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5:28

统计教育论文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1

[摘要]本文对2000年至2001年三种汉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446篇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还不普遍,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仅采用简单统计方法;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运用统计方法的人员数量少,相对集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为了了解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研究方法的状况,本文仅以统计方法的运用为对象,对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调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1总体调查《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三本刊物是中国语言学-汉语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论文内容主要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字研究等,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个年度中三本期刊共446篇,我们认为从这些刊物的学术地位、的时间及论文数量考察,这个范围内的论文基本可以反映出对外汉语教学界科学研究的现状。三本期刊两年间共446篇,其中使用了统计数据的论文70篇,占总数的15.7%。在这70篇论文中,只进行了简单算术统计的论文有47篇,占使用统计数据论文总数的67%;对数据进行过统计处理的论文,我们姑且称之为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有23篇,占统计类论文总数的33%。如果将这两个年度使用统计方法论文的篇数相比:2000年29篇,2001年41篇,增长率为41%;而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2000年为9篇,2001年为14篇,增长率为56%。从总体情况看,不使用统计方法,不依赖数据的论文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够广泛。但是从走向上看,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2统计方法调查在前面的统计中,我们将论文所运用的统计方法分为简单统计方法和复杂统计方法两大类。所谓简单统计方法,我们将其定性为使用算术方法进行统计的方法。在被考察的70篇论文中有47篇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属于此类,其统计结果一般表现为数字统计和百分比。这些论文又可以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以一定数量的文字资料或被称做语料库的语料为基础,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对语料进行穷尽性统计,进而依据统计数据再进行具体研究,或做更具体的计算统计。比如《对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甲乙级词声调规律的调查》(尚秀妍2000《,世》)。此类论文有30篇,占总数的63.8%。二是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亦为数字统计、百分比。比如《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丁安琪2001《,语》)。此类论文有14篇,占总数的31.1%。另外还有3篇,如综述等,统称其他类,占总数的6.4%。所谓复杂统计方法,实际也包括两类,一类是利用数据库进行统计,得到数据;一类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过的数据。在我们划定的23篇文章中,有2篇属于第一类,占总数的8.7%,有21篇属于第二类,占总数的91.3%。我们认为,复杂统计法中第一类论文所得数据,与一般的语料库所得的数据有质的差别。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专题数据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料库,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是经过特别处理的,在每个词条下分别设立了各种字段,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尽管我们在论文中看到的数据也是统计数字和百分比,但这种计算机数据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参见苏新春2001《,世》)。

另外对于使用了经过精加工的语料库的数据统计,我们也将其归入此类,以有别于为某一专题研究建立的纯个性化的语料库(参见邢红兵2000《,语》)关于第二类,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统计学方法。为了进行心理实验或者认知方面的验证,通过设计实验、建立模式,取得数据。在现有论文中,我们见到的方法,主要有描写性统计方法集中量数-平均数、离散量数-标准差,方差分析,相关系数t检验,双元相关分析与显著性检验、点双列相关系数与卡方检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等。下面我们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中的一段文字为例加以说明:“107名被试在6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一(本文略)。对被试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策略的主效应是非常显著的(F(5,530)=56.356,p<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被试在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上平均数都显著大于被试在认知策略上的平均数(p<0.05)⋯⋯。”(江新2000《,汉》P.63)在这段话中涉及到以下一些术语和方法:平均数: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相加,然后再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值即为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把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值加起来,得到的是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用这个平方和再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值。标准差:因为方差值相对比较大,一般使用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分析:在实验中,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寻找主因素时,用方差分析。主效应: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统计学称为主效应。交互作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F(5,530)=56.356,F检验,通过查F分布表对比可知影响是否显著。(5,530)为分子与分母的自由度。p<0.01:显著性水平overallsignificancelevel。交互作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可检验出因素与因素相结合共同发生的影响(交互效应),这是两因素方差分析的最主要的功能。当一个因素的水平(情况)发生变化时,另一因素的效应也发生变化。我们知道,统计计算过程通常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我们在这类论文中常常见到标明各种数据是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的。所谓SPSS是“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它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别具有完成某一方面统计分析任务的功能。调查发现,虽然现在利用统计学方法的论文不多,但是论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是较高的。

