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0 17:31:16

农业管理知识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这个主题,着眼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现代农业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运用经营管理知识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

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人施教。

二、目标和任务

至**年,全镇要分期分批抓好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80%以上的党员、基层干部系统掌握2—3门种养技术知识或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农村经济管理和科技管理知识,40%左右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通过培训获得各类技术职称、绿色证书或相当于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占60%的行政、村领导干部具备农民技术员以上资格,占60%的乡镇领导干部、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获得大、中专学历,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各种专业人才,逐步建设一支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队伍。

三、内容和方法

1、培训内容: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围绕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如下培训:

1)、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教育。对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进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

2)、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围绕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开发和农业产业化需要,开展新一轮种植养殖、加工和生态建设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全乡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我乡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二、培训原则

1、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对象,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新阶段扶贫开发。并以此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培训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组,要结合其实际,搞一些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的培训。

三、目标任务围绕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队伍的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广大干部均能达到“精一通二懂三”。从而建设一支新型的劳动者和管理者,建立一批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队伍和一批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

四、培训内容

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知识、政策法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科普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市场信息等。培训均采用一些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紧贴农村的内容,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看得懂、学得进、用得上、干得好,从而推进农业生产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地委(扩大)会议和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着眼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工作,增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现代农业意识,提高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

二、培训目地

通过对乡(镇)场机关、村(队)党员、干部以及村(队)后备干部进行培训,切实转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使每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至少掌握1-2门适用技术和经管管理知识;提高乡镇场党员、干部接受、传授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能力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使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学科技、用科技的示范者,成为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依靠科学致富的带头人。

三、培训任务及内容

1、对未经过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进行普及型培训,重点学习适用生产技术。

2、对乡镇场和乡镇企业的主要干部进行提高型培训,重点学习法律法规、市场营销、生态环境保护、村镇建设管理、企业管理、对外贸易等知识。

3、对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党员进行系统的培训,重点学习农村政策、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农牧业经营管理、WTO知识及县委重大决议决定等内容的学习。

四、培训对象

各乡(镇)场党委和乡镇企业的党员、干部、村居(队)党员、干部、后备干部。

五、培训形式及地点

1、县级领导干部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在地区党校参加培训;

2、乡(镇)场其它科级领导、乡镇企业领导、村(居)队两委一把手及后备干部在县委党校以集中辅导、电化教育、现场观摩等形式进行培训;

3、乡(镇)场机关党员、干部和乡(镇)场村(居)队两委班子其它成员,由乡镇场党委利用素质夜校进行集中培训。

六、组织保障

1、培训工作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科技局牵头、涉农部门和共青妇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

2、各乡(镇)场党委要分别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目标责任,把培训内容和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并建立培训档案。

3、各乡(镇)场党委要把培训工作纳入“三级联创”活动体系,把参加培训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重要内容和选拔任用村(居)队干部的重要条件。

4、各乡镇场党委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技术人员,同时吸收乡土科技人才、致富能手进行授课,有条件的可从区外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授课。

5、每个乡镇要建立1-2个示范村,每个村培养3-5个示范户。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4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为重点,通过观摩学习、典型经验介绍、专家讲课和发放科技资料等形式,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致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加速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活动内容

(一)搞好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技术的供给水平。各乡镇和县直各涉农部门要搞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于我县农业生产。要把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组装配套,高度集成,形成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二)搞好科技推广,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一是搞好农产品质量优化技术培训。重点是推广名、特、优、新农作物品种和优质、专用玉米、大豆、葵花、花生、马铃薯等作物栽培技术;二是搞好节本增效技术培训。重点是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及化控栽培等技术;三是搞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培训。重点是有机肥生产、秸秆还田、抗旱节水栽培等技术;四是搞好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重点是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生物菌肥应用技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五是搞好避寒增温栽培技术的培训。重点是冬季大棚、温室栽培以及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三)搞好名牌农产品的开发,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开发名牌产品是提高我县农业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全面实施名牌产品开发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带动资源开发和产业产品开发,按市场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要利用我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抓好深加工,打造名牌农产品。要围绕名牌产品,发展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吸引同类农产品向名牌靠拢,形成拳头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四)搞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本领。要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层次的农民,分类开展培训教育。对科技示范户和技术骨干,主要是进行农业科技新知识培训,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营大户和经纪人要重点进行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营销技术,掌握现代管理方式和营销手段,培养更多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和经纪人队伍。对多数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主要是进行实用技术普及和技术更新教育,保证每个农民能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主推技术。

