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30

模具实训总结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情景教学;模具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任务驱动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模具是现代制造行业的基础,模具专业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专业之一。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塑料模具实训课程大多采用教师示范教学为主,学生模仿学习为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调、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我们通过引入任务情景教学方法,把模具实训课程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了若干任务,以任务激发学习、探索兴趣,让学生在设定情景中实训,以提高模具实训教学效果。

1.任务情景教学模式的建立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环境、教学情景、教学场景等设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人、事、物融为一体,理实融为一体(如图1所示)。

2.情景教学任务的设计

任务情景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要包括任务选择、情景创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通过任务分解、情景创设及应用任务情景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以手机外壳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为例,将模具实训课程分成模具接单、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四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若干任务,其流程如图2所示。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任务的新颖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模具项目的选择要具有一定吸引力。教学项目的开展要吸引学生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下达任务时要求结合现代工业与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且知识、技能难度要适中。(2)任务的难易程度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需要设置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任务,让每个同学都有收获,增加成就感、满足感,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因此,教学任务要具有一定梯度,以便学生逐步提高,增加实训效果。(3)任务的合理性实训项目的安排要合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由于模具生产过程涉及到模具接单、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等岗位,因此必须分为四个模块。各个模块下面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子任务按工作流程和工艺方法进行划分,比如:模具装配与调试项目要分为模具装配和模具调试两个子任务,为学生将来从事模具装配与调试打下基础。

3.情景创设

情景由景和情组成,以景为基础,激发情感或兴趣,促进工作完成。情景在各类活动中广泛应用,比如情景对话、情景面试、职场情景等。对于工作过程情景,应理解为职场情景。职业情景就是将学生角色与工厂存在岗位一一对应,形成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了解工作过程,掌握相关职业技能。职业情景有环境情景、工作情景。(1)环境情景创设环境情景使学生在生产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学生实训接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实训效果,如:设立工厂名言警句,时刻提示他们严于律己,精益求精;设立7S看板,记录有关工程安排进度和完成情况,以及工作过程中不良行为及其改进措施,使工厂情景化更加逼真,使学生实训更加有计划,及时改进不良操作,完善操作方法等等,这些可以形成一定工厂实训环境,学生在模拟工厂环境中进行模具实训。(2)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问题情景创设主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精神,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利用现有认知、经验,在问题情景中,“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达到知识重建。如:模具调试实训课程,需要在模具装配车间,有一台多媒体、注塑机和相关注射模具。调试实训过程要求实训教师创设一个模拟招聘环境,给学生一个技能比赛平台。因此在模具调试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工厂招聘一名注射工调试人员,要求应聘人员现场操作注塑机并进行工艺参数调试,注射出合格产品。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资料查询,查询有关该材料注射参数,及其各个参数对注射产品的影响。实训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比赛形式,进行模具调试,评出最佳参赛者,并颁发聘任证书。(3)角色情景创设模具调试子任务,除了教学情景设置,还要进行一步创设角色情景,在模具实训过程中进行角色代入,使学生处于社会某个特定位置,通过人际交往和互动,以适应社会环境、遵循社会规范的有效方式。比如:模具调试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模具的安装和调试,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注射机操作,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师生进行角色定位:教师担任技术顾问、其他学生有的担任技术部经理,有的担任技术员,有的担任塑料注射操作工,在实训教学中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团队协作,共同合作完成注射工艺制定,操作注射机进行塑料产品试制,并记录下调试参数。这种角色情景设定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岗位技术要点,更加精准学习岗位技能,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人员无缝对接,实现校企技能合一。(4)企业评价情景创设企业评价情景设置,可以学生对实训结果认可度进一步提高,激发学生实训原动力。企业以质量、时间为优先评价,因此每件产品必须做到既节约时间又要完美。比如:模具调试,先对该模具调试项目进行市场价格估算,核定企业币,并制定出评价标准。教师对学生考核主要依据企业币多少确定实训考核等级,并以奖励基金形式对团队进行总体考核。团队对各个工序进行企业评价标准要合格或者不合格两种,因此要求团队每个成员精诚合作,每个岗位每道工序精益求精。每个学生都为自己企业币奋斗,争取换取更好奖品。教师及时评价,指导学生实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表扬实训操作优秀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对产品质量欠佳作品,要及时总结、反馈,寻找问题所在,提出合理解决方法。

4.实施效果及评价

本项目采用同课异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对比,通过考试、实践比赛与问卷调查分析了500个学生样本,从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这三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教师采用任务情景教学进行模具调试实训,学生反应积极,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大幅提高。

5.结论

通过任务情景教学模式在中职模具实训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该教学方法为社会企业培养合格的模具生产技能人才建立了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1

[2]徐宾.有效问题情景的基本特征与创设策略[J].理化天地.2007(5):37-39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校中厂;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校企合作

2013年7月安徽省教育厅了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全省有32所高职院校布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校生也位居前20位[1]。由于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班级授课制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快速培养毕业生,缓解人才市场技术工人的短缺,但是这种模式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能真正培养技能型人才。2015年1月安徽省教育厅了《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任务,明确了以服务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以传承技术技能、提高师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教产融合和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双师型”师资和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及专业带头人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2]。2014年12月教育部也出台了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施意见。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实施学徒制研究的成功经验上,以当前政策环境、实训条件为背景,分析技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深究现代学徒制的内涵,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中厂”,解决该专业的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实施,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企业真实需求存在偏差学校的实训教学同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技能?学校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以至于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存在错位情况。(2)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无感性认识高职学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方面进行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技能型知识,同时有些技能型知识需要实践操作、情景认识、不可言传性的感性认知等获得。上述企业要求的核心技能型知识往往需要依靠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师傅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授,二是徒弟stepandstep式的模仿以切身经历获得经验的感官认识[3]。尽管近几年大多数高校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但限于实训条件、师资、教学组织方式等因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官认识不足,难以获得相应的技能知识。(3)校内实训设备利用率低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沿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一般前3-4学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后2-3学期进行技能型学习,这样的结果是实训室某一阶段负荷很大,而某些学期及寒暑假非常闲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4)企业资源利用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专业建设委员会,也将能工巧匠聘入学校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师,但是鉴于企业和学校追求的目的不同,实际效果不理想:比如企业师傅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由于教学素养等因素造成与学生无法沟通,影响教学质量。(5)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实训课程的评价应该全方位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技能水平,而现行的评价指标单一,要么“纸上谈兵”,要么只看结果不重养成,要么主观臆断忽视主体[4],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铜陵市有大小模具企业40多家,其中三佳模具为上证上市企业,另外在开发区专门兴建了“模具创业园”;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服务地方产业、企业的定位,通过走访企业,确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熟悉模具加工工艺;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冲压模、塑料模及其产品的初步设计能力,具有一定模具装配、维修技能;具有一定模具装配、维修技能;具有创新精神,适应模具行业生产和管理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基于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思路,与校中厂进行深度合作,共同遴选本专业的校内、厂内双导师,共同分析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原先的课程体系进行再重构,新的课程组成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一。上述表格中的公共基础课有理论课教师授课,集中在第一、第二学期完成,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地点设置在校内实训基地,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专业核心课程由校内双师型教师和工厂师傅共同授课,其中理论部分由本校教师讲授,操作部分由师傅带徒弟式传授,最终考核由工厂质检部对产品进行检测,通过评价机制对成绩进行评价。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

