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2:27:38

内外科

内外科范文篇1

关键词:科学城;政策创新;策略监管

目前,对于科学城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围绕国外科学城发展的成功模式、企业创新力及其影响因素、创新空间更新与提升策略、科技创新力提升等开展研究。二是治理政策研究。针对政府与协会合作治理模式、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等展开研究。三是市场监管举措研究。围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稳步推进“接诉即办”的方式方法、包容创新审慎监管方式、“沙盒监管”机制等开展研究。四是其他相关研究,如财政税收、融资投资、区域规划、上市公司等相关政策、方法、模式和路径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科学城、科创中心创新政策举措的基础上,为中关村加强市场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国外科学城及科创中心发展现状

分析总结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知名科学城在市场监管领域的各项创新举措,可为我国科学城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美国硅谷科创中心

硅谷是美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发源地之一。在推动发展方面,其主要做法如下:1.构建“轻管理、重服务”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政府职能逐步从管理向服务倾斜,同时鼓励企业创新、促进人才流动等。2.扶持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有助于更好地对创新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前沿科技创新,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3.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转让。当地政府重视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转让制度,充分保护产学研相关机构的知识产权。同时,依托上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知识产权所有者开展技术转让,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

(二)德国慕尼黑科技园

德国慕尼黑科技园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开发,鼓励高科技领域的创业发展,主要措施如下:1.政府直接参与科技园建设。首先,政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逐步提升科技园管理水平;其次,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低租金、少税率等,吸引相关高科技企业进驻园区;再次,颁布行政命令,如明确要求由政府投资的高校必须同企业开展合作。2.构建完备的科技园服务体系。由政府和当地商会共同成立招商中心,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科学园区不定期组织会议和展览,协助企业开展集中采购。服务机构通过多元化措施和服务,降低园区内企业运营成本,推动企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政府主导孵化器建设。孵化器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直接参与相关建设,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园区建设和企业服务提供政策支持。①

(三)日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是日本科学研究中心。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科学园区,其实践经验值得借鉴:1.推出一站式创业扶持服务。当地政府于2014年扶持创业的专门计划,并利用工商业组织、政策金融机构、产业研究机构、知名院校等多方资源,构建了创业扶持网络体系,具体包括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举办创新创业讲堂、推广共享办公模式等。②2.完善闭环扶持政策体系。《筑波市创业促进战略(2018—2022年)》明确了促进创业的24项举措,构建了覆盖创业全流程、较为完备的扶持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为确保各项举措落实到位,还专门研究制定了步骤清晰、任务明确的实施计划表。3.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政府主导成立筑波全球创新推进机构(TGI),旨在促进前沿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主要包括立项选题、基础研究、中试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等。此外,TGI牵头建设了科研人才、科研设施设备等研发资源共享平台。

(四)国外经验总结

这些发达国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不断优化政府职能,发挥好市场、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政府更多扮演服务的角色,其中的共性经验可归纳总结如下:1.提升政府服务职能。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促使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协调互补、统筹发展;实施规范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科创中心内的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联合多方牵头成立市场服务机构,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落地。2.构建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体系也称为创新服务网络。该体系的主体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以及第三方机构,为科创园区提供完善、专业的服务。硅谷、慕尼黑、筑波的科技园均设立了相关服务机构,不同的创新服务主体能够优势互补、彼此协作,共同推进创新活动的开展。3.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至关重要。世界各国科技园区十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一般都会设立专业化机构,同时制定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保护与激励制度。

二、国内科学城的主要做法

研究发现,国内各地科学城建设过程中,鲜有专门从市场监管角度为科学城量身定制专属政策的做法。通过对国内科学城发展水平较高、所在地治理水平良好的几个城市进行对比研究,其市场监管领域的经验如下:

(一)提升服务效能

科学城建设离不开“放管服”改革,各地在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信用体系、实现区域协同等多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1.优化营商环境。如深圳市率先实施了“开办企业一窗通”“企业简易注销一窗通”“个体工商户登记‘秒批’”等服务,提高了企业注册登记、办证效率;上海浦东、广州南沙、郑州等地分别试点了“证照分离”改革、“告知承诺制”、“无证明自贸区”、“就近办”等,大幅简化了程序,压缩许可时限。2.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如重庆市为大力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构建了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部门等多方参与的企业信用联动机制,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开展守信激励创新,拓宽应用场景。3.强化区域协同。如川渝两地创新推出营业执照异地“互办互发、立等可取”;上海、苏州、杭州、合肥等9个长三角重点城市率先开展营业执照异地办理。

(二)实施智慧监管

随着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智慧监管主要集中于打造综合性智慧监管平台或构建专项智慧监管平台系统。1.综合性的监管服务平台。深圳通过“大数据分析+大屏幕显示”监管方式,实现了“1+11(辖区)+N(直属单位)+78(监管所)”四级监管联动;上海构建嵌入“一网通办”入口,涵盖监管主体业务信息、智能风险预警、效能预估评价、综合执法等九大核心功能,实现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监管。2.专项智慧监管平台系统。主要针对某一领域智慧监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如开发智慧电梯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探索新型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如海淀区在食药安全领域实施“阳光工程”,在特种设备安全领域推进电梯物联网项目。

(三)推动质量提升

1.强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建设。如深圳市建设电动汽车、车联网、环保产品、分布式光伏发电、电子电器产品、仿制药等一系列质量检测中心和标准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浦东创建了公共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示范区,并结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RCEP),为东南亚国家跨境贸易提供NQI相关服务。2.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上海市多部门联合制定质量提升相关行动计划,形成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人居质量等方面“1+62”质量提升政策措施体系;北京海淀区启动了“企业质量提升伙伴计划”。3.营造质量共治良好氛围。上海市以“中国品牌日”活动为契机,设立“上海品牌”认证体验区,开展“上海品牌”认证宣传活动,讲好上海品牌故事;厦门围绕“质量月”积极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训、质量标杆企业交流、政策解读等80余项主题活动。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出台了《关于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方案》,围绕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高新技术领域等,联合公检法力量,整治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侵权行为;依托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强化对跨境电商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满足不同市场主体创新需求。2.筹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加快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积极筹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快专利审查和确权,促进发明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为产业发展奠定技术创新优势。当前全国在建和已运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量已达52家,建成后将改变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困境。3.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如杭州针对未来科学城企业注重研发的特点,通过价值评估,允许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有价证券予以抵押和融资,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可交易、可抵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加强监管与执法

科学城的建设需要树立“制度+技术”的新理念,加强综合执法和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能。1.加强特种设备监管。如温州开发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构建“1+1+N”模式,实现数据交互、分析和共享,实现监管效能提升;推进电梯物联网建设,对8万多台电梯实施智能化改造。2.加强商事信用监管。通过利用信用数据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级分类,实行差异化管理。如深圳通过对231家企业进行风险分级评估,对商事主体信用信息接入智慧管理系统,完成220多万次“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识别出近1万多家“空壳公司”。3.打造移动综合执法智慧终端。运用AI、5G、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发挥智慧执法平台的科技优势,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于案件、取证、数据等实行协同联动,实现系统综合执法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扁平化,打造执法办案智慧终端。

