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3:24:01

内外范文篇1

为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加快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鼓励国内外人才以各种方式参加我省现代化建设。国内外人才可以采取调动、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等形式,来我省长期工作或短期服务。

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内外各类人才,均享有与本省居民公平竞争的工作权利。引进人才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为国内外人才来浙江工作提供最大的方便和优质服务。

第三条

引进人才的重点对象是高层次人才和我省紧缺急需人才,具体包括:在国内外学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拔尖人才;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急需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我省紧缺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5岁以下的人才;拥有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并属国内先进水平的人才;其他具有特殊才能或重大贡献的人才。

第四条

调入我省工作的各类人才,经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后,直接到公安机关办理迁移、落户手续,其配偶、未婚子女可随调随迁。子女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的,可在我省就业。引进省外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拔尖人才,其家属子女随调随迁人数不受限制。

对引进的各类人才及其随凋随迁的家属子女,各地一律不得收取城市增容费或类似的费用。

第五条

对未转户口和人事关系来我省工作的省外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拔尖人才,经当地政府人事部门认定,在工作生活和家属子女安排上给予与我省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其他被用人单位聘用的省外人才,未正式调入的,可向政府人事部门申请办理(外来人才聘用证)。允许在当地参加社会保险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评审。

第六条

获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和取得学士学位以上的出国留学人员.凡愿来浙江创业的,可由政府人事部门授权的人才服务机构代为接收,人事关系,并根据本人意愿代办落户手续。

第七条

非公有制单位引进的人才,其选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继续教育、家属子女农转非等方面与国有单位同等对待。各有关部门应予积极支持并提供服务。

第八条

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不受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的限制。对回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取得的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我驻外使领馆认证的学历、学位予以承认,其专业技术职务由用人单位自主聘任。

第九条

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工资待遇完全放开。可实行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分配形式,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从优确定其报酬。鼓励各类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资金等要素参与分配,分配比例由受益单位和本人协商确定。

第十条

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回国参加工作的留学人员及其配偶,其重新参加工作后的工龄,可与出国前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并按规定或办理有关手续后计算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

第十一条

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浙江创业。依托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创办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留学人员来浙江投资兴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确认,并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

已取得国外长期居留权和留学国再入境资格的留学人员来浙江定居,其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由当地教育部门就近安排,不得收取政府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其子女参加高考、中考的,参照归国华侨子女入学的规定给予照顾。来浙江短期服务的留学人员,其子女需在本省学校借读的,当地教育部门应及时予以落实。

第十三条

引进的各类人才因工作需要出国(境)培训、交流的,有关部门应简化手续,按我省同类人员办理出国(境)审批手续。

内外范文篇2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国内外铜期货市场波动性之间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和蔓延效应。本文使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溢出效应。对于蔓延效应的分析,本文首先使用迭代累计平方加总的算法寻找影响我国期货市场波动性结构性变动的重大事件,然后结合engle提出的条件动态相关系数和ANOVA检验来讨论国内、外铜期货市场波动的蔓延效应。溢出效应检验的结果显示国内外铜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伦敦金属交易所对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影响要大于国内期货市场对国外市场的影响。影响我国期货市场波动发生结构性变动的事件主要来自于国外汇率的变动和油价的波动。对于蔓延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大部分时间段内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之间存在阶段性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显著增加或者减少的蔓延效应。

关键词铜期货市场波动性溢出效应蔓延效应

国内、外铜期货市场的关联性研究

一、前言

波动率是衡量某一时间段内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程度的数值,可以定义为期货价格收益率的方差或者是期货价格自然对数一阶差分的方差来表示。波动率中包含了市场变动和风险的信息。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外期货市场的波动性变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市场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大。首先,虽然国内期货市场并没有对外开放,国内、外期货市场之间由于国内的管制,资金流动受到限制,但是我们却看到跨市套利交易,从1996年的萌芽状况到现在形成庞大的专业套利群体,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在国内期货市场上已经独树一帜,成为独立于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之外最大规模的交易模式。跨市套利的存在和发展无疑加大了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关联性。其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社会财富积累和经济水平提高都是以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为基础的。我国对于铝、铜、钢、水泥等基础材料和能源消耗都进入加速期,它们年消费增长率都高于GDP增长。但是我国铜、氧化铝、大豆等基础材料和农产品的产量却不能满足这种增长的需要,出现了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作为具有价格发现机制和套期保值功能的期货市场不可避免会被动受到国外期货市场定价和波动的影响。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国内期货市场对于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大,有必要对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本文选取的研究角度是波动性。

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与国外期货市场关联研究还很少,华仁海和仲伟俊(2004)在《国内、国际期货市场期货价格之间的关联研究》一文中发表了对国内、外期货市场关联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国内、外期货市场的铜、铝、大豆和小麦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期货交易所铜、铝的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相对而言,国外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要大于国内市场对国外市场的影响。

华仁海和仲伟俊(2004)的研究认为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沪铜)、铝(沪铝)以及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连豆)与国外市场相应品种的价格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但是他们的研究有些地方值得商榷。首先,他们对研究对象的构成是照搬国外成熟的方法,采用最近期合约(nearbycontract)的时间序列数据。国外市场流动性较好,最近期合约往往就是交易最活跃合约,但是我国市场由于流动性的问题,最近期合约往往不是交易最活跃合约。最近期合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存在逼仓现象,价格在最后的交易时段往往价格会被快速拉升逼迫空头平仓。而流动性问题和逼仓现象无疑会影响到波动性。因此,本文采用均值分析的方法选择了符合国内期货市场波动性特点的代表性合约,从现实中观察这种研究对象的选取也符合中国期货市场的情况。其次,华仁海和仲伟俊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国内、外期货市场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本文在探讨国内外期货市场关联性的时候,借鉴了波动性溢出效应和蔓延效应的方法,主要从国内外市场溢出效应和蔓延效应的角度来探讨国内外期货市场的关联性。溢出效应的分析工具主要是Granger因果检验或协整检验和VEC模型。这一部分工作和华仁海和仲伟俊(2004)一文关于国内外市场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基本一致。但是由于数据取样上的不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市场对冲击的调整速度要快的多,这也比较符合市场的现实情况。对蔓延效应的分析本文首先采用迭代累积平方和算法(IterativeCumulativeSumsofSquaresalgorithm(ICSS))找到国内期货市场波动性的结构性变点,然后结合Engle(2000,2004年)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dynamicconditionalcoefficient(DCC))的方法探讨了在影响国内期货市场波动性发生重大变动的事件发生以后,利用变异数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在这些重大事件发生前后,国内、外期货市场关联性是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国内和国外市场波动性是否存在蔓延效应。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二部分说明了本文代表性合约构成方法和选择标准。第三部分说明了国内、国外市场波动溢出效应和蔓延效应的概念和实证方法。第四部分给出了实证检验的结果。第五部分基于本文的分析给出了结论及建议。

二、代表性合约的选择

从我们的研究角度出发,代表性合约必须具有较大的成交量同时还要避免进入交割月后的到期影响。期货价格具有不连续的特点。对于每一个期货合约,时间跨度是有限的,任意交割月份的期货合约在合约到期以后,该合约将不再存在。另外,在同一交易日,同时有若干个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合约在进行交易,因此,同一交易日,同时有若干个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合约在进行交易,同一期货品种在同一交易日会同时有若干个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数据存在。为了研究需要,克服期货价格不连续的特点,必须构造具有代表性的连续期货价格序列。本文参考了华仁海、陈百助(2004)的方法构造连续期货合约。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每年有1月到12月交割共12个期货合约。连续当月合约,就是铜交割月份合约数据,如果到期后就顺延到下一个合约。下面以铜的连续一月合约为例,说明其他连续合约产生过程。1998年1月就选取1998年2月份交割的期货合约为代表,而1998年2月则选取1998年3月交割的期货合约为代表,并以此类推形成铜的连续一月合约。1998年1月,连续一月合约纪录的是1998年2月到期的合约的数据,连续二月合约是1998年3月到期的合约,连续三月合约采用的是1998年4月到期的合约,到1998年12月,由于1998年12月合约已经到期,因此此时连续一月合约纪录的是1999年1月到期的合约的数据。而连续二月合约的构成以此类推,1998年1月选取1998年3月到期合约的数据,1998年12月,就选取1999年2月到期的合约数据来构成连续二月合约,连续三月合约是1999年3月到期的合约,以此类推,得到铜期货的连续多个合约的价格时间序列。

考虑到1998年才正式开始试办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三个期货交易所,而此前的期货市场处于相对混乱的局面,因此本文样本数据是从1998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上海铜期货连续合约。

表1出了我们样本数据的连续当月、连续一月、连续二月、连续三月、连续四月和连续五月合约日交易量的均值:

表1:沪铜各个连续合约日交易量的均值(单位:手)

数据个数最小值最大值均值Std.Deviation

铜连续当月合约18014.0038842.001623.10382260.75032

铜连续一月合约17054.00176524.003395.691513091.49964

铜连续二月合约17056.00170064.006459.126118007.66156

铜连续三月合约170888.00248934.0011793.548021083.83344

铜连续四月合约17056.00317702.0017993.727929417.44206

铜连续五月合约16252.00308748.008466.045524365.46752

资料来源:使用spss自制

表2:铜各连续合约交易量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airedSamplesTest)

PairedDifferencestSig.(2-tailed)

MeanStd.DeviationStd.ErrorMean

铜连续当月-连续三月*-10493.2220972.90507.47490-20.6770

铜连续当月-连续四月*-16702.2229418.04712.44539-23.4440

铜连续三月-连续四月*-6200.1234866.85844.40-7.3430

*1%水平上显著

资料来源:使用spss自制

从表1中各个合约的日交易量均值中我们看出,铜的交易量主要集中在连续三月、四月合约,铜期货合约交易最为活跃的合约并不是最近月合约。通过配对样本检验更加坚定了我们选取沪铜连续4月合约的信心。因此我们根据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在各个合约中分布的情况,沪铜选取铜期货连续四月合约作为我们研究的代表性合约,从1998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共1705个数据。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收益率和波动率的界定

参照金融市场的一般做法,本文将铜期货市场的日收益率定义为其价格对数值的一阶差分:

其中是第t个交易日连续期货合约的收盘价格。严格的说,期货市场价格日收益率应该说是期货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日收益率序列和日均方收益率序列分别表示期货价格收益率围绕均值水平的双向波动和均方波动,而且它们所体现的波动程度依次增强,均方收益率实际上表示了收益率序列的当期波动方差,是一种当期风险程度的表示方式。

Engle(1982)提出金融市场价格收益序列具有尖峰、厚尾的特征,收益方差序列具有相关性、集群性和异方差性。利用条件方差来度量风险或者收益率的波动程度,并且使得这些波动性和风险具有时变性质,从而不仅体现了新信息获得和新冲击出现所产生的动态影响,还可以考虑到过去已经实现的波动程度的因素。价格收益与其波动方差之间通常存在非线性正相关关系,波动率不再作为一个常数,而是时变的,并受前期波动率的影响,这种对波动性界定的方法更符合市场实际情况。

描述收益率的广义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p,q)模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据生成过程(均值过程):等式2

其中不是单纯的白噪声过程,而是一个条件异方差过程,在已知信息集的条件下,假设绝对残差序列的条件分布为正态概率分布,具有时变的条件方差:

t=1,2,…,T

GARCH(p,q)模型的第二部分主要由条件异方差的生成过程组成(方差过程),GARCH模型假设条件异方差序列满足:等式3

条件方差不仅依赖于过去的条件方差,而且依赖模型过去残差。因为GARCH模型的条件方差依赖于过去已经实现了的波动程度和变更的信息,所以它可以用于描述一些由平稳性和波动性混合的数据生成过程。

如果允许条件方差对收益率有影响,就得到GARCH-M(p,q)模型。等式2就改写为:等式4

当存在风险奖励时,即风险增加(波动性加大)时收益水平增加,在上述方程中当期条件方差的调整系数>0。当存在风险惩罚时,即风险增加(波动性加大)时,收益水平降低,则对应的调整系数<0。

(二)波动的溢出效应和蔓延效应

波动性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是用来分析市场之间对事件冲击的反应是否会存在相互影响。研究工具则主要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VAR模型和冲击反应函数的关系来讨论,来讨论模型内生变量之间的新生量的冲击和反应的互动关系。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模型的架构不需要先验的理论假设基础。而蔓延效应则是用来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是否会造成市场间长期均衡的趋势有显著改变。

繁延机制的研究为不同市场之间波动性的蔓延效应提供了依据。这一机制的存在说明,在国与国之间存在高度共移的情况之下,一国的冲击将可传导至国际之间。如果这种共同趋势是由冲击发生之前的机制传导的一般称为相互依存效应;如果这种共同趋势是由冲击发生时所产生的新的机制引导的,那么就称为蔓延效应。过去已存在的联系途径一般是建立在经济基本面分析上的,而蔓延效果的目的在于阐述危机(新的冲击)发生时,传导机制(transmissionmechanism)为何会改变以及为何市场之间的联系关系在该事件发生之后会发生变化(增大或者是减少)。

ForbeandRigobon(2002)认为蔓延效应是指一国(或区域国家间)所引发的冲击,造成市场共同移动趋势的显著上升或者增加的现象。正向的影响将会造成两国共同移动趋势显著的增加。另一方面,负向的影响力将会造成两国共同移动趋势显著的减少。这种正向或者负向的冲击,不但会引发冲击发生期间投资者投资策略的改变,也会引发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造就市场之间的多重平衡。文献上探讨蔓延效果是否存在的实证研究,大都都是观察市场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变化。

本文对波动性溢出效应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而对于蔓延效应的检验则分了三步来进行,首先使用的是InclánandTiao(1994)提出ICSS运算法来检验时间数列变异结构的改变点,从而找到影响波动性发生结构性变动的重大事件。第二步本文采用engle(2000,2004)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估计方法把国内、外市场之间波动关联的变化量化,最后使用ANOVA方法检验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后波动的关联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来说明是否有新的传导机制出现。

