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6 17:31:38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1

今天的现场会是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经验,明确任务,研究对策,增强信心,按照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快校园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刚才,我们参观了漆园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和板桥中学等6所学校在标准化校园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特别是漆园中心小学教师办公室、教室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中心小学的个性化文化创意,中学的特色化校园管理,板桥中学的温馨人生追求提示语创意等等,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我县中小学校校园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很有代表性。他们想的很深入,动作也比较快。通过观摩参观,让我亲身感受到同志们为振兴教育、提升“学在”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与决心。同样,我们还有一些没有观摩到的类似学校。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互相学习借鉴,再创更好成绩。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加强领导,全面参与

由于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推陈出新、追求创造的工作,在推行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我们召开这次现场会,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谋划,争取早动手,早出成效。创建特色学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符合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各位校长要不断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加强学习,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建设工作,坚定做好特色建设工作的信心。这项工作不能只靠校长和个别骨干教师,必须有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否则的话,很难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特色,很难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提高。各学校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千方百计解决好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走出去,选派个别骨干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养,再利用骨干教师培训全体教师;也可以请进来,从社会或其它学校聘请高水平教师参与本学校的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更新观念,营造特色氛围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显著性标志,使他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一成不变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实践的园地。如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张挂学生的美术、书法、电脑作品,摆放一些有价值的图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在教学区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和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这样使人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具有浓郁的学习气氛的教学区便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身处热闹非凡、加油声此起彼伏的运动区便身不由已加入到运动队伍之中。同时还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

三、规范管理,构建机制

建立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创建特色学校目标的必要保障。“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各校要围绕学校办学宗旨,以现代管理观念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为目的,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使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达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要建立“人人关心、个个参与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的局面,引导师生把创建工作作为各自的大事,形成导向机制;要组织开展有关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使氛围浓厚、特色凸现,特别是要尽可能地把兴趣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与特色建设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活动机制;要建立特色文化建设、特长教师、特长生的评估和奖励制度,对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创建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激励机制。

四、深化改革,优化师资

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创办标准化和特色文化氛围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县教育局提出“学生人人有特长、教师个个有特技、学校校校有特色”的目标要求,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各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发展合理定位,找准自己的特点,大胆探索适合自已实际的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形成优势,使学校成为“标准+特色”学校,学生成为“合格+特长”学生,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五、突出“三风”,求实创新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陕西红色文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融入研究

一、陕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富含着深刻的革命情怀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其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2]我们脚踏新时代的大地,进一步学习和感悟红色精神,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为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具有深远的政治内涵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有赖于红色文化的存在,红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在当今世界文化激荡的浪潮中,能够站得住脚的原因。我们应该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改革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境界。我们要提升对于红色文化的自觉,并将其转化为文化自信,将红色文化融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价值和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源泉。 进一步贯彻好党的教育政策,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教育中要建设好思政课,通过思政课将红色文化融入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基因中,鼓励青少年争当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成长力量。

(二)融入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思政课教育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使思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步伐。[3]陕西省有上百所普通全日制高校,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脚踏陕西这片红色故土,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等伟大精神在此形成。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红色故事,使青少年学生深刻感悟红色精神的内涵及精髓,让学生在红色文化影响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将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需要多方主体投身参与,把推动陕西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使命,让更多学生了解陕西红色文化。[3]新时代要拓宽新思路,在思政课教育中弘扬好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挖掘利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主动性不强

1.教师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利用率不高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也总是以实践作为逻辑起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体系刚好可以弥补理论上的空洞与无力。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更加懂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实事求是的真谛。但是实际上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教学课时量远远大于实践课,思政课教师在现实中也很难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地挖掘。陕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对于陕西省诸多高校来说,未能建立红色资源教育基地,所以与学校周边或者临近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思政课教师很少有机会去红色教育基地接受洗礼,主要是因为在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中缺乏统一的安排,使得教师们对红色文化资源进学校未能有足够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影响了红色文化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的发挥。2.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乏合作,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学段教学上相互独立,进行一体化交流的平台也缺失,导致大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很有局限性,教师们无法及时沟通。还有就是思政课教师自身合作交流的意愿欠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方式也比较单一。大中小学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少之又少。大中小学有效的合作机制主要在于学校之间构建平台。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工作推进和研究探索较少

陕西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不是单靠几个老师或者一两个学校就能推动的,所以相关部门建立保障体系机制非常必要。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不管是政策支持、环境构建、资金支持,还是不同市级、区级、县级红色文化的交流接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专家学者没能加大对陕西本土红色文化历史和精神价值的研究和提炼,缺乏顶层设计、研究人才匮乏、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是造成红色文化教育缺少优质品牌的重要原因。[4]“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影响力较弱,尤其是对学校来讲。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的绝大多数分布在陕北和山地地区,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去将地理劣势变成资源优势,加强对陕西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的情况是作为红色文化大省,还未真正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时间和发生地归类,也没能将其融入陕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导致学生不了解“家门口”发生的历史事件。管理体制也阻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各个地方政府对本地的红色遗址和纪念馆关注不够,也缺乏对外宣传力度。各地区红色文化管理中心各自为政,未能统一起来,缺少统一规划。

