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创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3:02:40

现代创意论文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意;切入点

一、准确定义平面设计是找准创意切入点的先决条件

普遍情况下,设计被分成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空间设计。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上,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版式安排,具有艺术性、功能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具有时代特性的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调整发展和设计领域不断地扩大,设计又因此被分为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同指一个范围。在很多时候,有很多人对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他们认为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但分不清他们到底从哪区别。一般来说,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同指在二维空间之上的设计,只是从不同侧面表述而己。平面设计重在设计之“物”,而视觉传达设计重在为“人”设计。但两者都是在二维空间上进行设计,然后把所要表述的信息通过刺激“人”的感官而达到其目的。严格地说,平面设计较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稍微窄一点。视觉传达设计除了包含二维空间设计外,还包含三维空间的展示设计,展示设计不仅仅包括“物”“人”,还包括“场地”和“时间”。因此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不能等同论之。

二、找准创意切入点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关键

现代平面设计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在更新换代,随着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开发利用,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设计者不得不时常寻找一个最为恰当的设计切入点,让他们的平面设计一鸣惊人。

作为平面设计者的我们,如何在这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平面设计大海中脱颖而出呢?如何在这更新热浪中迎接滚滚而来的挑战,鹤立鸡群呢?这就要求设计者有着独到的创意,这种创意既显个性,也最为受众所认可与接受。怎么做到这一步呢?关键之一就是要找准平面设计的最佳切入点。

权威人士认为“一个伟大的平面设计不是一个好的广告所要传达的东西;一个伟大的平面设计能改变大众文化,一个伟大的平面设计就是能够开创一项事业或挽救一家企业。”有专家形容,平面设计好比一个塑造过程:在受众的脑海中塑造一种虚拟的形象,并不断的使这种形象更加清晰、更牢固。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就是商家在市场中立足和发展的媒介。不管是从商业还是从非商业去思考,平面设计伟大的关键在于创意;创意的本质,就是改变,甚至是颠覆。因此,找准最佳创意切入之点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关键。

三、创意切入点的路径与手段

1.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是创意切入点的直接通道

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包括:文字、色彩、图形。

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文字已不仅仅是从字意上传递信息、表述内容,而是更多的可以从形态上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形式语言,从而达到作品整体性状态的具体指向。当文字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一个元素时,文字的形状、大小、位置、排列疏密,本身的节奏、韵律都能传递特定的信息。作为与点、线、面、色彩一样的视觉符号,在形式的安排下,使之在结构上成为不可分割的设计元素,从而赋予了文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色彩是一个无声的语言,它能通过它的冷暖色调、明度纯度、色彩调和、对比、大小面积、位置等把设计者想传达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它能反映某种民族文化,能传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能表达人情冷暖。合理的色彩运用,可以把最佳的设计主题信息传递给受众。

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称插图,是现代平面设计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插图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摄影、绘画、构成图形等。比如用摄影作品作广告,以它为广告设计主体,在其上加以再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明确清晰的视觉形象比文字、符号及抽象的构成形式更为直接和可读,这是以一种情节化的姿态来阐述其广告主题的,因此设计可充分利用图形这一元素直接进入平面设计主题。

文字、图形的合理编排也是平面设计创意切入的一个通道,我把其归之为平面设计构成元素之中。

2.设计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创意切入点的主要渠道

我们做平面设计,尤其是商业方面的平面设计,创意的形成始终有一个核心点来支持,这一核心点指的是消费者、市场动态、生产定位三个层面,它是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创意切入点的主要渠道。这种创意之“点”非常难以寻找,因为创意点是由目标消费群的所需和产品结构定位、市场局势三者最佳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消费群的需求方向是一个不定式,而产品对其的产生吸引力的点也颇多,但你所要确定的却只有一点。竞争的潮流中,同类产品越多,创意设计的水准就越高,切入新点就越不容易找到。我们因此要对消费群、市场动态、生产定位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通过设计者的脑,收集信息、发散联想、归纳精简、提炼,然后确定创意最终切入点,直到设计作品出炉。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思维,他们创意切入点也就有所不同。但总体有三个大的切入点:消费群、生产定位、市场需求。消费群是商品主要需求对象。

3.民族文化的理解运用是创意切入点的重要渠道

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不同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生活与意识观,行为模式、生活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独特的偏向,创意设计的切入点从民族文化上下手,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各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质,最能吸引观众,它即是民族的、却也是世界的。

平面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而创意则是设计艺术的灵魂。我们以广告为例,设计者在做广告设计之前首先对广告主题内容、表达形式所进行的观念性的文化构思,然后对其中锁定受众的社会文化,民族特色、生活习俗、人文地理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把产品信息高度凝炼,植入公众认同的文化氛围之中。

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多运用中国水墨文化。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缩影,内含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文明古人在以水墨抒发情怀的同时也赋予了水墨浑厚的文化底蕴。靳先生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借用水墨文化来表现,充分体现了靳先生对水墨文化语言深度理解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他从整体的表现形式、构图结构中体现出东方文化的审美理念。大师采用的天圆地方、平衡稳重、大面积留白等这些构图形式也源于中国传统的古代哲学和审美意识。

把一种新的创意手法培植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可以在日新月异的国际创意的发展中出现更大的空间,对于正在发展社会中的平面设计者,提供又种新的展现平台。

4.设计工具是创意切入点传递的重要手段

我们做设计,起初是手绘,然后有了印刷,之后出现了摄影、电脑图形图像处理。综合运用不同的设计工具,是现代设计最常用也非常重要的设计手段。手绘的痕迹,真实与抽象的照片形式、电脑的后期处理等艺术创作手段的混合使用,使得创意主题的传达更为准确,也使得作品的整体性更加完善。新的表现手段的应用,一方面使作品的设计周期大大缩短,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使设计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原来不敢想象的表现手段成为可能。设计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不断地扩展,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师的思维不停地在运转,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致使整个社会中的受众人群也相应的运转和改变。

当然,设计工具不意味着无所顾忌地作为设计手段而加以滥用,比如电脑处理图像与文字时,如果文字设计面目全非,或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视觉上的混乱与无序,从而在阅读上产生障碍;只为好看而把摄影图片随便引用插入,不考虑内容与主题;不考虑色彩本身的含意与色彩与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的联系而滥用等,这种毫无目标地去设计,都会给设计界带来严重的伤害。

四、小结

总之,平面设计的创意切入点会层出不穷,因为创意切入点的界定是随着受众对事物不同状态的接受程度而定的,所以切入形式复杂多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过去被禁止的,现在正在盛行,而现在被禁止的,也许将成为将来的创意规则,因此最佳切入点的路径与手段也因此而变化着。有一点,过去与现在却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想做好一个平面设计,你必须努力,尽可能寻求到最佳切入点,使你的平面设计更能吸引受众眼球,达到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2]郭茂来著.视觉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意;切入点

一、准确定义平面设计是找准创意切入点的先决条件

普遍情况下,设计被分成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空间设计。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上,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版式安排,具有艺术性、功能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具有时代特性的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调整发展和设计领域不断地扩大,设计又因此被分为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同指一个范围。在很多时候,有很多人对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他们认为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但分不清他们到底从哪区别。一般来说,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同指在二维空间之上的设计,只是从不同侧面表述而己。平面设计重在设计之“物”,而视觉传达设计重在为“人”设计。但两者都是在二维空间上进行设计,然后把所要表述的信息通过刺激“人”的感官而达到其目的。严格地说,平面设计较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稍微窄一点。视觉传达设计除了包含二维空间设计外,还包含三维空间的展示设计,展示设计不仅仅包括“物”“人”,还包括“场地”和“时间”。因此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不能等同论之。

