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技术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4 08:54:48

旅游技术创新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1

1将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

将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是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合理构建首要前提和保障。如果两者没有有机结合,只是在形式上结合,最终就会导致两者貌合神离,无法真正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最终也无法达到推动广西休闲旅游行业以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的目的。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其实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广西的休闲旅游行业完全地渗透着农业技术相关的内容,同时广西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要充分融入休闲旅游的相关元素。例如,铁皮石斛是广西的道地名贵保健中药,有“仙草之首”的美称,能够有效滋养五脏,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但在前来广西观光旅游的游客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了解广西有关铁皮石斛的相关种植知识及保健功能,而使得广西铁皮石斛种植行业发展堪忧。而通过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在观光客较多、人流量较大的旅游观光地区进行铁皮石斛种植及使用功能的相关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广西铁皮石斛,同时也可以与一些旅游公司合作,制定铁皮石斛宣传手册,生产优质的铁皮石斛鲜条进行销售,或在农家乐、酒店等地方当作特色产品销售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铁皮石斛种植的地区组织安排游客进行种植、采摘体验,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广西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进广西休闲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

2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富有地方特色

要想有效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广西休闲行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广西特色。当前,地方区域特色的严重缺乏是广西休闲旅游行业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其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使其具有广西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每一个前来观光体验的人们留下不一样的影响,使其有更加新奇的感受,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为广西经济放入发展提供动力。广西的休闲旅游企业应加强与当地农户的合作,引进资金来修缮农户住所,将其统一规划建设,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投入,组织当地居民加入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引进更多的休闲农业项目,引导游客住到农户家中,使其在娱乐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广西当地民俗农业文化,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有效地推广广西农业技术。

3合理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

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合理地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是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旅游部门应加大投入,结合广西当地的景观环境以及农业发展特点,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目前,在桂平市的石咀镇小汶农业示范园,就建设有铁皮石斛种植观光区、十多种名优水果采摘体验区、钓鱼烧烤及农家餐厅,为人们提供观光场地,在休闲观光的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水果栽培及农业技术措施等。同时,该示范场在304省道旁边,其不远处还有一处北回归线公园,从市区乘坐8路公交车就能够直接到达,交通十分便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除了建设示范园,将一些综合的农业种植园逐步改建成乡村旅游园区,也能够将广西的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创新结合,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构建。

4结语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网站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收益递增个性化

1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现已成为亚洲旅游大国,今后20年,中国还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2004年全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08亿人次,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18%和10%。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100万人次,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24%和11%,有望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4位。旅游外汇收入达255亿美元,有望超过德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5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每年接待的入境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之多,每年出境、出国旅游者也将有1亿。

我国国内的旅游市场潜力同样不容小觑,虽然现在国内旅游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的旅游意识正不断被激发起来,2004年数据表明,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9.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9%和3.1%。

2020年后我国的旅游业将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段,届时电子商务和网络产业也将趋于成熟,200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逾9000万,网上消费市场商机无限。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电子商务、互联网络的迅速融合将不可避免,并创造出难以估量的价值,网络旅游将推动IT领域内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将为旅游业界带来新的生机。

2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很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原来只不过是普通的计算机网络公司或依托计算机网络公司而建,但同旅游行业的结合,赋予了其新的市场前景,成功的实现了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转型:有与订房中心或旅店合作,提供网上宾馆客房分销的;有与机票、车票点合作,提供便捷客运服务支持的;有与各地星级酒店合作,为各类商务差旅活动提供休闲服务的;有与旅行社合作来为客户提供特定的旅游线路、完善的旅游地安排及导游服务的等等。经过一种或多种转型过程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还可实现根据客户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助旅游路线,预订票务宾馆等,为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还可提供各种可选的支付方式。

通过技术创新转型之后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在技术这一生产要素上的投入大大提高,使得其具备了成本优势、网络效应和束缚用户的常规效应,所有这些特征导致了收益递增的产生,其本质体现了从一种领先到进一步领先的趋势。如携程网并购国内酒店预订规模最大的北京现代运通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酒店预定业务公司,而后者是国内第一家利用800免费电话进行酒店预订的订房公司,很快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携程的月订量就猛增到15万人次,一个月仅酒店预订的交易额就有6~7千万元。

3产品策略分析

旅游产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形性和静态性,特别是其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信息形态方式表现。因此信息技术的参与对旅游业的影响重大,其中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这种信息形态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旅游业和互联网资源经技术创新后融合成的旅游网站,使传统的旅游运作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创造出了新的产品价值。它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的优势,互动、开放、动态、整合各地旅游资源、不受时空限制。同时还利用了电子商务的模式,通过架构在旅游商务网站平台上,使交易操作程序简便,交易环节兼并压缩,交易成本大幅节省,交易的效果也将变得非常显著。

