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标志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3 16:08:27

民宿标志设计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茶文化理念背景;民宿室内空间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需求和向往不断提高,城市中城市病的不断加剧以及恶劣的人地矛盾,让人们对田园生活和乡村旅游的兴趣不断加深,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和田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做好民宿室内空间设计,将茶文化理念完美地融入进去,充分利用乡村优势,既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服务,也能够带来不错的效益,促进乡村发展,达到双赢局面。

1选题综述

首先从“旅游”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旅游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旅游行业经济越来越可观,这给振兴乡村发展带来一丝契机,同时旅游模式也有一定干煸,从过去的观光旅游向着休闲旅游和体验式旅游升级,旅游目标逐渐从“高大上”的旅游景点向“接地气”的菜市场、田园风光、民宿等发展,这对于振兴乡村经济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其次来看“民宿”,民宿的定义是旅游地居民的自用住宅限制房屋,提供给游客住宿使用,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地域文化体验,同时收取一定利益。民宿室内空间设计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特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等进行布局和设计,本文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就是较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的应用,为游客提供更具特色、更加优秀的住宿服务,也带来更客观的经济收益,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最后来看“室内设计”,民宿的设计首先要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与周围景致或环境融为一体,加上合理的规划设计,保留本土资源特色,让设计更加优异,比如本文将茶文化理念融入民宿的室内设计中。不过想法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却比较难,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民宿也越来越多,但高质量的民宿却并不多,这一点也就是本文探究的最终意义所在。

2民宿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1)满足基本的住宿需求:民宿是具有文化特色的住宅,在根本上必须满足住宅的基本住宿需求,需要对住宿的不同区域2020年第10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进行划分,既有公共空间,也有私有空间,有些民宿在修建和改建时为了体现民宿独特的风格,为了提升旅行与居住的新鲜感,反而不重视民宿作为住宅的基本功能,无异于本末倒置。(2)民宿和特色文化的融入:要明确包含茶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要将其彻底“融入”到民宿中,而不是简单的“嵌入”,不是仅仅在室内摆放几棵茶树,贴点有关茶文化的标语就可以的,而是从民宿的整体角度出发,将各个环节都融入茶文化元素,这样的茶文化理念下的民宿才是最优的民宿设计。(3)民宿的多元化功能:民宿作为基本的住宿空间,满足人们基本的住宿需求,但与此同时,也要开展多元化功能,让其不仅仅提供住宿,比如茶文化民宿内的茶汤品鉴区(茶室)、风景观赏区(窗户)、茶品烘焙工作区、休闲娱乐区等,让茶文化爱好者彻底融入茶文化民宿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1]。

3茶文化民宿室内设计的思路分析

3.1以整治生态文明、提供良好居住环境为前提。虽然在分析室内设计,但民宿整体设计还至关重要,这里稍微一提,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村道路,整治乡村卫生,疏浚河道等,将交通不便、风气不良、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乡村改造成交通便利、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健全的乡村,必然能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民宿体验。而对于民宿室内设计来说,也需要保证基础的居住需求和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清理垃圾,整理污垢、讲文明,树新风,尤其是对于厕所,很多民宿旅游的朋友最关心的就是厕所问题,民宿作为给游客提供良好居住体验的场所,自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游客满意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给游客焕然一新的感觉。3.2加强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茶文化民宿室内设计中,首先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人文、气候、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例如当地气候炎热,室内设计需要做好通风或配备其他降温设备,例如民宿所在的地势较低,为了保证采光需求,适当的增加建筑针对景观立面的开窗面积,或者巧妙地利用屋顶的明瓦和大侧窗将天然光引入室内,都是可行的方法;其次需要与外景巧妙融合,室内设计在取材、色彩、风格等方面尽量与室外风景一致,使民宿室内与室外自然的连接与过渡[2];最后,在材料选择上充分利用当地的本土材料,比如竹子、茶树、石头、木纹等,始终保持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将民宿室内设计与室外风景巧妙融合,给游客更好的民宿住宿体验。3.3加强局部规划,加强设计管理。(1)根据区域需求设计:根据民宿多元性特点的需求,根据实际抢矿构建良好的分区机制,让整个民宿彻底丰富起来,之后在根据区域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例如茶汤品鉴区,需要设计独立的空间,例如风景观赏区,在窗口附近贴上恰当的茶文化壁纸,与窗外风景融合,达到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效果,或者设计大飘窗,以供人们能更好的接近外界风景。(2)入口设计:入口设计应贴合乡村旅游景观的主题,门扇、门框、门斗在材质的选择上融入乡村化的构建,比如绿竹、山石等,设计简单而为即可,让人在从入口开始就转换思维,融入到民宿的格局构建中。(3)地面与墙面设计:地面设计中巧妙的采用木材或石材打造,避免太过花哨,既然是茶文化背景的民宿,衬托出古典、优雅、古风效果最佳,墙面设计是同样的原理,不宜太过花哨[3],可直接用青石砖铺设,但青石砖面临受潮、筋灰剥落、简陋等缺陷,用深色的水刷石或者石制纹路的装饰,顶部或侧面设计采用具有现代感和临时性的阳光板,往往效果更好。(4)标志性特色设计:在划分了不同需求的独立区域之后,在最大的公共开放区域内,如果稍显空旷的话,增设标志性的特色设计,比如添加茶树、添加有关茶文化的人物雕塑、诗词、简介等。(5)细节点缀:与标志性特色相对应的,在民宿空间内不少细节之处可以进行适当的点缀,比如用道路砾石散铺,点缀几棵枯树干、枯枝,营造安静幽雅的氛围,比如在墙角处种上各种植物,构建观赏区域[4],比如以毛石、天然防腐木、茅草、荆条等天然材料作为点缀,比如使用更接近自然的编制藤椅等,做到一步一景,与自然相融合,彰显妙韵天成的意境之美。(6)增设茶文化的元素:在茶文化理念背景下,可以很容易的联想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木质器皿”、“茶楼听戏”等,加设与茶文化相关联的元素,规划设计出新意,让游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往往能让茶文化民宿更有艺术性和文化性。不过也不宜增设太多,茶艺文化是清素淡雅的文化,如果民宿内添加的文化创意元素过多,反而失去了清素淡雅的意境。3.4色彩与布局设计。在色彩以及布局系统色设计中,还是需要符合茶文化源远流长的意味,与建筑风格相呼应,与室外景观相呼应。在色彩方面,还是偏向暗淡、清幽为主,色彩点缀不宜太过,不宜花哨,除了民宿是木质或石质材料本身的色彩外,只需稍加调整即可,将座椅、柜台、梳妆台在内的物体色彩调暗、调自然,尽量让民宿室内空间布局中的所有物体都偏向于淡色、纯色,不要给人突兀的感觉,整体增加古色古韵,增添东方茶文化的韵味[5]。另外在照明采光系统设计中,最主要的当然是太阳光,要做到房屋通透,适当增加开窗面积,巧妙利用明瓦和大侧窗等一切采光途径,在夜晚照明系统中,在公共区域的照明需明亮大方,而在私人区域的照明则可以稍微暗淡一点,巧妙采用灯罩、古风灯笼、灯饰、半透明的阳光板等形成朦胧模糊的氛围,增加可玩性,用灯光来营造幽静舒适的意境,来契合茶文化民宿的主题,但也要注意灯罩等物品的安全性与融合性,总之一句话,适当调整可以,但不能太过突兀。3.5设计中严守“乡村特色”原则在设计原则上要严守“乡村特色”,在装饰、家具等空间元素的材质选取上,要接地气,而不是一定要选用新颖的现代化设施,在民宿风格中融入一点现代化元素,让整体风格变得更加宜居,更加符合居住的舒适度体验是可行的,但过犹不及,相信来体验田园风光、居住在民宿中的游客,并不是为了来体验高科技与现代化的,而是来体验田园风光和趣味乡间住宿的,如果一味的追求高科技与现代化,反而是本末倒置。这一点在民宿的室内设计中所犯的错误较少,但鉴于这一点极为重要,一次你还是在这里明确指出[6]。

4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旅游行业的不断蓬勃发展,民宿风光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大背景下,将茶文化理念巧妙的融入到民宿室内设计中,设计出更具文化特色,更能吸引游客的民宿,既能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又能给乡村带来实际收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就民宿室内空间设计上的原则和设计思路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结合上文分析,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丽文,肖瑶宁.基于茶文化的现代都市室内空间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7.

[2]孙蕊蕊.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民宿空间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8:100.

[3]李富强.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民宿建筑空间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39-40.

[4]吕海军.风景区茶院室内空间设计分析[J].福建茶叶,2016,v.38;No.169(01):95-96.

[5]马平.茶座的室内空间设计分析[J].福建茶叶,2016:81-82.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楚文化元素;民宿建筑;应用

楚文化元素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楚文化元素可以将当地的民族特色良好地体现出来,楚文化中的凤纹艺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楚文化可体现出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并相信鬼神的力量,体现出人类的浪漫色彩,随着楚文化与中原民族文化的不断接触,楚文化吸取了多种先进的元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楚文化元素中包括了青铜冶铸、丝织品与刺绣品、美术乐舞以及哲学文学等。

1楚文化与建筑景观的关系

楚文化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色,在建筑景观中应用楚文化元素,可为建筑注入灵魂。景观文化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两个层面,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时,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将物质与功能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坚固、实用、美观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对于建筑而言,需要体现出建筑艺术的一面。在民宿建筑设计中更应满足建筑的艺术需求,在民宿建筑中居住的人常常是外来游客,而在民宿建筑设计上对民宿的风格有着较高的要求,将当地的本土文化良好体现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居住,使外来旅客深深的体会出当地的文化风格。民宿建筑在城市中与现代化建筑有所差异,现代化的建筑满足当前人们的居住需求,并符合当前时代的审美变化及功能需求等。而民宿则会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于旅客来说更有吸引力。楚文化图腾是楚人的特有标志,展现了楚人的民族风俗,并具有特有的地域性特点。在建筑景观中可以发现楚文化的存在,一些具有象征性的图腾历史悠久,将传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表示楚人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并体现出华夏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在一些民宿建筑中,根据地域特点,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通过楚文化元素充分表达出来,帮助当今时代的人们体会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2楚文化在民宿建筑中的意义

