校本研修十六字方针作细化分析,形成校本研修的工作要求。在有效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上,关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指导、修正和改善工作方式,使校本研修真正具备研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延续性,为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创设环境。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做好《2012年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个人档案》的规划引领、资料积累、成果推广等工作。

六、总务后勤

工作目标要求:

加强财务、校产管理,做好办学经费的收支核算工作,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学校。

重点项目:

1、加强财务财产管理

①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落实“收费公示制度”。②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规范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并坚持学校经费使用情况每月一报制度。③严格执行采购程序。④建立完善的财产管理责任制和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做好各实验室的仪器物品登记入帐等各项工作。

2、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①以后勤例会为契机,加强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学习,鼓励后勤人员积极参加各类上级组织的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和育人意识。②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将岗位责任制与年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①做好开学初物品的供应工作,并逐一发放到位。②做好各种设备设施的维修和保养工作。③认真做好校园内绿化景点的养护工作。④做好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筹备和接待工作,为每项活动的成功举办做好后勤保障。

4、重视学校安全工作

①坚决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防范工作的精神。继续加强门卫管理,履行来访登记、行政值班制度,确保师生工作、生活的安全。②对各班教室、各科室、各功能教室的常用电器设备、教育教学设备、用电线路、消防设施等进行常规性检查,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整治,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③加强食堂管理监督,确保食堂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确保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

七、特色发展

工作目标要求:

围绕“创美启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拓展型课程,优化苏民学校铜管乐队的建设,完善爵士乐队、电子琴、中国画、石头彩绘等项目,规范合唱、主持表演、女教师铜管乐队等社团活动。

重点项目:

1、艺术教育常规管理

①进一步完善各艺术社团的日常训练管理制度。②完善艺术教研组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参加区优秀艺术教研组的评选工作。③申报区级课题《数字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结合及其应用策略》。④编写乐队训练辅助校本教材《节奏训练50首》。⑤做好区级规划课题《儿童画与中国画技法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的实践研究、资料积累等工作。

2、开展艺术文化活动 3、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八、信息技术

工作目标:

对电教、电脑设备及校园网络,加强管理、培训和维护教材工作。优化校园网建设。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技术服务与保障。

重点项目:

1、信息技术常规工作

①加强网站的日常维护,注意网站的信息安全,优化校园网的建设。②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检测好每一个端口,保证师生网络使用畅通。③做好教室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房、教师电脑的保养、维修等服务工作。④配合进修学院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第二阶段的培训工作。⑤举办一次课件评比。

2、发展电子白板技术

本学期,学校将新增10块电子白板。要做好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工作。开展“电子白板交互技术”的培训,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9、其他工作

工作目标:

做好体育、语言文字、特殊教育、卫生防疫、学籍管理、档案、图书馆等工作。

重点项目: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①提高全体学生广播操的质量,规范广播操队伍进退场的纪律、秩序。②优化课间跑方案。③落实学校运动队的业余训练。④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组织秋季校运会。⑤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⑥认真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辅导、测试、统计及上报工作。

2、落实语言文字工作

结合迎世博活动,积极推广普通话,办好推普园地,以规范的普通话营造文明的校园氛围,争创语言使用规范校。

3、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要求任课教师结合随班就读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30分钟个别训练、个别化教学计划,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备课、上课等环节的检查反馈。

4、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做好常见病、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宣传工作。做好晨检和每日上报等工作。

5、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期初做好新生学籍录入工作。规范学生转出、转入、休复学工作。组织新生、转入生的学籍卡拍摄、发放工作。做好相关学籍数据的统计工作。

研修团队总结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management of maintenance and suppor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quipment, cleared the main problems of management of maintenance and suppor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quipment of our military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three modes of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support management.

关键词: 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管理;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quipment;management of maintenance and support;project management;institutional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67-03

0 引言

随着我军信息化装备体系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在武器装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直接决定着我军应对多样化威胁、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的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使用平战一体,维修保障管理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军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主要依托现有管理体制,采取职能型管理组织机构,即按照各级机关的管理职责,行使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职能,这种管理模式对于日常维护和部队编制内维修力量实施的中、小维修任务具有比较高的效率,但是,对于复杂装备系统的大修、尤其是由装备研制生产单位或其他企业组织维修时,则存在着多头管理、协调复杂等问题,同时,对于抢险、演习、装备联合修理等专项任务或其他大型复杂装备的大修保障管理,除了依靠职能部门管理外,有时也采取“XXX工作领导小组”的办法,实行专项管理,已经包含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内核,只是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难以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随着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体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装备、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的装备管理要求,运用项目管理思想改进和优化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的效能。

