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7 17:10:51

特色文化设计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1

特色文化反映了地区特色,打造地区特色文化品牌,是地区宣传最好的方式。塑造品牌离不开品牌标识,品牌标识是利用视觉感官向人们传达品牌相关信息,相较于文字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并且其设计满足大众审美、能够使品牌持久发展,因此它不仅具有代表性,还有提升品牌宣传效率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线条、图形与文字的合理搭配,都促成了品牌标识与美术设计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基于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投身于将美术设计应用于品牌标识设计的研究中。笔者通读了《品牌标识创意与设计》(惠勒著,、姜晓渤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一书,认为该书逻辑思维清楚,关系层层递进,并且具有真实案例作为辅助,是一本对品牌标识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对美术设计在特色文化品牌形象与标识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特色文化是每个地区独有的特征。发展地区特色文化是为了让该地区具有辨识度,例如,论起齐鲁文化发源地要说到山东。特色文化就是这样在无形之中为地区做了宣传,因此将特色文化作为品牌形象打造的主体,能够成为推动地区发展进步的催化剂。基于人们对于某一新鲜事物的认知,首先是来自于视觉器官,因此在品牌形象的打造过程中,品牌标识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品牌标识就是通过独特的设计来获得大众的关注,能够引起大众情感共鸣是一个标识设计成功的标志。以下对品牌标识设计中的形状、色彩、内容三个要素分别进行探讨。首先是形状,根据人脑的生理反映,人们看到某个品牌标识的时候,首先关注到的是它的外观形状,其次才是它的颜色与内容。在美术设计中,通常采用一些圆形、几何形或者是多种形状组合作为整个标识设计的轮廓。形状的选用不仅要结合品牌自身特色,还要符合美学设计原则。

针对特色文化品牌形象的标识,重点应放在突出地方特色上,比如说海南最突出的是海跟椰树,那么它的整体形状可以考虑采用海的轮廓形状或者是椰树的形状;云南相比于其他地区,它最突出的是少数民族风情,在形状的选择上就可以偏向于能够彰显少数名族特色的形状;西藏的代表特征是雪山,就可以选择采用雪山的轮廓作为整体的外观形状。正确选择标识的形状,才能引发大众进一步了解该标识的兴趣。其次是色彩,有了合适的形状还需要有独特的色彩配合。色彩在整个标识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没有色彩就没有幻想、没有美感,哪怕是再完美的标识设计也会黯然失色。色彩分为暖色系与冷色系,暖色系通常会给人们带来温暖、活力、欢快等感受,而冷色调传达的情感信息则是平静、祥和、放松等。特色文化品牌标识中的颜色,可以根据地区气候特征进行选择,比如气候偏冷可采用冷调颜色,气候偏热可以选择暖调颜色;还可以根据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选择,比如桂林多山多水,采用绿色与蓝色搭配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沿海地区可以选用大海的蔚蓝色来设计标识。当然也可以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文化风情来搭配色彩,总之,色彩的选择一方面要反映出地区的特色文化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最后是内容,内容是整个标识设计中的重头戏,是对特色文化品牌最直观的反映。标识的内容在选择上有一个原则,即一定要准确代表该品牌。内容的代入也是有美学讲究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美学艺术字或者品牌名称首字母将内容融合到整个标识当中,达到传达准确信息目的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丧失了标识的美感。

总之,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品牌标识能否脱颖而出,离不开美术设计。这也就决定了美术设计在品牌标识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合理运用美术设计中的美学符号,不仅能够增添标识的美感,还能够获得大众的好感,提升宣传目的。上文所提及的表示设计的形状、颜色以及内容等要素,仅仅是标识设计中的部分内容,还有更多其他表示设计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探讨。

作者:吕雪莲 单位: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艺术学院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体验经济;马家窑彩陶;;文创产品;甘肃华夏文明特色文化

文创产品设计与体验经济的结合是时代的潮流,也是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的方向之一。满足现代消费者高水平的精神需求是文创产品设计师追求的目标。使消费者在购买文创产品时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并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是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华夏文明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享誉全球,还有精美绝伦的马家窑彩陶等,这些都为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一、基于“体验经济下”的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必然性

1.体验经济下消费者需求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简单的物质生活,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购买文创产品,不再局限于购买传统的用作纪念或者馈赠他人的礼物,更多是关注某地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质量,以及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的体验。文创产品越是要求体验化,刺激消费者互动参与,形成文化创意的一种保护,也就越能产生良好的市场效益。2.文创产品设计现状。传统的地域文创产品,更多走的是快销线路,以大众化的形式载体进行表现,更多的常见的水杯,钥匙扣、体恤衫以及丝巾等,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很多文创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另外,地域文化特色也不明显,甚至更多的文创产品消费者无法区别其地域文化,而特色地域文化是现代文创产品之灵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利用特定材料和特殊工艺传递出地域文化凸显人、设计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大人与物的互动,是当下文创产品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文创产品发展趋势。近年来,互动、体验给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文创打造的文创产品“敦煌诗巾”是现代体验经济下的文创产品之典范。消费者只需要通过小程序“敦煌诗巾”进行简单的设计,可以自己选择各种图案,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组合,设计出一款自己的私人定制丝巾。整个过程消费者高度参与,从参与中体会到设计的乐趣,从设计中体会到敦煌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从而进一步了解敦煌文化。“敦煌诗巾”无疑给现代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如何让消费者直接参与互动,如何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所要传递的文化,如何使文创产品更有意味——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者如何通过文创产品的外形、色彩、意象,把审美趣味和文化底蕴传递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既能感受到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同时感受到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涵,这是当前设计者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同时也是文创产品发展趋势。

二、基于“体验经济”下的文创产品设计模型

1.设计理念。在体验经济下,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可以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的开发设计,传统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发设计出能够满足消费者体验消费特征,具有现代时尚气息,并且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现代文创产品。通过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5G时代与传统文创产品的不同。互动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它与传统主动消费不同,传统主动消费只是单纯消费行动上的主动,现代消费者更愿意付出更多的费用去体验整个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和文创产品互动带来的情感体验、价值体验以及愉悦体验。2.设计意义。用户体验是体验经济下的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对当代消费者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建立在用户体验下的文创产品开发设计。通过主题性设计与文化因子进行结合,激发消费者创作设计情感体验。主题文化是互动体验的核心,鲜明的文化元素视觉符号能够充分带动消费者的兴趣,激发消费者的创作欲望。通过消费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根据主题文化去设计体验文创产品的创作设计过程,把“地域文化”通过和消费者的互动,从而让消费者真实的感受到差异化的地域文化,使消费者更好了解某种文化,从而给消费者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3.设计思路。现如今,手机是每个人都必备的生活用品之一。如何使手机壳具有一定的意义呢,我们可以学习“敦煌诗巾”的做法,设计开发一款小程序“彩陶韵”。从马家窑彩陶文化中选择提取各种精美的纹样,再对其色彩进行分析,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适当的纹样解构重组。消费者只需要进入小程序,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的纹样,并选择合适的构图形式(这些构图形式提前都已经植入到程序当中)。这样,一款款与众不同的,自己参与设计的手机壳就设计出来了,让消费者充分体现了设计的乐趣,又感受到了马家窑彩陶丰富的文化,从而对进一步推广宣传马家窑彩陶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三、设计实例—马家窑彩陶手机壳设计