(三)缺少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层面对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和研究探索

1.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2012年至2016年间,胡涵锦、刘霞、邱蕊、魏兵[5]等人就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整体而言这些学者都注意到了大学各门思政课程与中小学思政课做好衔接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教材和教学内容重复问题、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衔接不够问题、大学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欠缺问题等等,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比如对大学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应避免简单重复中学教学内容,其次应该主动对接中小学课程标准体现大学阶段应有的层次性,还应不断提升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技巧以增强教学效果。作为有关部门来讲,要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过程中做好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建立大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互动机制。2.相关研究的疏漏目前对道德情感、思想基础、政治素养、使命担当四个层面培养和引导学生这一问题,在不同学段尤其是在具体课程层面进行的教学衔接研究几乎还没有涉及。这就使得当前的一体化研究一方面缺少从大学具体的思政课课程层面出发,对教师而言没有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另一方面也几乎没有新的课程目标体系要求下的针对大学具体思政课课程的指导性教学对策和建议。

三、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教师要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提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

1.整合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育人价值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的前提,是让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理。[6]陕西红色文化丰富多样,且分布广泛,大中小学可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重走红色遗址,感受红色文化的精髓。当前的思政课教学所采用的红色文化素材,多取自书本、互联网等他人研究的文献资料,这些直观的数据资料、图片影集等,能够让思政课更具感染力,这些素材的应用,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育人价值。2.让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深入课堂、深入教材首先,大中小学在思政课课时安排上,应该认真衡量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陕西省本土红色文化,课时方面要有保障。其次,开拓思政教育新阵地,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真正凸显出来。为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可以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云课堂”“研学旅行”“VR+思政课”等方式,让大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此外,各学段学校可在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节点,举办红色经典歌曲演唱比赛、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分享等活动,推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引导不同学段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其精神的传承。可利用课余时间播放红色影片、微视频等,让学生写下并分享观后感。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参观革命遗址、开展调研活动、参与红色主题相关的征文比赛等,发挥思政课育人的功能。[7]3.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首先,组建交流机制。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线上教学凸显了其优势,解决了之前未能解决的距离问题,对于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教师来说极为可贵,为大家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线下进行交流,回到最初原始的状态,这也是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其次,打造共享平台。必须打造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平台,依托平台及时有效地汇集、、传播、接收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丰富且质量优良的“资源整合库”,简化教师的信息索取环节、减轻教师的额外负担,也为优秀教学案例和课件提供汇聚渠道,更好地供教师进行参考学习。

(二)加强陕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推进和理论研究

首先,由学术理论界专家学者建立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库,让思政课教师获得一手红色资源,将陕西“红色经典”变成“红色教材”,让大中小学学生在课堂中、在实践中传承革命精神。其次,陕西省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对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经费的投入,加大研究扶持力度,制定鼓励红色优秀文化宣传的奖励机制,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与文化部门的联系,真正做到让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发挥育人效应。最后,还可以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乡村振兴建设二者紧密结合,加强对红色文化重点保护区城镇化建设、产业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对口支持力度,在加强红色文化与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应。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宣传,提高其影响力,让大中小学学生都能感受红色文化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影响,树立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我们教育的目标。

(三)编写陕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材

以推进红色文化研究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为领头羊,抽取各市县(区)优秀教师、优秀研究员编写陕西红色文化教材。小学阶段的教材要注重趣味性设计,以插画、故事等方式呈现内容,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8]中学阶段的教材要注重体验性设计,可添加一些英雄事迹、革命遗址解说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筑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的教材要注重理论性和探究性设计,在深挖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扫描二维码等形式酌情增添相关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张养妮.简议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J].新西部,2019(11).

[2]张善庆,田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11).

[3]韦雅莉.陕西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9(13).

[4]万丽娜.新时代背景下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探讨[J].中华少年,2018(36):258-258.

[5]李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河南社会科学,2020(8).

[6]陈勇,王舵,李鑫颖.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9).

[7]韩玲玲.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实践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小学教育;融合教学;德育

红色资源是在长时间红色革命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学、红色遗址遗迹等资源,探索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小学德育的改进和创新,能进一步彰显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引导作用,使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思想性和深入性,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德育活动的科学发展。因此新时期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小学教师在对德育指导工作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探索红色资源的多元融合和系统应用,展现红色资源服务小学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效能,全面推动小学德育的科学组织规划。

一、红色资源与小学德育有机融合的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就要在整合红色资源的过程中,遵循特定的原则制定合理化的资源开发体系,保障红色资源在德育教学指导中的应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夯实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

(一)尊重小学生的成长需求

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指导中的应用是为学生群体服务,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应用的过程中,要将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发展规律作为前提和基础,在系统调研和深入分析小学生成长需要、德育引导需要的前提下,选择能与小学生成长发展状态相契合的红色资源开展教学指导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内容,借助红色文化的力量形成对学生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契合学校德育教学要求

