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1 17:35:34

模具设计教学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项目驱动法;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能力

1概述

《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培养模具行业设计、生产、管理等职业岗位基础能力的核心课程。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分开进行,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教学内容,设计模具时无从下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如下:1.1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模具的外形结构和开合模动作原理都较为复杂,必须借助先进的教学演示手段,课堂中多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形象地表达模具的动作和结构。但模具属于精密复杂设备,而动画往往简化了模具结构,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际不符,学生对模具的认识不全面。再者过多模具图、动画、文字信息的展示,容易造成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未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让学生感觉模具设计原理枯燥,内容琐碎,复杂难记,教学效果欠佳。1.2塑料模具设计教学知识点多,包括塑料材料的选取、塑料件工艺结构设计、分型面设计,型腔数目的确定、模具成型零件设计、浇注系统设计、导向机构设计、推出机构设计、冷却机构设计等。学生难以看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往往学了后面,忘记前面,不能温故而知新,最终接受的仅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1.3教学考核方式是试卷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察方式。试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出勤、作业和课上提问,主要是基于课本内容的考察,加大了学生对书本的依赖性,难以检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对模具岗位的适应能力,对今后的就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面对未来社会对模具行业人才的要求,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2]

2项目驱动教学法简介

项目驱动法是指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法的主要特点在于课程教学始终围绕着项目进行,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具体说,项目驱动法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式教学强调以教案为重点过渡到以完成项目为重点,选取一个典型的项目作为总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按知识点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具体子任务,把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总任务的各个阶段,使教材中各章节的零散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塑料模具设计教学中的实施

3.1确定项目主题。要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来确定学习领域的主题学习单元。课程项目的设计要贴近企业,要依据模具设计的典型工作流程,提高项目实践性和针对性,又要贴近学校的实际条件,具有可操作性。首先确定能够达到课程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大项目,然后再逐步分解,分解成若干容易操作实施的小项目,小项目通常仅涉及一个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制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实施。[3]本课程确定总项目为“冰箱调温旋钮注塑模具设计”,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各单元知识点将项目内容分解如表1。3.2项目活动的展开阶段。首先成立项目小组,组长负责编写小组项目计划书,分配工作任务。然后制定项目方案,小组成员通过阅读教材或参考书目自学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每个人设计一个方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决策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之后对实施方案进行任务分解,每个人按照承担的项目任务工作。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自行检查,核对。3.3项目活动的展示与评价阶段。项目完成后,每组都要进行答辩,可以用PPT、CAD图纸、手绘图纸、自制模具等多种方式展示项目成果。项目教学的评价主要看项目工作的完成质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学习小组评价内容侧重于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态度,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合作精神。自我评价以口述或写书面心得的方式,叙述参与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取成功的思路,采用的方法,收获的结论,目的是初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其中教师评价占最大比重,以上三部分加权求和后作为本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4项目驱动教学法效果分析

首先,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和考核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师仅仅是引导入门,要想解决项目问题,学生必须对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其次,通过自行设计和现场操作,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总之,该教学方法的运用保证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作者:李 昕 王泽河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妍.“塑料模具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4,(294):90-91.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2

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经济建设需要、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然而,近几年,企业与大学毕业生共同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企业需要理论扎实、设备操作能力强、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的模具技能人才,而许多毕业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难以胜任工作[2],出现了企业与高校脱节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课程关联性强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该课程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等许多基础学科为基础,覆盖了机构学、材料学、力学等多个学科,同时又与冲压设备、模具制造工艺学这几门课密切相连,如果没有扎实连贯的理论基础,很难学好这门课。

1.2学科应用性强

大学生基本无工程背景,对模具没有感性的认识,不理解冲压的过程;不了解实际应用情境,搞不清楚各知识点间的脉络关系;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吃力,枯燥难懂,从而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1.3教学方式与实际应用脱节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课程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将实际与教学相匹配,重理论、轻实践;同时,理论知识集中时段讲授,在实践授课时,出现理论与实际前后脱节,学生不能连贯对照的现象,而且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时间间隔过长,知识容易遗忘。基于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知识难以理解甚至望而生畏,学习积极性下降,最终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走上工作岗位时,出现模具设计不合理、模具制造不精确、模具装配不达标、修模水平不合格等现象,无法满足相关企业模具岗位需求。然而,本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及时解决以上问题。