3研究专题调查我们对70篇采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进行了调查,现按照论文专题内容,以上调查说明,统计方法已经被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使用的比重并不相同,语言习得和本体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教学方法。在统计中我们特别关注使用了复杂统计方法的23篇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以上调查表明,在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中较多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占总数的60.9%(见图1),而其中认知类的论文数量最多,有8篇:研究汉字认知的5篇,多从形音关系方面进行分析;语义研究2篇,从音义关系方面进行分析;量词认知1篇,是从多维空间进行分析的。由此说明采用复杂统计方法的文章,往往着眼于两个以上因素的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反过来说,复杂统计方法使语言教学研究得以深入。§

4对运用统计方法人员的调查在进行以上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两年间三本期刊发表的446篇文章中严格意义上使用统计方法的只有23篇,占总数的5%,这个比例且不说与国外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状况,就是与国内外语教学界的研究状况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特别调查了这23篇论文作者(合著论文限第一作者)的基本情况以上数据统计表明,23篇论文是由17名作者完成的,其中两名心理学博士各有3篇,并帮助其他做了1个统计,一名心理学硕士有2篇;另外多数作者集中在个别学校。统计说明,目前已经从容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人多是接受过心理学、语言学严格训练的博士或硕士。由此我们可以类推,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了解和能够运用此种方法的人还是比较少的,甚至可以说对于期刊上所发表的此类论文能够真正读懂的人数可能也不是很多。§

5启示和建议

5.1根据以上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提倡科学方法论,普及包括统计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势在必行。刘润清曾指出:现在外语教师阅读杂志感到困难,原因之一是不懂科研方法“,如:有人不懂什么叫subjects,什么叫instruments,有人看不懂p≤0.5是指什么;有人连标准差是什么也不知道。”(刘润清1999,P.1)。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可能也严重地存在着这种现象。为了加强方法论,特别是统计方法的普及,我们提出三点建议:(1)建议出版方法论方面的书籍,在期刊上发表普及性的文章。(2)在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培养中,开设方法论方面的必修课。(3)在目前人们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的理解还有欠缺的情况下,作者在发表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时,应充分考虑数据在实际中所能发挥的效应。因此对于论文涉及的统计过程和统计结果不宜使用过于简单的数据式,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比如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如果列出方差分析表可能就会更加清晰易懂。论文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肩负起培养读者的任务。

5.2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应该给统计方法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位。以往的研究注重经验式的、定性式的研究方法,现在提倡定量研究,统计方法势必会受到重视。但是不能以此为时髦,不能以为使用了统计方法就是科学的研究。事实上,现在有些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已经表现出这种倾向,以纯数据化的表述为时尚。方法毕竟是方法,不能代表一切。方法使用得不恰当,必定产生错误的结论。

5.3进行数据统计的必要前提是语料的丰富、准确与完备,否则,所得到的结论的效度将受到质疑。我们看到有些论文的语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列书目,不说明字数,使读者无法验证,得出的结论也不做抽样调查的概率性分析。做调查类论文,按照规定,被调查人数一般来说应该不少于30人,但是有许多调查统计是低于此数的,所得结论的可信度就大大减弱了。既然采用统计方法,就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统计方法的程序操作,而且得出的结论要进行验证。我们相信对外汉语教学中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会越来越完善,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的研究者会越来越多,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会更加丰硕。

参考文献: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统计学;普及教育;创新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2006统计学国际论坛”,笔者参加了这一论坛,并专门就统计学普及教育问题向美国依利诺依大学何旭明教授了解了美国统计学教育的有关情况。何教授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当然,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在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实践教学被视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单独列为一项二级指标,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各类高等院校率先进行统计学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但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且也为统计学的社会普及教育打开了突破口,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同时,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也会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学锋.美国统计教育之考察[J].统计与决策.1997.12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3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2006统计学国际论坛”,笔者参加了这一论坛,并专门就统计学普及教育问题向美国依利诺依大学何旭明教授了解了美国统计学教育的有关情况。何教授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的科学,统计思想方法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学的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对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创新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统计学;普及教育;创新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2006统计学国际论坛”,笔者参加了这一论坛,并专门就统计学普及教育问题向美国依利诺依大学何旭明教授了解了美国统计学教育的有关情况。何教授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当然,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在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实践教学被视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单独列为一项二级指标,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各类高等院校率先进行统计学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但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且也为统计学的社会普及教育打开了突破口,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同时,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也会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学锋.美国统计教育之考察[J].统计与决策.1997.12