依托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创新小学德育引导体系,教师在实际开展德育指导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求进行分析,系统解析当前学校德育文化的内容,然后探寻红色资源与学校德育文化的契合点,选择合适的关联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确保能实现红色资源与德育引导内容的有效连接,能形成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从而借助红色资源的应用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增加学校德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指导,构建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学校德育育人体系,更好地推动小学德育指导工作的科学创新发展。

(三)筛选匹配的文化资源

红色资源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红色资源适合不同阶段的德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创新学校德育指导体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教育指导的现实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开发,有意识地针对红色资源实施系统的整合分析,选择与学生匹配的红色资源内容,支撑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并通过构建校本课程的方式,将红色资源导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对学生实施合理化的教育和指导,使红色资源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彰显。

(四)理论和实践结合

在全面促进小学德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依托红色资源的有效应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做好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和德育指导,还要注意开发创新实践类型的德育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和发展,发挥理论指导的优势和实践训练的效能,促使学生能在学习红色资源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做出合理化的行为选择。这样就能展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价值和作用,构建完善的红色资源教育指导体系,确保能逐步实现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创新。

二、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合应用措施

在小学德育改革活动中,积极探索红色资源的多元化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优势,对全面创新小学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有效带动德育指导工作的进步和优化。

(一)依托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小学德育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构建分层次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尝试与社会其他文化部门相互配合和合作,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征以及活动目标分析和筛选红色资源内容,配合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依托优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为了丰富小学德育内容,需要将匹配的红色资源以多种形式融入进小学生的德育活动,吸引学生自主投入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优秀的文化内容和革命精神影响学生。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彻,感知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而且能够丰富德育的内容,以红色资源中的革命故事等强化德育的效果。可见,在德育活动中融入本土优秀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必要性。为了达到此目标,教师必须准确了解和分类红色资源,始终把握德育活动的组织目标,构建特色专题教育体系,发挥优秀文化资源潜在的巨大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一次德育实践活动中,融入与小学阶段学生相匹配的“红色精神”的内容,活动开始时,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导入活动的主题,嘹亮的歌声、铿锵的节奏,以及红旗飘飘等画面的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之后,给学生讲述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以及通过视频观看红色遗迹。刘栋——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1949年9月参军入伍的他,跟随部队进驻新疆,参加过剿匪战斗、开荒造田、天山放牧,当过文化教员,创办过学校,担任过校长。他的一生红心向党、不断付出,是我们的榜样。这种勇往直前、一心为国的革命精神鼓励着我们,熏陶着我们,而且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正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在讲完故事后,我为学生播放了蕴含红色精神的动画片,学生的情绪高涨,在观看完动画片后,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说一说自己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想一想自己日后应该怎么做。”为了强化德育活动的效果,完成德育活动的目标,我要求学生回到家和家长一起了解有关红色文化的故事、遗迹以及电影等,并在下一节课中与同学分享,并说一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先辈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时代,好好学习!”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达到了不错的德育效果。

(二)运用红色文化精神思想,创设德育校园环境

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在创新和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德育活动时,为了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发挥对学生群体的积极指导和带动作用,可以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挖掘红色文化精神,从而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服务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不仅如此,运用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进行校园环境的创建,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学校德育指导的综合发展成效。例如:在自习或者课后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德育课程,增加红色精神的传承和感知环节,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发挥德育价值。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挖掘和发挥红色精神的教育价值,由教师讲解或者组织学生自主讲述红色故事、文化以及事迹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说一说自己在其中学到了什么,对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日后应该怎么做。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组织德育活动时安排学生参与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由学生自行选择承载红色精神文化的载体类型,分析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对自身道德素养与日常行为习惯产生的促进作用,比一比哪位学生说得不仅具体而且深入人心,充满情感,最后由学生和教师组成评委进行评分,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种活动的举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创新学科教育活动,促进资源融合渗透

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挖掘和渗透,可以对学校德育改革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效能的全面优化。因此新时期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可以对学科教育活动进行创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科教育活动,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对学生群体德育思想的形成和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保持积极的思想状态。例如:在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对红色文化资源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可以重点从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和艺术课程的角度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渗透。如教师在讲解“服务社区”这节内容时,可以穿插红色资源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奉献的价值,明白苦中作乐的深意,以此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如此就能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效借助学科教学活动的力量,推动德育指导工作的全面创新,进而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为学生群体创造良好的条件,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教育指导体系,使学科教育活动呈现出创新组织和规划发展的状态。

(四)整理分析红色资源素材,构建德育校本课程

对小学德育的科学组织推进而言,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能凸显红色文化资源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能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全面提升德育指导的有效性。因此,新时期要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针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向、要求等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分析和筛选合适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先进人物故事等作为教学素材,丰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性、系统性的德育指导模式,切实保障德育引导工作的科学系统。例如:在开展小学德育引导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重点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素材等进行筛选,然后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德育引导的要求,重新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编排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体系,有效促进校本课程的构建,确保能按照学生的年龄变化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德育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红色文化、理解红色精神,在有效教育指导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和德育引导效果,为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做出积极的引领,进一步促进小学德育指导工作的科学发展,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德育学习体验

