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管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1 17:04:58

慢性病管理学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相关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确保2022年通过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验收。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功能,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务,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三)坚持突出特色创新,促进均衡发展,整体带动区域慢性病防治管理水平提升。

三、具体目标

(一)健全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协同配合、各方统筹、政策保障综合工作体系。

(二)与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文明城市建设等紧密结合,建设健康生产生活环境,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全方位健康支持性环境。

(三)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积极打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慢性病防控机制。

(四)提供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全程管理服务,开展健康咨询、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等个性化健康干预。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五)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意识,提高群众健康素养。依托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载体,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四、工作任务与责任分工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创建办、县直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

1.县政府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报告。成立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慢性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完善信息反馈沟通制度。建立协作联动、绩效管理和联络员会议制度,定期交流信息,掌握工作进展,研究解决问题。

2.各镇(街道)、县直各部门单位将慢性病防控融入部门规章制度,包括烟草控制、降低有害饮酒、减盐、控油、控制体重、全民健身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疾病管理等。

3.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建立工作督导制度,组织开展部门联合督导,每年督导次数不少于2次,参与联合督导部门不少于5个。

(二)保障慢性病防控经费。(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创建办、县财政局、县卫生健康局、县疾控中心)

1.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决算管理,经费预算执行率100%。

2.县政府按规划、计划提供示范区建设专项工作经费,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做到专款专用、规范管理。

3.保障疾控机构的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占疾控机构业务总经费比例>10%。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及评价机制。(责任单位:县创建办、县直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

1.将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相关工作纳入各镇(街道)、各单位年度目标管理,目标管理覆盖率达100%。

2.对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相关工作落实问责制,纳入对各镇(街道)、单位绩效考核,确保履职合格覆盖率达100%。

(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构建全方位健康支持性环境。(责任单位:县创建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教育和体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商务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直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

1.开展健康家庭、社区(村)建设,确保开展健康家庭活动的社区(村)占辖区总数的30%以上,每个社区至少评选10个及以上健康家庭;开展健康社区(村)、企业、机关(单位)、医院、学校、餐饮(食堂)、市场(超市、商场)建设,确保开展数量占同类单位总数的30%以上。

2.开展健康主题广场(公园)、步道(街道)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确保建设1处健康主题广场(公园)、1处健康步道(街道)。

3.开展“一评二控三减四健”(健康评估、控烟、控酒、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心理)专项行动,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确保食盐与食用油摄入量低于本省平均水平10%以上。

4.培养基层健康指导员,配备健康指导员的村(社区)比例达到60%。

(五)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自助式健康检测服务。(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各镇(街道))

1.社区设立自助式健康检测点,覆盖率不低于社区总数的30%,检测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

2.每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置1处自助式健康检测点,并提供个体化健康指导。

(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公共体育设施,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责任单位:县总工会、县教育和体育局、县直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

1.各居住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确保居民健身设施完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

2.公共体育场地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开放比例不低于30%。

3.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健身活动,确保开展工间健身活动单位覆盖率≥80%;组织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和竞赛活动,每年组织开展至少1次健身竞赛活动。

4.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比例达100%。

5.鼓励引导群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确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40%。

(七)开展烟草控制,降低人群吸烟率。(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教育和体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直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

1.辖区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识,设置率达100%。

2.制定禁止烟草广告的政策文件,禁止烟草广告。

3.建设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无烟学校,覆盖率均达100%。

4.开展各级医疗机构简短戒烟服务培训,医疗机构覆盖率≥80%。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提供简短戒烟服务,医疗机构覆盖率100%。

5.降低辖区15岁以上成年人吸烟率,吸烟率<25%。

(八)建立防治结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1.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和分工明确、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县卫生健康局制订实施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2.建立完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工作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合。县卫生健康局督导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有效运行,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运行、质控、绩效评价机制。疾控中心、县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对口支援,建立有效合作关系。

(九)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1.疾控中心设独立的慢性病防控科室,配备专职人员。专职人员占本机构专业人员总数比例≥10%,每年接受上级专业培训不少于2次。

2.二级及以上医院有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部门,配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承担慢性病防控工作,每年组织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专业培训不少于2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承担所在区域慢性病防控工作。设单独科室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有专职公共卫生人员承担慢性病防控工作,每年接受上级培训不少于4次。每年组织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培训不少于2次。

(十)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全民健康教育。(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和体育局、各镇(街道))

1.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定期传播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

2.开展社会性大型健康日活动,扩大传播慢性病防治和慢病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范围。每年至少开展4次健康主题日大型宣传活动,包括肿瘤宣传周、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爱牙日、世界脑卒中日等。

3.各社区设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向居民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与技能,每年开展社区健康讲座不少于4次,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覆盖率100%,健康宣传栏覆盖率≥90%,做到2个月更新1次。

4.开展幼儿园、中小学校健康行为方式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100%,内容包括营养均衡、口腔保健、健康体重、视力保护等内容。

(十一)提高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1.提高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知晓率≥60%。

2.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通过全县慢性病综合防控社会因素调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0%。

(十二)发挥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在慢性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责任单位: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和体育局、各镇(街道))

1.引导市民开展群众性健身运动,以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为切入点,培育健康指导员和志愿者,开展社区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

2.定期开展政府支持、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的健身活动。

3.鼓励社区慢性病患者积极参与社区自我健康管理活动。社区成立自我健康管理小组,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给予规范指导。

(十三)规范健康体检,开展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加强重大慢性病早期发现与管理。(责任单位:县创建办、县总工会、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和体育局、县直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

1.开展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职工定期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职工开展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学生健康体检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均≥90%。机关企事业单位每2年1次体检,开展健康指导覆盖率≥50%。

2.应用推广成熟的适宜技术,早期发现诊治患者,及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发现患者及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对高危人群提供干预指导。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重大慢性病筛查和早期诊断。

(十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1.开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慢性病分级诊疗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依托信息平台实现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分级诊疗。

2.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3.提高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知晓率。加强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和控制率。

(十五)在重点人群中开展口腔疾病防治。(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和体育局)

以学校、社区为单位,推进儿童窝沟封闭龋齿防治工作,开展健康口腔活动,控制12岁儿童患龋率低于25%。

(十六)完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1.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公共卫生服务、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

2.应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为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

(十七)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诊疗、康复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有中医综合服务区,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诊疗、康复中的作用。

(十八)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重大疾病保障的衔接。(责任单位:县医疗保障局、县卫生健康局)

1.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重大疾病保障等相关政策,提高签约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和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医疗救助水平。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根据省级医保药品报销目录,配备使用一定数量或比例的药品,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十九)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促进医养结合。(责任单位:县创建办、县卫生健康局)

1.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力量参与,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采取有效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慢性病防控、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疗救助、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2.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融合。鼓励借助医疗资源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二十)开展过程质量控制和重点慢性病监测工作。(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1.规范开展覆盖辖区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掌握辖区重点慢性病状况、影响因素和疾病负担。形成全人群的死因监测、慢病与营养监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阻肺等重大慢性病登记工作报告。

