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法律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1 17:05:03

网络法律意识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1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对策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在传授高校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其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不健康信息充斥着网络,使得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并且在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导致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1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

1.1不尊重别人隐私:互联网属于一个虚拟世界,很难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正确识别,所以部分高校学生在网络中便会肆无忌惮,做一些生活中不敢实施的行为。部分大学生出于报复、嫉妒等不健康信息,便会利用网络将他人的私人信息、照片、日记等进行泄露,不尊重别人的隐私,甚至出现人肉搜索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1.2侵害他人名誉:网络具有传递信息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交平台,所以,在网络上便会经常出现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很多大学生在参与话题讨论时,缺乏理性,跟风现象严重,在没有搞清事情原委时,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参与到舆论大军中,进行语言批判,甚至恶意攻击,对他人的声誉造成了严重侵害[1]。

1.3侵犯他人财产权益:虽然网络具有虚拟性,但是虚拟物质也是有物质价值的,比如QQ账号、游戏装备等,这些都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转卖的。部分高校学生为了谋取利益,便会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偷盗他人账号,甚至直接截取他人银行卡密码,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甚至有些高校学生参与到网络诈骗活动中,触犯法律红线。

1.4网络侵权现象严重:网络侵权现象是当前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表现,常见行为包括下载盗版音乐、电影、图书等,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并且大对数高校学生都是明知故犯,严重影响了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除此之外,未经开发者授权便将其作品到网络上供别人下载,也严重影响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2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学生自身法律意识不强: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并且大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无法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分辨是非能力较差,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容易受到其中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法律意识缺失,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同时,高校学生面对学习、就业问题,身体和心理压力都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现象,情绪比较焦躁,对法律法规产生抵触心理,法律意识淡薄[2]。

2.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力度不足,存在很多法律漏洞,无法对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这就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并且,因为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无法对网络犯罪现象进行有效制裁,使得网络犯罪行为居高不下。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3社会环境比较复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元开放,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模式,不同形式的思想在网络上发生碰撞,容易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同时,高校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走进思想误区,法律意识有待提高[3]。

2.4学校法制教育力度不足: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力度不足,法律知识在众多学科中所占比例较少,法律课时较少,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法制教育,学生难以做到对法律的真正了解。同时,学校的法制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守法教育的阶段,也就是说法制教育注重条文教育和案例教育,无法形成提高学生法律水平的综合素质教育,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

3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有效对策

3.1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都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工具,网络技术在带给高校学生方便的同时,还会存在众多的网络陷阱,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所以,高校学生应该要时刻提高警惕,加强对网络法律知识的学习,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利用网络获取外界信息的时候,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和劳动成果,不随意传播他人言论。并且,需要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保护自身权益免受侵害[4]。

3.2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条文,当前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漏洞,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作用,所以要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快网络法制化建设。虽然网络环境是虚拟的,但是仍然能够对人们的人身财务造成威胁,关于切身利益与权利,所以有必要对网络进行更严格的法律管制。通过使用法律手段严格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与监督,一旦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决不可饶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能够使高校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规范化、法制化的网络环境。

3.3加社会正气引领:要增强网络主旋律,正面信息引导的主动性,需要高校工作者在网络上及时、全面、客观地各类健康的法治思想教育信息,制止各种不良信息在网上的传播、泛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同时还可以借助声、光、电等多种现代教育手段正面信息,生动形象地将时代的、先进的、倡导的法律意识渗透在信息中,增强正面信息的吸引力,优化网络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

3.4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力度:学校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所以要充分发挥出学校的阵地优势,加强法制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应该科学安排各个学科,增加法律课程课时,并结合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使学生真正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同时,在进行法律授课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多讲解一些违法案例,帮助大学生提高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结束语: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背景下,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犯罪事件发生概率居高不下,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工作。针对高校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淡薄现象,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社会正气引领,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力度等方法,对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使大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帮助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罗燕妮 单位:广东东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艳.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

[2]吴书华.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5.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2

关键词:网络安全;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存在着大量的网络安全问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但是,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互联网带来的诸多风险。例如:2017年3月底,国外媒体报道,自称为“土耳其犯罪家庭”的网络犯罪团伙通过电子邮件告知苹果公司他们掌握了超过3亿苹果帐户,并能远程清除所有装置的内容。2017年2月中旬,雅虎公司用户的账号被黑客入侵,并初步怀疑黑客是通过篡改cookies而入侵用户账号。2017年2月初,一份关于世界名人贝克汉姆的秘密文件被欧洲调查合作组获取,随着秘密被公诸于世,贝克汉姆的高大形象轰然倒塌。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网络犯罪正成为互联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2018年数据泄露水平指数》调查报告显示,43%的企业在过去的12个月里沦为了数据泄露事件的受害者。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仅通过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成本已经超过2.14亿美元。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但并不完善而产生的恶性事件,互联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由于互联网世界的虚拟性,作案人员被抓获的概率非常低。因此,针对这种现状从源头上防范网络安全事故的产生就远比案发后侦查更有效果。要从源头上防范就必须从培养专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开始。

二、法制意识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网络安全问题已经逐渐危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要防范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从培养专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开始,让网络专业人员能够通过自己内在的法律意识去约束自己,起到防范犯罪的作用。网络安全犯罪究其根源在于犯罪分子缺乏法律意识,不清楚网络犯罪的严重后果。正如古语所说“不知者无畏”,正是因为这种对法律的无知才会导致犯罪。因此,将法制意识的培养列入教学范围非常重要。法制意识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具有预测性,可以让人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可为什么样的行为不可为以及行为的后果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让学生了解在何种范围的专业行为是合法的,从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其次,培养专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可以让其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使用正当的手段保护自己而非“以暴制暴”。有利于维护网络安全的正常秩序。例如当对方使用非正当手段进行攻击时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应当诉诸法律,使用正当的手段予以还击。最后,培养专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是响应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体现,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掌握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