三、活动方式

(一)举办科技培训班。农业、畜牧、林业、农机、水利等技术推广部门要对全体农业科技人员普遍进行培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县直涉农部门和各乡镇农业、畜牧、林业、农机、水管等站所要选派科技人员组成讲师团,深入到村屯,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也可以请当地致富能手现身说法,传授科技致富经验,用农民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二)举办电视科技讲座。县电视台要定期播放农村实用技术专题节目,各涉农部门要积极配合县电视台,组织专家录制讲座,或者提供科普专题片,向农民传授科学种田知识。

(三)播放科技录音、录像。各乡镇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村社为单位向农民播放科技讲座录音和科普录像片,扩大科技宣传的覆盖面。

(四)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各涉农技术部门要设立“技术咨询服务处”,为农民群众解难答疑。也可以到集市上举办科技大集,通过提供流动咨询服务、发放科技资料和提供农用物资销售服务等形式,提高科教兴农的效果。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5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研究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科技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到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农业科研档案如同其他科研档案一样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农业科研成果还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比其他科研档案更具有重要性。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对农业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档案管理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单纯的档案保管员。

(2)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的发展相协调,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3)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有效的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效的为科研服务。

二、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已使用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完成或开始了文件级的档案录入,使“案卷级管理”升级成为“文件级管理”。另有相当一批院所建立使用了“OA”系统。随着对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加强,各农业科研院所还加强了档案信息化的制度建设,有的院所网站也陆续建立并开通。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较好,部属科研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水平较高,而各类民办科研单位则尚未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有些甚至连计算机、扫描仪等基础设施都不配置。

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提高农业的科技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还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全局性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同步发展。二是标准化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信息标准,以有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经济性原则。本着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追求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四是安全性原则。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数字档案可靠和内存的真实。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以从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基础实施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入手。

1.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农业科研档案作为科研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管理意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实现资源共享。

2.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等基础性资源。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就要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引进资金加快更新改造的步伐。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直接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是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同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扫描仪、刻录机、缩微复印技术和静电复印技术等现代化设备,这些基础设施的引进为建立现代化档案信息网络打好基础。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6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农学、土化、植保、畜牧、气象、园艺、农教、经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学习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相关内容的讲授中,除了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一些其它课程的知识,例如: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中,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介绍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讲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信息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然的科学选择,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具体体现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其中,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比较广泛。

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内容讲授时,特别是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介绍时,应适时补充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农业物流管理讲授内容为例,除了介绍与农产品相关的物流知识外,农产品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定位系统、P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等都应作为重点补充内容给学生予以详细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鉴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研究和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实践应用的部门经济学和方法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粉笔+黑板”的方式或者是“教师+电脑+PPT演示文稿等”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讲,学生听;而实验部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外出实地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内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等方式去实现。

1.理论教学。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和视频文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这种大容量性、大信息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节省了很多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还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对于课堂上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外仍然可以借助计算机和PPT演示文稿等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再学习,直至理解。