三、对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启示

科学城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创新要素聚集、服务体系创新、新兴产业涌现,实现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其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借鉴国内外科学城发展经验,对中关村科学城市场监管的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对各项审批职能制定准入细则,采取“告知承诺制”“备案制”“先照后证”等措施,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如试点散装食品(不含熟食)采取告知承诺制。探索以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服务模式创新,在海淀城市大脑建设基础上,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深化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做好咨询服务、企业建档、线上办理、优化政府决策等内容。实施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实现执照、印章、发票“三大件”电子化模式全覆盖。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空间资源优化服务,为实现企业注册“一址多照”提供有力支撑。

(二)巩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夯实大质量工作格局,布局生物医药、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高精尖前沿领域,以NQI“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抓手,把NQI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利用中国质量奖、中关村质量奖等奖项申报的契机,树立一批质量标杆,营造科学城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设立“NQI”重点专项,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NQI科技攻关。

(三)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推动企业追溯系统与监管部门平台对接,强化抽检检测力度,完善食品安全企业分类分级监管,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强食药安全监管。在特种设备安全领域,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产品溯源体系,打造集智慧监管、智慧检测、智慧服务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平台,对质量、安全、管理实施动态风险监管。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内外科范文篇2

一、形势与现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能否在重大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已经成为维护国家主权、保障经济安全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所在。

**期间,我省的对外科技合作坚持为科技进步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技经结合、技贸结合,做好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推出技术和产品的工作。通过与国内外开展合作研究开发,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来源,做好技术储备。目前,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格局已初步形成。

合作与交流的范围不断拓宽。国际方面,我省已同世界上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官方或民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期间,全省共派出科技人员11600人次,赴国外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邀请来华的国外专家学者共13100人次;在我省举办学术会议和科技展览会共165个;专家学者在国际会议上2500多篇;共执行对外科技合作项目260项。组建了中俄合作巨化氟化工研究所、中德合作能源与环境研究所、中日合作竹子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所等中外合作、合资研究开发机构。国内唯一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外科技合作园--**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正式开园,科技部称之为中俄科技合作的突破,被誉为中俄科技合作的典范,得到了李岚清同志的批示肯定。巨化与俄罗斯的成功合作,带动了我省与俄罗斯的全面科技合作。国内方面,**期间,省政府相继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等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目前,全省已有5000多家企业与全国5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引进技术、人才、资金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杭州高新区和11个省级高新园区内共有中外合资企业243家,引进外资5.2亿美元。杭州、宁波留学人员创业园被列为部级试点,宁波国际软件园已成为部级软件产业基地。

技经、技贸结合力度逐步加大。**期间,我省通过技术交流、示范、产品展示等手段,大力促进技术与产品出口。以省属科研院所为例,**期间,技术产品出口就达7000万美元以上。其中省化工院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居全国省级科研院所第1位。省农科院、省能源所执行的种桑养蚕技术援助项目和援非"阳光发电项目",受到受援国和我驻外使领馆的热烈欢迎和好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2000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6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8.1%。

对外科技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不平衡,重点不够突出;对外科技合作经费投入不足;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人才缺乏,对外科技合作水平不高,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省对外科技合作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我省科技强省、经济强省建设总目标,以大企业和大院大所为重点,以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为追求,按照"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和"保护知识产权合法权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科技对外开放,组织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实现国内外科技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合作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以技术跨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为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把握以下原则:

1.引进创新,跨越发展。坚持引进与自我创新相结合,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引进对行业和区域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2.突出重点,方式多样。在合作国别上,突出与俄罗斯、欧美等科技大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在合作载体上,充分发挥高新开发区(园区)、中外科技合作园、留学生创业园、大企业、大院大所的作用;在合作方式上,力求机制灵活、形式多样、讲究实效。

3.目标明确,综合集成。以我省科技经济发展战略为目标,省、市、县联动,紧密结合各项科技计划,集中资源,集成经费,支持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重要影响的对外合作项目,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作为战略重点。

4.以我为主,平等互利。根据我省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主动地选择并参与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利用各种合作渠道,在合作中按照WTO规则,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守国内外合作惯例。

5.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府协调管理,统筹规划,着力办好网上技术市场,优化省内外、国内外的科技资源配置。采取官民并举,产学研结合等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企事业单位为对外合作主体,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对外科技合作。

三、目标与任务

(一)对外科技合作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年我省对外科技合作的综合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通过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为我省实行科技与经济跨跃式发展,建设科技强省、经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预期目标是:

1.国内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活跃,科技合作项目成效显著。着重抓好重大项目的实施,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成果,力争30%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150项以上,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2.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应用类研究开发和具有生产前景的项目在省外合作项目中的比重达到70-80%。以企业为主承担的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达到总项目数的80%左右。从国内外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力争获得专利5000项,其中发明专利400项。到**年,国际科技合作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00亿,其中对俄合作部分达40亿元。

3.引进国内外智力步伐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期间,扶持30家以上与国内外合作的、建于国内或国外的合作、合资研究开发机构。帮助支持留学人员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立创业和孵化基地,力争有3-5家被列为部级的留学生创业园示范基地,同时建立一批省级留学生创业园。积极扶持创建中外科技合作园,其中对俄合作要形成以**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为龙头的"一园多点"格局,在各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对俄合作基地(项目)。

4.技经贸结合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加。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兴贸",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使我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均增长20%,至**年比重力争达到18%。

(二)对外科技合作的任务

1.加大合作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编制好对外科技合作计划,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对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有显示度的重大项目,搞好项目的"主动设计"。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要向应用开发类尤其是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倾斜、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向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倾斜。引导并帮助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工作中增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合作交流所取得的经费占科研总经费的比重。通过对外合作,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成果,引进一批促进我省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技术,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经营复合型人才,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及资金。做好与中科院等国内一批大院、大所、著名、高校和大型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人才交流、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共建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以及在浙建立分支机构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对方在人才、信息、成果和科研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为我所用。我省的各类科技计划都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逐步推行和完善重大科技项目向国内招标的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向国外招标的项目管理体制,以组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攻关能力。我省的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开发机构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加强人才、技术的相互交流,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鼓励各地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单位开展人员相互挂职锻炼活动,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人才,拓展合作交流渠道。继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从省外引进两院院士及学科带头人到我省任职、兼职,充实高层次科技队伍,建设人才高地。

2.注重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作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战略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走向世界,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应用类研究开发和具有生产前景的项目在对外合作项目中的比重。着力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要成为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利用那里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海外华人智力资源、高水平科技成果和研发机构参与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和扶持一批留学生创业园,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浙创新创业。推进我省高新技术园区探索与国外科技工业园区的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当地合作创办中外科技合作园。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吸引省外科研人员到我省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生产,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多种形式,引进省外的高新技术到我省实施转化,形成产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科技兴海示范区都要采取对外开放的有力措施,加快人才、技术、企业、资金的引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规模。