三、计算机专业开展法制教育课程的具体策略

(1)聘请专业的法律教师。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老师的知识储量对于教授学生老师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员的法律意识就需要有专业的法律老师指引。学校聘请专业的法律人才担任法律课程的老师有利于学生学习到专业的法律知识。同时,专业的法律人才对法律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可以为学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做出更好的引导。因此,专业的法律人才在培养学员的法律意识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法律课程老师的选择上应当注重老师的专业水平,安排学校的专业法律老师为学员授课。若缺乏法律专业老师,学校在招聘时应当将应聘者的专业水平作为考察的重要指标。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员的法律意识,让学员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尊重法律,约束自己。(2)将法律课程列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必修科目。培养学员的法律意识需要将法律课程列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安排专业的法律老师授课,为学员讲授我国的法律法规。将法律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不仅可以更好的培养学员的法律意识同时还可以增加学员对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法律课程更好的开展。法律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可以采用学分达标制,同其他必修学科一样学员需要认真学习法律课程并通过课程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能拿到合格的学分,法律课程的设置目的才能达到。设置学分标准有利于促使学员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为培养学员的法律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3)做好法制宣传工作。将法律课程作为必修科目是培养学员法律意识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让学员和老师对法律意识的培养真正的重视起来,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需要学校和老师的配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向学校申请开办有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法律讲座,邀请专业的法律工作人员为学员讲解重大的网络犯罪案例,或者组织学员到就近的法院、监狱实地参观调研。通过这些活动让学员们真切的感受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让学员从内心敬畏法律,遵守法律。

参考文献

[1]《网络安全》51CTO周刊2018年10月24日总第366期.

[2]《2017国外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统计》网域科技.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法治意识;大学生;法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1]。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法治意识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课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主力军,往往走在网络发展的最前列。大学生群体总体“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在受到大量的网络信息冲击时,因心理发育不成熟以及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容易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而发展迅速的新时代网络环境所具有一些特点,也对大学生直接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新时代网络环境特点

(一)新时代网络环境具有显著虚拟和现实之间易转换性的特征。手机新媒体、网络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大量展示自我意识和个人思想的平台,同时。如网络直播类型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社会现实聚焦的一个场所,通过传播极其富有吸引力的信息来获取利润,大学生是直接的受众群体之一,有可能对传播的信息产生行为上的效仿。而在此当中,由于网络监管不到位、受众群体心智不成熟、网络法治意志不强等原因,网络直播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从虚拟网络转换到现实社会,进而引发无序状态。(二)新时代网络环境具有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兴起实现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发表至网络并产生信息流通,大学生们乐于对新兴网络技术进行运用,也乐于接受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新时代网络环境下,信息得以最大程度地广泛流传,从根本上增加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引发网络信息互动性的特征,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接收人也可以表达并传播自己的意愿,这使参与网络的人充满积极性,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之一,因网络法律意识不足,或对信息接收的筛选不当,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三)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日趋发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经济飞速提升,互联网金融日渐发达。市场经济向来具有趋利性的特点,大学生在网购中时常会遭遇商家欺诈、失信等行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2]。大多数大学生社会经验浅薄,没有辨别社会中危险事件的能力。犯罪者往往利用网络社会的不可触摸性,以单纯善良的大学生为对象,实施不法行为,如网络诈骗、非法网络信贷等。大学生分辨意识不足、法治意识弱,容易踩进犯罪者的圈套中,正常的生活受到严重打击,容易出现忧郁甚至轻生等令人痛心的结果。

二、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不足的表征

(一)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不足,常常行为已接近违法或触碰红线而不自知,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由于网络环境信息的开放性、互动性,在网络中很容易成为意见表达领袖,这种自由的环境很容易产生“网络个人主义”行为,比如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谣言传播、虚假信息传播等。网络法律意识淡薄还有可能造成大学生网络言论违法、犯罪行为。比如在信息网络上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却以为只不过是“恶作剧”或认为无人也无法追究其责任;有些大学生会在社会敏感热点问题上积极发表个人言论,但是却没有弄清背后真相。结果只是在借题发挥,炮制自以为是的谣言,却成为了误导群众的一颗棋子,造成公众秩序混乱,甚至有学生虚构事实,营造恐怖氛围,造成客观的公众恐慌。有些大学生出于兼职的想法,参与造谣、炒作、“删帖”等活动的“网络公关公司”“策划营销组织”及“网络推手”公司的“任务”从而获取“收入”,却不知这些公司已经涉嫌非法经营行为。还有一些大学生,单纯的想在网络中追求“关注度”和“人气”“点击率”等,在网络杜撰发表虚假的个人消息和言论,甚至不明就里、不辨真伪的跟帖、转帖以求关注度,却不知这是推波助澜式的扩散谣言的行为。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好动、思想前卫,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层有过对黄色网站色情信息的浏览,甚至有学生对暴力信息也产生兴趣。此类网站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模糊,许多学生对浏览此类信息表达了无所谓的态度。而在这种无所谓、无限制的态度背后,会引发不自知的色情、暴力信息传播行为。由于新时代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中许多言论、图片、作品、学术成果都是公开的,学生可以直接借鉴使用。这直接造成了许多侵权事件的发生。因为法律对于网络版权缺乏明文规定,许多大学生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进行了网络剽窃、抄袭等侵权行为,因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行为不会触犯法律红线,故意为之的也大有人在。这些行为都造成了作者的损失和网络版权制度的失序。(二)网络金融欺诈遭遇频发。网络贷款对比起正规渠道的贷款而言,方便快捷,审批流程简约,金额灵活,还款时间宽松,逐步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然而大学生普遍缺乏金融法律知识,在接触网络信贷过程中,无法从大量的信贷公司中筛选出合法的金融公司,往往会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而选择了需要进行非法抵押的贷款公司,于是“裸贷”“暴力催收“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而大学生对于消费能力的把握和控制不足导致常常无法偿还欠下的“校园贷”,有的学生选择使用新的贷款填补漏洞,从此恶性循环;有的学生无力偿还,就选择逃避,贷款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最后才不得已告知家长和老师,却已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更有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有可能会有自杀、轻生的行为,却不知债务在法律上是可以继承的,轻生行为并不会让债务消失,而是继续给家里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三)网络维权意识不足。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虽然可以获取很多信息,了解社会、接触百态,但也很容易被诱惑。因法律意识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恶意攻击,包括被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权、遭遇网络欺诈、金融骗局等。但很多大学生在遭遇之后不知道如何维权,不知用哪类法律可以保护自己,也不知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保护自身的安全。针对这些问题,作为高校,应承担起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责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会筛选信息、学会保护自身网络安全、学会不触碰法律红线、学会约束自我的道德观。对于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培养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三、对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培养的思路探讨

