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6 17:27:09

纳税监管

纳税监管范文篇1

纳税遵从,是指纳税人遵照税法及税收政策,向国家正确计算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税收,并服从税务部门及税务执法人员符合法律规范的管理行为。纳税遵从反映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是税收征管的最终目标。

税收管理与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最本质、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在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征纳双方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差异性,再加上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长期客观存在,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两者博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济决定税源,但税源不等于税收,在税源一定、税法不变的前提下,税源转化为税收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征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税收征管水平和纳税主体遵从程度是紧密联系的。

二、纳税遵从与税收管理博弈分析

在传统的纳税遵从经济学分析中,逃税问题通常被视为一种资产组合选择:申报的收入被看作是一种零回报的安全性资产,而隐瞒的收入则被看作是一种有回报的风险性资产。假定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目标都是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大化,纳税人所选择的遵从形式是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应税收入,所选择的不遵从形式是故意低报应税收入。故意低报收入被查获后不仅要补税,而且要受到处罚。为了便于分析,还假定税收管理便捷、高效,因而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税务机关的检查能力足够强,并且高度廉洁,依法治税,因而违法的纳税人不可能通过贿赂等手段使税务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根据博弈论原理,可构建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博弈模型,列出对应于不同策略组合的效用矩阵。

1、博弈模型基本假设。设纳税人的实际应税收入为I,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应税收入为D(D小于或等于I),适用比例税率t(t1),纳税人的逃税概率为r,税务机关的查获概率或者逃税被查获的概率为P(0t),税务机关的检查成本为C,纳税人的预期收益以其税后净收入(或者税后可支配收入)来表示。首先来看纳税人的预期净收益。在欺骗税务机关的情况下,如果未受到查处,其预期收益为I-tD;如果受到查处,其预期收益为(1-t)I-ft(I-D),而纳税人在诚实申报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到检查,其预期收益均为(1-t)I(不考虑纳税人受到检查时的遵从成本);再看税务机关的预期收益,在纳税人逃税的情况下,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tI+ft(I-D)-C和tD;在纳税人不逃税的情况下,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tI-C和tI。

2、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根据双方博弈的假设条件,得到征纳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在征纳博弈中,参与者所选择的战略既可能是纯战略,也可能是混合战略。在纯战略选择的情况下,由于检查概率和逃税概率要么为0,要么为1,因而征纳双方的博弈不存在均衡解。现在分析博弈双方选择混合战略情况下的均衡问题,即参与人以某种概率分布随机选择不同行动达到的均衡状态。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而言,选择混合战略就是分别选择一定概率的遵从或者不遵从和一定概率的检查或者不检查,也就是说检查概率P和逃税概率r都不等于0。当纳税人在欺骗与不欺骗情况下所获得的预期收益相等,并且税务机关在检查与不检查情况下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也相等时,两者间的博弈就达到了一种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可以求出两者间的均衡解。

(1)检查概率的均衡解。给定检查概率p,纳税人选择逃税和不逃税时预期收益分别为:

选择逃税时的预期收益:G1=[(1-t)I-ft(I-D)]p+(I-tD)(1-p)

选择诚实纳税时的预期收益:G2=(1-t)Ip+(1-t)(1-p)

令G1=G2,解得p=1/(f+l)

(2)逃税概率的均衡解。给定纳税人的逃税概率r,税务机关选择检查与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选择检查时的预期收益:R1=[tI+ft(I-D)-C]r+(tI-C)(1-r)

选择不检查时的预期收益:R2=trD+tI(1-r)

令R1=R2,解得r=C/t(f+l)(I-D)

根据求解结果可知,当税务机关以p=1/(f+l)的概率进行检查,纳税人以r=C/t(f+l)(I-D)的概率逃税时,征纳双方的博弈达到均衡状态。这一均衡解意味着,逃税程度随着税务检查的边际成本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处罚率的提高而降低。

3、博弈均衡的启示。首先,税收管理广度与纳税遵从度具有相关性,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越大,纳税人偷逃税的机会成本就越大,相对来说纳税遵从度越高;其次,税收管理深度与纳税遵从度有很大的相关性,查获率与偷税概率成反比;再次,处罚力度越大,违法风险越大,违法成本越高,纳税遵从度越高。在适度管理中,管理与遵从呈正比关系,在过度管理或管理不到位情况下,管理与遵从则呈反比关系。要在征纳博弈中取得最佳效果,必须正确把握管理与遵从的阀值,也就是博弈均衡点,使之从强制型遵从向自觉型遵从转变。

三、纳税遵从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征纳博弈的结果就是能够达成征纳双方都接受的一种均衡,但在现实中,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行为、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而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信息了解得相对不够,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纳税人有机可乘。有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纳税人中,40%的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30%的纳税人通过辅导遵从税法,还有30%的纳税人遵从度不高。应当说,这一遵从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管理因素。在管理措施上,主要表现在征管力量分布不均,税源管理比较薄弱,征管力度不够,导致偷逃税成为部分纳税人经常使用的小伎俩,初犯转变成惯犯,形成心理适应。同时,影响原本具有良好税收遵从意识的纳税人,造成其心理失衡,从纳税遵从转变不遵从,形成恶性循环;在管理手段上,稽查查获率与涉案定罪率偏低,处罚率低。在现实征管中绝大部分都取最低限处罚,没有根据偷税性质、情节、数额大小等标准进行处罚,这对少数存在侥幸心理不依法纳税的企业,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2、纳税遵从成本因素。纳税人遵从成本高而不遵从成本低是重要原因。征管业务流程较为繁琐,纳税人面对两税务征管机构,使遵从成本偏高。而纳税人不遵从成本较低,对不遵从税法所受到的处罚偏轻和罚款数量规定上的弹性安排,加之税管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使纳税人的不遵从成本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纳税不遵从的主观故意。

3、法制因素。税收法律环境是规范征纳关系的刚性环境,能促使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纳税人依法纳税,而我国还没形成良好的法律环境,表现为:税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备,这给了纳税人钻法律空子的机会,引发了懒惰性不遵从行为;税收执法程序不规范,税收执法手段软化,纳税人逃税成本小于遵从成本;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不健全,纳税人偷漏税的侥幸心理增强。

四、基于税收管理影响提升纳税遵从的建议

尽管纳税遵从受到法律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博弈分析告诉我们,优化税收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纳税人的遵从度。理解税法是遵从的基础,降低办税难度是遵从的保障,而严厉打击不遵从则是对遵从的最好鼓励。

1、树立“人性化”征管理念,提供“专业化”税务咨询。提高纳税遵从首先要从税务人员理念的转变上着手,要建立有效的纳税人诉求和反馈机制,充分倾听并汲取纳税人的意见,以“更容易、更节省、更人性化”为核心制定遵从规划。要从方便纳税人办税而不是从方便内部管理出发来设计征管流程和相关信息系统。要本着公开、负责的态度与纳税人交流潜在的不遵从风险并指导其主动纠正,而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保持手中权力的神秘感。其次,税务部门应根据纳税人个体情况,从复杂的税法体系中梳理出适合的部分,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人性化”的辅导,并加强后续的跟踪管理。

纳税监管范文篇2

这次全省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年全省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交流支持、监管、呵护注税行业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注税行业管理工作任务。

一、20*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和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各级分管注册税务师行业的领导和监管部门,全面认真贯彻落实总局、省局关于注册税务师行业的一系列精神,努力统一思想认识,理顺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明确业务范围,加强行业监管,全力支持和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全省注税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数量增多,队伍壮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税务师事务所170个,其中:有限公司141个,合伙所29个。我省执业注册税务师由2006年的779人,增加到903人,增加124人,增长15.92%。全省2,*8名从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43.02%,大专以上占77.48%,队伍的主体正朝着一个年轻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年全省税务师事务所收入8,984.62万元,较2006年7,378万元增长了21.78%。20*年收入过百万的23个,户数与2006年持平,但总收入5,326.59万元,比2006年增长191.18万元,增幅3.72%。三是开展涉税鉴证业务步伐明显加快。所得税汇算清缴户数由2006年的676户增到1,468户,增幅117.16%。汇算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739.29万元增到1,050.18万元,增长310.89万元,增幅42.05%。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由2006年的309户增到371户,增幅20.06%。

(二)税务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总局和省局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注税行业发展的文件,大大加快了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步伐。各地税务机关也结合当地实际对注税行业给予了大力支持。20*年全省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可做业务更加明确。武汉市国、地税局联合下发了《税务中介机构从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事项审核鉴证管理试行办法》。黄石市国税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明确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出具税务师事务所涉税鉴证报告范围的通知》、《关于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补充通知》两个文件,明确代办退税业务、财产损失鉴证等五项业务交由税务师事务所开展。荆门市国、地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税务师事务所开展所得税汇算的三类企业。潜江市国税局根据当地实际,明确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中,企业一定附送税务师事务所的鉴证报告。这样做既降低了纳税人的纳税风险,也减少了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更提高了汇算质量。二是市州主要领导亲自抓注税工作。如武汉市覃先文局长带领机关有关部门到税务师事务所开展注税行业现状及发展调研工作,研究解决当前发展中的难点问题。黄石市张巧新局长、襄樊市李秀普局长、荆州市陈晓铃局长、黄冈市喻耀华局长多次与机关业务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三是省国、地税局、省税协共同评出了年检合格A级单位。为支持注税行业规范发展、做大做强,今年结合年检工作,省国、地税、省税协采取自下而上的评比方法,对规范发展,收入规模大的税务师事务所开展了评比活动。全省评出7家年检合格A级单位。为支持其发展,省局专门明确七家税务师事务所在省内开展业务,不受地域限制,全省上市公司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鉴证业务优先由“年检合格A级单位“承办。