本设计是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甘肃华夏文明特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内容之一。整个设计流程主要有调研分析、文化元素符号的提取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案。1.调研分析。马家窑彩陶是甘肃华夏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明珠,通过将其应用到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可以更好的宣传马家窑彩陶文化。通过市场调查、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手机用户群体调查,我们发现,手机壳是每个手机用户必备的一个配件用品。通过开发设计手机壳图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设计符号解析。甘肃地域文化丰富,其中马家窑彩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代表。马家窑彩陶距今约五千多年前左右,前后经历了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其中以马家窑型最为精美,其纹样形式种类多样,尤其以旋纹,回形纹、菱形纹、波浪纹等纹样最为美妙。其中,漩涡纹与黄河生生不息的流水有很大的关系,菱形纹的重复构成与罐身融合形成旋转不息的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马家窑彩陶,从中提取具有地域特色的纹样,经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打散、重组形成具有现代时尚美感的纹样。3.设计方案。通过选取马家窑彩陶各种精美纹样,通过现代设计表现手法,进行相关的变形重构,使其既具有马家窑彩陶神韵,又具有现代时尚特色。然后通过小程序设计,让消费者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纹样进行私人定制。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纹样与手机壳外形的衔接性,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简单的纹样布局设计。同时,还应考虑具有设计能力消费者对纹样变化的多样性的需求,即能够在原有纹样基础之上进行适当表现满足自己个性需求。图4就可以充分利用小程序开发,在图1马家窑彩陶菱形纹彩陶罐上提取的纹样,通过对纹样的提取再生设计,用户或者消费者根据自己喜好进行相关的纹样设计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手机壳图案。马家窑彩陶纹样形式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充分提取各种精美纹样进行再设计,然后植入小程序端口,让消费者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合适纹样进行互动设计满足自我需求。

文创产品是文化的延伸与载体,好的文创产品不单是文化的延伸和载体,更多的还能引起消费者共鸣,和消费者产生互动。因此说,互动性体验经济是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体验是在感官体验、情感体验以及思考体验等基础之上的自我感受和体验,是超越产品本身的体验。通过体验,自我设计文创产品使消费者实现自我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晶.体验经济时代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路径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2015,49(1).

[2]易平.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8,39(4):85-88.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产品设计;3D打印

一、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意义

(一)传承红色文化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指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创意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即其创意来自文化设计的产品。简单来讲文创产品是指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新性的产品,其核心是对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性转化。[3]在我国,文创产业本世纪初才逐渐兴起,但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近十年来,文创已融入到各行各业,成为热门的概念和新兴的行业方向,甚至“万物皆可文创”。红色文创产业是文创产业在红色资源上传承和应用的一个具体类别,伴随着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的契机,迎来了双重发展机遇:一方面是文创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和沉淀,在产业模式和创新发展上已有成熟的经验和产品模式,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拓展具备了良好的背景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以及建党一百周年、建国七十周年等重要纪念节点和文化强国的大战略,给红色文创产业带来发展机遇。通过设计的手段将红色故事、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等红色文化以产品形式具象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创作是通过提炼红色文化元素,用设计创作的手段把红色精神物质化提炼,最终以创意产品的实体形象来展示实现,其核心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在设计创作构思阶段,就需要考虑产品背后赋予的深厚的内涵及重大意义,其体现的是红色文化元素的表达,即具有“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的红色元素的表达,产品是否能够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体现红色资源的各种形态展示;是否能够传承红色传统,用产品把党和人民的革命奋斗故事表述及传承;是否能够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精神用产品表达,感染产品的使用者和观众。

(二)实现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

红色文创产品不仅仅是通过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扬红色爱国信仰和革命优秀的精神品质来塑造产品表达,更需要结合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综合打造,用当地代表性的文化讲红色故事,创红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华,把红色文化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同时结合国家的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红色体验旅游线路等政策,既可以将两者的文化精神诉求叠加传承展示,又能突破部分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瓶颈,拓展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激活红色经济的潜力。因此,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意义既要挖掘红色文化元素背后的精神信仰,又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技艺技巧,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从而用设计语言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二、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

考虑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地域性特征,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在设计创作阶段的关键是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即文化内涵的结合和表现形式的结合,其设计实现方法分三个步骤:

(一)寻找可结合的目标项目

寻找合适的、可结合文化内涵的目标项目,即红色文化项目的具体选取和与之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选取。相结合的两者不是随意选择搭配,而是通过文化内涵分析、背景研究等,将具备逻辑关系、具有叠加效应的、具有共通性的两者有机融合。选取的两项目可以是地域文化的共通,也可以是精神品质的共同诉求,还可以是各种逻辑关系的相通。如下文所附的产品案例,选取的红色文化“中共一大会址”和非遗项目“徐行草编”,恰逢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时间节点,用本地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讲本地知名的红色文化,因此两者是具有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具有碰撞出火花的可能。

(二)通过挖掘两者的文化内涵确定结合主题

1.挖掘非遗项目的特色文化内涵:当选定需要融合的目标后,需要分别对两者的文化内涵分别进行剖析。非物质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的心灵深处,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5]其作为两者结合展现形式的主体,需对项目的历史渊源背景、发展现状、工艺特色和设计形式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整理出红色文化与之融合的设计表达可能性。2.寻找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共通性:结合的两者项目其精神表述在本质上应当具有共通性,宏观层面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信仰和精神力量,是精神财富的具化表达。红色文化是讲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或物化形态承载的红色精神,如“嘉兴南湖红船”“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往往是当地千年来历史文化人文的沉淀,源于民间源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如劳动人民的智慧、艺术创作、勤劳坚韧的民族精神等。这两者都是人类和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体现,对于艺术设计的素材提取上,只要找准了共通性,确定了主题,设计表达的形式就可以尝试各种产品创意。

(三)探索产品的设计呈现形式

通过研究和挖掘两者文化内涵确定结合主题后,主要是根据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艺特色和技艺方法以及产品设计构思的特点,探索和创新文创产品的呈现形式、具体制作工艺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市场需要传统手工艺能在有效传承技艺为前提下,结合高新科技工艺,对接商业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融合力度。[6]传统工艺与新科技结合,解决了部分传统非遗工艺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如3D打印技术在非遗、现代工艺美术和文创产品中的广泛应用,与琉璃、陶瓷、漆艺、草编、景泰蓝等各类传统非遗工艺的结合已相当成熟(图1、2),做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在这伟大的历史节点,为了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通过与徐行草编非遗传承人王勤老师多次的沟通,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建筑为原型,结合草编技艺和3D打印技术进行创意设计。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3D打印技术结合“徐行草编”制作的“中共一大会址”红色文化的非遗文创产品作为应用样本,从产品创作的设计思路和特色、呈现及制作进行了分解剖析:

(一)产品创作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特色

1.设计理念:基于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基于两种文化结合进行设计创作,需体现两者的共通融合之处。产品设计之初,立足上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抓取了建党一百周年和中共一大会址文物建筑的契合点作为红色文化的元素。与此红色文化相融合的表现形式,考虑到市场常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文创产品并不能体现产品设计特色,故探索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借助传统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色来进行融合设计,当地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既能反映该区域的历史自然风貌和勤劳手巧的文化内涵,又能把传承至今的手工技艺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两者具有绝佳的创作融合契合。2.产品的设计特色:采用非遗“徐行草编”精美的手工草编编织物的纹理质感作为外观呈现,以实体建筑“中共一大会址”建筑为设计元素主体,将上海本地的非遗草编技艺的文化元素和民族特性通过具有典型的红色文化建筑模型展品呈现,从结构造型提炼、细节展示、色彩选择、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结合、未来的扩展应用等方面综合体现设计特色:(1)结构造型的提炼及片状结构的细节特色:产品的整体造型、结构和细节图案,以“中大一大会址”的建筑物原型严格按照比例尺寸进行建模绘制,整体造型保持原真性。提炼门头、浮雕、墙面、屋檐等建筑细节的元素进行设计组合,利用中国传统大漆的技艺丰富浮雕的色彩和流线(图3)。产品结构采用3D打印的片状输出,参考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进行拼装。因此每一片打印的原始片状结构均根据各部位的功能和特点进行设计和装饰,参考徐行草编工艺品的墙饰、手工编织的纹理和质感、接口和缝边的设计处理,对每一片状进行设计后期的处理,使每一片状均能独立地保留建筑结构特色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各自部位的装饰特色以及细节元素的丰富度。(2)色彩选择与重构:色彩上以保持整体原真性为原则,同时考虑到所有片状结构均以草编技艺的黄草织物进行装饰,需符合原材料黄草的选色及染色。“中共一大会址”是上海区域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各细节均为传统色彩,以徐行草编的纹理选材、染色及晾晒的技术,能较大程度保留,整体上充分考虑各构件色彩搭配的原真性,局部考虑美观性和突出性,如青红交错的里面基础颜色,白线及黑色大门等,而红色门楣上方雕花采用中国大漆工艺的中国红,增加局部的色彩冲击力,丰富了整体色彩的明亮度和协调性。(3)体现传统工艺与新科技工艺的结合:以时下流行的新科技3D打印技术为实现手段,并通过3D打印模块,搭建建筑基本框架,达到新工艺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的目的。通过分析“徐行草编”的历史源流,工艺特色,考虑到草编造型多样,图案不同编织方法也不同,一般包括起底、装模、编面、结口、缝边、装配件等步骤。[7]其编织过程可以完美与3D打印的模块结合,因此确定产品的呈现方案: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框架主体,用非遗草编编织和漆艺上色等技艺完善细节和外部装饰。(4)设计的扩展性应用:文创产品从早期设计构思到模型成品后,需考虑未来产品的应用和扩展性,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一产品。通过元素的提炼后进行设计创新,为未来各类拓展应用提供基础,例如本文的产品案例,其最初设计目的是作为红色文化展示品,后期可在此设计验证的素材基础上实现扩展性的设计应用:参考中国古建筑的榫卯建筑,延伸设计片状的可重复插拔的结构,为每片结构赋予相应的非遗草编技艺,制作拼装玩具,主打青少年儿童群体市场。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为产品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提供一个方向。

(二)产品的设计呈现及制作过程

根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建筑测量数据,依照比例绘制图纸,并创建CAD模型。通过3D打印立体光固化技术制作实物模型,并进行试拼装(图4、5)。依据建筑外观颜色,设计草编的颜色、纹理等,并准备不同的材料并染色、晾晒。然后根据各模块开始逐步依次编织(图6),根据模型尺寸将多余材料切除,完成每个模块的编织及修建调整后,最后用胶水将草编和模型紧紧粘连。采用中国传统大漆工艺为立体浮雕门头上色。最后将所有零件试拼装,裁剪多余草编,完善细节(图7)。综上,本次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从构思设计到制作成品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综合的过程,后期产品制作过程相对流程化,而重点在于前期的文化发掘和构思设计过程,即从设计意义和设计方法中指导如何寻找可结合的项目,从而进行各自的文化内涵挖掘和设计形式的呈现。

结束语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4

第一条为收集、保护、抢救、利用我市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档案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特色文化档案是指我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特色、反映*自然人文历程、能够体现*历史文化底蕴、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及资政育人作用、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实物、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和自然人的*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

第四条市、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特色文化档案工作;行业主管机关负责对所属单位的特色文化档案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第五条有关单位要依照本办法规定,积极配合,促进特色文化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第六条政府鼓励广大市民、社会各界人士向市、区(县)档案馆捐赠反映*特色文化的档案资料;市、区(县)档案馆要加强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其所需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范围

第七条反映历代井盐钻探、生产、运销、管理等方面的记录。

第八条反映恐龙化石发掘、保护、上架、展览、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记录。

第九条反映彩灯设计、制作、展出、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记录。

第十条具有代表性的龚扇实物及反映龚扇的设计、制作、销售、传承等方面的记录。

第十一条具有代表性的剪纸实物及反映*剪纸的设计、制作、艺术价值、传承等方面的记录。

第十二条具有代表性的*扎染实物及反映*扎染的设计、生产工艺、销售、传承等方面的记录。

第十三条反映历代*文学创作、字画创作、出版、报刊等方面的手稿、字画、作品、出版物。

第十四条反映*的川剧艺术、杂技艺术、说唱艺术、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剧本、剧照、创作资料。

第十五条反映具有*特色的菜肴、名小吃、盐商菜、盐工菜以及茶文化等方面的档案资料。

第十六条反映*古建筑的设计、修造、维护等方面的档案资料。

第十七条反映*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档案资料。

第十八条反映*会馆文化的档案资料。

第十九条记述*历史面貌的各种版本的志书、族谱、家谱、村史、碑文、书刊、报纸等资料。

第二十条历代*及*籍的具有较深造诣的知名学者、专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获得部级以上荣誉的体坛明星、大盐商、企业家等的资料。主要包括:

(一)反映名人生平历史的出生证、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履历表、申请书等资料;

(二)反映名人业绩的发言稿、出席会议的报告、典型演讲稿、论文、著作、学习笔记、各种证书、证章、奖品等资料;

(三)社会对名人的评价材料和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介对其著作、作品、成就等的评价文章以及他人为其写的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事迹材料、追悼文章等资料;

(四)反映名人活动的照片、录音、录像资料;

(五)名人日记、书信、题词、遗言、遗嘱、委托书等资料。

第二十一条市、区(县)档案馆认定收集的其它材料。

第三章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方式

第二十二条移交。属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单位保存、国家所有的特色文化档案资料,保存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向市或区(县)档案馆移交。

第二十三条捐赠。属个人所有的特色文化档案资料,所有者可将其捐赠给市或区(县)档案馆保存;向市、区(县)档案馆捐赠特色文化档案资料的,由受赠档案馆委派专人办妥捐赠手续,并可预约上门接受捐赠;捐赠后的特色文化档案资料所有权属国家所有。

