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4:00:44

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篇1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与职业技能、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CDIO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还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综合实训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原则,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其中,综合实训是以前期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为基础,综合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群)知识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战训练,并作为后续毕业设计的预演,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软件工程领域,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是目前两个主流的就业方向,也是综合实训课程训练的重点。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要求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综合运用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严格遵守软件开发的流程与规范,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最后提交软件产品和相关技术文档;软件测试综合实训要求学生以软件开发综合实训所完成的软件产品为被测对象,综合运用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测试流程与方法、测试框架与自动化测试等学科知识,使用软件测试的方法与技术,设计测试用例和测试脚本,完成被测软件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生成测试报告,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实训的培养目标为:通过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项目的实战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素质与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工程化、系统化原则与方法的理解,为胜任现代软件工程环境下高质量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CDIO模式下课程改革与实践

根据综合实训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借鉴和吸收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标准,按照“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南、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对我们综合实训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3.1全真模拟企业环境,实施一体化训练模式

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是综合实训的主体内容,传统的训练模式将二者割裂开来,分两个阶段分别完成实训项目,这种方式没有考虑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的内在关联与协同性,与企业真实环境也不相符合;并且由于两个实训阶段时间跨度较大,项目衔接性差,效率低下,实训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软件开发小组和软件测试小组共同对同一个项目负责,各司其职,协同完成整个项目。鉴于此,我们采取“全真模拟、同步协作、角色互换”的策略,实施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具体地说,整个实训过程完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将某个项目分配给由若干学生临时组成的项目组,该项目组又细分为开发小组和测试小组,分别负责软件的开发与测试工作;项目完成后,开发小组和测试小组角色互换,重做该项目。实践表明,一体化的训练模式能实现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的无缝衔接,学生能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中参与整个项目过程,体验不同角色的职责范围,并通过不同的角色转换,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协同合作对完成整个软件项目的重要性。

3.2项目驱动,全面实践CDIO

CDIO的核心就是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它展示了一个产品或系统完整的开发过程,也体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精髓。从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的角度,无论是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的开发过程,还是以测试流程为主线的测试过程,无不体现着软件产品从构思到运作的整个生产过程,与CDIO理念不谋而合。这里,我们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CDIO方法论为指导,严格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不同阶段来开展实训过程,以培养学生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化意识。CDIO与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过程的对应关系

3.3分组互学互助,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能力是CDIO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软件企业非常看重的一种职业能力。在实际实训过程中,我们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将所有学生分为若干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又细分为开发小组和测试小组,各小组由一名组长和若干名组员构成。根据任务分工不同,每名学生都被赋予一定的角色,组员在组长的指挥协调下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实践表明,分组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组员之间分工协作,互学互助,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大为提升。

3.4面向全体,务实勿虚,促进共同进步

综合实训是一种典型的自主学习课程,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实训项目,但由于任务分工不合理、学生自制力差等原因,容易导致小组内个别技术较好、自觉性高的学生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工作,而部分学生却人浮于事,使团队分工协作流于形式,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提高。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我们考虑在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时,尽量使学生都能承担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用例设计、脚本设计、测试实施等较为具体的工作,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训练来提高专业技能,而对于需求分析、计划制定、总结报告等相对较“虚”的工作则由组长带领全体组员共同完成;同时,任务分工也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技术基础、兴趣爱好和特长。这种分工方式在尊重学生个体意愿的基础上使得每个人都有具体明确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分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提高。

3.5实施多维度考评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评价,良好的考核机制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动机产生正确的指引作用,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实训课程的考核上,我们以CDIO大纲要求的能力培养为导向,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举,实施多维度的考评机制,每名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评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能力,小组成绩主要考评学生所在小组的整体表现和工程实作能力,个人成绩主要考评学生个体所承担任务的完成质量,且每项成绩的考评方式也是多元的,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在小组内部,同组学生的小组成绩相同,但平时成绩和个人成绩各异,引导学生在努力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重视组内的协作互助,并通过各个个体的高质量工作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质量。实践表明,该考评体系既重视最终学习成果的呈现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既重视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也关注学生个体在团队中的价值;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有效避免了传统评价方式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结果趋同化的弊端。

4结束语

软件工程论文篇2

1.四级能力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扎实专业基础、娴熟英语沟通能力,具备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趋势、技术标准、行业政策和法律,全面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软件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2.教学模块设置。

工程化教学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模块,对应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要求的四种能力:(1)基本知识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围绕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和实验技能,实现第一层次的工程基础能力培养。(2)专业基础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主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在相关课程的实验基础上,完成设计型实验,强化学生对核心课程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3)专业综合教学模块:主要针对课程群项目实践,包括专业领域方向的综合设计。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群的综合目标设置,培养学生面向行业领域的系统分析、应用、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及团队能力培养。(4)工程综合教学模块:主要包括面向企业实际应用的项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完成项目的开发全过程,并撰写相应文档、技术报告等,实现CDIO第四层次的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