[2]张国荣.在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统计教育,2004.4

[3]马赞军.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统计教育.2006.3[4]杨大成.统计教学方法当改[J].中国统计.2006.2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4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服务型;统计建设分析;政府主导;法制宣传

如今,我国政府已经由传统的政府服务模式面向新型的现代化政府服务方向不断转变,对政府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有效的建立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蓝图目标,并且该蓝图建设的方法就是运用服务型现代化的调查统计模式进行分析,并将相关的举措进行有效的实施。在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内,有关于服务型建设分析的统计工作要进行细化,进行具体的分工并对相关职责进行明确。应该在原先的基础之上,在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提之下,对于每一个传统的统计理论进行相关的改变以及合理化的改革。并且在进行统计的过程当中,应该要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相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进行服务型统计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统计学中统计技术属于我国政府法律宣传最基本的程序环节,在进行政府具体相关法制宣传以及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时,也需要对目前的宣传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和完善。这种新时代的宣传理念贯穿于整个统计法制宣过程中,在进行新时代的服务型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有关要求,并且在相关的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办法尝试与政府建立新型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统计调查进行改革以及健全,从而构建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关于服务型统计建设分析统计方法的相关要求

在进行具体的服务型统计过程中,如果要想建立出相关的统计技术模型,就应该在相应的统计工作各个方面以及不同环节上转变原先的陈旧传统统计学理念和相关的统计原理,并且建立出来的新型统计应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对于统计技术基础发展环节的统计法制宣传工作而言,也要做出相应的改进,以此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将具体的服务型的发展理念引进到法制宣传工作过程中去,加以贯通和融合,这样一来,便对操作过程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进而为统计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求如下:1.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服务型意识的建立。建立服务型意识的前提,是以我国政府原则为标准。在我国政府的工作原则以及本质中,就是秉承服务于人民的理念实施各项工作。在政府的相关法制教育工作当中,需要长期面对干部群众,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地去服务,主动地了解,树立明确的服务意识,并且在工作当中,不断地进行激励以及去配合相关调查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且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具体统计的过程中,要对于政府本身存在的权利和义务做出准确的定位,从政府原先的被动状态转化成政府积极主动的状态,可以让群众由被动的守法变成主动学法,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统计调查工作中去。2.提升政府相关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服务能力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随着经济以及社会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逐渐加大了对社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在政府的传统法制宣传的过程当中,大多数是利用简单并且乏味的法条宣传讲义的形式进行法制的宣传工作,但是使用传统的法制宣传模式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法制宣传效果,使得统计法制宣传无法真正的深入人心。所以,在开展统计法制宣传工作的时候,要对相关的宣传方式加以改进和创新,利用宣传媒介加以宣传,并且不断地提升政府本身的服务能力。在进行具体的政府宣传工作之前,要对群众进行心理接受方式的分析工作,可以通过对宣传方式和媒介进行更新以及创新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把宣传的法条内容转化成易于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内容加以宣讲,这样一来,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进行宣传的沟通媒介方面,要采取政府问卷调查方式,选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或者引用手机以及网络上易于群众随时阅览的方式,扩大法条的影响范围,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方便法律的普及以及宣传。

