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2:01

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前言

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系统是建设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还可实现共享查询。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虽然我国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条件已经具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应召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公务员之家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参考文献: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政府网络化建设对策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IT(InformationTechnology)产业的迅猛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实现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公共行政事务公开,已成为各国政府建立面向21世纪廉洁、高效、务实政府组织的共同目标。“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实现现代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共享”,是今年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推进发展中国家政府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以政府上网为标志的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转变职能和改革机构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

(一)实施政府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有利于政府提高办事效率,简化手续,有利于健全政府政务公开、群众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新形势面向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NII)建设中,政府上网,建立“电子政府”是NII发展社会信息化五个领域之中(其他四个领域是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政府上网包括组织信息、网络安全、网站建设、应用系统、OA办公系统、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内容。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可以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与二次开发。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的有价值的社会信息资源占信息资源总量的80%以上,政府上网可以使这些数据资源“活”起来,并得以最大程度地共享,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建设电子政府、实现公共信息资源二次开发利用与共享,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中国“政府上网”的现状

公共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网络化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电信公用数据及多媒体信息网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奠定了基础。公用信息网络已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城市及发达地区的乡镇,覆盖全国的公用ATM宽带网络即将建成开通。目前电话网通达的地区用户基本上都可以拨号上网,1999年公用信息网络用户净增200万,总数达到350万。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和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为骨干的1234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IP电话出口带宽总量为56M,网络连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消费中。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上网工程在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外交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水利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都先后上网。全国34个省(含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可公开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发、网上便民服务、网上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涌现出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北京、广州、昆明、青岛等一批优秀政府网站,建立了法律、法规库,建成了县志(市志)、政府动态新闻、领导电子信箱、交通实时监控、网上报关打击走私、电子报税、政府网上招标等大量值得推广的网上应用项目。北京各区、县政府和委、办、局上网率已达94%,江苏省65个县、市已全部上网;山东全省有276个政府职能部门建起了网站;河南省实现了省、地(市)、县、乡全部上网。

(三)、制约我国政府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电子政府的建设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它涉及从政府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在实施政府上网工程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严重制约我国政府网络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政府部门缺乏对政府上网、建立“电子政府”目的、意义的系统认识和理解。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对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尽管按照国务院和省级政府的要求设立了上下对口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但大多没能切实履行其职能,有的形同虚设。部分领导对政府上网建设工程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此项工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服务潜力。

2.大多数政府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精通或者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国家公务员。在建立政府网站期间和建成之后,网站的实效性、安全性、长期性,以及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维护的复杂性特征,客观上要求上网部门必须有一批既懂业务、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国家公务员适时进行网站的在线维护,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故障。而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整个社会人才需求中呈供不应求的状况,需求缺口大。

3.部分政府部门在规划、部署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合理地制定系统方案在整个建设工程中尤为重要,但在决定政府是否上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时,绝大多数决策人往往不懂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即使是部门技术主管,也不具备对本部门上网工程的设计论证能力。因此,在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之前,应该邀请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进行可行性论证。然而实践中很多政府上网工程,往往是本级政府领导班子或主要领导凭主观意愿指定某一网络公司去做。这样一来网络系统建设不成功,反而造成高投入、低效用,既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又达不到预期目的。

4.政府部门与网络系统集成商/开发商(ISP/ICP)各自的不足造成了双方的矛盾。由于政府部门不具备自主开发系统和规划网络建设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只能求助于网络系统工程公司,即先由政府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提出具体要求,网络系统集成商/开发商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集成与规划,完成建网任务,实现政府上网。这也是国外政府组织上网通常采用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与网络工程公司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尤为关键。但现实情况往往是网络工程公司承建的项目达不到政府部门的期望值,加上政府部门传统的官僚作风,繁琐的财政审批制度,对技术处理的陌生,使得网络工程公司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大批技术人员进行各种维护,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额外投入。这样对承担项目的系统网络公司的积极性和热情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导致双方的合作产生种种矛盾,网络建成后维护变得十分困难。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得政府对信息化、政府上网的效用产生很大的怀疑,阻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5.网络的安全性阻碍了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国家安全和政府机密的部门更是如此。互联网不仅互连,而且互动,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匿名性与隐秘性的结合。加之网站(网页)自身仍然存在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更容易进行政治和刑事犯罪活动,如偷税漏税等。尽管今年5月颁布实施了有关互联网安全性的法规和规章,国内的软件公司也不断推出大量网络安全性保护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但是网上非法入侵者(网络黑客)仍然经常对政府部门的网站进行大肆攻击和破坏。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网站的正常运行,甚至破坏政府网站的体系结构,导致“网上政府”瘫痪,损坏了政府作为社会服务提供者、管理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政府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现存各种问题,在实施政府上网,建设信息化网络过程中,特别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加强政府网络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信息资源,应该尽快从“官本位”的行政观念转变到“民本位”的服务宗旨上,更新观念;建设政府网络平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改传统的行政手段为现代化手段。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系统网络公司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摒弃“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实现建设“电子政府”论证的规范化、决策的科学化、建设的优质化。另外,信息产业部及各地的电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工程的技术业务指导,注意推介成功的典型,搞好交流合作。

2.以人为本,“外引内培”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政府上网”对国家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技能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政府网络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公务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以复合型人才为标准的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电子计算机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是政府网络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党建设;执政能力

随着信息化成为21世纪的世界发展趋势,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进程加快,整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和人类的思维方式都在改变。党的机关和党的工作都面临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党务工作方式在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只有自觉地适应客观环境和主观世界变化了的情况,适时转变工作方式,迅速掌握网络手段,运用“电子党务”方式,有效整合党的建设信息资源,增强党的建设的效率性、参与性、民主性,才能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

事实上,电子党务并不是简单的党务工作电子化、实现“党的工作上网”那么简单,而是应当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原有活动方式的彻底改变,电子党务应是对传统党务工作方式的一场革命,将对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党组织的组成管理方式和党内权力结构形成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党建工作,作为电子党务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基础,研究其运行状态,分析其共性的网络特征与个性的党建特点,对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政党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社会及其政治事务逐步实现了电子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实现政党现代化,特别是执政党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党自身的现代化就是党自身结构、机制、功能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规范化,不仅包括价值理念、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制度机制的现代化,而且还包括实现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管理模式和服务活动的集约化和高效化。

要实现党自身的现代化,就不能回避当今主流社会电子化的事实,必须采用尽可能先进的科学手段,努力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信息技术本身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推进现代化的有效工具,同样也是实现党建工作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把网络化信息技术运用于政党建设,对政党的组织形态、权力结构和党员的思维方式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化信息技术对政党生态的影响

(一)对政党组织形态的影响

探讨政党的运行环境,必须关注正在变化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项具体体现和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商业、科研、教育、文化交流、新闻传播、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它的无所不在,使人类在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跨入一个全新的文明阶段,带给我们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和前所未有的社会繁荣及发展机遇。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高新技术在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网络与网络经济的成熟,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认识领域里,党内对于如何搞电子党务普遍缺少共识。认识上的不统一必定造成工作上的摩擦和阻力。比如,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由于党员的流动性增强,出现了部分游离党员和一部分党员无法过组织生活的情况,而且这种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同时,长期的党务工作方式造成部分党务工作者思维方式上的僵化,使得他们对于新的工作方式适应不了,就可能转化为行动上的抵制。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经过几千年形成的封建制度和农耕文化,封建意识和崇尚权力的观念还在部分党员心中根深蒂固。这可能与未来的电子党务的分权制和透明化的方式产生一些冲突。电子党务带来的变化,也必将使其受到一定的阻力。所以我们的组织理念急待更新。

