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2 17:13:29

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襄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襄阳现代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连年丰收的高基数上持续增长的压力和难度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加工水平需持续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发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因此,要探索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促进襄阳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通过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使农业迅速增产,但却带来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出现替代“石油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新模式。美国学者King(1911)在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1]J.I.Rodale于20世纪40年代创办了美国第一家有机农场,开始了有机农业的实践。美国土壤学家Albreche(1970)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强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畜力、人力进行农事活动,尽可能利用生物措施和天然物质等防除病虫及杂草。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在《农业经济地理》中,首先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日本东京大学松尾孝领(1974)提出环境农业理论,认为在快速都市化的农村地区,农业应由传统上的以粮食生产为目的转化为以环境安全及提供休闲为目的的产业。[2]莱斯特•R•布朗在《BuildingasustainableSociety》(1981)中奠定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道格拉斯(1984)认为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可再生发展的农业,是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过程。[3](二)国内的相关研究。我国学者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顾益康(2006)认为现代农业主要有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休闲农业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等六类主要模式。郎秀云(2007)认为我国现代农业模式选择,应以循环农业为发展目标、以拓展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任务、以生物技术为首要技术路线、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首要任务等。李滋睿、屈冬玉(2007)认为不同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都市农业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等值得扶持和逐步推广。孔祥智、李圣军(2007)认为不同地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东部地区集约型现代农业、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中部地区产业化型现代农业、西部地区特色型现代农业等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4]陈小萍(2007)认为广西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模式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和集农工贸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等运行模式。[5]罗志锋、梅福林(2007)认为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有:设施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绿色农业模式。[6]邓启明(2007)认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统筹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二次农业现代化。孙芳、李云贤(2009)认为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系统一体化、资源利用生态化是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7]蒋和平、崔凯(2009)认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和城乡统筹型。[8]王方红(2010)认为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广大农民通过现代农业服务联结起来,能有效地克服家庭经营的分散性与局限性,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9]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由于现代农业运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较为零散,使相关研究在指导农业发展方面缺乏有力支撑。因此,要推动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运行机理,从襄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襄阳农业在湖北省具有重要位置。全市有59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72万人、农村劳动力234万人。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基础条件好,区位比较优势明显,是全国夏粮主产区和20个商品粮基地市之一,是湖北省的粮食生产大市、畜牧养殖大市和农产品加工大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位列湖北省第二位。2011年,襄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首次迈上1000亿元台阶。2015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4亿元,规模稳居襄阳市六大支柱产业之首,总量占湖北省17%左右。农业对全市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和贡献作用。2012年,襄阳市粮食总产量突破50亿公斤大关,成为湖北省第一个50亿公斤粮食生产大市,并始终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2014年,襄阳“中国有机谷”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2015年,襄阳市进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加快示范区建设成为推进襄阳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有力抓手。(二)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从产业发展看,休闲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缺乏规模大、实力强、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部级品牌少,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从产业联结上看,三产联结的种养业家庭农场、订单农业发展规模还比较落后,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比重为42.3%,低于2013年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均水平,远低于江苏吴江现代农业示范区90%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信息、金融等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会展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物流配送业、中介服务业等新业态有待加快发展。1.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2014年,襄阳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9,低于全国0.5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0.7~0.8相比差距更大。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为46.88%,低于2013年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均水平。旱涝保收面积为21.4公顷,占常用耕地的47.4%左右,鄂北岗地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西南山区半数以上耕地缺乏必要的灌溉条件。机电排灌占耕地总面积的25.4%,不少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过低。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襄阳市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2014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药使用有待规范,农膜残留率高。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比例仅为7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55.5%,有超过300000万公斤的秸秆被废弃或焚烧,适应小地块的秸秆还田配套机具缺乏,秸秆收储运等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单位能耗创造的农业增加值1.31万元/吨标准煤,低于2013年现代农业示范区1.4万元/吨标准煤的平均水平。3.襄阳市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中涉及精深加工比例不足40%,远低于国外80%的水平。农机保有量大,但设备老化,大中型、新型、节能、环保、复式作业、高性能机械少,大中型拖拉机仅占9%。农业副业化、兼业化问题严重。4.农产品加工业品牌知名度还不高,缺乏竞争力强的品牌。茶产业近些年虽然发展迅速,但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核桃、桃等的种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还没有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有机农业的概念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根据调查,只有19.51%的人们对有机农业有所了解。有机农产品的普及率较低,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的有机农产品。