2.利用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重点慢性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慢性病管理信息化。

(二十一)开展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定期调查结果。(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卫生健康局)

1.综合运用社会学、流行病学及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每5年开展一次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2.县政府每5年对外含有慢性病防控内容的综合健康报告,其结果呈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二十二)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责任单位:县创建办)

1.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与社会、文化等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相结合。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与辖区社区文化建设、健康城市建设、文明创建、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等相关项目有机衔接,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2.鼓励政策、机制创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总结推广慢性病防控工作模式和经验做法。

五、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12月—2022年1月)。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县启动仪式暨动员大会,动员部署各项工作任务。与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

(二)实施建设阶段(2022年2月—2022年7月)。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县创建办定期进行指导和督导。

(三)自查迎检阶段(2022年8月—12月)。对照标准自查提高,完善各类工作项目及相关资料整理建档,确保各项工作指标达到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标准。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创建效果评估,提交评估资料,迎接省卫生健康委评审组验收。

(四)长效实施阶段(2023年1月—)。巩固前期创建工作成果,根据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要求,进一步拓展工作内容,完成新的创建任务。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落实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健全组织、完善制度,细化目标任务,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开展健康影响评价,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2021年12月20日前,各镇(街道)、各责任单位将创建方案、领导小组名单、联络人电话报县创建办(政务内网账号:县卫生健康局,电话:6781126)。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问题;改进策略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使资源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在我国医疗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入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应对市场压力,就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人才转化为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竞争力的关键点。而绩效管理是串联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与选择的关键,属于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主要手段,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本文将会以深圳市慢性病防治机构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1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内涵

1.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是在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编写的《管理的实践》中被提出的,其认为与其它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这种资源是人,具备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融合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在对人力资源内涵进行理解时一般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着手。从广义方面来讲,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人口中具备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备体力和智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而从狭义方面来讲,人力资源一般是指组织内外的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可进行资配置的人力生产要素总和。实际上,人力资源并非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实物资源,也不是技术资源和金融资源,其属于一种最重要的、最宝贵的、特殊的资源,具有无限的潜力和极大的可塑性。

1.2绩效管理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绩效管理一般是指借助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来对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进行考核评定,并对于考核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工作目标上让管理者与员工达到统一共识,从而更好的提升企业绩效,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2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可以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其一般具有导向、评估、协调、激励、沟通等方面的功能,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从而确保员工的产出和工作行为与公共卫生机构目标相一致,更好的推动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还可以帮助员工制定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更好的推动个人与公共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保证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即定动作。近些年来,医疗卫生质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各大公共卫生机构比较关注的重点,其属于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公共卫生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岗位的工作量大小、技术难度、具体责任、风险程度等因素,来把技术要素、管理要素、风险要素等指标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以确保考核结果不仅能够根据绩效差异异体来实现按劳分配,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激发优秀人才的工作潜力和积极性,使组织目标和个体行为目标更好的融为一体,有效的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的整体绩效质量。例如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属于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全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伤害、口腔疾病等)和慢性传染性疾病(结核病、性病、麻风病等)的预防控制、诊疗与疾病管理等工作以及控烟行动工作,根据疾病特点和防治规划及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实施预防-治疗-管理一体化的卫生保健服务,是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提升慢性病防治中心的预防工作效率,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根据慢性病的防治现状来制定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

3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绩效管理部门定位不清晰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缺乏对绩效管理的准确理解和定位,从而导致绩效管理部门定位模糊,无法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部分公共卫生机构还将绩效管理职能与公共卫生机构人事科进行挂靠,或者与质检科进行挂靠,希望通过这样的挂靠方式来更好的实现对医疗卫生管理质量的控制。同时,还有一部分公共卫生机构设置了绩效管理处室,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由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直接管理,但是无法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管理的专业知识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无法更好的发挥绩效管理的功能和作用,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公共卫生机构管理者未能够真正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导致绩效管理部门定位不清晰,从而对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3.2绩效管理体系有待补充和完善

绩效管理已经之间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为推动公共卫生机构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还有一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由于缺乏对绩效管理的正确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已有的绩效管理体系无法更好的满足时展需求,严重落后于公共卫生机构发展,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3.3绩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比较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比较差,其是导致绩效管理定位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目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人员并非由绩效管理科班人员来组成,从而导致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比较低,绩效管理效果不理想。绩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绩效管理直接挂靠在人事部门,并委派政工师来负责绩效管理工作,这样无法更好的满足现代绩效管理发展需求;(2)将绩效管理直接挂靠在办公室,并委派经济师来负责绩效管理工作,这样会导致绩效管理工作的非专业性。因此,不管上述哪种情况,其都会导致绩效管理人员无法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绩效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导致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可有可无,对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

4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水平的策略

4.1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部门的准确定位

在现代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所扮演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绩效管理效率和质量,就需要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部门的准确定位,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公共卫生机构职工的绩效水平,而且还能够更好的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部门的准确定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提高公共卫生机构领导者的重视程度。最好将绩效管理引入到公共卫生机构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绩效管理把人员、财务等有效的串联在一起,以更好的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管理水平;(2)要从人员配置和岗位设置上更好的体现绩效管理的职能,可以根据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特点,来恰当的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将人事管理部门与绩效管理部门结合在一起组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部,从而更好的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水平。

4.2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现有慢性病防治项目的主要工作属于以人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现了“以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同时,还开展性病、结核病的临床诊疗服务以及疾病管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以防为主、防治管结合”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工作人员,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因此需要根据公共卫生机构管理的基本特点,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体系,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1)明确绩效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2)构建一套适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划分为不同的岗位与科室,从而为所有职工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指标体系。(3)优化绩效考核方法,加强对过程和结果的考核,从而更好的发挥绩效管理对员工的作用。

4.3重视科研能力建设,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

经过二十余年持续有效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为龙头、各区慢性病防治院为骨干、各社康中心和医疗机构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性病、麻风病三级防治网络。同时持续、高效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在评价慢性病流行水平和变化趋势、确定慢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评价干预措施、制定公共政策和规划等方面,均发挥巨大作用。定期开展系统的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开展连续的结核病耐药监测,更好的承担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专项,提升区域结核病防控能力,注重结核病实验室建设,提升结核病诊断水平和科研能力。此外,可以适当的引进国际项目,学习结核病先进管理经验,构建一个从病人发现到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完整结核病服务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企业绩效管理相比,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有其特殊之处,因此需要根据公共卫生机构自身的发展特点,来为其制定一套适合公共卫生机构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各个部门的准确定位,提高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绩效管理水平,而且还能够更好的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

作者:刘惠坚 单位: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晶.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及改进问题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12):44+52.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3

1生物医学模式的历史贡献及其缺陷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健康和疾病问题的一种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人们以生物学观点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发生的机理、治疗和预防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控制了烈性传染病,大大提高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为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益显露,表现在基础医学研究中,脱离人体整体性进行分割或孤立的研究,忽视人体的整体性;在临床医学中过于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妨碍了对疾病发生受多因素影响的全面认识;重医疗轻预防等[1]。现代疾病谱已发生了变化,现代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带入医学领域,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等这一系列重大变化,表明,现代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正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

