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经营方案十篇

时间:2023-06-27 18:00:45

民宿经营方案

民宿经营方案篇1

林德福

《乡愁经济》媒体社社长urbaneer都市工作群合伙人社区规划与营造。十年台湾大学城乡所县域发展综合规划实践;十年台湾社区总体营造实践;十年大陆规划实践。

台湾民宿发展与社区营造

台湾民宿的发展,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进一步地探索,1980年代台湾民宿就开始发展,1990年代政府介入协助后,也有各界人士呼应将民宿纳入管理,但为什么民宿管理办法直到2001年才订立呢?这就不得不简要说明一下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台湾是从1980年末期由民间团体主动地开始推展所谓的社区营造,到了1990年中期,花了约五、六年的时间,才开始获得政府的重视,开始有所谓的社区营造试点政策支持,社造也才逐渐萌芽;又因为经历了1999年的大地震,需要尽快协助灾民恢复生活与社区重建,而多年的社区营造工作积累,成了协助灾后重建的主要工作模式之一。所以到了2000年,才促使政府将大量的资源在社区营造工作上,社区营造政策也正式晋升为全台施政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推进民宿发展则是灾后乡村重建中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这或许可以间接地说明, 何以《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到2001年才订立,也进一步指出台湾民宿与社区营造的关联性。

台湾桃米村变身“知识经济民宿村”

在此引介台湾的案例,了解台湾是怎么看待“民宿”与“社区营造”之间的关系。

桃米村,又叫“青蛙故乡”。它是“九二一地震”灾后重建才开始改变的,且是以社区营造方式的重建工作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灾前原本是一个没什么特殊资源、青壮人口持续外流的一般农村,但是如今已转变成非常火热的知识旅游、休闲民宿经济村。 摄影/庄信贤

在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及特种生物中心的协助下,桃米村重新盘整村子的既存资源,包括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以及各类可以联结的社会资源,开始以共同参与社区营造的工作方式,进行社区环境重整、住房修护与重建、以及生态栖地复育、人文知识和生态环境解说培训等等社区重建的软硬体工作。各种发展条件逐渐成熟之后,才开始从试做、学习、修整、再出发的过程,大力推广民宿的发展与经营,而不是一开始就先把各家各户的房子建好,经营起民宿,再来做社区总体营造工作。

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体会到,发展的顺序常常是很重要。如果先做民宿,再来进行社区总体营造的工作,很容易会出现丽江案例的情境,当把成本及价格抬高之后,再想让大家减少考虑自身利益而共同发展,通常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如果换个方式,一开始就是大家一起想办法,在成本还较低廉的时候就共同合作,定下可以共同运作的游戏规则,哪怕发展过程中规则仍须常常改动,这样才可以走得更长,更远和更有效。在台湾民宿发展的经验里,通常也是先做社区营造的案例,比较有效。做民宿不仅仅是要把房子修修好、把内装变干净、把环境变舒服;更是需要先办很多的宣导及培训活动,力邀村民参与,挖掘自己乡村的生态条件、环境资源,并成为生活及服务的内容,然后才会盖相应的建筑设施与具特色的民宿。台湾桃米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案例,所谓的“以环境及生态知识为先导的一个知识经济民宿村”。

如果读者想要去看桃米村案例,建议用这样的方式去:在不找当地导游的情况下,自己去游览,在此过程中,暂时不去已知名的纸教堂及见学园区,因为这都是比较后期才建造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这个村子并不特别,如此“平庸”的一个村子,为何可以有这样的知名度。接着,你再找一个当地村民经营的民宿住住,通常民宿主人会自己当导游,带你在这个村子走一遍,这时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没有什么特别条件的地方,居然也可以有这么多的故事和资源可以挖掘。

正如现在桃米村的村民们称自己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服务员,并不认为自己只是在搞民宿,也不仅是在做乡村旅游,他们更是在从事知识经济服务业、过着自信爱乡土的乡村生活。为何如此呢?他会告诉你,“全台湾有29种青蛙,我们这里就有22种青蛙,我可以带你去把这个青蛙栖地走一遍,可以告诉你哪一个叫声,是哪一种青蛙,而且它这个叫声是什么意思,是在求偶或是在唱歌等等”;也会带你去看他们自己培育的各种蝴蝶,或带你看夜晚的萤火虫。所以他们说,我不只是一个民宿主人,也不仅是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而是在培养我们的“头家”(衣食父母),在建立自己的生财之道。这些青蛙,萤火虫,蝴蝶才是主人翁,依靠着它们生活,他们认识的青蛙跟蝴蝶,可能比很多大学教生物的老师还要多,所以会说自己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服务员,学的是知识经济。因此,做民宿绝不只是在造房子,改环境,更是在营造住这里面的人,让他们更好的在这里生活、学习及改善,然后把这样的内容传播出去,让大家共同认识乡村的生态文明及生活方式。

民宿经营方案篇2

一、巴中市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情况

(一)巴中市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的主要成绩

1.旅游扶贫效应带动方面。巴中市按照“大景区、大市场、大旅游”的理念和“巴山新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的思路,积极争创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度假区、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区,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富民增收。

巴中市乡村旅游以业态特色化、基础配套化、环境生态化、产业集聚化为原则,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依托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设一批农家乐园、养生山庄、花果人家、生态渔庄、创意文园以及传统村落和休闲、采摘、体验、垂钓、康养专业村,分批、分类推进贫困村旅游业发展,让贫困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按照旅游标准化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全面置入旅游元素。培育2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0个特色精品村寨,实施“八个一”工程,提升乡村旅游配套功能。

2016年巴中市同时启动8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巴中空山天盆、方山乡村旅游环线、恩阳古镇、秦巴养生谷、云顶茶乡、化湖清风、三十二梁、南天门8个景区通过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资源与景观质量评估,列入全省2016年4A级旅游景区创建计划。

2.旅游扶贫组织领导方面。巴中市对旅游扶贫工作重视,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旅游扶贫规划实施文件《巴中市“十三五”旅游扶贫规划》、建立了扶贫领导小组;有专项扶贫项目资金支持。

3.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方面。巴中市2016年拟申报2个旅游扶贫示范区、33个旅游扶贫示范村、8个4A级景区进行评定。

4.乡村旅游产品建设方面。通江县推出了系列山货、系列山酒、系列山茶以及怀玉剪纸等文化产品。

平昌县推出了杨氏风味风干鱼、何大妈豆瓣、朱氏腌制品、皇山雀舌、北山翠茗等乡村旅游产品。

南江县推出了光雾山四宝等乡村旅游产品。

恩阳区推出了系列乡村食品、生态水果(葡萄、猕猴桃)等乡村旅游产品。

巴州区有大罗黄花、清江芝麻壳等乡村旅游产品。

就了解情况来看,比较成功地方在于

(1)采用多种渠道对旅游商品品牌进行推广,如建立农村电商平台等,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做出了探索。

(2)巴中市为具有巴中地区特色商品共同创造推出了名为“巴食巴适”的品牌平台,它是巴中市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食巴适”共有椴木耳菇、高山茶叶、食饮巴药、生态畜禽、优质粮油、特色果蔬、巴河水产、风味食品八类特色农产品。凡具有巴色的农产品和食品类商品都可以此品牌进行销售。“巴食巴适”品牌作为巴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承载者,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创新营销,巴中的农产品企业也因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借助品牌聚合效应,“巴食巴适”品牌已经走出巴山,亮相全国,并取得良好反馈。实施“综合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三牌共建战略,逐步构建“营销企业树旗帜、领军龙头立标杆、专合组织做产品、协会抱团闯市场”的模式。但据了解,上述各区县推出的旅游商品多数尚未融入这个品牌平台,也没有注册自己的品牌。

5.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巴中市拟定 “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目的地景区和城市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实时传递旅游动态; 3A级以上景区和三星级以上酒店开通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实现微营销。全市4A级以上景区成立网络营销部,开发现实旅游之前的虚拟体验。逐步推进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触摸屏查询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卫星遥感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建设,对景区进行数字化管理和调控指挥。加快融入智慧旅游,景区WIFI全覆盖,配置微博导览、微信导览,方便游客观光游览。二是旅游管理机构加强网络营销合作。“十三五”时期,将与携程、去哪儿等全国知名线上旅游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参与四川省网络旅游服务建设。三是充分发挥自媒体在目的地营销中的作用。借助2016年底前四川省旅游自媒体营销管理平台正式上线的机会,巴中市旅游局公众账号作为平台用户之一,要实现省、市、县(区)三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同步和交互,通过该平台进行各类营销合作。