2.实验教学。利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来实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升华。例如,学生通过运用农业专家系统的教学软件,设定相关条件和输入自己的要求,通过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后得出结果,然后根据相关的结果选择出适合科学指导生产的最佳方案。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差异度,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有关信息化知识的讲授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形式讲授给他们,当然,这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7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该思想不仅强调人的理性的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强调人的身体和思想的自由不受拘束。美国的帕卡德教授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们在早期就对通识教育有很好的见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8年就曾提出:“为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之某种,习理科者,不可不兼习文科之某种。”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更明确提出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办学理念和“诸育并进”的教学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的是“专才教育”,专业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而其它方面的教育,如生活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忽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逐渐发现“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明显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通才型”人才。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逐渐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加强通识教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2独立学院《管理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大体起步于2003年,由于缺少时间的积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还不甚完善。一是课程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非经管类专业《管理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开课思路和科学的教学方案,甚至出现因人设课、因人开课的现象。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大部分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传授知识为主,但忽视了管理学的实践应用,或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理论不联系实践的教学,会阻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师倾向于使用常用的教学方法而缺乏创新。五是师资力量薄弱。独立学院本身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采取“引进+共享”的方式来完善自身的师资队伍,引进的主要是一些应届硕士或大学生,他们大多是“校门”到“校门”,往往缺乏实践经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

3《管理学》通识课程建设模式

为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这门通识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适用即可,够用为度”,立足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3.1教育观念的转变

《管理学》通识课程教学对象通常为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的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破除重理论的传统观念,确立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宗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借鉴吸收管理学的新理论、新知识,重塑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2教学目标的定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有课程教学目标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所以,《管理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为:一是通过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管理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其管理素质,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意识,懂得如何正确地做事、正确地做人,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通过专业管理知识的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造就融通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3教学大纲的制定

必须结合独立学院的院情、生情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同时大纲的内容必须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所以,《管理学》通识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不宜过细,而且要与时俱进。这样,既保证了大纲的稳定性,又能够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修订大纲细节。

3.4教学内容的更新

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基本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管理内容,而不是大而全,要有取舍。《管理学》通识课程的内容体系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管理职能部分和专业管理部分。管理职能部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内容,注重管理基础知识的培养;专业管理部分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运营管理、物流管理、创业管理等内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适当增加管理理论的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

3.5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方法。第一,讲授内容层次、深度遵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第二,实施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背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设计、分析、讨论,案例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适应性原则、能力相符原则、时效性原则。第三,采用双向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传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可采用管理情景法和师生易位教学法。第四,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在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引导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创设的情境开展学习,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采用管理游戏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从未接触过管理知识的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如何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掌握管理知识,管理游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模式。管理游戏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掌握管理技能的目的。第六,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尝试在《管理学》通识课程中进行拓展训练,激励个人挖掘潜能、了解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关心他人;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领导艺术和工作风格。

(2)改革教学手段。第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第二,利用网络平台辅助课外教学。网络提供了开放的交流讨论平台,通过电子QQ、飞信、邮件、博客、论坛等,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第一,考核评价要注重结果考核评价与过程考核评价相结合。如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比较注重两者的结合考核,学生总评成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百分制考试(包括闭卷、开卷、实践考查、论文等形式)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一般包括作业和笔记等的评分)满分占40分,考勤在平时分中实行倒扣分制度,一次缺课扣2分,迟到、早退扣1分。还规定,期终考试百分制成绩低于60分,平时成绩(倒扣缺勤分后)低于24分或总评分低于60分都认定该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考勤倒扣分高于12分时直接取消考试资格,直接认定不合格,而且只能在第8个学期补考。第二,注重管理知识实践应用技能的评价。如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管理学》通识课程期终考试一般采用考查方式,学生就学到的管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或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等写篇小论文,如学期、学年计划的制定、班级管理、院系活动策划等都可以,这样就将书本理论转化成为管理技能。将这些实践性活动引入管理学考核评价体系,不仅体现了管理学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多元智能,如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4)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较高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空谈。如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的教学效果可谓是立体化的:一是学生评价。学生主要从知识需求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教表格不能设置得太复杂,简单易行即可。每个学期都有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分为五档,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对应的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并还要有一句话评价。二是教学督导评价。督导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和大纲等形式,从专家的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采用5分制评价。三是教务部门评价。主要通过对教学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采用5分制评价。四是教师互评。教师通过相互听课、课程教学讨论等进行评价,采用5分制评价。

3.6教学团队的建设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8

各支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提高村镇干部和广大农民素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文明村镇,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在全镇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村镇”的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村镇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以“知识兴农、科技富农”为主题,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村镇为目标,引导村镇干部和广大农民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村镇营造“人人、处处、时时”学习的浓厚氛围,培养和造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各类人才,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二、创建范围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

