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20:43:01

输电技术论文

输电技术论文篇1

1.1使用现代先进技术

电力工程建设要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积极采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软件来提高管理效率。现在有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能够对工程进度、质量、资源等进行合理控制。还能根据管理目标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造价。使用先进技术要根据工程需要来选择合适、科学、可行的规划和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各种管理软件和信息沟通软件,保证工作程序简化,信息高效传播。

1.2对输电线路组织设计进行编制

输电线路施工程序众多,在施工时,针对工程特点撰写完整的组织设计技术指导文件,对输电线路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控制。指导文件要保证其准确性和专业性,才能对输电线路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根据组织设计中的解决方案进行完善。

1.3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施工中的技术措施都要按照所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指定,保证工程质量。对于重点技术措施需要认真学习、仔细研究,比如输电线路绝缘子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对整个输电线路的稳定、安全运行都有重要影响,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可以对绝缘子选型的选择进行研究:(1)我国盘悬式瓷绝缘子历史悠久,有良好的绝缘性和耐热性,加上组装灵活,在输电线工程中长期用到,但是其生产型号、规格各异,市场产品质量差异很大,劣化绝缘子很容易在雷电环境中发生闪络,所以在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产品质量问题。(2)瓷棒绝缘子的机械强度直接与瓷件有关。绝缘子在运输、安装的过程中很容易破损,甚至折断。所以选择瓷棒绝缘子要求严格进行质量检查,保证优良的制造工艺,在运输、安装的过程中也要额外小心。(3)钢化玻璃绝缘子具有较好的机电性能,其抗拉强度、耐电击穿性能、耐振动疲劳等性能都由于瓷绝缘子。加上钢化玻璃绝缘子具有零值自爆的优点,无需进行绝缘测试,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行维护费用。

1.4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1)基础工程输电线路基础工程主要作用是保证杆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下沉或者倾倒变形情况,保证输电线路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浇制基础是输电线路常用的基础形式,这种基础抗上拔力较大,比较稳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首先,按照施工图设计要求来安排施工流程和施工技术标准。其次,对周围土质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看是否和设计勘察有出入,一旦发现出入较大应通知设计单位做设计变更。第三,在岩石上开挖时,打孔插筋、灌注砂浆都要保证岩石结构的完整性不受到破坏。第四,严格核对锚筋安装尺寸和位置,保证其正确性,固定后进行浇灌,按照现场浇制混凝土的要求进行养护。(2)杆塔工程杆塔工程的合理性对送电线路建设的速度和经济性,以及供电的可靠性的偶有很大的影响。输电线路杆塔工程主要针对不同的施工条件选择不同的杆塔型式和结构,所以需要对杆塔所在地貌地形、交通运输情况、材料情况进行探测和分析,采用运行可靠的杆塔型式。比如平原、丘陵等地形条件较好,便于运输和施工的地方可以采取混凝土杆和预应力混凝土杆。在山地等运输和施工较困难,出线走廊较大受到很多限制的地区,可以采用铁塔。如果电杆要埋入地下较深,可以选择杆塔组立。这种方式在我国110kv输电线路杆塔常用杆塔组立方式,主要分为整体组立、分解组立。(3)架线工程架线工程包括很多的工作程序,施工管理需要严格按照准备工作、放线导地线连接、迟度观测、附件安装等程序严格进行,不能忽视或者减弱某一环节。布线,是根据不同的被跨越对象选择不同的架线型式。跨越35kv及以上的不停电线路,可以采用高空渡线方法。

1.5高空架设输电线路的管理

高空架设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比普通线路施工管理的难度更加大。高空输电线路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放线、导线、导线连接,附件的安装,驰度观测紧线等,在施工中首先要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人员安全。高空架设输电线路施工环境各异,具体施工管理措施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技术管理要着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导线磨损系数和导线抗弯曲应力能力。每项管理工作除了要按照规范进行,对施工程序、施工成本进行控制,更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

2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检修施工技术

为了能够使输电线路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必须要进行输电线路检修施工,通过巡逻、检验、检测等方式对线路中的故障和缺陷进行妥善的处理,预防事故的发生。因为暴风雨、雷电、冰雹、地震等不可抗力的作用,会破坏输电线路设备,引发断线、电线塔倒塌等事故,导致跳闸,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监管人员在接收到跳闸信息后要对故障位置和类型进行准确的分析,认真记录,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修。此外,还要求巡视人员做好日常监督工作,掌握沿线情况、地理位置和元件参数等基本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好其中的问题,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3结论

输电技术论文篇2

跨越架拆除:在拆除跨越架前,首先要确定放线、紧线等工作是否已经完成施工。在拆除过程中,应先将封顶网用牵引绳从中间向两边牵引,从一侧循序牵回承网索道绳后,拆除竹杆跨越架。跨越架的拆除应遵循从上往下的拆除原则,拆除下来的材料不可随意抛扔,切不可上下同时进行跨越架的拆除。清场:跨越施工工作全部完成后,施工人员应对施工现场进行清场处理。仔细清理施工遗留下的废料以及各类残留物,做好施工现场的清洁卫生工作。

