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牧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1:58:15

现代牧业论文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1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税收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和奴隶社会的初期,属于为满足氏族部落和奴隶制国家的共同需要而缴纳或者征收的公共产品。由于当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税收自然主要来自农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重心向城镇转移,来自城镇工业和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的税收逐步增加。目前,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城乡税制也随之统一,如增值税、销售税(营业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单独对农业和农民征收的税种已经十分罕见。由此可见,城乡税制差异的出现和消除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税收的雏形——贡,它是对土地出产物和地方特产的征收,可以视为中国农业税收的萌芽。对工商业征税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称关市之赋和山泽之赋。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工商税收有所扩大,并对盐、铁长期实行专卖,唐代后期的食盐利税和茶税、酒税3项收入一度占全国赋税的1/2以上。明、清时期,工商税种较之过去有增无减,日益强化了重农抑商和财政搜刮为目的的重征商税政策,严重地影响了工商业的资本积累,这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税收的来源看,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无论是被称为税收雏型的贡、赋,还是田赋(土地税)、力役,都主要来自农业和农村。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活动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政府的税收只能以农业为主要来源,对农业的课税只能以土地和人口为对象。同时,对于商品征收市场税、入市税、关税等税种。从清朝末期开始,由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税收总额中田赋收入所占的比重开始大幅度下降(从清初的80%以上降至清末的20%以下),来自城镇的工商税收和关税收入所占的比重开始大幅度上升。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逐步开始采用由现代直接税和间接税构成的税制。其中,北京政府时期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关税、盐税和田赋(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田赋占20%左右)。南京政府时期,在借鉴西方国家财政、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直接税与间接税并存,以间接税(主要为货物税、关税、盐税和营业税)为主体的税制,实现了从封建税制向近代资本主义税制的过渡,但是田赋始终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约50%)。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公粮(即后来的农业税)始终是红色政权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在70%甚至80%以上)。

二、新中国农村税制的建立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清理旧中国税收制度和总结革命根据地税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共和国的新税制。1950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签署政务院通令,《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和《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一共设立14种税收,即货物税、工商业税(包括营业税和所得税两个部分)、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遗产税、交易税、屠宰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和使用牌照税。除了上述税种以外,各地还征收农业税、牧业税、契税等地方性税收。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征收的税种中,主要在农村对农民征收的税种有4个:

(一)农业税

中国的农业税是对农业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收。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解放区已经完成了,农业税基本上沿用过去自定的征收制度,新解放区的征税办法则很不统一。

1950年9月5日,为了统一新解放区的农业税制度,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公布《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即日起施行。新的解放区的农业税以户为单位,按照农业人口每人平均的农业收入计征。农业收入的计算,以土地的常年应产量为标准,不同来源的收入计算方法不同。每户农业人口全年平均农业收入不超过150斤主粮者免征,超过者按照3%—42%(后来逐步调整为7%—30%)的40级全额累进税率计征。荒地;以试验为目的的农场、林场;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院自耕的土地,经过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者;机关、部队的农业生产收入,已经向国家缴纳生产任务者,可以免征农业税。垦种荒地、轮歇地,可以定期免征农业税。遭受自然灾害者和规定的特别贫困者,经过批准可以减征、免征农业税。

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主席令公布,即日起施行。农业税的纳税人为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类收入,以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为基本计算标准。农业税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对于纳税人依法开垦荒地或者用其他方法扩大耕地面积取得的收入,在山地上新垦植或者垦复经济林木取得的收入,从农业科研机关、农业学校进行农业试验的土地和零星种植农作物的宅旁隙地取得的收入,可以定期免征或者免征农业税。纳税人的农作物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而歉收的;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有困难的革命老根据地,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的贫瘠山区;革命烈士家属、在乡的革命残疾军人和其他纳税人,由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其他原因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过批准,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农业税。至此,实现了全国农业税制度的统一。

为了平衡农村各种作物的税收负担,1983年11月12日,国务院《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个文件,园艺收入、林木收入、水产收入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认为应当征收农业税的其他农林特产收入,均属农业税的征税范围;从事应税农林特产品生产,取得农林特产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为农业税的纳税人;以农林特产品的收入为计税依据,各种农林特产收入的核算方法和具体征税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农林特产农业税的税率一般定为5%—10%,具体适用税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原则是不低于粮田的实际税负水平)。对于少数获利大的产品可以适当提高税率,但是最高不得超过15%。这时,就出现了农林特产税与1958年制定的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和1973年制定的工商税条例(草案)部分的税目(农、林、牧、水产品)相同,重复征收的矛盾。1984年税制改革开征产品税以后,上述矛盾依然存在。

1994年税制改革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税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将农林特产农业税与产品税、工商统一税中的农、林、牧、水产品税目(不包括改征屠宰税的猪、牛、羊)合并,改为征收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199

4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即日起施行。农业特产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为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农业特产收入;全国统一的税目有烟叶产品、园艺产品、水产品、林木产品、牲畜产品、食用菌、贵重食品等7个,税率从8%—31%不等,其他农业特产税的税率从5%—20%不等。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进行科学试验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在新开发的荒地、荒山、滩涂、水面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农户,纳税确有困难的;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特产品歉收的,可以享受一定的减税、免税待遇。

从1950—2005年的56年间,农业税始终是中国农业税收的主体税种,农业税收人占农业税收收入的比重平均高达90%以上。此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税不仅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贯彻国家的农业政策和粮食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屠宰税中国.的屠宰税是对屠宰规定的牲畜的行为征收的一种税收。根据政务院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于1950年初拟定了屠宰税暂行条例的草案,并试行。同年12月19日,总理签署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公布《屠宰税暂行条例》,即日起施行。屠宰税的纳税人为屠宰猪、牛、羊等牲畜者,征税对象为规定的应税牲畜,按照牲畜屠宰以后的实际重量从价计税,税率为10%。不能按照实际重量计征的地区,可以规定各种牲畜的标准重量,从价计征。自养、自宰、自食的牲畜,可以免征屠宰税。各省(市)人民政府可以规定对辖区少数民族宗教节日屠宰牲畜的免税办法。

屠宰税是一个原始、落后的小税种,征税对象的范围和税源都很小,而且分布零散,收入额也很少。但是,它的涉及面比较广,政策性比较强,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特别农区、牧区的县、乡级财政收入)中一度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此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计划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济时期,通过屠宰税的征收与管理,对于保护牲畜,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也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三)交易税

中国的交易税是对规定的交易征收的一种税收。1950年召开的二届全国税务会议和1951年召开的三届全国税务会议曾经拟定过《交易税暂行条例(草案)》,但是后来始终没有,由各地根据全国税务会议的精神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单行办法征收。