三、学习内容

1、镇村干部要着重学习政治理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世贸知识、行政管理知识、村镇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网络知识,增强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能力。同时应掌握1~2项种养技术,每年进行1~2次学习辅导讲课。

2、农业技术人员在着重在知识更新上下功夫,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率先学习和精通先进实用技术,掌握市场信息,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3、镇村企业负责人要加强对市场知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最新生产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努力增强新品种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4、广大农民群众要根据增强致富技能、提高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文化、政策法规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活动。在加大对鹅、猪、羊、牛等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养殖增收能力。

四、总体目标通过创建“学习型村镇”活动,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能自觉适应时展要求,确立终身学习理念,镇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改善;镇村建立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网络,并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进一步突出,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五、具体要求

(一)创新形式,丰富载体

各单位要建立学习日、农民学习月和党委中心组、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制度。把集中学习与平时学习结合起来,以平时学习为主;把集中辅导与自学结合起来,以自学为主;把知识积累与学以致用结合起来,以学以致用为主。

1、举办科技大集和送书到农户活动。配合相关部门,利用重大节日和农村集日,开展新技术、新知识的宣传和演示活动积极开展咨询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向农民送书、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荐书,积极组织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致富能人和科技人员开展致富家庭结对活动,努力拓宽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渠道。

2、开展巡回讲演活动。要培育一批学习典型,适时组织技术骨干、专业大户和致富能手,进行以宣传学习体会、传播致富经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巡回讲演活动,不断扩大示范辐射范围。

3、开展竞赛评比活动。通过竞赛评比,促进学习热潮的兴起。

4、开展培训活动。充分利用镇苏木党校、团校等阵地,积极举办各种讲座和科技培训活动,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各类农业协会要不定期的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发挥各类专业大户和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和引导农民。

5、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各单位要以创建“文化特色村”和“文化特色户”为龙头,通过举办群众参与率高、涉及面广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带动农民家庭文化和乡村民俗文化的共同发展。镇里要抓出1~~2个“文化特色村”典型,每个村要至少抓出3~~5个“文化特色户”典型。

(二)建章建制,务求实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建立组织机构和责任制度。各单位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协调、指导、推进和考评。

2、建立投入机制。各单位要本着勤俭节约、不加重负担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对图书室的投入。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9

一、清晰的理论构建,利于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需要先对农业经济现状有基本的认识,而本书的清晰的理论构建,利于了解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和现状。本书共十一章,大体上可以分为概说基本理论、具体分析农业各种资源管理以及未来发展展望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到第四章,对农业经济的本质、地位、结构和组织、运行方式做了基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第五章到第七章,具体探究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等各项管理;第三部分为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介绍农业未来发展方向,阐述农药科学技术推广、农业市场分析、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利于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农业部门经济管理和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的农业经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多样性、层次性、动态性的的农业产业结构分布、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社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经营方式等。基于这样的清晰的理论认识,相关管理人才可以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农田闲置不能集约化利用、农村农业专业化人才稀缺等问题,提出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展望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绿色化方向。

二、讲解与案例结合,生动解析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农业经济科学管理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结构的。本书在农业经济理论阐述时,综合案例进一步说明,利于高效理解理论知识。如在第一章导论之后,以“南街村的经济发展”实行集体规模经营,以农业为出发点发展工业,兴建基础设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立体化农业,最终脱掉“难街村”的经典案例,说明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再如叙述第三章农业为感经济组织时,以吸纳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企业进行网上销售的“山东云农场”和综合抵押担保的“成达产权融资模式”的案例,说明处理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销售、采购、融资等诸多问题时,只要发散思维,充分利用现有的的网络技术、有效的社会资源,就能有效解决问题。再者,本书也运用表格和科学算法讲解案例,更深入讲解农业经济的管理知识,以便能提出更好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再者,要科学管理农业经济,就要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及类型,本书用“农产品加工厂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表”的例子,理解不确定型决策,同时在叙述农业经营决策类型方法应对农业生产经营决策问题时,引出“等概率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乐观系数法”“后悔值法”等多种方法,并且用表格对对每种方法进行讲解分析。因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应对现实决策主观性强变动大的状况。因而,农业经济管理在理论分析时加入实例,生动解析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使得理论知识容易被大众接受,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优化。