三、襄阳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选择

襄阳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转变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发展阶段、地理位置的不同,在农业发展模式上选择不同。从自然条件看,平原地区应将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为主导方向,山区应强调资源优势,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从发展阶段看,初步具备现代农业特征的地区,应以增加生产和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地区,应着重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比较完备的地区应以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目标,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从地理位置看,都市周边的地区应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社区支持农业(CSA)、认领农业,其它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等。从农业发展趋势看,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业更多地发挥地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因此,襄阳现代农业应该走多样化的道路,可根据要素禀赋条件、发展阶段、区位优势等,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模式。1.规模农业发展模式。规模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在土地比较集中的地区,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机械化和集约化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土地集中有利于大型机械耕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便于统一精细管理,生产出品质和产量都比较稳定的农产品。襄阳由于地处江汉平原,中部的岗地和平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0%,是属于适合规模耕作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土地,再加上本地区具有适宜的水分、热量和光照等气候条件,利于发展以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规模化农业。建立和发展规模农业,还需要优质的肥料和农业技术支撑,更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层面支持,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投入上要注重长期性和稳定性。从经营管理上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和个体(家庭)农场等形式。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指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襄阳的西部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40%,面积广阔,地理位置偏僻,人口稀少,生态环境好,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这些地区应利用其特殊的位置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将粮食生产与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结合起来,通过公司加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药材种植、果树栽培动物养殖等特色生态农业。对于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交通比较便捷的山区,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功能,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如农家乐、度假村、休闲观光农业等形式,走农业旅游开发的道路。对于一些山林、矿产等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可采取租赁承包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的方式,进行合理开发。3.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青鹿四郎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内或者分布在都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都市周边由于大面积的耕地被征用,使得土地资源缺乏、农业劳动力资源丰裕,又因为邻近城市,容易得到资金支持。因此都市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目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可重点发展水果农业、花卉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认领农业等农业形式,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4.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遗传资源、成果,且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和动物排泄物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有机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由于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生产程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要。因此,在生态环境符合要求或土壤经过治理达到要求的地区,应加大有机农业开发力度,大力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农户、基地、协会和农业专家的作用,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李岳去.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刊):201-205.

[3]肖忠海.绿色消费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60-564.

[4]孔祥智,李圣军.试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7(10):9-13.

[5]陈小萍.广西现代农业建设:模式、问题、对策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7(9):78-81.

[6]罗志锋,梅福林.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模式探析[J].农村经济,2007(10):37-41.

[7]孙芳,李云贤.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国际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2009(10):33-37.

[8]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2

之所以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这是由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决定的。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市场化。现代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生态需求。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由过去的粗放化、兼业化向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组建龙头企业,架起市场与农户的桥梁。四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基本形成并广泛得到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设施的自控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电子、激光、遥感技术及人造卫星技术也逐渐运用于农业。五是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1]概括说,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信息化。从五个特征来看,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核心和基础,没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核心和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工具就不能真正在农业中发挥作用,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在这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2]从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农业已经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而我们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却发育不健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比重上升,人们戏称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部队是386199部队。国家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显示,2006年末,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年龄41—50岁的人口占23.1%,而51岁以上的占32.5%。与1996年第一次农业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当时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18.11%,相当于此后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51—60岁农业人口比重在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0.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则上升至21.3%。可见,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日益凸显,今后“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产品怎么加工销售”,日益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也就是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所以,在这样一个新阶段,要实现这两大转变,要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产品怎么加工销售”问题,就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大多是从传统农户中脱颖而出的新型主体。传统农户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则能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土地和农业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们拥有较强技术实力和较多的资金,具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他们思想意识超前,拥有较为先进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共赢意识,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重点,着力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核心农户,使之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能力、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民合作社,是开展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有效组织载体,是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促进农民联合与合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已经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市场主体。[3]因此,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快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4]

(一)发展成效明显

1.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们国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促流通、建基地、强产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坚持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扩规升级、提质增效、拉长产业链条等措施,扶持壮大了一批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生产水平较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逐步健全完善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了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比如平度市目前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青岛市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2.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和中央及各级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很快,有效的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平度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合作社发展有一定代表性。目前平度市合作社呈现出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领办主体多元化。有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的;有农村干部组建的;有基层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畜牧等部门组建的;有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的。二是分布范围广。合作社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跨乡镇、跨县市的合作社也在不断增加。如平度顺科蛋鸡产销合作社的188名社员中,30%是胶州和即墨市的。三是合作层次深。从生产领域的合作开始,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发展,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格局。[5]从全国面上看,这三个特点也非常明显。3.农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初具规模。近几年,各地都十分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不断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明确土地流转的原则,规定土地流转的程序和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为推进和规范土地流转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一些种养大户举家迁入农业生产园区安营扎寨,兴起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家庭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一般为专业大户或者职业农民。4.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户籍意义上的身份。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荷兰、日本、西欧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现在全国各地都注重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内,开始形成和发展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一批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1.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是龙头,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特别在粮食、蔬菜和果品等农业主导产业上,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二是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虽然都与农户建立了一套利益联结模式,但从总体上看,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中,农民处于绝对劣势,参与谈判的话语权不够,没有或只得到了很小一部分增值收益。特别是“公司+农户”联结模式比较松散,一些行业订单履约率不高。三是农产品精加工滞后,大多数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在当前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已成为提升农产品档次,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四是龙头企业货款融资较困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是季节收购型且缺乏抵押担保物的企业。这类企业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资金需求季节性强、时间急、需求量大,在收购旺季资金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融资比较困难。2.农民合作社功能发挥有限。一是合作社经营带动能力还不强。大部份合作社主营业务是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地位和竞争力仍然弱小。二是规范化运作有待提高。不少合作社民主制度落实不到位、合作社财务很不规范。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薄弱,只能利益共享而不能风险共担。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社员观念比较落后,监督意识比较淡薄。三是合作社发展存在极大不平衡性。主要受政府推动的力度、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合作社的理事长等经营团队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平度市1582家合作社只有300多家发挥作用较好,其中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170多家,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牵头组建的70多家,农村干部牵头组建的60多家,其余多数只是进行一般性的技术指导,有相当一部分成立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核或享受优惠政策,根本没有实质性运作。3.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有待进一步培育。土地规模经营是要建立在工业化、城镇化基础上的,没有产业对就业的支撑和城市对人口的容纳,快速推进规模经营是不可能的。目前我们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所以,农业生产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还比较普遍。特别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制约,土地流转速度并不快。当然,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农田整治、园区建设的推进,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但这些种养大户仍然是单兵作业、各自为战,没能较好地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也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农业效益较低,影响了职业农民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说,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与新型职业农民有待进一步培育。4.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还不能很好的融合。由于专业服务加“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营机制没有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导致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它们在各自的机制内,发挥着作用,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农业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没有较好地链接,特别是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