信息社会的互联网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以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模式和运作为特征,基本消除了歧视,实现了地位平等的参与;它还真切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并已使全球一体化进程有了惊人的突破。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向各个方面蔓延,人和社会的生存和交往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政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一种组织形态,在信息社会里,其组织理念日趋活跃,组织形态日趋扁平化,组织人员日趋流动化。

(二)对政党权力结构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工作效率。随着网络功能的发挥和应用,政党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大范围、高效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对有关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可以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政党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通过与群众沟通,密切党群关系,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而党的日常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将极大提高办公时效性,有利于实现党的日常工作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电子党务有助于党内民主的充分体现,便于公民党外监督。党内民主是保证党的决策科学化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党员要参与决策,发挥手中的民主权利,必须获取充分的信息。电子党务的实践将为党员广泛利用其手中的民主权利来监督党的工作并参与决策,从而为充分实现党内民主开辟了便捷的渠道。此外,电子党务也便于党外公民监督的实现,有利于我党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信息网络化便于公民网上监督,可使监督信息灵敏、渠道通畅,对社会环境及被监督情况的变化有较强的感应能力;丰富了监督内涵,拓宽了监督截面,有利于消除对党的工作的神秘感,避免暗箱操作;增大透明度和监督力度,减少和消除腐败。

由于电子党务有助于减低政党的内部以及政党对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党内办事效率和党内民主程度因此趋高,党内事务逐步透明化和分权化,基于选举产生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将受到进一步的制约,党内权力结构的层级将逐步减少,而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则日趋变宽。(三)对党员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历史主体,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在于人本质的复归和全面发展或人的解放。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人的解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知识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和决定因素,只有掌握了知识并拥有知识创新能力,才能谈发展。社会交往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三大目标之一,现代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社会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世界交往是共产主义的两个前提之一,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交往首先提高个人生产力,保障社会生产力的保持和传播,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和发展。

网络是当代社会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比起传统媒介,互联网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是当今人们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及各方面最新动态的最佳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就是在更高的水准上实现党员的社会交往,加快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加速提高对高新技术和先进工具的使用能力,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素质,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之,电子党务的出现使党员的个体意识得以进一步复苏、个人意志得以更方便准确地表达,从而使党员的思维空前活跃,参与党务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网络化信息技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网络社会的兴起改变了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模式,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日趋突出,其对政治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过程、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主权、政府管理、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方面。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理性、一种新的生产力,可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的。政治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网络技术,任何先进的政党都不会漠视先进的网络技术,如德国社会党就宣称要成为一个网络党,利用互联网改进党的宣传方式,为党员提供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西方政党利用现代媒体加强自身建设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党的建设,就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占据信息网络化发展的主动地位,把信息力作为政党能力新的战略增长点,全面推进党务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

(一)电子党务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党处在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中,只有充分利用以网络化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才能有效增强党的力量,所以,党务电子化是党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合乎逻辑的选择。不放过一切信息资源,才能“知道一切”,“判断一切”。可见党必须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力的最新成果来武装自己,才有信息自由。因为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和发展要素,理应成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手段。很难想象,一个在自身建设的活动方式和物质载体上停留在传统落后状态的执政党,能够去敏锐地感受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可见党的先进性正是体现在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中。所以党建工作一定要积极借鉴各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因为党务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能否支配代表当代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只有学会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创造党建工作现代化的条件和基础,才能使党建工作更好地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体现、增强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在党的活动方式、工作方式及物质载体上大力创新。相反,如果党不能及时有效地采用现代网络等高新技术武装自己,那么,党就难以令人信服地保持先进性,达到与时俱进。

(二)电子党务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个现代化的执政党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以保证其社会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技术、新媒介风行全球,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随之出现在互联网上。网络社会不应是党建的真空地带,更不能成为党建盲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虚拟空间中的积极思想成果,扩大党在网络上的领地,在这新的领域巩固党的执政的思想基础。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既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回击以“”组织为代表的国内邪恶势力挑战的需要,也是主动适应当代信息网络化的特点,以改革的精神来探索党建新方式、新模式的尝试,这样才能做到守土有责。

当前,我们在互联网上开辟党建阵地的实践还相当薄弱。对于网络这个阵地,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错误的东西就会占领,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部分充斥大量反动、迷信、黄色内容的网站传送腐朽生活方式、颓废生活观念,引导和诱惑一些意志薄弱党员干部陷入美丽的陷阱,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严重扭曲和错位,丧失了党员的先进性。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党员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党也必须消解网络上腐朽思想的影响,净化网络空气,弘扬主旋律。我们应积极主动地推进党报党刊开设网络电子版,及时完善中文界面的网络党建系统。统筹规划党的新闻、外宣、理论文化、宣教等网站、页面,在宣传内容、形式上进行不断创新,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在网络占有相应的地位,使社会主义价值准则深入人心。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4

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南政〔2006〕综96号)精神,为发展我市农村客运市场,规范农村客运管理,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工作,结合我市农村客运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培育扶持符合规范的农村客运企业,增加农村客运运力,解决农民“乘车难”和农村学生周末运输问题,促进农村客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不断提高农村道路状况和路面等级,不断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到2010年95%以上的乡镇所在地建有客运站点(其中85%有五级客运站),9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旅客候车亭,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通客运班车目标,班次时间合理,车辆大小适宜,农村客运公交化循环运行,基本形成农村客运班线网络,农村客运的安全性、方便性明显提高,舒适性逐步增强,客运票价经济合理,农民出行“走得安全、走得方便、走得经济”。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武夷山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交通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局、公安局、财政局、安监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教育局、物价局、建设局、环保局、城乡规划局、交警大队、公路局、公路稽征所、运输管理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运输管理所,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工作。

四、农村客运的运输管理

1、经营主体:经营农村客运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并严格实行公司化经营,鼓励实力雄厚、服务质量好、具备资质的企业投资农村客运市场。

2、线路的审批与管理:农村客运汽车必须在符合安全条件的等级公路上运行,对于暂不具备安全条件的非等级公路,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道路状况后再行开通。对拟通达客运班车的农村公路要由交通、安监、交警、运管、公路稽征等部门共同堪察路况,并确认安全可行后才能开通客运班车。农村客运线可以实行多点、多线路灵活的方式运行,但是不得擅自窜线、越线或改变经营范围,否则取消公路规费优惠政策待遇,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农村客运的运行线路、班次及站点,由运管部门根据乡(镇)、村和客运企业协商意见核定,运管部门依法核发经营区域牌和区域核准证,并报南平市运管、交警和公路稽征部门备案。

3、车辆管理:城区至乡(镇)的客运线路必须使用中小型客车(原则上不超过19座),乡村道路根据路况及客源情况,选择中小型客车或符合标准的汽车型双排座小型货车(载质量0.75吨以下);享受农村客运优惠政策待遇的客运车辆,必须喷上“农村客运”等醒目的文字、标志,有条件的可以统一车身颜色;从事农村客运汽车型双排座小型货车要在车辆外侧醒目位置标明“货厢严禁载人”的字样;所有农村客运车辆的车身上必须标明载客人数、运价标准和监督电话,并在《道路运输证》经营范围登记栏和线路标志牌上注明“农村区域营运”;交警部门根据运管部门确定的运力投放量发放农村客运车辆牌照;从事农村客运的车辆,必须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各种保险。