(二)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的主要成绩

1.总体情况。专家组对全市33个拟评定的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进行了实地检查,根据《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评定标准》进行现场指导。从检查情况来看,巴中各区材料准备和数据统计工作都做得比较扎实,基本做到了村村有数据、有规划,其中尤以通江县和南江县工作尤为突出。

2.巴中市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的主要成绩。工作组深入各村及景区,通过资料查看、现场访谈等方式对贫困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民宿达标户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初步总结出了巴中的旅游扶贫建设的一些经验及思路。巴中地区的旅游扶贫思路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通江县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打造、农户参与方式,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周边旅游发展,进而带动周边贫困村就业及脱贫致富。例如通江县方山村是以生态康养周末游为定位,打造乡村旅游环线及多层次旅游产品,这种模式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周边的贫困村农民住宿及配套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同时也切实解决了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产品收入等问题,而且在乡村旅游环线打造上十分注意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做到最大程度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例如方山旅游环线的打造,充分考虑了旅游产品差异,方山康养田园体育中心在2016年打造完成,使环线4A景区全部创建完成,形成了鹰歌葡萄庄园葡萄草莓体验采摘、东郡水乡水产养殖、方山康养田园体育以及元山花卉观赏等不同旅游产品,不仅吸引了本地区周边市县的旅游客人,南充、达州、广元、绵阳甚至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市也闻名而来。通江县在打造这些旅游产品时,十分注重实力企业作为主导参与,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企业资金投入量大,能迅速形成市场。与发动个体参与比较,企业参与还能投入资金和人力保证产品和市场的持续研究开发与创新。同时,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能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而且被企业招聘成为员工后还能得到打工收入,彻底摆脱了贫困。这种方式受到工作组和市县旅游部门的一致大力肯定。

二是南江县通过依托景区旅游资源带动周边旅游建设与发展,带动周边贫困村就业及脱贫致富。比较突出的是南江依托光雾山核心景区,定位于四季度假乡村,通过移民搬迁、聚居点改造、农家乐升级、民宿客栈开发等方式,带动周围贫困村脱贫致富。

三是以平昌县为代表的以个体旅游经营带动发展模式。该县旅游起步早,较成熟,以个体旅游经营为主,企业参与开发较少,贫困地区农民通过旅游开发真正的到了实惠。但由于资金限制,现出现市场较混乱,后期经营可能后劲不足。 此类模式最大后患在于个体旅游经营的盲目性,有规模而无效益,有利可图时一拥而上,缺乏发展的规划性,产品同质、经营无序、缺乏经营道德、市场迅速饱和且涸泽而渔是最常见的现象;遇到经营瓶颈时,又一哄而散,缺乏坚持和变化。这种现象已经开始显现。

四是以恩阳区为代表的“飞地模式”,该模式特点是地区旅游扶贫刚起步,基础建设尚未跟上,加之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便,无力无法吸引到大量的旅游人群,因此贫困村多以景区和特色旅游产品的原料供应基地方式脱贫。

(三)民宿达标户创建情况

本次工作组实地现场检查了巴中市各区县拟评定的民宿达标户,进行了现场指导。在检查中,对照四川省乡村民宿旅游质量达标标准对民宿经营场地、接待设施、主题特色、安全管理及服务水平进行了初步评定,对存在的问题与民宿负责人及所在村委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从检查情况分析,巴中市各区县拟评定的民宿达标户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部分民宿达标户的生活污水与垃圾都能进行集中处理;客房清洁卫生,能够做到一客一换;厨房地面进行硬化处理,防滑,配备的有消毒柜厨具卫生并能及时消毒;就餐环境通风良好、卫生整洁,能够提供一日三餐;卫生间配备洗脸盆及洗涤用品,地面经过防滑处理,配备的有热水设施;评定的乡村民宿都可以提供1种以上乡村旅游活动;服务人员服务态度热情,以家庭成员为主,供应的食物、特色产品遵循地产地销的原则。此类多地处交通要道、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地方,旅游开发比较成熟,如地处成巴高速出口的恩阳柳林钟家坝村成巴驿站、恩阳万寿村养生谷民宿、通江县方山村乡村旅游环线沿路客栈、南江县东榆镇桥坝村旅游集散中心客栈、南江县光雾山镇普陀村民宿等为代表。 恩阳万寿村养生谷民宿

恩阳柳林钟家坝村成巴驿站 通江县方山村乡村旅游环线沿路客栈 南江县东榆镇桥坝村旅游集散中心客栈 南江县光雾山镇普陀村民宿

此类尚有部分民宿属于撤迁在建项目,从规划、已建部分和效果图上看,这些民宿起步较好,规划比较完整,建成后应该能够达到标准要求。如通江县杨柏乡双凤垭村在建民宿、巴州区化湖长滩村在建民宿等。

二类是部分区县贫困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既没有旅游资源,又无法吸引旅游客人,经济效益无法保证,因此在民宿建设上投入很少,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工作组和市县旅游部门比较一致的倾向性意见是:在民宿建设达标上应该因地制宜,适当引导,而不是搞“一刀切”,否则前期投入和继续投入在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农户转向效益较好、产出较高的行业,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二、 关于对旅游扶贫的一些思考和意见

(一)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

1.细化示范区工作方案,制定年度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项目)、保障措施。细化“四个带动”工程实施方案。

2.在创建过程中注意《旅游扶贫示范区达标标准》的硬性指标,注重基本信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每季度统计相应数据,做到季度有分析、年年有报告。

3.建立详细的节庆活动实施方案与旅游商品推广计划;完善示范区内旅游购物环境。

4.制定旅游扶贫工作年度计划,对于每年的民宿、星级农家乐创建数量、分布、脱贫人口的数量等数据进行具体分解。

5.扩大巴中旅游的营销范围,巴中市及各区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本身具备旅游度假的条件,规划更详细、具体的巴中市及各区县旅游宣传推广方案,采用多种渠道推广旅游。如微信平台,应由专人负责微信平台的设计和更新,建立微信平台的不同模块,增加直观的宣传视频的介绍;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置平面广告;加快宣传广告的更新速度。

6.在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上,工作组和巴中市旅游局一致认为通江县在规划上更为合理,措施上更加得力,效果上更加明显,真正实现了政府引导、企业打造、农户参与、共同得益的初衷。他们重点打造的方山乡村旅游环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空山天盆诺水河环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南一北,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周边的贫困村农民住宿及配套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同时也切实解决了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产品收入等问题。

(二)旅游示范村建设意见

1.注意每年收集旅游扶贫示范效应带动数据,自查是否达到所在年份制定的目标计划。

2.编制具体、实施性强的乡村旅游专项规划,根据村落的资源特色和贫困现状,制定每年扶贫发展计划、脱贫人口进度方案。

3.加快对村内达标户的建设步伐,示范村内的民宿达标户应该占到旅游接待点中的50%以上。

4.示范村应该确立1-2个旅游商品,申请品牌,打造本地特色;旅游商品应该加快申请商标、统一渠道进行销售,全方位进行宣传推广。

5.完善乡村民宿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未完成的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需按照年度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6.旅游示范村需要建立除村委会外的管理机构,如本村的旅游协会,对本村旅游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定期进行多类型的培训、采用统一的营销平台进行宣传。 通江县杨柏乡双凤垭村在建民宿

(三)民宿达标户的建设意见

1.民宿达标户在建设中应该严格按照评定标准定期做好自查工作,所在村、镇应该落实专人进行指导和检查。

2.民宿达标户风格特色不明显,达标户应该结合当地的资源和自身优势对民宿进行整体打造。

3.增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拟评定的达标民宿都可以为游客提供1种以上的乡村体验活动,但大多以采摘、垂钓为主,雷同性较高。民宿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推出多样化的体验活动。

