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2:01:08

评估管理论文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1

【摘要】目的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质量进行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5级护理本科96名学生的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最低为51分,最高为87分,平均为71.71分,标准差为6.64分,试卷信度为0.64,难度为0.74,区分度为0.18。结论本试卷题型分配较全面,区分度良好,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关键词】教育,护理;健康评估;试卷分析;教学评价健康评估是现代护理学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学习临床护理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试卷的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考试成绩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可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各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及时反馈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水平[1]。为此,笔者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质量分析,以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和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校2005级护理本科的96名学生,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健康评估》作为教材。课程总课时为105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践课45学时。考试前由教研室组织召开命题专题讨论会,命题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制定命题计划并做出命题双向细目表,并按章节内容所占学时比例分配章节分值,以知识的认知分级(掌握、熟悉、了解)和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来确定分数的分布。本试卷共出试题72题,其中客观题50题,分值50分;主观题22题,分值50分。掌握内容48题,占66.67%,熟悉内容14题,占19.44%,了解内容10题,占13.89%,无超纲内容。见表1、表2。表1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中大纲分布情况(略)表2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题类型和分值(略)1.2评分方法试卷评判根据提前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按照流水方式进行阅卷。每题阅卷人员固定,以减少阅卷的主观性差异。1.3数据处理将96名考生的成绩输入计算机,采用复旦大学试卷分析软件进行试卷分析。2结果2.1成绩分布试卷满分100分,最高分为87分,最低分为51分,全距为36分,中位数71.25,众数66.5,平均分为71.71分,标准差为6.64。±1.00σ:0.67,±1.96σ:0.95,±2.58σ:0.99,偏度:0.06,峰度:0.13,全卷α系数:0.64,全卷K2(60)系数:0.91,全卷K2(70)系数:0.67,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见表3及图1。表3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分布(略)图1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分布(略)2.2试题质量本试卷难度系数为0.74,区分度为0.18,表明总的难易度适中,基本能区分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好试题(P>0.5,D>0.15)有34道,占47.22%,适用试题(P≤0.5,D>0.15)有11道,占15.28%,程度适中区分度差试题(P>0.5,D≤0.15)有27道,占37.50%,见表4。表4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题质量分析表(略)2.3各类型题得分率情况得分率最高的是单项选择题,占79.44%,而得分率最低的是病例分析题,占49.50%,见表5。表5各类型题得分率情况(略)2.4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从得分情况看,问诊内容得分率高于其他章节,达82.48%,得分率最低的是心电图检查,只有28.60%。见表6。表6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略)3讨论3.1成绩分布分析从本次成绩分布可以看出,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大部分学生分数在均数附近。见表3及图1。健康评估课程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此课特点为内容多,即为多学科内容的综合[2],学生感到较其它学科难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对2005级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传统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设施和条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统计结果看,成绩及格(≥60分)94人,及格率为97.93%;成绩优良(≥80分)14人,优良率为14.59%,从试卷频数分布情况看,绝大部分集中于70~79分数段,占47.92%,与考试前预测分数相接近,反映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面的掌握情况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但优良率偏低,提示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更突出重点,更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知识理解、内化的方法,不断巩固学习效果。[1][2][][]3.2试题质量分析本试题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占70%,熟悉内容占20%,了解内容占10%。从该试题的区分度、难度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各题区分度、难度系数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见表4。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一套高质量试题的重要方面,而区分度是试卷质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区分良莠的指标。难度适中而区分度高的试题即为理想试题。通常平均难度在0.7~0.8之间,平均区分度在0.15以上就为较好试卷[3]。本试卷难度系数为0.74,区分度为0.18,表明总的难易度适中,基本能区分出考生的实际水平。3.3各类型题得分率分析由表5可见,单项选择题和是非题的得分率较高,这类题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课后理解记忆,所以得分率高,同时也说明了学生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要考核的知识点。得分率最低的是病例分析题,该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这类题型得分率低,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方法简单,思路狭窄,不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综合理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拓宽思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分率较低的还有名词解释,特别是名词解释第二题,答对率仅为28.13%,主要是因为题目是用英文书写,有些学生医学英语知识的学习不够好,未能准确翻译出中文,因此也就无法正确答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以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学生也要加强医学英语的学习。3.4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分析本次考试作为对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评估》基本知识的检验,涵盖教学内容。对问诊、体格检查、护理诊断步骤和诊断性思维有所侧重,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符合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由表6可见,得分率最高的是问诊,因为问诊除了理论授课,还到临床进行床边见习,学生能动手操作,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得分率较高的还有体格检查,分析原因主要是体格检查的理论和实验课课时最多,理论课和实验课共达46个学时,占总学时的43.8%,理论课和实验课共讲授两次,学生印象深刻。另外,期末组织了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考体格检查,同学们复习较认真,操作时也能联系理论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考得较好;得分率最低的是心电图检查,其中答对率最低的第36题就是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因为心电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复习时没有注意强化记忆,因此失分较多;人体功能健康评估未安排见习课,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兴趣不高,考试得分率也较低。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加见习机会及锻炼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如在人体功能健康评估增加一次见习课,以提高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在心电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心脏的结构特点,结合临床病例,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图像、动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将讲授内容呈现给学生,强化学生的记忆。4小结通过本次对健康评估考试试卷的分析,我们认为这次考试的命题做到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比例基本合理;考试信度可靠,试卷难度较为适中。试卷只反映了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健康评估是以现代护理学理论为指导,以病人生理、心理、社会为一整体系统进行评估的学科,除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重视外,临床思维的培养亦不可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进以病例为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使学生对临床护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掌握对病人健康状况评估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临床护理课打下牢固知识和技能基础。【参考文献】[1]熊小明,江俊麟,邓汉武.临床医学七年制药理学试卷分析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21-723.[2]王社芬,金宁宁,王玉玲.《健康评估》课程教学设置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3,18(10):787-788.[3]胥文春,罗春丽,欧俐苹.实验诊断学试卷分析与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61-62.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2

当我们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感到十分亲切。是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其意义不单是给学生的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在给语文教师们“松绑”和“减负”!在为语文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进修学习而努力。

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小学教师也就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少年来,谁也不敢动一动。

你不改或者少改作文,教研组能通过吗?教导处能通过吗?校长能通过吗?上级的教研员能通过吗?因为似乎自古以来做语文老师就得改作文!这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我最近在苏北泗洪演讲,讲到作文批改问题的时候,就有一位女教师激动地站起来说:“李教授,我们都知道作文批改中有许多重复而无效的劳动,除了改出一些错别字,就是写一些颠来倒去的评语。我用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批改作文!我今天也不怕得罪领导,我敢说,我都改得快要发疯了!”她的话,引起了全场几百名听众的共鸣。

其实,学生作文水平乃至整个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以上的“水准”和“水平”、“能力”与“艺术”,则是必须靠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达成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教师本身水平的重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很少探讨作文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攫取写作素材,应该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却将所有的作文教学都“押”在作文评改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了!

很多家长,甚至不少校长,评估教师的业绩不是看他课外学习是否认真,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显著,而是以改了多少作文本,以是否“精批细改”为准则。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师们也以为作文改得多,改得仔细才是工作积极,于是,一个个埋头在学生的作文本里!这对教师是多么大的延误!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时间读大学问家们的文章,没有时间学习时事政策、电脑英语,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精力却花费在“学习”学生们的“著作”上了。教三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三年级孩子的“著作”,教六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六年级孩子的“作品”,教师的水平岂能提高?教师的水平上不去,要教好孩子,岂非缘木求鱼?

提高教学水平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腾出时间,特别是腾出教师们批改作文的时间来让老师们学习进修!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极为软化的作文评改要求,就是为教师“减负”开出的一剂对症药方!

是的,“精批细改”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值得提倡,值得讨论?

首先,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边画一个“U”型框框,然后由学生订正。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师自己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在识别错别字上得到任何的学习和训练。从整个教育背景上看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错误,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才是对他们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技能的训练--我们应该将孩子们放到地面上让他们自己学习走路,不要老是“抱”着他们。

第二,许多小学教师自己并不经常写文章,对于文章的构思、生成和写作不熟悉,却要在修改上把关,往往会出现隔靴挠痒的情况。如果教师水平不高,把好的作文说成了坏的,把对的改成了错的,那才叫适得其反呢!

有一本《小学生达标作文选》,小学生写道:在航模比赛的时候,当看到自己的小船和另外一个同学的小船并驾齐驱时,急得“手心里直冒汗”。而教师的点评却是:“应该描写的是人的脸而不是手……手心怎么会冒汗?”

不能描吗?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著名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中,就用了十几页的篇幅描写一个赌徒的手!手心就不能冒汗吗?无论生理学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都将否定以上说法。你们看,这是多么可怕的误导!可惜据说还是一本比较权威的书籍!

最近看到上海有一本杂志的第11期的“作文导航”栏目,在指导初中生写作文时告之:要“1.巧设悬念:对人物的特点不预先作评述……2.欲扬先抑:可以穿插“我”的心理活动……3.前有伏笔,后有对照……”我不理解,这是在教作文呢?还是在教写小说?!是在教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口”呢?还是在教他编造情节?!

第三,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除非是投稿文章,或者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一般千字以内的课堂习作,以教导学生一气呵成,不作大的修改为好。这样做,一是为了应试,平时改惯了,考试行吗?二是为了提高自信心,一篇千字文章,一稿二稿地改,文章是似乎改得好些了,但是自信也越来越少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不但注意到了避免以上三个问题,还顾及到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能感到成功的快慰。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作文,确实还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总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任何课程,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

当孩子们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做教师的小时候的体会难道已经忘却了吗?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时候,小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像力已经大大地跑到文字表达前头去了,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严重滞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就必然会有词不达意、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学生的文章自作主张地用我们成人的理解进行体无完肤式的修改。

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就像孩童的图画和字迹一样,只是我们这些肉眼凡胎的成人尚无法窥见其中的奥妙罢了。

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们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反而并不可爱的原因。

现在,软化的作文评估,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也许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3

美国地广人稀。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等大河流水系,江河洪水较为频繁。美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受飓风、台风及地震的影响,风暴潮、海啸比较严重。美国受洪水威胁的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影响人口约3000万(约占总人口的9%)。根据陆军工程兵团的资料,有洪水风险的城镇达5539个,其中人口超过1万的有1637个。

洪水灾害是最受美国联邦政府关注的自然灾害,一是因为洪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比重最大;二是因为根据灾害分级管理的原则,只有超出州政府防御、救援、重建能力的重大灾害,才向总统申请联邦政府的支援,而流域性的大洪水往往涉及数个州,大规模的防洪活动需要联邦政府出面协调有关各州和各部门的行动,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美国国会在1917年、1928年、1936年、1938年的防洪法(FloodControlAct)中,明确规定国内所有可通航河流都要制定、实施防洪计划;水库建设与维护管理及河道整治等全部费用由联邦政府负担。1938年的防洪法中,授权陆军工程兵团主要负责防洪工程建设与防汛活动。随后的25年中,陆军工程兵团耗资90亿美元,修建了900项防洪工程,包括220座大中型水库、1.45万km长的堤防与防洪墙,整治了1.2万km的河道。此外,垦务局与农业部也兴建了一些有防洪效益的水库。据介绍,目前,陆军工程兵团仍负责国内大型防洪工程的可行性论证、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水毁工程的修复,是联邦和地方防洪区域的主要工程力量。

50年代中期以后,洪泛区管理在美国逐渐受到重视。联邦政府投资兴建的大量防洪工程所取得的防洪效益是毋庸置疑的,但水灾损失与政府的灾害救济费用仍呈增长趋势。损失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洪泛区土地的无序利用以及其中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又缺乏必要的防洪减灾措施。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美国的防洪政策作了极大的调整,强调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为加强洪泛区管理,美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计划,著名的有《洪水损失管理的全国统一计划》(AUnifiedNationalProgramforManagingFloodLosses,1966)、《全国洪水保险法》(NationalFloodInsuranceActof1968)、与《全国洪水保险计划》(NationalFloodInsuranceProgram)、《洪水灾害防御法》(FloodDisasterProtectionActof1973)、《洪泛区管理的全国统一计划》(AUnifiedNationalProgramforFloodPlainManagement,1975)等。洪泛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洪泛区土地利用规划、洪水保险、洪水预报和警报系统、应急避难和救灾计划等。洪水风险分析与洪水风险图的绘制为洪泛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的总部设在华盛顿区,在全美设有10个区域办公室(Re-gionalandAreaOfficesoFEMA),每个区域办公室负责协调若干州的紧急事务管理。此外,FEMA在弗吉尼亚州设有一个紧急救援中心(TheMountWeatherEmergencyAssistanceCenter),在马里兰州设有全国应急培训中心(TheNationalEmergencyTrainingCenter)。

各州设有州紧急事务管理机构,负责各州的紧急事务管理。当灾害的规模超出了地方和州的抗灾救灾能力时,州政府就会向总统请求联邦政府的救援。联邦的救援可以动用国会设立的特别基金。

对于总统宣布的灾害(apresidentiallydeclareddisaster),FEMA将负责:

①评估灾害的损失并决定救援的需求;

②组织灾害救援,处理贷款和保险理赔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等;

③建立联邦与州的灾区办公室,根据联邦应急反应计划,协调其他26个在联邦应急反应计划上签约的联邦部委的抗灾救灾活动;

④通过FEMA主办的报纸(TheRecoveryTimes)、广播(24小时播音的TheRecoveryChannel和FEMARadioNetwork)以及电子网络信箱及时向公众通报灾情;

⑤探讨减轻未来灾害的途径。

FEMA的总部中设有应急指挥中心,其组织形式类同于我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根据联邦应急反应计划,有关的26个部委将迅速派出负责人和高级专家到应急指挥中心工作。应急指挥中心设有三个大的房间。第一个大房间为FEMA的信息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室,房间隔离成方格状,每个工作人员占用一个方格,各人都有计算机,按照分工收集处理各自负责的信息,互不干扰。第二个大房间为高级专家及助手的工作室,专家们按六人一组分成五个小组,每个组的办公桌隔离成星状,每个专家占用60°的一个角。每个角的桌面上也都有计算机,既便于专家查询消息,又便于相互讨论。室内沿墙为FEMA工作人员与各部委专家的助手们提供了一排长桌,桌面无间隔,挨个摆着许多计算机。室的一端设有记者室,中间隔着玻璃墙。记者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专家们的工作,并可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但不能与专家对话,以免干扰工作。第三个大房间为各部委负责人的会议室,他们对专家组提出的方案进行讨论并作出决策。FEMA应急指挥中心的这种布置方式充分体现了决策过程中信息处理层、决策辅助层的特点和需要,值得国内借鉴。