医学模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思维结构和医学观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问题认识的思维结构和医学观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趋势,对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2.1完善临床思维结构,提高诊疗水平

长期以来,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医学,以单一生物因素进行临床思维和观察,立足于确定疾病的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在疾病观察上重器官、组织或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治疗上寻找消除生物病原或理化因素的手段。这种单一生物因素的临床思维结构和方式,限制了它对疾病观察的视野,对现代慢性病的诊治,生物医学模式是无法解释其病因和疾病过程的复杂变化。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受到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临床医学应在生物医学基础上,把观察健康和疾病的视野向心理和社会领域拓展,不断完善临床思维的结构,根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特征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提高医疗水平。

2.2更新医学观念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更新医学观念,以适应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2.2.1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

医学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科学,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人是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2]。长期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的影响,临床医生认为医学是纯自然科学,在实践中,仅从生物学角度去认识和考察疾病,这是片面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都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紧张心理和环境污染是现代慢性病的重要病因。当代科学迅速发展,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产生一批具有明显社会科学特征如《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表明21世纪的医学除向微观的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外,还向着宏观的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临床医学要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从医学的双重属性出发,全面、正确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解决当代卫生保健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

2.2.2更新生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

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因素作为唯一致病因素,因而限制了它观察疾病的视野,是它的重要缺陷。现代慢性病病因复杂,绝非由单一生物因素所致。据调查,我国现代疾病谱和死因谱中的前10位疾病顺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疾病、消化系病、传染病、泌尿系病、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病,这10类疾病死亡的4个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37.3%、人类生物学因素占31.43%、环境因素占20.04%、保健服务制度因素占10.80%[3],美国的情况类似[6]。这表明现代慢性病,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因素所致,其发生与表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形式发展。现代社会生活中,如竞争激烈、婚姻失败、家庭暴力、丧偶、亲密家庭成员死亡、过于疲劳等,造成紧张和恐惧心理,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和精神调节,容易引起心理和精神疾病。据报导,118例神经精神患者中发病前有过工作紧迫繁重占21.2%,意外事件惊恐占12.7%[3]。紧张心理易导致身心疾病已引起社会关注。所以临床医学要更新生;20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来综合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防治上要兼顾病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2.3树立“三维”健康观

健康观就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认识健康,采取什么方法去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同的医学模式有不同的健康观。生物医学模式从单一生物因素去认识健康,认为患了病就失去健康,当疾病被治愈又重新获得健康,所谓“无病即健康”,这个健康观是片面的,消极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虚弱”,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即“三维”健康观,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从心理、精神观察人的健康是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有自我控制能力并保持心理平衡状态;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是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能力[4],这就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扩大了人们认识健康的视野,对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4

健康管理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

健康管理的概念提出和实践最初出现在美国,生存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人群不断增长直接导致美国医疗卫生需求过度增长[3]。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传统的以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应对不了新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了[4]。在美国,最先应用健康管理的是保险行业。20世纪60年代,美国保险业即提出了健康管理的概念。医疗保险业的管理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大部分健康人仅用很少的医疗费用,而一小部分人却不合比例地用掉了大部分医疗费用。因而找到那些可能导致高费用的人并采取措施来减少他们的医疗费用对保险业来说尤为重要。应用健康管理技术可以早期鉴别出高危人群,通过健康管理减少投保人的患病风险,从而减少保险的赔付费用。健康管理既能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个人对健康保险的信任度,又能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增加行业收益,使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双方受益[5]。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员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员工或其家属的健康出现问题会直接造成的生产率下降。有研究发现,员工的健康出现问题时,雇主不仅要花费医药开支,同时还意味着要承担因员工健康问题造成的生产效率下降而带来的损失[6]。基于这种情况,亟待出现一种以疾病预测为导向的医疗服务,维护企业员工的健康状态。只有员工及其家属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使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于是,健康管理的疾病预测模型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疾病预测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健康管理服务中。实践证明,如果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钱,则可以减少3~6元的医疗费用,再加上提高生产效率的回报,实际效益更大。健康管理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识别和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不仅减少企业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能提高工作效率[7]。1990年美国政府制订了“健康人民”的健康管理计划,该计划项目是全国性的,由美国联邦卫生和社会服务部主持,每10年1次,循环反复,旨在逐步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目前,“健康人民”已完成了第2个10年,即“健康人民2010”。该计划包括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二是消除健康差距。政府在美国的全民健康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倡导作用,不仅指明了方向,更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使美国健康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8]。从兴起到发展,美国的健康管理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是医院信息系统研发、应用的领跑者。现代的健康管理以信息化、共享化为基础支撑技术,系统内信息共享的强大支撑作用使得健康管理可以为个体提供连续性、一体化的服务[9]。同时,先进的检测仪器可以科学地评估生命健康状况,降低系统风险,预测剩余寿命,为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持[10]。在美国,经过20多年的实践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任何企业及个人都能通过健康管理获益,这不仅包括直接医疗费用的降低,还有健康相关问题的其他获益。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健康管理可以协助卫生资源达到高效合理的配置[11]。

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健康管理在美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健康管理在我国出现不到10年,其发展极其迅速,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健康管理的需求迫切而且巨大。我国人口老龄化虽然起步晚(2000年步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但速度快、数量大,在经济尚不发达、国民生产总值不高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超过经济发展承受力[12],慢性病患者人数急剧上升,慢病相关危险因素日益严重,给社会和个人均造成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市场的迫切需要推动着我国健康管理行业的兴起和发展。迄今健康管理在我国已经发展了10余年,尽管发展过程艰难,但其理念已逐步获得了社会认可。2003~2010年共召开了7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与健康管理学术会议,就健康管理问题取得基本共识,以健康管理为主题的各类会议、论坛蓬勃开展,相关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中国的健康管理在探索中不断前行[13]。全数字化体检系统也已经在我国健康体检中得到应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提高体检质量从而提高健康管理的水平[14]。但是目前国内健康管理仍与国际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都还有待发展。并且我国在专业人才方面也十分匮乏,2005年国家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希望通过正规有序的培训尽快填补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空白。尽管目前我国健康管理行业还未发展成熟,但其前景是非常宽广光明的。政府在健康管理发展中发挥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卫生部颁布预防性诊疗服务规范,将健康相关产业的主题定为健康管理;卫生部、保监会及劳动和社会保证部出台政策,明确健康管理是医疗保险控制的有效策略。这些都为健康管理的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健康管理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企业、保险公司,通过对个体实施个性化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节约医疗支出。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健康管理在应用前景方面不完全与国外相同。健康管理在美国是首先应用于保险行业的,而在中国,由于现阶段非医疗性健康消费主要还是以个人支付为主,因而保险业还没有广泛涉足此领域,但从国际健康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保险业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必将进入这一领域,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主要支付者。中国保监会于2004年连续颁发了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5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筹建批文,这对于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随着行业的发展,健康管理在保险业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15]。企业是健康管理另一重要的“用武之地”,除了健康效益(即医疗费用支出减少),健康管理还将给企业带来出勤率提高、工作绩效提高、员工流失率降低等其他效益。美国健康与生产效率管理学会(instituteforhealthandproductivitymanagement,IHPM)曾经有精辟的论述:“健康与生产效率息息相关,健康管理通过管理员工健康从而影响其工作绩效,它不仅评估健康干预措施对员工健康的影响,还评估干预措施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员工健康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预防重于治疗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同。目前健康管理在企业中主要应用在健康状况评价、医疗费用控制、人力资源分析3个方面,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健康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开展企业员工的定期体检及检后的健康干预,针对企业特点实施工作场所的健康管理项目将是健康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的主要方向。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管理在其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首先,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人民群众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守门人”,它可以实现全程的健康信息管理,收集详实的资料来指导医疗需求,辅助临床决策。同时,其贴近人群的特点也为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控制健康危险因素提供了便利条件[16]。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研究在基层中开展起来。中国农村地区人群的慢性病知识较为欠缺,乡镇卫生院应采取主导作用加强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知识学习。健康教育对个人实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十分重要的[17]。一项针对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研究中,对66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5年的个体化诊疗随访方案、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综合干预,结果发现采用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综合干预可有效控制高血压,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18]。对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达标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9],同时可显著减少其药物费用和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和社会经济负担[20-22]。总之,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起的年轻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发展,尽管美国已经有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很多方面可以为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但是也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健康管理还需要广大专业人才的不断努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健康管理都必将发展壮大起来。