(基于现代学徒制体制的校中厂模式)(1)确定核心课程的实施方案在对本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专业委员会及校企恳谈会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见表一所示。核心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打破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已建成的“校中厂”———铜陵市格瑞特挤出模有限公司为依托,以该公司的主要产品PVC,PE,PET,PP等塑料异型材模具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为项目,校企融合共同授课,实行双导师制,进行现代学徒制体系的研究探索,具体的流程环节见图一。(2)核心课程实施案例塑料栅栏挤出模是“校中厂”—格瑞特挤出模有限公司的一个主打产品,此产品牵涉到模具制造技术、注塑模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CAD/CAM、数控编程、机械制图等方面的的理论知识,选择注塑模的制造与安装调试这个任务需要的知识,进行理论课讲解,这部分有双师教师讲解。对于上述工作任务的实施,有工厂的加工车间、装配车间两名师傅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传授,然后由学生进行工作任务的体验,最终完成产品。本工作任务有教师1、教师2、教师3、师傅1、师傅2共同评价学生成绩。

4.基于现代学徒制体制的“校中厂”模式效果评价

(1)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共赢格瑞特挤出模有限公司2008年开始在我校建立校中厂,通过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教师下厂实践、订单培养、外协加工、技能鉴定、员工培训等七个方面的合作,有利的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招人难问题,节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学院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利用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解决了教学组织中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现代学徒制(学生与师傅、教师与师傅)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2)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就业底气更足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现,学生具备了双重身份,学生和学徒;该专业大部分学生通过企业轮岗(核心技能)学徒,掌握了更多的技能知识,对以后的工作岗位有了更感官的认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更明显,就业底气更足。(3)价值感归位高职学生高中阶段成绩普遍较差,社会认同感、价值感缺位[4],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学生在学习(学徒)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报酬,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感。(4)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社会融合度都有明显改善,近几学年该专业学生获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六次,三等奖5次,全国三等奖一次。

5.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学习方式的继承和发扬,在发挥传统学习方式优点的基础上渗透了现代元素。传统学徒制侧重于手艺的传承,而基于“校中厂”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既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特色,又添加了职业发展目标、课程评价体系、环境培养等新的创新,因此他是职业学院工科类专业的全新培养模式。

作者:张晓春 单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2013年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R].2013.

[2]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R].2015.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1+X”证书;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取消了大批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原先对学生开展的“模具工”、“模具设计师”等工种的技能考核处于停滞状态。201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1]。“

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毕业证书和一个或几个反映职业技能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出台让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水平评价又有了新的依据。教育部已经批准并公布了四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其中有一些与模具专业对应以及模具专业相关的机械类、数控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课程证书融合,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1+X”证书制度对模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X”证书制度引导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模具技术发展和更新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也要求模具行业技术全面提升,促进了模具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1+X”证书制度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增强未来岗位“迁移”能力。所以“1+X”证书制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为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2“1+X”证书制度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技能水平

“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模具设计类岗位及模具制造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明确要求,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模具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向导”,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职业技能水平有准确认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

1.3“1+X”证书制度促进院校与模具企业紧密结合

全国开设模具专业的院校较多,模具专业建设离不开当地模具产业的发展,模具专业推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模具技术技能人才。为了能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相适应,要求试点学校加快模具专业教学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对接职业岗位,课程主动对接技术进步,达到产教融合更加深入、校企合作更加紧密的目标[3]。

2“1+X”证书制度下模具专业教学的现实障碍

2.1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衔接不紧密

目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熟悉模具生产全流程,培养通识人才。尽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提到了毕业生就业面向模具设计、模具零部件加工、模具装配和调试等工作岗位,但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致使学生到模具企业的岗位只能简单应对,不精通,增加了企业再培训的负担。与模具专业相关的“X”证书有多种,如“拉延模具数字化设计”、“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多轴数控加工”等,这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都是围绕某一职业岗位而展开,而该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分布在几门课程中。目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仍然是以单门课程的内容呈现,缺少对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的综合能力课程。

2.2具备“教、评、鉴”一体化能力的教师缺乏

学生参加“1+X”证书考核的通过率依赖于教师的水平,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仅要达到或高于职业技能等级的水平,而且还要承担技能等级培训、考评、鉴定工作。由于“1+X”证书目前处于试点阶段,教师对提高适应“1+X”证书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也鲜有能自觉深入研究“1+X”证书相关政策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教师。因此,具备“教、评、鉴”一体化能力的教师缺乏,制约了“1+X”证书培训和考核的实效。

2.3校内实训设备达到“1+X”证书考核要求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一般都建立了满足实训教学的硬件环境,但是“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现的是企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4],模具专业的每项“1+X”证书均要求有对应的设备或软件作为学生培训和考核平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开展“1+X”证书培训、考核的设备条件,即使有的项目可以用现有设备替代使用,但是由于设备长期使用和老化问题,有的设备早已达不到精度要求。而新设备和软件的采购即使经费满足,仍然面临项目立项、场地规划、财政部门审批等工作流程,有的高职院校不得不暂缓或推迟“1+X”证书试点工作。

2.4“1+X”证书配套培训教材滞后

在教育部已批准的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中,仍然有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没有正规的配套培训教材。一方面因为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组织主要是企业,对编写教材不精通,需要联络高校承担编写任务,工作流程较长;另一方面即使教材编写完成,但出版周期较长。在“1+X”证书培训工作中,教材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有的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师也尝试总结实操经验和技能大赛样题编写了校本实训教材,但是这类教材对“1+X”证书针对性不强,缺乏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同时由于缺乏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与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契合度也不高。