1951年5月召开的三届全国税务会议决定:交易税的征税品种要从严,全国开征的品种仅限于牲畜、粮食两种。各地认为有必要管理和征税的大宗产销货品,由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者军政委员会在不影响城乡物资交流的方针和便商利民的原则下,确定是否征收交易税,开征者需报财政部备案或者核准。

1953年修正税制以后,粮食交易税改征货物税,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花交易税并入商品流通税,对其他征收交易税的土特产品也陆续停止征税,继续对牲畜交易征收的交易税便成为一个独立的税种,并规定对猪、羊停止征税。

1962年4月16日,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制定的《集市交易税试行规定》,并将其下发各地执行。具体征税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根据上述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报财政部备案。集市交易税的纳税人为在集市上出售农副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征税产品原则上规定为家畜、家禽、肉类、蛋品、干鲜果、土特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等7个种类。计税依据是应税产品的实际销售收入,税率按照不同产品分别规定为5%、10%和15%。为了照顾农民之间的零星交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可以在7—10元的幅度以内规定起征点。对于幼畜、幼禽、各种作物的种子、种苗、饲料、柴、草、小农具等产品,可以不征税。对于农民以低于集市上的价格出售

给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的产品,各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产单位和社员通过贸易货栈、农民服务部出售的产品,可以给予一定的减税、免税照顾。

1982年12月13日,国务院《牲畜交易税暂行条例》,自1983年起施行。牲畜交易税的纳税人为购买牛、马、骡、驴、骆驼等5种牲畜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牲畜头(匹)的成交额计算缴纳,税率为5%。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的、生产队和社员个人在恢复生产期间持有关证明购买自用的牲畜,配种站、种畜站(场)购买的种畜和科研、教学用畜,省级人民政府规定需要免税的牲畜,可以免征牲畜交易税。

交易税也是一个很小的税种,征税对象的范围和税源都很小,而且分布零散,时征时停,收入额微乎其微。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交易税仍为贯彻国家的贸易政策和市场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四)牧业税

国的牧业税是对牧业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中国牧区地域辽阔,各地牧业生产发展情况差别很大,而且从事牧业生产的大多是少数民族,牧业税的征收办法由各地根据政务院(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自行制定,一直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牧业税法规。牧业税的纳税人包括在牧区、半农半牧区从事牧业生产并取得牧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范围为牧养的马、牛、羊、骆驼等牲畜,计税依据为纳税人从事牧业生产取得的总收入或者牧养的牲畜头数,主要采取定额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税率形式,税负按照略低于农业税负担的原则确定。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2

我国的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是数千年来各民族绘画的发展、演变和提高,我所绘画的是藏胞的服饰是大气而厚重的,从服饰看到了这个民族的特点。

西藏是高原地带,阳光充足而寒冷,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就在这种环境下锻炼了人的坚强意志与斗争精神。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的生存出现危机,在西藏这块净土上,以农牧业为主的藏胞虔城的信仰自身创立的教派——藏传佛教。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生活方式。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古老的文明将源远流长。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工笔重彩的运用首先解决的是怎样表达服饰的厚重感。藏传佛教徒服饰大体颜色较深,服饰边角色彩非常艳丽而图案轮廓变化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进度:

查阅文献、设计,拟订论文研究方向

开题报告撰写,收集资料

论文撰写、初稿修订、定稿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陈端冬编著,《张大千谈艺录》

[2]张延凤编著,《中国艺术史》

[3][美]房龙著,《人类的艺术》

[4]张晓明编著,《藏传佛教》

[5]蒋维乔著,《中国佛教史》

[6]陈崇平,《当代名家现代重彩画精品》

[7]何能,《当代名家现代重彩画精品》

[8]夏硕琦主编,《中国工笔画全集》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3

1.1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充分

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是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一方面企业要进行面向市场的科研和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面向学生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活动。实验教师往往认为,只要让学生有场所进行相关的试验就足够了。同时,开放后增加了许多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量,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大大提高,实验教师大多存抵触心理,不愿配合。而食品加工类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根据统计分析要求,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复杂,过程繁琐,还要对实验结果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并根据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这需要一个艰苦而具体的研究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2个方面的问题:①专业指导教师会抱怨实验室开放不够充分,时间和空间安排不合理;②大部分学生认为仪器设备太少,配置不合理,实验环境太差,另外不良的心态,使学生遇到困难不愿正视,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毕业论文编数据、抄袭别人结果等弄虚作假的现象。

1.2实验室设备陈旧,配置不合理

(1)仪器设备陈旧。

仪器是实验室的重要实物资源,其档次、数量、先进程度体现了实验室的硬件支撑能力,是实验室建设的最主要评价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实验仪器更新换代很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实验室早期购买的设备诸如胶体磨、乳脂仪、黏度仪、杀菌锅等设备已使用近20年,老化严重,已不适合现阶段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2)试剂和耗材的管理不够合理。

专科生毕业实习的时间约为4个月,在毕业课题设计完成之后才能向实验室申请所需要的仪器、试剂和耗材。而一些特殊的、急需的、量小的试剂和耗材,从计划、申请、审批、订购到邮送,程序繁琐,效率很低,影响毕业实习课题的按时完成。

1.3实验室管理水平欠缺

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一种新模式,其建设参与方多,成分复杂,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要求高。管理主要问题是责任主体难明确、管理文档和技术资料不完全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不完善等,导致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

2以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为载体指导毕业实习的改进措施

2.1充分整合资源,提高开放实验室的综合效能

8年来,学校和河南省内著名食品企业合作,购置了一批进口先进科研设备,相继建设了双剑食品添加剂、思念速冻食品、三色鸽焙烤食品、花花牛乳品、尚正肉品、启程烘焙食品等6个校企合作联盟食品加工开放实验室,开设了肉品类、乳品类、面制品类、速冻食品、蛋品类、农产品、特产品和功能食品等8类食品的毕业实习实验研究项目。例如,功能食品的“植物蛋白与纤维营养价值分析及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创新应用研究”“食品分离技术在功能食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等项目的开设,为学生毕业实习研究中有效利用先进科研精密仪器设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先在学校和企业老师指导下进行模拟实验,了解采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进一步独立完成毕业课题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产品科研开发能力。

2.2切实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保证实验室的开放质量

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不同于传统的校内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需要运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企业描准市场要求,根据生产、科研的实际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这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科研材料具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生产实用性和技术超前性;同时,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又必须具有校内实验室的理论系统性、体系完整性和教育公益性。这些性质,决定了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后,对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课题筛选、项目论证、实验设计与研究、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等毕业实习各环节训练,具有时间紧、任务重、动用知识量繁巨和压力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更广泛、更实际、更复杂的问题,学生使用仪器时会出现更多实际问题,使用的试剂种类和用量也会大量增加,这对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责任意识、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提高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一方面定期选派实验教师赴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大型食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进行专业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完善绩效工作量评定办法,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以调动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完善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措施,以制度保证其有效运行