(三)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金融时间序列数据通常是非稳态的(单位根过程)。EngleandGranger(1987)指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如果这种通过线性组合而形成的平稳过程或者说I(0)过程存在,那么就称这两个或者更多个非平稳(带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cointegration)。被称为协整等式的这种线性组合可以被理解为在这两个或更多个的金融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vectorerrorcorrection(VEC))是一种带有协整关系限制的VAR模型。误差修正模型被用于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上,在已知模型内生变量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条件下,说明了这些变量在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短期动态波动的情况下,是如何经过调整趋于协整关系的。因为变量对于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逐渐通过一系列的部分短期调整来修正,因此协整关系项被称为误差修正项。

(四)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

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DynamicConditionalCorrelation,DCC)是engle(2000、2004)提出的一种最新的估计和检验相关系数模型,在估计的过程中还对波动性进行考察。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DCC)不同于传统的相关性估计之处在于它可以表现金融市场之间波动和相关性的不对称性和时变的特征。这种方法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估计上。

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对波动性和相关系数的估计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分别估计国内、国外市场的单变量广义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然后再使用上述模型估计出的标准差来估计随着时间变动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

设国内i市场和国外j市场在t时刻的收益率分别为。是对角为标准差的对角阵。可以被表示如等式1所示的条件标准差(conditionalstandarddeviation)乘以标准误差(standarddisturbance)的关系:等式1

是收益的条件方差

是收益的条件方差

是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扰动项。

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可写为:等式2

如果把等式1代入等式2,那么等式2可改写为等式3,条件相关系数也就成为标准扰动项之间的条件扰动项。等式3

定义收益的条件协方差条件矩阵如等式4所示,R是条件协方差矩阵(conditionalcovariancematrix)。Engle(2000)的动态条件相关模型(DCC)中允许R随时间变动即:等式4

等式5

的相关系数也就可以表示为:等式6

如果GARCH(1,1)模型来估计该相关系数那么如下式所示:等式7

定义共变异矩阵,当时,为均值回复模型,此时估计式可用以下矩阵来表示:等式8

S是的无条件相关矩阵

Engle(2000)提出该式可以利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取对数最大似然估计函数如下式所示等式9

本文在估计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时,首先在根据对国内铜期货市场价格日收益率的描述性分析和ACF,PACF图,经过比较后选择使用ARMA(1,1)-GARCH(1,1)模型来估计均值为0,变异数为1的标准化残差,再以上述对数最大似然估计函数来估计国内、国外市场期货市场价格收益之间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

(五)迭代累计平方和

InclánandTiao(1994)提出ICSS运算法来检验时间数列变异结构的改变。此方法假设时间数列期初变异数呈一定稳定状态直至变异数突然发生改变为止。此过程随着时间不断重复,直至下一个未知的改变发生于变异数中。令{}服从一个均值为0,方差为分布的数列,用代表每一区间的变异数,表示T个观察值中所检测到的变异数发生结构改变的总数,在改变点的区间集合内,变异数分别为等式14

为了估计变异数结构改变点的个数和每一个区间改变点的位置,须计算独立数列{}的累计平方加总,令为该数列从时间1到第k个点中心平均值(mean-centered)平方加总,统计量的定义如下:等式15

如果估计样本区间内变异数没有发生变动,那么统计量将在零附近波动(在水平横轴线为0上下附近随意变动)。如果该数列在变异数发生一个或多个结构改变时,的值由零增加或是减少,在齐质变异数(homogeneousvariance)的零假设下,根据的分布可以导出临界值来检测在已知概率下变异数是否存在显著的改变,当绝对值的最大值大于临界值时,就将拒绝零假设。

令为达到时的k值,当最大的值超过先前所决定的界限时,所表示的即为所估计之结构改变点的位置。

当数列存在多个结构改变点时,潜在的面具效果(maskingeffects)使不具有充分性。为解决这一问题,InclánandTiao(1994)建议利用函数,有系统地寻找该数列在不同区间内的结构改变点位置。

为了检测波动的改变位置,首先定义日价格数据的对数一阶差分来表示资产报酬率:等式16

是时间t价格,在进行ICSS检验程序时,利用减去其均值的资产报酬来表示报酬日波动,即:等式17

加总的平方得到,然后将标准化为,获得后就可以用ICSS算法来检验多重结构改变点。

本文使用matlab软件编程来实现上述算法。

四、实证检验结果

(一)对铜期货连续四个月合约的描述性检验

表3给出了沪铜期货价格收益的基本统计特征,由基本统计特征可以看到,期货价格收益不服从正态分布,具有尖峰厚尾的特征。

表3:沪铜连续四月合约期货价格收益率的基本统计特征

资料来源:使用SPSS软件自制

资料来源:使用EVIEW软件自制

图1和图2给出了日收益率序列和日均方收益率序列的时间序列轨迹,通过对这些轨迹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对期货市场价格收益率和波动性的初步判断。在收益率时间序列中出现了多个异常的峰值,表明了期货市场价格日波动的突发性和显著性。此外,收益率序列当中的波动性出现了明显的聚类现象,这表明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具有条件异方差现象,这些序列中出现的扰动不是白噪声过程。如附录所示,本文通过各种ARMA-GARCH(1,1)模型的比较最终选择了ARMA(1,1)-GARCH(1,1)模型来对收益率进行拟合。

图1:沪铜收益率时间序列轨迹

资料来源:使用excel软件自制

图2:沪铜波动率时间序列轨迹

资料来源:使用excel软件自制

(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CU)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CU)波动的溢出效应检验

首先对这两个市场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两个市场的相关性高达98.8461%,这一数字只能很好地说明这两个市场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为了更好地说明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一相互作用是否是对称的,相互作用的趋势是如何变化的,我们采用了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最后使用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方法试图将这一趋势量化。从表4中可以看到,在5%的临界值水平下,铜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就说明尽管在两个相关市场上的期货价格是非平稳的,短时间内两个市场的期货价格可能出现偏离,但是从长期来说,两个市场上的期货价格保持均衡关系。从上海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协整关系的时间轨迹可以看到波动较大的时间出现在1998年和2004年4月以后(数据点1500所对应的时间)。1998年是期货市场经过治理整顿重新开始发展的一年,在市场发展初期两个市场经过调整而趋于长期均衡的过程。2004年4月以后,由于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铜库存处于历史低位,两个市场之间长期均衡关系波动较大,中国投资者的套利策略也由此前的正向套利转变为反向套利。

由于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铜的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如下误差修正模型(VEC)来表述。从下面的模型估计可以看到LME市场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01473699307,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1861057965,他们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统计显著。同时误差修正项对LME市场铜价有着负向的修正作用,对上海期货交易所有着正向调正作用。也就是说当系统偏离均衡状态时,如果误差修正项为正,那么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价格将下降,而LME下一期期货价格将上升。如果误差修正项为负,那么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价格将上升,而LME下一期期货价格将下降。

表4:沪铜和LME铜协整关系检验

似然率(L.R.)5%1%假设

17.0836315.4120.04None*

0.1647643.766.65Atmost1

存在一个协整等式

LMESHC

1.000000-0.126498487.1883

(0.00528)

Loglikelihood-18674.54

*(**)表示在5%(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L.R.检验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式

该协整关系时间轨迹如下:

沪铜和LME铜VEC模型估计结果

D(LME)=-0.01473699307*(LME(-1)-0.1264976281*SH(-1)+487.188331)-0.107911202*D(LME(-1))-0.1172938653*D(LME(-2))-0.05485867693*D(LME(-3))-0.0118074017*D(LME(-4))+0.01630603391*D(SH(-1))+0.005699962338*D(SH(-2))+0.00123327483*D(SH(-3))+0.006627628835*D(SH(-4))+0.9489044288

D(SH)=0.1861057965*(LME(-1)-0.1264976281*SH(-1)+487.188331)+5.383407542*D(LME(-1))+2.61463395*D(LME(-2))+1.180153399*D(LME(-3))+0.8524370333*D(LME(-4))-0.3050652666*D(SH(-1))-0.1595758991*D(SH(-2))-0.05749482988*D(SH(-3))+0.01909865228*D(SH(-4))+1.429397972

*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资料来源:使用eview软件自制

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也可以看到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市场上铜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无论在1%还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能拒绝两个市场铜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引导关系。

表5:沪铜和LME铜Granger检验结果

零假设F-StatisticProbability

LMEdoesnotGrangerCauseSH*

291.2230.00000

SHdoesnotGrangerCauseLME*5.224240.00035

在1%临界值水平下显著

资料来源:使用eview软件自制

以上的分析结果就是说LME市场的铜期货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和双向的引导关系。两个市场的波动存在溢出效应。

为了更加直观地刻画这两个期货市场之间价格和波动的相互影响关系,我们在图3中给出了铜误差修正模型中残差项的一个标准误差冲击对另一个市场期货价格变动冲击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到,对来自伦敦市场期货价格变动的冲击,上海市场在当日就完全反应出来,而LME对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冲击虽然也在当日有所反应,但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对来自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冲击的反应要远远大于伦敦市场对来自上海冲击的反应。因此虽然这两个市场是相互作用的,但是伦敦市场铜价格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上海期货交易所铜的价格。

图3左:LME对SHFE一个标准误差冲击反应分析

图3右:SHFE对LME一个标准误差冲击反应分析

资料来源:使用EVIEW软件自制

(三)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铜(CU)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CU)波动的蔓延效应检验

为了进行蔓延效应检验我们首先需要找到铜期货波动的结构性变点。本文使用matlab来实现Inclan和Tiao(1994)的迭代累积平方和算法(IterativeCumulativeSumsofSquares,ICSS)。程序运行得到沪铜的结构性变点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4:沪铜波动结构性变点以及事件说明

变点位置对应日期事件说明

10898.6.15日本经常项目盈余增加,日元汇率大幅贬值,6.15下午收盘时的汇率是146.43日元兑换1美元,比上周末下跌2.42日元,是1990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韩国股市汇市双双暴跌,菲律宾比索在继续贬值,泰国股市下滑。

29899.3.22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24日晚对南联盟发起空袭。16日欧洲委员会20名委员因贪污丑闻全体辞职后,更令欧元陷入弱势之中。西欧股市却持续下降。

46099.11.11

52500.2.252000年油价开始上涨,00.2.17达到28.19美元/桶。同年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我国今年先后9次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

57600.5.15LME铜价出现暴涨行情,A级铜从五月一日的1741美元/吨一路升至五月五日的1810美元/吨。

73400.12.27欧佩克油价跌破每桶22美元。

139903.9.309月20日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G7)后,美元暴跌。美元兑日元一度跌至110日元附近,欧元汇价骤升1500余点。

资料来源:使用matlab和excel自制

图4:沪铜连续四月波动与沪铜波动结构性变点

资料来源:使用excel自制

本文使用engle(2000,2004)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方法来估计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商品交易所波动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值如下图(图5)所示。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关联性很大程度上是投资者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跨市套利的结果,因此我们把估计出来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和上海期货交易所连续四个月价格与伦敦商品交易所三个月期货价格的比值(SHFE/LME)放在一起观察。首先可以看到在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发生大的波动的同时,国内外市场连续价格之间的比值也发生大的波动。在动态条件相关系数达到高点或者低点的时候,相应的两市之间的连续价格的比值也会出现一个峰值。而且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峰值出现的时间要早于两市连续价格比值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也就是说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先发生变化以后,两市之间的套利资金会进行相应的变动,然后才会在两市之间套利行为乃至价格变化上得到反映。

图5:上海与伦敦交易所之间动态条件相关系数与上海连续四月收盘价与LME三个月合约收盘价之间比值对照图

资料来源:使用excel自制

对于蔓延效应的检验我们最终想得到的结论是在这些影响沪铜波动发生结构性改变的这些事件发生以后,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商品交易所之间的传导机制是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是否存在蔓延效应。我们下表(表5)给出了ANOVA检验的结果。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外这些影响国内铜期货市场波动发生结构性变动的重大事件发生以后,除了1998年6月15日之前和1999年11月11日至2000年2月25日这两个时间段之外,其余时间段都出现了明显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均值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就意味着这些事件发生之后,两市之间存在着蔓延效应,也就是说两市之间原有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资金流动发生了变化。对于1998年6月15日之前的时间段来说这一段时间蔓延效应的不存在可能的解释在于1998年中国期货市场刚刚起步,因此参与两市之间的套利的投资者有限。对于1999年11月11日至2000年2月25日时间段检验结论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2000年5月15日又出现了一个变点,这两个时间段相距较近,所以2000年2月25日的事件就不能说明蔓延效应。但是和2000年2月25日相距不远的2000年5月15日所划分的两个时间段之间检验结果就是显著的,存在蔓延效应。

表5:使用ANOVA对蔓延效应进行检验结果

时间段变点均值差标准差Sig.95%置信区间

LowerBoundUpperBound

98.6.15之前1080.000.011.00-0.040.03

98.6.15-99.3.22*2980.060.010.000.020.09

99.3.22-99.11.11*460-0.100.010.00-0.14-0.05

99.11.11-00.2.255250.020.020.91-0.030.08

00.2.25-00.5.15*5760.070.020.000.020.12

00.5.15-00.12.27*734-0.090.010.00-0.12-0.06

00.12.27-03.930*13990.050.010.000.030.07

*在1%临界值水平下显著

资料来源:使用spss自制

五、结论及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溢出效应检验的结果显示国内外铜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来看伦敦金属交易所对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影响要大于国内期货市场对国外市场的影响。其次,影响我国铜期货市场波动发生结构性变动的事件主要来自于国外,美元、欧元汇率的变动和油价的变动引起了我国铜期货市场波动的结构性变动。第三,对于蔓延效应检验的结果显示,除了在变点298和525之外的5个变点对应的事件发生之后,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伦敦商品交易所铜期货之间的传导机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就是说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这两个市场资金流动和交易行为的很大变动。

上文对我国期货市场波动性的分析表明,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上海交易所铜期货市场波动性加大。此外,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关度不断增加,上升的国际相关度表明我国期货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加强,相应的风险也同样在增加。第三,我国期铜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动态相关系数波动较大。第四,对于影响我国期货市场波动的重大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铜期货合约来说与波动性相关联的重大事件主要是美元汇率和石油价格走势。也就是说我国期货市场波动加大,受到国外市场影响程度上升。我国期货市场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源于国外宏观经济或者是其他经济变量、价格波动的影响。国际期货市场无论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还是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都有为期货合约提供风险规避的工具和场所-铜期权合约,而受到国际因素影响加大的我国铜期货市场却没有相应的风险规避机制,只能被动接受来自国外风险的传导,国内铜期货市场参与者缺乏相应的期货风险规避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期货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的程度还会上升。因此铜期权合约的设计和推出就显得极为紧迫。

附录1:沪铜收益率序列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

ACPACQ-StatProb

1-0.011-0.0110.21420.643

20.0360.0362.46110.292

3-0.007-0.0062.53450.469

40.0170.0163.04840.550

50.0090.0103.18790.671

6-0.040-0.0415.95070.429

7-0.012-0.0146.20800.516

80.0340.0378.22920.411

90.0120.0138.46980.488

100.0230.0229.36700.498

附录2

沪铜ARMA(1,1)-GARCH(1,1)

CoefficientStd.Errorz-StatisticProb.