五、优惠政策

对于新开通的农村客运线路,给予车辆税费征收上的优惠待遇,降低经营成本,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道路旅客运输,推动农村客运事业的全面发展。

1、农村道路客运企业上缴的各项税收,地方财政所得部分的60%返还给企业,40%返还给乡镇,用于扶持农村客运发展和农村客运管理,免征农村客车工商行政管理费。

2、2006?2007年度,享受优惠政策的农村客运车辆的养路费、客运附加费、运管费全额免征。

3、2008年开始,享受优惠政策的农村客运车辆的养路费、运管费按国家规定的应缴标准的30%征收,客运附加费按国家规定应缴标准的10%征收。

4、对于农村客车,投保时按不高于标准费率80%的标准缴纳各种保险,视同保足。

5、车辆技术等级评定、车辆二级维护竣工上线检测费减半收取。

本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及对象是:本市境内乡镇至行政村或乡镇、行政村至行政村之间,以及毗邻县乡镇至行政村或乡镇至乡镇、行政村至行政村之间,不经城区的农村客运线路与车辆(不含2005年1月1日之前开通的线路)。对于城区与乡镇之间的尚未开通客运班车、经营效益差的路线和车辆、学生周末班车,经批准也可享受此优惠政策。

鼓励现有的客运车辆面向农村延伸线路,凡是延伸农村线路的客运车辆,可按延伸线路的比例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六、运价管理

农村道路汽车客运的票价不得高于规定的标准,允许下浮。具体由市物价、运管部门根据车型和营运车线路核定,并报南平市物价、运管部门备案。农村客运应使用地方税务部门统一监制的专用票据,明码标价,并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监督。

七、客运站场的建设与管理

建设与农村客运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个五级以上的客运站,每个行政村原则上建设一个公交站点式的候车亭。对于乡镇、街道建设的第一个客运站。省交通厅给予补助资金35万元;对行政村建设候车亭的,原则上每个补助5000元,不足的部分需要各乡(镇)政府、街道办解决,各乡(镇)、街道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完成客运站的建设,并纳入乡镇创业竞赛考评内容。站场建设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乡镇与行政村建设规划要求。发改、环保、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免收行政审批费用,国土资源部门提供行政划拨土地。

目前乡(镇)所在地有客运站的,依托客运站实施源头管理,执行省、市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对客运站管理的相关规定;乡(镇)所在地没有客运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提供必需的场地作为临时停(发)车场,并负责监督管理;停(发)车场按客运场站管理规定收费,停(发)车场的经营主体同时负有安全管理责任。

八、农村道路的完善、维护与管理

由市政府组织力量完善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及安全标志的设置,提高道路安全行车标准,加强辖区内农村道路的日常养护和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九、农村客运的安全管理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及公安派出所要严格依照《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公安局关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南政办〔2005〕68号)要求,做好各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运输企业应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司乘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强化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督,并指定专人负责运输现场的调度与管理;要严格执行公安部、交通部、国家安监总局关于达不到夜间安全通行条件的三级以下(含三级)山区公路夜间(22:00至次日凌晨6:00)禁行客运班车的规定,调整发车时间,合理安排运力。

交通部门负责加强驾驶员的安全管理和车辆技术安全检测的监督,加强路面监控和反超载工作。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政府网络化建设对策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IT(InformationTechnology)产业的迅猛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实现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公共行政事务公开,已成为各国政府建立面向21世纪廉洁、高效、务实政府组织的共同目标。“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实现现代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共享”,是今年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推进发展中国家政府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以政府上网为标志的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转变职能和改革机构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

(一)实施政府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有利于政府提高办事效率,简化手续,有利于健全政府政务公开、群众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新形势面向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NII)建设中,政府上网,建立“电子政府”是NII发展社会信息化五个领域之中(其他四个领域是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政府上网包括组织信息、网络安全、网站建设、应用系统、OA办公系统、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内容。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可以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与二次开发。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的有价值的社会信息资源占信息资源总量的80%以上,政府上网可以使这些数据资源“活”起来,并得以最大程度地共享,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建设电子政府、实现公共信息资源二次开发利用与共享,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中国“政府上网”的现状

公共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网络化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电信公用数据及多媒体信息网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奠定了基础。公用信息网络已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城市及发达地区的乡镇,覆盖全国的公用ATM宽带网络即将建成开通。目前电话网通达的地区用户基本上都可以拨号上网,1999年公用信息网络用户净增200万,总数达到350万。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和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为骨干的1234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IP电话出口带宽总量为56M,网络连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消费中。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上网工程在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外交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水利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都先后上网。全国34个省(含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可公开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发、网上便民服务、网上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涌现出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北京、广州、昆明、青岛等一批优秀政府网站,建立了法律、法规库,建成了县志(市志)、政府动态新闻、领导电子信箱、交通实时监控、网上报关打击走私、电子报税、政府网上招标等大量值得推广的网上应用项目。北京各区、县政府和委、办、局上网率已达94%,江苏省65个县、市已全部上网;山东全省有276个政府职能部门建起了网站;河南省实现了省、地(市)、县、乡全部上网。

(三)、制约我国政府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电子政府的建设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它涉及从政府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在实施政府上网工程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严重制约我国政府网络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政府部门缺乏对政府上网、建立“电子政府”目的、意义的系统认识和理解。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对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尽管按照国务院和省级政府的要求设立了上下对口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但大多没能切实履行其职能,有的形同虚设。部分领导对政府上网建设工程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此项工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服务潜力。

2.大多数政府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精通或者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国家公务员。在建立政府网站期间和建成之后,网站的实效性、安全性、长期性,以及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维护的复杂性特征,客观上要求上网部门必须有一批既懂业务、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国家公务员适时进行网站的在线维护,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故障。而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整个社会人才需求中呈供不应求的状况,需求缺口大。

3.部分政府部门在规划、部署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合理地制定系统方案在整个建设工程中尤为重要,但在决定政府是否上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时,绝大多数决策人往往不懂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即使是部门技术主管,也不具备对本部门上网工程的设计论证能力。因此,在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之前,应该邀请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进行可行性论证。然而实践中很多政府上网工程,往往是本级政府领导班子或主要领导凭主观意愿指定某一网络公司去做。这样一来网络系统建设不成功,反而造成高投入、低效用,既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又达不到预期目的。

4.政府部门与网络系统集成商/开发商(ISP/ICP)各自的不足造成了双方的矛盾。由于政府部门不具备自主开发系统和规划网络建设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只能求助于网络系统工程公司,即先由政府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提出具体要求,网络系统集成商/开发商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集成与规划,完成建网任务,实现政府上网。这也是国外政府组织上网通常采用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与网络工程公司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尤为关键。但现实情况往往是网络工程公司承建的项目达不到政府部门的期望值,加上政府部门传统的官僚作风,繁琐的财政审批制度,对技术处理的陌生,使得网络工程公司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大批技术人员进行各种维护,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额外投入。这样对承担项目的系统网络公司的积极性和热情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导致双方的合作产生种种矛盾,网络建成后维护变得十分困难。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得政府对信息化、政府上网的效用产生很大的怀疑,阻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5.网络的安全性阻碍了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国家安全和政府机密的部门更是如此。互联网不仅互连,而且互动,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匿名性与隐秘性的结合。加之网站(网页)自身仍然存在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更容易进行政治和刑事犯罪活动,如偷税漏税等。尽管今年5月颁布实施了有关互联网安全性的法规和规章,国内的软件公司也不断推出大量网络安全性保护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但是网上非法入侵者(网络黑客)仍然经常对政府部门的网站进行大肆攻击和破坏。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网站的正常运行,甚至破坏政府网站的体系结构,导致“网上政府”瘫痪,损坏了政府作为社会服务提供者、管理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政府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现存各种问题,在实施政府上网,建设信息化网络过程中,特别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加强政府网络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信息资源,应该尽快从“官本位”的行政观念转变到“民本位”的服务宗旨上,更新观念;建设政府网络平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改传统的行政手段为现代化手段。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系统网络公司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摒弃“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实现建设“电子政府”论证的规范化、决策的科学化、建设的优质化。另外,信息产业部及各地的电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工程的技术业务指导,注意推介成功的典型,搞好交流合作。