2输电线路跨越铁路施工安全问题

2.1注意防范交通事故

输电线路跨越铁路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在搭建铁路两端的跨越架时,应提高对交通事故的方法心理。有火车经过时,施工人员应该暂时停止施工,并在进行封网作业期间,与跨越点周围设置专人监督,一旦发现有火车经过,则应立即使用通讯设备,提醒现场施工人员暂时车里施工现场。另外,为避免给铁路火车的运行带来不良影响,施工期间,现场人员不可穿戴红、黄、绿色的服饰或标志物。施工管理人员应合理配置施工人员,委派制定施工人员在跨铁路范围内工作时,剩余成员应不可进入工作范围内,并在过往铁路时,确保暂时没有火车经过,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2.2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输电线路跨越铁路施工因施工环境较为特殊,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因此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增强施工人员对施工风险的防范能力很有必要。在进行跨越架的铺设与封网工作时,为充分发挥施工技术的应用价值,施工人员应控制好工器具与带电体的距离,施工人员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应保持在2m以上。在进行泥纶网和绝缘绳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尽量选择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施工,发生雷雨或5级以上大风时,则应暂停施工。施工人员在拆除跨越架时,务必要使用绝缘泥纶引绳,切不可徒手接触金属线绳。

3输电线路跨越铁路施工操作的优化

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务必要提前确定搭建的脚手架能够承受人员与材料的重量,避免因人员超重或放置的材料超重,引起脚手架垮塌等安全事故。在施工期间,注意规范施工行为,在施工过程中,全体施工人员的工作由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在进行并杆与支杆的埋入时,应结合土质设定埋设深度。埋设完毕后,应注意夯实土壤,倘若土壤质地松散,则可通过绑设地横木的方式辅助埋杆。施工期间,工作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管力度,纠正施工人员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脚手架使用完毕需要拆卸时,则应按照安装顺序逐步拆除,以免导致脚手架刀塔引发安全事故。拆除脚手架的原则与跨越架拆除基本一致,遵循从上往下的拆除原则,拆除下来的材料不可随意抛扔,切不可上下同时进行跨越架的拆除。

4结束语

输电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应用领域;研究论述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 153-0024-02

低压电力线载波PLC通信技术,就是切实通过低压配电线作为信息资源传输技术的实现媒介,来切实进行数据或语音信息传输实现目标的通信技术形态。电力线网络,是现有技术发展阶段条件下,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网络技术,并且在今后的一段历史发展时期之内,必将稳定保持其稳定性的潜在运用价值。近年以来,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稳定有序发展,以及日渐普及化的实际应用,给全世界范围内通信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极其充分的推动力量,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1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基本分析

1.1 低压电力线通信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基本特性分析

低压电力线本身是一种具备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的数据信息传输材料,这种材料在设计研发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用于电力能源输送行为的,因此相较常见通信信号传输介质而言,比如双绞线、同轴电缆、以及光导纤维等,其实际在完成通信信号传输功能中,具备着一系列都有的技术特征,相较国外现代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实际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有产生了一系列的特有现象,值得相关领域的一线技术人员关注,其具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套通信技术系统是典型的时变系统,并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径效应现象。缘于信息资源传输通道的时变特征,信息传输通道的描述函数受时间变量的影响而不断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之中,将会直接引致信息对象接收端口的信息通道出现频率弥散性,以及时间选择性衰落现象。并且在径效应的影响下,会进一步出现时间弥散性,以及频率选择性衰落现象。

第二,存在形式各样的信号干扰以及噪声现象。并且实际出现的噪声干扰现象实际存在多种类型。

第三,电力线路的本身具备中较小的阻抗,但是线路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所表现的阻抗强度随着信号频率数值以及传输时间的改变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这种技术状态使得实际的载波信号强度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减弱现象。

第四,通信信号衰减的强度与信号的频率以及传输距离具备着密切联系,并且能够模糊确定信号衰减程度与信号的频率以及传输距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1.2 常见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分析

第一,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DSSS),这种通信技术能够运用具备较高速率特征的扩频序列,在通信信号的发射端技术点位完成对信号频谱的扩展,并且在通信信号的接受端技术点位通过与发射端一致的扩频码序列实施解扩技术操作,进而将实际传输的通信信号实现还原,并以此完成特定的通信技术任务。

第二,OFDM通信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处于高速传输状态之中的串行数据流,运用专有化的技术结构转化形成具备较低速率特征的并行数据流,并在这一转化过程的基础上,将转化形成的低速并行数据流加载到处于相互正交技术形态的子载波上,并在此技术上实现并行数据技术传输目标,在数据对象的接收端口,应当对接收到的数据流实施于发射端相逆向出技术操作过程,并以此实现通信技术目标。