美国一项大型防洪工程从立项到建成应遵循的程序包括:

①由地方政府提出存在的问题和防洪工程立项的请求;

②国会授权并资助陆军工程兵团研究;

③陆军工程兵团进行前期调查研究;

④陆军工程兵团进行可行性研究;

⑤政府行政部门同意立项;

⑥国会批准工程计划;

⑦陆军工程兵团组织工程招标并负责施工监理;

⑧中标单位负责工程建设。按上述程序,建一项工程通常需要17年左右的时间。

二、美国的洪涝灾害调查与评估

(一)美国洪涝灾害调查与灾情评估的基本特点

美国的洪涝灾害调查及灾情评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洪涝灾害调查与全国洪水保险计划密不可分

与洪水保险计划紧密结合是美国洪涝灾害调查的基本特征,它同时决定了调查的其它诸多方面,如调查的组织方式、基本数据获取、计损方法、统计程序与规范等,可以说该特征奠定了美国洪涝灾害调查的基础。美国于1969年兴起洪水风险图的研究工作且于1973年制定出相应的操作规范后,洪水保险计划随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深入地展开,迄今已大约有60%以上的家庭和企业参加了洪水保险。高比率的投保率为灾情调查与统计提供了十分可靠而准确的数据源。

(2)洪涝灾害调查具有一条主线,两种层次

美国洪涝灾害调查基于洪水保险计划的支持,主要灾情数据从保险系统获得、汇总,从而构成了洪涝灾害调查的主线。从保险的对象和责任来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负责全国范围内中等以下家庭(家庭财产总值低于25万美元)和小型企业的财产基础保险;对于财产超过25万美元的家庭及大中型企业,FEMA不实施基础保险,该部分财产一般由私人保险公司负责承保。因此,从洪水保险系统中获取灾情数据具有两种层次,即联邦保险和私人保险。从前者获取基础保险对象的灾情损失数据,从后者获取非基础保险对象的灾情损失数据,二者互为补充。

(3)灾情调查的反应速度快,人力投入充分

FEMA的联邦保险业务一般是委托私人保险公司具体承办,并通过私人保险公司等雇佣专门的业务和技术人员负责灾后的损失核定。在全国范围内,FEMA组建了一支大约2000多人的灾情核查队伍,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则可迅速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进行具体、细致的灾情调查与核实,从而大大保证了灾情数据获取的快速性与准确性。

(4)损失计算遵从保险赔付的计算原则

财产的赔付额定义为财产因受灾损坏而造成的损失赔付额度。因此,财产损失值即为保险赔付额,计算方法上述二者等同。根据美国财产保险赔付计算原则:对于灾后尚可修复的财产,按恢复于灾前标准的费用投入计损;对于不可修复的财产,按该财产全部投保金额计损。对于损失赔付,美国的保险部门,尤其是私人保险公司(如FM公司),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核损方法,从而保证了灾情统计的精度。

(5)逐户的精细调查与宏观的评估分析相结合

对于60%以上已参加洪水保险的那一部分家庭和企业,由于涉及到灾后核损和赔付问题,因此国家更直接地关心他们的利益,灾后,FEMA分派调查人员深入灾区进行逐户的精细调查。此外,精细调查还包括由联邦负责建设和管理的交通、水利工程等设施的水毁损失调查。对于近40%的非保险受灾户,因不涉及到赔付问题,FEMA对他们并不进行逐户的灾情调查和统计,而通常使用损失评估模型进行宏观分析与评估,在宏观尺度上,运用模型估算的损失在总体上具有较高精度。由于保险面大、投保比例高、灾后调查精细,从保险系统上报及汇总的总损失值已在宏观量级上接近全国总的洪灾损失,即使运用评估模型估算非保险受灾户的损失出现较大偏差,也不会过分地影响到全国总的灾情统计精度。

(6)信息充分共享,灾前灾情预评估作用显著

与灾害相关的各类基础信息如社会经济现状、地形、洪水风险图、雨情、水情、防洪工程运用情况等,数据分类详尽完备、检索查询极其便利、且这些信息为灾前的损失预评估及防洪决策提供了可靠而迅速的信息保障。信息充分共享与洪水风险图相结合,建立了各类财产洪灾损失率与洪水淹没要素的关系,如FEMA和陆军工程兵团等早在70和80年代就分别建立了诸如各类房屋、工程设施等资产相应的洪灾损失率评价关系并不断进行修正,依据这样的关系可评价出不同频率下可能的淹没损失。快速的灾情预评估已大量地运用于灾前的防洪避难和灾中应急决策,同时为灾后的灾情统计提供了对比与参考。

(二)中、美洪涝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的对比及存在的不足

中、美两国洪涝灾害调查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的组织及核损方式具有显著差异

美国的洪涝灾害调查由联邦政府机构FEMA负责,以几种不同的途径调查及核实灾情:

①由FEMA雇佣专门的灾情核查人或通过FEMA的承包商(如私人保险公司)组织人员进行逐户核查,这是灾情调查的主要方式;

②由受灾户(一般是针对已保险户)通过通讯渠道汇报灾情,再派专门人员核查;

③组织专门人员对诸如陆军工程兵团等联邦部门修建和管理的国家大型工程设施的损失进行核查;

④由各州、县政府上报所估算的可能的灾害损失(该上报损失一般仅作参考)。由于美国的洪水保险面大,灾后灾情调查一般与保险赔付相结合而采用精细调查的方式,使灾情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和可靠。

我国的洪涝灾害调查由国家防办(类似于美国的FEMA)负责组织,由各省、市、县防办具体承担,调查的基本组织单位为县级防办。各县灾后调查一般以各乡镇上报损失为主,兼派工作组赴重点受灾地区核查灾情;上报损失同时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如工业、交通等部门,则通过县防汛指挥部(或行政首脑机关)进行协调。由于我国未建立全国洪涝灾害保险制度,调查的方法和核灾规范不够具体和完善,调查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人为模糊性较大,致使灾情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较差。

(2)灾前的资产调查与评估差距明显

美国的信息产业相当发达,在较完善的税收、保险、档案管理等制度的支撑下,建立了一套快速准确的财产信息查询网络,提取最新的财产信息极其便利。特别是保险系统,每年派出专门的资产评估人员对各类财产可能的价格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更新,保证了资产价值的现实性。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灾前资产调查和资产评估工作还相当匮乏,举步维艰。虽然某些省、市已陆续开展了资产调查和评估工作,但全国范围内尚未建立统一的资产调查和评估方法、程序和规范,调查队伍及信息传输网络还不健全,从而影响了洪灾损失评估的全面开展。在这一方面,我国与美国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3)洪灾损失评估系统的应用差距较大

美国开展洪灾损失评估的工作较早,70年代以来,通过洪灾损失调查就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并建立了相应的财产损失评估关系且加以不断的完善。现阶段,在资产评估的支持下,洪灾损失评估已大量地运用于防洪减灾决策中,同时也作为灾后灾情定损的重要手段,如对于未参加洪水保险的约为40%的家庭或企业,洪灾损失主要是通过灾情评估的方式加以确定的。美国的洪灾损失评估注重与其它先进技术的结合,如与遥感遥测、气象预报、地理信息系统、仿真模拟等技术的结合,使灾害评估的时效性、准确性较高。

我国的洪灾损失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一些地区和部门依据本区域的洪灾损

失调查建立一些损失评估关系并与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如数据库、图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相结合,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但就整体而言,还比较落后,还需要逐步地规范化、科学化。最重要的是应首先建立和完善洪灾损失调查的规范和方法,完备区域的人口与资产调查,迅速积累基础资料,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区域洪灾损失评价关系,注意结合和应用新技术,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洪涝灾害评估系统。

(三)经验借鉴、思考和建议

综观中、美的洪涝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工作,从调查和评估的基本思路、原则、指标定义和评价方法上并未存在显著的差异或不足,但在调查和评估的法规和规范性、基础资料的积累、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新技术的运用及与诸如洪水保险计划相结合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距。通过对美情况的考察,结合我国洪涝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实际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地建立和完善我国洪涝灾害调查的统一规范,明确计算指标的定义和方法,规范化地实施灾前资产调查与洪灾损失调查;

(2)组建专门的洪涝灾害调查队伍,投入更多的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调查计划;

(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资产调查和灾情调查的统计报表制度,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不断积累基本资料,逐步建立具有各区域特征的洪灾损失评价关系并不断地修正与完善;

(4)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换网络,将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同洪灾损失调查和评估结合起来,体现快速性、先进性与科学性;

(5)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和推广洪水保险计划,将洪灾损失调查与保险赔付调查结合起来,使调查结果更加精细、准确和可靠;

(6)将洪灾损失调查与评估同洪水风险图的制作统一起来,使之有效地服务于防洪减灾决策。

三、美国的洪水保险制度

(一)美国的洪水保险制度的沿革

洪水保险是美国重要的洪泛区管理措施之一。地价低廉使洪泛区土地的开发利用产生极大吸引力。而一旦受灾,根据美国的法律,联邦政府要承担救济的责任。

50年代初,美国已开始重视洪水保险的研究。195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灾害保险法》(TheFederalDisasterInsuranceAct),创设了联邦洪水保险制度,希望通过对洪泛区征收洪水保险费,一方面可以部分抵消地价低廉的诱惑;另一方面,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这时期的洪水保险业务是由民间保险公司承担的,一场大的洪水可以导致数家保险公司破产。因此,国会意识到民间保险业应得到联邦政府的支持,否则不能承担洪水保险。但是,由于保险行业意见分歧和对保险措施有效性的怀疑,保险基金一直未获批准。

1968年国会通过了《全国洪水保险法》,据此制定出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简称NFIP),建立了国家洪水保险基金。国会授权住宅与城市建设部(DepartmentofHousingandUrbanDevelopment)组建了联邦保险管理局(FederalInsuranceAdministration,简称FIA),负责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管理。FIA与国家洪水保险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国家洪水保险协会是120多家私营保险公司的联合体。联邦政府对保险费收入和实际支出的差额给予补助,并承付超过私营保险公司财力的赔偿费。联邦补贴率约占实际保险费的10%。

根据新法律,只有参加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的社区(Community),才能购买由联邦补贴的洪水保险。而参加NFIP的社区必须承诺加强洪泛区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包括:

①采取措施限制洪水风险区的开发;

②引导拟建项目避开洪水风险区;

③协助减轻洪水破坏;

④采取其它长期改善洪泛区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措施。

考察中了解到"Community"一词,在NFIP中被定义为“任何州、地区或政治分区(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洪泛区管理条例的印地安部落或印地安人组织、阿拉斯加土著人村或土著人组织等)”,即参加NFIP的可以是不同级的行政管理区域。本报告中,对"Community"仍沿用国内习惯的“社区”译法,但应按NFIP的定义理解其含义。

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实施之后遇到两大困难:

①计划是自愿性的。因为短期内要增加居民的负担,许多社区对此不感兴趣。

②为了确定保险费率,需要对各社区逐一进行详细的洪水风险研究,确定洪泛区范围,并对洪泛区进行风险区划。而这项工作至少需要5年才能完成。结果,计划实施的头一年,全国仅有4个社区有条件参加保险,总共只办理了20件保险业务。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1969年国会修改了原法规,制定了洪水保险应急计划,允许各社区在洪水风险研究未完成的情况下,以部分投保的形式先参加保险计划。应急计划中,洪水保险费率暂时采用全国平均的保险费率,但是,洪水保险费的最高限额只能采用正式计划中的低档级。应急计划实施后,洪水保险的参加者有所增加,但直到1973年5月,也只占到应参加者的15%,国家的救灾费用仍不断上升。

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将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该法规定不再向确认为有洪水风险的资产提供联邦资助,除非①财产所在社区参加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②资助申请者已购买了洪水保险。联邦资助不仅包括所有形式的联邦政府的直接援助,而且包括联邦机构保险和管理的私人贷款。该法授权联邦政府确定洪水风险区并通知有关社区。社区接到通知后,须申请参加洪水保险计划,或证明其不属于洪水风险区。社区在收到通知一年后仍未参加洪水保险计划,将受到惩罚。

强制性保险计划实施之初,激起了大量的矛盾和反对。国会不得不对该法的某些条款进行修改。1976年放宽了抵押贷款的禁令,1977年又取消了禁止由联邦保险的信贷机构向位于洪水风险区内但未参加保险计划的社区的资产所有者提供贷款的条款,但要求信贷机构告之借贷人,他将无权享受联邦的灾害救济和援助,因此在开发洪泛区时应自行采取相应的防洪保护措施。

1977年底,由于工作中的矛盾难以协调,联邦保险管理局(FIA)解除了与国家洪水保险协会的合作关系。1979年,FIA转归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统一领导。1981年,FIA开始谋求重新发挥私营保险公司在NFIP中的作用。经过与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协会代表的艰苦谈判,提出了一个“以你自己的名义”的计划(WriteYourOwnprogram,简称WYO)。私营保险公司仅以自己的名义为NFIP出售洪水保险,但不承担赔付的风险。私营保险公司将售出的保单全部转给FIA,按保单数量获取佣金。FIA负责保险金的统一管理和使用。1983年8月,FIA向私营保险公司发出参加WYO计划的邀请,至1986年10月,已有200多家私营保险公司与FIA签约向社会提供洪水保险服务。