(一)高校法制教育新团队的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强调“职业化”,要求辅导员与时俱进地学习、掌握网络时代的新交流方式,要求辅导员必须是具有基本法制意识和基础法律知识的法治社会公民[3]。辅导员应成为高校法制教育团队中重要一员,作为学生生活中的导师,应该消除“代沟“,走进大学生群体,丛生活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建立健全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在生活中避开网络伤害,同时不通过网络作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高校法制教育团队应能够通过运用网络技能,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法治教育文化空间。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开展高校网络法治相关的科研活动,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学科应用,实现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科学化。(二)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有可能会遇到各种负面影响,但出于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的可接受性,高校可通过网络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法律意识。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拓展法治教育的线上宣传阵地,从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4]。如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分享优秀校园活动,同时分享与其自身学习、工作、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经济类法律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身对网络安全的判断能力、加强对网络犯罪信息的抵御能力,提升法制意识。还可鼓励学生投稿,图片或是文章,使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网络法律意识的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带动其他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三)建立网络法治教育的监督机制。高校应建立网络法治教育的监督机制。积极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规章制度。对于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的网络法治信息保持有效的舆情监测和预警,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法治教育的认知和态度,跟踪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新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育方针,提出解决方案。在遇到网络法制教育的舆论危机时,可立刻采取有效应对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四)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学习和管理。高校可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实践教育课程或活动,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学习和管理,例如观看真实庭审视频、定期举办网络法律知识讲座、参观法律主题展览、邀请执业律师前往高校开展普法讲座和培训等。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法律环境中培养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思维。也可支持学生创建或参加法律类的社团,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辩论等有趣而富有法治教育意义的活动,将法治教育融入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主动积极探索和学习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综上,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应从法治团队建设、法治教育方式网络化、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进行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培养,同时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形成健全的网络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石雁.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86.

[2]CNNIC.第37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3]谭作强.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思路[J].理论观察,2015(08):152-153.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4

关键词:法律素养;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改革策略

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上要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弘扬宪法精神,将党的各项法律政策与方针落实下去,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对法制教育进行准确定位、不断优化法制教学的方式,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建立科学的法制教学课程,为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法制教育课程不完善,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

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来看,许多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只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的法律知识课程,这对于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许多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也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认为法律知识学习枯燥乏味,且实际运用的机会并不多,造成了认知偏差,导致许多学生的法律素质不高,在生活中遇到诸多的困难。如,自我保护意识不够,网络诈骗现象、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其中,有的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上当受骗等信息时常见诸报道,更甚者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之后进入职场,上当受骗导致背负巨额债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影响终身,让人深感遗憾。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完善传统的法治素质教育,打破陈旧的法治素养培养理念,增加信息化培养新路径势在必行。

(二)法制教育缺位,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法制教育观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高职院校在学生法制教育中还存在缺位的情况,导致学生的法制观念不强,高职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这也说明了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还远远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没有真正地将法制教育落实到位,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网络时展下,许多的高职学生开始接触网络,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每年出现的关于“网络被骗”“网络暴力”“泄露机密”的事件不断地增加,这也说明了在网络时代,高职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例在不断地上升,许多的高职学生成为违法犯罪的当事人,这都是由于高职学生对法律的学习不够、法律知识淡薄造成的[1]。与此同时,许多的高职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成了网络时代的受害者,比如,在最近几年,高职学生“网络贷款”“网络隐私”“网络传销”等侵害事件频频发生,这也说明了由于许多的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淡薄,在社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为高职学生的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利环境,造成高职学生犯罪事件的频发。

(三)法制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缺少践行法律的行为

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业较重,许多学生专注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法制课程学习漠不关心,其关键的原因还是法制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完善,缺乏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程不具有吸引力,许多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便是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层面,对于法律实践行动是非常少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法律知识学习中,法律教育与实践是相脱离的,高职院校教育注重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与理解情况,对于法律知识的社会运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的学生可以理解法律知识,但是在具体生活中运用的时候,却不知所措,没有实际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法律知识教育与实际脱节的情况。二是高职院校对法律知识实践活动开设较少,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知识教育氛围。

二、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改革策略

(一)对法制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完善法制教育理论

许多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这样的误区: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属于隶属关系,认为法制教育是没有独立性的地位的。这种定位与实际发展是不相符合的,也是片面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中难以达到理想化的效果。众所周知,法制教育作为国家高度关注的教育课题之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党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与目标,对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进行准确定位,不断优化素质教育理论,将法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提供方向。

(二)优化法制教育方式与方法,促进法制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不断更新与优化,确保高职学生能够接受,提升法制教育的成效。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遵循法制教育的规律。法制教育是一种思想上的认同,而不是行为上的约束与规范,只有从思想上认同,学生才能够意识到法制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养成遵法、学法、守法的行为,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职学生的法制学习环境不仅局限于学校,也要在实际的生活中践行法制知识。学校要开设丰富多样化的法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法律素养就会不断提升,对于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就会更强。比如,在面对法律事件的时候,大学生能够想到的是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权,而不是通过一些其他外界行为来进行处理。第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教育的载体,实现法制教育的现代化。在教育中将网络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育,通过网络媒体资源来加强对法制教育知识的讲解与宣传,让学生能够通过资料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政策与法律事件,认识到法律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对法律知识学习有更加清楚地认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网络时代与法律意识的关系,让法律意识教育能够贯穿到高职学生的学习之中,创新教育的模式,将教学工作与时代性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

(三)改革与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实现法制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系统应该包括高职院校的学科背景、教师队伍、教育模式,为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培养提供一定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改革法制教育工作中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主要停留在基础知识学习上,对法律相关的案例接触较少,许多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缺乏积极性[2]。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开展法制课程的时候,需要将法制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制教育应该走在社会法制建设的前端,与法制建设在实践中保持一致,将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从社会的客观规律来分析社会的法律问题,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法制实践,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对此,高职院校应该对学生的法律实践运用能力引起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将法律知识与生活事例结合起来讲解,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能够辨别社会中一些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第二,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法律实践经验,为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奠定实践基础。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增设具有意义的法律实践活动,比如辩论赛、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法制知识竞赛、法制社团活动等许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学生发展素养培养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必然,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关系到社会人才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教育与学生的特点,加强法制教育改革,立足于新时期国家法制建设的要求不断优化法制教育内容与方法,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敏,吴雪飞.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2(3):47-48.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