实验室其建设参与方多,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要求高。由于毕业实习学生人数多、周期长、工作量大,而且实验项目复杂,责任重大。实验室面向毕业实习开放,将会涉及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为此,制订了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仪器设备丢失损坏赔偿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火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人员守则、仪器管理人员职责等规章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重点。要监督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指定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在毕业实习实施阶段,为了给实习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坚持公用、常规仪器设备全天开放,贵重及关键仪器设备,指派专人管理,实行严格的使用登记备案制度,保证综合使用效能。

2.4校企紧密配合,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

毕业实习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校实验教师、企业实验教师与学生本人之间沟通、理解、协调和配合是否密切。对于专业和企业指导教师来说,要主动与实验中心联系,确定合理的实习实施计划;对于专业和企业实验教师来说,要及时发现问题,与指导教师有效沟通,合理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本人要有科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实习阶段,要及时构建交流平台,实现学生、实验教师和指导教师之间良好的互动平衡,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进行全过程严格监控,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3以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为载体指导毕业实习的成果

3.1极大地激发了毕业实习学生科研实验的兴趣

建设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是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活动、研发活动以及先进技术引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进行毕业实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实验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最有创造潜质,最可能形成他们思维或者影响他们思维的关键阶段给他们提供条件,不仅是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融会贯通,尝试着从事研究。学生可根据学习过程思考与探索,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确立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实践的兴趣。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专科生毕业实习主要有课程考试和研究论文2种考核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一种方式参加毕业考核。对2001—2012年食品加工类毕业实习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类分析,发现2001—2005年参加课程考试考核占66%,研究论文考核占34%。2005年以后参加研究论文考核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参加课程考试考核占42%,研究论文考核占58%。其主要原因是2005年以后校、系和企业加大了校企合作联盟食品加工类实验中心的建设力度,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加大,实现了兴趣驱动的目的。在毕业实习阶段,组织学生参加食品类各级专业比赛和竞赛,48人次获省级奖励,9人次获得部级二等奖。

3.2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新路

这种就业导向的研究实习模式,能够激发各方的潜力和热情。企业通过实习研究项目不断考察学生,塑造学生,培养符合自己企业标准的员工。学生以准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在毕业实习中得到提高,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强。学校通过毕业实习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起来,不仅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促进毕业实习的顺利完成,还能够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新路,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近8年来,近500学生以实习项目研究论文作为毕业考核形式,其中95%的学生在论文答辩以前已被省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录用,毕业后很快成为企业科研开发骨干。

3.3促进了食品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建设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活动、研发活动和先进技术引入课堂,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把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作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开放工作与专科毕业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方式更加灵活,进而使实验室资源包括各个专项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等均能得到更好的利用。2005—2012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专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使用了肉品研究系统设备、乳品研究系统设备、焙烤研究系统设备、食品质构仪、气-质谱联用仪等教学科研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单机使用时数达400h以上。实践证明,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实验室的作用。

4结语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4

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6年1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环保局、内蒙古党校、内蒙古生态环境监测站、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财经学院等16个党政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共68人出席了会议。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给予关注和报道。与会代表提交论文16篇。大会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筹委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东应邀与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主持。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致开幕词。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高出席了会议。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研究员关于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进行了说明。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就学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说明。会议表决通过了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领导成员及办事机构人员名单、常务理事名单、学会顾问名单。会议选举郝益东副主席担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当选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由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高、内蒙古气象局局长乌兰、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暴庆五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永红、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杭栓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共9位同志兼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由内蒙古财经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潘建伟教授兼任。表决结束后,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的揭牌仪式。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的指导思想,本次会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会议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认识

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作了题为5从社会角度看生态6的主题演讲。额尔敦扎布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高耗能、高消耗。我国GDP增长是靠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靠高投入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这必然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济的增长、能源的紧张对生态问题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整个生态恶化。额尔敦扎布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前,自然生态失衡是比较严重的,导致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制度、财富分配不公和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信用危机)等。因此,要解决自然生态失衡问题,必须使经济、社会、生态保持动态协调发展。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就要对经济、社会、生态进行综合研究,而不能就生态谈生态,要把经济和谐当做问题导向的科学,从多个角度去研究生态,目的是保证我们的生存条件本身,保证良好的生存条件下的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增长。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则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视角指出,只有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既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生态规律,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进而指出发展生态经济可选择的模式。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追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要将人工治理和和自然休养生息结合起来,将强化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监督结合起来。

二、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内蒙古农业大学李青丰教授在题为5内蒙古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6的演讲中,首先总结了内蒙古草原的战略意义,草地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生态功能也有资源属性。畜牧业生产是内蒙古草原最主要的资源功能,也是人类干扰草地环境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此引发了草地利用和草地保护问题。在利用草原方面,畜牧业生产是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在保护草原问题上,畜牧业生产又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草地退化的原因来看,一是草地超载过牧问题严重,草畜不平衡,草地植被遭到破坏。季节性和区域性草畜矛盾是草地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系统投入和系统产出的失衡问题。对草地投入的太少,索取的太多,这就是系统裂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李青丰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是单一的依赖于草地生产、放牧的生产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靠天养畜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和裂变,人为的干扰、自然灾害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来减轻草地的压力,要采取预防的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暴庆五研究员作了题为5深入研究内蒙古生态经济问题,推动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6的发言。暴庆五研究员从发达国家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对比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暴庆五研究员强调指出,内蒙古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内蒙古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相当突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这一角度,就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系统论证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可能性。盖志毅教授从充当一定守边任务的牧民减少了生存和立地的空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牧民的贫困影响社会的稳定、在牧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阐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时,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跨越国界的特性对国际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草原生态系统孕育的多种生物物种延续问题等角度也论证了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必然会从多方面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考虑通过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从人类的最终的安全角度,应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内蒙古生态经济研究的重点是草原生态问题