尽管存在争议,1973年之后,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进展比较顺利。从1985年起,NFIP实现了自负盈亏,不再需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赔偿和运营费用。考察期间得到的最新资料表明,至1996年4月,全美参加NFIP的社区数已达18469个(占应参加数的87%,其中参加正式计划的18277个,参加应急计划的192个),共售出3416842份保单,平均每份支付保险金284美元,收入保险费11.415亿美元,投保总额达3496.447亿美元。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总体上作到了收支平衡,尚有2600万美元的结余,另有向财政部的借款6.886亿美元(法律规定的限额为10亿美元),以应付特大水灾的赔付。

(二)美国洪灾保险的主要特点

(1)洪灾保险由国家专设机构专项管理并具有强制性

联邦保险管理局(FIA)负责的保险计划仅有两个,一为全国洪水保险计划(NFIP),另一为联邦犯罪保险计划,可见洪水保险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险种。大的洪灾一旦发生,受灾区域内赔付对象占投保群体的比重很大,这对在局部发展业务、资本有限的私营保险公司来说往往难以承受,只有国家才有力量在全国推行强制性洪水保险,在更大的范围里调剂使用保险经费。

(2)洪水保险是加强洪泛区管理的重要手段

洪泛区管理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未必肯下力气作好这项得罪人又不易见到短期效益的工作。美国将改善洪泛区土地管理和利用、采取防洪减灾措施作为社区参加洪水保险的先决条件,形成双重的压力,促使地方政府加强洪泛区管理,使洪水保险计划达到分担联邦政府救灾费用负担和减轻洪灾损失的双重目的。

(3)洪水保险有法可依并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

从1956年通过《联邦灾害保险法》开始,联邦洪水保险法规和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可以说是积累了40年的经验和教训,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与管理办法。尽管如此,美国的洪水保险仍有相当大的死角。据FEMA官员介绍,洪泛区中约有40%的居民,宁肯受灾后不要联邦政府的救助,也不愿购买洪水保险。1993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中,受洪水破坏的建筑有4万余间,其中参加了洪水保险的只有1.15万间。

(4)国家洪水保险的对象与额度受严格限定

受保对象主要为有墙有顶的建筑及内部财产,但不包括完全在水上的建筑与地下建筑。房产的最高赔付不超过25万美元,室内财产对居民不超过6万美元、对小型企业不超过30万美元。不保的对象还包括:天然气和液体的储蓄罐、动物、鸟、鱼、飞机、码头、田里的庄稼、灌木、土地、牲畜、道路、露天的机器设备、机动车及地下室里的财产等。可见美国的洪水保险并不搞大包大揽。水利工程与公共设施也不在保险范围,一旦遭洪水毁坏;前者由政府负责修复,后者由有关部门负责修复。

(5)洪灾保险的重要依据是FEMA统一绘制的洪水保险率图该图以5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为洪泛区,确定参加洪水保险的对象;以100年一遇的洪水作为洪水保险率区划的基准洪水(baseflood),并标注行洪区与水位分布。由水位与地面高程可以确定水深分布,进而可以根据风险大小计算保险费率。原则上,行洪区内禁止修建房屋,已建的要拆迁出去;行洪区外的洪泛区中,建筑物基础要超过100年一遇水位以上。参加保险计划之前已有的建筑,要采取减灾措施。水毁的房屋,在利用保险赔付重建时,必须满足10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

(6)适当发挥私营保险公司的作用

由私营保险公司负责洪水保险金的收发,而由国家承担风险的方式已证明是失败的。完全由国家自建一套洪水保险系统也不现实。在“以你自己的名义”的计划中,私营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代售洪水保险,既发挥其特长,又有利于国家对洪水保险的管理。对国家不保的资产,私营保险公司也有用武之地,如一些大型企业,不满足于国家保险的限额,就求助于私营保险公司。这次我们考察的工业联合保险公司就承担了大型企业的洪水保险,该公司也利用FEMA的洪水保险率图判断洪水风险,但有自己的一套规范来计算工业资产的保险费率。

(7)保险理赔的效率很高

FEMA认为投保户受灾后是最急需钱用的,保险费应该尽快送到受灾户的手中。FEMA在若干大的咨询公司里专门培训了一批损失评估人员,在全国各地还专门联系了一批具备损失评估能力的志愿人员(通常是退休的会计师或经理),一旦收到水灾赔偿的要求后,1天之内要赶到现场,4天之内要完成损失的评估。FIA一收到有损失评估人员签字的赔偿单,立刻如数将赔偿费直接寄给投保人。这种高效率为FEMA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但据介绍也容易造成浪费。相比之下,私营保险公司则要慎重得多。如前所述的工业联合保险公司,在灾情核查与赔付时分工程组、估价组、赔偿组三个小组开展工作。灾害发生后,该公司的工程组负责损失调查,提出对灾害损失的评价报告;估价组对评价报告进行核实,并据此进行赔偿估价;赔偿组对估价报告进行核实,并据此向客户发放赔偿金。三个小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四、美国的洪水风险图

(一)美国洪水风险图的由来

美国洪水风险图的绘制与国家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195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与此相配合,内务部地质调查局从1959年起开始确认洪水风险区,陆续绘制了许多地区的洪水风险区边界图。1960年的防洪法提出,为了合理利用洪泛区和减轻洪水风险,授权陆军工程兵团为地方政府提供技术服务与立案补助。为此,陆军工程兵团开始为各地区绘制洪水灾害地图及编制洪泛区信息通报。这些图基本上是根据历史洪水资料或加上水文资料分析确定的洪水淹没范围图。

1968年开始推行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为了合理确定洪水保险费率,仅有洪水淹没范围图还不够,还需要组织详细的洪水风险研究及根据洪水风险分布绘制出社区的洪水保险率图。对于尚未完成洪水保险率图的社区,只能先参加NFIP的应急计划,即仅根据洪水风险区边界图确定洪泛区,在洪泛区内,无论风险大小,采用全国平均的保险费率。

联邦保险管理局(FIA)并入FEMA之后,FEMA制定了洪水风险研究与洪水保险率图的统一规范,出钱资助指定的公司统一印制洪水保险率图。目前,FEMA统一印制的洪水保险率图已覆盖全国,并仍不断在根据环境与防洪工程条件的变化,进行修改。据FEMA官员介绍,自1968年以来,美国绘制全国洪水保险率图的费用累计已超过了100亿美元。

(二)洪水风险区边界图与洪水保险率图

洪水风险区边界图(FloodHazardBoundaryMap)是根据历史洪水资料绘制的,用于确定一个社区的特定洪水风险区域(SpecialFloodHazardArea)。图中用阴影区表示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标示出淹没范围内的街道、资产限度及河流,但是不显示等高线、水深或洪水水位。在NFIP的应急计划中,该图可直接用于洪泛区管理和洪水保险的目的。

洪水保险率图(FloodInsuraneRateMap)是对社区进行洪水风险评价(AFloodRiskAs-sessment)和洪水保险研究(FloodInsuranceStudy)后的产物。通常先利用洪水风险区边界图大致确定一个社区的洪水风险研究范围,通过更为详细的水文、水力学计算,确定特定洪水风险区域内的水位、水深分布,据此进行洪水风险区划(见表1),再用于确定洪水保险费率。一个社区要有了洪水保险率图之后,才可以转入NFIP的正式计划。

表1FEMA洪水保险区划表

A100年一遇洪水范围,BFEs未定,洪泛区用近似方法确定

AE100年一遇洪水范围,BFEs用详细方法确定

AH100年一遇洪水的浅水区,水面高程一定,水深1—3ft(折合30.5-91.4cm),BFE用详细方法确定

AO100年一遇洪水的浅水区,通常为斜面地形,水深1—3ft,水深(ft)与流速(ft)的积小于15

A1-A30100年一遇洪水范围,BFEs用详细方法确定,新版图中用AE代替

A99100年一遇洪水范围,正在兴建防洪保护工程BFEs不定

B100年一遇与500年一遇洪水之间的区域,或100年一遇洪水范围中水深小于1ft(3035cm)区域;或集雨范围小于1ft2(实地面积2.6km2),或超过1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的保护区域

C极少发生洪水的区域,在5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之外的区域

D上尉研究的区域,洪水有可能发生,但风险未定

VO沿海100年一遇洪水范围,具有流速(波浪作用),BFEs已定。新版图中用VE代替

X有阴影100年一遇洪水范围之外,500年一遇洪水的区域;或100年一遇洪水范围中平均水深小于1ft(30.5cm)的区域;或集雨范围小于1ft2(实地面积2.6km2),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的保护区域,不标注BFEs和水深。新版图中用于代替B区

X无阴影500年一遇洪水范围之外的区域,不标注BEFs和水深,新版图中用于代替C区

M特定泥石流、滑坡灾害区域

N轻度泥石流、滑坡灾害区域

C极少泥石流、滑坡灾害区域

P未确定,但是可能会发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区域

表注:

1.某些区域不在特定洪水灾害区(A区与V区),可能受到防洪工程的保护;

2.虽然B区和C区标注为非严重的洪水灾害区,但暴雨仍在B区和C区引起洪水;D区也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水;

3.A1~A30、B、C,VO及V1~V30区在新版地图上不再要求标注。老图上的B区和C区大致相当于新图上的X区。

洪水保险率图中不同频率洪水的淹没范围用不同密度的阴影表示。每个阴影区标有一个代码字母,有时后面跟一个数字或另一个字母。基本洪水水位(BaseFloodElevations,简称BFEs),即100年一遇洪水的水位如果已经确定,通常标在图上。此外,图上标出5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和行洪区。制好的洪水保险率图可以单独使用,或作为洪水风险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在洪水保险率图上,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被称之为“特定洪水风险区”。100年一遇洪水不是指100中年发生一次的洪水,而是指任何一年达到或超过某一洪水水位的概率为1%。美国的抵押贷款年限通常为30年,按统计学计算,30年里发生100年一遇洪水的概率为26%。100年一遇洪水与500年一遇洪水淹没边界之间的区域称为“中度洪水风险区”。5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之外的区域,称为“最小洪水风险区”。

在洪水保险研究报告中,附有不同频率洪水沿河的纵向水面线图。该图与洪水保险率图通常结合使用,以确定具体某一地点的不同频率洪水的水深。

对于沿海区域,1969~1980年发表的洪水保险率图中显示的基准洪水位没有考虑波高。1980年以后发表的洪水保险率图说明了是否包括波高。基准洪水位减去地面高程等于洪水水深,该值乘以0.55为波高的修正值,最小值采用2.1ft(64cm),修正值随后加到基准洪水位上。

(三)洪水保险率图绘制的组织方式

为了绘制好全国的洪水保险率图,FIA负责制定了统一的指导手册《FLOODINSURANCESTUDY,GuidelinesandSpecificationsforStudyContractors》。据介绍,最初的指导手册仅是个薄薄的小册子,以后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加以修改补充,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大本子。

FEMA采用招聘制确定区域洪水保险的研究单位。对报名的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从中选择了40家作为研究单位。据介绍,开始阶段,FEMA采取直接与研究单位签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很快发现,尽管有统一的指导手册,各研究单位画出的图仍然有明显的差异;而且,FEMA作为管理单位,也没有力量对所有的研究报告和图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鉴定。为此,FEMA选定了二、三家大的咨询公司,分片负责,如我们这次参观的贝克公司就负责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这几家咨询公司从FEMA得到经费支持,与研究单位签定合同,并负责技术指导与成果的审查。研究单位需要提交洪水风险研究的所有资料、研究成果和洪水保险率图的草图,再由咨询公司统一绘图,正式印刷。研究单位是以行政区域为对象开展洪水保险研究的,但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一致性,对涉及一个流域的若干行政区域,通常交给一

家研究单位进行研究。

洪水风险图的绘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以往的洪水风险分析中,由于资料不足或选用的研究方法不当,可能出现计算上的误差;由于环境的变化或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原因,也可能引起洪水风险分布的变化。对于现行的洪水保险率图,FEMA提供了三种修改的途径:

①资产拥有者向FIA提供足够的科技资料证明其资产被错误地划在特定洪水风险区内了。FIA通过审查,确认其言之有理后,发给其“风险图修改证书”,证明其资产不在特定洪水风险区内。

②地方政府向FEMA提出修改洪水保险率图的要求,如改变洪水风险区划、洪泛区与行政区的界线、洪水水位等,FEMA确认地方政府要求合理后,将安排修订洪水保险率图,发给地方政府“风险图修订证书”。

③在一个区域由于工程建设等原因使洪水风险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FEMA将重新研究绘制该区域的洪水保险率图,发行新版本来代替老版本。

(四)洪水保险率图的制图技术

在贝克公司参观时,主人向我们介绍了洪水保险率图绘制的传统方法与最新方法。

在传统方法中,洪水保险率图分行政区域绘制。对一张图上超出该行政区域的地方则留成空白,不绘出一般的地理信息,以免查图引起误会。一张图上的信息,通常需要人工分绘在十几张大的透明胶片上。这样一旦该图由于种种原因需要修改时,信息未变的胶片可以保留,不必要整幅图全部重画,以减少绘图的工作量。

最新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出的图完全按经纬度进行切分。图上的地理信息与洪水风险信息全部分层存入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修改。地理信息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较方便地更新。据介绍,采用新技术后,由于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绘图费用较过去减少了20%。

(五)洪水保险率图的应用

美国的洪水保险率图应用十分广泛。在参加了洪水保险计划的社区,保险机构可利用该图确定各类资产的洪水保险费率,资产拥有者们可根据洪水保险率图确定是否需要买洪水保险;新的投资者根据该图可以回避洪水高风险区;洪泛区中已有的单位可以根据该图选择采取适当的防洪保护措施。如我们这次访问的FM公司,从图上发现该公司总部设在特定洪水风险区内后,立刻按图上标注的水位,自建了一条防100年一遇洪水的圩堤;政府部门可根据该图进行洪泛区管理,如在行洪区内禁止修建阻水建筑、洪泛区内新的建筑的基础高程必须高于100年一遇洪水水位;应急指挥部门可以根据洪水量级的预报,由该图估计洪水可能的淹没范围,结合社会经济信息,评估灾害的损失,判断救灾的对象和规模等;洪泛区内的居民可以根据该图选择合理的避难撤离路径和避难地点等。

五、体会和建议

根据考察情况,结合我国防汛工作的实际,有如下体会和建议:

(一)加强与FEMA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就防汛而言,FEMA的组织形式与我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有相似之处,可谓对口单位。中美两国都是大国,对自然灾害都实行分级管理,都有大江大河,洪水规模也差不多。中国人口多,洪泛区开发利用程度高,防洪负担较美国重得多,在防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目前采取的是限制洪泛区开发政策,但特定洪水风险区中已有40%的居民宁肯受灾后不要政府救济,也不愿意参加洪水保险。这说明随着人口的增加,洪泛区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是必然的趋势,限制开发的效果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美国的技术较为先进,法制较为健全,有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因此,国家防办与FEMA的国际交流具有双方互利的基础。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可以包括:

①高层领导人互访,签订合作协议;

②对双方有兴趣的问题组织定期的研讨会;

③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

④人才培训。

(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洪灾保险制度

洪灾保险作为非工程措施,有利于防灾减灾,也为灾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提供了资金渠道,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从美国的实施情况看,确有显著的效果。美国的洪水保险体制经过40年的探索和调整,有些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但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具体作法。具体想法是:

①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机构,类似于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下设的联邦保险管理局(FIA)。美国的实践证明洪灾保险应作为专门的险种,并实行全国强制性的保险制度,需要由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该机构应能负责研究并制定我国洪灾保险方面可操作性的法规,如洪灾保险的对象和标准、实施的范围和办法、保险费率的确定等,并统一全国洪水保险费的管理。

②洪水保险与减灾对策相结合。美国洪水保险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以社区为单位参加,而社区参加洪水保险的前提条件是推进洪泛区管理与实施减灾措施。我国实施洪灾保险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进行试点。如在蓄滞洪区实行洪水保险,可结合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进行。

③确定适当的洪灾保险对象和标准。美国国家洪水保险的对象有严格的限定,保险费率与具体区域的水灾风险有关,赔付有一定的限额。我国的洪水保险也可以先保房产和小型乡镇企业,这有利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洪灾保险标准,根据我国情况,不宜定得过高。

④绘制洪水风险图。从美国的实践来看,许多社区由于没有洪水风险图而不能参加到计划中来。为此国家要及早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安排试点,逐步推广。

⑤建立灾情核查系统。灾情核查是洪水保险的重要环节。美国FEMA与私营保险公司的灾情核查分别有其不同的组织方式。结合我国的情况,有必要建立核灾的班子,组成人员可以由各有关各部门的人员组成,同时成立一个专家评估系统,对灾情损失作出评价,对损失值作出结论,这个专家评价系统应是有权威的。

(三)全面开展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

美国投入了大量经费,完成了全国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风险图,充分说明了洪水风险图的重要性。我国从80年代中期起,水科院与有关流域机构合作,开展了部分区域的洪水风险研究和洪水风险图绘制工作。浙江省防办近年在全省开展城镇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已绘成的风险图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争取“九五”期间,逐步完成我国主要江河流域、重点防洪城市、分滞洪区、水库紧急泄洪或溃坝的洪水风险图。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量大、技术性强,为保证图的质量和权威性,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①由国家防总组织制定适合我国特点和防汛工作需要的洪水风险图编制手册和有关技术规定;

②落实经费渠道;

③确定组织方式,充分发挥水利科研、规划与设计部门的作用;

④落实审批制度,使正式绘制的风险图能够成为规划与执法的依据。

(四)加速建立防汛防旱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美国各部门都建有各种信息数据库,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FEMA在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通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能够仅仅依靠自行开发的灾害预测模型,利用计算机网络上传递的气象预报信息和从有关数据库中检索出的社会经济信息,就对灾情做出准确的预报,立刻绘制成图,摆到克林顿总统的办公桌上,为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可见这套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为了实现我国防汛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必须要统一信息的内容和格式,建立必要的规章和制度。除了各地区、各部门分别建立好自己的水文、气象、防洪工程、防汛物资储备等信息数据库外,为了满足洪水灾情评估与洪水风险图绘制的需要,有关的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分区、分类原则及内容和格式要求等也需专门做出规定。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4

一、资产评估的对象是资产,不是负债

资产评估的对象是资产,这似乎毋庸质疑。资产,从理论上来讲是被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还具有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特点,是用来作为生产经营和价值交换的资本。资产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估算出被评资产的现实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将资产的历史成本估算为现实成本。作为国有企业来说,资产的形成,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投入的,有借入的,有从收益中提留的,有按规定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占有其他经济实体和个人权益的,等等。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前,资产的形成,在会计报表《资金平衡表》中右方的资金来源等于左方的资金运用,也就是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会计制度改革之后,资产的形成,在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的形式为:一是负债,二是所有者权益。无论会计制度如何改革,并不改变资产的性质,更不影响评估的性质。评估的对象仍然是资产,不需追究形成资产的资金来源。弄清楚资金来自哪些渠道不是评估人员的责任,也不属于其工作范围。其实评估人员所评估的资产并不限于《资产负债表》中左方所列的资产项目。所评资产是为权利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经济资源。如《资产负债表》中虽列有无形资产,但并不是所有无形资产的价值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有的商品的商标和商誉,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但《资产负债表》中并不反映其资产价值,尤其是商誉,是企业综合素质所创造的效应。

但目前我国资产评估工作涉及的对象,已超出了“资产”的范围。

1.国务院91号令明确规定资产评估的范围。1991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91号令)第六条明确规定:“国有资产评估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现在看来,这种表述作为评估的理论不够准确,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资产评估,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资产类别,选择不同的价格标准,不同的价格标准还要与不同的评估方法相匹配。但91号令提出的资产评估范围没有超出“资产”这个特定的主体。资产评估师的责任,就是要根据委托方的评估目的,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以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地对委托评估的资产评定估算出现实市场价值。至于对资产拥有或占有的委托方的资产是由哪些资产来源形成的,尤其是负债状况,评估师不需要逐项过问追究。这既不是评估师的责任,也无实际意义,而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应担负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2.关于评估负债。1996年5月7日颁发的《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第一百一拾条规定:“整体企业的评估范围一般应为该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第十一章一百零一条至一百零四条专门列述了负债的评估。这不但改变了91号令确定的评估范围和评估对象,而且模糊了资产价值评估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评估负债缺乏理论依据。

负债是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占有单位所承担的、能以价值计量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是债权人的资产和权益,它是以法律、有关制度、法规或合同契约的承诺为依据的。债务的种类性质和额度既有相关的法规契约合同为依据,也有承诺的法律效力。任何单位、个人无权改变这种法律承诺的事实。资产占有单位对于应该偿付的债务要按照既定合同、契约法规条文在法定的限期内如数偿付给债权人。资产占有单位不履行偿付债务的义务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负债的评估结果是什么?意义何在?理论上难以成立。

第二,评估负债方法上行不通。

资产评估,有一整套完整的国际通行的理论、方法、标准,但没有评估负债的方法。因为评估负债没有科学的依据,再评,也改变不了债务的性质和价值量。有的评估项目需要计算其净资产,提出对负债进行核实,既是法律承诺的事实,就无需评估人员进行核实,评估人员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对负债评估(或称核实)。整体企业产权变动,如需要计算净资产,一种办法是按账面负债值扣减,另一种办法也可按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扣减。

负债评估不但没有理论方法依据,还模糊了资产评估的性质,即使由评估人员核实负债,也超出了评估工作的职责范围。

当然,如果客户要求对其负债进行核查,评估师又有能力承担此项任务时,经双方协议,可以作为评估项目以外的任务,另行计费。

二、资产评估与审计的性质、范围不同

资产评估和审计虽然同属于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但从实质上说评估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性质、对象、依据、操作方法都是不同的。

资产评估与审计的不同点之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审计工作是受政府的委托,按照政府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经济法规,对各种所有制和各类企业以及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一切企业和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必须按照政府规定、委托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表是政府征税和进行经济管理、维护经济秩序的依据。所以,审计工作的性质是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起“经济警察”的作用,注册会计师依法审计带有强制性。

资产评估则不同,虽然也属于中介服务性质,但并没有监督、检查的性质,是一种咨询性服务。西方发达国家,除有些国家企业上市前要进行资产评估,资产增值税纳税的税基规定评估外,在其他情况下的产权变动是否评估,由所有者自己决定,政府没有强制性要求。

我国由于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清产核资前账面资产价值又与实际价值有较大背离,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权益,所以国务院91号令规定国有资产产权变动都要进行评估。这种规定带强制性。但对于非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权在50%以下的企业产权变动,则没有强制要求评估,个别部门颁发文件对非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并没有经国务院同意。

其实,资产评估对资产权利主体(占有单位)来说,是对其权利的维护。我国在资产评估兴起之前,以账面价值与外商合资,不知吃了多少亏。资产评估正是从这些教训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资产评估应该成为资产占有单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的自觉行为,自我需要,而无须强制执行。

资产评估与审计的不同点之二:审计工作是按照政府规定,定期或者是在特定情况下进行。如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就要在报出前定期审计;企业经营性质变更(企业上市)、结业、领导人员更换要进行审计;还有属于特定情况下的审计。被审计的单位,对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可以是常年客户。审计的范围,按照政府规定由注册会计师强制执行。

资产评估则是在产权变动时才需要进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产权不可能经常发生变动,委托方和被委托方的关系是一次性服务。资产评估的目的、范围完全由委托方(资产占有单位)决定。评估人员按照委托方确定的资产范围评估。对没有委托评估的资产,评估人员无权强行要求评估,对没有委托评估的资产价值,评估人员也不负责任评估。委托方应该提供而没有提供评估的资产,或有意隐匿而造成资产价值不实,影响委托方或相关单位的权益,应由委托方负责,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不应负任何责任。当然,为了委托方的利益,评估人员可以就评估目的、评估资产的范围提供咨询性建议。但建议采纳与否由委托方决定,由此造成的后果也应由委托方负责。

资产评估与审计的不同点之三:是工作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以及相关资产负债的会计记录(会计报表、账册凭证)进行全面检查审计,对其违反国家经济法规、财务会计制度提出审计和处理意见。如果审计工作有误或者有意违反审计准则,造成审计结果不实,注册会计师要负经济法律责任。

注册评估师则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估方法,对委托评估资产的现实市场价值进行评定估算,估算出合理的现实市场价值,作为产权变动或交易双方作价的参考依据。如果评估师工作失误或有意抬高或压低被评资产价值,同样要负经济法律责任,但对企业每项资产、负债的来历,评估师没有检查监督的责任,也不需要逐笔追查清楚。

三、规范资产评估执业必须突出资产评估工作的重点

资产评估人员的责任,是评定估算出资产现实价值。无论委托方委托评估资产是何种目的,评估人员工作的结果只有这一个目的。这也是资产评估工作的核心。评估人员在执业中所作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的和核心。

按照我国现行评估法规要求,我国资产评估执业人员担子太重,压力太大。评估机构每接受一个评估项目,从签订业务约定书到制定评估工作计划、组织评估队伍,协助指导委托方进行资产负债清查,核查委托方所报资产负债清查情况。按现行法规要求,对建筑物、机器、设备、在建工程等逐项核查。对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短期投资等资产负债逐笔检查,对存货的抽查要占到数量的40%、账面值的60%以上。对积压的、报废的、残次的要逐笔核实,逐项验证属实可信程度。然后进入到对资产的评定估算,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还要求按会计科目分类撰写,对流动资产的评估要逐一说明,甚至现金的存放地点、盘点方式及过程,银行存款要查阅银行对账单,对评估的每项资产还要选择典型作出评估案例,详细叙述评估过程,推导评估结论的每一参数来源或依据等等。

资产占有单位在评估前对其家底资产进行彻底清查是必要的。清查的目的是为向委托方提供一份待评估资产的清册。评估机构对待评估资产进行核查也是必要的。但核查的范围应有重点,对企业生产经营起主导作用的价值量大的资产必须认真核查,对于流动资产应视其情况进行重点核查。流动资产种类繁多,流动性大,形态变化快,要求按会计科目对往来款项逐项、逐笔清查、核对,试想评估机构要组织多少人力,耗费多少时间,尤其资产评估是在一定时点上的价值,而流动资产的价值和研究形态随时发生变化,花费如此多的人力和时间实在不必要。西方国家和地区对流动资产评估坚持稳健原则,多以账面价值为准,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

资产评估不是财务审计,要求评估人员做注册会计师应该做的工作和应当完成的审计任务,既超出了评估人员的工作范围,又是越位行为,还会给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带来不必要的执业风险。

资产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经济业务。企业的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占有的资产类型以及特点不同,影响企业受益的因素也不同。对资产价值评估除了科学的方法和可信的参数外,还有很多变化的因素,需要评估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去分析判断。因此评估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主要资产价值的形成上面,那些程序性的工作、非重点资产及不影响大局的工作应尽量简化,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四、资产评估风险的界定与防范

脱钩改制后,业内人士普遍对资产评估工作的严肃性认识提高了,风险意识也加强了,也感到原有的技能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了。

我国资产评估业兴起的初期,评估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资产评估有什么风险。尽管91号令第三章有五条阐述了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但这种责任严重到什么程度,谁都没有亲身经历,在我国还没有先例。没有一家机构因为评估价值不实导致经济赔偿或受到法律追究。资产价值评估工作的风险,来自各个方面,有各种原因。有的是可以防范的,有的是难以预测的。

1.违反职业道德造成的风险。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为谋求不正当利益,不遵循客观公正原则,任由委托单位摆布,投其所好,无原则地高评或低评资产价值,一旦败露,给有关当事人造成损失,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要负经济责任,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2.评估人员不坚持原则,听命行政干预,造成资产价值失真,损害国家或有关各方权益。虽说有政府或某领导人作主,一旦出现问题,仍要追究评估人员责任,届时评估人员有口难辩,自食其果。

3.评估机构及其执业人员能力、水平所限,承担无力承担的评估项目,导致评估的资产价值不实造成的损失,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负有不能推卸的责任。