2.以人为本,“外引内培”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政府上网”对国家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技能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政府网络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公务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以复合型人才为标准的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电子计算机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是政府网络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6

应该看到,目前我们所运用的信息收集、处理、传递方式,决策方式和政令方式,已经明显地落后了。如果我们拥有健全、快捷、安全的信息传输网络,建立和利用统一的民政业务处理平台,整理、分析和利用各类民政信息,传递、各种决策意见和各类政令,我们掌握的信息就会更全面、更准确,更有参考价值,我们的决策就会更及时,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工作效率就会更高,管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社会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还应该看到,我们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水平,仍明显地落后于依法治国的步伐和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将民政工作的所有方针、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及时、迅速、全面地公布于众,并通过信息反馈,听取群众呼声,接受社会监督,采纳合理建议,纠正决策偏差,加强工作指导,我们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进程就会大大推进,民政工作的整体水平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还应该看到,我们对民政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的利用还很不充分,用社区建设整合各项城市民政工作也才刚刚起步,这是制约民政事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成为电子政府的重要一员,就能够使民政工作多元化这一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的整体优势,就能够及时、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成功经验,使我们的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有效,更具时代特色,就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为基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正是基于以上诸多原因,应该大力加强民政信息网络化建设,重点放在“两大工程”,即“数字民政工程”和“民政便民工程”。

一、“数字民政工程”是民政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基础,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首先,应集中力量建设部、盛地三级民政部门信息网络硬件设施。各级民政部门都应抓好自己的机关办公局域网建设,实现机关内部的网络化、无纸化办公,并尽可能地淘汰过时的电话线拨号接入方式,采用目前高速高效的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逐步构成覆盖部、盛地(市)乃至县(区)、街道、居委会的各级民政高速宽带网络。这种高速宽带网络建成后,可实现全国民政系统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具备传送数据、语音、视频功能。届时,不但可以利用这一网络传送数据,还可以利用这一网络通电话,召开全国民政系统视频会议。

其次,在这一网络上,建立分布式民政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开发管理和分析这一数据库的通用民政业务软件平台。这里的“民政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就是将过去所有以纸面形式存储的民政有关信息数据,全部输入微机网络,主要包括:安置方面:历年安置退伍士兵、部队退休干部人数及存在问题。救灾救济方面:包括历年本地受灾情况、救灾费用发放以及未来灾情的预测。低保方面:本地受低保的人数及人员状况分析。社会事务方面:历年的火化率、每年的结婚人数、离婚人数。社会福利方面:福利院、敬老院基本情况,福利企业及安置残疾人情况。行政区划方面:区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所辖区域、民政对象总人数、勘界资料信息及地名档案信息。优抚方面:包括本地的各类优抚对象人员数,每年所需的优抚对象优待费用,当地烈士及烈士陵园情况。民间组织管理方面:包括当地合法社团基本情况,民办非企业单位运营状况等。干部人事信息方面:主要是反映当地民政机关人员成份组成情况。其它,如当地老年人及老龄工作情况等。将所有的这些过去存于纸面的数据信息存入民政信息网络数据库,这将构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系统。所谓“分布式”,就是数据库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地方的网络服务器上,民政部有民政部的数据库,省民政厅有省民政厅的数据库,烟台有烟台的数据库,威海有威海的数据库。像这样分散在全国各地,由民政网络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分布式民政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所谓“通用民政业务软件平台”,应是由民政部统一开发研制并逐级向下推广使用的软件平台,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宽带网络有效连接的。采用通用软件平台,既避免了各级民政部门软件的重复开发,造成资金浪费,又可以使全国民政系统软件平台按统一制式配备,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一步工作的目标,就是实现通过“通用民政业务软件平台”访问“分布式民政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在权限许可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手中的电脑访问千里之外的任何民阵信息资源。

再次,研制运行在通用软件平台上的专项民政业务管理软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民政业务管理软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民政软件平台上运行,它们与信息数据库是“前台”与“后台”的关系。通俗来讲,一个数据库就是一个仓库,里面存储着所有的数据信息,通过民政业务管理软件,才能把有关数据信息从仓库中提出来使用。民政业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应与民政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内容相对应,应包括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灾害信息管理、婚姻登记管理、社团管理、以及来信来访处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优抚安置管理等软件。随着民政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现有的部分软件已不适应网络化的要求,将逐渐被淘汰。目前看来,民政业务管理软件开发应选择占据主流地位的InternetExplorer(网络浏览器)模式,这种模式更加突出了网络化的优势作用,不像传统软件有繁琐的安装过程,只需得到相应的权限许可后登录到网络上,即可使用相应的业务管理软件。同时,软件的维护、更新和升级只需在网络中心的服务器上进行即可,而不必在每一个工作站上都进行一遍。当然,业务管理软件的开发也应遵循由上而下统一规划的原则。

“数字民政工程”建成后,各级民政干部可以通过这一网络,利用通用民政业务平台灵活地查阅和分析民政业务信息,利用专用业务管理软件处理各项民政业务,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行政管理,从而实现民政工作的现代化。还可以使各级民政机关领导及时掌握本地及所辖区域的民政工作状况,做出迅速、合理的决策。

二、“民政便民工程”是“数字民政工程”的拓展,是将民政信息网络深入基层,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

便民工程概括来讲应是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民政信息资源及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并构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在社区服务工作者与社区居民之间架起方便的桥梁,进而结合数字民政工程的建设,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一个信息化建设工程。“民政便民工程”,这在目前看来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建设难度甚至远超过“数字民政工程”。下面从几个主要方面剖析一下: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便民工程的实施和发展,有赖于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网络、管理机构、人力资源、规章制度等。这其中最根本的是便民工程信息网络系统的软、硬件建设。硬件建设同“数字民政”一样,必须有相当规模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以一个县市区为例,在这一个区中至少应建设一个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的网络中心,至少应建设一个响应社区居民需求的呼叫中心,这两个中心就是金字塔的塔顶;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都应配备微机并通过宽带接入网络,就是金字塔的塔腰;到了社区居民家中,就是金字塔的塔底了,应尽可能地配备微机并接入宽带网,因为微机和宽带网是目前最高速高效的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热线电话的方式拨入呼叫中心,另外,对于特殊的用户,可考虑采用单键呼叫的模式接入呼叫中心。软件方面需开发便民服务网站、地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数据库及相应的操作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就是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的“数字地图”,这种技术目前已逐步成熟,在众多领域中广泛应用。在社区服务方面可考虑采用的模式是,和我们通常所看到的纸面地图一样,在网络上的数字地图中标注出各个社区、每条街道等详细内容,再同电子商务等技术有机结合,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服务。举个例子,过去我们想看场电影,得到电影院去买票,然后到影院里去坐着看。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在网上浏览,即浏览网上的数字地图,走到电影院门口,用鼠标点击进入,电脑屏幕上显示出该影院所有的影片,选中想看的影片,通过电子商务付出相应的费用后,就可以尽情欣赏了。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当然,这也需要完善的网络硬件设施和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作后盾。做好上述软、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的同时,还要抓好有关配套工作。配套工作主要是建立社区服务者队伍和社区服务机构,并要具备相应的服务设备和手段,做到服务需求的反映渠道畅通、方便快捷,提供服务的手段齐备、服务优良。