(三)理顺了管理体制,建立了监管体系

在理顺注册税务师管理体制,建立管理体系工作上,我省严格按照总局要求,积极抓好落实工作。已完全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管理模式。一是下发文件,明确管理体系和工作职责。在20*年省局下发文件的基础上,20*年省局下发了《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鄂国税发165号),进一步明确了在市、县两级征管部门要设置专岗,配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现在均已落实到位。省局连续三年举办了专职人员培训班。参训人员边学习、边讨论,谈认识、讲体会,研究落实措施,彼此交流经验。解决了监管部门对注税行业的认识问题,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以及利用信息化系统加强监管的问题。二是全省狠抓重点不放松。去年8月份,省国税局成立了以刘勇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领导为副组长,监察室、征管处、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和省注册税务师协会秘书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专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抽查了国税局脱钩改制的43家税务师事务所,通过检查推进了税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管理制度。荆州市国、地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加强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武汉市制定下发了《税务师事务所综合考核实施办法》、《注册税务师档案资料管理办法》。襄樊市国税局根据省局下发的管理工作规程制定下发了注册税务师管理办法,把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四是分管局领导亲自抓。武汉、黄石、襄樊、十堰、荆州、宜昌、仙桃、天门市局等分管局领导亲自组织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注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五是形成了齐抓共管新格局。在今年召开全国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视频会时,襄樊、十堰、随州、天门、林区国税局的领导十分重视,一把手局长和班子全体成员均参加会议。武汉市武昌区等35个县(市、区)班子全体成员也参加了会议。各市州的征管科长都用了一定的精力抓注税管理工作。武汉、黄石、荆州、荆门、恩施、潜江积极与地税局取得联系,统筹安排年检、行业报表等工作。

(四)注税行业在纳税服务中的作用更加显现

发挥注册税务师行业在纳税服务中的作用,这是我国建立注税行业的初衷,随着时间的推移,注税行业在纳税服务中的作用更加显现。20*年全省注税行业共办理纳税服务22,457户次。2008年经税务师事务所开展的所得税汇算清缴2,139户,为全省国税系统应开展所得税汇算户的3.26%,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0,053万元,调减应纳税所得额93,017万元,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7,036万元。全省“一机多卡”开票共有14,162户,占全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45,320户的31.2%。通过这项服务既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又有效的降低了纳税人的经营成本,还提高了征管质量,即为纳税人创造了一个健康生存的环境,还为税务部门降低了执法风险。开展一机多卡开票服务,达到了纳税人、税务机关、注税行业三赢的良好局面。

(五)信息化建设迈入新的高度

在省国税局的外网开通“湖北注税”栏目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总局对注册税务师行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根据我省自身实际研发了符合湖北四级管理模式特点的“湖北注税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其内容有行业法规、信息、信息接收、机构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报表管理、考试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测评、逐级审核、监管检查、内部管理人员、历史记录查询等,涵盖了目前注税行业管理的全部内容。今年在京山举办的注册税务师管理干部培训班对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培训。全省“注册税务师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提升了注税行业管理的档次,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全省注税行业的发展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按总局要求,与先进单位相比,仍有不足。一是在支持力度上,有的单位在认识上很好,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具体措施很少。二是在监管力量上,有的单位在征管部门虽然确定了监管专人,但是专人担负着多项工作职责,投入的精力没有到位。三是在注税行业执业质量的监管上,有的单位不到位,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鉴证报告、工作底稿等文书不规范,存在问题较多。

二、当前及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总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中心,以落实两个转移为着力点,按照总局和省局的部署,不断总结经验,并切实解决好当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力支持,全面监管,全心呵护,努力推进我省注册税务师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我省注册税务师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一个根本,就是提高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在纳税服务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一个关键,就是全力支持和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一个保证,就是全面加强行业监管,落实两个转移;一个前提,就是要确保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全心呵护,助其成长;一个基础,就是要加强注税行业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一)推进行业发展,提高认识是根本

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税务机关服务纳税人的内容将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为纳税人服好务是摆在税务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注册税务师行业是专门提供税收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以省局今年开展“纳税服务年”活动为契机,从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高度着眼,充分认识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这支社会中介队伍,发挥其在纳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充分认识注税行业在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中的作用。

注税行业服务的触角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注册税务师通过开展涉税业务,宣传辅导和系统讲解国家税收法规,可帮助纳税人正确理解政策内涵,从而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增强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深对税务机关工作的理解。注册税务师通过客观评价国家税收政策制定的严密性和合理性,评价税务机关执法的公正性,评价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并将税收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到立法机关和执法部门,可为完善税收立法,调整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日常工作中,征纳双方在税收政策理解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分歧,注册税务师既可客观地向纳税人解释税收政策规定,又可向税务机关反映纳税人的经营状况与诉求,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提供磋商平台和畅通的沟通渠道。

第二,要充分认识注税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服务体系中的服务职能作用。广大税务干部要更新纳税服务理念,充分认识注税行业提供的有偿涉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提供必要无偿纳税服务的重要和有效补充,充分认识注税行业专业化的优势,努力构建完善的、科学的纳税服务体系。

目前,税务机关明确的注税行业可以为广大纳税人提供10多项涉税服务。纳税人将有关纳税事宜交由注册税务师办,一是可减掉在办理纳税事宜中的思想负担,纳税人可以集中精力投入生产发展;二是可减掉在办理纳税事宜中的劳累和费用。虽然通过注税行业办理要付给一定的费用,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比自己直接办理减少很多。全省注册税务师行业开展“增值税防伪税控主机共享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要充分认识注税行业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鉴证职能作用。注税行业具有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双重职能,其涉税鉴证职能的实质是对广大纳税人税收信用的评价衡量。注册税务师通过出具鉴证报告,一方面规范了委托纳税人的纳税行为,从而提高了征管质量;另一方面注册税务师要对所出具鉴证报告的公正性、准确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也可减轻追究税务干部执法风险的压力和责任。

国家税务总局总经济师董树奎同志在今年的全国视频会上强调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在税收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注册税务师已经成为广大纳税人办理税务事项的良师益友,成为了税务机关实施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的重要帮手。”税务部门是注税行业的业务主管和行政监管部门,其认识深度及重视程度对注税行业的生存、推动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级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总局和省局的有关推进注税行业发展的精神,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谋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为注税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行业发展,全力支持是关键

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税务机关的支持。目前,全省税务机关对注税行业的重视和支持总体上是好的,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局在支持和促进注税行业发展上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我们省也专门下发了支持注税行业发展的意见,但在有的地方落实不够到位。为此,各地一定要加强沟通、协调和宣传,不折不扣地把总局、省局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从政策、业务等各方面给予注税行业实实在在的支持。

第一,要加强注税行业的宣传力度。现在注税行业的工作地位、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不高或者淡弱,人们、社会对注税行业的认知度低、认可度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这方面的宣传少,信息量少。因此,各级要积极在行业宣传上下功夫:

1、在宣传上要凸现“三力”。信息时代,受众的选择机会不断增加,眼界不断开阔,要求不断提高,对一些空洞说教、机械呆板的东西非常反感。行业宣传绝不能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无物的东西,一定要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上狠下功夫,充分利用各种传媒载体,紧紧围绕纳税人及税务部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行业服务的宣传。

2、认真落实公告制度。各地要将注册税务师的资格制度、业务范围及规则、法律责任以及经总局批准,并年检合格的税务师事务所的名单、地址、电话等在办税服务厅以多种形式予广泛公示,让纳税人了解注册税务师行业。

第二,要加强支持注税行业可作业务的力度。一是各地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总局、省局提出的一系列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纳税人出具的由税务师事务所和执业注册税务师签章,并符合相关规定的涉税服务业务和鉴证类业务报告,税务机关应予受理,承认其涉税鉴证作用。要大力支持、指导注税行业广泛开展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度完工产品实际销售收入毛利额与预售收入毛利额之间差异调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土地增值税清算等涉税鉴证业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前两项签证业务已纳入省局今年的《“纳税服务年”活动暨2008年市州局工作综合绩效考核方案》(鄂国税函[2008]132号),进行年终考核,请各地务必认真对待,把涉税鉴证工作做好做实。二是各地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议和引导纳税人自发鉴证。对政策性强、业务复杂难度高、纳税人处理有困难的涉税事项,各级税务机关应区分纳税人(如财务核算健全程度),建议或要求纳税人委托税务师事务所代为办理。今后,对于此项工作做的好的地方,省局将总结经验,予以推广。三是各地要将税务咨询、纳税人的涉税培训等一些事务性服务,从行政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注册税务师这支队伍来承担,大胆放手地让税务师事务所来做。

各级在支持注税行业可作业务上,我认为一定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全面,省局明确的一定要贯彻落实;二是各级可根据本地实际有计划的实施;三是绝不能强调客观而不放开可作业务。

第三,要加强对注册税务师队伍发展重视的力度。行业要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是基础。目前全省执业注册税务师还不到一千人,这就极大的抑制了我省注税行业的发展规模。各级要切实采取措施,结合宣传行业社会地位、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就业前景,来鼓励更多的人报考注册税务师资格,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到这个行业。

第四,要加强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互信机制的力度。税务机关和注册税务师行业之间不是要搏弈,而是要合作。各地要积极与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信息沟通和反馈协作的关系,并形成制度。在这方面,我认为,要做好两点:一是让税务师事务所能够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动态。这就要求各地基层税务机关至少每季度对其提供一次最新的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信息;二是让税务机关能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意见。这就要求各地在税收征管或相关税收政策执行工作中,要充分听取税务中介机构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汇总上报,以便更好的改进工作。

(三)推进行业发展,全面监管是保证

注税行业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当前,行业发展中执业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恶性竞争等问题,都与我们行业监管力度不大,监管缺位或不到位有关。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入贯彻行业监管工作的“两个转移”:既监管的重点向执业质量转移;监管的重心向基层转移。各级要全面规范注税行业的服务程序、方法和内容,防范和化解执业风险。

第一,对注税行业执业资质的监管要突出“准入”。这个问题我在去年的讲话中已经说过,今年省局管理中心对部分市州的调研中发现,至今有些地方仍旧存在着有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涉税鉴证业务这一不正常现象。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我再次重申,各级税务机关在受理各项涉税鉴证类业务时,对其从业资格一定要进行认真的审核,对于不具备注册税务师行业执业资质、未纳入注册税务师行业监管的单位一律不得承办涉税鉴证业务。各地务必要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此项工作必须落实。

第二,对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要突出“规范”。注税行业能否立得住、站得稳,规范执业是关键,这是税务师事务所,乃至整个行业的生命所在。各地要按照总局关于注税工作的“监管的重点向执业质量转移”的要求,切实承担起行政监管职能。

1、规范鉴证报告:对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各级税务机关一定要严格对照总局制定下发的各项准则,对鉴证报告的格式、内容进行认真审核,把好关,确保鉴证报告和附件内容齐全、行文规范。鉴证报告要严格实行三级审核签发制度,提高税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