(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是更好地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化装备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强化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二是加大对传统农民的培养提升力度。通过培训模式、培训手段、培训方法上的创新,加快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加大返乡农民创业培训。积极扶持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农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同级财政补贴范围,培训投入逐步增加,培训补贴标准不断提高。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激发返乡农民投资创办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热情,引导他们将积累资金投资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四是建立职业农民孵化园。用建设工业企业孵化园的理念,探索建设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园。园内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示范基地。重点培训经营模式,营销模式等农业经济市场管理知识。重点培养大学生村官,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学农的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农村,运用所学知识发展现代农业。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入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建设中,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资者、管理层。

(二)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

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经营主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对有一定规模的流入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依法引导和鼓励各类主体采取直接转包、租赁及委托发包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7]要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好,积极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大力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集中,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加速发展。探索试行集体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所有权的抵押贷款,解决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的融资困难,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三)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就是农民不断学习现代农业知识,以及不断改造传统小农的自我超越过程。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政府主要做好引导和服务,不搞行政干预,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合作社税收、用水、用电、土地流转、生产和附属设施用地、发展休闲旅游、加工销售用地方面的优惠和倾斜。允许合作社以其自有资产作抵押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以解决资金方面的不足。支持有一定规模和出口能力的合作社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切实增强其市场营销能力。三是要建章立制,实行规范化运作。健全《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四是要创新思路,拓宽合作社发展空间。加强产销衔接,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在合作社中建立农技推广组织,增强依靠科技增产增收的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社。要积极探索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社。支持同一类型的合作社走联合发展的路子。

(四)多途径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技改投入、产品研发、外向开拓等方面加大扶持,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供、销利益连结机制,拉长产业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二次分配制等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共同体等,让农民真正得到实际的好处。三是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农产品购销合同,规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农产品购销关系。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权利,真正实现保底收购。四是创新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赢利和抗风险能力,破解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注重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

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本身就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包括公益性服务还包括经营性服务,是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要引导公共服务机构转变职能,逐步从经营性领域退出,主要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土壤环境监测、农作物统防统治、区域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下功夫。要加强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要把农资经销企业、农机农技服务公司等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来扶持。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创立和宣传、信息提供、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做文章。重点发展“公共服务机构+农资农技服务公司+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资经营公司+农户”等模式的社会化服务。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供销合作社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特征,这既是供销合作社自身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要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六)完善新型主体成长的政策法律环境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3

1.1土地资源大整合,规模化经营趋势加速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植向大规模集约种植转变[2-4]。如河南省舞钢市、济源市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资本大注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闲散资金丰富,许多过去经营矿业、房地产和工业的资金纷纷抢滩农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大面积土地,通过资本密集投入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1.3主体大转换,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

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后,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植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经营主体的大转换,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千万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变革要求。

1.4科技大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艺技术、物资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备了支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鹤集团的2000hm2粮食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就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

1.5功能大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5]。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1.6园区大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国上下都在把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休闲观光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通过园区建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经验。在园区内,通过各种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和先导区,示范带动其他农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各种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有效的途径。河南省现已拥有部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园区8家,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7产业大集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现代农业产业是涉及农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基础,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贮藏、物流配送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产业集聚的企业越多、产业越全,产业体系越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看,凡是现代农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农业产业集聚度比较高、农业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的地方。

1.8方式大转变,农业发展转型加速

随着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加快。在生产上,农业加速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在经营上,农业加速向企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变,小农经济加速让位于规模经济,农业在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经营手段、产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加速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利用的非粮非农化突出

唯利是图是资本的天性,产业资本注入农业,是为了抢占土地这个唯一没有资本化的资源。资本进入农业多半瞄准的是养殖、蔬菜、林果等高效农业产业,而不会热衷粮食这种低效产业,尤其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的状况下,种植粮食作物盈利空间较小,风险较大,种植非粮作物的预期效益较高,也是大多数土地承包企业的选择,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的非粮化。另外,有些企业在土地流转后,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了生态餐饮、休闲娱乐甚至疗养休闲服务设施等,加快了土地的非农化利用。如此下去,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2.2产业选择盲目和布局随意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可供选择的产业和品种十分有限,种植业中通常所说的高效农业主要是蔬菜、林果、花卉、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业,而林果、药材种植有较强的生态区域性,食用菌受较强的资源制约,并且各种农产品受需求总量和增长速度制约,不可能为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需求容量。企业经营农业,选择好项目后,往往是在哪里流转到土地就在哪里干,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品的适应性问题,对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缺少与大区域规划的有效对接,存在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生产布局的随意性,一旦存在经营风险,会造成较大的投资和资源浪费。如2012年冬季,全国各地出现的露地蔬菜难卖的问题,就是设施蔬菜面积急剧发展,精细蔬菜供给增加,导致露地蔬菜积压的结果。