在新时期,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科技利用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目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利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的大学生普遍利用网络来进行生活和学习,而网络上充斥的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则成为了大学生犯罪的一大诱发因素。其实对于目前年轻的大学生而言,法律的概念相对遥远,所以法律意识普遍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产生一些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为了约束青年大学生的行为,使其懂法、说法,就必须要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一、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做好思想引导,使学生们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通过矫正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律就是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的一种强制约束,通过法律的约束作用,实现思想道德观念的束缚,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作用。所以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际上就是从思想上进行自我的约束。在思想约束下,其行为自然会受到约束,有了这种约束,大学生便不会冲破法律的限制。

(二)营造校园法治环境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强弱和校园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观念,必须要营造出较好的校园法制环境。通过校园法治环境的熏陶,学生们可以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而要营造校园法制环境,就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要对校园暴力事件以及校园中一些盗窃行为严厉的惩处,通过加大惩罚力度等进行学生认识的深化。第二就是要进行校园文明的建设。在校园中,要利用广播站、记者站以及一些社团等进行校园法治和文明的宣传,使得法制观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

(三)优化教师队伍,依法治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另一方面,老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表率者,所以为了提高校园法治教育的效果,需要对老师队伍进行优化。第一是要进行老师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责任强化使得老师的责任担当更加的明显。第二就是要进行依法治教。依托高校的法学院或者法律专业,进行执教的法律化建设,使得老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针对性的进行法律心理辅导

法律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法律意识的培养来看,心理辅导和思想矫正要比行为习惯的规范更加重要,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面对个别同学的法律心理问题,要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通常情况下,法律心理辅导有两个重要的目的:第一是对学生心理上的法律盲区进行辅导,通过辅导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不在有法律盲区。第二就是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心理重视。通过心理重视的提升,法律意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创设良好的个人道德环境

创设良好的个人道德环境对于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上文中提到过,法律,其本质就是对人们的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强制约束,通过法律的作用,人们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实在人们的行为习惯当中,对于一般行为,道德情感都可以进行约束,但是有些具有重大影响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以法律的名义进行约束,其控制力才能体现出来。所以积极的进行大学生个人道德环境的培养,其实就是对法律意识的一种培养。

四、结语

法治社会的推进对于现代化社会建设而言意义重大,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想更好的推进法制社会的建设,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因此,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进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变得十分的重要。

作者:周萍 王超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6

关键词:新媒体;法律教育;高职教育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高职教育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加强引导,帮助高职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完善,推动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为高职学生展开法律教学,可有效促使学生思想高度提升,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为学生步入社会建设社会夯实基础。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结合新型教学辅助手段展开高质量的法律教育,帮助学生学习新时代法律,可促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改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1高职学生法律教育的具体内容

在高职阶段开展法律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改善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理念,高职相关教师要注重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并利用多种途径丰富教学内容,推动学生法律素养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1.1法制教育

高中学生接受法律教育首先需要接受法制教育,所谓法制教育即法律规范性教育内容,主要包含基础法学理论知识,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知法",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权力观、义务观以及现代法律观,可有效引导学生将法制内容与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联系,从而促使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例如,对学生开展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时,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含法律作用以及法的特征、要素、体系,权利意识教学内容包含了公民的权利和保障体系,也对公民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1.2纪律教育

开展高质量的高职阶段教学和管理,首先需要进行纪律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纪律意识,切实落实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以及正确的行为习惯。纪律教育内容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法律以及行政法规相关内容,各所学校建立的校规校纪,也是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对高职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日常加强对自身行为举止的管理,可以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展开纪律教育,构建良好的校风也是关键,日常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加强规范学生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可有效促使学生养成与他人文明友好和谐相处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各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还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听讲、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改善。前面所讲到的都属于纪律教育内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可有效为学生将来获得更好发展做好铺垫。

2结合新媒体展开高职法律教育教学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现代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只需要利用一部手机,学生就可以完成学习、娱乐、社交等多种活动,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深远,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与他人进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限制,新媒体技术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并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于学生信息起到了较强的保护作用,将学生的隐私进行数据化处理,可以保证学生的个人信息不外泄。新媒体技术如今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思想也形成了一定影响,学生的如今已经形成多元化思维方式,结合新媒体技术展开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接受多个渠道的信息,快速掌握社会热点,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可以有效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从而推动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能力获得提高,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新媒体时代展开高职法制教育的现状分析

3.1多元信息充斥无法判断信息优劣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多,获得信息的速度变快,对于推动各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网络技术并非只有优点,该技术具有双面性,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信息,第一时间实现信息共享,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之处,但是人们也要认清楚网络技术的弊端:新媒体平台无法保证信息优劣。网络平台面向全社会,因此具有较强开放性,网络中包含很多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但也包含一些不实的信息、言论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曲直才能确保人们的思想不被不良信息侵害。高职院校的学生即将走入社会,建设社会,加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培养,可以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高职学生缺少社会生存经验,复杂的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会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只有正确分辨信息优劣,才能确保学生的思想不会受到错误价值观念侵害。尤其是法律相关知识,法律是正义的代表,如果学生受到网络中错误信息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法律意识,就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个人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如今社会中充斥各种不良事件,体现出错误的价值观念,网络平台无法进行分辨,涉及法律内容时,无法有效体现正确法律知识,无法正确分辨对错的高职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很容易受到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法治观念,甚至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做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行为。

3.2多数高职学校已经引进新媒体技术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众多先进技术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事业中,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辅助教学优势,可有效实现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如今众多高职学校已经引进了新媒体教学技术,并配备了先进的设备构建完整的教学系统。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手段的弊端,从而激增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体系,教学时间相对宽松,部分学生缺少自我管理意识,导致学生的出勤率受到影响。但在法律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教学手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出勤率,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改善。与此同时,相关教师要清楚网络教学手段的弊端,将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网络技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不足,发扬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促使学生的法律素养得到提高。

4新媒体时代高职学校法律教育的新途径

4.1改革法律课程传统体系目标

传统教学手段展开法律教学,由于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加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颇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取"满堂灌"形式展开教学。法律知识本身相对枯燥,加之教学方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采取说教的方式展开教学,难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思考,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在面对真实案例时,不清楚应该利用哪条法律法规进行分析。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要注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法律课程传统体系进行改革,对于法律这门学科,教师不可只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呀注重转移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优势,多为学生展示实际案例,模拟法律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促使学生使用法律和谈判技巧提高,加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改善。

4.2建立健全高效法律教育机制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可有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有效提高法律教学质量,高职学校要注重建立健全法律教育工作管理机制,提高法律教育工作实效性,促使法律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有助于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高职学校应将法律教育作为推动学生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在学校内专门设立法律教育、咨询部门,明确教师及领导的工作职责,可有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法律学习环境。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校必须重视法律教育网络化基础性建设,为新媒体教学与法律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基础支撑。高职学校要对学校的法律教育网络进行定期维护,确保网络教育的顺利实施,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推动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5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背景下展开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展开高质量教学活动,为社会和国家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高职学校开展法律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推动学生法律素养改善,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拥有正确价值观念的高素质人才。高职教师展开法律教育工作,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讲解更多专业法律知识,并导入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曦堃,徐珂璠.基于法律素养提升的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10):180-182.