2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当前的教学情况,参考其它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提出以下几点措施:(1)激发学生兴趣在开课之初,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典型冲压件进行实物引入,例如食堂餐盘、水壶、易拉罐、电机中的零部件、电脑主机外壳等,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学习积极性。(2)模具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展示冲压模具模型,在拆装模型过程中,讲解零件结构、工作原理、各零件名称及用途等知识,让学生对模具有初步感性的认识。(3)以作业为引导要求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产品零件,跟随教学进程,独立完成各自产品零件的全部流程分析和设计,并绘制相关的装配工程图和零件工程图。并引导学生应用UG、PRO/E等CAD/CAM软件,完成设计内容,做到应用型教育的初步实现。(4)开设专业讲座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知识,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的实际工况、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以及所学专业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5)实施动态教学在课程讲授时,教师可从网上搜集或者自制一些模具动画,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演示,对各种复杂的模具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用图片和动画进行详细的讲解。(6)知识的自我探索引导学生浏览模具信息网、中华模具设计论坛等网络资源,关注企业动态,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平台资源解决专业问题。推荐学生学习国内知名高校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网络精品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7)实现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企业内部工厂举办多次模具设计、制造比赛,由专业人士对比赛进行指导。深入学习高水平的应用技能,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知识的掌握。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现代设计方法的运用方面、教材选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程改革的建议

3.1师资力量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模具实际加工要求。建议学校安排专业老师到企业、工厂进行实践操作和调研。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先进的现代模具设计方法,结合课本的知识,借助CAD、Pro/E、Dynaform等平台进行CAD/CAE/CAM模具设计。例如运用CAE软件模拟金属的变形过程;将二维软件CAD和三维软件PRO/E结合,并运用PRO/E软件的PDX模块设计冲压模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的知识脉络,同时能够熟练地将多种现代设计工具运用于教学中。

3.2教材选择的要求

目前,采用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议选择一本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搭配使用,同时安排技能训练。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顺序,可以根据模具设计步骤对教材的内容和章节进行调整,使学生在设计模具过程中,更加具有逻辑性。

4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知识的探索中。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素质,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仍在探索中改革。通过不断摸索、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综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改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郭颖颖 卢建湘 杨元慧 单位:龙岩学院

参考文献: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模具设计;教学;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教学课程,具有实践性与理论性相对较强的特点。如果从这方面分析的话,模具设计教学与模具制造课程之间明显存在着相应的差异。虽然模具制造课程对于课程教学的理论性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其对于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模具制造课程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掌握设备功能的方法,在实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促进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但是,模具设计课程不仅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训,同时对学生的理论基础掌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模具设计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模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师在进行模具设计教学活动前,必须先向学生详细地讲述不同成型工艺的特点以及最基本的模具结构和相关原理。然后再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不同工艺所使用的设计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同步开展模具设计实例的分析。就目前各大院校所使用的模具设计教材而言,与本科院校的教材相比,删减了其中不利于学生理解的理论知识,而增加了一些符合模具设计要求的实际案例。同时在不同模型成型方法以及模具设计的编排过程中,一般采取的是先讲解成型的工艺,然后讲解模式设计的要求,最后才进行模具结构的详细介绍。由于模具成型工艺中涉及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一旦课堂教学开始就向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大多采取先向学生讲解模具结构与原理,然后再学习成型工艺的教学顺序,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另外,在学生掌握和了解模具结构与原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各部分零部件的设计,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设计方法。设计实例分析作为模具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整个工艺的流程,掌握模具设计的技能和技巧。

(2)CAD等相关知识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的紧密融合,计算机软件的广泛应用是确保模具设计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将三维CAD/CAM等软件技术与模具设计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促进模具设计教学效率稳步提升的目的。就目前而言,随着三维CAD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理解这一技术不仅有效地缩短了模具设计的时间,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UG、Catia等纳入到模具设计教学中,充分发挥相关软件的功能和优势,促进了学生模具设计课程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此外,教师在模具设计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软件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模具的结构与装拆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工程图的创建,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模具的结构和设计要领。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认同。实践教学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模具设计冲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进行模具拆装实训教学时,必须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学生通过模具拆装实训后,不仅掌握和了解了模具的结构特点,同时还掌握了模具拆卸与装配的步骤,促进了其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由于识读模具装配图对于初学模具设计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假如教师只是简单地通过理论讲解的话,学生是无法深刻地认识识图模具装配图的,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体的观察,学生不仅可以更加快速地识读模具图,同时还学会了绘制模具图的方法。