我国现在的旅游网站良莠不齐,比较有实力的品牌网站数量不多。大多数旅游网站还仅仅局限于在网上做一些旅游产品的广告宣传介绍或是客房票务预订,商务电子化程度太低,技术创新力度不够,还不能全面涵盖游客日益增长的对吃、住、游、行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更无法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要求的旅游产品。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打出自己的品牌必须要兴建起个性化自助服务的商务网站平台及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可提供专业便利的全程个性服务,这才是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得以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以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内容之一酒店客房预订为例,传统的宾馆客房预订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不能实时向客户反映客房的订购状况。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基于B/S的网上订房系统数据库应与其上游宾馆内部的客房管理系统数据库实现向前集成,在不改变宾馆数据库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以便及时掌握上游客房状态数据,抹平“牛鞭效应”。旅游网站与饭店确认预订的环节实现BPR(业务流程重组),与客户的互动交流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为消费客户提供更具时效、更经济、更富特色的服务。同时旅游网站的访问量也将会因此而大幅提高,使得更多的宾馆愿与其联盟合作,随着后备客房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就越加广泛,旅游网站的吸引力也就更大,访问量得以不断攀升。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旅游商务网站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不断挖掘产品内涵,做强做大,实现收益递增。

4盈利模式分析

4.1以基于B/S的电子商务网站为平台

在这个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信息,如在酒店客房预订中,酒店的地理位置、周边的设施环境、旅行的交通选择、离旅游景点的行程,都能够迅速在这个网站上查到,并由客户自行选择适合自身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其个性化的要求。目前全国旅行社的总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其余95%都是散客。这种情况便于旅游网站以电子商务模式来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并具备较高的盈利潜力。在操作过程中,传统的旅行社跨地域经营是具有局限性的,但旅游网站以互联网为基础,经营范围广阔。在产品形式上,前者以组团观光旅游为主,后者定位在商务旅行、自助度假旅行,主要面对散客;从服务手段来说,前者通过店面进行,后者则通过网络、电话。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散客旅行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旅游网站的盈利优势也越来越大。

4.2走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化规模之路

架构在互联网基础上使旅游网站在线上能较快扩展其影响力,再通过线下配合实现盈利。旅游网站与旅游服务企业合作,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将他们的业务电子商务化。再组建旅游网站周边线下单位,以拓展网站线上部分的功能和业务,如话务中心等。通过采取并购、合作、加盟、自办等手段,来加快自身电子商务化的规模,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效应和收益递增。

4.3利用技术创新开展多元化经营

传统旅游行业融入新工具新流程进行技术创新,不仅保留传统原来做法的长处,还把传统的经营运作通过高科技升华,产生规模效应,并研发出拥有核心技术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旅游网站还将技术创新后的产品系统化并细分市场,在保证现有业务领先的基础上,进行诸如团队、会议预定等相关新业务的多元化延展,深度挖掘网上消费市场潜力,形成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并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工作来运作自有品牌,加强网站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充分提高盈利能力。

5制约因素分析

5.1认知制约

如今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但旅游产品供求双方对网上营销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旅游网站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电子商务化程度还很低,如在线交易,电子支付等还停留在探索阶段,更缺乏对客户认知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引导。要知道网站正与“认知产业”打交道,尽管产品本身价值不高,但观念价值连城,网络经济进入为技术所统治的时代。

5.2环境制约

尽管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很快,但就其周边环境的发展而言还不是很纯熟,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还存在一定缺陷,网上交易和支付技术也未能真正解决,因此网上交易缺乏安全和可靠的环境,导致网上营销信用度无法保障,对大众缺乏吸引力。客户更愿意在网上浏览和搜索信息而不是进行交易,进一步阻碍了网站深层功能的研发挖掘。

6发展对策研究

6.1创新旅游信息管理工作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分散,因此旅游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非常重要,只有熟悉旅游专业知识和互联网用户特征,才有可能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还要密切关注并及时获取业内最新信息,在网站实时。

网站内容应保持全面而且最新状态,特别是面临旅游高峰期。站内信息要便于检索,语言版本要开放。界面应美观实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增强网站的动感效果。网站还可以增设交互性服务拦目,与游客进行网络交流,拓展特色栏目的深度和广度,体现网络开放、互动的特点,增强客户的参与意识。

