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8 17:44:46

软件管理

软件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项目预测模型;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随着我国跨入“互联网+”时代,信息软件在民用航空、智能交通、金融管理、电子政务、工业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目前,随着软件处理的数据量增大,功能组成更加庞大多变,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研发和测试等工作的复杂度持续增加,传统的软件项目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人们引入了GJB5000A、CMMI、敏捷开发等项目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软件项目管理水平和软件可靠性。究竟CMMI告诉了组织应该做些什么,但如何做,如何有效实施,却要靠组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实践[1]。

1软件项目管理特点

软件项目开发采用特定的开发方法、工具和语言,将各种知识、技能、手段、技术应用到项目开发中,以期满足客户的要求和期望。软件项目管理更侧重以人为中心,导致软件开发质量存在层次性和不稳定性。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广泛、需求变化较快、技术创新迅速,知识密集度高,同时要求组织的岗位职责明确、软件开发过程规范、技术决策正确、管理方法使用合理等制度有效地支撑项目开发。项目团队、上级主管、客户、费用、销售、支持部门、相关产品等相关的要素相互配合达成“项目按期交付”,所以项目的成功需要优秀的项目管理[2]。对此,软件工程领域专家提出了时间周期管理、文档质量管理、成熟度管理等方法,以提升软件项目管理效率。但是受到软件规模、约束条件、执行力和资源的限制,以软件过程改进为主线的基础上建立起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2基于CMMI的软件研发项目管理

CMMI合理的内核的确有助于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软件产品的质量[3]。CMMI项目管理方法是全面管理软件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提供软件开发特征和参考模型,重点关注软件质量、进度、成本,为软件项目管理提供最佳实践[4]。它集成了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减少了文档丢失、需求不完整、测试计划混乱等现象,避免软件无效返工,保障软件项目高效率、高可靠的完成。参照CMMI模型的实践和指导,围绕各行业软件类型特点和项目的执行规范,企业建立了以研发管理和关键过程监控为主的双重项目管理体制,开展项目量化管理和持续改进,严控软件开发过程和工作产品的质量,保障软件项目研发按照工程化标准执行。应用CMMI技术指导软件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改进和提升软件项目的研发能力,更深层次地控制项目的研发周期、开发成本。CMMI可构建新型的成熟度管理模型,将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产生的所有文档和资源统一到成熟度架构下,实现对项目计划管理、需求分析、技术解决、配置管理、评审、系统设计、测试和软件开发文档的一体化管理,减少工作产品的重复性和不一致性,增加项目管理的透明性和指导性,克服软件开发管理中的困难[5]。尤其CMMI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实施了差距分析、过程分析、量化管理和组织优化等举措,将无章变有序、定性变定量、发散变集成,提高研发成本的可控性,提升软件开发的内部控制力度。软件项目管理引入CMMI的目标是实现开发配置的集成化、可控化管理;解决软件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程序开发和系统测试存在的薄弱环节,利用适应的方法降低软件开发周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作为一家软件企业,新产品的和推广要求快速且高效,需要配套建设完善的项目管理管理制度和优秀的项目研发机制。当前我们基于已有产品的开发经验和管理实践,依托CMMI技术强化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建立了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管理的管理框架,并配置相应业务管控工作流和软件过程管理规范加以实施控制,重点促进软件项目进度、质量、成本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项目管理主要工作流涉及范围包括:售前管理、项目监控、开发管理质量管理等四大部分,项目管理工作流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软件项目管理的初衷是运用CMMI、PMBOX等先进的项目管理与软件研发过程控制理念,通过信息化技术,秉持快速集成、持续改进的原则,构建高效、协同、精益、安全的软件研发管理信息化平台;实际运转的是结合软件开发的管理实践,建立以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为核心,以项目管理过程、软件工程过程为主线,以组织资产库为支撑,以支持工具为辅助的整体软件项目管理运行架构。通过持续建设组织资产库并提供软件开发和过程管理工具、项目规范、模板、经验教训、知识、历史数据等支持,经过公司自用的软件研发管理平台进行人机交互和项目管理,有效地保证软件过程管理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3软件开发改进与实践

公司业务涉及航空管理、智能交通、软件信息与服务、大数据等领域及相关行业,主要项目管理实践概括为以下几类:

3.1大型系统类软件

大型系统类软件,如航空管制、自动化系统、高级场面引导、ADS-B等类型软件。这类软件系统的研发周期较长,系统安全属性要求高,研究领域的专业性较强,开发难度较大,研究开发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偏高。在市场前景和用户要求的驱动下,传统的软件管理模式已不能较好满足开发和发展需要;为此,在软件项目管理信息化运行模式基础上,根据专业划分区别管控开发过程和质量,采用CMMI的软件工程管理模式,集中在软件开发、系统测试、联调等关键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按系统属性和研究专业领域区分管控研发质量,实行开发和测试迭代推进,通过项目组和公司两级高强度系统测试,软件系统准入可靠性试运行验证阶段。开发过程重点在系统时序控制、进程排序、模型预测与决策、算法与优化、通信、协同运行机制、异常处置和存储等专业领域进行管控和优化平行开展安全和性能测试,既能满足用户方严格的使用要求,又能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3.2人机交互型软件

人机交互型软件,如电子政务、智能交通、安监管理等类型软件这类软件主要特点是通过端点用户和服务端完成信息传递和数据处理,并输出相应的数据、通信信号、图像、视频等内容,必要时需要用户进行手工操作。此类型项目有着需求变化多端,用户参与程度高低不一,计划变更频次高,资源调配频繁,人力成本投入高等特点,从而对项目交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大量的研制总结,深入研究了CMMI模型中开发管理的相关实践,结合敏捷开发特点以及推广应用了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对于人工交互型软件采取原型开发和迭代开发两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按客户需求深度定制和研发项目;关键过程控制集中在需求分析和开发进度方面,通过条目化软件需求,按计划统筹分配开发任务,配置自动化测试工具,并辅以完善的持续集成管理方式,确保软件运行的高效和友好。

3.3数据处理型软件

数据处理型软件,如智慧城市、工商管理、信用平台等大数据处理软件,此类软件涉及数据分析、数据计算、数据融合、数据交换、数据存储等,对数据处理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较高;在人机交互型软件项目管理模式下,此类软件仍存在开发过程不稳定,缺陷爆发量较高、返工量较大等问题,开发质量和进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按照解决关键问题和逐步扩展改进的原则,在CMMIDev1.3模型的高成熟度理论指导下,建立了项目定量管理的模式,经过大量的项目关键过程改进和部署应用,设置了软件过程性能基线和量化改进的运行机制,制定了一套度量和分析方法,通过识别重要影响程度的关键过程和子过程,开展有目的度量数据的采集,运用统计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验证,建立适宜合理的项目预测模型,实施对目标实现可能性的预测和管理。同时在严格控制各阶段开发版本和评审力度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改进数据算法、数据分发、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关键过程的研发质量,通过精细化地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可视化地动态管理项目的开发计划和进度,达到了降低研发成本和提高软件质量的效果,也为后期持续改进积累了历史数据和实践经验。数据处理型软件项目量化改进流程如图2所示。

4结论

从各种实践中,科学合理的应用CMMI模型指导软件开发,尤其在软件研制、系统集成、系统联调、测试等方面需要不断地思考新的管理路径,尝试新的技术,并且吸取历史项目的开发经验进行改革,最终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公司的软件项目开发管理为基本研究对象,立足于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CMMI模型实践和指导,整合管理资源和技术力量,以商业目标为驱动力,发挥过程改进全员参与的优势;重点解决关键过程存在的问题,减少软件开发返工,缩短软件研发周期,持续优化软件开发过程,改进技术和管理弱项。打造高效运转的项目管理流程和过程改进机制,并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庄晓,张义珍,欧鹏,苗恒轩,夏远.基于CMMI框架下持续改进的软件过程体系[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01):186-189.

[2]罗云模,谢志敏等.CMMI软件过程改进与评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霍艳霞.CMMI5级管理实践之软件测试与质量控制[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4(04):44-46+48.

