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4 17:19:05

数字科技技术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1

一、科技期刊网络数字化的优势

(一)为作者提供网络化的投稿服务平台

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拥有自己的远程投稿系统,作者可直接通过该网站了解期刊现状及投稿须知等相关信息[1],并完成作者和稿件信息登记,进行在线投稿,避免因E-mail投稿附件容量小、速度慢等投稿问题。作者还可以在网站上实时了解稿件的处理状态,根据编辑反馈及时处理、修改稿件,并对最后的定稿进行清样核对。

(二)为编辑和审稿人、作者提供高效、互动的办公平台

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建立,编辑部的各项工作被纳入远程编审平台系统中,如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栏目编辑在线把关、专家在线审稿等。同时,为了更好地沟通与互动,编辑部与作者建立的交流微信群也可以通过网络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科技期刊稿件的学术问题通过各领域专家进行把关,而如何选择专业对口、具备学科专长,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及经验的学科专家这一问题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运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大部分科技期刊在其远程编审平台中建立审稿专家库,通过该平台直接将稿件推送给合适的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只需通过登录期刊网站就可查看待审的稿件,并直接在网上提交审稿意见;作者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获取审稿专家的意见,并修改稿件上传至该平台,这使得整个审稿流程快捷方便。

(三)为读者提供易查、易用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

数字科技期刊使文章“即时出版,即时发表”,具有较高的信息速发性。一方面,读者可通过互联网提前浏览刊载的论文;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按需浏览、阅读和下载文章全文内容或碎片化内容。传统纸质科技期刊发行量不大,读者群大多来自高校以及研究单位,其影响因子和被引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数字化期刊具有强大的超链接功能,方便用户进行快捷检索相关信息,查找准确率也比较高。这有利于读者查询相关文献,增加文章被引率,提高科技期刊声誉。

(四)数字化发行是期刊走向国际化必需的基础平台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有4900多种,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并不多。而科技期刊数字化是扩大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多数英文版科技期刊加入国外著名出版机构的网络出版平台。一是自筹经费,其主动为出版论文申请国际DOI(DigitalObjectIdentifier)号,实现“引用文献”及“被引文献”的交叉链接和引证发现[2]。二是与国际接轨,其利用DOI快速检索文献。全球的数字出版行业通过DOI进行跨出版者、跨系统、跨语言的资源链接,为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搭建基础平台。目前,我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北京万方数据共同成立了中国DOI注册机构,以提供DOI注册服务,DOI的推广将会加快我国期刊网络化向国际化发展。《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于2017年开始采用论文文献国际统一DOI注册编码。同时,科技期刊数字化是推进期刊国际化进程的一条有效路径。数字出版的发展将要求出版企业适应新的虚拟和全球商业环境,真正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网络化。

二、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和学术保密受到影响

期刊数字化发展,从投稿、送审、期刊排版编辑,出版发行全过程都离不开网络,而网络经常会遭受黑客入侵、病毒攻击等,这使得系统面临瘫痪以及秘密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一方面,网络安全成为科技期刊加速期刊数字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也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网络版期刊对网络安全问题变得十分敏感[3]。期刊数字化出版使得信息更加公开化、更加易取、更易复制,也使得投稿易存在包括剽窃、伪造、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科技期刊应从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等环节进行预防,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同时,由于期刊网络化存在安全问题,编辑还应该加强保密意识[4],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甄别学术不端行为和区分密与非密的能力。

(二)期刊编辑面临挑战

数字化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编辑的理念和模式,无论是组稿、作者投稿,还是审校稿,编辑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一站式解决。首先,编辑需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完成编辑工作。期刊数字化优势使得科技期刊转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将一系列原来繁杂的投稿、审稿等编辑流程简单化,编辑可在网上进行组稿、编辑修改稿件、熟悉公式的编排等。其次,编辑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来鉴别作者是否一稿多投或者抄袭。同时,编辑对每篇稿件还需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追求稿件的原创性、专业性、严谨性。此外,编辑要建立作者的诚信档案。期刊数字化既保证编辑工作的数字化操作和高效性,也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其也要求编辑争取成为数字化期刊信息平台的操控者[5]。

(三)期刊网站建设面临高要求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网络化仍建立在在线投稿和远程编审等传统出版的基础上,要建立高水平、功能齐备的在编、排、印、发和供等各环节全部实现网络数字化的网站,就不能仅停留在编辑制作过程的数字化上,还要实现终端产品形态数字化,使科技期刊真正成为具有电子传播形态和网络传播形态的数字出版物。

三、科技期刊网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一)通过网络数字平台建设,实现期刊信息化共享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作者需求的把握,自行设计了一套网络投稿编辑系统,并于2006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作者的在线投稿和编辑的远程编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原有的投稿系统满足不了期刊数字化的发展需求,《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对投稿系统进行更新和优化,并于2013年再次上新使用,其具有外网与内网功能。外网承担门户网站功能,设有作者在线投稿系统,科技期刊的相关信息,跟进反应工程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有选择性地向读者推荐期刊最新刊出的文章。内网则是该期刊一个自动化办公平台,设有专家在线审稿、主编在线办公、编辑在线办公系统。对每篇初审通过的稿件,根据研究领域,该期刊设有栏目编辑质量把关、来稿通过初审、编辑就网上系统邀请对应专业领域的专家担任此稿件的栏目编辑(栏目编辑库存里存储有高校或者科研单位此专业领域里的教授、专家或者该期刊责任编辑的信息数据)等环节。一般栏目编辑可以推荐两个审稿人,编辑也可以根据稿件内容运用该刊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强大资源,通过网上系统外审流程选择并确定此稿件的两位审稿专家,然后审稿专家即可收到邀请审稿的邮件,并在规定审稿的时间内直接在网上提交审稿意见书。然后,栏目编辑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以及作者的修改稿(作者根据审稿人对稿件提出的建议与要求做出修改后的稿件)对稿件全程把关,这样审稿流程更合理化。该科技期刊对后续的编辑加工、校对,最后作者对清样稿件的确定,每期完成后电子书的制作发送作者等全过程的网络化操作,实现了期刊工作从传统模式向网络数字化发展的转变,保持了该刊的活力和稿件的高质量。同时,该刊不定期召开期刊编委会发挥编委作用,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并通过官网将征稿范围拓展至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刊登光电材料、新能源电池、电子化学品、储能材料等近年来研究热点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吸引不同科研领域的作者进行网上投稿,提高期刊知名度;参考每年召开各大化工会议的文章,及时主动地通过网络向各高校、研究单位里的老师、教授、专家约稿;加强组稿力度,通过邮件邀请高校多个领域的教授组稿,并组织出专稿、专刊,出电子刊;通过发电子刊,建立微信群等形式进行有效推广和宣传,在刊群内实现资源共享,刊群中的成员之间可推送文章,实现信息共享。此外,该刊着手搭建期刊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利用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展示和宣传期刊,投稿须知和部分发表的期刊,设置微信论坛、专家专栏等功能,使得读者可以及时地了解期刊的最新动态和新的研究成果。这不仅能提高期刊影响力,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甚至作者,争取到更优秀、质量更高的稿源;用户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使用检索的功能查找有关的期刊,并可以进行浏览;投稿作者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及时了解到投稿后的审稿进程等。