第三,多载波码分复用通信技术(MC-CDMA),这是将OFDM通信技复合加载到CDMA技术形态之上而形成的技术类型,在这种技术形态的运用过程中,应当将待传输的通信信息符号首先实施扩频操作,之后再将经过信号扩频环节而获取的chip结构,直接调制到某个任意的子载波上,之后通过专门化的信息流传输通道实现信息流对象的传输工作实践目标,最后在接收端技术点位,通过与之前相反的技术操作实现对待传输信号对象的再次获取。

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基本应用领域分析

对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而言,其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对广泛覆盖开放技术空间的电力能源供应与传输系统的充分运用,并通过对电力能源输送技术网络的运用,切实实现了对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体系的建设目标。在现有的技术发展阶段条件下,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我国公民的基本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获取了日渐广泛的应用领域发展趋势,本文将选取部分技术应用实例展开简要的论述。

2.1 家居生活环境的智能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人迫切需要建构一个具备充分职能化发展特征的家居生活技术网络。这里可以切实通过对分布在国人住宅使用空间之内的各式各样的微控制器、家用电器设备,以及PC机的技术连接操作。充分实现对家庭化技术网络实现体系的建设目标,并基于这一技术网络对家庭技术空间之内各种身边,以及技术控制终端的调动和使用,实现国人家居生活环境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管理应用实务目标。

要切实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附属的电力能源输送技术网络,给国民家庭生活空间之内的每一个电器身边接入点位赋予实现互联网技术连接的实用技术功能,要切实通过遍布国人居住生活空间之内的插座技术构建,以及电器设备插头之间的相互连接,实现基于现代互联网信息船传输与处理技术的电器设备智能化控制与使用系统的建设目标。通过输电线路帮助居民家庭中的家用电器设备实现网络信号接入技术目标能够有效减少对信号线材料的布设技术环节,并以此有效降低家居生活环境的智能化建设技术过程中的成本消耗规模。

2.2 电能表自动抄表技术系统

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实务背景之下,电能表设备的自动抄表系统主要由终端水表(或电表、气表等)、终端数据采集器、数据集中器,以及中央主控计算机组成等基本技术构件共同组成。

终端数据采集器构件,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构件,是实时对特定用户对象的电能消耗状态信息实现采集目标。之后通过必要的信息信号传输准备处理过程,将处理结束之后的数据信号通过直接化序列扩频通信技术,或者是OFDM调制通信技术形态,实现在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系统背景之下的信号传输工作实践目标。

在远程抄表技术实践系统的接收端技术点位,通过对实际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对象展开与发射端相反方向的技术处理行为,将能够实现对特定目标用户实时电能消耗数据的有效获取,进而也就实现了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之上的远程化电能表自动抄表技术系统的建设以及实际运用目标。

输电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感应耦合电能传输 信号双向传输 反射阻抗 调频调制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22-02

0、引言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 Coupled Power Transfer,简称ICPT)技术是基于电磁近场耦原理,结合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磁场耦合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大功率高频电能变换技术,实现用电设备以非电气接触方式从电网获取电能的技术,具有可移植性好、稳定性高、环境亲和力强等特点。能够解决传统供电技术在需要线缆拖拽、供用电设备之间频繁移动、粉尘等易燃易爆环境中的隐患,是一种新型实用的供电技术,但是在ICPT系统的实际应用中,比如钻井设备,人体内置医疗设备等,往往需要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或传输控制指令,这就要求ICPT系统具有电能与信号同步传输的能力。其中电能传输通道给系统运行提供动力和能量,信号传输通道用于传输状态信息等数据。

本文研究了基于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量通道的信号双向传输方法,即信号在系统原边和副边之间的双向传输。对于信号从原边向副边的传输,论文改进了载波频率的选择策略,减少了能量的损耗。同时,重点优化了其信号解调方案,在信号采样与包络整形之间增加了信号与能量的隔离环节,解决了原文中的信号传输稳定性问题,并通过了实验验证。

1、ICPT系统及其能量信号同步传输问题概述

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技术(ICPT)综合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磁场耦合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大功率高频电能变换技术,实现用电设备以非电气接触方式从电网获取电能的技术。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如图1.1所示,主要由初级回路(整流滤波、高频逆变、发射线圈)和次级回路(拾取线圈、整流滤波、功率调节)组成。系统将工频交流电经整流滤波变为直流后向逆变器输入能量,该直流电经过高频逆变器电路后在原边回路中产生高频交流电流,该高频电流在电能发送线圈周围产生高频交变的磁场,电能接收线圈通过耦合媒介(空气、水、油等)以松耦合方式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将这个电动势经过整流滤波和稳压调节后变换成为一个电源为用电设备供电,从而完成了整个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的过程。因此,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与变压器的相似,但他们之间又有各自的特点。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发射线圈和拾取线圈之间是以空气作为耦合介质,而且二者之间是可以相对位移的。因此,ICPT系统需要提高系统工作频率来提高能量的传输距离和功率密度,减小系统体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与传统的电源供电系统相比,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解决了传统供电方式在特殊场合(水下或易燃易爆等场合)和移动设备供电等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能够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2、信号从原边向副边传输方式研究