2.1提高了民宿建筑的文化内涵

将楚文化元素运用到民宿建筑中,可以提升民宿建筑的文化内涵。在当前人们居住的建筑中,建筑风格多以现代化为主,为满足人们的现代化使用需求为设计目的,但是在建筑设计中仅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而缺少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对于民宿建筑更是如此,民宿建筑供外来游客居住,民宿建筑设计应当凸显当地文化特色,并将地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来,供游客们体验中国华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可以将当地的文化内涵通过民宿建筑体现出来,使当今社会的人们更加了解楚文化,感受楚文化的精神,对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将众多楚文化元素渗透到民宿建筑中,充分展现楚文化的历史印记,帮助现代人们了解楚文化历史,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2.2提高了民宿建筑的美学价值

民宿建筑具有独特的旅行住宿特点,并已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使得人们的旅行居住更具有新鲜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民宿具有了一些文化意义。当前民宿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外貌风格的改变,以及内部装饰的创新。而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元素对于民宿建筑装饰上有重要意义,在当代设计中,楚文化元素不仅满足了使用需求,还提升了建筑审美,保证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一些优秀的楚文化元素为民宿建筑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一些纺织刺绣、青铜制造以及漆木家具都极大丰富了当代设计的表现内容。

2.3打造了独特的民宿风格

以往的民宿仅对旅行者和背包客提供居住需求,而当前时期的民宿在设计上会加入一些独特的元素,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居住处,并且独特的民宿风格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使人们前来居住体验。当地人民将原有的住宅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改善,并将民宿照片放到网上进行租售。旅行者在长期现代化的居住环境下感到乏味,在旅行中,更愿意选择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宿,体验不一样的居住感受[1]。

2.4传承了本土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城市文化可以提升本城市的活力,使得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并且城市文化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及特点,使得城市更加鲜活,会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游览、参观,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景观作为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其城市建筑表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并具有城市的良好象征。对于城市民俗建筑也是十分重要的,民俗建筑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特色与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内涵与魅力。民俗设计风格体现出城市品位与流行元素,为人们提供独特的审美风格。楚文化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形式,有着鲜明的象征寓意,代表着人们深刻的信仰以及楚国人的风俗人情,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作为地域特色,将其独有的文化展现在民俗设计中,不仅增加了文化韵味,还将本土文化进行宣传与传承。在当前各领域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智能化电子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各领域中逐渐拓展,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对于人们的生活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当前人们生活在新时代当中,具有较大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对历史的了解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人们生活在现代化设备的环境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缺少了艺术审美,使得人们的内心变得嘈杂与聒噪,因此,本土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人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将宣传本地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俗建筑中将楚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在每个角落中,让前来入住的人们感受到楚国的文化气息,了解到当时的生活氛围与情感,使人们对此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丰富人们的情感,使当前时期的人们感受到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传承楚文化思想内涵,了解楚文化元素艺术形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3楚文化元素在民宿建筑中的应用

3.1楚文化装饰元素的应用

楚文化装饰元素的应用,传达了本身楚文化历史的信息,并反映了当前的社会价值取向,在实际民宿建筑设计中,运用多种楚文化元素进行装饰,并将传统元素作为装饰纹样的表现手法。装饰元素的应用具有几种语义表示,第一种为象征,表示事物以外的形式,用相近或相同来表示一定的含义,在寓意上可借物托意,可用楚文化元素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景。楚文化有大量的历史典故与名人事迹,并且包括青铜器、刺绣等,将这些元素运用在民宿室内装饰上,可将历史文化元素表现在现代设计中,让人们体会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不断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当前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一些历史文化元素的介入,可以帮助人们放慢脚步,体会历史的发展,了解传统文化,能让人放松身心,丰富内心世界。同时,楚文化装饰元素的应用为当前民宿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思路,体现出建筑设计的巧妙特点,增加了民宿设计的文化素养,提升民宿建筑风格品质,并在当代建筑中凸显特色[2]。

3.2楚文化色彩元素的应用

楚文化元素中除了造型特点以及装饰等特色之外,楚文化的色彩运用也值得学习。在楚文化装饰艺术中,纺织品和漆器的色彩利用十分巧妙。楚文化装饰艺术的色彩十分鲜明,其中楚漆的应用更加具代表性,大多数利用红色与黑色为主,体现出视觉上的统一性,并在形式上采用红黑为底色的组合色,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受。在一些民宿建筑中,一些墙面或者地面以赤黑两种颜色为主要色调,局部上应用灰色与青色进行点缀,给人一种明净素雅的感觉,使人们在民宿中的心情更加放松。通过楚文化色彩元素的借鉴,帮助人们建立清爽平静的感觉,并通过景色如画、色调友好的楚国风貌进行展示。通过楚文化的色彩元素运用,为当代民宿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并创新了当代建筑的单一色调,为人们提供更加平和与温柔的视觉体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平静的内心十分珍贵,在居住环境中运用舒适的楚文化色彩元素,使当前人们浮躁的内心更加平和,并带给人冷静、舒适宜人的体验[3]。

3.3楚文化造型元素的应用

楚文化在造型上有广泛的应用,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楚文化为当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享受,并在其中提炼出楚文化元素的特征,使得民宿建筑风格特点更加独特。在楚文化造型中,线性流畅,使人们的视觉感受更加舒适,并体现出友好美和空灵美,在楚国历史艺术上,线条美与空灵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将楚文化的造型运用在当前的民宿设计中,可体现出另一番独特景观。一些民宿中的大坡式屋顶、宽屋檐造型,都是借鉴了楚文化元素。为了传承楚文化的历史文化精神,在建筑上方的大坡顶进行突出,并且在外墙设计中运用石材进行砌筑,将倾斜的外墙清晰的展现出来。在一些民宿建筑中更使用多层屋面的组合,将楚文化建筑风格完美体现,打造了独一无二的楚文化特色民宿[4]。

3.4楚文化营造独特的民俗氛围

在楚文化深刻的文化背景下,现代艺术展现出众多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楚文化的母体。将楚文化的神韵与神采展现的淋漓尽致,使人们通过艺术作品以及相关手工艺品了解到楚文化特色,并感受到楚文化带来的深刻情感与气质。其中楚文化图腾造现代艺术中有着良好的体现与创新,将其运用在公共艺术以及环境艺术领域中,在此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一些城市中,建立城市园林景观,将其风景景区中融入楚文化元素,展现出高雅的艺术品味,为景观园林带来独特韵味,并体现出高雅的气质。一些景区通过建设楚市、塑像、天台等,都实现了楚文化的传承,将其特色进行良好展现,并且,特别突出景区中的标志性建筑,以使楚文化元素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城市民俗中亦是如此,不仅江楚文化融入城市景观建设中,还将其引入城市民俗建筑的设计中,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民俗建筑,展现本地城市文化与内涵。在其材料使用上,运用大理石元素,打造楚天仙境丹凤朝阳,并在建筑外墙门口或者院内使用凤凰元素,体现出其独特的气质。或者,利用一些手工艺品,融入一些楚文化元素,并且将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利用在城市民俗景观建设中。同时,无论是民宿建筑设计还是民宿室内装饰设计,都将楚文化元素充分利用,营造出独特的民俗氛围,使人们在民俗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令人们身心放松,梦回远古,带给人们独特的旅行体验,使人们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在旅行中进行精神上的放松以及心灵的净化。使人们的内心平静,并充分感受当地的文化气质,促使人们充分融入强大的楚文化氛围中,体验独特的文化感受。

3.5楚文化提升人们的凝聚力

在当前的公共艺术创作上,更注重以本土文化背景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将其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进行发扬,提升其艺术价值。而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的代名词及城市的象征,并成为当地人民宝贵的财富。楚文化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当前时期的发展中仍需要进行广泛传播与发展,将楚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发扬光大,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起当代人民的爱国情怀。楚文化体现出地域特色,使当地人民更具有归属感,提升人们的凝聚力,使人们为家乡不断付出努力与贡献。地域人民的凝聚力对其城市地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无论是经济发展中还是文化传承上,都显示出人们强大的力量,促进城市人民和谐,提升城市素养与内涵,使城市精神良好体现。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需要当前人们的团结一致,将人们的精神文化得以丰富,并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做好本土文化与地域特色宣传。

4结语

综上所述,楚文化元素在民宿建筑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民宿建筑发展中,将楚文化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可以体现出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并将历史悠久的楚文化充分渗透其中,加强了民宿建筑的文化内涵,并创新了民宿建筑的审美,通过将楚文化装饰元素、楚文化色彩元素、楚文化造型元素的应用,打造了独特的民宿景观,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居住体验。

参考文献:

[1]郑炎.荆楚文化在湖北区域建筑的设计表现[J].神州,2019,(22):25.

[2]张善庆.楚文化中造型艺术的精神特质与审美情趣[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4-68.

[3]杨海萌.《楚辞》建筑艺术刍议[J].职大学报,2014,(1):32-35.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经济;乡村民宿;乡村振兴;供需矛盾

民宿在我国住宿市场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显现。中国旅游与民宿发展协会的《2019年度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民宿占我国住宿市场的比重约为10%。经历了2017年和2018年行业发展热潮,2019年我国共享住宿市场交易额达到209亿元,较2016年的8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97%。根据速途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民宿以21.5%空置率排名被调查的9个国家中的第三位,高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民宿行业发展逐步回归理性,由规模效应向提质增效转变。发展乡村民宿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研究其民宿发展状况,探讨突破民宿发展瓶颈的对策。

民宿发展的基本要求

民宿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需求不断增长的产物,民宿包括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两大类,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民宿特指乡村民宿。它不是现代农家乐的简单升级版,而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和乡村旅游产业深度开发的重要标志,这使得乡村民宿的发展涉及多重复杂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1.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一般认为,欧美民宿起源于英国的家庭式民宿,日本民宿起源于民办旅店。民宿的起源主要是住宿者追求稀缺的旅游资源。如日本民宿是由喜爱登山、滑雪和游泳等运动的户外活动爱好者租借闲置的民宅而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民宿的发展和壮大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2018年民宿产业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70%的民宿客流都集中在滇京沪等民宿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客流相对集中的原因是这些民宿大都布局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自然风景和地理风貌是当地民宿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发展乡村民宿必须依托民宿所在地独特的旅游资源,避免同质化、冲动化。2.适度规模经营。国内外对于民宿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2019年7月3日,国家文旅部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对旅游民宿的标准进行了界定:旅游民宿是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m2,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这一最新界定标准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要求乡村民宿的经营规模是小型住宿设施。同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求乡村民宿的开发要保持适度规模,不适宜建设大体量的乡村民宿。3.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与城市相比,乡村常住人口少,因此,发展乡村民宿必须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研学旅行等产业结合起来,吸引客源流量向乡村集中。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民宿的开发模式有助于延伸产业链条,尤其是与休闲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第三产业融合,打造“民宿+其他产业”的发展模式。

