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监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0:16:47

输电线路监测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1

应用模式。通过以上所说的系统进行分析综合,根据输电线路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在线监测系统的具体需要,设计出比较完善的输电线路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模式体系。通过倾斜角度检验传感器,从而获得输电线路倾斜角度的详细数据;远距离拉力传感器可以测出采集输电线路中所承受的拉力详细数据,振动传感器可以获得输电线路远程监控的振动数据,微气象图远程监控系统可以获得所安装铁塔时的微气象图数据。上述数据都可以通过接入口进行在线监测控制。远程监控中心管理在接收到软件传递数据后,要按照协议对其进行分析、储存和播放。其在线监测控制器在远程监控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重点讲述输电线路远程监控的系统操作。

2故障预警在线监测设计

2.1在线监测控制器设计。在线监测控制器是安装在输电线路铁塔上面的,与各种传感器和通信模式连接方式相同,实现具体数据的采集和上传。故障预警在线监测控制器采用顶端的主板外挂自制器的形式来达成监测功能。通过白色板块与顶端主板系统通信,依据通信模式协议来实行对各监测对象的检验形式,对云台顶端等设备机器的操作方式控制以及对所有外部系统设备的输电线路远程监控管理控制等。距离和倾角等物理学数据直接由传感器经过自变通过总线路与顶端主板相连接。倾斜角度检测则是采用专用的小型芯片自制而成的一体化在线监测控制器来进行检测的技术。

2.2故障预警在线监测系统。在输电线路信号塔上安装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和变换器以及无线网络的供电,此系统对电量的消耗超大,设计时需要在阴天下进行,这样系统才能正常的工作,所有模块都有耗电性能,所以要经过不断改善减少低消耗且具有稳定性能的设备。

2.3在线监测系统处理器设计。在线监测控制器主处理器设计的主要特点有:存储量大、散热系统好、使用年限较长、开关量的输出性能较好等。在输电线路上添加在线监测系统处理器,会使远程监控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3故障预警在线监测的系统分析

3.1自动和手动采集数据。故障预警在线监测自动定位时其传输的数据和气象信息都调节到信息中心,调度中心的软件是根据通信系统协议对数据进行解压、储存和数据处理。同时支持手动或自动发出信息数据号召命令,在线监测控制系统接到命令后将返回所需信息数据。为调节中心软件的测试,所提供请求数据拉力及倾斜角度数据、请求输电线移动数据、请求导线温差数据等命令性按钮。

3.2故障预警在线监测存在的现象。通过系统设置拉力距离、倾斜角度、风速、泄漏电流脉总体频率次数、导线路移动幅度、导线路移动频率、泄漏电流脉冲、风偏角度、导线路温差等参数的预警在线监测值,使输电线路在停电之前能够及时进行预警措施。当采用数据出现上述温差参数超长报警时,摄像头会自动将整体图像传输到系统中心内,并且会自动发出声音进行提醒报警。管理人员通过此系统能了解到现场各数据参数和整体图像之后,才能决定是否能采取相应的监测措施,以确保输电线路的自身安全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4总结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2

1.1建立完善的设备信息档案库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输电线路规模的扩大,设备也变得复杂起来。由于输电线路检修的难度增大,想要实施运行检修一体化,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设备信息档案库,以防止出现混乱现象。建立设备信息档案库需要搜集出每个设备的最初技术档案,记录设备的出厂产数、检修记录、运行参数、试验数据和异常记录等。记录这些设备的最初技术档案数据的目的主要是方便对设备进行监测分析比较,以便能更好地判断当前设备状态。

1.2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主要技术

为了提高输电线路检修一体化管理水平,在提高系统智能监测能力以及方案优化分析水平方面,就需要采用相关技术,比如:状态监测技术、智能分析技术、负荷预测技术、数据库分析技术、安全校验技术等等。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将故障检修、定期检修和状态检修融为一体,将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融为一体,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标记需要检修和不需要检修的设备,并按照设备实际状态安排检修周期和检修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进而提高输电线路的供电效率。

1.3优化输电线路承包的形式

优化输电线路承包的形式也是实施一体化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目前输电线路承包的方式是以一个班组为基本单位,实行分批式承包制度。在工作中,班组内成员要仔细调查承包区域范围内的线路、设备及技术等情况,再根据工作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注意在管理过程中承包的线路不能跨区域,也不能分段承包,必须在同一层面上实行集中式的承包才可以。

2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确立的不断深化,国家电网的建设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实施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因素

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危险,因为电网覆盖比较广泛,在外工作总是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制约,所以很容易导致不能按照原始计划正常工作。而且外界工作环境的安全得不到一定的保障,如果缺乏先进的设备或者资金投入不足,也会对整个检测和维护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2.2人员因素

由于电网规模的扩大,电力工程也在不断增长,进而加大了检修和维护的工作量。但是工作人员的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甚至会不断减少,也就给检测和维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除此之外,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没有达到一定要求,对输电设备认识不周到,不能及时将故障排除,也严重影响了输电线路的检测和维护工作的效率。

2.3安全因素

在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中,由于签发工作缺少必要的审核工作,没有采取正确的相应措施,而且工作现场管理也十分混杂,条件险恶,安全问题得不到一定保障。

3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具体措施

3.1加强运行检修一体化安全管理

首先,需要加大输电线路的巡查力度。安排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要求他们对整个输电线路进行巡视审查工作。其次,要强化安全检测环节,输电线路安全检测的程序要求做到极其精确,对检测得出后的数据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评估,进而得到最精准的检测结果。除此之外,在对输电线路进行检测和维修时要考虑现场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维修措施。另外,就是改善作业环境,尽量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3.2克服不同环境因素的制约

为了解决环境因素带来的困难,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能及时对输电线路的运行工作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检修计划和维修计划。该管理系统还必须能对输电线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安全监测,并且能够综合分析出输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各项数据的变化,以便做到实时监控。

3.3加强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的人员管理

电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也是考验整个企业的核心,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故障,必须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技能,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所以,不断引进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实行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将运行和检修工作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完整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4结束语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3

关键词:输电线路;设计;施工;管理

1输电线路状态运行

1.1输电线路运行要求

输电线路运行开工前,应严格检查其安全措施实施情况,工作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时首先要明确工作任务分配、安全及危险点,进行高空作业人员要具备健康的身心状态,作业前先确定塔材、上下塔扶梯、脚钉和安全带的牢靠性,是否采取了可靠接地措施。