4.评估人员工作马虎,资产价值评定估算工作不到位,致使评估的资产价值扭曲,给委托方造成损失,风险难以估量。

以上种种,只要评估机构和人员在执业中坚持职业道德,提高执业水平和能力,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但是目前,由于评估人员的职责范围不明确,评估工作越位,带来的风险隐患难以预测和避免。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收听率;指数;指标;评估;广播;频率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尼尔森公司成立和BBC对听众进行每日调查开始,关于广播传播效果的分析与描述就越来越被“数字”所替代。按麦克卢汉的洞见,“统计学”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说服手段”①而兴起的。“用数字说话”几乎成为每个广播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但是,“如何用数字说话”或“用数字说什么话”却是业界倍感困惑的一大难题。刘燕南博士所指的“缺乏对收视率数据进行再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善于‘剖析’数据,只能被动地、表面化地接受调查机构给予他们的原始数据或简单结论。有的在尝试数据的深度分析时,还出现一些错误”②,可谓抓住了症结。实际状况的确是:“两头有待加强,中间尤其欠缺”。“两头”指委托专业公司定期地开展收听率调查(前端)和实际应用于各种广播业务(后端),“中间”指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完整的、为大多数从业者所接受的、有显见意义的、有本土特色的广播评估体系(前后端的链接)。这种链接是对资料的整理,“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悟性阶段”。③2001年4月在厦门召开的有8家单位参加的首次全国性“广播节目评估研讨会”,④应该算作该领域学术攻坚的发轫。但“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决不是一两次会议能够解决的问题。

目前,收听率(基本上是“原始形态”)已经成为广播对内对外、对人对节目经营管理的基本“坐标”,显现出越来越多的“货币”的味道。主要被用于这么几个方面:

1.广播节目的评估标准,也就是质量好坏的认知,据此编排节目。

2.编播人员的考核依据,也就是报酬多少的区别,据此奖“优”惩“劣”。

3.引进节目的评价尺度,也就是标价高低的定夺,据此购销“精品”。

4.听众构成的分析数据,也就是市场定位的研判,据此寻找“目标群”。

5.时段等级的划分界限,也就是广告贵贱的确定,据此“招商引资”。

6.频率实力的综合比较,也就是整体竞争的砝码,据此统领上述节目、市场、广告等诸方面的综合“战役”。

由此看来,频率整体的收听率状况的研究似乎是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归宿。尽管“既具备媒体知识背景又熟悉收听率分析策划的专业人士”⑤不愿看到这样的情景,但它还是在实际运作中屡见不鲜:不同的频率几乎在同时不同的收听率报告,都公然称自己是“第一”,且相互讥嘲对方“信口开河”(频率成为管理者偏颇的战利品);商家在广告投资前进行的调查往往问出的第一句话是“哪个电台(指的是频率)收听率高”或“你们听得最多的是哪家电台”(频率成为商家无知的牺牲品)……与其让瞎子摸象,不如直接说出“象”是什么。古代有一句话叫“大象无形”,是说至高至大的意象是难以描述的。频率整体的收听率状况恐怕不在此列,应该是可以描述和必须描述的。迅速建立一套具备“4A”原则(准确性、可接受性、可信性、可操作性)的频率综合评估体系,是实际的需要,也是整个广播节目评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曾有研究者提出“综合考评一个台”,⑥但没有把收听率的数据作为考评的依托,而局限于模糊的“意见”。上海电视台建立的所谓“电视综合评估指数(包括频道指数、电视台指数和节目评估指数”),⑦应该算是传媒在此方面的先行实践者,尽管它还有若干可商榷之处。

本文试图构建的“广播频率综合评估指数和指标”,是衡量广播频率整体收听走势、收听规模及专业属性的综合数群体系,它包括“频率指数、人气指标和专业指标”等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所谓“指标”是综合反映收听率情况的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指数”是反映收听率“变动”的指标。这一数群体系的确立,有助于对一套频率的发展前景、成长性及波动轨迹、市场定位及份额等,在宏观层面上予以把握,使决策者、商家和从业人员在应用收听率时有相对准确的坐标轴。

一、当期指数

当期指数,是反映同一频率不同时期收听率变动的相对指标。把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与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作比较,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即为该频率的当期指数。当期,指本次报告期;基期,指过去某次报告期;单位时间,一般为15分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也就是把频率开机状态所涵盖的所有单位时间的收听率相加,再除以单位时间的个数。

公式为:

当期指数=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100

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D1+D2+D3+…Dn)÷n

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J1+J2+J3+…Jn)÷n

例如:把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率(以下简称“FM105.8”)2001年7月调查的每15分钟收听率相加,再除以96个单位时间(音乐台开机时长是24小时,也就是96个15分钟),得出单位时间(每15分钟)收听率的平均数为1.20。同理,可算出1998年10月的单位时间(每15分钟)收听率的平均数为1.1。如果我们把1998年10月的报告期作为基期,把2001年7月的报告期作为当期,那么2001年7月的当期指数则是:1.20÷1.1×100≈109.09。

要注意的是:

1.基期一旦确定是不应轻易改变的。如被西方新闻媒介引用最多的股票指数——道琼斯股票,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未闻有改。而当期通常指的是最近(新)的一次,也可特指某一次(但必须加时间为定语)。

2.当期指数可反映该频率不同时期总的收听状况,可作纵向的历史比较;但不能把不同频率的当期指数横向地来比,因为不同的频率有各自不同的基期,即便报告期相同比较起来也是毫无意义的。

3.指数可作为单个节目的参照,但不是每个节目都与指数呈同向、同比率波动。“一个市场指数,要它符合所有商品,是不可能的。”⑧

4.公式中的N为什么是全部开机时间所涵盖的单位时间(一刻钟)的个数,而不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当期指数才具有普遍操作的一致性。上海电视台选取40个节目,对它自己是可运作的,但对其他电视频道就不一定可行,有的电视频道恐怕还没有40个节目。广播更是如此。股票中的指标股不是个数的问题,而是“盘子”的大小问题。⑨

图1是FM105.8以1998年10月作为基期而统计出的1999年3月、1999年7月、1999年12月、2000年4月、2000年7月、2000的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9次当期指数的比较曲线图。图2是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娱乐频率(以下简称“FM104.3”)以2000年4月作为基期而统计出的2000年7月、2000年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5次当期指数的比较曲线图。

根据两套频率不同的历史当期指数比较曲线图,进一步甚至可画出各自不同的均线或回归线或上升/下降通道等。单就图1和图2,我们对两套频率的波动幅度和运行轨迹已经一目了然了。

二、人气指标

传播学界在解释“黄金时段”的概念时,一直默认了所谓的“方便是金”的观点,即“这一时段对于绝大多数观众的方便性”。⑩笔者认为,事实上一套频率的高收听点总是分布在该频率的黄金时段或次黄金时段;反过来说,只有高收听点的时段才称得上是黄金时段。不同的频率具有各自不同的黄金时段,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开发内容和打造策略。从历次调查的结果来看,FM105.8的首选黄金时段是中午,而FM104.3的首选黄金时段是早间。一套频率的“口碑”来自于占据着该频率黄金时段的品牌节目和新开发的高收听点的节目。描述这些时段和节目,也就是在描述一套频率的基本面和主导面。有了这些基本面和主导面,频率之间的进一步比较就大体可以进行了。

人气指标,是描述同一时期不同频率主导收听率或称黄金收听率差异的绝对累计数。把当期或某报告期位居前列的48个单位时间的收听率累加,得出这48个时段的总收听率,也就是所谓的毛评点(GRP),即为该频率的人气指标。

公式为:人气指标=P1+P2+P3+…P48

例如:FM1058在2001年4月的报告期中,位于前48位的单位时间收听率分别是12:00-12:17(7.01)、12:15-12:30(6.78)、12:30-12:45(6.07)、12:45-13:00(5.09)、07:00-07:15(4.94)、06:45-07:00(4.00)……累加后的值为11856,该报告期的人气指标即为11856。同理可算出FM1043同期的人气指数是108.43。而FM105.8在2001年7月的报告期中人气指数是99.57;FM1043同期的人气指数是111.07。据此,便有了一个较客观的比较图形(图3):

要注意的是:

1.单位时间的个数(样本数)至少是48,因为它正好占一个24小时播音的频率的50%开机时间,也就是单位时间总个数96的一半。香港股票市场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股票价格指数——香港恒生指数,选取33种股票价格,是因为它们的总值占全部在港上市股票总值的65%以上。样本数太少,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甚至有鼓励只注重个别“人气节目”而忽略频率整体水准之嫌;样本数太多,则无法准确地反映名牌节目对一套频率的人气带动的实际状况。所以,“一半”似乎是一个合适的数字。

2.人气指标既然主要用来比较不同频率的收听状况,那么参与比较的频率除了必须选取完全相同的单位时间个数作为被除数以外,还特别要注意必须处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报告期。拿FM1058今年某期的人气指标与FM104.3去年某期的人气指标作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3.为什么不简单地用开机时间的平均收听率来作为“横向类比标准”,是因为各频率开机时间长度有异。即便开机时长相同,开发的时段也不同。况且广播频率的收听率在2:00-5:00基本可忽略不计,机械地计算开机的单位时间个数是不对的。

4.当然,人气指标也可辅助性地用于一套频率自身来比较历史的、纵向的收听状况,但这不是设计者的初衷,因为当期指数用于此类比较更全面。

[page_break]

三、专业指标

专业指标,是检测频率专业属性强弱、好坏及偏差度的相对差数。把体现被测频率专业属性且收听率居前的若干个节目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相加,除以样本节目的个数,再减去整个频率一刻钟收听率的平均数,即为该频率的专业指标。“若干个节目”,相对于不同的频率数目可能不一样,但必须至少涵盖48个一刻钟。

公式为:

专业指标=(Y1+Y2+Y3+…+Yn)÷n-D

例如:FM104.3和FM105.8在2001年7月的报告期中,最能体现娱乐频率和音乐频率的专业属性,且收听率居前的若干个节目的一刻钟收听率均值如下表:FM104.3取了12个节目,FM105.8取了14个节目,但所取的样本节目所涵盖的一刻钟的个数是相同的,都是48个。把上表左栏FM104.3的12个节目的一刻钟均值相加后除以12,得出0.27,用0.27再减去当期整个频率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1.35,即算出当期频率的指标为-1.08。同理可算上表右栏FM1058的当期专业指数:14个节目的一刻钟均值相加后除以14,得出0.97,用0.97再减去当期整个频率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1.20,专业指标为-0.23。

FM104.3FM105.8

节目中含一刻钟个数专业节目名称一刻钟收听率均值节目中含一刻钟个数专业节目名称一刻钟收听率均值

4拉风八点档2.664华人音乐世界2.16

8冲动无限2.004环球音乐航班1.99

2就在MTV(下午)1.504欧美金曲榜1.84

4非常年轻1.482民歌新世纪1.49

4尖峰时刻1.112音乐前线1.22

4凤凰制造1.034新碟试听间1.07

4整鼓二人转0.694金曲大比拼0.98

2狗仔报道0.594流行旁边0.81

6石瑾乐园0.584今夜星光灿烂0.62

4篇篇情0.552东方不老歌0.49

2就在MTV(上午)0.554新乐天书0.45

4冲动无限0.244钻石经典0.40

4流行经典0.04

220世纪流行经典0.02

48累计一刻钟均值0.2748累计一刻钟均值0.97

要注意的是:

1.专业指标的预警界限值为0,正数值越大,说明该频率的专业化程度越强;反之,负数值越大,说明该频率的专业化程度越弱。一旦出现负数,即可认定该频率的专业定位出现偏离。由频率专业指标的计算方法,可同样算出其他非该频率专业的类型节目(如新闻、综艺娱乐、交通服务、经济等)的综合指标。

2.专业指标既可用来历史地衡量一个频率专业化程度是在加强还是在减弱(只需简单地比较不同报告期专业指标数值的大小即可),也可横向地比较不同频率的专业水平的高低(但报告期的时间必须相同或大致相同)。

3.不同频率之间,构成其专业指标的样本类型(也就是节目类型)当然不同;但同一个频率,构成各报告期的各专业指标的样本类型(也就是节目类型)却应该是完全相同的。FM104.3永远以娱乐类节目为其专业指标的样本,FM105.8则永远以音乐类节目为其专业指标的样本,除非它们改变呼号。

4.不同报告期的样本会发生变化。当节目改版以后或收听率位居前列的节目发生变动以后,这种情况就会发生。但这不影响专业指标横向、纵向的比较。

5.样本的确定需要科学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公开”是保证这两方面得以实现的前提。

由上述当期指数和人气指标、专业指标构成的频率综合评估体系,为节目评估体系、广告评估体系和听众市场评估体系提供了框架和思路,也必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它是广播收听效果反馈从调查到应用的中间环节的首要部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会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渐显现出来。(文中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央视调查咨询中心。)

注释:

①[加]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页。

②⑤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第20页。

③姜秀珍:《新闻统计学》,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④周步恒等:《建立科学规范的节目评估体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6期。

⑥宋友全主编:《中国广播受众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⑦⑨孙泽敏等:《电视综合评估指数原理及运用》,《收视率透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6

教育政策评估是教育政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评估活动,人们能够判断某一教育政策本身的价值,从而决定政策的延续、革新或终结;同时,还能够对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教训,吸取经验,为以后的政策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因而,教育政策评估也是促进教育政策科学化的关键一环。由于教育政策在我国刚刚兴起,教育政策评估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有助于我们改进教育政策评估工作,并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

一、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

教育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政策问题专家彼得森(P.Z.Peterson)认为教育政策研究与其他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相比并不需要特殊的概念或特殊的。因而,我们对于教育政策评估内涵的理解可以建立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之上。

所谓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贯穿于政策运行的全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对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作如下界定:所谓教育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教育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通过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为政策的转变、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它是一种对教育政策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的科学活动。

为了便于研究,结合教育政策运行过程的程序,我们可以将教育政策评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预评估、执行评估、后果评估。预评估是指政策执行之前的方案评估,旨在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后果预测分析;执行评估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评估,旨在检视执行过程是否按原定政策方案进行,如果继续执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后果评估则是对政策执行后的产出和进行的评估,包括政策效益评估、效率评估和影响评估。