[4]林锐.CMMI和集成化软件研发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软件管理范文篇2

一、软件的概念

系统软件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系统软件使得计算机使用者和其他软件将计算机当作一个整体而不需要顾及到底层每个硬件是如何工作的。但是系统软件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应用领域。而应用软件则相反,不同的应用软件根据用户和所服务的领域提供不同的功能。应用软件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而被开发的软件。它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程序,比如一个图像浏览器。也可以是一组功能联系紧密,可以互相协作的程序的集合,比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也可以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程序组成的庞大的软件系统,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软件的度量

任何工程项目都必须采用定量的描述手段,软件工程项日也例外。例如,不能定量地描述软件工程项目的规模就无法估算软件项目的成本以及所需的人力和时间,而这个问题是软件项目管理人员和客户都非常关心的。软件工程的定量描述离不开度量、测量、估算等3个基本方面。度量具有数字特征,软件工程范围内的度量是软件产品、软件开发过程或资源简单属性的定量描述。如程序规模、操作符个数、程序中错误的个数等。测量和估算是简单属性度量的函数,如软件成本、软件质量等。测量用于事后或实时状态。他涉及测量的方法、过程、工具和数值结果。估算是对软件产品、过程、资源进行预测,可以采用经验公式,也可以参考历史资料。估算一般用于签订合同、立项、制订工作计划等。这里的产品指软件开发过程生成的文档和程序,例如规格说明、设计文档、源代码及测试策略文档等。

过程指与软件有关的活动,如软件开发计划、开发活动、管理活动等。软件开发资源指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支持,如人力、经费、硬件环境等。软件工程的产品、过程、资源都具有外部属性和内部属性。外部属性体现了产品、过程、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如成本、效益、程序员的生产率以及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软件项目管理人员和顾客非常关心产品、过程和资源的外部属性,因此外部属性也可以说是面向管理者和用户的属性。软件的内部属性指软件产品、过程和资源本身的属性,如软件产品的结构、模块化程度、复杂性、程序长度等。软件外部属性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很难测量和控制,但它是由软件的内部属性决定的。

因此,人们不得不研究软件的内部属性及与外部属性之间的关系,并试图通过软件内部属性度量解决软件某些外部属性的度量问题,进而逐步建立软件工程度量系统。该系统的软件度量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面向规模的度量、面向功能的度量和面向人的度量,第二类包括生产率度量、质量度量和技术度量。软件测量又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不依赖于其他属性的简单属性可以直接测量,如程序代码行数、操作符的个数。设计一个或若干个其他属性的软件要数、准则或属性,需要采用间接测量,如软件复杂性、模块性。间接测量必须建立一定的测量方法或模型。在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中,软件开发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大。在软件项目立项和软件项目管理工作中,客户和项目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视软件项目的成本估算。然而,由于软件是逻辑产品,成本估算涉及人、技术、环境、政策等多种因素,因此,在项目完成之前,很难精确的估算出项目的开销。为了实现软件项目估算,实践中开发了大量的软件项目自动估算工具,用以支持软件工作量或成本估算。

软件管理范文篇3

1避免陷入两个误区

1.1开发过程随意化说到简化,也有企业走进了“随意化”的误区。自由主义、经验主义随心所欲地发挥,口头协议满天飞,时间紧、人手不足是他们抛弃规范、拒绝监督的最佳借口。其实,简化绝不意味着随意化。随意容易使软件开发误入歧途,使开发过程难以规范。

1.2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过于复杂或简单有人认为自己拥有一套软件项目管理的书籍,书中充满了复杂的标准和示例,并套用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管理,使项目管理变得相当复杂。其实,好的参考书无疑能指导我们的工作。充分利用书籍中的方法、技术和技巧,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开发中大量常见的问题。但实践者并不能因此依赖于书籍,因为:

(1)现实的工作中,由于条件千差万别,即使是相当成熟的软件工程规范,常常也无法套用。

(2)软件技术日新月异,没有哪一种软件标准能长盛不衰。祖传秘方在某些领域很吃香,而在软件领域则意味着落后。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事情都应尽可能使其简化,但不要过于简单。”对于项目管理,此中的玄机无疑隐藏在细节之中。应该抓住影响软件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简化项目管理方法和管理沟通工具。

2软件项目管理如何简化

2.1确定明确、完整的软件需求只有有了明确的、完整的软件需求,项目开发才能有基本的保证。获取需求时应认真听取用户的意见,进行沟通,尽量从专业的角度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开发工作开始后去修改软件需求。

2.2制定可行性计划并严格执行根据需求将软件按功能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将每个模块继续细分为多个子任务,将这些子任务分配给具体的开发人员,与其沟通确定开发进度时间表,这样能保证软件整体进度的精确性,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对整个项目规模的估算,使计划的制定变的相对容易。项目开发过程中很多人抱怨“计划赶不上变化”,主要原因就是计划过于笼统、粗糙,导致可行性差。除了计划的周密制定外,还要严格执行,使项目管理得以实施。

2.3简化软件开发过程我认为采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就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应用领域的研究(领域工程),提炼领域需求的共性和变化性,刻画领域模型,设计面向领域的体系结构,开发各种构件,从而使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更接近于工业化生产流水线,基于体系结构,用各种构件进行组装。简化了的软件开发过程,变化因素更少,更容易规范管理。

2.4编写简洁有效的项目文档编写文档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时会占整个项目的40%,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有效的项目文档能保证项目开发中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同时也给项目后期维护提供方便。实际上,简洁有效的项目文档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软件项目整体顺利的进展,避免由于人员流动或其他原因导致项目的延时。特别要注意避免项目文档流于形式化或者生搬硬套模板,因为那些模板文档很多项目对于自己并没有太大的用处,挖空心思的填空实在“出力不讨好”,那样只会让开发人员和管理者头疼。

2.5使用简化的管理沟通工具,进行高效的人员沟通现在的项目管理工具很多,如常用的MicorsoftProject,还有很多自己开发项目管理系统,还是很难奏效。我建议可以参照OPPM(One-PageProjectManager)模型创建一张表格来简化项目管理。我们知道每个项目都有五个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已成为项目管理人员“DNA”的一部分。这些元素分别是:任务(如何做)、目标(做什么)、时间(何时完成)、成本(花费)、承担者(谁负责)。OPPM模型正是由这五个项目构成的,其至强至简的在一页纸上用图表体现出各个部分的状态以及之间的联系,同时易于创建和维护。从项目开始就使用一个简单的多维OPPM是非常必要的,它使项目的所有部分(如项目目标、任务和团队成员)一目了然。另外,将OPPM用作项目状态(每周或每月)沟通工具,可以加强业务与开发人员之间的联系。这个简单的多维工具很容易理解,并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项目的透明视图。因此,定期使用它来交流项目状态的过程,可以有效第提高技术与业务之间的协调性。

软件管理范文篇4

对于不同的被校参量和被试品,会使用不同的实验室校验装置,因此,需要在报告中提供给客户装置基本信息和参数信息,主要有装置名称、型号、出厂编号或资产编号)、规格和/或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或不确定度等等。这些信息属于校验装置本身的属性,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校验装置根据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4.1.2计量标准的溯源性要求,“计量标准的量值应当定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因此,在出具的报告中提供校验装置的溯源信息也是必要的[1]。溯源信息主要包括校准/检定证书编号、校准/检定日期或有效期至或校准/检定周期、溯源机构等。这些溯源信息是随着校准/检定周期发生变化的,需要及时维护更新,以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实验室校验装置信息管理目标