1.2输电线路的正常巡视

进行线路巡视前,根据巡视计划进行合理分配工作,了解巡视注意事项,检查到位,不留遗漏,做好缺陷记录,并及时汇报重大缺陷;在巡视过程中,检查人员应根据季节特点正确着装,如夏季携带防暑、防蛇咬、防跌伤等急救药物,禁止涉水经过不同深浅的河流、湖泊或沼泽地;巡视结束后,及时上报线路缺陷问题。

1.3故障线路的巡视

线路出现故障后,要加强对故障发生段或全段的巡视。通过观察检查导线上有无新烧伤痕迹,导线下方有无物体残留物,导线上是否悬挂着物品,绝缘子、横担上是否存在吴闪络放电迹象等。巡视完后进行接地巡视,巡视避雷线以及其他一些项目并协助抢修人员处理缺陷,使其尽快恢复线路运行。

1.4输电线路运行监测

利用各种探测仪器对输电线路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将输电线路温度、微气象等情况转化为图像、数据等形式经通信通道传输至输电线路状态在线监测集控中心,帮助运行人员了解分析线路运行状态;同时还可积累线路运行资料,用以诊断、预测线路运行状态。

2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

2.1施工选址要科学

要尽可能的远离大型矿厂、军事工程等设施,以减少输电线路施工对当地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要避开地质不良的地区,并尽量选择靠近国道、省道的位置,这样不仅能够改善交通的运行情况,还能为工程的施工提供方便。

2.2输电线路设计要合乎规范

要按照变电站的详细规划设计相应的输电线路,输电线路设计要和发电厂的具体规划保持高度一致,在路径受限地区,线路的架设要使用同塔多回架设。

2.3电线长度要适度

要选择适当的电线长度。两变电站之间线路长度要尽可能短,避免电能的损耗。2.4输电线路路径选择要科学输电线路路径的选择要根据高程差和档距进行设置,避免发生杆塔间距过大造成的电线下沉、风偏过大等现象。

3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管理和控制要点

3.1输电线路导线的选择

输电线路导线的主要作用是传导电流、输送电能,这是线路的主要部分。导线需架设在电力杆塔上,不仅需要承受导线本身的重量,还要受到冰雪、雨水、日照和温度的影响,因此,线路导线的机械强度要高,电气性能要好。输电线路导线的种类较多,其中,钢芯铝绞线的应用范围最广,这主要是由于其通常是由多股铝线绞制形成的,是电流传输的最佳导体,绞线的内部为钢线,对增强线路的强度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对于高压输电线路使用两根或多根导线构成的分裂导线,而导线截面的选择则根据输送容量、电流密度、发热情况、电能最大损耗量等条件共同决定。要求选购的导线产品符合相关导线质量的规定,绞合紧密度要满足机械张力的要求,并且要求均匀一致,导线的表面要平滑,不能存在腐蚀斑点和夹杂物的情况。

3.2输电线路路径的设计

输电线路路径的选择、对整个输电线路的施工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输电线路设计的前提。路径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输电线路的路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工程能够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输送容量的损耗与整个工程的投资成本,从而提高输电线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输电线路路径设计主要包括图上选线与现场选线两种:

3.2.1图上选线

所谓的图上选线就是通过相关实地考察,收集到输电线路周边区域的航测图以及地形图等相关信息,依据以往的经验,来标识出起点以及终点;还有就是要经过的地点等等相关的位置信息,之后我们在参考有关水文地质、民航、气象等资料,尽量避开这样的路径区域;此外,我们还要综合交通条件,依据最短的路径原则,来规划出多个可以实施的方案;之后根据每一个方案我们在经济以及技术上来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进而来选择出一个最好的方案。

3.2.2现场选线

现场选线是将我们之前做的方案落到实际的现场中,并且还要在实际现场中进行实地勘探。在这个阶段中是需要实际的工作人员要有毅力和耐心来进行考察,因为一个线路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的走访和勘察才能最终确定。

3.3输电线路杆塔的设计施工

杆塔是输电线路中结构的支撑,因此,杆塔的施工工期、运输时间和费用、以及建设造价等都占据了很大的部分。所以,要加强杆塔的选择和设计施工团队的重视程度,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杆塔的施工、造价、占地面积等内容。

4结语

输电线路主要负责分配和输送电能的任务,是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我国电力工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电力能源的分配十分不均匀,负荷和能源的分布情况很不均衡:西部地区能源丰富,负荷较小,而东部地区的负荷较多,能源却十分匮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把电能通过输电线路传送到负荷较大的位置。所以,加强对输电线路的设计和施工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作者:李小 徐伟 王东方 单位:国网大连供电公司 国网大连市金州新区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鲁先龙.斜坡地形输电线路基础和杆塔的配合技术[J].电力建设,2014(08):29-33.

[2]汪颖.高压输电线路的全光网络传感监测技术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1(04):1-4.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4

我们知道,电力公司的输电线路遍布全国各地,输电线路的所有运行工作都由公司负责是很不现实的,不仅因为不够方便,而且成本较高,所以输电线路的运行工作应该采取地域化管理的模式,即将输电线路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交由各地方的供电所负责,包括输电线路的故障巡视、状态监测、检验运行情况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地方供电所的地域优势。那么,对输电线路运行工作实施地域化管理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第一,便于开展日常维护工作。相比起电力公司来说,各地方的供电所对所在区域内的输电线路的运行情况更为熟悉,对输电线路的周边环境更为了解。所以,地方的输电线路出现了运行问题就可以直接交由地方供电所负责,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第二,极大地降低了运行成本。由于输电线路具有广泛分布的特点,而线路运行工作又是一项不可间断的工作,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负责输电线路运行的工人如果要跨区域工作,势必会增加一些住宿、餐饮和交通费用。但是如果交给地方供电所去办理,就会既省时又省花销,这对降低公司的运行成本大有好处。第三、利于抢修工作的顺利开展。输电线路经常会因为一些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泥石流、洪水、火灾等的影响而遭到严重破坏,这就需要及时出动人员进行抢修。如果从公司调派人手时间肯定来不及,但是实施地域化管理后,就可以就地解决这个难题,第一时间做好抢修工作。