第二十三条寄存代管。特色文化档案资料亦可采取寄存和代为保管方法征集入馆,其所有权不变。

第二十四条征购。属个人所有的珍贵特色文化档案资料,所有者自愿转让的,市、区(县)档案馆通过鉴定被征购物件的价值,与档案资料所有者协商征购入馆。

第四章特色文化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市、区(县)档案馆根据特色文化档案的类别成立专家组,对收集到的特色文化档案进行鉴定审查。

第二十六条市、区(县)档案馆收集的特色文化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永久。

第二十七条市、区(县)档案馆对收集到的特色文化档案按本办法所规定的收集范围和所列次序进行整理和排列。

第二十八条特殊载体的特色文化档案的保管保护条件须符合相关要求。

第二十九条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特色文化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妥善保管。对因保管条件恶劣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档案损毁或不安全的,市、区(县)档案馆有权代为保管或采取其他措施,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必要时可以收购或征购。

第三十条盐业历史博物馆、恐龙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以及有关文物保护单位保管的既属文物又属档案的,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档案馆和上述单位在档案的利用方面应当相互协作,可以交换档案的复制件、重复件及目录。

第五章特色文化档案的公布与利用

第三十一条市、区(县)档案馆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外公布特色文化档案开放利用的目录,及时提供信息咨询。

第三十二条凡向市、区(县)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代管特色文化档案资料者,对其档案资料享有优先利用权,并可对其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意见,市、区(县)档案馆应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特色文化档案的利用服务形式:

(一)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特色文化档案阅览及咨询服务;

(二)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特色文化档案研究等学术活动;

(三)利用特色文化档案开展社教宣传及其他纪念活动;

(四)举办特色文化档案展览;

(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境外提供特色文化档案阅览。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四条奖励。向市、区(县)档案馆捐赠特色文化档案资料的,受赠档案馆视其捐赠档案资料数量及珍贵程度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或颁发荣誉证书。

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对其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特色文化档案据为己有,拒绝交档案机构、档案工作人员归档的;

(二)不按照规定向市、区(县)档案馆移交*特色文化档案的;

(三)擅自扩大或缩小*特色文化档案归档、接收、移交范围的;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主题景观;设计要点

1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建设意义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为养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红色文化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实现国家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2]。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红色文化主题景观是一种特有的文化主题景观,集纪念性、地域性、教育性、文化性等多种特性为一体[4],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价值。建设红色文化主题景观,对于有效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修缮革命历史文化旧址,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旅游开发,以及推动革命老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设计要点

2.1景观的空间设计。景观的空间设计主要包括了景观的空间结构、空间序列和空间尺度等方面。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空间布局结构可以通过景观轴线进行控制,设计采用线性与节点结合的空间序列进行组织,从而使空间的景观序列更具有规则感、秩序感和节奏感。空间尺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受众的观察距离与角度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体量高大的雕塑置于平坦的地形上,仰视的视角给人以崇敬之感。又如,在线性空间中,道路两边种植高大乔木,可以形成垂直空间,增强景深效果,对人的视线也起到引导作用。2.2景观色彩的把控。色彩对于人的心理会产生较强的暗示作用。红色文化景观具有政治性、纪念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需要营造出发人深思的环境氛围。例如,灰色给人以沉稳的感觉,易于营造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又如,红色是国旗的颜色,象征着革命、斗志、热血。红色,既是红色文化的外在视觉表现,也是代表中国革命斗争的内在精神。景观设计中将红色作为构筑物、雕塑或是小品的主体颜色,可以给游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启发游人透过红色来理解主题景观的内涵。2.3注重景观的体验感。红色文化主题景观承载着弘扬红色文化和传达革命精神的使命,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回忆、沉思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在景观营造时要重视游人的体验感,设计可以采用象征、隐喻、抽象、引用、再现等表现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出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设计时可以引入创新的表现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动静结合突出体验性和参与性,引起游人的共鸣,增强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吸引力。2.4突出景观的地域性。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5],有着时代历史的记忆和地区文化的烙印。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营造要根据各个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来进行统筹规划。对于红色文化的历史遗存、遗物、建筑、旧址和场所需要重点修缮和保护,对于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要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红色主题景观的建设可以塑造区域红色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区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3田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逢田南特支旧址重建项目景观规划设计

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广西田东县林逢镇政府东侧,南接南百二级路,东西长约240m,南北跨度约176m,总设计占地面积为36030m2。场地现状的用地类型主要有文体科技用地(土地庙)、居住用地(民居)、公路交通用地以及农田和果林。位于场地东面的田南特支旧址,为本次设计重点需要保护和改造的场地。3.2设计目标与主题。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林逢镇是右江河谷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党支部的发源地,是点燃革命燎原之火的红色火种。本项目以“红色党支部”作为主题,突显林逢镇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特色。设计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展开,充分利用场地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条件,结合第一党支部红色文化元素,保留和再现林逢镇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因地制宜构建主题鲜明的革命根据地旧址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目标将项目打造成为集革命纪念、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宣传的窗口,同时也为田东县人民提供了一个绿色生态休闲旅游的场所。3.3总体布局与主要设计内容。项目总体布局呈“一轴、两带、五区”的格局。①“一轴”指的是由项目入口贯通南北的主要景观中轴线。景观轴包含了五角星革命纪念牌坊、英雄大道、中心主广场以及第一党支部陈列馆这四个关键景观节点。穿过位于入口广场的五角星革命纪念牌坊,便是长40m,宽20m的英雄大道。大道两侧设计了林荫树阵,树下排列着对右江地区革命斗争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雕塑。中心主广场位于景观中轴线上,长80m,宽60m,为居民进行文化活动、表演和集会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广场铺装以壮族传统纹饰为基本元素结合圆形作为基本图形进行拼贴设计,体现出民族地域特色的同时又突出了强烈的向心力,象征着人民群众永远跟着党走,围绕在党的周围。第一党支部陈列馆位于中心广场北面,设计充分借鉴了壮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特点,结合现代展览建筑的功能需求与设计手法,融合红色文化元素,使整个展览馆具备了功能性、文化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性。②“两带”指的是“环生态湖休闲景观带”和“党支部故事文化景观带”。“环生态湖景观带”主要包括将军亭、红色文化长廊、画舫、亲水平台、文化雕塑等景观节点。“党支部故事文化景观带”总长约150m,由9个描述党支部故事文化的景观小品组成欢迎式的景观序列。景观小品将人物雕塑设计巧妙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结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将党支部的故事场景生动再现。③“五区”包括红色文化旧址区、疏林休闲区、台地休闲区、生态湖区、居民安置区。其中,红色文化旧址区是整个文化景区的中心,主要通过场景再现的形式来了展现红色文化,形成互动式的景观空间,打造集观赏、休闲体验、集会、表演以及接受革命爱国主义再教育的红色文化基地。疏林休闲区包括了“右江河谷文化展示景墙”和“革命红飘带”这两个景点。“右江河谷文化展示景墙”斜跨贯穿整个疏林休闲区,由5组长4m,高2m的景墙组成。景墙上雕刻的浮雕生动再现了右江河谷旧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的文化场景。“革命红飘带”设计通过夸张的尺度进行表现,在草坪上设计了1条长约66m,平均宽约1.2m,高约0.4m的红色起伏景观石带,极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感染力。3.4设计特色。①红色文化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本设计方案主要以红色文化为设计主题,以民族特色景观为主要载体。通过内和外、精神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右江革命老区地域特色与壮族民族文化特色相融合。②红色开发与绿色生态相互平衡。红色文化主题景观建设是开发区域红色旅游的有效载体。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红色带动绿色,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绿色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例如,场地西侧设计的台地保护林景观带,基调树种选择象征革命英雄的红木棉。场地中央在保留原有湖面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改造,在大面积的绿色本底上随宜嵌入红色革命元素,绿中有红,红中透绿。