从大会发言和提交的论文看,专家、学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包括草地畜牧业)上。内蒙古大学滕有正教授提出了征收草场使用费的设想。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应该遵循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科学地评定草场等级,征收草场使用费,专门用于草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滕有正教授指出,征收草场使用费或租金同时控制牲畜头数以保护草原是国际惯例。征收草场使用费,实行草场资源有偿使用,还是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先决条件。为了合理组织草原生产力,实现规模经营,应该允许和鼓励草场使用权的流转和适度集中,形成高效益的家庭牧场和合作经营组织。为此就必须征收草场使用费,使草场(使用权)商品化,进入市场流通。科学合理地征收草场使用费,要依据草场等级的评定。滕有正教授在他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草场等级评价的生态经济标准,并按综合评分法提出了草地评价方法。这一构想对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内蒙古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原则和草地的14种服务功能。如何体现草地的这些功能?这就需要对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评估,进而阐述了对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起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什么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国民经济中必须考虑自然资本的价值,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可以很好地反映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本的价值,对于一个国家、地区都有参考价值。同时,进行建设项目时可以评估该项目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如何,制定赔偿标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一般借鉴国外的成果,这种评估在宏观上有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说出某一块草地的价值方面存在困难,评估也有很大的误差。韩国栋教授就草地自然资源投资评估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内蒙古大学孟慧君教授在题为5北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持续有效性面临的困惑6演讲中,首先指出了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草原生态建设是西部草原生态建设的主体,近年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程,国家投资力度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有效逆转。就北方草原投资有效性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性而言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如草原生态建设投资仍严重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效益不高,投资与牧民增收相脱节,投资机制不完善,边建设边破坏以及牧区的三牧政策严重滞后。针对这些问题孟慧君教授从制度、政策、管理等多个层面构建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有效机制。她指出,草原生态建设投资持续有效性面临的困惑要害在于草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互动。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旨在把生态建设和牧区的现代化、牧区企业化、牧民生活富裕结合起来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草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牧区三牧政策的贯彻实行,从而实现生态改善、牧区繁荣、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多维目标的共荣。要针对面临的问题确定摆脱困境的路径,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建立领导问责制,实施生态审计制度。生态建设要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必须扭转草原牧区工业化、城镇化与草原牧区畜牧业和草原牧区生态建设对立化的状况。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平台,拓宽应用领域,参与宏观决策,创新自己的品牌,走出畜牧业发展的困境,促进全国畜牧业发展。内蒙古财经学院双喜教授就草原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作了发言。双喜教授认为,近几年来,我区草原生态建设通过采取退牧还草、休牧、禁牧、围封转移、生态移民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牧区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但另一方面,生态移民村的生产经营没有出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增加牧民的收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孟淑红教授在其提交的5典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析(以阿巴嘎旗为例)6一文中,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典型草原锡盟阿巴嘎旗作为样本,通过对典型草原的逆行演替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祥述了典型草原逆行演替同历年放牧现状,草原鼠、虫害,气候、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并指出了草原的逆行演替对草原畜牧业的重大影响。文中分析了草原逆行演替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过度放牧,盲目追求牲畜头数。其次是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把草原混同于未开垦的宜农荒地。加之人为的直接破坏,不合理的放牧制度等。最后就如何减畜、如何尽快转移牧区人口、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如何合理利用草原等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应该通过加快牧区人口的转移,减少草原上的牲畜数量,实行低密度的四季轮牧等措施来保证典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就确立怎样的发展目标问题上,孟淑红教授指出,应该把草原生态保护作为第一目标,发展畜牧业为第二目标,彻底纠正几十年来以追求牲畜头数为第一发展目标的错误导向,草原畜牧业应坚持低成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方针。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以科学发展观剖析草地资源属性和生产模式的突出矛盾,进一步认识草地资源和草产业的本质与优势,把形成新的草地利用配置体系、新的人工饲草料生产体系、新的现代草牧业经营体系和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方案,推进现有规划、工程项目更趋完善,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使之更见成效。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草地资源属性生产模式草地经营体系实施方案

l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草业事业发展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新世纪之初国家一系列草原法制、政策的颁布和工程项目的加强,把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产业发展推进到历史新阶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启示和要求,在认识上和发展道路、模式、战略上进行再审视,抓紧国家突出调整的新机遇以及正在编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将编制的“十一、五”计划的时机,着力再推进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产业的发展。

2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草原生态建设与草牧产业发展

2.1剖析草地资源属性和生产模式的突出矛盾

2.1.1草地资源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天然草地植物凭借其多种方式的自我再生能力,可以源源不断得提供牧草,在原始经营下支持了靠天养畜,在现代经营下也是低能耗低、成本的牧草资源库,这是天然草地的优势,但天然草地绝不是无限的资源库。过牧和无序采食会超量消耗并减少用于支撑牧草再生的营养物质的合成、积累,这是草地退化最根本的生物学导因。20世纪90年代对新疆天山北坡低山荒漠草原草地的定位研究,结果见表1。

2.1.2草地资源生产力季节不平衡与牲畜需求不平衡的严重性天然草地植物生产力有明显的季节性,而牲畜对牧草的需求随生长发育不断提高,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冬季牧草量少质差,加上牲畜体能消耗大,冬季掉膘快,抗灾能力极差,遇灾死亡多。这是靠天养畜夏活、秋肥、冬瘦、春死的根本原因。根据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资料显示,冬季牧草产量约为生长旺季的43.~62.1。根据对天山北坡低山冬牧场区牧草的测定,冬季牧草产量只有年内最高产量的40.3%~4.%,相应的粗蛋白含量只有22.8(见表2)。

草地生产力与牲畜需求不匹配,年度间的易波动性是制约草地牧业效益和牲畜冬瘦、春死灾害多的根本原因。

2.1.3传统草地牧业经营方式的极大制约性传统草地牧业采用靠天游牧的自然经济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是导致草原退化、生产效益和牧民收入低下、人文状况落后的根本原因这些表现在人口增长,社会需求不断提升中更加剧化。据调查,2000年新疆农民人均收入1618元,牧民收入仅970元,为农民收入的60,有些牧区人均收入不足00元,阿克陶县塔吉克自治乡人均收入仅326元。

2.2充分发挥草地资源多样性、多功能、多转化阶的优势潜力

2.2.1草地和草业是大农业结构系统的重要结构成分,草地是面积最大,生态适应范围和分布区域最广的土地资源。耕地、森林、草地3类土地资源面积对比,依次占我国国土面积9.89,13.4和41.。草地、农地、林地光合产物,人类直接利用占22,牲畜利用占0,不能利用的占28。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应该重新审定传统的农、林、牧、副、渔农业结构模式,图1所示示为大农业结构系统,其中畜牧业是含水产等在内的养殖业。