AR(1)-0.9245850.083603-11.059290.0000

MA(1)0.9098730.09092510.006820.0000

VarianceEquation

C0.0187350.0041914.4699040.0000

ARCH(1)0.0597350.0089926.6431670.0000

GARCH(1)0.9225280.01096784.119920.0000

R-squared0.000475Meandependentvar0.029858

AdjustedR-squared-0.001880S.D.dependentvar1.043896

S.E.ofregression1.044877Akaikeinfocriterion2.788815

Sumsquaredresid1853.822Schwarzcriterion2.804788

Loglikelihood-2369.676F-statistic0.201569

Durbin-Watsonstat1.986896Prob(F-statistic)0.937567

InvertedARRoots-.92

InvertedMARoots-.91

沪铜ARMA(1,1)-GARCH(1,1)-M

CoefficientStd.Errorz-StatisticProb.

GARCH0.0221710.0230240.9629620.3356

AR(1)-0.8971490.114950-7.8047170.0000

MA(1)0.8801530.1236277.1194240.0000

VarianceEquation

C0.0186960.0042214.4296550.0000

ARCH(1)0.0603500.0090716.6529310.0000

GARCH(1)0.9222210.01102683.641830.0000

R-squared0.001571Meandependentvar0.029858

AdjustedR-squared-0.001371S.D.dependentvar1.043896

S.E.ofregression1.044611Akaikeinfocriterion2.790415

Sumsquaredresid1851.789Schwarzcriterion2.809582

Loglikelihood-2370.039F-statistic0.533946

Durbin-Watsonstat1.984480Prob(F-statistic)0.750705

InvertedARRoots-.90

InvertedMARoots-.88

参考文献

1.王冠闵、黄柏农《台湾股、汇市与美国股市关联性探讨》《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2004年第2期:p31-72

2.华仁海、陈百助《国内、国际期货市场期货价格之间的关联研究》

《经济学季刊》2004年4月第3卷第3期:p727-740

3.KEVINBRACKERKENNETHL.SMITH

“DetectingandModelingChangingVolatilityintheCopperFuturesMarket”TheJournalofFuturesMarkets,1999Vol.19,No.1,p79–100

4.CarlaInclanandGeorgeC.Tiao,“Useofcumulativesumsofsquaresforretrospectivedetectionofchangesofvariance”Journalof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Sept.1994,Vol.89,No.427,theoryandmethods

5.Engle,R.“AutoregressiveConditionalHeteroscedasticitywithEstimatesofTheVarianceofUnitedKingdomInflation”Economertica,198250(4),p987–1006.

6.Engle,R.“DynamicConditionalCorrelation-ASimpleClassofMultivariateGARCHModels,”2000UCSDDiscussionPaper.

7.Granger,C.W.J.,B.N.Huang,andC.W.Yang“ABivariateCausalitybetweenStockPricesandExchangeRates:EvidencefromRecentAsianFlu,”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2000,40,p337–354.

8.Bollerslev,T.“GeneralizedAutoregressiveConditionalHeteroscedasticity,”JournalofEconometrics,1986,31(3),p307–327.

9.Bollerslev,T.“AConditionalHeteroskedasticTimeSeriesModelforSpeculativePriceandRatesofReturn,”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87,69,p542–547.

10.Bollerslev,T.“ModellingtheCoherenceinShort-RunNominalExchangeRates:AMultivariateGeneralizedARCHModel,”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0,72,p498–505.

11.Bollerslev,T.,R.Chou,andK.Kroner“ARCHModelinginFinance:AReviewoftheTheoryandEmpiricalEvidence,”JournalofEconometrics,1992,52,p5–59.

12.Bollerslev,Tim,RobertEngleandJ.M.Wooldridge“ACapitalAssetPricingModelwithTimeVaryingCovarianc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8,96,p116-131.

13.Bollerslev,Tim“ModelingtheCoherenceinShort-runNominalExchangeRates:AMultivariateGeneralizedARCHModel,”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0,72,p498-505.

14.Forbe,K.andR.Rigobon“NoContagion,onlyinterdependence:MeasuringStockMarketComovement,”1999NBERWorkingPaperNo.7264

15.Forbe,K.andR.Rigobon“NoContagion,onlyinterdependence:MeasuringStockMarketComovement,”JournalofFinance,2002,5,p2223-2261

内外范文篇3

关键词:真实虚拟镜头空间心灵

“真实”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不单单指生活真实,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有对“真实”的别样理解。平日里我们把生活真实理解为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它属于客观事实。而艺术真实的主体是艺术家在人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加工、提炼、改造等活动,以另外一种所谓的虚拟的形式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真谛,使其更鲜活、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真实的主观评价和情感。艺术真实凝聚着艺术家对事物理解的观念和真实情感。艺术家的这种主观评价和情感与生活真实相一致或者基本一致。艺术真实是事真、情真、理真的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形式。如果用情感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存在,那么你会发现,真实在人们的心灵中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那么,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空间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判断自己身边的“真实”状态,电视、电影、广播、各种媒介的艺术真实真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生活真实的艺术化结果吗?那么,如何衡量这个结果的好坏呢?

电影是媒介传达方式之一,它是一个商业行为的文化符号,从这个词汇诞生之日起便与生活这个词汇紧密相连。电影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镜头是艺术家记录剧本的工具,影片是沟通观众、演员和生活真实,塑造艺术真实的桥梁,通过影片引起观众对事件、事物的情感沟通。在旧有的观念中影片的情节都是导演、演员根据编剧剧情的需要情景再现的一个过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影片的类型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革。一种以电视传媒为介质,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以生活真实的发展为线索而被实时记录下来的镜头出现了,即所谓的“真人秀”,还有人把它定义为“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做成的节目”而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但是有多少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虚拟空间建立在一个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时候,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真”是否真的体现了艺术真实的价值?

一、镜头内真实的情感——真

好莱坞的派拉蒙影业制作公司,拍了一部纪实性电影名字叫做TheTrumanShow。创下了很客观的票房成绩,全美首映票房:S|31542121.00(单位:美元),全美累计票房:S|125618201.00(单位:美元),海外累计票房:S|138500000.00(单位:美元)。如此高额的票房成绩显然证明该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剧中的男主角对他的成功以及公司的成功却全然不知,换另一个角度思考的话,我们应该会产生另一种疑问:这种成功是真的成功,还是凌驾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一个闹剧呢?

这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了主人公——楚门的所有的生活轨迹,剧情记录的是楚门从小到大的生活琐事,他住在海景小城(实际上就是电影公司的巨大摄影棚),楚门是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表面上看楚门与平常人相比没什么特别之处,每天上班、下班、老婆、家庭、同事都像常人一样,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一切都在导演的操控下。他的每时每刻都在受全世界的关注,就连他的妻子和朋友都是“演员”。楚门的心态很好,因为对于他来说从小到大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戏剧性的结束。突然有一天,导演和节目组的一个失误,楚门意外地发现他的死去的父亲竟然还活着,但是又戏剧般地在他眼前消失了,他开始有点怀疑自己是否正常,同时也怀疑整个事件的正常。剧情中间导演安排女演员与楚门一见钟情,但是由于女演员对楚门暗示这是对他的同情,致使楚门的这段初恋夭折,女演员也因此被强行拖出片场。由此楚门开始又一次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楚门慢慢地发现,他的同事们都是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在他的家门口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更让他怀疑的是他的医生妻子却不懂得医疗工作,此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慌迎面袭来。于是,他想寻找自己的未来,想要逃离这个世界,去寻找他朝思暮想的初恋。然而,导演的力量大的可怕,他几乎把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将近30年的时间,楚门一直在他的掌控之中。楚门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个堡垒,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导演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这里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可以说,这部影片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人在社会生存状态中的现象,也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象。

二、镜头外可悲的视角——善

内外范文篇4

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很多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都有着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包括如今画坛最为热门的一个话题—中西绘画艺术之问的关系。中国画要发展,在传统基础上要有新的创新活力,有新的思维艺术在里面,接受新元素也就成为了当今中国画的新目标。中西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真的有一个绝对的理念吗?

一、何为中国画何为西画

(一)中国画的概念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二)西画的概念

西洋画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简称西画。包括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铅笔画、铅笔画等许多画种。传统的西洋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表现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

二、中国画与西画的对比及其研究

(一)两者造型层面的对比

1.中西绘画用线造型的比较研究

在绘画艺术的创造活动中,线被艺术家们看成是最简洁、最质朴、最富于表现力的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元素。质朴、单纯的线条结构一旦赋予它合乎时代审美要求的艺术观念,其特有的神韵必然会能动地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丰富性和存在价值,进而为我们的情感世界重新建立一种超越于客观外界的艺术氛围。

中西绘画都有用线造型的历史和实践。线条是东西方绘画共享的造型手段。中国绘画始终以线造型为主,早在民族文化的启蒙时期,线成就了民族艺术的灵感。尤其是中国的书法艺术自始就是展示线性美、想象力、创造力的纯线的表现艺术,并自始至终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到殷商青铜器的饕餮纹、凤纹、汉画像砖、瓦当的雕龙刻凤,历代敦煌壁画的飞天、楼阁、奔兽、流云,再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绘画及历代民间艺术,线无处不显示出强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西方用线造型可以说从西班牙的拉斯科岩画到法国的米拉岩画就开始了。从法国阿里埃日尼奥洞穴里所画的野牛造型,到古希腊艺术品花瓶上所画的荷马史诗故事,古罗马时期的壁画艺术,辉煌的中世纪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绘画,法国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再到近现代的野兽派,立体绘画、抽象绘画等等,无不“运用准确有力的线条,达到生动传神而著称”。

由此可见,用线造型在古今中西绘画中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中西方画家对线条的理解运用有共同点也有些区别,比如对线条本质的认识,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曾经写道:“在自然本身,原无轮廓和笔触”。这与中国画家的线条并非物质所本有的,它来自主观是一致的。只可惜的是西方画家没能进一步深入下去研究线条更深的审美内涵,即揭示出线条所担负着沟通灵魂情感,将意笔融合于自然宇宙,统一主客观的重大功能。虽然西洋绘画后来走向明暗与色彩的造型,较多地运用科学理性法则来处理画面。但从大量西方素描用线造型的事实来看,线造型不是中国绘画所独有的。

2.中西绘画用线的功能特征比较

(1)功能比较

中国绘画所重视的是线的本体表述是线于长短粗细、刚柔强弱、轻重徐疾、浓淡干湿、涩滑枯润、转折顿挫等变幻中的自身形貌和形态。因此,中国绘画的线在功能上:一、可做界线;二、造型功能;三、表意功能和表情功能;四独立的形式欣赏价值;五用笔的轨迹。

而西方绘画所重视的是线的客体的表述,因此西画重形体表现,以光、色、明暗、块面塑造为基本造型手段,以色彩的冷暖对比,色调层次的对比来体现物象的真实感受。由此西画的线在功能上:一、起界形作;二、用于排列调子;三、有表情功能。

(2)特征比较

中国画主要是“线点结构”形式。以毛笔与宣纸以及相关的散点透视,线条以及墨汁、国画色的开发等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艺术风貌。线是中国绘画形式的主要构成因素。线不仅具有表现立体和取代阴影晕染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表达色彩所无法表达的力感和美感。线条至上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特点。因此,中国绘画的线在表现特征上:一、主要的造型手段;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三、形准服从于线准;四、用笔成线;五、形式功能的容量大;六、自身有一套完整的形式规定。

而西方绘画主要是“块面结构”形式,以三维视角、焦点透视法则、光与影的采用、以及相关的绘画材料的开发与配套使用,形成体系的艺术表现手段。因此,西画的线在表现特征上:一、非主要的;一种特殊的造型手段;二、可加明暗调子发展为块面造型;三、其表情功能不如形状本身的表情功能;四、投影成线;五、单一的界形功能。

3.画为心声--论中西绘画中的笔触、笔法

笔触、笔法本身可以产生特殊的表现力,增加艺术作品的美感。

从历史上看,笔触、笔法的讲究,是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个人艺术素养上看,能够玩味笔触笔法的技巧美,标志着专业欣赏能力的进一步深化、提高。

笔触和笔法的韵昧,是在“应物象形”“随类敷彩”等写实的基本要求“之外”的一个美的领域。是画家们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的那个“不似”中的一项美的品格。

中国绘画可以说更多地体现在用笔方面的变幻奇妙意趣无穷,且能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情绪。宋元以后以文人为主的重写意的画家们,在这个领域里进一步地潜心探讨,故能尽情发挥水墨的特长。从欣赏的角度看,当人们对于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对审美的需求更为精致的时候,自然会从笔法的表现上感受画家的心理情绪,由此获得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