3.教学实施方案。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软件工程教学方案依照软件生命周期中的软件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运行和维护这几个阶段,将CDIO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与软件生命周期结合于一体,通过学生主动的各阶段关联学习,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让理论、技术、实践、运营各部分按比例协调发展。第一阶段,构思阶段:对国内外关于CDIO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调研,深入理解CDIO理论的结构、运作方式。运用软件工程原理,由浅入深地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构思针对这些知识的经典案例。根据这些实际教学案例,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调研,然后确定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第二阶段,设计阶段: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和接口设计,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再认识。第三阶段,实现阶段:在计算机上完全实现软件系统,并完成所有测试。本阶段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软件设计、数据库、软件测试等多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编程能力、工程能力和团队精神。第四阶段,运作阶段:实现软件系统的运营,包括建立应用、营销、售后和服务渠道,让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和服务能力。

4.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少交流和互动是现阶段导致学生学习乏味、教学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应该从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知识”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运用CDIO教育理念,以实际软件项目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心规划一系列适用于不同教学阶段的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与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能力。(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先充分理解CDIO的理念,然后根据该理念制定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相关内容、方法和手段。(2)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反对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应以熟练运用为目标,指导学生自觉学习并掌握软件工程的本质和精髓,培养其参与和承担大型软件工程实践的基础能力。(3)采用分组讨论、团队实施的实验方法。根据项目模块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采用项目组长负责的机制,小组内完成任务的分解、调研、设计、实现等一系列环节,教师全程监督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4)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协同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结论

软件工程论文篇3

(1)在基本几何体中的应用。基本几何体包括圆锥、圆柱等,生活中虽然常见,但应用到工程制图中却意象模糊、难以想象。通过借助UG软件,开展教学时可以利用建模模块,画制草图。先在草图界面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回到建模界面,通过旋转工具的运用,将三角形直角边的任意一条边作为旋转中心线,另外的两条边可以自动生成为一个圆锥,导入制图模块,通过投影的方式,便可以得到一个立体圆锥,方便又快捷,能减少课堂在概念解说上的时间,立体图一眼即明。以截交线概念为教学代表,可以在已经建好的三维模型基础上,进行切开物体时可用假想的切割平面,再隐藏,进行制图模块投影便成二维工程图。这样的观摩教学方式,学生容易懂,并可以了解整个过程,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视线,拉住注意力。(2)在组合体中的应用。组合体相较于基本几何体更加复杂,其组合多变、排列方式多种,是由若干个基本几何体以叠加、切割或者综合等三种方式组合而成的立体。组合体的各项学习,包括绘图和读图是学习的重点,当然也会是一个难点,对于难点的学习,就更加需要借助实体演说,增加立体感,单凭想象学生会感觉困难,从而对学习产生惰性,不愿意深究。在组合体中的学习,可以利用UG进行辅助,如草图。拉伸、抽壳等工具都非常实用,借用这些工具一步步建立三维模型图,能避免传统教学实物模型中的缺点,如制作成本高。由于组合体种类偏多,在教学时,教师还可利用UG建模模块建立一个虚拟化的模型库,针对常用的教学例子建立,可以方便之后的教学、学习中随时调阅,反复利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制图方面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方法的能力。(3)在装配图中的应用。装配图表示机器或部件的结构形状、装配关系技术要求和工作原理等要求,是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但装配图在实际操作却是不易,因为其结构复杂,又不能呈现成3D视图,只能以平面视图展开,大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理解,对其装配的关系和整体形状的关系,从而对此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对最终的教学成功过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教学的方法,如为学生建立三维模型图,然后再充分利用UG软件把零件模型展示的出来,如它的结构、形状,将远离对学生一一讲解,加深学生的视觉感官,并要求学生按照图面所示对学生零件进行组装,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齿轮油泵装配模型图时,教师应把机械的整体结构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可利用UG软件将机械的整体展现出来,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生硬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清楚机械的装置和读懂装配图。

2.UG软件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应用的影响

从各方面分析所得,UG软件在工程制图教学应用中的展示、操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这些效果的直接影响还是师生。教师方面,理论知识不再难以表述,图示示例一目了然,制作课件即可,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困难和说教的局限性;学生方面,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心底里激发出学生对于工程制图的热爱与动手兴趣,课堂上的气氛更加轻快有趣,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升,对于空间的思考和思维得到锻炼,学习效果明显比未使用UG软件教学更好,对于师生和教学都有利才是教学应该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不断改革的目的。

3.结束语

软件工程论文篇4

对于软件工程监理来说,明确监理环节和内容是监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软件工程与一般的土建工程、电气工程的差别非常大,其监理活动也具有独特的特点,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软件工程监理可以分成哪几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的监理要点。

1.1招标阶段的监理招标是软件工程开展下去的第一步,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能满足业主的期望,这一环节的成败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软件工程项目的成败。在招标阶段,合同成功签订表明该环节的结束,业主与软件开发商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双方具有了相互约束、相互配合的法律关系,是保证接下来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监理工作主要包括这样几部分:(1)监理人员协助业主编制招标计划、审核软件工程的需求等。(2)监理人员仔细审核标书。(3)协助业主明确软件工程的目标、内容、功能以及进行软件工程的预算。(4)审核承建合同,仔细审核合同中的软件工程功能、技术指标、测试内容、验收要求、双方责任等内容。(5)协助业主与其他软件开发商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确保双方沟通的顺畅。在招标阶段,软件开发商尚未走进工程项目中,故此监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审核和确认,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