二、创建统计法制教育宣传的服务品牌效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服务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政府不断地进行服务型社会统计分析法制工作的宣传,当前,在我国服务型社会的统计建设以及相关的统计各项调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国政府的统计调查以及调查方法需要事先对被调查的对象做出充分的了解,并且事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来,在进行调查的时候,才能获得被调查对象的配合。在政府目前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情况下,原有的单一并且较为分散的活动宣传策划模式,在通过服务型统计建设分析之后,利用其他的层面进而提升到整体以及大的模块式的品牌宣传战略模式。在进行统计法制教育宣传时,可以对原先的方案以及宣传活动策划进行重新改良以及完善,通过重新规划以及重新展开设计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的政府宣传机构进行统计法制宣传活动。还有一种就是通过社会的力量以及其他的平台进行策划宣传,并且还可以利用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的力量或者其他形式的宣传手段进行宣传。通过在社会上扩大影响以及扩大社会的号召力加以推行,同时在社会上不断地建立相关的宣传品牌,形成政府法制专栏的形式,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上述的方式可以促进社会不同人群建立法制宣传品牌和全面了解服务型统计工作,自觉主动地支持,在后期配合政府开展统计工作。有关建设服务型统计法律制度:当政府在进行宣传教育的时候,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难题,难以开展工作,因此需要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学是迅速发展的,并且在进行实施中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虽然现在,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不断地进行法制优化,不断地提升执法水平,但是在当前的形式下,在政府内部的法律宣传具体的教育实施缺乏相关的约束。再者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在进行法律宣传以及具体的宣导过程中,形式比较单一,并且仅仅限于说教的形式进行宣传。在具体说教的方式进行宣传的时候,在教育中缺乏生动的实例现象以及相关的后果,无法在根本上创造出贴近生活的案例,并且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仅仅是说教的形式,形式古板僵化,很难在短时间引起人民群众的注意力,不便于接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提升法律意识。在进行具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当中,由于前期进行统计工作,后期进行具体的法律宣传,所以在进行实施的时候,存在周期长以及宣传方面的不足,并且在当前的一些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相互之间的部门沟通较少,无法将手中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源置换,从而导致在进行具体的法制宣传时力度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宣传效果。

三、有关于服务型统计法律制度建设的探讨

1.在进行具体建设时,要着重于统计法制宣传项目本身的管理模式在具体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建设时,要以法制建设为相关核心,建设统计法律制度时,要对本次系统当中的每一个目标进行相关的调查和了解,并且还应该动用不同的办法以及其他的手段进行相关细节的商议。在进行建设时,必须要最大程度上满足统计中心所提出的具体活动以及相关活动的计划,相关的内容以及效果的负责制,包括具体采用的宣传活动策划以及相关的活动进度,实施活动的宣传地点以及具体效果的增强等,从各个环节都要加以考虑。在另外一方面,要明确记住全国法制宣传日以及具体的统计开放日的具体时间,要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进行重点的宣传,在进行宣传时注意法律法规的完善,并且在进行具体宣传的过程中要注意得到社会的认可度。2.在进行相关的法制宣传中,要将人民群众以及干部职工的作用彻底发挥出来,并且要坚持党的教育宣传以及相关法制宣传活动这两个方面,当我们政府在进行具体的统计法律宣传教育的时候,应该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从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及基层干部开始做起,大力的进行宣传统计工作的推进,并且广泛的,通过多样的宣传途径进行法律宣传活动的开展以及法律教育。当政府在进行广大的基层干部群众队伍建设的时候,要全方位进行广大的职工法制依据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法制教育工作。并且还可以按照相关的干部工作展开法制工作,对于相关公共法律进行自觉主动地宣扬。并且针对公共场合的管理,可以采取责任制的原则制定,加以落实和实施,通过进一步加强以及明确受益者的相关合法权益,确保相关的责任与法律责任并存,在进行具体调查的时候进行完善,最终强化法律意识。

四、结语

当政府在进行法律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宣导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横向发展的相关模式,在相关的政府片区内进行积极有效地宣传以及合理的沟通,并且还可以把统计法纳入相关的宣传区域。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区域内加以实施,制定合理以及科学有效的法律宣传计划。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宣扬,加强宣传,以此提高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国荣.中国统计管理体制变迁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6.