在对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展开指导的过程中,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德育引导过程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体验,使红色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全方位提高学校德育指导的科学性。因此,新时期可以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以德育引导作为核心创设研学旅行活动,将红色文化精神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使学生在研学旅行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实现对德育思想的内化,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在实际活动中,可以开展游览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革命历史遗迹等类型的研学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引导系统融合,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体验空间,进一步彰显学校德育指导的综合影响力,为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探究能力的优化奠定基础,有效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德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应用,能充分展现出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以红色文化教育和指导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锻炼。因此在德育指导过程中,可以针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应用进行分析,在资源整合和德育创新规划的基础上,全方位优化德育引导的有效性,使小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进而使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长甲.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18):29-31.

[2]张莉,王雪涛.试论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2(05):39-41.

[3]李树荣.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新课程,2022(03):15.

[4]年韩清.结合本土红色资源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研究[J].新课程,2022(03):18-19.

[5]苏福荣.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1(33):34-35.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4

一、理念先行,凝聚班本文化共识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阳光是生命奇迹的原动力,它以光明和温暖惠及每一个生命,以多彩和希望点亮每一个生命。因此,阳光德育秉承对生命的关怀,强调尊重生命,引领成长。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提倡全体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引领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发掘潜能,自觉追求梦想。为实现班本文化建设的知行统一,学校以阳光德育理念为指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撷一缕阳光,润泽生命”“班级文化创新艺术”讲座,帮助老师们深度感悟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理解班本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班本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我的班级我做主”班本特色发展规划比赛则鼓励老师们各展所长,在尝试规划班本特色中,进一步理解班本的内涵、价值与功能,把握其建设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等;“美丽的教育”班主任教育成长故事比赛则为老师们分享教育故事、抒发育人情怀,提供了情感舞台,进一步深化了老师们对阳光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教育科研是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高端路径,教和研相结合,让老师们拥有科研的思维和专业的态度,方能推进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学校以德育科研为抓手,借助“阳光德育理念指导下的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深化特色班集体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实践与研究”“班主任工作室的‘群体成长’”等课题,鼓励老师们深度参与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增进了班主任对班本文化建设的理解,从而为班本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阳光”引领,制定班本文化标准

在对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阳光学子”评价,研制了《中山华师附属小学“阳光德育理念下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标准》(见下表)。借此,为班主任的班本文化建设提供“阳光”指引。评价标准以“精神+内涵、机制+活动、评价+效果”三个一级指标为主要项目,下设7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标准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突出“班组配合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特色活动机制”及“家校合作机制”等,实现课堂常规和班风学风考核有机融合,架起班集体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引领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为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创设环境,从而不断激活学生潜能,使其实现道德成长。由此,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阳光德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展特色班本建设。

三、“田野调查”,助推班本文化成长

对于学校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而言,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是新事物;同时,其建设过程也是推进学校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关注建设“过程”,注重典型引路,精心打磨,力求推进班本文化建设科学、系统开展。例如,学校针对曾志嫦老师所带“自治班”开展了“田野调查”。领导班子组织班主任先后听课十余节;之后,召开班干部、班组、家委会议等,并收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物资料,包括阳光学子自省册、班级管理日志、班级各项管理评价制度等。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其班本文化建设构想及进度,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学校帮助曾老师率先提炼出“以生为本,高度自治”的班级管理特色,并初步形成了班本文化建设案例的基本撰写框架,为学校班主任提供参考。之后,学校面向全体老师开展了“走进自治班——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经验介绍”分享活动,一起解读曾志嫦老师的班级文化管理个案。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小学德育教育;活动探究

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其蕴涵的主要价值,对学生具有良好的德育教育功能,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1]本文就基于红色文化的小学德育教育活动进行了探究。

一、建立德育领导机构,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他们可塑性较强。学校应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机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志向。学校应建立健全德育德育领导机构,即校领导—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合理的结构组成德育工作的队伍。以此,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实现德育教育价值和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学校要通过商讨和研究,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德育教育的规章制度。积极组织和开展校园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保障学校德育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二、创新德育教学模式,逐渐渗透德育教育

引红色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合理利用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在学生深受感染的情况下,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创新的教育模式。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学生受欢迎的模式,对其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多媒体是集声音、视频、图片于一体的电子设备,其良好的视听效果,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感染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电影、红色讲座,以及在国庆节、建军节等红色节日期间,通过电视直播,让学生观看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和历年大阅兵,让学生在受到感染的同时,激发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第二,要加强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教育,做到全方位育人。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要加强自身的德育教育意识,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学校的思想道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其他学科要做好辅助和渗透的德育工作。如,在学习有关中国名胜古迹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以国为傲。在学习有关革命英雄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树立忠于党、忠于人民,舍生为人的精神,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切身体会红色精神

为了让学生更接近红色文化,更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体验性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红色情境中,感受红色文化。如,组织学生进行“重走长征路”的远程步行活动,让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旧居、纪念馆、革命遗址、瞻仰烈士陵园等。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和领导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红色革命基地,通过解说和近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故事、生活,想象战场上的激烈场面,以及抗战中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精神,进而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感受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清明节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通过诚挚的献礼,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理想信念。

