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04

农村学生论文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1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龙凤名区”美誉。境内名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余处,如景迹非凡的清水岩,巧夺天工的清风洞,气势恢宏的洪恩岩……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廓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有学生介绍如下:“我校座落在蓬莱镇上,这里既有美丽的高山田野,清纯的小溪流水;还有远近闻名的优美景观——清水岩。清水岩,依山而建,面临深壑,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山水奇秀,风景幽雅,常在茫茫雾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莱仙境”而蜚声海内外。现清水岩已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我真为此感到自豪。”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开启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如官桥美观耐用的石板材、剑斗丰富的煤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说一说,谈一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既使为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深入理解,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认识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

3、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2

在实验过程中,抓住培养操作能力这个关键,可以有效带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设计等其他各项实验能力的提高。实验操作虽然主要是手的动作,但离不开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因此在动手的同时要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进一步设想实验细节,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尽管学生进入敞亮的现代化实验室表现得异常兴奋,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及对新奇事物强烈的认知欲望。但在实验室不知如何操作实验仪器,畏首畏尾,丢三落四。常常不小心打翻实验装置或打碎实验仪器,以致有时会伤到自己。这源于对实验仪器的陌生和对基本操作的生疏,这可能会影响到实验操作的成败,以至于不想进实验室,不敢动手操作。鉴于以上原因,故在高一新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回顾初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认识实验仪器,并耐心讲解每一种仪器的基本操作和用途,同时做相应的演示操作。随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并熟练之。对仪器的使用要求不但要做到心中有数,更要达到手中熟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目的不是仅仅对仪器熟练使用,而且是对某一客观事实探究,故相对初中而言,难度有了很大提高。故在实验前精通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弄清楚探究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相应步骤必不可少的仪器。特别要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借鉴仪器的选用,操作的可行,方法的得当与否,始终要求从简到繁的过程。当然理论的要求也应由易到难,否则学生对原理难以理解,那么实验过程不可能顺畅。而探究的前提是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即理论知识的储备要丰富。当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应扩大知识面和联系相关知识,才能在实验设计中不顾此失彼,尽管可能达不到十全十美,但我们要尽可能全面考虑对实验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干扰,难免在探究中存在缺陷,但我们更应注意数据分析。紧紧围绕理论指导,熟练正确分析误差大小。这样才能在实验操作中“错误而不糊涂”,清楚自己的失误,在操作中尽量规避这一缺陷。探究实验才可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生的管理是散养式的,比较自由开放。而这种行为方式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并不可取。自由散漫的行为方式由于环境的影响,自我难以约束、监管。在生活习惯中,尽管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得并不文明或有礼貌,但并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组织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得不到监管,则将导致实验的错误或探究的无效。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过程,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贯穿着自我监控。对学生来说,一旦意识到初始状态不等于目标状态,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自我监控就开始了。但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不同。从多年教学看,自我监控水平与化学实验总能力及各要素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自我监控水平是影响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个体观察中,我们也发现自我监控无论是对实验问题的确认、问题的解析,还是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操作都有较大影响。由此可见,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中即将出现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能否及时进行监控与调控,对化学实验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它影响学生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影响其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的化学实验问题解决中的自我监控水平也通过实验问题解决而得到提高。传统实验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即教师规定实验的方方面面和涉及的试剂仪器,实际是对已知实验的验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为提高自我实验能力,必须在任何实验过程中,监控自我操作与设计行为,也就是要多疑。每一步的操作始终考虑有缺陷吗?有错误吗?可能的缺失在哪里?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养成自我监控的习惯。即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教学的目的,不是强迫,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学习。摒弃自我惰性,时刻考虑自我行为得失,对实验以至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不仅可以培养自我实验规范能力,科学的探索精神,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有益。时刻反省自我。古人云:“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对描述自我实验能力的监控行为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自我监控可防范可能的错误。而在实际问题中,误差的分析是问题的难点,而随着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误差分析不再是难题。

四、结语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广博;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充分体现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的指导思想。因而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目前的阅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功利主义思想当头。06年中考开始,徐州市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标附录上的十部文学名著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但没想到的后果却似给农村学生划定了一个阅读的范围,受农村图书资源、家庭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城市学生充足的“借阅”“买阅”条件,让阅读变成了为了提高中考考试成绩的目的,实在事与愿违。曾经我班级中有位学生,据说他对《水浒传》读得“很熟”,我便想试探个究竟,几个小问题后,发现该同学对书里的情节先后、人物的事件烂记于心,说得条理分明,但经不起细致追问,再问问细节方面的内容,却是一片空白,最后才知道这位同学硬是把回目背了个差不多,但对真正内容却是囫囵吞枣,这与以考试促阅读的本来目的确实大相径庭。

2.随意性阅读突出。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可同学们第二天拿过来让大家交流阅读的书着实让人大吃一惊,80%的图书是供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阅读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一部分学生还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3.无痕迹式阅读普遍。我去年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做调查,你阅读过哪些书籍?竟然有很多同学思考好久答不出来哪怕一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计划,阅读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几个同学有写读书笔记的做法,这种走马观花,缺少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阅读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针对以上现象,如何能让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课堂导向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永远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老师如能激发起学生课外去“寻阅”的兴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鲁迅到先生小时候在家庭中有何经历才促使他去学医?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这几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讲多少?曹操打这次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香菱怎样进的大观园,能讲一讲她以前的生活经历吗?