本文所述的感应耦合式电能与信号传输系统,为了提高能量的传输效率,特在系统原边采用谐振电容串联补偿、副边谐振电容并联补偿的结构。原边回路可以等效为一个典型的RLC串联谐振电路,如图2.1所示。其中R包含了原边回路的阻抗以及副边对原边的反射阻抗。

采用不同的控制频率,能在原边回路及原边线圈中产生相应频率的高频电流,该电流在原边线圈周围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副边拾取线圈通过感应耦合产生感应电动势,经过整流、功率调节环节后,实现对负载的非接触供电。

3、信号从副边向原边传输方式研究

ICPT系统原副边线圈之间以空气为耦合介质,通过电磁感应耦合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原副边本质上是属一种感应耦合回路,因此具有耦合回路共有的一些特点。研究发现,当副边线圈I2因为原边线圈电流I1产生感应电动势V2,进而在副边回路形成回路电流I2时,I2也会通过电磁感应耦合原理在原边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与原边谐振回路输入电压极性相反,会对原边的回路电流幅值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基于耦合回路的这一特性来调制反向信号,实现信号从副边向原边的传输。

根据反射阻抗的理论依据,副边电流I2对原边电路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等效电阻(副边对原边的感应电压与原边电流的比值)来代替,系统简化的等效电路图如图3.1所示。

图示横坐标表示副边电容的增减量,其中横坐标为0处表示系统工作在最佳谐振状态时的补偿电容增量。当容值发生改变时,原边电流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数字信号来调节副边电容容值大小,再检测原边电流的变化,实现信号从副边向原边的传输。

4、输出能量品质的改善方法

在感应耦合能量与信号混合传输系统中,电能本身作为信号调制的载波,调制信号传输到副边电路或者从副边传输到原边电路后,电能在幅值上随着基带信号的不同而变化。同时,改变副边拾取补偿电容容值来调制信号也会造成副边拾取电压的下降。因此不能直接给负载供电,必须经过DC/DC变换调节单元,使得负载电压稳定在恒值上。功率调节电路的工作原理如图4.1所示:

图4.1稳压控制电路

由于副边拾取到的电压在幅值上会有波动,通过对整流后的电压采样,与预设的所期望的输出电压VVEF相比较,产生相应占空比的控制脉冲控制开关管S的通断,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稳定的电压值。输出电压与控制波形的示意图如图4.2所示。

图4.2控制脉冲示意图

当基带信号为1时,副边整流环节输出电压相对参考电压增加V,开关管S开通,直流电感Ldc和开关管S把负载短路,储能电容C0向负载供电。当数据信号为0时整流电压相对参考电压下降,开关管S关断,直流电感Ldc重新充电,一方面给电容充电,一方面给负载供电。

理论研究证明,如果要求输出的电压为确定值时,就将所需要的输出电压值设置为参考电压,对系统输出电压采样后与预设参考电压值进行比较,就能动态调整开关管占空比,使得输出电压稳定在说需要的电压值。

5、总结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ICPT系统能量通道的信号传输原理及方法,提出了在ICPT系统中进行双向信号传输的调制和解调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传输机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双向传输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孙跃,杜雪飞,戴欣,苏玉刚.非接触式移动电源新技术[J].电气自动化,2003(5):11-13.

[2]Hu A P,Boys J T,Govic G A.Frequency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 of a Current-Fed Resonant Converter for ICPT Power Supplies(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Technology, Proceedings, PowerCon 2000, 2000, 1(1):327-332.

[3]Li H L, Hu A P, Covic G A, et al. Optimal coupling condition of IPT system for achievingmaximum power transfer[J]. Electronics Letters, 2009, 45(1):76~77.