笔触和笔法的美,源于画家熟练的技巧,是辛勤劳动,得心应手后的产物。西方古代绘画大师米开朗基罗、鲁本斯的草图和速写,敦煌壁画上未完工的一些底稿,民间粗瓷器上流畅的彩画,都表现出一种信守挥写自由奔放的美,不过这种效果多是“无意中得之”17世纪的油画巨匠哈尔斯、委拉兹奎兹等人的潇洒精美的笔触,使后人为之赞叹,但在当时,观众未必欣赏这些“笔触美”;而在画家,则是一种技巧精纯老练之后的自然流露。所以,直到19世纪古典主义学院派的油画还都不强调笔触的表现力。安格尔就说过:“笔触在油画中是毫无意义的。”

不过,严格说来,所谓笔触和笔法的美,是不应该完全超越于“应物象形”的基本写实要求“之外”的。艺术的任务是通过美的生活形象,传达作者的美的思想情感。因此,生活形象的魅力与作者思想感情的魅力是应该统一在一起的。20世纪中后期,西方有些画家片面地发展“自我表现”的功能,希图运用纯粹的“笔触”,传达“心灵”的感受,从“具象的表现主义”发展到“抽象的表现主义”。对美国现代艺术有过很大影响的波洛克要求在绘画中“摧毁形象”,为了彻底“自由”地表现自我,他把颜料“甩”或“泼”到画布上去,而对这种“心灵冲动”的原因何在,他却说是“意识不到自己在作什么。”结果是连“自我”的意识也把握不定,艺术也就变成了不可知之物。仅从笔触可以表达心灵的这一要求来看,这种发展是从片面而走向了反面。

有人把现代西方绘画中提倡的“抽象”和中国宋元以后的水墨写意或书法艺术相提并论;国外的艺术理论家中,有人也把抽象艺术里的一些流派称为“东方主义”。其实这种看法是很可商讨和争论的。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或“泼墨”—例如八大山人或齐白石的作品,也都很注重生活形象本身的美质。齐白石说:“不似则欺世’,他不许艺术家“欺世”,也就是要求尊重客观、尊重群众的欣赏力。

诚然,笔法和笔触,是可以传达出画家的某些感觉和情绪的。宋代诗人和书法鉴赏家姜白石曾说过,他看到历代优秀书法“无不点划飞动,如见其掉运之时,”就是说,从笔触上觉察到了作者当时的心绪和情态。不过在绘画中笔触和笔法所传达出的心灵感受,应该是与画家为生活形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相一致的。

4.中西绘画色彩美学差异及原因探究

中、西方绘画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而形成的艺术形态,它们和各自的民族审美意识具有相应的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它们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用笔、造型、用色、取材、制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色彩论方面,中国很早就受“阴阳”、“五行”哲学影响,产生了“五色”理论(红、黄、青、黑、白)并由“五色”发展为“随类赋彩”,谢赫“六法论”之一的“随类赋彩”在中国绘画中占有不可轻视的地位,并在与西洋绘画色彩学、装饰色彩学的比较中具有独树一帜的成就。概括地讲,中国绘画色彩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直观特征,即类型化、意象化、装饰化和平面化。

再看西方绘画的色彩论。绘画是写实的,它严格遵循美的比例和焦点审美,因焦点审美定位了人与空间、光与色彩的科学关系。它画出的不仅是本色,而是同一色彩在光的影响下丰富细腻的变化和不同色彩在光的照射下的相互影响,概括地讲,西方绘画色彩的显著特点是个体化、精确化、自然化和立体化。

(二)两者精神层面的对比

1.论中西绘画中的艺术生命精神比较

当今,人们区分中、西绘画的方法是:一是使用的材料不同,二是绘画的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主要是以笔墨画在宜纸上而得名,讲究的是以线条为主,以水墨画为主所构成的视觉形象;而西画,主要是指近代由西方传人的绘画。如油画、水彩画、版画等,这些绘画也基本上是以材料性质为命名的,但更重要的是观察方法与表现上和中国画绝然不同,重在求真。这在近代以实用、功利盛行的社会里,无异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是“合”。以“合”为“美”,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美”的境界。支撑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释,都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目标,强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一种和谐统一的亲密关系。

而在西方,由于其哲学基石偏重于认识论,古希腊的先哲们基本上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去探索自然的本质,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绘画而论,山水画在西画称为风景画。从认识论角度出发,摹仿自然、求真是西方绘画中最基本的

理论,要求逼真地再现大自然的色、形、光,给人以强烈的感官真实,在此可称为再现性艺术。

西方艺术由于注重感官的真实,在处理画面构图时,很重视透视法。这种透视取一个视觉兔度,又称焦点透视,据说是由德国画家丢勒首先创立并使用的,它给人的感觉很真实。

而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与之不同,称散点透视法,即多个视角角度来看待自然,它的视线不只是直线的、静止的,而是转折的、流动的。面对一片山景,可以仰其擞,窥其后,望其远。

中国画虽没有西画那种强烈的真实感和由强烈的感官刺激引起的心灵震憾感,但中国画那种奇玮诡诱,流转飞越的节奏感和含蓄、意境深远的韵味,却是西画中所缺少的。当然,西画也有它的特点,如以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尊循科学的透视原则,以再现生活的真实面貌为目的油画,的确要比中国的以线条为主要手段的水墨画要真实得多,强烈得多。强调摹仿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基础,必然汇出典型的理论。“典型说”是“摹仿说”的延续和发展,其要旨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这个理论与中国的意境说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同等的地位,各自体现两种不同的艺术传统,艺术体系相映生辉。

2.中西绘画透视中人的坐标

在坐标上找出任何一个点,然后可以从这个点来解释这个世界。而艺术只有一个坐标点,即是人。所有的东西都必须以“人”这个坐标点为中心去检测。那么,人本身的心理规律和自然世界的规律就有一致性,但同时也有矛盾性,他必须以这个坐标去观照另一个坐标,所以,某一方面它是同一的,但肯定又并非完全是同一的。

西方绘画建立了严格的透视学。这是一门科学,研究出眼睛在一个定点上所看到的形体的几何变形的规律,这里是不是取消了人的坐标呢?是的,我们的眼睛实际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依透视学所画出来的样子。二者的差别很多,我只举几条:一、透视学所画的世界是一只眼睛所看到的,而实际上我们是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二、两只眼睛看远近不同的事物必须调整视线的角度,使两眼看到的图像相同。所以看近的东西,远处的就呈现两个图像;三、每个眼球看远近不同的东西有聚焦的调整。看近的东西,远的东西就变模糊,看远的东西,近的东西就变模糊;四、透视学所取的那一个视点是静止不动的,实际上我们不但用两只眼睛看,而且眼睛的位置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在动,我们的头在动,全身丝毫不动,定睛注视的情况很少。

这就是说,西方最准确的绘画和人的眼睛看见的东西永远不是同一的。现在看起来,说中国画主观,实际上西方绘画也是主观,只是西方绘画的主观存在于理性中间。

画是平面上的图像,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三维空间的事物给我们的感觉。中国画和西洋画以不同的方式再现人的视觉印象,哪一种更接近真实呢?很难说。比如中国画的花卉,往往背景完全空白;西方绘画把背景所有的事物都画出来。实际上,我们看花的时候,背景十分模糊,甚至被忽略掉,所以把背景删去和把背景的房屋、树木、天空云霞都清清楚楚地画出来,都不合乎实际的视觉活动情况,我们可以说中国画更合乎主观的情况,而西方画更合乎客观的情况。

传统的中国绘画经过“人大山小”、“水不容泛”的幼稚时代,终于悟出“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将此种透视原理用于绘画。韩拙认为“山有高低大小之序,以近次远,至于广极者”,如是方能“咫尺深重”以分远近。倘“只写真山,不分远近深浅,乃图经也”。

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由幼稚趋向成熟。无可置疑,今天的透视学比起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具有科学的准确性。但是,科学高度发达的西方,为何出现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这样的叛道者,竭其全部心力尝试着推翻那科学的透视法则(这里谈的只是一个侧面)。原因是它已不复能帮助“叛道者”的表现,而在他们行笔布色间变得碍手碍脚。因此,勃拉克索性把堆满静物的桌面在画布上竖起来,将俯视的桌面和平视的静物重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平面与侧面结合的别致构图。对我们的传统绘画,他是异国的知音。勃拉克的举动,显然是对西方传统的示威,对自然逻辑的挑战,但那又有什么办法。必欲强之使合于自然逻辑,就破坏了他欲向观众表达的美,就是因为这一小点矛盾,他们同西方传统闹翻了脸,冲破了三维空间的限制,造成全新的绘画形式。恰是在这个间题上,我们传统绘画的独特面目,合了现代西方艺术家的胃口,并启发了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注目于东方。

3.两者绘画理论的对比

中国有自公元第五世纪以来精深的绘画理论,谢赫的《六法论》总结前人的经验,奠定了后来的基础。中国绘画强调写意,以形传神,这里的“意”与“道”密切相连,传承老庄思想的“道”在中国绘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几乎成为一切中国山水、花鸟画所要表现的主旨和内在意蕴。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往复、生长老死的延续中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而“道法自然”,道具体体现于自然和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中,人在宇宙中用心参悟天道,并将参悟的心意、体会通过自然宇宙展现于艺术当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南宋陆象山《象山语录杂说》)

因此,中国绘画的价值不在造型,而是以形写意,通过模拟物象来展示天地之道、宇宙之魂、人类精神。“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形”(《易经》)“画虽状形,立乎意”(明王展《华山图序》),元代倪珑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非较其似与非”。(《清必阁全集》)石涛主张:“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石涛画语录)。唐代张更是精辟地概括了这种托物言志、主客相融的艺术手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写意导致不求准确细致的刻画而是笔法抽象、简约、清淡,线纹流动,画中留白,虚实相生;导致山水、花鸟画成为主要题材;水墨画、写意画兴起;诗、书、画结合一体等等。可以说,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中国绘画特点基本源于此。

而始于古希腊的西方绘画理论体系完备,讲究艺术与科学的一致,透视法、解剖学是其基本。西方绘画以古希腊艺术为基础,除中世纪外一直严格地执行写实。“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必须以“镜子为师”,“绘画是一门科学”(达?芬奇),在西方都是影响深远的艺术见解。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由于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应用和对光影的研究,画面的纵深感,人物、物体的立体感、重量感、质感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逼真幻觉,直到19世纪后期,受东方艺术和原始艺术的影响,西方后印象派才开始自觉地采用夸张、抽象手法来表现主体情感。

中国人物画要求“传其神”“写其心”,也用线条、眼睛来刻画人物的运动感,表露人物的内心情绪。但由于一贯强调写意,造型能力不足,画中人物面貌相似、表情漠然、看不出他们的所思所想,而且人物各部分比例不协调,男子相貌奇特、身首不称,女子娥眉樱唇,削肩细腰,千篇一律,没有大的变化,审美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唐以后人物画衰落,而西方绘画由于坚实的造型能力,人物画一直是其主要题材,往往表现神话人物、圣经故事。

在中国,由于前面提到的“道法自然”,而且描绘大自然在造型上也相对要求低些,因此,山水、花鸟成为文人寄寓情感的最好对象,导致山水、花鸟画成为中国画的主要题材并取得较大成就。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气韵生动”,清代挥向在跋《山水图》时说:“画以意为主,意至而气韵出焉”,又说:“意或在全幅,或一枝两枝,或一重两重,或一点两点……每家造极各有一块得意处,为人想之所不能到,则全体生动矣”。

“立意”“气韵”是中国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中国的山水、花鸟画极富主观意趣和“道”的哲理,意境上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有的也表现了生动的气韵。

在西方造型艺术中,美学的重要原则是:“模仿自然”,“变化、和谐、均衡、丰盛”,西方绘画虽然十分强调写实的客观性,追求永恒完美的形式,但也极重视精神、情感的传达。写实终归只是绘画的出发点,以写实表现宇宙之秘,生命、人格之神味,才是艺术最后最高的使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雕塑家的任务是在他的作品里把灵魂注人可见的形式”。达?芬奇认为:“绘画需要更多的思想和更高的技巧”。温克尔曼在《论古代艺术》中提出了著名的古典艺术的理想:“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19世纪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后,又明确提倡表现个性和自我等。

三、论中西绘画的结合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画传统之悠久,成就之卓越,为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及,这是大好事,但也是“大包袱”,我们要发扬传统,要创新,要前进一步,着实不容易!打开一部中国画史,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是名家辈出,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因为这样,中国画才得以历久不衰,蓬勃发展。直到现代,仍有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一批名垂青史的优秀画家崛起。我们后辈们,只要有志改革,勇于奋斗,肯下苦工夫,也一定会为民族绘画的发展作出大贡献的!

有不少同志,特别是当代中青年画家强调革新,强调向西画学习,敢于标新立异,为中国画的发展模索新道路,这无疑也是十分可贵的!但不要忘记中国画的传统特点和气派。中西绘画各自成体系,有着各自的发展史、发展规律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正如潘天寿先生说的:“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决不能随随便便地吸收,不问所吸收的成份,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是否与自己的民族历史所形成的民族风格相协调。在吸收之时,必须加以研究和试验,否则,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与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一九五七年《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郎世宁的中西结合的绘画艺术,乾隆之后就绝迹,除了禁教造成的原因和封建的保守性之外,恐怕也不能否认这种尝试性的非驴非马的新国画,确实存在着舍本求末,“笔法全无,虽工亦匠”的致命毛病。这正是有志于改革的画家们应当借鉴的。

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唐张彦远说:“夫象物必有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后来文人画直以“写意”名之,实在是很恰当的。“写意”也好,“写神”也好,总括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就客观对象的精神特征而言的,如苏东坡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若乃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陈去非也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即“得意忘象”之意也。其二是就画家的主观思想情操而言的,如恽南田说:“人品不高,用笔无法。”郭若虚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古来认为“画,亦心画也。”其三是就画的诗意和文学性而言的,就是画要用诗的比兴方法,表现出诗的情思和意境。如陆机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苏东坡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欧阳修也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人。”(《盘车》首诗)所以邓椿说:“画,文之极也。”这三方面在中国画创作中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内外范文篇5

[关键词]真实;虚拟;镜头空间;心灵

“真实”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不单单指生活真实,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有对“真实”的别样理解。平日里我们把生活真实理解为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它属于客观事实。而艺术真实的主体是艺术家在人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加工、提炼、改造等活动,以另外一种所谓的虚拟的形式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真谛,使其更鲜活、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真实的主观评价和情感。艺术真实凝聚着艺术家对事物理解的观念和真实情感。艺术家的这种主观评价和情感与生活真实相一致或者基本一致。艺术真实是事真、情真、理真的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形式。如果用情感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存在,那么你会发现,真实在人们的心灵中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那么,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空间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判断自己身边的“真实”状态,电视、电影、广播、各种媒介的艺术真实真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生活真实的艺术化结果吗?那么,如何衡量这个结果的好坏呢?