[2]温丽珍.高职应用法律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法制博览,2021(21):185-186.

[3]刘树桥.高职法律院校发展思路探究[J].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研究,2021,2(02):56-61.

[4]胡燕.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职法律事务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1.

[5]邵鑫.高职法律基础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开展[J].法制博览,2021(05):191-192.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法律风险;法律规制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农村网民数量与日俱增,通过互联网,他们既可以完成商品购买,也能够实现商品销售。可以说,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所谓农村电子商务,就是网络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民群众、乡镇企业等)在网络交易平台进行商品(多为农产品)销售的一种商业活动。从本质上讲,农村电子商务意味着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产品销售与购买过程中,借助于互联网优势来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很显然,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致使农村电商面临着一些问题,必须进行法律规制,以保障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健康发展。

一、从法律层面规制农村电子商务的紧迫性

新形势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旨在促使更多的农民群众进入到电子商务行业,成为虚拟网络的经营主体,共享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大、分布广,农产品需求量大且容易受地域影响。按照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农产品销售需要先后经过采购商、经销商等多个环节,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时间与销售成本,此外,因农产品多为新鲜蔬菜、瓜果等,保鲜期短,销售区域也受到很大限制。可以说,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为农产品电商销售提供了重要契机。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依托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品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话,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去掉了中间环节,压缩了中间成本,客观上有助于增加销售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毋庸置疑,农村电子商务的优势明显,的确为农村地区产品销售带来巨大商机。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诸多问题,如交易主体数量庞大、法律意识淡薄、电商操作经验不足;交易平台监管不到位、货款支付风险高;交易商品质量缺乏保障,存在伪劣假冒现象;交易纠纷不断、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规范农村电子商务主体的交易行为,保护农村电子商务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法律风险

在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交易主体良莠不齐,交易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加上电商平台存在恶性竞争,网上支付受到威胁,由于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及市场监管体系,使得网络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大打折扣。(一)交易主体资格风险。电子商务交易中,主体资格的重要性总是在交易纠纷中能够凸显。一般而言,参与农村电子商务的主体有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民合作社。与农户和农民合作社不同,农村企业是依法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的法人主体,在法律层面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处于国家法律监督与管理范围之内,并受国家相关法律的。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如果农村企业与网络消费者之间产生纠纷,那么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则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与此不同的是,农户、农民合作社在参与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时,并未经过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的注册登记,要成为电子商务主体,只需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进行用户注册即可,由于他们不具备法人资格,所以很难被有效监管。一旦网络消费者与他们之间产生纠纷,其合法权益的维护则显得较为困难。总而言之,维护网络消费者权益,关键在于科学界定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法律机制。(二)交易产品法律风险。电子商务交易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的特殊性提高了工商部门对电商交易的监管难度。线下交易中,产品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线上交易中,产品的价格则偏离价值规律,不论高价,还是低价,都是有可能出现的,这意味着,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产品价格是存在一定风险的。除了产品价格风险之外,产品质量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前文提到,个体农户是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体之一。个体农户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所展示的产品多数为自家种植,他们普遍缺乏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所经营的农产品多为“三无产品”,无疑增加了交易产品的质量风险。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一些个体农户道德素质不高,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在电商平台上交易的产品存在“以次充好”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现象,使得交易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保障。(三)交易平台法律风险。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载体,交易平台同样具备一定的法律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三个:其一是交易平台欺诈注册商家的风险。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数量与日俱增。在种类繁多的交易平台中,不乏有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平台。由于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多为农民,他们对网络了解得不够深入,缺乏对不法平台的鉴别能力,当他们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注册时,很可能会因为程序不合法而不具备合法主体资格,致使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其二是交易平台之间恶意竞争引起的风险。为了在竞争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一些交易平台之间产生不正当竞争,对商家进行平台限制,不允许同一商家在不同交易平台经营,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电商交易的公正性,且容易增加商家的交易成本。其三是基于交易平台的第三方支付风险。为了避免卖家收到货款不发货和买家收到货物不付款,就需要有一个独立于网络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第三方主体负责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的流程是,买家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商品并提交订单后,将货款支付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之后卖家发货,直到买家收到商品,再经由第三方平台将货款支付给卖家。毋庸置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优势使得其在农村电商交易中被普遍应用,但其劣势也极为明显,一旦遇到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那么账户资金安全则会受到严重威胁。

三、农村电子商务存在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

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存在上述法律风险,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一)缺乏农村电商相关法律规范。网络交易的覆盖面广,参与主体数量庞大,商品种类多且更新速度快,在交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新问题。与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相比,国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进程则相对缓慢。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目前并未专门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这并非代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完全没有法律依据。为促进电子商务有序发展,虽然我国在2019年初正式颁布并实施了《电子商务法》,但其中的条款并未考虑农村电子商务的特性,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中遇到的新情况也难以单纯凭借《电子商务法》进行调整,在电商交易中,一旦出现不法分子,那么网络主体权益则容易造成侵犯。与此同时,与线下交易不同,线上交易中的纠纷常常因法律制度不完善而无法获得妥善解决。换句话说,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网络交易的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争议,因缺乏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使得任何一方利益受损时都会遇到维权困难问题。当然,农村电子商务交易的特殊性更加突出,这是因为交易产品多为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产品,保鲜期限短,容易变质或者被损坏,当网络消费者收到的问题商品时,很难判断出是商家的责任还是物流公司的责任。(二)农村电商交易监管力度不足。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是在虚拟网络上进行的,要有效规范电商交易行为,除了要科学制定商业规则之外,还必须加强立法,建立专门的监管制度,整合管理体系,尽可能做到对网络交易的全方位监管。但是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监督存在制度不健全、方法陈旧、力度不足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必须承认,国内网络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农村电商监管体制建设滞后于电商行业发展速度。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普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随之提升,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等,要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有效监管,势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这显然与网络监管部门有限的资源相矛盾。另外,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之所以存在监管困难,很大程度上在于该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交易群体数量庞大、涉及地域范围广。经营者要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一般只需要在电商平台上进行身份注册即可,或者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同样可以完成商品交易。这些虚拟的交易行为灵活多样,将以往的监管方式直接用于监管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是难有成效的,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最终使得电商交易陷入纠纷维权难的困境。(三)农村电商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经营的主体中,个体农户所占比例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个体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道德及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具体来说,个体农户网上交易之前,需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提交个人信息,一些农户道德素质不高,填写虚假个人信息,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出现纠纷时便溜之大吉,严重损害了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受经济条件、学历水平等因素制约,个体农户普遍缺乏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也未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也缺乏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当他们效仿城镇居民进行电商交易的时候,其无侵权意图的行为可能会损害他人权益,或者其自身权益受到他人损害依然未能察觉,这也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