这些问题,无疑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从而自觉地去寻找答案,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以时文导向广博

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期刊、书籍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散购买,阅读后集中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立主题,如成长脚印、亲近文学、走近自然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归类推荐自己阅读到的时鲜美文,分享共同阅读的成果,也让学生的阅读更广泛、更博深。公务员之家

三、以氛围营造有序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4

一、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父母进城务工,留出子女情感教育的空白

父母进城务工会造成两类家庭教育的问题,一是将子女带去打工地,留在身边的情况,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研究表明,由于农民工的城市边缘群体地位影响了其子女的教育,如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受排斥的现象,极易因心理落差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囿于自身条件,农民工一般不能及时发现孩子进城后的心理变化,通过孩子的具体行为,如要求买新衣服、要求换学校等方面的表现得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的错误判断,其实质是孩子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而在此过程中父母对子女心理调适或心理支持却表现出“无助”,农村学生本不该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可能因为得不到家长的心理支持而影响其健康成长。二是将子女留在原籍由长辈抚养,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无论是父母双外出或单外出,都会造成孩子情感教育的问题。首先,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留孩子在长辈身边抚养或教育,隔代教育难以替代子女对父母情感的需求,尤其是处于情感形成与发展关键期的中小学阶段,缺失父母情感关注的农村中小学生极易造成偏执型人格,或将现实情感的缺失转换为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孤僻、学习困难、自卑等问题与情感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其次,出于对孩子生活等方面照顾的考虑,农村家庭往往会考虑父母一人外出务工,另一人留在家里,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父亲选择外出务工,母亲选择留在家里的可能性更大。这种模式使得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隐患:第一,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田间劳动使得留守母亲身心俱累,导致她们在子女教育方面力不从心,缺乏与子女沟通与交流的耐心,这对儿童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第二,单方的情感关注和情感传输存在弊端,对于心理、生理发育期的男孩,父子的情感交流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为其树立“男子汉气概”和懂得担当的“男人”形象,这种情感的教育和影响是母亲难以替代的。有研究认为,父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教他们学会控制消极情绪,抑制冲动,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等良好性格特征。但长年在外打工的父亲难以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心理需求。

(二)父母合分草率,造成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进城农民工越来越多,近几年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破裂现象已引起各方关注。由于外出务工,致使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他们缺乏经常性地心理沟通和思想交流,造成彼此情感疏远,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导致了她们情绪消极。其中,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长期处于这种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使得婚姻难以维持。而处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单位的打工人员,也容易因为生理、情感的需要而走到一起。除了单方外出引起的“体制性寡妇”、离婚率上升的问题外,夫妻双方由于在不同地打工亦会因为各种需求而分道扬镳,其原因多源于情感和性压抑。农村外出打工出现的工友同住、“临时夫妻”等最终引起的夫妻离异,造成了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离异的父母没有意识到离异和离职可以是独立的两件事。没有顾及到离婚后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的影响。盖笑松等人曾经对十二年来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发现几乎所有研究都报告了父母离异对其子女的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三)父母身为独生子女,带来子女心理教育的缺陷

目前,“80后”一代大多已步入婚姻殿堂,成为家庭结构里的中流砥柱。身为人父人母的“80后”其生长环境较为安逸,且多为独生子女,父辈对其“独苗”的成长倾注了太多热情和心血,对“80后”一代的质疑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如今已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其子女的教育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既渴望按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又迫于没有养育经验而依靠其父母帮忙。典型的“421”的家庭结构也决定了一个孩子多种教育的混杂现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长辈对孩子的隔代教育,易出现问题。一是管教方式的分歧。如对待孩子犯错,有的要打有的要护;对待孩子生活习惯,有的要规范有的要放纵;对待孩子兴趣,有的要让孩子自然形成有的要强行报班培训等。教育观念上的差别时常引发家庭矛盾,尤其当孩子面互相责备或争吵,让孩子无所适从。二是隔代教育的放纵。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子女完全由长辈抚养教育,即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易出现过度呵护的问题,过分宠爱,对孩子百依百顺、放纵、疏于管教,唯恐孩子受委屈,怕跌伤、撞伤,不让孩子与别的孩子玩耍,过分照顾,吃饭要人喂,事情由长辈代办等,这些现象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较为常见。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心理,如自私、任性、不尊重长者,孤僻、胆小、不合群,对周围环境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不爱惜财物和不尊重他人等问题随之产生。三是多方宠爱的脆弱。成长于“温室”中的“六一”儿童,即一个儿童有六位长辈的关爱,他们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千般疼爱,生活中长辈的包办代办使得孩子较少经风历雨,遇到挫折极易产生放弃的心理或以消极心理予以应对。如因受老师、家长的批评,同学的冷眼,采取逃学、出走甚至轻生的极端者屡屡见报,这是平时对孩子耐挫折能力培养不够的结果。