二、模具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改革方式

模具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所应用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发现,现阶段模具教学课程中不仅广泛地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且这些教学方法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为了顺利地完成模具设计教学的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模具设计课程的特点,将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向学生讲授模具设计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利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的设计实例,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最基本的模具设计方法。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才能将学生学习模具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此外,在进行模具设计实训教学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向学生提供优秀的实训指导书,同时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掌握模具设计的方法,实训指导书应该由专业任课教师以教材、实验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为基础进行编写,同时还应确保实训指导书的规范性和针对性,才能发挥出其辅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实训的积极作用。由于不同模具类型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操作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编写实训指导书时,必须尽可能地进行内容的简化,同时确保其可以对学生的实训操作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促进学生实训效率的稳步提升。另外,不同的学生不仅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其在实验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实训过程中,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积极引导,才能将其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另外,教师在进行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时,应该加强学生日常学习成绩考核的力度,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为其后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模具设计专业人才,教师在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时,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将模具设计等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不仅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模具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充分将中国式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才能在帮助学生掌握模具设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的目的,为其后期走上模具设计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武娜.模具设计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技术与市场,2017,24(9):363.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模具设计;教学;混合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计算机、微电子、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潮。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还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2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效率高、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程教学结合,实行信息化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本身的局限性,提高教学质量,并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1]。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对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定义为:一种与传统教学相对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师可以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获取和制作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课件、微课等;对教学资源进行宏观设计。在该模式下,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涉及到的现代信息技术

3.1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多媒体课件在模具设计课堂教学中使用广泛。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工具有许多,传统的像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1)PPT建议使用OfficePowerPoint2010及以上版本。模具教学中,教师除应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之外,重点应学会图表美化和动画制作等。通过图表美化,可以将更好的模具结构图、工程图展现给同学们;模具动作原理及过程通过动画演示,非常直观的展现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帮助学生学习掌握[2]。2)Authorware软件开发效率高,操作简单。在模具设计课的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模具结构、模具的工作原理,难以用比较直观的语言描述、讲解,若使用教学课件动态显示,能化解文字表述的苍白、降低理解难度。3)Flash作为动画素材制作软件,可以制作出声色俱佳,互动性高的动画效果,为本课程提供素材。3.2微课制作及视频后期处理软件。基于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新理念,微课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可以选取一两个知识点,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一个教学视频,该视频将教学课件、多媒体素材和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相融合,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主题鲜明、结构紧凑,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CamtasiaStudio9目前是微课制作最好用的软件,通过录制屏幕来捕获PowerPoint幻灯片、模具动画演示和网页等。还可以导入相机视频、音乐和照片等来实现真正意义上对屏幕录像的定制。利用视频编辑器来编辑屏幕录像和相机视频。使用现有的主题、动画背景、图形和标注等来完善屏幕录像。利用可点击的链接、目录和搜索功能等来生成交互式视频。然后选择各种输出格式来轻松简便地分享视频。3.3网络教学平台。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理念,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课前任务、上传资料和测试题;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课前测试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后,师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上传作业,教师及时进行答疑解惑。超星学习通、兰墨云班课为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3]。

4模具设计课程的教育现代化

4.1教学设计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从课前教学资源推送、课中课堂活动安排、课后复习、答疑,到建立过程性考核机制,不断探索,以求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2教学活动信息化。模具设计课程选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模式。线上活动,主要依托校园网站提供的精品课程和教师在云班课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完成后,借助配套测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教师通过课前测试,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疑难问题,采用线下课堂面对面授课的方式解决,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课前自学和课上学习紧密连接到一起,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学习者。4.3教学评价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具体来说,教师依据学生在线资源查看、微课学习度、讨论组表现等量化在线学习成绩,从而获得第一次形成性评价[4]。在面对面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阶段测试、课堂提问等常规渠道获得第二次形成性评价,两次评价相加形成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月梅.“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2017(30):80-82.