四、农村电子商务法律规制的建议

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新的路径。由于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遇到诸多难题,采取积极措施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势在必行。(一)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法规。最新颁布的《电子商务法》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确起到了一定的规制作用,但鉴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特殊性,有必要对其中部分规定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添加一些新的法律条款,以弥补立法空白。要修订完善涉及农村电商的配套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添加农村电商领域的其他适用性规定,在优化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同时,推动其更好地适应电商发展实际。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从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方面入手,制定《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人条例》。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提高电商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凡是要从事农村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不论是个体农户,还是其他经营主体,都如实填写身份信息,并接受第三方的审核,审核通过方可进行电商经营;审核中,如果发现有不良交易记录的商户,应该拒绝其进入农村电商市场。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商户需要通过工商注册来确定经营范围,日后所经营的产品必须在注册经营范围内,严禁经营超出注册经营范围的商品,从根源上杜绝“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此外,政府要积极引导并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尤其要重视财务管理制度,为规范交易行为提供制度保障,为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为了提升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必须加大对电商交易犯罪的惩治力度,力争为网民提供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网络环境。从电商支付安全方面出发,应当通过立法来确立归责原则。电子支付是农村电商交易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实践中,不论是发起人过错,还是银行系统过错,都会直接造成电子支付失败。建议按照损害事实来进行过错推定,除非当事人能够证明自己不存在过错,否则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二)健全农村电子商务的监管体系。农村电子商务监管体系构建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其中,涉及工商、行政、农业、食品等多个监管主体。从纵向上看,农村电子商务监管体系包括从市场准入到商品经营,再到商品售后等每个环节的监管。第一,对农村电商主体进行身份监督,要求网络经营者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明确经营范围,并明确网络经营者的主体资格及法律地位。第二,监管产品经营的全过程,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多个环节以及相关主体行为的监管通常由网络安全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联合执法,多个监督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加强沟通,争取能够协商解决,从而有效避免监管空白、重复监管等问题。第三,对商品售后进行监管,一旦发现交易纠纷,应该引起重视并妥善解决。从横向上看,农村电子商务监管体系涉及商家、消费者、电商平台等不同参与者。农村电子商务的商家主要是个体农民、乡镇企业等,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于律己,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网络消费者要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自身素质,勇于并善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电商平台要做好信息登记管理工作,重视对用户及产品的监管与管理;电商行业内部应该科学制定行为准则,企业与企业之间要相互监督,形成良好的风气。(三)提高农村电商主体的道德素质及法律意识。电子商务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对此,要通过宣传与教育手段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质。具体来说: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组织专人对典型网络犯罪的案例进行讲解,提升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还可以联合电商平台在农村地区举办关于电子商务知识的讲座,让更多的农民朋友能够掌握电商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信意识宣传,切实提升农村电商主体的法律与道德意识。其次,对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电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巧以及与电商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让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认识到电商交易中的各种风险,并有能力规避这些风险。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尽快掌握电子商务销售技巧,地方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将精通互联网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到农村,为他们创造机会来帮助当地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网络知识,教会农民在虚拟网络上销售商品,教会农民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最后,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增设互联网、法律等内容,让农村孩子同城市中的孩子一样,从小学教育便有机会学习到网络知识、法律知识。这样有助于培养掌握现代网络科技知识且具有法律素养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王立涛.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保障机制构建[J]农业经济,2017(2):134-135.

[2]高富平.从电子商务法到网络商务法——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定位的思考[J].法学,2014(10):138.

[3]谢天成,施祖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42-45.

[4]王一平.县域电商发展路径探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7(3):40-43.

[5]刘昊.农产品网络营销面临的困难与应对之策[J].经营管理者,2016(02):273-274.

[6]朱振,徐和平.法律视域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4):46-47.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8

随着网络技术的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中一个重要部分。据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专、本科、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网民总数占整个网民总数的21.1%。[1]在众多的网络活动中也就存在着违法、违规的现象。这也就给高校网络法制教育提供了必要性。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师生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在同时也为网络法制教育提出了严重的警示。高校学生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其网络法制知识的匮乏给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带来严重的挑战,违法、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存在着诸多问题:

1.1网络中的恶意诽谤现象存在

在网络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场所。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场所,也正是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中存在着恶意诽谤的现象。学生可以随性发表自己的言论,对于老师或者同学的不满都会发泄在网络当中,给老师或同学带来恶意诽谤。

1.2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存在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其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被应用。而在现今,网络中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很普遍。比如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软件、影视和音乐作品,抄袭他人论文、窃取他人其它技术成果等,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很普遍。

1.3网络中故意破坏现象存在

网络中的故意破坏现象主要是有些大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对政府部门网站、学校网站及私人电脑等进行恶意攻击,比如黑客现象病毒的传播等。这使得政府部门、学校及私人的电脑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

1.4非法盗用他人帐号信息

非法盗用他人帐号信息这实在网络中很常见的一种网络违规现象。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人的私人信息进行非法获取,为他人带来不便。一些大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对周围或网络中他人帐号进行盗用,给他人带来不便。

2.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引起高校网络法制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2.1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很大,缺乏对民主、自由、正义的法理认识,有的只是“辅之以法的人治”观念。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仍然淡薄,与法治国家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部分学生非法盗用他人账号信息,甚至采用其他方式攻击他人电脑。这些行为的产生都是高校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缘故。部分高校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不会被其他人所察觉,认为自己诸如可以盗用他人帐号信息、侵入其他网站等行为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关键还是他们法律意识淡漠引起的。