二、找准创意切入点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关键

现代平面设计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在更新换代,随着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开发利用,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设计者不得不时常寻找一个最为恰当的设计切入点,让他们的平面设计一鸣惊人。

作为平面设计者的我们,如何在这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平面设计大海中脱颖而出呢?如何在这更新热浪中迎接滚滚而来的挑战,鹤立鸡群呢?这就要求设计者有着独到的创意,这种创意既显个性,也最为受众所认可与接受。怎么做到这一步呢?关键之一就是要找准平面设计的最佳切入点。

权威人士认为“一个伟大的平面设计不是一个好的广告所要传达的东西;一个伟大的平面设计能改变大众文化,一个伟大的平面设计就是能够开创一项事业或挽救一家企业。”有专家形容,平面设计好比一个塑造过程:在受众的脑海中塑造一种虚拟的形象,并不断的使这种形象更加清晰、更牢固。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就是商家在市场中立足和发展的媒介。不管是从商业还是从非商业去思考,平面设计伟大的关键在于创意;创意的本质,就是改变,甚至是颠覆。因此,找准最佳创意切入之点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关键。

三、创意切入点的路径与手段

1.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是创意切入点的直接通道

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包括:文字、色彩、图形。

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文字已不仅仅是从字意上传递信息、表述内容,而是更多的可以从形态上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形式语言,从而达到作品整体性状态的具体指向。当文字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一个元素时,文字的形状、大小、位置、排列疏密,本身的节奏、韵律都能传递特定的信息。作为与点、线、面、色彩一样的视觉符号,在形式的安排下,使之在结构上成为不可分割的设计元素,从而赋予了文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色彩是一个无声的语言,它能通过它的冷暖色调、明度纯度、色彩调和、对比、大小面积、位置等把设计者想传达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它能反映某种民族文化,能传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能表达人情冷暖。合理的色彩运用,可以把最佳的设计主题信息传递给受众。

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称插图,是现代平面设计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插图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摄影、绘画、构成图形等。比如用摄影作品作广告,以它为广告设计主体,在其上加以再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明确清晰的视觉形象比文字、符号及抽象的构成形式更为直接和可读,这是以一种情节化的姿态来阐述其广告主题的,因此设计可充分利用图形这一元素直接进入平面设计主题。

文字、图形的合理编排也是平面设计创意切入的一个通道,我把其归之为平面设计构成元素之中。

2.设计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创意切入点的主要渠道

我们做平面设计,尤其是商业方面的平面设计,创意的形成始终有一个核心点来支持,这一核心点指的是消费者、市场动态、生产定位三个层面,它是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创意切入点的主要渠道。

这种创意之“点”非常难以寻找,因为创意点是由目标消费群的所需和产品结构定位、市场局势三者最佳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消费群的需求方向是一个不定式,而产品对其的产生吸引力的点也颇多,但你所要确定的却只有一点。竞争的潮流中,同类产品越多,创意设计的水准就越高,切入新点就越不容易找到。我们因此要对消费群、市场动态、生产定位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通过设计者的脑,收集信息、发散联想、归纳精简、提炼,然后确定创意最终切入点,直到设计作品出炉。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思维,他们创意切入点也就有所不同。但总体有三个大的切入点:消费群、生产定位、市场需求。消费群是商品主要需求对象。

3.民族文化的理解运用是创意切入点的重要渠道

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不同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生活与意识观,行为模式、生活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独特的偏向,创意设计的切入点从民族文化上下手,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各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质,最能吸引观众,它即是民族的、却也是世界的。

平面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而创意则是设计艺术的灵魂。我们以广告为例,设计者在做广告设计之前首先对广告主题内容、表达形式所进行的观念性的文化构思,然后对其中锁定受众的社会文化,民族特色、生活习俗、人文地理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把产品信息高度凝炼,植入公众认同的文化氛围之中。

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多运用中国水墨文化。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缩影,内含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文明古人在以水墨抒发情怀的同时也赋予了水墨浑厚的文化底蕴。靳先生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借用水墨文化来表现,充分体现了靳先生对水墨文化语言深度理解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他从整体的表现形式、构图结构中体现出东方文化的审美理念。大师采用的天圆地方、平衡稳重、大面积留白等这些构图形式也源于中国传统的古代哲学和审美意识。

把一种新的创意手法培植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可以在日新月异的国际创意的发展中出现更大的空间,对于正在发展社会中的平面设计者,提供又种新的展现平台。

4.设计工具是创意切入点传递的重要手段

我们做设计,起初是手绘,然后有了印刷,之后出现了摄影、电脑图形图像处理。综合运用不同的设计工具,是现代设计最常用也非常重要的设计手段。手绘的痕迹,真实与抽象的照片形式、电脑的后期处理等艺术创作手段的混合使用,使得创意主题的传达更为准确,也使得作品的整体性更加完善。新的表现手段的应用,一方面使作品的设计周期大大缩短,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使设计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原来不敢想象的表现手段成为可能。设计的题材和表现方法也不断地扩展,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师的思维不停地在运转,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致使整个社会中的受众人群也相应的运转和改变。

当然,设计工具不意味着无所顾忌地作为设计手段而加以滥用,比如电脑处理图像与文字时,如果文字设计面目全非,或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视觉上的混乱与无序,从而在阅读上产生障碍;只为好看而把摄影图片随便引用插入,不考虑内容与主题;不考虑色彩本身的含意与色彩与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的联系而滥用等,这种毫无目标地去设计,都会给设计界带来严重的伤害。

四、小结

总之,平面设计的创意切入点会层出不穷,因为创意切入点的界定是随着受众对事物不同状态的接受程度而定的,所以切入形式复杂多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过去被禁止的,现在正在盛行,而现在被禁止的,也许将成为将来的创意规则,因此最佳切入点的路径与手段也因此而变化着。有一点,过去与现在却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想做好一个平面设计,你必须努力,尽可能寻求到最佳切入点,使你的平面设计更能吸引受众眼球,达到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2]郭茂来著.视觉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3

(一).....................

(二)电视广告创意特点

(三)电视广告创意与广告策略的关联

二、北京奥运会前联想电视广告分析

1、广告范围

2、.....................

3、广告战略

三、北京奥运期间联想电视广告创意分析

1、................................

2、意境熏陶表现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

参考书目

论文题目:北京奥运会期间联想电视广告创意浅析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新闻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三本。普通大学

要求字数:6000~7000

论文用途:本科毕业论文BachelorDegree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4

[摘要]江西处于中部不发达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布局、人才战略研究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极其落后。江西省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开拓性的理论来引导,发挥经济文化的优势,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不发达区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意产业寻求途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意产业区域文化

江西经济落后,处于不发达区域,但是因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各种因素,为江西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江西的经济文化等资源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按区域构架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此外景德镇的陶瓷工业特色明显,赣州的客家文化与“希望在山”工程也构成了一条新型的生态产业链。在以经济文化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构建适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创意产业对策思考。