[2]韩兆洲,张婉璐.中美统计实务差距对比与反思[J].中国统计,2015.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两类论文;解决(或回答)问题;评价标准

怎样写好一篇论文常常与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有关,因为值得了论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写好一篇论文的方向和要求。

一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

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

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7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

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

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

对一般学术论文的评价,主要看分析问题是否有深度,对现象的描述是否准确,对事件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对观点的论述是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无论何种教育论文,都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有说服力;解释或论述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和完整性。

总之,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8

观念总是通过对现状的剖析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现实的根底之上的,因而,能够先罗列一些现象,陈说一二个详细现实,然后从现象和现实中归纳出自己的观念来。这里的现象和现实有必要具有典型性,不是个别的偶尔的;观念有必要是旗帜明显的,不要闪烁其词,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或极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师最近通过尚在运用的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将要运用的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后,写了篇教育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中高年级阅读教育正面临着全新的应战。这个观念建立于两种教材的比较,由于立刻要运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强的实际含义。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观念吸引人,用耸人听闻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这是不可取的。

摆出根据剖析观念

光有观念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通过详细的证明,才会使观念站立起来,才能为读者承受。这一部分就是证明观念。证明通常有理论根据或现实根据。理论根据就是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归纳,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观念作为佐证;现实根据就是摆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一般来说,根据越充沛,就越有说服力。例如上文说的“中高年级阅读教育正面临着全新的应战”这个观念,作者就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证明的: A.课内分量明显增加;B.课外阅读要求进步;C.课文理解难度加大;文本内在丰富多元;E.常识散布松散无序。对这些根据,作者天然都作了详细剖析,或举例阐明,或用统计数字,或运用比照等。这一部分是此类文章的要点,它的篇幅应该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陈说办法施行的作用

一种科学而新颖的办法施行后,往往会获得抱负的作用。作为办法型的教育论文,有必要把作用陈说出来,以引起读者的重视。作用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作用,能够用数据阐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阐明的,可举例阐明,挑选一两个典型案例。陈说作用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方“进步了积极性,激发了爱好”。用现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要害。当然,陈说的作用有必要与施行的办法相关,不要把与本办法毫不相干的作用也通通扯上去。

得出结论指出对策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9

一、考评对象和范围

全市各中心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局机关各股室及二级单位和“教育在线”网站通讯员;按学年度计算(从当年月1日起至来年月31日止),“教育在线”网站采用的信息宣传稿件和本网站子栏目编发的其它作品,以及经本网站转报上级相关部门和媒体录用的新闻信息。

二、表彰项目

设立“教育在线”网站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优秀通讯员和优秀作品(含教育信息新闻、图片新闻和教育论文等)奖项,学年末市教育局予以通报表彰。

三、考评办法

考评由市教育局办公室组织实施,按季度通报各单位和通讯员在“教育在线”网站用稿情况,全年统计汇总,根据统计结果、奖项评选条件和相关具体办法,履行正常组织程序,评选“教育在线”网站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优秀通讯员和优秀作品若干名(件),报请局党组会议研究同意后予以表彰。

1、“教育在线”网站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按照评选条件,根据各单位录用稿件数量和信息宣传工作开展情况,经单位申报、市教育局办公室审核和局党组会议研究,学年末对“教育在线”网站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其结果作为单位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据。

2、优秀通讯员。按照评选条件,根据通讯员录用稿件数量的多少,经个人申报、单位推荐、市教育局办公室审核和局党组会议研究,学年末对“教育在线”网站优秀通讯员进行通报表彰,并将表彰情况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范畴。

3、优秀作品。含被“教育在线”网站录用、编发和转报的教育信息新闻、图片新闻和教育论文,按照评选条件,组织开展网上投票,聘请相关专家评审,综合网上投票结果和专家评审意见,报请局党组研究同意后,对“教育在线”网站优秀作品单项奖进行表彰。

四、评选条件

(一)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1、领导重视。成立教育信息宣传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责任分工明确。

2、制度建设。教育信息宣传工作制度完善;年度信息宣传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有操作性强的奖惩措施;严格执行重大宣传题材报批制度。

3、队伍建设。至少确定一名通讯员;支持通讯员开展工作和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采用各种办法调动通讯员的积极性。

4、宣传成果。各学校、幼儿园每月至少被“教育在线”网站录用4件作品,每学年至少经本网站向上转报采用2件作品;局机关各股室和二级单位按时、高质量完成职责分工任务,及时更新所负责网站栏目内容。

(二)优秀通讯员

1、素质过硬。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深的文字功底,思想敏锐,善于发现和总结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2、能力突出。热爱信息宣传工作,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收集和处理水平,及时向“教育在线”网站报送反映本单位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3、绩效明显。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上报稿件数量多,采用率高,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4、注重培训。积极参加本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优秀作品