二、输电线路检修工作要交给专业公司负责

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是一项技术活,要处理线路不带电、线路高抗高压侧刀闸拉开、线路PT低压侧断开等诸多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完成。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输电线路的检修质量,应当交给专业公司来负责管理。将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交给专业公司有以下好处:首先,能够保障检修工作的质量。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的专业性很强,要求检修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专业的检修公司有大批优秀的、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与这些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减轻地方供电所的负担,还能保障检修的质量。其次,可以保证安全问题。由于地方供电所的检修问题少,工作量也小,所以通常不会长期配备高水平的检修人才,长期驻扎的检修工人也缺乏经验,难以保证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此时,如果交给专业公司去处理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最后,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每个区域的输电线路检修工作就近交给专业公司来负责,可以节约公司的检修成本,避免资源上的浪费。

三、输电线路运行检修管理模式的建议

鉴于输电线路的特殊性和创新运行检修管理模式的必要性,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1)输电线路运行方面各地区的供电所负责自己所在区域内的输电线路日常运行工作,可以成立专门的输电线路运行保障小组,负责定期对所在区域内的高、低压线路和设备等进行巡视、检查,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安全运行,并做好10KV及以上过境线路的巡视保护工作,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和线路及时向供电所报告。(2)输电线路检修方面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应当交给专门的公司来负责,事实上,专业公司是供电公司的合作伙伴,专业公司为电力公司提供检修技术服务,供电公司给予专业公司相应的检修费用,实质上两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当然也需要相互监督,尤其是电力公司要严格验收输电线路的检修质量。(3)其他方面输电线路的运行检修工作除了上述基本工作,还需要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或者危机管理。突发状况比如突然发生线路故障,此时,各地方供电所要主动出击,积极排查事故危险,对于一般的事故可以自行处理。但是若有倒塔、断线等严重故障就需要马上上报电力公司的生产技术部,指导抢修并提供专业的抢修队伍。危机管理主要是有的输电线路周边环境复杂,需要补塔、去除树木或者撤销高压箱,这就需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争端。

四、结束语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500kV输电线路;运行管理要求

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输电线路的运行和管理是个全面的过程,在整个时展中,将信息化技术灵活应用在线路管控中,致力于信息化管控,能满足电力系统服务质量的需求和要求。从理论层方面可知,对信息化的应用以输电线路的运行和调整作为基础,实现整体合理布设。

1500kV输电线路管理现状

500kV输电线路的运行和管理是个全面的过程,在实施阶段要求做好的是运行和管控等工作,从当前运行现状可知,可能存在对应的管理问题,需要从各个层面入手,实施状态更新。以下对管理现状分析:1.1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500kV输电线路的运行管理要求专业化的人才作为支撑,致力于各项管理中,从概况和运行需求等入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对于先进的技术应用能力差。当前电网的发展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的,为了满足工艺以及生活用电的需求等,在电力设备更新管理中,电力输送过程很重要,在电力系统管理中,必须强化的是日常学习和指导,保证输电线路运行目标尽快实现。由于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增加了整体难度。1.2输电线路检修人员配合度不高。在500kV输电线路运行管理中,协调管理也是重点,但是在实际的线路运行调整中,由于电路系统本身的检修和运行的性质不同,实际操作的配合度低,在运输管理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故障,对于存在的各种问题,很多责任无法明确,导致日常工作中责任心不强。1.3输电线路管理规范不明显。在实际输电线路运行和落实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的情况,如果没有对线路本身引起重视,可能存在巡视检查异常的现象,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难度比较大,结合覆盖线路的运行管理内容,针对不同线路导向作用,要求在实际排列中进行细化分析,减少隐患。

2信息化系统的技术类型

根据在线系统检测的类型和技术要求等,在信息化技术分析过程中,需要实施运行系统的更新和落实。以下对信息化系统的技术分析:2.1在线监测系统。监测装置安装在具体的线路铁塔上,通过集中化的检测和管理创新后,能获取输电线路自身运行的安全性,结合周边环境状态和线路运行的内容要求等,在运行维护的过程中,建立紧急的预防机制,提供动态信息。在输电线路安全预警和辅助决策的过程中,运行维护以及生产管理等以精益化水平作为基础,不断推动输电环节各项工作的进步。在状态检修的阶段,考虑到技术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方面等因素,提高500kV输电线路的安全化水平。2.2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以卫星数据影像资料和三维模型线路运输管理软件系统作为基础,在整个系统测定的干锅菜中,采用俯视、平视飞行等模式浏览输电线路设备与地物的空间分布,在线路预设的过程中,针对对应的属性以及输电线路运行管理需求等因素,提供简单和边界的特殊区域管理,在交叉管理的过程中,对数据线路进行统计,可以将其和雷电定位系统进行数据接口预设,为应急处理奠定基础。三维数据系统的有序应用后,通过卫星定位模式对各个系统进行重建,自动生成三维地理画面,此外通过系统的飞行演示后,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塔以及详细信息等掌握。老员工在线路巡视的阶段,确定具体信息和分布情况,只有把握输电线路运行的知识,才能提升稳定性,各项工作流程的落实是关键,要求实施培训指导,为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确保信息可靠性。2.3检修现场远程操作系统。通过网络化的技术管理模式可知,指挥中心,在直接作业操作管理的阶段,实施的是视频直接管理,对线路本身进行远程分析后,完善安全监督方式。在指挥中心,现场监控很关键,如何实施有序诊断是重点,考虑到应急管理和调度管理的要求,和前线工作人员进行双向语音对讲,从而进行作业指导和风险评估。