1 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特点

做好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工作,对于加强电子信息装备“两成两力”建设,保持和提升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编制、用途等方面的原因,在维修保障管理上具有自身的特点。

1.1 管理结构扁平 电子信息装备分布范围广,从总部到各基层单位,从陆军到海、空、二炮等各军兵种,从作战部队到各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各保障单位,分布广泛。部分装备由总装、总参等总部各部(二级部)局直接管理到具体的装备使用单位,不论是日常管理,还是装备维修,均呈现出横宽纵短的格局。

1.2 组织实施复杂 目前,我军装备的电子信息装备有数千种型号,种类多、型号杂、规模不一。既有大型复杂的配套装备,也有单兵携带的小型终端;既有野战机动装备,也有固定设备;有的装备为全军列装,仅以型号就可以达到数万乃至数十万的规模,有的装备用途特殊,每一种型号仅列装数套,乃至只有一套。而且各种装备在故障机理、维修保障要求上均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使得上级部门在进行装备维修保障的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活动中,工作量大大增加,维修保障组织实施工作十分复杂。

1.3 维修标准要求高 电子信息装备平战结合紧,有些装备平时即处于战备工作状态,工作的强度、模式没有平、战时之分,对装备维修的时效性和质量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电子信息装备通常都是高技术产品,信息化程度高、结构复杂、系统性强,对维修条件、维修设施设备和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电子信息装备更新换代快,既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电子信息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又要跟踪对手的装备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装备,提高技术性能,这就对维修技术手段的发展和维修保障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安全保密任务重 电子信息装备保密程度较高,尤其是其中的技术侦察装备、机要装备等,都属于军队的核心要害装备,不论是使用管理,还是维修保障,都必须将安全保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维修力量、维修场所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无法采用市场化手段和机制,对于维修的质量、效益监控造成了困难。

2 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军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已经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的道路但由于种种原因,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与部队装备的发展和维修保障的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1 管理理念滞后 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的特殊性,部分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管理自成体系,封闭运行,导致个别装备维修保障管理部门在管理理念上滞后于军内外维修保障管理发展的趋势。一是经验管理,缺乏科学化管理理念。大多凭借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现代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了解不多,研究不深缺乏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动力,导致维修保障管理能力和水平随着人员的变更,出现反复。二是感性管理,缺乏定量化管理理念。定量化的手段和方法应用较少,既难以对不同时期装备维修质量、效益进行评估,也难以对不同类型装备维修进行比较借鉴,导致管理处于低水平循环状态。三是粗放管理,缺乏精细化管理理念。对于维修经费以及其他资源的需求,缺乏必要的论证评估,大多采取"切盘子"办法进行,导致各种装备维修项目之间多寡不均,影响了装备维修的质量和效益。

2.2 管理体制不顺 电子信息装备在使用管理上分别隶属于司、政、后、装多个机关部门,相互间难以形成合力。是多头管理。在维修保障管理中,部分电子信息装备上装维修管理费归总后勤部管理,经费随事业费下达,车辆底盘维修经费则由总装备部保障;具体组织实施,又要由总参分管部门分别负责。维修计划、经费、实施涉及到三大部、十几个部门,组织协调困难,维修经费难以统一规划、统一使用。二是条块分割。一些电子信息装备维修实施垂直管理,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装备保障资源的分散管理,很多相通专业之间的器材、设备和人才无法相互利用。三是岗位职责不明晰。在维修保障管理中,常根据工作岗位指定使用管理单位,采取兼职管理办法,没有专职人员全程眼踪负责维修保障的计划、合同、进程、质量等工作,对于内容简单、维修周期短等小、中修工作还能够适应,对于维修周期较长、维修任务量等大修任务在难以适应。尤其是“谁在位、谁负责”的机制,在管理人员变动后,影响管理的连续性。