二是民政便民工程应包含的业务内容。便民工程是为居民服务的,其服务范围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即居民家庭生活方面服务;社会保障方面服务;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方面服务。便民工程从长远发展来看,要起三方面作用:即要架起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居民与民政以及其他部门之间的桥梁;居民与社区服务部门之间的桥梁。这三方面作用,要发挥两个效益:一是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为民政部门、乃至政府工作提供数据,为科学决策服务。便民工程是一个为居民服务的工程,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是便民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应按照居民的意向、服务需求设计便民工程规划,确定优先项目次序,不断扩大便民工程向居民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做到将居民从出生到去世的生命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需要民政部门和其他组织服务的全部问题都包拢进来,使便民工程完全是一个以居民为中心的服务工程。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7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学科信息门户/信息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导航/信息服务

【正文】

1内容分析法概况

1.1发展历史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发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有效描述传播内容特征和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重大成就。这项工作不仅显现出内容分析法的强大作用,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内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战后,内容分析法在传播领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发表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决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开始成为网络信息组织、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热点。

1.2定义

按照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在运用到图书情报领域时,内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观、系统和定量原则,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数据计量、比较、分析和推理,描述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发现学科空白实现学术创新、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2)实验室式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数据搜集、编辑、整序和分析[2]。

1.3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定性、定量相结合。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图和假设,对分析单元和程序进行质的规定。以定性为基础,再采用统计、计量等定量方法和数字、图表等描述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最终还将回归到内容的解释和深化的定性层面。(2)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献的内容特征可以通过符号群(包括语词、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元素等,其中语词是最常用的符号群)来体现,而且同一符号群在同一文献中具有相同的意义[3]。人们是通过对符号群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外在客观信息的计量来了解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的,这就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为实施者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3)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和分析框架建构上。内容分析法一般是对一段时间的(通常是5年-10年)、连续稳定的、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跨度、数量要求、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限定。在分析单元和框架体系上要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样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备、可信的特征。(4)统一性。内容分析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选择样本上必须按照统一的程序,保证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保证长时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学科信息门户概况

2.1定义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简称SBIGs)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4]。目前,国外都开展了各种学科信息门户项目,例如:欧洲的Desire项目、美国的Infomine项目、英国的RDN(ResourceDiscoverNetwork)项目、SOSIG(SocialScienceInformationGaterway)项目等等,国内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项目、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和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等。

2.2特点

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学科信息门户建构的要求:(1)专业化,在资源选择上要选取学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资源描述和组织上要依据专业词表和分类法,对门户要经常更新和专业测评;(2)集成化,将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服务;(3)知识化,信息资源强调专而精,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与服务;(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的检索浏览方式及资源导航模式,并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帮助[5]。

2.3研究内容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要求来开展,内容有:(1)信息资源的选择研究,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涵盖的资源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制定选取标准、流程规范和搜寻控制策略;(2)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资源的整合策略、资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资源的组织方式、知识挖掘;(3)信息服务研究,包括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平台检索研究、信息导航研究和个性化推送服务;(4)技术研究,对建构学科信息门户的各种智能技术研究。

3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

3.1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学科信息门户是一种在网上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在信息资源选择、组织和服务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内容选择上不仅强调完备性,而且更强调一定的指导性,要能够反映学科热点和前沿,在信息服务上,要能够针对个人研究情况的转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前出现的各种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还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因为缺少量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人为差异,而且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科核心资源、基本资源和边缘资源,还能够分析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保证资源组织内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方面,目前的发展还远未完善:信息导航还主要依据专家意见,不够客观;推送服务主要是依据用户提供的要求来进行自动检索和发送,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跟上用户的动态研究状况。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是从公开资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查询内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研究内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料推送等个性化的服务。

(2)可行性。首先,内容分析法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学科信息门户要求信息资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范围和质量以及组织方面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特别强调内容挖掘和知识内涵。而连续性、系统性、标准化也正是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要求,并且内容分析法就是要从数据的分析中提炼内容主题,能够满足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知识要求,还能够弥补现存资源标准定性多、定量少的缺点,使学科门户资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内容分析与信息建设和服务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可以作为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基础。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导航建设框架和技术[6],朱少强等研究了内容分析运用于文献群隐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论和方法[7],毕达天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字信息分析中的应用[8],缪其浩利用内容分析考察了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9],张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10-11]等。这些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能够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选择、导航和知识挖掘,并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2具体应用内容

(1)信息资源选择。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门户专业性、知识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资源选择都制订了各种标准,例如SOSIG从内容、形式和选择过程确定筛选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组织和时效性[12]。但这些标准还局限在质的规定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可以达到量的限定。在进行全方位信息选择之前可以先选取消范围的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制订可量化的信息选择标准。仅以确定信息选择的相关性标准为例,首先,选取某些体系完备、发展稳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对其中的文章或网页里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规范和合并,然后对索引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语义分析和特征提取,从而确定学科研究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反过来,这三种类型词汇在各个信息源中出现的频次可用于确定某一资源与门户建设目的的相关性。按照样本结果,可以订立便于计量和操作和全面资源搜寻标准和策略。

(2)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分析与数据挖掘、语义结构和知识发现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显信息中发掘其隐含的有用知识信息,这种隐含信息可能信息创造者自身也未意识到,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备、深入。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创建分析类目时,要将意义相同、相近和相关的分析单元进行归类整合,因而分析类目可用于描述资源之间的参照关系,并建立符合网络资源特点的动态词表。

目前主流的资源组织方式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作为受控语言,需要依据分类法或主题词表,而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更新往往滞后于动态的学科发展形势。如前所述,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反映学科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体现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再通过分析单元的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学科研究词库。而且词库产生的分析结果能进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内容分析只需下载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文本并用原来开发的编码程序执行分析,研究趋势、重点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发生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反映。每当加入一个新问题,内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开展的时期再次分析,不受时间限制[13]。可见,采用内容分析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适应网络和学术研究特点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

(3)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学科信息门户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是资源创建者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信息导航服务、检索服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提高这三个层面服务的质量。

信息导航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导航系统还多是基于语词的静态物理链接,要达到用户满意就必须在用户导航路径的选择上给予内容提示与知识指导。通过信息的内容分析,抽取信息资源的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含量、质量及相似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聚类,根据查询目的不同从多角度切入导航路径,并且不断转入相关导航节点,优化导航过程[14]。在日常维护中,通过对用户查找和点击情况的内容分析加以不断调整导航项目和设计,满足用户要求。信息导航除了门户内信息的快速定位,还包括外部相关网站的合理链接。选择独立网站作为分析单元,对其规模、内容、访问人数、学科信息内容的和用户使用评价情况做内容分析,确立关联程度、内容质量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外部链接导航。