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政策评估中,教育政策评估涉及到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是否正确,政策目标是否恰当,政策方案是否可行,政策方案是否不折不扣地得到实施,政策执行资源是否充足,政策执行机构是否健全,政策效果是否明显,政策效益和效率是否达到满意程度,政策影响是否较好等方面,因而教育政策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受到教育内部和外部诸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教育政策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应该与考察教育政策的全过程结合起来。

二、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以色列学者内伏认为,一次完整的评估应包含下面10个方面的:评估的定义,评估的功能,评估的对象,应该调查的变量,应该使用的准则,评估的听取人,评估的过程,调查的方法,评估者的特征,判断评估的价值和优缺点的标准。以此为线索,在上述教育政策评估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将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在教育政策问题认定和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教育政策的目标由模糊逐渐清晰,教育政策的预评估中就包括对教育政策目标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审查。然而,教育政策的问题认定和制定本身就受到来自政治、、文化、科学以及教育本身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教育政策目标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难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完全明确。随着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演进,政策目标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此外,一般而言,教育政策涉及面广,要使一项政策获得理解和支持,顺利地通过并加以实施,就必须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和要求,就其本质而言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因而,政策目标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散、不明确的情况。教育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给政策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得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受到质疑,教育政策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难以得到保证。

2.政策评估的方法亟待改进

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前后对比法、对象评定法、专家判断法和自我评定法。前后对比法为评估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对象评定法扩大了政策评估的范围,专家判断法提高了评估活动的客观性,自我评定法使得政策评估活动经常化。然而,各种评估方法也各有不足。在我国,有些地区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把评估作为炫耀工作绩效的手段,无论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政策评估的结果总是“成果辉煌,政绩卓著”。对象评定法由于参与评估的政策对象可能不完全了解政策对自己的影响,而从当下获得的积极利益或自我利益受损来判断政策的好坏,使政策评估与客观实际之间产生一定的分离。专家判断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中国社会的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特点对专家判断法的客观性、准确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自评法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政策执行人员参与政策过程,政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声誉和工作,因而不免会出现文过饰非、隐恶扬善的情况。这些问题有些是评估方法本身的问题,有些则是带有本土色彩的问题,总之,评估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3.政策行动和环境改变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我们在评估一项教育政策时,总希望能在政策行动与实际社会情况的改变间建立一种因果关系,即实际社会情况的改变会受到政策行动的影响。但是实际社会情况的改变往往受到教育政策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某种情况下更多地受制于经济政策、文化政策而非教育政策,在实际的政策运行过程中,教育政策往往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4.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教育政策行动的效果往往是多重的,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正向的,有些是负向的。教育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常会出现政策制定者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办重点中学的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培养人才,总结、积累经验,起示范作用,带动一般学校前进。然而,在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重点中学不按教育办事,单纯应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成了教育发展的主流,结果负面效应很大,造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缺乏。

5.有关人员的抵制

教育政策评估归根到底是对教育政策功过得失的评判。这种评判与政策制定和执行人员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积极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决策者和政策执行人的声望和社会信誉,反之,消极的评价则会危及他们的切身利益。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人的角度,他们总是希望政策评估有利于自身。人的心理特点和组织的惰性也不利于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展开,“人们从潜意识里对自己及自己的选择计划和运行有所偏爱,喜欢品评他人及其作为而不愿接受他人批评。组织总是习惯一如既往地运行,不喜欢变革,而评估往往意味并伴随着批评和变革。”因而,评估必然会受到有关人员的消极对待甚至阻挠,影响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

充分的信息和数据是教育政策评估的基础,在政策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教育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证。我国的教育政策信息系统还处于初创阶段,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不尽一致,而按照不同口径统计的数据之间差异很大,非十分专业的人士不大可能分清其中的差别。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政策执行机关不重视信息管理,敷衍了事,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要么残缺不全,要么已经过时,不能反映现在的教育发展状况;有关信息资料得不到及时的收集和科学的分析,教育政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7.政策评估的经费不易取得,专业人才缺乏

教育政策评估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即教育政策评估本身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在现实中,教育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和价值还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于听从上级指示,“认真领会,全面贯彻”,甚少对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质疑。全面考察教育政策从问题认定、制定到执行全过程的教育政策评估更是刚刚起步,评估的经费来源匮乏,这严重制约着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开展。教育政策评估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政府机构和学术界对于教育政策评估的关注和研究还刚刚开始,受过严格专业训练,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熟悉评估方法和技术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现在的政策研究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当好参谋,或者完成政府委托的研究项目,学术机构的科研经费也主要来自政府,很少有其他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客观的政策研究和政策评估当然不易做到。

8.缺乏判断评估的价值和优缺点的标准

教育政策有好坏之别,同样,教育政策的评估也有优劣之分,即存在着对“教育政策评估”的“评估”,本质上是对教育政策评估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中公平、正义、平等、效率、效益等复杂关系交叉在一起,很难有一个明晰的标准。教育政策评估的优劣得失仅仅停留于一般的理论分析,较少有深入的理论建构和量化的数学模型,教育政策评估还主要表现为经验总结、工作汇报、座谈研讨等形式,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教育政策评估仍有相当的距离。

三、推进政策评估工作的对策

针对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诸多,我们认为可以从思想、组织、制度、手段诸方面改进教育政策评估工作,切实解决困扰我国教育政策评估顺利推进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提高教育政策评估的水平,促使其向纵深、日益成熟:

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

完整的政策过程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政策议题的确定、政策制定(决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的颁布执行只是政策过程的中间阶段,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修订、补充、完善和更新,没有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好”政策。因而,教育政策的评估,无论是过程评估,还是终期评估都是教育政策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育政策评估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政策评估绝不是无关痛痒、可有可无的,它贯穿于教育政策的全过程,不仅有助于政策部门认识政策的特点、优劣和成效,监督政策的执行过程,补充、修正和完善政策,而且还有助于开发政策资源,增强政策效益。因而,首先应该在思想上认识教育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其次,端正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政策评估既不是歌功颂德的工具,也不是专门否定有关人员工作成果的“长舌妇”。教育政策评估是一项有一定基础和相应范式的活动,它是基于基本的逻辑和人类认识而产生的。教育政策过程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认识和实践过程,同人类其他认识过程一样,不可能完美无缺,必须经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到逐渐深化的过程。教育政策评估正是这一过程的“加速器”。所以,教育政策评估至少应具有两方面的功能,除了经验、肯定成绩之外,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探寻原因,提出建议,发挥建设性批判的功能。有关组织和人员重视政策评估工作,注意发挥政策评估作用,不仅不会社会声誉和地位,相反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民主、公正、豁达、负责任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的信赖。

2.教育政策评估制度化

教育政策评估的制度化是指将教育政策评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制度纳入有关政府部门或决策部门的工作日程。教育政策评估制度的建立首先应在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起预测评估、执行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完整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克服以往那种只重政策制定,忽视政策评估的积弊。重视教育政策评估结果的和消化,及时吸收评估的成果,通过教育政策评估得到相应的反馈,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不断改进、修订和补充教育政策的,使整个教育政策过程形成良性循环;教育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设也能保障教育政策评估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从而逐渐消除政策过程的盲目状态和主观随意性。其次,建立教育政策评估基金也是教育政策评估制度化的题中之义。教育政策评估是一项浩繁的工作,需要各种专业人才的协作,收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经历相当长的分析过程,足够的资金保障是教育政策评估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为此,应建立专门的教育政策评估基金,同时设立教育政策评估资金的筹措委员会,利用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促进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和开展。

3.建立独立的教育政策评估组织

只有建立起独立的教育政策评估组织,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落实教育政策评估制度。教育政策评估的组织化建设可以把大批专门人才集中起来,从事教育政策评估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政策评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在财政、人事和资源调配上如果完全依赖政策制定或执行机构,教育政策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就难以保证。为了防止教育政策评估的“异化”,保持教育政策评估组织的相对独立性,甚至比建立教育政策评估组织更为重要。在这一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在建设教育政策评估组织的过程中加以借鉴。如美国的兰德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近年来大量从事教育政策的评估工作,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布鲁金斯研究所依据政府和私人的需求,从事合同式的研究工作。他们不仅在人事管理上独立,财政来源也多元化,即使从政府那里得到政策评估的经费,事先也签订合同,作为提供政策服务的合同方出现,因而他们与政府的关系是雇佣合同关系,而非行政隶属关系,这样就有效地杜绝了“人情评估”、“奉命评估”、“形式评估”等现象。

4.明确教育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

在制定教育政策的时候,应尽可能明确教育政策的目标,尽可能使教育政策的目标量化,并规定目标达成的时间,为评估工作提供可靠的参照系。进行政策评估时,必须回顾、审视原定的政策目标,检测目标达成的程度,还应检讨政策目标本身是否符合形势的发展,是否依然可行。另外,由于教育政策评估可资利用的资源有限,实际上不可能对所有的教育政策都进行评估。我们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选择那些政策目标比较明确,评估资源比较充足的政策;优点和局限性已经显露的政策;效果显而易见、比较好测定的政策先进行评估。我们还必须贯彻有效性原则,首先评估那些有重大社会效益和效益的政策,评估结论具有推广价值的政策,评估成本较低的政策。精选教育政策评估对象的另一层内涵是指在使用对象评定法进行教育政策评估时,在注重参与评估的政策对象广泛性的基础上,应考虑采用质的研究的原理,对对象进行分组和编码,把政策对象的主观情绪体验和对政策的评价尽可能加以区分。

5.建立教育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没有足够质量和数量的信息,不能进行科学决策;同样,也无法进行科学评估。但是由于教育政策影响的广泛性、教育政策资源的复杂性、教育政策执行部门的层次性和重叠性都给教育政策评估信息的收集带来了困难。为此,在教育政策过程的开始阶段,即从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开始,就应建立起相应的教育政策信息系统,对教育政策信息的收集、加工、交流和使用进行理论研究和总体设计。

教育政策评估信息系统的核心任务是系统地记录有关教育政策问题、教育政策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具体包括:“(1)教育政策问题和目标;(2)投入某项教育政策的资源以及分配状况;(3)教育政策执行的情况;(4)教育政策实施对政策目标群体所产生的影响;(5)教育政策实施所造成的社会与经济变化;(6)社会公众对教育政策的反映等等。”为了保证信息资料的全面、客观,提高评估信息的使用价值,必须建立与教育政策评估信息系统相配套的信息收集制度,使教育政策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时间上、次数上、数量上、范围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还应力求教育政策信息收集的标准化,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统一,符合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格式,特别是要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统一统计口径,以便于归纳、整理、加工、筛选。还可以充分利用机技术帮助我们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借助技术加速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加强信息沟通上的规范化建设,使之尽可能及时、顺畅。

教育政策评估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万事开头难,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社会各有关部门和人士切实关注,真心支持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开展,现存的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教育政策评估工作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符合国情的高效、务实、可信的教育政策评估体制会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来。

[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32.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节能评估对比评定法参照建筑动态模拟

1前言

居住建筑采用节能措施是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和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新型住宅节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应用,一系列与节能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相继出台,对居住建筑提出了节能要求及节能措施。而评价住宅是否达到了节能标准就必然涉及到具体的节能评估方法,正确的节能评估方法有利于合理适用的节能技术及措施的推广,是促进住宅节能事业发展的关键。

按照《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规定,评估节能建筑应首先校和该建筑各个朝向的窗墙比和外窗以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等各项参数是否都满足《标准》的要求,即优先采用“规定性指标”来评价居住建筑的节能效果。然而,住宅产业的商业化进程促使住宅建筑的设计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住宅建筑不能完全满足《标准》中“规定性指标”的要求,例如南向外墙采用大面积玻璃窗导致南向窗墙比超标,建筑体形复杂多变导致体形系数过大,此时需采用《标准》中的“性能性指标”,即动态模拟分析方法,计算建筑物全年的采暖空调能耗,对节能效果进行评价。

采用动态方法计算住宅建筑能耗,一般又包括两种节能评价方法:“节能综合指标限值法”和“对比评定法”。下面对这两种方法分别加以阐述并进行对比分析。

2节能综合指标限值法

采用“节能综合指标限值法”评价建筑物的节能效果是指在《标准》规定的计算条件下,计算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即采暖年耗电量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并与该建筑所在城市的节能综合指标限值相比较,如果计算值不高于标准规定的限值,就认为该建筑达到了节能要求,如果计算值高于标准规定的限值,则认为该建筑未达到节能要求,此时需调整该建筑物的热工性能,直到计算结果满足限值要求。

夏热冬冷地区范围内的不同城市由于气象条件的差异,节能综合指标限值也有所不同,其具体数值是在标准计算工况下,通过对两栋典型六层建筑的全年采暖空调耗电量进行模拟计算来确定的。这两栋建筑的建筑面积各2200m2左右,体形系数0.31和0.35,南北朝向,每层两个单元四户,每户建筑面积稍小于100m2,分为2~3个卧室,1个起居室,1个厨房,1~2个卫生间。卧室和起居室控制温度和换气次数,卫生间和厨房不控温。东西山墙不开窗,南北墙上的窗户都有水平遮阳。外墙的传热系数为1.54W/(m2·K),屋顶的传热系数为0.93W/(m2·K),窗户的传热系数为3.1W/(m2·K)。将这两栋典型建筑放到夏热冬冷地区的合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南昌、成都、重庆9个大城市的逐时气象条件下计算,把计算出来的一些结果按采暖度日数HDD18和空调度日数CDD26回归,得到与HDD18(CDD26)相对应的建筑耗热量(耗冷量)指标和采暖(空调)年耗电量关系。根据回归得到的关系式计算并绘制出对应不同采暖度日数HDD18和空调度日数CDD26下的建筑物节能综合指标限值的数据表格,然后根据具体建筑所在城市对应的采暖和空调度日数,采用线性内插法确定该市的全年采暖及空调耗电量限值,例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定上海地区住宅建筑的节能综合指标限值为55.1kW·h/m2。由此可见,限值法中的“限值”实质上是典型多层标准建筑的全年采暖空调耗电量值。