四、营造和谐红色环境,陶冶学生德育情操

为了让学生受到长期的熏陶,学校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红色环境,以此陶冶学生的德育情操。如,利用校园的橱窗、板报、校报等,张贴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标语、人物故事和图片,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开辟多种形式的教育专栏,播放一些红色歌曲、英雄事迹,把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鼓励学生制作手抄报;每周一升国旗,并进行国旗下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知识竞猜活动。这样,在弘扬红色的革命精神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结束语

总之,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不仅能丰富学生德育教育的资源和渠道,还能加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使他们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树立学生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国心,立志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丽.“红色文化”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文化学刊,2015(08).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关于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旅主题年活动氛围,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深入开展“听红色故事、传红色根脉、悟红色精神,做时代新人”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使之成为具有坚定信仰、远大理想和伟大民族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活动内容

(一)听红色故事

1.主题宣讲活动。组织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关工委政治报告团成员,围绕“建党100周年华诞”,到各中小学宣讲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光辉历程及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故事,教育广大中小学生“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学习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

2.网上宣传活动。各学校借助校园网、班级QQ群、微信群等载体,积极组织开展网上“红色+”文旅主题年宣传教育活动,设立“红色+”文旅主题年活动专栏,链接红色教育网站,转发红色内容微信,不断拓展学生接受红色基因教育渠道。

(二)传红色根脉

1.开展征文比赛。各学校要将征文比赛与“红色+”文旅主题年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推荐遴选“红色经典”诵读书目,组织学生广泛阅读的基地上,开展“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征文比赛。各学校要举行预赛并选派优秀选手参加县级比赛活动。

2.召开主题班会。各校召开“红色+”文旅主题年主题班会。各学校组织开展“红色历史我来说”、“红色人物我介绍”、“红色文化我来谈”“红色歌曲我来唱”等形式的“红色+”文旅主题年教育班会活动,引导学生铭记革命历史、崇尚革命英雄、继承革命事业。

(三)悟红色精神

1.开展讲故事比赛。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围绕“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开展讲红色故事比赛。学生在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成立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通过讲述红色小故事,颂扬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先锋楷模的红色光荣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及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出好主题板报及手抄报。各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编制红色历史、英雄人物、红色故事等内容的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海报等,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四)做时代新人

1.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寻访活动。全县中小学组织开展辖区内老红军、老党员、时代先锋、英雄模范寻访慰问活动,通过演讲会、座谈会、故事会、报告会等形式,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将红色基因印在脑海、融入血脉。

2.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全县各中小学校通过与研学旅行活动有机结合,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主题团队日、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时间,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红色教育传承展馆以及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研学”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自己身边、家乡和家族的红色基因。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县各中小学要组织广大少先队员、团员青年,利用节假日,深入街道社区,广泛开展宣传红色教育文化、文明礼仪、环境保护、健康上网等活动,积极开展红色经典节目展演、困难群体帮扶、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展示学生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三、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开展“红色+”文旅主题年教育活动,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加强领导,精心设计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推动“红色+”文旅主题年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7

(一)学前教育

1加强公、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引领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加强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做好民办幼儿园年检工作。继续推进学前教育试点项目工程,增加公办幼儿园容量,巩固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

2加强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管理,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全面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

3组织开展学前教育系列培训活动,通过教师业务比赛、成果展示等方式,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二)义务教育

1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划片招生”政策,实施“阳光招生”,进一步规范学生有序流动,逐步化解超大班,控制“大校额”学校规模。

2继续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深化贯彻执行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加大对教学过程的监管和督查力度,大力倡导质量立校、特色兴校。

3.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尤其是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情况,督查学校行政上课、听课、评课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4.积极组织参加全市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好汉字听写大赛、阅读等系列活动。

(三)普通高中教育

1.进一步实施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普通高中规模与质量的均衡发展,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2.继续加强高三毕业班工作督查,全面完成2015年高考目标任务。

3.完成中学省一级示范校、长赤中学省二级示范校创建工作。

(四)管理工作

1.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和教学责任事故追究制,落实“校干包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科、包学生、包质量”的管理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对中小学进行教学质量检测,及时召开阶段性质量分析总结会,确保新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的全面落实。

2.改革教学评价办法。实施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全面考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学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从起点看提高,从入口看出口,从基础看发展”的原则,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3.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县暨学区教学质量分析会,真正建立和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4.加大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督查力度,组织实施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定时和不定时检查考核,加大对小学、初中教学质量的抽考和评估。

二、职业成人教育工作

1.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把稳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宣传进“乡村、社区、学校、家庭”四进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

2.进一?打造我县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切实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有效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有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培训、引进、聘用等办法,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实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满足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扎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全力做好中职招生送培工作,严禁非法招生和招生欺诈行为,禁止有偿招生,全面完成中职招生目标任务,进一步搞好藏区“9+3”学生免费职教工作,提高中职惠民普及面。