现状剖析

1.发展现状。(1)总体概况。益阳市乡村民宿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依托于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民宿投资者进行经营管理的酒店式乡村民宿。根据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乡村旅游区(点)星级评定准则》,三星及以上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必须具备至少8间标准间和接待20人以上住宿的条件。目前益阳共有三星及以上的乡村旅游示范点59个,均为旅游部门登记在册的乡村民宿,这些乡村民宿大多是在当地的农庄和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类是租赁型乡村民宿。依托于农民自有房屋,通过公司或者村级自治组织,将村民闲置房屋进行流转,通过改造成为可以经营的民宿。如大栗港镇朱家村获得部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村委会与长沙某旅游公司签订了民宿合作协议,选择了20户居住条件较好的农民房,作为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民宿的载体。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这种乡村民宿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公司直接租赁和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租赁两种方式。截至2019年,这种租赁型乡村民宿大约有50家。(2)经营状况分析。一是总体供给旺盛,但需求不足。据益阳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统计,益阳乡村民宿的日接待能力在2000人以上,而实际日均接待人数不足50人。二是部分民宿经营困难。超过80%的益阳乡村民宿由农家乐发展而来,抗风险能力弱,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部分民宿因为资金链断裂,面临关门或倒闭的困境。三是少量特色民宿供不应求。如安化县的云台山和茶马古道拥有少量的特色民宿,在旅游旺季往往出现“供不应求,一房难求”的局面。2.原因剖析。(1)资源禀赋差异。我国乡村民宿发展实践表明,旅游资源禀赋决定了民宿的布局。按照益阳59个登记备案的乡村民宿分布来看,安化县占20个,在县(市、区)中排名第一,但安化并不是益阳境内经济最发达的县,这主要归因于安化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高山气候条件,为避暑提供了便利。(2)内生动力不足。一是受制于农耕文化和小农意识,农民对于发展工商业缺乏兴趣。如益阳某村有可以挖掘的民宿资源,并且有专门的策划公司进行项目设计和管理,需对农民闲置房屋进行整体租赁改造,但部分农户不愿意参与,导致整个项目终止。二是当地农民对于民宿的认知有限,导致发展民宿的氛围不浓。如安化现有的民宿都是投资者自建房屋或者乡村酒店兴办起来的,对比其他乡村在村民自家房屋基础上改扩建的乡村民宿,新建房屋模式成本较高。三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缺乏。(3)外部条件堪忧。一是发展基础薄弱。益阳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宿的消费能力,也不利于民宿的高端化和高品质化。二是存在同质化竞争。由于益阳现有民宿都是在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上建立的,而这些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多都是由农家乐升级改造而成,多为家庭式运作,为了保证基本的住宿需求,价格定位较低,民宿主题特色不鲜明,住宿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同时,以碧桂园凤凰酒店为代表的一系列星级酒店纷纷落户益阳,抢滩旅游市场,也对乡村民宿的发展造成了挤压。益阳由于毗邻长沙、常德和岳阳等省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且这些城市的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旅游产业相对发达,加之与相邻区域的协调性不足,一体化的线路和产品供应受到限制,也挤压着益阳市乡村民宿发展空间。(4)管理体制不顺。乡村民宿管理中仍然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多头管理等问题。一是益阳现有的乡村民宿发展主要是靠政府资金引导,这种非市场化引导,加剧了供需关系矛盾和不协调。二是部门间管理权责不清。湖南省监管乡村民宿的职能主要是在旅游部门,通过申报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来进行管理,存在部分未登记的乡村民宿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情况。乡村民宿的监管,不仅仅是旅游部门的职能,需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生态环保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共同进行监督,而多头监管往往容易产生管理的低效和无序。

对策建议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4

一、旅游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明确扶贫重点和扶贫思路。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以来,我县结合旅游发展总体部署和全域旅游整体推进,确立了以加快旅游发展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通过旅游企业帮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示范村、民宿达标户建设引导等旅游扶贫措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实现贫困村集体收入明显增长、贫困村出列和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并编制完成《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县村村寨规划》。

2、突出乡村旅游扶贫优势和特色。旅游产业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行业准入门槛低、持续投入大、带动力见效快等行业特征,在扶贫攻坚中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在旅游扶贫重点贫困村新建旅游公厕、停车场、标识牌、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3、完成申报创建3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已按照州旅游发展委员会要求上报相关材料。

4、按照年初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下达给我县的创建民宿达标户的任务,我局已完成15户民宿达标户的申报工作,并将根据建设情况兑现补助资金20万元。

5、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局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先后在各村开展14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累计完成培训1067人次。

6、完成一户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户的申报。

7、完成5旅游公益类岗位的开发,并在7月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已正式上岗工作。

8、积极引进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1户企业并在3月份完成组建县秘境乡村旅游开发公司,现正在实施相关旅游项目。

9、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原则,我局在9月份完成《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县村村寨规划》之际,迅速启动两村的标识标牌设计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标识标牌的设计等工作,将在11月底前完成标识标牌的安装等工作。

10、今年在我局的积极引导下,我县首个村集体经营的帐篷村在朗达村顺利开张营业,这也标志着我县乡村旅游集体经济的又一个模式的开启。

11、为了加强各旅游发展贫困村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我局今年结合旅游厕所建设任务,完成3个旅游厕所的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11月将全面完工。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投资周期长,持续投入大,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市场开拓,有一个过程,现有的资金安排只能解决旅游设施的基本投入,后续的营销投入等尚未解决。

2、扶贫村缺少大的旅游龙头企业带动。由于旅游尚在发展之中,旅游企业不多,对整个乡村旅游的带动能力、整合能力均较弱,扶贫的预期效果尚难很快显现。

3、贫困村及贫困户自身的发展能力有限。由于贫困村民缺少旅游从业、旅游服务技能,如何组织他们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还要进一步培训,同时要提高贫困村旅游发展组织化程度。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同时,加大旅游从业技能培训,为旅游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茶文化;茶生活

《茶经》有云:“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中国人喝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茶为国饮名副其实。俗话说,“乱世饮酒,盛世饮茶。”如今已经是一个人人皆品茶、人人皆论茶、人人皆爱茶的时代。据统计,自有茶以来,不管是大唐盛世还是康乾盛世,年人均消费均未超过100g,然而从2013年起,中国茶叶就走进了年人均消费量1kg时代,这是一个茶产业当仁不让的盛世,更是一个茶生活逐渐兴起的盛世。笔者久居浙江省缙云县,自毕业以来即从事茶相关工作,致力于创新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提倡茶生活,立足于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大势,特从缙云地方特色品牌“缙云黄茶”入手,对茶文旅融合发展进行探讨,并谈谈个人关于构建茶生活方式的粗浅思考。

1缙云黄茶的产业基础与优势

人间仙都美,缙云黄茶香。缙云地处浙江括苍山脉,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美誉,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史记》载:轩辕黄帝于鼎湖峰炼丹,丹成,御龙升天。飞天之时,灵草沾金丹仙气,茶树萌黄芽,绿叶成金枝,因黄帝所赐,故谓之黄茶。其茶品质优,口感好,为贡品,明万历年间《括苍汇记》载:缙云贡黄芽三斤。缙云黄茶作为一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品质高端、规模生产的优选茶种,天然具备了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1.1生态优势。好山好水出好茶。生态是缙云最基础的底色、最厚重的优势、最亮眼的标签。缙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森林覆盖率高达78.9%,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到2万个•cm-3,人均淡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的1.5倍,优良天气全年达98%以上,连续3a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榜100佳,为周边金华、丽水、温州三地唯一连续上榜县。缙云县先后荣获部级生态县、部级生态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殊荣,是浙江省首批“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之一。1.2茶种优势。缙云黄茶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领衔下,经多年培植繁育,与当地环境充分融合的特有品种。该品种选用缙云本地培育的黄化变异茶树新品种———中黄2号(原名缙云黄)的芽叶,具有“三黄透三绿”的独特品质:外形金黄透绿,光润匀净;汤色鹅黄隐绿,清澈明亮;叶底玉黄含绿,鲜亮舒展[1]。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黄茶”,缙云黄茶是兼有绿茶风味和传统黄茶风格的新一代“黄茶”,采用绿茶加工工艺炒制,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叶中营养成分和有效成分,因此,既保有鲜爽滋味,也蕴含醇厚特点。缙云黄茶富含叶黄素、EGCG,氨基酸含量(≥8%)远远高于普通绿茶,是绿茶品类之中不可多得的佳茗。1.3品牌优势。目前缙云县黄茶种植面积达800hm2,其中可采摘面积200hm2,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面积240hm2。物以“优”为贵,缙云黄茶以其独特品质,成功跻身名茶之列,屡次斩获各类博览会金奖。2014年,缙云黄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16年,缙云黄茶荣获第四届“国饮杯”特等奖,成为G20杭州峰会选定用茶;连续4a成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溢价力品牌,2019年品牌价值达2.3亿元人民币。随着消费升级2.0时代到来,大众消费越来越注重品质,缙云黄茶走出一条“以少胜多、以稀为主、以机为王”的发展路径,市场优势不断呈现,在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具有高知名度,市场均价高达4000元•kg-1,最高价达15800元•kg-1,日益成为富民增收的“黄金叶”。