3如何做好500kV输电线路运行线路的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线路运行和调整管理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后续线路分析的阶段,要求进行线路更新和落实,提升稳定性。以下对如何做好500kV输电线路运行线路的信息化管理进行分析:3.1强化智能化平台的建设。在智能化平台建设中,500kV输电线路运行线路的信息技术模式有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化管控阶段,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建立智能化的管理平台。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是当前平台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管理平台的重建和落实后,将GPS和GIS技术模式等进行合理化应用后,能保证巡视检查工作的有序应用。考虑到数据的精确化内容和技术模式的需求,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运行分析,提升整体质量,促进进步。3.2不断对信息资料库完善。在500kV输电线路运行线路运行管理中,如何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是关键,在信息资料库建设和管理中,要求具备专业化管理需求。只有对现有的设备信息系统资料库进行更新,才能实现对输电线路的故障检测,在数据信息收集和管理中,原始数据资料的检查和落实很关键,能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为数据检测和落实奠定基础[1]。3.3实现巡检方式的创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智能化巡视管理模式有突出的作用,在整个检查过程中,需要进行智能化分析,通过掌上电脑和技术结合后,保证巡视和检查人员对各项数据处理。此外由于工作中可能存在很多缺陷,要求致力于技术支持,取代传统的人工巡视和检查的异常影响,避免出现错误检查的情况。此外兼顾到影像学资料和资料数据共享等方面因素,对500kV输电线路运行线路相关信息进行视频记录,创建立体化的影像学资料库,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料,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管理能力[2]。3.4致力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500kV输电线路运行线路和管控中,在对应的科学技术管理中,进行系统软件的更新和调整,软件支持符合基本要求,在开发和落实中,阶段性的管理很重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对于每个设计层要求保证质量。内层设计以数据存储层预设为主,在逻辑上具备的是数据库,能保证输电线路和运行数据的稳定。外层设计以用户接口层预设作为基础,可以实现重要数据的编辑和修改[3~4]。

4结束语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以500kV输电线路运行管理作为基础,在各项管理阶段需要明确实际趋势,注重信息化技术的灵活应用。此外在整体运行管理中,如何做好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指导是关键,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本次研究中从强化智能化平台的建设、不断对信息资料库完善、实现巡检方式的创新、致力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入手,确保各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序落实。

参考文献

[1]申学德,刘海楠,赵佰栋,王宏道.信息化管理在500kV输电线路运行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8(04):86~87.

[2]李树红,董朝军,李旭勇.信息化管理在500kV输电线路运行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6):70+73.

[3]刘厚健,程东幸,余祁浩,范崇宾,刘志伟.高海拔输电线路的冻土工程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程勘察,2015,10(01):96~98.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6

关键词:环境影响后评价;自主开展;意义;必要性;输电线路工程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概述

我国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首次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经过几次修订,最新于2018年12月29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关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条文只有第二十七条提及“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该法律条文只是明确了开展后评价的责任主体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主体是原项目审批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具体如何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未做详细的规定。目前,各地区环境影响后评价实际工作开展主要依据的是环境保护部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的水利水电、煤矿、公路等行业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这些文件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开展的范围、报告编制机构、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编制内容、时限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使得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开展具有可操作性。

2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形式及必要性

我国目前现行的环境管理体系中,对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主要以开工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起点,建成投运后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为终点闭环,只有部分行业会按照环评批复要求运行一段时间后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可以要求建设单位或运行管理单位开展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另一种是建设单位或运行管理单位自行对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备案,并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1]。虽然从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的规定来看,建设单位或运管单位是可以自主开展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但是从目前部分已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行业实践来看,还是以环保审批部门推进为主,不过考虑到目前全国范围内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的不断推行和企业环保责任的加强,可以预计未来企业自主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输电线路工程主要以电磁和生态影响为主,目前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制度已不能满足对项目建成投运后环境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1)根据现行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中验收时限的要求,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期限一般要求不超过3个月,由于运行时间短,部分输电线路对周围环境影响并未完全显现出来,特别是长距离,穿跨越山区树林、河流、水库、公园等线路,所采取的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措施短时间内并未完全恢复,对沿线周围生态影响并未显现出来;(2)随着近几年各地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的实施,生态红线级别和范围也在不断调整,容易出现原先不在生态保护红线或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范围内的线路被动变成了生态保护红线或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范围内的线路,后期线路运维检修活动也会导致新的生态环境影响产生;(3)输电线路投产运行一定时间后,线路及杆塔附近会出现零散的民房或看护房等新环境敏感目标,特别是途径偏远山区树林的线路,线路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的变化会不满足线路环评及验收批复或技术规范的要求,严重的会引起纠纷及危害线路运行安全。综合上述三方面因素来看,这些变化在竣工环保验收报告中都无法体现出来,也不能反映出线路运行后的实际影响和变化情况,因此,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中第三条“不符合审批的情形”中“以及其他行业中穿越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要求,输电线路工程在运行一定时间后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很有必要。

3某输电线路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

3.1项目概况

某输电线路工程于2005年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取得了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工程于2006年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500kV输电线路,同塔双回架设,线路路径全长约58km,新建142基塔基,2009年工程通过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线路路径长度变为了55.249km,全线实际建设了124基塔基。

3.2工程变化情况分析

(1)工程建设内容变化:线路实际路径长度相比环评批复要小,实际建成的塔基数量也比环评批复要少,线路实际路径与环评阶段线路路径有部分不一致,经核实发生调整的线路路径位移超出500m的累计长度小于原路径长度的30%。(2)环境敏感目标变化:由于线路建设运行时间长和部分线路路径调整的原因,线路沿线环境敏感目标相比环评阶段有很大的不同,部分环评阶段的环境敏感目标被拆迁,部分环境敏感目标是在线路运行后新增的,总体而言,输变电工程路径发生变化,导致新增的环境敏感目标数量未超过原数量的30%。(3)生态敏感目标变化:由于线路运行时间长,原先部分线路穿越的水库变成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导致部分塔基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经核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在环评批复后设立的,实际跨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段的线路路径与环评阶段相比未发生变化。综合上述工程变化情况,经对比《输变电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环办辐射[2016]84号)中相关要求,项目实际建设变动情况不属于重大变更。

3.3区域环境质量对比分析

选择工程主要环境要素电磁环境和声环境,对输电线路环评阶段、竣工环保验收阶段和后评价阶段运行情况下的沿线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声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后评价阶段线路相比环评阶段、竣工环保验收阶段线路沿线及环境敏感目标处的现状声环境昼夜监测值相差不大,均可以满足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说明输电线路建设前后对周围和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声环境贡献很小,对线路沿线周围声环境背景值影响较小,变化趋势相对稳定。电磁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工频电场而言,环评阶段监测数值最小,验收阶段与后评价阶段监测数值相当,监测数值均可以满足GB8702—201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表1中工频电场强度4000V/m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说明线路运行后,随着时间推移,工频电场数值相对稳定,整体趋势随着时间变化稳定在一定区间内。对于工频磁场而言,环评阶段监测数值最小,验收阶段监测数值随着运行时间增加,线路电流增加而增大,后评价阶段随着工况负荷及线路电流增大,监测数值相比验收阶段更大并趋于相对稳定。监测数值虽然变大,但仍可以满足GB8702—201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表1中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3.4环境影响预测验证分析