二、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研究和解决当前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仅是每个农村学生家庭共同的愿望,而且是我们整个社会教育和事业的重要方面。探索解决这些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必须从农村、农村学校、农村家庭、农村家长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找到有的放矢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家长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

由于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而限制了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他们或者没有意识到全面发展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或者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义务;或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家庭教育的重任;或重视家庭教育,却在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等等。这就要求农村学生家长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陈旧的轻德重智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其一生的重要性,改变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看发展、以金钱为目标的片面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培养孩子自信、自强、自立和敢于担当的个性特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养成不断进取、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二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农村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用打骂代替教育,不能粗暴干涉孩子的言论、行为,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成长氛围。要学会借助学校丰富的教育知识和资源、科学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努力改进家庭教育。三要注重言传身教。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对家庭环境中的一切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谈举止、人品个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发展。不难想象如果父母整天沉迷于打扑克、搓麻将,却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孩子能做到吗?农村家长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带头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用自己的良好品行、正面言论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心智受启迪,心灵受陶冶。

(二)农村学校应当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应有作用

由于农村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作用,致使农村学生家庭教育出现“异化”或空缺现象。所谓“异化”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学校化,即把家庭当作“第二学校”,把辅导孩子的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让孩子提高考试成绩,不惜把孩子“囚禁”家中,剥夺他们休息和闲暇娱乐时间,随意增加孩子的作业量。本应以“有益补充”形式出现的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辅助机构”,不仅没有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反而与学校教育所倡导的科学育人方法背道而驰。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应有作用。一要扮演好家校合作中的角色。现在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认为家校必需合作,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往往把家长当作学校工作的支持者和志愿者,而没有发挥家长的决策者作用。学校自身则更多扮演的是指导角色而非服务角色。家校合作是一种家庭和学校的双向互助活动,家长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对孩子的了解较为全面,学校应当把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他们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学校自身应当配合家庭做好家庭教育的服务工作。应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道德品质、优良传统等方面的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是校本课程开发应包括青少年学生道德意识培养、行为品质形成、生活习惯养成等内容,使知识学习与非智力能力的发展融于课程;二是课外实践活动有意识地与农村学生的基本的道德礼仪、基本的动手能力、基本的学习习惯相结合,培养他们的“三基”素养;三是学科教师日常教学要尽量结合社会现实,如语文、历史、科学等课程都可选用现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有益于培养农村中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二要向农村学生家长传授科学的家教知识。农村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定期组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目的是培养农村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形式可包括家教知识讲座、家长发言提问、互动交流经验等;内容要有系统性,至少应该包括孩子健康成长家庭环境的创建;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指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等。此外,学校还要做好以下工作: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特别是动员留守老人参加家教培训活动;利用节假日,对回乡探亲的家长进行集中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家庭的“亲子活动”,将理论知识培训与实践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媒体应当积极宣传科学的农村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科学家庭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引领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有效地宣传,逐步使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要宣传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利用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性、主题现实性、表现号召性等特点,倡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公益广告正面的宣传可以实现与公众的平等交流,以现实的例子引起家长的共鸣。像“保护环境资源”“家人盼望你安全归来”“珍惜假期时光”“孩子,不要加入烟民的行列”等,都是值得点赞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公益广告。二要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通过电视剧、电影、访谈节目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媒体展现现实案例,使家长在剧情中对家庭教育的方法有所感悟。像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为主题的《穷孩子富孩子》、以父母与子女沟通为主题的《小孩不笨》、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狐狸与孩子》等,都是对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映。三要提供家长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强大的传播效应,建立家长交流和学习的信息平台。如“中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线”都是关于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案例介绍、家庭教育知识传授为主题的学习网站,这些网站专门设立定期定时的家庭教育问题在线研讨、提供家庭教育在线咨询等,对家庭教育研究和服务所作的努力值得效仿和称赞。

(四)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研究和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的实践性、多变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家庭教育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尤其是农村所特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隔代家庭教育等问题,需要政府制定政策、给予经费支持、研究解决对策。一要研究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及其形成机制。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多源于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研究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路径等问题,对提出提升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大价值。二要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在强压式、命令式家庭教育影响下的心理问题。农村家长普遍存在功利性教育观念和教育无为的教育观,在此观念主导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危害程度、表现形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其研究成果可作为农村家长的学习资料,必将对其心灵的促动更为深刻。三要研究“社区-学校”协同服务农村家庭教育模式与机制。当前对于家庭教育而言,以建立家长学校、学校提供培训的方式传授家长家庭教育方法的建议居多,此种模式在城市学校或社区实现的可能性较大,且已有成功经验。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学校不像城市地区那么多,尤其是一些市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一个乡镇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学校资源匮乏,承担相关的家长教育需要其他力量的支撑,因此,如何协同发挥农村社区学校、农村中小学等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优势值得研究,包括资源统整的方式、农村家长学校的运行模式、管理模式等研究对于切实提升农村家长教育素养、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均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加以引导和监督,投入经费加以支持和保障。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仅需要每个农村家庭的努力,而且需要农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戴斌荣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第二篇