2.3失地农民的就业缺乏保障

土地流转要建立在农民离乡进城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但在我国农民进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或部分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土地流转的速度快于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速度。有些地方还存在强制流转的问题,一旦经济发展不能为农民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将出现大量农民无法就业的问题,从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先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这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6-8]。

2.4农业服务方式转变滞后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土地流转需求日益迫切,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需要一批提供产业规划、运营指导、产品营销、技术综合服务的综合性公司。同时,面对千家万户要成立像日本农协那样真正属于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规范指导,导致许多大企业流转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广大种粮农户由于处于分散无助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的互助合作解决土地科学经营问题。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3.1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现代农业是资金和科技集约投入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建设大量固定的水、田、路及标准生产设施,有些设施因产业而不同,如蔬菜和花卉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温室大棚等,一旦产业落地,其用途便不可更改。但从各地土地流转用途看,土地用途很可能随土地使用主体的改变而调整,造成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甚至混乱。对此,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对于不符合农业总体规划要求的产业不予审批立项和流转支持,通过规划,合理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和投资的极度浪费。

3.2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

当前,土地大规模向非粮甚至非农产业发展,必将打破现有生产结构和格局,造成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失调,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养殖和休闲观光产业,其发展速度超过需求的正常速度,必将引起产品价格的新一轮剧烈波动。对此,一是应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统计工作,及时农产品生产和供求信息,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强化农业生产和需求的变动趋势研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和主要产品生产预警机制,适时为产业发展亮出“红绿灯”,引导产业发展更加理性、科学;三是根据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3.3合理规范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但同时也不能过度伤害承包方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流转和产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较快,许多地区每公顷土地流转费用在15000元左右,有些城市郊区在45000元以上,流转价格超过了农民自身耕种收益,承包方只有选择发展非粮农业才有可能获得收益。对此,建议适度抑制土地流转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引导农民通过合理流转,保障长期稳定的收益和转入方利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粮食主产区应严禁流转土地用途非粮化,尽量减少向企业流转,可适度向种粮大户流转,主要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保障粮食生产。

3.4稳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稳定就业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相应提高,解决农民就业,尤其是不愿、不能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农民为职能转变做好心理和技术准备。二是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土地流入的企业或农民大户,通过反租倒包或雇工,合理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并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解决农民的稳定就业保障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土地转入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3.5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4

铜仁市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不利因素增多,尚需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1.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铜仁市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但总体来说,规模小,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带动力不强。全市现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1家,年销售超过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1家,超过5亿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1家。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系不紧密,利益关系比较脆弱,带动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延缓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进程。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的发展和改善,但在抗击自然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配套,全市只有6万hm2水源保障的田块;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农业抗旱防涝防旱能力减弱;山区道路等设施条件更差。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矛盾。由于水利等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山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有些地方存在“生产靠天、运输靠肩”、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耕作以手工为主的落后状况,严重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2012年,农业机耕面积达86万hm2,机插秧面积达5400hm2,仅为全市稻田面积的5.5%。

1.3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后续深加工不足

总体上看,精深加工的农产品还比较少,除“亿农”“石阡苔茶”“跑山”等少数品牌具有部分市场份额外,其余的品牌数量虽多,但有影响力的品牌却很少,众多品牌主要分布在茶叶、花生、牛干巴上,总体知名度不高,拥有这些品牌的企业产值规模不大。另外,由于缺少支柱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当前农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实现特色农产品增值方面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待提高,农副产品生产还处于以量取胜的阶段。

1.4农村劳动力现代意识不强,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素养,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呈现劳动强度不足、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不高的特征。据统计,铜仁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82.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1.3%。较多劳动者缺乏维持生存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此外,农民现代意识差,阻碍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多年养成的习惯,仍然注重产量,不求质量,“小富即安”,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现代农业还要依赖于各级地方政府及专业合作机构开展科普宣传,增强文化教育,引导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风险投资和竞争意识,现代农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1.5外部因素制约生产规模的扩大

土地、资金等外部因素严重制约铜仁市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是土地的流转困难。土地是区域特色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的最基本条件,种植农作物、生产厂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等需要一定的土地配套,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农民对土地产生的特殊情感以及目前尚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把土地看成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目前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还有许多惠农的补贴政策,农民爱地惜地,土地流转要价高,意愿低,难度大。流转的土地也存在流转随意性大、纠纷多、稳定性差等问题,土地集中连片程度低,不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资金短缺。首先特色农业产品基本上是以生产大户规模经营为主,没有注册为企业,融资也还停留在个人的层面,难以取得大额贷款,扩大经营规模也就相对困难;其次对专业合作社来说,自有资金不足,又缺少担保和抵押,从金融部门获得信贷不易,运作比较困难。

2加快铜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举措

2.1协调现代农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

农业稳定发展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前提。农业是基础,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一是在工业农业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铜仁最大的优势,强大的绿色生态资源,为后续的发展保留空间和资源,高消耗、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能上。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工业发展不能过多挤占农业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工业发展环境脆弱的地区,则应该把现代农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激发农民的投资创业意识,提高其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在宣传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提高比较效益。四是提高涉农部门对农业的服务意识。随着农民大量外出打工,落后山区发展农业缺少高素质劳动力、缺少技术的问题日趋严重。对此,涉农部门要树立服务“三农”的强烈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推动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2.2用现代工业化发展理念指导农业