(二)加强与外部数据库的合作,推广数字出版,增强文章的时效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刊网融合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刊,其在加强网络数字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和维普数据等进行合作,期刊全年数字资源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借助它们的传播平台,加快自身期刊的传播速度,提高期刊的论文下载率和被引率等。《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还通过中国知网对稿件经过审核优先数字出版,中国知网推出的优先数字出版可以有效缩短网络出版与纸质出版的时间差,极大地便利了科研学者,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保密工作,维护共同利益

科技期刊在充分利用期刊网络优势,促进期刊发展的同时,还应针对期刊网络化的安全问题,加强保密意识,采取加强网络安全的对策,通过加强技术防护提高对网络病毒的防御能力,筑牢防火墙,加强入侵检测,多方位地构建安全的采编审系统。如《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的投稿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和科研单位,该刊应加大对作者的宣传教育,增强作者的保密意识。首先,作者在投稿送审前,必须上传其单位对此论文的保密审查凭据并进行盖章,由导师或者技术负责人签字把关,并出具无机密泄露的稿件证明。其次,审稿专家要做到将技术评审和保密评审相结合,已刊发后的文章和稿件保密证明需一一存档,编辑应按保密流程及在内网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处理稿件的传递、归档。最后,科技期刊要维护编辑部、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利益。此外,所投稿件的研究成果涉及专利申请,编辑需注意见刊及其在网络上的时间。

(四)加强刊与刊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水平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主管单位下有很多科技期刊,该刊与他刊通过建群,加强刊与刊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互动,参考其他刊物数字化流程,优化稿件处理流程,控制审稿时间,使审题稿流程合理化。科技期刊应互相上门拜访交流与召开宣传讲座,一是可了解各期刊最新动态及最新发展动向,二是可以扩大期刊知名度,充实稿源,提高稿件质量,培养潜在的作者群;邀请业内专家借助网络进行学术专访并发表至期刊,分享科研经历及研究思路,为读者提供可学习借鉴的榜样。另外,科技期刊可以在刊网上并设立优秀论文奖。如其与高校编辑部合作成立专项奖金,通过学术会议进行颁奖,鼓励作者多投优秀文章,扩大期刊的吸引力,从而不断提高办刊能力和办刊水平,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2

摘要数字化、网络化是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它也代表着期刊业的未来和方向。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动因、现状进行介绍,并针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数字化建设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及阅读方式也正在改变,这就要求信息传播方式能够及时调整,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随着3G通信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我国科技期刊业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等多种载体共存的格局将被打破,期刊网络版将作为期刊业的主流载体。因此,我国科技期刊只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努力实现资源数字化、办公自动化、出版网络化,才能为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动因

期刊数字化的实质是拥有固定域名、超文本信息并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实体,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介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信息传递模式。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打破了中国出版业的传统模式,期刊数字化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有其多方面的动因:

1.1提高办公效率的需要

传统的纸质期刊在组稿、编辑、出版等多个流程上不是连贯的,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工作比较繁琐,劳动强度大。数字化可以让期刊实现从组稿到出版的全程信息化操作,实行编校一体化,可以降低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1.2缩短出版周期的需要

与纸质媒介印刷版相比,数字化期刊省去了制作印刷胶片和印刷的程序,在经过编辑人员编校、审核后直接在网络上传播,节省了大量时间,缩短了出版周期。

1.3降低运行成本的需要

数字化期刊省去了印刷、装订和运输过程,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可以直接在网上与作者、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也能节省相应的邮寄、交通和办公费用。同时,编校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完成同样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员工人数,从而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1.4吸引更多读者的需要

通过计算机联网检索科技文献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电子期刊以其浏览方便、可以超文本链接、检索高效快捷而更具优势,同时网络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期刊上网可以增强读编互动,可带来源源不断的读者群。

1.5参与核心期刊测评的需要

科技期刊上网所形成的论文引文数据库经规范标引,可较快地形成论文统计用的原始数据库,加大了期刊论文的可检索和被获取概率,继而提高了期刊论文的应用率和被引用频率,有利于参与核心期刊测评。

1.6拓宽收入渠道的需要

期刊上网可为期刊开辟新的业务空间,诸如网上广告、网上订购、网上检索等,可拓宽期刊收入渠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7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我国多数英文版期刊在积极筹建自身网站的同时,积极加入国内网络出版平台,并加入国际著名出版机构的网络平台。为了使进入网络出版平台的论文具有与其他世界主流在线科技期刊的“引用文献”及“被引用文献”的交叉链接和引证发现的功能,部分期刊自筹经费主动为自身出版论文申请国际DOI号,对中外文论文引文进行解析与沟通,以便于期刊被SCI等世界主流文摘索引数据库收录。

2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网络电子期刊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10余年的发展,网络电子期刊品种繁多。目前,我国的期刊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期刊中,独立自办网站的约有1000多家,在数据库建设方面,中国知网汇集了国内6000多种学术类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集成了国内5000多种核心期刊,以大众类期刊为核心的龙源期刊网聚合了1500多种人文期刊。

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的电子期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按出版发行形式划分,可划分为纯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配套同时或异时发行的电子期刊;②按期刊内容划分,可分为全文型电子期刊和摘要型电子期刊;③按载体形式划分,可分为软盘型、光盘型、联机型、网络型4种;④按收取费用电子期刊划分,可分为收费电子期刊和免费电子期刊;⑤按信息媒体状态划分,又分为文本电子期刊、图像电子期刊、声音电子期刊和多媒体电子期刊。