[3]金永昌,刘美英.基于MOOC平台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应用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90-93.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1+X”证书;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取消了大批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原先对学生开展的“模具工”、“模具设计师”等工种的技能考核处于停滞状态。201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1]。“

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毕业证书和一个或几个反映职业技能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出台让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水平评价又有了新的依据。教育部已经批准并公布了四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其中有一些与模具专业对应以及模具专业相关的机械类、数控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课程证书融合,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1+X”证书制度对模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X”证书制度引导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模具技术发展和更新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也要求模具行业技术全面提升,促进了模具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1+X”证书制度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增强未来岗位“迁移”能力。所以“1+X”证书制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为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2“1+X”证书制度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技能水平

“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模具设计类岗位及模具制造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明确要求,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模具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向导”,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职业技能水平有准确认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

1.3“1+X”证书制度促进院校与模具企业紧密结合

全国开设模具专业的院校较多,模具专业建设离不开当地模具产业的发展,模具专业推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模具技术技能人才。为了能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相适应,要求试点学校加快模具专业教学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对接职业岗位,课程主动对接技术进步,达到产教融合更加深入、校企合作更加紧密的目标[3]。

2“1+X”证书制度下模具专业教学的现实障碍

2.1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衔接不紧密

目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熟悉模具生产全流程,培养通识人才。尽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提到了毕业生就业面向模具设计、模具零部件加工、模具装配和调试等工作岗位,但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致使学生到模具企业的岗位只能简单应对,不精通,增加了企业再培训的负担。与模具专业相关的“X”证书有多种,如“拉延模具数字化设计”、“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多轴数控加工”等,这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都是围绕某一职业岗位而展开,而该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分布在几门课程中。目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仍然是以单门课程的内容呈现,缺少对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的综合能力课程。

2.2具备“教、评、鉴”一体化能力的教师缺乏

学生参加“1+X”证书考核的通过率依赖于教师的水平,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仅要达到或高于职业技能等级的水平,而且还要承担技能等级培训、考评、鉴定工作。由于“1+X”证书目前处于试点阶段,教师对提高适应“1+X”证书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也鲜有能自觉深入研究“1+X”证书相关政策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教师。因此,具备“教、评、鉴”一体化能力的教师缺乏,制约了“1+X”证书培训和考核的实效。

2.3校内实训设备达到“1+X”证书考核要求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一般都建立了满足实训教学的硬件环境,但是“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现的是企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4],模具专业的每项“1+X”证书均要求有对应的设备或软件作为学生培训和考核平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开展“1+X”证书培训、考核的设备条件,即使有的项目可以用现有设备替代使用,但是由于设备长期使用和老化问题,有的设备早已达不到精度要求。而新设备和软件的采购即使经费满足,仍然面临项目立项、场地规划、财政部门审批等工作流程,有的高职院校不得不暂缓或推迟“1+X”证书试点工作。

2.4“1+X”证书配套培训教材滞后

在教育部已批准的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中,仍然有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没有正规的配套培训教材。一方面因为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组织主要是企业,对编写教材不精通,需要联络高校承担编写任务,工作流程较长;另一方面即使教材编写完成,但出版周期较长。在“1+X”证书培训工作中,教材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有的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师也尝试总结实操经验和技能大赛样题编写了校本实训教材,但是这类教材对“1+X”证书针对性不强,缺乏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同时由于缺乏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与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契合度也不高。

3“1+X”证书制度下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3.1对标“1+X”证书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层面,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和分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针对本校的“1+X”试点专业开展人才培养的研究论证工作,为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调;在专业层面,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参加实践,了解“1+X”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二级学院层面,组建模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中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应占有一定比例,与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模具专业,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选定2~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模具专业学生的考证方向。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这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职业岗位作为学生主要就业方向,并在每门课程中细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强课程整合,建设符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的综合能力课程,以实现课证融通目标。例如模具专业所对应的“拉延模具数字化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学生能运用数字化设计与分析软件完成冲压零件的CAE分析、冲模的数字化设计等工作[5]。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企业中模具设计岗位使用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工具的要求相符。模具专业必须建立《冲压模具设计》综合课程,将冲模设计基础知识与UG建模、计算机辅助分析(CAE)融合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具备CAD/CAE一体化的冲模设计能力。

3.2以“1+X”证书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模具专业相关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作为人才储备,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1+X”证书的教学要求。(1)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持续培训工作,将教师定期派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常态化工作,促进教师通过接触企业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能力范围。(2)通过专家讲座、报告会的形式,提高教师团队对“1+X”证书制度背景、意义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涵,主动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3)将“1+X”证书考评员资格作为“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之一,以此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1+X”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3.3校企协同育人创新“现代学徒制”教学内容

国内较多高职院校模具专业都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相比较常规的校企合作,由于学生具备“准员工”身份,企业对“现代学徒制”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模具专业在教学方面要积极创新,可以将“1+X”证书纳入“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将学生获取一个或几个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以此促进学生加强实践训练。学生获得某个职业技能证书后,反映了其具备从事特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就业后可以与企业相应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这也是企业所希望的。校企双方紧密配合,共同开展“1+X”证书培训和考核工作,具备条件时可以将课堂转移到生产一线,不仅可以发挥企业先进设备优势,同时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也可以担任培训教师,提高了实训效果。