一是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目标,借鉴新型工业化理念指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把工业化的设施装备、质量控制、标准生产、经营管理贯穿于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实行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二是要树立标准化意识,制定和完善种养生产标准及操作规程,积极推广农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对接,更好地应对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三是要树立品牌化意识,如整合梵净山茶叶品牌,努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四是农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规划发展农业项目,充分考虑到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及劳动等内容,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现代农业项目的附加值,真正体现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在价值。

2.3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标准,建立良好的水利保障体系。同时,根据基地、园区、项目的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铜仁市设施农业在国家水利部、国家烟草总局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量及比重偏小,各区县发展不平衡,需要继续强化土地流转与设施农业项目对接,推动高效设施农业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畜禽养殖业突出发展养殖小区,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三是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2.4引进推广先进农用科学技术

用先进科技逐步替代传统资源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集中科研力量,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和果蔬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二要加快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各级农(林)技推广中心在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引进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主要农产品优种化率,扩大机耕、机播、机收农机作业服务,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要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机制。扩大农业科技产业化园区建设,提升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5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较低,竞争意识、自我提高意识、团队精神等较薄弱,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收消化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应整合现有涉农部门和农村各类教育资源,改革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院、农广校以及广播、电视、远程教学、专家下乡、田间演示、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文来自于《植物医生》杂志。《植物医生》杂志简介详见.)

2.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体制创新。大力培育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专业农民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组织,制订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信贷、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惠配套政策,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创新组织形式。大力推广涉农部门领办型、基层组织创办型、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四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建立效用并重。要真正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和中介组织的性质要求,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工作制度的建设和工作机制的健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四是加强典型引路。对已建立的各种中介组织要加强指导和帮助,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引导整体上档次,使农业中介组织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2.7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5

坚持理念引领,不断拓展三农发展思路。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先进理念引领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新理念、一个金点子,就可能催生一个新产业。在谋划和组织现代农业发展中,应坚持用现念谋划现代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经营现代农业项目的思路,一方面,要把已经得到各级各界和广大农民广泛认可的一些理念,如“把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把农产品作为商品来打造”;“品牌农业既要有名,更要高效”;“现代都市农业要惠及市民、致富农民”等推而广之,并运用到农业发展建设中,以期发展更大作用,产生更大效益;另一方面,要充分汲取外地先进经验的精髓,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站在世界农业发展最前沿,借鉴、思索、提炼能够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启发、指导、引领作用的前瞻性的新思维、新理念,并广泛传播、大胆实践,以新理念开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农村的新路径。特别是当前应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做好以文化丰富现代农业内涵、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和效益的文章,增加各类农业活动的文化气息,培养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的高素质农民,建设文化底蕴丰厚的新型农村。

坚持品牌立农,增进现代农业效益。从各地实践看,推进品牌建设,对拓展农业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和树立某个地区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山东省章丘市近年来连续实施品牌农业建设年、推进年和提升年活动,推出了章丘大葱、鲍芹、明水香米、薄壳核桃、生态甲鱼等品牌农产品,提升了农产品和整个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了农产品营销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各地应坚持品牌立农的理念,在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做好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提升文章,搞好品牌注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并借助各类媒体的力量,参加展示展销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促进一般性品牌农产品向名牌产品、金牌产品跨越;另一方面要做好品牌保护文章。特别是对赢得市场广泛认可的名优农产品,要内抓安全质量、保持独特品质,外抓市场管理,杜绝假冒伪劣,避免过度包装、防止鱼龙混杂、自砸牌子,让好品牌持久发展;再一方面做好高效发展文章。对知名度较好的名优农产品,应指导经营者走好节本增效、减少流通环节增效、扩大规模增效、组织化经营增效等路子,降低价格巩固市场,增加效益健康发展。

坚持科技兴农,提供强力发展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各级惠农政策逐步落实、物化投入不断加大情况下,科技进步对实现粮食及主要农作物增产增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强化科技投入,一是应从机制和体制上下功夫。在理顺县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优化基层农技推广环境,尽快解决线断网破人散问题的同时,从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对先进实用科技需求、调动基层科技人员积极性出发,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市、镇、村、户四级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先进实用技术及时顺畅地推广到农户,应用于生产。二是抓好重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改变科技人员浮在省地市一级、远离农业农村的现状,引导承担重点农业科研课题的科技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的作用,从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农民需求出发设置课题、让基层农技人员承担课题,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三是抓好重点科研推广项目。一方面抓好各类实用科技的推广应用,推动现有产业和优势产品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本增效;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科研创新,解决农业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再一方面要注重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革命性的原创高科技和超级稻等独特农畜良种,并促进高科技与资本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知本农业,使科技成果由一粒种子裂变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坚持人才支撑,培育更多新型主体。人才建设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培育一个或一批人才,就能带起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针对当前各地农村人才规模还不大、结构还不够合理的状况,应按照扶持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加大人才建设的力度。注重在人才培养培育上下功夫,让更多有愿望的农民有机会参与培训、接受培养;在发挥典型引导作用上下功夫,通过组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以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引导更多农民特别是回乡大学生、有志青年自觉成长成才,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在扶持服务上下功夫,对优秀人才发展上给政策、经济上给项目、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提供环境。使我市新型农村人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农村的骨干力量。坚持产业提升,挖掘农业发展潜力。章丘市近年来通过对大葱产业进行产品细分、市场细分、适度包装,有效提升了经营效益。这一事例有力证明,在挖掘生产环节增收潜力的同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拉长做粗产业链条,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方面应在种养环节上下功夫,靠品质、靠特色、靠科技提高效益;另一方面重点在产后加工营销上寻求新突破,加快抓好适宜加工的农产品的加工品,加大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和对现有龙头的扶持力度,并促进龙头与基地、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让农民分享农产品深加工的利润。同时,不断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做好研究市场、抢占市场、巩固市场工作,以营销带动生产。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农业;乡村振兴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农业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作为全球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一直在追求和探索更为适宜的农业发展道路,并且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自动化、农业服务信息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农业信息化技术,是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融合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新概念,它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环境、社会变化、市场需求、经济状况等与农业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从而为从事农业生产、研究、管理、经营的人员提供更加详细、准确、全面、实时的农业工作相关信息、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并且能依靠智能自动化技术自动监测和管理农作物生长环境[2]。农业信息化技术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