2、规范业务约定书(涉税服务协议):涉税服务要实行协议书制度,鉴证业务要实行业务约定书制度。协议书、业务约定书要统一使用总局、省局下发的范本。签订协议书、业务约定书内容要完整,要素要齐全。

3.规范工作底稿:税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要严格按照省国、地税局联合下发的鄂国税发246号文件执行,要严格实行逐级复核制度,要按规定时间保存。

4.规范执业质量监管制度: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强对注税行业执业质量的监管。除加大日常监督的力度外,各级要开展特别是涉税鉴证业务的专项检查工作。县(市、区)级基层税务机关对注册税务师出具的各类涉税文书,在受理时要逐一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要退回。每年的检查面要达到100%。各市州税务机关每年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对鉴证业务文书要开展一次抽查工作,并对抽查情况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中进行通报。省局确定明年开展一次全行业的执业质量专项检查工作。

第三,各级监管部门管理职责要突出“落实”。各地要严格按照总局关于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的总体要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要全面落实“监管重心向基层转移”和省、市、县三级监管职责分工,形成完善的行业监管体系。

1.重点抓好基层监管职责的落实。由于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执业在基层,分散在市区县。因此各基层税务机关更要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抓好落实。要清楚地掌握谁在辖区内从事涉税服务,向谁提供了服务,服务质量如何,并针对实际实施有效的支持和管理的措施。

2.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格局。随着注税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注税管理工作早已不单单是事务所管理和征管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包括多项涉税服务、涉税鉴证等涉及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多部门的系统管理工程,牵动着税务机关各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么多的工作,仅靠征管部门显然是做不了和做不好的,这就必须是税务机关多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因此,征管、所得税、流转税、纳税大厅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各部门要负责监管好各自业务范围内的涉税服务和鉴证业务资料的受理、审核把关工作。在齐抓共管工作中,各级一把手要抓好协调工作,各分管领导要主动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各业务部门要各负其责,认真履行职责,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3.加强注税行业档案管理。各级注册税务师管理部门要按照省局要求建立健全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纸质及电子档案。具体内容包括:税务师事务所的设立资料、年检资料、有关报表资料、执业记录等;注册税务师的执业资质、执业情况;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的变动和公告情况等。

第四,注税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要突出“完善”。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监督注册税务师的执业是总局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我省“注册税务师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总局要求,各项初始化已基本完成,开始试运行。请各地认真核对和进一步完善“管理系统”数据档案资料,发现问题及时向省局反馈,以便进一步完善其功能,为明年1月1日正式启用全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行业发展,全心呵护是前提

“全心呵护”是对“全力支持”和“全面监管”更高层次要求的综合体现。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注税行业起步晚,从立法到机制、内容、标准等方面都还离全面规范有较大的差距。正因为它还很“年轻”、“不成熟”,所以更需要“全心呵护”。在这一点上,尤其要引起各级税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站在行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要以保护纳税服务重要力量为己任,通过“全心呵护”,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做大做强。

1.全心呵护,氛围上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一是要在全省营造尊重注税行业、尊重注册税务师的良好氛围,让注税行业享有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二是要进一步激活税务师事务所的创业热情,引导其依法执业,鼓励其做大做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助其成长。特别是面临我国将全面开放服务市场和跨国服务企业涌入的新形势下,我省迫切需要扶持和打造一批能够承接国际、国内高端业务的集团化龙头事务所,影响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壮大;三是对事务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客观看待、正确对待,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理解,监管手段也要采取更温和、更体贴、更以人为本的方式。

2.全心呵护,行动上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心呵护”也是落实省局开展“纳税服务年”的一个具体内容。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基层要转变角色,为事务所提供优质服务。一是要主动服务,急事务所之所急,办事务所之所需,对注税行业的一些合理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办理;二是要全程服务,绝对不允许事情办到一半而撒手不管;三是要有效服务,能办的马上办,能简化的尽量简化,符合条件的事项大胆支持,坚决杜绝以任何理由增设附加条件和办理程序。

(五)推进行业发展,监管队伍是基础

税务机关作为注税行业的主管部门,面对着行业快速发展和强化行业监管的任务,这就迫切要求全面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各级要大力加强监管部门的自身队伍建设。要努力建立一支热爱事业、熟悉业务、扎实工作、作风过硬、勇于进取的管理队伍。

第一,要充分认识加强行业监管队伍建设的作用。监管工作是保证注税行业有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税务机关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第一要责。行业监管队伍是行业监管的专门力量,是确保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行业监管工作和监管队伍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必然要求,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的必然要求,是注税行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征管模式,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率的必然要求。

第二,要大力加强行业监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行业监管队伍建设,是搞好行业监管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配备必要人员,加强人才库建设。各级税务机关要十分注重加强监管人员的配备,选派懂管理、精通业务、熟悉电脑、协调能力较强的干部调整充实管理队伍。省局将在全省范围内采取考试选拔、民主推荐等办法建立全省行业监管人才库,以便行业监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2.要注重培训,提高监管“三种”能力。各市州县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法律和业务培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自身修养。解决好“为什么监管,为谁监管,怎样监管”的问题,培养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和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工作指导和服务的能力。

3.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保障。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监管工作的艰难、艰苦、复杂性,在思想上充分理解和认可监管工作,在组织上关心行业监管人员成长,在保障上要解决好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待遇问题。

纳税监管范文篇3

一、我市所有矿产资源企业凡是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都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及时办理税务登记,作为独立的纳税人,按属地管理原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对设立手续不完备但实际已生产销售的矿产资源生产企业应当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手续,接受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

二、矿产资源企业(除查帐征收企业外)年应税销售数量核定由监督督查考评办公室组织安全生产监管、煤炭管理、国土资源、电业、公安、税务、矿产资源辖区政府等相关部门,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及通过深入调查共同核定,最低不得低于省、市矿产资源行业税收管理办法规定的应税数量。年应税销售数量的核定,原则上一年核定一次,一经核定,未经有关部门深入调查认可,年度中间不再变动。税务部门依据核定的年应税销售数量,依法核定应纳税款,按月征收。

三、矿产资源企业(除查帐征收外),一律按照税务部门核定的应纳税款,按月办理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事宜。

四、为切实加强矿产资源行业税收管理,工商、煤炭管理、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监管、公安、电业、矿产资源辖区政府、税务等相关部门应统一行动,相互协作,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制度和协作机制,严格依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市关于加强特殊行业税收征管和建立税源经济体系信息共享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文〔〕57号)执行,及时准确提供矿产资源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效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

五、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行业的税收秩序,市政府决定近期将开展对矿产资源企业进行税收专项治理活动,所有矿产资源纳税人应对以往年度的纳税情况进行自查补缴,税务机关将根据纳税人自查情况确定重点检查对象。

六、对未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拒不缴纳的矿产资源企业,市监督督查考评办公室组织矿产资源辖区政府、煤炭管理、安全生产监管、国土资源、电业、公安、税务等相关部门对该矿产资源生产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缴纳税款。情况严重的,将对该纳税人采取停供炸药等措施,督促其交纳税款,同时依照征管法有关规定,对拒不缴纳税款给予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构成犯罪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各矿产资源生产企业在年审工商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煤炭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等权力许可证照时,应出示税务部门完税证明。否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煤炭管理局、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监管、公安局等部门将对其相关证照不予审验。

纳税监管范文篇4

一、现行纳税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认识误区

当前的纳税服务体系还处于初级层次,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纳税服务意识才刚刚形成,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

(一)过分强调税收征管而忽略纳税服务。

税务人员对纳税服务重要性认识不够,纳税服务热情不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是存在偷税假设的惯性思维。在停业检查中,假设纳税人存在虚假停业,随意入户检查。在对企业检查时,以纳税人偷税为前提,继而展开调查。从一定意义上说,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程序复杂,效率低下。税务机关在内部推行精细化管理,但却不是以加强内部管理来突显精细化,而是以程序、手续的复杂化来体现精细化,给纳税人带来诸多不便。三是重复工作。内部的征、管、查分离及外部的国、地税分设,使同一户纳税人,不得不接受重复管理和检查,给征纳双方带来了高额的税收成本,也给税务形象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四是侵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一些服务,明明是为纳税人提供的便利举措,却被纳入了重点监管的范围。如:强迫纳税人使用某种税务机关制定的“便民”申报方式,致使一些在税务机关附近营业的纳税人,也不能到办税大厅直接申报纳税,而只能到银行去存款划转税款,逾期不存,还将被视为未及时申报而被处罚。五是基层税务干部的素质,难以达到提供优质服务的标准。特别是在税收管理员和纳税评估制度施行后,税收工作更为科学化、专业化,部分税务干部不注重知识更新,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税收政策,对税收优惠掌握不全,致使宣传缺失和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六是将服务与执法相对立。往往把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对立起来,走极端路线。把服务视为任务和负担,因此,在提供服务时,难免会态度生硬、被动应付。把依法治税片面地理解为“整顿”、“治理”、“稽查”、“处罚”;把纳税服务简单地看作“笑脸相迎”、“热情接待”。