5.进一步加强中职与高职的接轨,建立中职到高职的直通车,探索中职文化课和个别专业课的抽考监测,开好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推广和提高创业教育的规模和影响,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中职的社会认同度。

6.继续加强中职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编写有影响的校本教材,提高教学实训水平。按照教育部专业设置标准,大力实施专业考核,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职业学校既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又要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宣传、举办活动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学生喜爱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8.加快发展成人教育,面向就业市场和新兴产业,依托工业园区,充分发挥职业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完善县、乡、村三级职教体系。争取人社、农业等部门支持,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实施“五大培训工程”,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

三、德体卫艺教育工作

1.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红领巾心向党”等为主题,扎实开展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系列活动和少儿书信大赛。

加强家校联动,建好家长学校,开展“教师家访进万家”、“平安红领巾行动”、“红领巾手拉手”等特色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加强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2.做好省、市、县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的验收评估和复查工作,组织开展省、市级绿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工作,创建省、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各一所。做好省、市、县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评选工作。

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坚持科学的作息时间,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继续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优质课评选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挫折,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深入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创建工作,丰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内涵,强化特色项目建设,形成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加强宣传工作,要总结出本校文化建设的成果,扩大学校特色文化影响力,有经验交流文章在省、市主流媒体上发表。召开特色文化论坛、现场会,对申报特色文化建设四、五星级的学校进行复查验收,提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建成10所以上在全市有影响的特色学校。

5.举办好全县中小学生“三大球”比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组织好艺术节活动,并推选优秀选手和优秀艺术节目参加省、市相关评比活动。组织好全县文艺汇演、中学生演讲大赛和高中生辩论大赛。努力承办好市中学生运动会,力争在省、市艺术节活动评比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6.做好2015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和高中一年级新生军训工作,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运动、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和特色体育兴趣小组活动。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富民;乡村振兴;耦合机制

1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响,以至互动甚至联动的关系体系,耦合度越高,表明系统间联系越紧密。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形成的红色旅游发展机制,因此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1)二者融合,相适应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精神层面: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核心。以旅游为输出途径,红色文化为内核创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的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二是物质层面:将旅游业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纪念馆和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的产业等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物质呈现,其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源泉。在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地区,挖掘与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优势,与当地特色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红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旅游业受到旅游各要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增长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目前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面,实施“红色+民俗旅游”“红色+生态旅游”“红色+乡村旅游”等组合,但大部分旅游景区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资源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缺少经济活力,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红色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展览馆与多媒体的融合方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升级,如农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交通、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产业。旅游产业能够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应,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全面发展,为红色文化拓宽了传播范围。桂林红色旅游突破空间限制,线上网络宣传与文创产业输出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普及度。(3)内容融合,双向赋能。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在于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富民工程,与旅游富民,发展旅游业包含的发展当地产业,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高收入等内容具有一致性。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内容相融合,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走近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劳动收入,实现增收,从而实现富民效应。以文化推动富民工程,在当地形成经济辐射,以此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发展红色文化衍生作品、思政融合等发展引领各社区文化思潮,二则融合使得学习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富民,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有助于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分析

2.1红色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

2.1.1红色文化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财富,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对于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拉动旅游业,为所在地区带来充足的就业岗位,激发经济活力。实施“红色+”组合,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结合,形成特色性、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同时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带动爱国主题教育基地旅游建设,并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地区文化资源,打响红色品牌,拓展旅游业的丰富内涵,不断丰富民众需求的旅游内容,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2.1.2红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旅游增收,带动旅游富民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对当地具有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基础设施落后的革命老区。以市场为导向,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拓展红色产业链条。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和建设,利用当地的优势建立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工业建设、相关产品展销、旅游服务业、农家乐服务等一系列经济增长方式,将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实现旅游增收,带动旅游富民。2.1.3红色文化推动旅游的发展从而实现当地文化的普及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红色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带动还体现在,对于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的普及以及生活环境的提升。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带动旅游业发展,加强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旅游业的潜在影响还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民宿,致力将旅游业周围的红色文化特色民宿做强做精做优;以红色文化、特色乡村为依托,积极探索建设“农家乐”,推动“农家乐”与当地红色特色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挖掘旅游业的潜在影响力。同时通过旅游业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道路条件,加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加强住房建设和改造,配套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更好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

2.2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业推动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2.1旅游经济优化红色文化传承方式丰富的红色文化促使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文化氛围的创造与文化传播途径的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表现形式从遗址类和建筑类发展到文创类,如红色表演、红色艺术创作、红色工艺品等。红色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到大众视野中,旅游产业积极打造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符号,采用红色文化活动和红色故事系列表演,文化创作产品等形式进行传承发扬。在旅游产品中增添红色文化内涵,深入人们的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文化输出都是对红色文化的再创作与创新发展,丰富的红色文化使旅游变得更具深度与广度,促进红色文化繁荣发展。2.2.2旅游经济有利于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向当地居民和旅游人群进行红色文化推广,创新性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与烈士陵园、战争遗址的相继落成与开放,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业中丰富的红色文化也可以通过抖音短视频、微电影和微博等多种网络媒体方式进行宣传,线下与线上进行联动,推动红色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以村、组为单位在乡村旅游红色资源富集地区尝试成立红色特色景点观光,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将当地居民纳入旅游开发合作社,形成一定的集体经济形式,保障当地居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利分享,形成当地居民共同富裕。这样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财产收入,又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和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图1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耦合图2.2.3旅游经济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教育基地为重要建设目标,吸引了一大批党员,学生到访参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旅游的培养人才功能,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潮的引领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素养,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3实现路径