1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科学技术的深入融合,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通过数字革命,世界农业发展并产生了两大类别的生产方式:第一种是在智慧农业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第二种是推动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农业大数据的潜力,推动数字农业新发展。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模式的代表,其生产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集成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设备与丰富的知识储备分析与决策能力[3]。特别是在农业智能分析与决策方面,当前我国探索得还不是很深入,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国内外农业方面的前沿科技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这也为农业信息化研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鼓励农业信息化的政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现阶段,农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许多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为了解决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国从事农业产业的工作者们在生产和研究过程中,保持初心、认真研究、实事求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人民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各国经济大多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正增长尤为突出。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仍需要牢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当前我国政府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完成从传统农业生产向农业信息化转型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形势下农业生产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4]。同时,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国的大部分经济和社会问题都将会得到解决。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有利于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农业产量以及农业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专业性的提升带来质的突破。农业信息化高新技术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其涉及了农业生产中的林业、渔业、畜牧业、种植业等多个领域[5]。从技术层面来讲,农业信息化高新技术又可以分为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高新技术三大类。

2强化农业信息化的原因

2.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迅猛,但不少乡镇还没有引进高新农业技术。在许多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而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密集型农业比重,将传统农业转变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2农业信息化更有利于发展和管理

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并开发出智能化农机装备,可以提高农业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我国整体农业生产能力[6]。通过应用互联网,农业经营者能够在与农业相关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信息平台收集到更加完备、合理的农业信息技术数据,不断更新改造农业信息技术,使之成为适合自身经营的模式,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农业信息化的转型过程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信息化数据不完善

大部分农业信息化平台服务类型比较单一,一般常见的只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信息的科普以及有关流程化农业工作的资讯信息,而农作物的产量、销售渠道、市场动向等信息不完善、不全面。信息化技术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是按照传统农业劳作方式进行生产,这使得农业信息化工作进程受到了极大限制[7]。无法实现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信息化设备铺设是导致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而且对于农业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农业设施应用的教学也需要长期积累。目前,在农业信息化推广进程中,因为教学人员以及教学设施不完善,导致了大部分农业从业者对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不足,且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再加上在实际生产中并未了解和接触过成功的案例可作为参考,这就对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3.2专业技术人员欠缺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技术普及以及智慧农业发展,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弥补我国当前因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而导致的农业生产信息不完善的问题,并提升农业信息数据的价值。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创建的目标应是解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特殊状况,但是因为信息服务系统自身数据收集比较困难、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匮乏,导致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存在各种缺陷,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日常使用中的实用性与可靠性。而且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者由于自身经济状况较差,在获取和收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信息时会感觉到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并不是很合理,因此农民对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并没有太大的需求。

3.3农业信息化体系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应用学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众多的不科学与不合理的状况,对于该技术了解得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我国现有的农业生产体系中虽然有一部分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对于动态智能化和信息化生产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农业生产不同于具有有序性、重复性等特性的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受到环境、人为、生物自然生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导致其具有不确定性、不规整性以及多变性,从而导致农业信息化发展无法做到通用性、同一性、普遍性、全面性。作为指导和服务农业生产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如果收集到的信息不准确或是有不正确导向的虚假信息,不知情的农业工作者根据这些虚假信息从事生产,这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样,与信息服务行业相关的政策与法律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4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具体策略

4.1合理应用农业信息技术

以广大的农民和干部作为重点,落实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建设数字乡村。落实乡村振兴措施,切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以便于农村的居民使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电脑等各种智能设备,来获取到他们想要的信息,从而拓宽村民的信息交流渠道,拓宽信息来源[8]。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如今一些农村的实体产业开始运用互联网开展电商运营工作,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把自己的农产品销售给全国各地的消费群体,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同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9]。近年来,农产品销售模式与互联网的结合发展迅速,许多水果产区通过网络进行水果销售,并采用网络和分销模式[10]。相关专业人员可开展试点研究,将研究与实地工作联系起来,加快项目的实施。此外,可建立农产品产销数据采集平台,做好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

4.2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

在深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宣传和推广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这些新技术来建立智能农产品安全网络,从而完成农业生产智能监控实验以及观测,实现农产品生产产业链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了促进农作物生产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减少人工工作量,帮助农业从业人员在复杂的生产情况下完成更高效、更精准、覆盖面积更广的病虫害监测工作。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可以高效地确定哪些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以及它们的光敏性、耐高温性、抗旱性、抗病毒性等情况,从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以便实现农业生产收益最大化。

5农业信息化发展展望

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产出质量与数量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同时有利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三农”发展。总之,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资源利用率、耕地产出率,我国必须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同时还要大力研发与制造农业机械设备,充分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现代化;建立更智能、更便捷、更精准、更权威的智慧农业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专业化、产品流通可追溯化、智慧乡村信息服务个性化,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科研人员和从业人员,推动农业信息化技术融入全国各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6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的农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农业生产工作信息。传统农业转向农业信息化发展之后将会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更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在促进优化农业发展、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提供便捷优质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我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同时为我国现代农业高质 (下转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爱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丁亮.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孙雷,沈琳.浅析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8):50+52.