1.2设计阶段的监理设计阶段是软件工程项目的一个关键阶段,虽然设计费用仅占软件工程项目总造价比例的1%-3%,但是其对整个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造价、质量、进度等的管理影响非常大,设计方案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开发与配置。在这一阶段,监理内容主要是:(1)审核软件系统的需求是否合理,以及实施路线、关键技术等内容是否合理,签署审核意见。(2)监理人员协助业主开展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3)组织业主、专业人员对软件工程项目测试方案、验收方案等进行详细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4)结合合同要求进行进度计划审核,并确认进度计划的可行性、合理性,签署审核意见。(5)协助业主配合软件开发商开展软件工程实施前期的调查。在设计阶段,监理重点内容就是对设计方案进行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审核。

1.3实施阶段的监理在软件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一般可以分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这4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相应的监理内容和侧重点。(1)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实施的第一步,是保证最后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符合业主需求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工程内容主要包括词汇表、用例模型、用例规约等内容,而对应的监理内容则包括监督需求分析过程、审核需求分析计划、审核需求分析结果等内容。(2)是设计阶段的监理过程,主要包括监督软件开发商的设计过程、审核设计计划、审核软件结构文档、监督软件设计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等。(3)编码阶段的监理,这一阶段是将软件开发商的设计思想变成计算机语言的过程,监理任务主要是审核项目组的人员、设备、进度计划等,并实时掌握软件开况,确保软件工程开发能按照进度计划顺利开展。(4)测试阶段的监理。软件工程的测试一般可以简单分成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内容,而监理内容则主要是审核测试计划、监督测试流程、复核测试结果等。

1.4验收阶段的监理验收阶段是软件工程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该阶段就是软件系统的试运行、验收移交过程,监理内容则主要是对软件系统进行细致的审核、监督、验证、测试、确认。

2应用分析

正确的软件工程监理方法有助于保证软件工程监理质量,从而确保软件工程质量,但目前国内软件工程监理工作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理方法体系,只有一些零散的监理方法和理论,比如,PDCA戴明环、鱼骨图等。在软件工程项目中,监理单位扮演的是技术方角色,其与普通土建工程的旁站监理不同,需要从软件工程项目一开始就做好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监理,确保软件工程的顺利开展。

2.1质量控制在质量控制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是鱼骨图和PDCA戴明环。在运用鱼骨图进行软件质量控制时,首先需要确立质量控制目标,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鱼骨图上标出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标出解决方法的权重,以此来控制软件工程质量。比如说:在软件工程具体某实施项目的质量分析上,从人、机、料、法、环5个角度分析现场作业的质量因素。例如:某税收管理系统建设中,监理单位为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在需求分写环节非常重视需求的调研以及需求分析结果的审核,运用鱼骨图从人、事、时、地、物五个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2.2进度控制在进度控制上,软件工程监理常采用甘特图进行,而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对软件工程项目的任务了如指掌,绘制出详细的工作任务分解结构图,将所有项目的开始时间、工期等到标注到甘特图上,然后结合软件工程项目的特点确定控制关键点,并确定项目的关键路径,确定项目活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时序进度,按照项目类型将项目联系起来。例如:在某税收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监理管理中,监理人员绘制甘特图,对软件开发商的进度计划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其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任务阶段划分不明确、任务间的关系不合理、关键任务不明确、忽略国家宏观政策对项目的影响等,结合这几个问题要求软件开发商立即进行进度计划的调整和整改,得出最优化的进度计划,并确保整个软件工程实施都处于受控状态,有效保证软件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3结语

软件工程论文篇5

1课程建设目标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1课程建设目标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围绕来源于企业的实践项目,按照软件工程的不同阶段,解决项目中的若干问题.整个课程围绕两个企业项目展开,各个阶段解决的问题要相互衔接,最终通过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实现软件功能.课程建设目标如下:(1)引入企业实际软件项目,改革传统以理论为主的软件工程授课体系和课程内容,建立以项目实践为主线,理论指导实践的课程体系.(2)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既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扩展,又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符合IT企业的人才需求.(3)以企业实际项目为素材,建设软件工程特色实践教材.(4)在企业帮助下进行师资培训,建立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团队.(5)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促进项目团队建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技术和工具固然重要,但最终解决问题的是人,是大家的协作.

1.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企业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案例式教学法模式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企业实践项目往往问题规模庞大,复杂性较高,并不适合直接用于教学,必须经过提炼和抽象后形成适合课堂教学和实训的教学素材.(2)制定能够符合企业项目案例式教学法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3)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探索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建设.(4)传统以理论为主的软件工程教材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必须着手建设本专业的特色实践教材.

2实施方案

2.1案例选择与制作案例来源于企业项目,又不同于企业项目.真实的企业项目规模大、复杂性高,而且企业追求有效地解决问题,个别功能模块实现过程逻辑不严谨,理论性不强.这使得企业项目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而应该对其进行适当改造,缩小问题规模,按照软件工程方法规范开发流程,完善开发文档,提炼教学素材.项目驱动下的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要突出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围绕如何解决关键问题引出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在软件工程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具体的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另外,案例设计还要覆盖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并且各个阶段的案例要具有连续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软件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关系.