1.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建立创意产业基地。江西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为建立合理的创意产业中心,必须考虑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作为本土创意产业,在其发展过程必须有滋生的土壤,提供一定的催生养料,制造业便是其中之一。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对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可以把创意产业、创意人才、资源等因素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创意产业集群化一旦形成,为周边的企业乃至高校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在创意产业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咨询等方面的积累效应,创意各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享,则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创新动力,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如在南昌、九江、新余等地构建创意产业链,为当地制造业服务。因此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创意产业基地,将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平台,构建创意产业。江西的经济在全国发展中处于落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但历史的车轮为江西留下了许多的传统特色。其中就有江西千年的传统特色行业,比如景德镇陶瓷,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品牌效应,知名度高,行业响亮的优势。以景德镇陶瓷艺术及工业构建一条特色创意产业链,将为传统特色行业打造一条现代商业路线。景德镇的工艺美术、雕塑以及陶瓷艺术等发展都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工业陶瓷方面较为薄弱。陶瓷艺术涉及到相关的行业,可以带动地方文化艺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可建立由陶瓷艺术设计与制造、雕塑创作、广告宣传、新产品开发甚至影视作品等具有现代创意的产业集群。除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行业,如时间较长的制茶,时间较短的有色金属行业等,由于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由此产生的包装、形象策划、动漫、广告宣传、产品开发等都将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营养元素,构建一条合适创意产业链。

3.田园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创意空间。江西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生态优势十分明显,大多数农用品都是绿色产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江西在田园生态方面,注重发展“一村一品”,各地农产品特色多、品质优,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如安远和南丰的水果基地、永丰和高安的蔬菜基地、修水和婺源的茶叶基地跻身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行列,永丰早辣椒、永修鳜鱼、英雄牛奶等企业的产品被认证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一旦绿色产业链形成,在其产品企业进行市场拓展过程中,拓宽外销渠道,寻求广泛合作,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等软件设施就有用武之地。如若以此建立产业基地,在围绕产品市场转化过程的创意策划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大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江西旅游开发奠定了先天基础。

4.深挖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元素应用于创意产业中是十分常见。从2008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大餐到好莱坞的“功夫熊猫”、“木乃伊3”等影片随处都看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获得市场价值也是难以估量。可见不但国内人喜爱中国文化,国外对中国文化也大加褒奖,推崇之至。江西有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其中有知名度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还有陶瓷文化、堪舆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红色文化辐射面比较广,主要在南昌、赣州、吉安等地,客家文化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赣州。因此,根据区域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可成立创意产业园,同时兼顾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创意产业群建立在红色及客家文化腹地能更好实现彼此间协同共生区域文化与创意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的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创意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因此,挖潜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协同共生,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

5.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发展创意人才。一般省会城市、市级城市都设有高校,许多高校都有相关创意专业,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学、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等专业。在构建产业基地过程中,将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创新结合,能充分发挥本土高校和科研所的专业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等开展合作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在高校里面建立培训班,将本公司的员工送到培训班学习深造,以此来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创意产业研究所,开展专项研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合理有效的整合高校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推动江西创意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合作,多环节配套的系统工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新时期,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已进入文化创意历史时期,档案信息管理创新对于文化创意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助推作用。

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实现文化创意实现深层次开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给档案行业所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档案信息化是文化创意的基础

信息化包括六大要素,即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及信息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即在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和利用等各方面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承担着人类“记忆”功能的各类档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知识的积淀、智慧的结晶的阶梯。它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于政府行政、军事指挥、经济筹划、生产建设、社会治理、科技文教等各项活动。无论文化创意多么富有含金量和创新性,没有这些学习资源的积累,再有能力创意与策划者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如此。

档案信息内容的广泛、多样、丰富和本源性、回溯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在文化创意的思维活动中有着独到的作用。档案翔实地记录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事实或数据、经验或教训、科技发明或理论构想,构成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活动赖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知识背景。它,与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情报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生产、贮存、传播的单位一样,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信息源单位,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

我国即将迎来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潮期,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对于文化创意不仅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同时,还具有创新意义。

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课题,意义重大,令全国人民振奋,令世界华人鼓舞。十七大政治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文化发展问题。“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世界已经进入文化产业时代。以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已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为了使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的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跟进和指导,文化创意的特征和规律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了更好地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我们有必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理论建设,也就是说,作为文化创意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创新,也将有提到议事日程。

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发展经济为理念的,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使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离开文化,创意产业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文化创意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挖掘和拓展。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的诞生地。图书馆、档案馆等均为创意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时期,历史地把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在内的与信息业相关的行业、部门置于基础的战略地位,为带动行业素质的提高和行业整体水平的全面进步,必然赋予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创新的任务和职责,档案工作由于在文化创意历史时期的新的使命,档案信息工作的创新任务就凸现出来了。

三、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的对策

现代社会在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时间与空间上带来规模化效益。因此,文化创意,无疑给传统的信息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档案、图书及其他文献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行业必须为文化创意提供准确、新颖的优质信息资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网上信息是档案行政部门管理、指导、监督工作的“盲区”和“真空地带”。从档案信息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要求出发,档案行政部门应尽快行使对网上档案信息管理的职能,加快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网,实施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创新,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要加快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目前,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并且一定要创新。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的创新,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迎合了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即经济与科技、文化的一体化。进一步说,经济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在创意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它需要文化创意的碰撞、科学方法的推动、高新技术的支撑和数字文化的融会。所以,档案信息工作必须为之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合作,多环节配套的系统工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新时期,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已进入文化创意历史时期,档案信息管理创新对于文化创意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助推作用。

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实现文化创意实现深层次开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给档案行业所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档案信息化是文化创意的基础

信息化包括六大要素,即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及信息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即在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和利用等各方面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承担着人类“记忆”功能的各类档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知识的积淀、智慧的结晶的阶梯。它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于政府行政、军事指挥、经济筹划、生产建设、社会治理、科技文教等各项活动。无论文化创意多么富有含金量和创新性,没有这些学习资源的积累,再有能力创意与策划者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如此。

档案信息内容的广泛、多样、丰富和本源性、回溯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在文化创意的思维活动中有着独到的作用。档案翔实地记录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事实或数据、经验或教训、科技发明或理论构想,构成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活动赖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知识背景。它,与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情报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生产、贮存、传播的单位一样,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信息源单位,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

我国即将迎来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潮期,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对于文化创意不仅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同时,还具有创新意义。

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课题,意义重大,令全国人民振奋,令世界华人鼓舞。十七大政治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文化发展问题。“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世界已经进入文化产业时代。以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已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为了使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的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跟进和指导,文化创意的特征和规律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了更好地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我们有必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理论建设,也就是说,作为文化创意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创新,也将有提到议事日程。

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发展经济为理念的,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使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离开文化,创意产业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文化创意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挖掘和拓展。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的诞生地。图书馆、档案馆等均为创意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时期,历史地把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在内的与信息业相关的行业、部门置于基础的战略地位,为带动行业素质的提高和行业整体水平的全面进步,必然赋予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创新的任务和职责,档案工作由于在文化创意历史时期的新的使命,档案信息工作的创新任务就凸现出来了。

三、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的对策

现代社会在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时间与空间上带来规模化效益。因此,文化创意,无疑给传统的信息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档案、图书及其他文献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行业必须为文化创意提供准确、新颖的优质信息资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网上信息是档案行政部门管理、指导、监督工作的“盲区”和“真空地带”。从档案信息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要求出发,档案行政部门应尽快行使对网上档案信息管理的职能,加快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网,实施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创新,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要加快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目前,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并且一定要创新。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的创新,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迎合了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即经济与科技、文化的一体化。进一步说,经济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在创意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它需要文化创意的碰撞、科学方法的推动、高新技术的支撑和数字文化的融会。所以,档案信息工作必须为之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7

1、“点”、“线”结合法

在护理医学论文上找打破关于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来说首要是在护理医学论文写作上找打破,此类文章是护理期刊中较常见的一种论文,其间的数据材料首要来源于长时间的护理实践中所堆集的日常材料及临床作业经历总结,简单在临床作业中取得。因此,这类文章的写作难度要比护理科研论文的难度少许多,写作的含义在于将日常作业中的经历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评论某一方面的临床护理问题供给参考和头绪,是发生新理论、新办法、新技能的根底。论文写作应在“点”上做文章,也就是说选题要小,挑选一个写作的切入途径,叙事要深,对所描述的护理问题的存在原因、处理办法、临床作用等详细分析,使写作的文章有深度,易理解、可学习;一起论文写作还应在“线”上找打破,经过相关观点构成线,对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总结构成高质量系列化的。