3.1科学统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规划产业发展路线,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建立开发监督管理体系,结合区域具体情况,对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区域布局,制定明确的方案,实施科学的可行的阶段性建设规划,确定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的长远目标,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业经济,科学定位文化旅游与乡村农业之间的联动关系,提高内在动力和自身建设性。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当地特有的农业与红色文化资源,以民族风情、休闲农业等为主体,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红色旅游带动“衣食住行”等相关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红色+”模式,带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为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3.2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教育普及度,推进老革命地区的红色文化宣传与教育。发展红色旅游要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主体、以旅游为载体的发展规律,深入挖掘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道德建设,对来参观旅游的党员干部、中小学生进行文化推广,建设长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形式进行推广教育,运用网络传播媒介,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贴近大众生活,打造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精品,例如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立红色文化长廊等,推动文化进入村镇、社区,建设文明新风尚。

3.3全面统筹布局,加强品牌建设建设品牌过程中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产业发展、红色旅游、生态保护、旅游富民相结合,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当地的经济、民生改善、文化传播、生态环境形成互动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构建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的发展机遇,将长征文化同本地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产业布局融为一体,实现红、绿结合,更好地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全方位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打造“红+绿”结合的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效结合,增强对外吸引力,增强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5):182-186+193.

[2]张冀民,孟昱煜.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制[J].生产力研究,2016,(03):45-50+126.

[3]陈露.依托红色文化建立开放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4):125-127.

[4]张文,王艳飞.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6,(23):128-129.

[5]尚子娟,任禹崑.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学术交流,2021,(04):111-122.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中小学;红色经典音乐;渗透探究

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艺术实践的结晶,是有极强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的文化食粮,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各个时期扣人心弦的旋律,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记载着革命的艰辛,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红色音乐教育,通过演唱和鉴赏红色经典音乐,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可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共产主义人生信仰。

一、红色音乐文化渗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借助红色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同时,人们盲目追求西方国家多元的文化,使我国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扬失去了光彩,一些不良的社会作风像星星之火一样渐渐燎原,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红色音乐文化是创作者根据革命时代的真实写照,通过音乐高昂的旋律与字词来歌颂革命战士英勇斗争的意志,在音乐教育渗透红色音乐,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如,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歌唱二小放牛郎》里面的抗日小英雄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与干部,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英勇牺牲的事迹,帮助学生学习该歌曲,了解中国是怎么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到今天的,并向抗日战争无谓牺牲的英雄致敬,潜移默化地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二)运用红色音乐文化,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红色音乐文化都是由革命人物、事件与精神谱成激昂的歌曲,抗战英雄的坚贞不屈、机智勇敢、爱国爱民的思想境界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抗争英雄的品质进行弘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举行音乐教学活动时,感受《英雄赞歌》里面王成紧握爆破筒与王芳在战火中引吭高歌的光辉形象,英雄们的事迹与品质永垂不朽,将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同时将革命精神与价值植入学生的脑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三)通过红色音乐文化,促进精神文明。红色音乐文化反映一个历史时期,人们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对当前的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学生对红色音乐文化缺乏重视与传承。所以,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将这种具有红色精神的文化分享给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如,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松花江上》《保卫黄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巧妙隐喻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诠释出来,引导学生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在歌声中不断提升自身,不忘红色革命的初心,发扬革命传统,去完成先辈的革命事业。在的代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在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二、红色音乐文化渗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红色经典音乐文化是中小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红色音乐文化的教育,是塑造中小学生成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红色经典音乐文化进课堂已经引起了很多中小学的重视,有的学校做得很有特色。如在革命老区遵义市余庆县、桐梓县,习水县,由红色革命后代、杨得志之孙授予建立“红军学校”,以及其它学校建立的“红色文化特色学校”,还办起了“红色课堂”“红色之韵体验园”,还编写了校本教材。在红色文化进行校园中做了很多有效,值得学习借鉴。当然有的学校受条件限制,教学资源缺乏,有的学校则是教师自身对红色经典音乐知识缺乏,使得红色经典音乐文化进课堂流于形式,或仅仅只是唱几首歌曲,讲几个故事。