2.2.2草原牧业是一个多因素多转化阶的系统,给提高草畜转化效益以极好的可调控机遇,为优化草业生产结构提供了可能(见表3)。

2.2.3草地资源具有多功能,草业生产是多生产层、多内涵的产业系统(见图2、3)。

2.3依据科学发展观对草原牧业给予客观定位农业是弱质产业,草原牧业是弱中之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草原牧区是难中之最;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草原牧区的建设也应是重点难点;根据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社会发展和加强薄弱环节上的原则,草原牧区应是特殊对待、加强扶持的重点。草原牧区地处边远,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经营,对客观和历史原因造成的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社会状况落后,再不能以产值比重论短长,因难度大而难下决心,应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牧业改革作为重点去研究解决。把它作为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同步进入小康去突破,定能取得成效。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业发展

加强对草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做好总体规划,落实保障措施。

3.1明确主攻方向,组建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业发展综合治理工程针对草地资源属性和生产模式的突出矛盾,保障形成新的草地利用配置体系、人工饲草料生产体系、现代草牧业经营体系,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国家加强生态建设、小型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投资的意向,把退牧还草、退耕还草、人工饲草料基地、牧区水利、牧民定居项工程,组合成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业发展综合治理工程,或简称为草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3.2退牧还草、退耕还草、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这3项都是草牧产业籍以存在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都涉及草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相互联系的系统。退牧还草是国家业已立项实施的草原生态治理工程,2003年又把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列入生态建设工程规划,要把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搞好;人工饲草料生产以其优质高产、加工贮存、应用期可调性的优势,改变靠天养畜,保障退牧还草、实施舍饲、轮牧相结合生产方式实施的物质基础;人工饲草料生产体系以草料种植为基础,加以天然割草场改良增收,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相结合组成,是衡量草牧产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作为生态治理建设重要保障条件,以更多的支撑,有目标、有实施计划的纳入草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3.3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目标是为草地生态建设、草牧产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重点是牧区水源开发,人畜饮水供应,人工饲草料地灌溉需水供应。

3.4完善牧民定居工程重点是在已有基础上巩固、提高。牧民定居是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系统工程,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居住条件改善,更不是定居、定牧、近牧,成为新的草地退化导因。而是在定居点发展人工饲料生产,冷季舍饲与暖季利用天然牧场放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6

1.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2.认真参加学习和集体活动;做好畜牧兽医工作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

3.组织指导畜牧、兽医科技工作。研究、制定畜牧生产、科研工作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抓好畜牧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管理工作。做好畜牧业生产统计和信息报送工作。

4.组织指导畜牧产业化建设。抓好畜牧业商品生产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生产项目的筛选实施和管理。抓好畜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创建工作。

5.负责全市种畜禽管理工作,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强化畜牧兽医行风建设,依法行政,树立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6.抓好奶源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及管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7.负责全市畜牧业生产管理和饲养过程生产安全监管工作。

8.负责全市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抓好市畜牧兽医协会的常务管理工作。

9.做好业务性、专业性和科技性文稿的组织起草工作。

10.完成年度畜牧技术培训任务。

二、目标任务

(一)共性目标

1.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按市局制定的2013年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和确定的招商引资任务执行,并以市考核办考核结果为准。

2.完成工作信息任务。全年组织上报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工作信息不少于24条,市委(信息)、市政府(政务信息)、市纪委(纪检监察)、省局(情况交流)采用不少于10条。

3.加强宣传工作。在《日报》、市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和《齐鲁牧业报》、《畜牧兽医》、《养猪通讯》等牧业报刊上发表宣传报道不少于5篇,论文不少于3篇。

4.责任工作目标取得新成效。力争畜牧业生产工作在市级及以上党委政府和部门评比中获得1个先进单位和1个先进个人。

5.做好“市长公开电话、政府在线、行风热线”群众反映有关问题的办理,做到办理及时到位,群众满意率100%。

6.按时参加周五集中学习和其他集体活动。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每人至少撰写1篇调研文章。

7.局制定的目标绩效考核单位共性目标规定的其他内容。

(二)业务目标

8.立足全市地方畜禽资源优势,以高效、特色为重点,创建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典范和畜牧特色产业品牌。

9.抓好科研项目和成果评奖的申报工作,争取申报国家和省科技与产业项目3-5个,组织实施科研项目10个,验收2-3个,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3项。做好年度科研项目、经费、各类成果、获奖和学术活动的统计、上报工作。抓好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做好科研项目有关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并及时报局档案室归档。

10.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地方畜禽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示范市建设,推进猪资源场和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改扩建黑鸡、黑兔育种场各1处;组织申报山羊技术工程中心,构建黑山羊产业品牌。依托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引入企业重组联合,尽快做大做强猪品牌产业。

11.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加强对已授牌示范场的跟踪监管,加快管理制度、生产记录、粪污治理等方面水平提升,树立成熟样板。突出特色和生态养殖,加快设施改造,筛选、推广典型,建设项目示范区,做好项目储备,年内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8-10家,市标准化示范场10-15家。

12.加快发展生态养殖。强化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加快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与生产示范,引导发展生态牧场、农牧结合、循环养殖等多种生态模式,实现生态养殖与特色畜牧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年内发展示范场10个。

13.落实生猪、奶牛良种补贴等国家、省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制定全市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做到扶持政策落实规范,及时到位。

14.畜牧业生产、种畜禽管理和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饲养环节的监督管理规范到位,全年无监督管理责任事故。查处违法案件2起以上,结案率100%。

15.按时完成畜牧业生产统计任务。做好全市畜产品价格信息上报,做到按时上报,无迟报、瞒报等现象。

16.积极探索畜牧专业合作经济联合发展的新形式、新方法,推动创建省级畜牧合作社示范社,鼓励合作社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年内规范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0个,引导发展畜牧联合社2个。抓好市畜牧兽医协会的常务工作。

17.组织开展至少2期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00人次。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7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各学会组织国内各类学术会议18次,参加人数220人(次),交流论文98篇,举办学术报告会22次,参加人数1120人(次),举办科普讲座204次,听讲人数12070人(次),举办科普展览34次,参观人数15900人(次),举办专题科普宣传65个,组织工作人员110人次。无偿科技咨询32项,被采纳科技建议20项,引进技术20项,开发新产品6项,推广新技术15项,主办科技期刊4种,年发行总数为10250册,举办36学时以上培训班16个,培训人数600人次。

一、努力打造学会活动精品品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参加学会活动的积极性。认真组织开展市科协第十二届(200-200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

学术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教学、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市科协每两年开展一届的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对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西部大开发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术造诣,促进科研创新,促进学术活动多出成果与人才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已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围绕我市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撰写和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深研究水平的科技论文。本届共有23个学会提交409篇参评论文。经市科协第十二届优秀学术论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了壹等优秀学术论文36篇,贰等111篇,叁等146篇,未评上116篇。