(二)过于强调纳税服务而弱化税收征管。

服务与监管应是相辅相承的同比关系,而不应是对立关系或反比关系。近年来,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意识有所增强,而与此同时,部分税务机关却出现了一些强调服务重要性而忽略监管必要性的现象。目前,各地税务机关都在积极参与政行风测评,而参与测评打分的,多数是纳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纳税人会在守法和违法的“博弈”中选择逃避纳税义务,而逃避缴纳税款,则更是成为企业实现其利润最大化最终目标的一种必要手段。纳税人都乐于接受税务部门提供的税收服务,而不乐于接受税务部门实施的税收监管,“予则喜、夺则怒”,正是这种不良纳税心理的集中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以纳税人的观点作为评判标准,就会出现给执法严格的税务机关打分低,而给监管松弛的税务机关打分高的现象。在这场失衡的“博弈”中,税务部门就有可能会放松税收监管,刻意纵容,以博得纳税人的好评。另外,一些服务更是有淡化纳税人纳税意识之嫌。例如,可以由税务机关辅导填写的纳税申报表,却由税务机关直接代为填写。纳税申报期到来后,纳税人本来应当及时地申报纳税,却要由办税大厅或税收管理部门来提醒。这些做法,在一定层面上,都有可能会淡化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应当由纳税人办理的事项却由税务机关代劳了,这样做更不利于相关法律责任的明确。还有一些税务机关,纳税服务项目开展得确实不少,但纳税服务层次却比较低,形式主义严重,很多服务仍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或职业道德范畴,工作标准虚拟、软化,行使的自由度很广。一些纳税服务没有分清便民服务与纳税服务的界线,有的甚至还超越了税收的范围。如,在纳税大厅中设置鞋油、鞋刷、针线包等等。而有的,更是把救助贫困学生,看望孤寡老人等,也视为纳税服务,这些提法和做法,都有可能使纳税服务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沟通渠道不畅,税收宣传不到位。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偏低,与税务机关宣传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税务部门与其他收费部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水电费、有线电视费等等,都是可以通过缴费来直接享受到相关服务的。也就是说,这些费用的作用是显性的。如:交了水费居民就能喝到水,交了电费马上就可以用上电。而税收的后续作用则是隐性的,其显著特征就是其无偿性,人们在交了税以后,不一定就能直接看到结果。另外,因为在税收后面还有一个支配的环节——财政,所以,税收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性就无法直观地显现出来。久而久之,一些纳税人自然就会形成对税收的反感心理。这时,就需要税务机关出面,加强对税收基础知识的宣传。而目前的税收宣传,多停留在形象宣传和职能宣传上。

总之,在上述错误认识的指引下,一些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总体效果却并不明显。

二、优化纳税服务体系对税收工作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经过优化后的纳税服务体系,对加强税收征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为:

第一,有利于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了解。

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税收政策的多变性。面对大量复杂多变的税收政策,一些税务人员都会感到头疼,可想而知纳税人的感受。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不清楚政策而导致非主观故意偷逃税款的不在少数。虽然人们日常获取税收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但是互动性却很差,有的纳税人确实已经通过各类媒体对最新的税收政策有所了解,但却存在着主观臆想和偏颇的理解。比如农业税减免政策,一些农户就认为,所有应由农民交的税,包括工商各税,从此都一并免掉了,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给税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通过优化纳税服务,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辅导,可以扩大对税收政策的宣传、辅导和解答的覆盖面,有效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第二,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促进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便捷的办税条件,高效的办税通道,及时的纳税辅导,快速的政策指引,都可以达到提升征管质效的目的。通过优化纳税服务,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呈现和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强征纳双方的理解和沟通,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确保税收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稳步增长。另一方面,良好的税收软环境,还可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创业,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也起着固本培源的作用。对于守法纳税人而言,相同条件下,服务质量好,便捷服务多,执法严格的区域,就会比其他区域有更多更优越的竞争环境和纳税环境,商户自然就会集中到该区域中来,促进该地区基础税源的增长。

第三,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

服务也是管理,服务有助于管理。在日常征管实践中,一些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也往往是由于不知晓税收政策而导致的过失违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纳税服务举措,使一部分纳税人能够依法自行申报计税,那么,税务机关就可以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加强对故意违法纳税人的管理,净化征管环境,实现纳税服务与加强管理间的良性互动。

三、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应对措施

要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对现有体系加以优化,从而,构建出一整套新型的纳税服务体系,以满足税务机关加强纳税服务的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强化纳税服务,并不是要淡化依法治税。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具有同一性和渗透性。如:在征收管理的同时,税务人员向纳税人宣传税法,解答咨询,就是在提供纳税服务;在办税大厅,对迟来缴税的纳税人课收滞纳金和罚款,这正是在严格执法。能够享受到税务机关所提供的优质、高效服务,是税收征管法赋予纳税人的法定权利。而公正执法、依法治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纳税服务。只有对税收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才能使守法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反之,如果放松了对违法行为的监管,提供优质服务也就成了空谈,服务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设立政行风测评项目时,也应以税务部门执法是否公正、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是否严格、所提供的政策咨询服务是否到位等为重点,而不应单纯以税务人员是否微笑办税,是否来有迎声、去有送声这些礼仪常识,作为政行风的测评重点。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服务主体与服务客体间的关系。

在服务主体的确认上,应明确,纳税服务不只是办税服务大厅的工作,更应注重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建立起综合服务体系。办公室、管理科、稽查局等,都可以成为纳税服务的主体。纳税人是纳税服务的客体,作为服务主体的税务机关,在提供纳税服务时,应适时换位思考,在提供服务前,要多考虑纳税人的感受,多为纳税人办实事,做到“以人为本”。应拓宽宣传渠道,利用网站、税务论坛、800免费电话等多种形式,为纳税人提供免费、及时的政策咨询服务。要把纳税人所关注的税收政策、税收优惠作为宣传重点,多宣传税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带来的实惠,少宣传或不宣传税务机关的征管业绩。在报刊上,开辟税法答疑、税法宣传以及税收基础知识专栏,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奖竞答活动,提高税收宣传的趣味性和渗透性,使之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检查和管理过程中,应多开展税务约谈和查前辅导,避免纳税人因不清楚最新税收规定而受到处罚。在检查同一户纳税人时,除特殊情况下,确需单独检查的,应多开展综合性的检查,即同时对发票、停歇业情况、定额核定情况等一并进行审核,以减轻纳税人的接待负担。在市场经济时代,纳税人的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在办税程序上,也应力求简便,手续避免繁琐,能由税务机关内部传递的,决不让纳税人上下奔波。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共性服务与个性服务的关系。

纳税监管范文篇5

通过近两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我们了解到,企业对税收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掌握不够准确,特别是对企业所得税的具体政策规定掌握较少,由于所得税计算复杂、政策性较强,财务人员尤其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基本规定、扣除依据、扣除比率等掌握不够全面、准确,对同一个政策,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理解。同时有部分企业对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企业会计知道一些大致内容,但也只是比较浅显一部分,多数掌握不够准确,有的甚至不知道。有一个企业在2003年度的财务核算中,将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小额购置5万多元列入了递延资产,而将属于低质易耗品的批量购置列入到固定资产中;有一个企业随意延长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年限,当年少提折旧150多万元。这不仅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影响了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成本,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管成本。

2、税务机关对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不十分到位。

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税发[2002]8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理解不准确,文件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除原由地方税务局征管的企业发生合并、分立及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而办理设立(开业)登记外,其他按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而有些地方理解为纯粹的新办企业由国税征管,其他全部归地税征管。也有的干部认为多年未从事企业所得税管理,在开始时户数越少越好,将本应由国税征管的税收让给地税征管,最后通过与工商部门勾通信息,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些企业没有管理。二是对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比如:十堰市所属县、市中,有五个县属于部级贫困县,在这些地方的新办企业可以从新办之日起享受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待遇,这本身是一个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优势,但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执行。三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减少行政审批的规定,象招待费税前扣除、上缴各种基金、城乡信用社固定资产修理费等一些涉税审批项目不再事前报税务机关审批,然而,有少数税务机关仍然要求企业按照过去的规定先报批后列支。四是管理偏松,执行政策不严。在税收检查中,多数企业和部分税务人员仍沿用老的习惯作法,平时不严格按政策执行,检查出问题后讨价还价,要求多支一点,少调整一点,不罚或少一点,有些甚至凭感情定税,随意性特别太,缺乏依法征管的严肃性。

3、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一方面,干部的政策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在多数县、市局,比较全面掌握所得税政策、能熟练进行日常管理和稽查的干部,不到人员总数的8%,特别是比较年轻的干部,多数没有接触过所得税业务,不能适应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强、具体规定多且变化快、与企业财务核算联系紧密、纳税检查内容多、工作量大等对干部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多数干部对这方面的新政策了解甚少,管理方法欠缺,经验不足,对企业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责任意识差、执法不严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在税前扣除项目审批和稽查定案方面。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中,一部分项目有明确的范围和标准,便于掌握操作,而一部分项目实际操作中有相当大的弹性和余地,比如会议费、修理费等,不同的企业在这些项目上的特殊情况较多,企业也总是容易在这方面钻空子,或与税务机关讨价还价,而有些税务机关为图省事或沿用税制改革前的老作法,人为的定标准,定基数,定罚款,缺乏依法征税的严肃性,久而久之,更易于放松管理,使税法伤失应有的刚性。

4、监管地税务机关对监管企业日常监管不深入。

一是监管企业日常不按规定办理登记、申报手续,税款不在监地缴纳,与当税务机关的业务往来相对较少,接受监的意识较差。二是企业违规操作现象比较多,对上级主管单位一个报表数据,应付经营业绩考核和奖金分配,对当地税务机关又是一个报表数据,应付税务稽查,所得税政策规定只要纳税人在年度申报时进行了纳税调整就不再补税处罚,虽然企业的年度申报表经过监管地税务机关的审核签字,而由于上级税务机关不可能对每一份报表资料都进行复核并与汇总资料核对,所以漏洞较多。企业违反税法的现象较为普遍,从每年的监管企业税收检查情况看,没有一个企业不存在偷税问题,税收流失的情况普遍存在。三是监管和检查力度不够。管理部门日常深入企业较少,对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缺乏了解和有效地监督,年度监管检查在次年下半年才进企业,而税务稽查由于时间较紧、工作量大,也只是就帐查帐,很难查出实际问题。政策虽然规定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应于次年的6月30日(少数企业是8月31日)以前将上级税务机关的反馈单送达当地税务机关,而许多企业不按规定时间送达反馈单,甚至根本就没有反馈单,影响了监管地税务机关按规定对其进行监管检查和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及时查处。

二、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1、税收宣传不够深入,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不畅。

纳税人对税法的了解不全面、准确,甚至一知半解的主要原因,应归于税务机关对税法宣传的深度不够,宣传形式较少,且方法简单,或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使纳税人准确了解、经常性了解税法的渠道不畅。为增强税法宣传的声势,各地都已开展了十二个税法宣传活动,但都是形式多、内容少,过场多、实质内容少,表面的东西多、深入实际的少,看起来声势浩大,而实际效果很差。再者,税收政策的、贯彻是在税务系统内部从上而下进行的,并且多以内部文件的形式传达,而通过报刊宣传的形式,目前只有《中国税务报》和《中国税务》两种刊物,并且这两种刊物的订阅面而比较窄,占纳税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手中没有这些政策资料。而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中,开会传达的太少,印发到纳税人手中的资料也很少,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较少且不畅通。我们不妨以税务干部自身对税收政策的了解渠道和了解程度来作比较,很多日常执行政策在税务系统内部的传达面也是很窄的,而纳税人就更不用说了。