3.技经、技贸结合,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对外科技合作的优势,进一步做好"三引"、"两推"工作。加大力度,组织高校、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产品展示、技术示范、贸易洽谈等活动,大力推动和促进技术与产品出口。对外科技合作工作要与落?quot;科技兴贸"战略紧密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走出去",到国外和省外独立或合作创办研究开发机构,利用发达国家和外省市的市场环境进行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出口份额。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国外、省外独资或合资兴办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扩大我省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的国内外市场规模。以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合作开发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施技术出口与开发国外资源、市场并重的新战略。通过全省各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期间,使我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科技系统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类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交流展览活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积极探索与外省、市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打破地域分割,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科技进步。

4.发挥我省优势,扩大对港、澳、台的科技与技贸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与技贸合作,不仅对我省与这些地区的科技与经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港、澳、台地区有充裕的资金、良好的基础设施、广泛的对外市场联系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等优势,我省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一定的科技积累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双方可以在合作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展览、学术会议、共办科技型企业等方面携手合作,实行资源、信息、资金、产业结构和科技开发的优势互补。要让更多的港、澳、台科技人员、企业家加深对我省的了解,积极参与我省的科技、经济建设。

5.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按照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以?quot;**西部开发科技规划精神,以科技合作、对口帮扶、技术经济合作等为切入点,发挥我省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推动我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高新园区以市场为导向,在互利互惠原则的基础上与西部地区开展技术、经济合作。开展科技对口帮扶工作,依托国家和省有关科技计划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西部贫困地区提供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关键技术。发挥我省的人才、技术、经济优势,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采取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合作开发、合作合资生产、共建特色产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大合作力度,双赢互利、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工作的领导

组织科技行政部门和科技系统人员认真学习同志关于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的国际、国内大背景,深刻认识对外科技合作对于落实科教兴省战略,提高我省科技、经济竞争力,实现科技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对外科技合作的领导,切实做好宏观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真正把对外科技合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大胆探索,深化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外科技合作工作运作体制**期间有条件的科技行政部门都要明确对外科技合作的内设职能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抓好一批对外科技合作项目

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首次单列了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并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资金。我省也已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资金。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应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争取政府支持,加大对对外科技合作投入力度,着力抓好一批对本地经济、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同时,完善对外科技合作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创办网上技术市场,优化对外科技合作环境

在我国加入WTO后的大开放环境下,要深入探讨符合我省实际的对外科技合作方式和机制,深入研究政府和企业如何共同参与对外科技合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按照"统一规划、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共同推进"的原则,**期间要重点办好**网上技术市场,并力求形成特色,创出品牌,成为对外科技合作的主渠道。要加快培育和繁荣技术市场,加强软硬件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管理规范、交易活跃、常设技术市场和网上技术市场有机结合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为国内外技术成果交易,组合国内外科技资源,创造良好条件。各级科技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完善吸引海内外华人专业人才来浙创业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官民并举,协同配合,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技人才库、科技合作项目库、项目评审专家库等。要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的基础上,组织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企业、高新园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形成面向国内外的科技交流合作网络。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对外科技合作能力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成为对外科技合作的基地,为全省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提供有力的支撑。要通过风险投资、信用担保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同时进一步完善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行期权、期股制度,加大激励力度,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家来我省创业。

(四)培养人才,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干部队伍的建设

对外科技合作事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能力强、勇于开拓进取的高素质对外科技合作干部队伍。鼓励和支持知识更新,加强上岗和在岗培训,为业余自学、进修、攻读学位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人员结构、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在**期间,要拟订干部培养规划,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举办国内培训班、专业讲座、选送赴国外专项培训、推荐派驻国外使领馆等方式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逐步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与激励机制,鼓励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为对外科技合作建功立业。要充分发挥国内的**籍人才作用,要建立一批在中科院、工程院、大院大所、著名高校和著名企业中工作的**籍人才库,通过建立各种联谊会等社团组织和邀请来我省考察、调研、兼职等形式,鼓励他们为我省开展国内科技合作牵线搭桥,作出贡献。

内外科范文篇3

第一条增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意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内陆省份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把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宣传,提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和全社会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营造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条明确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战略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效率和水平,努力实现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能力大幅提升,合作与交流机制更加完善,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突破。

第三条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在各市、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可以设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中小企业可以设立专管人员。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关部门间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协调机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指导。

第四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人才信息库。鼓励用人单位采取高薪聘用、兼职、技术入股、合作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加大省筹资金资助中青年优秀科技人员出国留学的力度,对回国留学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创业活动,省相关科技计划予以优先支持。完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人员、翻译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建设一支懂技术、懂法律、懂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和外交礼仪的高素质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

第五条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合作与交流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广泛联系,有针对性地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产品交易和专题论坛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省内有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六条建立重大项目推荐和论证审查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围绕*省产业发展目标,把握对外科技合作战略重点,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遴选我省急需实施对外合作的项目,编制对外科技合作计划指南和推荐实施目录,引导和鼓励先进技术向我省的转移。各类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重大项目立项前,应当由本级对外科技合作交流行政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避免重复引进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率。对我方的核心技术进行保密审查和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第七条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导向,每年遴选实施80项左右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力争将其纳入双边、多边政府合作协议,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协同解决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提高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八条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优势企业为依托,建设3-5个部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8-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

第九条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胜使企业拓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空间,采取课题招标、委托研发、设立海内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战略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十条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各市、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本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各级财政对本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其它国家(地区)设立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有效利用国外各类科技合作资金。建立政府和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担保机制,对列入我省重大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推荐实施目录的社会借贷担保项目,符合条件的,比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有关规定给予倾斜和优惠政策。通过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引导、鼓励和带动社会各界大幅提高对外科技合作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对外科技合作投入体系。

内外科范文篇4

第一条增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意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内陆省份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把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宣传,提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和全社会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营造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条明确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战略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效率和水平,努力实现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能力大幅提升,合作与交流机制更加完善,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突破。

第三条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在各市、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可以设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中小企业可以设立专管人员。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关部门间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协调机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指导。

第四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人才信息库。鼓励用人单位采取高薪聘用、兼职、技术入股、合作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加大省筹资金资助中青年优秀科技人员出国留学的力度,对回国留学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创业活动,省相关科技计划予以优先支持。完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人员、翻译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建设一支懂技术、懂法律、懂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和外交礼仪的高素质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

第五条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合作与交流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广泛联系,有针对性地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产品交易和专题论坛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省内有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六条建立重大项目推荐和论证审查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围绕*省产业发展目标,把握对外科技合作战略重点,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遴选我省急需实施对外合作的项目,编制对外科技合作计划指南和推荐实施目录,引导和鼓励先进技术向我省的转移。各类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重大项目立项前,应当由本级对外科技合作交流行政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避免重复引进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率。对我方的核心技术进行保密审查和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第七条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导向,每年遴选实施80项左右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力争将其纳入双边、多边政府合作协议,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协同解决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提高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八条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优势企业为依托,建设3-5个部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8-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