6.2开拓旅游电子商务模式

旅游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网站应将服务项目进一步深化、细化,不断提高现有服务质量和配套服务来提高网站信誉,展示自身可信度,提供完备的会员注册、升级、折扣体系,延伸客户关系管理到网上。

同时网站应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支付手段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旅游电子商务支付的瓶颈问题,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便捷、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

6.3明晰电子商务法律知识

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合同约束力、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保护、网络服务商责任等。

7结束语

旅游网站能够将旅游与电子商务的价值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升华,使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消费、研发创新等活动在网络的背景下产生新的方式及流程。旅游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已经成为许多游客出行前必要的选择和参考,只是目前网站的各方面还不够完善、游客还不能完全依赖网站来进行旅游活动的策划和消费。对此我们应积极研究发展对策,改进现有功能,开拓新的服务,使电子商务与传统旅游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晓波,伍华,芦庆梅等.网络时代虚拟经营的基本模式和管理原则[J].科学管理研究,2002(1)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网站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收益递增个性化

1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现已成为亚洲旅游大国,今后20年,中国还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2004年全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08亿人次,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18%和10%。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100万人次,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24%和11%,有望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4位。旅游外汇收入达255亿美元,有望超过德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5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每年接待的入境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之多,每年出境、出国旅游者也将有1亿。

我国国内的旅游市场潜力同样不容小觑,虽然现在国内旅游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的旅游意识正不断被激发起来,2004年数据表明,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9.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9%和3.1%。

2020年后我国的旅游业将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段,届时电子商务和网络产业也将趋于成熟,200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逾9000万,网上消费市场商机无限。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电子商务、互联网络的迅速融合将不可避免,并创造出难以估量的价值,网络旅游将推动IT领域内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将为旅游业界带来新的生机。

2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很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原来只不过是普通的计算机网络公司或依托计算机网络公司而建,但同旅游行业的结合,赋予了其新的市场前景,成功的实现了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转型:有与订房中心或旅店合作,提供网上宾馆客房分销的;有与机票、车票点合作,提供便捷客运服务支持的;有与各地星级酒店合作,为各类商务差旅活动提供休闲服务的;有与旅行社合作来为客户提供特定的旅游线路、完善的旅游地安排及导游服务的等等。经过一种或多种转型过程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还可实现根据客户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助旅游路线,预订票务宾馆等,为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还可提供各种可选的支付方式。

通过技术创新转型之后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在技术这一生产要素上的投入大大提高,使得其具备了成本优势、网络效应和束缚用户的常规效应,所有这些特征导致了收益递增的产生,其本质体现了从一种领先到进一步领先的趋势。如携程网并购国内酒店预订规模最大的北京现代运通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酒店预定业务公司,而后者是国内第一家利用800免费电话进行酒店预订的订房公司,很快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携程的月订量就猛增到15万人次,一个月仅酒店预订的交易额就有6~7千万元。

3产品策略分析

旅游产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形性和静态性,特别是其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信息形态方式表现。因此信息技术的参与对旅游业的影响重大,其中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这种信息形态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旅游业和互联网资源经技术创新后融合成的旅游网站,使传统的旅游运作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创造出了新的产品价值。它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的优势,互动、开放、动态、整合各地旅游资源、不受时空限制。同时还利用了电子商务的模式,通过架构在旅游商务网站平台上,使交易操作程序简便,交易环节兼并压缩,交易成本大幅节省,交易的效果也将变得非常显著。

我国现在的旅游网站良莠不齐,比较有实力的品牌网站数量不多。大多数旅游网站还仅仅局限于在网上做一些旅游产品的广告宣传介绍或是客房票务预订,商务电子化程度太低,技术创新力度不够,还不能全面涵盖游客日益增长的对吃、住、游、行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更无法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要求的旅游产品。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打出自己的品牌必须要兴建起个性化自助服务的商务网站平台及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可提供专业便利的全程个性服务,这才是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得以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以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内容之一酒店客房预订为例,传统的宾馆客房预订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不能实时向客户反映客房的订购状况。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基于B/S的网上订房系统数据库应与其上游宾馆内部的客房管理系统数据库实现向前集成,在不改变宾馆数据库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以便及时掌握上游客房状态数据,抹平“牛鞭效应”。旅游网站与饭店确认预订的环节实现BPR(业务流程重组),与客户的互动交流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为消费客户提供更具时效、更经济、更富特色的服务。同时旅游网站的访问量也将会因此而大幅提高,使得更多的宾馆愿与其联盟合作,随着后备客房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就越加广泛,旅游网站的吸引力也就更大,访问量得以不断攀升。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旅游商务网站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不断挖掘产品内涵,做强做大,实现收益递增。