1、信息新闻。及时反映各单位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所反映的问题建议或经验、做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编写的质量高,角度新颖、文字简洁。

2、图片新闻。所反映的教育事件真实生动、形象主观、现场感强、冲击力大、一目了然,时效性和可视性强,主题突出、画面美观。

3、教育论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教育理论的先进性与创新意识;与教育实践结合紧密,充分体现教育思考、研究与创见;论文提出和论述的问题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论文题目简短、凝练、明确,论点集中、鲜明,论据充实、有据,文字表述规范、简洁、流畅。

五、有关要求

1、所有报送稿件直接通过“教育在线”网站论坛上传。除重大紧急信息外,原则上不再接受传真、邮寄等方式报送的纸质稿件。图片、表格以附件形式上传。

2、报送稿件要充分反映本单位相关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标题鲜明、醒目,要素齐全,语言简练、生动,篇幅短小精悍,确保报送质量。

统计教育论文范文篇10

新时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包括视障学生在内的各类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改革不断深入。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视障学校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盲校生源发生巨大变化。一直以来,盲校主要招收有视力障碍的学生,其中既包括有一定参与视力的学生也有全盲的学生。因此,各地盲校针对生源现状开发了一些卓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视障教育型态。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包括视力障碍儿童在内的出生率得到了显著控制。据教育部近5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在校视力残疾学生人数总体上呈显著的递减趋势,分别为2012年的4.09万人、2013年的4.01万人、2014年的3.41万人、2015年的3.67万人、2016年的3.61万人。[1]纯粹的低视力残余视力较好的学生更多地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而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视障学生往往是基本没有残余视力的低视生,或者更多的是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全盲学生;同时,视障之外兼有智力障碍、听力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多重障碍学生成为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生源。生源的变化给视障教育带来的问题是结构性的、根本性的,倒逼视障教育学校和视障教育研究者必须尽快研究、落实更适合当前生源现状的教育教学结构体系,完善视障教育保障机制,提升视障教育质量。盲校课程教学亟须顺应时展趋势尽快实现变革。目前,很多一线盲校仍在沿用旧版的盲校教材,很多教学内容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例如,教材中还有“煤油灯”这样的内容,很多盲生对此一无所知,教学很难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当前社会中的一些最新、最流行的生活化的内容,如,微信朋友圈、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却只是在很少的学校的部分教师中进行个别性的尝试,在教材开发、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却难有系统性全局性的变革。即使部分地区盲校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校本教材,但其适应性和科学性如何,仍未得到全面的研究和验证。2016年底国家颁布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下一阶段我国盲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配套的盲校教材还在研制之中,盲校课程的改革与优化仍是当前视障教育发展最迫切的问题。盲校教师的专业性仍亟待提高。视障教育的专业性非常强,对视障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从业教师不光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盲文知识和应用能力,对现行盲文和双拼盲文的优劣要有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能从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出发适当选择,更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规律,掌握学生残疾类型、原因、程度、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及教育的策略和方法”,[2]对学生的视障程度、致盲原因等要充分了解,还要懂得并能够开展障碍评估、了解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合理利用资源制作教辅具、根据每一名视障学生的不同实际能力制订个别化学习计划等多类型、高要求、专业性强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盲校中,教师多由普校转岗而来,特殊教育专科毕业的学生,特别是视障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视障教育的占所有视障教育教师的比例仍偏低。对于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多为理论性、短期性的片段式培训,而专题性、系统性的常态化培训目前非常少见。面对视障教育亦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视障教育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在不断凸显。鉴于此,笔者尝试对现阶段我国视障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作一梳理和分析,以期能为提升我国视障教育研究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构建。