2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

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既可以对传统茶产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又可以更科学地调节二三产业比例,更集中地整合茶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资源,进而从存量市场结合产生新的消费模式。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结合,而是以茶文旅融合为主题,以生态茶园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茶产品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将茶基地建设成为高档景区,将茶品牌打造成为地方标志,推动茶产业从“种茶到卖茶—卖茶叶到卖风景—卖风景到传文化”转变[2]。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三大融合”。2.1黄茶生产工艺与体验型旅游融合发展。缙云黄茶类似于安吉白茶,是茶树黄化的变异品种,不管从杀青工艺还是发酵程度上看,都属于绿茶而非黄茶。因此,缙云黄茶主要采用扁形茶加工工艺,包括“鲜叶采摘—摊青—青锅—摊凉分筛—辉锅—整理”6道工序[3]。从采摘到加工一直到茶叶成品,黄茶生产工艺各个阶段都可与体验型旅游动态融合,构建“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泡、六品、七膳、八娱、九购、十学”的参与式场景,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制茶体验[4]。如,在游客参观茶园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包括采青、摇青、揉捻等在内的简单易操作的制茶步骤,以满足游客对于茶叶生产的认知;也可以聘请制茶师傅指导游客手工炒茶,让游客切身感受从茶青到成品的过程。目前,国内各大名茶产区如西湖龙坞沉浸式深度茶体验、福建武夷山采茶体验游、信阳毛尖采茶观光游等茶旅体验活动,已经悄然兴起并深受游客喜爱。2.2黄茶历史文化与康养型旅游融合发展。茶的属性多元而包容,它不仅是一类经济作物,也是一道优美风光,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文南熏[5]指出,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提醒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缙云黄茶有“轩辕黄茶”之美誉,早在远古时期就与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结缘,而缙云百姓因其为黄帝所赐,将其命名为缙云黄茶,泡之汤黄叶黄,清香不散,饮之体健明目,百病祛除。同时,缙云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目前全县有百岁老人109位、90岁以上老人2285位,是名副其实的康养圣地、养生福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缙云黄茶可依托缙云仙都部级5A级景区,以黄茶提升景区内涵,以旅游打响黄茶品牌,将黄茶历史传说、文化内涵与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相结合,定期举办缙云黄茶文化节,在景区周边打造环仙都黄茶文化长廊,建设黄茶文化体验馆、黄茶文化养生馆、黄茶文化展览室、黄茶驿站,围绕“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悟禅”等主题来表现茶艺、茶仪、茶礼,让游客在领略仙都风光同时体验黄茶文化,赏茶美、品茶香、采茶趣、养茶性,在黄茶文化熏陶中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从而产生最高境界的旅游体验,在人间仙境中治愈疲倦身心[6]。2.3黄茶生态茶园与观光型旅游融合发展。茶树既是经济作物,又是颇具美感的观赏植物,茶园风光秀美迷人,棵棵茶树郁郁葱葱,片片茶园碧绿如染,重重茶山接上云天,构成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风景画[7]。茶叶生产基地是乡村特色主题旅游景点,是茶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原点,是茶生活方式链的首要一环。笔者在缙云拥有13.3hm2黄茶基地,处于海拔600m以上的高山密林地带,云雾缭绕,峰恋叠嶂,林木葱翠,泉鸣谷应。茶园采用不施肥、不除草、不剪枝、不翻土、不用药、不催芽“六不”管理模式,让茶树在天地间自然生长达到最佳状态,堪称世外桃源中的一片原生态茶海。“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漫步茶园小道,极目绿意盎然,欣闻茶香阵阵,聆听泉音鸟鸣,缙云黄茶万亩茶园天然就是一片观光景区,可参照贵州湄潭“中国茶海”、重庆“茶山竹海”、浙江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等地经验,将“茶园+”发挥到极致,探索“茶园+摄影基地”“茶园+骑行运动”“茶园+户外露营”“茶园+培训基地”“茶园+乡野民宿”等多元模式,打造集休闲体验、参观宣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融为一体的大型复合类茶园。

3科学构建茶生活方式的初步思考

古时有2句话概括了中国人的茶生活方式,一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说的是文人高雅抒情的茶生活;另一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普通人平淡安静的茶生活。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涉及方方面面,既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承载体。对于新时代农创客而言,茶不仅是安身立命的事业基础,更是用心经营的生活方式。笔者把“自然造物—原来生活”理念贯穿于茶事经营,以“朱子阁缙云黄茶”品牌为载体,以“黄茶+设计、+文化、+旅游、+互联网”为路径,结合千年古村河阳隐居生活,不断拓展茶生活方式内涵,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将绿色有机健康茶品销往全国。如何从单纯卖茶向茶事经营转变,科学构建茶生活方式,把茶事业变成诗与远方,笔者认为应该处理好“六对关系”。3.1茶与美学。茶与美学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链接不断迭代更新。过去的茶生活,呈现在传统的茶店茶馆之中,局限于传统茶艺表演,主要消费群体大多也以中老年为主。如今,茶生活已经从传统茶艺升级到艺术美学,消费内涵与外延不断重构,提供了茶艺术的无限想象空间[8]。从消费品类看,茶已经从传统饮品进入到多形态、多品类阶段;从消费群体看,年轻化、精品化、潮流化正在升级,消费者对茶的品质与包装都有了更高追求;从消费空间看,酒吧、书吧、西餐厅、咖啡厅、酒店等时尚渠道正在全面覆盖[9]。缙云黄茶应该秉持茶生活美学理念,锚定高端“精品茶”消费定位,以“一芽二叶”甚至“一芽一叶”初展黄茶为原料,采用机械和手工相结合加工工艺,将地理标志、文化底蕴、美学内涵融入于包装设计,更好地贴近大都市高端消费群体的审美理念,展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时尚元素,打造“潮牌”,成就流行,成为爆款。3.2茶与禅学。中国禅茶文化历史悠久,“禅”与“茶”本是2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接触、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丁以寿在《中国茶道义解》中对“茶道”下过定义:中国茶道是一种修行的艺术,其目的是以茶净心、证悟佛法、升华境界,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10]。“禅”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式,禅宗以禅定为主要修行方式,认为“禅茶”并非普通的一杯茶水,而是僧人以茶悟道,用以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艺术[11]。“茶禅一味”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分别是日常生活、开悟顿悟、平常心相和[12]。中国茶文化随禅宗一道传入日本,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饮茶形式———日本茶道,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和、敬、清、寂”的禅茶思想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近年来日本茶道在中国也逐渐流行。缙云黄茶作为绿茶品牌的后起之秀,可以深挖禅茶一味文化内涵,推动黄帝文化、仙都文化与禅茶文化深度融合,研究并倡导黄茶独有的茶道文化,制定整套地方茶礼规范,定期举办茶会、茶供和茶祭活动,引导黄茶消费者在品茗中“自识本心,明心见性”,以天人合一精神追求人生之道。3.3茶与民宿。特色民宿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归田园居”,所谓特色,就是融入民宿主人的理念、情趣、审美与品位,从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目前全国各地乡村民宿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家民宿都有相对特色,有“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有“坐看云起时”的浪漫,有“清梦压星河”的寥廓,而在诸多民宿之中,一旦加入茶山、茶室、茶院等茶元素,民宿本身气质则可以陡然提升。近年来,缙云依托“秀山丽水、诗画田园、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生态资源禀赋,以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为主线,发展了诸如岩下时光、近云•丽舍、清栖居、清荷别苑、宋哥闲人居、轩之缘等一大批高端精品民宿,北上广都市白领们往往成群结队慕名而来。笔者认为,日游茶园,夜宿茶海,在黄茶基地开设集观光、休闲、度假、研学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民宿,把黄茶元素贯穿于民宿的设计和建设之中,无疑会成为民宿群中最有韵味的一道风景。黄茶文化主题民宿除在茶文化内涵打造上下功夫之外,还可以在与黄茶文化有关的体验上进行延伸,除观景、品茶、论茶之外,可增设闻香、听琴、书法、绘画等传统雅艺,让住客获得最美好的茶文化体验,怀着美好的希望而来,带着满满的收获而回,在脑海里留下永恒的回忆[13]。3.4茶与电商。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互联网+农业”这个大概念成为大势所趋,而未来茶产业的走向———“互联网+茶叶”或成趋势。笔者在河阳古民居以一幢四合院为根据地,组建成立了一家农村电商创业园,采取“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的经营模式,向八方游客展示本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产品,极力打造河阳特色旅游展销区。河阳四合院电商创业园是一个新时代综合创业创新平台,其中,河阳代表“乡村复兴”,四合院代表“传统文化”,电商代表“互联网思维”,创业园代表“万众创新”。目前已入驻特色经营商户33户,从业人员均为回乡创业大学生,经销商品除拳头产品缙云黄茶外,还有缙云土面、缙云烧饼、河阳剪纸、传统书画、汉服旗袍、木雕玉雕等等。由于电商平台催生黄茶销售额跨越式增长,地原缙云黄茶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33.3hm2;而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学生驻村写生每年超过1000余人次,当地也衍生了摄影文化、旗袍文化、汉服文化、研学旅游等诸多产业。3.5茶与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最佳着力点,茶生活方式是现代乡村生活的最佳融合点。茶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惊人的一跃就是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成为乡村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河阳古民居经营茶事的同时,还努力将茶铺自身发展与服务当地居民有机结合起来,将茶生活方式融入河阳乡村振兴全过程。依托朱子阁老茶铺门店,笔者同缙云县农业部门、河阳村两委共同组建朱子阁益农信息社,集成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农村电商服务和培训体验服务等多项功能,向村民提供打字、复印、扫描、购票、呼叫快车等多种服务,帮助村民查询政府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需、劳动就业等信息,还将河阳当地的农副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并在电商平台销售,为广大河阳村民打造现代“云端生活”,以茶生活方式助力千年古村复兴之梦。3.6茶与生活。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白族三道茶“头苦、二甜、三回味”,就体现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最终回味无穷”的生活哲学[14]。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现代社会,喝茶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于人而言,一个人的气质里,不仅包含了其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还有喝过的茶!偷得余生半日闲,将茶融入生活,以茶成就生活,生活便浸润了茶香,深度与广度都得以拓展[15]。茶生活方式是未来乡村生活的美好理想,笔者在缙云传统旅游景点———千年河阳古民居,经营一家融合茶生活美学、传统手工艺品、地方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朱子阁老茶铺”,开业至今,始终坚持农旅结合、农旅融合、农旅一体,推动黄茶产业从“种茶、制茶、饮茶”向“吃茶、用茶、赏茶”多元化发展,结合河阳当地书法体验、茶艺表演、非遗剪纸、手工编织等传统活动,将黄茶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倡一种高洁素雅、闲适舒心、宁静淡泊的茶生活方式。在笔者未来规划中,朱子阁茶生活方式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以物化来展现,也许是一家老茶铺,也许是一所茶书院,也许是一个茶博馆,以不同的茶境景观小品建设营造出茶全产业的整体自然生态体系,并与现代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丝丝相融,让茶与生活在岁月悠长里日日相伴、心甜意洽。