4结语

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营造对于弘扬革命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设计中更好的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绿色生态的有机融合,需要在实际建设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建永.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号召力和凝聚力[J].人民论坛,2019(7):128-129

[2]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01-103

[3]梁军.视觉重构让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鲜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9(7):136-137

[4]黄磊.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属性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5):89-90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红色文化;艺术专业;模式;创新融合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1]。红色文化根本特征是红色,它集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开放性、大众性和创新性于一体[2],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皖西红色文化、红安红色文化等,它们都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创新发展。文章将探讨红色基因注入高校艺术专业建设中的可行性路径,培养师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力度,让其在物态和精神层面创作出更多的“红色”艺术作品,实现视觉和心灵的感染和洗礼。如2018年遵义市初心堂文化培训中心成立,它依托遵义市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培训,通过访谈教学、微课堂教学、体验教学、拓展教学等多种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3]。在皖西地区,皖西学院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化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为教育资源”凝练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使红色文化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此艺术专业融入红色文化,打造特色与优势专业势在必行。

一、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的时代背景

党的以来全党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时代更需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4]。2020年6月7日,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时,希望学校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培育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根本保证。新时代下,各高校艺术专业特色建设也正积极融入“红色文化”,尝试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优化艺术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类目设置和作品形式创作等内容,从艺术设计、美术创作、乐曲舞蹈、数字媒体等专业角度出发,探索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点,努力打造特色专业,讲好属于自己的“红色故事”。在全国高校中就有诸多成功案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充分结合艺术专业特色与红色文化资源,秉承“根植本土、多元融合、传承创新、服务社会”[6]的办学理念,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课堂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2018年该校艺术专业特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成果成功入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8》中[6],广西艺术学院将红色文化展演、红色文创产品、红色融媒体融入艺术专业发展和师生学习生活中,推进了红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019年全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专题研讨班在井冈山大学举行,全国21个省市、40所院校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红色文化与高校专业课程美育工作展开讨论[7],通过分享各自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融合的最优路径。

二、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当下,国内高校正在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将红色基因与红色资源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推进专业特色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文化自信。部分高校利用自身特色专业和区位优势将红色文化资源较好地融入专业打造和课程建设中,并在红色成果转化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学生对待红色精神价值取向模糊、高校对红色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专业特色打造力度不够、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一)高校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专业特色。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在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让年轻一代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是中国青年一代“兴”和“强”的根本。全国很多高校正利用自身红色资源优势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支持,如上文提到的广西艺术学院就是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2019年,该校的影视传媒学院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背景,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传承红色文化”设计作品展的创作,分为创意绘画、平面设计和艺术创作三个板块,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受益良多。同年,该校的舞蹈学院将“红色文化”融入舞蹈课堂教学工作中,引导同学们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体验并表达出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革命激情[8]。身处红色热土的湘潭大学也在红色文化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打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的中共党史专业为该校的特色专业,该专业设置和教育突出湖南地方红色文化特色,把“红色旅游资源研究”“思想研究”“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研究”列为主干特色课程。文学专业开设“文艺理论研究”“诗词研究”等重要课程[9]。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皖西学院,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通过“八个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探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特色的打造[10]。(二)高校融入红色文化打造艺术专业特色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包括革命事件、革命建筑、革命人物和革命物件都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些珍贵而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合到师生艺术创作、教学实践体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内容里,是当前高校艺术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当下,高校仍没有系统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专业特色建设中,存在偏颇现象,造成艺术专业发展的不平衡。其次,艺术专业教师授课模式未能较好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这与学院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滞后有很大关联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创作分离。第三,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价值观念模糊。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上好思政课、马列课和毛概课就是对红色文化最好的继承与传播,实则不然,新时代下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应积极融入艺术创作中,将所学的“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文创作品和设计作品是最为关键的,积极打造“红色品牌”,增强“文化自信”。第四,高校缺乏“红色文化”品牌意识。“品牌”即是“特色”,全国各高校在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打造的同时也难免出现同质化现象,未能“精准施策”,亦导致专业特色未能真正实现。诸如“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红军的摇篮”———金寨等这些革命根据地都应具有自身的区域和历史特点,“红色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特色”打造是关键。

三、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特色建设。新时代下高校师生的“思政教育”被提上日程,这对于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党建与专业融合,专业与思政融合,让艺术教育提升到了“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一,通过艺术教育和教学改革,对于师生学习中国革命精神的“初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并在不同专业中形成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红色”艺术作品,推动特色课程和专业特色建设。(二)推动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艺术专业为高等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支持,提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11]还提出:“要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11]同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11]这些指导意见的提出,让艺术专业特色建设和美育工作成了高校的重要任务,美育工作与红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红色革命精神的挖掘有助于高校美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三)增强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提高社会对艺术专业的认可度。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高校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艺术专业特色建设,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高校办学理念的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豪感,使艺术专业特色和优势得到彰显与发挥,对学生就业和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艺术专业的“品牌性”和“文化性”,提高社会各界的认可度。

四、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模式探究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红色文化;地方产品;包装设计

一、红色文化与产品包装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反抗、抗击外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以及在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体现出的被反复实践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红色精神以历史文化形态为载体,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红色文化教育和发扬的重要性,提倡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推动红色创新和红色文创活动。相关政府机构也出台了多个法规政策,规划了红色旅游产品的研发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鼓励创新设计红色文化衍生产品,促进红色文化消费。红色文化可以作为旅游遗迹和重要的精神指引,具体表现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指具体的人和事迹、书籍文献,以及历史遗留建筑物、革命老区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为各种精神内涵,这些精神都演变为如今的抗疫、抗洪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内涵。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产品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产品的包装设计也在不断受到重视,在推广红色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应用在地方产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泛红色”产品包装设计的滥用

红色文化商品的包装设计应当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使用鲜明的色彩,运用独特的材料将文化与包装设计融为一体,将插画和图形的多种表现方式作为红色文化的承载体。但是,当前许多红色文化产品主要在革命遗迹景点和历史博物馆周围展销,外观设计趋于同质化,缺少地方文化特色与产品包装的结合。而且没有针对类型、功能和区域的不同将所包裹的红色产品进行区分,多数是以大红色为主要基调,简单印制人物形象或景色照片于包装之上,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地方红色文化,造成了众多的“泛红色”产品包装,缺乏美感和设计感。