目前,实验室校验软件对校验装置信息的管理十分简单,通常只是作为系统设置一个配置功能页面,包含的信息主要有装置名称、准确度等级、型号、出厂编号等固定属性,而且不是必填项目,在报告出具时也不存在引用或关联关系。或者,为满足报告出具的需要,应实验室校验人员要求,在报告打印或系统设置界面添加一个修改溯源信息(如校准/检定证书编号、校准/检定日期或有效期至)的接口,在报告打印时引用并显示输出[2-3]。由于校验软件设计开发人员,对校验装置信息的维护功能缺乏必要的规划和设计,这种以输出打印为目标的校验装置信息一维记录方式,存在出具的报告中出现溯源信息与实际校验时间不匹配的隐患和漏洞。例如,溯源信息在每年1月份更新,3月份出具的报告中应显示的是当年的校准/检定证书编号,由于校验软件中的打印功能显示的溯源信息跟日期没有建立关联关系,如果今年3月份查询打印上一年12月份校验的被试品的报告,可能会误显示为今年的溯源信息。只能依靠校验人员手动修改为上一年度的校准/检定证书编号,再打印上一年12月份的报告,对校验人员来说存在报告出错的隐患。因此,通过数据库管理技术消除这种隐患势在必行,应该在校验软件中增加校验装置二维甚至三维的信息管理功能模块,而不仅仅作为系统设置的一个附属功能,以加强对校验装置信息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本文探讨提出校验软件的装置信息管理方案,只需要对校验装置信息进行一次性维护更新,就能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历史报告的复现性。

3.管理方案设计

针对现有校验软件以输出打印为目标的校验装置信息记录方式,在对现有的软件结构和数据库结构做较小的改动基础上,可以提出方案一:保存每条校验数据记录时,将校验装置信息一并保存,以解决在输出打印历史校验数据报告时,校验装置的溯源信息与校验的日期不一致的问题,以保证历史报告的复现性。另一种解决方案是重新建立校验装置信息数据库,根据需要设计校验装置二维信息表,实现对校验装置信息的关联管理。在报告显示打印时,依据校验日期,选择有效的校验装置基本信息、参数信息和溯源信息。这些信息只一次性在相应的数据库中加以维护、更新,不随每条校验数据记录重复保存。对数据库设计如表1、表2所示。校验装置参数信息表包含校验装置的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等级信息,是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的。当向上级溯源时,如表3所示,校准/检定的内容的变化可能会使得测量范围和/或准确度等级信息发生变化,这时需要添加一条新的记录,录入新信息的“启用日期”,并将此“启用日期”,作为信息变化前上一条记录的“停用日期”项内容。校验装置溯源信息表包含校验装置溯源的信息,是需要周期性更新和维护的,每次更新则添加一条新记录。为实现校验装置信息管理功能,关键在于将校验装置参数信息和溯源信息与校验日期建立关联关系和逻辑判断条件。通过主键使从表与主表建立关联关系,主表的一条记录可以对应从表的一条或多条记录。数据库之间的关联关系如图1所示。校验装置参数信息和溯源信息的选择,以校验日期作为筛选判断条件。信息判断选择流程如图2所示。

4.方案比较

两种方案的提出各有其利弊。方案一中将校验装置基本信息和溯源信息,对应于每只被试表的参数信息一并加以保存,这种方案对现有的软件结构改动较小,而且能够解决复现历史报告的问题,即使历史报告中存在有错误的校验装置信息。但是,重复保存的校验装置信息占据大量存储空间,产生批量的冗余信息;这种方案也仅是将校验装置信息加以保存,以便日后复现,并没有起到对校验装置信息的管理作用。这种方案适用于较早开发应用的校验软件,通过功能完善实现报告打印。方案二中建立了校验装置相关信息数据库,根据校验日期查询,将查询结果输出显示于报告中,可以实现关联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减少冗余数据;能够保持数据一致性和历史报告复现性。但是,这种方案需要对软件结构做出调整,增加校验装置相关数据库。这种方案适用于新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校验软件,在开发初期将校验装置信息管理功能进行统一规划,使校验软件的管理功能和实用性更强,更符合实验室校验人员的工作需要。

5.结束语

软件管理范文篇5

一、软件维护项目概述

1.项目背景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系统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核心系统之一,自1996年提出建设,经过需求探索、实施和完善,于1999年基本建成。整个系统覆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中心、发行上市部、公司管理部、会员部、交易部、中证指数公司等多个部门的核心业务,与交易系统、监察系统、中登公司结算系统、券商、上市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报社等多方建立了复杂的数据接口。系统建成后,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业务的拓展以及管理方式的改变等因素,信息系统需要根据业务和管理的变化进行相应的频繁调整,使之能够满足业务的开展。某些新业务的推出由于保密等特殊要求,还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代码的变更上线。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整个信息系统每周平均需要进行1次以上的变更。

同时,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业务的特殊性,一个很小的差错就有可能引起市场波动,因此要确保系统变更的绝对正确。频繁的系统变更,给管理和系统安全运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适应业务的变更需要,降低运行风险,我们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制定了一套维护项目管理办法,从维护工作分类、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维护工作流程、工作量管理、工作汇报制度等方面进行控制,从各方面确保在控制维护费用的同时提高维护质量,确保在预算范围内高质量地完成维护工作,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考虑到运维支持的及时性和信息安全性,我们要求外包厂商的维护团队全部驻场维护,按照派出人员数和预计维护工作量两个方面进行合同费用控制。按照实际派出人员数和实际维护工作量进行合同费用最终结算。

2.工作内容在本项目中的维护任务主要为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支持服务,配合业务变更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等,包括软件功能变更等开发维护、日常运维支持和一些临时性工作需求。根据风险控制等管理需要,我们将软件维护分为以下五类,不同的工作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

(1)新增功能:在业务模块中添加新的业务功能或操作。

(2)功能变更:对已上线使用的业务功能进行修改、完善和扩充或变更、下线操作。以上两类一般需要修改源代码,明确需求后,经过严格软件维护项目管理方法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echnologyManagement的变更影响分析,按照开发流程实施,经过测试后上线。

(3)辅助性操作:分为数据相关和非数据相关两个部分,不涉及代码的修改,用于支持用户更好地开展工作或者进行开发的辅助工作。数据相关工作主要是配合用户的临时需求进行数据统计、回溯等工作。非数据相关工作包括用户账户开设、培训、应用软件安装等事务性工作。

(4)常规操作:周期性的系统运维工作,包括日常例行检查、日常维护操作等。

(5)应急处理:对各类因系统故障、软件功能缺陷等突发事件处理和应对,确保系统尽快提供服务,以免对业务开展造成影响。

二、软件维护工作管理

软件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软件企业;项目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也随之增加。目前,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逐渐从“作坊式”管理向“软件工厂式”管理迈进。这就要求软件开发人员特别是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要更深一步地理解和掌握现代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完成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文章结合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分析了目前我国软件项目开发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以便提高软件项目开发的效率。

1我国软件行业当前项目研发管理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软件产品。目前,软件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深灰的各个行业。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通过使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来组织、计划、实施并监控项目,使之满足项目目标需求的过程。软件项目管理就是软件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得软件项目管路风险控制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软件项目开发的管理程度决定了软件项目的成败,如何将软件行业发展和软件项目管理实施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是个软件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2软件项目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1对软件项目开发管理认识不足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人员主要是一些常年从事软件开发,具备较丰富的软件知识的人员,但是他们缺少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仅仅依靠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参与管理,不能做到全面指导实际工作中的软件项目开发管理工作,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例如,对软件项目开发中的不确定因素掌握不到位,或是缺乏考虑,对不确定因素内在联系缺少分析,在做工作计划时仅仅是走过场,现有计划不能处理实际中出现的不适应情况,造成计划于控制管理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管控。

2.2对项目的系统性把握不够

在软件企业一些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总体计划、阶段计划的作用认识不足。项目经理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项目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做计划是走过场,因此制定总体计划时比较随意,造成计划与控制管理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管理。其实制定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项目逐渐了解掌握的过程,通过认真地制定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可以知道哪些要素是明确和重要的,哪些要素是要逐渐明确和次要的,通过渐近明细不断完善项目计划。制定计划的过程,也是在进度、资源、范围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过程。因此,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计划意识,加强对开发计划、阶段计划的有效性,进行事前事后的评估。

2.3缺乏必要的管理意识

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是整体把控项目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和计划调整项目进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经理都是由技术骨干担任,往往会造成埋头于具体技术工作,造成整个项目组成员之间不能团结合作,浪费资源,忽视项目总体进度把控,造成低效率的项目管理局面。因此要加强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知识方面的系统性培训和考核,更好地适应项目管理工作。