2.2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大纲一般侧重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比较流行的两种软件工程方法学,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步骤逐次展开,主要讲授理论,并穿插一些小示例.但是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都很强的课程,作为指导人们如何合理开发软件产品的方法论,其主要目的就是如何降低问题规模的复杂性.其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缺少目的性而被动地学习,学习效率非常低.引入企业项目后,学生为了解决真实的现场问题而组成项目小组并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软件工程教学大纲应做如下修改:(1)将以理论为主的授课体系改为以实践为主的授课体系,把“提出问题——寻找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围绕企业项目开发过程,合理安排项目案例,最终覆盖主要理论知识点.(3)增加2周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学生可以组成5~6人的项目小组,自拟或在教师引导下确定题目,通过项目实践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大纲的制订只是完成了课程体系的基本设计,最终教学效果如何还是要靠任课教师来完成.目前,高校软件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快速发展的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与企业实际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是急待解决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建设产学合作的教学团队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终出路.引入企业资深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授课,解决学生项目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4-6].但是企业人员的差旅费、课时费和授课时间等都是大问题,尤其是外聘专家的费用问题,目前无法解决.另外,外聘企业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缩小与企业的差距,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课程团队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企业挂职锻炼机会,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研发一线,利用1年的时间参与到企业项目的研发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样做不仅密切了校企合作的关系,而且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选择.这种“教师走出去,成果拿回来,学生送出去”的校企合作创造了合作共赢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2.4特色实践教材建设特色实践教材建设是企业项目驱动下的软件工程案例式教学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7].传统的本科软件工程教材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而实践证明,这样的内容设置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学完课本后面对实际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从“学以致用,以用导学”的角度出发,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实践教材,增加技术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但不会降低学生的培养层次,反而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5课堂组织和管理为配合企业项目案例教学法过程的有效进行,避免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将学生和教师置于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地位,让学生积极地研究和解决项目问题是关注的重点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1)按照自由组合和自愿的原则,学生分成几个5~6人的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分工协作,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教师要按照“理论上讲解,实践上指导”的原则,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围绕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安排课前预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研究问题,锻炼自主学习能力.(4)学生在课堂上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针对具体问题积极讨论,深入理解问题,寻求问题解决途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6考核方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8].为此,制定了组间与组内考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评相结合的分阶段考核体系,具体措施为:(1)考核由三部分构成:理论知识考核占30%,案例开发过程(分析、演讨和团队合作)占30%,开发成果(文档、程序)占40%.(2)个人最终成绩由个人所在小组成绩(40%)和个人成绩(60%)两部分组成.小组成绩是小组成员开发过程和开发结果的考核成绩.个人成绩是小组成员在开发过程中个人表现取得的成绩.(3)理论成绩采用闭卷笔试考核方式.小组成绩由项目开发各阶段成绩的平均成绩构成,由教师根据需求规格说明的完成情况评定.个人成绩由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在项目开发中承担的任务和完成情况来评定,同时考查其在团队协作中的综合能力.

3结论

软件工程论文篇6

虽然智能体系统和其他系统比较有点较多,但其仍有一定不足需要完善,如下所示。

1.1设计元概念模型若是想要设计完善的设计元概念模型,那么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例如开发对象概念与智能体系统软件开发方法的管理、开发对象和智能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新原概念模型后,还需建模、实现过程。知道规则等等。

1.2拓展智能体系统软件工程的应用领域智能体系统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决的问题较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解决开发过程中各种问题,例如生长性、开放性及动态性等问题。

1.3探究系统结构与工具因智能体系统软件工程结构及开发方法指导设计等因素,其对智能体系统是否能够成为主流的开发有一定的影响。

1.4开发过程的标准化智能体软件的开发方法、途径逐渐得到完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所以目前人们将目标放在了智能体系统软件工程标准化问题,此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智能体技术已经向工业化迈进。

2基于智能体系统的软件开发途径

智能体系统软件开发途径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之恩给你体理论模型,将其视为框架建立智能体系统结构模型。(2)在结构模型前提下使用建模语言UML实现应用程序。本文便对智能体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方法、如何应用建模语言UML进行简要分析,详细包括以下几点。

2.1智能体系统的结构模型智能体是可执行计算的应用软件实体,因此可以将智能体系统理论模型框架下简历的模型从现实世界转换到数字领域。首先,智能体系统结构模型中的逻辑功能组件应该与理论模型中的问题求解策略、过程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其次,它是一种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各个部件之间有着紧密关联的交互作用。基于智能体理论模型创建的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了感知器、消息处理器、基于感知融合的世界模型、目标判断函数、策略部件和效应器。

2.1.1感知器感知器属于计算机系统中的一部分,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可有效的检测外部环境及自身的状态,来充分的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感知器在其运行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包括内存使用的大小、内存剩余大小、占用CPPU时间比率、硬盘使用率等等,以上数据包含了计算机硬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2.1.2消息处理器消息处理其的主要工作内容便是与其他智能体进行沟通,此种数据传递沟通是通过二进制的形式来表达传递,还有一种建立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传递。

2.1.3基于感知融合的世界模型基于感知融合的世界模型跟理论模型中的世界模型相对应,感知处理器能够感知器与消息处理器中获得信息,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周期内将感知器与消息处理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融合一致。