输电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模糊控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1-0000-00

1 交流调速系统的概况

1.1 交流调速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发展和许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涉及到电动机制造、电力电子器件、变换器电路、电子信号处理技术、古典和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众多学科领域;交流高性能调速的实现有赖于电力电子技术、PWM变频技术、电机控制等核心技术的突破。

1.2 变频调速系统的类型

按变频原理分:(1)交―交变频(2)交―直―交变频

按拖动电机的类型分:(1)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2)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

2 智能控制简介

2.1 智能控制概念

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对许多复杂的系统,难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和用常规的控制理论去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而必须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目的是,要由机器用类似于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

2.2 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方法

智能控制是以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运筹学等学科为基础,扩展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其中应用较多的有模糊逻辑、神经网络、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理论和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自学习控制等技术。

3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3.1 结构组成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由于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价格低廉、坚固耐用以及运行可靠等优点,因此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虽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种类很多,但究其基本结构而言是一致的,主要由定子与转子两部分组成。

3.2 数学模型简析

异步电动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是一个多变量、高阶、非线性、强祸合的复杂系统。坐标变换的目的就是要简化数学模型,将交流电机的物理模型等效地变换成类似直流电机的模型,分析和控制问题就可以大为简化。

4 基于模糊控制的转速调节器研究

4.1 模糊控制简介

4.1.1 由来与概念

模糊技术的由来应追溯到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L•A扎德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论,它为模糊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74年英国学者E.H马达尼首先在试验室里实现了对蒸汽发动机的模糊控制,从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控制技术――模糊控制,简称模糊技术。

模糊逻辑控制(Fuzzy Logic Control)简称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是以模糊集合论、模糊语言变量和模糊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

4.1.2 系统组成

模糊控制系统的建立是基于知识库、推理机制、模糊化和反模糊化。要实现语言控制的模糊控制器,首先把实际输入值转化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这一步称为模糊化。然后根据有经验操作者或专家经验制定模糊控制规则,并进行模糊推理,以得到模糊输出集合即一个新的隶属函数,这一步称为模糊控制规则形成与推理。最后根据模糊推理得到的输出模糊隶属函数,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精确的真实输出值,这一步称为反模糊化。这三个步骤称为模糊推理过程。

4.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对一个常规三维模糊控制器,输入为误差e、误差积累∑e、误差变化率ec,输出为u,如下图所示,h1、h2、h3、h4分别为比例因子。

一个完善的控制规则是模糊控制具有良好控制效果的关键。然而因为模糊规则是人们对过程或对象模糊信息的归纳,对高阶、非线性、大时滞、时变参数以及随机干扰严重的复杂控制过程,人们的认识往往比较贫乏或难以总结完整的经验,这就使得单纯的模糊控制在某些情况下很粗糙,难以适应不同的运行状态,影响了控制效果。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步骤大致包括:

(1)选定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并进行量程转换。输入量的维数最高一般不超过三维。维数增加,控制规则按几何级数增加。

(2)进行模糊化,即确定各变量的模糊语言取值及相应的隶属函数。模糊语言值通常选取3、5或7个。

(3)建立模糊控制规则或控制算法。这是指规则的归纳和规则库的建立,是从实际控制经验过渡到模糊控制器的中心环节,控制律通常由一组if-then结构的模糊条件语句构成。

(4)确定模糊推理和解模糊化方法。常见的模糊推理方法有最大―最小推理法和最大―乘积推理法两种,可视具体情况选择其一;解模糊化方法有最大隶属度法,中位数法,加权平均,重心法,求和法或估值法等,针对系统要求或运行情况的不同而选取相适应的方法,从而将模糊量转化为精确量,用以实施最后的控制策略。

4.3 模糊控制算法及实现

假设一个二维模糊控制器,输入偏差e的论域为[-x ,x ],偏差变化率ec的论域为[-x ,x ],输出控制量u的论域为[-y ,y ],模糊控制算法可概括为四个步骤:

(1)根据本次采样得到的系统输出值,计算所选择的系统输入变量。考虑到系统突加给定时,有可能使实际输入超出设计输入论域,可补充映射

e(k)= x ,当e(k)≥x 时e(k)=- x ,当e(k)≤- x 时

ec(k)= x ,当ec(k)≥x ,时 ec(k)=- x ,当ec(k)≤- x ,时

u(k)= y ,当u(k)≥y 时u(k)=- y ,当u(k)≤- y 时

(2)将输入变量的精确值转换为模糊量;

(3)根据输入变量及模糊规则,按模糊推理合成规则计算输出控制量

(4)将输入变量的精确值转换为模糊量;

(5)根据输入变量及模糊规则,按模糊推理合成规则计算输出控制量;

(6)由上述模糊控制量经解模糊计算得到精确的控制量。

5 结语

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比,能够有效地克服系统非线性因素对调速性能的影响,模糊控制特别适用于对电机加减速实行最优速度控制。对稳态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系统,采用模糊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1] 陈伯时,陈敏逊.交流调速系统[M].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胡崇岳.现代交流调速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 陈佰时,冯小刚等.电气传动系统的智能控制,电气传动,1997年第1期.