2.3 管理机制不畅 目前,我军电子信息装备的维修保障管理主要采取行政管理机制,运用行政命令和相应法规制度实施管理,其他配套机制尚不完善。一是市场机制不充分。随着我军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发展,全军通用装备维修和各军兵种的部分专用装备维修,开始引人市场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电子信息装备的特殊性,制约了市场机制的引人,资质审查、市场准人等制度尚未建立,合同承包也主要采取指定维修承包商的办法,对研制单位、生产厂家依赖性强,合同约束力度较小。二是评估机制不健全。装备维修保障主要采取事后评估办法,对于维修过程中的计划管理、经费控制、质量评估等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和制度。三是奖惩机制不完善。没有将维修保障的质量、效益与奖惩挂钩,不论对部队维修机构,还是对承包企业,不论是对维修具体实施人员,还是对维修保障管理人员都缺乏完善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影响了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也制约了维修保障水平的提升。

3 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项目管理的特征

电子信息装备的维修,尤其是大型复杂装备大修和改进性维修管理,具有典型的项目管理特征。

3.1 具有一次性特征 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是部队装备工作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但是,具体到某一型、某一类装备的维修保障活动,则具有鲜明的一次性特征,一旦任务完成,相应的项目管理活动即告结束。同时,由于装备类型和任务的不同,电子信息装备维修的内容每次都不尽相同,对工作目标的制定、维修方案的选择、人员的组织与调配也不一样。

3.2 具有明确的目标 不论是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整体建设,还是某项具体任务的实施,维修保障管理均具有十分明确的目标,要求相应的管理工作必须根据总体目标要求,围绕项目完成所需的资源,选择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并指定相应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以加强协调控制能力,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3.3 约束性较强 保障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是为了保证其可靠运行或消除某一故障隐患,利用资金、设备、人员,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的一项工作,存在着人力、费用、材料、备品备件等资源的约束,维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善于应用这些条件,而又不超越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完成既定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可以组建专门的组织机构,综合项目管理思想和方法,以时间、经费和维修质量等作为约束条件,对装备维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4 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模式设想

当前,我军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思想,并逐步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在开展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项目管理时,应当充分考虑维修工作项目管理的特殊性,结合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有利于组织各部分的协调与控制为目标,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4.1 项目办公室模式 项目办公室是目前项目管理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组织结构模式。[4]电子信息装备维修项目办公室可以根据对象、方式以及任务量大小等实际情况,分为总部维修保障主管部门和部队使用管理单位两种组成方式。前者由机关有关部门主管领导担任项目负责人,后者由使用管理单位主官或由上级指定的单位副职、部门领导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团队由下属各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电子信息备维修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这种模式主要以现有的编制体制为基础,着眼于理顺关系、加强协调,合理划分各职能部门的权限。适用于各种形式的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其优点是理论比较成熟,可供借鉴的经验比较多(包括我军长期实行的“XXX领导小组模式”)项目管理团队由机关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层次清晰,结构分明,职能明确,内部组织协调相对比较容易;人员可以采取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方式从事自身的分作,成员业务比较熟练;不需打乱现有的编制,有利于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缺点是,军方与地方维修保障企业之间、项目团队与上级主管部门和下级之间,沟通渠道不很顺畅,资源共享率较低。

4.2 综合维修中心管理模式 综合维修中心管理模式,主要借鉴目前比较成熟的“专业采购中心”进行优化。根据维修项目的范围和重要性,可有三种层次:

总部主管机关牵头组建模式。由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总参分管装备有关部门、总后分管装备有关部门以及有关军区和军兵种装备机关联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人由总部分管首长兼任,成员由总部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总参分管装备有关部门组建模式。由总参分管装备有关部门和总参后勤部、装备所属军区、军兵种装备管理部门联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人由总参分管首长兼任,成员由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军区、军兵种牵头组建模式。由军区、军兵种司令部、装备部、后勤部有关部门联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人由军区、军兵种分管首长兼任,成员由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维修中心可以按照任务建立计划协调组、器材保障组、财务预算组、技术指导组、风险调控组等职能分项目团队,也可以按照装备类型、专业或维修任务组建分项目团队。这种模式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大型复杂装备维修或者各战略方向、各军兵种、各军区的装备集中大修任务。其优点是:项目团队权威性强,贯彻力度大,尤其是对部队编制内队属维修力量和企(事)业化工厂大多采取行政指令方式,内部组织协调顺畅;维修资源集中,有利于提高维修进度和保障维修任务的完成。但是,这种模式组织机构较为复杂,灵活性不够,应用范围较小,与军外维修保障企业沟通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4.3 一体化小组模式 一体化小组主要是借鉴目前国外“一体化项目小组”模式组建。[3]项目团队由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主管部门、装备使用管理单位、装备维修保障机构共同组成。负责人由军方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分别来自于机关各职能部门、部队使用管理单位和维修机构。一体化小组根据维修保障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导层一体化小组,主要由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总参分管装备有关部门、总后勤部有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各军区、军兵种主管首长和相关部门领导,国家机关有关领导和全军装备维修专家组成,由总部主管领导担任项目组长,主要承担战略层次的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和跨军兵种、大型复杂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并指导下级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一体化小组的维修保障活动。二是协调层一体化小组。主要由总部各职能部门、各军区、军兵种装备机关、地方维修企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组成,由总部机关部门领导或军区、军兵种装备部首长担任项目组长,对于跨军兵种、大型复杂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在指导层一体化小组指导下,负责分项目或某种协调任务。或者直接负责总部直属部队、各军区、各军兵种的装备维修保障管理工作。三是实施层一体化小组。主要由各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部队团以下装备使用管理单位和维修机构的主官、地方企业负责人组成,由职能部门领导或部队管理使用单位、维修机构的主官担任组长,负责具体维修项目的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组织机构构建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构建三级或一级一体化小组,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维修保障管理;项目组核心成员包括了主管机关、部队、维修机构和地方企业的职能人员,以及相关专家,资源共享率高,专业支撑能力最强,确保有关各方都能密切而有效参与重大决策,有利于项目管理的内外部沟通和协调;项目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在整个计划项目周期内都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但项目团队存在多重领导矛盾,组织管理相对复杂。