3“1+X”证书制度下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3.1对标“1+X”证书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层面,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和分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针对本校的“1+X”试点专业开展人才培养的研究论证工作,为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调;在专业层面,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参加实践,了解“1+X”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二级学院层面,组建模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中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应占有一定比例,与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模具专业,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选定2~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模具专业学生的考证方向。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这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职业岗位作为学生主要就业方向,并在每门课程中细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强课程整合,建设符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的综合能力课程,以实现课证融通目标。例如模具专业所对应的“拉延模具数字化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学生能运用数字化设计与分析软件完成冲压零件的CAE分析、冲模的数字化设计等工作[5]。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企业中模具设计岗位使用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工具的要求相符。模具专业必须建立《冲压模具设计》综合课程,将冲模设计基础知识与UG建模、计算机辅助分析(CAE)融合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具备CAD/CAE一体化的冲模设计能力。

3.2以“1+X”证书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模具专业相关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作为人才储备,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1+X”证书的教学要求。(1)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持续培训工作,将教师定期派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常态化工作,促进教师通过接触企业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能力范围。(2)通过专家讲座、报告会的形式,提高教师团队对“1+X”证书制度背景、意义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涵,主动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3)将“1+X”证书考评员资格作为“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之一,以此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1+X”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3.3校企协同育人创新“现代学徒制”教学内容

国内较多高职院校模具专业都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相比较常规的校企合作,由于学生具备“准员工”身份,企业对“现代学徒制”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模具专业在教学方面要积极创新,可以将“1+X”证书纳入“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将学生获取一个或几个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以此促进学生加强实践训练。学生获得某个职业技能证书后,反映了其具备从事特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就业后可以与企业相应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这也是企业所希望的。校企双方紧密配合,共同开展“1+X”证书培训和考核工作,具备条件时可以将课堂转移到生产一线,不仅可以发挥企业先进设备优势,同时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也可以担任培训教师,提高了实训效果。

3.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可以打破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一线脱节的时空障碍,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应积极申请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如果有项目作为保障,不仅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申请一定项目经费作为开展工作的资金保障。教学团队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有关模具设计、模具分析工艺等新技术的教学资源,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拍摄“模具加工”教学视频。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向学生介绍模具行业的最新技术和设备发展状况。实训教材建设也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结合学校实训条件和企业先进设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1+X”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模具专业实训指导手册等,其中应加强案例分析和插图展示。自编教材以活页形式呈现,可以随着企业设备和技术更新而随时增补。

4结束语

“1+X”证书制度的试点,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1+X”证书试点工作在高职院校已经开展并将继续深入,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必须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1+X”证书制度对高职模具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将“1+X”证书作为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对于缩小模具专业毕业生技能水平与企业对应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差距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谢红艳.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43):166-167.

[3]戴勇,张铮,郭琼.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9-32.

[4]陈小娟.“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变革与应对策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32):27-31.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课程设置

模具行业是一个融合多专业、多学科知识并为多种加工领域服务的行业。使用模具生产各类产品,具有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等一系列优点,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艺发展方向之一。随着科技发展,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模具的使用日渐频繁并渗入到各行各业,在汽车、电器、通讯、电子及轻工等领域的应用尤为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模具的设计生产周期缩短、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模具制造的整体水平和科技含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应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相应的技术工作,能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技术,能处理一般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开发、设计、加工和应用等技术问题,并具备知识面较广、动手能力较强、上岗较快、适应性较强等特点。高职专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要突出强调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实验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仿真或真实的环境。

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拓展、跨学科知识掌握。学校在制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应从这四个方面考虑。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首先,要对上届模具专业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生源区域的地域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选择设计。表1为台州某职业学院模具班学生生源地统计表。由表1可知,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温州、台州、宁波和衢州等地。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该学院立足于台州黄岩“中国模具之乡”的地缘优势和模具技术优势,通过分析学生来源,同时考虑该校高职学生以回乡就业为主,在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上进行充分研究。浙江作为我国工业强省,模具工业非常发达,而上述四地市的模具产业又以塑料模具、冲压模具及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压铸模具为主,因此,该校模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主要课程,并根据当年学生就业情况进行适当的增补和调整。

其次,应分析当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常用的软件和设备,针对特定软件和设备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目前,在浙江黄岩、宁波、温州等地,模具设计行业中广泛采用三维制图软件,如UGNX和Pro/E、CAXA制造工程师、Mouldflow、Imageware。因此,该校模具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课程设置上将UGNX和Pro/E作为必修课程,并将CAXA、Mouldflow、Imageware作为选修课程,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分析学生对专业爱好的情况,针对学生对课程类型的学习兴趣进行总结分析,在课程设置中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以简单易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由于该校模具专业学生全部来自我国模具工业发达的浙江省,大部分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之前就对模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表2为台州某职业学院模具班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表。由表2可知,多数学生对本专业兴趣较浓。结合台州黄岩当地的产业特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执行“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使学校的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

又次,应积极组织和培养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市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证书考试,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和学习动力。

最后,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也使学生充分掌握以后所做的工作,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基础较为薄弱,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发生偏离的问题。学校可根据当地区域特色,委派教师在假期或业余时间去相关模具企业进行实地工作,使得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结合。同时,学校可以从企业聘请相关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教授相应的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模具专业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应当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模具专业知识的合理掌握必然要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技术、材料成形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为先导,而这些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又显得枯燥,宜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可以将一些较为枯燥、学生难以理解的课程,如《工程力学》、《数字电路》等删除。

专业知识拓展

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行业的基础,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一定直接从事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可能会从事模具相关工作,如模具的维修或报价。而目前该部分知识没有相关的课程讲授。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拓展的认识。公务员之家

“校企融合”是指通过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成立培训学院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完成学校学历教育及学生培养任务的同时,还要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这种模式是前几种模式的深化,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

该校现已与台州凯华模具、台州大农机械、陶氏模具集团、滨海模具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施校企融合的模具人才培养方式,成立了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实际职业能力培养及专业知识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跨学科知识的掌握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而毕业生就业又不一定完全专业对口,可能有部分学生从事专业外的相关工作。故学校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对近十年该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大概有12%的学生从事非机械类专业的工作,如质量检测与管理、企业管理、经济与贸易等,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校内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为其以后就业或创业打好基础。