3.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可以打破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一线脱节的时空障碍,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应积极申请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如果有项目作为保障,不仅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申请一定项目经费作为开展工作的资金保障。教学团队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有关模具设计、模具分析工艺等新技术的教学资源,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拍摄“模具加工”教学视频。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向学生介绍模具行业的最新技术和设备发展状况。实训教材建设也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结合学校实训条件和企业先进设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1+X”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模具专业实训指导手册等,其中应加强案例分析和插图展示。自编教材以活页形式呈现,可以随着企业设备和技术更新而随时增补。

4结束语

“1+X”证书制度的试点,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1+X”证书试点工作在高职院校已经开展并将继续深入,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必须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1+X”证书制度对高职模具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将“1+X”证书作为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对于缩小模具专业毕业生技能水平与企业对应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差距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谢红艳.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43):166-167.

[3]戴勇,张铮,郭琼.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9-32.

[4]陈小娟.“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变革与应对策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32):27-31.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德国“工业4.0”;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改革措施

2011年,德国联邦教育局和研究部推出德国“工业4.0”,与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相似,核心是智能制造,,主要是为了提高德国制造工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1]。“工业4.0”是德国政府对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重新划分而提出的一个新颖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技术不断精进的情况下,工业发展历经机械化的“工业1.0”、电气化的“工业2.0”和自动化的“工业3.0”三个时代后必然会步入智能化的“工业4.0”阶段。智能化时代,核心技术特征是“虚拟—实体系统”。“虚拟—实体系统”是指工业发展会以原有的互联网和信息系统为基石,融入服务网和物联网的新血液,紧密衔接实体世界与虚拟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智能整体[2-3]。在工业范畴中,“虚拟—实体系统”可演变为以智能代替人控的“智能工厂”。在“智能工厂”中,可进行交互控制的智能机器提供生产,保证生产信息可以实时监控和传输;大数据存储系统保障核心控制系统,串联起生产原料采购入库、产品制造检测、成品物流输送等整个完整的流水线,同时可收集各环节传来的信息,以人工智能对其分析判断,决定具体的生产方案,并自动完成加工制造。这样就形成了精准按需生产、高度个性化制造的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德国“工业4.0”的出现无疑会撼动传统加工制造的机械产业部分,并迫使其产生重大变革,所以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紧跟产业改革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改革与发展一致前进。同时,机械行业相关的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因此必须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源头抓起,逐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最终变革产业模式。

1建立绿色智能化制造的新理念

“工业4.0”概念的核心为智能制造,希望工业生产全面使用智能系统指导生产过程,做到人机互动,甚至可以将3D技术融入工业生产中。因此,培养储备力量的教学环境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工业变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打破传统粗放生产的旧观念,形成创新的智能制造新思想。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学生,尤其是机械、电子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高校学习中形成符合“工业4.0”要求的智能化生产新思想,这也要求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与智能化制造相关的引导。

2教学内容多样化和具体化

虽然德国“工业4.0”的技术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但核心基础均为机械。因此,要求未来的机械工程师不仅要在自己的机械专业做到高精尖,还需要对相关电子、信息等专业知识有足够的储备,而学校机械专业在其培养计划中都应意识到学科的交叉学习,并做出相应改动。全面改革的德国“工业4.0”是希望智能化的工厂和生产系统能够代替传统方式。因此,机械专业学生的课程计划应涵盖与此智能化相关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通信系统等课程。因为课时无法兼顾的学校,也应尽量利用课外实践课、选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挤出时间为学生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弥补相关知识,从而拓展机械专业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3引导学生向着知识多元化发展

“工业4.0”的实现要求其从业人员掌握了解自身专业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学生,在储备知识的阶段需要涉猎多方面知识,多元化发展,做到本专业高精尖,相关专业全了解,以成长为全能人才。但是,现在的高校教育制度仍旧是学分制,造成了学生学习十分局限的现状。学生很少主动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学习知识面狭窄。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为学生安排与其发展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定期举办跨专业学习交流会,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身知识素养,鼓励和引导学生成长为适应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基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德国“工业4.0”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因此,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工业4.0”采取新的协作工作方式使工作可以脱离工作场地,直接利用虚拟网络和移动遥控的方式指导生产,员工管理自主权更高,大大提高了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在配套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转变学生对行业工作环境的旧观念,以培养未来的优质机械工程师为目的,不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提前适应智能化生产的工作氛围。“工业4.0”是德国提出的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也同样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中提高高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素养是重要的基础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适应机械行业的发展,致力于培育专业突出、综合能力强的全能型人才。