一、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特殊性

1.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农村地区生源逐年减少。原因有三:一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愈加重视,为了给孩子寻得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城镇读书。二是不少农民工子女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一起,在父母务工的城市就读。三是偏远山区辍学现象严重。偏远山区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比起孩子的教育,他们更关心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帮助大人分担家庭重担,导致偏远地区的大部分孩子放弃学业,外出务工。农村学校教育软硬件设施设备落后。目前农村学校一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二是教学科目资源短缺;三是学校硬件设备陈旧,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贫穷,难以留住人才,特别是年轻的优秀教师。

2.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优越的自然环境。在农村特殊的自然环境里,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性格更加活泼,更亲近自然,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更善于与他人分享,也更有担当,更能服务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建设。单纯的成长环境。农村学生家庭教育没有高楼大厦的环绕,也没有各类玩具的诱惑,师生之间的互动限于感情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是一种天然的回归教育本真的环境,农村孩子受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弱于城市孩子,拥有单纯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空间上呈“文化孤岛”。由于地域空间与城市的隔离,农村学生家庭教育显得较为孤立,使得农村子女的知识面、视野较窄,在信息网络时代,农村子女与现代化社会的交流、沟通存在很大障碍。

二、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和观念畸形。残留的重男轻女意识。美国著名自然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过,中国虽然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但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性。殊不知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受旧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非常严重,女孩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于男孩,而且普遍早婚,这将直接影响母亲的文化素质,间接影响下一代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功利化趋势凸显。城市取向下的应试教育逐渐改变农村子女读书识字的求学态度。农村家庭以自己“种地”和城市白领的“坐办公室”作比较,以城市生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时间和精力投入少,认为进了学堂教育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了,忽视家庭教育。部分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却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索性把家庭教育放置一边。

2.家教内容和方法不当。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缺乏实践锻炼。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从农村地区出来的孩子五谷不分,四肢不勤。所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农村家庭里缩减为智力和知识的增长。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一缺动手能力,二却社会经验。成年后,无论是放到农村还是城市里,都难以独立成功地生活下去。隔代教育的弊端严重。新时期农民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许多家长为了保证孩子后期的教学经费及家庭的收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在家带,自己进城务工。孩子们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性格难以独立,且与父母感情疏离,自信心不足。业余生活简单粗陋。受文体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家庭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呈现出提高性活动少于消遣性活动,低俗消遣活动多余高雅消遣活动的特点。而且农村孩子很少参加周末兴趣班,假期辅导班的学习,更谈不上出门旅游增长见识。

三、发挥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观念。我们都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自然懂得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父母素质的提高是孩子素质提高的前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回归本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回归本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受城市应试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这严重违背教育的本质,偏离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日渐脱离农村生活。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心理的发展变化,让孩子从小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爱农”思想,增加孩子“爱农”的积极体验,使其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科学定位。科学规划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是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部分。父母各自所应扮演的角色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的言传身教,最初就是始于家庭教育。严父慈母是最好的角色分配,在这种角色定位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有所畏惧,也有所慰藉,父母一方适当的厉声言辞,另一方恰到好处的主动交流,陪伴与关怀,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

四、结语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魔力;新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不拘泥于常规;管理智慧

我们生活中面临那么多自媒体的使用和选择,自媒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陌陌、百度贴吧等,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见闻,孩子们在新媒体浸润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怎样在纷繁的信息里面寻找适合孩子的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信息。

一、心灵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农村学生的课堂管理落实到具体教学上是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这所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有其特殊性性:它不完全是乡村学校,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学生有乡村孩子不重视学习的毛病,却没有乡村孩子的淳朴,尤其难于课堂管理,因此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接地气”,因为上了几节课后,学生反映:这个老师的普通话(我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还没有学生说我的普通话有问题)还不如他们的班主任说的好,我顿时明白,学生首先是不适应我的语言和语速,我找到首要的症结,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朴实,学生不知道真正的普通话应该是怎样的,要接地气,因此曲高和寡是不灵的。但是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可以为了学生改变,但孩子们马上面临毕业考试,要适应新老师,也需要时间。面对新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似乎是行不通的,因此我想给大家分享我在新的教学环境里的魔力课堂管理模式。我的这些新学生平时看到的耳濡目染的都是我没有料到的,尤其是这些孩子的家庭结构:单亲家庭还算是好的,有些孩子根本就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守着负责吃的、穿的,对学习、对媒体的选择利用、对媒体的控制使用都无法做到。渐渐地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做相应的改变,我们现在手机上玩的最多的一个是微信朋友圈了,那么我给大家看看,我到了三小后,微信朋友圈是怎样使用的,大家请注意时间,我们老师是随时随地与家长保持联系,不再有上班下班时间区分。