4小结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6

龟山村核心文化片区内保留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传统民居以及古树名木,因此在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造之前要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使得龟山村保留原有的村落面貌,以村民为主体,以活态传承为原则,进行合理的整体性开发。

1.1原住居民保护

延续龟山村传统生活状态与创造乡村生活新样态有机结合,以保护村民基本利益为核心,留住原住居民、避免村落空心情况恶化,实现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的原住居民保护。为此,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乡村公共服务。充分满足村民对于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同时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个人发展机遇,保证原住居民与村落开发的共同发展。并且要以本地村民为服务对象,建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消费为目标的小型便民商业。另外对村落开发涉及的人员搬迁,应制定详细的补偿措施和安置方案,主要指房屋修缮、翻建、迁移涉及的村民。最终是要保护以人为核心的生活习惯,保护龟山村的传统生活形态,拒绝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完全否定,注重村民生活的真实性和特色性保留。

1.2乡村记忆保护

乡村记忆让龟山村与众不同,本地村民作为乡村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承担了村落文化的传承传播职能。但目前的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了解龟山村文化,因此对乡村记忆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所以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龟山村民为主体,以外界力量为助力,推动非遗、历史事件及人物、风俗传说、集体记忆、等龟山乡村记忆的有效保护。

1.3文物古迹保护

文物古迹是龟山村的宝贵财富,结合龟山实际情况,明确保护主体和相关职责。保护以龟山遗址为主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政府应出台整体性的保护计划进行管理和约束,对本土村民应制定文物保护公约,对专业人士应积极的鼓励学术研究的进行,对游客应建立旅游引导系统,对龟山村文物古迹进行全面的、强力的、有效的保护。

1.4居民建筑保护

片区内民居数量众多,风格鲜明,但完好度不一。有的保存现状较好,可利用率高,有的只留有部分外立面,但可进行修缮以做民宿之用。因此,在全面的调研基础上,将片区内的民居建筑分为迁移型、翻建型、修缮型和保护型,实行高覆盖率的民居建筑保护工程。1.5村落风貌保护村落风貌保护旨在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面貌,保证开发建设过程中村落的整体环境、整体风格、整体格局、整体位置和整体景观不发生巨大改变,保留可辨认的视觉印象和历史沿革痕迹。因此,针对文化片区的现状应颁布相应的保护标准,从控制村落的自然原貌、街巷布局、空间节点、原有景观视廊、建筑外观及高度等方面,实现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和延续。

2核心文化片区环境设计

核心文化片区三面临河,拥有两个小岛,现有淮渎庙遗址、御码头、石工墙、支祁井、古银杏等文化资源,区域内现有39户民居,历史文化价值和资源密度较高。设计以“传承历史、创意未来”为主题,主要承担龟山历史文化的展示体验功能。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连接,注重历史文化的创意表达和产品设计的多层次体验,以旅游体验带动文化传达。

2.1驳岸

龟山村文化片区内有较长的岸线,水域资源良好。每逢夏季,水位上涨,势必会影响岸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驳岸的处理至关重要。考虑到龟山村的整体生态面貌,驳岸的设计将分为两部分,距离岸边建筑较近的岸线以毛石护坡加水生植物的组合方式,同时间隔设置木质栈道和亭廊,减少驳岸的人工痕迹,增加游客的探索性。距离岸边建筑较远的岸线则以自然式的驳岸为主,用碎石、木围栏等形成近水域,增加水岸的观赏性。除此之外,驳岸也将于沿岸的游线相结合,形成可行走的驳岸,以满足游客亲水性。

2.2展示空间

片区内保存较好、特色鲜明的民居较多,且常年无人居住。借助现有的建筑空间,打造展示龟山特色历史文化的室内展陈空间,着重与参观者的互动,参观者可触摸展览品、倾听讲解、体验展品功能,如以时间线讲述龟山历史故事和淮渎庙兴废过程的历史博物馆,通过模型、一比一仿品、物件的陈列展示,诉说属于龟山独特故事的体验馆,以石碑(圣旨碑原址原物)、石头建筑、石磨、本土渔具和耕具等物件为主体展示生活展示馆。借助不同主题的展示空间,将龟山的历史故事、地方风俗等信息通过实物表达出来,丰富游客的体验经历。

2.3体验及休闲空间

依托古银杏,将可利用民居改造提升为创意工坊,保建筑墙上的现有石碑和原有特色屋顶。工坊为龟山村手工艺产品的创意工作室,集手工制作体验参与、民间技艺展示保护、手工产品设计售卖等功能于一体。以本地妇女为主体,以银杏叶、石头、芦苇、花布等乡土或本地元素为对象,进行创意演绎和手工制作。并以手工艺品进行室内装饰,提供乡土手艺的体验空间和指导课程。除此之外,还可布置沿岸的垂钓平台、相应的休憩茶馆、纪念品售卖处等,丰富游客休闲活动的种类。

2.4主题民宿

考虑到来龟山游玩的游客会在本地留宿,因此提供特色民宿显得尤为重要。元丰六年为龟山运河的开凿时间,其开凿直接导致了龟山“人烟繁盛、倍于淮阴”。基于这一史实,利用现有的建筑及周边空间,整体打造为院落式精品客栈。对现有石头建筑进行改造提升,完善设施和服务,更新内部装修。以龟山运河及龟山兴盛历史为主题,在细节设计上进行表现。提供乡土文化气息浓厚、又具有现代品质的乡村生活。

2.5景观小品及配套服务设施

在原有石屋残垣断壁的基础上,布置以“渔鼓舞文化”为主体的中心广场,作为核心文化区的中心,供村民和游客分享。同时对周边地块进行环境整治,实现整体绿化和景观设计。在改造和设计的基础上,部分保留现有破损石垣,营造历史沧桑之感,使之成为龟山村里独特的断壁景观。并利用建筑废弃石块布置小石凳和其他石头小品,满足绿地的基本游憩功能。除此之外,文化片区内的指向系统、标志标牌、垃圾桶等也经过设计,以本地的石材、原木为主要材料,已达到与先用环境相统一的效果。

3结语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径山

杭州市余杭区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途径、新机制。乡村休闲旅游是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途径,余杭区积极开发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融合农业与旅游业资源,创新要素利用方式,打造多业态复合型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依托径山茶产业资源,开发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部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浙江经验”和“余杭样板”。

1茶旅融合的基础条件

1.1大径山的生态优势。大径山区块包括余杭区百丈镇、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和鸬鸟镇在内的大部分地区,覆盖余杭西北山区大片山地,全区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多分布于此。大径山区块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植被茂盛,山绿水清,生态环境清幽。同时,该地处于北纬30°最佳绿茶生产带,山岭高耸,神木参天,土壤pH值偏酸性又富含矿物质,春季多雾,是我国名优绿茶种植的最适生态区。1.2径山茶产业发展沿革。径山茶自1978年恢复创新以来屡创佳绩。1979年径山茶首次参加浙江省名茶评比,获全省第一名;1982年获“省级名茶证书”,确立了余杭径山茶的名茶地位;1998年成立径山茶行业协会后,实行“六统一”行业管理模式,即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督,这一模式有效提高了径山茶的品质,提升了径山茶的品牌价值,同时也弘扬了径山茶的文化价值。迄今,径山茶已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北京奥运会接待用茶、世博会礼品茶、浙江省区域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等百余项荣誉。2019年径山茶产量达8000余t,产值9.1亿元。从最新的《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获悉,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5.17亿元,创历史新高,综合经济效益名列全省前茅,已成为浙江省农产品的一张“金名片”。1.3旅游产业发展现状。2018年余杭区共接待游客2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1.23亿元。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以禅茶文化、茶圣节等为依托,生产总值超15亿元。2019年余杭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83.47亿元,同比增长22.6%。同时,在农业农村领域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新业态,全年申报民宿重点培育村6个,评定区级特色和精品民宿68户。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0.50亿元,同比增长25%。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2茶旅融合模式分析

2.1其他地区茶旅融合模式。国内优质茶叶分布广泛,多地盛产名茶。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模式。福建省安溪县开发3种茶旅产业融合模式,一是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的经验,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建设休闲茶庄园;二是在茶学中融合宗教、陶瓷等文化,开发茶文化创意园;三是在茶园附近建设特色民宿、打造宜居山村,开发民宿旅游模式[1]。四川省万源市打造以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业态为一体的茶都模式[2]。陕西省汉中地区开发集茶食品尝、民宿休闲、观光旅游、娱乐消遣于一体的全流程茶旅模式[3]。贵州省安顺市结合当地民歌等文化遗产,着力开发小锅茶文创产品,打造文化体验园[4]。2.2大径山茶旅融合模式特色。茶旅融合模式发展的核心是“文化+产业”。大径山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唐朝法钦禅师在此开创了禅茶文化,茶圣陆羽在此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同时,大径山也是日本临济宗之祖庭和日本茶道之源,已成为中日茶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大径山茶旅融合模式呈三大特色。一是夯实茶产业基础。在“六统一”行业管理模式施行、优良品种选育保护和品牌价值提升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径山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一全产业链的扶持政策,将以更大的支持力度、更有力的举措做好“种茶、做茶、卖茶、讲茶”的文章,推动余杭径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挖掘弘扬禅茶文化。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发茶圣陆羽旅游IP,举办茶圣节、茶王赛、茶宴等,推介精致的禅茶特色文创产品、精品旅游路线,展示大径山旅游特色和人情风貌,丰富杭州文化旅游产品,扩大千年禅茶文化影响力。三是整村推进茶旅融合。在径山村建设“禅茶第一村”项目,依托一批别具特色的民宿(农家乐)、径山茶炒制技艺大师工作室等载体,打造集休闲康养、茶产品深加工、茶文化开发、观光休闲、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茶产业旅游文化村,配套建设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对外开放径山客历史名人馆,吸引更多的人因茶访村、因茶识村、因茶恋村。