参考文献:

[1]徐存贵,秦荣丽.浅析指挥自动化装备维修信息管理[J].通信导航与指挥自动化,2008(6):25-27.

[2]徐宗元.现代电子对抗装备维修保障[J].光电系统,2009(6):62-64,57.

研修团队总结篇9

一、营建氛围,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个体自主学习是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基础。在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为确保学习质量,我们提出了“将精华内容呈现,让学习成果共享”的倡议,利用“农远”工程中的IP资源、空中课堂资源、光盘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超时空交流,为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团队建设,激活群体智慧

教研组是教师们工作、学习的场所,组内的教师因为面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会有相同的话题、相同的困惑、相同的感受,交流起来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更具实效性。学校利用校本教研契机,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目的是把团队变成飞翔的雁群。

(1)选好领头雁,加强骨干引领

组长是团队的领头雁。我们选择服务意识、课改意识强的各科层骨干教师担任学科教研组长工作,教导处定期开例会,研究学科教研组工作并开展相关培训,给教研组长放权力、压担子,促进学科教学的提升。

(2)问题即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在开展团队活动中,结合我校“十一五”课题――“有效策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理念,按照“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习中制定策略―课例中明确方法―反思中获得提升”的方式,以教师亲历的真实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开展教研组专题研究活动,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

三、校本研修,为团队推波助澜

“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的建立,一是为了推动新课程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困惑;二是对于在实施新课程中学校自身出现的问题,由校长、教师共同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改变“等”、“靠”的现象;三是基于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充分发挥潜在教育智力资源,盘活内部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修团队总结篇10

前一段时间,一个在修正的同事告诉笔者,斯达舒2005年、2006年的销售回款过20亿元。作为一名亲身经历并见证斯达舒最关键的市场经营阶段,即:从上市(1997)到市场迅猛发展(1999-2001),最早的一批地总、企划部长、省总,在为修正十几年以1876%速度发展尤其是现在斯达舒还在增长,欣喜的同时,促使笔者思考,修正为什么取得持续多年的成功?并且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看看修正的态势(截至2006):

业 绩 自2000年起,连续6年在吉林省医药企业综合排序中位居榜首,2004年在全国中药企业利润排序中跃升为第一名。是吉林省药业龙头和民营企业第一纳税大户。

品 牌 2005年3月,“修正”品牌价值评估达20亿元。

2005年斯达舒被国家工商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胃药第一例。斯达舒也正式被确立中国胃药第一品牌。

发展格局 走中药现代化之路,追求集团化运作、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一大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六大制剂基地、四大原料基地、十大销售平台”的发展格局,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产品结构 集团可生产17种剂型400多种产品。以“斯达舒胶囊”、“益气养血口服液”、“脑心舒口服液”、“消糜栓”四个名牌为引领的,以及“肺宁”、“格平”、“骨骼风痛片”等一大批荣获部级金奖、优秀产品奖的主导产品,成为行销国内外的驰名品牌。其中,“斯达舒”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国内胃药市场首例“中国驰名商标”,始终居于全国胃药市场领军地位。