二、课堂教学改进新模式

我想先从一节试卷讲评课说起,每次考试过后都要试卷讲评,一节有趣的试卷讲评课要上好也要动脑筋,如果按照常规的试卷讲评要求:教师先发试卷,念分数,然后按照试卷内容逐一讲解,本次考试的试卷讲评我就改革了一下,没有发试卷给学生,而是先讲评,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讲,要求学生只能凭记忆再对试卷中的错误进行改正,这时候有的学生怕记不住老师讲的内容会比平时更加认真听讲,有点学生在偷偷记笔记,我讲评完了,把试卷发给学生,我说:“好,现在凭刚刚听课的记忆把卷子中的错误改正。”这正是我要的结果,他们自己的选择,比你要求他们怎样怎样要高效很多,况且很多孩子是不知道做笔记的,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什么事该记住的,听课就抓不住重点。通过这个小实例,学生懂得该强记和听懂的内容的区别,上课不累,还可以针对性地学习。

三、饕餮盛宴前的开胃小菜

学生刚刚上我的课,我必须拿出些杀手锏给他们看看:我的课从来不会直接就讲课本,我一定会讲一个和英语相关的小故事,小笑话,学生在上课前就很期待我的故事,小笑话,第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是成功做到了,每次看到学生明亮的眼神就知道他们的期待是什么:铃声一响我就站在讲台上开始我的小故事: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了N多年的英语,出国旅游仍然听不懂老外说什么,一位游客在美国旅游时候出了车祸掉下悬崖,打救援电话后救援人员来了询问游客:Howareyou?这个游客一听,啊,终于有听得懂的了,他赶紧回答:I’mfine,thankyou.老外很疑惑:Areyousure?他骄傲滴回答:I’mfinethankyou,andyou?这虽然是个笑话,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真的发生事故,这个时候要说:Help!Help!以这样的方式上英语课,学生印象深刻,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复习测试中有一道题刚好考到这个内容,有的学生发现了说:“咦,这不是老师讲的那个笑话吗?”因此教学就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是一味说教。

四、随机奖励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为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科学地实施心理教育和素质培养,为研究中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调查。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兴趣、面对挫折、自我认知、早恋问题、升学就业、家庭贫困等方面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社会层面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健时期,在这个成人化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感情脆弱,甚至出现情绪偏激、心理障碍等问题。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竞争体制的介入都给中学生的心理以巨大的冲击。面对挑战一旦遇挫,便会产生消极逃避情绪;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便会不自觉地感到升学、就业压力;面对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便会滋长蔓延;面对家庭贫困,不能坦然视之。

2.学校与家庭层面

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喜欢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课程,加之学校或教师教学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势必会造成同学厌学情绪的产生。很多同学为了英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其他课的学习。学校在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教育。

父母的过分保护,使中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没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有些是单亲家庭或“空巢”家庭,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因此他们生活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身因素

这包括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受挫能力弱,对一切的期望值过高,基本技能的缺乏,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等各种情况。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二、应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学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从大局出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学生由于水平、基础的实际差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不断增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而这种感觉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加强认知训练,同时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将知、情、意、行四者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忍耐挫折的教育,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一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力度。学校要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心理上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强调疏导,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心理障碍咨询,对于正常的心理反映和一般性心理问题,要靠心理咨询和教育来疏导,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挖掘病原,找出对策,消除痛苦;第二,心理适应咨询,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通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并提供帮助;第三,心理发展咨询,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应以教育的、发展的咨询内容为核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

3.社会和家庭的应对策略

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以免对中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切实加强。

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另外还须注意,舆论宣传不应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舆论也应同社会各界一样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既不能溺爱子女,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在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滞后,多数学校未形成规模,尚在初步探索之中,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必将逐步深入,中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找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使其不断提高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学生记忆单词心理状态记忆方法

引言

虽然我们提倡无差别教育已多年,可城乡差别依然显著!城市中学早已有了三机一幕、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可以使用金山词霸、语料库和词汇检索等软件查找单词、短语和例句,还可以使用电子词典帮助阅读,鼠标取词,极为省时方便;城市从小学就正规地开设英语课,教学条件好,师资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到中学后学习相对轻松;城市家庭条件较好,学困生可以请家教辅导,等等。

农村学生就不那么幸运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至今,能有个录音机给学生练听力就很不错了。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更是困难重重,不仅教学条件差,而且师资严重匮乏,导致学生成绩良莠不齐,到了中学不得不从26个字母教起,教学任务十分繁重:首先,大量生词、短语、句型有待学生记忆,而90%以上学生不会音标或知之甚少,记单词常常借助汉语或拼音,死记硬背,“有口无心”,听不懂,说不出,很快便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记忆单词加以重新研究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方法,攻克单词难关。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尝试,效果较为理想。

一、创设最佳心理状态

1.要激起强烈的记忆欲望。首先要明确记忆目标,在自己想要记住某些单词之前,最好怀着强烈的记忆欲望,并赋予那些单词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两个水平相当的班里同样要求学生用15分钟识记50个同样单词,但只对其中一个班说15分钟之后要进行测试,选拔前10名在学校期中总结大会上表彰,并拍照放在学校橱窗里宣传,希望同学认真准备。实验结果如下:事先说过测试的班级,15分钟后能记住86%,3小时仍能记住60%;而另一个班效果却不佳,15分钟后只能记住50%,3小时仅能记住22%,两班成绩差距显著!