[4] 张曾科编著.模糊数学在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输电技术论文篇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yllabu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is reformed. With the setting of static working point of amplifier circuit as teaching ca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introduce Multisim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alize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ethod,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关键词: Multisim;电子技术;仿真实验;信息化教学

Key words: Multisim;electronic technology;simulation experiment;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165-02

1 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意义

《电子技术》是高职院电类和机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在于培养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念。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掌握电子的基本技术,具有熟练制作与监测电子线路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并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因此, 其教学效果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传统教学的弊端:第一、理论抽象,电路复杂。教师按教材传授,重视微观结构原理讲解,忽视器件的实际应用,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缺少互动,抽象而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第二、教学手段简单,落后。虽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投影教学,但是他们将教材中的原理、公式、电路图等照搬上了投影,这种“满堂灌”的教学使得学生课堂上昏昏欲睡。第三、学时安排不合理。学时少而内容多,实验课时更是少得可怜。实验设备陈旧,器件少,三四个学生挤在一起实验,大部分学生动手甚少。损坏的设备和器件不能及时得到维修,实验成功率太低,老师也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针对以上诸多弊端,将EDA仿真技术引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通过对仿真实验的设计和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并掌握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2 采用仿真软件Multisim优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Multisim仿真软件的出现,为优化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采用了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边讲授理论,一边以仿真实验为支撑,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工作原理,做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方便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新电路,提供学生电子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使得实验成本低、效率高,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3 应用举例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是《电子技术基础》的基础也是重点,而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是否合理将影响放大器能否正常工作,结合Multisim以图形曲线显示电路的变化过程,改变电路参数,让学生观察输出结果,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放大电路的理解。

操作步骤一:按照原理图创建图1所示的仿真电路。

操作步骤二:Rb=750kΩ时,输出波形如图2所示,输出波形正常。

操作步骤三:Rb过小,Rb=100kΩ时,输出波形如图3所示,输出波形饱和失真。

操作步骤四:Rb过大,Rb=50MΩ时,输出波形如图4所示,输出波形截止失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画出直流通路图,计算静态工作点,可见静态工作点的大小与VCC、β、Rb、Rc有关,电路中直流电源VCC和三极管的放大倍数β都不易改变,Rb是改变静态工作点的主要因素,它与IBQ成反比。

Rb合适时,IBQ、ICQ合适,静态工作点在输出特性曲线的放大区,输出波形正常,如图2。Rb过小时,IBQ、ICQ过大,静态工作点在输出特性曲线的饱和区,输出波形饱和失真,如图3。Rb过大时,IBQ、ICQ过小,静态工作点在输出特性曲线的截止区,输出波形截止失真,如图4。

步骤五:利用计算机仿真进一步拓展知识,在放大电路中,即使静态工作点合适,当输入信号过大时,输出波形仍会失真。如当V1=50mV时,Rb=750Ω,输出波形的顶部和底部同时失真,如图5。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职《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应用Multisim软件实现EDA仿真,不仅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电子电路的原理和难点,还可以通过修改参数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电路的“奇妙”现象,促进学生思考。基于Multisim仿真软件的《电子技术》信息化教学实现了“学做统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学习成绩都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紫婷,吴蓉.EDA技术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输电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D类数字功放;NPWM调制;高效率H桥;VFC2反馈控制

中图分类号:TN722

1 音频功放技术现状

目前A类、B类和AB类模拟功放在市场上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类功放工作在线性状态,通常不采用感性器件,且在线性电路中,输出与输入保持着严格的比例关系,因此线性电路一般能得到很好的保真度,即极小的失真度。但是,既然晶体管始终工作在线性区,那么必将持续的产生较大的功率损耗,同时导致整个电路效率的大幅下降。低的效率会带来以下问题:第一、功放管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自身可靠性;第二、体积庞大,难以实现小型化;第三、电能消耗大,运行成本高。因此,提高功放效率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D类功放,也被称为开关类功放和数字功放。这类功放中采用了容性和感性器件,理论上它们不损耗功率,同时抛弃了阻性器件和工作在线性区的半导体器件,加入了工作在开关状态的半导体器件。这种半导体器件不是完全导通就是完全截止,在完全导通且流过较大电流的状态下,半导体器件上的压降为零,在完全截止的状态下,半导体器件上的电流接为零,这种工作模式称为“零电压,零电流模式”,在理论上能够实现零功率损耗。

实际使用中,由于半导体器件的导通阻抗和漏电流产生,其功率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种损耗微不足道,开关类功放的主要损耗是开关损耗――在完全导通态与完全截止态之间转换时产生的功率损耗。显然,这种开关损耗与线性功放产生的损耗比较要小很多。

因此,D类功放能够解决传统模拟功放效率低的问题。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的数字功放在一些领域得到的大量的使用,如便携式设备,移动电话、小型的音响系统和一些使用电池的设备中。但是,与模拟功放相比,D类数字功放的设计相当复杂,这阻碍了D类功放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

2 高效率、高线性数字功放技术

本数字功放技术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输入级,放大级,输出级和误差效正系统。其工作原理的简单描述如下:

输入模拟音频信号首先经隔离放大器放大,然后与反馈回来的音频信号一起送到误差放大器,输出放大的误差音频信号。三角波发生器产生高线性度的模拟三角波信号。将放大的误差信号和三角波信号送到NPWM调制器,输出PWM信号。PWM信号送到H桥驱动器进行预放大,同时在H桥驱动信号间插入死区时间(dead time)。H桥放大器对PWM信号进行放大,输出功率PWM信号。功率PWM信号送到低通滤波器,输出放大的模拟音频信号。

准确的说,数字功放是一种DC-AC转换器。

本文所论述的数字功放技术包括四个重要的关键技术:

(1)脉宽调制技术。

(2)MOSFET桥式放大电路设计。

(3)解调滤波器设计。

(4)误差效正系统。

2.1 脉宽调制技术

脉宽调制(PWM)技术是数字功放技术的核心技术,让脉宽调制信号与输入音频信号的变化形成某种特定关系,这就是脉宽调制技术的目的,脉宽调制技术分为两种,分别是归一化脉宽调制(UPWM)和自然采样脉宽调制(NPWM)。本数字功放技术中使用的是NPWM调制。

已有的分析表明,三电平调制(NBDD)优于两电平调制(NADD),特别是在高频抑制特性方面。

本数字功放技术使用三电平调制(NBDD),并将其与全桥放大电路结合使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2.2 MOSFET桥式放大电路设计

4 结论

本论文采用性能优良的NBDD脉宽调制方式以及控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的VFC2反馈控制结构,并结合高效率的H桥放大器设计和合理的滤波器设计,完成了一款性能指标优良的数字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开发。技术指标达到了中档模拟功放的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指标相当。

数字功放技术在不断的向前快速发展,数字功放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我公司紧跟技术发展动向,今年正在开发、应用更高指标的数字功放技术,主要采用自振荡NPWM调制,目前已开发出初样,其失真度为0.005%,信噪比为120 dB,频响为20Hz-40kHz,最大输出功率达3000W,效率达92%。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N.Hemmings.Improving Class D Audio Power Amplifiers.University of Queensland,St Lucia,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1999.

[2]Design Consideration for Class-DAudio Power Amplifiers.Texas Instruments Inc,1999,8.

[3]Class d tutorial.IR公司,2004,2.

输电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tomation systems has become more perfect, visible in the power industry in the future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is paper,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ower auto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issues,

Keywords: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e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今现代计算机技术、功率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日新月异,而且这些新技术渐渐由实验及理论过程进入运用领域,其都对电力自动化技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部分新的观点和理论适应时机而产生,电力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将进入了新时代。

1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智能化、最优化、协调化、适应化、区域化发展。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保证了控制操作的高可靠性。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①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②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③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④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⑤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⑥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⑦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影响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三项新技术

2.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问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2FACTS和DFACTS

2.2.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柔流输电系统是F1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s中文翻译,英文简称FACTS,指应用于交流输电系统的电力电子装置。利用大功率电力电子元器件构成的装置来控制调节交流电力系统的运行参数或网络参数,优化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提高交流电力系统线路的输电能力。其中”柔性”是指对电压电流的可控性;如装置与系统并联可以对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进行控制,装置与系统串联可以对电流和潮流进行控制;FACTS通过增加输电网络的传输容量,从而提高输电网络的价值,FACTS控制装置动作速度快,因而能够扩大输电网络的安全运行区域;在电力电子装置最早用于直流输电系统中并实现了对输送功率的快速控制,由此人们想在交流系统中加装电力电子装置,寻求对潮流的可控,以获得最大的安全裕度和最小的输电成本,FACTS技术应运而生,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又称作ASVG,晶闸管投切串联电容器(TCSC),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tatic Synchonous Series Com pensator)以及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就是基于FACTS装置家族的成员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2.2对ASVC的研究现状

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1'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

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各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2.2.3DFACTS的研究态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

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2.3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2.3.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向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2.3.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

电力系统调度监测从稳态/准稳态监测向动态监测发展是必然趋势GPS技术和相量测量技术的结合标志着电力系统动态安全监测和实时控制时代的来临。

输电技术论文篇9

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广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必要性

21世纪属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在逐渐提升,及时接收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是人们日常交流沟通以及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广播电视节目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信号接收快慢直接受到信号传输速度的影响。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过程中必须重视传输速度及质量的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现代电视技术逐渐向着高清化的方向发展,市场对于高清电视节目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传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号传输过程中,必须保证信号的连续性及高质量性,避免信号损耗,及时补偿受损信号。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质量。现阶段,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广播电视节目有了更多的容量,电视信号的接收及传递趋于复杂化,同时,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磁场的干扰,导致画面无法达到原先的质量,复杂的地理形势也会阻碍信号的传输,而计算机技术的英语,能够有效提升信号传输的速度,同时避免地形、磁场等各种因素对于广播电视信号的影响,从而提升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质量。