由于内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相应地,这种知识元索引库可以作为知识元检索方式的基础。运用一定的智能技术,在信息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构建索引数据库,库中的内容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单元,是最小的知识组分。当用户查找某个关键词时,通过知识组分的逻辑组配合运算,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源将被作为知识元索引结果被检索出来提供给用户。还可将用户的检索要求和对检索结果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和积累,作为备用索引库,不断完善学科信息门户检索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对网络使用记录的挖掘。显在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发表评论等,隐性的用户信息要通过Web服务器日志、Cookie记录、动态跟踪软件、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取[15]。分析显在和隐含的用户信息,可以提取有关的用户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资源使用行为、频度、关注内容、使用偏好进行了解,总结其信息利用特点和规律,从而提供个别化的使用帮助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3.3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执行: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并且依据研究主题划定研究范围,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以便给出可操作的主题领域和时间段。

(2)抽取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能从样本的性质中推断与总体性质有关的结论[16]。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内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单元可以是数据库或网页中的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网站,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信息或用户行为。

(4)建立类目体系。即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有效的类目体系应保证所有的分析单元具有唯一的分类指归,各个类目界限明晰,并且分类标准一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元的归属意见相同。

(5)内容编码和计量。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并对各个类目出现频次、空间数额等进行计量,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完成。

(6)解释与检验。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并与研究假设相互印证,发现研究目的与结论之间的异同,得出对某一现象或理论的科学认识。分析结果还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进一步检验,信度包括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包括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检验[17]。

3.4应用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势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通过信息记录的数量分析来间接研究资源和用户行为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方法的运用者不与研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会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分析过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选择评价规则来执行,分析结果表现为一系列的量化数据,这些都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使分析者能够从模糊、虚假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信息和有用知识,并能较深刻、精确地反映资源的知识含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学科信息门户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标准定性化、主观化(依据专家意见)带来的不确定、易变的缺点。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分析法系统性要求与网络资源分散性特点的冲突。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比较稳定、连续、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为样本,而学科信息门户作为对资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数据库等比较稳定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比较零散的、形式多样的易逝信息,后者难以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但对于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对暂时的、分散的用户使用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因而如何对这些即时性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可靠的内容分析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分析法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内容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统计分析处理之前,必定要划分到一定的类目体系中,而任何类目体系都是高度人工选择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判断却成为客观定量分析的前提,这是内容分析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引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贝叶斯定理来尽量减少内容分析法的不确定性[18],达到最大化的科学性。

4结语

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统一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领域中,为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提供量化数据和规范基础,优化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和服务质量。当然,内容分析法也还存在不足,需要结合其它方法和深入发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4):55-68

[2]邱均平等.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5-64

[3]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37

[4]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0-53,90

[5]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6,14]李敏等.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情报科学,2005(6):928-931,954

[7]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7-84

[8,15]毕达天.基于数字信息的内容分析研究.现代情报,2005(7):62-67

[9]缪其浩.观察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内容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5-8

[10]张蕊等.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进展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6

[11]王曰芬等.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4

[12]常唯.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选择与组织.图书馆,2005(1):60-62,67

[13]周黎明.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7-114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前言:

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系统是建设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还可实现共享查询。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虽然我国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条件已经具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应召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参考文献: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9

资源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从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和网

络化是新的必然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馆藏信息资源的构成、管理和服务将发生改变

,因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如何组织和管理是一个新的急需研究的课题。

1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阶段

从图书馆的整个发展来看,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而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同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局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本世纪

六、七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开发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建立图书馆计算

机局域网,实施计算机管理。70年代后期,他们开始探讨资源共享,实施联机编目,组

建局域网或广域网。到8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初步实现了联机编目,

建立了联机书目信息数据和一些专题数据库,初步实现了联机检索和资源共享。进入90

年代以后,随着因特网的普遍兴起和快速发展,图书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

些图书馆纷纷上网探索信息服务的新方法,人们开始研究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和数

字图书馆等,图书馆由此进入了网络环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特网阶段。

我国图书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起步较晚,从80年代开始研究图书馆集成管

理系统,建设微机局域网,到目前关于因特网的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的建设的探讨

,没有明显的阶段性。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还处于第一阶段,即微机局域网阶段,

但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连入因特网,进入网络建设的第三阶段,开始探讨关

于因特网环境的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等问题,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在线信息

服务等。

2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

所谓网络化图书馆即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起初是图书馆的各个工作和服务环节计

算机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图书馆。具体地说,网络图书馆是由电子图

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组成,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

信息服务系统[1]。

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应包括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料、信息技术设备

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狭义是指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料。对于网络化图书馆

,由于信息技术设备在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因而,广义地理解其信息资源

较为科学。从分布看,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馆的现实馆

藏:二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虚拟馆藏)。

2.1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馆藏

信息资源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微机局域网阶段,仍然以印刷型文献信息为主,电子文献

主要是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和流通数据库。因特网的馆藏信息资源与微机

局域网阶段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本馆的馆藏信息资料,而且还包括通过网络可以检索

和共享的其它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料。概括地说,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呈现

以下五个特点:

从载体形式上看,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

看,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在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从文献资料的分布看,不仅有本地

馆藏文献信息资料,而且有异地信息资料;从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看,电子文献的利用

率呈上升趋势,而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相对来说,呈下降趋势;从馆藏文献的信息

服务功能看,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印刷型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服务效率更高。

2.2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对网络化图书馆来说,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

个整体,由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2]: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具有相互性。对于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自有馆藏既是本馆的现

实馆藏,又是其它馆的虚拟馆藏。本馆对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利

;对虚拟馆藏有共享权,一般没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权。但对于合作建设或开发的信息

资源除外。从地理位置上讲,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或外地

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

协议或申请手续才能借阅等,因而具有间接性。

3网络化图书馆现实馆藏的组织管理

信息组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资源,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成为有

序状态的过程[3]。其目的是将无序信息变成有序信息,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

信息。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的组织,是依据各种分类法(如中图法、科图法等)

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建立各类目录体系(如主题目录、分类目录等等)。而网络化数字图

书馆的信息资源如何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呢?事实上,处于不同网络阶段的图书馆,信

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也不尽相同。处于微机局域网阶段的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的核心是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而处于国际互联网阶段的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

组织管理除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指引库的建立。

3.1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

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现在我国一些图书馆建立了局域网,根据集成管理系统的要

求,按照CNMARC格式部分或全部建立了书目信息数据库,在部分工作和服务环节实现了

计算机化管理。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自建;二是购买标准书目

数据套录;三是套录和自建相结合,有标准书目的购买套录,没有标准书目的自建。现

在一些图书馆还提供“联机”书目信息数据的套录。

从现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看,其书目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是标准的。这

些软件大多都提供书目套录和自建功能。套录和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套录的标准书目,优点是著录项较多,数据一般较完善;缺点是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

设速度。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优点是建设速度自己可以灵活控制;缺点是书目信息的

采集工作量较大,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质量不易控制,因而数据不够标准,影响网上

交流和共享效果。影响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原图书的分

类不正确或著录项不全;(2)所选字段较少或缺少某些字段信息;(3)某些信息所归字段

不正确或某些字段信息错误;(4)录入中造成的错字、错词或漏录的字、词等。

3.2电子出版物的组织管理方法。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

存储器(如CD-ROM、磁盘)上,并通过计算机或远程通信进行阅读的出版物。我国新闻

出版署在1994年曾将其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

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4]。电子文献对

图书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向现代化的发展。电子文献在网络化图

书馆馆藏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都在与日俱增,但到目前,有关电子文献的计量、编目和

存放管理等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和科学的标准。然而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理论和应用意义