营销网络 集团建起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在全国设立38个省级分公司(大省设2个分公司),466个地市级办事处,具有特点明显、业绩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

文化建设 集团企业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融会现代管理理念,再通过企业精神渗透到各个岗位,践行“在修正中成长,在成长中修正”,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了员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2003年,修正药业集团“中国成长企业的修正型组织”的课题研究荣获中国企业文化创新奖,2004年,修正组织的“东方企业的新儒家思想”提出了以“修身、富家、强企、兴中华”的新儒家人生理想和“仁、创、利、智、信”的现代东方企业文化,被评为中国企业策划十大案例金奖。修涞贵董事长荣获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创新奖和中国企业哲学奠基人奖。

远景规划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建成中国现代中药龙头企业。2030年成为世界五百强制药企业。

从以上态势判断,修正通过产品经营和资本运作,早晚会成为中国中药行业的老大。同时,不要忘记,修正还是民营企业,在这几年里,伴随着修正的逐渐形成气候,众多拥有强大资源的国营企业好象在虚度时光,众多的类似初期修正的企业苦苦挣扎一直到今天,有的已经消失匿迹,是上天偏偏眷顾修正吗?还是中国医药历史的偶然?还是有什么强大力量在推动?

从哲学的角度讲,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原始的基点。现在的修正情势,应该是几年前在修总的带领下,修正、前身康威、最早通化医药工业研究所的集群艰苦创业积累而来。只不过是,作为企业演进的加速度规律,修正现在是进入裂变阶段。研究修正,必先研究修涞贵,修正裂变发展的“蝴蝶效应”,很有可能是修总在做了若干年交警工作后,“憋着的一股劲,下决心进入制药行业”这一“蝴蝶翅膀的振动”。也就是说,以修总为核心的领袖集体作用,是首要因素,这一点,也符合目前阶段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成功的发展规律。他的个人理想、事业突破口选择、成就事业的顽强意志、个人方略体系、理解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突破创业黑暗期的耐性、凝聚人才的个人魅力、成就大事的气魄,也许综合构成了那一“蝴蝶翅膀的振动”。这里的每一方面,都有很多故事和独特的体验,也只有修总才能体会其中的激荡。

修正成功的精髓

笔者同时总结,修正市场的持续成功,决定三元素是团队、网络、品牌。

应该来说,东北民营企业的成功,大多数不是因为企业老板的个人技术发明或者是有多么深的资源背景,更多是靠那种“义气劲”而凝聚起来的团队的力量。鉴于东北和山东的天然紧密联系,山东又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文文化事实上奠定了他们成就大事的思想基础和基本方法。

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修正可以说是全国性品牌,要成为中国的中药的老大了,在技术研发、生产、营销三大核心板块,主要干部要么是吉林人,要么是山东人。这一团队比较适合做营销导向性市场拓展,他们对企业忠诚,企业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是一种水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背景下,企业是想真正发展的干大事的,真正关心员工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修正最朴实也最让员工玩命的一句话是:“就是要真正支持你们致富赚钱。”从1999年开始,应该说,修正造就了很多的万元户,几十万元户,很多的百万富翁,好几个千万富翁,几个亿万富翁。不要忘记,这主要是通过一个单品为载体完成的,就是斯达舒。

一个有趣的例子的是,东北另外一个在保健品界的成功企业珍奥,从团队的角度,和修正非常类似。珍奥从营销总裁到中层的主要营销干部,大多是山东人。珍奥基本上和修正同一时间起步,已成为国内最成功的保健品企业。当然,珍奥的成功也是通过一个单品来完成的,就是珍奥核酸。也造就了很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一个是OTC企业,代表了中国中药发展的标准和典范;一个是保健品企业,代表了中国保健品发展的标准和典范。他们都已经注定要成为行业的老大。看样子,东北也称得上是医药保健品的“景门”之地。从团队的角度,如果你不理解修正的成功精髓,可以看看已经倒下的医药企业是怎么倒下的。从北到南,凡是不成功的企业,不管是国营体制还是民营,还有外资,都是团队的失败。至少目前阶段,在国内,企业凝聚团队的核心机制也是基础机制不是利益分配机制,关键是薪资激励机制。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团队问题才能根本上解决好。但事实上,大部分并没有解决好。这方面的投机取巧,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有老老实实经营团队的理念,哪来的经营企业呢?这种用人思想发展到极点,会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力资源现象,打着用人招聘的幌子,去招商合作。招谁的商?就是招应聘人员的商,这实质反映了企业经营的黔驴技穷,这类企业并不少见。作为经营者必须引以为鉴。