三、红色音乐文化渗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策略

(一)精选红色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教材编委会宏观规划,精选红色音乐素材,由教育部门艺术管。理机构制度指导方案,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特征,推荐合适的红色音乐,编辑成册或录制成音频视频资料,指导音乐老师,整合使用。(二)组织红色音乐文化活动,形成红色音乐文化氛围校园红色文化艺术活动是最能带动艺术教育和课程开发的。中小学通过每年定期举行大型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如艺术周、一二•九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促使中小学教师将红色音乐文化渗透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三)在校园里营造红色音乐文化环境。环境的影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补充,我们可以构建以红色音乐文化为主题的长廊,让学生在这种红色音乐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另外可以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音乐是听的艺术,学校可以通过广播反复播放红色音乐,让中小学耳熟能详,从而受到教育。(四)通过参观访问,增强渗透有效性。中小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一方面让中小学生走出去,如参观陈列室、重走长征路、访谈一位革命烈士后人、开展实践调查等,另一方面,可以请进来,如请红色歌曲合唱团来校演唱、请老前辈讲革命故事等,由此增强红色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将音乐学习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结合起来。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感受红色革命精神,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奋斗,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成为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天寿.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中小学歌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7.

[2]韩天寿.红色经典艺术教育•音乐鉴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9.

[3]崔玉婷.小学音乐教学中相关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

[4]韩天寿.对中小学交响乐团建设的理性分析[J].北方音乐,2018,05.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红色经典音乐;渗透探究

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艺术实践的结晶,是有极强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的文化食粮,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各个时期扣人心弦的旋律,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记载着革命的艰辛,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红色音乐教育,通过演唱和鉴赏红色经典音乐,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可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共产主义人生信仰。

一、红色音乐文化渗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借助红色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同时,人们盲目追求西方国家多元的文化,使我国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扬失去了光彩,一些不良的社会作风像星星之火一样渐渐燎原,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红色音乐文化是创作者根据革命时代的真实写照,通过音乐高昂的旋律与字词来歌颂革命战士英勇斗争的意志,在音乐教育渗透红色音乐,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如,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歌唱二小放牛郎》里面的抗日小英雄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与干部,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英勇牺牲的事迹,帮助学生学习该歌曲,了解中国是怎么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到今天的,并向抗日战争无谓牺牲的英雄致敬,潜移默化地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

(二)运用红色音乐文化,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红色音乐文化都是由革命人物、事件与精神谱成激昂的歌曲,抗战英雄的坚贞不屈、机智勇敢、爱国爱民的思想境界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抗争英雄的品质进行弘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举行音乐教学活动时,感受《英雄赞歌》里面王成紧握爆破筒与王芳在战火中引吭高歌的光辉形象,英雄们的事迹与品质永垂不朽,将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同时将革命精神与价值植入学生的脑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通过红色音乐文化,促进精神文明红色音乐文化反映一个历史时期,人们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对当前的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学生对红色音乐文化缺乏重视与传承。所以,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将这种具有红色精神的文化分享给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如,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松花江上》《保卫黄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巧妙隐喻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诠释出来,引导学生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在歌声中不断提升自身,不忘红色革命的初心,发扬革命传统,去完成先辈的革命事业。在的代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在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二、红色音乐文化渗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红色经典音乐文化是中小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红色音乐文化的教育,是塑造中小学生成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红色经典音乐文化进课堂已经引起了很多中小学的重视,有的学校做得很有特色。如在革命老区遵义市余庆县、桐梓县,习水县,由红色革命后代、杨得志之孙授予建立“红军学校”,以及其它学校建立的“红色文化特色学校”,还办起了“红色课堂”“红色之韵体验园”,还编写了校本教材。在红色文化进行校园中做了很多有效,值得学习借鉴。当然有的学校受条件限制,教学资源缺乏,有的学校则是教师自身对红色经典音乐知识缺乏,使得红色经典音乐文化进课堂流于形式,或仅仅只是唱几首歌曲,讲几个故事。

三、红色音乐文化渗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策略

(一)精选红色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教材编委会宏观规划,精选红色音乐素材,由教育部门艺术管理机构制度指导方案,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特征,推荐合适的红色音乐,编辑成册或录制成音频视频资料,指导音乐老师,整合使用。

(二)组织红色音乐文化活动,形成红色音乐文化氛围校园红色文化艺术活动是最能带动艺术教育和课程开发的。中小学通过每年定期举行大型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如艺术周、一二·九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促使中小学教师将红色音乐文化渗透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三)在校园里营造红色音乐文化环境环境的影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补充,我们可以构建以红色音乐文化为主题的长廊,让学生在这种红色音乐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另外可以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音乐是听的艺术,学校可以通过广播反复播放红色音乐,让中小学耳熟能详,从而受到教育。

(四)通过参观访问,增强渗透有效性中小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一方面让中小学生走出去,如参观陈列室、重走长征路、访谈一位革命烈士后人、开展实践调查等,另一方面,可以请进来,如请红色歌曲合唱团来校演唱、请老前辈讲革命故事等,由此增强红色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将音乐学习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结合起来。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感受红色革命精神,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奋斗,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成为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天寿.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中小学歌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7.

[2]韩天寿.红色经典艺术教育·音乐鉴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9.

[3]崔玉婷.小学音乐教学中相关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

[4]韩天寿.对中小学交响乐团建设的理性分析[J].北方音乐,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