第九条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胜使企业拓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空间,采取课题招标、委托研发、设立海内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战略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十条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各市、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本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各级财政对本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其它国家(地区)设立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有效利用国外各类科技合作资金。建立政府和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担保机制,对列入我省重大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推荐实施目录的社会借贷担保项目,符合条件的,比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有关规定给予倾斜和优惠政策。通过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投入,引导、鼓励和带动社会各界大幅提高对外科技合作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对外科技合作投入体系。

内外科范文篇5

1.1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由于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震、台风、寒潮、泥石流、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与日俱增。自然灾害常伴有人员的伤亡,有大量急性创面需要处理[4]。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矛盾也进入凸显多发时期。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群体性事件却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另外,境内外敌对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他们打着“民主”、“宗教”、“人权”等旗号,在境内外实施了一系列恐怖破坏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强化暴力恐怖工作,已成为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在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均涉及创面处理工作。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具有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机理复杂及新伤型、新伤类增多的特点。提高创面疾病的治疗水平和能力对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为适应当今社会对创面疾病治疗的需求,医护人员有必要接受系统的创面外科学教育。

1.2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是解决创面疾病

复杂病情的必然要求导致创面疾病的病因复杂,外伤、烧伤、感染、手术、内分泌代谢疾病、血管疾病、放射线、药物、高原或海域环境等均可导致创面疾病。导致创面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如糖尿病足溃疡是慢性进行性血管神经病变,涉及血管、神经、肌腱、骨骼等部位,常伴有感染;而放射性损伤创面难愈则与放射损伤造血功能,导致炎细胞、组织修复细胞功能受损有关。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也极复杂,慢性创面常合并感染[5],细菌构成生物膜会明显抑制创面上皮的再生,延缓创面愈合。老年人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的功能下降,能量代谢紊乱等均影响创面正常愈合。为了应对创面疾病的复杂病情,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创面外科学教育。

1.3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是适应医疗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在进行的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改的重要内容。有资料表明,需住院治疗的严重创面疾病患者约20%,而约80%左右的创面疾病患者因创面小、损伤轻,通常在社区或县以下医院就诊[3]。基层医院开展创面疾病治疗工作能够极大方便患者就医,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有效地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难题。我国地区间医疗水平差异较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必须进行系统的创面外科学教育,使广大创面疾病患者受益。

2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有一批从事创面治疗的医护人员。我国烧伤外科治疗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创面处理在烧伤外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烧伤外科医师具备处理复杂创面的能力。多家医院具有采用各种手术修复创面的技术。近年来,国内许多医疗机构成立了治疗创面疾病的科室,多称为创面治疗中心或伤口治疗中心。有的由烧伤整形科扩展功能而来,有的系新建的综合性专业治疗中心,还有的采取以专科医师为中心、多学科合作模式[6]。这些医护人员经过适当培训,能够胜任创面外科学的教学培训工作。有创面疾病基础研究成果。目前创面疾病的基础研究开展较为广泛,对创面愈合机制、创面延迟愈合的分子机制、病理生理机制、组织灌注不良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菌负荷感染和坏死组织存留、细菌衰老、细菌生物膜等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新学说如糖尿病创面难愈机制的微环境污染学说、创面床准备理论等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为创面外科学打造了坚实的理论基础。•451•创面疾病诊断方法不断进步。随着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诊断手段应用于创面疾病的病因诊断,创面面积和深度的数字化测定、创面组织氧供检测、创面压力和张力测定等方法用于创面的评估和分级,创面微生物快速检测用于创面感染诊断,创面疾病的诊断方法已较为完善。创面疾病治疗手段较为丰富。创面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并趋于成熟。促进创面愈合的各种治疗方法,如创面应用新型敷料、生长因子、组织工程皮肤、酶学清创、负压治疗技术、高压氧治疗、激光、电、磁等辅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除了传统的皮肤组织移植手术外,血管外科手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也已在临床开展。有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有了丰富基础理论、诊断和治疗手段,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已成为可能。

3建立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思考

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国家教育部门要制定全国各段、各层次人员的教学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并对受教育者分层次实施,突出重点。以医学高等教育为基础,以医学继续教育为重点,同时普及居民的创面疾病基本知识。创面外科学高等教育。创面外科学教育应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各学制外科学的常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医学生对创面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外科学教材的总论部分应增设《创面外科学》一章;护理专业本科生也可在外科学护理中增设相关章节;应积极培养创面外科学的硕士或博士等高级专业人才;可先在烧伤外科、创伤外科专业中培养创面外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条件成熟后,积极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设立外科学(创面外科)学科,独立培养专业人才。创伤、烧伤外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应纳入相关内容。医学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创面外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中选取有一定基础、热爱创面外科的人员,经过必要的教师资格培训后充实到这一学科的师资队伍中。也可通过国际交流平台,采取出国培训、从国外聘请相关专家来我国进行授课等方式加快培养骨干队伍。聘用优秀的本专业专家教授担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形成培养研究生的教师队伍。创面外科学继续教育。在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应把在职医护人员的创面外科学继续教育作为重点,以满足临床工作的迫切需要。条件成熟的创面治疗中心可设立继续教育基地,接受各类医护人员进修培训。要充分考虑不同背景医护人员的学历和临床实践经历上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培训要注重实用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7]。要重视本专业医护人员的知识更新。可以在专业学会组织下,通过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班形式,介绍国内外创面外科学进展和创面诊疗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专业杂志可开设创面外科学专栏,为创面外科学的普及、交流、提高提供场所。应重视互联网这一继续教育途径,开设专业网站,以利于边缘地区和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学习[8]。

内外科范文篇6

1.1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由于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震、台风、寒潮、泥石流、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与日俱增。自然灾害常伴有人员的伤亡,有大量急性创面需要处理[4]。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矛盾也进入凸显多发时期。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群体性事件却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另外,境内外敌对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他们打着“民主”、“宗教”、“人权”等旗号,在境内外实施了一系列恐怖破坏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强化暴力恐怖工作,已成为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在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均涉及创面处理工作。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具有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机理复杂及新伤型、新伤类增多的特点。提高创面疾病的治疗水平和能力对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为适应当今社会对创面疾病治疗的需求,医护人员有必要接受系统的创面外科学教育。

1.2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是解决创面疾病

复杂病情的必然要求导致创面疾病的病因复杂,外伤、烧伤、感染、手术、内分泌代谢疾病、血管疾病、放射线、药物、高原或海域环境等均可导致创面疾病。导致创面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如糖尿病足溃疡是慢性进行性血管神经病变,涉及血管、神经、肌腱、骨骼等部位,常伴有感染;而放射性损伤创面难愈则与放射损伤造血功能,导致炎细胞、组织修复细胞功能受损有关。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也极复杂,慢性创面常合并感染[5],细菌构成生物膜会明显抑制创面上皮的再生,延缓创面愈合。老年人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的功能下降,能量代谢紊乱等均影响创面正常愈合。为了应对创面疾病的复杂病情,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创面外科学教育。