电影是媒介传达方式之一,它是一个商业行为的文化符号,从这个词汇诞生之日起便与生活这个词汇紧密相连。电影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镜头是艺术家记录剧本的工具,影片是沟通观众、演员和生活真实,塑造艺术真实的桥梁,通过影片引起观众对事件、事物的情感沟通。在旧有的观念中影片的情节都是导演、演员根据编剧剧情的需要情景再现的一个过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影片的类型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革。一种以电视传媒为介质,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以生活真实的发展为线索而被实时记录下来的镜头出现了,即所谓的“真人秀”,还有人把它定义为“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做成的节目”而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但是有多少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虚拟空间建立在一个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时候,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真”是否真的体现了艺术真实的价值?

镜头内真实的情感——真

好莱坞的派拉蒙影业制作公司,拍了一部纪实性电影名字叫做TheTrumanShow。创下了很客观的票房成绩,全美首映票房:S|31542121.00(单位:美元),全美累计票房:S|125618201.00(单位:美元),海外累计票房:S|138500000.00(单位:美元)。如此高额的票房成绩显然证明该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剧中的男主角对他的成功以及公司的成功却全然不知,换另一个角度思考的话,我们应该会产生另一种疑问:这种成功是真的成功,还是凌驾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一个闹剧呢?

这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了主人公——楚门的所有的生活轨迹,剧情记录的是楚门从小到大的生活琐事,他住在海景小城(实际上就是电影公司的巨大摄影棚),楚门是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表面上看楚门与平常人相比没什么特别之处,每天上班、下班、老婆、家庭、同事都像常人一样,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一切都在导演的操控下。他的每时每刻都在受全世界的关注,就连他的妻子和朋友都是“演员”。楚门的心态很好,因为对于他来说从小到大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戏剧性的结束。突然有一天,导演和节目组的一个失误,楚门意外地发现他的死去的父亲竟然还活着,但是又戏剧般地在他眼前消失了,他开始有点怀疑自己是否正常,同时也怀疑整个事件的正常。剧情中间导演安排女演员与楚门一见钟情,但是由于女演员对楚门暗示这是对他的同情,致使楚门的这段初恋夭折,女演员也因此被强行拖出片场。由此楚门开始又一次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楚门慢慢地发现,他的同事们都是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在他的家门口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更让他怀疑的是他的医生妻子却不懂得医疗工作,此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慌迎面袭来。于是,他想寻找自己的未来,想要逃离这个世界,去寻找他朝思暮想的初恋。然而,导演的力量大的可怕,他几乎把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将近30年的时间,楚门一直在他的掌控之中。楚门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个堡垒,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导演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这里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可以说,这部影片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人在社会生存状态中的现象,也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象。

镜头外可悲的视角——善

从某种程度上讲类“真人秀”这种非虚构的纪实手段能够反映一些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现代人厌倦了虚假的电视剧,有时候更需要一些贴近观众生活状态的真实性电视,这也正是真人秀带给人们的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但是这种直接且真实的视角会带给观众什么呢?

首先从演员的角度出发,在《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中楚门是善良的。一个平凡的人在成千上万部摄影机前留给大家无尽的快乐,楚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的牺牲品。从个人情感的角度讲楚门是可悲的,他就是一个被导演摆布的“零件”。天才导演把楚门的一切都安排得近乎完美,导演顺着楚门的生活轨迹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故事情节此起彼伏。在楚门快乐的时候导演就给楚门制造麻烦,在楚门悲伤的时候则制造快乐。导演剥夺了楚门的感情,安排金发女郎出现,又让她撕心裂肺地从楚门的视线中离开;已故的父亲像幽灵一样出现时,楚门的情感已经脱离了他本人的控制。不得不佩服那个导演,他把一个人的情感掌控得如此到位。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导演的善良何在?其次,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个人物是出于同情的,人生就是一场戏,我们每个人时刻都是一个演员,生活中的上帝就是那个导演,掌握着度,他会让你高兴、悲伤、失望、得意,他让你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电影的末尾,楚门觉悟了,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他没有怪罪摆布他人生的那个人,他没有怪罪导演,也没有怪罪上帝,楚门是很善良地离开了摄影棚。

情感与心灵的碰撞——美

整部影片导演安排得尽善尽美,不由得我们自己想想在都市喧嚣的时代,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为弱者有时候是同情的,有时候是痛恨的;面对强者有时候是惧怕的,有时候是不屑的。生活就是一场戏,导演就是上帝,我们在他的掌控之中该如何面对挣扎,如何面对选择,是我们都要面临的问题。但是换个角度讲,生活之所以精彩,那是一种美的展现。美是在与丑的对比中产生的。首先,现实的美是存在的。“真人秀”一类的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受大众的欢迎,一方面是他能反映很多人的真实想法和心态,另一方面是它带给观众一种窥视的快感。这个关注度来自人的内心,人们对故事情节的关注是节目收视率的宗旨,人性的美与丑这个时候也会暴露出来。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博得较高的收视率,就是因为有故事,把新闻类的故事呈现给观众。故事所呈现的美与丑由观众判断。《楚门的世界》此类真人秀节目从道义方面讲:涉及个人隐私,不免有些不道德,但有很多时候这种不道德需要社会的监督与谴责。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一方面表现的是露骨和不道义的行为发生,让整个社会关注这个问题,引起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大爱无疆的事件纪实令世界瞩目。例如,“5•12”汶川地震,纪实的拍摄和录制不禁勾起全社会对四川的关注,更多的是全社会献出的爱。这说明艺术中的情感带有“超功利”的性质。其次,艺术美的本质高于现实美。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就在于艺术美具有表现性,艺术美以表现美为宗旨,艺术美的存在是为了弥补现实的美的缺陷和不足而被人们所创造的,因而艺术美的本质要远远高于现实美,艺术美应该是美的最高形态。美能够让我们心灵得以净化,楚门走出摄影棚的那一刻,他的心灵是干净的、美丽的,他为自己的未来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他没有憎恶曝光他隐私的导演,也没有痛恨现实生活的残酷。现实的丑陋在楚门看来都是过眼云烟,楚门的心灵是纯净的。

[参考文献]

[1]苏和平.艺术学原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刚纪.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3]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角色换位、话语建构与文化资本——对湖南卫视“名声大震”节目的解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6]黄磊磊,滕单单.“真人秀”的拟态真实——数字化时代“真实电视”的文化解读[J].对外大传播,2006(05).

[7][美]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张建珍,吴海清.谁比谁真实——电视新体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法]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文集——符号学历险[M].李幼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意]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1]王志敏.优势与局限——关于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功能问题[J].当代电影,2006(05).

[1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内外范文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总额预算;总额确定;基金分配;监管

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保障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2012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在《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总额控制[1],并明确了医保基金年度预算管理、总额控制目标确定、总额控制指标分解、费用结算及监管等相关规定。总额预算是指医保部门依据一定的参考指标、计算方法及考核办法,确定并提供给定点医疗机构一定时期内的医保基金额度[2]。其目的是在满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下,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并切实保障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目前,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控制在全国广泛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若不加以重视,可能会降低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积极性,抑制患者合理的医疗服务需求,不利于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3]。为了更好地发挥总额预算控制的优势,规避其带来的风险,本文对国内外医保总额预算制度设计中预算总额的确定及分配、监管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完善我国医保总额预算制度提供借鉴。

1资料来源与方法

以“globalbudget”“globalbudgetallocation”“总额预算”或“总额控制”为关键词,通过检索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搜索引擎中的中文、英文期刊文献,以及国家和各市医疗保障局官方网站中的政策文件,采用定性描述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系统梳理并总结国内外医保总额预算制度实施的经验。

2国内外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制度比较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部分发达国家陆续开展医保总额预算控制[4]。我国从1998年起,在江苏镇江开展医保总额预付的试点工作后,逐步扩大至全国,截至2016年,全国85%的统筹地区已实行医保总额控制[5]。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在医保基金总额的确定及分配、监管等方面存在差异。

2.1总额的确定及分配

西方国家的总额预算控制早于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6]。受医保体系和国情的影响,各国的总额预算模式、总额确定及分配依据、预算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均有所不同(见表1)。

2.2总额预算的监管

为保障总额预算制度的顺利执行,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措施(见表2),总体来看大同小异。我国与德国、加拿大均通过指标考核对医疗全过程进行监督、处罚与奖励;与英国相比,我国同样设立了监管机构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数量进行监管,第三方组织机构也参与监督,但相关的法规还不健全。

3我国医保总额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3.1预算总额与实际所需存在偏差

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参考历史数据测算预算总额,虽然方法比较简单,但历史费用中的不合理部分难以区分,也未考虑未满足的医疗服务需求,测算出的总额数值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不能准确反映出患者的实际就医需求。而英国医保基金以需求为基础,同时参考需求因素和成本因素进行预算分配,能在保障参保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医保基金总额控制的作用,避免部分地区片面追求费用控制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3.2总额控制未实现全面覆盖

我国很多地区只针对住院项目进行总额预算,控制范围没有从住院延伸至门诊,忽视了医保基金在门诊项目中的不合理支出,没有实现总额控制的全覆盖,使控费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而德国医保预算总额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通过住院按DRG、门诊按人头分别预算,同时辅以配套措施,较好地实现了总额控制。

3.3总额确定及分配过程具有主观性

在医保基金总额的确定过程中,往往会考虑一些影响因素,如参保人数、医疗费用、医疗机构等,同时也会选择某些指标对总额进行调整或修正,各地考虑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在指标选择上具有主观性。指标选取后,需要转化为量化数据调整总额,在量化过程中也会涉及主观因素,进而影响预算总额的准确性。此外,部分地区通过协商谈判分配总额,缺乏科学性。

3.4总额确定及分配方法存在弊端

我国医保基金总额确定及分配方法主要有按人头预算、医院协商、历史数据测算和点数法四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按人头预算主要应用于门诊服务项目,优点是基金测算和分配方便快捷,在理论上公平性较好;缺点是忽略了人群之间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同时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问题也难以解决。医院协商是通过医疗机构自主协商实现医保基金总额的合理有序分配,以上海为代表[21]。该方法能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的主动性,但预算分配指标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历史数据测算被广泛应用,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缺点是难以区分历史费用中的不合理支出部分,指标的选择具有主观性。点数法是将病种或医疗服务项目转化为点数,然后按照各医疗机构实际点数进行付费的一种方法。江苏淮安早在2003年便开始探索点数法[22],2020年11月我国选取了71个城市开展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该方法能充分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动价值,提高医疗机构控制成本和费用的主动性,同时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但也存在无法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容易出现高套分值等弊端。我国各地区将四种方法选择搭配应用,有效发挥了总额控制的作用,但各种方法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无法完全规避,导致总额测算及分配不科学,无法有效激励约束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行为,医疗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3.5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2020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这是我国医疗保障领域首部行政法规,意味着医保基金监管终于纳入法制化轨道。但具体到医保总额预算制度,各地区在监管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引入第三方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面临公平性、公正性的挑战;对“医疗合理费用”的理解不同,导致鉴定审核存在主观性;各地区及各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限,不便于医保相关部门对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和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的监管;医疗机构的“自我监管”不足,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无法实现控费与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双重保障。

4对策建议

4.1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全面覆盖的总额预算制度

当前的总额预算制度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实际就医需求,总额控制范围也局限于住院,导致部分医院将超支风险转嫁给患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不利于我国医保制度的健康发展。因此,总额预算要切实考虑参保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可借鉴英国“加权按人头付费”模式,在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经济特征、患病状态时,也要将未满足的需求作为参考因素纳入指标测算中。同时,将总额控制的实施范围从住院延伸至门诊,对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均进行总额测算,实现总额控制的全覆盖,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4.2科学测算及分配总额

要规避总额确定及分配方法的局限性,减少主观性,可通过缩短预算调整周期、利用数学模型测算来实现。首先,总额确定周期越长,测算结果偏差越大,故合理缩短预算调整周期,可减少时间因素带来的总额测算偏差。其次,上海市医保依托复旦大学开发的大数据数学模型来确定各医疗机构预算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性。对此,应重视大数据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保证医保预算总额测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4.3总额预算制度与相关配套措施应“并驾齐驱”

内外范文篇7

我校是一所大型公办小学,学生生源层次复杂、跨度较大。课堂教学存在着以教科书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粗浅、单一、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局限于室内的艺术课堂,他们迫切需要适合自己的艺术教学。多彩的课堂之外的艺术教学资源能极大地拓展孩子的视野,课外资源也是艺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

二、研究课外艺术教学资源的目的

开展课外艺术实践体验活动迫切需要各类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不能只局限于校内,校园围墙之外有更广泛的社会艺术教学资源。因此,只有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才能丰富学校艺术教学,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最终目的:整合优化小学艺术教学中校内外课程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丰富艺术教学,培养和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技能及审美能力。

三、研究课外艺术教学资源的策略

1.整合资源。结合美术、音乐教材中的欣赏课,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与艺术大师的作品零距离接触,艺术课由平面走向立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艺术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使校园艺术教学真正地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2.利用资源。通过社会实践、参观活动、尝试练习等活动,实现资源利用;通过数据对比手段搜集资源利用价值;通过评价、反思提升资源利用的质量;最终罗列出资源目录,确保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良性循环。

3.资源序列。校内资源:社团、环境布置、艺术节、作品展示、艺术比赛、午间音乐。校外资源:美术馆参观学习、博物馆拓展视野、音乐厅欣赏展演、各级各类艺术比赛、社区志愿者讲座

4.评价方式方法。活动展示;活动任务单反馈;活动评比;家长、校领导、专家点评。

四、研究课外艺术教学资源的过程

1.前期:实践准备。(1)探寻硬件资源,学校对艺术活动经费的保障;(2)探寻软件资源,与校领导积极沟通,动员艺术特长教师、家长参与教学,梳理艺术特长生和艺术爱好学生;(3)探寻学科内部资源,艺术学科内部资源的整合;(4)探寻信息技术资源。教学上通过多媒体、视听及音像资源的辅助,能极大方便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使学生学习音乐、美术,领略高雅艺术更直接、更快捷。

2.中期:实际操作。艺术教师首先要明确一个目标,到底要给学生哪些知识,对艺术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进行巧妙的构思,从而精心设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让教学内容有“新鲜”感,尽量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后期:反思提升。制定、提升可持续性的计划及发展模式。通过对课余教育教学活动资源的探索,我们对教学活动也进行了思考:其一,课余艺术活动资源内容涉较广泛,要进一步研究艺术资源,提取其精华来传授与小学生。其二,艺术文化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进一步普及。

五、课外艺术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1.界定了学校艺术资源的含义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作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罗万象,有学校、社区、家庭,特别是社会公共资源。“资源”它本身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在课程资源这个“七彩天地”里“大有作为”!

