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汇报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8:09

评审汇报材料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1

第一条为加强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组织领导,规范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行为,坚持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业绩,建立科学、合理、客观、规范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机制,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评审委员会的组建

第二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是职称评审的权威组织,由政府人事(职改)部门批准组建。评委会包括:正高级评委会、副高级评委会、中级评委会和初级评委会。各级各专业评委会在省职称改革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第三条评委会的组建权限

1.高级(含正高级)评委会,由省人事(职改)部门批准组建,报国家人事部备案。

2.中级评委会,由省直各部门和各市人事(职改)部门批准组建,报省职改办备案。评审数量较少的专业,一般由省行业主管部门组建,各市不再另行组建。

3.初级评委会,由县级以上人事(职改)部门批准组建,并报上一级人事(职改)部门备案。

第四条评委会的组建原则

1.按专业组建原则。评委会的组建,原则上按二级学科划分的专业组建。按专业组建确有困难的,可按相近专业组建。

2.同行专家评审原则。评委会委员必须由本专业具有相应的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组成。

3.评审委员人选备案原则。委员人选必须是进入评委库人员,未进入评委库的人员不得担任评审委员。

4.国家机关行政领导一般不参加评委会;已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人员,原则上不再担任评委。

第五条评委会的组建方法

1.建立“评委库”。各级各系列或专业都要建立“评委库”。高级“评委库”设在省职改办。中、初级“评委库”设在市、县人事职政部门或专业主管部门职改办。入库人选由专业部门推荐,或自荐并经专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经人事(职改)部门批准,进入评委库。评委库的人员数量一般应是评委会委员人数的三倍左右。入库人员,由人事(职改)部门颁发入库人员通知书。入库人员原则上每三年调整一次,调整数量一般不少于入库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2.评审委员会产生方法。入库人员确定后,由专业主管部门职改办将入库人员的基本情况(见附表一《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预选委员登记表》)按要求录入微机,并将软盘报省职改办。高级评委会开评前一周内,由省职改办会同系列(专业)主管部门职改办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抽取本年度专业考核评议组成员,组成考核评议组,然后再从专业考核评议组中分别抽取评委会成员人选,评委会人选中,青年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中、初级评委会人选的产生方法,参照高评委会人选产生的方法执行。

3.评委会由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一至二人,委员若干人组成。评委会下设若干学科评议组,每组不得少于三人。学科评议组设组长,一般由评委会委员兼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学科组长由人事(职改)部门提名。

4.评审委员会的批准。各级评委会人选产生后,按照评委会的组建权限,由相应的人事部门职改办批准,相应的评委会办事机构通知到有关评委成员。评委会名单不得对外公布。

第六条评委会委员数量要求

1.高级评委会由17名委员组成,出席会议的委员不得少于13人(按相近专业组建的不得少于15人)。

2.中级评委会由15名委员组成,出席会议的委员不得少于11人(按相近专业组建的不少于13人)。

3.初级评委会由11名委员组成,出席会议委员不得少于7人。

第七条评委会委员技术职务要求

I.正高级评委会委员必须具有本专业正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副高级评委会委员必须具有本专业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一般不少于委员人数的二分之一。

3.中级评委会委员必须具有中级以上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任职资格的一般不少于委员人数的二分之一。

4.初级评委会委员必须具有中级以上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八条评委会委员送选的基本条件

1.高级评委会委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德。

(2)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担任本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两年以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任现职以来,公开出版过有较高水平的论著或专著,或获得过省部级二、三等奖以上自然科学或一、二等社会科学奖励,或授予省以上专家称号。

(3)学术造诣深,知识面广,在本专业同行专家中有较高的知名度,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理论研究动态。

(4)政策观念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能认真履行职责,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评审纪律,热心资格评定工作。

(5)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在聘期内有参加评定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2.中、初级评委会委员,参照上述条件送选。

第九条评委会的评审权限

各级各专业评委会,只具有评审本专业本级或低于本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权限。凡跨专业、越级别评审的,评审结果一律无效。

第三章评审工作程序和方法

第十条评审工作是职称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评委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业绩必须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规范的评审程序、民主公正的评审方法、客观科学的评价手段,是评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条开好评审工作预备会议

评审工作预备会议,由评委会办事机构组织实施,主要内容:

1.宣布评委会委员名单,通过人事(职改)部门提名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学科评议组组长名单,明确学科组的划分。

2.汇报评审会议的准备工作情况,包括:参评人员和答辩人员的数量;申报资格的审查和评审材料的审核;会议议程、方法和时问的安排;评审材料和答辩人员的分组;会议所需资料的准备等情况。

3.传达上级职改部门对评审工作的要求,组织学习评审条件和有关政策性文件,熟悉有关政策和评审标准,提出工作纪律等。

4.评委会主任委员对全体委员提出有关注意事项和要求。

第十二条评审工作的方法步骤

评审工作由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主持。按照审阅材料、量化记分、组织答辩、民主评议、投票表决的步骤组织实施:

1.学科评议组进行评议

学科评议组的评议工作,由组长负责按以下方法实施:

(1)确定量化评审记分分值的评定标准。要依据本学科或本专业技术人员所担负工作的性质参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评价表》(附表二)确定分值标准。

(2)认真审阅材料。

(3)组织答辩。答辩工作通常由评议组组织实施。答辩人员较少的,可由评委会统一组织实施。具体方法及内容:

①答辩人员范围:申报评审正高级和破格申报晋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凡无故不参加答辩者,视为自行放弃参评资格。

②答辩顺序采取抽签决定。

③答辩时间每人不少于15分钟。其中,本人述职5分钟,提问答辩10分钟。

④提问内容由评议组研究确定,重点考核其专业知识、工作业绩、学术水平和获奖成果及论文、论著等情况。

⑤对答辩人员答辩水平的评价,共分为三个档次:优秀、合格、不合格。档次的评定要由评议组集体研究确定,评价档次要记入本人评审表内,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4)进行量化记分。由学科评议组主审人依据评审材料和答辩情况,按照量化记分标准,分项目内容确定的分值,作为本评议组和评委会全体会议投票表决的主要参考依据。