1.3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是适应医疗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在进行的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改的重要内容。有资料表明,需住院治疗的严重创面疾病患者约20%,而约80%左右的创面疾病患者因创面小、损伤轻,通常在社区或县以下医院就诊[3]。基层医院开展创面疾病治疗工作能够极大方便患者就医,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有效地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难题。我国地区间医疗水平差异较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必须进行系统的创面外科学教育,使广大创面疾病患者受益。

2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有一批从事创面治疗的医护人员。我国烧伤外科治疗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创面处理在烧伤外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烧伤外科医师具备处理复杂创面的能力。多家医院具有采用各种手术修复创面的技术。近年来,国内许多医疗机构成立了治疗创面疾病的科室,多称为创面治疗中心或伤口治疗中心。有的由烧伤整形科扩展功能而来,有的系新建的综合性专业治疗中心,还有的采取以专科医师为中心、多学科合作模式[6]。这些医护人员经过适当培训,能够胜任创面外科学的教学培训工作。有创面疾病基础研究成果。目前创面疾病的基础研究开展较为广泛,对创面愈合机制、创面延迟愈合的分子机制、病理生理机制、组织灌注不良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菌负荷感染和坏死组织存留、细菌衰老、细菌生物膜等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新学说如糖尿病创面难愈机制的微环境污染学说、创面床准备理论等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为创面外科学打造了坚实的理论基础。•451•创面疾病诊断方法不断进步。随着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诊断手段应用于创面疾病的病因诊断,创面面积和深度的数字化测定、创面组织氧供检测、创面压力和张力测定等方法用于创面的评估和分级,创面微生物快速检测用于创面感染诊断,创面疾病的诊断方法已较为完善。创面疾病治疗手段较为丰富。创面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并趋于成熟。促进创面愈合的各种治疗方法,如创面应用新型敷料、生长因子、组织工程皮肤、酶学清创、负压治疗技术、高压氧治疗、激光、电、磁等辅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除了传统的皮肤组织移植手术外,血管外科手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也已在临床开展。有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有了丰富基础理论、诊断和治疗手段,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已成为可能。

3建立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思考

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国家教育部门要制定全国各段、各层次人员的教学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并对受教育者分层次实施,突出重点。以医学高等教育为基础,以医学继续教育为重点,同时普及居民的创面疾病基本知识。创面外科学高等教育。创面外科学教育应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各学制外科学的常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医学生对创面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外科学教材的总论部分应增设《创面外科学》一章;护理专业本科生也可在外科学护理中增设相关章节;应积极培养创面外科学的硕士或博士等高级专业人才;可先在烧伤外科、创伤外科专业中培养创面外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条件成熟后,积极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设立外科学(创面外科)学科,独立培养专业人才。创伤、烧伤外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应纳入相关内容。医学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创面外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中选取有一定基础、热爱创面外科的人员,经过必要的教师资格培训后充实到这一学科的师资队伍中。也可通过国际交流平台,采取出国培训、从国外聘请相关专家来我国进行授课等方式加快培养骨干队伍。聘用优秀的本专业专家教授担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形成培养研究生的教师队伍。创面外科学继续教育。在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应把在职医护人员的创面外科学继续教育作为重点,以满足临床工作的迫切需要。条件成熟的创面治疗中心可设立继续教育基地,接受各类医护人员进修培训。要充分考虑不同背景医护人员的学历和临床实践经历上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培训要注重实用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7]。要重视本专业医护人员的知识更新。可以在专业学会组织下,通过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班形式,介绍国内外创面外科学进展和创面诊疗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专业杂志可开设创面外科学专栏,为创面外科学的普及、交流、提高提供场所。应重视互联网这一继续教育途径,开设专业网站,以利于边缘地区和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学习[8]。

内外科范文篇7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参与式教学;内外科护理

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护生就业能力[1]。职业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护生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内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老年照护、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先修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融入“1+X”证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实现课证融合、提升护生综合职业能力水平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法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较多不足,难以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护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2]。“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由皮连生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已被证实能够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有效提升教学效能[3]。本研究基于“三段六步”教学模式,融入“1+X”证书理念,创新设计参与式课堂,在内外科护理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校2019级护理二年级55名护生为试验组,应用“1+X”证书导向下的“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2018级护理二年级52名护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女生48人,男生7人;年龄17~18岁,平均年龄(17.81±0.63)岁。对照组女生47人,男生5人;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22±0.75)岁。两组护生入学成绩、年龄分布、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授课教材与教师均一致。教学改革方案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所有护生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研究。

1.2教学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基于蓝墨云班课App平台,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课上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实训采用示范教学法,护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课后布置复习作业,护生可通过蓝墨云班课自主学习。1.2.2试验组实施“1+X”证书导向下的“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1)知识习得阶段。①学案导学。针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教育技能考试大纲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各章节学案;学案中加入与本节课相关的关键知识点回顾,起到激活原有知识、促进新知识建构的作用。通过蓝墨云班课提前发送学案指导护生预习,课前预习测验,了解护生知识储备情况,基于此设计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计划。②典型案例串学。由内外科护理学教研组集体梳理护理职业教育相关证书考核大纲,针对各系统疾病,根据不同患者特征、疾病进程、诊疗阶段等建设典型案例库,将考点充分融入案例。教师课前以视频或临床案例报告形式引入典型案例,引导护生思考,激发护生兴趣。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全程结合案例串讲,在帮助护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③师生合作讲学。完成知识点讲授后,以典型案例为剧本师生合作进行角色扮演,教师通过扮演患者分阶段提出问题,引导护生配合完成护理任务。如“患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引导护生评估患者主诉、症状,解读辅助检查结果,做出护理诊断;“护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患者症状?”引导护生动态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制订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教师全程把控案例进展,案例完成后整体回顾知识点,并进行重、难点分析。(2)知识巩固与转化阶段。采用小组合作共学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和反思学习。教师在案例库中选择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由护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完成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个案汇报,采取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方式对案例进行反馈总结。针对个案汇报展开小组讨论,引导护生从不同临床情境陈述个人观点,如“如何根据患者主诉,快速、准确获取关键信息”“如何对护理诊断合理排序”“案例中涉及哪些知识点”等。小组协作学习中,护生畅所欲言,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分析,在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的同时,有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培养。(3)知识迁移与运用阶段。多元化考核并举确保知识迁移和运用:①由内外科护理学教研组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教育技能考试大纲,结合课程内容建设各章节试题库。教师利用蓝墨云班课随堂发放理论考核题目,每次5题,护生提交后自动给出考核成绩,同时创建个人错题库,方便护生反复练习和巩固复习。蓝墨云班课教师端推送高频易错题,教师及时讲解答疑,促进护生掌握知识,帮助教师实时掌握教学质量。②采用随堂标准化病人(SP)考核。教师在案例库中随机抽题,每次课选择一组学生进行考核示范,其他组观摩、点评,指出护理过程中的优点和需完善的部分,通过实战考核进一步深化知识迁移与应用。1.2.3评价方法(1)教学效果。学期结束对两组护生进行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评价。①闭卷理论考核,由内外科护理学教研组共同命题,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满分100分。统计每次随堂考满分率。②临床实践能力评定,课程结束后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设置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计划、护理实施、健康指导4站式考核模块,每项25分,总分100分,其中教师评分占90%,SP评分占10%,考核总时间60分钟[4]。(2)评判性思维能力。采用中文版加利福尼亚评判性思维问卷[5],分别在教学实施前和教学完成后2周对护生进行测评。该问卷由寻找真相、分析能力、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求知欲、评判性思维自信心、认知成熟度7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包含10个条目,共70个条目,采用Likert6级评分法,总分70~420分。总分<210分代表负性评判性思维,210~279分代表评判性思维能力中等,280~349分代表正性评判性思维,≥350分代表具有很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量表内容效度为0.89,Cronbach′sα系数为0.90。本研究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885。(3)课程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中文版课程评价问卷[6]调查两组护生对内外科护理学课程的评价。该问卷分为课程价值、内容学习、个人领会、行为学习4个维度,共36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分别赋值1~4分,反向题目反向计分,总分36~144分,得分越高说明课程评价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5,本研究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921。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护生理论考核成绩(88.92±2.8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55±3.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62,P<0.001)。试验组随堂考满分率平均为(92.17±3.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83±4.71)%(P<0.001)。