2.要促成稳定的愉悦心情。如上述实验中,作实验的那个班,当我宣布他们英语测试成绩比对比班高出36分而获胜时,全体同学欢呼雀跃,紧接着我又公布了前10名获奖名单,并激情洋溢地进行了表彰,使课堂气氛走向高潮。临下课,我对当堂内容进行了测试,90分以上的有56人,占80%,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课堂效果之一。课后,我在教后记里写下了这样的反思:这节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受到适当的表扬和激励后,心情十分舒畅,精神放松,神经系统适度兴奋,记忆通道畅通,形成记忆的最佳契机,记忆痕迹保持相对持久。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教学情景,促成稳定的愉悦心情,促成学生最佳记忆状态的形成。

3.要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英国有句名言:“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自信心又是非智力因素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如果学生认为学习外语很困难,那就真地会感到困难;但是,如果他充分认识了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坚信自己有非凡的语言才能和坚强的毅力,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积极努力,百折不挠,就会使学习外语变得更加容易。

二、最适合农村学生的记词方法

1.词汇表多元记忆法。这是中国农村学生背英语单词使用最多的方法,即利用生词表,实行“八到”记忆法:眼里看到,心里想到,手里写到,嘴里念到,耳朵听到,(结合实物还可以)鼻子嗅到,舌头尝到,手指触到。其中,读,要读得响,读得快,读得疯狂!写,要写得爽,写得快,写得酣畅!看,要看得清,看得快,看得精细!听,要听得懂,听得快,听得入境!这样,人就高度兴奋,大脑皮层活跃,易于建立目标词汇的音、形、义、色、味诸方面的暂时神经联系,使单词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深刻,记忆也就持久!

2.读音规则记忆法。这是中国农村学生记单词必须全面掌握的最基本方法。英语是拼音文字,单词的读音与字母及其组合的发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bike,bus,bag等词中的字母b都发/b/这个音;cow,how,now等词中的字母组合ow都发/au/这个音;cake,these,five,note,tube等词中的元音字母都发该字母名称音等。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会音标知识,让学生详细地总结、熟记和使用字母及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非重读音节中的发音规则,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个识记单词的方法,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记词时间,而且效果较为持久,既增强了兴趣、信心,又增加了成功感,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基础。

3.分析单词的形态。这是中国农村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之后必须掌握的有效记忆方法,既通过分析单词的和词缀的意义以及单词是否转化、合成和派生等记忆英语单词。

首先,教给学生关于英语词根和词缀的知识。

(1)前缀。例如:pre-……前,un-(不),im-(不),re-(再),op-(反对),等等

(2)后

缀。例如:-ly(...地),-er(...人),-ous(...的),-ful(...的),等等。

(3)词根。例如:care(关心,小心),beauty(美丽),busy(忙),port(拿,带来),等等。

其次,教给学生英语构词法的知识。

(1)转化,既由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

例如:fishn.鱼,fishv.钓鱼;flyn.苍蝇,flyv.飞行;

(2)派生,既通过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另一个词。

例如:Like喜欢dislike(加前缀dis)不喜欢,luck幸运lucky(加后缀y)幸运的;

(3)合成,既由两个或更多的单词合成一个单词。

如:bedroomn.卧室,bed床+room房间;

这种记词方法的优点是把具有同一基本意义的不同词性或意义相反的一系列单词同时记忆,一目了然,便于储存。

4.联想记忆。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记忆要依靠联想,而联想则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记忆的秘诀就是根据我们想记住的各种材料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联想,而这些联想就成了各种资料的钓钩,万一资料沉没脑海,我们就可以通过联想这样的钓钩将资料钓出来。”

联想是记忆的基础。联想记忆单词就是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使所要记忆的英语单词生动、形象和系统化,使生词和熟词之间建立一种荒诞夸张、稀奇古怪、难合情理、牵强附会的联系,令人终生难忘,从而达到以旧带新、快速记忆之目的。

(1)联想的方法和技巧

①新旧知识相联系

②综合联想:记单词时在脑海中勾出图像,可以让图像穿上鲜艳的服装,可以让图像发出美妙的音乐,可以让图像散发浓郁的芳香,可以让图像优美地舞蹈,可以让图像飞越高山,可以让图像夸大、缩小,可以让图像非同寻常,可以让图像幽默滑稽,等等。就看你的想象力了!科学研究表明:想象力越丰富,越多彩,越奇特,记忆艺术越高,记忆越成功,效果越持久。