(5)小组综合评议。各评议组在审阅申报材料、进行答辩和量化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公正、客观的评审,确定向评审委员会推荐评审上报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形成书面材料由学科组组长向评委会汇报。不设评议组的由评委会负责上述工作。

2.学科评议组向评委会主任、副主任汇报,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平衡各组对标准的掌握,研究答复疑难问题。

3.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

评委会主任委员适时组织召开评议组长会议,把握各组评议进度和评议情况,在各评议组评议意见成熟的基础上,按以下程序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

(1)大会听取各评议组初审意见的汇报。各评议组对本组每个参评人员的综合评价意见向大会作简明扼要的汇报。

(2)大会对各组的评议意见进行充分酝酿、讨论,形成相对统一的评议意见。

(3)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投票表决应在大会评议意见相对集中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必须遵循的原则:①出席评委会的评审委员必须达到规定的人数,(评委委员在投票表决时,不准投“弃权”票)投票结果方为有效;②非评审委员不得参加投票表决;③出席评委会的委员不得代替未出席评委会的委员投票;④凡同意票达到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者,视为评审通过;⑤对未通过人员不得进行复议表决;⑥投票表决前,主任委员必须明确有关注意事项和纪律要求;⑦必须健全验票、唱票、记票、监票工作机制。要从出席评委会的委员中,推举四名委员和职改办工作人员共同负责评审表决票的清点、检验和统计工作。

(4)公布表决结果。评审表决票清点、检验和统计工作结束后,主任委员当场公布表决结果。全体委员对统计工作无异议后,由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签字。

4.填写评议、评审意见

(1)评议组组长负责将本组评议意见和对答辩人员的评价意见填入申报人员的评审表内,并由组长签字。

(2)评委会将评审表决结果填入评审表内,由主任委员签字或用印,并加盖评委会印章。

第十三条做好评审工作总结

主任委员对评委会的评审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四条整理评委会评审会议纪要和撰写评审工作总结报评审会议结束后,各评委会的管理机构要及时整理好评审会议纪要和撰写评审工作总结报告。

1.评审会议纪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委员、列席人员和记录人的姓名、职务、本次参评人数、会议议程、评议意见摘要、评审表决结果、评审表决票、汇总票等。

2.评审工作总结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起止时问、地点、出席委员人数、参评人数、会议议程及采取的方法步骤;评审表决结果(包括评审通过人员和未通过的人员)、评审会议纪要、评审通过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含软盘)以及本次评审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职称工作的建议。

第十五条送审报批

评审工作结束后七日内,由各职改办将有关材料报送上一级职改部门审批。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权限: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省职改办审批并印发任职资格通知;

(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报省职改办审核批复后,由各市、省直各主管部门职改办审批并印发任职资格通知;

(3)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县(市)级主管部门职改办审批并印发任职资格通知。

2.须报送的审核、审批材料:

(1)评委会评审工作总结报告;

(2)评委会评审会议纪要;

(3)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记分表》和表决汇总票;

(4)评审通过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含软盘);

(5)评审通过人员任职资格评审表;

(6)主管部门出具的评审委托函。

第十六条评审材料退档与归档

1.审核报批工作结束后,各职改办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做好申报材料的清点、退档工作。

2.各职改办要按照档案管理规则,及时将评审会议有关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归档。

第四章评审工作纪律

第十七条评委会必须严格按本办法实施,执行国家和省颁发的各专业职务条例和有关方针、政策。

第十八条评委会应遵循“公平、公正、准确”的原则,严格掌握标准条件,保证评审质量。

第十九条严格遵守保密纪律,评审期问和评审结束后,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泄露评委会讨论、评议情况。

第二十条在评审评委亲属的专业技术资格时,该评委应主动回避或被告知回避。

第二十一条对因违纪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委员,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直到取消其委员资格。

第五章评委会的调整与培训

第二十二条评委会的调整

1.评委会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调整的委员数量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评委会委员原则上不能连任三年。

2.办理了离、退休手续的,一般不再任评审委员。

第二十三条培训

1.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培训重点是评委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

2.培训组织工作:省职改办负责对省高级评委会主任委员的培训。省直、各市职改办负责对中、初级评委会主任委员的培训。

3.培训工作采取讲课、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完善评审方法,提高评审质量。

第六章办事机构的职责

第二十四条各级各专业评委会的办事机构,为专业部门职改办。

第二十五条各专业评委会办事机构的职责是:

1、评审会议的组织准备。包括:评审材料的审核、会议资料的准备、工作日程的安排、时间地点的确定、食宿和车辆保障等事宜。

2、评审预备会议的召开。(1)宣布评委会委员组成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和学科评议组的划分;(2)颁发聘书;(3)汇报评审会议的准备工作情况;(4)传达上级职改会议精神和有关要求;(5)组织学习职称条例、评审条件和有关政策性文件等。

3、评审材料、会议资料、办公用品的管理、发放、回收以及评审答辩和投票表决等服务保障和监督管理工作。

4、评审会议的记录、纪要整理;查验学科评审组评议意见的填写情况,评委会评审意见、评审结果和印章用印手续及起草评审会议工作总结报告等。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2012年度市科技计划项目按照市政府加快发展首位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现首位产业技术跨越、支撑“445”产业发展、科技改善民生为重点,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各种政策的叠加效应,进一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强化集成,聚焦核心区域、核心产业、核心项目“三个核心”,强力推进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着力扩大科技、产业、改革、人才“四大成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全力推进创新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原则

(一)鼓励自主创新。立足“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支撑产业发展。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组织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重点行业和领域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业孵化、重大专利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大力提升首位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三)突出扶持重点。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整合资源,强化集成,通过攻关实现产业化,取得标志性产业及科技成果,拉动产业爆发性增长。同时,突出科技惠民示范、创新人才培育,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三、计划类别

根据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衔接国家、省科技计划,结合2012年度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经费预算安排情况,本年度项目计划编制分为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重点科技计划、科技专项计划三个部分。

(一)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本计划以取得标志性重大技术突破和获得重大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重点支持汽车、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培育爆发性增长的创新产品,大力提升首位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拟支持40个左右项目,每个项目市财政原则上予以20-50万资助。对事关全局、带动性较强的特别重大项目,可加大资助额度,各县、区应按一定比例配套。(高新科负责,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由国合科负责)