本文作者:王伟刚盟胡安梅李尔曼王志凯李继光孟令权工作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石油临床医学院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5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导致一些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成立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作领导小组,设有专(兼)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人员,并分工明确,职其所能,并制订详细工作方案与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

二、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理论水平

慢病防治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举办全局职工基本公共卫生管理学习培训,使参训职工在慢病防治理论上有新的提高,基本技能有新的进步,促进了我局慢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

在“全国高血压日”和“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期间,我局通过出版宣传专栏1期、向职工发放三期知识问答、悬挂宣传横幅1幅,大张旗鼓地营造宣传活动氛围,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同时还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知识,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达到了促使人们了解慢病防治知识,增加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适于慢病控制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增强个人与全社会参与慢病控制,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普查工作

通过职工体检,全局50岁以上高血压职工1人,70岁以上高血压患职工约有6人,血糖偏高职工大约有10人;每个职工人手一个医保卡,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6

关键词:健康管理学,教学,思考

当今,健康管理成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提出了我国卫生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确定了卫生发展的一些优先领域,如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妇幼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产业发展等,最终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健康管理学科体系与相关技术方法则不断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实践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国内健康管理已历经十年,无论在学科体系、产业实践,还是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医学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应运而生。我国已有十几所高校开设健康管理课程或开始以健康管理为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及研究生培养。因此,在医学模式与医学教育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针对健康管理学不仅要突破医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更要注重创新教学的探讨。

一、健康管理学特点

健康管理学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课程。

1.健康管理学是综合众多学科的新兴学科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明确将健康管理学列为现代医学创新体系之一。它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营养学、运动学、中医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一些健康管理相关的书籍、资料显示,各家的理念和内容均存在差异,尚未达成较大的共识,一些内容甚至存在拼色,即内容上有堆砌现象。这也体现了年轻学科的特征。

2.健康管理学是具备特有内容的独立学科

虽然健康管理融合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等许多学科,但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已形成了以健康信息收集、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为主线的学科体系,具备其特有的实用技能,既不同于以人群预防策略为主的预防医学,也有别于以个体的诊断治疗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可称得上是一门独立学科。

3.健康管理学以注重技能培训为主,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

鉴于健康管理学的多学科、新兴学科特点,在专业教育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需要大量探索和改进。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单纯的治疗,扩展为预防一治疗一康复一保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流行病统计、营养、运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等知识与技能。

二、健康管理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目前,各地陆续在开展健康管理学教学和培训,但尚未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教学体系,也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我校于2013年首次面向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健康管理学必选课,全科医学人才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对整个生命进行照顾。我校已着手开办国家免费三年制乡村医师及五年制本科学历全科医师,旨在改善农牧区缺医少药,社区医疗不均衡的情况。2015年我校健康管理学申请纳入本科与研究生课程选修课,现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提出几点体会与思考。

1.完善健康管理教学平台

完善健康管理教学平台。通过课堂理论课可传授健康管理学的理念、范畴和内容,然而针对健康管理技术与方法,需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或见习平台。文献报道,海南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拥有健康管理教研室和健康管理测评实验室,拥有健康管理软件一套,基本能满足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我校于2013年成立健康管理学教研室,但健康管理理论课与实践课均在教室授课,缺乏实践教学条件与教学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优化健康管理学师资队伍

优化健康管理学师资队伍。健康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目前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不足。我校健康管理学由两名流行病与统计专业教师专职任教,其他教师均为兼职人员。一方面借助新疆健康管理师培训师资及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师资,另一方面从医院行政部门或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聘请在职人员,充实师资力量。此做法的优势在于外聘人员学识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传递较大健康管理相关学科或学术方面的信息,但兼职教师教学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充分发挥现有师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健康管理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丰富健康管理学教学素材

丰富健康管理学教学素材。健康管理学重点围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与管理三大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主线。目前我校采用的是由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教材,并参考王陇德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教程。涉及健康管理概论,流行病、统计学和健康教育学基础知识,健康管理实践相关的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计划、实施与评价等内容,以慢性病为主的干预基础知识,也涉及到了一些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但健康管理学涉及多学科,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科之间的集成和融合,才能真正为健康管理所用。同时,教师和学生可利用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公共资源,以及通过课堂之外的活动,获取健康管理最新的信息,更轻松地将专业知识难点、重点加以解决。

4.创新健康管理学教学方法

创新健康管理学教学方法。健康管理学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我校面向全科医学专业开展此新课程,符合其专业需求,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健康管理技能掌握,倡导贯彻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对疾病进行管理,将教和学、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采用以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形式外,可采用实地考察见习(例如我校通过参观健康体检中心)、PBL教学(案例分析),以及课余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家庭访视指导、社区医生随访交流,以及参加专业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更直接的进行技能教学与培训,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健康管理在我国快速发展并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健康管理(产业)服务发展是离不开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健康管理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推进培养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邹媛 王迎洪 王巧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培玉.健康管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6.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3]王培玉,爱萍.健康管理学与健康管理师—人群健康领域的一个新学科、卫生行业的新职业[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47-351.

[4]王培玉.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问题和展望[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1):2-4.

[5]刘静,曾渝,王大红.海南医学院健康管理专业方向在校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5):358-359.