同时,学校可通过聘请社会上的专家、大型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毕业生对全体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专业现状,努力学好专业基本技能,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模具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因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对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基于区域特色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模具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相关课程设置时,应立足于区域特色,并分析学生生源状况,充分考虑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合理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程崇恭,夏卿坤,夏尊凤.新世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

[2]唐冬生,罗敏杰.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产学基地;模具

随着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强调理论学习到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建设适应工程实践教学需要的新型校内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愈益为众多的高等工程院校所认识[2]。为此,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该基地的建设以教学改革为根本目的,让师生参与到企业的横向项目中,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将工程实践总结为工程案例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贴近工程,缩短学生从“校门”到“厂门”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基于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办学原则。针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际情况,学院将机械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掌握较强机械基础知识,具有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和模具使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我院制定了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机械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培养计划与教学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了将CAD/CAM技术引入到教学中,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建设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课程教育中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3]。“模具方向实践产学基地”建设之后教师与学生可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完成项目的研发。通过参与模具的开发锻炼师资队伍,通过教师不断接触工程实践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从项目中遴选工程案例服务于教学,将工程案例以知识相关性为基础拆分成若干个部分,形成若干个子案例,应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自主、交互式学习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结组、将教学案例以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自主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后得出结论。不同小组将题目整合后得到课程相应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不同的课程都按照此方法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对于同一工程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则理解更为深刻,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中可以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设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1.3优化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注重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对于理论课程,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实例分析”“任务导向”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岗位技能知识融入到教学的重点内容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设置为开卷。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1]。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从“校门”到“厂门”的时间。因此,这些课程鼓励学生考取政府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考到一定的分数便认为通过该门考试。实践教学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将实践教学与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认可及评定,也是我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职业基本技能,熟悉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并且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将来的就业有极大的竞争力[4]。1.4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交叉、融合,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践课程有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机械CAD软件应用实训、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等。这些实践课程中有些题目是来自工厂的真实题目,在完成实践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具体的工程问题出发,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培养工程分析能力。通过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翻阅相关资料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实践基地的建设

我系通过对现有实验室设备进行了增补和功能完善,成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并与两家制造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2.1模具设计与制造校内平台建设。我系在深入调研模具行业特别是合作企业的基础上,发现了自身在实验室资源上的短板,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了增补,并对功能进行了完善。整合新建和现有实验室资源,将校内资源划分为三部分:模具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制造平台、模具小型资料库。这三部分资源资源共享,分工明确,互为补充,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产学基地。模具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的任务是依托校内“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与工程分析实验室”,根据中小型模具企业在模具设计、工程分析等方面的需求,将企业的真实产品引入实验室,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学生共同完成产品的模具设计、模具参数化建模、工程分析。数字化制造平台包括“CAD/CAM计算中心”“数控制造实训中心”“模具实验室”。该平台建设的任务是解决企业产品的模具设计、零部件加工制造、装配试制的需求。同时,该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模具的拆装和测绘实验,使学生对模具结构更为熟悉;为学生提供了加工制造模具主要零部件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对工件进行参数化模具设计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购买有关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书籍资料,成立模具数字化建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小型资料库。2.2基于机械工程系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课题组通过调研,与两家制造企业确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两家企业的合作涉及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和样件生产过程。通过这些环节,使承担任务的教师和学生能获得较全面和具体的工程锻炼,提高了师生的工程分析、模具设计、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这些环节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和宝贵的工程案例资源。

3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践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参与到企业横向课题中增强科研和工程能力;另一方面进入合作企业见习,完成企业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任务,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同时,教师们紧密围绕基地建设的成果开展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创新,从实践基地汲取营养来提升自身的工程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理论和实践课程均能胜任的“双师型”教师,助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基地还聘请了企业专家作为实践基地的导师,提升团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5]。

4结语

综上所述,“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的建设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科研水平、工程能力及教学水平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的工程分析、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继续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的建设机制及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新成,建军,春锋,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23-226.

[2]费从荣.创新与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95-98.

[3]徐丽娟,张春福,孙晓娟,等.基于CDIO模式的工程图学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4,(3):267-268.

[3]代显华,李荣钢,葛一楠.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10-113.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6

高职高专的机械工程教育是介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工程教育之间的一种职业教育,这种层面上的教育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都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与本科教育相比,其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而理论研究水平相对次之。因此,高职高专的机械工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应用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1.1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在读高职学生的工程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及工程实践两大部分。多年来,工程实践一直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弱项,目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高职工程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如何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教育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高职工程教育的特点,目前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往往是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这主要是反映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上。如,学生学完《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课程,不理解刀具各个角度的含义,也不会磨刀;学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会计算(或设置)刨床的刨削横向进给量;学完《机械制图》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看不懂模具加工图等等。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就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满足生产一线要求。

1.2教学模式问题

现有的高职教育,其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简单套用传统的科学教育,即传授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的教育,认为只要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他们今后就能适应包括工程实践在内的任何工作。事实上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领域,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的是公认统一的标准,运用的是纵向的逻辑思维,追求的是确定的解答;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未知世界。而工程教育是既要理论指导更着重实际应用,既需要演绎分析更要求综合归纳,既需要收敛思维用来求证也要有发散思维用来创新,而且工程问题往往要求在一堆混沌事物中求得相对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为了改造世界去创造。因此,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高职机械工程教育应该找正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1.3教学方法问题

在工程中面对的是大量的数据和各种性能指标。在这种环境中许多性能指标无法用方程来表示,相当部分是经验值,而且问题通常存在多个可行的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在若干个解中选出最佳方案。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先设计一些有正确答案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或者考试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只需套用相应的求解模式与作业(或试题)进行匹配,并找到唯一的“谜底”即可。显然,这与工程实践所要求的广阔知识背景和在多解迷宫中辨别方向、找出最佳路径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为什么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采用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的习题和试题呢?其主要原因是:(1)多解题的工程问题评分困难,多解题的有些答案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2)这种教育方法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提出了更高的、甚至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达到的要求。

2.变革机械工程教育的思考

2.1变革工程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方法

机械工程教育不能走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应该独树一帜。因此,首先要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势和模式的影响,突破“科学教育”和“学科中心”的束缚。其次,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围绕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与评估制度。再次,工程教育要突破现有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应用知识的方法;从唯一解走向多元解,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应用,从重视发现走向崇尚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诸多方案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指导学生比较方案,从中选出最佳答案;并对学生的解答给予充分肯定。