2.2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广泛的今天,网络将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但是大多数期刊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少期刊的负责人对数字技术不够了解,从业人员的数字技术素质也不高,因而数字化的应用意识还比较滞后,仅仅满足于现有的出版形式和出版程序,对期刊数字化建设持观望态度。

(2)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随着市场的变化,许多期刊,特别是学术性期刊赢利状况都不太好,无法拿出过多的资金来进行数字化建设,难以进行技术开发与技术更新。同时,数字化建设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缺乏统一的标准。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科技知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此首先要解决期刊知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问题,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实现学术期刊知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但无论是期刊的上网格式还是知识信息的检索手段,国内很多公司制定的标准是五花八门,造成了影响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障碍。

(4)交互性、时效性差。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网站缺乏在线交流功能,用户仅仅停留在浏览文章的层面上,很难与期刊编辑部及时交流。同时,很多期刊社为了不影响各期刊的销售和发行,特意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光盘和网络时间比期刊出版时间滞后3个月以上,时效性较差。此外,由于时间覆盖面窄,目前出版的回溯性电子期刊较少。

(5)知识产权及保存存在问题。由于当前网络以及数字化的复制行为未得到规范,对于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实际上未得到真正体现,尤其是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目前的作者获得的文章上网报酬是一次性的,而理论上文章在网上的传播范围是广泛的,时间是永久的,发行量是无限的。由于信息的数字化及网络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复制变得非常容易,且复制件与原件间完全没有质量差异,给恶意盗版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此外,网络出版物存储会因为阅读器的硬件或者软件故障而受到破坏,用户重新下载出版物信息过程中正版用户身份再确认比较困难,这给网络期刊的保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6)出版全过程数字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只实现了期刊传播的数字化,约稿、审稿、交互式探讨等主要工作还采取传统的工作方式。

3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要想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的进程、改善数字化期刊的生存发展环境,很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

期刊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指导,必须更新观念,力求形成数字时代期刊的创新之道。一是定位创新,期刊的数字化创新行动必须观念先行,找准位置。二是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尽快实现从随意化到规范化、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外延式到内涵式、从机会型到战略型、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管理转变。

3.2要建立和完善资金技术投入机制

要多方位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为数字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国家要建立专门的研发队伍、研发机构以及院校和专业,大力培养适应数字出版发展需要的尖端的人才;另一方面,在期刊单位内部也要加大培训力度,帮助每个人成为懂本专业知识、懂高新技术知识的“多面手”。

3.3要加快标准数字化的建设步伐

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是依托网络而发展的,这就要求在信息处理技术上遵循国际通用标准。在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上,将整体性与系统性、国际性和合作性、适应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备可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推进我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

3.4要重视数字化期刊系统建设

数字期刊系统除了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外,还要开辟网上互动平台,最好采用即时通讯软件,以便于编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迅速、快捷的优势,及时已经审核、编校过的文章。

3.5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期刊出版物的法律、法规

随着期刊数字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其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的各方面问题的漏洞也越来越多,在这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已经明显落后于数字化期刊的发展。为了给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促进其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行业规范以及评估标准。

3.6要强力打造数字化编辑部

目前,许多报纸、通俗杂志都有强大的采编系统,写稿、审稿、出版等全过程均在同一个系统进行,真正实现了各流程间的“无缝对接”,但是,很多学术期刊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因此,要加大对工作方式数字化所需硬件设备、技术人员和其他条件的投入,引导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逐步实现工作方式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1张印朋,李霞,苗丽娟等.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建设[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2)

2苏柱华,骆浩文,侯建国等.科技期刊数字化办刊发展现状及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3)

3王相飞.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8(7)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3

一、科技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基本流程

(一)收集

文献数据的收集,是科技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的基本前提,主要是将期刊的某一类或某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归档,制作好相应的表格文档,并由专人记录并保管。在进行科技期刊文献数据的收集时,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遇到可疑数据时,应反复核实并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判别[3]。

(二)整理

将收集完毕的科技期刊文献进行归类整理,需要将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有效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无效的文献数据则要剔除,在对科技期刊文献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并要注意时效性的问题[3-4]。

(三)记录

科技期刊文献数据的记录,需要将前面收集整理的数据记录在专门的文档中,设定相关的统计表格,表格含有期刊文献的所有信息,然后将统计表格存储在计算机中,方便阅读或以后的共享使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保护和必要的备份,防止数据的丢失[4]。

(四)分析

科技期刊文献经整理记录之后形成关于文献数据的基础数据库,在文献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数据库中的文献信息进行分析,采用的方法包括对比分析、趋势分析、分类结构分析、差异性分析、检验分析等;目前,数理统计一般都由分析软件完成,包括Excel、DPS、SPSS等。随着分析的进行,结果应以简洁、直观、明了的报表方式展现出来,方便查询和阅读[5]。

(五)管理

在科技期刊文献形成系统性整理和分析之后,即可实现对文献的数字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①应明确指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②对突出问题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措施;③需要不断优化管理过程和方案,以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二、科技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的途径

(一)建设数字化平台

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主要有3个方向:①网络数字出版;②门户网站及投稿平台建设;③新型数字媒体传播模式的创新[6]。有调查表明,我国科技期刊网络数字出版普及率较高,基本上都加入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或其他网络数据库。尽管如此,仍有很多科技期刊采用纸质或邮箱投稿,在期刊出版的数字化浪潮中,这已经远远落后于期刊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而且带来很多流程和管理上的麻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不少科技期刊加大了投稿平台或门户网站的建设,有自行开发也有依托于网络出版数据库的,如基于中国知网的稿件处理系统、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等。网络数字化出版的加快促进了信息的快速分享,同时也出现了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一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也应运而生,这不仅避免了学术不端的发生,还提高了稿件处理的效率。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应发挥期刊的内容优势[7],加强新型数字媒体传播的创新,如将内容以网页、邮件、QQ、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订阅用户推送,还可以数字内容方式在百度文库、新浪爱问中进行共享[8-9]。在期刊数字化出版过程中,为了避免期刊文献共享的不便,各期刊应严格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对文献进行梳理,加强期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基础和便利。