(二)落后于潮流,缺少创新

面对时展的潮流,消费群体的审美也不断改变。尤其当90后、00后作为新时代的消费主力军时,红色文化在包装设计上的体现要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特点,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设计角度要体现时代特点。然而,在此方面众多设计者趋于保守,考虑到红色精神的严肃性,不敢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发,或者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片面、不足,不能很好地运用材料和工艺设计,缺乏时代进步性和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主要消费群体的审美要求。

(三)文化熏陶能力缺乏

目前在产品包装设计中传播红色文化这方面下的功夫并不多,基于红色文化的包装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较少。专家学者主要通过红色课堂、红色专题讲座等传播红色文化精神知识,但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类话题较为严肃枯燥。为更好地起到思想教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效果,应当将教育融入生活,通过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历史革命事迹、英雄人物事迹,以更潜移默化的、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以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

三、红色文化在地方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元素

(一)图形

包装设计中的图形首先要表现出红色文化特色,可以运用简化的图案表现实物形象,使用简笔画勾勒出实物形象特点,或者直接使用实物图片。红色文化元素也要从当地的红色文化现象和景观中提取,回顾百年来的伟大斗争,从革命遗迹和事迹中提取丰富的元素材料,以此提炼出合适的图形图案。

(二)造型

包装造型是包装设计中重要的一点。实际上,红色文化产品的造型设计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如饰物与服装造型、建筑造型、景观造型、日常生活用品造型等。这些造型从不同的表现内容入手,具有多元性和美观性,可以对包装设计提供参考。这些具有文化特征的造型不仅能够凸显地方包装设计的特色,还能够表现出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使人们接受红色教育。

(三)材料

包装材料可以巧妙运用当地的土特产,制作出的材料,既具有乡土气息,使消费者易于接受,也方便实现环保和绿色回收。利用红色元素的同时,不能为图方便简化设计,简陋的粘贴复制无法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探索地方红色文化元素与产品之间的联系,并表现在包装设计上,赋予包装设计时代感和创新感,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生命力。

四、红色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的要求

(一)多元企业联合设计

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联合多企业共同设计产品形象,进行授权设计。文化产品输出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动漫、IP形象、影视文学等均可以被授权成为文化与包装联动的形式。因此,当地红色文化博物馆和红色景区可以将包装设计委托给第三方平台,或者共同参与设计创作和产品销售,减少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集思广益,设计出多元化的作品,实现红色经济利益最大化,形成红色产品集群。

(二)规范设计元素的使用

红色文化的表现具有严肃性质,红色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不可有任何的哗众取宠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不可诋毁伟人形象,不可歪曲历史事实。因此,在规范红色产品设计时需要严格规范,把握尺度,将红色元素的使用控制在合理范围。然而,在当下的红色产品设计中存在着很多元素滥用的现象,在进行设计和元素使用时过于娱乐化。因此,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对于革命人物、革命事物的要求规范进行设计,要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红色文化,并达到宣传目的。

(三)增加数字交互功能

互联网时代科技发达,可以将智能产业与包装设计相结合,比如在包装上添加二维码,让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得到相应的红色文化讲解等,增加产品设计智能程度,使技术成为消费者与产品互动的桥梁。当今,红色景点和红色博物馆多采用数字技术,发展出数字旅游、数字展览等功能,为顾客带来更好的文旅体验。同时也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红色产品包装设计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在有效控制包装实体成本的同时将包装技术与数据库相连接,使红色文化以创新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传承与发扬。

(四)结合时代潮流

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时,需要结合时代潮流,瞄准主要消费群体,考虑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文化审美,改造保守的包装风格以便吸引年轻群体。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需要从营销传播渠道、产品定位等方面使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年轻化,赋予红色精神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促进红色文化在新生力量中的传播。在包装设计上,可以通过国风插画和二次元设计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表现红色产品内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红色文化的色彩和元素。

五、赣北地方产品设计实例

赣北是一个革命老区,江西瑞金曾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大量的革命先辈在此扎根发展,铸就了一批优秀的政治革命领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革命纪念馆。赣北一直拥有着浓厚的地方红色文化背景,此地的红色文化产品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起到了良好的传播红色文化的作用。

六、结语

包装设计不只是产品的衬托,若想要长久发展,需要多方位传递地域特色文化,表现出红色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打造地域品牌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包装设计带来的视觉感受使消费者联想到红色事迹和红色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化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以达到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静.红色文化视角下南梁地区文创产品包装创新[J].中国包装,2021(2):38-40.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民宿;特色设计;地域文化;赣州五指峰

民宿作为地域文化与游客之间的沟通媒介,承担着传播地域文化的重任。在民宿装饰设计中,当地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文化作为原始形态,其独特的外形、丰富的色彩和传统工艺等都可作为文化元素,被抽象提取,运用于民宿装饰设计中。通过施工技术,将文化元素展现于空间界面和家具的造型、色彩、材质之上,让住客产生“睹物思情”的情怀,达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

1民宿的概述

1.1民宿的定义民宿,最初来源于国外,即把闲置的房屋租出去,用于经营为主[1]。特色民宿则结合当地人文、自然、环境,还有农牧业等地域优势,让租客尝试体验乡野生活[1]。在民宿中,租客也可选择过当地人们的生活,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的距离,远离现实的烦恼,让生活趋于淳朴、自然,充满乡土情。

1.2民宿的特征民宿作为城市的延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具有民间文化与乡村气息并存的乡野特征;②具有规模小、服务细、设施舒服、环境舒适的文艺与小资特征;③具有环境引入、生活留人、情感动人、口碑留人的魅力与魄气特征;④具有家庭型消费、亲友型消费等高端与时尚的特征;⑤具有智慧与便捷的特征。

2赣州五指峰文化元素的提炼

五指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五指峰乡,历史文化丰富,天造地就,五指矗立,直插云霄,最高峰海拔1607m。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景观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塑造具有赣州五指峰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宿提供了基础。赣州五指峰的地域文化资源包括地理资源、客家文化、堪舆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特征。

2.1地理资源特征五指峰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景诸多,山内奇峰异石,峭壁峥嵘,沟谷纵横,溪流密布,深涧秀瀑,竹木茂密,古木参天,巨藤攀崖倒坠,各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生息繁衍。五指峰物种丰富,有较多的古第三纪植被资源,主要森林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林、柏林、长苞铁杉林等30多个类型,有高等植物138科22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8种,大多都处于原始或半原始状态。

2.2客家文化特征江西赣州上犹五指峰乡,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赣州五指峰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从平面上来看有“口”字形和“国”字形两大类;②客家民俗,赣南五指峰客家民俗活动五彩缤纷,一年四季都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鲤鱼灯、狮灯、跑蚤灯、抢泡龙、摆字灯等各种灯彩表演,元宵节有各色灯彩、高跷、狮舞在各处街头巷尾翩翩起舞,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敬月光”等活动,另外五指峰客家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九狮拜象等;③客家人文精神,赣州五指峰客家人主要因其移民的历程而锻炼了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海纳百川的精神。