2、加强“三基”学习,强化“三新”“三基”

是临床医务人员完成任务的条件,也是写好护理医学论文的根底。在根底护理操作和理论上不断强化,尤其是关于护理职称阶段的人员,理论上每季度考试1次,操作上随时抽考,使她们在基本技能上逐步进步,一起使用年轻有奋发向上和生机的性格特征,常常安排各种形式的比赛。只要在丰厚理论常识和专业技能的条件下她们才能在临床中发现材料。现在新理论、新常识、新技能层出不穷,要把“三新”学习融入到作业中,带着问题学,向专家请教,多看书,勤动脑。一起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专科开展前沿,取得新信息,把握新办法,有利于专业理论常识的进步和断定写作方向。

3、勤于思考,促发创意

创意来源于所从事作业的投入与追求,当自己置身于对立中时勤于思考常会有处理办法的“一闪念”出现。这种一闪念包括有立异内在,应抓住相关材料的检索与查新。在此根底上付诸实施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新”作用。在实践作业中留意调查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改善、总结。当有必定写作经历后可针对不同内容和体裁挑选不同的写作办法,在遵从不同论文写作的相对固定格式的条件下自成一体。主管护师职称可进行护理办法立异方面的实践和写作,这类文章首要来自临床作业中的新发现,处理问题的新办法和领会等。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8

一、评估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麻省大学教学评估与效能中心副教务长玛莎•斯达森(MarthaL.A.Stassen)在其于2001年的手册《基于项目的审查和评估:项目改进的工具和技术(ProgramBasedReviewandAs-sessment:ToolsandTechniquesforProgramImprovement)》中,将“评估(assessment)”定义为“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活动[1]。作为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评估对于优化课程设计,保证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创意写作这一以独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因此备受争议的强实践性学科来说,一套有效、可行的标准化测评方案不仅能发挥这一功用,对于回应有关学科的种种学术争议,为学科相关的研究领域贡献高质量的数据样本等,都能做出巨大的贡献。长久以来,如何评定某个特定创意写作项目是否达成了有效教学,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在高校内部还是外部,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由于专业创始之初便将“写作可以教”或“作家可以培养”作为学科成立的基本观点,外部评论者,乃至于创意写作项目中的教师与学生都有着将“是否培养出了足够多的作家或文字工作者”作为衡量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评判手段在现实中是难以量化且有失公平的。如英国高等教育研究院院士奈杰尔•麦克劳格林(NigelMcLoughlin)在《构建更好的母机:创意写作项目设计个案研究》中所述的那样,“……不幸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出版作品并成为作家是不切实际的。此外,一部作品是否能获得出版上的成功,更多取决于它的市场适应性,而非其质量”。麦克劳格林表示,由于学生需要数年才能真正在出版界确立自己的声誉,因此,按照这一标准,那些具有更悠久历史的写作项目则必然优于新开设的项目,因为他们拥有更多已经毕业多年的毕业生[2]。如麦克劳格林所述,写作教学如果依靠外部成就(如是否有作品出版、是否获得重大奖项或是否在出版行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且其评审永远极大落后于项目的现实,使得其结果对于那些想要调整提升自己课程/项目的教师/管理者,以及想以此作为选校参考的学生来说,基本缺乏现实的意义。在这种外部因素无法发挥指导作用的现实下,某种更加明确、标准化且具有可执行性的内部评估方案就必须存在。创意写作领域的教师们需要一套合理的准则,去测量他们的学生在该阶段的课程中获得了何种程度的进步,同时,创意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者也需要某种收集可分析数据的方法,来探究为何有些课堂发挥了比其他同类课堂更良好的效果。那么,建立这样的标准化评估方案是否是可行的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尽管创意写作是一门评估必然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强实践性学科,但事实上,其特性并非是独一无二的。该学科在评估方面所面对的困难,实际上也是所有涵括创作活动的学科同样会遇到的困难,而中国成熟的艺考体系表明,尽管评估并不能反映绝对的水平高低,但其确实能分层级地反映出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创意写作领域内部,也已有学者尝试根据现代测评学对创意写作相关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估,以辅助创意写作项目教学。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博士高尔雅就针对创意写作进行过专项评估,并析出了55项创意写作因子,为问卷式的量化测评建立框架[3]。从总体上说,对创意写作项目中的学生进行能力评估是完全具有可行性,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根据不同的方法设计多种评测方案,通过对比,选择最适于所在项目的一种,以优化教学。

二、评估的方法及方案

在讨论具体的评估模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评估实际上是课程与项目设计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因此,评估方案的制定离不开项目与课程的整体规划。新世纪以来,欧美创意写作项目已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就观念来说,当今创意写作已由重实践、轻理论的旧模式,逐步过渡为两者并重的新模式。这一趋势显著出现于2009年前后,以戴安娜•唐纳丽(DianeDonnel-ly)其论文《作为学术科目的创意写作研究(EstablishingCreativeWritingStudiesasanAc-ademicDiscipline)》即《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专题为标志性事件[4]。此外,就授课模式来说,创意写作项目的课堂模式已不局限于工坊教学,同时囊括了大班或小班集体授课、研讨会等等。最后,就知识范畴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文学理论课程纳入到了创意写作教学的体系之中。上述变化可充分的反映于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项目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设置中。该校突破性地舍弃了美国高校常见的36学分或48学分毕业制,将毕业所需的学分总数设置在了60学分。通常的课程为3学分/每门每学期,这意味着学生需要修读20门课以达成毕业条件。对此,哥大在其项目说明中明确解释,“大多数艺术学硕士项目只要求修读48个学分或者少至36个学分,但是哥伦比亚写作项目以从业者的角度来考量文学研究,并认为以作家的身份阅读,对作家教育来说至关重要”[5]。在中国,创意写作项目的课程设置也同步于这一趋势。从总体上讲,创意写作项目包含了下述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1)理论主导型课程,包括文学理论相关课程与创意写作原理相关课程;2)研究主导型课程,包括了各类专题研讨会等;3)实践主导型课,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以创作活动为核心或基础的工坊课程。上述三种类型课程的课容量、师生比,以及教学法等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显然,为了与上述不同类型的课程整体规划相协调,它们的评测方式也应当分别设计。首先,理论主导型课程。该类课程的授课模式乃至于授课内容都与传统的中文系课程相一致,因此,其评测方式也可以采取传统的评测考核方法,即卷考模式或卷考+论文双轨考核模式。笔者认为,对于此类课程,需要设计的只有评测的内容,而非评测的形式。卷考虽然是一种相对机械的考核模式,但其给予了学生复习并梳理所学知识的机会,而在创意写作教学已不局限于创作实践指导的今天,这也是尤为重要的。其次,研究主导型课程。本类课程广泛存在于欧美高等教育研究生阶段,其核心教学目标通常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或本学科所独有的研究方法,并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对于此类课程,评估考核可完全采用课程论文、阅读反馈笔记等等。如果任课教师对这种以单一的主观作业为学生判分的评估方式有所不满的话,也可尝试按照该课的教学目标将考核切割成多个不同的门类,如留多篇论文,或要求学生提交包括了研究计划书、论文正文、演示ppt在内的全部材料,并将最后的论文报告活动计入总分值。最后,实践主导型课,即工坊课程。本类课程为创意写作领域的核心特色课程,同时,其也是最难进行学生评估的课程。由于创作和批评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工坊活动的产出似乎很难以某一套恒定的标准进行计分。然而,对学生在工坊中的表现所做的评估恰恰是创意写作项目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活动,其必须按照某种可被广泛认同的规则进行。为了解决判分中的主客观矛盾问题,笔者认为,该类课程的评估活动可遵循下述准则:1)在可以进行多人共同判分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单人独立判分。就具体评估方案来说,由三位评审联合判分是最为合适的,这些评审并不必须与这门课程直接相关,甚至于,他们可以来自于高校外部,以编辑的身份参与评判。尽管使用多人评审或引入外部评审会给教师和管理者增加巨大的工作量,但创意写作核心课程的写作工坊,其实值得被配给项目所能负担的最大程度的资源配比。同时,引入外部评审也是一个帮助学生与出版界建立联系的好机会。2)把学生互评纳入评估体系中。无论授课者是否决定采用多人评审或外部评审,学生评审都值得被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但不适宜在评分中占过多的权重。在这种评分过程中,不仅被评者获得了最大程度模拟现实反馈的读者反映,评价者也同时以创意写作的方式进行了创意阅读。这一过程中,双方所能学习到的东西实际上比其为判分提供的参考意义更重要。3)如果可以的话,建立一套以要素为基础的评分模板。创意写作(尤其是分体分类写作)对成规的重视让建立以要素为基础的评分系统成为了可能。以故事设计工坊为例,在评分为百分制时,世界观与背景、人物设定与人物弧光、框架结构乃至于每个具体事件其实可以分别占一定分值。这就使得判分的过程,也变成了一个再理解的过程。学生互评时,这同样也是一套可使用的系统,按照要素进行判分时,学生们其实对于本文体的成规进行了二次复习,从而更加精通本工坊的基础知识。