3大径山茶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专用品种保护意识。由于历史原因,径山茶的专用品种选育工作直到2012年才开始。在行业内径山茶普遍存在产量偏低和品质差异大的问题,这都不利于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品质管控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径山茶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亟须从核心品种入手,提高品质,选育优质高产的径山茶专用品种来满足发展需求。目前已在径山、黄湖建成总面积0.33hm2的种质资源圃2个,径山茶专用品种试种基地1个,径山1号、径山2号已完成新品种保护授权,可在2020年完成品种登记,实现径山茶专用品种零的突破。3.2推介力度不够。近年大径山旅游的主打产品是双溪漂流、径山寺、径山花海等,虽已形成一些人气和知名度,但景点间各自为政,并未产生抱团取暖、串珠成链的效应。因此,建议余杭文旅局、区内外旅游公司在规划和推介路线时,可考虑设置各景点间的因果关系,开展茶旅工作,从茶的开采、加工、品尝、营销、茶宴到科普等各阶段深挖对接旅游资源,做好主流媒体的市场推广,让大径山的茶旅四季皆可成行,时时皆有所得。3.3缺乏文旅相关经营管理人才。一方面是由国有公司控股子公司运营的径山花海、陆羽泉文化主题公园等景点,虽然在景区项目内容设计上投入大,但缺乏新意,与其他地区景点相比同质化现象严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非季节性的景观游客较多,季节性较强的景观游客反而少,且游客回头率不高,运营水平亟待加强。另一方面,目前大径山地区茶旅融合主要依托民宿(农家乐),经营人员多为村民和茶农,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对消费者心理把握不准确,对新兴营销方式不熟悉,对市场风向转化不敏感,深挖当地禅茶文化资源力度不够,游客的茶文化体验感欠缺。

4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4.1做优产地旅游环境。旅游的基础是便利的路网交通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余杭区依托路网系统建设,扩建道路、停车场等设施,依托景观节点建设和村庄整治,重点提升村容村貌,以点带面,将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融入当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茶旅融合发展打好基础。4.2激发闲置资源活力。一是推动制度创新。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落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出有针对性的农业综合保险政策,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素交易模式,唤醒资源、资金、资产等要素活力,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及其宅基地等以资产形式入股,参与农旅项目开发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4.3促进精准招商服务。把握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数字经济等优势,扩大招才引智,吸引资本共同开发大径山区块的农业与文创融合、农业与康养融合等项目,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做好可行性评估,在人才与项目落地后,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和配套奖励工作,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许艺娜,吴娜培,周鹭岚.乡村产业振兴视阈下安溪县茶旅产业融合模式及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7):110-111.

[2]张洪瑞.茶叶变茶业茶区变景区四川省万源市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子记[J].经营管理者,2019(11):36-37.

[3]刘剑云,吕锋,刘懿,等.汉中茶旅融合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9,7(10):68-70.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吉林;休闲旅游;乡村规划;乡土文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休闲旅游活动已成为大多数家庭增进感情、交流情感的方式,而距离城市较近的特色乡村成为首选地。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休闲旅游的社会大背景下,享有“水果之村”美誉的钱湾村也不甘落后,以特色果文化为出发点,打造记忆中的乡土乡愁。但是,钱湾村旅游规划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

一、吉林省钱湾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不突出。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精准定位及总体规划,钱湾村也不例外。规划者编制的规划目标不严谨,规划思路不清晰,对氛围营造同质化,破局之计不够稳准狠。执行者对于休闲旅游的概念模糊,摒弃独有的人文特色,只注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发展眼光短浅,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城巿景观而缺乏乡村的原汁原味。经营者凭着一时热情开展相关旅游事业,照搬照抄原有的成功经营案例,但由于资金缺乏等限制因素,并不能将成功案例的精髓运用到其中。对于越来越追求新鲜感的现代都市人来说,无明显记忆点和重游吸引力。总体来说,乡村旅游产品大多数品质较高,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品牌,钱湾村将果文化相关旅游项目置于其他的观光旅游活动中,以购买水果产品为主,致使果文化旅游体验活动变得枯燥无趣味,影响了游客对果文化主题体验的新奇感,也浪费了创造旅游附加值的机会。(二)文化产品缺失。乡村旅游环境,由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组成。在物质层面,钱湾村虽自然风光优美,农副产品具有特色,但售卖产生的热度维持时间不长久,所以并不能给村民带来持续性收益;在精神层面,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来说,对“诗意栖居”大部分都有着热切向往。而现实情况却是存活于民间世俗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中的乡村传统文化随时有被破败、消失的可能,让“乡愁”无从寄托。钱湾村旅游产品多数停留在物质层面,产品未被充分赋予乡愁的内涵,不利于增加产品的功能值,不够抓眼球,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有“故事性”,赋予乡村旅游特定的、带有寄托意味的象征意义才能唤起游客内心的认同感、归属感。(三)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钱湾村与外界交通联系依靠303国道,进出村庄以私家车、短途客车的交通方式为主。村庄内部车行体系较为完善,但缺乏足够的停车场地;步行体系不连续,虽有道路标志,但指向性不清晰。村容、村貌不整洁,以及绿化覆盖率低,形式主义严重的情况都是人们持续的吐槽点。服务小品类设施不够完善,垃圾箱、路灯等覆盖不完全等问题总会让游客在休闲体验中感到困惑。餐饮、民宿多为家庭式经营,能够体现钱湾村特色,但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标准化程度达不到市场要求。此外,一些未经过培训不具备服务水平的村民,作为工作人员参与旅游服务,在路边或村头强行售卖自家产品,往往会拉低游客对于钱湾村旅游的好感。总体来说,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村民素质需要提高。(四)现有资源未能充分发掘利用。目前,钱湾村的旅游项目以游览观赏类为主,活动数量少、类型单一,体验参与性差,打着“乡村旅游”的幌子,只有农家乐饭店、民宿寥寥几种业态。有一条发源于五女峰的绿水河蜿蜒流进钱湾村,河水清澈,两岸环境极佳,生态价值及旅游价值高,但尚未开发利用。静态、被动的观光旅游使游客没能充分融入当地生活,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方式,寻回记忆里的乡愁,影响对钱湾村休闲旅游的热情及重游率。旅游项目打造无文化内涵,钱湾村深厚的忠孝文化、白山黑水下的爱国精神未被发扬宣传。此外,游客活动聚集往往在白天进行,夜间的游玩项目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不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二、造成吉林省钱湾村旅游规划现状的原因

(一)缺乏高水平科学规划。乡村休闲旅游有效的实现致力于科学的规划。钱湾村旅游规划级别过低、注重形式,缺乏对具体细节的设计、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地方政府并没有按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缺少产业化的思维和全域旅游的概念和实用的扶植办法,对旅游休闲环境营造的支持、规范和引导也相对匮乏。钱湾村村民为了快速获得收益,吸引更多游客,无秩序地增盖了许多民宿,这就导致难以维护传统乡村的结构并且对特色休闲氛围的呈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钱湾村休闲旅游的意义和价值未能充分挖掘,得到有效展现。钱湾村“果文化”品牌效应小,缺乏对省内外以及国内游客的强吸引力。(二)对乡土文化重视不足。加强“乡愁符号”的保护与传承,是时代的大势所趋。2015年,在西安考察时曾坦言:“西安城墙让我们想念大唐盛世”。他还曾拿着一张剪纸向全国人民拜年。古城墙与剪纸正是心中的乡愁符号。在钱湾村,村头一棵古树,流淌过村边的绿水河,村子里的活动广场、粮油站……这些地理坐标,是典型的集体记忆场所,是维系人们精神依托的乡愁符号。中国有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漫长、复杂精致、成熟精彩的乡村文明、乡村社会和乡土经验。乡村是出生地、安身处和人们与之相依为命的自然空间,同时也是父母之邦、祖先之地和心灵归宿。但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处于弱势的乡村文化被不断吞噬,导致普遍存在乡村文化自卑的现象。有必要让人们重新认识乡土文化的价值,让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而这也是能否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关键所在。(三)建设资金不到位。乡村建设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配套资金、村自筹资金和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等。首先,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且乡村建设作为相关政府部门业绩考核的标准之一,行政干涉造成乡村旅游开发体制机制的僵化,从而满足不了钱湾村长远发展的需求。其次,村自筹资金组织困难,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村民主体由于教育水平和发展意识等相对落后,与政府部门存在一定的排斥性,基本以单打独斗的形式自主发展,自负盈亏,没有深度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当中,从而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缺乏了推动力。最后,产业发展所得首先要回流支撑产业正常运转,钱湾村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暂且无余力回哺。(四)市场导向不明确。市场调研是决策者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市场调查是市场预测的基础。钱湾村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而后进行规划,可以有效减少各种资源浪费的情况。市场调研在规划整个阶段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钱湾村村民对于休闲旅游形象定位模糊,主题特色不突出,没有科学系统地进行实地调研证实项目可行性、持续性;另一方面村民营销意识不强,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方式单一,急于取得经济效益,盲目跟风,没有对市场需求及客户需求做出及时预判并调整营销手段,总是落后于同行业标准。