2.2转变办学模式

转变办学模式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前提和保证,是工程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利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查,加强市场预测,要有前瞻性,采用“订单式”培养。企业的“订单”不仅仅是一份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而是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订单培养计划。其次,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推行“双证”制度。在毕业时,学生不仅要获得毕业证书,而且还要取得相关技能鉴定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各行各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及评价的重要依据。产学结合是转变办学模式的很好尝试。产学结合是指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双方优势共享,是培养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益途径。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向职业教育学校提出教育培训要求。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就是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就在企业培训中心、甚至直接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开设企业急需的专业,先后建立了数控技术、模具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家电等实训基地。特聘一批国内著名教授和企业高级管理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交流企业用人信息,提出专业设置乃至有关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为学校提供有关专业实训设备及其就业渠道,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大缩短毕业生就业上岗的过程,为学校节省实训设备的投资。近十年来,信息控制与制造系在产学结合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为高职工科教育取得宝贵的成功经验。产学合作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渠道,节约了教育经费,保证了学以致用。

2.3建立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教学体系

2.3.1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和内容

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是高职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毕业后的上岗适应能力。我校的工程实训体系有四个支柱、二个层次组成;实训内容包含制造实践和技能鉴定两个方面。四个支柱分别为机电一体的技术、专业产品的设计、社会需求的导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四个支柱贯穿于训练体系的二个层次。二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次(一、二年级),实训内容主要是金工及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及专业基本技能基础训练;综合层次(二、三年级),实训内容是设计和制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要参加模具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实作以及数控机床操作训练等等。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思路,把专业实习提前,在第一学期就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基础训练,由易到难,贯穿每个学期,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电工、钳工技能鉴定,AutoCAD、Pro/E、CAXA、高级绘图员等技能考证。学生毕业时基本具备岗位职业资格。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5%以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要求为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规范操作,仔细观察,不断总结、举一反三”,在训练中直接取得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充实和加深理解书本知识。

2.3.2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工程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是既有理论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尽量把课堂移到实验室(或实训中心)上,结合实际授课,使学生一目了然。如:讲授《机械加工基础》、《数控编程及操作》等课程,均可将部分内容放在实验室讲授,边讲边操作、示范,便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现场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很受学生欢迎,效果好。另外,采用“实例”教学法,以生产中的实际例子进行专业教学,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如:要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企业的生产图纸,利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从看图、备料到编程及加工,最后检测产品是否合格。整个过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这种训练体系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2.4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2.4.1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广博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坚强依托和后盾,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趋明显,要求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不能限于一个领域或某一学科。对本领域其它学科甚至其它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能用来指导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丰富的智慧和较强的预见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服务水平,就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2.4.2具有创新素质和较强的科研开发水平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创新决定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前途。加入WTO后,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应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点。教师要更新观念,因材施教,发挥个性,注重创新,提倡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完成“发展科学”这一任务的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要开展科研活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有效地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创造出一批批科研成果。

2.4.3具有“双师型”素质

“双师型”并非简单的理解为“双证”(即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果教计算机的教师拿导游证、律师证,虽然证书多多,但偏离了自身的专业,失去了根基。“双师型”教师也不是“教师证+工程师=双师”,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看成是教师和技术工程师的简单叠加,只重视两者的共性,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技术工程师的本质区别,也脱离了实际,在现实中难以实现。高职教师“双师型”就是要求教师在能力结构上有较大的突破,要求教师除了理论教学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知识及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包括实验能力、职业技能、应用技能等。只要教师掌握了精湛的专业操作技能,就能够正确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职教师只有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二是与企业挂钩,设立培训基地,深入实际,通过生产实习,挂职锻炼,参加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7

1.机械工程教育的现状

高职高专的机械工程教育是介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工程教育之间的一种职业教育,这种层面上的教育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都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与本科教育相比,其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而理论研究水平相对次之。因此,高职高专的机械工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应用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1.1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在读高职学生的工程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及工程实践两大部分。多年来,工程实践一直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弱项,目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高职工程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如何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教育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高职工程教育的特点,目前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往往是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这主要是反映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上。如,学生学完《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课程,不理解刀具各个角度的含义,也不会磨刀;学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会计算(或设置)刨床的刨削横向进给量;学完《机械制图》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看不懂模具加工图等等。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就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满足生产一线要求。

1.2教学模式问题

现有的高职教育,其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简单套用传统的科学教育,即传授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的教育,认为只要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他们今后就能适应包括工程实践在内的任何工作。事实上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领域,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的是公认统一的标准,运用的是纵向的逻辑思维,追求的是确定的解答;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未知世界。而工程教育是既要理论指导更着重实际应用,既需要演绎分析更要求综合归纳,既需要收敛思维用来求证也要有发散思维用来创新,而且工程问题往往要求在一堆混沌事物中求得相对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为了改造世界去创造。因此,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高职机械工程教育应该找正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1.3教学方法问题

在工程中面对的是大量的数据和各种性能指标。在这种环境中许多性能指标无法用方程来表示,相当部分是经验值,而且问题通常存在多个可行的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在若干个解中选出最佳方案。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先设计一些有正确答案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或者考试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只需套用相应的求解模式与作业(或试题)进行匹配,并找到唯一的“谜底”即可。显然,这与工程实践所要求的广阔知识背景和在多解迷宫中辨别方向、找出最佳路径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为什么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采用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的习题和试题呢?其主要原因是:

(1)多解题的工程问题评分困难,多解题的有些答案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

(2)这种教育方法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提出了更高的、甚至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达到的要求。

2.变革机械工程教育的思考

2.1变革工程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方法

机械工程教育不能走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应该独树一帜。因此,首先要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势和模式的影响,突破“科学教育”和“学科中心”的束缚。其次,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围绕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与评估制度。再次,工程教育要突破现有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应用知识的方法;从唯一解走向多元解,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应用,从重视发现走向崇尚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诸多方案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指导学生比较方案,从中选出最佳答案;并对学生的解答给予充分肯定。