OTC营销制胜,网络为王。修正从一开始就以单品为工具,布局全国市场。不怕粗糙,不怕风险,上去就搞,迅速构建起以省分公司为单位的全国市场网络,这种公司直属的营销网络意味着是全国性的终端、渠道网络的无缝隙开发,实质是全国规模的双网络,既营销员工网络,分销商网络。尽管起始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都做得很好,甚至很多是几换省总,赔了一两年,但毕竟是谋局全国。当然,开始资源的投放要集中于几个样板意义的市场,比如河南、山东、吉林、江苏、四川。在这些重点市场引爆以后,销售疯涨,成型的经验开始在其他已经有布局基础的市场推广,全国市场逐步全面开花,并且都进入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河南为例,在1999年,斯达舒单品回款6000多万;2000年,飙升到9600多万;2001年,就过亿了。笔者参与决策和创造的在河南的广告投放模式、终端SP模式、渠道动销模式、团队建设模式、分公司经营模式等成功的经验也开始在全国推广。河南市场在修正初期市场开发居于关键地位,作为核心营销领袖的惠新强总裁、李锡总裁亲自带队打造河南样板(1997-2001)。

蝴蝶震动的翅膀

在做为全国样板的河南市场,笔者大学毕业后,有幸跟着两个老总亲历了斯达舒整个上市的过程,从全国唯一一个横跨两省的主抓全国批发市场的地总、企划部长再到省总,客观总结一句:斯达舒市场“蝴蝶翅膀的振动”是河南市场。 现在一些外资企业,包括传统的处方药企业,进军OTC市场,他们总是理论先到位,说OTC市场取决于市场规模,靠规模和品牌制胜。这里的规模起码包括团队规模、网络规模,然后才看产品线、资金。笔者认为,规模实际上是一种势,势是营销的战略。布局谋势,修正没用着高人策划,一开始就是这么干的。投机取巧的策划去做OTC,会碰得粉身碎骨,一时取胜,也不长久,这是有很多现实的例子说话的。

看看现在很多OTC企业,特别是有些有良好产品资质的企业,要么忙着参加招商会,进行可怜的招商;要么在区域市场苦苦挣扎,在经营战术上追求单纯的细化、量化,而忽视了战略,忽视了拥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规模网络建设,你还能活多久?

为什么都去搞OTC?国外的老牌处方药厂家开始试水OTC市场,国内的医药企业纷纷重兵部署OTC市场,包括一些渠道经销商商感觉处方药的难做,也开始成立OTC部。在股市上,重仓基金也开始偏好中药类型OTC上市公司。一方面,有国家政策的因素,鼓励支持中药的发展,一方面是OTC市场运作的相对自由,还有至关重要的是OTC也有垄断利润,是垄断利润的驱使。OTC的垄断利润从哪里来?从品牌中来。品牌意味着垄断。所以,说OTC是要搞品牌的,不是随便说着玩的。同时,可见,OTC也不是随便搞的,也是有门槛的,不想做品牌的企业,或不敢做品牌的企业,去做OTC,顶多是渠道分销商的脚色,不是做OTC。现在又跟风做所谓的“第三终端”,靠人海战术去做渠道做终端,卖一些大路货,没有很高的利润率支持,你能坚持多长时间?

严格地说,修正的品牌一开始并没有经过慎重的周密的规划,或者说品牌意识并不是太强。为什么这样说?在99年,康威是修正的前身,企业叫康威药业,就因为没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让一家小企业注册了,董事长要花8000万买回来,人家都不卖,后来,还是董事长的魄力大,放出一句话:要再用3个亿砸出一个品牌。那家小企业在修正的发展历史上,给修正上了一课。好在,修正有一个成就大事的群体习惯,实际上是遵循规律干的,但没有提前意识到或说出来,虽然没说,但干得没错。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在修正大刀阔斧、势如破竹的推进下忽略不计了。品牌建设也是这样。从一开始,修正的经营就没有落下过品牌打造的内容。只不过是,一开始,突出的是产品的品牌。这样就形成了修正的品牌路线:产品品牌打造到企业品牌打造,再到产品群品牌打造。整个的品牌建设又是成功的。现在,国内消费者不知道修正的人很少。源自董事长的“好药出于良心”的最新的品牌口号“修正药业,做良心药”正在通过中央台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