(二)提高文献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面对海量的信息,目前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已从距离上的障碍转变为选择上的障碍[10]。目前科技期刊由于学科或行业差异,办刊定位和宗旨、读者定位和服务不尽相同,所以,科技期刊信息的提供一要满足个性化订阅要求;二要尽可能扩大传播范围,增强科技期刊的体验感和实际利用,才能使文献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目前,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进展如火如荼,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科技期刊内容的制作、出版和传播都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如阅读方式更加多样,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多了很多,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商或者内容制作商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使用多种的互联网工具,将内容、服务结合起来,以读者订阅服务为导向,利用博客、邮件、QQ和微信等平台推送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互动平台,与作者、专家、读者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在保证期刊内容质量的同时,强化编辑部与用户的联系,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基于此,期刊内容生产商可以和用户完善基于内容生产的“互联网+”关系,打造期刊的品牌和定位,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提倡信息数据的移动终端化

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飞跃发展,数字化出版形式下的期刊内容传播呈现出多终端化的趋势,和传统纸质期刊相比,互联网模式下的期刊出版有个人订阅性强、传播快速多样、信息量大等优势,特别近几年来,移动终端的使用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使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化阅读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期刊内容出版者应抓住这一时机,不断改善内容形态的包装和传播,通过多方位、跨平台的互动,制作知识性较好的数字化期刊内容产品,从而给读者带来愉悦的体验感[11]。

(四)发展期刊文献信息的大数据化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入,云计算的发展方兴未艾,在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我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信息的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科研工作者要从海量信息中搜寻到想要的信息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12]。因此在科技期刊发展上,大数据信息的建立尤为迫切,作者、读者、编辑的使用行为和习惯、查阅的相关信息、期刊的发行方式及传播范围都是建立大数据的基础,特别期刊文献的使用和内容关联度、作者和读者的延伸,都为期刊文献信息的大数据化提供了基础。如何将数据作为一种资源来提高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效果?应挖掘网络中读者信息的数据,明确读者群的定位,以及确立数字期刊的盈利及其发行模式。运用数据思维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数据规律,对期刊在网络上的传播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根据读者的需求从数据中提取对期刊选题策划有用的信息,提升科技期刊在网络上的影响力[7]。

三、科技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要想实现科技期刊文献全面数字化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其一,国内期刊的结构分布问题。从数量上看,中国科技期刊占全国期刊总数的一半多,已成为世界上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科技期刊大国,初步形成具有一定数量规模、涵盖学科齐全、基本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期刊体系[13],但是我国的科技期刊总体实力弱小、格局分散、管理多头,要实现数据化管理难以同步统一并得到一致协调共进。其二,我国政府对科技期刊的投入不足。期刊文献数字化的全面实现需要借助大量的资金以及技术人才。中国正由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科技发展进入重要的跃升期。虽然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从国民总投资来看,政府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投入与支持远远落后于中国科技的举国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速;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2010年国家973计划经费达30亿元,为2005年的5倍;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经费达3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达103亿元,为2005年的4倍[7]。然而,迄今为止尚缺乏强有力的期刊发展基金,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等部委的有限支持尚难以资源共享。同时,由于科技出版的小众化、专业化,商业机构不愿介入,国家投入应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支柱[14]。基于我国科技期刊文献的数字化管理存在不小问题的现状,科技期刊文献的数字化管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对策:一是实行科技期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出版,期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基础,也是期刊文献信息全面共享的根基,这样才能使期刊文献的数据库得到较好的完善;二是严格规范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这需要出版单位的编辑认真学习吃透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国标要求,扫平期刊文献信息共享的障碍。

四、期刊文献数据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突破传统的办刊思维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使得期刊文献实现数字化共享,使数字化的科技期刊承载先进科学技术而得到最广泛的传播是当今期刊文献的一大发展主题。首先,期刊界应认真研究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市场渠道,吸引更多的读者群,构建健康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生态链条。其次,政府亦应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增加对期刊的财政预算,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成果,建立和完善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平台以及推广与使用,让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在数字化的管理下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作者:赖富饶 闵甜 古志平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降国新.中国文献信息资源与检索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5-101.

[2]方雪琴.创意时代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变革与创新[J].河南社会科学,2011(3):166-169.

[3]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146-148.

[4]陈新黔.对科技期刊经营与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考[C]//第4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5]冉颖.现代信息检索与利用[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264-269.

[6]郭飞,薛婧媛,胡志平,等.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策略:数据融合与信息共享[J].编辑学报,2013(1):70-72.

[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2-238.

[8]刘学义.移动终端的杂志“客户端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5-129.

[9]畅榕,陈丹.数字出版公共平台的建构模式与运营机制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2(2):58-60.

[10]降国新.中国文献信息资源与检索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5-101.

[11]李鹏.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2):7-10.

[12]秦胜南.信息碎片化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8-9.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4

1规范操作原则在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纸质载体数字化,还是接受电子文件,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实现依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尽可能避免在保管和使用中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提高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安全管理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虽然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有较大优势,但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充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3效益优先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因此,必须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将年限较长、具有馆(室)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农业科技档案优先数字化,达到效益最大化。4分工协作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和存储平台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健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平台。一是,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和电子档案录入接收工作室(即电子文件备份站),配备计算机设备,实现目录数据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工作;二是,建立扫描工作室,配备普通平板扫描仪、高速扫描仪、专用照片扫描仪、缩微胶卷转换仪等设备,实现科技档案由传统介质向电子信息的转换;三是,建立安全可靠的科技档案信息存储平台。数据存储采取磁盘阵列柜、磁带机、光盘库等设备,进行磁盘阵列自动备份、光盘刻录备份、磁带备份、异地备份,实现档案信息的安全存储。2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配合数字化档案的建设目标,逐步建立动态更新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综合档案室内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检索数据库,在室外建立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并实现接口统一,动态及时归档。3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完善资源库建设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根据专业标准科学选定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将室藏农业科技档案的案卷级目录和卷内目录全部输入微机,建立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并加强机读目录数据库的质量控制,规范著录标引,包括著录格式的标准化、著录数据的完整性和著录数据的标准化;二是,农业科技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技术将馆(室)藏纸质载体的农业科技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扫描件与机读目录对应挂接,实现全文检索。4建设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内部局域网建设等,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建立上至国家科技档案馆,下联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形成四通八达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高速公路”,向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档案各类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

三、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科技期刊;转型

新媒体数字时代,信息获取途径更多,且传播速度更快,这使得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为迎合新时代读者的需求,传统媒体在出版形式与效率上都发生了转变,科技期刊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寻求变革、转型,才能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不断向前,不被时代所淘汰。