[6]杜文津,陈晋文,陈大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老年医学教学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3):355-357.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7

社区药学服务作为发挥基础医疗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一般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其服务目的和服务对象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服务模式和内容也相应的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对于药学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所不同[3-4]。

1.1服务对象及重点人群

医院药学服务是针对来医院进行就诊的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以及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主要针对长期用药者、合并用药者、过敏体质者、儿童、妇女等人群提供药学服务。社区药学服务的对象非常广泛,为社区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包括患者、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药学人员利用医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各类服务。除主要针对妇女、儿童外,对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精神患者和传染性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药学相关服务[5]。

1.2服务模式与内容

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包括保障医院临床药品供应模式、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主要工作内容是针对医院提供的药品,保证药品质量合格、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保证药品合理使用。社区药学服务除保障社区药品供应模式、临床药学模式外,还包括疾病预防、公共健康教育模式[6],工作内容主要针对社区居民使用的所有药品提供相关的药学服务,具体包括调剂、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信息咨询等。同时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性,开展一些与健康相关的非药物服务,包括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合理膳食、优生优育等方面[7]。

1.3从事药学服务应具备的素质

医院药学服务主要针对医院内部供应的药品,保证药品合理有效地使用。在医院工作的药学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药学的综合知识和应用,同时医院内部部门分工明确,不同的部门又具备其专项技能。社区药学服务没有明确分工,对社区药学人员专业水平、职业修养、服务技能和技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社区药学服务更立足于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社区药学人员必须具备预防、康复、保健、养生等医疗卫生知识,以适应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

2社区药学服务实践

作为药学实践团队人员,作者在2013年深入镇江市京口区下属的卫生服务中,加入其家庭健康责任团队,定期参与社区药学服务,对社区药学服务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目前镇江市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成55个,街道覆盖率100%,三个县级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政府主办社区卫生中心的比例提高到96.97%。2013年建成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江苏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根据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2013年镇江市社区药学服务工作重点主要包括:(1)基本药物集中采购。1~10月共采购基本药物3.44亿元,配送率96%;药品销售价格平均降低42.43%,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2.36亿元。(2)健全重点人群卫生管理模式和体系。全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7.43%,健康档案使用率72.81%,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99.99%,新生儿访视率99.12%,儿童健康管理率96.55%,孕产妇健康管理率97.29%,产后访视率97.86%,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76.30%。(3)特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针对一些危害大、传染性强的疾病,结核病、艾滋病及精神病等疾病历来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在7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00%设置快速检测点。全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为2.94‰,重性精神患者规范管理率为94.38%。同时加强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4)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疾控、医疗、基层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防控机制。全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为46.78%、56.73%。慢性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群,需要长期服药,有些人甚至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家中一般都有自备药品。社区药学服务提供慢性病自我保健、药物治疗方案咨询、指导合理安全用药。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人数37.19万人,高血压、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95.55%、95.76%。(5)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本市医疗集团医院与社区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将“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和家庭医生制度相衔接,全市家庭医生制度和乡镇卫生院健康管理团队覆盖率100%,65岁以上老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93.93%。

3存在的问题

3.1对社区药学服务工作重视不够

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政策没有充分关注社区药学服务,如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通篇没有提社区药学服务。社区药学人员编制较少,工作重心主要为药品供应管理,且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药师的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决策者和普通人观念陈旧、重医轻药,均不了解社区药学服务的重要性。“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以公共卫生医生、全科医生和护士为主体,较少有社区药师参与,且无法融入其中。

3.2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国家在社区药师培养方面尚属空白,无专人从事社区药学服务工作[7],主要原因为:(1)社区药学专业人员少,长期从事药品供应、调配工作,工作业务量大。(2)药学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医药卫生知识面不够全面,与药学服务的要求和居民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取得居民的充分信任,故社区药学服务无法深入。(3)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缺乏。药学服务要求药学教育从科研向临床转变,社区药学服务型人才需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预防、诊断、药物治疗知识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素质和人格修养,增强与患者、社区居民沟通的能力,以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的需要。

3.3尚未形成完整行业服务规范及评价体系

目前全社会对社区药学服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药学服务开展的范围不够广泛,药学服务工作不够深入[8]。我国社区药学服务的项目、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评价标准,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难以保证,除此之外,社区药学服务的具体项目、细化评价指标尚需研究完善。

3.4缺少资金保障

开展社区药学服务需要一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资料收集、整理需要办公设备支持,一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具备或很难备齐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展咨询热线、上门服务,张贴社区公告栏、开办讲座、印发宣传册等药学服务也需要活动资金,但目前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主要通过自身科室集资、自身单位解决或一些相关企业单位赞助等,缺少固定的资金保障。

4社区药学服务发展方向

4.1提高对药学服务的认识

一方面政府职部门尽快转变观念,切实重视社区药学服务,了解药师的价值,以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宜,最大程度改善和提高患者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药师作用的信息,影响公众,让公众认识到药师的角色和作用,这需要全社会和药师的共同努力和合作[8]。

4.2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社区药学服务要求药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药学、社会学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充沛的体力。因此,社区药学服务人才培养十分关键,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继续教育机制[9]。一方面修改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培养计划,对化学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设置药学、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课程以及较长时间的实习,注重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根据社区工作具体要求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社区药学服务系统培训,更新服务理念,完善知识结构,从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等层面提升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卫生职能部门定期组织社区药学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

4.3制定服务规范及建立评价体系

社区药学服务质量为各国社区药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9]。将社区药学服务纳入到社会公共健康保健体系,建立完善的社区药学服务领导管理系统,是保证社区药学服务质量的前提。应明确社区药师在社区药学服务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规定社区药学服务的项目、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建立每种服务的标准操作规程,健全社区药学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建立统一的服务监督评价和奖惩制度,完善社区居民对服务的投诉处理制度。

4.4保障资金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区药学服务必将成为人们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政府应增加公共卫生事业中对药学服务的资金投入,逐步将社区药学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根据按劳付酬的办法,给予适当的服务费用,确保药学服务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可以吸纳商业保险、社会基金、科研资金等参与到社区药学服务当中来,共同促进社区药学服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4.5构建药学服务平台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8

【关键词】老年;急诊;超声;医学教育;多模态教学;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的进步和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性的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据预测[1],截至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高达4.37亿,占总人口比重的31.2%。老年人因生理状态、脏器功能均不同程度下降,易罹患各种急性疾病,因此,老年急诊已成为刚性需求。据统计[2],老年人急就诊比例高于中青年,尤其是大城市(占51%),并且急诊老年死亡率明显增高(68%~71%),老年急重症花费更是明显高于中青年。超声检查作为急诊影像学检查的第一道工序,超声医生需要具有敏锐的识别力、快速的判断力、过硬的检查技术,做到耐心观察、仔细鉴别、及时确诊。因此,针对老年急诊的特征,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望提升超声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业务素质。