2.3堪舆文化特征堪舆文化也叫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赣州兴国的三僚村,是堪舆文化的发祥地。其中,赣州上犹营前是儒文化与堪舆文化造就赣州五指峰客家文化最好的见证。2.4红色文化特征赣州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赣南五指峰辉煌的革命历程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3地域文化在五指峰民宿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1设计构思根据民宿基地的现状来看,基地周边多为居民区,与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在满足人们的住宿需求和对文化底蕴的探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如果对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则有利于五指峰森林公园景区呈现文化特色。同时,我们也对基地周边人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人们对这块基地的风景赞美度高且人们对老房子的原型比较满意。所以对原有的两层楼房和客家吊脚楼加以改造,保留赣州五指峰当地老房子的一些外观特征,室内外相结合,并融入赣州五指峰地域文化,彰显特色,运用现代化设计的手法,室内装潢古今结合,让游客在体验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深切感受到赣州五指峰的地域文化特色。

3.2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在民宿设计中,选择当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来体现当地地域特色。(1)赣州五指峰拥有丰富的地域资源,可以在民宿中展现水乡人家的特色。在设计中建设青瓦小院的客房,里面有青瓦阁楼、屏风隔断等。设计成“屋中屋”的形式,以小院为名代表了这个客房的大,里面设施完善,客房与小院相结合。把室内外的特色相结合来展示当地丰富的景观特色,初步构想如图1(a)所示。(2)客家民俗的表现可以从民宿室内插图、家具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来体现,一般在在民宿设计中以不同的民宿主题来体现,主要在室内装饰方面展示;各种非遗文化则可以作为民宿中娱乐活动演出来传播当地特色文化,如图1(b)所示,通过农耕工具展示当地农业文化。(3)堪舆文化则需要在民宿设计中贯穿始终,并在每个民宿的主题解说中体现出其中的堪舆文化,是游客在选择和了解民宿的同时就了解了当地的赣州五指峰堪舆文化。(4)红色文化在赣州五指峰民宿建筑装饰设计中一般以红色主题或室内布置来体现,又或者在民宿中提供体现红色文化的生活用品,使人们睹物思情,感受红色文化,拥有红色情怀。同时,也很好的宣传了赣州五指峰红色文化,通过茶杯展示当地红色文化。

4结语

本文以赣州五指峰民宿建筑装饰为例,希望可以对地域性视角下的特色民宿建筑装饰设计研究提供一些案例的借鉴和个人的见解。只有充分挖掘地域性特征,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民宿的主人作为媒介才能营造出真正的人情味,才能让地域文化变得更地道、更可知、可感。

参考文献

[1]袁莎莎.基于地域性视角下的特色民宿空间设计研究——以湖州民宿室内空间方案为例[J].艺术科技,2018.

[2]安亚琴.基于地方性视角的民宿发展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J].经贸实践,2018(12).

[3]孙姣姣.浙江民宿的乡村性营造策略与方法[D].浙江大学,2017.

[4]赵菁.浅谈当代民宿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55-57.

[5]姜小静.赣州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9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

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能使其仅仅停留在政治和传统的教育上,加上红色文化本身在教育形式上已处于成熟阶段,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可以使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教育效果的艺术载体,开展更加活跃的革命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活动。艺术设计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能以新的形式来强化红色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动漫艺术,通过塑造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结合优美的画面来抓住受众目标,从而达到对其情感上的感染和教育的目的。

二、与时代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已经进入了21世纪,红色文化要与时展相结合,以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展现其精神魅力。在传播中不仅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还要使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有机结合。在宣传红色文化以及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作品时,就必须做到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又能够反映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功能。因此,必须对红色文化元素精心提炼,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性与艺术设计的时代性完美结合,从而使其更富有时代感,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教育宣传时,只有通过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寓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之中。而现有的红色资源正好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

(一)参观实践

第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参观具体的红色文化古迹来熏陶学生的革命思想,从而达到对于学生的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具体的红色文化建筑古迹主要包括:江西省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通过整合本地区的革命文化建筑,来达到对红色思想文化的和谐继承与发扬;通过对各个红色遗址具体形象标志的设计,以及对于整体形象的策划构建,来宣传红色文化。存在于瑞金,在当年被称誉为“红军留下的八角帽”的中央临时政府,不仅在建筑上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化和韵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艺术感,而且含有相当深厚的红色文化思想,搞好该遗址的重建工作,使得塑造红色经典的标志性的形象来推广红色文化这一形式贯彻到了实处。

(二)具体制作设计

1.设计内容

在1933年7月5日的《红色中华》刊登的《怎样进行“八一”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文章中明确指:“一切宣传品——宣言传单报告大纲画报等,必须尽量通俗扼要”①1934年9月11日的《红色中华》发表的《宣传方法介绍——宣传鼓动的又一新方式》一文指出:“

(1)画报讲演的图画要着色,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2)画报的内容要浅鲜通俗化,群众易于看懂”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在设计制作红色文化作品时,并不是信手拈来如此简单,它的具体工作应该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要求的基础上,首先在其内容上必须具备大众能够接受的浅显易懂的特性,符合大众审美情趣才是关键。第二还要具有民族性这一特性,从中透露出对于民族特色的重视,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要本着扬弃并存的态度,具有明确的观点和思路,并且在表现形式上还应该具有独创性,在主题上应创造出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充分寓意于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中。

2.设计色彩

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讲,一幅优秀的作品往往首先是通过色彩来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内心,给予其精神上强大的震撼力,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要保持树立红色文化的形象和品牌个性,首先应该把具有象征性的色彩融入于作品之中。例如红色往往是代表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含义,甚至红色本身已经超出了自身所代替的含义,因此红色作为革命形象的具体色彩,表现在作品中应该占据主要阵地。其次,设计作品不仅要引起广大的文化共鸣,还要突出当地的地域性质,所以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应以红色作为主调,并配置代表地域性的主题色彩,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无限的革命自豪热情。

3.设计造型

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性能,从而引发其消费成果,是设计造型的最终目的。因为一种优秀的造型设计是一个地区的地域科学以及社会文化的真实性的体现,并流露出美的享受。借鉴苏区地区的历史遗存物的形象,例如建筑和衣物等,都可以从中吸取其特性,苏区房屋的八角造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构造,采用的是八角帽的造型,并结合现代的文化气息。在选购材料上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的地域资源,将造型与材料的整体融合,使之最终实现红色文化寓意于优秀的艺术作品之内的目的。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以红色文化与艺术作品为主题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创造这种文化课堂氛围,以此来熏陶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就红色文化以及相关作品背景做简单介绍,使学生对这个作品有一种初步印象。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具体的口号等让学生感受这一氛围,在学生受到了这一氛围的感染并融入这一情景之后,教师可以由自己或者让指定的学生作为领头人,其余的同学作为附和的人群来响应,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合作来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亲身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神、提劲,并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与红色文化的结合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在创造课堂氛围时,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感悟文化思想内涵,并根据这一精神内涵自由地进行艺术作品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单纯的模仿及生搬硬套。