一、数字出版的优势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形式相比具有很多优势:1.高效性。数字出版主要是指以传统出版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出版,借助网络,审稿、编辑效率提高很多,且数字出版物不需要后期印刷,在审稿结束后即可发行,缩短了发行时间,提高了发行效率。2.多样性。数字出版平台的信息传递更为便捷,数字技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共享性及开放性特点,这使得各种信息都可以借助多种数字形式表现,并在不同的信息平台传播,这样可以让读者借助多种终端实现对信息的接收,表现出数字出版的多样性。3.运营成本低。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业务的潜力是巨大的,不仅可以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行成本。鉴于数字出版的种种好处,很多大型出版企业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数字出版方向,通过自身产业链的重组,构建新的出版运行方式,以提高企业的潜力。

二、新媒体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转型途径

1.建设网络化平台。新媒体数字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突破了传统流程的限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期刊从出版、发行到售后的全过程,实现期刊经营管理流程的网络化。为此,应积极构建并完善网络期刊出版的网络应用系统。网络期刊出版平台的主要模块应包括数据存储、稿件信息采集、处理、办公信息管理、系统等,整个系统以数据库为核心,且具有兼容性、合理性及可扩展性等功能。2.期刊数字化。其一,稿件采集、编辑、发表的数字化。数字化期刊要将出版流程与信息技术结合,即稿件信息的采集、编辑、审批及出版环节均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在线操作。数字化期刊的这种信息采集、编辑与发表线上一体化的方式,可以有效节省资源,缩短时间成本,提升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二,网络定稿,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在数字化期刊编辑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稿件内容及信息获取的时间顺序对稿件进行择优选择,并及时将稿件信息在网上,确保信息传播阅读的及时性,使学术研究的热点类文章更具研究价值。其三,借助碎片化展示方式,拓展文章篇幅。借助于网络平台的期刊出版方式,多样化地展示文章信息,这样读者就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兴趣选择文章篇幅,进而弥补纸质出版的局限性。其四,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将期刊中的论文摘要或关键词等内容到微博上,读者通过微博阅读就可以明了论文的中心内容,进而吸引一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期刊传播宣传的目的。期刊以终端APP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出版内容,是当前期刊出版与新媒体平台结合的新形式。终端APP与网站平台相类似,是将网络平台的功能模块、编辑流程及稿件内容等转移到终端,具有网站平台的稿件采集、编辑、发表线上一体化功能,且与网站系统同步。期刊终端APP在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传播效率方面表现优秀,为科技期刊的转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与空间。

三、新媒体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提升策略

1.注重稿件内容质量。无论是纸质还是数字化的出版方式,科技期刊想要获取读者的认可,依靠的仍然是稿件的内容质量,这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长久动力与根基。由于科技期刊的特殊性,论文的内容要具有专业性、前沿性及原创性等特点,要想提高论文内容质量,科技期刊就要提高论文内容的学术性与专业性,进而树立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提高口碑。期刊编辑在采稿约稿工作中,要秉着严谨、积极的态度,把好文章质量关。在栏目划分与主题确定时,要认真筹划,确保论文与主题思想一致。对稿件的编校质量进行强化,并严格审核,以保证文章质量,提高期刊的品质。2.加强互动交流,提高服务品质。新媒体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的转型,使得期刊出版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也更为方便,这有助于编辑更好地把握读者的需求。此外,在新内容推送或新产品开发时,科技期刊出版应转变思路,增加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服务,以此获取更多读者的喜爱。3.注重人才的引进。任何企业与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科技期刊想要在新媒体数字环境下发展,不仅要有优质的内容基础,还要有专业人才辅助。随着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数字化的深入融合,科技期刊企业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编辑不仅要掌握行业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传统期刊编辑出版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为此,期刊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对原有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实现转型。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6

2021年6月8日上午,为了调研市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完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四川省统计局社科处主任郭玲、遂宁市统计局服务业科科长杨玲、射洪市统计局总统计师许春容及射洪市商务经合局商贸股股长阎勇一行以交流座谈、实地考察的方式莅临四川博文科技网络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博文科技”)总部进行调研,通过了解样本企业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企业科技化、数字化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影响,最终形成有利于数字文化企业的扶持政策。博文CEO陈攀先生及公司部门总监一行人进行陪同接待了领导一行。

博文科技是射洪市优秀新兴业态数字文化企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自主创新构建出别具一格的新商务商业生态运营系统,目的就是打造全方位的数字生态智慧化的互联网一站式电商平台。考察团在博文CEO陈攀先生等陪同下,实地参观博文公司的办公环境及相关高标化的运营部门,对博文的办公环境和先进运营技术表示称赞。

省统计局郭主任一行在观看完博文宣传片和听取博文科技董事长陈攀先生对企业的详细介绍后,高度评价了博文近年来的发展成绩。陈总首先介绍了博文的实际情况及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公司新媒体运营、鲜花零售及杂志订阅三大数字化技术应用版块。陈总表示,经过上市两年多的发展,博文科技已完成了由一家纯粹的杂志订阅企业向业态多元的文化科技企业的转型,未来将继续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国内一流的文化产业企业。一页页网站精美画面震撼惊艳,一系列数字化运营技术令人血脉澎湃,另外陈总还展示了博文历来获得的荣誉及具备数字化代表的新榜500强排名,强烈激发了来访领导们的极大兴趣与认可。

会上,郭主任充分重视博文在数字文化行业的发展,就博文的数字化业务、企业文化表示支持与赞同。她指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大,希望博文这种互联网创新型企业在数字浪潮下抓住机遇,在积极发展数字化业务的同时也要做好技术创新。同时还表示,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全面调动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希望博文可以成为行业内的模范企业,促进市数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会议结束后,市统计局杨科长对博文数字化业务拓展进行了深入交流。杨科长表示,在通过认真听取并了解博文发展状况、需求和建议后,将仔细记录博文反馈意见及建议,为下一步政策支持出台提供依据及奠定基础,表示将加强数字文化企业扶持政策及人才培养支持,力争为企业排忧解难。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7