4.对于民宿中需要张贴的安全逃生标识图、应急电话、投诉电话、紧急预案的处理方法、菜单作为村或者所在乡镇可以统一制作。

5.民宿达标户所在村、乡镇、区应该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涉及服务流程规范、礼仪礼貌、新媒体营销等方面,让民宿达标户的服务人员熟悉规范化的服务流程、掌握多种营销手段。 巴州区化湖长滩村在建民宿

6.多种营销方式吸引客源。目前拟达标民宿采用的多为老客户、或客户自己介绍的形式,未主动进行宣传,民宿经营者可以采用电话联系老客户、建立自己的微信平台、节庆活动时间发宣传单的方式吸引客源。

7.部分区县贫困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既没有旅游资源,又无法吸引旅游客人,经济效益无法保证,因此在民宿建设上投入很少,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工作组和市县旅游部门比较一致的倾向性意见是:在民宿建设达标上应该因地制宜,适当引导,而不是搞“一刀切”,否则前期投入和继续投入在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农户转向效益较好、产出较高的行业,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四)景区的建设意见

从考察的8个2016年拟申报国家AAAA景区准备情况来看,大多数景区准备比较充分,各项条件基本达到评定要求。但是工作组也发现,个别景区存在开发资金不足,环境质量与景观质量条件比较勉强的现象,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其主题开发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优势。建议在景区建设开发上也不应该搞“一刀切”,不一定都上马A级景区评定。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打造适合当地条件、又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主题公园或营地等项目。此次考察了平昌县近期拟建的佛头山―巴灵台―南天门―驷马水乡旅游环线。从考察情况看,2016年拟申报的4A景区南天门在资金、开发等方面不理想,申报条件比较勉强。但经了解,南天门在自驾营地、山地和公路自行车骑行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结合巴灵台的森林康养、驷马水乡的公路骑行、南天门的自驾营地、山地骑行,打造出差异化的旅游环线,而不是拘泥于4A评定,应该是更符合实际的做法。

民宿经营方案篇3

关键词:民宿;旅游;特色;行业规范;马山旅游岛

Abstract:Homestay Hote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enic tourism. With its remarkable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hotels, such as conveni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lose to nature, homestay hotels co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other and become the new choice of tourists. Based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Mashan Tourism Island, it is found that current homestay hotels have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of standardization, lack of standards for infra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facilitie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operators need to be improved, less prominent local characteristics, discordance of integ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weak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We should mak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regularize homestay hotel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homestay hotels and promote the marketing of homestay hotels with the aid of information-based means to further guide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homestay hotels on basis of industry criterion.

Key words:homestay hotel ; tour, characteristics ; industry criterion ; Mashan Tourism Island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80(4)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住宿环境与条件以及所享受的服务将直接影响人们出行的感受和对旅游景区的印象。随着旅游与住宿需求差异化,人们已经逐步从以往单纯选择各种不同档次的酒店,发展到关注以特色见长的民宿,并激发了我国民宿旅游市场的大爆发,各大景区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宿。从旅游市场的细分看,民宿与酒店,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体两翼,互补发展,相得益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的10项具体任务目标,“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这一引导性意见,为民宿发展奠定了发展基调和政策条件。但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民宿市场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马山旅游岛的民宿发展状况、民宿与酒店的比较,分析当前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规范的民宿发展特色的对策。

1 我国民宿发展现状及问题:无锡马山旅游岛的案例分析

民宿,主要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方式经营,为旅游者提供乡野生活的住宿处所”。[1]在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民宿发展比较早,已经成为出行的重要选择,融入到民众的生活。大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云南等地,率先发展民宿,以其个性化和特色鲜明、价格优惠,受到了旅游媒体和业界的推崇。从艺龙公司的《2014年消费者住宿及点评行为分析报告》看,2014年,59%的旅游消费者选择经济型酒店,与此同时选择民宿客栈的消费者数量迅速增长,达到了18%。

从无锡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民宿已经从初期的“农民伯伯破墙开店”,逐步演变成市场的一种新兴业态。一些实体企业家看准这个市场,纷纷转型投资;部分旅游爱好者敏锐捕捉市场信息,租赁和开发民宿市场。“洋家乐”、农家乐百花齐放,旅游市场选择多样,精彩纷呈。从相关的数据看,整个长三角民宿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在增长,已经成为景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山是无锡市唯一的部级旅游度假区,三面环水,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国际旅游岛逐渐成型,尤其是马山的主体和灵魂――灵山胜境,相继打造了灵山大佛、梵宫、拈花湾等精品工程,充分展现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作为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会址,灵山胜境先后承办第二届、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乃至世界宗教界具有相当知名度,也是游客到无锡的必选之地,每年到灵山胜境的游客就高达350多万。马山独特的风景和环境,吸引大量的周边游客休闲度假,2015年马山度假区游客总数高达850万人次,更是直接带动了马山岛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尤其是灵山拈花湾,全力打造中国心灵度假目的地,成为许多游客修养身心的宝地。从马山当地的住宿资源看,共有酒店16家,其中星级饭店1家,客房2954间,床位4894张;民宿28家,房间616间,床位1024张。总体而言,马山旅游岛已经颇具规模,设施较为完善,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客人的住宿需求。

在规模发展、营造特色、扩大影响的同时,马山旅游度假区的民宿发展也存在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民宿旅游缺乏标准。虽然马山旅游区已有28家民宿,且有部分未正式进入登记的民宿,但是相关职能部门却一直未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同时,由于民宿“非标准化”特征,对民宿的房间数、面积、设施设备条件等均存在特别之处。所以,民宿所从事的经营行为需要管理部门通过出台相应规定对安全、卫生、环保等关键硬性指标做出实质性的规定。

二是经营特色不足。除拈花湾民宿统一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外,总体上还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全局设计,一些民宿存在粗放经营和跟风而上的现象。民宿经营者对自身资源的发掘与经营、供给产品的特色化以及服务的个性化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创新,再加上部分经营业主的文化素养、管理能力与理念意识都存在一定欠缺,因而对民宿的特色设计缺乏能力与经验。而从现实情况看,“特色”这一民宿的发展根本的缺失将影响民宿可持续发展。

三是服务质量难控制。一些民宿服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与酒店经营不同的是,当消费者与民宿业主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还没有具体职能部门受理投诉并及时规范处理。因此,这一状况一方面使消费者所享受的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另一方面也使得消费者容易对民宿失去信心与兴趣,从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马山民宿发展看,这股“自由生长”的力量对于整个景区旅游生态系统来说,既有较强的改善作用,适应了不同需求的服务资源,有利于旅游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其对景区旅游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小视,如服务质量影响景区声誉、无序发展造成景区压力等,都应该是后续发展过程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2 多维视角的民宿发展经验分析

根据有关人员的研究,民宿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如按发展类别可分为传统民宿和现代民宿;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乡村民宿和城市民宿;按服务功能可分为单一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按规模可分为:①居家散落型。②单独打造型。③小簇集群型。④连片新建型;按层级可分为:①一般民宿。②精品民宿。③潮流民宿;按产权可分为:①私有民宿、②集体所有民宿、③国有民宿和④社会民宿四大类。[2]从马山旅游区的现状看,发展基于规范的特色化民宿,是马山旅游区民宿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选择。在选择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酒店的发展经验,为民宿在规范化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我国台湾及其他地区的民宿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教训,从而为民宿在特色发展方面寻找可行性路径。

首先我们看一看酒店与民宿的对比。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宿与酒店的差别十分明显。酒店有清晰的行业标准,设施设备均体现了游客中心的设计理念,专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提高了酒店的竞争力,同时对服务人员的技术专业培训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游客在酒店的舒适度。此外,酒店的行业组织既能促进行业自律和自身规范,也能有力地维护酒店利益。酒店所具备的上述几个方面特征,为民宿规范化发展提供了较有价值的思路。