2.1.4目标判断函数将两个数值相比较便可得到一个最简单的判断函数,较为复杂的判断方式还有区间判断、模糊判断、约束判断等。

2.1.5策略部件在智能体通用软件的模型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策略函数具体化,在实际工作中策略部件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具体应用而定。

2.1.6效应器效应器作为系统的输出,对外界对象与自身世界模型产生作用。一个智能体可能存在多个执行器,智能部件安排任务的执行顺序,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子任务按照顺序排列,而效应器负责监督子任务的执行情况,必要时可以变换执行的顺序。

2.2基于建模语言UML的应用程序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建模语言UML来实现应用程序,而这个过程则需要通过编程来实现。先是基于建模语言UML的代码生成智能体系统,然后运行该系统。建模语言UML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它与其他大多数面向对象的语言存在着密切的映射关联。代码生成则是直接根据UML图生成计算机的框架程序,与智能体的六个组成部分相对应,UML模型的实现形式为CInputContainer、CSensor、CComunication、CEffector、Agent、COutputContainer。智能体系统在上述的模型与语言实现形式下,可以择优选择软件的开发程序。

3结束语

软件工程论文篇7

软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软件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的中期,个人计算机出现并且逐渐兴起,其应为携带方便、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与之伴随的计算机软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于是便出现了各种的计算机语言,以及处理系统等;第二的阶段则为20世纪的70年代,随着通信技术的改革,计算机技术也作出了相应的革新,使两者可以更好地结合。此时针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出现了数据库,同时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集成电路Corbar软件开始出现并逐渐成型,从而出现了计算机网络,完成了多方共享的任务。随着计算机网络范围的不断扩展,最终建立其了覆盖全球的因特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每一位公民都认识到了计算机的存在,使计算机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从此,全球进入了网络化的新时代。

2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工程领域的运用

2.1对文献整理的帮助

过去的文献整理工作十分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通常是由整理人员对需要整理的文献先进行清点,编写一个清单,然后摄影人员按照清单的内容对资料进行缩微拍摄,最终归档。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在目前的文献整理工作中融入了很多高科技的元素,计算机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在20世纪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运用计算机整理文献的大致流程是:第一步先通过数据库软件对需要整理的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整合,记录在数据库当中;第二步将需要拍摄的内容录入到Word文档当中,形成一个拍摄清单,里面表明刊头等要素;第三步将文档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来。这三个步骤的完成都离不开计算机,同时因为人工智能代替的人力,减少了传统方法中出现差错的机会,使得整理工作更加精确和严密。在这一过程中,数据库发挥着主导作用。到了21世纪,计算机软件技术又出现了新的突破,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工作难度的增加,使最传统的办公软件已经无法应付,需要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软件来完成一些特殊的流程,减少人们的工作量,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微缩工程领域中,文献整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人们针对这工程领域一开发了专门的软件技术。上个世纪文献整理工作主要运用的是丹诚数据库,但是面对复杂庞大的数据,如果仅仅是需要进行一个胶片盒的盒标打印工作,都需要将该数据库当中每一条用的到的数据依次打开,然后再逐个进行复制粘贴到规定的文档当中,规范一个格式,最后再进行打印。如此一个小的任务,就需要进行很多次的复制粘贴,程序很复杂,同时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一种新的计算机软件便由此出现--marc-pro.exe。该应用程序是为了辅助数据库的工作而设计的,它能够使数据库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在文献整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文献整理工作的效率。

2.2对图像处理工作的帮助

目前无论是任何地点,都能够看到监控摄像头,视频监控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现象。视频监控强调视频的清晰度,才能够更好地为大众服务。随着出现的各种图像处理方法,图像的清晰度在不断地提高。而针对图像处理这一任务,出现了各种处理软件,并且随着人们对图像清晰度提出的新要求,这些软件也在不断的完善。

2.2.1常用的图像处理功能下面为大家分析一下在图像处理时候,对软件要求的几项功能。模糊图像清晰化功能。实际拍摄中,焦距、运动等对图像进行的影响,出现图像模糊化,运用处理软件使原本模糊的图像清晰。该项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消除噪声。很多视频拍摄完毕后,都会有很多干扰的声音,覆盖了我们需要的声音。利用自动增强的功能,能够使该图像所要反映的内容更加突出;同时还能够对图像进行锐化处理、将其锯齿消除。同时,由于很多监控设备像素不是很高,拍摄出来的画面在放大之后会出现一片马赛克的现象,可以运用软件将马赛克弱化。在拍摄物体的时候,如果该物体是背朝光源,就会出现拍摄出来的画面很暗,无法看清楚物体的原貌,这是就可以用明暗校正的功能来处理该图像;图像的重建功能。可以将拍摄的画面分为多个帧,将帧进行融合,然后将模糊的部分进行清晰化处理;如果图像中出现的人物面部不是很清晰,可以通过帧平均的方法,使人的五官变得更加清楚;对动态视频处理的功能。可以将拍摄中画面的亮度、明暗对比、噪声等问题进行处理;因为光线、监控机自身的原因,造成了拍摄的画面出现了失真的问题,可以通过还原图像的功能,使原本图像的颜色真实展现在人们眼中。