(二)重点科技计划

本计划包括科技惠民计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

1、科技惠民计划

以科技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科技强农惠农、科技惠及健康与医疗、科技改善环境、科技保障公共安全。重点支持生物与医药、医疗与卫生、农业与农村、生态与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前瞻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应用示范技术等的研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科技示范工程,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农社科负责)

2、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各类创新基地和载体建设,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供支撑。重点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大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机构等能力建设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计划科负责)

3、软科学研究计划

围绕全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预测、评估和对策研究,以及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科技体制改革等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科技宏观管理提供研究咨询报告。本年度重点围绕我市首位产业和“445”产业。(管理科负责)

(三)科技专项计划

1、专利产业化专项

以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首位产业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科负责)

2、科技创业专项

支持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留学回国人员、科技领军人才、大学生创业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创新项目。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引导科技人才领办创业企业,以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科负责)

3、产学研合作专项

重点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在芜设立产学研合作机构及项目的申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特派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项目的申报。(管理科负责)

(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

根据省政府对我市节能目标考核要求,在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重点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计划中充分体现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确保年度科技计划用于支持与节能技术相关的项目经费占全市财政收入预算0.025%以上,项目数6个以上,为实现我市节能目标提供科技支撑。(高新科统筹)

四、工作安排

(一)方案与申报

1、预算和方案。编制年度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预算安排、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和《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规程(试行)》,商市财政局,报局长办公会研究、分管市领导审定。责任科室:计划科,完成时限:6月25日。

2、开发网上申报系统。2012年市科技计划项目力争采取网上申报,功能包括用户注册、项目在线申报、专家评审、项目任务书签订、分类统计等。责任科室:计划科,完成时限:7月30日。

3、通知。起草年度征集计划项目的通知,报局主要领导审定后,通过市科技局、创新办、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四个网站同时向社会公开。并对各归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培训。责任科室:计划科,完成时限:7月30日。

(二)受理与初审

1、组织申报。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申报通知,组织所属企事业单位进行网上项目申报(可常年申报入库),作为市、省、国家备选项目。

2、确定限额。各业务科室按照分工,根据年度科技计划和重点支持产业,对各类入库项目进行梳理,提出各归口管理部门限额推荐项目数,计划科负责综合汇总调整,报局主要领导审定后下达各归口管理部门。责任科室:各业务科,完成时限:8月30日。

3、限额推荐。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申报限额,网上推荐,并书面将项目申报材料和排序汇总表(见附件3)一式四份上报市局各业务科室。责任科室:各业务科,完成时限:9月10日。

4、形式审查。各业务科室在规定时间内,按限额进行受理并对项目进行形式审查。责任科室:各相关科室,完成时限:9月15日。

5、项目汇总。各业务科室将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分类汇总后报计划科。责任科室:各相关科室,完成时限:9月20日。

(三)项目评审

1、评审组织。计划科制订项目评审总体安排,采取异地或网上专家评审,落实时间、会场、专家、经费,印发评审通知,向专家介绍市科技计划项目概况、评审目的、评审指标、评审纪律等。各业务科室派1名联络员,携带、分发和回收项目材料、专家评分表,解释有关问题,记录整理专家评审意见等。

2、评审专家。参与项目评估的科技中介机构,应面向社会择优选用;参加项目咨询评审的专家,应在省科技咨询专家库中选择,并实行专家信誉制管理,建立咨询评审专家信誉档案数据库。

3、评审分组。评审按项目类别、技术领域进行分组,参加项目评审专家的专业结构,应根据项目类别、技术领域进行选择。每组专家人数应在5名以上,其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应不少于7名。

4、专家评审。依据评审要求和项目评分表,评审专家对参评项目从立项的必要性、目标任务的可行性、技术的先进性及创新性、管理与机制的保障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及预计绩效等方面进行评分。评分实行百分制,每个组所有评审专家打分的平均值作为最后得分,由工作人员汇总排序。

专家评审过程中,经集体讨论,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可对项目直接作出明确的不予实施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评审监督。市科技局纪检监察专职人员、市财政局相关人员对项目评审全过程进行监督。对个别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视情组织实地考察,考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申报书内容是否真实、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等情况。也可视情组织专题答辩、论证。

6、评审经费。评审过程所发生的专家咨询费、会务费、交通费、资料费等按照有关规定支出,由经办人填报销单,证明人签字、分管领导审核、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在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评审费中列支。

责任科室:计划科,完成时限:10月15日。

(四)立项公示

1、排序分类。根据评分排序、专家意见、计划类别,计划科将项目分为A、B、C三个类别,A类为推荐项目,B类为可选项目,C类为落选项目,同时提出项目和资金控制数,报局主要领导审定后,由各业务科室按照重大、重点、一般项目分类提出拟立项建议及资金安排说明,责任科室:各相关科室,完成时限:10月22日。

2、立项与资金建议。计划科汇总各科室拟立项建议,编制年度立项计划及说明,商市财政局后,共同向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题汇报。责任科室:计划科,完成时限:10月30日。

3、立项公示。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调整完善,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拟立项项目及经费支持额度,在市科技局、创新办、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四个网站上同时对拟立项项目进行公示,并公布咨询举报监督电话。责任科室:计划科,完成时限:11月13日。

(五)组织实施

1、下达计划。公示结束后,会同市财政局下达市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并对立项的计划项目进行统一编号。对有异议的项目,由各相关业务科室提出处理意见,报分管局长审定。处理结果书面报计划科备案。

2、签订合同。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填写《项目任务合同书》,并对项目起始时间、研究内容、实施进度、考核指标、经费预算和结题验收考核指标等重点条款进行审查,审查结果报市局各对口业务科室,各业务科室审核合格并报分管局长审定后,办理合同签订手续。

3、核拨经费。各业务科室负责核对项目承担单位银行账号、户名、项目单位收据,填写拨款计划单,经分管领导、主管财务领导审批后,由计划科协调市财政局核拨项目经费。项目经费的管理依据国家、省、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规定执行。