本届共评选出优秀学会5个,先进工作者56名,优秀会员80名。

专家评委会认为,从本届优秀学术论文质量总体上看,一是论文总体水平有提高,特别是基层论文较多,;二是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有所提高,并在社会效益,生产实践及经济效益方面有所体现;三是论文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实际生产实践中的文章有所增加。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有些学会在报送过程中作者学会签注意见一栏中没有具体的意见说明;有些论文题目与评审表的题目不符,要维护论文的严肃性、广泛性,有些文章纯属技术性介绍,没有可对比性,要提升论文的的科学性、学术性等,初审要严格把关,充分体现优秀学术论文评审的严肃性,各学会必须做好论文报审的把关工作,要严格按照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的评选办法,做好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审报评工作。不足之处我们要进一步改进,严把审查关,使之更加完善。

二、加强学术建设,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学术活动是学会的生命,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是维系学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今年以来,科协系统的学术交流活动日趋活跃,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为配合*市新城区建设,尽早把*建成西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充分发挥科协学术交流主渠道的作用,组织和开展好科技论坛。为此,与有关单位通力协作共同组织召开了“*新城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论坛。本次论坛得到了我市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所征集的43篇论文的作者为*地区在区域经济研究、社会科学、环境保护、地质、农业、医学、建筑、城建、交通、旅游等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以及实践于一线的领导、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研讨会上有数位作者作了代表性的主题发言。论文作者以科学的治学态度从多角度、多方位探讨和研究了我市新城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前景。他们从不同的领域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阐述了*新城区建设所面临和必须正视的问题。这些分析见解将为*新城区建设规划提供必需的借鉴,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会议研讨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施*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出发,把加快*新城区建设构建区域创新作为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人才战略的手段,以*新城区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应以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先导,创新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人才。对我市创新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性献计献策,是科技群团组织与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论坛的组织者与《科技纵横》杂志社联合出版了《科技纵横---*新城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论坛》专刊以及科技论坛作者建言精编。

2、由*市科协、*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了“中国西部地区基因检测学术报告会”。会议邀请了省、市相关方面的领导参加了学术报告会,其中有各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药品推销人员、律师等参加了报告会,参会人员达400多名。报告会开设了专题报告,邀请了上海国家芯片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郜恒俊波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姜汤先生分别从基因检测的医学价值和情感基因与社会伦理问题等方面介绍了基因科学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因检测生物经济的突破和市场发展前景以及我省第一位接受基因检测者的亲身体验的讲解。会议学术氛围浓厚,参会人员积极响应,认真听讲并及时做好记录,报告会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3、由中央电视台编辑的专题片《走进*》节目中,*民间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阮文辉大师的微刻葫芦和根雕作品作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相继播出,广为流传。

4、积极组织相关学会的科技工作者参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甘肃”为主题的甘肃省*年学术年会。组织县(区)科协领导及相关学会参会并撰写论文,向大会提交了学术论文31篇,并组织县(区)科协主席及4个学会的32名同志参加了学术年会,从而达到了启迪思想,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目的。

5、为促进“千厂千会协作行动”的开展,不断把“千厂千会协作行动”工作推向更高层次,提高“厂会协作”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在总结以往“厂会协作”项目的基础上,从严要求,按照市科协开展“千厂千会协作行动”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市“厂会协作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对所报项目审查,从今年征集的51个项目中确定了*年市科协“千厂千会协作行动”项目28项。这些项目更注重科技含量,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会所长,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厂会协作更好的发展。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经对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评审,共评出*年度“千厂千会协作行动”项目壹等奖2项,贰等奖5项,叁等奖8项。

6、*塑料工程学会组织会员单位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的宣传活动对产品质量管理保持高度重视,据统计,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为90.39%,质量稳定提高率达100%。

(二)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专题性宣传活动。

在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推动形成科学发展理念的同时,我们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1、*医学会等各学会鼓励会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次,参加人员约1246人次。开展在职教育举办各种培训班7期,参加培训人员670人次。在各类刊物约63篇。利用一些国际疾病防治纪念日如4月7日世界卫生日以及6月5日全国爱眼日之际,开展科普宣传,共组织医务人员、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74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千余份,咨询约3100人次。

*医学会、*护理学会、*中医药学会动员会员做好防治禽流感工作,进行其知识培训;为做好防治爱滋病工作,对卫生人员进行了防治爱滋病培训班。*医学会共鉴定医疗事故17起,受理医疗纠纷26起,协调处理16起。

2、*环境科学学会在第35个“·五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在广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创建绿色家园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向大众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将消费利益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利益结合起来,通过绿色消费支持环境保护,增强绿色环保生活意识。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结合“创建模范型城市”和“优化环境大会战”等一系列宣传活动。

3.*塑料工程学会出版《*塑料科技与信息》12期。*城科会完成了《*建设》12期8000册、*科技情报学会完成了《甘肃科技纵横》杂志期7000册的编辑、印刷、发行工作。

成功创办了“*塑料网”站,截止年底共各类信息1000多条,在*地区塑料加工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之间搭建了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提升了学会在塑料加工业中的影响力。

三、组织召开了学会改革总结和经验推广会。今年在学会改革工作中继续围绕进一步提高推动学会改革、加强学会规范管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增强学会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在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改革试点学会(*机械工程学会、*塑料工程学会、*中医药学会、*化学会、*太阳能利用研究会)中共同就学会组织建设、经营理念、项目选择、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新的尝试。各学会分别从自己的不同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选好方向,针对一个突破口,推动该学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拿出了各自的改革方案,从而激活了各类学会活力,推动学会改革有序地推进。

四、在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推动形成科学发展理念的同时,学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1、*农学会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主题,组织广大会员以突出特色、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全力围绕春耕生产开展技术服务。利用农闲时期,组成技术服务小组,深入一线,积极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和“科技三下乡”活动;配合市农牧局抓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落实。与百余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一道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重点发展区域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从而确保了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与推广;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和各县区信息分站,扩大服务平台,强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市科协组织*畜牧兽医学会在榆中县中莲川乡中莲川村实施了青贮饲料制作技术培训和示范。

*畜牧兽医学会和*奶牛协会的会员坚持以科技兴牧、以畜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突破口,以狠抓畜牧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克服了禽流感疫情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种种困难,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工作,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确保了畜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强种畜禽生产管理、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标准化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与市科协携手开展扶贫暖棚养畜项目工程,以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高效益发展为目标,推广坚持了“标准化、区域化、高效益”的原则,通过抓大户,建小区,扩规模,兴科技,促流通等措施,使暖棚养殖稳步推进。

3、*机械工程学会深入企业,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新品开发和企业改制等基本情况,将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纳入*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企业进行协调、督促并组织实施。