2.2两组护生临床实践能力比较

OSCE考核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生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计划、护理实施、健康指导4个考核模块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

课程开始前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256.29±21.38)分,在210~279分之间,处于中等水平,且两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结束两周后,试验组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生教学后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前(P<0.05),对照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教学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3.1“1+X”证书导向下的“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3.1.1有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把“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融入职业院校教学中,以提升护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调查显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教学模式是激发“1+X”证书活力的重要举措[7]。“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以广义知识分类与学习阶段模型为基础,更加合理地解释知识的理解和加工过程,促进知识内化。本研究基于该模式,在知识习得阶段、知识巩固与转化阶段以及知识迁移与运用阶段的教学中,针对职业教育考核大纲设计各章节学案、考点融入典型案例和随堂理论考,从教学、考核层面强化护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护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知识掌握效果更好。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随堂考满分率和教学结束后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是获取各类职业教育证书的前提。3.1.2有利于提升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具备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具备护理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现阶段就业需求,除顶层设计优化调整课程体系之外,基于已有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是一条有效途径[8]。通过将职业技能考点充分融入典型案例,在知识转化和迁移阶段,重点通过案例串学和师生合作共学,以生动、活泼的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代替枯燥的知识点讲解,在激发护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其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本研究中采用兼顾知识、技能和态度,客观性强的临床能力评估方法对两组护生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生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计划、护理实施、健康指导4个考核模块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1+X”证书导向下的“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中职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与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相契合。3.1.3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在护理人员通过合理的质疑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护理岗位核心能力[9]。因此,护理教育应把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在“1+X”证书理念指导下,创新“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通过多维度案例训练还原临床实践场景,护生、教师互动模拟演练,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联系不足、护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有效提升了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其自信心和求知欲。此外,本研究中采用的典型案例均根据临床真实案例改编,护生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模拟练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护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3.1.4有利于提高护生对课程的整体评价课程评价有助于了解护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学效果,为持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10]。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对内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整体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护生对“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满意度高。在知识习得和巩固阶段,通过教师与护生紧密合作,护生主动合作探究并体验角色,让难懂难记的知识点更加生动,容易被护生理解和掌握。护生喜欢新鲜事物及各种团队活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中护生边思考边自主探究,教师针对重、难点引导护生思辨,能促进护生更扎实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护生也能更加认可课程价值。3.1.5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1+X”证书制度下,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寻教学新模式,以达到课证融合的教学要求。本研究中,内外科护理学教研组积极探索“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改革,将职业教育考证理念和新型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护生积极反馈,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持续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2“1+X”证书导向下的“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当前社会对拥有多项护理专科职业技能的人才需求较大,是护理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因此,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对标护理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类别,如老年照护、母婴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幼儿保健、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中职护理核心课,如基础护理、内外科护理、妇儿护理、急救护理等均为重要的先修基础课,单一课程改革难以获得显著成效。建议在未来护理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应采取多课程联动,应用创新教学模式,形成教学模式创新集群,最大限度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证融合”生态,切实提高护生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护生顺利考取相关职业证书,扩大就业范围,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4结语

“1+X”证书导向下的“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内外科护理学教学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提升护生的理论成绩、临床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和反馈良好。但本研究仅在一所院校实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应用验证其效果;同时,护生临床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检验需真实场景验证,本研究尚未观察护生在真实临床情境中的临床实践能力表现,未追踪护生工作之后的临床实践能力情况,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A].国发[2019]4号.

[2]朱钰琦.基于云班课的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6):126-128.

[3]刘君玲,许爱红,王坦.论“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0-77.

[4]霍枚玫,姚荣中,余颖,等.基于OSCE的高职护理教学评价模式构建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21,18(8):145-148.

[5]彭美慈,汪国成,陈基乐,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4-647.

[6]林琳,李玉霞.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在“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5):466-469.

[7]闫春梅,邢爱红,刘云,等.护理专业“1+X”证书社会需求现状及对高职护理教育的启示[J].护理研究,2021,35(3):484-487.

[8]陈玉倩,谢清兰,刘丽萍.“1+X”证书背景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山西青年,2021(17):129-130.

[9]刘晓菲,张云萍,赵蓓蓓,等.外科护理综合案例工作坊对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4):95-97.

内外科范文篇8

1建立胸腔镜手术理念,改变临床行医观念

何谓微创胸外科手术呢?即是指以视觉为主,联系手脚协调,以器械操控被切除或重建的组织和器官为主要技巧,必要时以手辅助的小切口胸外科手术。胸腔镜手术是微创胸外科手术主要胸部入路术式之一[1]。胸腔镜手术是在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在不像传统开胸的情况下完成胸腔内病灶的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入路胸壁软组织的损伤,进而使患者机体及其体内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功能所承受的创伤和损害达到最少,从而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通过病例讨论及参与手术,使受训对象认识到胸外科胸腔镜手术观念和无菌观念一样,是对胸外科医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要求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做到无论做何种手术、无论外科发展到何时,都要始终贯彻微创理念和使用微创操作技术[2]。胸腔镜手术理念的提出,无疑对胸外科医师尤其是低年资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掌握传统的手术基本操作,还要求其熟悉胸腔镜下的手术操作及了解国内外胸腔镜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上述概念后,学生才能认识到现代外科学正从技术理念向服务理念转变,从而帮助他们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理念,终生为病人提供最小的创伤,最大的利益和最好的服务[3]。尽量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也是减轻患者痛苦,构建和谐医疗关系的必要[4]。