2.2转变办学模式

转变办学模式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前提和保证,是工程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利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查,加强市场预测,要有前瞻性,采用“订单式”培养。企业的“订单”不仅仅是一份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而是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订单培养计划。其次,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推行“双证”制度。在毕业时,学生不仅要获得毕业证书,而且还要取得相关技能鉴定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各行各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及评价的重要依据。产学结合是转变办学模式的很好尝试。产学结合是指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双方优势共享,是培养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益途径。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向职业教育学校提出教育培训要求。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就是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就在企业培训中心、甚至直接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开设企业急需的专业,先后建立了数控技术、模具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家电等实训基地。特聘一批国内著名教授和企业高级管理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交流企业用人信息,提出专业设置乃至有关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为学校提供有关专业实训设备及其就业渠道,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大缩短毕业生就业上岗的过程,为学校节省实训设备的投资。近十年来,信息控制与制造系在产学结合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为高职工科教育取得宝贵的成功经验。产学合作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渠道,节约了教育经费,保证了学以致用。

2.3建立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教学体系

2.3.1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和内容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是高职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毕业后的上岗适应能力。我校的工程实训体系有四个支柱、二个层次组成;实训内容包含制造实践和技能鉴定两个方面。四个支柱分别为机电一体的技术、专业产品的设计、社会需求的导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四个支柱贯穿于训练体系的二个层次。二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次(一、二年级),实训内容主要是金工及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及专业基本技能基础训练;综合层次(二、三年级),实训内容是设计和制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要参加模具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实作以及数控机床操作训练等等。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思路,把专业实习提前,在第一学期就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基础训练,由易到难,贯穿每个学期,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电工、钳工技能鉴定,AutoCAD、Pro/E、CAXA、高级绘图员等技能考证。学生毕业时基本具备岗位职业资格。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5%以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要求为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规范操作,仔细观察,不断总结、举一反三”,在训练中直接取得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充实和加深理解书本知识。

2.3.2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工程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是既有理论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尽量把课堂移到实验室(或实训中心)上,结合实际授课,使学生一目了然。如:讲授《机械加工基础》、《数控编程及操作》等课程,均可将部分内容放在实验室讲授,边讲边操作、示范,便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现场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很受学生欢迎,效果好。另外,采用“实例”教学法,以生产中的实际例子进行专业教学,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如:要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企业的生产图纸,利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从看图、备料到编程及加工,最后检测产品是否合格。整个过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这种训练体系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2.4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2.4.1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广博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坚强依托和后盾,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趋明显,要求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不能限于一个领域或某一学科。对本领域其它学科甚至其它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能用来指导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丰富的智慧和较强的预见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服务水平,就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2.4.2具有创新素质和较强的科研开发水平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创新决定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前途。加入WTO后,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应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点。教师要更新观念,因材施教,发挥个性,注重创新,提倡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完成“发展科学”这一任务的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要开展科研活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有效地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创造出一批批科研成果。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模具;培养计划;技能竞赛

1前言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毕业生可从事企业生产所需的模具及其工装的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模具专业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实践能力要求较强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高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接触企业一线岗位机会不多,对模具专业具体岗位不清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迷失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高职模具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各类针对性技能竞赛训练,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模具各类技能人才。

2宁波模具行业状况

宁波是我国主要的模具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一直快速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宁波市模具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宁海的大型塑料模、北仑的压铸模、余姚的精密塑料模、慈溪的家电模、象山的铸造模和鄞州的汽车零部件模等特色模具在国内外已有较大影响。国家有关部门还分别授予宁海为“中国模具生产基地”,余姚为“中国轻工模具生产基地”,北仑为“中国模具之乡”。也有按各地模具特色称北仑为“压铸模之乡”,余姚、宁海为“塑料模之乡”,象山为“铸造模之乡”等。随着上海大众整车项目、吉利研究院和吉利多个分工厂等大型汽车项目纷纷落户宁波,以及国产特斯拉汽车落户上海对模具产业的需求,2019年宁波提出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及配件产业是万亿级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是千亿级产业集群。宁波模具产业为汽车、电器、文具和通信等产业提供大量零件,涌现出了大批专业优质的模具公司,模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周期。

3高职模具人才培养技能

模具行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能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异常短缺。高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和中职学校,要培养的目标是面向企业一线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定位在:(1)模具设计工程师,需要主要学习机械基础、工程制图、产品造型设计、各类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模具设计、模具CAE和数控加工等知识;(2)模具编程工程师,主要学习机械加工工艺、金属材料、CAM编程和机床操作等知识;(3)装配钳工和数控操作工,主要学习各位机床加工操作,加工程序传输、刀具磨削、量具和工具等使用知识;(4)注塑工艺师,主要学习注塑机和其它成型设备操作等知识;(5)生产、设备管理工程师,主要学习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等知识,维护车间生产和设备正常运转。专业学生具体岗位技能要求如表1。这些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能在模具专业培养中,仅仅通过课堂、基础实验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生进入企业也很难适应企业先进的设计方法和加工工艺。因此在专业培养中,针对企业岗位的特点,设置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培养有专业特色和能力学生尤为重要。

4模具培养计划中技能竞赛方案的设置

在培养计划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经过大量模具企业调研和自身多年的建设总结,进行大胆改革,成立校企专业委员会,按照企业对学生技能的需求,制定教学培养计划,同时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设置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大赛训练和参与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各项技能,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学校还通过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参与“卓越技师”等项目培养。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和实验实训的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技能学习,同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主动性。

4.1基础技能竞赛

对于一年级模具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的知识,熟悉制图、机械基础和传统机械加工专业知识,主要的技能竞赛也是围绕基础知识学习和巩固。专业设置了二维CAD绘图员、三维造型设计和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二维CAD绘图员主要是按照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正确地表达出机械零部件的图样。三维造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三维软件和机械设计能力。大学生机械设计比赛参考每年的全国机械设计大赛,学生组队参赛参加校级选拔赛,推荐优秀的作品参加省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参与基础专业类比赛见表2。学生通过专业基础技能比赛锻炼工程制图、机械加工、机械设计和三维软件运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4.2专业技能大赛

模具专业技能大赛主要是模具设计大赛。每年的模具设计大赛要求学生根据命题,完成模具三维设计、二维出图、模具CAE分析、零部件的数控加工、模具装配、调试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一般学生设计样品都是校企合作工厂提供的实际开发产品。同时企业工程师参与到整个比赛的评展活动中来,分析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中难点。通过整幅模具完成的设计和分析,学生加深了专业课程中学习的方法,为后续顶岗实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极大地提高,让学生更早地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个人人生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参与综合专业类比赛见表3。