4、*科技咨询协会作为新浪网在*地区的,该协会发展的“新浪网企业黄页中国企业库”会员工作现开展中。

5、*植保学会对皋兰县水源村进行了土壤元素含量的测定,为农民适时适量施肥提供了依据。技术人员坚持“五日一查,十日一报”的预测预报制度。已适时了各类《病虫情报》10期,为主管部门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为群众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较好地指导了全市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该学会全面贯彻落实《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以加强源头治理、市场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以落实责任制、加大宣传和曝光力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和强化服务指导为手段,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促进农资打假与监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推动农资市场秩序加快实现根本好转。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打假护农保春耕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有力地打击了不法行为,提高农资执法监管的震慑力,维护了农资执法监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增强了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守法诚信意识,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果,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6、*物理学会组织全市初中物理竞赛;*化学会组织举办了“*年全国初中生化学素质和试验能力竞赛”和“*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省预赛”,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7、由省工艺美术协会评定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活动中,*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又有三人分别评为省级特级、一、二级工艺美术大师。截至目前该协会已有部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七名。

五、学会组织建设工作。

1、市科协学会部对学会工作进行了综合指标考核。学会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学会组织体系建设的完善,促进了学会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2、今年,各学会按照国务院《社团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了年检,并由市科协签属了审核意见。

3、参加了全国中心城市学会工作网第九届年会。

4、*塑料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协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班子,促进了学会的健康发展,增添了学会的新生力量。同时同意成立了“*烹饪技术协会”。

学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各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有显著下降,而且由于多种原因使学会特别是个别学会自身对学术活动的重视程度也日趋模糊。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餐饮业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安排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阐述了餐饮业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对旅游业、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拉动作用,并指出挖掘餐饮制品的文化内涵可拉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餐饮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餐饮业与农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饭店业等行业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民以吃为天、国以民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餐饮业肩负着增强国民体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任。特别是餐饮业逐步向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的今天,将会更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有力地影响与促进生产、流通和其他服务以及外向型经济的综合发展。

自1992年以来,我国餐饮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连续15年达到两位数以上,近5年来则达到18%以上;2006年,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7486亿元,同比净增1330亿元,增长21.6%,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快出8.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9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8800亿元大关。“十•五”期间,餐饮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160万;全国现有餐饮网点400多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多万。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并以年均增长7%-8%的速度向人均GDP3000美元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不断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日趋加快,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餐饮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更趋成熟,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强,我国餐饮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据资料显示,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必须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尊重客观规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国家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点,就有发展高效农业及加工业和发展特色旅游业,这便为与农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有着相辅相成联系的餐饮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餐饮业拉动旅游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旅游业是西部地区的优势和重点之一。广西的桂林山水、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云南的大理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四川的九寨沟、西藏的雪域高原、陕西的兵马俑、宁夏的西夏王陵、山西的大同石窟、内蒙古的大草原、新疆的天池、青海的高山湖泊、重庆的三峡风光闻名遐尔。一般来说,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另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山光水色,也包括这一方水土滋养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名胜古迹,也包括风土人情、书法碑刻、地方戏剧舞蹈、工艺品、土特产品、风味美食等地方文化。地方的风味美食兼具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双重因素。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乡土特产,乡土特产可以制作各种风味美食。各地方的风味美食是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精神创造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积淀。

旅游具有社会性、普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集观光浏览、了解风土人情、品尝风味美食等多种内容为一体而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地方的风味美食既是土生土长,独具地方特色的物质产品,也是每一个地区的独特的文化标识。因此,品尝地方风味美食就成为旅游活动中一项不可少的内容。

逯耀东发表在《餐饮世界(2003•5)》中《黄山顶上吃石鸡》一文描述到:“餐餐菜色相同,韭菜炒蛋,白菜帮炒肉,炒青菜炒的是白菜叶,端的是一菜两吃。还有萝卜烧肉,另外是辣油笋丁,用的是现成罐头加热,笋老似竹根。汤是盐水飘蛋花。而且碟子很小,一桌八人,每人一筷就没有了。菜无残汤无法泡饭,只好干咽白饭”。由于饭菜质量问题,造成的心情不好,美景在自然也黯淡无光了。文章说:“第三天早晨,终于离开贡阳宾馆,晚上投宿玉屏山庄。玉屏山庄在玉屏峰下,从这里再往上爬就是天都峰,哪是黄山最高的地方。著名的‘迎客松’就长在山庄旁的岩壁上,但远不如画像里好看,真不知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费了这么大劲,爬到这里干什么?”。文章最后说:“石鸡的确鲜美,虽名曰鸡,绝胜于鸡,惜山中无酒,若配以徽州的甜米酒,移席松下,把盏静观脚下云生云涌,那该是神仙的境界了。饭罢,步出山庄,山风冷冽,群山云雾萦绕,真是山在虚无缥缈间了,山和松都好看起来,心想这次黄山没有白来。”逯耀东的这篇文章道出了山光水色与风味美食相得益彰的道理。其实有些游客不光因风景而来,美食也是重要因素。可谓游客之意不但在景,也在美食之间。

餐饮业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也得到很好的印证。南宁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我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大西南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南宁夏长冬短,雨量充沛,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半城绿树半城楼,被誉为中国的“绿都”。南宁的旅游资源丰富,市内有世界名洞——金伦洞,中国的下龙湾——大龙湖,广西的庐山——大明山,九龙瀑布群,龙虎山自然保护区、青秀山风景区和昆仑关战役战场等名胜古迹。南宁市的风味小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如“游邕不吃谟觞粥,神仙返去也顿足”赞的就是南宁(邕是南宁的简称)美味粥品。南宁市以开放、包容和追求时新百味的饮食理念,吸引了海内外餐饮商家前来投资经营,餐馆遍布大街小巷,餐饮业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特色,除了传统的桂菜、粤菜外,还有淮杨菜、川菜、湘菜、黔菜、滇菜、闽菜、台湾菜以及东盟十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风情美食。

根据南宁的餐饮业优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南宁市委书记马飚提出把南宁建成一座“美食天堂”,扩大内需,推动南宁经济的发展。2004年以来,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载体,南宁连续举办了多届“旅游美食节”,向海内外游客全面展示南宁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取得良好的效果。2004年接待入境旅游者6.5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1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9.05%和109.42%;接待国内游客1386.9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1.65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1.54%和16.47%。200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360.0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98%和37.93%;接待国内游客1623.8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3.26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17.08%和16.20%。

餐饮业拉动农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餐饮业的原材料主要取材于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及其深加工的产品。餐饮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销售。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餐饮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从而促进餐饮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是优势产业,所以餐饮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拉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1999年5月,吉林省政府推出了创建吉菜菜系的重大举措。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挖掘、整理和创新,吉菜菜系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吉林省餐饮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吉林特色餐饮业拉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作用日益凸现。全国首创省一级的“第一把”手抓菜系,也成为勤政美谈。笔者认为,关于吉菜的创建和开发原则对西部地区不乏借鉴意义。