2.确定开发整合资源的各类途径。(1)走出去: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有的以社团的形式,有的以学校组织的形式外出参观学习。(2)请进来:师生合作,请教研员、专家等来校指导学生课程。师师合作,与有艺术特色的学校开展校际联动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授课老师的艺术教学水平。生生合作,每个学期结束,学生参与大厅绘画布置展示。

3.制定利用资源的各类活动方案。对艺术学习普及型的学生:布置活动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对艺术学习有特长的学生:要求展示个性,体现艺术特色。对艺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带动积极参与,享受活动过程。

4.确立了保障机制。通过研究达成共识,认识上的统一、组织形式上的统一、选择安排上统一、师资队伍统一。在安排上既要保证经常性和连续性,也要防止活动过于频繁,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5.确立了评价机制。分阶段多元化评价;校领导与艺术总指导对每次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6.家庭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效果十分理想。鼓励家长多购置孩子喜爱的文艺书籍、音像资料,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六、研究课外艺术教学资源后的效益

1.教师们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通过课余艺术活动,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

2.师生们学有所获,在艺术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器乐方面:全校同学通过艺术活动,渲染了艺术氛围,彰显了校园文化特色。

内外范文篇8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以及中国戏曲的特点的描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间离谈起到戏曲中的程式和虚拟,两种不同的戏剧形式在表演上的联系和运用。用相关的实践来举例说明,从而引伸到不同形式的东西方戏剧可以相互融汇贯通。斯坦尼、布莱希特和中国戏曲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融入到一出戏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未来的戏剧演出形式中我们要开拓更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密切联系成为了未来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布莱希特中国戏曲间离虚拟与程式斯坦尼东西方戏剧融合开拓表演形式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意志民生共和国最有名望的进步戏剧家。他和中国的梅兰芳,还有斯坦尼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布莱希特演剧方法上的一切特征,都说明了是为使观众保持必要的清醒头脑,以对待舞台上发生的事件,抱一种追究,批判的态度,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勇气去改变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排除那此阻止观众去理智地分析现实的一切障碍。他主张废掉第四堵墙,他反对观众的情绪被感应(即移情作用)而主张“间离效果”(即离情作用)。在许多道路中,布莱希特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其它西方戏剧流派的道路。东方舞台由其是中国戏曲,从来不用第四堵墙,而主张“破除生活幻觉”,坦率地承认我们是在演戏,希望通过戏来表达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东西方戏剧最大差别是,西方戏剧讲究以第四堵墙造成生活幻觉,在舞台上制造生活幻觉和破除生活幻觉的区别非常重要,是根本性的区别。自从布莱希特一九三五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先生表演后,舞台上的假定性破除生活幻觉的原则优越性在他的脑子里明确起来。

布莱希特所采用的名词——Verfremdungseffekt。在我国有几种翻译,如“间离效果”、“离情作用”、“陌生化效果”等。还有一种就是“破除生活幻觉的技巧”。从这个原则出发,布莱希特的戏剧有独特的地方,他把他的戏称之为“叙事剧”、“史诗剧”后来又称之为“辩证剧”。这一戏剧形式与西方流行戏剧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他的戏剧形式又与我国传统的戏曲样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表面看来,梅兰芳、斯坦尼和布莱希特这三位大师似乎格格不入,斯坦尼和梅兰芳尤其站在了两个极端,一个研究内心体验,生活化。一个研究程式化的体现。而布莱希特似乎是在两者之间。其实,梅兰芳、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三者都不否认内心活动通过外部技巧表达,不同的是在于表现方式与技巧。但布莱希特在编剧,演出上确实与斯坦尼不同,而与我们的戏曲接近,中国戏曲对布莱希特戏剧流派形成显然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戏曲与布莱希特的关系,在表演上的联系和运用,以及中国戏曲对西方戏剧的影响和融合。

一、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Verfremdnugseffekt(简称V—Effekt),译为间离效果,又译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称为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显而易见,它对立于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认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性格细腻的角色人物,营造幻境的舞台布景虽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是同时观众过分地将情感投入虚幻的戏剧中,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并不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判别和思考,因此布莱希特开创了叙事(史诗)剧理论:通过转变观众角度——从目睹者转变为观察者,变换表现手法——由暗示变为辩论,重组戏剧结构——直线发展变为曲线发展等等方法来实现,无论什么方面的革新,都是以间离效果为中心而展开的。但在一部话剧作品中,一切都是用间离效果来处理,无论剧本、演员、舞美、观众,还是情节角色,场景都在间离效果的影响下游离于戏外,那么它除了是一场闹剧,什么都不是。间离效果,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其实是依附于舞台幻境的,在观众,包括演员本身,逐步被戏剧情节所吸引,陷入剧情幻境与角色产生共鸣时,才可能采取某种方法来打破幻境。正如布莱希特所说:“在森林中,研究蝴蝶的人和逃进森林躲避搜捕的人对原始森林的感受各不相同。在园林工作者眼中的原始森林则是另一个样子。原始森林,由于人们和它打交道的目地不同。它也会产生欢乐和恐惧,大家都感到它的变化,而当他们仅仅开辟出一片营火地时,所有人都能观察到它的变化。”不管逃亡者,再思考、再行动。“森林”是戏剧所营造的舞台幻境,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升华。“营火地”就是间离效果在幻境中的一片空地,它虽在森林中,却又独立于森林。以便所有的叙事剧参与者都能在“森林”中观察森林。这一进一出,一张一弛才是间离效果的实质所在。

布莱希特接受了狄德多、科格兰、戈登?克雷和莱茵哈特等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演理论,其核心就是“间离”的表演,他要求演员在情感上与角色保持距离,观众同角色之间也保持距离。他说:“为了产生间离效果,演员必须把它学到的能使观众对他塑造的形象产生感情一致的东西都放弃掉。如果不打算让他的观众沉迷于戏中,他自己得先不要处于沉迷状态。”他要求演员“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为了拉开距离,布莱希特提出三种辅助手段,一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二是词语间等用过去时态,三是兼读舞台指示和说明。演员在演出过程中要化为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又是戏剧中的角色,又是能跳出戏外以叙事者的身份与观众交流。虽然布莱希特主张破除第四堵墙,破除幻觉。但是,由于西方戏剧与生活在形态上逼近的特点所决定,布莱希特也不得不承认显然间离效果绝不是以不自然的表演为前提。这就是说,戏剧舞台上产生幻觉是不可避免的。布莱希特的“破除幻觉”也不是“消灭幻觉”,尽管他力图将演员、角色和观众同生活的距离拉开,这也是基于有一个建立起来的舞台生活才能与之形成对比。例如在我参加演出的《高加索灰阑记》中有两个追赶女主角的士兵,他们在一开场便敲锣打鼓在观众中出现,拿着戏中演员的画相当通缉令来询问台下的观众,这一做法是典型的布莱希特间离效果,但观众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跳出戏外的做法怎样相信怎样配合,而不会觉得很突然不舒服呢?这都要在这之前靠其他演员的配合,在舞台上投入的演出,先把观众带入戏剧情境中去,而后为马上出现的间离形式作铺垫,只有让观众相信之前的剧情冲突,投入到戏中去,才能让观众认真对待之后的间离形式,与剧中演员一起参与一起评判。不会让观众觉得很唐突,与之前剧情脱节。由此可见在现今的舞台表演中,斯坦尼的“体验派”和布莱希特“表现派”两种表演风格其实是不能剥离的。我有幸参加了去年的罗马尼亚戏剧交流,在国外许多学者认为其实斯坦尼的“两个自我”,在舞台上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带有着间离的意思,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两种不同风格的演出形式得到进一步的融合。

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于1936年发表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以后,在布莱希特叙事剧戏剧的演出中,一直能看到中国戏曲的影子。布莱希特戏剧的叙事性与中国戏曲一部分的叙事性同属一类,在表演上,加入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动作,在空间的自由,道具变换及当场换景都打破了第四堵墙的视听幻觉。

二、中国戏曲的虚拟和程式

中国戏曲艺术,历时两千多年,经无数艺术家的创造,形成了体验与表现相结合的,完整的表演体系。虚拟性是戏曲演出形式的特点。它是在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运用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联想,形成环境事件,人物关系等因素的特定戏剧情境,创造一定的舞台形象的一种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戏曲舞台上特殊的时空形态虚拟性是戏曲有别于西方戏剧的形态,虚拟手法为戏曲的艺术表现开辟了一条独特道路,相对于写实话剧的固定的剧情时间和地点,戏曲的剧情时间和地点是不固定的,是可以自由变化的。虚拟的表现形式可以创造出不受限制的自由的立体的舞台空间,例如在一个空的舞台上演员通过表演可以让观众清楚的意识到此时舞台上是什么样的环境,是房间,是山峦,是河流是万马奔腾的战场还是清逸的乡间田园,这些都可以通过虚拟的表现形式自由转换和变化。在时间形态上更是以虚拟的手法来呈现出转换。例如跑一个圆场就是跋涉几十里路程,唱做十几分钟,已经历了一整夜的时间。相反,几秒钟间思考和动作,却化费几倍、十几倍的舞台时间,通过唱、做来细致刻画。这种戏曲独有的虚拟手法创造着这种剧情地点转换,变化的自由,又影响对剧情时间的处理,促使舞台上产生特殊的形态。戏曲舞台所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形态,是由演员以虚拟表演所创造的对特定戏剧情境的感受和反应的真实。所以在戏曲表演形式上演员的虚拟性表演至关重要。这就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不同于西方戏剧传统的斯坦尼要求的观演关系,观众要相信通过演员表演出的真实性,戏曲明确的告诉观众“我们在演戏”,舞台上的“假定性”靠演员的表演一一呈现出来。演员通过虚拟动作表现出心境,环境的变化,让观众相信从真实的“无”中上升到美化的“有”。这和“间离”有着相似的地方,演员同样虚实结合,跳进跳出,同时又与观众的互动。例如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现骑马,或许演员手中只有马鞭而没有真实的马出现,但通过演员的表演,一个鲜明美化的马形态出现在观众的脑中通过观众的想象再反射到舞台上,这样骑马的艺术形象就已“活生生”的在舞台上了,还有例如上楼、下楼、关开门等动作的表现,都是虚无的空间中通过演员的表演所展示出来的。这里就有了一个戏曲演员特有的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它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熔诗歌、音乐、舞蹈、戏剧于一炉,形成一套规范化、格律化、舞蹈化、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这是美的升化,演员在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无一不在戏曲独有的程式化表演中进行着,程式化并不是脱离生活的,而是基于生活的来源,经过艺术处理加工的美化于生活的表现形式,在假定性和虚拟性的舞台表演中,舞台常常空无一物,而在艺术家的表演中,通过程式化的动作,写意的、充满美感的形体表现,将观众带入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一会儿是金戈铁马硝烟四起,一会儿又是一叶扁舟过万重山。而更甚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虽说都是以男性表演女性,但是他们在舞台上的外部动作和内部感情较之生活中的女性更为完美。

这一切都是戏曲程式化表演对生活的美的再现,程式化表演并不是完全“间离”的表演。而是在于体验再体现的。只有深层次的体验了角色或者周围生活环境才能更灵活自如地体现出戏曲独有的美感。例如,有一次梅兰芳先生跟上海的俞振飞先生曾经合演了昆曲《断桥》,写的是白娘子和许仙悲欢离合的故事。戏中有这么一个动作,就是白娘子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自己的时候,心情如同翻倒了五味瓶,非常复杂。他有一个动作,拿一个手指去戳许仙的脑门,这个动作可能梅兰芳先生当时在舞台上用力过大了,一戳,许仙没有防备,就险些要摔倒,梅兰芳发觉这是个舞台失误,立刻双手去搀扶,等搀住了,再一想,我演的是白娘子,他演的是许仙,是他负心于我,怎么能扶他呢!因此,又轻轻一推许仙。大家看到这先是一戳,表示自己对负心的丈夫不屑一顾,但戳得过重,然后急忙搀扶,不要造成舞台事故,搀住以后立刻又回到戏中来,又把许仙往后一推。一戳、一搀、一推,这就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一个过渡动作反而化腐朽为神奇,获得满堂喝彩。自此以后,这一动作就被以后的演出中保留了下来,沿用至今,成为经典。从这一实例中可以看出,只有像梅兰芳先生那样很深的体验了角色当时的内心感受和戏中的规定情境,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戏曲表演技巧将舞台事故化解,从而更能在即兴创作中展现角色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梅兰芳在补救失误的时候,一瞬间跳出戏外以演员的身份来审视戏的进程,然后采用一个完美的形体动作一推来表现和解释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这又和斯坦尼的两个自我和布莱希特的间离相吻合,先是用演员的自我来观察角色的自我,然后用戏曲动作表现出来,这其中两个自我在舞台上的交替又有间离的含义。这一切的融合非但没有影响戏的质量,反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说中国戏曲表演是体验和表现相结合的体系。如果说斯坦尼用“幻觉”激起观众的感情,布莱希特用“间离”招换观众的理智,那么中国戏曲既诉诸观众的感情,又诉诸观众的理智,戏曲不但将观众带入戏中,也将观众带出戏外,欣赏悦耳歌声舞姿和高超技巧,评判剧中是非善恶,也就相当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三、一次大胆的尝试