作者:程婧璠 陈帆 付娟娟 毕立彩 刘小宁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晏越.“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综述[J].科技风,2016,(16):185-186.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仿形状技术;中职院校;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不断发展,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而各个中职院校也开始重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在仿形状技术教学方面,院校和教师都慢慢意识到将仿形状技术运用到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关措施,不断深化仿形状技术在中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的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限制着学生的发展,因此,中职院校以及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仿形状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的深化运用。

1仿形状技术的概念

仿形状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扫描技术,也就是利用仿形探头进行相关数字化的转化,将一些已成型产品的相关轮廓数据提取出来,再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转化处理,借助一些相关的操作软件来绘制需要的图形,在绘制过程中进行适当缩放以及旋转,然后结合数据机床,再综合一些规定的加工条件,从而达到顺利、有效完成产品加工生产的目的。此外,仿形状技术一般多用于模具设计以及制造行业中[1]。

2仿形状技术的具体操作

从仿形状技术的实际运用来看,该技术包括了相关工件的夹持方式、探针选择、数据扫描过程以及扫描结果的处理等。在利用仿形状技术进行数据测量的时候,要先轴向校正,再选择标识的方向,之后,在进行数控加工时,要运用相应夹具将工件夹紧,还要根据被扫描物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探针,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扫描过程中的摩擦力;还要选择适当的软件与扫描方式,保证扫描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最后将数据转变为具有平直性与圆滑性的资料,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图形调整,将设计以及加工当做重要依据来处理相应的图形,从而完成相关产品的加工生产。

3仿形状技术在中职院校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都引进了仿形状技术,但是,开设仿形状技术课程的中职院校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对模具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该技术的教学。还有,中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一般都是为机械制造业培养优秀人才,包括冷冲模与型腔模的设计人才,以及工装设计及制造方面的专业人才等。一般中职院校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会涉及到机械制图课程、机械设计和制造课程、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等,此外,该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CAD与CAM等制图软件的实际操作,这些课程都会运用到仿形状技术,特别是在机械设计制造课程与模具工艺学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仿形状技术知识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仿形状技术方面的知识,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控编程和加工以及塑料模具设计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理论,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安排相关课程时不能有效平衡这些问题,导致课程缺乏科学性。此外,在学生学习仿形状技术的时候,该技术的学习会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数据知识。

4中职仿形状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4.1学生方面

中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仿形状技术知识的时候,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基础。而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以后就进入中职院校进行专业技术学习,与其他类型院校的学生相比,学习能力比较弱,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够出众,不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学习,基础知识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对仿形状技术的学习。

4.2实际运用方面

目前,仿形状技术主要运用于模具设计的相关工艺操作中,而中职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模具设计领域工作的人比较少,同时在学校里面学习到的知识也不够全面,大部分学生都是开始工作以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总结,才可以提高自身模具设计的能力水平。所以,中职院校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仿形状技术的教学效率比较低,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仿形状技术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计算公式对一些已有零件进行数据测算,才可以完成采集数据的任务,再根据比例换算取得设计结果,大大降低了数据采集的效率,还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影响实际的生产活动。

4.3技术自身方面

从国内仿形状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是该技术在国外的发展比较好并且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但是由于自主知识产权问题比较复杂,国内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因此,中职学生仿形状技术的学习资源比较缺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不能让学生有效适应实际生产的发展。

4.4教师方面

大部分中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不足,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得教师自身整体的专业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进而给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导致授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给学生全面讲解清楚仿形状技术方面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5仿形状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工业的不断发展,仿形状技术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涉及到模具设计领域,在图像采集及合成、印刷以及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与行业中都有应用[2]。因此可以推断,仿形状技术在未来社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不仅会推动仿形状技术的全面发展,仿形状技术还会大大提升生产工艺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工业的积极发展;此外,仿形状技术也会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得到发展,逐渐转向多元化以及成熟化,还会衍生出一些相关的软件程序来促进仿形状技术的深层次运用,充分发挥该技术在工业中的使用价值与作用;最后,随着仿形状技术的成熟化发展,也会大大提升中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仿形状技术知识的教学效率与质量,让更多学生可以有效掌握该技术。