2、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企业依法纳税的意识较差。

税务机关对企业所得税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原因除了对政策了解不够,对政策的本意理解存在偏差外,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第一,如果上级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政策管理的检查考核多一点、严一点,就不会有本应由国税征管的企业让给地税征管的情况,对政策理解的偏差也会得到纠正。第二,税收收入计划分配、考核制度不科学,现在上级下达分税种的收入计划,仍沿用上年完成加增长比率的办法,然而,企业所得税收入除了与经济增长有关,还与重点税源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紧密相关,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完全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而计划考核主要应考核税源管理、税基管理、政策执行情况、申报入库率等征管质量指标,不科学的考核制度,使有些地方为完成年度收入任务,不惜牺牲企业应得的利益,对应给予减免的税收而不减免。第三,关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问题,是国税机关机关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税收服务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而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认为,一方面,由于重新进行企业所得管理的时间不长,很多方面也还在摸索阶段,减少审批事项,会对加强所得税征管不利,另一方面,认为这样是对自身权利的削弱,有些不情愿。

另外,税务机关受人情观、面子观的影响,执法不严肃,随意性较大,违法不纠,或避重就轻,与企业讨价还价。而多数企业依法纳税的意识淡薄,比较缺少从内部、从经营管理的大局着眼来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没有依法纳税光荣的意识,而总认为税收是缴给国家了,所以,平时不严格按规定进行财务核算,税务检查时采取软磨硬拖等多种手段,能少缴一点就少缴一点。

3、干部接受锻炼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考核激励机制。

一方面,从94年以后的8年时间,国税部门几乎没有从事企业所得税管理,日常征管中不需要用到所得政策,税务检查很少涉及到所得业务,锻炼的机会特别少,而新的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政策执行后,没有对干部进行必要的、系统的教育培训,占国税干部大多数的中青年干部,没有接触过企业所得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知识学习的机会也较少,这是比较客观的原因。另一方面,目前在干部个人考核、工作考核中,缺乏学与不学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考核机制,素质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没有与待遇分配挂钩,仍然存在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的问题,干部的选拔任用也不是完全与人员素质、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及工作质量挂钩,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广大干部缺乏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考核办法不科学,干部没有学习和上进的紧迫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监管机制存在缺陷,企业缺乏依法接受监管意识。

对财务由上级企业统一核算、所得税统一缴纳的企业分支机构,由于汇总纳税地税务机关不能完全控管,税法规定由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实行监管,这样的机制存在几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企业的税款缴纳、财务管理都在上面,监管地税务机关由于对企业没有很强的控制手段,存在“两张皮”现象,名为监管,实际未管。二是监管地税务机关由于本身工作任务较重,被监企业实现的税金又不归当地的任务,存在可管可不管的倾向。三是税务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同一类企业的各地区之间,政策执行不一致,申报资料、检查处理资料互相封闭,不能共享,影响了政策执行的统一性,也给企业偷税以可乘之机。四是企业由于受当地税务机关控制较少,缺乏依法接受监管意识,纳税资料报送不及时甚至不办理申报手续,特别是某些不需要在当地领购发票的纳税人,在日常工作中不情愿、不按规定依法接受监督管理,或者与当地税务机关达成默切,税务机关放松对申报资料的审核,企业有意编造虚假的数据或按照上级企业的授意编造数据,以应付业绩考核,同时也形成了税收漏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解决企业所得管理问题的主要途径1、强化宣传,优化服务,疏通税法宣传渠道。

宣传好税法,使之正确地贯彻到每一个纳税人,是税务机关的应尽之责。针对企业大多数会计核算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所得税政策缺乏了解,严重制约着所得税的规范管理的现状。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税收法规宣传,使纳税人了解企业所得税政策法规的各项具体规定,特别是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涉及纳税调整的税收政策,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时如何办理纳税申报等。同时,搞好税收服务,结合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服务活动,经常深入到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的需求,及时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办税辅导等服务。拓宽企业学习、了解税法的渠道和方式,组织企业征订《中国税务》、《中国税务报》等报刊,定期将上级下发的新的、适用的、具体的税收政策印成小册子向企业发放,使企业随时掌握最新的政策规定。这样既有利于将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到位,也有利于降低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税收宣传和优质的税收服务,增强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意识和办税能力。

2、加强征管,强化监督,严格执行税收法规。

解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必须从加强日常征管,严格执行政策,搞好执法监督等方面入手。首先,国税机关应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查出的问题来分析,很多是日常管理跟不上造成,是国税机关平时没有对税收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针对具体的征管实际研究落实政策的具体措施,使很多政策规定没有落到实处。要加强日常征管,堵塞税收漏洞,防范偷漏税问题的出现,理顺税收管理秩序。其次,国税机关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决不能因为要完成收入任务而对应给予的减免税不予减免,实际上如果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才是税收增长的长远之计;决不能认为减少行政审批是对国税机关权力的削弱,而实际上有很多应该行使的权力,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行使,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税收漏洞;也决不能因为照顾关系、拉不下面情而放松执法,这实际上会造成税收管理秩序的混乱,形成更大的税收漏洞,结果是关系没有照顾好,税收任务也难以完成,严格地讲是一种失职、渎职行为,甚至可能违法。第三,加强执法监督。要开展经常性的、切实有效的税收执法检查,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将税收执法的结果与年度考核奖励挂钩,形成上下级之间、征纳税双方之间相互联动的监督制约机制。第四,加强对偷税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开展全面的税收检查,同时抓好执法型的重点检查,对明知故犯、累查累偷的纳税人,从严查处,不讲情面,不手软,使偷税者付出较高的代价,增加违法成本,降低守法成本,从根本上减少税收违法现象的发生。

3、加强教育,注重激励,提高政策业务素质。

在干部素质提高方面,要坚持一手抓教育培训,一手抓自学成才。第一,现在我们的工作计划中培训的内容比较多,培训班办了不少,而效果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培训的时间不可能很长,培训的内容只是简单的、粗线条的东西。二是因为多数培训是在走过场,应付差事,不讲求效果,反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多举办时间在一个月至三个月的中期培训班,多举办针对实际、着力解决具体问题的研讨性培训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第二,除了搞好教育培训外,提高每个人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素质提高的关键,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愿意学习、积极自学、考试成绩突出、勤奋钻研税收业务的干部,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优先考虑,在全系统创造一种崇尚学习、尊重知识、争当先进的气氛,形成人人爱学习、个个钻业务的良好氛围氛围,以提高全体干部的整体素质。

纳税监管范文篇6

今天县政府在这里召开税收秩序整顿月活动动员大会,会议很重要,很及时。刚才财政局袁鹏然局长、国税局赵小明局长、地税局黎明礼局长分析了我县财政税收的情况,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公安局也作了表态发言,我完全赞成。下面,我强调两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税收秩序整顿的重要性、必要性

税收是财政的一项主要职能,是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直接关系到财政其他职能能否正常的发挥,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推进依法治税,规范税收征缴,促进税收有效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顿税收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和不平衡性,税源的多样性、流动性、隐蔽性等特点越来越明显,税源此消彼长,变动不稳,掌握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一些纳税人税收法制观念淡薄,社会整体诚信纳税意识不强,偷、逃、骗税现象屡禁不止,且手段呈现多样化、智能化,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经常开展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整顿税收秩序更是我县目前税收征管现状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我县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取得了较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少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不够强,自觉申报和缴纳税收的自觉性不够高。二是税企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一些企业逃避税收监管,偷税、逃税、骗税、欠税的违法现象比较严重,且手法多样、隐蔽。三是依靠科技提高征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提高我县依法治税、依法征收水平,从根本上改善税收征缴环境,促进税收有效增长,必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我县税收秩序。

二、切实认真开展税收秩序整顿活动,促进我县税收持续、有效增长

这次开展税收秩序整顿月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改善税收征管部门的机关作风,认真清理和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欠税的违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治税的水平,优化税收环境,更好地发挥税收组织财政收入、实行宏观调控和合理调节分配资源的职能作用,促进税收有效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开展整顿税收秩序月活动,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责任意识

我县税收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纳税人的责任、意识不够有很大关系。税收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自觉依法纳税责任,提高依法纳税光荣、偷逃骗税可耻的意识,在这次税收秩序整顿中,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对存在的问题坚决予以改正。凡不自觉纠正存在问题的,一经检查发现,依法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对典型案件除依法从严处理外,还要进行曝光。各镇、各有关单位包括财税三局要认真落实年初与县委、县政府签订的财税入库责任书,积极组织收入,堵塞漏洞,确保税收任务圆满完成。税收征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税的意识,发扬“铁石心肠、铁面无私、铁的手腕、铁的纪律”的“四铁”精神,坚决杜绝收人情税,越权减免、缓缴税收等各种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确保应收尽收,确保税收依期、足额入库。

(二)强化服务监管

1、加强税源监管,从源头上预防税收流失。一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管。我县的重点税源基本上集中在经编、康蓝、德通、大一、迪爱生、电力等骨干企业,而这些企业财务核算比较健全、财务电子化管理程度高,纳税意识比较强,因此,可选派税收业务水平和计算机知识比较高的人员实行计算机手段监管。二是加强对一般税源实施户籍、台账、跟踪、稽核等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监管。要对所有纳税人建立户籍,掌握基本情况,特别要掌握好纳税人开、关、停、并、转、破等情况,以便做好跟踪。要建立税源管理台账,积极实施税收征管部门与工商、公安、技监、金融等部门的计算机信息互联互通,以加强对纳税人的产生、变化、注销以及有关现金交易等进行及时有效监管,解决工商户数大于纳税户数的问题,控制过大的现金交易,堵塞漏洞。要开展经常的实地调查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征管薄弱环节,掌握第一手税源材料,并进行分析、预测、对比、判断,将重点税源企业、异常申报企业、未申报企业、欠税企业、税源重大变化企业列入管理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稽核工作,确保税收不流失。三是加强对特殊税源的监管。对新增未办证户、关停并转迁企业、非经常性纳税户、挂靠户、家庭小作坊户等非正常税源,要定期开展集中清查工作,及时登记特殊税源管理台账。对关停并转迁企业要提前介入,掌握相关账务,依法对应纳税款进行清算,防止税款流失。此外,要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建筑安装营业税、饮食服务业等易漏失税收的全方位动态管理,坚决杜绝漏洞。公务员之家:

2、加强发票管理。一是依靠科技,抓好金税工程防伪税控系统的建设完善与运行,提高监管水平。二是积极试行在发票管理易出问题的行业如饮食、娱乐、出租车及其他服务业中使用税控装置,提高监管效果。三是加强税票领、管、用的监督,严厉查处和打击制售发票、虚开发票、伪造发票、开大头小尾发票、不按规定取得进项发票等利用发票偷、逃、骗税的行为。四是严厉查处白头单入帐、坐支工程款以及以房抵工程款、以地换房而将收入不入帐的违法行为。

3、提高服务质量。税收征管部门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也是优良税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税收征管部门要落实措施,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一要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要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以先进科技为手段,完善办税大厅的各项设施,包括纳税指引、工作规程、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投诉举报电话等,自觉接受监督。要加强征管人员的政治思想、税收法制、廉政纪律、职业道德的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依法办事的效率,形成文明办税、优质服务、公正执法、廉洁从政的良好风气。二要优化服务程序。要站在纳税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既合法又提高效率的原则,简化、合并有关流程,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三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及时兑现有关免抵退政策,缓解企业资金困难,促进经济展。

(三)强化部门协作

纳税监管范文篇7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策划内容

(一)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及涉及税费。房地产开发具有规模大、开发周期长、专业性强、资源占用大、产业链条长、范围广、环节多、关联度高等特点。其涉及契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费)。(二)纳税策划内容。房地产开发按照开发经营的不同时期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企业设立阶段、项目用地获取阶段、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资金运作阶段、项目开发建设阶段、房地产销售阶段、物业服务阶段等。以下对不同阶段纳税策划主要应用进行剖析。(1)企业设立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注册所在地、投资主体、权益比例、投资资产类别等都会影响税收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状况、企业财务状况、投资经营目的、企业发展规划等综合因素选择最佳模式,并结合自身发展状况灵活变化。以子、分公司选择为例:如X公司是在深圳注册的房地产公司,需要在北京设立一个分支机构Y,深圳与北京的所得税税率为25%,X公司当年应纳所得额为1亿元。若预估Y企业前三年没任何经营问题,可以实现盈利3000万,假设总、分机构预缴比例各按50%预缴,则将Y公司设置为分公司性质的纳税额为(10000+3000)*25%*50%=1625万元,总公司X的纳税额为(10000+3000)*25%*50%=1625万元,集团企业税负成本总计3250万元。若将Y公司设置为子公司性质,其纳税额为3000*25%=750万元,母公司X的纳税额为10000*25%=2500万元,集团企业税负成本总计为3250万元。由此可见,若预估分支机构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盈利,那么选择母子公司与总分公司的税负效果一样。综合考虑债务风险等负面影响,避免造成母(总)公司承担债务连带责任,分支机构预期盈利,则母子公司的形式更适合区域发展。但若预估Y公司可能由于拆迁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且亏损3000万,则将Y公司设置为分公司性质的纳税额为(10000-3000)*25%*50%=875万元,总公司X需要缴纳(10000-3000)*25%*50%=875万元,共计1750万元。若将Y公司设置为子公司性质,其不需要缴税,母公司X需要缴纳2500万元,共计2500万元。由此可见,若预估分支机构在短期内不能盈利,那么选择总分公司形式更为节税。(2)土地取得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取得主要有以下方式:“招拍挂”、划拨、资产收购、合作开发、股权收购等。采取不同的拿地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税收成本,甚至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分别以资产收购方式和股权收购方式获取开发土地进行剖析,说明拿地环节纳税策划的重要性。在房地产交易中,直接收购资产对买卖双方而言均需缴纳高额税费(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契税等)。这最终导致买方支付高额交易对价,卖方所得利润大大缩水,甚至交易失败。因此,房地产企业传统的纳税策划方式是以资产转让变股权转让方式,间接持有标的资产。但是对于买方而言,高额的股权溢价无法进入项目后续开发成本,最终导致项目后续开发销售环节承担高额税金,因此在房地产交易的纳税策划中,不能简单地说股权收购就是降低税负的最优方案,而是要寻找整体交易的税负平衡点。(3)项目开发建设、销售阶段。在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阶段,企业可以利用临界点法(普通住宅临界点免征法、销售定价临界点法)、合理增加扣除项目金额、费用转移法等方法节税。以下以普通住宅临界点免征法举例:如增值率未超过20%的住宅免征土地增值税,如某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后的含税销售收入为X,土地成本为Y,开发成本为Z,那么其开发费用为0.1Y+0.1Z,加计扣除部分为0.2Y+0.2Z。若增值税税率为10%,那么不含税的收入为(X-Y)/(1+10%)*10%,允许扣除的税金附加为(X-Y)/(1+10%)*10%-Z/(1+10%)*10%*0.1*0.02=0.0018*(X-Y-Z)。依据此规律,可计算出销售收入、土地成本与开发成本间关系函数为X=1.62Y+1.73Z,即当X<1.62Y+1.73Z且增值率小于20%时,房地产企业可以免交土地增值税。增加扣除项目金额,通常的做法就是精装修,合理利用扣除项目的放大效应(1+10%+20%)=1.3倍。费用转移法,一方面开发企业可以代收费用,若代收费用在房价之外另行收取,则根据增值率计算公式,这对增值率不起任何节税作用。但若代收费用计算在房价内,则扣除项目增加,增值率减小,达到节税目的。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增加开发间接费用,放大开发成本口径,运用1.3倍的放大效应达到节税目的。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策划的优化策略

(一)选择适合自身的策划方法。策划方法没有最优的,只有最适合自身企业的,致使企业的税负成本达到最小目标。若企业采取税负转嫁法,房地产企业可以增加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至消费者。但该方法适用于具有价格弹性的区域和时期。若采取递延纳税法,将纳税时间向后延迟,通过资金的时间价值缓减企业的现金流问题,这对房地产企业这样周期长、投资大的企业类型非常有效,如推迟销售收入确认时间,在竣工备案的时间进行策划,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竣工结算需要按照实际毛利率进行税负缴纳,因此将该时间安排在年初而非年末最为合算。若采取税收优惠法,企业可以将装修、建筑、购地分设为不同的小微企业,通过企业母子或者总分形式进行节税。(二)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筹资方式对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尤其重要,确定适宜的筹资方式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流问题。假设某企业项目开发缺乏5000万元。若其采取债务筹资1500万元,股权融资3500万元,债务资本成本均为5.3%,那么负债率为30%,利息抵税26.5%,税后总利息成本为430.5万元;若其采取债务筹资2500万元,股权融资2500万元,那么负债率为50%,利息抵税40.5%,税后总利息成本为395.5万元;若其采取债务筹资3500万元,股权融资1500万元,那么负债率为70%,利息抵税54.5%,税后总利息成本为325.5万元。由此可见,债务融资比例越大,利息支出抵税越多,但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为此,在企业信誉和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选择债务融资比例较高的融资方式;若企业经营结果一般,且很可能难以清算债务,那么选择股权融资比例较高的融资方式。(三)恰当选择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房地产行业基本没有直接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特定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纳税策划成为策略优化重要手段。如“西开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政策规定的可享受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四)构建网络化税收风险监管机制。当下企业处于网络化环境中,纳税策划与互联网监管密切相关。一是积极拓展计算机在纳税策划中的应用层次,搭建纳税策划数据平台,实现税务系统与各业务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传输与对接,尤其在房地产企业集团中,利用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完成税务与业务间的数据交换;加快税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分类税务数据监管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分析的数据化模式确定纳税策划的重点,精准纳税策划范围。二是运用企业中的财务共享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指导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及时处置纳税策划中的风险,形成阶段性的风险监管机制。三是构建风险联动监管机制,纳税策划风险的监测不是税务或者财务部门的单一部门职责,而是业务、财务等多部门间的协同职责,尤其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联动监管,建立税务或财务与业务部门间的相互反馈机制,建立检查联动机制,各部门共同参与纳税策划风险检查,将这种协同、联动监管落实到纳税策划的各个阶段。

参考文献

[1]瞿继光.新税法下企业纳税筹划.第5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2]杨晓霞.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税收筹划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8(2).

纳税监管范文篇8

关键词:微商;个人所得;税收征管;制度构建

微商是企业或个人基于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或微店平台,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也是一种基于微信生态的社会化分销模式,具有市场准入门槛低、交易模式灵活隐蔽等特征。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九条对电子商务经营者的范围进行了准确界定,第十条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义务,第十一条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税务监管奠定了基础,但我国现有的电子商务税收立法仍不健全,有关微商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一、微商个人所得税收征管的必要性

(一)实现税收公平原则的要求。税收公平原则是指国家的税制设计要使各个纳税人间的税收负担相对均衡,并使每一纳税人的税务负担与其能力相适应。从横向公平角度来说,要求相同情况的纳税人承担相同的税负。微商个人经营者基于互联网工具进行交易活动,交易过程具有虚拟性、灵活性等特征。虽然微商个人经营者在交易过程中缺乏工商行政部门及第三方平台的监管,但其在本质上依然是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应税行为,与传统的线下实体交易并无本质区别。若脱离于我国现行税收法律监管的范围,将有违税收公平原则。从纵向公平的角度来说,要求纳税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其能力相适应。与传统交易相比,微商经营者面对的客户来源更加广泛,销售成本更为低廉,盈利能力更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此情况下,市场占有率较高、盈利能力更强的微商个人经营者游离于税务监管外,没有承担相应的税务负担,而市场占有率较低、盈利能力较弱的线下个体工商户依法向税务机关纳税,也有违税收公平原则。因此,为实现微商与其它行业间的税负公平,对微商个人经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十分必要。(二)维护市场秩序的要求。现阶段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和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微商个人经营者所得并未纳入税收监管范围。许多企业为逃避税负,利用微商这一平台进行商品交易,在造成我国税收流失的同时,也增加了传统企业的压力。此外,由于微商个人经营者缺乏相应的税务监管,部分微商个人经营者为追求更大的利润,以刷单或者好评返现的方式提高店铺商誉,给其他经营者造成竞争压力,不利于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三)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的要求。税收是国家重要的公共财政收入,国家通过“有形之手”对税收收入进行有效且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弥补市场本身的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微商个人经营者以其市场准入门槛低、交易规模大、成本低等特性,飞速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税务机关对微商个人所得税的监管长期处于缺位状态,不利于稳定国家财政收入。为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对微商个人经营者合理征收所得税,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补充国家公共财政收入。