4、实施管理。各业务科室负责对分管的计划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协调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监督检查项目合同的执行。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填报《项目年度执行情况表》,并于次年1月底前,形成各计划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经分管局长初审后报计划科。计划科汇总形成年度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总报告,由市局会同市财政局向分管市长报告。

5、监督检查。计划科会同市财政局相关科室组织开展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检查。

五、申报材料

1、《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见附件2)。

2、附件材料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2011年)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事业单位参照以上提供;项目负责人学历和职称证明;查新报告;产学研合作协议;知识产权证明资料,包括专利、软件及著作权登记证书、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证书、成果鉴定证书、新药证书、通讯和电力入网证、生物和农业新品种、农药登记证等;与项目有关的其他参考材料,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环保证明、奖励证明、检测报告等。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3

一、申报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遵循自愿的原则。申报城市必须是省(自治区)级卫生城市(直辖市除外),且命名时间一年以上。同时,必须具备以下10个基本条件,方可向省、自治区爱卫会提出申请。10个基本条件是:

1.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80%;

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0%;

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绿地率≥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

4.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70%;

5.鼠、蚊、蝇、蟑螂有三项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另一项不超过国家标准的三倍;

6.有本市爱国卫生工作管理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7.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8.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9.近两年内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

10.本市居民对卫生状况的满意率≥90%。

在省、自治区爱卫会的帮助指导下,申报城市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省、自治区爱卫会方可向全国爱卫会推荐。

推荐材料包括:

1.申报城市向省、自治区爱卫会提交的申请报告;

2.申报城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及工作汇报;

3.申报城市的相关本底资料(包括城市的基本情况,建成区所含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名单,建成区内集贸市场名单及地址,公共厕所的数量和地址,餐饮业名录,建成区规划图及城市交通旅游地图<最新版>);

4.10个基本条件的完成情况及相关资料;

5.爱国卫生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情况;

6.病媒生物防制三项达标文件;

7.上年度API指数监测汇总资料;

8.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推荐报告及考核鉴定意见。

二、评审

评审工作由全国爱卫会办公室组织,爱国卫生、卫生、建设、环保等方面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建立和逐步完善专家库,对专家实行动态管理。

评审工作包括暗访、技术评估、考核鉴定和社会公示等程序。

(一)暗访

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接到有关省、自治区爱卫会对申报城市的推荐报告后,首先对推荐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对于符合条件的,将在3个月内组织专家组进行暗访。暗访结束后,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将于2周内将书面意见和影像资料反馈给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及申报城市。申报城市根据暗访意见进行整改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

对于当年推荐2个(含2个)以上城市的省份,初次暗访有2个(含2个)以上城市没有通过的,停止该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推荐资格1年。

暗访的重点是抽查核实申报城市日常卫生管理和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

(二)技术评估

对于基本通过暗访的城市,经过整改,由其所在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向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提出书面整改意见,根据其整改情况,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在1个月内组织专家组对申报城市进行技术评估。技术评估结束后,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将于2周内将书面意见反馈给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及申报城市。申报城市根据技术评估意见进行整改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

对于没有通过暗访的城市,经过整改,由其所在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向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提出书面整改意见,根据其整改情况,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在1个月内将再次组织暗访。通过再次暗访的城市,按前款规定组织技术评估;没有通过再次暗访的城市,停止申报资格1年,并对其所在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进行批评。

技术评估组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要求,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文件、技术资料和现场随机抽查等方式,全面评估申报城市工作进展情况及结果。

(三)考核鉴定

对于通过技术评估的城市,经过整改,由其所在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向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提出书面整改意见,根据其整改情况,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在1个月内组织专家组对申报城市进行考核鉴定。

对于没有通过技术评估的城市,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将暂缓组织对其进行考核鉴定,并视其具体情况,研究决定是否需要再次组织技术评估。

考核鉴定组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有关文件、技术资料和现场随机抽查等方式,全面考核申报城市工作进展情况及结果,并向当地政府反馈考核鉴定意见。

(四)社会公示

对于通过考核鉴定的城市,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将在卫生部网站和当地主要报纸上进行为期2周的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对发现有弄虚作假的城市,视具体情况推迟或取消命名。

为了客观、公正地做好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要求如下:

1.自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接到推荐报告之日起至正式命名前,申报城市有关材料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爱卫会办公室报全国爱卫会办公室,不得自行前往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汇报工作。

2.有关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参加全国爱卫会办公室组织的对本省、自治区所辖城市的评审。

3.已参与全国爱卫会办公室组织对申报城市进行技术评估的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参与对该市的考核鉴定。

三、命名

全国爱卫会根据评审组考核鉴定意见和无重大分歧意见的公示结果,对已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申报城市予以命名。

四、监督管理

国家卫生城市应加强自身管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在城市醒目位置设置“国家卫生城市”标识,接受社会监督。

国家卫生城市每3年复审一次。由所在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于当年上半年组织复查,并于当年6月底前将复查意见报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全国爱卫会办公室于当年下半年组织抽查,方式以暗访为主。根据复审结果,全国爱卫会对符合标准要求的城市予以重新确认;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城市,暂缓确认,并限期1年进行整改;再次复查仍不合格者,撤销其命名。

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应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辖区内国家卫生城市的日常管理,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全国爱卫会办公室作出书面报告。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将组织专家不定期对国家卫生城市进行明查暗访,并将结果予以通报,该结果和省、自治区爱卫会办公室的复查结果将累计作为复审意见参考。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4

一年来,人事股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与其他股室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成了区域站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

今年以来,我县承担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组建了三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同时配合县人事局,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了36名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农业27名,畜牧业9名),充实到三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整个招聘工作从制定方案、组织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到聘用等环节,我们都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精心组织,层层选拔,规范操作每个程序,确保了整个招聘工作圆满成功。农技推广区域站的组建成功,进一步健全了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优化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推动了全县农技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成了局机关和区域站的人事管理工作。

一是为新招聘的39名区域站工作人员办理了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和10%的养老保险补助,同时,根据县人事局的要求,组织区域站工作人员完善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和人事合同;二是按照县人事局工资股的要求,为局机关在职、离退休干部职工和区域站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晋级、晋档、增资关系;三是对局机关和区域站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工资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为2006年普调工资提供了依据。