此外,放眼国际视野,从台湾、日本等地区的民宿发展经验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规范发展。如台湾于2001年官方颁布《民宿管理办法》,严格规定了民宿的设置地点、规模、建筑、消防、经营设施基准,并对申请登记要件、管理监督及经营者应遵守事项进行清晰的规定,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了民宿的地位与发展规范,并对不符合民宿规范、无证经营的民宿户处以重罚,这样就为民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建立民宿协会,引导民宿发展。在台湾政府介入民宿管理之前,协会在民宿组织和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台湾民宿逐步壮大和政府管理的规范化,民宿协会将重点放在创新与营销上,并开展协会会员辅导,主动与管理部门协调,争取各类推介民宿的机会和发展资源。[3]民宿协会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专门化社会组织,成为政府与社会之间有效的缓冲地带。三是特色建设是民宿之魂。有作者在体验瑞士的民宿之后,认为“灵活的服务、主宾之间亲切的交流、地方特色的融入”等为旅游者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也有人认为日本两种民宿(洋式民宿与农家民宿)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极为重视对日本传统文化与自然美景的融入,让游客留恋不已。台湾民宿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规模并成为世界性旅游品牌,其中关键也在于特色的经营。

3 基于规范的民宿特色发展对策建议

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民宿有序发展,促使其与酒店的兼容并存和共同繁荣,有助于为游客提供多元选择,满足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促进旅游经济的繁荣,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1 理顺管理体制,促进民宿规范发展

无论是我国当前民宿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还是国际视野下各地区民宿发展的主要经验,理顺管理体制,通过规范发展的方式保障民宿发展的条件,是当前我国民宿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把民宿真正纳入旅游业管理,而不是地方或乡村小打小闹的自主个体户。协调旅游局、农委、公安局、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共同支持民宿业主投资兴业。

二是建立行业协会,加强业内交流,及时通报民宿产业发展状况;建立民宿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行业检查评比;搭建政府与业者交流的桥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协调处理民宿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建立民宿经营者诚信档案,及时记录和反应经营者信用记录。

三是制订行业标准,参照台湾等地民宿业发展经验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民宿管理政策措施,强化行业自律,发挥行业标准在行业发展中的催化剂作用,形成有利于民宿发展的整体环境。[4]

3.2 出台支持政策,推动民宿增量扩容

要研究出台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民宿业的性质和功能,提升民宿产业地位,凝聚发展合力,在金融、信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降低创业门槛,为破除产业政策瓶颈、实现民宿与酒店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创造机遇,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民宿经营者给予融资支持,通过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等担保方式提供贷款服务。鼓励信用担保机构、涉农担保资金为民宿业者提供贷款担保。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民宿。当前,民间资本投资旅游热潮依旧,尤其是一些农业和旅游观光结合,自然人文景观与休闲度假结合,提供了民宿在大旅游市场中的巨大空间。因此,逐步引导资金进入民宿产业,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可以增加民宿产业的投入,提升民宿发展的规模和档次,更好地应对和满足社会需求。

进一步提升民宿的吸引力。在发展民宿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增加体验性、互动式的旅游或文化项目,引导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让游客留得下、慢生活、重体验,这样才有利于拉长产业链,拉动消费经济,逐步形成民宿产业的良性发展。

3.3 重视民宿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规范化,促进民宿业提档升级

随着旅游发展和产业融合,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产品和服务也需要不断创新,这都需要更高层次、专业化的旅游人才支撑。包括建设发展高水平的民宿产业,改变以往小打小闹、不成规模、不上档次的社会形象,特别需要懂企业管理、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环境景观、外语交流等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为此,要注重民宿人才队伍培养,选派行业骨干赴国内高校以及新加坡、泰国、台湾等地学习,组织乡村旅游、酒店管理等专题培训班,举办旅游服务岗位技能大赛。加强培训,提升经营者队伍素质。参照台湾民宿发展经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培训班,建立以高等院校、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旅游培训中心和旅游企业为主的多元化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民宿旅游人才链。开展人文历史、服务管理等各种内容的学习、交流、参访,开拓眼界,转变理念,增强意识。组织开展民宿主人形象大赛、特色民宿评比等活动,激发民宿业主创特色、树形象。旅游商贸学校可以开设民宿类相关课程,一方面为民宿业做好培训服务,另一方面,拓展学生认识和思维,储蓄经营发展人才。

3.4 突出主题性,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推动民宿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民宿不能再“养在深闺”,而应该主动走出来,对接世界,对接市场。尤其马山作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要善于借力和造势,把民宿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在活动中推荐和扩大民宿市场。

比如,旅游与运动结合:无锡每年举办环太湖自行车比赛、马拉松比赛等体育运动,参与人数非常多,来自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短期住宿需求量非常大,也是民宿参与市场分工的重要契机。因此,可以在这些活动平台上做些宣传、衔接,与组委会建立合作关系,藉此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旅游与美食结合:借鉴国外和台湾的民宿经验,民宿发展离不开美食支持,美食美景可以为民宿增色不少。马山有丰富的农特产品,如葡萄、杨梅等,也有丰富的水产品,太湖三白等湖鲜美味,既接地气,又有特色。因此,可以分季节组织一些台湾美食节、太湖船菜节、水果采摘体验等以美食为题材的活动,把民宿的食住行有机结合起来,提供更多彩的休闲体验,让旅游淡季不淡、忙季更忙。

旅游与禅修结合:在马山发展民宿,一定要充分发挥灵山佛教胜地的优势,因势利导。灵山胜境现有灵山精舍,拈花湾禅意小镇又是打造心灵休憩的地方,每年举办一些迎新祈福、禅修体验、短期出家、国学修行等活动,因此,可以联合起来,住民宿、学禅修、学国学……让游客安得下心,乐于此行,有所收获。

旅游与文化结合:江南是人文荟萃、民间艺术发达的地区。可以在拈花湾等民宿集中的区域,定期定时间组织地方特色文艺演出,利用现代技术,打造灯光艺术展演,丰富夜间文化旅游内容,融合艺术性、观赏性和参与性,满足游客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将吴文化内涵和江南水乡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邀约网络作家、书画家等艺术创作者,开展文化创意活动,以无锡特有的资源和文化为基础,编写当地“故事”,吸引关注,产生持续发酵效果。以无锡为例,目前无锡游客人均旅游消费中,购物占23.86%、住宿占20.41%、餐饮占17.9%。因此,有必要搭建更多的载体和平台,增加吸引力,延长游客旅游时间,从而实现民宿经济的有效发展。

3.5 依托信息化,利用媒体提升民宿影响力

当前,随着“互联网+”融入旅游,其威力迅速体现,从信息沟通层面向旅游行业的各个层面渗透,如旅游供应商、旅游消费者、旅游媒体、旅游组织者等。无锡具备物联网发展的资源优势,正在积极打造“智慧城市”。顺应时代变化,民宿经营模式需要往扁平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化的优势;要加强与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途牛旅游网等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及时提供民宿、景区、旅游线路等产品的供应、旅游节会活动的信息和广告宣传、提供图片和视频等旅游资料、各种专题活动等等,利用平台延伸民宿触角。

现在的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产品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游客又是一个自媒体,其信息沟通传播效力呈几何数增长。为此,要探索建立马山民宿网站,开通马山民宿微博或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咨询、预订、结算、评价、景点衔接等一条龙服务,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加丰富信息源,缩短民宿与游客的距离,方便游客选择。同时,借助信息平台,逐步扩大无锡民宿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培养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民宿品牌,进一步发挥导向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沫,齐岩波,刘海霞.台湾民宿产业发展及对大陆民宿的经验借鉴[J].城市旅游规划,2014(10):274.

[2] 杨元珍. 对民宿发展的几点思考[N]. 中国旅游报,2016-09-27.