3对比评定法

采用“对比评定法”评价建筑物的节能效果是指将评估建筑物的采暖空调能耗和相应的参照建筑物的采暖空调能耗作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来判定所设计的建筑物是否符合节能要求。其中参照建筑是对比评定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参照建筑是一个假想建筑,它与评估对象在大小、形状等方面完全一致,其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满足《标准》中规定性指标的要求,因此参照建筑是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将评估建筑与参照建筑进行能耗的计算对比,如果评估建筑的能耗不高于参照建筑的能耗,则认为它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如果评估建筑的能耗高于参照建筑的能耗,则认为该建筑达不到节能要求,必须调整该建筑的热工性能,然后再进行对比计算,直到不高于参照建筑的能耗。

采用对比评定法评价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关键在于参照建筑热工参数的正确选取。参照建筑应按以下规定来确定:(1)参照建筑的建筑外形、朝向、建筑面积、外墙表面面积、屋面面积均应与评估建筑相同;(2)参照建筑各朝向的开窗面积应与评估建筑相同,但当评估建筑某朝向外窗面积超过《标准》规定,参照建筑该朝向的外窗面积应减小到使该朝向窗墙比达到规定的上限值;(3)参照建筑围护结构的各项热工性能指标均取《标准》规定的相应限值。

“对比评定法”是一种灵活、切实的方法,已被《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国外许多建筑节能标准所广泛采用。

4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发现“节能综合指标限值法”和“对比评定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选取的建筑能耗比较基准上有所不同,前者以固定数值作为比较基准,后者则以参照建筑的模拟计算数值作为比较基准。限值法操作方便,采用固定数值来评估所有类型建筑的节能效果。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不同类型的建筑要达到相同的能耗指标所采用的节能措施有很大差别。一般而言,高层建筑比较容易满足节能要求,而低层建筑则较难达标,即使对同类型建筑,由于体型系数等参数不同,建筑能耗也相差很大。另外,计算建筑面积和空调面积稍有误差也会导致最终评估结论大相径庭。而“对比评定法”比较灵活,参照建筑的能耗是变化的数值,即不同的建筑采用不同的对比基准,因而更加切合实际。下面选取了位于上海地区的三栋住宅建筑,通过动态模拟计算,并采用两种评估方法进行节能评估和节能分析,具体模拟计算均采用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研发的DeST住宅建筑节能评估软件,计算条件与《标准》的规定一致。

实例1东方金门花园(见图1)

该建筑有25层,建筑类型为高层住宅,采用ZL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作内保温。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为:1-5层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1.48W/(m2·K),6-25层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1.50W/(m2·K),屋面平均传热系数Km=1.00W/(m2·K),外窗传热系数K=3.70W/(m2·K),计权窗墙比0.25。计算结果和评价结论见表1:

图1东方金门花园建筑模型图

表1东方金门花园能耗计算结果评价方法

节能综合指标限值法

对比评定法

标准限值

实际建筑

参照建筑

实际建筑

年采暖空调耗电量(kWh/m2)

55.1

42.8

42.9

42.8

节能效果评价

节能效果显著

达到节能要求

实例2漓江山水花园(见图2)

图2漓江山水花园建筑模型图

该建筑属于低层独立建筑,采用挤塑聚苯板作外保温。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为: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0.84W/(m2·K),屋面平均传热系数Km=0.51W/(m2·K),外窗传热系数K=2.70W/(m2·K),计权窗墙比0.19。在统计建筑面积时,未考虑地下室和车库的面积。计算结果和评价结论见表2:

表2漓江山水花园能耗计算结果评价方法

节能综合指标限值法

对比评定法

标准限值

实际建筑

参照建筑

实际建筑

年采暖空调耗电量(kWh/m2)

55.1

57.9

68.1

57.9

节能效果评价

未达到节能要求

节能效果显著

实例3东方城市花园(见图3)

图3东方城市花园建筑模型图

该建筑为典型的六层多层住宅,采用膨胀聚苯板作外墙外保温,挤塑聚苯板作屋面保温。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为: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0.86W/(m2·K)左右,屋面平均传热系数Km=0.67W/(m2·K),外窗传热系数K=3.0W/(m2·K),计权窗墙比0.25。计算结果和评价结论见表3:

表3东方城市花园能耗计算结果评价方法

节能综合指标限值法

对比评定法

标准限值

实际建筑

参照建筑

实际建筑

年采暖空调耗电量(kWh/m2)

55.1

48.1

53.2

48.1

节能效果评价

达到节能要求

达到节能要求

以上三个实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不同类型的住宅建筑采用两种方法得出的节能评估结论不尽相同:对高层住宅(东方金门花园),“综合指标限值法”评价较高,“对比评定法”则基本达标;对独立别墅(漓江山水花园),“综合指标限值法”评价是不节能,“对比评定法”则是节能效果明显;对多层住宅(东方城市花园),两种方法的评价都是达到节能要求。如果从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方面来评估以上三个建筑,它们基本都能满足标准的节能要求,这与“对比评定法”的评估结论是一致的。另外按照对比评定法的定义,参照建筑符合节能标准,但若采用“限值法”来评估与低层建筑相对应的参照建筑(漓江山水花园)时,却得出不符合节能标准的结论,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究其原因,还是由于“限值法”中的限值对应多层标准住宅建筑的能耗,不适用于其他的建筑类型,所以评估多层住宅时两种方法的结论一致,而评估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时却不相同。城市高层住宅建筑的全年采暖空调能耗总量巨大,远大于其他建筑类型的能耗,应加强节能方面的要求,而采用限值法评估,高层建筑很容易达到节能标准要求,甚至出现对其不采用节能措施也能达标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节能评估的最终目的。

5结论

使用动态模拟软件DeST对不同类型住宅建筑进行能耗计算,并采用两种节能评估方法进行节能评估,通过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现行节能标准规定采用的“节能综合指标限值法”仅适用于多层住宅的节能评估,不宜应用于其他类型,尤其是高层住宅的节能评估。

(2)“对比评定法”是一种灵活、切实的节能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评估,因而比采用限值法更为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建筑节能事业发展,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8

其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没有随之提高。

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无论是过去的“3+2”,现在的“3+x”,还是将来的“3+大综合+x”;无论是高中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说,数理化和英语是他们心目中的主课和得分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至少是语文课的几倍。而文科班的学生则苦攻他们“又恨又爱”的数学、英语,狠背能让他们得高分的政、史、地。谁都忘记了语文这门课的存在。不管语文教师对学生费多少口舌,讲多少道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选择。因为班主任、课任教师和家长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文科生能否考上大学关键在于数学和英语两门课,谁能把这两门课的成绩考上去,谁就是高考的赢家。

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高考学科之尾。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既不属于学生爱上爱学的“小四门”──音、体、美、计算机,又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他们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学了90(分),不学也90(分)”。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连“鸡肋”都不是,哪能算得上主课呢?

不可否认,在学生中不乏真正爱好语文的学生,但在高考的重压下,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都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无可指责的。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新大纲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没有根本的改观。如果说,学生对数理化的态度是“又恨又爱”的话,那么,对语文课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数理化老师的课“盯得很紧”,如果对这些老师的教学态度、水平和方法感到不满意的话,他们马上就会做出一定的甚至是强烈的反应;而对于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抱着一种无所谓的甚至是冷漠的态度,觉得语文老师教得好坏都无所谓,甚至不屑于评价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无所谓。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其二、基层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新大纲颁布、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四年了,2000年入校的学生现在已升入高校或进补习班复读。他们是完整、系统地学完了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批学生,可以说是新大纲、新教材的第一批受益者,也可以说是第一批实验品。那么,他们的语文素质──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呢?同往届的学生相比,是否有了质的变化呢?

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新课程实行以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看不出和以前有什么两样,更没有“旧貌换新颜”的感觉。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语文教师试图按照新大纲的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施教,但收效甚微。学生在课堂上仍然不愿开口说话,不肯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还和以前一样沉闷;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那样糟糕、拙劣;写作文时还是那样痛苦,写出的作文是那样生涩、蹩脚;大量的作业和试题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尽管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把考查的重点放在了阅读和写作上,题型也由过去以客观题、选择题为主改为以主观题、问答题为主,而作文的考查形式也由以前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改为话题作文,目的都是为了配合新课程的改革,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写、多练。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用心良苦,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不高,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校对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很重视,但对于贯彻、落实并不热心,甚至担心新课改会影响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虽然都接受过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但由于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不敢放开手脚搞课改。再加上大多数学校对语文课教学和学习的投入不够,语文学习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学好语文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同其它课相比,严重不成比例。在高考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入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9

绩效管理是什么?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下面有关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期望员工完成的实质性的工作职责;

员工的工作对公司目标实现的影响;

以明确的条款说明“工作完成得好”是什么意思;

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

工作绩效如何衡量;

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排除之。

该书指出,绩效管理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使你不必介入到所有正在进行的各种事务中(过细管理);

通过赋予员工必要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决策,从而节省你的时间;

减少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

减少出现当你需要信息时没有信息的局面;

通过帮助员工找到错误和低效率原因的手段来减少错误和差错(包括重复犯错误的问题)。

概括起来,绩效管理是一种让你的员工完成他们工作的提前投资。通过绩效管理,员工们将知道你希望他们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样的决策,必须把工作干到什么样的地步,何时你必须介入。这将允许你去完成只有你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节省你的时间。

绩效管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要求定期举行提高工作质量的座谈会,从而使员工得到有关他们工作业绩和工作现状的反馈。有了定期的交流,到年底时他们就不会再吃惊。由于绩效管理能帮助员工搞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它能够让员工了解到自己的权力大小——进行日常决策的能力。

总之,员工将会因为对工作及工作职责有更好的理解而受益,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他们将会在其中尽情地发挥。

然而,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回避绩效管理工作呢?

为什么回避绩效管理?

没有时间吗?

对上一问题的回答之一是没有时间。确实,绩效管理需要时间。但是当经理以没有时间为托词时,他们对绩效管理能回报什么没有搞清楚。对绩效管理的一个普遍的误解是认为它是“事后”讨论,目的是抓住那些犯过的错误和绩效低下的问题。这实际上不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它不是以反光镜的形式来找你的不足,它是为了防止问题发生,找出通向成功的障碍,以免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就意味着绩效管理可以节省时间。因为当员工们不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何时做和如何更好地做时,他们自然就可能将经理拖进本来他们自己可以处理的事务当中。或者当员工们自认为清楚应该做某事而实际并不清楚时,他们可能就会犯错误。一旦当员工们决策失误,就等于放了一把需要经理人员介入的小火(或大火)。这些常常是要花掉经理人员大量时间的地方,即介入到本来不需要处理的事务当中进行救火。

绩效管理就是一种防止问题发生的时间投资,它将保证你有时间去做你自己应该做的事。

害怕冲突

经理们之所以说绩效管理有困难,是因为他们害怕员工反击,从而将这个过程搞得很尴尬。确实,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但并不常见,也不应该常见。原因是:

当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种帮助而不是责备的过程时,他们会更加合作和坦诚相处;

有关绩效的讨论不应仅仅局限于经理评判员工,应该鼓励员工自我评价以及相互交流双方对绩效的看法;

如果经理认为绩效管理仅仅是他们对员工要做的事,那么冲突将不可避免,反过来,如果看成是双方的一种合作过程,将会减少冲突;

绩效管理不是讨论绩效低下的问题,而是讨论成就、成功和进步的问题,重点放在这三方面时,冲突将减少,因为这时员工和经理是站在同一边的;

发生冲突和尴尬的情况常常是因为经理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没有及时处理,问题发现得越早,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反馈和观察问题

一些经理抱怨他们不能给员工反馈的原因是他们不能监视员工或每天盯着他们干活。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有必要观察一下员工的工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角色不是去评判他们,而是去帮助他们评价自己的工作。你不必总是监视他们,你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答案。你可以和你的员工一起共同找出答案。

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常常是员工和经理开始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经理和员工一起讨论,以搞清楚在计划期内员工应该做什么工作,做到什么地步,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何时应做完,以及其他的具体内容,如员工权力大小和决策级别等。通常绩效计划都是做一年期的,但在年中也可以修订。

绩效计划过程结束后,经理和员工应该能以同样的答案回答下列问题:

员工本年度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我们如何判别员工是否取得了成功?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员工应该何时完成这些职责(例如,对某一个特定的项目而言)?

员工完成任务时有哪些权利?

哪些工作职责是最重要的以及哪些是次要的?

员工工作的好坏对部门和公司有什么影响?

员工为什么要从事他做的那份工作?

经理如何才能帮助员工完成他的工作?

经理和员工应如何克服障碍?

员工是否需要学习新技能以确保完成任务?

持续的绩效沟通

持续的绩效沟通就是一个双方追踪进展情况、找到影响绩效的障碍以及得到使双方成功所需信息的过程。

持续的绩效沟通能保证经理和员工共同努力以避免出现问题,或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修订工作职责,因为这些问题在许多工作单位都会发生。

常用的方法:

每月或每周同每名员工进行一次简短的情况通气会;

定期召开小组会,让每位员工汇报他完成任务和工作的情况;

每位员工定期进行简短的书面报告;

非正式的沟通(例如,经理到处走动并同每位员工聊天);

当出现问题时,根据员工的要求进行专门的沟通。

绩效评价

如果你做的全部就是绩效评价,也就是说没有做计划、没有持续的沟通、没有收集数据和分析问题,那么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绩效评价不仅仅是评估工作,它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

绩效的诊断和辅导

如果发现了某种问题,不管是某一位员工没有达到议定的目标,还是一个部门没有完

成任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原因。不找到原因,我们怎么能阻止它再次发生呢?