三、实用性措施的提供,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优化

研究农业经济的本质、地位、结构和组织,具体分析分别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等各项管理,展望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现代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都是为了能够科学地进行农业经济生产,改变以往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田闲置不能集约化利用的状况,最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本书在第三章介绍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时,先介绍概念、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评价农业产业结构,最后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以及措施,优化现实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分布服务于现实农业企业管理的需要。再如,具体分析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等各项管理时,在分析水、土、气候、生物资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有效管理农业自然资源。除此之外,对于劳动力管理、资金管理等也在掌握劳动力数量大、劳动者素质低、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和农业资金科学规划不够、缺乏有效调节机制、资金使用缺少计划、总体投入不足的现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为现实中将农业经济各类资源管理优化提供参考。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安全管理模式;农业机械;应用对策

如今,安全管理成为了各生产行业所广泛重视的管理内容,也逐渐成为了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安全管理的种类繁多,同时管理内容涉及较广,对于农业机械管理来说,应用安全管理模式必须要从农业机械的购置、使用操作、事后管理等各个流程都要充分渗透,并结合农业机械管理的具体要求来规划安全管理目标,积极落实有关管理措施,从而进一步发挥安全管理的作用,规避农业机械生产运行中的隐患。

1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民自身安全意识不足。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的农机购置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生产风险。由于农民自身的管理水平不足,同时在安全意识上也相对薄弱,导致在农业机械的日常管理维护上并没有做到位,对于农业机械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也无法及时发现,对于安全管理更是没有概念。同时,没有对农业机械进行例行的检审,使得安全隐患无法进行排除。基于此,在基层农业中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管理力度,并通过安全管理模式来确保农业机械的使用安全,才能在保证农业稳定生产的同时充分提高农业机械的各项价值。1.2农业机械管理力度不足。农业机械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管理队伍,这也是确保农机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农业机械的配备率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但因为多数农民并不具备专业化管理知识,所以农民无法实现农业机械的专业化管理,针对机械的运作原理和一些简单的维护维修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若农业机械存在故障问题,则无法进行有效维修。这不但对农业机械的运行效率带来影响,甚至还有可能演变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对于农业生产也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管理力度,加强管理团队建设至关重要。1.3农业机械管理机构不够完善。科技与农业的共同发展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上升,而农村的农业机械使用率也在不断提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机械设备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部分农村却也存在着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机构不够完善,甚至尚未成立的现象,农机安全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也未能充分落实,导致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没有相关负责人,村级的农机安全管理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而安全管理的脱节也使得农民的农机操作缺乏管束,甚至使用农业机械来载人、无证驾驶等违规操作,具有严重的危险性[1]。