软件工程论文篇8

(一)模式创新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软件专业学生的课程量非常大,平均每学期要选近十门课,周学时在30小时以上,并且要完成多个程序设计项目,因此,他们无法将太多的时间花在英语口语课堂上。面对这一专业特点,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在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上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对症下药,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在口语学习上的被动局面。因此,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创新,就要针对软件专业课程设计的特点,利用有限的学时,强调系统性和高效率,排除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英语交流的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教的创新性要与学的积极性相结合

课堂教学方法对语言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认识到语法翻译法(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自然教学法(theNaturalApproach)[1]、情景教学法(theSituationalTeachingApproach)、交际法(theCommunicativeApproach)以及认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5]等流派的主张虽各有可取之处,却都有某些缺欠和局限,一些学者和教师采用了兼收并蓄法(theElectiveTeachingMethod)作为外语教学法。清华大学罗立胜教授为大学英语设计了综合教学模式(aComprehensiveTeachingModel),季佩英教授探讨了如何用兼收并蓄法来实施《综合教程》的课堂教学[7,8]。但无论何种方式,其“教”的创新性必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知识输出者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首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只有发挥自己的模式创新能力,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学习。

(三)教学手段的立体化要与规范化相结合

模式创新鼓励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立体化,但创新并不等于不要规范。模式创新不是信马由缰,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而是要积极探寻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尽管英语口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情境而变,因专业学科不同而不同,但无论怎样多样化、立体化,都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和共同特征。所谓将立体化与规范化紧密结合,就是要处理好“突破”与“遵循”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突破传统的、旧有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也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有教学计划,有业务流程,有效果考核。

二、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是国家教育部首批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该学院提出了“工程化、前沿化、国际化,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突出“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为了培养合格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学院为大二学生开设了一个学期《英语交流》课程。对此,学院围绕“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利用有限时间最有效地进行口语教学”开展了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一)主要特点

概括起来,同济大学软件学院《英语交流》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景创造《英语交流》上课前,学生进入教室后禁止使用汉语,而是开始朗读英语材料,或用英语交谈。上课后,首先由两名学生用英语报告新闻,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从而营造了语言交流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主讲教师随后引入当天的教学内容,介绍背景,或讲述情节,指出关键词汇和短语。通过师生问答,使学生了解当天要学习的文章内容(到此时学生手里还没有拿到学习材料)。这时教师开始逐句地讲述,学生则高声模仿。这一过程能有效帮助学生自行矫正语音语调,并且形成新的语言习惯。经过三到四遍的“学说话”,多数学生已能借助屏幕上的提示语完整地复述整篇短文,从而增大了其语言内存。接下来强调输出,主要采取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的方式,如复述故事(要求变换人称等)、就故事内容互相问答、扮演事件中角色或展开辩论等,以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每篇短文还附有十个相关的句子,其中很多句子都是有用的句型可供替换使用。此种方法设计融合了几种传统教学法的优点,通过学生严格地复述,将正确的语言材料输入记忆库,再活用这些语言素材,尽量正确而地道地表达思想。这是一种从极端操控(manipulation)到完全自主交流(communication)的过程。我们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创造”情景自由地表述,将所学融会贯通。

2.无书教学,增加内存以保证输出《英语交流》设计了一种独创的无书教学法(theBooklessApproach),上课时不发教材,学生犹如儿童学话,跟着老师逐句模仿,直到基本记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方面能有效校正学生的语言语调,另一方面迫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想等各种官能,经高强度的反复操练,通过记忆短文及相关句子,以及与场景相关联的语汇,来增加学生的内存储量,从而保证其有效的输出,即口头的顺畅表达。扩大内存、强化记忆的必要性早已在学术界得到专家的认同[10]。在教学中强调,英语句子往往是表达语义的最基本单位,所以这些句子也同短文一样,要求学生全部记住。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每次下课前预留几分钟,随机抽取学生就指定话题作简短发言,由教师点评,并计入平时成绩。此时,教师才发下当天所学的材料,供学生复习、熟记,并有专门老师负责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3.交互协作《英语交流》课堂特别强调互动,因为语言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通过人际互动发生的。互动包含了培养交际能力的一切要素[12]。教师应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创造仿真情景使学生参与互动,用标准的英语进行表达。在这点上有很多学者提出过很好的建议。《英语交流》课堂采用的问答、复述、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占比很大,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实践,学以致用,不断提高。

4.兴趣拓展《英语交流》的教材选用60篇短小简易的文章或故事,内容是人们常常谈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家庭,情感,健康,治安,灾害,天气,环保,交通,传媒等,文风口语化,便于诵读与记忆。由于长篇大论引人生厌,而艰涩的文体学生无法上口,即使耗时费力地勉强背下来也难以应用,因而在选材时既要注意让学生感兴趣,还要给他们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每篇配有10个相关句子,材料力求口语化,以便学生熟记句型,可以替换变通,灵活使用。每篇材料自成一页,便于课上分发。与此同时,还把短暂的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各种文化和学习活动中,包括每学期组织学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电影配音比赛或英语晚会、与国外留学生组队做专业项目开发等,以此校验教学效果,激发学习热情,营造语言应用环境。通过采用这些有效的手段,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5.360度考核教学评价及考核手段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的是促进“教”与“学”,保证教学的效果。《英语交流》课程的总成绩不由一次考试决定,而是由多项指标加权而得,包括出勤、平时成绩、背诵检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这些指标的设计核心是对英语交流能力的评价。学生报告新闻、演讲、课堂问答等均计入平时成绩,另外,课外活动的参加者和获奖者还可获得加分。在确定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形式时也考虑到充分展示学生的英语表现力。期中考试一般要求学生就自选题目作三至四分钟的演讲;期末考试采用的是一对一面试,学生即席朗读抽中的文章,并就文章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的考核形式在开学伊始即已向学生讲明,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受益。