民宿经营方案篇4

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家旅游局所倡导的全域旅游理念,必将引领一场旅游产业的升级风暴,包括景区,度假目的地,风景道及基础设施升级,泛露营地建设,乡村旅游等领域都会因系统化的发展理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及学者从顶层设计及理论提及较多,而对具体如何落地一个全域旅游的标杆案例,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业部门则缺乏一线的落地经验指导和抓手。全域旅游的理念得以实现,除了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更需要自下而上的产业链生态的梳理、一线的实操经验,以及产业平台的资源整合及协同合作共同完成。

大咖论道全域旅游

曾博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旅游政策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全域旅游的实现不一定是看区域有多大,而是看在某些特定区域里,能让游客拍照或是兴奋的点有多少,能让游客心甘情愿掏钱来消费的地方有多少。除了生态环境,真正有差异性和吸引力的关键点在于度假产品。

旅游重要的是客流、市场,通过旅游业,把各种各样潜在的资源挖掘出来,激发出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旅游的共享经济有助于旅游深入各个领域,使活动范围更大,做的事情更多。

案例 贵州湄潭七彩部落

500亩生态茶园、700余亩山林、80亩稻田、48栋黔北民居,从2015年4月“七彩部落”景区开始动工,历时41天完工。截至2016年5月共接待游客35万人,总收入1300余万。七彩部落采用的是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进行发展与运营,农户是主体,农民将自己的资源、资产、资金打包入股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入股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七彩部落的异军突起,无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全域旅游并非只关注宏观,只关注大项目,碎片化打造小而美的体验也是支撑全域旅游概念的组成部分。

杨国亮/德清县旅游委员会副主任/

现在村民、居委会闲置的老房子,都被我们做成了项目。这样既不占用土地指标,在这过程中还能进行很多创新,比如点线状供地,占用土地的地方给它供地等,我们优化并且利用闲置的资源去把它做成乡村旅游度假产品。民宿对当地农业、农产品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手工艺发展,也可以带来很多正面的效益。民宿相关项目的带动性很强,已经基本达到了村村有项目,实现了全域性的发展。

案例 莫干山民宿之路

莫干山民宿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8年多来,成功策划打造了洋家乐品牌,让德清乡村旅游成为全国样板,培育了“西坡”“大乐之野”“山水谈”“遥远的山”等一批国内一流的民宿品牌。德清走高端特色路线,目标很清晰,不是靠量,而是靠质。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也成立了一定的机制,比如民宿协调管理办公室,专门用于管理制定政策,包括如何办证,怎么样进行验收,都是很清晰的。大家都按照规则去做,然后对精品民宿进行评定。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美丽乡村计划,不仅要解决漏斗问题,还要给乡村足够的资源,建立村民的组织,经营过程中要让所有的人受益,避免贫富差距扩大。作为村民组织的合作社,除了做经济组织,还要做社会组织,要对村庄做整体规划,不仅要生活富裕,村容环境也要美,最终实现收入能够增加,村民的素质越来越高,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案例 雅安雪山村重建之路

2013年,芦山地震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加入到雪山村的援建中,通过“美丽乡村――彩虹新村”灾后重建项目,一流的设计师们志愿为村民重建家园,打造民宿,通过旅游致富。重建后的雪山村已瞄准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休闲旅游民宿度假村的建设目标。 2015年9月21日,雪山村特色民宿正式开始试营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营业收入达39余万元,其中住宿收入81100元,餐饮收入30余万元。今年9月底,邓池沟项目正式营业。

林峰/经济学博士,资深规划与旅游地产专家/

做全域旅游应立足地方旅游发展条件和所处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破除求全迷思,寻重点,找抓手。对不同区位、不同先天资源、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全域旅游建设的工作重点、方法思路、实现周期、难易程度肯定有所不同。做全域旅游定要打破“全”的概念,绝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没有重点和突破口,是对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

在全域旅游新背景下,形成多样化的大旅游聚集区域和多层级的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与体验。全域旅游业态的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旅游业态思维的刺激,更是对旅游人创新理念、贴近市场需求、完善规划布局、增添科技亮点,加深对全域旅游的再次认识与提高,进而完善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民宿经营方案篇5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宋斌

摘要:近两年来,宿州市以“两区”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人、地、资金、政策”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宿州市,农村综合改革,现代农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宿州市位于皖北地区,辖四县一区,国土面积9787平方公里,人口650万,共有行政村1212个,乡村常住人口34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潜力和优势正逐步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民收入构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村改革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 2011年11月,宿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一、宿州市探索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背景

农村改革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省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大包干”,打破了农村吃大锅饭的局面,破除了农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脱贫、温饱问题。但遗憾的是,凤阳小岗村“一年跨过温饱线,三十年未进富裕门”。这种现象,几乎就是中国农村30年的缩影。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农村改革处于缓慢的发展时期。1987—2003年连续十六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的主题不再是农业,每年的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改革基本走“稳定压倒一切”的“精英路线”。在这一时期,尽管加大了农业投入、促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等,但由于在延长土地承包期、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重大进展,一系列在农村的改革再没有大的突破。中国农业进入了低潮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十六大重新确立三农为中央工作的工作重心、为国民经济的基础。2004年重新以“三农”为中心的“一号文件”,农村改革才又重新步入阔步发展的轨道。

“三农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其原因是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生产关系又一次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约主要表现为“四个脱节”:首先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脱节,农民以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不能从农产品深加工中获益增收;其次农业生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脱节,尽管农业机械化、良种培育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农村地区普遍还是一家一户的散户耕作,生产关系没改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其三,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脱节,土地与科技、金融等要素不能充分整合,无法发挥合力;最后涉农政策之间的脱节,虽然政府惠农资金和政策很多,但从属于不同部门,“撒胡椒面”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叠加”效应。这“四个脱节”,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改革发展。要破解这“四个脱节”,必须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先行试验,理顺生产关系,寻求破解之策。

二、宿州市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龙头,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一顶帽子大家戴”的发展思路,以埇桥区为核心,其他各县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不小于5万亩),并以每年不低于15%的速度辐射扩大面积,力争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1]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可概括为“4168”工程。即以粮食、畜牧、果蔬、林木等“四大支柱产业”为载体,以埇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个核心示范区”为龙头,以 “六个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现代农村投融资制度创新、农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以“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装备设施体系、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生态经济循环体系)”为支撑,[1]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依托,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试验重点为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三大市场主体)、开展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培育农业企业家、完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七项试验,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以“两区”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按照“两区一体化、项目化、工程化、基地化”的要求,以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为抓手,解决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问题;以十二大基地建设(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设施蔬菜基地、标准化水果产业基地、林业产业基地和城乡统筹试验基地等)为抓手,解决现代农业建设的“载体”问题;[1]以体系建设为支撑,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强力保障,统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简称为“两区”建设)。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努力构建三次产业融合、产城一体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一流示范区。

三、宿州市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以主体创新为核心,农业经营组织培育初见成效。

着力培育 “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三大经营主体。打造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合作组织为纽带、家庭农场是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发展到500多家,农业企业发展到30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427个,带动农户77.6万户,户均增收高于普通农户10%以上。2011-2012年,宿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两年跃居全省前列。

1、初步建立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扶持政策体系。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制定了《宿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从财政、金融、保险、项目、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措施。目前已认定各类大、中、小家庭农场295家,其中以中小型为主,把握好适度规模,控制规模过大带来的未知风险。

2、建立了职业农民认证注册制度。制定了《宿州市职业农民认证扶持暂行办法》,对职业农民进行了定义,提出了职业农民的标准,对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和认证注册程序进行了规定,制定了职业农民的优惠政策。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职业农民的认定工作,已认证注册职业农民2400余人。

3、开展了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试点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2]全市第一批选择不同产业的16个产业联合体作为试点,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联合体中,龙头企业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以优惠的价格向家庭农场提供种苗及农业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农产品;合作社按照企业要求统一向家庭农场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家庭农场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向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既能促进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又能使农民平等参与和公平分享的新机制。如百亩良园蔬菜产业联合体的龙头企业对家庭农场的蔬菜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去年冬季部分蔬菜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企业与家庭农场共同承担了价格风险。

(二)以载体建设为平台,十二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两区一体化、基地化、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十二大基地建设,每个基地根据产业特点分别选择2项改革试验内容,

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试验。十二大基地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改革的结合点,在基地中,改革试验成果通过生产力发展得到检验,成功了再向面上推广。各基地分别制定了《十二大基地建设方案》,统一规划,分类建设,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参与,市场化运作,建立了市、县区、乡镇及有关部门包扶十二大基地的工作制度。2012年,十二大基地已完成投资18.5亿元(其中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7.9亿元),实现生产产值31.1亿元,加工产值99.6亿元,辐射效应不断加强。

(三)以体系构建为保障,农村改革试验有序开展。

一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校地共建活动,与安徽大学联合组建了“三农协同创新项目组”,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联合建立了“宿州农村改革研究试验站”, 8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正在紧张建设中,4个部级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正式运营,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组建了现代农业“两区”建设课题攻关组,增强了对两区建设理论和实践探讨研究的能力。