[4]王枫.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农业信息化产业困境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0(6):23-24.

[5]任志鹏,齐国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6):180.

[6]柴智豪.加强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当代农机,2018(10):49-51.

[7]温芳.浅谈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7(12):7-8.

[8]向晓梅.以智慧农业引领广东乡村振兴战略[J].广东科技,2020,29(10):12-14.

[9]冯亮,王爱根.“互联网+乡村振兴”的具体应用及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20(1):6-9.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也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如此等等。事实表明,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配备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遵循“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原则,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国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促进生产发展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最终目的。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继续保持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力争在农业特色种、专用种培育上取得突破,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术,鼓励、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强大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迫切任务。要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建立健全竞争和激励机制,分类考核,综合评价,形成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报酬的政策导向。继续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既要突出抓好中青年科研骨干培养,又要充分发挥老同志、老专家的带动作用,形成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队伍。鼓励和引导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深入生产一线,结合生产实践选题立项,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要通过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也是亟待我们加强的薄弱环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因此,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步伐。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载体,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要加快完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形式多样、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探索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重大项目的实施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加强科技示范户的能力建设,形成以农业科研专家为技术源泉,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要充分利用科技示范场、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技110等推广载体和手段,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要强化绩效考核,把进村入户为农民服务的业绩作为考评农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的重要指标,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实现技术和成果的转化。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它们的技术服务职能,鼓励农业企业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服务。

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要围绕增产增收目标,以优良品种为核心,组装集成一批增产、节本、增效的重大关键技术。当前,要重点加大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少免耕直播、大豆窄行密植、地膜覆盖、平衡施肥等重大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要积极探索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的途径和方式,推动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四、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接受、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虽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4%,参加过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人数只有2000多万。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农村劳动力结构急剧变化,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综合素质,显得尤为紧迫。

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按照“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实行“一村一品”,大力培养专业农民。积极开展广普性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好科技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明白纸、科技直通车、科技农技110、农民科技书屋等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百万中专生计划”,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民的转移就业能力。探索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吸引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

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要适应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整村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切实改善科技培训工作条件,促进培训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

健全农民培训体系。要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鼓励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五、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既要发挥农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又要发挥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作用,这是由农业科技的任务和特点决定的。相关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总体思路上来,增强全局观念,强化协作意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出发,积极为开展农业科技协作创造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8

所谓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科学规划引导循环农业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则,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这方面,各地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结合自身实际,把着力点放在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产品的加工上,大力培育优质口粮的农产品品牌,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业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建立有机肥加工基地、采用生物治理技术,不仅有效控制了畜牧养殖污染,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等生产要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应树立生态、清洁和可循环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首先,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产品的无害化。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如“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其次,选好循环农业项目。项目是实现农业循环的载体,培育和完善农业循环产业链需要项目来带动。选择循环农业项目,应从全局和长远着眼,不能急功近利。近年来,鹤壁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再次,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目前,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这一理念还不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参与并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还有待增强。因此,应大力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途径,教育和引导农民节地、节水、节电、节肥,实施清洁农业生产,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涉及方方面面,政府应在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环保、畜牧、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质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9

为了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市政府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顺应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市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经营理念、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才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明确目标,创新举措,加大扶持,确保我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本届政府期满,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立足本地,发挥优势,提升*特色农业产业

3、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培育杨梅、枇杷、小萝卜、大红柿、早熟梨、鲜食枣等地方特色果蔬业,提升蜜蜂、珍珠、畜禽等健康养殖业,做活茶叶、高山蔬菜、竹业、中药材等山地特色种植业,扶持双低油菜、鲜食春大豆等高效冬种业,鼓励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每年确定5个综合效益明显且对我市产业和农民的带动力强的产业基地,给予每个基地5万元的建设补助。

4、着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农家乐。鼓励农业园区拓展休闲观光功能,扶持农业生态休闲园区建设。农办、旅游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科学制定我市农家乐发展规划,沿47省道规划建设具有*特色的农家乐长廊,主动帮扶经营户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的农家乐示范村(点)和农家乐星级经营户。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对农民开办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要简化有关证照申办手续,减低收费标准。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一部分特色鲜明、经营规范、有发展前景、能带动当地产业的示范村(点)。对符合规划的新开办农家乐经营户每家给予2000元的扶持,对被评为三星级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每家给予5000元奖励,对获得金华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点)给予2万元奖励。

5、实施农业生产“走出去”战略。既扶持农产品向外销售拓展市场,也鼓励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市外建立珍珠、生猪、家禽、蔬菜等种养基地,突破我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瓶颈,促进农业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关心外出创业人员的发展,积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外出创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6、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扶持和实施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应用新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每年扶持5个新技术、新品种应用项目,每个项目给予1万元的补助。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用于鼓励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校(单位)合作,引进或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扶持,培育主体,做强农业生产经营龙头