(二)教学效果

《英语交流》课程开设至今,积累了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尤其在双语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方面,表现尤其明显。选修过《英语交流》课程的学生无论在英语交流能力上,还是在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上都显示了突出的优势。从近年学生《英语交流》课程的考核成绩统计情况来看,优良率稳步上升,中及率持续下降(详见图1),更多的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有多名学生还考取了由上海高校继续教育中心和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办公室颁发的英语中级口译证书和高级口译证书。一些学生参加重要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并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特等奖等奖项。建院至今,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与北欧、北美等十余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学院参与国际交换的学生达250人次之多。这些被派出的学生,对国外学习和生活环境适应得非常快,在项目沟通和团队协作方面受到对方高校和导师们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2012年学院教学质量考核中,《英语交流》课程在春、秋季两学期分别取得了第4名和第1名的好成绩。据统计,2006年至今13个学期,除2个学期没有相关统计数据外,其余11个学期学生评教成绩全部为优秀,且分数均在9.4分以上,其中1次10分,8次9.7分以上,可见《英语交流》课程教学已得到全院师生的高度认可。教学教改研究四、几点启示

1.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所需,引起某种创造动机,表现出创造的意向和愿望,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增强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者要深入了解教学实际,深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如软件工程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针对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破解难题,增强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加强教学模式创新,要不断培养创新思维。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使自己的思维具有独创性和前瞻性。如对于软件工程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要克服封闭的、陈旧的学科观念与教学观念,围绕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英语能力提高,采取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方法,从而促进教学向学生全方位开放,向未来开放。

软件工程论文篇9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事工资的管理势在必行。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计算机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而工资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工资计算、发放、核算的工作量很大,一般不允许出错,如果实行手工操作,每月发放工资须手工填制大量的表格,这就会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机进行工资发放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工资核算准确无误、快速输出,而且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工资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服务于财务部门其他方面的核算和财务处理,同时计算机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工资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所以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成为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事工资管理的基本。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完善,各个行业都在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手段,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企业体系无论是在行政职能、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优质服务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该企业运用现代化技术创造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工资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财务管理也是如此,由于企业职工人数较多,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各项工资条款的发放,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那么势必会给管理人员带来种种麻烦,因此类似工资管理系统之类的财务软件的开发势在必行。现在中国企业已进入"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管理"时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期的"混合管理"时代后,从九十年代末进入全面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新管理时的中国企业管理是面向市场,基于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模式,价值化,系统化,电脑化,国际化和普遍化管理的时代. 新管理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以建立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整合企业经营,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形成企业持久发展的"内功".越来越多的质优企业舍得在管理系统上投资的举动,足以说明这一趋势.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企业间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要求企业行动必须快捷,灵敏,在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人力已经很难完全达到要求,必须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主要内容:支持企业实现规范化的管理,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业务,包括新员工加入时认识档案的建立,老员工转出、辞职、退休等。目标:实现企业员工工资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06-03-10---2006-03-16收集所需资料2006-04-02---2006-04-16完成系统需求分析, 对人事查询管理,人事维护管理,工资查询管理,工资维护管理,等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进行确定。2006-04-17---2006-04-25对数据库表结构进行设计,将表结构导入数据库。并对论文进行初步构思、编写。2006-04-17---2006-05-05继续完成功能模块的代码编写。2006-05-05---2006-05-23设计测试实例,对系统进行测试,找出缺陷,进行完善。2006-05-24---2006-06-15完成毕业论文的编写工作。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0 年 月 日

软件工程论文篇10

[关键词]软件工程;无缝培养模式;IT培训机构

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困惑

从近几年软件类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到机关、科研和部队等事业单位就业的越来越少,今后大多数软件类本科生将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现状是:一方面大量的这类本科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着急,另一方面,众多IT企业又在为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发愁,这种就业难和选才难并存的怪现象困惑着各高校的IT教育工作者,也困扰和影响着我国IT产业的发展。

问题出在那里?显然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一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差;另一方面校企实质性的合作未能开展(因为现在的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便录用后,往往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独立承担技术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缝隙,无法直接对接,学生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企业再培训期)才能上岗。近几年,针对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我们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类专业本科生无缝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不同,它不是直接与用人企业开展合作,而是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集中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零适应期的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实现学校与IT软件企业的无缝对接。这样拓宽了高校软件类本科生的就业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开展的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所谓合作教育(Co-OpEduca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世界43个国家的1500所大学中实施,包括美国1000所的20万本科学生,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合作教育是一种非常严谨和严格的产学合作办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轮流在学校学习和在产业实践;在产业实践期间顶岗工作、有报酬,学生毕业前已积累较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受到产业界的欢迎。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但是由于受经费、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当今的中国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普通高校教学体制也不允许与企业合作办学。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的目的。然而以就业为导向,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零适应期软件类本科生的无缝培养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三、国内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到IT软件企业发放问卷、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目前国内高端软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设置、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历时二个多月的调查。