三、评估的风险及防范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9

一、业论文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客观上,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起到考察我院99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锻炼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作用,并同时达到以写代学、以写促学的目的。另外,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对我院科学制定今后的统计教学、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统计教育发展计划、促进我院统计教学科研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并在2002年11月正式开始运作。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指示,统计学院从11月6日起就着手开展2003年毕业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用每周一次的集中时间,向全学院教职员工阐述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大意义

独立建院以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建设持续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尽管时间很短,但取得的进步和成效是显著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步和差距就无从谈起。较之以前的统计学系,今天的统计学院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在院领导的重视下,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师资力量越发雄厚、教育水平蒸蒸日上,无一不显示着统计学院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统计教学改革,培养能说会写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是经济发展对统计教育的新要求。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写作折射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对一个教学单位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此,要求各位教职员工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得有丝毫松懈或疏忽。经过会上会下的多次强调,使全学院上下进一步认识到重视2003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思想认识。“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2、以毕业论文工作为契机,提高全学院的科研水准

众所周知,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自身科研素质和敬业精神,一个科研水准不高的教师是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论文的。为此,统计学院在独立建院伊始就规定,在一年内没有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的教师,即使有讲师以上职称,亦不得指导当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事实证明,这条规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学院2002——2003年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为2003年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充分利用毕业实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准备素材

毕业实习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本专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另一方面能检验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毕业实习,为论文写作准备素材,除一般要求之外,统计专业的学生还要求学生在实习时注意做到:

(1)、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创意思维

所谓创意思维亦称创新思维或创造思维,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知识开拓本专业的新领域,或是对解决本专业问题所采用的新方法、新角度、新思路的总称。创意思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思维的路子富有创意;其二:思维的结果富有创意,最关键的是要为其他学科和社会各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统计信息产品。因此,要求学生学于统计,但决不能只局限于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磨合中,才会层出不穷地推陈出新,写出有新意的毕业论文。

(2)、学习过程中注意进一步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

有资料表明,二战以来国外的高等教育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渗透趋势,如今光用某个专业知识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例如,学统计的要剖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现象的诸矛盾,不仅要以统计特有的通过数量透视社会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不同层次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剖析,还要运用哲学上的一般原理对历史与现实的、国内与国外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既而提出改革与完善的举措等。经验表明:统计人员只有平日里博览群书,一旦碰到纷繁复杂的具体的统计问题时,才会具有“一览众山小”的大局观。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利用时间积累必要的知识,如此,才会大大增强解决统计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写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除此之外,统计学院还通过全院总动员、班主任深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使广大师生均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骤。事实证明,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和细致是今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进展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的工作

有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充分的前期工作,并不意味着就能产生高质量的学生毕业论文。要达到计划目标,确保工作计划的顺利实现,尚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为此,统计学院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情况要摸准说到底,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大家的创造性。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情况要摸得准,问题要吃得准,原因要找得准,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情况要摸准,就是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透彻,彻底排除仅凭学生自述或大纲来进行指导的现象。而是应该了解学生的写作意图和新观点,针对这些实质性的内容提出问题,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统领全局,把握方向地给出合理性、可行性建议。问题要吃准,就是要求老师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分寸,切中要害,切实提高论文的质量。原因要找准,就必须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切入角度,找出不足,进而弥补缺陷。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知识范围不尽相同。要确保统计学院整体的论文水平,就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工作,只有对症下药,方能治百病。

(2)方法要灵活首先,要由“单一行”向“复合型”转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许多问题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影响而造成的。比如学生的协作态度、思想认识、思维模式等。因此,解决问题用某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是不能见效的,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多味配方下药”。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论文分为“实践型“和“理论型”两类,对前一种论文,注重指导学生在理论上进行升华,避免陷入繁杂的数据之中,缺乏理论经验的总结,造成论文“只有肉体没有灵魂“的现象。对后一种情况,要求学生避免在报刊杂志上找结论,而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新意,如此较为有效地纠正了当前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两种主要倾向。其次,要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认识的对比、原因的分析、行为的修正、效果的证实,达到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目的。从实习开始到论文写作的一稿、二稿,有一段较长的选题、构思和写作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论文选题的更换、写作到五稿、六稿还尚未定稿等等。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充分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从动态的角度,不断探讨问题的原因,改换指导的方式方法,不要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学院多名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其写作都不止三稿,只要其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就得继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由于全学院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耐心指导,才使今年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3)计划要落实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实打实地做。首先,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要“实”,要切实把毕业论文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其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措施要“实”,毕业论文的指导形式和方法很多,但都必须切合实际,动真格用实招,切忌走过场应付检查。毕业论文工作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有重点地研讨问题。我院要求做到工作之前有计划,工作之中有交流,工作之后有考核。为此,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先后拟订了《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03届学生毕业实习安排》、《统计学专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指导方向一览表(2002年)》、《九九级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及等级要求》、《九九级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分组方案》、《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佳话及安排》、《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须知》等。具体工作中,要求老师应经常了解、检查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周至少一次汇报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情况。以周为周期,考核每个指导老师的工作质量,与计划及要求及时对比,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不让问题拖过夜。再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效果要“实”。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效果不明显则应及时总结教训,改进方法,调整措施。

(4)制度要严格毕业论文工作的严,首先要严在责任制上。即要明确责任范围,又要明确责任人;不但要有原则有界限,更要有奖惩措施配套。毕业论文工作出了问题,要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其次,我院还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机的毕业论文工作网络。做到左右促动、一呼皆应、相互沟通,应在浓厚的工作气氛。通过联系会议、每周集中、指导老师与答辩老师相互交流等形式,互通信息、统一步调,形成毕业论文工作的合力。