二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成了“市、县区有检测中心,乡镇(基地)有检测站、龙头企业有检测室,市场有检测点”的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保护地种植面积发展到115万亩,创建名优农产品品牌210个。三是构建农业装备设施体系。农田水利三年恢复与三年提升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成旱涝保收田面积3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超过130万亩;全市耕、种、收机械化率83%,全省领先。四是构建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6家,超亿元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创建名优农产品品牌210个,农业产业化综合水平居全省第一位。五是构建农业经营组织政策支撑体系。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资金、项目、人才支撑等具体文件。六是构建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全市整合农业、教育、人社部门及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了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民办培训学校为基础,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政府对此进行财政补贴。2012年共培训新型农民培训3万人。七是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十二大基地内,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先确权发证后进行抵押贷款试点。同时健全现代农业担保体系,从市县两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授信额度用于现代农业建设,推行“公司+农户”等信贷模式。如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内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余额5600万元。加强了村镇银行建设,灵璧县建立了本富村镇银行,市淮海村镇银行在市经济开发区及泗县建立了分支机构。八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体系。近四分之一的规模养殖场(区)已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60%,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基地20个以上。投资10多亿元的宿州帝元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成后,其综合水平达到全国一流。

四、宿州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遇到的问题

“人”,由于农业的吸引力不强,农业生产的综合比较效益较低,农产品主产区财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务农农民收入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加上目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职业农民、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主体极为缺乏,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地”,土地规模流转面积小,我市流转土地仅占耕地面积的13%,远低于全国17%和江浙发达地区36%的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纯农业规模经营者必须建设的晾晒、储存等服务设施缺乏相应的配套土地指标;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缺乏相应的建设用地支撑,土地方面的制约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钱”,我市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不足30%,农民和乡村工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金融支农力度明显不足;受地方财力限制,国家投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业规模经营者预付农民的土地流转费用是刚性的,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往往望而却步,发展现代农业举步维艰。

“政策”,国家示范和试验区的要素支撑不足,国家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只给牌子和任务,但没有给相应的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支撑;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宿州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按规定,国家对这类地区主要考核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应指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但实际上还是全面考核,并且国家对这类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

此外涉农补贴仍是普惠制,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倾斜不够;尽管国家规定,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对农民的承包地做位置上的调整。土地的规模流转中往往极少数农民不同意流转,就导致流转的土地难以连片,无法进行规模经营。政府和农业部门的一些惠农政策,尤其是土地政策等,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响应。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要重视和扶持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加大对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培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二要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扶持,促进土地流转;对纯农业规模经营者必须的服务设施给予相应的配套土地指标。

三要创新金融支持“三农”的形式和内容。允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家庭农场以流转的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后抵押融资;国家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大种粮、农机具购置补贴要突破30%的上限。

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要允许示范和试验区先行先试、局部突破,允许“试错”;要真正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配套政策,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确保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增幅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允许传统农业地区在“城乡挂钩”、“增减挂钩”等土地利用方面先行先试,[3]探索欠发达地区“四化同步”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关于2012年全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宿发【2012】5号

[2]关于印发《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的通知宿秘【2012】43号

[3] 孟静.农村改革与农业转型的若干思考[J].2009.(9)

民宿经营方案篇6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我区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渔农民创业增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渔家民宿”旅游经营行为,提高“渔家民宿”服务质量,促进我区“渔家民宿”旅游健康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渔家民宿”是指以渔农民为经营主体,利用自有住宅或空闲渔农村房屋,为观光、休闲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及相关服务的渔农村旅游接待单位。客房规模在3间及以上、16间(含)以下,楼层层高不得超过正三层。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区行政区域内(沈家门、东港街道城市建成区和朱家尖、桃花、虾峙、勾山、展茅、六横等镇区所在地除外)从事“渔家民宿”旅游服务经营活动和“渔家民宿”旅游服务管理。

第二章“渔家民宿”开业基本条件

第四条“渔家民宿”旅游服务设施和安全设施以及就餐环境、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应当符合卫生、环保、消防和安全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渔家民宿”开业须具备以下条件:

1.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渔村风情。经营接待区域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有必要的地面硬化处理,房屋结构坚固,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2.提供住宿的“渔家民宿”应当符合消防、治安安全规定的以下要求:

(1)已营业的客房房间门的上部必须用铁皮外包并安装闭门器,房间与楼梯间之间隔墙采用不燃材料,且管线穿越隔墙处孔洞封堵严密。新建的“渔家民宿”每间客房应安装防火门。

(2)“渔家民宿”内不应使用燃气热水器。当必须使用时,应在“渔家民宿”主体建筑外设置集中瓶装液化石油气间,并使用甲级防火门与外部进行分隔,管线穿越隔墙处孔洞应封堵严密。

(3)“渔家民宿”内设置厨房时,应与其他部位作防火分隔,隔墙应采用耐火不燃烧体。

(4)“渔家民宿”楼层每层不应少于2具2公斤干粉灭火器。

(5)“渔家民宿”经营场所无安全隐患,对可能出现危险的地方,应设置警示标志。“渔家民宿”的楼梯间、疏散走道应设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安全出口和疏散走道应设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6)“渔家民宿”的每间客房内应配置手电筒;2层以上每个房间内必须配备一条安全绳可直达地面;

(7)“渔家民宿”客房不得设置封闭式房间;每个房间安装防盗搭扣;一楼应安装里开外的防盗窗。

(8)“渔家民宿”接待处配置电脑和身份证读卡器,铺设上传网络,安装简易旅客登记系统;有简易的保险柜(箱),用于寄存贵重物品。

3.提供住宿的“渔家民宿”,客房应宽敞,通风好,照明好,有电视,卧具齐全,门窗无破损。每层楼面至少设一个通风采光的卫生间,卫生间至少有洗簌、淋浴设施,干湿分隔。

4.应提供游客休憩、娱乐场所,同时提供沙发(椅、凳)、茶几和娱乐设施,提供茶水服务,有明码标价的收费标准、游客须知及投诉电话。

5.环境卫生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庭院宽畅、绿化好、干净整洁,牲畜圈养、防蚊蝇措施有效。

(2)家庭成员有健康证,衣着整洁,个人卫生好。

(3)客房被罩床单一客一换,保持干净、整洁。

(4)厕所使用方便,清洁无异味。

(5)厨房干净,布局合理,餐具卫生,防蚊蝇防鼠措施好。落实厨房油烟处理措施,控制厨房油烟污染。

(6)食品容器、用具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有专用的餐具保洁厨(柜),饭菜酒水新鲜无质变。应加强消毒工作,餐具、茶具使用前应经洗净消毒,防止食物中毒。

6.“渔家民宿”所在村须有无害化处理的排污设施,“渔家民宿”已接入村排污设施管道。采用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地制宜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连片开发的渔农家乐特色村,要按照接待规模,建成相应的生活和餐饮污水处理设施,或预处理后纳入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经营单位要推行生活、餐饮垃圾分类处理。在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保护区等禁止准入区依法禁止新建、扩建规模渔农家乐项目。

7.“渔家民宿”如搭建临时设施,需经当地社区和乡镇、街道同意,并同乡镇、街道签署承诺保证书(承诺临时设施仅作经营所需,遇拆迁、征用时不予补偿)。临时设施搭建占地面积不得超过原宅基地审批面积。“渔家民宿”不得妨碍其他渔农户生产生活。

第五条“渔家民宿”应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持证经营。开业须需提交下列材料:

1.区“渔家民宿”办证申请表;

2.经营场所证明;应提供房产证、土地证作为权属证明(无房产证、土地证的应取得当地乡镇、街道出具的权属证明)

3.管理及服务人员健康证明;

4.负责人身份证、简历;

5.当地社区和乡镇、街道审核推荐意见。

第六条“渔家民宿”办证审批采用“联合会审制”。由区渔农家乐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审查“渔家民宿”申请登记案件,召集卫生、消防、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实地勘查,对符合开办条件的,由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在区“渔家民宿”联合办证审批表上签署同意意见,工商部门根据“渔家民宿”联合办证审批表同意意见,发放工商营业执照。

第三章“渔家民宿”经营

第七条“渔家民宿”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接受公安、消防、质监、旅游、卫生、药监、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检查指导。

第八条“渔家民宿”经营户在经营活动中应当依法经营、合理收费、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为游客提供健康文明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维护民宿场所与四周环境整洁及安宁。