2.2网络法制教育重视不足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凭借有利的环境掌握了大量的网络知识,利用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进行网络行为。网络法制教育的滞后,使得部分大学生不了解那些网络行为可行,那些网络行为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危害。这也就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没有给予网络法制教育足够的重视。没有在网络技术发展之初对于高校学生网络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后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2.3网络立法滞后

网络简单单一的进入方式使得网络成为高校学生自由出入的一个场所。在网络中,只要掌握简单的口令就可以进入网络。这也就给网络违规、网络犯罪提供了机会。网络立法的滞后,使得部分高校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近几年国家也颁布了一些网络信息的法规条例。网络快速的发展速度,也给网络立法带来一定的挑战。

2.4高校对于网络管理不足

高校对于网络管理不足主要是对于网络中学生的网络行为监管不足。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环境,在网络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受到的约束极少,这主要是高校对于网络的监管不到位。对于网络中学生的网络行为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这也就导致网络中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对于高校学生网路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主要还是要靠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

3.优化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对策

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存在着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优化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3.1注重高校学生网络伦理教育

在谈网络法制教育的同时,网络伦理教育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孟德平在《网络文化和犯罪》一文中谈到“如果在网络文化中有成熟的道德体系,在一致认同的规范和标准衡量下,一个群体或个人的网络行为会自觉地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从而将网络社会的权利、责任与义务集成于新型的网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这一说法是值得认同的。现实表明,法律虽然在预防和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但立法的速度往往赶不上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法律的原则性、模糊性也使许多问题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得以解决,从而大量被认为是不良的行为可能游离于法律之外。网络伦理在这里填补了法律的空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处于一种隐蔽状态,法律并不能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网络行为当中,这就需要加强学生自律教育。加强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3.2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增强高校学生法制意识

网络法制教育的开展,就是要占领网络法制教育的阵地。高校可以在公安局、法院等单位建立网络法制教育基地,利用这些单位掌握的鲜活案例进行教育。高校还要制作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强调双向沟通的网络法制教育网页,吸引学生主动查看网页。可以利用网络的巨大容纳能力,在网页上设立讨论区、留言板等,发动学生对网络违规现象进行分析。使原本处于隐蔽状态的网络违规行为曝光,形成人人抵御网络违规行为,倡导网络文明的良好风气。利用网络法制教育网页进行教育,增强高校学生法制意识,共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法制环境。

3.3注重网络法制教育进课堂

传统的法制教育只是单纯的进行法制基础教育,内容单调枯燥,不易学生接受。现在要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网络法律法规纳入《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堂教学之中。从1987年我国制定第一部关于计算机案件法规《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以来,国家已经制定了多部关于网络犯罪、网络信息保护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虽然存在着立法含糊、滞后等问题,但是就目前来讲,网络中并不是无法可依的状态。在最近几年国家新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网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高校可以试着将出台的新的关于网络的政策法规引进法制课堂,让学生学习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网络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开展。

3.4注重建立具有较高网络法律素质的思政工作者队伍

具有较高网络法律素质的思政工作者在高校网络法制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网络法制教育过程中,具有较高网络法律素质的是思政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思政工作的阵地、时效性、方式方法、队伍素质等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就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网络法律素质的思政工作者。要注重培养思政教育者,使其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法制教育的需求。就要建立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熟悉网络技术特征,通电脑、懂法律、精英语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思政工作队伍。这样才能够促进网络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5学校应加强网络建设及管理

校园网络建设是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一个保证。校园网的建设主要就是要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包括硬件的建设和软件方面的建设。需要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改革发展的特点来建构适合自己的校园网。这里主要涉及的是软件建设。根据需要设置各类服务器(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和安全软件(杀毒软件、杀木马软件等)。对与网络的管理,设有专门的管理中心,负责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线路和站点的监测、用户和文件管理、用户培训等。同时利用网管中心,采取各种安全性措施,控制、监测非法入侵等。在安全管理方面防范不被授权的用户擅自使用网络资源,以及用户蓄意破坏网络系统的安全,随时做好安全措施。.增加、更新网络信息,同时对用户放置的信息进行管理。防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3.6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监督评估体制的建立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9

(一)网络为高职思政教育可以丰富教育信息

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及时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特点是网络信息的一大特点,这种特性远远生于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传统单一枯燥,更新慢的教育模式已经面临被淘汰,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宿舍、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等这些优越的环境都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来,创建一定的网络,供学生们使用,并获得一定的信息,使学生相互交流和充分的学习。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大量正面的信息逐渐开阔学生的视野,定期组织一定的活动,以此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和改进,更为清楚的认识国家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家发展策略,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国内外大事,在国家与社会发展浪潮中,认清自我,完美的展现自我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创新其方法和手段的条件

由于教育者拥有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表达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思政教育走的是“灌输”单一路线,内容的枯燥往往使得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厌倦和排斥,极大的降低的教学的效果,而网络的教育,这时不仅仅利用彩色的图像,还配有一定的动画、音乐、视频等集合与一身,加大了课堂渲染力度,不仅仅使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对升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使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更为主动,而且信息量大、更新迅速、使用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特性在教育中起到了无可厚非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一定的多层次性和全方位性,对思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网络思政教育环境的时效性、针对性有待加强

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是不容大家忽视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政教育的宣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给大众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舆论环境,同时提供充分的教育素材和通畅的信息来源,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二、网络时代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有待一定程度的加强

在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的正确培养,也是完善网络法律的同时必须遵循的重要教育,一定要严格加强执行。渐渐的将现实中的法律意识自觉地运用于网络,严格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以法律的制约性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政觉悟,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杜绝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违法行为出现,使其在网络使用中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文明人,从而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文明行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一定要积极健康的开展

大力建设并推广正确思政教育意义的“红色网站”,并且由专职的、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设立专门的思想教育论坛和相关的思想教育板块,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并给予解答,以此直接和学生交流思想,同时并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思想,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这些富有特色的网站吸引,从而对大学生面对网络的正确心态和思想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思政教育队伍一定要具备专业和高效的基准

高职思政教育者思想一定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不断的提高网络使用技术的同时,通过建立一支不但具有较高思政理论水平,不断完善思政理论水平和实效性,利用网络平台使更多的同学关注并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是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的提高,可是适当的对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提高一定的思政教育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网络法律意识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劳动合同;劳动法;用人单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席卷全球,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也使得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劳动关系呈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灵活化的特点。为了推动互联网时代下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劳动合同也必须进行完善,适应时展的需求。