环境影响预测验证分析包括电磁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对输电线路环评阶段和后评价阶段预测影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电磁环境影响预测验证:对比原环评阶段电磁预测结论和后评价阶段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除了无线电干扰因为2014版本输变电导则取消作为评价因子外,本工程线路实际运行时沿线地面1.5m高处和沿线环境保护目标各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均可以满足GB8702—201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表1中工频电场强度4000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与原环评中“线路沿线地面1.5m高处、地面5m高处和边导线外5m处工频电场强度小于4kV/m的限制值、工频磁场强度满足居民区评价标准”的评价结论相符。(2)声环境影响预测验证:根据后评价阶段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本工程实际运行线路沿线声环境敏感目标处昼间和夜间均可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1、2类标准要求。与原环评中“本项目输电线路产生的噪声最大值满足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Ⅱ类标准和输电线路通过居民区产生的噪声贡献值叠加背景值后能满足当地噪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评价结论相符。(3)生态环境影响预测验证:通过现场勘察,原环评阶段所提出的“经过林区、水库和风景区时均采用高跨方式进行架线,不同地区线路塔基采用不同基础型式”等生态环境措施已全部落实,施工场地已全部恢复原样,其中位于农田区域的场地已恢复农耕,位于山区丘林的场地已采取绿化植被措施,现场施工痕迹已消失,对周围实际生态影响较小,与原环评中“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得到有效控制”的评价结论相符。

3.5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分析

工程环评阶段所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包括电磁污染控制措施、噪声污染控制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三个部分,根据现场实践勘察,环评阶段所提出的电磁和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均已得到落实,沿线环境敏感目标处和距地面1.5m处的电磁和噪声测值均可以满足相应标准限值要求,因此,建设单位采取的电磁环境和噪声污染控制措施是可行有效的。输电线路实际建设中,建设单位根据沿线不同地形地貌及周围实际环境情况采取了高低腿塔型、自然排水措施等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经现场勘察,采取措施后,现场临时占地均已恢复原样,山区的塔基可自然排水至附近水域,有效地减缓水土流失,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建设单位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可行有效的。

3.6整改建议

通过对输电线路建设运行情况的实际勘察,根据工程变化情况、区域环境质量、环境影响预测验证和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后评价认为输电线路工程较好地落实了环评及环评批复中的相关要求,针对部分变化情况提出了后续整改建议,建议如下。(1)通过梳理沿线新增的环境敏感目标规模、杆塔号、与线路位置关系等信息,列出输电线路边导线5m范围和电力保护区范围(20m)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清单,交由运营管理单位后续处理,明确架空线路边导线5m范围内民房等建筑物应予以拆除,电力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大棚、苗圃等建筑物构筑物,不应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2)对于输电线路沿线下方存在新增零散民房、杆塔附近堆放物料等容易危害电力设施运行安全的情况,建议运营管理单位可以采取无人机巡检,重点区域线路杆塔上加装摄像头、定期现场清理违法建筑物,联合其他部门定期对沿线附近的群众开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法规的宣传等措施。(3)后续输电线路如涉及改扩建工程时,选址选线阶段,位于环境敏感区的现状线路应优先考虑将线路迁移出环境敏感区范围外,新建线路路径应优先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确实无法避让的应进行线路唯一性论证,并采取无害化方式通过或依法依规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穿越法定保护区的行政许可手续。(4)对于目前部分输电线路塔基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梳理列出位于保护区的线路杆塔号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管控措施,针对性地给出后期线路运维管理中运维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禁止行为的要求和污染防治措施,减少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

4企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意义

4.1重视前期选址选线工作

通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运营管理单位可以梳理分析输电线路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后评价给出的整改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对类似工程也一并梳理分析,解决实际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反思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外,运营管理单位也可以将环境影响后评价梳理的成果反馈给前期设计阶段选址选线工作,要求前期设计阶段细化线路路径沿线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工作,主动加强与规划、水利和林业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关注生态保护红线或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的动态调整,了解选址选线区域规划趋势,避免后期环境管理的被动。此外后期选址选线时,尽可能避开跨越河流水库公园等路径,采取绕行或充分利用现有已有路径或杆塔架线,并且根据沿线环境优化设计,比如杆塔塔型、塔基位置等,以减少对线路沿线的生态影响。

4.2提高运维管理水平

结合输电线路环境影响后评价成果,可以发现企业的运维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平时也有不定期巡视巡查,但始终不可能每处区域都会到达,盲点很多,特别是跨越山区的输电线路。对于沿线人力不易到达的区域,可以采取无人机的方式来完成巡检;对于线路下方或杆塔周围多次重复出现违章建筑物的地方,除了设立警示牌或定期清理外,也可以在附近杆塔上设置智能摄像头加强巡检。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线路下方高压危险和有关法律的宣传,进一步提高沿线群众的认识和觉悟,确保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现有线路位于新增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情况,运营管理单位可以根据环境影响后评价提出的整改措施,完善线路运维管理中的制度和规定。明确被动进入生态红线区域内的塔基位置、数量、架设方式及生态红线范围、管控要求;加强线路检修巡检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训,可根据输电线路途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管控要求,编制相应的巡检环保手册,内容包括巡检期间禁止的行为等,方便携带和使用。通过细化运维管理措施,减少运维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企业运维管理水平。

4.3提升企业环境管理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无疑是一次环保方面查缺补漏的机会,运营管理单位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梳理分析,了解自身在运维管理、污染防治措施落实等环境管理方面的不足,明确后续需采取的补救措施和对策。同时运营管理单位可以将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列入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中,定期开展梳理,充分利用评价成果,进一步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切实履行企业环保责任。

5结束语

尽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了建设单位或运行管理单位可自行对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但实践中多以环保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推动为主,真正自主开展的企业还比较少。随着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全国范围内不断推行,企业的环保责任也将不断加强,未来企业主动完善自身环境管理体系的意愿也会越来越强烈,应强化企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提高环境影响后评价法律效力[2],对环境影响后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议要求及时落实,从而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S].2015.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7