2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

2.1媒体内容中的应用

以往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主要依靠的是模拟信号,但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从而导致接收的信号与传输的信号之间存在差异,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另外,这种传输方式之下,媒体传输的发展扩大受到阻碍,广播电视节目的完整性、及时性受到影响,信号转换时画面模糊、静止等问题时有发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之中之后,数字信号代替以往的模拟信号,明显地提升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速率和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极大地丰富了媒体传播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媒体传输的发展扩大,能够满足当前广大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节目制作者还能够对传输信号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有效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2.2在广播电视计算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之下,信息数据的存储计算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光子、量子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计算机计算能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及传输过程中离不开节目信息的存储与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信息的存储计算速度,这对于推动广播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3在媒体网络中的应用

广播电视网络基于电路交换理论建立,以模拟频分单向分配理论为基础,从技术角度而言,这种网络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宽带数字平台的出现,现阶段电路交换理论正在不断地革新,数字化平台也正在逐渐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广播电视网络功能的发展及突破。将计算机技术与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新型的网络宽带数字技术能够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及处理机制的革新。现阶段,互联网与有线电视已经逐渐开始融合,新型宽带数字平台的使用,提高了数据传播的交换速度,基本能够实现大量数据之间的自由交换,操作流程明显缩减。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广播电视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近年来,网络宽带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不断深入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得到了提高,促进了两种网络融合应用功能的完善,这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广播电视行业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行业之一,计算机技术是现阶段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广播电视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本文主要从媒体网络、广播电视节目数据计算及媒体内容三个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对行业内有关人员的工作有所启发。

作者:阿依古丽·阿布都热合曼 单位: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694台

参考文献:

输电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电视传播机构 广播电视技术 维护设备

中图分类号:TN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1-0093-01

伴随着北京奥运会,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的举办,显示了我国正处在公共影视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由于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壮大,广播电视设备的维护任务也日益严峻。因此,建立和完善电视技术维护管理保障体系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了解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技能。

1 当代自治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

发射质量的稳定与完美一直是本台追求的目标,通过转播央视及内蒙古电视台蒙语节目,并且结合本台新闻综合和影视娱乐频道节目,丰富了广大汉蒙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受呼伦贝尔市民喜爱的《呼伦贝尔新闻》、《绿野长风》、《索日娅》等知名节目为提高呼伦贝尔知名度、推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在日趋复杂的线路系统中,提高电视传输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越来越重要。

1.1 传输系统与播控系统复杂化

伴随着大量节目的增加,信息化,数字化等新一代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推广与普及,面对群体更加专业化,细分化,同时播出时间也逐渐向全天候播出转变。为了保证实际播出的需要,各台已经逐渐普及了综合性播控系统,此系统可以让节目播出信号调度更加灵活顺畅。

1.2 传输系统容量的不断扩大和日渐丰富的传输手段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数字压缩,光缆传输及卫星传输等技术日趋成熟,这些技术的不断普及,使得传输覆盖面及传输容量不足的影响越来越小。

1.3 网络化智能化系统的出现

电视技术在21世纪取得了巨大突破,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成熟,电视信号传输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化是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1.4 传输系统的可靠性

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应使得传输系统能够有效防范和抗击非法信号的侵入,除了电视媒体工作人员重视自身运行与维护安全,做好日常监控工作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

1.5 设备安全与收发信号安全

安全生产始终是重中之重,保障媒体信号传输和传输设备正常运行是传输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内容,安全意识应该贯穿制作、播出过程的始终。作为保障党和国家信息传播,人民言论自由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承担着引领正确价值取向,引领先进文化和引导社会舆论等多重重担。

2 广播电视日常维护设备方法

本段主要集中介绍播控机、上载机、监控仪的日常使用方法,使得广播电视技术设备日常维护规范化、模块化。

(1)正确的输入登陆密码然后进入员工登陆系统是上载人员每日必须经历的工作,登陆系统后应该注意选择正确的上载信号源。

(2)名称、类型、频道、时段、切入切出点都是设置素材的重要要素,最晚播出时间的设置也是值得注意的。

(3)正确处理外来信号,通过矩阵自动切换。

(4)上载人员应该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上报处理。除非必要,一般不应该选择手动将素材复制到视频服务器中。正常情况下素材应该自动复制到视频服务器中(如表1)。

3 结语

在本市建设两个文明的形势下,电视媒体技术的可靠性必须得到保障。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最基本原则是强力屏蔽干扰的外来信号、减少干扰时间、减小非正常播出影响。广电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应用性较强。其媒体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故障和事故出现会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所以达到安全质优播出节目的可靠保证在于广大广电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努力。我们广电工作者应该按照国家广电总局09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认真落实第63号令,为呼伦贝尔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做好自己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任艳梅.应用电子技术[J].探析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2012,(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