三、承办了农业系列中、高级职称的申报和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

根据市、县人事局的委托,一是积极组织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高级职称的申报工作。今年,申报中级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3人,其中,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2人;二是积极开展农业系列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认真组织相关单位推荐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候选人员20人,经人事局下文13人组成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报名36人,经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35人,其中,农业助理级28人人,技术员级7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局机关和区域站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一是完善了区域站工作人员的计划生育台账,为部分人员办理了计划生育接管手续,使三个区域站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轨;二是按照县计生委的要求,按时组织育龄妇女参加孕检,确保上站检查率100%;三是每月按时报送计划生育月报表,并及时掌握、妥善处理有关情况;四是整理了局机关计划生育创国优有关材料,出台了5个文件,3期简报,进一步完善了创国优汇报材料,省国优验收组听取了我局的汇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存在问题:

1、申报农业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太少,我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

2、对区域站工作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不太规范,一些情况掌握不够完全。

明年工作计划:

1、加大农业系列中、高级职称的申报和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力度,提高我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5

根据我局“关于组织信用医院评审的通知”(丽卫〔2004〕246号)文件安排,全市有15家医院向我局申报了信用医院评审。经研究,决定于12月14日开始开展信用医院评审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审考核路线:

第一组:12月14日市人民医院;

12月15日市第二人民医院;

12月20日起遂昌县人民医院→遂昌县中医院→松阳县人民医院→缙云县人民医院→缙云县第二人民医院。

第二组:12月14日市中心医院;

12月15日市中医院;

12月16日市妇保院;

12月20日起庆元县人民医院→庆元县中医院→龙泉市人民医院→景宁县人民医院→青田县人民医院。

二、有关事宜:

(一)县级医院具体评审时间由各评审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由各评审组负责通知本组有关医院。

(二)评审方式:

听取医院汇报(医院需向评审组提供书面总结材料);查阅有关创建资料;实地查看抽样调查;现场问卷;评审组初步反馈;市卫生局汇总评定。

(三)各医院要对照《丽水市信用医院检查标准》按顺序整理准备好有关资料备查。

(四)检查资料时间为2003-2004年。医疗事故查2003年11月后定性的事件,病历、处方抽查时间为2004年。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6

第一条酒家酒店分等定级是依据《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GB/T13391-2000)国家标准在酒家酒店业实施的一项标准化工作,为加强我省酒家酒店等级评定管理,规范等级评定工作,根据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我省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各级工作机构、参评企业以及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酒家,指现时烹调加工、销售饮食以及相关综合性服务的企业,包括饮食店、餐馆、酒家、酒楼、饭庄、饭馆、酒吧、多种风味馆、专营店、茶楼等;本规定所称的酒店,指向消费者提供住宿、饮食以及相关综合性服务的企业,包括饭店、宾馆、旅店、旅馆等。

第四条等级评定采取企业自愿申请,分级评定的办法。

第五条等级评定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第六条广东省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委会),是我省实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工作的领导机构。省评委会在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及广东省经贸委的监督和指导下,结合我省餐饮服务业实际开展工作。

第七条省评委会由省经贸委牵头,各地市经贸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推荐人选组成,省评委会设主任1人,常务副主任1人,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

第八条省评委会下设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评委会办公室),省评委会办公室暂设在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人员暂由省商业联合会和广东烹饪协会共同派出,负责省评委会的日常工作。

第九条省评委会工作职责是:指导全省各地开展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工作;宣传和组织实施《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向国家推荐国家特级、一级酒家酒店;审批国家二、三、四级酒家酒店;申请取得国家特级、一级酒家酒店评定的授权;开展旨在于提升我省餐饮业整体水平,推动餐饮业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餐饮企业美誉度,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放心的餐饮服务的各项服务等。

第十条省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是:组织协调全省酒店酒家等级评定工作;研究起草有关文件材料,提出工作建议;负责向省评委会报告工作,按规定报送有关材料;组织面向企业的宣传培训活动;组织复审国家特级、国家一级酒家酒店;组织评定国家二、三、四级酒家酒店;负责我省评审员的培训及资格管理;承办省评委会交办的其它事项。

第十一条省评委会设监督委员会,负责保障评定工作各环节的规范性,监督省评委会内部机构和地级市评定工作点在评审工作中规范操作,评审结果公正有效。监督委员会设主任l人,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

第十二条各地级以上市经贸部门成立等级评定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地级市评定点),地级市评定点在省评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广州、深圳在省评委会的指导下,可独立开展等级评定工作,并将评审结果报省评委会备案。

第十三条地级市评定点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实施《酒家和酒店分等定级规定》国家标准;接受企业的申请;指导企业编制申报材料;对申报的酒家酒店进行初审并向省评委会提出推荐意见等。

第十四条省评委会通过的决议必须在有不少于三分之二参会委员的会议上,并得到不少于二分之一以上赞成票方为有效。在特殊情况下,省评委会办公室可按上述原则组织委员以函审形式通过决议。

第十五条省评委会委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省评委会办公室工作汇报,研究工作计划和部署工作。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十六条参评企业范围:凡依法设立正常营业的酒家酒店,均可申请等级评定。

第十七条申请等级评定时须提交如下文件:

1、当地地级市评定点的推荐意见;

2、申请报告书;

3、质量手册;

4、相关的管理文件;

第十八条企业晋级需在获得相应资格两年之后申报,

第四章评审程序

第十九条评审国家特级、一级酒家酒店程序:企业自愿申请;地级市评定点初审;省评委会办公室组织复审;经复审合格者提请省评委会批准后向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第二十条评审国家二、三、四级酒家酒店程序:企业自愿申请;地级市评定点初审;省评委会办公室组织评审团进行文件评审、暗访和现场评审,汇总评审结果;提请省评委会批准;报全国评委会备案;公布评审结果。

第二十一条初审:各地级市评定点受理企业申请,在20个工作日内对企业申请进行初审,并出具初审意见书向省评委会办公室推荐。

初审内容:审查企业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和齐全;现场检查企业申请等级是否与实际相符等。