4.3专业群的技能合作大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电大类专业中一个专业。学生主要技能能力体现在机械设计、产品造型、数控加工和装配等偏机械设计和制造类。在专业建设发展中,学生与其它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和应用电子等专业学生多次组队参加省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完成智能寻迹搬运机器人、无碳小车和自动垃圾分类等竞赛。在与其它专业合作中,学生完成小车制作、装配和调试任务外,还学习了3D打印、激光切割、电子电路和控制程序调试等技能,加深了机械与电子合作知识。这些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模具智能制造中需要的机械、电子电气、液压和气体控制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参与智能制造群类比赛见表4。

4.4校企合作技能训练

学校位于浙江,民营经济十分发达,从事模具行业的企业众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之初,就抓住模具行业发达这一特色,加入模具协会,成立协会领导和企业专家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模具协会和企业也资助优秀的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企业顶岗实习来学习技能训练机会。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培训和工作,参与各级专业技能竞赛,成长迅速。2008届一位模具设计与制造毕业生,2013年通过参与浙江省劳动人事厅组织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凭借在校期间打下的良好技能基础和扎实功底,一举斩获了“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杭州市技术能手”三个荣誉称号。

5结束语

对于高职学生、企业、学校和社会来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全体社会的责任。只有通过课程建设和校企合作,通过竞赛加强技能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培养适应企业、社会和技术不断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洋.浅谈技工院校模具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宁波技师学院模具专业为例[J].中国培训,2020(12):50-51.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模具制造工艺;微课;信息技术

1前言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深刻影响着我们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能让所有学习者在目前的技术支持下都可以得到适合的个性化教育。设想一下,未来的教学环境,学习不再被动,知识不再遥远,教室不再固定,师资不再难找。2012年3月,教育部了指导性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从国家层面上对信息化教学指引了方向。

2微课的兴起

在信息化的今天,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它通过微小、快捷的信息单元把信息传递给每个人,以小撼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化涉入教学中,微课概念逐渐兴起,并广泛应用在高职教学中,显示出其惊人魅力。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10分钟以内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练习测试等。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精细讲解,它适合线下课堂研讨、线上自主学习。

3微课教学的意义

(1)方便了学生任意时间段学习学生课堂的学习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不过10分钟左右,如果上一节长达45分钟的网络课程,冗长拖沓,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微课将重要的知识点浓缩至10分钟以内的精髓,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内外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可以利用许多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2)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互联网、智能手机已普及,高职院校正迈向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移动设备、电脑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推广,学生观看教师设计好的微课视频,实现了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沟通,学生还可以有目的地查找网络上一些相关的微课教学视频,观看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拓展了学习的空间。(3)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电脑、手机上学习微课视频,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学习不受多方面的限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学生大多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在高职学生使用微课教学可以改善这一现状。(4)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微课制作与教学中,教师要搜集各种特色的新资源,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要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还要进行教学反思,做到微课内容精炼,逻辑性强,知识点明确,视频观赏性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增加了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提高了教师教学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4课例采用微课教学的必要性

微课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可用在在线式的课堂学习。下面介绍高职《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课例中微课设计与教学情况。《模具制造工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把已学过的模具设计、工艺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中的各种加工工艺结合起来,主要任务为模具零部件的工艺编制和模具装配工艺编制,对模具制造起到规范、指导作用。不同于单一的机加工工艺,模具制造工艺教学所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广泛,综合了前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使用的机加工方法、机床设备较多,它是由多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所串连而成的,在这门课教学中引入微课,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随时在手机上预习新知识,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过的内容,遇到难点则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解决疑点。微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老师将上课的重难点、易错点制作微课,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冲裁模具装配工艺编制任务为例,任务为根据给定的冲裁模图纸进行装配工艺分析,安排零部件的装配顺序,确定零部件的装配要求并选择凸凹模间隙调整方法,编制出装配工艺卡。模具装配图纸较复杂,学生识图有难度,且由于不在生产现场上课,冲裁模的凸凹间隙调整在教室呈现是一大难点,即使是在实训室上课,由于实训条件受限,也难以做到把各种间隙调整方法都讲清楚,为此准备了“冲裁凸凹模间隙调整”微课视频,运用信息化技术,把需要在生产现场才能学到的凸凹模间隙调整知识进行概括、浓缩,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方便学生课内外学习。以下说明冲裁模具装配工艺编制任务中“冲裁凸凹模间隙调整”微课设计与应用。

5微课教学设计

“冲裁凸凹模间隙调整”教学设计如下:(1)导入学习内容——冲裁模的凸凹模间隙的调整。通过一段冲裁模拆装的仿真视频,指出模具装配的重点是凸凹模间隙的调整。(2)多视角、多方位让学生认识凸凹模间隙。先是以一段模具冲裁过程仿真,对运动过程中凸模、凹模零件剖面作局部放大处理,以认识凸模、凹模作用,掌握凸模和凹模的功能,了解凸凹模间隙调整的重要性。接着,分别从二维、三维模具装配图上指出凸模、凹模零件,从装配图上的技术要求明确凸凹模间隙要求。然后,在一张仅有凸模、凹模的简图中说明凸凹模间隙的计算公式。最后,以生产实物图片来说明凸凹模间隙过大或过小对冲裁质量的影响,并以动画来说明冲压中不同的凸凹模间隙得到不同的光亮带,对裁件质量的影响是明显的,突出冲裁模具间隙调整的重要性。(3)以操作视频来介绍凸凹模间隙的两种方法,包括从生产现场冲裁模具安装、间隙调整、试模全过程,视频进行后期配音,分步讲解。分别对同一模具分别用透光法、垫片法来调整模具间隙,然后依次用纸板试冲、钢材试冲得到冲裁件,从冲裁件断面分析冲件是否合格,完成装配调试,视频中信息量较大。(4)对本知识点进行简单小结,并提出问题。问题是通过观看半分钟视频后,让学生思考视频中使用了哪一种方法来调整凸凹模间隙。