三、破解吉林省乡村旅游规划困境的理路与措施

钱湾村是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典型示例之一,通过对钱湾村的实地调查,研究乡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究吉林省乡村旅游在建筑规划、配套设施、景观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照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聚焦共性问题,提出如下解决理路和应对策略:(一)匹配风土人情,着力突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是乡村旅游观光的灵魂。重点处理好对乡村优秀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再生,挖掘有形的物质文化潜在内涵,如红色遗址、果文化产业等,同时关注非物质文化,如结合冰雪资源、森林资源等独特地域特色资源打造特有的冰雪节、滑雪节、轱辘冰节、森林漫步节、消夏节等。吉林省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多样,但人文景观要素还有很多可挖掘之处,目前村民自建房色彩单调且缺乏特色;作为重要节点的民宿、餐馆模仿城市的现象严重,建议结合吉林省人文特点,建设有风土人情特点的住宅民宿,例如更换淳朴喜庆建筑外表皮材质,利用乡土元素的构件进行装饰。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充分满足游客对乡村生活的猎奇感,体验乡村农事活动、感知林田间劳作的辛苦与快乐,让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把心留在农家。(二)结合本地实况精准定位规划路径。依据国家标准,现阶段拟将吉林省大部分乡村旅游功能定位为以乡村环境与地文景观、自然景象、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为主要类型的项目。目标市场是城市居住人群,包括团体旅游、家庭旅游和居民个人游。综合目标是规范美化原有村容村貌,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重视现阶段转型发展,使特色文化品牌扎根于此,加强乡愁文化载体建设,营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环境。旅游项目建设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需求,提升各项休闲旅游项目的可参与度。还要注意,以上规划都应遵循尽量保护乡村的原有风貌,不干扰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三)分析资源条件,科学布局空间结构。乡村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空间结构存在多元性,功能布局复杂。早期的开发建设使乡村各项指标均表现出十分活跃和不稳定的特征,具体为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景观价值下降。解决此问题,就要准确把握乡村的气候、土壤、风资源等自然生态条件特征,依据地形地势和原有的土地功能发展对应的旅游形式,营造合适的场所及功能空间。以钱湾村为例,乡村的主要功能包括生产生活观光体验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度假功能,根据上述思路进行规划,建议采用多中心式组团布局,布设多处不同等级的景点以提升旅游吸引力,例如围绕古树形成的自然景点、中心广场等公共建筑形成的文化景点等,完善乡村风貌的分区引导,同时将不同景点的中心内容进行串联组团,从而形成乡村休闲旅游的主线。另外,在景观规划时应尊重传统乡村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科学合理布置空间结构,打造功能合理又独具传统韵味的乡村景观。(四)聚焦市场需求,开发调整规划项目。随着社会进步,大众消费观念的改变,单一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游客审美提升,同时更加重视趣味性,越来越追求精致的生活方式、个性化服务,更倾向于选择有文化内涵及地域特点的乡村旅游景点。所以,调整规划开发项目,应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首先将目标人群进行分类,例如追求新奇的年轻人、家庭形式出游的中产阶级、眷恋乡村味道的老年人等,同时将客源分层,使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游客都能享受舒适的服务环境。另外,在文化产品提供方面,针对年龄、文化水平各异的游客提供多样化产品,在规划旅游项目时借助常用社交平台推广,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在实际旅游过程中,也可以增加文化推广,以真实故事稍加修饰感染游客,旨在游客理解、认同当地旅游文化,增加对产品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荣,王海凤.体验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3).

[2]彭志.惟不能归,所以远望:中国文化中的“乡愁”———“汲古论坛”第九场综述[J].艺术评论,2020(11).

[3]宫海婷.“中国之治”视域下的乡村旅游业治理问题[J].社会科学家,2020(08).

[4]刘松鹃,杨忠伟,杨玉坤,文超,刘富豪.田园综合体目标导向下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02).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9

1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特征

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北方古镇的鲜明特征,遗存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村落.实地调研河北省多处古村落现状,河北省南部古村落包括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武安市的伯延镇、邢台市的英谈村等,河北省西部古村落中的于家石头村、谷家屿、大梁江、岸下村石窑小镇等保存较为完好.颇具规模的古村落群体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农耕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古风、古俗、古建、古艺术风格特征.这些古村落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建筑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能较完整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俗民风特色.古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特征.1.1建筑特征.北方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区别于江南古镇的柔美和小家碧玉.北方古村落的建筑依山势而建,就地取材,用石头堆砌而成,更体现了北方的粗狂和刚硬的特质.不少古宅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石院、石墙、石屋、石路、石阁、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2]等成为北方古镇独具特色的建筑外貌特征.1.2文化价值特征.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价值特征的重要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包含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节日、民间传统手工艺,也包含源于本地并广为流传的诗歌、传说、戏曲、歌赋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评价标准”,历史文化名村价值特色表现在文化、政治军事、生态环保、建筑遗产等方面.对于河北省古村落而言,一定历史时期所凝聚的地区文化包含名人故居、祠堂寺庙、戏台、民间工艺等.不同地区的河北省古村落有各自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井陉的拉花、冀南的皮影、邯郸的磁州窑、蔚县剪纸、河北梆子、丝弦等艺术形式,为塑造河北省古村落的优秀的文化价值资源和河北省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1.3人文环境特征.人类的活动构成了相应的人文环境,河北省大多数古村落依然有村民居住,这就造就了古村落不单单是“物”的价值,而是使古村落成为一个动态、有机的人文价值景观.随着古村落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发展,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被相继开发,古村落的“古”和新农村的“现代化”如何做到完美统一?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等方面的经验,在古村落建筑外墙、历史街道保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调整内部结构,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质量需求.民居、民宿的保护与建设方式不同于文物性古建,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规划古村落的发展,只有满足了传统古村落人民生活质量,适宜于村民生活居住,人们的生活感到更方便、舒适,其古村落的开发与建设才变得有意义.而传统古村落也只有容纳了古朴的民风,才使得古村落的“古”有了活力和真实感.

2河北省古村落现状

在我国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北省共有57个古村落入选.笔者相继走访并调研了河北省冀南、冀西地区比较有典型特色的古村落.2.1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被评选为第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偏城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肌理展示着北方古村落的憨厚与沧桑.大多为清代至民国初年建筑,其中刘家寨最为著名,建筑院落组合形式是古代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古村落仍有居民居住,但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和保护意识不够,仍然造成古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坏,散落的雕花和残留的柱础仍随处可见.偏城村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自然开放的状态,一些有保护和参观价值的院落,虽已无人居住,但是院落处于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院落破落,无人清扫.古村落被粗放地遗留下了真实的形态.古村落的修复和保护力度意识较弱,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缺乏有秩序、有计划的整合与设计.2.2武安市伯延古镇.伯延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2013年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镇.伯延古镇建筑为典型北方四合院院落相连的形式,建筑装饰也极为讲究,以王顺庄园和徐家庄园古民居建筑为代表.王顺庄园为典型的居民式建筑,其中有古民居80多间,门头柱面装饰讲究,木雕、砖雕、石雕的雕刻精美,保存较为完好.从村落的规划以及建筑、街道的形态,可以看出镇党委、政府采取了有力、有效的保护及开发措施.村落的整体面貌古朴自然,商业化的修饰较少,对徐家与王家的历史故事,通过展示和影视的视觉手段进行文化渲染,提升了古村落对外传达的文化影响力.2.3邢台市英谈村.邢台市英谈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和肌理质感有着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建筑就地取材,房屋、桥梁、街道等全部都是用红色板岩石堆砌而成,天然奇趣,因此又有“红色石头城堡”之称.英谈村依山而建,随坡就势,房屋层层叠叠,街道参差错落.英谈村的建筑景观规模完整,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也相对正规和完善,有导游对整个村落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和输出.但是对于周边产业的开发尚处于无人监管和规划设计状态,比如特色餐饮、适合当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做到景观旅游资源输出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当地生态文化和民俗、民间艺术文化的输出.2.4石井乡于家石头村.于家石头村作为冀西地区石头村的代表,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其石街、石道、石阁、石房、石墙、石桥、石栏、石缸、石碾、石磨等使整个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2].于家石头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这就奠定了于家石头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村内仍有村民居住,属于早期作为旅游开发的古村落.于家石头村仍保留了淳朴的民风,幽静的村落让游客回归宁静,感受石头艺术.村落中,有村民自开的住宿休憩之所,平民化的住宿方式让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体验村民的民风和生活状态.然而在对外宣传整体品牌形象的输出仍显得比较随意.2.5鹿泉区岸下村石窑小镇.冀西地区岸下村石窑小镇是典型山村,位于鹿泉区抱犊寨脚下.岸下村石窑小镇有别于上述几个古村落,在整个村落的自然景观保留完整的基础上,对石窑古旧民居和民房进行大规模改造,为游客提供河北特色民宿服务.在全国各地民宿日益火爆的今天,河北省拥有这样一处规模较大、改建完整、设计个性特色的民宿,为旅客提供乡野生活之住所,集观光、休闲、餐饮、居住、农耕体验为一体,打造河北省美丽乡村.目前,石窑小镇已在营业状态中,岸下书局、主题民宿驿站已装修设计完工,还有一部分项目仍在筹备建设中,在建设过程中应力求最大程度保留村落的建筑形态及石窑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利用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将农事、节事、民俗文化等体验情景融入小镇街道院落中,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乡愁、乡情回味的人文情怀.岸下村石窑小镇处于一边营业、一边建设的状态,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规划不完整、实施不到位的情况,整体定位理念与后期的实施情况略有出入.后期设计跟踪欠缺,导致石窑小镇特色建设缺乏把控,导示系统从材质和造型上都融入不了古村落当中去,大大折扣了极力营造文化艺术古村落的初衷.主题民宿、主题餐饮空间的内部配饰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建房屋和古村落区风格不一致,多多少少破坏了古村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综合以上典型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河北古村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总结如下:1)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盛行,加上政府极力扶持文化和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古村落不再“深居山林”,不甘“落寞”,都开始不同程度地借着古村落特有的资源价值搞开发、旅游和民宿.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使整体风貌得不到完整保护,存在古建筑和新事物形成格格不入的情况,如导视牌的设计、新的建筑物景观、景点设计等;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民为了更舒适的居住需求,弃旧房、盖新房,然而现代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和石头房子形成强烈反差,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建筑特征的完整性;3)随着工匠精神和民间艺术的淡化与消失,古村落景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各个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资源没有被挖掘.

3河北省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策略

古村落的建筑、民俗、民风可以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俗、民风特色.坚持遵循“历史真实性、景观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原则[3],在河北省典型特色古村落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开发与建设,力求在保持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结合保护措施进行开发,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案,保护古村落的整体岁月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这对河北省古村落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3.1传统街巷和重点地段的保护与开发.河北省古村落面临着古村落的自然老化.有的原始建筑及历史风貌被破坏,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处于残砖断瓦的状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许多古村落经历修修补补或改头换面,处于被清除的势态.对于古村落建设应做到“修旧如旧”[4],排除一切不协调的元素融入古村落建设中.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服务性设施也像速成品一样被“安置”在古村落中,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气氛与格调.传统典型的街巷和重点地段的保护与开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原有街巷和建筑外貌要保持,需要修缮的建筑要做到“修旧如旧”;2)新建建筑外观材质和色彩上要尽量和原有村落的建筑肌理保持一致;3)新建服务性设施(如导示牌,广告标牌等)、宣传墙画的设计要融入村落街巷中,避免运用过多的现代化的材料和色彩,使其在老房子的环境下显得过于突兀.3.2古村落的开发与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河北省古村落里也酝酿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河北省古村落对外文化宣传与输出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艺技巧等文化瑰宝,由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工匠精神渐行渐远,让传统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到原始村落和民间艺术生长的土壤中去,给这些民间艺人展示技艺和手工的时间和空间.河北省古村落中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不能脱离赖以生长的“生命土壤”.3.3古村落开发与民居的关系.传统古村落的开发保护不同于单纯的古建筑物的保护,目前古村落大多都有居民居住和生活,对于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建设,应在尊重村民、便于村民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古村落并不是一堆无人居住、静态的古建筑群,而是鲜活地呈现着民俗、民风的活态、立体的古村落.古村落虽然多多少少存在着“空城”、“弃巢”的现象,但是大多数古村落还是有当代村民居住和生活着、使用着的状态,这样古村落才更有生机.对古村落的保护,必须基于古村落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从整体上着手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中隐存的历史记忆、特色方言俚语、宗族传衍等生活、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得古村落乡情、乡愁显得厚重而鲜活.在古村落开发时,应当考虑现居住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旅游者也应遵循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礼仪民俗,做到“入乡随俗”,使居住着的居民构成古村落的动态景观.