据了解,目前,吉林省的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人们对吃的需求还是第一位的。过去,人们吃是仅为温饱,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选择性更强了,要求更高了,吃的消费蕴含很大潜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吉林特色的餐饮业拉动吉林经济增长,用促进吉林的消费需求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办法,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这一点看,吉菜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铺路石。吉林省的经验表明,餐饮业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力量。

餐饮制品的文化内涵可拉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伟大文化创造,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挖掘餐饮制品的文化内涵,借助各少数民族风味美食与人文渊源、景点的传说,促进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西部地区餐饮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公务员之家

广西是壮族的聚居地。铜鼓是壮族文化的象征。柳州市南疆饭店开发了以壮族文化为背景的“铜鼓宴”,深受国内外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青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铜鼓宴”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南瓜、冬瓜、西红柿、莲子,配予鸡鸭鱼肉。南瓜雕成蟠龙飞凤,栩栩如生;冬瓜做炖盅烩渔鲜,外形雕成铜鼓的模样;西红柿镂空,当中放肉末,用蒜苗搭成栅架,名曰“田园风光”;莲子裹以肥肉,装碟形似真的莲蓬。“铜鼓宴”的菜式有一百多种。主食有“八宝饭”、“五彩糯饭”等等。酒杯、筷子、调羹一色是木制品,真的是返璞归真。饮料用的是壮族的糯米酒。服务员穿戴壮族少女的服饰,宴会当中按壮族的习俗给客人敬酒,唱大家熟悉的电影《刘三姐》的歌曲,与客人对山歌,把客人融入浓浓的壮族文化之中。“铜鼓宴”成为“政府采购”的项目,柳州市政府宴请外宾和重要内宾必上“铜鼓宴”。“铜鼓宴”既经济又美味,深受本地居民的喜爱,成为南疆饭店的核心竞争力。

南宁银河大酒店是一家三星级旅游饭店,是越南旅游团选定的入住饭店。该饭店在传统桂菜、粤菜基础上,使用本地出产的原材料开发的龙皇桂花虾、滋补蛤蚧寿龟鼎、银河九层糕获得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中国名菜名点大赛金牌奖,美极童子鸡、竹挞荷香禾花鱼排、壮乡竹筒雀肉香芋夹、柚皮田螺锅、岭南一品生菜包获银牌奖。乾隆生菜包、富贵竹香烧鳝球、酱香干煸北海鱿、深水玉石爆羊片、灌肠百花球、青运花雕骨、乡村魔芋锅、福寿南瓜鼎评为广西名菜名点。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饮食习惯相似,这些名菜名点也符合越南游客的胃口,深受欢迎。美食加上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客房环境以及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银河大酒店在越南颇有口碑,到南宁来的越南游客指定要入住银河大酒店。银河大酒店成为南宁同档次酒店开房率最高的一家,连续五年评为“广西十佳星级饭店”。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农村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对策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动物防疫是畜牧业持速、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吃上“放心肉”、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公开公布制度,动物防疫工作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力度明显加大,防控措施落实有力,防疫队伍不断壮大,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免疫密度明显提高,防疫成效十分显著[1]。但是,从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着免疫死角,有的地方免疫效果较差,这给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留下了重大隐患。

1目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畜禽规模养殖少,饲养分散

当前,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养殖模式以一家一户散养为主,尽管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畜禽饲养已进入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型期,但是当前农村千家万户零星或者小规模分散养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禽类养殖,除了以养禽为收入主业的专业户外,绝大部分农户的养禽数量都在几只到几十只,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例如在异龙镇,2009年生猪存栏151104头,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26户7600头,散养户达15620户143504头,规模养殖户的存栏占5%;年末禽存笼284577羽,存笼2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只有12户46000羽,规模养殖户的存笼占16%。要抓好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畜禽的动物防疫养工作,就必须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2饲养周期短,养殖动态变化快

尽管现在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对畜禽饲养和免疫情况都建立了档案,并要求乡镇兽医人员和村防检员在认真做好“春秋”两防的基础上,对新补栏的畜禽做到及时补针。但由于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饲养数量动态变化较快,防检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这样就必然造成了有些新补栏的畜禽防疫上漏针[2]。

1.3群众防疫意识淡薄,不能积极参与动物防疫工作

部分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防疫主动性,甚至有些养殖户不愿意接受防疫工作,强制免疫阻力大。一是养殖户认为防疫员每天要跑多家农户进行免疫和疾病治疗工作,有可能会把其他养殖户的动物疫病传到自己养殖场。二是个别养殖户存有侥幸心理,总认为有时不打防疫针也没发病,未考虑如果发生重大疫情时的危害。三是尽管目前国家对一些疫苗实行免费,但还有许多疫苗还要收费(包括手续费等),开展一次免疫,养殖户要承担一定的防疫费用,养殖户不愿出钱。四是个别养殖户法制观念淡薄,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的思想也严重影响免疫工作的实施。

1.4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乡镇兽医站,没有预算一定的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工作难开展,在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过敏反应治疗费、反应死亡补偿费、防疫设备维护更新费都不能落实[3]。村防检员承担了农村主要的免疫工作和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以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和极其低廉的报酬(石屏县每人每月补助80元)承担了繁重的工作。组织形式松散,管理措施、组织纪律措施对他们的作用不大,致使其人员队伍不稳,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不良局面。

2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地方政府要认真履行动物防疫的职责,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保密度”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认真实行动物防疫双轨制,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增强合力,推动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级到镇、镇级到村,严格技术要求,严格目标任务,严格工作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确保免疫效价,降低疫病发生风险[4]。

2.2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动物防疫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让养殖户认识到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产业的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自觉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公务员之家

2.3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防疫人员培训

各级地方政府是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将每年所需的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保证现在村级防检员每月补贴的基础上,适当预算一定的如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等,让在免疫中出现反应死亡的养殖户能在最短时间内领到补助。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行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防疫技术水平,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4加大执法力度,发展规模养殖

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完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切实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没有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的畜禽不予出具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准销售、宰杀和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加大对逃避检疫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法制意识,从而使养殖户由被动防疫变为主动防疫,促进全县(镇)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发展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动物防疫和标准化生产的必然选择。为此,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养殖户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

3参考文献

[1]吕良西.做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59.

[2]陈立元.浅析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10(4):24-25.

现代牧业论文范文篇10

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加大力度,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这对保护生态,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李战奎.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