5G时代的到来,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期刊出版业应当抓住时机、整合资源,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探寻“内容+传播”融合发展的新业态。1.守正有余,创新不足。中医药科技期刊作为传播推广中医药科技成果、繁荣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理应在数字化转型中抢占先机,积极迎接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中医药科技期刊主要服务于从事科研、临床、教学的医学工作者。一方面,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能满足其把握碎片时间、便捷阅读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作者研究成果首发权的确认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传统中医药科技期刊向数字化转型是适应作者、读者需求的必经之路。2.行业领军期刊数量不多。目前,从中国知网能够查找到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中医药科技期刊共153种,《2019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报告》收录中医药科技期刊66本,其中19本入选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中,领军期刊、重点期刊均未见中医药科技期刊的身影,《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草药(英文版)》入选梯队期刊类项目,《针灸与草药》《中医药文化》为高起点新刊。在2019年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已经接近或具备本学科领域国际顶级水平的T1级期刊11本,称得上中医药科技期刊的领军者。而这11本期刊均通过采编平台进行数字化收稿,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期刊内容全文,这也是期刊出版者对数字化转型的共性认识。3.规模化的数字化出版建设急需加强。在网站建设上,少数期刊有双语网页,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读者通过浏览两本期刊的网站,可以查阅到期刊的中文全文及英文摘要。《中国针灸》杂志的网站具有一定特色,在可供阅读下载文章上方配有相应的针法视频。以上数字化的出版亮点,多集中在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的城市,还未形成大规模的数字化出版产业和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转型需要一支信息化、智能化的队伍。中医药科技期刊在编辑人员配备上,多是编校一体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程度只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层面,尚不能进行数字化出版的整体设计,即使期刊编辑部能够招聘到从事数字化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员,也是孤军奋战,对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二是中医药科技期刊多表现为散兵作战,单打独斗较多。即使期刊社出版2~3本期刊,也只是一支队伍一条枪,各期刊社之间联系较少,资源不能共享,缺少专业的数字化机构和人员为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导致期刊数字化转型仅停留在通过学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传播文章内容的形式上,没有建立真正的数字化出版体系。在中医药科技期刊领域,能够做到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期刊不多,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仍是任重道远。

二、新媒体时代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尝试

国外知名医学期刊出版集团对于数字化出版的改革起步时间较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数字化出版体系,对提高期刊显示度和影响因子都起到了显著作用,这些成功经验被我国期刊借鉴,并在不断实践中创新与发展。1.从铅字排版到数字采编的不断创新。从期刊的传统出版到期刊电子出版、网络出版、融媒体出版、优先数字出版,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变迁,回顾这一发展进程,最先改变的是期刊的排版印刷方式,从铅字排版到数字化印刷;然后是阅读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纸媒到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之同时改变的是期刊内容的存储方式,从有形的纸质版本到无形的二进制编码;组稿方式则是从早期的纸稿通过邮递的方式快递到编辑部,逐步发展通过邮箱将电子版的邮件发至编辑部,再到今天通过采编平台进行集中收稿;校改的演变则是从人工校对到现在的人机校对模式,如黑马软件、参考文献编辑系统等的开发运用;付费方式也从有形的货币支付到无形的数字支付。现在数字出版已渗透到期刊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并且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仍在不断的进行中。2.内容建设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期刊出版数字化逐渐向内容、传播上纵深发展。在内容数字化建设上,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期刊的出版流程和出版方式,动画、视频、音频、图片、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提升了期刊信息的表现形式,内容呈现更加丰富生动。开放科学计划(OpenScienceIdentity,简称OSID)可以说是先试先行者,该计划是将文章内容通过视频、音频等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供读者体验。目前,众多中医药科技期刊都开展了OSID服务,但也有一些期刊虽然为文章提供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二维码,可里面却没有收录有价值的实验过程记录,多是以实验结果为主。上述期刊内容数字化展现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字化出版思路。但很多数字化出版方式的设想和提供知识服务的初衷,因没有技术人员和专业的机构组织实施而停滞。3.发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在注重期刊内容建设的同时,发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国传统期刊已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网实现了网络版与印刷版同步发行,实现了制作、传播等部分过程的数字化。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用数字化的手段传播数字化的期刊内容,这才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真正内涵。在新媒体时代,期刊内容仍是期刊品牌形象及影响力的关键,如何在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的同时,做好数字出版发行,是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数字化出版链条中的决胜一环。4.平台传播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四大数据出版“经销商+运营商”已经成功将部分中国期刊推销给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大学和图书馆,他们通过互联网使用数字化的中文期刊。但对中医药科技期刊而言,还只是部分期刊中的一小部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在中国知网可查的仅有9家中医药科技期刊,这类期刊依托中国知网的双语出版平台与知网合作出版双语文章,也有少量中医药科技期刊自己独立出版英文刊,如《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药文化》等。依托平台的传播模式,未尝不是一种有益探索,但若想形成规模和产业,仍需与头部的数字出版经销商合作,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出版了《中医药抗击肺炎精选双语论文集》,为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各国人士提供科学性、实用性的最新文献资料。在优先出版方面,大多数中医药科技期刊与中国知网(CNKI)建立数字优先出版合作。其中在资源获取上,个别中医药科技期刊通过独立运营的网络平台,开通了期刊免费下载等服务。又如,有些中医药科技期刊与重庆维普合作,开展了OA开放获取计划,这也是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有益尝试。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苏州;产业创新集群;挑战;对策

发展和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是推动城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其显著特征就是城市本身的产业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区域之间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外溢扩散。当前许多产业集群正在“智改数转”,推进传统模仿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有助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的兴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不居安思危地持续注入“创新”元素,把“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上升到对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高度,激发其“创新”内生动力,将会丧失现有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机遇。

1产业创新集群的内涵和特征

1.1产业创新集群的内涵

产业创新集群是集聚互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与研发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的产业集群,实行分工协作,能带动区域和行业创新,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特点是“创新”,主体是“创新企业”和“人才集聚”。以重大科技突破为前提,密集应用大量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1],以知识创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品为特征,且在“赢利模式”和“组织架构”等方面不断创新的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除创新程度高和知识技术密集外,它是“产业集群”经过不断升级迭代后的现代产业集群。在产业创新集群中,除创新型企业外,还应包含创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和金融机构等,它们在政府政策主导下,通过市场主体调节,银行业提供养分与土壤,形成协同成长和互相交融的“共生共长”创新集群。

1.2产业创新集群的特征

1)必须具有持续不断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它们可能是上游的供应商,或者是下游的用户企业,也可能是相关产业链中的企业。2)高新技术产业,或是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也包括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传统型产业。3)在产业群中始终应该有“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的自主创新,也有“组织架构”与“营销体系”的不断创新,以及在产业创新集群的内部或周围,具有许多高校、研发机构、行业协会、银行业、市场要素和国内外品牌产品等资源要素。4)必须要有一种促进创新创业的机制体制,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以及具有包容失败的宽松环境。