4塑造河北省古村落品牌形象,提高“美丽河北、美丽乡村”的影响力

古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历史的微缩景观,古村落拥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2],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围绕广泛开展以“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主题品牌形象进行宣传,河北省古村落的品牌形象是向外宣传河北形象的一抹重彩,塑造河北省古村落品牌形象对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在充分调研、分析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当前河北省古村落建筑特点、生态环境、人居生活等方面,提出古村落品牌形象的设计和宣传策略及措施.4.1河北省古村落整体品牌形象设计系统.4.1.1河北省古村落整体品牌理念识别设计系统.理念识别系统通过对河北省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提炼对旅游发展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广告宣传语对品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凝练了品牌的内涵,有利于人们理解品牌的理念,寻求适合河北省不同古村落的广告语,更有利于美丽河北的对外宣传.广告语的特性包括:1)应是简短有力的口号性语句;2)要传达单一、明确的观念性信息;3)适于长期广泛的反复使用.如南方古城镇成功广告语案例:来过,便不曾离开———乌镇;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南浔.挖掘河北省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凝结一句经典广告语,使宣传更有效、更有力.4.1.2视觉形象设计系统.古村落视觉识别系统(VI系统)是将提炼古村落理念与价值观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视觉传播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传达给社会,树立古村落统一性的识别形象[5].主要包括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和象征图形、吉祥物等基本要素及名片、门票、道旗、广告宣传、特色产品包装等应用要素.让游客在极具视觉冲击和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对旅游地留下美好的印象.河北省古村落的开发,已经有意识地在塑造各自的古村落形象的品牌,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或者出资方监管不到位,造成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不仅没有提高整体古村落的品牌形象,反而由于现代化材质和视觉形式的介入,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格调和氛围.导示系统从材质和造型上都融入不了古村落当中去,大大折扣了极力营造文化艺术古村落的初衷.在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发挥其文化的精神功能与文化魅力的前提下,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要遵循的设计原则包括:1)材质选择要和古村落的格调相一致,相协调;2)造型上要符合自然性、原生态性和艺术性;3)色彩上要和古村落的色调相融合.4.1.3河北省古村落整体品牌形象行为识别设计系统.行为识别属于执行层行为识别系统,是以人的活动和行为感知的系统.古村落村民的形象、民风、态度与行为,服务人员的服务与管理行为和游客的行为构成旅游形象的重要部分.行为识别系统设计将在古村落理念识别系统的指导下从旅游服务形象设计、村民形象设计以及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等方面,规划人们的活动行为,从而维护古村落的形象.4.2创新河北省古村落品牌形象宣传推广策略.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宣传的目的在于提高古村落在国内外旅游者中的知名度,通过旅游宣传,树立古村落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4.2.1电视广告宣传推广策略.电视广告是形象传播和文化输出的基本手段.电视媒体以其生动性、实时性和普及性成为当前效果最好的形象广告载体,通过拍摄古村落的宣传片进行电视广告传播.在当地电台和省台等各类广播电视频道放映介绍古村落旅游形象的宣传片,加深游客对古村落旅游文化形象的认知.4.2.2公共关系宣传推广策略.公共活动因其新奇性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作用.定期举办相关艺术活动;举办民间艺术展示和表演等活动;举办河北古村落的摄影大赛;拍摄风景、文化为题材的影视节目或记录短片;邀请全国艺术名家进行古村落写生活动,从而扩大古村落的知名度.4.2.3网络媒介策略.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传播更有效、更迅速,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利用好这一现代传媒工具,搭建优良的河北省古村落网络传播平台,扩大古村落的知名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4.2.4动画媒体传播策略.与动画专业相互合作,制作主题性动画片,动画片的背景取材于古村落,通过情节化的动态画面效果进行宣传与传播.

5结语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北省古村落旅游开发时重点研究的课题,传统古村落是脆弱而又极其珍贵的,很多古村落由于缺乏整体、长期的规划,为了一时的利益,肆意建造和古村落整体格调不符的“景观”.利益是暂时的,对古村落造成的破坏却是长久的.为寻找对古村落整体保护的有效方法,并适应古村落“活态”发展的要求,要创造性开发古村落的文化遗产资源,达到传统古村落的开发与现代民居的有机统一,使古村落的整体建筑景观得以有机维护,塑造河北省独特的古村落文化风韵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人文地理,2005,(1):68-74.

[2]孙克勤.探访中国最美古村落[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

[3]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47-50.

民宿标志设计范文篇10

一、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都市农业,吸引都市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体现“绿色*”的独特魅力,让*市民多一份体验、多一份快乐,让*农民多一份收获、多一份喜悦。通过几年努力,形成“绿色*游”的品牌,使*成为*世博会特色休闲度假基地之一,成为*都市美丽的后花园。

(二)行动主题

绿色*美好家园

(三)指导方针

坚持以农业优质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农旅结合、打造精品、培育品牌,不断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积极争取把*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全市农业旅游规划之中;要形成特色,既突出“农”字,保持乡土风情,又体现现代气息和旅游功能;要广泛引进社会资本、社会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培育区农业旅游的龙头企业;要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实现“三个集中”的步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强区富民目标做出贡献。

(四)发展目标

——20*年国内旅游者每年达到63万人次,国内旅游年收入4亿元人民币;年递增率分别达到25%;

——20*年农业旅游年收入1.7亿元,每年递增30%;

——20*年新增农业旅游从业人员700人左右,每年新增20%。

(五)重点工作

各镇、各部门要把监管寓于服务之中,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努力培育农业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20*年,完成《*区农业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任务,并于实施。重点推进枫泾*农民画村、漕泾休闲水庄的建设,完善山阳美阳田园、施普都市桃源设施。同时整合现有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功能性开发、形象包装、宣传推介,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推出“绿色*游”。

20*年,按照市旅委农家乐标准,规范各农家乐示范点标准。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秦望山旅游度假休闲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加大月亮湖等水资源的利用和漕泾休闲水庄二期的开发力度,不断充实和完善*中部生态休闲功能区的旅游产品,形成“绿色*游”的品牌。

20*年,通过两年的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建设,逐步将“绿色*游”的概念,向绿色化工、环保工业延伸,适时推出工业旅游项目,丰富“绿色*”的内涵,拓展“绿色*游”的品牌。

(六)农业旅游线路

以“一点为主、多点联动”为原则,即选定1至2个固定点,再根据不同季节,组合不同线路、各有特色的观光休闲产品。线路为半日游线、一日游线、二日游线。依据目前的旅游资源,暂作如下安排:

半日游线:

A线:*海滨—车镜骏马园—施普都市桃源

B线:*海滨—龙泉港出海闸—美阳田园

C线:枫泾古镇

D线:*海滨—美阳田园—休闲水庄

一日游线:

A线:*海滨—枫泾古镇—*农民画村

B线:*海滨—芳心园或车镜骏马园或鸵鸟园—现代农业园区—施普都市桃源—*农民画院

C线:枫泾古镇—*农民画村—*老酒厂—百年桂花园

二日游线:

A线:

第1天:*海滨—龙泉港出海闸—美阳田园—施普都市桃源(宿桃源)

第2天:*农民画院—枫泾古镇

B线:

第1天:枫泾古镇—现代农业园区—宿*城区

第2天:晨观*湾畔日出—*海滨—万寿寺—美阳田园—休闲水庄

C线:

第1天:*海滨—万寿寺--*休闲水庄(宿休闲水庄)

第2天:车镜骏马园或鸵鸟园—施普都市桃源或百年桂花园—*老酒厂-枫泾古镇

同时各旅游线路可根据不同的收获季节,选择有关瓜果采摘点:*卫镇:文蕾果园;吕巷镇:施泉葡萄园、皇母蟠桃园、施普桃源、芳心果园;工业区:冬枣园等。

(七)农业旅游资源一览表(见附件二)

二、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三年(20*年—20*年)内,要全面优化农业旅游资源布局和配置,提升旅游文化环境和服务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度,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不断丰富*的旅游产品,使生态农业成为“绿色*游”的亮点和支撑点。

(一)精心整合,培育品牌

大力培育一批以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旅游产品,形成农业旅游特色,做大做强农业旅游品牌,使其成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的突出亮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提升和拓展农业旅游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大力营销,形成市场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旅游的促销网络,形成和做大市场,切实搞好营销、拓展市场和培育品牌的工作。加大*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以节兴市,以活动造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大力开发市场潜力大、适销对路的*绿色游的“半日游“、“一日游”、“二日游”等大众化旅游产品,积极拓展会展、商务市场。

(三)改善配套,完善服务

加快旅游交通、酒店餐饮、信息金融等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强化规范化服务,不断优化农业旅游的经营环境。以高速公路和区域主干道为依托,结合城际列车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形成旅游交通集散网络。强化信息、金融的配套服务,推进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在农业旅游中的应用。

三、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形成各方参与的工作合力

建立*区农业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商旅委,负责日常事务。区商旅委、农委、水务、建委、规划、房地、环保、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工商等部门及相关镇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加强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的若干意见》、市旅委和市农委《关于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区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扶持措施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若干政策的意见》的精神,加大区、镇财政对农业旅游基础性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争取市旅委、农委等专项资金的投入,用于农业旅游点的交通条件、统一公共信息图形标识、道路交通指引标志、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基础功能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方针,对符合规划的农业旅游投资项目给予适当的扶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改善农业旅游项目的投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