2.4缺乏有效沟通

沟通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的条件,项目管理中之所以出现较多的障碍一方面就是沟通问题。如果在项目管理中一些重要的信息没有及时有效沟通,在制定技术、意见反馈、情况通报、技术问题或成果等方面就会产生误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各大软件企业项目管理分析,普遍存在沟通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各相关人员在项目管理中制定计划、反馈意见等等方面存在沟通不足,容易造成重复劳动,效率低下等情况发生。因此,作为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要在软件项目管理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沟通和协调,而且要善于沟通,提高沟通意识和效率。

2.5缺乏把控风险的能力

项目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分析可能的风险,对付风险的策略考虑比较简单。有些项目管理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计划书中风险管理的章节简单应付了事,随便列出几个风险和一些简单的对策,对于后面的风险防范起不到一定指导作用。项目风险管理是对项目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规划、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和监控的过程,是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手段。因此通过学习项目管理知识,掌握风险识别、量化、对策研究、反应控制的工具和方法,加强对项目规划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审核,提高项目组的风险管理意识。以上对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可能还不够深入,也无法列举所有遇到或将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也只能在际情况中把握。

3我国软件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我国的许多软件企业按项目方式运作已有多年,在这期间,我国软件企业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组织项目经理管理知识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作为软件开发中重要的保障,而项目管理者是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要加强项目管理者能力的锻炼。经常性组织管理培训,聘请专业管理讲师进行培训知识授课,再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选拔适合的项目管理者,使他们在具备完善技能基础上,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结合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才能以一个合格的软件项目经理进行管理工作,才能够使项目管理顺利实施,并起到预期的效果和作用。

3.2提高项目经理的计划意识

任何管理工作都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来完成的。首先要加强项目管理经理的计划能力,通过制定总体的项目计划和阶段性的计划,在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再利用相关的知识、技术、工具等,使管理过程迅速、高效进行,逐步完成对软件项目的管理,真正达到高效、优质的目的。

3.3制定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制度,提高沟通意识

软件项目开发工作是以团队为主体的,要做到以人为本。项目经理要学会使用多种多样的沟通方式,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如书面沟通、口头沟通,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将责任归属通过沟通的方式进行确认,而后按照建立的制度进行惩罚。对于重要的内容和问题则一定要确保传达到位,让所有人都了解和掌握。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要从整体上对软件项目管理进行把握,综合考虑各因素,作出全面的总体计划、阶段计划。同时对于具体问题也要预留空间,确保管理计划能够紧跟软件管理需要。同时,通过项目为员工提供平台,通过员工的发展目标与项目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员工在项目的平台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4结束语

总之,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环节,因此,软件项目管理需要不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强化沟通和项目管理培训力度,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等。因此项目管理水平的强弱也已经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作者:贾文潇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彬.关于软件业发展的思考[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3(04).

[2]周慧.论软件项目管理[J].现代电子技术,2003(18).

软件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软件通信结构CORBAIDL域描述体

伴随蜂窝无线个人通信系统服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多无线通信标准,如GSM、IS95、IS54/136、PDC等。这些空中接口对不同的应用和服务都有各自约定的波段、调制解调机制、编解码方式、复合接人技术和协议。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无线电通信系统必将把各种无线接入网集成到一个通用系统结构中,通过一个硬件平台实现多种标准和服务。二十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无线电的服务正从长期依赖的硬导线连接向软件无线电演进。

1基本思想

软件无线电SDR(SoftwareDefinedRadio)为以软件方式实现各种空中接口,提供灵活的无线通信方式以便于实现灵活的传输机制、协议和应用。图1所示为多模式(多个性)的SDR系统的功能模块及标准接口点约定,其中无线电节点指基站或移动终端。多模式技术要求可在一个以上的信道RF频带上接人,在图1中为信道集。

图1

一个软件定义的个性包括RF频带、信道集、空中接口波形及相关功能。RF/信道接人模块提供多个信号通道及跨越多个RF频段的RF频率变换。IF处理模块包括滤波、进一步频率变换、空/时分集处理、波束成形及相关功能。多模式无线电产生多个空中接口波形,波形在调制解调器模块确定。信息安全(INFOSEC)功能在无线应用中越来越重要,该模块主要实现传输安全、身份认证及保护隐私等功能。调制解调器输出的编码信道比特流在INFOSEC被称为黑色(密文)比特流,经由INFOSEC变换为红色(明文)比特流。然后通过协议栈加以处理,产生网络比特或源比特。网络比特依从网络协议通过网络接口接人到远程源;源比特则通过源解码器接到本地源。图1中发展支持部分的功能是支持软件目标的下载及新技术插入[1]。

SDR的基本宗旨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代替现在主要的模拟信号处理。通过智能天线、宽带RF器件、宽带模数转换器(ADC)及数模转换器(DAC),利用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实现IF、基带及比特流处理。因为用可重新编程的软件代替了硬件模拟电路,通过动态分配射频、中频、ADC、DPS硬件和算法,并将软件对象分配到硬件组件中,使得软件无线电可以在线改变自己的特性。支持软件无线电可重新配置的技术有:

(1)可通过重载微程序进行重新配置的可编程门阵列(FPGA);

(2)可通过重载代码在指令存储区进行重新配置的通用处理器。

图2

这些软硬相关的微程序和代码的仓库运行在系统某处的通用处理器,它包含带有文件系统访问FPGA和处理器的操作系统。这个通用处理器通常也包含与外部信号处理子系统进行通信的接口,例如用户接口或者临近的监控站。

2SDR的软件通信体系结构

军用联合策略无线电系统(JTRS)定义的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SoftwareCommunicationArchitecture)规范经历了Steps2A和Steps2B两期的修正改进。当前版本Version2.2是2001年11月30日在JTRS网站上的,被软件无线电论坛(SDRForum)作为SDR的标准。

SCA不是一个实现方面的结构,而是要建立一种为JTPS软件无线电开发而与实现无关的框架。SCA规范包括一篇阐述软件通信体系结构的主要文档和相关附录文档。附录文档有JTRS定义的应用环境描述体(AEP)以及域描述体(DomainProfile),描述体包含协议信息。SCA规范的附录文档还包括波形配置的应用程序接口(API)、服务定义API、安全性说明、RationalUML文档,以及配置管理文档。

2.1系统结构

图2为SDR系统软件结构和模块接口示意图,其中CORBAORB&Services模块和OperatingSystem模块使用现有商用产品。该软件结构的特点是: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商用产品和协议;通过开放式分层结构将核心应用程序和非核心应用程序从底层硬件独立出来;通过通用对象请求结构(CORBA)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处理环境,从而达到软件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重用性和伸缩性。按比特流分段,系统分为黑色总线(密文传输)、信息安全(INFOSEC)和红色总线(明文传输)三个子段。这些子段在物理上是相互隔开的,从而保证黑/红之间的隔离和INFOSEC的完整性。参照OSI的七层模型,系统主要实现物理层、MAC层和部分逻辑链路层的任务,然后通过I/O模块与外界进行数据交互。

系统由操作环境(OperatingEnvironment)、应用程序、逻辑设备和通用软件规则构成。OE包括核心框架(CF)、中间件(如CORBA的对象请求ORB)和操作系统,其中ORB必须支持minimumCORBA(最小CORBA)规范。CORBA的扩展服务,如命名服务、日志服务、事件服务和标准事件等也作为中间件的一部分。

2.2核心框架IDL与应用程序接口(APl)

核心框架CF(CoreFramework)由一组开放式软件接口和描述体构成,定义了嵌入式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程序组件的配置信息、管理机制及相互通信方式。CF接口通过IDL进行定义,分为下面几类:

(1)基本应用程序接口,包括端口(Port)、生命周期、属性集、资源工厂和资源等;

(2)框架控制接口,包括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工厂、域管理器;设备和设备管理器;

(3)框架服务接口,包括文件、文件系统、文件管理器。

SCA规范的附录C以RationalUML的表达方式详细描述了各类接口之间的关系。这些以IDL定义的接口以及这些接口的继承类也就形成了应用程序的接口(API),被波形应用程序引用。CF利用CORBA结构进行消息传递。标准的API对于应用程序的灵活使用和设备的替换使用都很重要,同时也可以保证服务提供者和用户无需考虑开发和使用时操作环境(OE)和编程语言的不同。