新规范强调,验收调查的过程中,应重点核实输变电工程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噪声环境影响的主要输变电工程内容,并核实实际输变电工程内容、方案设计变化情况和噪声的环境影响变化情况。验收调查时应结合环评报告中提到的敏感点,调查线路及变电站周边实际存在的敏感点。变电站站址从设计到实际建设基本无变化,因此敏感点情况环评中和验收调查阶段基本相同,目前大多数输变电项目是在可研阶段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可研阶段主要进行项目初步选线和方案论证,在初步设计阶段是施工图阶段输电线路路径经常会有局部调整,甚至个别地段还会友较大的变化。环评阶段确定的环境敏感点不是很准确,评价范围也很宽。验收时一般调查沿线实际存在的敏感点。因此验收中常出现敏感点和环评无法一一对应的情况。

2电磁环境影响调查内容

新规范细化了电磁环境影响调查内容,要求对于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输变电工程出线交叉跨越或并行情况,应考虑其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综合影响;交叉或平行线路中心线距离小于100m时,应调查相关输电线路输变电工程名称、电压等级、与拟验收输变电工程相对位置关系。输变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多限于模型预测及类比分析。其中模型预测多限于对直线塔在无干扰、理想、满负荷情况下的电磁分布情况,对于含出线交叉跨越或并行情况的输电线路,尚无有效的模型对其进行预测。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于电磁环境影响的类比分析,也多限于直线塔。因此,对于需考虑多条线路对同一环境敏感目标综合影响的情况,需在验收监测时确定敏感点所在区域电磁场强度的达标可靠性。

3声环境监测规定新规范要求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8

关键词: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

目前,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兼能满足集中供电和分散供电的需求,确保电力市场供电安全与稳定。从辩证视角来看,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属于电力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该项建设和电力市场呈相辅相成的关系。简而言之,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建设与发展为电力市场的安全高效运转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保障,而电力市场是加强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建设的动力,两者互相作用。在信息时代,智能电网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能有效提高供电效率,尽最大努力降低供电事故,增强电力市场经济收益。其次,智能电网能高效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准确认知电力价值,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像网上缴纳电费,满足用户持续性供电需求,同时,通过电能供应调节来增强用户的节约用电意识。因而,在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做好杆塔、线路和电缆等基础施工作业,而且要重视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1、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建设标准要求

从整体结构来看,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建设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做好输电线路和电网规划建设工作,在具体规划中,应结合所处区域界定电网假设规模与方式。(2)根据变电站与电源点分布要求,正确设置分段线路及其开关,尽量避免出现故障和母线分段重复问题,促进各工序之间的有效衔接,科学布设单环与多环网络。(3)根据输电线路供电需求和电力分配精选绝缘材料,减少每个环节的压力,同时,启用网络计划技术能够对电力配网施工进度和各环节配置比例等进行合理调整,提高工作效益。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网络图绘制方法,依据电力线路工程施工重点,谨遵工作流程,构建施工模型,正确标识施工流程和工作进度,明确不同环节的时间参数,制定全环节的施工方案。

2、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建设方案

2.1做好钢管塔杆塔施工作业

加强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建设,首先,要做好钢管塔杆塔施工作业,规划该项作业施工程序,科学组装钢管塔杆塔。通常,钢管塔杆塔主要部件包括钢管和或架构式塔架,它属于架空输电线路来支持避雷线与导线的核心结构,能够准确界定导线对地面以及地物的限距,承受避雷线、导线和塔身的荷载与外负载。在对钢管塔杆塔基坑实施准确测量与定位,在具体测量定位工作中,应结合勘测地形图所指定的线路走向依次界定钢管塔杆塔的位置与架空线路的杆坑位置,做好放线定位作业。同时,要严格控制基坑定位偏差,通常,钢管塔杆塔沿着路线方向的位移不超过设计档距离的5%,垂直线路方向不能超出50mm,转角的位移同样不可超出50mm。如果所架设的线路沿着已有道路,则需要依据道路走向和距离来确定塔位。如果线路较短,就能通过标杆实施测量定位,同时,用经纬仪测量定位,依次标注所有杆位,在每一定位点打入标桩,做好顺序编号。在挖设拉线坑时,应准确标识钢管塔杆塔的埋设深度,以此确保钢管塔杆塔的安全性与稳固性。其次,在钢管塔杆塔基坑开挖回填作业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做好基坑逐层夯实作业,将培土高度控制在地面30cm以上,打碎所有土块,每当回填50cm就要做一次夯实。需要注意的是,遇到软弱土体,则必须在换填过程中进行加固,适当增加夯实次数,初步完成回填作业后,需要为基坑周边设置良好的防沉涂层。另外,要安装标准顺序做好钢管塔杆塔组立工作,优化下端处理措施,根据起吊方案实施起吊。组立完钢管塔杆塔后,应注意查看其横向位移是否在50mm米以内,如果超出50mm,就要校正。

2.2做好输电线路架设工作

在架设110kV输电线路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完善的输电电网系统,合理组建网架,根据实际需求做好手拉手环网架或者联络线网架组装工作,这两种网架结构各有优势。相比而言,手拉手环网架成本更低,施工方法更为简易,因此使用范围更广泛。联络线网架的优势表现为施工效率高、可靠性良好和能在主线断电时由其他线路代替供电等优势。此外,在110kV配电线路组装中,要科学架设导线,确保绝缘设备的安全性与牢固性。通常,在正式架设导线前,严格检查绝缘导线和钢芯铝绞线的质量,查看外观是否有损伤,如果存在损伤,就要锯掉该部分,然后用接续管予以紧密连接。