第九条“渔家民宿”经营户应根据当地民俗、民情、自然风貌、土特产品特点,努力办出特色。

第十条“渔家民宿”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应参加旅游、公安、消防、卫生等管理部门联合组织的岗位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

第十一条旅游者与“渔家民宿”旅游经营户发生争议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旅游、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投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投诉内容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对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旅游者应责成经营方给予赔偿。如突发公共事件时,“渔家民宿”经营户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应急处置,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公安、卫生、环保、安监、旅游等有关部门。

第十二条民宿经营者应及时登记旅客资料,将每日住宿旅客资料登记后,二小时内传送到信息终端。无证旅客应登记造册,及时报送该辖区公安派出所。不接待涉外人员住宿,如需接待的,必须取得出入境管理科批准。

第十三条“渔家民宿”接待户不得采取下列手段从事经营活动:

1.削价竞争,强行拉客;

2.降低服务标准和餐饮质量,未经旅游者同意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3.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

4.提供有损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以及含有、迷信等内容的其他服务项目。

第四章“渔家民宿”管理

第十四条区“渔农家乐”协调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管理部门负责对“渔家民宿”进行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渔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管理的相关规定,负责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政策措施的制定及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

2.协调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认定“渔家民宿”开业资格,办理相关证照;对“渔家民宿”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经营;

3.制定区“渔家民宿”发展规划,开展精品示范工程,指导“渔家民宿”经营者创建精品示范户,推荐三星级以上渔农家乐经营户。

4.区“渔家民宿”协调小组赋予的其它职责。

第十五条区渔农家乐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区“渔家民宿”认定管理和标志牌、证的设计制作,“渔家民宿”旅游服务经营者可以在经营活动和宣传促销中使用。

第十六条“渔家民宿”旅游服务实行质量等级评定制度,由“渔家民宿”自愿向区渔农家乐协调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渔家民宿”旅游服务质量等级的评定与划分,以《省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为依据。经评定,对符合等级评定标准的“渔家民宿”,发给相应的等级标志。未经评定的“渔家民宿”不得使用服务质量等级标志。

第十七条对“渔家民宿”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已评定等级的业主进行复核。对服务质量达不到质量等级标准的应帮助提高质量,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服务质量等级标准的,应降低或取消旅游服务质量等级。

第十八条对“渔家民宿”旅游服务经营实行联合检查制度,联合检查由区渔农家乐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参加,依法实施对“渔家民宿”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对已评定的“渔家民宿”星级示范户,将在媒体进行公示,并在宣传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十条“渔家民宿”经营者,应每第四个月15日前,将前三个月的每月客房住用率、住宿人数、经营收入统计等资料,报送乡镇、街道旅游办公室。上述资料,乡镇、街道旅游办应于月底前,报送区渔农家乐领导小组办公室。

民宿经营方案篇7

一、明确时间及范围

(一)高(中)考时间及整治时间。

1、高(中)考时间。2021年普通高考将于6月7日至8日进行,中考于6月16日至17日。

2、集中整治时间:6月1日至6月17日。

(二)高(中)考考点食宿点

1、高(中)考各考点及食宿点分布。一是高考考点分别是中学、营二中,食宿点分别是学校、酒店、酒店和部分县城回家食宿考生。二是中考考点分别是中学、营二中。食宿点分别是营中、二中和城区考生回家食宿。

2、整治范围。城规划区内所有在建工程项目。

二、高(中)考期间施工作业时间要求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县政府的安排,我局对建筑施工行业在高(中)考期间施工时间做如下要求。

(一)6月1日至6月17日期间,县城规划区域内所有在建项目每日12:00至14:30、22:00至次日6:00,一律停止施工作业。

(二)6月7日至7月8日、6月16日至6月17日,离考点500米内在建项目工程项目全天停止施工作业,县城其他项目禁止进行打桩、混凝土浇筑、电锯、切割等易产生噪音的施工作业。

(三)高(中)考期间抢险抢修作业除外,但必须同时报县级分管领导同意方可实施。实施过程中必须制定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公告,尽量减少噪音扰民。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住建局成立由局长李剑峰为组长、局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各股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高(中)考期间建筑施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高(中)考期间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杜绝噪音扰民,给莘莘学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高(中)考环境。

(二)加大宣传力度。县质安站、城建股、县代建中心、县棚改办、局质安股等股室单位要广泛宣传,对管辖的项目要逐一开展宣传检查工作,对每个项目要讲明高(中)考期间施工作业时间要求,坚决杜绝噪音扰民。

民宿经营方案篇8

市人大常委会一直高度重视旅游立法工作,早在2003年12月就制定了《上海市旅游条例》,2009年10月结合服务上海世博会需要进行了修正。《条例》施行的十年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全民旅游,游客从过去单纯的景点观光到现在越来越重视旅游过程的品质和体验。新兴旅游业态蓬勃兴起,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选择出行的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旅行社的经营模式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上海接待国内旅游者2.6亿人次,组织出境旅游者233.4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757.4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07.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5%。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实施,在旅游者权益保障和文明出行、旅游规划和促进、规范旅游经营、提高旅游安全、加强旅游监督管理以及旅游纠纷处理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国务院近期也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旅游法》的新精神,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促进上海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对条例进行修改十分必要。此次《修正案(草案)》共24条,主要内容包括促进旅游业管理体制完善、加强对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以及新兴旅游业态的促进与规范等三个方面。

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完善

近年来,上海不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建立了“三纵五横”城市旅游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了旅游交通布局网络和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站点等基础设施。但从整体上来看,本市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然缺乏系统化部署,主要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较为单一,公共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泛。《修正案(草案)》从推进完善公共服务的角度,规定了本市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公共服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旅游公共服务。还规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旅游咨询中心,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进社区。

保障特殊群体旅游者享受便利和优惠

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在旅游活动中享受便利和优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旅游法》第十一条规定了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修正案(草案)》根据本市现有规定,将受益群体明确为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军人和全日制学校学生,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对这些特殊群体旅游者实行门票及相关服务费用减免,鼓励其他景区参照实行减免。

安排旅游购物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实践中,部分旅行社为吸引、招徕旅游者,以不合理的低价进行招徕,再在旅行途中诱骗旅游者购物或参加另行付费项目来获取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旅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旅游法》出台后,社会上对“协商一致”的要求有很多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读。《修正案(草案)》从保护双方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法》作了进一步细化,规定旅行社为旅游者安排购物或另行付费项目,应当与旅游者签订书面合同,这将成为双方协商一致的证据。该书面合同既包括出发前双方签订的旅游合同相关条款,也包括在旅游途中所作的补充书面约定。在此基础上,《修正案(草案)》进一步规范了旅行社安排购物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一是不得影响同一团队其他旅游者的行程安排;二是不得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三是具体购物场所和另行付费项目向社会公众开放;四是明示相关信息和可能存在的消费风险。

规范邮轮旅游发展

近年来,邮轮旅游发展迅猛,预计到2015年,上海将达到出入境邮轮300艘次,邮轮旅客100万人次的规模。在上海港日益吸引豪华邮轮集中运营的同时,邮轮旅游的经营规范和旅客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目前我国缺乏规范邮轮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践中部分旅游者拿不到船票,或者虽然拿到船票但船票背面只有英文条款,旅游者难以读懂,而邮轮公司为自己设定了过多免责条款。对此,《修正案(草案)》从保障游客知情权的角度,明确了经营者的告知义务,规定邮轮公司、旅行社应当使用中文文本的合同、船票和服务说明;邮轮公司、旅行社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旅游者注意民事责任与义务、免责事项、法律救助渠道等内容。从加强行业管理的角度,规定市旅游、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邮轮旅游经营规范。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合同示范文本。

加强网络旅游经营监管

近年来,以“携程”、“驴妈妈”等为代表的网络旅游经营者迅速崛起。与传统门店销售模式相比,网络旅游经营方式为旅游者带来更便捷的消费体验,但同时网络欺诈、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等现象也与日俱增。《旅游法》规定,通过网络经营旅行社业务的,应当依法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修正案(草案)》从细化、落实上位法的角度,解释了旅行社业务的内涵,具体包括经营包价旅游、销售包价旅游合同、委派领队或者导游、代办旅游签证(签注)等。规定通过网络经营旅行社业务的应当取得旅行社经营许可证,并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标明。为了便于分辨许可证等信息的虚实,《修正案(草案)》还规定,网站应当与旅游主管部门联网认证。