第二十二条复审:省评委会办公室在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国家特级或一级酒家酒店的企业申请组织复审,经复审合格者提请省评委会批准后向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复审内容和程序参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评审:省评委会办公室在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国家二、三、四级酒家酒店的企业申请组织评审。

评审内容和程序:

1、下达评审计划,组成评审组;

2、发出评审通知书,通知企业具体的评审时间和评审组成员;

3、企业在接到评审书后2个工作日内,确认评审的时间和评审员组成。如有异议,应与省评委会办公室协助调整,达成一致;

4、评审组进行文件审核,文审通过后,按评审通知书的要求进行现场评审;

5、现场评审应有暗访,暗访原则上安排在正式现场评审之前,暗访结果将汇入企业现场评审的总成绩;

6、现场评审由评审组长负责;现场评审提出的评审报告,应是现场评审的结论意见;对现场评审报告的不合格项,应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整改的结果由评审组长进行验收;

7、评审组长将文件审核、暗访、现场评审和不合格项整改结果等文件一并汇总报省评委会办公室。

第二十四条审定:省评委会办公室组织评委会中部分专家委员对评审组长提交的评审文件进行审查;符合规定要求的,提交省评委会进行审议批准,并将相关评审材料报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五条公告:省评委会办公室在30个工作目内通知企业领取由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制作的标志牌和证书,省评委会将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外公告获得等级的酒家酒店名单。

第五章年检和复查

第二十六条对已取得酒家酒店等级的企业实行每年一次年检,年检由当地地级市评定点组织实施,以企业自查形式为主,年检结果上报省评委会备案;省评委会根据需要进行抽查。

年检内容:企业一年来的经营业绩,包括营业额、利润、资产增长率等;顾客满意情况的调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情况;按打分表对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和清洁卫生情况进行自我评定。

第二十七条年检的评定:地级市评定点审查企业的自查材料,如符合相应的等级规定,省评委会办公室在国家等级证书上签署意见,并盖章;自查材料未通过的,省评委会办公室将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

第二十八条对已取得酒家酒店等级的企业实行每四年复查一次。复查由省评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形式为明查和暗访。复查要全面确定企业是否符合分等定级国家标准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复查程序:省评委会办公室提前二周向企业发出复查通知,并组成评审组现场复查评审,现场评审的时间应不少于初评的三分之二;现场评审资料要完整保存,并取得相应的证实性资料。

第三十条复查的评定:复查时由现场评审组提出评审意见,报请省评委会批准。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或虽有不符合之处,但整改结果验证有效,可继续保持等级资格,由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为复查通过的企业换发等级证书;不能继续保持等级资格的企业,由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取消标志牌并统一公告。

第三十一条进行年检和复查时应发放宾客意见表,征求顾客意见,确定是否符合规定的顾客满意度。

第六章暗访制度

第三十二条暗访是在有关工作人员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通过现场观察、征求顾客意见、品尝鉴定饭菜质量等方法,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为评审和确定等级提供客观证据。

第三十三条暗访员可以是酒家酒店等级评定的评审员、高级注册评审员、省评委会委员、监督委员会委员,也可以是省评委会特邀人员。暗访员在每次执行暗访工作任务时,由省评委会发出指派授权文件。

第三十四条暗访员的委派有二种情况:对企业进行复审、评审、年检或复查时由全国评委会或省评委会委派;接到企业投诉或发现在评审中有不公正现象时,由省评委会监督委员会委派。

第三十五条执行暗访任务一般仅限二人,不饮酒,用餐限一次,标准不得超过100元。需着装整齐,举止文明,礼貌待人。

第三十六条暗访结束时,暗访人员应通知企业,并出有告要和企业负责人共同签名。

第七章收费标准及管理

第三十七条评审收费项目及标准:

(一)初次评审申报费1000元,复查申报费800元;

(二)现场评审费每位评审员平均每天200元;具体审核天数和审核员数量视企业规模确定;

(三)牌证费800元(未通过评审的企业不收取);

(四)公告费200元(未通过评审的企业不收取);

以上各项收费用于分等定级评审工作的各项开支。其中评审申报费主要用于省评委会办公室日常办公经费和材料审定等项目的支出。

第三十八条评审组到企业现场评审发生的交通费、食宿费由受评审企业据实报销。

第三十九条暗访发生的实际费用由企业支付,包括暗访员的工作费用和用餐费用,工作费用标准与现场评审员相同。

第四十条审核人日数根据企业职工总人数决定,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下(含100人)的企业为5人日;101~200人为7人日;201-300人为9人日;301~400人为13人日;401以上为15人日,以上人日数均包含文件审核一个人日。

第四十一条评审经费使用的原则是:严格管理、专款专用、收支平衡、账目清楚。各项开支均应由经手人签字和省评委会办公室主任(或授权人)审批。办公室经费管理接受评委会监督委员会审查,并每年向省评委会报告经费的使用情况。

第八章评审员资格管理

第四十二条酒家酒店等级评定评审员资格由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认定,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实施管理,具体规定遵照《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评审员资格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十三条获得评审员资格证书者,经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或省评委会聘任,可参加我省酒家酒店分等定级的评审工作。

第九章监督

第四十四条监督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召集监督委员会会议,组织委员会成员开展工作,对监督检查事宜进行评价,并就监督工作情况、监督评价意见和受理投诉的处理意见在省评委会全体会议上做出报告。

第四十五条监督委员会定期听取省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汇报;不定期了解省评委会各内部机构执行评审规则和管理制度情况;派出监督暗访员暗访企业;监督省评委会办事机构经费使用情况;设置举报电话,受理投诉意见。

第四十六条省评委会和监督委员会有权对滥用职权、衔私舞弊的评审员给予批评警告、取消资格的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为保证等级评定的公正性,规范评定工作行为,等级评定工作应严格遵守有关的规定,保守企业商业机密,不得接受企业的礼品、礼金和纪念品。

第十章附则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7

第二条市“建筑之乡”每年评选一次。

第三条评选范围:市所辖县(市、区)

第四条评选条件:

(一)县(市、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把建筑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并制定了强有力的扶持政策。