2.3应用程序环境描述体(ApplicationEnvironmentProfile)

SCA应用程序环境描述体(AEP)基于POSIX实时应用程序支持标准(IEEEStd1003.13—1998),支持波形的可移植性、结构的伸缩性以及商用服务期限。图2中的OperatingSystem要求POSIX兼容的实时操作系统(OS)应提供AEP指定的功能和选项。CORBA对象请求ORB、CF框架控制接口、框架服务接口和硬件设备驱动在访问OS提供的AEP服务时不受限制,而应用程序访问OS的这些服务时受限制,需要通过CF访问文件系统。SCA规范附录B详细说明了与AEP相关的标准。

2.4域描述体(DomainProfile)

SDR设备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可重新配置的平台,这个平台可运行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软件组件支持用户需要的服务,硬件设备和软件组件构成了一个SCA的系统域。SCA规范要求可移植的软件组件提供通用信息,清楚地定义硬件设备和软件组件的信息和交付格式,包括组件的位置、标识、属性、性能及相互间的关系,这些信息称为域描述体。域管理器就是利用域描述体的组件配置信息来启动、初始化和维护SCA兼容的系统中安装的应用程序。

对象管理组织OMG(ObjectManagementGroup)制定的CORBA组件规范定义了面向对象的框架中软件组件的交付配置过程,交付格式采用扩展标记语言XML。SCA规范关于域描述体的约定遵循CORBA组件模型原理,域描述体使用文档类型定义(DTD)格式,文档后缀为“.dtd”。SCA规范定义的DTD文档有以下几类,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增加自己的DTD文档。

(1)ProfileDescriptor:为SAD、SPD或DCD实例提供完整的文档名,通过CF接口的“Profile”属性进行访问。

(2)SoftwareAssemblyDescriptor(SAD):描述应用程序/波形的软件配置特性和组件的连接特性。

(3)SoftwarePackageDescriptor(SPD):确定一个软件组件的实现情况,如处理器类型、操作系统、执行代码类型和文件名等。

(4)SoftwareComponentDescriptor(SCD):描述CORBA软件组件及其接口。

(5)DevicePackageDescriptor(DPD):用于确定制造商的信息。

(6)DeviceConfigurationDescriptor(DCD):指明组件如何在最初时启动一个设备并找到域管理器。

(7)PropertiesDescriptorFile(PRF):描述软件包或设备包的属性。

SCA规范附录D详细说明了有关的DTD文档。下面以DCD类型文档为例说明这类文档的用途和使用方法。DCD类型文档引用的DTD文件名为“deviceconfiguration.+SCA版本号+.dtd”,如deviceconfiguration.2.1.dtd。根据它产生的XML文档实例通常以“_DCD.xml”为扩展名,如NodeI_DCD.xml。XML文档在第二个有效行指出引用的DTD文档,XML解析器根据指定的DTD文档来验证XML文档的有效性。

2.5安全结构(SeeurityArchitecture)

在军用系统中,有专门的组织定义、维护和研究安全措施方面的问题。随着工商部门对保守企业秘密要求的不断提高,安全性功能不再只是针对JTRS的需求,信息安全(INFOSEC)处理器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利用可编程的INFOSEC器件,可实现软件定义的INFOSEC。SCA的体系结构也采用了可编程的信息安全模块。

3参考案例

3.1典型的SDR收发器子系统

典型的SDR收发器应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RF接口模块:信号下行传输时,RF模拟信号需要经过频率变换和A/D转换,形成宽带中频数字信号;信号上行传输时反之。本模块负责实现变频、模数、数模转换,这里不采用可运行OS和ORB的嵌入式处理器。

(2)通道化和预处理模块:本模块由多个FPGA和一个控制这些FPGA的处理器构成。信号下行传输时,将中频数字信号经过数字下变频(DDC)得到窄带基带信号,上行传输时反之,数字下变频和上变频(DUC)均通过FPGA实现。每个FPGA必须有它自己的逻辑设备,代表传输模块的逻辑设备必须放在本模块的嵌入式处理器上,以便其它SCA设备和应用程序访问本模块。设备管理器和设备驱动以及支持软件也必须运行在这个嵌入式处理器上。需要注意的是,通过CORBA总线,处理器可以运行任何CF组件,不论这些组件在系统何处实例化。

(3)基带处理模块:该模块对基带数据进行调制/解调和位流处理得到用户数据。负载数据(Payload)通过Ethernet送出收发器子系统。

所有的处理器都必须运行一个操作系统(OS)和对象请求(ORB)。波形应用程序运行在通用处理器上。

3.2SDR-3000软件无线电收发器

经过Step2A和Step2B两期的研发,Boeing、Harris、Motorola等公司各自开发出了自己的SDR产品。SDR-3000是加拿大SpectrumSignalProcessing公司FlexComm平台的最新产品。该产品支持上百个同步收发的信道,每个信道包含一个独立的空中接口协议。FlexCommSDR-3000平台几乎支持所有天线接口标准,适合于联合战术无线业务(JTRS)、机载通信站点(CAN),以及各种蜂窝标准的软件无线电系统开发与使用。其优越性在于:在已有硬件的基础上,可通过无线或网络安装新的升级版本、新的应用程序和波形,支持现场更换;已配置系统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硬件投资即可提供新的业务和能力,可节省很大的成本。

FlexCommSDR-3000是一种模块化的软件无线电收发器结构,由三块板组成,系统模块接口如图3所示。从天线获得的射频信号经转换模块得到中频数字信号,并通过基于RapidIO的高速串行总线被送到软件I/O模块;在这里执行通道化功能、数字下变频DDC和其它预处理,然后经过串行总线传送到基带处理模块;数据收发器子系统得到的负载数据最后经嵌入式CompactPCI分组交换背板的Ethernet总线送到外部子系统。

图4为SDR-3000的软件结构示意图。其中VSI/Pro是MPI软件公司提供的矢量信号图像处理标准库。该车兼容VSIPL嵌入式API标准,包括各种通用处理函牧,如FIY、FIR滤波器。quicWave是基于VSI/Pro开发的车,用于开发波形组件。quicComm库用于支持板级功能函数,如处理器间的通信、可编程的FPGA和PowerPC的启动及某些I/O操作等。

SDR-3000的硬件和软件都支持SCA,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是否采用这种系统架构。目前,FlexCommSDR—3000系列产品并没有包含SCA核心框架(CF)的服务功能,但收发器子系统可以通过CORBA总线(通过Ethernet总线传输)访问运行在系统中其它子系统的CF服务。

3.3PC上的参考实现模型

软件管理范文篇8

当你预期的那一天,也许是害怕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从工程师的队伍里你被提拔到了软件项目领导或者团队领导的位置。这也许就是你选择的职业道路,或许你不太情愿,将就尝试一下。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你都可能缺少工程学科、人员管理以及领导能力的相关教育。

这需要更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它们不是一回事),而不能象Dilbert(译注:著名IT漫画主角)那样简单地和老板对抗了。当你考虑新的目标时,请考虑下面的活动计划列表。一次就抓住了每个亮点,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份建议说明可以帮助你将注意力放在可以提高你和你的团队绩效的活动上。

一、建立优先级

作为经理,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你需要有意识地建立优先级。当你仍陷于繁重的软件开发活动中时,你需要一套新的职责。过多的经理新手不能抗拒技术的吸引而陷于此类活动,这将导致项目组的其他人员想要获得经理的帮助时,却得不到帮助。

有成效的领导知道他们首要的任务是为其他组员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包括训练和指导、解决问题和冲突、提供资源、建立项目目标和优先级、提供适当的技术指引。要使每个组员都能清楚的知道,你总是可以帮助他们。我发现将自己定位于为被我监督的人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相反的。在你所作的事情中,对于组员要求你帮助他们这件事,应该具有非屏蔽中断的优先级。