本文选择2011年至2016年正式发行的期刊中有关视障教育的论文进行量化分析,以“视障教育”“盲教育”“盲童”“盲校”“低视力”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依据题名、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和中文摘要等5项基本信息剔除重复项,共检索得到论文529篇,涉及87种期刊。对所得数据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对样本进行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两个维度的分析。研究方法维度包括分析法、实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法和其他方法等9大类。其中,将以量化分析为主的调查法、统计法和实验法确定为实证研究法,其他方法则为以思辨为主的定性研究法。通过对近5年视障教育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这一维度的分析,全面了解当前视障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现状。同时,对近5年视障教育研究论文进行研究领域维度的分析,深度了解当前视障教育研究内涵范畴。研究领域界定为:宏观策略类、基础理论类和微观应用类等三类。宏观策略类主要针对视障教育宏观层面的发展策略,如,国家关于视障教育的方针政策、有视障教育有关的特殊教育、普通教育重要政策等。基础理论类主要针对视障教育理论研究层面的研究,如,关于盲校课程的理论研究、对相关教育理论与视障教育的相关性研究等。微观应用类主要针对视障教育发展中微观层面的应用问题,如,教学法、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学校特色发展经验等。(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研究方法使用频数的降序排列,近5年视障教育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依次为分析法、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历史法、统计法、比较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其中,分析法最为常见,达432次,占81.66%;其次是调查法,占7.56%。按照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方法分类,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为91.68%,采用量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为8.32%。[3]根据研究领域的数量降序排列,2011年至2016年视障教育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频数最高的是微观应用类(72.98%),其次是基础理论类(21.36%),宏观策略类研究所占比例最小(5.66%)。(三)研究特点分析。1.实证研究不足,科研形式单一。采取量性研究的方法体系,开展实证研究,这是一种符合科学研究标准体系的系统化工程。这种方法下,通过翔实的数据和足够的实例,能够充分地发掘浅层表象下隐藏的问题,提供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结论。统计显示,采用量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仅为8.32%,尚不足1/10。也就是说,目前针对视障教育开展的研究论文中,极少有取严格的量性研究的方法体系,而更多的论文主要是经验性的质性研究,多从印象、感受出发,缺乏科学性。在这些量性研究中,主要研究者均集中于各高校,一线特校教师开展量性研究的屈指可数。2.研究视野狭窄,缺乏跨学科整合。视障教育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宏观策略、基础理论和微观应用3大类,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均主要集中于视障教育内部,对与视障教育关联度紧密的视力科学、视障医学矫治、心理学、社会性等,缺乏深度整合。对于在盲校教育教学中如何跳出视障教育的狭小范围,融入普通教育乃至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内容,目前只是偶有涉及,还没有成为主流。基于盲校生源的变化,这边问题更加凸显:传统的视障教育对象,其智商、心理、行为方面均与普通人群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随着障碍程度的加深、多重重度障碍学生的入学,跨学科研究变成必不可少的一环。3.研究多为单兵作战,跨区域、跨校合作不足。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情况来看,视障教育的体量最小,基本模式为“区县办培智教育、市办聋教育、省办盲教育”。截至201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盲校仅26所,另有一些大市级综合性特校开设了视障教育班。[4]这是当前医学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盲校数量并不多的情况下(很多地区没有单独设置的盲校,而是将盲教育作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部分),相互之间的交流就更加重要。分散在各地的盲校,在历经多年植根当地、深挖资源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如,南京盲校与南京市中医药大学多年合作,在盲人推拿按摩职业教育方面卓有成效;[5]青岛盲校抓住国家首批设立盲人高中的契机,不断深挖高中课程建设,在盲人大学入学方面成绩卓著。[6]因此,跨区域、跨学校的合作研究,能够充分发挥各地特色优势,提升我国视障教育整体水平。但就现有视障教育研究看,当前国内跨区域、跨学校开展的研讨活动较多,但就如何跨校、跨区域开展专业合作,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创新管理等方面协作开展研究,则鲜见成果,研究视角聚焦不足。4.研究多为立足本土本地,对国际先进经验和发展潮流关注不够。国际上特殊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在视障教育领域,美国、英国等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对于国际视障教育的经验介绍和问题探讨,有助于我国内地盲校汲取经验,规避很多发展中的问题。然而在笔者的统计中发现,在近几年的视障教育研究论文中,涉及国际比较研究的论文只有不到10篇,所占比例不足1%。如此低的比例,既反映了我国视障教育与国际视障教育研究潮流的脱节,体现了我国视障教育研究和发展的区域局限性,同时也为我们今后提升视障教育研究、发展质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三、未来展望