1.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未来3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高端软件人才的缺口。IT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3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懂管理的IT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白;第三类是熟练程序员。其中,一高一低两头的人才较缺。

另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信息提供:中国软件还缺人才1000万人,如果以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培训培养30万毕业生的规模计算,也需用30多年。

2.软件人才的岗位设置和对素质和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如:多媒体设计工程师、网络系统管理员、网络构建工程师、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工程师、WEB应用程序员、平面设计师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要求能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胜任数据库服务器管理与应用工作。获取Oracle数据库管理或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或WindowsXP应用认证。而网络系统管理员要求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获取Window2000Server或TurboLinux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因此,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岗位划分为以下几个就业岗位群:软件开发与应用(含可视化编程、WEB应用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计算机办公应用),网络系统管理与构建(含网络构建、网络系统管理),多媒体设计与应用(含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平面设计)。

调查发现,几年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仍是持续上升的,虽然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但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对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四、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特点和运行机制

所谓无缝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实施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企业化项目实训合作,而不是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达到零距离就业。IT教育培训机构与校方的合作方式简单、切实可行,实训项目和教师由培训机构提供,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利用学校机房进行培训,也可以外出到培训机构所在地去进行培训;另外,实训项目都是面向企业实际的企业化实战项目,教师也都具有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所以无缝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企业化环境、便于操作、费用少、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

这几年我们与中国软件国际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有限公司(ATA)、广州达内教育科技公司等多家IT培训机构进行了有效合作,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也积累了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在合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我们采取:一是让机构开展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请进来。

二是走出去,我们派出青年教师到上海和广州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与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面向省属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

1.方案实施的原则(1)基于无缝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强调的不是与用人企业的合作,而是与IT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在企业环境中通过项目实战,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培养零适应期的计算机高端应用人才。

(3)充分利用IT培训机构与众多企业广泛的联系,以及这些企业对这些IT培训机构所培训学生能力的认可,搭建校企之间的桥梁,填补校企之间的缝隙。

(4)学生自愿参加培训,由IT培训机构负责将其培训后的学生直接推荐到相关企业就业。

2.方案的组成和内容。实施方案由学习学期和实习实训学期两部分组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学期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在教务及时间上的安排,实习实训学期实训内容、合作方式、学生组织及保障机制的安排,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等。在制定方案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

3.方案实施的保障与管理。要使方案能得到真正实施,就必须要有稳定、可靠并且切实可行地保障与管理措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如:教务、实验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经费、就业统计等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在实际运作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方案的实施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方案在具体实施中的监督和管理也很重要,如: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有无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无困难?能否接受?教师教学的质量如何?学院对在外地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方案实施后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及跟踪等。

就政府层面来讲,应从政策和财力上大力支持和鼓励IT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面向本科毕业生的实习期和实训,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之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方面上海市政府、广州市政府和深圳特区做得较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如:广州市政府规定凡是经培训后在广州市内IT企业就业,且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将减免培训费40%-60%,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就IT培训机构来讲,要保障方案的实施就应更加注重后期就业的问题。上一届毕业生经培训后就业率越高,对后一届毕业生的影响就越大,等于为后一届学生做了一个活广告,那么后续参加实训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培训机构本身也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五、开展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些年来,一方面我们与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中信软件教育公司等机构开展了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把两周的教学生产实习交给IT教育机构,由他们派来师资,带来设备和项目,使用我们学院的机房让学生实习,学生通过初步尝试带项目的实习,往往会对这种实际项目的操作开发产生强烈的兴趣,自愿做出进一步到对方公司培训3-4个月的决定,从而在毕业前已具有相当地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二是我们派出了4位青年教师到培训机构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

师资,为以后实习节约资源,也降低了学生实习成本。三是与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我们与其中5家机构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协议,由对方每年定量保证我院经项目实训后的毕业生就业。今年还开展了校外集中培训、3+2模式(校内3个月,到公司2个月)实习及后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到目前为止,前后已有4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了实习实训。目前已有372人就业,其中有不少就职于IBM、中软国际、中兴通讯、广东电信等大型IT企业,月薪平均达到3000元,就业率达到93%。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六、几点思考

目前,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和就业教育力度。为此,我们一直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对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如:我校),能否将部分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本科教育的专业?修订原有的泛而不精、万金油式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应用型(无缝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目前我们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在模式、机制和信用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不断完善。

如:培训机构本身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稳定和延续性等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在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和就业形势下,同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高端计算机人才,这种无缝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成效是显着的。通过项目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等问题,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校可共享IT培训机构的就业资源;也降低了学校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寻找就业职位的成本,减轻了学校的就业负担和就业压力,因而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如:贫困学生难以负担实训经费、学生就业后所欠培训费分期还款是否守信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津民,管银枝.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9,(36)[2]李月,赵为.开拓思路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做好保障[OL].新华网,2008.

[3]肖淑珍.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要有市场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