二、微商个人所得税收征管困境

2019年《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微商应当属于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但由于微商的发展具有超前性,我国现阶段缺乏配套的电子商务法实施细则和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税务机关在征收微商个人所得税时将面临着诸多困境。(一)税制要素难以确定。1.征税税目难以确定。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以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具体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税目,即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经营所得、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等。微商商品种类繁多,既包括服装、水果、化妆品等有形商品,又包括劳务、电子数据等无形商品。微商交易对象不同将适用不同的税目以及税率进行征税。在实践中,微商个人经营者多数以朋友圈晒图或文字方式对其提供的商品进行宣传,无固定的商品链接。在交易过程中,微商具体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均可由交易双方协商决定,交易双方的协商过程与销售记录大多仅在微信聊天记录中呈现,内容较为分散、隐蔽且易篡改,无具体的交易凭证。因此,在微商个人经营者未进行纳税申报且无会计账簿的情况下,税务机关由于自身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往往无法真实、具体、全面地掌握微商个人经营者交易信息,难以辨别微商个人经营者的应税行为,无法确定其具体的个人所得税征税税目,难以对微商个人经营者所得进行准确的税收征管。2.征税依据难以确定。在传统交易模式中,税务机关通常通过合同、票据等方式验证交易活动的真实性,并以此为依据对纳税主体进行征税,但这一征税模式难以适用于征纳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微商税收征管。在实践中,微商可分为两种模式,以微店为媒介和以微信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对于以微店为媒介进行交易的微商而言,税务机关可通过与第三方平台、银行、快递公司等机构合作对其交易活动以及资金往来进行有效监管。但对于以微信为媒介进行交易的微商,税务机关难以对其交易活动和资金往来进行有效监管。由于微信具有社交网络的特殊性,微商个人经营者通常以微信为媒介,通过微信朋友圈或公众号的形式向消费者发出要约邀请;在交易双方达成交易时,消费者通常以微信红包、微信转账、支付宝转账以及现金支付等方式完成货款支付,而微商个人经营者则在收款后完成线下发货。在这一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无需通过正规交易平台,仅通过微信聊天或朋友圈留言,即可进行商品交易活动。针对以转账或发红包方式完成货款支付的,由于微商个人经营者通常将其日常生活行为与商品交易行为相混淆,在交易双方之间没有具体的交易凭证以及微商经营者无法提供会计账簿的情况下,税务机关难以认定其聊天记录或朋友圈留言的性质,也就无法对微商个人经营者的所得来源进行有效监管。针对以现金方式完成货款支付的,税务机关在无账可查的情况下,更加难以确定征税依据。3.税率难以确定。目前我国虽然在《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文件中明确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实践中仍缺少具体的操作规范,税务机关对微商个人经营者征收所得税仍处于缺位状态。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征税税目往往对应不同的征税税率。在微商交易中,个人经营者应税行为对应税目不同,适用不同的征收税率。税务机关在难以确定微商个人经营者所得征税税目的情况下,也难以确定其征税税率。与传统实体交易相比,微商与其在实质上均是商品交易活动,理论上适用相同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但由于微商奉行“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与实体店相比,价格较低,利润空间较小,若对其适用同等的税率,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微商经营成本的增加,进而压缩微商个人经营者的利润空间,削弱其竞争优势,抑制微商产业的发展,这与我国鼓励、引导与规制微商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原则不相符。与此同时,在没有任何关于电商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微商个人经营者税负的增加,也将导致部分经营者不堪重负,选择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进而逃避缴纳税款,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加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成本与难度。因此,如何确定微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及税收优惠政策,是实现我国税收公平原则,完善电商税收征管法律体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二)税收管辖权难以确定。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经营者通常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其应税收入来源地相对固定,税务机关通常根据经营者的税务登记地或交易活动发生地确认税收管辖权。由于微商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活动,微商个人经营者的营业场所已由传统的线下固定场所转向线上虚拟场所,在网络终端地址易篡改且我国电子商务经营者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税务机关难以准确确定微商个人经营者的营业场所。此外,由于微商交易商品与潜在客户均来自于全国各地,商品发货地与收货地往往具有跨区域性与不固定性,使得微商个人经营者的应税行为和应税收入分散于全国各地。依据我国现行税收管辖权规定以营业场所所在地、劳务提供地或收入来源地确定管辖权,都将无法做到对微商税收管辖权的合理划分。税务机关难以认定微商个人经营者应税行为发生于何处,无法进一步确定何处税务机关享有税收管辖权,造成我国微商个人所得税征管困难,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三)税收监管难度大。1.税务登记监管难度大。《电子商务法》第十条详细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进行市场主体登记的情形。除特殊情形外,电子商务个人经营者应当办理市场主体登记,而无需进行市场主体登记的,也应当依据《个人所得税法》及《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但借助于微信朋友圈或公众号进行商品交易的微商个人经营者,面临着无法提供第三方平台提供的“网络经营场所使用证明”而无法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且由于我国《电子商务法》中没有明确市场主体登记例外情形中有关“零星”“小额”的认定标准,使得部分本应进行市场主体登记的微商个人经营者为逃避税负而不登记。在不主动进行税务申报和缺乏具体操作细则的情况下,税务机关税务登记难度进一步加大。2.税源监控难度大。与传统的借助于网络交易平台从事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相比,微商交易具有特殊性。一般情况下,税务机关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网络大数据分析对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的税源进行监控,但这一手段却不完全适用于微商交易。首先,在微商交易模式中,往往只需在手机上进行微信用户注册,即可进行商品交易,无需在网络交易平台进行登记注册,这与传统电商经营者必须在网络交易平台进行注册登记有较大区别。其次,基于微信的社交属性,税务机关无法像监控淘宝平台交易活动一样,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数据监控对纳税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准确分析,无法全面准确了解纳税人的营业状况。最后,由于微商交易具有灵活性、隐蔽性等特征,使得部分借助于微信平台进行商品交易的个人经营者,往往不向税务机关提供真实有效的交易凭证,在双方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税源监控难度大。3.税务稽查难度大。在传统税务稽查中,税务机关主要依据纳税人的交易凭证、发票以及会计账簿等纸质材料对纳税人交易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实与检查。但无论何种材料,微商个人经营者几乎均没有使用。在我国,经营者开具发票的前提之一是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在未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并不影响商品交易活动的情况下,微商经营者通常选择不办理工商税务登记,从而无法开具电子发票或纸质发票,税务机关也无法对利用传统的票据核查手段对微商个人经营者应税所得额进行稽查。此外,微商交易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大部分经营者在交易过程中仅以微信聊天记录等形式保留交易信息,并未设置具体的会计账簿,也未曾向消费者出具任何交易凭证,在缺乏纸质凭证和纳税人未进行纳税申报的情况下,税务机关难以主动对纳税人的经营状况进行税务稽查。

三、微商个人所得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构建

(一)明确微商个人所得税收法律要素。1.明确征税税目,以“经营所得”计征微商个人经营者所得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以列举的方式对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微商经营者个人所得税税目的确定可以参考以网络交易平台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做法。例如,随着电子商务法的正式实施,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淘宝小镇”正式向利用其平台进行商品交易或服务的电子商务个人经营者颁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对以淘宝平台媒介的电子商务个人经营者的个体工商户身份予以确认,其应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的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款。因此,对于微商个人经营者可以类比淘宝网店个体工商户,将其营业收入以“经营所得”为税目缴纳个人所得税。2.明确个人所得税税率,实施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对微商个人经营者征收所得税在横向考虑其与实体个人经营者之间的税负公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微商行业的发展。在税率设计上,微商与实体经营者应适用相同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如以“经营所得”计征个税,适用“经营所得”相关超额累进制税率。现阶段,由于微商发展时间较短、经营规模较小以及税务监管制度的缺失,为鼓励、引导和规范微商行业的发展,各地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微商行业发展状况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相较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微商发展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在微商发展较缓慢的地区,可制定优惠力度较大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微商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对主动申报纳税的微商个人经营者,可以按一定比例征收所得税或减免征收部分税款,对未按时申报纳税的微商个人经营者将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二)明确微商税收管辖权。目前我国税务机关税收管辖权以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为辅。部分学者提出微商从事交易活动时,网络服务器所在地税务机关享有税收管辖权,但这将导致实际纳税人所在地与纳税地点不相符,造成各地区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大,不利于各地区均衡发展。也有学者提出消费者收货或支付货款所在地税务机关享有税收管辖权,但由于消费者可变动性加大,无法确定经营者每月所得来源及金额,这将加重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不具有可行性。虽然微商个人经营者难以借助第三方平台确定其网络经营场所,但可以通过确定微商个人经营者的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进而确定其税务管辖机关。当微商个人经营者户籍所在地与经常住所地一致时,以户籍所在地税务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反之,以经常居住地税务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这样既节约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又便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税务监管智能化。对微商个人经营者有效课征所得税的前提是税务机关能有效进行税务稽查和税源监控,做到这一点要求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税务监管法律机制,需要税务机关与微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微信作为微商交易的平台,经过实名注册掌握了所有微信用户的身份信息,用户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的发红包、转账等资金往来活动也受到微信平台的监控。因此,税务机关要想掌握微商用户的具体信息就必须与微信平台进行合作,对用户的收发红包以及转账次数进行监控,对资金往来频繁且数额较大的用户进行重点追踪。同时,微信平台通过设置朋友圈检索程序,对用户朋友圈内容进行关键字检索和大数据分析,从中筛选出疑似微商用户。微信平台结合用户资金往来情况和朋友圈内容甄别出微商用户,并与税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建立微商数据库。对数据库中未进行税务登记的微商用户,税务机关可委托微信平台发税务登记通知催告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税务登记;若用户两次催告后仍未按时登记,税务机关可对该用户进行惩处,即授权微信平台注销该账户。针对微信平台无法出具网络经营场所使用证明以致微商经营者无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情况,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可在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登记的相关实施细则中予以说明,如微信平台可出具具有替代性质的微商用户说明等,以保障微商经营者顺利办理市场主体登记,进而办理税务登记;对于不具备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条件或未在数据库里的微商个人经营者,税务机关可定期在微信上推送相关税务宣传教育的文章或视频,以提高微商个人经营者的纳税意识。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可制定相关奖惩措施鼓励微商个人经营者自觉申报纳税,如将微商个人经营者申报纳税情况纳入信用等级评价,对主动申报纳税的,可给予较高的信用积分,反之扣除一定的信用积分。

参考文献

[1]侯姝婧.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8).