2.3做好跨越网搭设工作

在搭设跨越网的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首先要谨遵安全施工标准要求,翻越被跨越的线路,安全登上110kV输电线路塔顶,接着,为110kV输电线路两侧放下事先准备好的高强丙纶绝缘绳,然后和其他绳进行牢固连接,此时,高强丙纶绝缘绳会穿过两侧支撑杆的滑车,施工人员查看连接准确后将回收高强丙纶绝缘绳,因此形成升空。其次,要科学运用张力来牵引其他绳索,做好防护设施的搭建工作,运用已经升空的高强丙纶绝缘绳所产生的张力对另外一根高强丙纶绝缘绳实施牵引,当其接头到达滑车的出口时停止牵引,接着采取人力模式使两根迪尼玛承力绳能够成功穿过滑车,然后连接之前的迪尼玛承力绳,确认连接无误后再实施张力牵引工作。完成牵引作业后,就可以拆除高强丙纶绝缘绳和迪尼玛承力绳的连接,对迪尼玛承力绳实施收紧与锚固处理。另外,要做好两相防护网的搭设工作,以此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2.4做好电缆铺设工作

在铺设电缆之前,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电缆规格与种类,然后,按照施工图纸与标准方案实施组接与铺设,切忌急于求成。完成所有电缆铺设作业后,管理人员应严格做好检查与验收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免后期影响正常供电需求。

2.5构建智能电网

电力系统属于动态变化系统,系统运行中潜存着多种不确定性,而构建智能电网能解决这一问题。智能电网的核心特色是自动化,即通过启用自动检查功能来优化配网系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有效处理,避免事故扩大化。与此同时,智能技术能对整个电力配网系统进行优化,确保电网运行安全与稳定,做好设备保养工作,使输变电系统能平稳运转。提升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智能电网建设方案,则需要大力加强电网信息化建设、自动化建设与互动化建设。首先,要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电网系统中,从而高效收集、分析整合与存储电力信息,为变电检测提供准确的参考。其次,要启用自动化技术完善输电管理、配电管理与电力调度模块,实现监测系统自动化与防灾预警系统自动化建设,确保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维护持续供电的可靠性。另外,要充分利用光伏技术、光电预测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各种先进的技术增强智能电网互动化建设,实现不同区域供电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对接,不断提升智能电网建设技术,如提高安全控制芯片技术与各种电子设备研发生产技术。

2.6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加强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做好电力配网施工安全管理,则需要对所有施工材料进行严格质检,以此为施工安全提供基础保障。其次,在正式施工前,要做好施工技术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不断强化他们的安全施工意识。进入施工活动后,要全方位监控施工现场,规范施工人员操作方法,及时检测施工设备与各环节施工质量,以便于发现安全隐患,确保电力配网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全面优化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

3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优化110kV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电力线设施,加强电力工程建设,必须全面做好杆塔施工作业,规划该项作业施工程序,对电杆基坑实施准确测量与定位,结合勘测地形图所指定的线路走向依次界定钢管塔杆塔的位置与架空线路的位置,做好放线定位作业,依次完成钢管塔杆塔组立组合工作和跨越网搭设工作。其次,要设计完善电网系统,合理组建网架。另外,要着重优化电缆铺设工艺,大量加强智能电网建设。与此同时,要全方位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晓祺.110kV配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6,(6):73-74.

[2]黄和清.110kV配网电力工程主要施工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区,2017,(11):143-144.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9

关键词:高压输电;施工安全;管理电力行业

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压输电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的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对高压输电的监管和检测也必不可少。在高压线路建成后,整个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压线路的质量。因此,相关企业必须加大施工安全监管和监测力度,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文中将着重介绍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控制策略。

1加强施工质量的必要性

我国电力能源分布的情况和电负荷在全国范围内不均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多建能源供应站,同时还可以将能源从需求量少的地方输送到能源消耗大的地方。这就涉及到高压输电和其安全的管理。在任何事业中,加强对项目质量的监管是实现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力行业,高压输电工程中还要加强对基础施工质量的监督,保证基础施工质量,从而为整个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1]。

2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内部控制策略

2.1做好每一级安全工作。在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中,要做好各级安全工作。深化并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安全责任标准,确保党和政府有同样的责任和义务,严格对待渎职,并追究其责任。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施工技能。管理部门应协调和监督施工过程,确保项目按既定计划实施。此外,需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施工安全。2.2构建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为了提高高压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效果,必须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提前计划和应急措施。在开始施工之前,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仔细分析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并在发生问题之前做好准备,确保施工安全。加强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施工现场处于安全环境。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此外,有必要制定符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的制度规划,同时完善奖惩制度、薪酬制度等,使建设工作积极性更好。为施工人员提供教育培训,包括施工安全知识教育和施工质量知识教育。还可以定期开展施工标准教育培训会,确保施工人员具有高标准的质量意识。同时,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为不同级别的施工人员选择相应类型的培训计划。认真了解施工人员工作中的问题和疑惑,做好相关记录,集中解决这些难点和问题[2]。借此方式,可以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从而切实提高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2.3优化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员工自律性和责任感,进而降低安全事故产生的概率。考核要针对预防安全事故,还应设立奖惩措施,以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1)选出一个项目负责人为组长的安全排查小组。(2)项目安全调查组的主要工作是评估参与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所有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安全生产绩效。(3)考核采用量化评分的方法进行,满分为100分,依据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施工过程中落实情况按统一标准打分。(4)评估结果分为3个等级,最终得分为80分及以上为优秀,得分为60~80分为合格,60分以下则为不合格。(5)考核时间为每个月设定的日期。

3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控制的外部策略

3.1选择适合施工的环境条件。尽量避免在恶劣条件下施工。由于气候环境复杂多变,大雨和强风将对施工质量产生负面影响[3]。此外,火灾、地震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塔的基础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应该仔细查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避开不利于施工的时间段。3.2合理选择工程实施地点。除了气候环境状况外,还应考虑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城市的规划情况,这些都可能影响施工的质量[4]。施工前应选择最优施工地点,避开不利于施工的环境地点。此外,还应注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以达到交通、人力及设备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结论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了解到高压输电线路项目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内部施工管理、外部天气及人为因素。要提高高压工程质量,必须做好各级安全工作,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安全责任考核体系。此外,需选择合适的环境条件,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管理人员的认知和管理能力,做好规划也十分重要。实施过程检查措施,确保项目建设处于安全稳定的建设状态。

参考文献:

[1]杨忠辉.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技术问题及处理措施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0,(14):174-175.

[2]王雪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施工质量管控策略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8):47-48.

[3]徐梓华.浅谈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J].科技风,2013,(13):142.