五、新媒体形式的运用

在现代这个信息性的社会里,文化的传播不仅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播的方式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如果不是建立在良好的传播途经上,最终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结合的具体过程中,新技术的介入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速度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当整合媒介资源,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在表现形式上,为了弥补红色文化在传播体系上的不足之处,可以在课堂教育学中选用先进的多媒体,例如图文共存的影像结合的手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其展现方式,还能使其更加生动。我们不仅要将新媒体应用于课堂之上,还要使之走进艺术设计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如可以运用手机、博客等现代新媒体技术作为宣传手段,对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这打破了以往的时间和空间上所造成的束缚,以信息的准确为基准,优良的传播手段为制成,相信对于红色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将革命情怀深深地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的这一宏伟创想已经指日可待。

六、不断进行课堂总结

一般来说,在学习中,课堂总结是一个必要且比较有效果的教学方法。同时,同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中都是有一定联系或者是有一定的相似度,通过对一种艺术设计作品的学习,可以进行举一反三;通过相应的总结,并进行延伸,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与红色文化进行结合。在设计课程的教授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文化课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法的确定,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得出认可、否定、修正、改进,不断提高教学实施的准确性与目的性。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对于所学知识的总结,不论是形体还是文化的学习,都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消化,不断地提升自我水平。另外,在总结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采取点到为止、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课堂讲解或文字阐述的形式对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作品的融合、韵味、内涵做出较全面的分析,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学习的综合能力。

七、结论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工程施工;地方建筑文化;驻地营区

建设工程施工建设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施工建设能够为当地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工程建设之前,要对工程进行设计和规划,为后期的施工提供理论指引,防止出现工程建筑过程中的事故问题。当然,工程施工驻地的建设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工程施工驻地大多数要建设在项目工程周围,以方便施工。同时也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工人的居住和办公环境,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并且为工程施工材料的加工提供充足的空间。现在工程施工驻地建设中,大多数采用相似的板房建筑,一方面,这种建设方式方便施工,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起工程驻地雏形,为施工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板房建筑方式能够重复利用,当工程完工之后能够拆除保存,以便下次施工建设过程中再次利用。但是,这种建设方式往往过于单调,一般材料加工场所往往只是简单的棚式建筑,能够遮挡雨淋,而工人的居住环境也是一贯的风格。同时,这种建设在建筑风格独特的地区显得过于突兀,给当地的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提升驻地建设的效果,可以将当地的建筑风格融入其中,为工人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融入当地的建筑文化之中[1]。

1.工程驻地建设的现状

1.1驻地工程建设过于单调。现在有的工程驻地建设往往过于单调,大多采用活动板房的形式,这种建筑方式能够快速地进行建设,实现快速的工程搭建,并且建筑成本较小,还能够重复多次使用。但是,这种建筑方式在形式上较为单一,无法为建筑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长时期的工作过程使得建筑工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单调的建筑也影响工人的工作情绪,不利于长久高效地施工。1.2工程驻地建设缺少人性化考虑。工程建筑驻地是施工工人的工作场所,在这里他们要经历长久的单调的施工过程,这个施工周期较长,尤其是有些施工场所位于偏远的地区,长时间的枯燥工作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情绪。而在施工驻地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人性化的考虑,既没有供工作人员休闲活动的场所设置,同时也没有良好的居住条件,使得本来就枯燥的工作更加单调和乏味。工人要想获得放松的机会往往需要到其他地方,这也给工程安全埋下了隐患。1.3工程驻地建设与当地建筑文化风格相差较大。单调的板房建设使得工程施工驻地没有太多的风格可言,但是在有些地区,当地的建筑具备较强的文化特色。而施工驻地的存在在当地建筑中显得非常突兀,无法融入当地的建筑之中。同时,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项目部驻地的长时间存在会给城市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建设完成之后的修整工作会将这些印记抹掉,但是施工过程中会给周围环境带来脏乱差的感官。

2.工程驻地建设中融入当地建筑文化的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现在工程驻地的建设无法融入城市建筑文化之中,尤其在一些地方建筑风格鲜明的地区,既给当地的整体环境带来消极影响,又无法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将驻地建设与当地建筑风格相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2]。2.1能够为施工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将当地的建筑文化融入驻地的建设中去,能够让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建筑特色,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而体验不同的建筑风格也能够让工作人员心情舒畅,能够以更加充沛的活力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去。同时,居住环境的改变能够让工作人员得到充足休整,身心愉悦,使得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充满热情,进一步提升工作积极性。2.2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有利于推动工程施工建设。当地的建筑风格是当地居民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产生的一种文化认同感,在这种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对当地的建筑文化产生了一种依赖。单调且突兀的施工驻地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让人们对周围的施工过程产生抵触情绪。而通过将当地的建筑风格融入其中,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对当地建筑文化的认同感,感受到建筑工程为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当周围居民对建筑工程没有任何抵触情绪时,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减少,相应的工程驻地能够得到人们更多的关心。这种效应的反馈作用使得工程建筑也会更加顺利。如果所有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都能够考虑这些,那么将推动整个城市的建筑发展[3]。

3.在工程驻地建设中融入当地建筑风格的措施

3.1做好工程驻地的安全性防护工作。工程驻地的安全性是工程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因为安全性是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员安全的保障,所以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应该建立在安全施工的基础上。同时,在保证工程施工建设安全的同时,应该做好安全管理和防护工作,避免工程建设之外的管理安全事故[4]。3.2将工程驻地项目建设与当地的建筑风格相融合。3.2.1适当地运用本地特色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的载体,还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承载,其对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充分的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而运用地方特色文化并不只是简单的抄袭地方特色文化,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地方特色建筑材料进行传承和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多种形式的建筑材料大量地涌现出来,这些高科技的新型材料虽然较传统材料有着明显的优点,一方面显示出了新型材料的生机,还显示出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建筑中,此种地方特色文化的建筑材料使得归属感能够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因此,现代建筑设计人员应注意,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材料进行融合,注重对具备地方特色文化材料的运用,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5]。3.2.2加入当地的特色建筑文化符号。地方特色文化符号的运用,也就是要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将事物的内涵清楚地表达出来。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组成中,符号也是比较重要的。将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符号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通过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符号,进行概括和提炼,将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图形等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将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彰显出来。在具体的设计中,还要注意,不能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和叠加,设计人员要充分把握住符号的内涵和精髓,采用不同的形式将其逐一展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6]。

4.结束语

工程施工驻地建设是工程施工建设中的一部分,作为工人的工作和居住环境,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人的积极性,在枯燥的工作过程中不至于出现消极情绪。同时融合当地的建筑文化的工程驻地建设不仅不会影响到当地的市容,同时也会赢得周围群众的肯定,为当地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工程驻地的建设在风格上融入了当地的建筑文化特色,并不意味着其功能性的降低,必须在保证驻地安全、高效的同时,对其建筑外观上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够提供工程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江博.浅述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部驻地标准化建设的适用性规划[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000(001):P.63-65.

[2]陈云伟.公路建设项目驻地管理标准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40(2):190-191.

[3]兰洁.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工地试验室的标准化建设与管理[D].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4):117-120.

[4]王英来.探析路桥施工项目中驻地标准化建设[J].中国标准化,2016,(16):46-47.

[5]曹灿雨.福建仙游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土建工程项目部营区设计与优化方案及其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