6微课在教学中的组织方式

在冲裁模具装配工艺编制任务中教学中,学生把微课作为掌握难点的利器。学生学习过程如下:(1)资讯。学生接受工作任务,分析模具结构和装配技术要求;了解设备条件及技术参数信息,工艺编制规则、标准;掌握模具装配工艺的必备知识。(2)计划决策。学生分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准备好必要的参考资料。学生观看“冲裁凸凹模间隙调整”微课视频9分钟,思考视频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学生对视频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分组讨论,提出疑点,教师引导、解答。(3)实施。根据微课知识,学生确定模架、冲孔凸模组件等装配工艺,确定上、下模的装配工艺,确定凸凹模间隙调整的方法,编制装配工艺。(4)检查评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工作过程,提出改进措施;技术文件归档,完成个人工作任务报告。微课以模具二维、三维图纸引入凸模、凹模,学生观看装配图和零件图,利用三维立体图剖析冲裁模结构。接着,以冲裁过程仿真来说明凸模、凹模间隙的形成,这些运动和静止的断面图使学生容易直观地掌握模具零件结构和装配关系,有助于学生多方位认识凸凹模间隙。然后,后面的动画和图片直观地说明了凸凹模间隙对冲裁件质量的重要性。最后,微课中模具间隙调整的操作视频来源于企业。依托“校中厂”企业,将企业中真实生产制造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生产的结合,进一步了解企业,确保学校育人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学生在观看微课中,思考教学模型企业实际生产的模具有何不同,企业工人是如何操作模具的,企业制造现场环境是怎样的,解决了重点难点,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课堂组织从传统的满堂灌输变为自主学习,从被到的听课变为积极动手、动脑学习,课堂大部分时间由学生安排,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微课的知识点是高度概括的,里面的视频是由跨度较大的资源组合而成,信息量大、新、精,表现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简,突显教学主题,容易被专业基础一般的高职学生接受,工作任务完成较好。

7小结

微课是将传统的结构知识结构打破,在知识的不断更迭的时空下,把新知识、信息和技术即时传播出去。微课是将传统的结构课堂知识体系打破,它将疑难知识点进行精细化、形象化、透彻化,它的产生符合知识传授的一般过程。微课是将传统的结构课堂知识体系打破,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一个过程,通过多个微课的学习,就拓宽了学习者的知识面。另外,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共享资源,推翻了名校的高墙大院,给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为高职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宁苗.微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7-39.

模具实训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学;模拟教学;信息化

模拟病房医学模拟教学是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模拟手段,重塑临床上的医学场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虚拟化的仿真环境,促进其快速无风险地学习临床知识技能[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模拟教学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护理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在3—4年内掌握临床护理技能以及医学基础知识,因此,模拟教学非常适用于护理学,尤其是护理中职教学。目前,模拟教学方式类型多样化,本文重点阐述了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微课讲授及案例教学方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为中职护理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及微课讲授的概念

(一)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的概念。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是一种利用多媒体高仿真模具simbaby婴儿进行儿科护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多媒体仿真模拟训练能够提供各种实训场景,例如头部静脉输液穿刺模型、婴儿保温暖箱、新生儿蓝光照射等训练,同时,可以辅助设置多媒体影音设备,例如语音教学等,实现仿真训练与观摩训练教室的连接。更有趣的是,此类模拟病房附带音频传输功能,可以完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零距离实时动态沟通与讨论[2]。(二)微课讲授的概念。微课又称为微课程,是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由视频及配套资源组成的一种微小课程,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3]。(三)案例教学法的概念。案例教学法是以患者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3]。案例教学启发式效果显著,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类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性思维,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微课讲授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一)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教学模式在中职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新生儿沐浴抚触教学在学生实训中的应用。儿科护理教师使用simbaby高仿真模具进行新生儿沐浴以及抚触手法演示,包括新生儿沐浴中对水温的掌控,防止烫伤,沐浴时间、方式以及顺序等,新生儿抚触方式是否正确,力度是否到位等。第二,使用模拟观摩设施,对simbaby高仿真婴儿模具进行护理提问。护理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相关模拟化临床病房场景,开启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中的多媒体音频功能,对其进行护理提问及提出护理诊断,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虚拟化疾病场景来提问。第三,设计静脉穿刺模型,让学生模拟现实儿童头部和脚部的穿刺。由于婴幼儿存在静脉管壁细、不易触及等问题,进行此项模拟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找到静脉血管,对学生的儿科穿刺能力进行针对性培训,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指导,解决儿科静脉穿刺教学的难题。第四,使用新生儿保温暖箱设备,训练学生的暖箱控制能力。新生儿保温暖箱设有温度及湿度控制功能,此项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如何根据不同健康状态的新生儿进行调控的能力。(二)微课讲授在职高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护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内容进行微课录制,制作微课的方式如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选择儿科护理学中的重点章节,将章节中的关键性知识点以及重难点进行摘录,利用PPT、图片等方式进行视频录制,制作10—20分钟的小视频,上传到学生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让学生学习,学习完毕后发放课后作业,进行学习效果测评。目前,已有较多高职护理院校使用此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徐文兰等人进行微课讲授效果测评,学生普遍反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这类模拟教学方式更具趣味性[4]。(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护理教师可根据中职护理学生的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是教学案例的收集及整理。在中职护理教学过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第一步是对典型性教学案例的收集及整理。作为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历这一特殊性,因此在进行案例收集时,必须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例如,教师可以进行儿童肺炎、腹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常见儿童疾病的病例的收集[5]。更重要的是,护理教师要密切围绕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来讲授案例。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切忌不可选择较大数量的病例,而是要选择具有导向性的典型性病例,并使案例具有举一反三的代表性。其次是教学案例的设计及分析。收集及整理完教学案例后,下一步要根据病例的特点和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案例的设计及分析。在设计病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护理教师必须突出教学重难点,同时,将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病例自身内容相互结合,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第二,护理教师在设计病例后,必须围绕病例提出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确保其具有代表性,还要注意有针对性。第三,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掌控设计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后是教学案例的实施及反馈。在实际授课中,护理教师要注意在实施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先导入案例,然后结合课程重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案例的讨论,并最终进行教学案例的评价和总结。以儿童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为例,教师可以先进行患儿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的介绍,然后用X线胸片显示患儿支气管及肺部小片状阴影等相关诊断情况,进而分析患儿的病症,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病因学的分析,促使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相应的护理措施[6]。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模拟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式,即信息化simbaby模拟化病房、微课讲授及案例教学法来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其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1]陈莉,许涛,许晓倩.发展医学模拟教学提高临床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12-113.

[2]葛炜,李伟东,吴珊珊.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在高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12):537-538.

[3]刘慧霞.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1):49.

[4]徐文兰,张阳.微课在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10):99-101.

[5]刘志晶,王秀春.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