第二重要的,是使你的客户满意。作为一名经理,没有直接的能力使客户满意,因为你已不再是作为个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完成这点。相反,你必须建立一种环境,准许你的组员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经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第三重要的,是为你的项目工作。因为也许还有其他许多技术上的项目,或者其他经理的请求帮助,诸如为指导委员会工作。当这些和二个高级别的发生冲突时,都要准备推辞掉。很明显,使其他经理满意的事情是你最不重要的事情。在一个有秩序的组织里,如果你在三个以上的重大环节上获得了成功,其他的经理都会很激动的。我们并不都能很幸运地工作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但一定要对你任务单上排在最前面的工作任务努力尽到最大的责任。集中精力有效地、快乐地、尽可能地帮助你的组员,不要将精力放在使你上司满意的上面。

二、分析你的技能差距

除非你已经为新位置做好了准备,否则相对于你当前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你会感到一些差距。出色的技术背景或许是你被选为领导角色的一个因素,但是你要想干得出色,你需要更多的技能。针对别人的评论和项目,真实地列出你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减少差距。

软件人员并不以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技能出名。你会希望增强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解决冲突、说服以及灌输想法。你也不得不处理包括招聘、解雇、商谈计划表,以及在你的办公室里评论某人业绩使其伤心落泪等一些事务。

我发现从一堂倾听技能课开始我的管理职业是非常好的。当作为个体提议人,积极地将我们自己的技术议程提交小组时,我们经常对此感到非常惬意。有效的管理要求更多的合作和善于接受的人际关系方式。要花点时间学习如何(何时)巧妙地引导自己的自然判断。倾听技能课提供了一种交流机制,我已经发现在许多场合下都很有用。

接着,到讲台的另一侧,提高你的演讲能力。如果你真的不适应公开场合的讲话,学习戴尔.卡内基的课会有帮助的。你会发觉,通过这样的培训获得的经验,以及获得提高的交流能力,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

作为项目领导,为了计划和跟踪项目,以及当需要项目回退而采取修正措施时,你有责任调整其他人的工作。参加项目管理的培训课,阅读一些有关项目和风险管理的书籍和文章。参加项目管理学会,阅读其月刊--PMNetwork。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对于软件项目计划和项目跟踪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建立优先级的能力、控制有效果的会议、清晰的交流,对于你,作为一名经理的绩效将会有实质上的影响。

三、定义“质量”

几乎每个人都会认真地对待质量问题而且都希望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然而,对于软件的质量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传统上的软件质量观点和“足够好”的软件观点有着激烈的争论。为了帮助小组走向成功,需要花一些时间和你的组员、客户共同探讨质量的含义。

这两种阵营在思想上经常不会有相同的定义,可以很容易的就不同目的开展工作。关注交付计划的经理对于想正常地检查每行代码的工程师会不耐烦的;认为可靠性非常重要的客户对一个带有很少使用但带有很多bugs的特性的产品是不会满意的;一个很好的GUI也许会让用户厌烦,因为用户已经熟记了如何有效地使用前一个版本的产品。

为了更好的理解客户对软件质量的看法,在Kodak,我的小组曾经邀请了我们的客户和他们的经理就这个议题在一个开放的论坛展开讨论。这个论坛是很有意义的,那些使用我们产品的人有着自己的理解,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制定质量的思路有哪些和他们是不相符的。明白了不同,就可以使你集中精力,照顾客户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使开发人员获得最大满意。

软件质量的传统描述包括要与说明书一致,满足客户的需求,代码和文档没有缺陷。“六个∑质量”(six-sigmaquality)这个流行词,建立了一个非常高的尺度,用于监测失败的频率和密度。但它不适用于如快速产品交付,可用性,充足的特性集,已支付价钱的交付意义这样的质量尺度,。对于我们生产和购买的产品,我们总是热衷于尽可能涵盖所有的这些质量特性,然而,妥协总是必须的。

在一个项目的需求阶段,我们制定了包括十项质量属性的一个列表,如效率,协同性,正确性以及宜于学习,我们认为这对于用户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请客户关键人物代表小组以1到5的尺度评估每项属性。一旦我们决定了哪些属性是最重要的,我们就可以设计并实现这些目标。如果你在了解了对于客户的质量含义并在设计实现质量属性的过程中没有麻烦的话,而且客户对质量属性表示满意,那你是很幸运的。

在众多关注的质量说明中,我曾听到过一个:“客户回来了,但产品没有”。和你的客户、开发人员一起对每一个产品都确定适当的质量目标。一旦决定了,就给出达到质量目标的明确的最高优先级。以身作则,按很高的质量标准要求你自己的工作。采用这个座右铭:“力求尽善尽美,满足于优秀。”

四、表彰成绩

对你组员成绩的表彰和奖励,是激励他们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除非你的小组中已经有了一种表彰程序,否则这应是你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表彰包括象征性的东西(证书,旅游奖励)以及实际的东西(电影票,餐馆礼品券,兑现奖)。在送赠品时要说一些亲切的话语:“感谢你所给予的帮助”或者“祝贺取得了成绩”。在表彰和奖励上花费很少的心思和钱,就可以获得很多的友好和将来的合作。包括客户代表,以及为项目成功做出过贡献的支持人员等等开发组外的人员也可以获得表彰。

和你的组员讨论,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表彰和奖励的方式。使得无论大小成就的表彰活动成为小组文化的一个标准组成部分。对每位组员对其所作的工作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兴趣也要给与含蓄的表扬,为消除所有影响他们战斗力的障碍尽你的力量。表彰是展示组员以及小组外的其他人的一种方式――你要知道并感谢他们为小组成功所作的贡献。

五、建立改进目标

一旦你对过去的项目建立起了回顾,确立了质量对小组的意义,你就要建立短期以及长期改进的一些目标。目标要尽可能量化,所以你要划分几个简单的阶段,标明你是否采取了适当的过程朝着目标前进。

例如,如果你认定由于需求的不稳定导致项目经常延期,你可以建立一个改进需求稳定的目标,在6个月内提高50%。这样一个目标需要你确切知道每周或每月需求的变化数,清楚他们的出处,采取行动控制那些变更。这可能要求你要改变与那些提交需求改变的人的交流方式。

你的目标和阶段是软件过程改进程序的组成部分,你要使之有序。作为缺乏创造力的官僚主义的最后避难所,轻视“过程”很流行。虽然事实上,每个小组都能找到改进其工作的方式。当然,如果你总是用已有的工作方式工作,你也就不要期望你会得到比以前更好的结果。

有两个强烈的原因要求改进过程:校正问题,防止问题。确保你的改进努力要围绕着已知的或可预知的可能威胁项目成功的问题。领导你的小组找出当前正在使用的方法的长处和短处,以及项目面临的风险。

我的小组召开了一次“两段式头脑风暴”练习,来确定改进软件生产力和质量过程的绊脚石。在第一次会议中,参会者在便条上写出他们关于会议主题的想法,一个便条一个想法。组织者将他们写在便条上的想法收集上来并分组。最后,我们就会得到一打主要的分类,并将其记录到活动挂图上。

第二次会议,相同的参会者在便笺上写出解决这些障碍的思路,并贴在挂图的合适位置。进一步细化,归纳出一些详细的活动,就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一部分,清除障碍,帮助组员实现软件的质量和生产力的目标。

建立可度量和可达到的目标,便于你集中精力实现改进。要使目标具有明显的优先级,并可周期性地监视过程。记住你的目的是,提高你的项目和公司完成的技术和业务上成功,不要满足于一些过程改进书籍里提到的期望细节。要把改进的工作视为迷你项目,具有可分发、资源、计划和有责任的小项目。否则,过程改进活动将总处于比诱人的技术工作低的优先级上。

六、缓慢的开始

软件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软件项目;软件过程;CMM;KPA

一、引言

项目管理(PM,projectmanagement)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效地计划、调度、控制和跟踪项目的开始、执行、直止终止的过程,是项目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软件项目管理则是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软件产品的实际,利用工程的概念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对成本、风险、时间、质量、过程、配置等进行分析、管理、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管理者的控制范围内,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完成软件的开发并交付用户使用。目前,软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很多软件项目的成功率并不高.虽然有些公司根据软件工程理论建立了一些软件开发管理规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软件项目管理问题,这就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是项目的失败,同时也损害了用户的利益。本文结合我国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并经实践应用.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加强软件项目的可控性为目标,通过对CMM的研究和改进,给出了一个基于CMM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的裁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和3个工作组。