(2)联想的思维规律

①音与形的联想,即根据单词读音联想到单词的拼写。例如:由/pt/想到part。

②音与义的联想,即同义、近义、反义等。

例如:由soon想到inashorttime不久;由immediately想到atonce马上。

③音与音的联想,即根据单词读音联想到另一个单词的读音。

例如:father父亲—farther更远;meat肉—meet遇见;sea海洋—see看见。

④义与义的联想,即根据单词各部分的意义联想到整个单词的意义。

例如:classroomn.教室,class班级,学生+room房间。

⑤形与形的联想,即根据单词的词形想到类似单词的词形。

例如:care关心—careful关心的—carefully关心地;

mouth嘴—month月;

horse马—house房子—hoarse声音嘶哑的,一匹马关在房间里声音嘶哑了。

5.合作记忆(互动记忆)

合作记忆,就是为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及时有效帮助,在班级内按照“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方式成立英语学习小组共同体,共享资源,共同进步。同伴之间结成对子,相互提问,相互纠错,积极开展组际竞赛,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积极进取、勤奋求实和严谨治学的环境氛围。

6.卡片式尝试记忆

为了充分利用组块原理扩大短时记忆容量,让学生自制词汇卡片,写上单词的词形、词性、词义、音标、搭配和例句等,每次看其中一部分,尝试记忆另一部分。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进行词汇记忆。虽然有人认为此法有点过时,但是,确实有很多学生用它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大量生词,并形成长时记忆。

7.及时有效的复习和测试

德国哲学家狄兹根说:“重复和复习是记忆之母”。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说:“应用不断的复习来防止遗忘,而不是在忘记之后再重复记忆。”这都说明及时有效的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重要办法,必须做到在记忆消失前强化记忆,使遗忘减少到最低程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数量是先多后少。最近又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考试后两周后竟会忘掉所学知识的80%!根据这些研究,我们学习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开始复习间隔时间短一点,次数多一点,以后复习次数逐步减少,间隔时间逐渐增长。

一般说来,一节课所学知识,作为学生能够按照如下步骤复习和测试就行了:

(1)当堂归纳,做巩固练习;

(2)晚自习做作业,应用式复习;

(3)睡觉前回忆或脑海中“放电影”;

(4)次日早晨复习或新课前复习;

(5)配合周周练、月考复习;

(6)学期复习。

编辑点评:所介绍的方法适合于农村也适合于城市学生。很切合实际。(刘道义)

参考文献:

1.刘向红,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综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年8月;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美育;存在问题;另辟蹊径;感受美;创造美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都在进行中考改革,尝试把艺术教育作为考试范围,而美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提升农村美术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也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农村学校更是一次极大地挑战。因为,农村学校在美育方面存在许多先天的不足。如,美术教师的短缺、美术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学校的重视程度低、家长的忽视或阻挠等。而这些不足目前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想要快速弥补困难重重。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加强农村美术教育就需要美术教师创新教育方式,突出乡村特色和地域特色。2002年,我成了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的美术教师。慢慢地笔者发现我所教的学生在小学时基本没接受过美术训练。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小学时美术课是数学或语文教师在教,有的学生只在一、二年级上过美术课,有的学生从来没有上过美术课。所以,很多学生几乎不懂任何绘画技巧,毫无绘画功底可言。但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依然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对绘画有执着的偏爱,这种纯真质朴性格中的率性流露,让我心生暗喜。这正契合了我美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我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在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另辟蹊径。即提倡让学生脱离课本,走出教室,融入社会,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挖掘农村特有资源,开展一系列活动,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学生都能绘童心、露童真,都能画出个性,画出真情实感。

一、因地制宜,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1.开放利用自然风光。南陵县籍山镇清新的田野风光、秀美纷繁变换的自然资源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我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景物,到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四季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的自然景色成了我们最好的教材。在温暖的春天,我带着学生们走到田间地头,在空白的风筝上描绘嫩绿的小草,青青的柳枝,五颜六色的野花。然后,放飞着自己的梦想,呼吸着春天的气息,让学生用心感受春的喜悦;在没有烈日的夏天,我们戴着自己编织的草帽坐在塘埂或堤坝上去观察荷花的开放,莲蓬的成熟,让学生的巧手去体验夏天的乐趣;在凉爽的秋天,我们进入田间,摸摸沉甸甸的稻穗,呼吸成熟的芬芳,让学生用自己笨拙的笔触,真实的情感去倾听丰收的喜悦;在阳光充足的冬天,我们坐在学校的操场上晒着太阳,画着校园的风光,铭记着以后母校的全景和特景,感受成长的快乐……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年四季的乐趣,给了学生丰富的题材,启发出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出现了许多虽不精美却纯真、质朴的创作。如,《新建村的早春》表现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荷趣》表现出学生的纯真童趣;《农民的微笑》表达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挂灯笼》表达了学生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大自然中处处皆教材,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更主要是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加深对美的理解与熏陶。2.巧妙利用废旧材料。不同的材料有其不同的展现效果,更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启示。在生活中,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都能成为学生开展美术活动的材料。秋风吹起,树叶飘落了整个校园。学生们把各种树叶一一捡起、洗净、晒干。将不同形状的树叶拼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案。如,《小金鱼》《花姑娘》《金孔雀》《森林音乐会》……学生还调制了五彩缤纷的色彩进行树叶喷刷。尽管有的学生手脸都喷得成了只“小花猫”,尽管有的学生经过许多次的尝试还没成功,可是他们一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对美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稻子丰收了,我带着学生到田间捡废弃的稻秸,把一根根残落的稻秸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我们一家人》《帆船》《城堡》《我美丽的校园》……更有许多的“能工巧匠”用稻草给自己或好朋友编织了草帽和手链,这些无一不蕴涵着学生的奇思妙想。因此,让学生将废旧材料进行巧妙的利用,不仅可以丰富农村中学美术活动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劳动意识和废物利用意识。而且在学习创造和设计的同时更激发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动力。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从中体会美术活动的乐趣。