(5)工作要细致毕业论文工作要做细,首先必须心细,即考虑问题要周全,处理问题要审慎。不能简单浮躁,急功近利。我院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尽管他们的日常工作及其繁忙,但是在指导论文的工作上依然丝毫没有懈怠,他们在审阅论文的时候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能找出来。这等的细致使学生们深为感动。另外,毕业论文工作还必须持之以恒,在“勤”上下工夫。有很多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个过场而已。有人认为毕业论文具有季节性、阶段性,所以它就具有某种权宜性。确实,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季节性的工作,但是如果就简单的认为它是权宜性工作的话,那是犯了一个大忌。如果仅把论文当作一个季节性的任务来做的话,论文的质量绝对是提高不了的。“勤”,首先要勤在意识上,只有真正意识到论文协作的重要性,才可能会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完成它。其次,要勤在行动上,不能发生“光打雷不下雨”的现象。要掌握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动态,要时刻注意当前的焦点和实际形势的变化,要客观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研究结局问题的方法。再次,毕业论文工作要勤总结。要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总结,以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水平,将可能出现的预期问题消灭在平时的工作中。这些经验将会给下一年的论文写作及指导工作以借鉴。

三、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的不足

现代创意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评价体系

当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已经不象30年前只是少数人在北上广的某个角落里,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懵懵懂懂的“摸着石头过河”。设计在生活里已经跟早市里卖的青菜一样司空见惯,尽管实际上每个普通公众对设计的理解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哪个层次都有不够精确或偏颇。但设计已不是一个小众词汇,对设计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话题。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下很多一般性的就事论事的讨论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而与设计相关的各类社会问题的讨论反而会使我们逆向朔源,对设计及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个更清醒的认知。从目前中国的设计教育成果来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参差不齐、尽管设计行业的技艺和技术还有待发展和改进,但总体来讲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学生和进入行业领域的人才所面对的,并且在后续还要不断面对的绝大多数问题,并非只是本专业的问题。设计因其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类问题的属性,它就像一个中枢,与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的问题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其中涉及的细节问题颇多,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细小的枝节都会影响到整体输出的结果。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深究。

一、环境设计人才成才的标准

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标准,在过去十几年前好像很简单,学生只要会画、能动手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的设计行业发展越充分,设计教育越普及,好像我们对培养目标的说法也越多,越发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出现了不同的表述,有强调针对社会实践能力的职业化教育,也有另辟蹊径追求创意与研究型人才。还有很多院校期望找到一种统一的模式标准以备大家参照执行。这些年管理层的评估体系更是一边倒地催生了很多人看不明白、但符合评估标准的模式。单一标准还是多元化,各执一词。其实环境设计行业发展到今天的实践已经证明,一方面,设计也是一个多元化的职业,需要各类不同的人才:创意型、管理型、操作型、研究型等。整个设计产业是一个有上下游、需要分工合作的、系统化的产业生态链条,需要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协作。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自身素质也是有差异的,可以发展的个人兴趣与专长也是有较大的差异性,过分强调统一标准不能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而一窝蜂地对某一类所谓高大上人才培养的趋之若鹜,如近些年单一的强调创新型、创意型人才的培养,是否也是一种变相的“一刀切”。(一)设计师的核心素质。如前文所述,虽然说环境设计教育应该追求培养多元化的设计人才。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素质仍然是其中重要的必选项之一,这好像与多元化是一个悖论。那什么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素质?概念创意、还是技艺、技术与工艺?这一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视角之间存在着争议。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处的位置给出不尽相同的答案。但是如果脱开具体的工作环境、经验和眼界的藩篱。从整体社会需求的职业差异着眼,其实又十分的清晰可辨。概念的创意不独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专美,很多的设计实践、甚至包括大师级的设计师成长的例子可以证明,非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出身的人也可以有很好的概念创意。如果我们的环境设计教育以此为立足的基石,何以有区别于其他人才的独特性。那么专精的技能、技术是否是本科环境设计人才教育的专业素质核心呢?且不说在本科教育有限的教学时间与空间内,其教学的对象能否达到完善的掌握,很多职业化或工程专业的教育也许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更有效,而且投入产出效率可能更高(近年来专科教育人才在业内更好用的口碑或基于此)。有鉴于此,那么什么是我们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独门武功秘籍?我认为,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才是一个专业赖以存在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照其他人才的差异化,你会明显地看出以功能需求和艺术情境并重的空间塑造与实施转化能力;由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形态的方法,恐怕才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不可替代的看家本领。然而,这一点恰恰在近些年专业教育中、在纷杂的的教学理念碰撞发展中、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弱化。我们经常看到的学生作品是逻辑严谨、精细的理论与概念分析,却没有了精彩的“形态”下文;亦或精彩的“形态”呈现却看不到前面的概念“脉络”上文。这样的人才如果再没有优秀的基本文化素质,也许一个其他什么文科专业的学生或电脑培训班的学员就足以对其构成职业竞争威胁。(二)专业能力——“过程”还是“表现”。“过程”还是“表现”,一直是多年来本科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纠结和左右摇摆的问题之一。多数的独立设计院校基于其美术学造型艺术的传统背景,“表现”一直被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所重视,而且成为了相对传统的教学体系特点,甚至成了教学质量优劣的指标。近些年由于国际上以强调创意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引入,强调概念、强调过程。形成了一种“去”表达的设计教学观念,其重视内在真实问题的解决,放弃过度追求表面样式“表现”的模式,在国内设计教育过去过度注重表面“装饰”的大背景下有积极的意义,但过度追求“过程”,忽略了“表现”的必要性,也同样带来了其他的问题。这一矫枉过正的直接结果,是当学生有时有一个很好的概念创意,但却不能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创造形态与形式为主的设计行业,形式的“表现”是设计的重要手段,某种意义上,“表现”即“设计”。光有概念不行,能够用恰当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优美形式的本身也是起码的设计能力底线。因为说到底,设计不是靠文字和观念打动人的,最终的成果还是要“表现”出来。在当代,因为技术的进步,有如此多的优良“表现”手段,你不能用注重过程来推卸“表现”不利的结果。与“表现”能力不足相对的另一种状态,是“表达”的过度和不专业。近年来,在环境设计专业领域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的风气,专业教学中,学生的设计“表现”过度渲染视觉效果,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视觉信息,可很多基本的设计必要内容却没有呈现,设计表演化、娱乐化。产生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要追踪起来应该说有几条影响路径。其一,行业市场的导向问题。多年来因为行业市场内设计决策评价体系的“不专业”,专业管理体系中非专业主体的话语霸权,导致了专业设计“表现”的“非专业”的趋向。娱乐化、表演化的表达,如各种漫游视频的滥觞。其二,即使是很多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如各种竞赛,因为专业评价过程无法适应追求显示度与急功近利的目的,也造成了表面化的非专业的“表现”有相当“眼球优势”。诱导了专业教学不是按照专业性的诉求,而是以这些表面化的活动需求来定义专业“表现”。其三,近年来数字化媒体、图像媒体的快速扩张增长,读图时代的到来,客观上使图形表现渗透到日常各个领域,这种泛化也冲击了专业“表现”的边界,模糊了专业表现的规范性。(三)两种不同的人才教育培养倾向。“仰望蓝天与脚踏实地”、“理想与现实”、“向左走向右走”……这些都表明了两种极端状态和人们在这两种状态中的纠结,当事物的发展发生转折时,当人们对自己的方向面临选择时,就如今天的中国社会,历史好像到了一个纠结的时代:国家是继续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还是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设计师是继续简单的山寨古今中外获取商业快钱还是关注社会与自然并脚踏实地的改变世界?学校是追逐现实的市场需求还是为未来的理想提供一些幻想家……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目前环境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各个院校的教学取向与学生的设计课题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职业化的务实实用与有一点点理想的“浪漫”畅想。“务实”还是“浪漫”,一直是这几年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争论的焦点。务实的固然有现实意义。而随性的有点超脱的思考与探究,在当下中国过度现实的社会境况下也殊为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呵护。其实,在中国这个惯于一边倒的“主流”语境下,值得警惕的倒不是过度现实的职业化教育会否拖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后腿,反倒是培养人才上的不接地气,好高骛远,盲目的以外来的理念为目标。却忘了外来的教育体系也是以他们自己的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学术和人才的培养也都很务实。而我们现在一味强调的观念性、研究性,其所关注的问题、或所借助的方法却往往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缺少衔接,造成了我们设计教育的一个怪现象,务实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很好用,但却被那些所谓高大上的研究性学校所看不起。而高达上的所谓研究性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材却很多时候却很难适应现实设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地气”。我们该如何走确实是值得思考。(四)精英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当下设计行业的激烈竞争也传递到校园内,设计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及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特征,使其强烈的受到社会现实的冲击。不管是出于虚名还是出于实际的功利目的,每个学校都在为自己争取心理的制高点。夸夸奇谈也好,暗中较劲也好,都把“精英培养”挂在嘴边。至于什么是精英?精英如何培养?精英都是一样的吗?各人的语境不同,会有非常不同的理解。但显而易见的是有些属性是精英必须拥有的:其一,精英一定是少数人,否则何以为“精英”,所以铺天盖地的全民运动似的“精英”培养,很有些象不顾现实的拔苗助长;其二,精英一定是“去粗存精”,且“粗”的数量与“精”是成比例关系的,如此则出现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粗”要有足够个基数,否则无以满足去粗取“精”的比例;二是萃取的过程对获得什么样的“精英”至关重要的。萃取的过程是哪个环节?是入门的考试过程,还是后来的教学过程,哪个对“精英”的形成更有意义?从现在的学校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入门的筛选过程对人才类型影响颇深,它基本决定了你所获得的生源类型,也对后来的专业成长起了很大的诱导作用。那么教学过程对于人才类型的意义是什么?其三,精英是否也有各种类型?“学术研究”与“创新素质”被很多的院校定义为精英的属性,所以教学的“学术研究”与“创意培养”成为了主导,对一些技能型、技术性的知识弃如敝履。学术研究是什么?研究是否也有很多种类型?观念与理论的研究必不可少,而技能与技术层面的研究是否也不可或缺?难道动手操作就不是研究?我们很多学术评判标准中,充满了疑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士大夫思想。客观地说,研究与创意的媒介应该不仅仅是脑细胞,也有我们的双手。动手能力强的也是精英。记得曾经有一位前辈说过,过去的高等院校之所以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骨干,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其实验室中有一批技艺精湛的技术工人。他们是落地那些学术理论专家的思考、成就科学成果的基础。其实,中国在近现代的学术研究与思想创新上对世界鲜有贡献,这个时期的很多所谓科技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这些技术工人在技术和技能上的填补空白与自我完善。社会的历史实践证明:“精英”应该是多元的。