东西方的戏剧是可以融合相通的。当戏剧界一直在讨论东西方戏剧关系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尝试两种表演手段的结合引伸出新的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舞台表现手段。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2004年的罗马尼亚戏剧的交流,演出的剧目是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戏剧是世界的艺术,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域的。在很多参加交流的国家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形式的代表国家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格的《高加索灰阑记》的版本。而作为中国戏曲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和优美感,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表演形式,加上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有着很深的联系。老师决定引用戏曲的表现形式来演出布莱希特的戏剧,但我们又基于在斯坦尼“体验派”的表演风格中,把这几种表演形式有效合理的融合起来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虚实结合的表演对演员也有着很大的考验。在排练过程中,首先,我们将《高加索灰阑记》的剧本重新的编排了一下,从中节选出几段章节来加以连接。在《高加索灰阑记》中有许多地方也是有时空的转换,这就与戏曲的形式相符合,这在我们改编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既能贯彻布莱希特的意图又能使剧情完整。从中还融入了戏曲的元素,在这其中我们把戏中的男女主人公西蒙及格鲁雪定情的情节用中国戏曲的形式做了解释,西蒙在河边捡到了格鲁雪的荷包,然后在与格鲁雪的相互试探中用各自信物定情,道具荷包也正是中国传统的信物,这一些改编既有原作的情节又加入了新的中国元素。还有一场格鲁雪抱着孩子逃难的戏,两个官兵追着她翻越高山,走过河流,在原作中当然是两位外国官兵,而在我们的版本中变成了两个手拿刀棍的中国官兵,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改变。而格鲁雪手中的婴儿又变成了非常写意美化的水袖,即能收成婴儿又能舒展成为攻击敌人的武器,这虚实的相结合正是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的精髓。在戏的结尾处当格鲁雪掉入了深渊中,西蒙拿着红色的麻绳用舞蹈化的动作将格鲁雪艰难的从谷底救上来时,戏真正达到了高潮,红绳代表着爱与思念,一头牵着西蒙,一头联系着格鲁雪,两人在不同的空间相互慢慢的靠近,最后终于抱在一起真正达到了意境时空的完美结合,加以舞蹈的形式将戏曲的魅力完全的展现出来,又不失布莱希特的风格。在段落与段落的相互接联处,正因为是布莱希特的戏剧,间离的本质,所以在演出中时空转换也没有让人感觉到有生硬之处,再来说说戏中的音乐,我们在排练过程中,选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甚至还有《梁祝》的主题音乐,但配合到戏里,并不觉得有不和谐之感。反而能衬托出戏的主题,在一些动作的点上,还运用了中国的鼓和戏曲打点的锣来配合动作。完全用戏曲的形式来表达意思。但在我们创作中,也不完全是戏曲的程式化来演布莱希特的戏,我们表演的基石还是以斯坦尼的“体验派”为准则,在舞台上还是要真听、真看、真感觉、真实的自然的交流,美化的程式动作作为我们的辅助手段以便让戏剧情节推动更富有艺术化美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一个各种不同流派相互作用交流合作,即不感到空洞流于形式,又不让人觉得乏味单调,吸取名家之所长,把它拿捏的很到位,“参杂”的很和谐,才能做到雅俗共赏,不同国家的人都能欣赏的作品。通过这一次的尝试,我觉得不同的戏剧流派间是可以做到互相融汇贯通的。不管是戏曲,布莱希特还是斯坦尼也好,他们之间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有着对戏剧无限拓展可能性的追求,把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入到西方戏剧中,事实证明更能使戏剧作品多姿多彩。创造出新颖的舞台演出形式,而西方的戏剧又能使戏曲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这一点是中国戏曲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我相信只要能找到合理的切入点,任何作品的都是可以用非“纯化”的方法去演绎的。

四、中国戏曲对西方戏剧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1935年3月梅兰芳率剧团在莫斯科演出,除了布莱希特外,还有当时欧洲的三大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德都大开眼界,这对他们以后的艺术创造影响十分深刻,布莱希特创造了“记叙性戏剧”,在这种戏剧中贯彻了“间离效果”,他惯用的在舞台上挂标语牌,歌唱、面具、虚拟动作,自报家门等手段在中国戏曲中是可以常见的。梅耶荷德专门写了《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一文。他特别强调指出中国戏曲的时空自由和节奏感。梅耶荷德在训练演员时,创造了一种“有机造型术”,这种教学下的演员已是多样化的了,对形体对声乐有着不同于传统话剧演员的要求。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在阐述中国戏曲因素和梅耶荷德的演出时就曾指出:“也许,中国戏曲将帮助欧洲戏剧从自己的局限性中解脱出来,从照相式的现实主义和记录式的表演中解脱出来,也许,中国戏曲将迫使我们再度把戏剧和舞蹈结合起来,就像古代希腊人那样……我毫不怀疑,未来的戏剧将体现出现在看来似乎是格格不入的两大戏剧艺术因素的特殊结合。”东西方戏剧的相互交流和实践是梅兰芳、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等戏剧家不断的理论宣扬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融合,从形式上看,即是一种“杂交”的戏剧,把歌、舞、诗融为一体,有效的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也就有可能为较多的观众所欢迎,真正达到戏剧无国界,这种相互的影响和参杂,大大推进了西方戏剧与东方戏剧的遇合过程,使西方戏剧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也使中国戏曲等舞台表现形式得到更广泛的展示和认可的平台。

五、融合

显而易见,西方的观众是十分喜欢东方传统戏剧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的。他们迷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没有见过这样的舞台表现形式,当我在国外见到那么多戏剧工作者如此的对中西合璧的演出欢呼时,我觉得在探索东西方戏剧合作的道路上还能走的更远更高,中国传统戏曲的精神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和将来。世界需要新颖的艺术形式,需要精彩的表演手段,需要多种多样的舞台形式,东西方戏剧的融合确实能给全世界观众带来最美最有艺术价值的享受。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一种代表传统的“纯化”的戏剧形式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观众的欣赏要求,而融合的戏剧形式反而能给人更多的艺术刺激和感受。在新的世纪里,各国的戏剧界人士更应该多加强交流与合作,给广大观众和世界人民们带去更多的新颖的艺术作品。在最后我用国际剧协主席弗雷德?贝尔哈茨在北京专题讲座的话作为文章的结束。在谈到东方戏剧对西方戏剧影响的问题时他说:“我看过京剧和沪剧,在这些传统戏曲中,我找到了布莱希特间离表演的理论源泉,西方戏剧虽然已从东方戏剧中吸取了不少营养,但我们视野还应扩大,因为东方戏剧值得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参考文献

1、黄佐临《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6月

2、卢昂《东西方戏剧的比较和融合》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年6月

3、[美]费雷德里克.詹姆逊《布莱希特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7月

4、[西德]克劳斯.福尔克尔《布莱希特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10月

5、[苏联]苏丽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

6、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学林出版社1992年11月

内外范文篇9

1对临空经济内涵的研究

国外关于临空经济的发展与研究相对于国内来说起步较早,最早的临空经济开始于1959年在爱尔兰香农国际航空港成立的自由贸易区,该区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机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越发显现,因此,研究热点逐步转向机场经济,即临空经济。

1.1对“临空经济”的多维理解

国内外的学者将临空经济从产生到发展的原因与形成机理按照理论背景、适用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为主线,从新经济地理学、分形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三方面来解释。

(1)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解释克鲁格曼将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经济学空间维度的研究领域称为“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经典的建模技巧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当规模报酬递增时,将历史上的偶然事件放大并呈现出一定的依赖。国外最早关于临空经济含义的研究开始于美国著名航空专家麦金利?康维(MckinleyConw-ay)[1]。在1965年麦金利?康维在其发表的“TheFly-inConcept”文章中提出了“临空”的概念,提出未来在工商产业区的设计以及城市和大都市区的规划等方面,临空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麦金利?康维关于临空经济的思想总结在其1970年出版的《航空城》一书中,在1993年出版的最新修订版中该书书名变更为《航空城:21世纪发展的新概念》,是目前关于临空经济研究的最权威著作。麦金利?康维提出了航空综合体(AirportComplex)的概念:以机场为核心综合开发航空运输、物流、购物、休闲及工业开发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机场综合体。曹允春(2009)提出基于机场资源的临空经济定义:依托机场设施资源,通过航空运输行为或航空制造活动,利用机场的产业聚集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以机场为中心的经济空间形成了航空关联度不同的产业集群,这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形态称之为临空经济[2]。

(2)分形理论视角的解释数学家曼德布罗特(Mandelbrot)将组成部分与整体具有的某种自相似形式称为“分形”,最先创用了“分形”一词,英文是fractal。分形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无序而又具有自相似的复杂系统,借助相似性原理进行研究。整体与局部的相似性是研究临空产业集聚时引入分形理论的主要出发点。临空产业区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其演化和发展在结构上具有分形特征。临空产业集聚规模表现为精细的层次结构,因此其区内的企业(分形元)生产经营的实施及运行过程也表现出层次结构的相似性,从而使临空经济具有分形的特征。Lrwin,Kasarda(1991)[3]认为机场在吸引了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同时也对大量的公司总部、区域办事处以及咨询等需要长距离出差的职业产生了强烈吸引。Testa(1992)[4]认为,由于广告、法律、数据处理、会计审计以及公共关系等服务业需要利用便捷的交通和客户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这些行业的特点使得机场的可达性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吸引。O’Connor(1995)[5]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性大大提高,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全球可达性,并且,航空公司能对许多产品实现直接运输,因此机场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overtson(1995)[6]对英格兰东南部的机场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大多数电子、药品、IT和金融业机构倾向于选择在离机场较为近的商务园设置产业。Bowen(2000)认为,航空工业(AerospaceIndustry)主要是指飞机机架和发动机制造以及飞机维修和组装等,这些航空工业多数也布置在机场临近地区,尤其在枢纽型机场表现更加明显。约翰?卡萨达(JohnKasarda)认为临空经济的发展结构模式应该是廊道加集群的航空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发展形式。刘武君(1998)[7]认为,国外机场地区综合开发的地域特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九种功能,并总结了这些功能的空间分布规律。三个大层次的功能是机场基础功能、机场相关功能和机场强化功能。九种具体细化的功能分别是:基础功能、物流功能、交流功能、产业技术功能、商务功能、信息功能、疗养娱乐功能、文化、艺术及体育功能、学术研究功能。欧阳杰[8]总结了三种类型的临空产业(直接为航空运输业服务的产业、利用机场运输优势发展的高附加值产业和利用机场区位优势发展的相关产业),并提出临空经济空间布局结构布局模式是一种主要由机场陆侧地区、空侧地区、邻近地区和地区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发展北京临空经济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2006)课题组认为临空经济是一个多层次的圈层结构的空间布局模式。

(3)发展经济学视角的解释发展经济学中比较著名的是二元经济论,1954年刘易斯开创了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模型,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划分为现代部门和农业部门。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也指出不同等级的增长极与其腹地构成地域空间的核心———腹地结构单元,这就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为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空港已经并仍将经历从传统的机场空港或市区空港向机场外港的迁移。空港外迁的国际趋势意味着新建的空港区往往处于远离城市中心但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临空经济区由于和市区相分离,具备二元结构的特征、增长极特征和产业梯度特征。杨雪萍(1999)研究了浦东机场临空经济地区临空经济的发展情况。佛山市三水区临空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2007)对佛山市三水区空港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战略性的举措来发展佛山市三水区的空港经济。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专家曹允春教授针对中国北京、天津、广州、重庆、昆明、成都、青岛、呼和浩特、佛山等九个城市临空经济的发展编制了发展规划。曹江涛(2007)[9]对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梳理和评价了国内外临空经济区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方法和进展情况;归纳和总结了临空经济区的空间特征、产业特征、功能分区和演进过程;并且对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作了宏、微观上的理论分析,对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研究,并针对顺义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孙久文教授(2006)认为,在发展临空产业时必须根据每个空港所依托区域的不同特点来协调发展,应该统一规划临空产业与当其产业的发展,使区域的协调发展得到实现,否则临空产业区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孤岛型”的产业区。

1.2临空经济内涵的理论界定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临空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进行了界定,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经济性概念、产业性概念和区域性概念。张雄(1997)认为,临空经济主要是指由国际航空港的需求所带动的周边地区投资、消费、劳务等方面的发展。产业形式主要包括临空工业、临空服务业以及临空仓储业等。曹允春、踪家峰(1999)认为,临空经济区指的是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航空港周围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了具备多功能的经济区。关于临空经济区的含义,曹允春、李晓津(2004)认为临空经济主要是指由于机场对周边地区产生经济影响而产生的多功能经济区,这种经济影响既包括直接的经济影响也包括间接经济影响。金忠民(2004)[10]对临空经济中关于空港城的含义进行了简单概括:“空港城是一种以国际枢纽机场为依托,包括客货运输、仓储加工、综合贸易、商业服务、会议展览、生活居住、园艺农业和文娱体育等设施的、以航空产业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城”。刘武君(2005)通过研究比较区分了关于临空产业、临空地区与航空城的概念。欧阳杰(2005)指出,比较严格的关于航空城的定义是指依托于国际枢纽机场的综合性新城。但同时也指出,航空城所依托的机场多为枢纽型机场或国内干线机场,所依附的城市多为大中城市。李江涛、蒋年云、涂成林以及彭湃(2005)认为,临空经济更主要地是指依托国际型大机场的物流和人流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叫机场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关于临空经济的内涵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国外关于临空经济内涵的界定大多是属于描述性的,我国学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概括。虽然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视角对临空经济的内涵进行了大量分析,但对于临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还只是处于探索研究,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2对临空经济发展经验与模式的研究