[2]刘剑文,胡翔.《个人所得税法》修改的变迁评介与当代进路[J].法学,2018(9).

[3]刘趁.C2C微商税收征管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

[4]施正文.分配正义与个人所得税法改革[J].中国法学,2011(5).

[5]吴志明,吕良.税收征管角度下《电子商务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9(7).

[6]闫虹雨.我国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纳税监管范文篇9

财政税收,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获取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税收对于促进国家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财政税收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经济领域的行业垄断现象、公共设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等。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就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利用税收政策来保障公共设施的建立,通过税收来改变垄断性质的企业与经济领域,使得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效应。其次财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减小社会收入差距。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分配制度拉大了收入差距,通过财政税收可以适当缩短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调节的情况下,国民个人收入不同,而且差距较大,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税收基点,征收个人所得税,缩短社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除此之外,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使得经济领域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譬如通过资源与价格优势获得更好利润,市场机制失调,为此政府需要通过税收进行合理调节,以创造平等竞争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最后,财政税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在税收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运行状况以及资金来源的合法性,配合其它司法部门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压制,保障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的环境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财政税收现状分析

(一)财政税收监管制度

根据对我省各个县的税收情况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财政税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众多问题。譬如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执行以及越权减免税;除此之外企业为了逃避纳税谎报应纳税数额,骗取国家优惠政策,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于国家在地方财政税收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为此需要出台相应的地方监管制度,规范地方财政税收。

(二)公民纳税意识不强

现如今,我国居民还存在纳税意识不强的现状,偷税、漏税、拒绝纳税等行为时有发生,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市场纳税主体不断向重复征税少、税负轻的行业转变,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财政税收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弱化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力,制约经济的发展。

(三)税务管理工作不到位

由于地方税务部门工作结构不合理,征税工作者工作量大,对于企业一年内的经营状况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受限,工作量大,这些情况的存在不断增加了纳税人偷税漏税的心理,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除此之外一些税务局税务稽查职责履行不够,有的甚至未开展税务稽查工作;一些地方税务局发票申请表填写要素不全的问题。

三、财政税收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国家加强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了现阶段出现的收入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现象。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性,并对目前地方出现的财政税收问题进行解决。

(一)加强税收监管制度

财政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建设,保障国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各方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面对现如今出现的偷税漏税等现象,政府需要不断加强监管制度,对日常税收情况进行审计,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国家财产不受到损害、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增强公民纳税意识

现如今,我国公民纳税意识较差,并未充分认识到财政税收的重要性,以至于出现了众多偷税漏税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纳税行为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科技设备,通过电视、网络、报纸专刊等平台宣传财政税收的重要意义以及公民作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

(三)提高税收工作的质量

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我国政府在税收方面逐渐实现税收网上交易、税务网络监督等现象,地方政府在开展税收工作时,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并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制定新的纳税监管制度,确保公民准时纳税,避免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维护国家资源。除此之外,税务监管采取下户巡查和日常辅导的形式,及时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掌握重点税源变动信息,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

四、结束语

纳税监管范文篇10

关键词: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税制要素

1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21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成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得益于计算机、手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通过互联网完成线上与线下物流配送货物的模式。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买卖双方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进行商品交易的行为,它依托计算机与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电商是促成交易实现的一种新型交易方式,从本质上讲,电商与传统商贸几乎没有差别。由于参与主体的不同,电子商务又分为B2B、B2G、B2C和C2C四种形式。前两种形式工商登记较为健全,尤其是B2B模式下,企业之间交易金额巨大,存在进项抵扣的需求,所以采购方会要求销售方开发票,双方根据发票入账,正常缴税,征税较为规范。B2C和C2C是我国电子商务两种重要的运营模式,京东和淘宝分别采用的是这两种模式。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B2C电商纳税相对来说较为规范,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C2C,所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C2C模式下税收征管问题。以淘宝网为例,作为中国目前为止最大的C2C电商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8年3月,淘宝店铺仅个人卖家就高达967.98万,2017年“双十一”期间,仅“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就高达2539.7亿元。可想而知,与960多万家店铺相匹配的年交易额也相当可观,如此巨大的交易额对国家税收收入的贡献却不容乐观,税收流失问题严重。实际上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都是一种交易行为,只有方式的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我国税法明确规定只要有应税行为就要纳税,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没有本质区别,也应和传统贸易一样正常纳税。从公平角度来讲,如果不对C2C模式下的经营者强制征税,那么对其他依法纳税的电商经营主体来说很不公平。从行业监管角度来说,C2C缺乏规范的行业监管,很容易导致C2C电子商务产品和服务质量频繁出现问题,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因此,从长远来看,需要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税收征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培养规范、稳健、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保证国家税收收入。

2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面临的

2.1法律制度不健全。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商务扩张速度极快,但相关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却严重滞后,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和电商征税契合,虽然按税法规定,从事C2C电商的单位和个人均需纳税,但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强制要求电商经营主体进行税务登记,这就导致税务机关在具体征税时困难重重。而且,我国目前的税收法律法规对电商环节中的税制要素定义不够准确,现有的有关条例等级较低,达不到法律的层级,再加上地方政府不够重视,所以施行效果一般。2.2税制要素难以确定。税制要素是税收征管的依据,具体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纳税地点等。在C2C模式下,电商卖家一般不主动进行税务登记,不登记就可以不交税,所以绝大部分个人卖家的信息,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纳税主体不能确定,征税难度较大。征税对象也不易确定,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化产品,税法没有明确界定该产品属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还是属于提供服务,这些交易信息非但不易获取,真实性也难以判定。另外税收还会涉及纳税地点的问题,是在交易发生地还是机构所在地没有明确的界定,由于电子商务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全国范围内都可进行,卖家、结算方以及物流所在地可能都不一样,纳税地点难以确定。2.3税收征管流程存在缺陷。税收征管流程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和税务检查。我国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自然人税务登记制度,C2C电商个人卖家往往没有实体店,更不需要工商登记,这就使得税务机关很难获取准确真实的涉税信息。由于是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交易,缺乏纸质凭证。传统的纳税申报包括自主申报、代扣代缴或核定征收三种形式,由于C2C税务登记制度不健全,又缺乏真实有效的交易凭证,如果纳税人自主申报,其提供的涉税信息真实性难以确定,而如果是税务机关核定征收,搜集资料并核实涉税信息,成本较高。税务检查同样存在取证难的问题,没有全面准确的税务凭证做基础,税务检查无法实现,再加上我国C2C电商经营主体庞大,而基层的税务人员、财力、物力都较为匮乏,使税务检查效果无法得到保证。2.4税收人员电商业务水平较低。C2C电子商务具有电子信息化的特点,这种特殊的交易方式使得纳税人易于隐藏和篡改交易信息,这些涉税数据是税务机关征税时最有效的征管资源,由于税务人员主要精通传统税收业务,对新兴的电子商务业务知之甚少,税务机关人员和纳税人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纳税人更加了解自身的信息,这给电子商务征税也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3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对策及建议

3.1完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现存法律基本没有针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约束,税务机关应与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对电子商务征税出现的问题及时在法律法规中进行补充、修订、完善。比如税法中规定出现应税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征税,电子商务中卖家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应纳税,那么对税法中纳税人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除此之外,税收管辖权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将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合理确定纳税地点。另外,目前纳税申报制度也不够完善,国家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征管法相关条款,以适应对电子商务征税的需要。此外,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并不强制电商卖家进行税务登记,没有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征税难度较大,税务机关和工商机关应联合起来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电商经营主体必须取得税务登记证号才能进行交易,电商平台和网站必须要求卖家提供税务登记证号,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验证,这样才能保证征税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3.2明确税制要素。税法规定出现应税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义务人,电商中卖家也属于这一范围,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强制经营主体进行税务登记,从源头上掌握涉税信息。数字化、信息化产品这些新兴的产品形式也需要在相关法律条款中加以补充和完善,明确其属于哪一种类型。另外关于纳税地点,由于买方、卖方以及物流都不在同一地点,在哪纳税存在争议。电子商务对实体店没有要求,有软件和服务器即可,网络和软件是无形的,但服务器是有形的,网络的运行需要依托服务器,可以根据服务器所在地来判定纳税地点。3.3完善征管体系,优化征管路径。电子商务征税需要完善的税务登记制度做保障,要尽快完善税收征管模式,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从源头上进行管理。电子商务本身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所以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信息不对称,可以引入委托机制,以税务局为委托方,授予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税收扣缴权,与此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发挥其监管作用,协调各方关系,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3.4加强税收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税收征管也必须适应电商发展的需求,在完善税收征管体系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税务机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组织税收人员学习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电商运营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税收征管方式。税务机关还可以成立研究小组,安排既懂征管又懂信息化的人为小组组长,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同时,税务部门也可以通过与电商知名企业、支付平台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推动税收信息系统与外部银行、交易平台以及支付系统的衔接,加强自身信息化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税收系统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征税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法律制度不健全、税制要素难以确定、税收征管流程存在缺陷、税收人员电商业务水平较低等问题给国家税收造成巨大的损失。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问题是国际性的问题,因此也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沟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重视对精通电子商务税收知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导致电商税收不断出现新的问题,电商税收体系的建立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能确保我国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税收新体系。

参考文献

[1]盛玉升.跨境电子商务海关征税监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吴雨桐.对于“电子商务”征税问题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7).

[3]刘小龙.电子商务税收实务和理论研究动态[J].纳税,2018(06).

[4]程鹏.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1).

[5]韩沁卉.对电子商务征税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3).

[6]魏楚月.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