二、软件项目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影响软件项目成功率的因素主要是软件质量问题,而在整个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求不明确、跟踪和监督不力、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和软件配置以及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都阻碍着软件质量的提高。

2.1需求不明确

需求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需求分析的完整与否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延长项目周期、加大成本。由于用户对计算机系统认识的不足,对于系统的需求往往比较模糊,遗漏甚至是错误的问题经常出现(包括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数据或报表的分析处理等),但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暴露给开发人员,而是随着项目的进展才逐渐明确。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需求的变更意味着软件产品的部分内容必须重新开发,而对于整个软件项目管理而言,势必要重新分配资源、调整计划、估算成本等等,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下降。

2.2跟踪和监督不力

跟踪和监督主要针对过程而言,也是项目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软件项目过程由多个任务构成,大部分任务都有前置任务和后置任务,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要严格跟踪和监督每一个任务。任务的完成主要从时间进度和质量两方面来衡量,还要充分考虑因客户方引起的一些客观因素(更改需求分析等)。项目管理者虽然制定了具体的项目进度内容,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督机制,对于每一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疏于评价,就会影响下阶段软件产品的质量,有时甚至是软件产品的重新开发,最终影响整个软件项目。

2.3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

客观的软件评审是软件产品质量的直接保障,软件评审一直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对软件产品的评审应有客户使用人员和软件业中的同行来进行。客户使用人员对软件产品做阶段性的评审可以及时发现软件产品功能方面的不足,同行评审可以从软件业的规范及标准去发现问题.软件评审可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大多情况下项目管理者没有做任何阶段性的评审,通常只是在软件产品开发基本完成之后来组织评审,果发现了很多问题,但要修改已经非常困难.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甚至从头再来。

2.4软件配置混乱

软件配置是指软件产品在各个阶段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及数据的集合,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始终。随着软件产品开发的进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中的预算、设计方案、进度等内容都有可能需要大大小小的更改(这些改动可能是合理的),整个改变的过程对软件项目的参与人员来说必须是可视的,以便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而这一切都应该有正确的软件配置来控制如果失去正确的软件配置管理,那么针对软件产品发生的任何更改或者是维护都会给软件项目带来混乱甚至是失败。

2.5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中防止失败的一种重要手段,软件项目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并且风险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大都不注意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除了社会环境风险、商业风险等这些客观风险之外.可控的软件项目风险主要指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与软件项目本身相关的的技术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达不到技术条件能够实现的目标,不但延缓项目的进度而且会增加项目的成本.继而使整个项目受到影响。

三、通过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

利用cMMfCapabilityMaturityModeforSoftware)的核心思想把软件项目管理看作一个软件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过程监控,监督发现过程中影响项目的关键问题并予以解决。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软件及相关产品的一套行为、方法、实践及变换过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CMM把软件开发机构按照不同开发水平划分为5个级别。每个等级被分解为几个KPA(关键过程域),KPA是指在某个成熟度等级应重点关注的区域,也是达到此成熟度等级必须解决的关键点。①初始级,无过程意义。软件过程是无序的、随机的、缺乏总计划,无预见性,大多数活动是应付危机,经常超期超支,成功取决于个人。②可重复级,具备基本的项目管理。KPA分别是: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跟踪与监督、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③已定义级,已定义软件过程。已将软件管理和软件工程两方面的过程文档化、标准化,并综合成该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KPA分别是: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④可管理级,过程可度量。已收集了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方法,软件过程和产品均可被定量地理解和控制。KPA分别是: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⑤优化级,过程控制。通过过程的量化反馈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促使过程不断改进。KPA分别是:缺陷预防、技术更新预防、过程更改管理。

CMM只是一个过程改进的框架.并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的办法。在该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裁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软件项目计划(SPP)、需求管理(RM)、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软件质量保证(SQA)、软件配置(SCM)、同行评审(PR),设置了三个工作组:软件项目过程组(SPPG)、软件工程组(SEG)、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通过工作组对关键过程域的操作来加强软件项目的管理。

3.1定义KPA

3.1.1软件项目计划(SPP)

软件项目计划是为要实施的软件项目编制软件过程活动的安排,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也是实施CMM2的核心此阶段在安排过程活动的同时开展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设计和界定在整个项目中各阶段所需的开发、质量、跟踪、评审、风险、成本等工作。项目计划是指导项目过程的具体措施,要在有软件项目实施经验的人员领导下投人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来完成。制定项目计划应注意7个问题。①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过程,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合理地确定项目组的参加人员;②对软件项目各程中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项目的里程碑和检查点;③正确估计软件项目中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及其它费用;④正确估计各方面因素带来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⑤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和监督措施;⑥确定软件的评审和测试方法;⑦详细的文档资料。

3.1.2需求管理(RM)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面向用户的用户需求和面向开发人员的系统需求.是整个软件工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求分析主要针对用户的业务流程、系统功能、性能、数据分析进行严格的定义.是设计一个软件应用系统的起点与基本依据,通过它来评判软件产品是否能够解决用户问题,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就目前国内现状来讲,一般签定软件项目合同的用户是主管信息技术的负责人,它所关心的可能是整个系统的目标需求,用户方中层管理人员关心的是业务流程需求.终端操作人员则注重软件本身的易操作性和功能特性,因此.面向用户的需求一定要和用户多方人员多沟通、交流.最终通过双方有关部门人员的论证以文档资料的形式确定下来。任何一个需求分析因客观原因可能存在着需求更改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需求更改的可控性.要建立需求的基准版本和更改版本控制文档资料.使受需求变化影响的产品与需求变更一致。但要注意在更改需求的同时要衡量需求的稳定性,如果一个需求的变更比较频繁,意味着本项目并没有真正了解用户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可以说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和变更可控性直接影响到软件过程的改进,它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加大软件开发的成本、甚至是导致项目的失败。软件工程组(SEG)中要明确定义一个需求管理员。

3.1.3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

软件项目的跟踪和监督始终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是项目得以控制的前提和条件、是软件质量的根本保障,其目的是增加软件过程中进度、成本、工作量、质量、风险等内容的可视性,也是实施CMM2的核心。除去市场、法律等不可控制因素外,根据项目计划对项目进展的有关情况及影响项目实施的相关因素进行及时、客观、准确的信息采集,将采集到的需求、成本、进度、风险等内容形成文档并建立一个项目跟踪信息平台。项目负责人定期召集软件过程人员、开发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用户方有关人员召开开放式的例会,例会的主要内容是检查项目进展、数据的分析、认识的偏差、资源的搭配、相关的风险等问题并讨论确切的解决办法,通过跟踪和监督使项目始终处于可视化的受控状态。

3.1.4软件质量保证(SQA)

软件质量保证是与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要能力有关的特征或特性的组合。对用户来讲主要体现在软件产品的有效性、一致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于软件产品本身来讲体现在软件产品的可移植性、易维护性、健壮性、可重用性等方面。具体实践中.软件质量保证应在软件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跟踪和监督、软件配置和软件评审的相互配合下完成.软件质量保证要做到以事先预防和跟踪为主,事后纠偏为辅。

3.1.5软件配置(SCM)

软件配置是针对软件产品的跟踪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使整个软件产品的演进过程处于可控的状态,继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在实践应用中主要做到五个子项的配置①配置项的标识。标识做到唯一性。便于跟踪和管理。②版本管理。对整个软件过程中的文件和目录提供有效的跟踪手段。③变更控制。保持并传递修改信息。④配置审计。确定整个项目生产周期中产品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完整性。⑤系统整合。把系统的不同部分集成后完成一组特定的功能。

3.1.6同行评审(PR)

同行评审是根据预定的规范和标准对软件产品进行评审。评审的结果是衡量软件产品质量的依据。在整个软件过程中对详细设计和软件综合测试作为两个关键评审点来进行评审,评审的过程中注意要结合本软件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3.2组的定义