6有效提高中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仿形状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

6.1授课教师方面

中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的授课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学习相关的仿形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有效了解并掌握更多关于模具设计专业的仿形状应用技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应用水平。还要有效结合模具设计制造专业的相关课程,将仿形状技术有效运用到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去,并且要适当改进并创新技术操作,让学生更易理解该技术的知识,从而提高该技术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中职院校也应该要定期组织授课教师参加培训或者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此外,还要引进相应的机械设备,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6.2学生方面

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仿形状技术以及模具设计制造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仿形状技术的专业知识。另外,学生还应该要了解仿形状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以及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将自身发展成为仿形状技术的优秀专业人才。

7结语

中职院校模具设计制造专业的授课老师要有效将仿形状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加强学生仿形状技术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该技术,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模具设计制造方面的优秀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赖烜辉.论仿形状技术在中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9):76.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模具设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自从进入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模具设计、制作及加工技术就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仍然无法满足模具技术的发展需求。就目前而言,我国还只能实现模具零件70%左右的自给率,而且零件的专业化、数字化、精准化、标准化程度不高。CAM、CAD、Pro/E、UG、SolidWorks等软件技术的应用也不普遍,精密化、数字化模具、多功能复合模具、气体辅助注射模具、高压注射成型模具等零件与技术的开发应用都有待提高。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弊端,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模具制作及设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对于模具制作与设计都是靠着人为操作机械共同来完成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模具及机械设计人员开始逐步改变现状,接受使用CAD等一些二维软件进行图纸的绘制,这种简单快捷、高效准确的软件慢慢地获得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赞扬与好评,随着制图软件的使用,其领域也在逐步扩大,现如今,有关于模具设计、机械制造的辅助软件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软件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这项技术的广泛使用缩短了模具的制作时间,保证了加工质量。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模具从二维转换升级至三维,而在设计使用中已进入三维时代。而我国众多企业的设计过程仍停留在二维时代,对于更复杂的产品还是很难攻克;迄今为止,我们国家在某些模具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存在着一些技术缺陷。我国对于模具的分类有很多,针对不相同的模具,我们会做不同的工艺设计,而每种工艺我们有着不同的加工方法,而对于相同类模具我们也可以用不一样的加工方式来进行尝试制作并进行技术对比。目前数控机床配合计算机技术在模具加工中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地位,这项技术的数字化及信息化程度极高,在确保模具精度的同时还能保证精密;如今市场对于模具的制作及工艺要求还在不断提高,面对市场的竞争需要,模具的加工技术必须要不断向前发展,融合更多先进的加工技术。

2优化模具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当今社会,我们要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及水平,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也要着重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中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模具设备的引进和投入。教师在模具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模具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和创造者,而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又取决于本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中高职院校在选拔老师时要严把质量关,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和教学水平考核,杜绝浑水摸鱼的老师混在教师队伍中,模具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要与对应的岗位现场操作相结合;以便教师更好地进行“引道、授课、解惑”。其次,要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兴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模具设计及模具制作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比较枯燥乏味,教师要随机应变地改变教学机智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信息化、模拟化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享受设计、热爱设计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同时还要让学生看到模具设计的未来广大的前景。要培养并加强学生对未来岗位职责的要求和认识,让学生学会规划未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结语

信息化、数字化及人工智能化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前进的动力,因此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一些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虽然我国的模具设计水平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我们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去追赶,我们就能展现出自我的价值,我们在求索和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引进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为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中高职院校要培养自己独具匠心的模具设计人才,就应该立足实战,与国际接轨,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合理搭建专业课的体系制度和考核实践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于保敏,贾耀曾,胡烨.就业导向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2]徐政坤,卢端敏,宋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06).

[3]范丽丽.模具设计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6):217-218.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9

鉴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设置与实际的模具生产相类似的教学情境。当然,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1开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归根结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室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另外一部分用于实践操作场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因才施教,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2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在关键教学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尽量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比如,教师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典型的零件作为载体,以设计相应模具为任务,让各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实践,最后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阐述,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追踪。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要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潜力,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题的教学手段要遵循以下要点:2.1实施素质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是机械式的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技术展览,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模具制造的生产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致使学生毕业后因实践能力差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工厂还得重新组织岗前培训,因此,一些工厂宁愿从社会进行统一招工也不愿意用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所以,学校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2.3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对整体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逐步改变过于“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比如,考核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切实做到边学习边检验;不能只根据结果进行考核,而应该将学习过程也纳入到考核范围;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又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3.结语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像模具设计与制造这样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更需要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确保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很好的满足岗位要求,从而为我国模具产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作者:李波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军,赵寒,危淼.现代学徒制改革教学项目设计——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2):97-99.