一、劳动合同简述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所确定的劳动关系凭证,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根据双方的劳动关系以及权利和义务签订的协议。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依据劳动合同,劳动者加入民营企业、个体经济或国家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并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在该单位承担工作职务、遵守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这是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用人单位必须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并按照劳动者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而且单位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同时保证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1]。劳动合同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劳动者而言它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成为劳动者保障权益的依据;对于企业而言,它是企业合理使用劳动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最后,对于社会而言,签订劳动合同能够减少劳动纠纷,规范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劳动合同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复杂性、灵活性、多元化等特点。近年来各种安全事故也是层出不穷,在事故发生后由于劳动合同的不健全责任的认定和追究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收集资料发现目前“互联网+”时代下劳动合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劳动关系双方信息有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很多劳动关系都是通过网络确定的。虽然现在互联网上有实名制使用方式来确认合同双方的身份,但很多用户在个人信息上仍存在虚假情况。例如企业的电子邮箱以及必须实名注册的电子邮箱,相对较为容易证明其使用人的身份,但平时人们常用的免费电子邮箱,如果当事人否认则很难证明,这时就容易引发责任争议。而且一些用人单位在通过网络签订劳动合同时也没有对劳动者的信息进行确定。这样一来就导致一些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较低的人员进入单位,容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他们利于网络技术成立空壳公司,再通过互联网招聘信息,欺骗劳动者签订虚假劳动合同,损害劳动者权益。(二)劳动合同形式存在漏洞。传统的劳动合同在签订时都是面对面地用纸质合同书来签订,但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劳动合同在电子形式和口头形式的运用上变得更为广泛。《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所以电子形式的劳动合同是符合书面的构成要件的,但口头的合同就在法律上不够严谨和有效。也就造成了劳动合同形式的漏洞。所以劳动关系就会出现存在大量事实劳动关系的问题。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某些劳动权利和义务达成意思一致,形成口头协议却缺乏合法的形式要件,并已经发生劳动行为的劳动关系。我国《劳动法》并不承认口头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2]。但是在我国实际生活中,这种事实劳动关系比比皆是,这也是我国劳动纠纷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劳动合同也未必完全比得上纸质合同安全。由于现代技术的发达,电子劳动合同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较低。一些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可以利用现代技术私自改动劳动合同内容,引发劳动纠纷。而一些劳动者由于法律意识单薄他们未必清楚要学会为自己保存电子劳动合同的证据,以致于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是不是公司的一员,或者无法证明自己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内容。(三)劳动合同责任不明确。目前我国多数劳动纠纷都是由于劳动合同在签订时双方的责任义务不明确引起的。很多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明确了自身的义务,但是却在执行时没有履行自身的义务,或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与归责问题有关的内容压根没有明确。并且在互联上时代下,共享经济和虚拟货币盛行,很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通过互联网沟通交流提供劳动的,根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这样一来,一旦出现问题,在责任的追究和认定中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劳动者也无法保证自身的权益。

三、互联网时代下劳动合同问题原因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就业,越来越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是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背后关于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究其原因,涉及了多个方面。(一)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关于劳动合同问题的原因,我们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很多劳动者都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导致自己的权益受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劳动者受到传统用工观念的影响。一些企业的固定劳动者对劳动合同并不在意,他们多数人认反正自己已经成为了该企业的职工并且有一定的年限了,而劳动合同只是形式而已可有可无,所以签不签劳动合同无所谓。这样就导致很多劳动者根据没有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特别是一些企事业单位中。其次是部分劳动者的知识素养有限,对劳动合同和《劳动法》的认知不足。我国大部分劳动者都是大专以下的学历并且农村地区的占多数。由于这些劳动者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知道要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制度来保护自己。即使部分劳动者懂法,但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而言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劳动者较难找到工作,所以一旦有单位录用,他们也不会因为劳动合同不完善就辞职[3]。(二)企业没有履行劳动合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看我国的劳动合同问题,多数原因在于企业不履行劳动合同义务造成的。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中,由于缺乏实名制,一些劳动者是通过网络提供劳动,企业也是通过网络支付劳动报酬的。这样一来,部分企业直接不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通过各种手段逃避责任和义务。而由于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很多劳动者想追究责任维护权益也无处下手。还有三方劳动合同,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通过中介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责任认定就存在推诿扯皮,也造成了劳动纠纷。

四、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促进劳动合同的完善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劳动合同的完善,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劳动合同,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一)提高法律意识、树立维权观念。减少劳动纠纷,保障双方的权益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观念,树立维权的观念。面对我国多数劳动纠纷是由于缺乏劳动合同造成的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加强关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各级政府应该以县为单位定期组织一些关于劳动权益问题的学习交流会,组织企业和劳动者参加。让双方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并且让双方了解到如何正确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另外针对一些从事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劳动者,政府应专门讲解一些互联网企业相关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防止劳动者由于对互联网的认知不足造成自身的权益受损[4]。(二)完善双方信息,签订劳动合同。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法律观念是减少劳动合同问题的基础,只有大家正确地认识劳动合同,才知道如何通过劳动合同维护自身的权益。面对互联网的兼容性以及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减少劳动合同问题还需要结合互联网的特点。面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较低,存在虚假的情况。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交流的初期应加强对信息的考核,劳动者确认企业信息;企业对劳动者的信息进行审查。双方在确认彼此信息真实有效后,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中双方必须明确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减少由于虚假信息为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带来损害,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5]。(三)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监督作用。最后是国家完善法制建设,加强监督作用。因为目前互联网尚未完成实名制,所以很多人认为不论做什么都不用承担责任,网络诈骗也就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一些企业和劳动者若通过互联网签订劳动合同,双方必须要通过公安机关进行备案[6]。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虚假信息对双方的损害,保障双方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够监督双方履行劳动合同的责任和义务,减少劳动纠纷。另外各地区应该专门成立处理劳动纠纷的部分,对一些不履行劳动合同义务和责任的劳动者或用人单位进行处理,净化劳动市场的环境。

五、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就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劳动纠纷也日渐增加。面对劳动合同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劳动者应充分认识到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与用人单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最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该严格履行劳动合同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促进劳动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建萍.互联网经济中新型劳动关系认定与调整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史秀亮.“互联网+”模式下劳动关系的认定[D].兰州大学,2018.

[3]张帆.劳动合同中的合意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4]郭才森.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

[5]伍美云.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演变及其制度嵌入[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