二、利用节日,创造机会,亲身体验绘画之趣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9

于是农村学生完成作业的平均时间会偏高。其二,部分农村学校布置的数学家庭作业,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察的题目,而缺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情境的题目,使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厌倦感,为了交差而完成作业,缺乏内在动力。于是,拖拖拉拉的完成作业,延误了完成作业的时间,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其三,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只能靠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来巩固当天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苦战于“题海之中”。

针对上述的情况,笔者结合“分层教学”的原理,尝试着对农村学生数学家庭作业进行分层布置。采取了设置家庭作业的“梯度”、提高家庭作业的“趣味”、控制家庭作业量等方法,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乐于完成家庭作业,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还给学生能够自由把握课余时间的权利。

“分层教学”是一种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它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内在品质,使教学既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又能促进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组织方式。而家庭作业分层,是切实考虑到农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遵循“量力而行,共同提高”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村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一、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可以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允许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做既减轻这一部分学生家庭作业的过重负担,增添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为他们自主完成作业增加了信心和乐趣,提高了作业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抄袭其他同学家庭作业的现象。虽然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分层次安排家庭作业,由于不用顾忌优秀学生吃不饱,所以降低难度,学生能做多少就布置多少,表面上学生作业量的少了、浅了,但却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比如我在《2.1有理数的加法(一)》的作业中,删掉了配套作业本上的综合运用部分的内容,而改成如下的内容:

和式和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和表达式

(+5)+(+8)(+5)+(+8)=

(-15)+(+8)(-15)+(+8)=

(-12)+(-7)(-12)+(-7)=

(+10)+(-20)(+10)+(-20)=

(-30)+(+30)(-30)+(+30)=

由于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进行了分层原理,而对这一部分学生实行“低起点、低难度”的家庭作业要求,自然就调动了他们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他们自卑、落后的心理状态。而且老师选择作业时自始至终是关注着这一部分学生,这种“待遇”是他们在传统状态下所享受不到的,这也激发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真正实现这一部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并向优秀学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家庭作业层难度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和作业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生做家庭作业的能力和学习的探究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二、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可以提高学习比较轻松学生的完成作业的创新性。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允许教师对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家庭作业,而不用担心作业难度的适中性。从而使教师可以更专心的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可以在家庭作业中渗透与其他学科“整合”、或其他知识体系的“综合”思想。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重新审视家庭作业的内涵,这样的家庭作业肯定会加深优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体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比如:在《认识不等式的解》一节中,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补充一些有创意的作业,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分类思想与分类讨论能力。作业设计如下:

小明说:3a>4a,聪明的你认为呢?

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某班有23位同学去郊游,他们有两种租车方式: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已知,出租车每辆最多乘4人,三轮车最多坐2人。

(1)请你设计他们的可行的租车方案(5种以上)。

(2)如果出租车每辆每次10元,三轮车每辆每次7元,请你设计最节省的租车方案。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处理、帮助人们进行合理计算、帮助从们进行演绎推理。通过对数学模型理解,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用数学工具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这无论是对培养优秀学生数学思想,还是为完善他们数学方法,还是发展他们应用能力,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正是家庭作业的分层,才可以使学习轻松的学生有这样的机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可以提高厌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

数学家庭作业分层,对纪律差、厌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创造了可能。纪律差、厌学学生,他们不是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是不肯做家庭作业,他们要么抄袭其他同学的家庭作业,要么就干脆不做家庭作业。造成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学习态度不好,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积极性。课堂上根本不听,而且自由散漫现象严重,他们不仅自己不学,还严重地影响他人的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可以是与传统的作业有差别的:我们根据中学生好奇、求胜欲强、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结合数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内在因素,创设情境,诱发激励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的家庭作业应该是比较容易完成的。

比如,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收集数学数据等等。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在讲到《数据的收集》这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题:

据了解,区教育局要求初中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请你设计调查表,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做作业的平均时间,并检验是否符合规定?并向数学老师提出你的建议。

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而且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的建议,使学生们充分到参与到问题中。必要时,教师可以参与到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作业之中,帮助他们设计调查表,为他们作示范,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这样就可以提高厌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

初中数学家庭作业的分层布置尊重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机会,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数学教师提供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平台。尝试工作还正在继续进行中……

参考文献:

农村学生论文范文篇10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许多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相比城市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承受的升学压力更大,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

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

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农村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