(二)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严格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质量、安全、招投标和建筑节能等专门管理机构齐全,全面开展建筑业管理工作,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业改革发展成效突出。

(三)建筑施工二级企业有2户以上。基本完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改制工作。

(四)建筑企业年增加值占所属县(市、区)GDP7%以上。

(五)建筑企业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以上。

(六)建筑企业就业人数占该县(市、区)社会就业人数的8%以上;所属企业有职称人员占行业就业人员总数的10%以上。项目经理、五大员”职业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七)全面开展建筑节能工作。

(八)争创精品工程。

(九)创市级以上(含市级)质量、安全、建筑节能、科技示范工程等奖项达到4项以上。

(十)辖区内年度无拖欠工程款、无拖欠农民工工资、无质量安全事故、无建筑行业群体上访。

第五条评选机构:成立市“建筑之乡”评审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成员由市建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工商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统计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全市“建筑之乡”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建委。

第六条评审制度:

(一)由各县(市、区)按照评比范围和条件自行申报。

(二)每年受理上一年的审报材料。

(三)申请参加评选的县(市、区)填写申报表。

(四)由县(市、区)将填写好的申报表送交市“建筑之乡”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后。

第七条申报资料包括:

(一)申报表一式三份;

(二)书面汇报材料;

(三)县(市、区)统计部门提供的社会经济统计年报表;

(四)县(市、区)提供的建筑业年度统计报表;

(五)获得的建筑业各类(质量、安全、节能示范小区(工程)等)奖项证书及其复印件;

(六)其他有关说明材料。

第八条奖励制度:凡被评为“市建筑之乡”县(市、区)市政府将颁发证书和奖牌。

第九条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获得“建筑之乡”称号的一经查实。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8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区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教育和民众环保自治创建活动,在家庭和社区中树立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整体目标

到2010年,全区60%的社区创建为节能环保社区,使市民自觉参与到节约一吨水、节约一度电、节省一张纸的节能行动中来,建设绿色家庭。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区创建节能环保社区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创建办”),在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雨花区节能环保社区创建的组织协调、培训交流、检查督促等工作。

其办事机构设在区环保局办公室。

(二)各街道、乡(镇)有关部门负责本辖区的节能环保社区创建与申报工作,并纳入各街道、乡(镇)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四、申报与评审

(一)凡是雨花区辖区范围内具备一定条件的行政社区均可申请创建“节能环保社区”。

(二)节能环保社区原则上每年评审一次。评审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自评推荐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三)申报节能环保社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达到*市雨花区节能环保社区创建的必备条件(见附件一)。

2、根据考评标准要求建立规范的创建工作档案(纸质材料或电子文档)。

(四)节能环保社区评审程序为:

1、每年由各街道、乡(镇)推荐本辖区具有示范性的节能环保社区参加区级评选,通过区级评审合格的来年可以申报市级节能环保社区;创建单位也可对照《*市雨花区节能环保社区考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认为已达到市级标准要求,由街道、乡(镇)推荐,区创建办审定认可,可直接申报市级节能环保社区。

2、公示:创建社区将创建节能环保社区的目标和措施,*市雨花区节能环保社区标准、条件,以及区创建办联系电话等内容,在社区醒目位置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

3、评审考核:

节能环保社区实行统一考评标准。达到《*市雨花区节能环保社区考评标准》80分以上可命名为区级节能环保社区;达到90分以上可命名为区级节能环保示范社区。

申报区级节能环保社区的单位应填写《*市雨花区节能环保社区申报表》(见附件二),由所在街道、乡、镇审批盖章,汇总上报区创建办;区创建办对申报单位的材料汇总、进行初步审核,并组织有关专家对各申报单位进行现场评审、考核。

现场评审、考核应包括如下内容:听取创建单位的工作汇报;听取创建单位所在街道、乡、镇的推荐陈述;依据考评标准对创建单位的工作档案、节能环保监督管理体系、环境质量与污染控制、社区节能环保、绿色生活、特色等方面进行现场了解、考核和评估;对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开展问卷调查;考核组遵照回避原则,对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和评分;进行情况反馈和意见交流等。

五、命名与管理

(一)命名:根据《*市雨花区节能环保社区考评标准》,评分达到相应级别,命名为区级节能环保社区和节能环保示范社区。

(二)奖励:对获得区级节能环保社区的给予通报表彰。对被评为区级节能环保示范社区的采取“以奖促治”的办法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三)管理:*市雨花区节能环保社区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区创建办将对区级以上节能环保社区每年按照20%的比例滚动进行不定期抽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确认,不符合条件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限期整改和撤销称号处理。

六、几点说明

(一)从2009年1月1日起,“绿色社区”创建并入节能环保社区创建工作,评审验收后统一命名为区节能环保社区(绿色社区),实行新调整后的创建标准。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9

第一条火炬计划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负责组织实施,旨在促进我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一项指导性开发计划。第二条火炬计划项目是火炬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火炬计划项目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简称国家科委火炬办,下同)是国家科委负责受理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跟踪管理及项目验收等有关事宜的单位。第三条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资金实行国家、地方和项目承担单位相匹配的原则,同时积极引进民间及国外资金。其中,国家投入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

第二章项目申报

第四条凡申报部级火炬计划的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1.项目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其技术应属于火炬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其它高技术领域;2.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应当是先进而且成熟,且经过了产品(样品、样机)技术鉴定,达到了进行商品化生产的阶段(对国家专卖产品、食品、医药类产品需要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生产许可证);3.项目产品投产后能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且有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及良好的经济效益;4.项目承担单位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或技术支撑单位),同时也应有配套的产品生产环境,所需的能源与原材料有保证;5.项目承担单位应有按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能力。第五条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申报程序如下:1.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以下简称地方科委)归口统一办理,各部委的直属单位也可以通过部委科技司(或民品司,下同)办理;2.凡申请列入部级火炬计划的项目,均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报送各地方科委或各部委科技司。各部委在地方的直属单位通过部委科技司申报项目时,应将项目申报书抄报地方科委;3.地方科委或部委科技司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申请项目,依照本办法之第四条规定的条件进行评审和筛选,写出评审意见;4.经地方科委或部委科技司评审后,认为符合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条件者,由项目承担单位和申报单位(地方科委或部委科技司)填写《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书》(附件一)及《一九九×年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二)各一式四份,于每年十一月底之前报送国家科委。