1老年急诊特征和超声教学现状及需求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肌少症等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调查[3],79.1%的老年人患有慢病,42%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此外,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健康问题日显突出,他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心机能减退,认知速度减慢、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这就形成了老年急症患者,合并疾病多、药物反应多、夜间就诊多、主诉不清、定位不准、症状迟发等临床特点[5]。病因繁多,预后与临床表现的不平行性,使得医生面对这类急症群体时,需要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学的目标也应该是培养临床技能和人文精神兼具的复合型医务工作者。但是,日常临床超声工作量大,每个带教老师都承担着繁重的医、教、研任务,无法做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到诊断及鉴别诊断,全面、详细的手把手教学。医学生多以观看静态超声图像、超声报告来评估自己的判断。一旦独立面对复杂多变的急诊超声图像时,常常因为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与患者沟通不足等原因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因此,在超声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基本功扎实外,还须结合老年医学教育内容,如应具有全科观、大局观,重视多学科协作、以及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等[6],从而更好的适应老年急诊的需求。

2老年急诊的超声教学改进措施

2.1因材施教,带动学习积极性

超声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学科范围广、综合性强,但超声图像抽象,检查者操作手法各异,临床教学有一定难度。带教医学生和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学员侧重点不同,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带动学习积极性。带教医学生侧重点在于规范化,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在特殊医疗环境下(如急诊、床旁、危重症监护等)解决具体医疗事件的能力。如,在急诊诊断中要求学生先由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再结合其他影像学、实验室检查丰富自己的诊断,最后追踪、随访病例,验证自己的诊断,从而加深对疾病的认知,提升自信心。带教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学员,侧重于临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摒弃一些已经形成的不良的思维惯式。如有些学员欠缺临床思维,诊断仅限于“看图说话”,不能清晰辨别“同病异图”和“同图异病”。因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的不同学习背景来制定个性化、可实现的教学方案,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员不断获得自信心,进而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2.2多模态教学相长,加强新技术、新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融合

2.2.1病例分析的多模态教学。通过临床真实病例激发求知欲,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枯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7]。我们选取完整的临床病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所谓“完整”,即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临床治疗以及后期随访。先根据检查目的提出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解答问题。如:回顾性分析一例急性腹痛就诊的老年患者,在患者不能清晰描述症状和指明疼痛部位时,我们需要想到一些常见的老年人腹痛原因(胆囊炎、阑尾炎、肾结石、创伤、恶性肿瘤等等),结合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并仔细询问陪同人员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诱因、疼痛特点、服药情况等,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患者信息辅助我们综合判断。做到临床与超声图像相结合、症状与体征相结合才能做出快速、准确诊断。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能牢记影像学特征,而且使学生所学到的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知识框架。2.2.2超声检查的多模态教学。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超声造影、实时超声弹性、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等,大大扩展了超声诊断理论的内涵,拓展了超声诊断范围,增加了常规超声诊断的功能,使得超声诊断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进步[8-9]。在老年急诊超声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涵盖多种模式的超声检查技术,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复杂多变的急诊超声图像,加深医生对疾病的理解,以及掌握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如外伤后的老年急诊患者,超声检查发现腹腔积液,需要进一步查明有无腹腔内实质脏器的破裂。在灰阶超声无法明确有无创伤或需要进一步明确创伤程度时选择超声造影检查。根据造影显示的脏器创伤部位、范围、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累及肝、脾及肾门部大血管等,判定创伤的程度,进行超声造影分级。随后,依据超声造影分级,结合临床实施合理的分类治疗,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对适选者进行超声造影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学会应用超声多模态诊断技术,帮助更多的老年急诊患者做出准确、及时的诊断,以及超声引导下有效的微创治疗。2.2.3应用好互联网的作用,加快知识更新。授课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积累、更新知识,提升对疾病的认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学习和推送最新的前沿动态、技术规范、指南共识、科研成果等。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如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是老年急诊的重症。如何能够在就诊过程中早期识别原因,明确诊断,缩短会诊到转入ICU的时间以和针对性治疗开始时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应用好重症超声可以直观报告病情和病因,减少了数据分析的时间,增加临床判断的准确性,拉近了医生与病因及病情判断的距离,显著提高老年急诊的时效性。此外,医疗和智能的融合,精准和大数据的融合,人工智能在超声医学领域的不断“渗透融合”[10],将重构医学影像的“新版图”,也势必会拓宽和提升临床教学工作,使更多的医生、患者受益。

2.3重视医德、人文教育和保健预防教育

上个世纪,WHO就对未来医生提出了“五星级”概念,要求重视医疗技术传授与培养完整人格、高尚道德风尚作为医学教育最终目标[11]。开展超声教学时,需要渗入医德方面的教育,引导医生知晓换位思考,尊重患者、尊重生命、提升服务意识。老年人心理状态相比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影响,更为敏感、多疑,在出现疾病时更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精神应激可引起或加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脑血管危重症的发生。因此急诊时更需要强调医德和人文关怀,关心和爱护老年人。此外,由于老年急诊多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早期保健预防宣教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重要的带教工作。如果能在超声检查时,对清醒的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一些自身疾病的知识和特点,使患者对检查和治疗有一定的了解,指导其识别病情突变的前兆表现,发病时的简单处理和注意事项等,将治病、防病有效结合。

3结语

综上所述,老年急诊超声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医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以宏观的临床思维应对复杂多变的急诊图像,学会使用新的多模式的超声影像技术,增加诊断信心,提高诊断准确性,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正禹,武继磊,李佳佳.慢性病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影响的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志,2019,40(1):33-40.

[2]王薇,曹涛,王晶.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死亡风险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22(4):365-367.

[3]闫巍,王杰萍,张洪波,等.老年共病患者在诊疗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61-264.

[4]沈玉兰,徐姝娟,孙盼盼,等.急诊内科老年患者疾病谱分析[J].医学信息,2019,32(16)110-112.

[5]张兰.老年患者急诊特点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6):176-177

[6]张华,吴利平,王晓明.中国老年医学发展与老年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24-25.

[7]常莹,杨敬春,王萍,等.多模态教学模弌在超声诊断学中的教学应用[J].中国病案,2020,21(4):86-88.

[8]丁俊,孙红光.多模态超声技术在无症状冠心病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0,14(5):468-471.

[9]张尧,朱贤胜.超声多模态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13(1):5-6.