2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胸腔镜教学质量

2.1基础理论与手术视频相结合

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需常规开胸手术所必须的知识以外,应结合手术视频及实物,使学生明白以下几点:1)胸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以及中转开胸指征。如什么情况下的肺癌可以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术中出现哪些情况需中转开胸;如果过多的转为常规手术会影响医生行微创手术的信心[5]。2)胸腔镜手术所需要的器械包括成像系统和手术操作器械。成像系统有胸腔镜、摄像机、照明系统及监视器等四部分组成。手术操作器械除包括常规手术必要器械外,还应有用于安置胸腔镜的胸壁穿刺套管、用于血管结扎和肺大疱夹闭的施夹器、用于处理血管、器官及肺组织的内镜下使用的缝合器和切割缝合器、用于分离和切割软组织的电刀和超声刀。

2.2模拟训练与基本技能培训相结合

胸腔镜外科医师的培训,需要参训者具有一定的传统手术经验,如打结、剪线、止血、分离等。整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生物训练,即单存的箱内封闭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双手操控靶目标、器械打结和离体组织的游离和缝合。该项练习虽缺乏真实感,但成本低,适合新学者;2)动物模型训练可在被麻醉的猪或狗等动物上进行模拟训练,是练习使用胸腔镜下手术器械操作及技术的最佳方法;3)临床实际训练由于胸腔镜手术不同于传统开胸手术,在术中大出血时,若不能及时中转开胸,可能会导致患者失血而死亡。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带教老师,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全面的临床知识,带教老师的责任相当重要[6],因此初学者必须在高年资胸腔镜外科医师的指导下,在病人身上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在简单手术中获得内镜技巧,在复杂手术中得以提高。

2.3手术观摩与围手术期处理相结合

通过对胸腔镜手术全过程的跟踪学习,使学生明白胸外科手术优点,即术后恢复快,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在熟悉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术中结合手术步骤给学生逐一讲解围手术期要点:1)术前准备,包括仪器和手术器械准备;患者准备,因术式不同准备也略有不同;手术人员的准备,其中胸腔镜医生必须是一名能独立开展常规胸外科手术的高年资医师,有独立处理胸外科手术并发症的能力;2)结合现场手术观摩,讲解手术操作的技术要点,并分析其优点及缺点。如切口的选择及扶镜者对术野的暴露;3)如何预防及处理术中并发症。并使受训人员谨记该中转开胸时,勿迟疑。

内外科范文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传统教学;胸外科疾病教学;教学体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胸外科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涉及到上消化道、全呼吸道、纵隔、胸壁等部位。其中最常见的肺癌、食道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排列第1、6位[1],其健康危害大,预防诊治难。而胸外科疾病具有范围广、专业性强、实践操作困难等特征,学习掌握困难大。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灌输教材内容为特征,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随着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由于存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弊端[2],已跟不上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针对胸外科教学课程的特点,借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学平台,引入案例教学法并探索、分析、总结该教学法在胸外科疾病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1胸外科教学课程特点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胸外科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始终高居不下。由于胸外科涉及的呼吸道、上消化道均属联通开放环境,易受到常见的吸烟、不健康饮食等生活习惯,环境污染、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肺、食管、纵隔肿瘤和胸廓等疾病的发生。胸外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具有病种复杂,症状表现多变,专业性强,实践学习曲线长等特点。胸外科疾病涉及身体多个系统,与多学科知识关联紧密,如呼吸生理、消化生理、病理生理学、影像学、解剖学等,除了需要熟悉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许多疾病的临床操作,并且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及肿瘤学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诊治,学习难度相对较大[3]。因此,胸外科教学的特点提示我们,只有设计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法,贯穿融合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才能形成正确的诊断思维,科学的分析思路和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2引入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开展后已得到普遍认可,被证实能显著提高和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综合能力[4]。CBL将客观情景描述施之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对案例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并获取经验。上世纪六十年代BarrowS教授首次提出“以案例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概念,并建立包含代表性案例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5]。然而在CBL提出的早期,该方法并未受到广泛关注,直到Carnegie等在1986年提出的《准备就绪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计划中,高度赞赏了CBL的授课价值,对该教学改革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6],才逐渐受到关注。我国也随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尝试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采用CBL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前,CBL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维、临床推理、语言表达以及分析总结等综合能力,从而加深印象并灵活运用,这些能力往往是医生必需具备的技能。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更新速度突飞猛进,各种疾病的专家共识、诊治技术、诊疗指南等不断更新,如果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材为基础,会导致教学内容滞后[7]。而CBL可以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跟随医学发展步伐,拓展医学生知识面,促进医学教学与国际接轨。我们根据上述胸外科疾病的特点,收集真实临床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学及试验室检查等资料,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基本实践操作整合,编写代表性CBL课程来提高情境真实性。授课前通过预习熟悉案例特点,激发医学生提前思考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授课时在案例关键处,针对基础理论进行强调并加深记忆。分析讨论结束后,借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学平台培训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让医学生进行临床问诊及体格检查的实景演练,利用模拟医学教学中心指导医学生进行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术等专科实践操作练习。授课后对比医学生总结的诊疗方案与临床治疗规范的差别,指出不足和改进之处,同时注重分享漏诊误诊、治疗失败案例的经验。CBL教学模式对师生交流、学生间协作均有促进作用,教师不仅是单纯的灌输者,更是案例教学过程的引导和参与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灌输者,更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循证和决策者。通过教学互动与训练,建立现状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强化对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8]。

3讨论

传统教学法通常按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有关知识进行讲授[9],其内容复杂、乏味,因而需要医学生反复记忆才能完全掌握。随着医学课程体系和模式改革,医疗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提高,传统教学法逐渐表现出不足。而CBL作为国内外新近提出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具有优势[10]。我们将CBL应用于胸外科疾病的教学中,总结体会CBL具有以下特点:1)案例来源客观真实,指导性强: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相关病例资料均来源于临床实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可将医学生总结的诊疗方案与临床治疗规范及实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享漏诊误诊及失败案例,避免重蹈覆辙。2)案例编写导向明确,启发性强: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尽可能将疾病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融合在病例资料及思考问题中,启发式参与学生的思考、分析、循证与讨论过程,强调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不强调答案的绝对性,引导学生形成严谨完整的临床思维;3)案例情景模拟再现,感受真实:相比较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过程可与标准化病人进行真实的问诊及体格检查,可借助医学教学模具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体验临床真实环境,印象深刻,培养解决临床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4)增进师生交流与学生间协作:教师与学生案例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交互性特征,教师作为引导和参与者,协助学生探讨、循证和决策。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和实践性能力的同时,提高老师的带教能力。CBL能够发挥先进教学理念的优势,但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前者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11]。我们体会如下:1)合适的教学案例充分需要考虑到理论基础的支持,疾病案例教学存在大量知识点,教师仍需指导并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案例的设置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包含编排、讨论、解答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均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围绕整体教学大纲,结合临床经验及最新进展进行融合贯通。2)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课程设置前的培训和统一备课非常重要。带教老师最好选择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同时应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和掌控全局的能力。3)在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医学生积极性不高,提问能力较弱,较少主动参与讨论。可以在开课前进行课程设置目的的介绍,进行小组式讨论,增加个人发言的机会,并告诉医学生如何进行资料查找、提出问题、循证探究、观点总结的技巧。因此,CBL还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法,建议以传统课堂讲授教学为主,以CBL为辅助,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疾病诊治框架,补充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内外科范文篇10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一、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后症状明显改善应作为手术适应证的依据。另外,手术前应与家属沟通,了解手术效果,征得家属同意。