民宿经营方案篇9

近年来,浙江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特色乡村、美丽乡村、民宿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头。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这10种模式是: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有些值得借鉴参考。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资本运营型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基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添砖加瓦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投公司,国投公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拔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村庄经营型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空心村”二次创业试点项目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远畲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充沛,有千年古树群、万亩竹海和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统一招商的方式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新建4幢民宿,村集体固定分红30年、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对不可抗力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由村企共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功能区,有偿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务,助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集体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个沉寂的小山村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气。

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面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面,全村共有393户、1265名村民。下浦郑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销售量占台州市米面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助推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项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园一区一馆(文化礼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园、体验区、展示馆)的规划,兴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产业园区,内设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面加工设备,建造废水处理设施,全面杜绝米面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随着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成型,米面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面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生产服务型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村领办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村落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庆元县:长砻村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东接五里根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砻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联办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补助扶持长砻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长砻村将其中的150万元用于修缮民宿,按古村落标准重新规划管理,再承租给公司经营,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剩余的50万元用于向村民流转25亩土地,承租给长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共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头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随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在该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与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获得4万余元收入。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长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较试点前分别增长137%、8%。目前,长砻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张;1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量达3万多斤,可为村里创收约15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是衢江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下辖的10个行政村、1.92万人。

民宿经营方案篇10

【关键词】生态文化旅游;民宿旅游;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人均GDP稳步提升,2016年已超过8500美元,旅游界普遍认为这个值正是旅游服务业从低级的观光形式向高级的观光体验多形式过渡的一个拐点。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使生态旅游也从另外一个维度逐渐成为旅游开发所遵循的策略。一种既符合休闲旅游文化开发策略,又能兼顾生态旅游开发要求的开发模式———民宿旅游业,将会在最大程度的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对开发和弘扬特色文化发挥独有的作用。

一、文化、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

(一)文化和文化旅游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看,对文化的定义也不下百种,但大家统一的认识是:文化就是在人类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内容的总和。大到国家,小到公司或社团,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容。可以说文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群体性,某个人的特殊行为不构成文化。二是可重复性,难以重现的事情只能叫做偶然。三是历史继承性,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它的文化就越灿烂。文化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在旅游休闲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或认知、或体验、或重温特定主题文化为目的的旅游休闲活动,是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一种较高级的旅游形式。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指把良好的自然风光环境和现存的人文景观视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二者兼顾、实现整个旅游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旅游收入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不仅强调对原始自然风貌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而且强调对现存良好的文化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

二、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和文化性

(一)生态性

民宿旅游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而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是它的乡村性,或者说是一种自然性、生态性。中国古人就讲求“道法自然”,就个人认为,这里的“自然”不光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是指要遵循天地、自然、事物的规律。乡村旅游若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要有生态的观念。从长远来看,尊重生态性的旅游才能成为特色性、文化性的象征,才能长久地吸引旅游者。像四川的都江堰、哈尼族的梯田、乌镇的古建筑等,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尊重自然,保持生态性的基础上,才能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因此,民宿旅游必须要考虑生态性,在生态观的指导下,将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展示出来,才是恒久之策。

(二)文化性

从民宿本身来考虑,民宿包含“民”和宿”。从“宿”字来看,在民宿旅游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需要提供给旅游者住宿的地方,而住宿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筑,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看,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艺术品。所以从“宿”字来讲,民宿旅游必须要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感受。而这独特的感受从何而来,那就要从“民”字来看了,“民”指的是民俗性或者是民族性,也就是某个地区区别与其他地方的特色。所以必须要将这种独特的地方性融入到民宿之中,而地方性是文化的体现,是某个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之中所形成的。因此,民宿旅游就是要在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更完整的旅游生态系统,民宿又要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生态文化旅游视角下民宿旅游的发展策略

民宿是指利用自有的空闲房屋,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向旅客至少提供住宿和餐饮的经营模式。大陆民宿旅游的开发模式大多是借鉴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而来的,台湾和日本很多地区的民宿经营已经相当成熟;在当地,民宿本身已经作为一种特色旅游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探究这些成熟的民宿开发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开发内地的民宿旅游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垦丁民宿旅游业的借鉴

提到台湾的民宿旅游业,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垦丁民宿,垦丁民宿起源于垦丁国家公园周边。垦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岛最南端,西靠台湾海峡,东临太平洋,北依山峦,高山阻挡的下沉气流使垦丁形成了特殊的地质地貌,再加上原始热带雨林的覆盖,这些给垦丁民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风光条件。而各具特色的垦丁民宿建造风格,形成了以各国移民为主的特色异域风情文化,到处可见的欧式城堡风格、吸血鬼主题风格、热带雨林木屋风格等个性化民宿逐渐使垦丁的民宿文化多样化、抽象化,从而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再加上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垦丁夜市以及热带生态旅游项目,最终自然风光、民宿和当地特色风俗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生态旅游线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往。其他各地较成功的民宿旅游也无不是民宿和当地特色文化组成一个完备的生态文化旅游系统,吸引着外地游客,如台湾的花莲和日本的大阪。这些成功的案例都给刚刚起步的内地民宿旅游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二)生态文化旅游视角下的民宿旅游发展策略

目前民宿发展迅速,但从其发展情况来分析,由于简单的民宿进入门槛比较低,所以很多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文化素养都不足以成功的运营民宿,真正成功的、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民宿旅游产品并不多。旅游者所感受到的很多民宿也是同质化的民宿产品,在此种情况之下,要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宿旅游体验,就必须重视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和文化性。1.民宿建筑应是生态性与文化性的结合体。生态旅游视角告诉我们要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顾保护,体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所以在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区,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具备开发条件的、具有土著建筑风味的民房,要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完美融合,和谐统一,在外观上体现当地的文化风情。在内部条件上,也要依据当地的文化风格配置一些独特的硬件。在打造民宿建筑时,要有工匠精神与文化精神,真止将民宿建筑当做能够传承千年的艺术品来对待,只有以此种心态来对待民宿建筑,才能开发出不朽的文化性的旅游产品,才能真止长久吸引旅游者。任何短视的行为在文化而前都是不堪一击的。当然在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民宿建筑的经营过程中也应融入现代化的一些管理思想,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人性化的住宿场所。比如有些民宿旅游的建筑室内不需要豪华内设,但舒适性和便利性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改造后的民宿既不会破坏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遗产,又能在文化上和它们格调一致,且具有地方特色文化魅力2.完善民宿旅游的产品体系。民宿旅游业不光要在民宿建筑上下大工夫,更要不断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养力从源头充实自己的文化产品内容。有些地区的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内容不详实,当地民宿旅游业就应该养力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内容,使原有的文化特点更清楚、更具体、更鲜明;可以使当地建筑风格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可以联合当地旅游部门利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或者新媒体讲述当地历史和故事传说,使地方特色文化更加生动、详实;可以组织各种纪念庆祝特色活动,扩展自己的文化内容。可以开发系列的户外活动,使旅游者不光能在民宿建筑内感受地方文化,更应该使旅游者在户外丰富的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体验。像瓦当瓦舍推出的city/countrywalk活动,就是在深挖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之下,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深度的文化体验。这种形式的民宿旅游产品,不仅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更是对目的地特色文化的最佳宣传民宿旅游业应该开发出各种旅游商品和项目。对于那些己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详实的故事传说和丰富的特色民俗习惯、饮食风格的地区,不仅要有传统的旅游观赏产品,还要把握时机适时推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特色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体验产品,使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文化因素及时转化成旅游产品来提高收入3.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民宿旅游产品宣传工作。民宿旅游仅仅拥有特色文化资源还不够,还应该有互联网思维。需要积极主动的开拓并掌握能够传播自己特色文化内容的渠道或者叫做平台,找到与广大游客互动的切入点,特别是移动客户端切入点,同样也就获得了获取游客对民宿旅游文化评价和建议等反馈信息的渠道,依据游客的反馈意见,可以使自身长期的处在快速、精准的自我完善过程当中。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