[10]施俊,汪琳琳,王珊珊,等.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20,10(6):1953-1981.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9

1.1控制经营成本,降低赔付支出的动机。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得到长足发展,2010—2018年,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从677.47亿元迅速增长至5448.13亿元,增速居所有险种之首,其中健康险占全行业保费收入的比重从4.66%增长到14.33%。但与此同时,赔付率居高不下,医疗费用难以控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不断增加(见图1)。究其原因,一是被保险人风险特征的不稳定性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健康险费率厘定和产品设计的难度;二是以费用补偿为主要特征的保险产品忽视了个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三是第三方付费机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而将健康险融入健康管理,实现健康服务的全产业链闭环发展,可以从源头上提高个体的健康素质,降低患病风险,监督医疗行为,减少赔付支出,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这是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最大的内在动力。1.2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动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影响健康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掌握的信息不同,被保险人往往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而保险公司为了减少损失只能提高保费,导致健康险门槛被提高[2]。通常,逆向选择发生在投保环节,道德风险发生在赔付环节。而健康管理为投保人建立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网络信息平台,将分散的医疗资源有效整合,进行高效的信息传导和共享,以此实现对整个健康流程的监控和追踪,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营造了更有利于保险公司发展的市场环境。1.3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专业的营销服务团队。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据统计,2017年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是4.42%和2646元/人,较2007年分别增长50%和397%,反映出保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3]。商业保险公司积累的客户可以成为其健康管理服务的潜在客户,前期可以通过附加和增值服务等形式对潜在客户进行深度开发。同时,保险公司可以依托专业营销服务团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推广业务,扩大市场规模。1.4前期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2010年开始,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布局健康管理产业,以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自建或共建健康体检机构、专业健康管理机构、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例如,2013年中国平安与凯雷投资集团、凯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共同投资美年大健康集团;2014年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潍坊市政府合作建立“保险+医疗”模式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2015年中国人寿投资香港最大的医疗集团———康健国际医疗集团,并成为最大股东;2018年泰康人寿战略投资拜博口腔医疗集团51.56%的股权,与健康险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此外,各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健康”的思路搭建健康管理平台,如2015年平安集团的“平安好医生”APP上线,太平人寿和9号健康合作推出“康讯360”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前期实践,为今后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2劣势(Weaknesses)

2.1资金投入和市场回报的矛盾。2017年,经保监会批准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的公司149家,其中专业健康保险公司7家,经营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公司寥寥可数。原因在于,保险公司涉足健康管理服务领域初期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健康管理发展不成熟、前景不明朗的阶段,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是一些资金实力强、市场规模大、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商业保险公司,更多公司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进入这一全新领域。2.2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健康管理环节大体可以分为前端、中端和后端。前端即健康体检、评估和疾病预防;中端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治疗过程,控费提效;后端即护理、康复等持续健康管理过程。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最终是要打通前端、中端和后端,形成以大健康为中心的全产业链完整闭环[4]。而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网络信息平台是保险公司进行健康监测、评估、医疗费用结算及健康追踪的重要依托,当前商业保险公司未与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部门实现健康信息共享,各部门自建系统,管理效率不高;同时导致被保险人重复检查,医疗成本增加[5]。另外,保险公司对健康管理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不足,即使打通数据系统,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也面临一定技术难度。二是商业保险公司在与医疗机构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因自建医疗机构或参与股权投资成本较高,又无法解决覆盖面和自主选择性的问题,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大多选择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形式,通过谈判确定合作协议。因此,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谈判能力决定了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和价格,以及医疗机构能否主动降低成本,选择最合理的诊疗方案。而商业保险公司由于掌握的健康险资金有限,无法像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一样具备较强的谈判能力,在与医疗机构的谈判中处于弱势。三是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度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健康管理产品,可以作为保险合同附加条款,将成本叠加在保费中,也可以独立定价,成为独立的产品。而这都限定在保额较大和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高端客户群体,没有扩展到大众群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导致其优势并未完全体现。2.3干预医疗服务的能力不足。医疗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具备可比性,费用难估算,行为难评估。而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营利性组织,追求盈利是其最高准则。在此过程中,保险公司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在缺乏一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下,无法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导致服务体验差、客户评价低。此外,商业保险公司不具备医疗技术评价能力,无法科学地监控、干预和评价医疗行为。

3机会(Opportunities)

3.1国家政策的支持。2012年《关于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2〕73号)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部政策规范,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创新健康保险产品,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构建健康服务产业链,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2017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最大的亮点便是加入了健康管理服务与医保合作的内容,并且专章规定。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了法律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3.2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2017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5亿人,占总人口的11.4%。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人口患病概率更高,医疗费用需求更大,占用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失能老人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护理、照料需求也日益增加,对健康的渴求越发强烈。此外,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居民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慢性病影响因素复杂,病程长,死亡率高,需早发现,早干预治疗。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对健康的威胁,为健康管理服务介入居民健康周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3国内市场的广阔前景。大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产出规模来看,全球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渐增高,并且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美国作为健康产业最发达的国家,2011年健康产业支出占GDP的比重已达17.6%,人均医疗健康支出8658美元。我国健康产业虽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见图2)。%%%%%从产业结构来看,根据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可将健康产业分为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和健康养老五大产业群。目前我国医疗产业和医药产业比重较大,以健康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健康保障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尚小,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6]。3.4国际成功经验可借鉴。健康管理在发达国家发展已相对成熟,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美国既有以蓝盾(BlueShield)、蓝十字(BlueCross)为代表的传统医疗保险机构,又有凯撒医疗集团(KaiserPermanente)、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Group)和安泰保险金融集团(Aetna)等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形成的新型健康管理机构。其中,凯撒医疗作为美国最大的健康管理组织,拥有2万名签约医生、20万雇员,为30%左右的美国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凯撒医疗通过自建和合作的方式建立了保险公司、医院、医生集团三位一体的封闭体系,形成了提供医疗服务并进行支付的商业闭环,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了自负盈亏的高效运行,业务范围涵盖了慢性病管理、健康规划、医药科技、健康基金、健康保险、医疗服务、护理保健、医疗信息系统研发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整个大健康产业链。英国保柏集团(BUPA)和纳菲尔德健康中心(NuffieldHealth)致力于在国家卫生服务模式(NHS)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其中,保柏集团是英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约70%的业务来自健康保险,业务已辐射全球,通过并购和合作的方式经营医疗和护理机构,建立健康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和护理服务,与保险业务实现了深度融合[7]。

4威胁(Threats)

4.1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并非商业保险公司的专利,还有来自社会其他主体的竞争。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政府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政府部门具备较强的行政干预能力,可借助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此外,医院可依托其专业的医药卫生人才,开设健康体检中心,在健康管理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及对医疗资源的控制权,并可借此向其他健康管理领域渗透,最终形成整合了健康产业链的医疗集团。对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险公司必须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4.2缺乏顶层设计和配套服务设施。近年来,国家虽然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但未出台健康管理服务的行业标准、实施细则、体系流程、评估考核等具体规范,导致健康管理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定价无据可循。在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的操作层面,仍缺乏细则和制度安排,不利于合作的开展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当前我国与健康管理相关的配套设施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健康管理、护理和康复以及老年照护等机构数量不多、服务质量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凸显,相关从业人员如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护理人员等缺口也较大。4.3医药卫生体制尚不健全。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是对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需在医药卫生体制框架下进行。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尚在进行,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等难度较大,制度弊端并未完全革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康管理的发展。例如家庭医生存在只签约不服务现象,“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制约了居民的就医选择,不利于居民养成防病意识和基层首诊的就医习惯;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制约了医院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决策自主权;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未完全到位,医生的控费意识不强,不利于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

5结论

慢性病管理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健康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及现状