二、手术时机

按发病后7h内为超早期,8~72h为早期,3天以上为延期。过去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争论较大,近年来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数手术者趋向于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h内),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重,病死、病残率越高。Kaneko(1977,1981)等报道的两组(38例、100例)超早期(7h内)手术结果,最有说服力,不论从死亡率(7%~7.8%)及预后恢复方面(63%生活自理,26%部分自理)均大大优于以往报道。由此可见对于适宜手术的病例,应该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超早期手术是要抢在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之前手术减压以阻断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改变所致恶性循环,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超早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死亡率。对于病情稳定且发展缓慢的病例可择期手术。

三、手术方法

3.1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多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根据头颅CT扫描定位血肿,选择血肿距离头皮最近、血肿最大、无大血管经过的亚区进行标记,测量血肿中心距离头皮的距离,确定穿刺方向,然后局部麻醉,颅骨钻孔,电凝切开硬脑膜,用带针芯的14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进针,进入血肿时多有突破感,达到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可见部分血肿流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小心抽吸大部分血肿。残余血肿分次注入尿激酶后逐步清除,每日1次,每次10000u,夹管1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动态复查头颅CT,直至血肿<5ml后拔管。

3.2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定位,避开Wernicke区等重要的功能区,选取血肿最大、最表浅处做长约3~4cm直切口,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用铣刀做直径2.5cm左右的小骨窗,瓣状切开硬脑膜后翻开、固定。选择相对无血管区非功能区,用脑针小心穿刺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后,在手术显微镜下电凝切开2cm左右皮层,自动拉钩牵开皮质,不断调整显微镜视角和患者的头位(通过调整手术床),尽量清除血肿并适度止血。此时脑压多较低,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尽量缝合硬脑膜,小骨瓣复位固定,缝合颞肌及其筋膜、头皮各层。

3.3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基底节区脑出血:多选用扩大翼点入路,翻开肌骨瓣、切开硬脑膜后,适度分开外侧裂显露岛叶,避开重要血管后切开岛叶皮质2cm,显露血肿;如颅内压力较高,则沿颞中回或颞上回切开脑皮质2~3cm,显露血肿,直视下清除血块并进行适当止血处理。

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多明显塌陷,血肿腔一般不放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硬膜外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肌骨瓣复位固定,分层缝合头皮。(2)皮质下出血:根据血肿所在部位开颅清除血肿。

(3)如果血肿破入侧脑室,争取手术中肉眼彻底清除血肿,并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4)如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塌陷不明显,则去骨瓣,减张缝合硬脑膜关颅。

四、术后处理

与神经外科重症处理相同:(1)监测生命体征。(2)控制血压,血压过低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下限时,脑血流量将随脑灌注压下降呈线形减少,将导致脑缺血梗死。防止过高造成再出血。(3)控制颅内压增高,减少高颅压造成的继发性损害。(4)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护理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当病人度过急性期后,可适当给予高压氧、针灸治疗,逐步进行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性治疗。

五、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

5.1意识状态:术前意识障碍的程度、GCS计分的高低对手术效果影响很大。GCS是临床上手术指征、估计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Lessenhop根据神志和病情轻重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为三型:Ⅰ型:病人神志清楚或嗜睡,内外科治疗均无死亡;Ⅱ型:病人嗜睡或木僵,手术死亡率为8%,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2%;Ⅲ型:病人昏迷,手术死亡率为77%,内科治疗死亡率为100%。另据报道:不论幕上出血还是幕下出血GCS≤7分者死亡率比7分以者明显增高,提示意识障碍的程度和病情的轻重与预后密切相关,故对发病后即出现意识障碍或其进行性加重者要尽早手术治疗,方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5.2血肿类型及血肿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繁多。马景监根据出血部位把幕上出血分为浅表型(外囊、壳核及皮层下)、深部型(内囊、基底节区)、脑室型;幕下出血分为外侧型(小脑半球)、中间型(蚓部和脑干)、混合型(蚓部加小脑半球)。据统计幕上深部型死亡率为16.7%,而浅表型死亡率较低,幕下中间型和混合型病死率分别为11.6%和16.7%,外侧型病死率低。血肿破入脑室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影响病人的预后。王永和等报告,血肿破入双侧脑室加Ⅲ、Ⅳ脑室8例,死亡5例,占62.5%。胡家正等报告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32例,死亡13例,占40.63%。

血肿量是直接关系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血肿量愈大,对脑组织损伤愈大,手术效果也愈差。重要部位如桥脑、丘脑、内囊等处的血肿,即使很小其手术效果也不佳,而大脑半球白质内的血肿即使很大,术后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5.3手术时机:脑出血致死病例多在早期,而早期手术势必带来很多不理想的结局。但是早期需手术者多说明出血猛、出血量大,急需清除血肿减压,如不处理生存机会很少。从挽救生命出发,外科手术优于内科治疗。根据脑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超早期手术已被广大医生接受且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5.4其他因素:①发病年龄与血压:Mckissock总结一组病例结果为有高血压者手术死亡率58%。血压正常者死亡率为35%。车万民报告年龄在70岁,血压在24/12.7kPa以上的病例术后死亡占80%。②消化道出血:是下丘脑、脑干与边缘系统严重受损的表现。有人统计1003例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191例(19%),死亡168例,占80%。③继续出血:Joseph(1990)报告继续出血率占研究病人的75%。诸晓凡等报告对50例脑出血尸解病例研究,结果证实在脑出血死亡病例中,继续出血约占52%,因此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④全身综合情况:高血压合并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手术效果不佳,合并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更大,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严重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病死率极高。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已成为了一种趋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与出血类型、出血量、有无穿破脑室和继续出血、发病年龄、意识状态、血压水平、有无重要器官疾患,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防治各种并发症,就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从而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5

[2]阎洪法,龚惠云,左鸿,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脑与神经疾杂志,1996;4(3):153

[3]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4]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5]马景监,杨树源,鲁玉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型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1):35

[6]胡家正,陈立强,席考庄,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6):307

[7]朱毅,李原泽,韩世福,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6

[8]王永和,吴玲,张文阁,等.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9例临床分析.淮坊医学院学报,1996;18(1):53

[9]胡家正,黄思庆,陈鲁芹,等.脑室引流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7;2(1):56

[10]车万民,顾洪库,罗睿,等.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死亡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4):252

[11]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MR.CT.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