3.2.1电子文献的计量标准问题。电子文献按载体分,有磁、光、电介质。按文献

类型分,有电子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和软件读物等。可见,电子文献表现形式和

内容多种多样。目前电子文献在采访、编目、存放和统计管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是没有

统一的计量单位。是以介质(或载体)为标准,还是以内容完整性为标准呢?是以每个

独立的电子文献载体算一个电子文献,还是以每个内容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文献内容作为

一个电子文献呢?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个载体中有多个独立和完整内容的文献(如一张

光盘上存储多本图书或多个软件等),也有一个完整的电子文献存放在多个载体上(如

一个数据库存放在多张磁盘上)。更为复杂的是,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分多

个专辑,每个专辑又分多张光盘存放。而有些数据库连续多年更新出版,使得不同时间

或不同的订户所订内容可能不尽相同。这些给电子文献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根据电子文献的特点和工作经验,统计工作有以下三种办法,而且我认为第三种办法更

科学和更准确。

(1)以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如电子图书,以内容相对完

整性为标准。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按一册统计;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

有多个文献时,要按多册统计。电子期刊,仍然按照印刷型期刊的管理方法进行统计管

理。以内容分种,以时间分卷和期。统计时,可以报x和y卷z期。数据库,无论时间长短

或存放载体的数量,以“个”为单位进行统计。

(2)以载体的独立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管理。具体可以按照各种规格尺寸磁盘、光

盘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结果是,“3寸”磁盘x张和“5寸”光盘y张等。

(3)抛开电子文献的载体形式和具体内容,以bit(信息比特)为计量单位进行统计

。如馆藏电子文献有xM或xG字节等。

3.2.2电子文献的分类编目。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以按照丛书的

办法分编;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有多个文献时,可以按多册书进行分编,但每张卡片上

要有相互参见项。

3.2.3电子文献的存放管理。电子文献不同于印刷型文献,有优点,也有缺点。以

磁盘为代表的磁介质电子文献怕磁场,怕挤压,怕高温,怕灰尘;以光盘为代表的光介

质电子文献怕挤压和划伤,怕强光长时间照射,但不怕磁场。因而电子文献的存放保管

,最好是放置在远离磁场、干燥阴凉、密闭防尘性能较好的柜里。而且摆放时应立着,

不能多层平放。

4因特网上信息(虚拟馆藏)的组织管理

因特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资源丰富。但因特网上的信息具有在地理上分散,组织

上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等特点,使得网上信息的查询、组织和管理,成为人

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网络化图书馆,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即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

的网上信息服务。因而,未来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不能忽视网络信息资源的查

询、组织管理和利用。

4.1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因特网作为一个整体,在使用者面前体现的

根本价值就在于它所提供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完善的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是因特网最重

要的资源。但从字面上讲,网络信息资源一般可以理解为“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

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根据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说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利

用的各种信息资源[5]。从信息内容看,几乎无所不包:有科学技术、旅游、消遣和奇闻

轶事一类的信息;有学术、教育、产业和文化领域的各种重要信息,也有与大众工作和

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有严肃主题的知识性和教育性信息;也有体育、娱乐方面的信息

;也有经济、金融和商业信息等等[6]。从信息容量看,小到一句话的E-mail(电子邮件

)和大到一个电子图书馆或数百个数据库。而从时效性看,可以分为四大类[7]:(1)电

子报纸(2)动态信息(3)全文期刊(4)书目数据库。

4.2因特网信息查询工具。因特网上信息丰富,但在因特网上检索信息犹如大海捞

针。为了有效地查询和利用网上信息,人们研制了许多查询工具。概括地说,主要有四

大类[8](见表一)每一种查询工具,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的查询

效果,可能还与你的服务器的功能和你登录的服务器、时间,网络的带宽以及你的

工作站性能有关。

4.3指引库的建设。指引库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指引库的建设是突破传统信息

资源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对网上信息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所谓指引库,从物理

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但对其访问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

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把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

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

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9]。

4.3.1指引库的内容。指引库类似于我们所建立的专题数据库。它们的本质区别在

于其内容的不同。指引库中存放的是有关主题或用户所需信息的数据库或服务器的地址

等信息。形象地说,因特网是信息的海洋,指引库是航海图。为提高因特网上检索信息

的效率(检准率和检全率的合理组合),需要网上导航,需要有关的网站、网页甚至网

上私人信息的检索及目录服务,Yahoo、Altavista和Sohoo()等所从事

的工作可谓网上导航。

4.3.2指引库的组织方法。指引库中的信息采用主题树浏览方式进行组织,它将信

息资源的索引按照主题分级加以组织,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逐级浏览,找到所需的

信息。按照这种方式组织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标引,设计主题树的结构等。这种

方式工作量大,但检索效果较好。如中文网络神探“搜狐(SOHOO)”采用先进的人工分类

技术和友好的全中文界面,运用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科学分类方法,将18部类、近5万条

链接做成层层相连的树杈结构,网页直观地提供给上网用户。用户只需进入相关的分类

目录或键入一两个关键词,便可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10]。

总之,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网络使

其馆藏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本馆的读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地检索

和利用其它馆的信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图书馆网络化扩展了其信息服务能

力,但网络上信息资源的纷繁复杂,给组织管理和有效的查询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而

,我们必须不断分析、了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并对其组织管理技术指

网络化建设范文篇10

资源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从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和网

络化是新的必然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馆藏信息资源的构成、管理和服务将发生改变

,因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如何组织和管理是一个新的急需研究的课题。

1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阶段

从图书馆的整个发展来看,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而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同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局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本世纪

六、七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开发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建立图书馆计算

机局域网,实施计算机管理。70年代后期,他们开始探讨资源共享,实施联机编目,组

建局域网或广域网。到8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初步实现了联机编目,

建立了联机书目信息数据和一些专题数据库,初步实现了联机检索和资源共享。进入90

年代以后,随着因特网的普遍兴起和快速发展,图书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

些图书馆纷纷上网探索信息服务的新方法,人们开始研究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和数

字图书馆等,图书馆由此进入了网络环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特网阶段。

我国图书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起步较晚,从80年代开始研究图书馆集成管

理系统,建设微机局域网,到目前关于因特网的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的建设的探讨

,没有明显的阶段性。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还处于第一阶段,即微机局域网阶段,

但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连入因特网,进入网络建设的第三阶段,开始探讨关

于因特网环境的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等问题,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在线信息

服务等。

2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

所谓网络化图书馆即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起初是图书馆的各个工作和服务环节计

算机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图书馆。具体地说,网络图书馆是由电子图

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组成,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

信息服务系统[1]。

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应包括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料、信息技术设备

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狭义是指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料。对于网络化图书馆

,由于信息技术设备在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因而,广义地理解其信息资源

较为科学。从分布看,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馆的现实馆

藏:二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虚拟馆藏)。

2.1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馆藏

信息资源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微机局域网阶段,仍然以印刷型文献信息为主,电子文献

主要是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和流通数据库。因特网的馆藏信息资源与微机

局域网阶段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本馆的馆藏信息资料,而且还包括通过网络可以检索

和共享的其它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料。概括地说,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呈现

以下五个特点:

从载体形式上看,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

看,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在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从文献资料的分布看,不仅有本地

馆藏文献信息资料,而且有异地信息资料;从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看,电子文献的利用

率呈上升趋势,而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相对来说,呈下降趋势;从馆藏文献的信息

服务功能看,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印刷型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服务效率更高。

2.2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对网络化图书馆来说,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

个整体,由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2]: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具有相互性。对于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自有馆藏既是本馆的现