输电线路监测范文篇10

一、加强电网规划,优化电源和电网结构

(一)电力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统筹考虑水源、煤炭、运输、土地、环境以及电力需求等各种因素,处理好电源与电网、输电与配电、城市与农村、电力内发与外供、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的关系,合理布局电源,科学规划电网。

(二)电力规划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低温雨雪冰冻、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建设电力工程,要充分论证、慎重决策。要根据电力资源和需求的分布情况,优化电源电网结构布局,合理确定输电范围,实施电网分层分区运行和无功就地平衡。要科学规划发电装机规模,适度配置备用容量,坚持电网、电源协调发展。

(三)电源建设要与区域电力需求相适应,分散布局,就近供电,分级接入电网。鼓励以清洁高效为前提,因地制宜、有序开发建设小型水力、风力、煤气层、生物质能等电站,提高就地供电能力。进一步优化火电、水电、煤气层等电源构成比例,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缓解煤炭生产和运输压力。

(四)受端电网和重要负荷中心要多通道、多方向输入电力,合理控制单一通道送电容量,要建设一定容量的支撑电源,形成内发外供、布局合理的电源格局。重要负荷中心电网要适当规划配置应对大面积停电的应急保安电源,具备特殊情况下“孤网运行”能力。鼓励在热负荷条件好的地区建设大型燃煤抽凝式热电联产机组,严禁建设凝气式小火电机组。

(五)电力设施选址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区和设施维护困难地区。电网输电线路要尽可能避免跨越大沟、水库和重要运输通道,确实无法避开的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同一方向的重要输电通道要尽可能分散走廊,减少同一自然灾害易发区内重要输电通道的数量。

(六)加强区内主干网架和重要输电通道建设,提高相互支援能力。位于覆冰灾害较重区域的输电线路,要具备在覆冰期大负荷送电的能力。位于洪水灾害易发区域的输电线路,要对杆塔基础采取防护加固措施。必须穿越地震带、塌陷、滑坡等地质环境不安全区域的输电线路,要对杆塔及其基础采取抗灾防护措施。

(七)加强电力规划管理,促进输电网和配电网协调发展。供电局应根据陕西省电力规划,编制当地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并及时修订。

(八)各区县在制定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根据电力专项规划为电网建设预留合适的输电线路通道和变电站站址,统一规划城市管线走廊,城市街道树木、建筑物应与输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并协调解决电网建设中的问题。

二、执行新的电网建设标准和规范,推广抗灾新技术应用

(九)严格执行新的电网建设标准和规范。供电局要对现有电网设施抗灾能力进行复核,不能满足要求的应及时整改。对骨干电源送出线路、骨干网架及变电站、重要用户配电线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新设防标准建设。对跨越主干铁路、高等级公路、河流、其它输电线路等重要设施的局部线路,以及位于灾害频发易发区、气候条件恶劣地区和设备维护困难地区的局部线路,要适当提高设防标准。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鼓励城市配电网主干线路采用入地电缆。

(十)市气象、地震、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要调整和增设监测点,将与电网安全相关的数据纳入日常监测范围,加强监测预报,提高灾害预测和预警能力。供电局要会同气象部门在自然灾害频发易发区的输电走廊设立观测点,统一观测标准,积累并共享相关数据。

(十一)供电局要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认真执行国家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有关部门要加强电力施工质量监管,确保材料、设备、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十二)积极开展电力抗灾、救灾研究,加快电力抗灾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供电局要加强新型防冰雪、防污闪涂料和新型导地线、绝缘材料等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进一步优化杆塔、金具等电网设施设计,合理匹配元器件强度,提高我市电网设施防强风、防冰冻、抗灾减震等抗灾能力。

(十三)积极推广输电设施在线监测、实时预警、故障测距和应急保护等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破冰、融冰等除冰技术和专用工具,推广应用杆塔高效抢修技术和工具,提高电网设施的安全监测和应急抢修能力。

三、完善电力应急预案,做好抢险救灾准备

(十四)按照统一指挥、分工负责、预防为主、保证重点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用户积极配合的电力应急预警系统和电力抗灾体系,做好灾害防范,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十五)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完善本地区预防预案,市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当地重要用户范围和合理停限电序位。要压缩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优先保证医院、煤矿、矿山、通讯、广播电视、交通(铁路、公路)、学校、供水供热供气、金融机构等重要用户和居民生活电力供应。

(十六)电力企业要根据*地区灾害特点,建立健全电力抗灾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加强与气象、防汛、地质灾害预防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形成应急联动机制;要充分发挥电力设计、施工队伍在电力应急抢险中的作用。

(十七)供电局要针对灾害可能造成的电网大面积停电、电网解列、“孤网运行”等情况,制定和完善电网应急处置预案。在灾害多发季节,电网应急保安电源要做好应急启动准备。

(十八)发电企业在灾害性天气多发季节和法定长假到来之前,要提前做好燃料储备、设备维护等工作。燃煤电厂存煤要达到设计要求;燃料生产、销售、运输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发电企业做好燃料储备工作。

(十九)电力施工企业要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和应急抢修能力。

(二十)医院、煤矿、矿山、通讯、广播电视、保安、交通(铁路、公路)、学校、供水供热供气、金融机构等重要用户,应自备应急保安电源,妥善管理和保养相关设备,储备必要燃料,保障应急需要。

(二十一)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联合应急预案演练,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防灾减灾的教育培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四、职责明确,责任到位,搞好抢险救灾

(二十二)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收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后,要及时启动防灾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和供电序位通知电力企业、电力用户做好准备。一旦灾害引发严重电网事故,要组织电力企业实施应急抢修。要协调林业、交通、铁道、环保和疾控等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电网建设、电力设施抢修、重建中的林木砍伐、抢险物资运输、污染和疾病防控等问题。

(二十三)供电局在收到灾害预警后,要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和物资,进入抢险救灾的准备状态,并按照防灾预案要求,及时调整电网运行方式。灾害发生后,要随时监测输电线路安全运行情况,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减少到最低。主干电网受灾害影响发生严重故障或出现大面积停电时,电网企业要立即按照预案确定的供电序位实施有序供电,并立即开展抢修工作。

(二十四)发电企业在收到灾害预警后,要加强设备巡检和维护,补充发电燃料等物资和相关应急机具,按照电力调度要求调整机组运行方式,做好非正常运行准备,并及时向有关单位通报设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