(一)重视师资培养,提高从业教师专业水准。对于特殊教育发展来说,师资问题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主题。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水平整体不高,既有师范院校培养体系的问题,也有在职教师流通的问题,也有职后培养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相对于普通教育教师,相对于国外特殊教育从业教师,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而如前所述,特殊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中视障教育的要求更是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努力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从业教师专业水准。作为政府而言,应着力构建更加合理的支持保障体系,从视障教育发展实际和要求出发,提供更加合理的资源和资金保障,鼓励、维持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视障教育领域。作为师范院校,应重视视障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着力开发适合视障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一线视障教育学校培养更多适用、好用人才。作为一线特校,要重视视障教育教师的专业培养,既要注重理论培训,更要从视障教育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指导,提升实操水平。作为一线教师,更要紧抓时展机遇,加强自我学习修养,提高从事视障教育的专业水平。(二)加强垂直指导,构建高校+学校的联动发展模式。从目前论文统计情况看,高校与一线学校合作研究已经出现了不少。但是仍很不够。作为高校,有着很多一线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如,专家资源、科研储备、国家项目支持等等。而一线学校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学生、课堂都是鲜活的,每天、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鲜的教育教学现象发生。因此,高校和一线学校联姻,是今后视障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此外,目前一些高校还承担了国培、省培任务,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承担了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职前师资培训以及职后专业素养培养,2001年学院成为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国培和省培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数量客观的特殊教育教师。南京市依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建立随班就读工作学术委员会,由特教学院专家担任委员会专家成员及办公室主任等,在专业上、业务上开展垂直指导协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有效落实。这一模式,可以为高校+视障教育学校联动协作提供成熟的框架体系和未来发展的有益思考。(三)打通区域藩篱,创建特校跨区域合作科研平台。由于当前一些机制体制上的问题,目前视障教育跨校跨区域的合作研究仍存在多要依靠国家某个项目来落实推进的问题。特校跨区域合作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因此,如何打通区域藩篱,创建特校跨区域合作科研平台,是今后需要研究者着力解决的问题。要突破这一难题,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引领,通过建立全国视障教育专门研究机构、组建全国视障教育学校共同体等,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人员流动,在保留各地各校特色的同时,将全国视障学校变成一个教学、教研发展共同体,同时设立更多专项项目,以项目引领推动各地各校加强专业协作;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挥全国性专业学术媒体的功能。如,《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通过构建“现代特殊教育理事会”,着力打造专业发展与交流平台,开展专题研讨、邀请专家专题讲课、深入一线学校观摩交流等,为广大一线学校教师提供了“走出去”参加多形式、高频次、高质量的跨区域学术交流的更多机会,这为打造跨区域、跨学校视障教育合作教科研平台提供了现实模板。(四)紧跟世界潮流,加强特殊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本土观照。我国视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不能自我放逐于世界视障教育发展的潮流。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在视力残疾人法律、视力残疾人融合教育、盲文音乐转换软件、自闭症教育、视力残疾人就业、视力残疾人康复服务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国参考借鉴的地方。因此,一方面我国要积极参与到这些国际视障教育发展重要事件当中,如四年一届的国际视障教育大会,是对当下视障教育研究和发展现状的“年度总结”,我国盲校和视障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将国际视障教育最新的发展动态、最新发展理论、最新的应用技术与我国现有发展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将其中适合我国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本土化观照和转型,借活水养活鱼,保持我国视障教育发展的蓬勃活力。发展不能“等靠要”。面对问题,积极行动,从多方面着手,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视障教育才能更快更好发展,视障儿童少年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我国教育体系才会真正实现高位均衡,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发展统计公报[EB/OL].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10-28.

[2]丁勇.以专业标准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9):6.

[3]李玉静.质性研究方法:内涵与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8):1.

[4]中国残疾人网.全国盲校一览[EB/OL].www.chinadp.net.cn/channel_/barrier-free/mangxiao/284_1.html,2017-10-12.

[5]华建英.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职业幸福奠基———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职业教育30年纪实[J].现代特殊教育,20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