实馆藏,又是其它馆的虚拟馆藏。本馆对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利

;对虚拟馆藏有共享权,一般没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权。但对于合作建设或开发的信息

资源除外。从地理位置上讲,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或外地

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

协议或申请手续才能借阅等,因而具有间接性。

3网络化图书馆现实馆藏的组织管理

信息组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资源,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成为有

序状态的过程[3]。其目的是将无序信息变成有序信息,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

信息。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的组织,是依据各种分类法(如中图法、科图法等)

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建立各类目录体系(如主题目录、分类目录等等)。而网络化数字图

书馆的信息资源如何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呢?事实上,处于不同网络阶段的图书馆,信

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也不尽相同。处于微机局域网阶段的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的核心是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而处于国际互联网阶段的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

组织管理除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指引库的建立。

3.1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

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现在我国一些图书馆建立了局域网,根据集成管理系统的要

求,按照CNMARC格式部分或全部建立了书目信息数据库,在部分工作和服务环节实现了

计算机化管理。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自建;二是购买标准书目

数据套录;三是套录和自建相结合,有标准书目的购买套录,没有标准书目的自建。现

在一些图书馆还提供“联机”书目信息数据的套录。

从现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看,其书目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是标准的。这

些软件大多都提供书目套录和自建功能。套录和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套录的标准书目,优点是著录项较多,数据一般较完善;缺点是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

设速度。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优点是建设速度自己可以灵活控制;缺点是书目信息的

采集工作量较大,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质量不易控制,因而数据不够标准,影响网上

交流和共享效果。影响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原图书的分

类不正确或著录项不全;(2)所选字段较少或缺少某些字段信息;(3)某些信息所归字段

不正确或某些字段信息错误;(4)录入中造成的错字、错词或漏录的字、词等。

3.2电子出版物的组织管理方法。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

存储器(如CD-ROM、磁盘)上,并通过计算机或远程通信进行阅读的出版物。我国新闻

出版署在1994年曾将其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

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4]。电子文献对

图书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向现代化的发展。电子文献在网络化图

书馆馆藏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都在与日俱增,但到目前,有关电子文献的计量、编目和

存放管理等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和科学的标准。然而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理论和应用意义

3.2.1电子文献的计量标准问题。电子文献按载体分,有磁、光、电介质。按文献

类型分,有电子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和软件读物等。可见,电子文献表现形式和

内容多种多样。目前电子文献在采访、编目、存放和统计管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是没有

统一的计量单位。是以介质(或载体)为标准,还是以内容完整性为标准呢?是以每个

独立的电子文献载体算一个电子文献,还是以每个内容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文献内容作为

一个电子文献呢?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个载体中有多个独立和完整内容的文献(如一张

光盘上存储多本图书或多个软件等),也有一个完整的电子文献存放在多个载体上(如

一个数据库存放在多张磁盘上)。更为复杂的是,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分多

个专辑,每个专辑又分多张光盘存放。而有些数据库连续多年更新出版,使得不同时间

或不同的订户所订内容可能不尽相同。这些给电子文献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根据电子文献的特点和工作经验,统计工作有以下三种办法,而且我认为第三种办法更

科学和更准确。

(1)以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如电子图书,以内容相对完

整性为标准。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按一册统计;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

有多个文献时,要按多册统计。电子期刊,仍然按照印刷型期刊的管理方法进行统计管

理。以内容分种,以时间分卷和期。统计时,可以报x和y卷z期。数据库,无论时间长短

或存放载体的数量,以“个”为单位进行统计。

(2)以载体的独立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管理。具体可以按照各种规格尺寸磁盘、光

盘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结果是,“3寸”磁盘x张和“5寸”光盘y张等。

(3)抛开电子文献的载体形式和具体内容,以bit(信息比特)为计量单位进行统计

。如馆藏电子文献有xM或xG字节等。

3.2.2电子文献的分类编目。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以按照丛书的

办法分编;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有多个文献时,可以按多册书进行分编,但每张卡片上

要有相互参见项。

3.2.3电子文献的存放管理。电子文献不同于印刷型文献,有优点,也有缺点。以

磁盘为代表的磁介质电子文献怕磁场,怕挤压,怕高温,怕灰尘;以光盘为代表的光介

质电子文献怕挤压和划伤,怕强光长时间照射,但不怕磁场。因而电子文献的存放保管

,最好是放置在远离磁场、干燥阴凉、密闭防尘性能较好的柜里。而且摆放时应立着,

不能多层平放。

4因特网上信息(虚拟馆藏)的组织管理

因特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资源丰富。但因特网上的信息具有在地理上分散,组织

上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等特点,使得网上信息的查询、组织和管理,成为人

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网络化图书馆,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即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

的网上信息服务。因而,未来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不能忽视网络信息资源的查

询、组织管理和利用。

4.1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因特网作为一个整体,在使用者面前体现的

根本价值就在于它所提供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完善的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是因特网最重

要的资源。但从字面上讲,网络信息资源一般可以理解为“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

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根据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说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利

用的各种信息资源[5]。从信息内容看,几乎无所不包:有科学技术、旅游、消遣和奇闻

轶事一类的信息;有学术、教育、产业和文化领域的各种重要信息,也有与大众工作和

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有严肃主题的知识性和教育性信息;也有体育、娱乐方面的信息

;也有经济、金融和商业信息等等[6]。从信息容量看,小到一句话的E-mail(电子邮件

)和大到一个电子图书馆或数百个数据库。而从时效性看,可以分为四大类[7]:(1)电

子报纸(2)动态信息(3)全文期刊(4)书目数据库。

4.2因特网信息查询工具。因特网上信息丰富,但在因特网上检索信息犹如大海捞

针。为了有效地查询和利用网上信息,人们研制了许多查询工具。概括地说,主要有四

大类[8](见表一)每一种查询工具,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的查询

效果,可能还与你的服务器的功能和你登录的服务器、时间,网络的带宽以及你的

工作站性能有关。

4.3指引库的建设。指引库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指引库的建设是突破传统信息

资源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对网上信息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所谓指引库,从物理

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但对其访问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

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把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

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

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9]。

4.3.1指引库的内容。指引库类似于我们所建立的专题数据库。它们的本质区别在

于其内容的不同。指引库中存放的是有关主题或用户所需信息的数据库或服务器的地址

等信息。形象地说,因特网是信息的海洋,指引库是航海图。为提高因特网上检索信息

的效率(检准率和检全率的合理组合),需要网上导航,需要有关的网站、网页甚至网

上私人信息的检索及目录服务,Yahoo、Altavista和Sohoo()等所从事

的工作可谓网上导航。

4.3.2指引库的组织方法。指引库中的信息采用主题树浏览方式进行组织,它将信

息资源的索引按照主题分级加以组织,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逐级浏览,找到所需的

信息。按照这种方式组织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标引,设计主题树的结构等。这种

方式工作量大,但检索效果较好。如中文网络神探“搜狐(SOHOO)”采用先进的人工分类

技术和友好的全中文界面,运用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科学分类方法,将18部类、近5万条

链接做成层层相连的树杈结构,网页直观地提供给上网用户。用户只需进入相关的分类

目录或键入一两个关键词,便可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10]。

总之,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网络使

其馆藏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本馆的读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地检索

和利用其它馆的信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图书馆网络化扩展了其信息服务能

力,但网络上信息资源的纷繁复杂,给组织管理和有效的查询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而

,我们必须不断分析、了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并对其组织管理技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