健康管理是指以现代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健康和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理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理论基础,以治未病为指导目标,运用现代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检测和评估,并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行有效健康干预和连续追踪服务的医学行为与过程,旨在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对于健康的需求已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日常保健和健康促进等方面扩展,健康管理在国内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健康产业中社会有效资源的投入不断增长,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在2016年开始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以“大健康”建设为导向,把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放在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将健康管理从医疗转为预防为主,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转变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式,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这为健康管理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我国的健康管理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改善人民健康状况、降低医疗开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行业发展仍处于成长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专业人才短缺。行业构成主要是一些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体检中心和健康网站,在主营业务之外附加或多或少的健康管理服务,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的业务范围和监管标准。如体检机构主要进行健康检查和体检数据的采集,以疾病检出为目标,预防作用不明显;健康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主要提供一些健康常识和医疗信息服务,对健康风险评估、健康规划、干预等服务提供不足;而街头一些健康管理服务门店则是通过利用一些简单的健康咨询、检测和评估手段,达到销售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目的。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知识体系不够健全,很多既没有医学专业背景,也没有相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经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不足导致无法胜任提供良好健康管理服务的职责。第二,健康管理市场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供需两不旺的问题。受众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社会公众虽然意识到维护健康的重要性,但健康管理的理念尚未建立,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不高,重视度不够,无法做到提前预防、积极干预。第三,健康管理预防特色不突出,主要集中于慢性病管理及康复管理,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管理薄弱。健康资料管理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居民健康数据收集系统。为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应尽快完善健康管理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重点,促进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系统科学、完善合理的健康管理体系,促进和规范健康管理行业有序发展

第一,合理构建健康管理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三种企业类型。一是在公立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办健康管理中心,借助医院全面的医疗资源和高端的硬件设施,提供高水平的健康管理服务。支持高校、医院、科研机构与企业研发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健康监测软件和便携式设备。二是鼓励开办民营健康管理连锁机构,发挥其经营机制灵活、服务态度好、硬件设施新、网络覆盖广等优势,提高其健康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利用健康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通过与各级医院联网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充实营运业务范围,提供从体检、咨询,到诊疗、康复、保险、家庭医生等一系列服务。第二,培养健康管理专门人才,规范健康管理师培训。健康管理是涉及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要求较为全面的医学专业背景与各学科整合的医学理念。应对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部分医学院校或已成立健康管理学院,或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具有全面系统透彻的健康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健康管理师”是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实施者,应提高健康管理师的准入标准,加强对健康管理师证的监管力度,增加其考试的内容和难度,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使健康管理师成为集保健师、营养师、心理师等多职业特点于一身的综合性职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全周期”和“可持续”的健康管理。“全周期”包括采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制定个人健康促进计划、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可持续”包括健康数据的持续维护和管理的持续跟进,通过进行长期跟踪和督导服务,指导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将大部分疾病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第三,分层预防,扩大健康管理服务对象。针对健康管理需求的不同层次,采取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即无病预防,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给予科学、专业、系统、个性化的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和保健规划与指导。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改善健康状况。二级预防,又称为临床前期(或症候前期)预防,针对疾病人群,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监控危险因素,延缓疾病进程,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配以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指导。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在治病的同时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国健康管理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技术渐趋成熟,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快扩张健康管理的受众,从最容易被接受的二、三级预防做起,先满足已患病人群的康复需求,再逐步影响亚健康人群,最终覆盖健康人群。第四,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公众健康管理意识。加大健康宣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医学专家开设健康科普讲座,帮助公众了解科学的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在医院、社区、学校设立健康管理中心,中小学配备健康教育导师,开设医学卫生健康常识课程。推动社会各界对全民健康的重视和支持。

三、完善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与环节

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健康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实施环节包括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过程。(一)健康监测。采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检数据、家族病史、继往病史、当前病症、生活习惯等等,是持续实施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二)健康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环节,是实施健康管理的根本保证。一是健康状况评估,包括生理评估、心理评估和社会评估。二是健康风险评估。分析某疾病与个人健康危险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建立危险预测模型,是疾病预防的第一步。健康危险因素,是指危害健康、增加疾病或死亡发生可能性的各类因素。1.环境因素,其中自然环境危险因素包括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性危险因素;噪声、电离辐射等物理性危险因素;毒物、废气等化学性危险因素。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包括就业、居住条件、家庭关系、心理刺激及各类生活事件等。2.自身生活方式、行为和心理因素,包括饮食结构、工作、睡眠、运动、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例如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久坐不动,用眼疲劳,运动不足,容易导致肩颈、腰肌劳损、痔疮等病症;工作紧张、过度劳累,导致精神压力、情绪抑郁,睡眠障碍等;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健康受损。3.生物遗传因素,包括直接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和遗传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包括误诊漏诊、过度医疗、院内交叉感染等。通过分析个人面临的诸多健康风险,结合个人健康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康与危险因素关系模型,预测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疾病或因病死亡的可能性,并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控制和预防干预方案,帮助阻断、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三)健康干预。是实施健康管理的最终目标。健康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不可变因素不受个人控制,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等;而可变因素可以通过自我行为的改变进行干预,如不合理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异常身体指标等。健康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周密的方案和程序,全方位进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和营养干预,形成以智能评估、营养膳食、慢病调理、康复指导四维一体的、非临床非药物的标准健康达成系统,帮助顾客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方法,实现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体重,降低疾病风险等目的。四、探索现代化健康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服务质量第一,科学合理细分管理内容,发挥专项强项。如可分为慢性病管理、亚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管理、职业病预防、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康复指导、塑形保健指导、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管理等细支,由专业人士对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化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服务,建立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处方)。如专门面向中老年群体设计研发的健康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各项体检指标,结合每人的睡眠、饮食、运动、心率等数据,输出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指南,指导中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治未病、治慢病、不生病的目的。第二,依托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精准管理。应用医学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改善现代健康管理提供了成本更低、更为方便快捷的模式,不同于传统以医生为主导的健康管理,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成本以及服务规模。更多地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依托医学大数据平台,进行健康数据采集和挖掘,并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解读体检数据、精准设计健康解决方案,实现长期监测和长效管理。还可以在指导就医、精准用药、精准保险等诸多领域实现个性化的精准管理。第三,重视中医药的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中医药对于调理养护、促进健康具有独特优势,“治未病”是中医学以预防为主、注重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强调平素应注重保养身体、涵养正气,并根据体质的不同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食疗、药疗、针灸、推拿、药浴、茶饮、导引等传统中医疗法,祛除病邪,扶助正气,使人体气血冲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中医立足整体对个人的健康状态进行衡量,将“治未病”的内容与健康管理的各流程相结合,对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尤其对亚健康防治有着积极意义。在健康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融入中医学理念,导入中医诊疗方法,研究国人易于接受的健康风险干预方式,建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层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6-10-25.

[2]蒙军.我国健康管理现状及基于整体整合医学的健康管理体系建设[J].广西医学,2019,(6).

[3]项慧芬,邹毓媚,付丹.精细化管理理念在提升健康管理中心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1).

[4]田利源.健康管理在中国[J].健康中国观察,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