2苏州打造产业创新集群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苏州十分重视产业转型与升级改造,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万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集聚4100家创新型企业,产值破3000亿元。目前苏州正在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和主赛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经济相互融合,培育新市场,开拓产业新增长点,“十四五”期间将投入千亿元资金,以强链、补链和固链的形式打造产业创新集群,以数字经济产业为引领,全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和引领产业转移升级[2],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发展。苏州正在谋划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苏州经济具有GDP总量高和企业发展潜力大、人才集聚多和创新支撑好等优势,但仔细分析仍然面临如下挑战:苏州产业集群中仍然存在许多传统产业,它们正在或加快转型升级。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与上海相比,医疗大数据、智慧医疗较少,也缺少像百度、腾讯和阿里这样的数字平台型企业[3],因此需要坚65持不懈地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苏州也缺乏拼多多、小红书和喜马拉雅等新型知名平台。因此,应加快推进在线经济发展,精准把控“数字经济”与“创新集群”之间互相促进、共生共长的关系,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激发新动能。

2.1科技创新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苏州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342.55亿元、R&D研发经费750亿元、发明专利授数9909件,少于深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460.79亿元、R&D研发经费1510.81亿元、发明专利授数31138件。产业集群内模仿较多,缺乏创新,造成产品相似度高;定价策略与营销模式相似,导致产品低质低价竞争;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缺乏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创新人才;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机制不健全,在创新力不足的前提下,自主独立研发能力不强;没有长远发展远景规划,产业集群缺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2数字经济场景缺乏,产品研发和品牌创新力不足

目前苏州“卡脖子”技术清单中,集成电路、芯片涉及面最广,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是“卡脖子”技术最为集中的环节。2021—2023年苏州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与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相比还有差距。苏州数字经济试验场景的某些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基础设施仍需要大量投入,一些产业创新集群亟需顶层设计,以便吸引大量创新主体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内企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利润中低端,代加工企业的产业价值链附加值较低,处在整个价值链低端,造成制造业大而不强。

2.3产业链较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软件

2020年苏州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值1148.42亿元,与2020年无锡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值1350亿元相比有较大差距。苏州在设计、制造和封装等产业链重点环节中,封装占据了65%左右,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的投入力度尚需加强。苏州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正在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集群内企业零部件或产品同质竞争程度太强,友好协作较少,没能在制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环节优化整合与发力,没有充分发挥真正的产业集群效应。工业互联网处在应用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软件[4],也没有把工业互联网延伸到全产业链,在推动数字赋能涵盖全产业链、全生产要素和全生命周期,实现价值链环节的全闭环运行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4协同推进产业创新不足,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存在短板

苏州政、行、企、校、研五方主体互动合作太少。2020年苏州财政科技投入219.62亿元,研发投入超750亿元,而同时期的上海,财政科技投入406.20亿元,研发投入1600亿元,上海拥有3大国际科创中心和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的数量占全国的32%,相比之下,苏州差距较大。苏州许多产业集群企业仍然停留在独立创新阶段,没有实现多方主体联合创新。

3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对策与举措

精耕细作新经济,必定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聚焦产业创新集群主战场,潜心研究创新集群与数字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以数字化知识技术为产业创新集群的关键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载体,不断激发产业创新集群的创新动能。

3.1加强源头创新资源导入,集聚创新要素开展前沿研发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创新集群,关键要素是“创新”,对于低附加值的中低端产业,必定在全球分工中始终处于劣势,其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力不强,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因此,对于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应加强创新源头导入,集聚顶尖科学家、原始创新技术等要素,促进开展“原始创新”研发,在重大科技前沿上实现突破。同时也须加快原创品牌的原始创新,在高精尖零部件上实现国内产品替代,有效推进传统产业集群(模仿型、劳动密集型)向产业创新集群全面升级换代,加速关键节点突破,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产业价值链上游产业集群融入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群虽然是以企业为主体,但集群中也包含高校、研发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要素机构,主体与机构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实现政、行、企、校、金的共生共长和整体创新。产业创新集群应该集聚顶尖创新人才、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主体,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开展前沿研发。制定以5G技术为基础,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联的数字技术创新研发计划,建立围绕5G技术增强演进技术产业创新平台;在产业创新集群的引领和主导上发力,集聚万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借鉴国外汽车、航空产业创新集群做法,鼓励企业主体深耕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专精特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3.2搭建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场景,实施自主创新品牌战略

建设全新的数字经济试验场景,以数字经济试验场景重塑企业创新主体、科研院所和顶尖人才的一体化体系,改进企业要素配置方式,实现企业的生产要素重组和优化。数字经济场景既是新技术又是聚合器,它将创造大量新机会,吸引各种创新企业集聚,苏州政府应加快顶层设计,高水平和高标准地规划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适应数字化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数据存储、生产运输与加工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通过整合和重组来实施“苏州自主品牌创新工程”计划,秉承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协同理念,鼓励苏州品牌企业走向国际,积极培育“沙钢”“恒力”“亨通”和“波司登”等大批苏州品牌,同时推进由品牌代工生产模式向自主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转变,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

3.3创新数字时代新业态,促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生,打造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抢抓“十四五”数字经济的关键期,苏州将动态投入1000多亿元资金,支持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以数字经济激发传统制造业,以现有数字技术为支撑,与数字经济平台头部企业百度、腾讯和阿里开展合作,共同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与制造产业。如昆山手提电脑产业创新集群,按照零部件去招商引资,围绕手提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获得系列化的产品对接,就是按照产业链条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所有的零部件企业既专又精,可以达到完善产业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4逐步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机制

加大研发投入与产业化转换,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机制。一家企业力量毕竟有限,在创新集群赋能苏州制造业态势下,充分利用政府推动创新集群和协同创新来实现跨越发展。1)加快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系统化。通过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深度融合,解决创新政策滞后的难题,通过滚动修订科技政策,调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普惠式政策鼓励机制。2)增强科技政策对创新的内生驱动。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促进科技创新,关键看能否找到创新的动力来源,是不是从激发创新者的内生动力入手,使科技政策真正起到促进创新机制完善、激发创新动能、凸显创新主体、孵化创新产业、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导向作用。3)借力外生驱动推进科技创新。从苏州市某区或某县级市的产业创新集群入手,探索性地进行科技政策创新试点,逐步加大科研投入,改革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再将科技政策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借助科技知识产权政策普及和优化人才评价和创新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配套,迫使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加大投入,在基础前沿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的外生动力。

4结语

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深刻重塑着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因此,要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加快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行业领域互通互联[5]。在新一轮数字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抢抓机遇,发展与壮大产业创新集群,不断催生科技创新新模式,实现前沿技术和关键“卡脖子”技术突破,是提升苏州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也促使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结合,培育出崭新的苏州创新模式“数字制造”[6]。通过数字技术、工业互联互通技术来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实现生产过程全自动化和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也是苏州培育和发展产业创新集群的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杨震宇,史占中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与路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刘然,郝大江.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1(2):81-82+82.