第三章评审立项

第六条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以组织“部级火炬计划项目专家审评委员会”的形式进行,分别聘请材料、生物、电子、机电、能源、环保等各行业和各归口部门的专家为评审委员,召开专门的评审会议,对上报的项目申报材料,逐项进行严格的评审。第七条国家科委根据国家火炬计划的基本精神,专家评审的结果,以及当年用于火炬计划项目的国家专项贷款额度,进行综合平衡后,由国家科委正式下达本年度部级火炬项目计划。

第四章跟踪管理

第八条凡是部级火炬计划项目,无论是地方科委申报的,还是各部委科技司申报的,均纳入地方科委的跟踪管理渠道,由各地方科委协助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实施。第九条在国家科委和银行关于当年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通知和贷款额度分配的通知下达地方之后,由地方科委归口落实贷款事宜。地方科委应及时组织本地区的部级火炬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落实和办理贷款手续,并须及时将贷款落实情况报国家科委。第十条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经常性跟踪管理工作原则上由项目所在地区的地方科委负责。承担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科技司要积极支持和监督项目的实施。地方科委应分别于当年的六月和十二月将《部级火炬计划项目跟踪管理表》(附件三)填好一式二份报国家科委。国家科委火炬办应与各地方科委保持密切联系,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到各地区,会同地方科委有重点地对火炬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协助解决有关问题。第十一条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在得到火炬项目计划正式通知之后,要严格按照火炬计划和银行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项目的实施,并在每年六月和十二月之前向地方科委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问题。凡获得火炬计划贷款后一年不向地方科委汇报情况的项目,或立项后两年不能正常执行计划的项目,均要取消其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资格,并由国家科委火炬办和地方科委负责通知地方有关部门,取消该项目及其产品所享受的火炬计划项目优惠条件。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国家对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投入做为引导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各地方银行根据总行下达的火炬计划专项贷款计划及国家科委下达的部级火炬项目计划,会同地方科委按照银行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评估后办理贷款手续。贷款利率按银行规定的利率计算和收取。为支持项目的实施,国家科委和地方科委酌情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第十三条火炬计划贷款主要用于火炬计划项目实施中所需的设计费、材料费、设备费、试验费、工艺装备费等,不能单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土建项目。该款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第十四条国家科委的拨款原则上要偿还,回收的资金可根据情况按一定比例留给地方科委或承担单位。第十五条各地方科委每年十二月底以前将当年的贷款和拨款执行情况汇总后报国家科委。

第六章项目验收

第十六条凡列入部级火炬计划的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验收。申请验收的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项目申报书》中预定的各项技术和经济指标已经达到要求;2.项目产品达到了预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食品和医药项目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3.项目产品技术资料及有关文件完整、真实;4.按原定计划或提前偿还银行贷款的本息。第十七条项目验收必须提供如下内容的报告:1.项目申报书中预定的开发内容及开发规模的执行结果,项目产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上是否有创新,是否有示范意义;2.项目申报书中确定的经济效益指标(产值、利润、税金、创汇)实际完成情况;3.项目产品的国内外需求及销售情况,用户反馈意见,项目产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4.有关是否符合国家“三废”排放标准和卫生标准的说明;5.项目贷款本息是否按计划偿还;6.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和意见。第十八条项目验收的程序如下:1.由项目承担单位填写《部级火炬计划项目验收审批表》(附件四),提交本办法第十七条中所要求的报告,并将上述审批表及报告报开户银行、有关主管部门(局、总公司等)和当地(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地)科委分别审查并签署意见;2.经审查并签署意见的项目验收审批表及其有关的报告、资料报地方(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科委,经地方科委审查同意后,由地方科委或由主管部门科技司和地方科委联合组织项目验收,并在签署验收意见之后,将验收审批表三份和全套报告、资料及验收委员会意见一式二份报国家科委审批;3.对于个别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利税率高,出口创汇多和国际声誉好的项目,也可在地方科委和部门科技司审查后,由国家科委出面主持项目验收工作。第十九条经国家科委审查、批准同意的验收项目,由国家科委统一颁发《部级火炬计划项目验收合格证》。

评审汇报材料范文篇10

第一条为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通过先进文化企业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引导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领域的各类所有制的文化企业,都可以根据本办法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第三条示范基地原则上每两年评选命名一次。

第四条文化部将对示范基地在政策、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五条申报示范基地的文化企业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在全国本行业中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

2.企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和统一。

3.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能够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有一定生产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4.有一支坚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第三章申报程序

第六条中央机关直属文化企业向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申报;各地文化企业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申报;情况特殊的可直接向文化部申报。

第七条申报单位需提交以下材料(一式十份):

1.企业的基本情况;

2.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4.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5.开户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

第八条申报材料必须实事求是,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申报资格。

第四章评审程序

第九条示范基地评审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第十条示范基地评审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审办公室)设在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具体负责审核和评审过程的组织工作。

第十一条由评审办公室负责组织专家评审组。

第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对申报企业的材料进行初审,然后报评审办公室审核、组织专家评审组评审。

第十三条专家评审组对上报企业材料进行评议审查,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四条评审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组提出的评审意见提交拟命名示范基地名单报文化部核定,由文化部公布并颁发证书和铜牌。

第五章管理机制

第十五条示范基地的管理工作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负责。

第十六条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对示范基地进行巡检。

第十七条组织示范基地交流经验、相互观摩,对示范基地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第十八条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示范基地建设。

第十九条对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示范基地,文化部将给予通报表彰。

第二十条示范基地应于每年3月底前以书面形式向文化产业司汇报上一年的企业发展情况。

第二十一条示范基地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文化部对其示范基地称号予以撤消:

1.申报时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它手段骗取示范基地资格的;

2.宣传虚假文化产品信息的;

3.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4.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或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5.不按规定时限上报企业发展情况的;

6.其他应当撤销称号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涉及示范基地发展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报告。

第六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