[2]史朝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探索[J].模具制造,2014,14(11):88-91.

[3]张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D].南昌大学,2013.

[4]韩森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2,(06):38-39+41.

[5]蒋建中.课改背景下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设置探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2,(15):23.

[6]王嘉,任志宏.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38(05):76-77.

模具设计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产学基地;模具

随着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强调理论学习到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建设适应工程实践教学需要的新型校内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愈益为众多的高等工程院校所认识[2]。为此,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该基地的建设以教学改革为根本目的,让师生参与到企业的横向项目中,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将工程实践总结为工程案例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贴近工程,缩短学生从“校门”到“厂门”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基于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办学原则。针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际情况,学院将机械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掌握较强机械基础知识,具有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和模具使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我院制定了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机械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培养计划与教学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了将CAD/CAM技术引入到教学中,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建设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课程教育中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3]。“模具方向实践产学基地”建设之后教师与学生可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完成项目的研发。通过参与模具的开发锻炼师资队伍,通过教师不断接触工程实践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从项目中遴选工程案例服务于教学,将工程案例以知识相关性为基础拆分成若干个部分,形成若干个子案例,应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自主、交互式学习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结组、将教学案例以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自主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后得出结论。不同小组将题目整合后得到课程相应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不同的课程都按照此方法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对于同一工程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则理解更为深刻,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中可以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设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1.3优化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注重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对于理论课程,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实例分析”“任务导向”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岗位技能知识融入到教学的重点内容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设置为开卷。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1]。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从“校门”到“厂门”的时间。因此,这些课程鼓励学生考取政府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考到一定的分数便认为通过该门考试。实践教学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将实践教学与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认可及评定,也是我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职业基本技能,熟悉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并且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将来的就业有极大的竞争力[4]。1.4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交叉、融合,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践课程有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机械CAD软件应用实训、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等。这些实践课程中有些题目是来自工厂的真实题目,在完成实践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具体的工程问题出发,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培养工程分析能力。通过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翻阅相关资料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实践基地的建设

我系通过对现有实验室设备进行了增补和功能完善,成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并与两家制造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2.1模具设计与制造校内平台建设。我系在深入调研模具行业特别是合作企业的基础上,发现了自身在实验室资源上的短板,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了增补,并对功能进行了完善。整合新建和现有实验室资源,将校内资源划分为三部分:模具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制造平台、模具小型资料库。这三部分资源资源共享,分工明确,互为补充,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产学基地。模具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的任务是依托校内“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与工程分析实验室”,根据中小型模具企业在模具设计、工程分析等方面的需求,将企业的真实产品引入实验室,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学生共同完成产品的模具设计、模具参数化建模、工程分析。数字化制造平台包括“CAD/CAM计算中心”“数控制造实训中心”“模具实验室”。该平台建设的任务是解决企业产品的模具设计、零部件加工制造、装配试制的需求。同时,该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模具的拆装和测绘实验,使学生对模具结构更为熟悉;为学生提供了加工制造模具主要零部件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对工件进行参数化模具设计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购买有关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书籍资料,成立模具数字化建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小型资料库。2.2基于机械工程系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课题组通过调研,与两家制造企业确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两家企业的合作涉及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和样件生产过程。通过这些环节,使承担任务的教师和学生能获得较全面和具体的工程锻炼,提高了师生的工程分析、模具设计、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这些环节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和宝贵的工程案例资源。

3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践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参与到企业横向课题中增强科研和工程能力;另一方面进入合作企业见习,完成企业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任务,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同时,教师们紧密围绕基地建设的成果开展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创新,从实践基地汲取营养来提升自身的工程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理论和实践课程均能胜任的“双师型”教师,助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基地还聘请了企业专家作为实践基地的导师,提升团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5]。

4结语

综上所述,“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的建设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科研水平、工程能力及教学水平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的工程分析、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继续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的建设机制及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新成,建军,春锋,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23-226.

[2]费从荣.创新与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95-98.

[3]徐丽娟,张春福,孙晓娟,等.基于CDIO模式的工程图学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4,(3):267-268.

[3]代显华,李荣钢,葛一楠.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