二、评价体系对教学的影响

对事物的评价体系决定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这不是什么新的观点,但是在很多的现实事物中,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个规律。结果是建立了某种评价体系后,所产生的结果与其建立的初衷出现错位。(一)评价体系对教学成果方向性的影响。环境设计专业发展到今天,院校间因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的差别显现出明显的不同。所带来的是对教学目标的影响。比如在毕业设计开题的操作方式上的两种不同的模式:其一是:以毕业设计为中心,开题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设计项目的确定及对设计项目相关的背景资料的调研与收集,学生介绍的内容主要是设计课题的基础资料、相关调研及自己对课题的分析。通过开题阶段的准备工作确定了未来设计课题的概念与总体走向。其二是:其特征是以论文研究为主,开题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据预定的设计项目课题,经过广泛的文献检索与调研,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毕业设计课题相当于论文研究的案例或应用实例。学生介绍的主要是与论文研究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计划,还有相关的文献检索情况。通过开题阶段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令我意外的倒不是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而是通过比较发现我们自己的努力目标与结果之间的不吻合。不论是教育部、大学这几年的教学理念,还是我们自己对艺术设计学科的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认知,都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中,也是强调以“毕业设计为核心、论文为辅”的指导思想。可是实际上往往是南辕北辙。其原因也是缘于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与管理体系的变化引发了问题。当我们随着院校调整由原来的独立美术学院变成为在综合性的理工科大学中的二级学院后,在教学评价体系及具体的指标上都要符合大学的总体要求,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理工类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毕业设计的课题成果体现主要是以论文的形式,所以对毕业设计课程的很多具体指标要求都是对应这种学科特点的。比如:对各种文献及理论工作的定性定量的教学要求;强调论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对论文进程的各个阶段都有详细的对应要求和考评。而操作实践的环节(在我们艺术设计学科即为毕业设计)则成了论文的实验手段,成为了附庸。这种评价体系产生了弱化设计实践的后果。这一问题已曾经引起了我们很多人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程应该以设计实践为主。因此在美术学院的教学指导方向上,这两年也是不断地强调毕业设计课程以设计实践为主。论文只是一个附加的训练。即“毕业设计为核心、论文为辅”。但是尽管主观上强调这样的一种宗旨,实际上的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仔细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在现有的毕业设计环节教学中对论文的教学要求及评价体系十分清晰、明确、完整(因为大学的评价体系如此),而对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则相对模糊,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造成学生对要求明确、对最终成绩有影响的部分更用心,而对相对模糊的部分则比较忽视。这里就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第一,学校的类型对教学的影响,理工类的综合大学,在教学要求和评价指标上都有很强的理工类特点,都是对课题的选定注重论文的研究。这一特点决定了其课题的教学方向偏重于论文的特点。而艺术类院校更强调实践,很多对论文并没有明确细化的要求,因此成果以设计为重点。第二,教学要求、评价指标对教学的影响,即使是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要求,但如果没有与之相符合配套评价和管理细节,也还是会出现事与愿违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教学结果不符合我们的目标,也在主观上试图扭转这种情况,但由于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中没有相对应的细化管理规则,造成学生会随着评价体系的导向进行自己的毕业设计课程。偏离教学目标。(二)评价指标的多元。有些学校对教学水平的评估,提出了追踪的几项指标: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学生毕业工资水平、学生跳槽频率、学生美誉度。不可否认这些都是非常客观的指标,也是对教学和学生选择学校专业非常具有指导性的指标。可问题是客观现实与追求的理想并不总是一致。人们会因为不同的理想而选择不同的客观指标。在现实中的每一位教师,由于他们对设计的意义与价值的观点不同,对同样的学生或作品经常给出不同的评价。我们一直是一个追求大一统的民族,在价值观念上也常会以追求“唯一真理”为标准,经常会在评价体系上提出“保持一致”、“紧紧跟随”、“与xx接轨”。并不崇尚个性的与众不同。哪怕是在艺术领域推崇的所谓的“个性”、“另类”,其实也多少有些虚伪,因为骨子里还是要追求“认同”。因此学习别人的经验、山寨别人的成果成了惯性思维。近几年的高校评估,其潜台词里也有“唯一真理”模式的影子。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勇于与别人不同确实很难。这个问题很多人虽然理智上清楚,但是在现实中能坚持独特、不从众确实是需要勇气。能够发现院校之间的不同与特点并不难,而更重要的是发现不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趋同”,各院校在各自的教学过程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性是可预见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发起各类交流活动的初衷——就是要在不同的差异中去发现、比较,才能不断地通过吸收、放弃自己或别人的一些教学理念、方法,调整出适合自己的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各自更清晰明确自己的特色。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专业分工合作、差异化竞争和多元并存。因此,每个教育个体或院校只要把自己的特色与定位做到最好,不必纠结与艳羡别人。