7、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工业园区有关政策执行。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营销等项目新增贷款予以三个百分点的贴息,对建有农产品生产基地、连结一定的农户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奖励。

8、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取得上级表彰的规范化合作社给予奖励,凡取得金华市级表彰的奖励1万元,取得省级以上表彰的奖励2万元。每年选出5家在带领社员对接市场、培育品牌和提高种养效益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专业合作社,每家给予1万元的奖励。

9、培育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鼓励事业单位的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投资入股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参与各类主体的经营。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投资开发,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积极鼓励开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和现代农业种养项目的招商引资。全面摸底,努力盘活农村现有闲置的场所、土地资源。

10、大力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以农业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骨干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农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能力。

四、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提升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11、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结合*农业的主导产业,市政府成立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扶持以*地域冠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对提升*农产品知名度作出突出贡献的生产经营主体,由市财政予以1-5万元的市场营销补助。对获金华市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称号的农产品,或对当年通过市级农口部门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农展会获得金奖的*农产品,对生产经营单位给予0.2-1万元奖励,*特色农产品通过国家原产地注册标记或原产地保护登记的,或当年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的,由市财政对项目申报单位给予2—5万元的补助。

12、大力促进*农产品销售。积极探索推广“超市+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产销模式,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配送我市农产品进超市、连锁店和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根据其销售量情况,市政府每年对前五名的组织营销主体给予1—5万元奖励。每年评选3-5个对农产品销售做出突出成绩的镇乡、街道,由市政府授以农产品销售组织奖。

13、积极鼓励农产品出口,对农产品出口销售重点企业在享受工业产品出口补贴的基础上,每年评出农产品出口若干优胜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五、夯实基础,优化服务,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

1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的涉农资金要进一步整合,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领域,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整理、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水产养殖塘标准化改造建设。同时,采取奖补结合的办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加工农业,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现代流通设施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建设,进一步大力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

15、推进新型的公益性农业服务平台建设。要创新农业服务机制,整合政府资源,在城区建立集农业科技推广、农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农村劳动力市场等为一体的新农民之家,并逐步将其服务功能向镇乡、街道延伸,创造条件向中心村辐射。继续抓好农民信箱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产品买卖信息有效对接,推广电视、电脑和电话有机结合的“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发挥信息化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篇10

这几天,在林西县各乡镇的会议室里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来自全县100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正在各自所在乡镇的定点培训班里津津有味的享受着由县农业、牧业、林业、水利、农机等县直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普培训讲师团”给他们带来的科技大餐,也由此,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活动”奏响了林西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科普年活动的序曲。讲师团成员分别结合各自的专业向广大农民党员干部们传授了相关农村种养殖方面的适用技术,了致富信息。并结合当地自然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引导和帮助他们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通过培训,使这些求知若渴的农民党员干部们从中受益匪浅,都说这是县里在春耕备耕时节为他们带来的一场“及时雨”。

家住林西县新城子镇老虎石沟村的郑秀云是一名年轻的农村党员,也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了,几年来,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如今对于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掌握了很多技能。但尽管这样,她还是一天不落的认认真真地听取了讲师团的每节课。她说:“如今,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需要不断更新,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觉收获挺多的,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以前弄不明白的地方,经过科技人员的讲解,现在也都学懂了,弄通了。这种培训活动真的不错,对我们这些农民来说帮助太大了”。

同样,家住新城子镇赵家湾村的村长贺景福也激动不已:“现在正是农村春耕备耕之际,县里组织讲师团和农业专家给我们讲课,我真的很感激,做为一个村长,我要把培训学到的科技知识,带回村里去,给老百姓讲讲,让他们按照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去种田,发家致富”。

据了解,林西县“农村党员干部科技培训”活动是该县通过“远程在线”频道和宽带网络等远程教育平台让老百姓获取致富信息的一个有效补充。此活动将贯穿整个科普年活动的始终,讲师团定期或不定期的下乡为农民朋友进行科技培训。同时,培训期间,除了采取定时、定点、定内容的“定餐式”培训外,讲师团还根据季节变化和农牧业生产的几个重要生产期走进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养殖小区,采取农民“点餐”,讲师团“配餐”的培训方式,来随时满足广大农民朋友产前、产中、产后的不同需求,深得广大党员干部和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田玉成是林西县官地镇龙头山村的农民,这几年,他在玉米种植上一直经营名叫“龙单8”的品种,效益虽然很可观,但是,前段时间他通过收看林西县远程在线频道,发现有一个名叫“兴垦7号”的新品种产量相对更高。于是,今年,他决定试种一下这个新品种。可是,兴奋之余,他又有了一份担忧:自己从没种过这个“兴垦7号”,对这个新品种一点种植经验都没有,所以很害怕试种会失败。种还不种?正当他为此而犯难的时候,县“科普讲师团”不期而至,让他很快就在家中对这个新品种的相关种植技术得到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为他增强了种植信心,一直为这事愁眉苦脸的他也开始绽放了笑容,从眉宇间,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丰收的前景。

与此同时,林西县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科普年创建活动中,除了成立“科普讲师团”向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涉农、科技、司法等部门组建了“科普大蓬车”,以各乡镇集市为主阵地,利用集市人多集中的优势,进行科普技术宣传,现场解答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解读政策法规,发放农牧业推广资料、图书、展示新品种、致富信息,充分发挥大蓬车方便快捷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