例如,某员工的几个指标没有完成,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是技术水平不够,工作不够努力,还是没有组织好?有时也许同员工本人没有任何关系。会不会是组织内部有人不提供必需的资源?会不会是缺少原材料?会不会经理本人都不清楚应该做什么?因此,问题分析非常重要,而且它应该渗透到绩效管理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我觉得极具价值的观点是:绩效管理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要想得到最大的受益,需要完成绩效管理的全部环节,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绩效评估与发展

绩效评估的意义

传统绩效评估的意义,只是被动的去评估员工过去的表现,因此常常会导致成为秋后算账的形式,让绩效评估失去了评估的意义。如何使员工在现任岗位上发挥专长,并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有正面的期望,是设计绩效考核制度的最高指导原则,绩效管理不但要让员工与主管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涵盖目标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

因此绩效考核的目的为(1)确保各项目标的达成(2)随时改进管理方法及程序(3)作为人才未来潜力发展的基础。

绩效评估与发展的规划

一、目标制定

如何制定个人目标才能使考核有意义?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将组织的目标明确归属到各部门,各部门目标再明确的划分到各岗位,如此设定个人的目标,即能确定组织目标的达成。

由于每位员工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应依据年度目标列明每个岗位与本身职务切合的工作目标。在工作目标订出后,主管应与员工对制定的工作目标做双向的沟通,以确定未来一年的目标标准。此外,主管与员工还需共同努力找出方法,以达到工作再简化的目的。并且在年度当中,为了确保目标的达成,必须依工作周期安排期中面谈,确定是否与原先规划的进度有不符合的地方,并讨论差异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成果评估

在各阶段的面谈中确定各阶段所达成的工作表现,到了期末作绩效评估时,首先透过员工自评及上两级主管的绩效评定后,以确定员工在年度期间内,实际完成的工作事项。再评估员工的意愿配合度与员工的工作技能,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三、发展阶段

经由目标设定,依据为达成目标所需的专长能力,及员工职涯发展的目标,来评估目前员工所欠缺的技能,主管即可针对实际可行方式、考虑公司的资源多寡、公司未来发展趋势等,订定出一套最适当、对员工最有助益的职涯发展,及教育训练计划。惟有使员工能在组织内获得充分的学习与发展,组织才能有永续发展的远景。

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是重要一环,却常常被人忽略。工作职责明确了该做的事情,绩效标准说明其必须达到的程度。两样合起来才算是把对员工的要求解释清楚。

设定绩效标准的目的有二,第一,引导员工的行为达成既定的工作标准。国际知名的专家、美国管理协会会长杰姆士·L.·海耶士曾说过:“如果您切实地与您的下属一齐建立起绩效标准,并且说明了您对他们的要求,那么即使您从不考核他们,也仍然是桩值得的事;因为大多人都会想做好工作使上司能接受。”

第二,奠定公平考核员工的基准。除非建立清楚的绩效标准,考绩常因感觉与主观的看法而流于偏颇。不管考绩作业所用的方式与表格设计有多好,要做好有效的考绩,最重要的就是明白阐释主管的要求如何,而绩效标准就是达到此目的的最佳途径。

有效的绩效标准乃是根据工作而来,因此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就是绩效考核的要项,而考核的标准应是可以达成的、易于了解的、明确且能衡量的。

部属应参与制订他们自己的绩效考核标准,如此,标准才能订得恰当;部属也能受到鼓舞而努力去达成甚至去超越标准。如意见不能协调一致,主管应做最后之决定。

一件工作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有几个,并无最少或最低之定数。多项标准有助于主管的要求并有助于主管了解部属的长处及应该加以辅导的地方。主管及部属在决定标准的数目时应把握恰当与实际两个原则。

结语

绩效的结果是一种资产,一种诊断企业组织的资产;这种资产必须长年累月系统化的累积,才显的出整体评估方式的价值。系统化必须兼顾在制度之中,这样的绩效评估才不至落为每年例行的无谓的功课。

评估管理论文范文篇10

[摘要]目前,欧美金融业的并购风潮方兴未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保险业未来必定面临类似的经营策略。因此,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当前,国外保险公司的价值评估主要采取四种方法,即有效保单价值法;净值调整数法;业务体系价值法;无形资产或负债法。

寿险公司价值的认定较其它行业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寿险负债的长期性及整个业务体系价值估计的复杂性。目前,欧美金融业的并购风潮方兴未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保险业未来必定面临类似的经营策略,因此,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寿险公司的价值认定

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在财务上有其基本的理论。虽然在企业的并购行为中,公司价值的认定通常是以该公司股票的交易价格,或其财务报表上所有者权益值为依据的,但本文首先理论性地计算公司价值(称为精算估价),使公司的买卖价格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基础。另外,精算估价尚有一重要功能,即透过该估价方法可以对公司的一些隐藏问题有较完整而深入的了解,这对买方而言是极重要的信息。

二、估价方法

目前,国外对保险公司价值的评估,并没有统一公认的方法。事实上,不同精算师对同一保险公司的评估结果也经常有很大的差异。精算估价的方式目前共有四类:

(一)有效保单价值法

有效保单价值法的思路,是将每类有效保单未来每年的利润进行逐年折现。计算的步骤包括:

1.利润的认定

保险商品的利润较其它行业的商品利润更难认定,原因是除非保单的承保终止,否则无法确知真实的成本,因此也无法得知正确的利润。这是保险经营,尤其是保单分红中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然而实务上的做法,就是确定法规所认定的利润,法规所认可的利润便可以由股东自由使用或分配。

2.有效保单的预测

预测的基础是一系列的精算假设,包括:

(1)经验退保率、经验死亡率、经验意外伤害或失能率。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一般商品定价或准备金计算所采用的精算假设均包含安全系数。但有效保单的估价并不需要安全系数,因为这种估价的目的是为了向买卖双方的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2)给付费用、管理费用、自留再保费比率、税率、通货膨胀率。此部分大多是费用率的假设。它并非套用寿险产品定价时的附加费用率假设,而且依据实际费用分析结果,并考虑未来可能变化(如通货膨胀率上升,将导致费用增加)的最佳估计值。

依上述模型,将当前所有有效保单逐一模拟,到所有保单都终止为止。

3.利润的折现

在模拟结束后,产生了各年度的利润。传统上对利润的折现方式有两种做法:

(1)最末年度折现。把所有有效保单视为投资标的,投资重视的是实际的现金流量,因此有效保单为一有价证券,它代表着一连串的现金流量,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至今即为利润现值。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是,现金流量的利润现值与实际财务报表的利润现值不同。

(2)各年度折现。如前文所述,利润的认定是以法规认定方式为宜。因此,将每年的利润(损失)分别折现即为总利润现值。折现率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依各年度有效保单所产生的盈余,按其风险程度,产生风险保费,风险保费再加上无风险利率即为折现率;另外一种则是以各保单设计的预定利率加权平均后的值为折现率。前者为市场利率的反应,后者是资金成本的概念。理论上,两者的值在预期上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常有差异。在实务中应综合考虑两者的数值。

(二)净值调整数法

法定的净值是认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或者叫做偿付能力额度。净值加上若干调整,包括非认可资产、资产帐面与市场价格的差异及特别准备金,即为公司价值。

需要调整的项目有:

1.非认可资产。法定净值的计算并没有将寿险公司的所有资产计算在内,而只是包含了那些可以立即变现的资产,也就是说,对资产中不能立即变现的那部分打一定的折扣。我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3月颁布了《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这部法规所附的《保险公司资产认可表》中明确规定了各类资产的认可比例,对不同风险和不同流动性的资产规定了不同的认可比例。而在计算公司价值的时候则应该将没有计算在内的非认可资产包括进来。

2.资产帐面与市场价格的差异。包括股票、不动产及债券等的调整,在时间及成本足够时,可取得评估机构的报告作为调整的依据。

3.特别准备金。特别准备金主要包括特别责任准备金和保费不足准备金等。

(三)业务体系价值法

这种方法的思路在于:因公司未来展业的发展,公司能不断签发新的保单,而新保单又变为新的有效保单,成为未来利润的来源。这种方法的计算,与有效保单的计算有共同之处。

基本做法是,首先需对未来的业务进行预测,由于业务的不确定性,一般都预测未来20年或25年的年销售量,将每年新保单初始年度的亏损视为投资资金,与后续年度的利润共同视为未来的现金流量。而后续年度的利润现值,一般是由运用前面所求得的有效保单值得出。

有两点值得注意:

1.折现率。由于业务系统的组织结构变化风险较大,以及寿险产品型态的转变,使得所采用的折现率比新保单折现率更高。在寿险市场或社会经济变化较大的环境中,折现率可高达25%。

2.未来利润的现值。由于各险种所产生的利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若新保单业务量的预测可以细分,则利润的计算也应当细分。

(四)无形资产或负债法

无形资产如商誉、经营许可证或自行研发的计算机软件;无形负债如公司对业务员或职员的书面或口头承诺,都应加以考虑。

这种方法在判断或查证上都特别困难。然而当一家公司要进行并购交易之前,部分原因是经营不善所导致,而这种特别状况常使得这一部分的重要性增加。往往由于这一部分的疏忽而提供了不真实的公司价值,使得估价的报告严重地偏离了真实价格。

三、其它估价方法

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标的的价值经常是股东的投资可获得未来报酬的现值。例如股票的价值,是把股票的股利视为永久年金折算而得。因此,保险公司的估价亦可经下列步骤求得。

(一)法定自有资金

法定要求的所有者权益是公司在估价日时的自有资金,通常它要求为公司所有责任准备金的一定比例,而此资金是为避免公司发生偿付问题的缓冲器。因此每一年的法定自有资金便可以根据这一比例求得。至于股东权益超过此法定自有资金的部分,则依公司对盈余处理的原则,分配给保户、股东或作为新业务的支持资金。

(二)盈余的预测

每年的有效保单所产生的利润,以及签发新保单所需投入的资金,以及纳税的考虑,都要纳入盈余的预测中。每年所决定的盈余,同样根据公司红利分配等决策,分配给保户及股东,且保留部分盈余作为公司的资本公积。

公司的价值,则是税后保留的盈余现值加上股东权益超出法定资金的部分。

四、保险公司估价的最新发展

由于近来各国保险公司并购案不断,而且面对环境的迅速变化,各方面的经营决策阶层对公司价值评估的了解越来越迫切。随着公司财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新的看法。虽然各种理论方法并陈,尚无统一的看法,但某些研究的角度值得我们密切注意。

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公司价值的研究,大致起源于1993年美国财务准则会计公报(StatementofFinaneiMAccountingStandards,SFAS)第115号的出现。由于该公报对某些资产决定采用公平价值,但对所有的负债仍延用帐面价值,这与一般会计对资产及负债均采用同一认定方式的原则不同,使得各方对于负债的公平价值的统一认定方法有明显的需要。

对于公司负债公平价值的计算,大致分为两种方向:

(一)直接估计

除了上文所介绍的精算评估方法,近来则引用了投资学上的期权技术。即把保单视为一种有价证券,而保险公司或保户则处于拥有某些内嵌期权的地位,那么就可以引用期权的估价技术对公司价值进行计算。然而,保单的内含选择多种多样,比一般证券更为复杂,因此运用这种方法,应先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1.股票及债券的期权估价方式运用于保单负债的期权估价。

2.各项保单的风险,如解约或部分解约,保险公司倒闭等的差值估计。

3.各类寿险产品的保户行为。

(二)间接估计

这是在知道公司资产的公平价值及公司的卖价后,以公式:负债公平价值(FVL)二资产公平价值(FVA)—公司价值(AV)来求得,它表示买方在买得公司后,再把该公司的资产卖掉,剩下的则是公司的负债。

当然,公司的卖价实际上可能不只一个,因此会造成FVL也不只一个的情形。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有经验的买方可以卖掉该公司的原资产,换成一个更恰当的资产组合,来匹配其负债,使得AV增加。理论上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的资产组合,使得AV值最大。由此,造成唯一的FVL.在投资的技术上,这种最佳组合正是投资学的主要课题。

另外,我们可以就AV本身研究,找出理论性的AV值。一个公司的AV值应该是可分配的利得(Distributableearning),它是公司的税后利润,再根据投资损益及风险资金调整后而得,代表买方前期投资后的回收。此利得的估价可采用类似直接估价负债的模式,只不过后者是讨论负债的现金流量,而前者是讨论可分配利得。

(三)两种方式的比较

通过对直接法与间接法进行比较,直接法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财务理论健全。其所采用的现金流量分析,都是采用现资技术。易为其它金融机构人员所接受。其次,不需分析资产部分。第三,各项参数直接依市场状况而定,贴近现实。

直接法的缺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具备财务分析知识,与一般精算方法不同。其次,采用期货调整值,而该值通常得参考市场类似产业及商品而定,但保险负债尚无同类可比。第三,由于参数引用市场状况值,因此负债之公平价值的变动较大。第四,不计人责任准备金或法定资金的需求。.

间接法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此法主要引用精算估价技术。其次,计人资金成本及责任准备金,能与普通财务报表匹配。第三,连结资产及负债状况,较有一致,哇。

间接法的缺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折现值的采用并无明确的方法,将随着公司的不同而调整。其次,负债的公平价值随资产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并受法令变动的影响。

五、从公司理财观点看公司价值

我们可以由公司理财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的价值。假定保险公司是股份公司,公司的价值就是股票的总价值:

公司价值=未来利润清偿价值保证价值

未来利润是指公司未来的利润,这包括了一些无形的价值,如有效保单利润现值、经营许可证、商誉、销售系统、人力资源等。这些项目和公司风险有关,当公司风险愈小,证明其愈具有继续经营的能力,因此未来利润愈高。

清偿价值是公司资产的市值减去负债的现值而得。它与无形资产的内容无关,而只是公司立刻变卖的价格。

保证价格是由于保险公司具备有保险保证基金等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其清偿能力而体现的价值。因此,就债权而言,保险公司可以出售较市场利率低的保单,就股权而言,股东在赚取高报酬利润时,较不必担心违约成本。这在财务上,是一种看跌期权价值,也就是说当保险公司本身的风险愈高,保证价值就愈高。因此,它和上文所述的未来利润呈负相关关系。

从这三项价值来看,清偿价值是不随公司风险而变动的,而当公司风险降低,则未来利润降低,但保证价值升高。因此公司的风险和它的价值,并非呈现绝对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点是公司理财学的一种理论:对一个公司而言,如果它把公司的资产内容调整,采用高风险但市值不变的资产,则公司的风险当然增高;所以此时市场就将公司已出售的债券(保单)之市值折价,因此公司的负债市值就下降。但因资产市值不变,因此公司的价值(股价)反而升高。金融工程上的几种技术,如杠杆收购,就是使用这种原理。当保险公司采用高风险的资产,就使得未来利润价值降低,但保证价值则升高;如果保证价值上升得较未来利润上升得大,则公司的价值反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