三、教学生态体系

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回对人的成长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影响。甚至一棵树或者一段墙。学校就像是一个陈年的老窖。环境的变迁表面上看来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教学体系、师资或一些硬件的资源影响不大,但实际上环境也是有灵性的,一定会影响人的气质。(一)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现代科学“混沌学”中的一个经典的表述,其基本的内涵是在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初始条件的任意微小飘移或变化,会由系统中参与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一系列的放大和偏移,并最终导致结果的极大变化。“蝴蝶效应”表明:系统性事物产生的结果对系统中的细节具有极大敏感性,极小差别都将会引起结果的巨大不同。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今天的教育体系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混沌”系统,教育者总是“期望”教育的过程象解析数学一样,以一个明确的公式,带入已知的条件,并最终得出确定的、或者说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很多时候,这是一个理想。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努力的试图影响教育的过程,使之接近我们设定的目标。影响一定会有,但是否是我们预期的?至少短时间看不出来。在漫长的教学和人才成长过程中。教学体系中的每个个体和部门就好像是煽动翅膀的蝴蝶。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周围掀起了扰动的波澜。比如是否能够提供学生固定的教室、宿舍与教师的距离、是否有公共的非正式的聚会交流空间等,这些变动虽然微小,或者不是直接的教学环节,但一定会对人才的成长产生某种影响。(二)人才成长是否完全是课程教学的结果?人才是否完全是课程教学的结果?课程教学能左右人才质量的程度有多大?我们是否夸大了教学过程的作用。尤其是优秀的人才的培养。其实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来看,教育只是一条以素质与能力训练为主线的人生经历。在这段人生经历的两边会遇到各种境遇,有风景也有波折。课程教学只是这段经历中的n分之一。与教学活动有关或无关的一个活动、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产生的影响也许都足以改变那课程教学那n分之一。我们所能做的应该不仅仅是那n分之一,在那但人生经历的两边多设出各种“风景”。教育的资源应该是多元的、超越单纯教学的综合系统。优秀的人才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个人的素质、学校的环境都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些人先天的素质就具有成为设计师的潜质,有些人则只是经过专业的设计教育混设计圈。不应该指望全方位的、事无巨细的、全包办似的定向教学体系的出现与成功。纠结于教学体系精确对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本身就是职业化的定向培养模式。与今天强调素质教育的高等教育目标实则是相背的。(三)教育体系也应包括产业机构。把眼界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就会觉得过于局限于一个小的视野很多事情无法厘清。“教”其实也要跨界,就是放到更大的范围去思考体察。虽然我们的专业领域是环境艺术设计,但是关注的问题不能局限于环境艺术专业范围之内,这个对老师,对学生是同样的,你要把你的眼界放得更大,你才能给学生的东西更多。过去把教育局限于学校,认为学校是教育产业。企业是接受成品出来从事某种职业。今天,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与增长量巨大的时代,我们应该去换一个思维——教育不一定仅仅是在学校,教育其实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教育要有一个更大的平台,学校可能只是一个起始,专业素质应该是从大学。而从业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熟练应该是在就业机构。所以教育,不应该把它认为是一个学校的门口开始,学校的出口结束。我们把眼界放宽一点,教育也是个跨校企的产业链。学校,社会机构、企业,与人才有关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有最好设计公司,最好的设计院校,共同去做专业教育这件事,在这个培养环境里边,使人才慢慢地去熏陶、生长,有可能比简单的学校负责上课教学,企业被动地等着人才出来要更有效。育人与用人两面没有相接的教育体系是一个断裂的链条。如果把这个过程做成在一起可能会更好。(四)社会文化也是教育生态体系的一部分。再从外界的大环境来说,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整体社会的主要诉求。也影响了学校教育的的状态,就好比“山寨”之于“独创”的争论,从理性的客观判断及主导的社会价值观来说,其实多数人都有共识及明确的判断。但是理性上能想明白与现实中能做到是两回事。在我们的社会及行业整体还满足于简单快速拥有的时候,特立独行的、漫无边际的随性思考及对过程的尊重、对细微体验的追求必然是一种奢侈。而“山寨”与“独创”其实就是这两种不同思想生态的结果。所以院校设计教育观念接轨国际主流理想状态的追求,在外在大环境语境错位的情况下多少有些无奈。学校不是脱离社会的真空地带,教学的状态是社会现实的反应。从更大的外部环境来看,还有一个中国国情与特色的问题,现代设计专业领域的系统化理论及教育体系几乎是完全引进西方的,诸如像包豪斯的学术及教育体系,但他们是否完全适合中国的文化与国情?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的特质一定会在设计中体现。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看出设计理念的背后的文化根基。尽管我们在设计教育中引入了很多现代西方的设计理论,但这些理论的背景多数是西方文化为根基的,拿到中国很多时候会水土不服,回到现实的设计市场中,这些舶来的观念还是会被文化的大海给淹没。中国文化特有的对待问题的态度,很有可能左右了对设计问题的看法。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可从日常小事可以看出。北京人爱吃涮羊肉,但是吃了几百年依然是手工切肉,切羊肉片的机器是西方人发明的。中国人喝普洱茶饼喝了几百年,但茶砖的破解依然沿用着茶刀这笨拙的方法,同样的西方人的咖啡也不好弄,但他们却发明了各种咖啡机。对待各种问题,中国人习惯于以磨炼技能来应对,所以产生了中国“功夫”。西方人则更多的是发明工具去解决问题。因此,某种意义上设计的观念体系与文化有关。因为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是与欧美完全不同的体系,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做事方式都有自身的特点。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文化体系会牵制着专业教育体系,它从文化上,从体制上,从很多方面来讲,与西方引进来的体系有一些冲突与不适应。或者说我们无法完全抛开我们自己的体系去全盘按照诸如包豪斯的体系去做。中国还是要接受中国的国情和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里我们怎么样培养出中国的设计师?这可能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提到中国设计教育,老是在拿包豪斯等作对比,但是中国毕竟是中国,我们要把中国的文化,跟现代设计结合在一起,要尊重我们历史,要有文化传承。我们要去探索一种,现代设计教育怎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四、在扁平的语境中寻找“个性”

据说过去丘陵地带各地方的人因为地理环境的隔阂,交通不便,各个聚居族群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所以语言及生活习俗差异颇多。而现代社会便捷的交通缩小了这方面的差距。四校活动也像便捷的交通一样,迅速抹平了不同学校的差异与个性。套用现在的流行语言,这个世界变得扁平,没有了差异带来的沟壑。原来那种明显的地域与教学风格的差异被迅速的“山寨”(借鉴)普及混合,使大家的学生作业成果看起来越来越趋同。这也许是四校交流活动有意无意的结果。在我们未曾可以设定交流的目标时,这也许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当他真的出现时,我们会深究和思考,这是我们要得结果吗?细究起来这种表面的趋同却隐含着本底的差异。表面的拟态与与生俱来的生存属性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外部教学生态环境与人才需求差异的廓形下,均值回归还是会左右结果的生成。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因为高铁和网络而变得扁平化而趋同的时代,追求差异也许是更难能可贵的。因此专业教育的化“个性”也许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月.“仰望蓝天与脚踏实地——向左走向右走”……[J].装饰,2012(08):14-15.

[2]苏丹.迷途知返[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苏丹.环艺教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宋立民.对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设的思考[J].设计,2017,30(7):96-97.

[5]吕帅.环境设计中的时间性审美[J].设计,2017,30(10):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