[3]王世文.如何打造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N].苏州日报,2022-01-08(2).

[4]林赛燕.协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优化升级[N].经济日报,2021-09-15(11).

[5]白丽,杜兰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14):154-156+155.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9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数字政府建设,“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掌上办”“指尖办”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国家及多个省市积极布局建设数字化科技政务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政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如,2017年,科技部启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汇聚、融合科技计划管理相关项目、人才、成果等数据资源,向科技管理部门、专业机构、科研人员等各类用户,提供科技决策的全方位支撑、科技计划的全流程管理、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服务。2018年浙江制定“数字科技”方案,并搭建“浙江科技大脑”平台,基本实现科技信息孤岛100%全打通、科技数据资源100%全共享、科技网上办事100%全开通。推进大数据技术与科技政务管理服务应用深度融合,对推动科技决策科学化、科技治理精准化、科技服务高效化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以“数智科技”建设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转变科技治理理念和模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式的科技治理模式将很难应对大数据带来的科技治理体系变革。作为科技部门,应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转变科技治理理念,创新科技管理方式,在决策思维、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上进行数字化变革,依据科学的数据分析作出决策,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科技治理新模式;要注重培养领导干部与社会公众的数字思维,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加强利用数字技术推进科技治理效能的本领。

二是推进科技大数据融合共享。

要加快研究和建立完善科技大数据汇聚、存储、交换和加工的统一标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各科技业务系统内部的“数据壁垒”,实现底层科技数据的互联互通;要规范科技大数据使用和管理的全流程,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科技大数据开放共享、有序流动;要加强科技大数据分析挖掘的算法、技术和工具的研发,增强科技大数据融合应用能力。

三是推动科技治理流程优化再造。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字信号;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维护社会工业生产有效运行的重要工具,数字信号技术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数字信号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实例为切入点,探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内在价值,以期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1数字信号概述及其基本特征

1.1数字信号技术的内涵。数字信号采用数字0、1进行数据的转化和传递,作为一种专业的信号处理设备,在信号过滤、采样处理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一定的编码技术,使得与模拟信号相比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更加适合远距离传输。作为一种信号处理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信号处理工作中,兼具电话、电报、数据及图像等多种信息的传送功能,且由于便于进行加密和纠错,因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1]。1.2数字信号的特征。信号实际上是一种物理量,可以通过频率、相位和幅度的变化用来表示不同的信息内容,描述状态。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信号,只有在离散时间信号上才有定义,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化,与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化,为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创造了可能性。数字信号通过压缩减少了占用带宽,能在有限的带宽内进行更多、更高频的信息。在实际应用中能准确的实现变化的信息转化为0、1两种状态,大大提高了工作环境中噪声的干扰,也提升了传输质量[2]。1.3数字信号的应用优势。数字信号能在各个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并匹配各种软件进行使用,且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种类多,使用灵活,在以计算机领域为代表的编程工作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适用范围大、普适性高,能基于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调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此外,处理速度快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另一大优点,这主要归功于数字信号的模拟器芯片,为数字信息程序与存储空间创造了各自独立的工作空间。数字信号便于储存,为信息传送和处理节省了时间,使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处理取得了质的飞跃。

2数字信号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2.1数字信号在软件无线电中的应用。软件无线电是无线电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软件无线电技术最早服务于军事,进而转化到民用的无线移动通信,由于能将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最大限度靠近天线,因此借助DSP在处理能力的优势进行调制、译码、分离等工作。本质上而言是一个通信系统结构,对软件有着较高的依赖性,从而基本满足通信功能。正是发出射频信号中A/D变换和数字变频两大核心技术的应用,使得软件无线电具有集中批量处理中频信号、完成信号转变之后的变频、滤波、二次采样等工作。就滤波工作而言,在一个滤波工作周期内,需要进行上千次的采样,可见其工作量之大,正是数字信号芯片的良好运行保证了无线电技术发挥功能[3]。2.2数字信号在短波通信领域的应用。数字信号对短波通信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并且短波通信涉及的领域广泛,既包括图像静态处理也包括音频信号处理,没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短波通信的优势就无法体现。具体而言,在扩频、信道数字化、链路质量分析等方面,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数字信号模拟技术是对相关信号进行智能化与数字化处理,利用模拟RF信号,从而实现音频信号的输出。2.3数字信号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移动机器人技术以USB为基础,借助于运动控制卡进行调整机器人移动,这也是机器人实现移动的关键,也是数字信号的核心应用。在具体的控制移动过程中,结合环境探测系统、定位系统,主要依靠步进电机,实现移动、避障、追踪等功能。在步进电机中最重要的还是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限号转变为脉冲信号是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关键部分,是整个机器人的移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升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实际价值在于更准确的实现目标定位、目标跟踪,进一步保证数字信号处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未来展望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日益普及,也在不断发展优化,不断提高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效率是电子产品发展的动力来源。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结合其应用优势和自身特点,在今后的发展中会更加注重运行速度,致力于减少电子设备损耗、减小元件体积和质量,进一步满足社会生产的新需求。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推进DSP系统集成电路成为编程多媒体的主流设备,并且在数据与图像研究方面,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也会推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4]。

4总结

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追求更便捷、更高效的科技手段是必然趋势,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工作,也是基于传统的实践操作进行的创新优化,使之与现代化、智能化电子工程实现更紧密的融合,也是电子信息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嘉锐.数字信号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7(10):122.

[2]吕昊远.对数字信号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运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8(8):156.

[3]冯近华.电子信息工程中数字信号的有效运用分析[J].科学与信息化,2018(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