在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方面,主要是我国专家和学者进行的总结性研究。杨友孝(2008)通过对爱尔兰香农、美国丹佛、香港赤腊角、荷兰史基浦等国际大型空港及其周边临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提出临空经济发展具有渐进式、跳跃式、更新式和大型航空城等四种发展模式,提出临空经济的发展要经历的准备、成长、成熟、瓶颈和航空城开发等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阶段的特征;划分了我国大陆地区空港和临空经济的三种发展类型为:全国性枢纽型空港、地区性枢纽型空港和)辅助型空港。周少华(2009)从产业角度将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四种:多种产业并进与集群化发展模式、现代服务业主导型发展模式、航空产业主导模式和以高轻产品制造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从空间布局角度将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圈层结构、扇形结构、“双核双圈”结构和棒棒糖结构四种模式;从扩展方式角度将其分为渐进式、跳跃式和更新式三种发展模式;从主导形式角度将临空经济发展分为政府主导型、机场(企业)主导型和政府与企业共同主导三种发展模式。王晓明(2009)提出应以“综合保税港区”模式推动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理由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临港“保税区”政策,先后在十几个城市设立了20多个不同类型的保税区,对我国临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保税区与港口缺乏一体化联动、空港的管理体制创新落后于海港等问题。为此,建议在我国重点临空经济区域实行“综合保税港区”的政策模式,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临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曹允春(2009)总结了国际上临空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国际上以临空经济区主要产业产生的来源为基准,国外临空经济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综合枢纽导向型临空经济,该类临空经济所依托的机场是连通区域或洲际的复合型航空枢纽,机场的复合性运营及其巨大的客货流量给周边带来了独特的流量经济;

(2)航空制造业驱动型临空经济,是指以飞机的总装制造为龙头,在机场周边形成的以航空制造产业为主导的临空经济;

(3)区域资源导向型临空经济,这类临空经济区所依托的机场客货流量尚未形成很强的流量经济,然而腹地具有良好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在腹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下,机场周边形成了独特的临空经济。施蔷生(2010)对国际临空经济(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临空产业的的发展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临空关联型、临空附属型和临空服务型。并分析总结出国际上临空经济园区的开发由于规划和开发主体不同存在三种普遍的模式:统一规划与统一开发(ICN)模式、统一规划与协调开发模式(AMS)和各自规划与单独开发模式(CDG)。通过对国际上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提出上海市浦东区临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由于临空经济的研究率先出现在国外,成功的临空经济最先在国外显示出示范效应,因此,关于临空经济发展经验与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我国专家和学者对国外经验与发展模式的总结,并依据国外的发展模式提出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临空经济应借鉴的经验。鉴于此,国内对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只是进行了总结性的概括,创新性提出新的发展模式的研究极其罕见。这是当前在此方面研究的严重不足,应该依据中国各个省市的不同特点提出适合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

3对临空经济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投入、产出指标数据的分析,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决策单元(DMU)在平面上的投影确定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Gillen,Lall(1997)[11]首次建议使用DEA方法对机场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估,他们使用这种方法对美国的部分机场进行了分析,但是其机场输入数据中并没有金融指标,如成本和收益。Sarkis(2000)[12]使用了DEA方法对美国的机场作了评估,其主要目的是验证3个假设。Pels(2003)用DEA方法分析了欧洲机场,他们的焦点集中在机场的运行是处于规模经济递增、规模经济不变,还是规模经济递减,在他们的研究中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没有被考虑进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规模经济递增。Fernandes(2002)研究了35个巴西机场的运行效率问题,他们对机场的空侧效率和路侧效率分别进行了研究。Massoud等人(2003)[13]使用DEA方法对美国的45个商用机场进行了研究,这45个机场由大、中、小三类机场组成,分析了机场大小与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Joseph(2004)对美国的44个机场进行了评价,他们使用这些机场5年的数据,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了这些机场的运行效率问题。曹允春(2003)从ERP概念入手,探讨ERP如何与航空运输业结合,以及ERP将在哪些方面提升航空运输的竞争能力,讨论了中国民航实施ERP的策略。2009年又提出动力机制是驱动临空经济演进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基础性动力、内生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是推动临空经济演进的三种动力,然后依据三种动力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差异性所产生的演化路径,提出了“基于时间成本的区位选择机制”是机场极化空间阶段的形成机制,临空产业综合体空间的演进机制是“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临空产业链群的网络协同机制”和“基于机场竞争优势获取的资源要素需求机制”,知识创新空间阶段的演进机制是“创新机制”。都业富(2006)[14]指出,很多学者的研究虽然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使用DEA方法评价机场效率,但由于有些数据获取的困难,在指标选取上还有一些片面之处。如有的作者投入指标用登机门数量、跑道数量等,显然不合适。用登机门的数量不能完整地反映投入,因为登机门的结构、大小均不同。而跑道的长、宽、厚度及有关其它的质量指标差异较大,用跑道数量说明投入也是不恰当的,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到限制。因此,他采用DEA方法对中国民用机场运行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用财务指标作为输入,对机场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了更新。何艳(2011)[15]采用DEA模型对我国30家国际机场的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出导致机场无效率的原因主要有技术和规模两个方面,并从投入和产出上指出了无效机场的优化路径。通过实证结果显示出,我国的机场在总体上运营稳定,但大部分仍处于无效率的生产前沿面上。提出我国的机场效率优化的目标还可以通过投入产出变动来达到,其中货邮吞吐量和飞机起降架次是其中调整幅度最大的产出变量,而投入变动方向则因机场规模报酬特征而异。刘雪妮(2008)[16]利用集中系数对首都机场临空产业集群进行识别,并采用基于熵权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评估集群绩效,分析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类型和优势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进行界定;指出临空产业集群可以提高集聚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力。由于产业集聚能带来运输成本的节约并获得外部经济效应,大多数企业在集聚后都获得了经营绩效的提升。发展临空工业集群是提高临空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途径。对于临空经济的评价方法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定性的描述性的方法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目前已有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来对机场的运营效率进行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匮乏,将其他评价方法和DEA相结合对机场效率进行评价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是目前研究的严重不足。

内外范文篇10

(1)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无积累。

国外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长,如高福利国家瑞典等已经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累下来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而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初期,全国总工会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企业劳动保险工作,劳动保险基金按职工工资总额的3%提取,并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在企业保险体制下,企业职工并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金,而是通过企业上缴财政利润和扩大再生产形成了国有资产,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积累。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供养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正式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各项配套制度的完善,90年代逐步进入正规,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非常迅速。企业离退休人员急剧增长,养老金支出也同步增长。据统计,1978年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仅为314万人,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30.3,养老金费用总支出为17.3亿元。而到了2001年底,企业离退休人员己增加到3381万人,在20多年里,增长了10倍,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3.1,一些老工业基地如辽宁省己达到l:2.5,实际发放基本养老金2321亿元,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而国外是在积累相当的养老保险基金,而且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没有我们快。

(3)法制体系不健全。

从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的发展实践来看,尤其是总结美国、新加坡等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比较规范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养老保险必须建立在一整套严密的法律体系支撑下有效地发展下去。我国目前主要靠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颁布行政法规和一般性文件来推行,缺少新制度建立初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种立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养老制度建设的进程。

(4)我国特有的二元化社会造成养老保险覆盖面窄。

我们国家由于农村人口十分庞大,国家财力物力总量的问题造成自建国以来形成的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养老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社会)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全面设立。而目前国外普遍实现的“国民皆保险”,最明显的标志是农民和其他从业者享有实质平等的社会保险待遇。这样客观造成我国特有的结构性的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

2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分析

(1)国内外养老保险模式的差异分析。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发展出来相对适应自身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例如,新加坡就在原有英国殖民当局创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中央公积金制度。1959年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马来亚的新加坡自治州执政,特别是1965年建立共和国以后,把它扩展为一个覆盖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正处在新旧制度交替的时期,相比之下,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还处于支配性地位;但长期来看,它的主导地位为新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在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2)国内外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的差异分析。

与美国、智力等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还存在体系僵化、基础建设不足、收益率偏低等不足。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政府管制和经营管理组织还不完善,企业和职工对基金的保管还缺乏足够的参与。同时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以及中国的特殊政治经济环境,养老保险基金还不可能被允许像智利那样由私人公司托管。所以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组合还相对比较单一,投资途径主要还是用于国债和银行存款。虽然政府债券相对于其他种类的金融工具而言还是信用最好的,但从长期来说,它并不能逃避通货膨胀一类的货币风险。目前我国以个人账户上的个人缴费积累作为当前职工退休以后领取养老金的凭证,但实际上许多基金计划的个人账户却只是一个空账或部分空账。从居民受益方面来说,还存在受益来源积累不足和受益贬值的隐患。当前还没有一个制度化的防范机制来防范养老基金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比较国外现收现付或者部分积累模式下的基金管理制度,从投资运营效果以及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基金会模式由于建立了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治理结构,以市场化的方式选择外部管理人,因而能有效规避政府干预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经营成本,获得市场平均投资回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另外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需要由基金管理者根据政府的投资限制、宏观经济、金融工具的风险收益及不同市场的变动趋势等进行投资决策,国外政府一般不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具体投资进行干预,否则将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各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金管理还没有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假如能够定期在新闻媒介上公布基金的使用情况、或者成立独立的监督审计部门定期检查,从机制上完善规范起来,那样所谓的挪用基金的问题才会降低到最低,基金管理的漏洞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3)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的差异分析。

综观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它们都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养老保险开支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而不是单纯由中央政府一个层次管理,因此,在管理的负担和风险上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例如德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由德国联邦劳动和社会秩序部负责,下设社会养老保险专家咨询委员会,每年提交书面报告,预测今后巧年法定养老保险的收支发展状况,并就保险费率、养老金和政府补贴的调整提出建议;微观层面由各州的各行业组织的联合养老保险机构实行自治管理,是德国养老保险管理的主干。这些与我国的劳动保障部下属社保管理机构的框架从表面上是类似的,但实质运作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养老保险的实践中最低限度是需要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的“专门机构”来运作养老保险基金的,而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是要破除各种地方性、行业性等纷繁复杂的各类机构的影响,防止各类政府机构及职能部门各自主张,各行其是。虽然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还是建立在一种政府机制或政府行为上,但政府肯定是不能继续完全包办下去的。

但考虑到当前我国的有些地方甚至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并是没有任何积累的,在实质上存在有“现收现付”的情况,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不能失去国家对养老保险责任的具体负责和承诺。但从基金的具体管理形式上,采用灵活的机制来强化基金的保值增值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3实例分析——中美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析

美国依据1935年签署的《社会保障法》实施了社会保障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老年及遗属保险、残疾保险两个险种。截止2003年覆盖了1.55亿职工(覆盖率为96%)和4670万的退休人员、供养者及遗属。除铁路工人参加特别的保险制度,以及低收入者和外国打工者外,所有达到一定条件的职工均被覆盖,具有普遍性。而我国截止2003年,养老保险仅覆盖了1.11亿城镇职工(覆盖的人数占城乡职工总数的68%)和3000多万退休人员。

(1)养老保险模式与制度方面的比较在养老保险模式方面,美国的养老保险是综合传统型、福利国家型等多模式的特点,经过近70年的实践逐步发展形成的,而且带有非常发达、独特的市场经济特色。目前美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待遇按月支付并随生活价格指数的变动而每年调整。2003年美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是6320亿美元,支出4710亿美元,结余1610亿美元,历年滚存近l万亿美元。缴费人数与领取待遇的人数之比,由1960年的5.1下降到2003年的3.3。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则是一种部分积累制,包括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作为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国家每年根据平均工资的增长及物价指数调整养老保险待遇。2003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人民币3170亿元,支付待遇2840亿元。养老保险结余基金主要储蓄于国家财政专户及购买国库券。缴费人数与领取待遇的人数之比由1978年的30.3下降到2003年的3.1。

(2)养老保险基金的比较。

美国2004年,雇员缴纳养老、遗属、残疾保险的费率为本人工薪收入的6.2%,其雇主也按相同数额为其缴纳费用。自雇者则同时为自己缴纳雇主和雇员两部分。一般地,缴费工资基数每年随平均工资的增长而自动提高。领取养老待遇的资格基于获得社会保障分的多少。2004年,缴费达到900美元的费基将获得1分,每个季度1分,每年最多4分。雇员每年至少应获得1分,工作期间至少应获得40分才有资格领取待遇。缴费情况记录于社会保障署,失业期间予以保存,各州之间可转移。1929年及以后出生者,最低缴费满10年才有资格领取养老金,而1929年以前出生者的领取资格可低于10年(1928年出生者为39分,1927年出生者为38分,如此类推)。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依据“以支定收”的原理设计,是一种转型期的过渡模式。现在的养老保险参保人除了为自己今后养老缴纳费用外,还要负担已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因此企业与个人缴费比例甚至比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还要高。但可以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基金并不多,大部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偏低,矛盾尖锐。2003年,个人缴费比例达到本人工资总额的7%(广东为8%),单位缴费比例为不超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实际上,不少地区已超过20%)。个体工商户(自雇者)按个人与雇主两部分不超过18%缴纳。被保险人以缴费年限来确定其是否具备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资格。在1998年以前参加养老保险的至少应缴费10年,1998年以后参加的,缴费年限最少必须达到15年。

(3)养老保险领取等方面的比较。

在退休年龄方面,2004年,美国获得全额养老金的年龄为65岁4个月,以后每过l年,获得全额养老金的年龄相应提高2个月,直到2014年,出生于1959年及以后者,获得全额养老金的年龄提高到67岁为止。被保险者也可以选择在62岁提前退休但获得相应减少的待遇。而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为男55岁、女45岁,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为男50岁、女45岁。

比较而言,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成熟。与美国相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以下不足:①养老保险覆盖面较小;②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较高;③养老保险积累基金较少;④退休年龄较低;⑤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较高;⑥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抚养比下降过快等。因此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当基于“有限福利”的基本理念,逐步改革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企业年金,促进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人寿保险)的发展,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和商业保险等三层养老保险体系为目标,辅以提高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改善制度的内部状况。

参考文献

[1]王玉先.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况[M].北京:工业出版杜,2004.

[2]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