2农业机械管理中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

2.1加强农民安全管理意识。只有提高农民的安全管理意识,才能使其重视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对于农业机械管理而言,需要做好安全管理的宣传推广工作,具体有两点:第一,需要引导农民建立农业机械设备安全使用的意识;第二,需要帮助农民树立农业机械操作规范性的意识。而对于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模式来说,则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需要让农民了解到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重要性,以及农业机械的一些安全隐患等,可以通过专业的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对不同型号和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进行全面分析,为农民讲解农机的性能和一些常见的误操作及其危害性,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控制好深度,避免讲解过深造成农民无法理解从而理解混乱的现象;其二,需要进行长久性的安全宣传推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立多村镇集结的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为农民普及农机安全管理知识和操作规范等,其中需要利用宣传与隐性警示两种方式,一边引导农民掌握安全操作和基本的保养措施,一边通过有关的事故实例来警醒农民认知到不良操作的危害性,从而加强农民的安全管理意识。2.2改善农业机械监管体系。随着农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逐渐成为了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设备条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发挥农业机械的价值与优势,则需要对原本的农机监管体系实施优化。其一,需要为农民普及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有关知识内容,在镇级单位中建立农机监管队伍,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将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知识推广到各村级;其二,利用定点建设的方式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机构,并调派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并改善资源配置规划,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确保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有效落实;其三,对农业机械进行动态化监管,包含农业机械的检查、维修以及日常维护等[2]。2.3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监管网络。根据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分析,若想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监管网络,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将监理站作为主导,以农机合作组织作为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从而构建层次化的安全管理网络,并以此来推动有关政策与措施的落实。2.3.1改进管理组织。以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机构建设作为基准,进一步改进乡镇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机构,同时调派专业的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利用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技术引进的方式,在提高技术水平和整体功能的基础上也有效整合了农业服务设施以及有关资源。构建乡镇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农业机械的实时化监管。2.3.2积极展现协会的职能。将农业机械管理原则充分落实到农机服务站以及农业机械合作组织中,帮助其进一步改进安全管理制度,充分践行安全管理有关政策,利用合理的管理方式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机械管理,从农业机械的管理和安全生产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指导,从而加强农业生产的安全性。2.4完善农机管理团队。2.4.1明确农机岗位职责。对于农业机械管理各个岗位设计针对性的管理目标,结合农机工作的有关标准以及实际工作要求来建立农机安全管理档案,并完善监管考核制度,对岗位目标进行确定。同时,还要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为农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发挥岗位职责的平台。2.4.2提高农机人员的培训力度。结合农机人员的具体状况来实施监管,可以根据情况来施展培训,如农业机械重点实施项目和有关决策、农机发展等,进一步拓展农技人员的视域,提高其综合水平。此外,需要明确民本理念,帮助农民提高农业机械操作水平和日常维护水平,在此期间调动农民积极性,切实地实现增产增收和安全生产。2.4.3提升农业机械生产研发力度。为了有效改善农业机械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的整体性能,需要在农业机械各生产环节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分析最佳的解决办法。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机工作中的各项流程,积极落实农技人员责任制和执法管理,使得农机人员工作能够公开化,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主动性,进一步发挥农机安全管理的作用[3]。2.5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我国针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制定了多种标准与规定,这些标准和规定也是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开展的法律依据。不过部分农业机械部门并没有较为完善的监管措施,执法环节和管理工作都存在一定问题尚待解决,这也成为了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影响因素。因此,农业机械管理单位需要重点关注这类问题,明确其中存在的缺失部分,以实际工作作为基准,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协调好服务与执法之间的关系,组织好社会化服务工作,从而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其一,农业机械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积极转变管理观念,促进服务管理的转型与改进,由原本的路上管理转型为路上与路下的协同管理。结合现有的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模式来确定管理方案的改进方向,并梳理执法与服务一并落实的理念,通过服务的形式来传达管理理念,提高执法工作的主动性,进而改善执法形象与服务水平,以此来充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要求。其二,农业机械服务形式的创新。对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来说,加强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在管理工作开展阶段,管理人员还需要引导农技人员积极参与工作,摆正服务态度,改善人员的服务理念,主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机械使用阶段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管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创新服务形式,从小事做起,为农民给予更加灵活和周全的服务。其三,拓展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服务范围。在安全管理工作开展阶段,需要将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作为基本内容,合理的拓展服务范围,通过更加全面的服务来确保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能够全面实施。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规划好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同时对工作人员做好监督管理,在构建完善的监管模式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服务监督工作,改善管理组织。此外,在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工作时,还要保证具有足够的农机技术管理人员,整合好资源,建立农机使用人员信息库,掌握农业机械的动态化信息。进一步明确安全管理标准,将安全管理标准融入到日常工作,从而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结语

近年来,农业的发展逐渐趋于现代化和机械化,而安全管理在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农业生产需要将安全放置于首位,重点关注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推动农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成海.农业机械管理中安全管理模式应用探讨[J].河北农机,2016,(12):11.

[2]范宝红.安全管理模式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