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设置了三个组,在降低了人员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软件过程改进能力和软件质量。

软件项目过程组(SPPG)组织具体的项目实施活动,管理并协调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主要完成SPP和SPTO。

软件工程组(SEG)负责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工作。

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主要完成SPTO、SCM、PR、SQA等工作。

四、实践模式效率评估

4.1开发时间

软件开发由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软件测试、项目维护和软件集成几部分内容组成,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采用CMM框架实施过程管理所花费的时间要多于没有实施过程管理花费的时间。首先对项目做大量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然后在和用户做良好沟通、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做需求分析,形成文档资料。这种模式下花费在需求分析和设计上的时间大约占项目总开发时间的40%,但这两个阶段完成了数据流程、算法描述、详细的规格说明等内容,为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后续内容的工作节省了时间,软件项目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经过评估,采用该实践模式实施软件过程管理的软件项目开发周期比没有实施软件过程管理的软件项目开发周期缩短20%。公务员之家:

4.2开发质量

采用CMM标准通过软件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使软件质量明显提高、需求分析周密、代码错误率明显降低、软件产品完整性好、功能齐全、维护量下降,软件项目最终得以顺利实现。

软件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软件企业;应用研究

管理会计是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一种应用性很强的信息处理系统,是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会计学理论为基础进行融合的产物,运用科学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利用,以便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提供依据,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发现企业的潜力、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等。但是,我国引入管理会计的时间较短,发展也相对落后,虽然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软件企业的特征

(一)软件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虚拟缥缈。软件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都没有实体性,软件产品及服务是凝聚了很多优秀的创意和智慧而形成的一种没有具体实物形态的高科技信息工程产物。由于社会的进步,软件产品与服务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但是,软件产品和其他类型的产品不同,它不仅具有知识的高度密集性及没有实体性,还具有可继承性和可重用性,无论是软件的升级还是更新,都建立在已有版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开发,所以,软件企业需要不断积累技术并对先进的技术做好保护,通过运用积累的技术降低软件的开发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二)软件企业是一种高风险企业。软件企业主要根据市场需要研发软件并进行推广,因此,软件企业的主要成本是开发成本和市场费用。软件的研发时间较长,外部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在软件研发过程中出现不可解决的问题,导致软件开发的中断、研发出来之前可能已经有同类型的产品流入市场,或者软件投入市场后不久被其它更优质的软件打压,这些问题都导致软件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所以,软件行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在开始研发软件前应当对软件业务进行可行性研究,科学细致的对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尽量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三)软件企业的人员主要是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软件行业主要是通过不断创新来设计及研发软件,因此,人力资源成了软件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为了实现软件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管理好人力资源,而软件行业的员工主要是年轻人,他们是一批具有高学历的高端人才,同时,他们的事业心也比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想法,对以后的职业规划发展和福利待遇有更高的要求,一旦其他企业能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福利待遇,他们很容易跳槽,造成企业资源的流失,对软件的研发进程造成影响。为了减少人员的流动,软件企业应当深入研究并构建绩效考核制度,以奖励机制激励员工。

二、软件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我国引入管理会计的时间相对较短,虽然对管理会计的理论进行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并引入了国外先进管理会计的经验,但是,在企业内部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概念进行了理论宣传及讲解,简单的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真正的运用到管理之中,而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很快,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结合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变化影响管理会计的实践。如今,我国软件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理论研究的脱节情况严重,没有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将管理会计运用到软件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导致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深入,但却和实践脱节,就失去了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二)缺乏综合型会计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高效运转,但是,我国会计行业使用计算机的程度不高,影响管理会计的推广运用。而且,管理会计涉及到数学、经济学、现代管理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都对管理会计的运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综合型的会计人才,财务部门的知识水平不够,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无法充分考虑管控企业成本、预测风险、预期收益等,阻碍管理会计的运用。(三)应用环境存在不足。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条件是需要有符合的应用环境,应用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顾名思义即软件企业管理层对内部的管理,包括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专业的会计师队伍建设等。外部环境即指整个国内外的市场经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等。主要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是软件企业管理层不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认为软件企业的命脉是研发和革新技术,重技术、轻管理是软件企业的常见现象,但是,没有意识到与企业发展不匹配的管理严重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软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有计划、有重点、有序的改善内部环境,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打下基础。至于外部环境,软件企业及时响应并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同时,抓住市场机遇寻求更快速的可持续发展。(四)缺乏灵活深入的应用方法。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经有十多年,但是,在软件企业中的推行力度不够,而且,真正充分应用管理会计的实例也不多,大多数管理者没有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的应用策略,未能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管理会计的方法也比较单一粗放,影响管理会计应用效果的发挥,因此,软件企业需要研究出灵活深入的管理会计方法,加速管理会计在软件企业中的有效运用。(五)缺乏系统有效的应用内容。软件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实际内容少,内容零星分散、缺乏有机联系,导致管理会计应用缺乏有效性和系统性,所以,影响软件企业管理会计运用效果的发挥。鉴于此,软件企业应当探索研究管理会计运用的成功经验,以便采用系统有效的管理会计运用方法。(六)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信息不整合。软件企业的管理会计需要整合多种信息,包括各个部门,企业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等财务信息和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全面收集并分析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足够的信息数据。但实际上,很多软件企业各部门都是独立处理部门的信息数据,信息没有经过整合,不利于分析信息数据,阻碍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因此,软件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所有管理会计的相关信息。

三、管理会计在软件企业的应用措施

(一)加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更好的结合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首先,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但在研究理论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及市场经济情况,通过整个会计行业和各学科带头人的共同努力,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创建一套适合我国软件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同时,总结国外先进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经验。其次,组建软件企业专业的管理会计师团队,不断探讨和实践应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二)加强管理会计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最核心的环节。我国每年取得证书的会计人员很多,但大多都是财务会计人员,只有组建一个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将管理会计应用的理论转化到实践工作中。管理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立管理会计机构,并选用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以推动和运用管理会计到软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升软件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率。(三)改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管理会计需要一定的应用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首先,培养软件企业管理层的管理会计意识,提升管理会计应用的地位到企业长远的战略规划上,做好核算的基础工作,不断优化财务核算的流程和方法,以便于为有效的应用管理会计提供足够的信息数据,同时,专业的管理会计应用部门应当制定管理会计实施的方案,确定管理会计人员的权利及责任,并把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放入软件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之中,通过整合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为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管理信息,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四)促进企业会计的管算结合。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这种新颖的管理理念不够了解,在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协调企业的各个方面,构建与软件企业发展规模及发展阶段一致的管理会计,杜绝出现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同时,实施的管理会计还必须与现阶段的财务会计及经营管理制度协调,避免出现与相关管理制度内容和形式不同的问题,阻碍管理会计应用效果的发挥和软件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注意相互协调管理会计的内容,了解清楚软件企业的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业绩评价等,促进现代管理制度的实施,最大限度的发挥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提高软件企业的经济效益。(五)探索管理会计应用方法。软件企业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及已有的相关经验,深入研究和挖掘适合软件企业的管理会计应用方法。软件企业主要的成本是研发软件和市场推广,但大多软件企业都重软件开发、轻市场推广,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软件企业可以寻找一个长期的市场营销合作伙伴,借助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开拓市场,推广新研发的软件,不仅能促进软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降低市场成本。而且,软件企业的主要群体是高学历的年轻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所以,很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因此,软件企业需要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前应当全面、详细、深入的了解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况,根据员工的特点制定最优的绩效考核方案,而不是生搬硬套现成的管理会计方法。(六)构建实时和便捷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的信息量大,内容庞大且杂乱,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也很繁杂。因此,管理会计需要建设信息化系统来推动软件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涵盖多个部门的信息,整合财务信息系统和其他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拥有分公司的集团公司还应该实现管理会计系统的纵向一体化,为分公司提供统一的财务系统平台,以便于更好的执行企业要求,实现企业一体化的运营。软件企业在遵循实时和便捷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不断研究并更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管理会计的应用流程,分享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大大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裴小兵.浅谈管理会计在软件企业应用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2).

[2]张婉萍.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