4盈利模式分析

4.1以基于B/S的电子商务网站为平台

在这个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信息,如在酒店客房预订中,酒店的地理位置、周边的设施环境、旅行的交通选择、离旅游景点的行程,都能够迅速在这个网站上查到,并由客户自行选择适合自身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其个性化的要求。目前全国旅行社的总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其余95%都是散客。这种情况便于旅游网站以电子商务模式来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并具备较高的盈利潜力。在操作过程中,传统的旅行社跨地域经营是具有局限性的,但旅游网站以互联网为基础,经营范围广阔。在产品形式上,前者以组团观光旅游为主,后者定位在商务旅行、自助度假旅行,主要面对散客;从服务手段来说,前者通过店面进行,后者则通过网络、电话。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散客旅行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旅游网站的盈利优势也越来越大。

4.2走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化规模之路

架构在互联网基础上使旅游网站在线上能较快扩展其影响力,再通过线下配合实现盈利。旅游网站与旅游服务企业合作,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将他们的业务电子商务化。再组建旅游网站周边线下单位,以拓展网站线上部分的功能和业务,如话务中心等。通过采取并购、合作、加盟、自办等手段,来加快自身电子商务化的规模,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效应和收益递增。

4.3利用技术创新开展多元化经营

传统旅游行业融入新工具新流程进行技术创新,不仅保留传统原来做法的长处,还把传统的经营运作通过高科技升华,产生规模效应,并研发出拥有核心技术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旅游网站还将技术创新后的产品系统化并细分市场,在保证现有业务领先的基础上,进行诸如团队、会议预定等相关新业务的多元化延展,深度挖掘网上消费市场潜力,形成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并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工作来运作自有品牌,加强网站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充分提高盈利能力。

5制约因素分析

5.1认知制约

如今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但旅游产品供求双方对网上营销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旅游网站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电子商务化程度还很低,如在线交易,电子支付等还停留在探索阶段,更缺乏对客户认知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引导。要知道网站正与“认知产业”打交道,尽管产品本身价值不高,但观念价值连城,网络经济进入为技术所统治的时代。

5.2环境制约

尽管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很快,但就其周边环境的发展而言还不是很纯熟,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还存在一定缺陷,网上交易和支付技术也未能真正解决,因此网上交易缺乏安全和可靠的环境,导致网上营销信用度无法保障,对大众缺乏吸引力。客户更愿意在网上浏览和搜索信息而不是进行交易,进一步阻碍了网站深层功能的研发挖掘。

6发展对策研究

6.1创新旅游信息管理工作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分散,因此旅游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非常重要,只有熟悉旅游专业知识和互联网用户特征,才有可能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还要密切关注并及时获取业内最新信息,在网站实时。

网站内容应保持全面而且最新状态,特别是面临旅游高峰期。站内信息要便于检索,语言版本要开放。界面应美观实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增强网站的动感效果。网站还可以增设交互性服务拦目,与游客进行网络交流,拓展特色栏目的深度和广度,体现网络开放、互动的特点,增强客户的参与意识。

6.2开拓旅游电子商务模式

旅游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网站应将服务项目进一步深化、细化,不断提高现有服务质量和配套服务来提高网站信誉,展示自身可信度,提供完备的会员注册、升级、折扣体系,延伸客户关系管理到网上。

同时网站应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支付手段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旅游电子商务支付的瓶颈问题,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便捷、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

6.3明晰电子商务法律知识

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合同约束力、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保护、网络服务商责任等。

7结束语

旅游网站能够将旅游与电子商务的价值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升华,使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消费、研发创新等活动在网络的背景下产生新的方式及流程。旅游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已经成为许多游客出行前必要的选择和参考,只是目前网站的各方面还不够完善、游客还不能完全依赖网站来进行旅游活动的策划和消费。对此我们应积极研究发展对策,改进现有功能,开拓新的服务,使电子商务与传统旅游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晓波,伍华,芦庆梅等.网络时代虚拟经营的基本模式和管理原则[J].科学管理研究,2002(1)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4

关键词旅游网站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收益递增个性化

1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现已成为亚洲旅游大国,今后20年,中国还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2004年全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08亿人次,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18%和10%。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100万人次,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24%和11%,有望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4位。旅游外汇收入达255亿美元,有望超过德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5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每年接待的入境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之多,每年出境、出国旅游者也将有1亿。

我国国内的旅游市场潜力同样不容小觑,虽然现在国内旅游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的旅游意识正不断被激发起来,2004年数据表明,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9.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9%和3.1%。

2020年后我国的旅游业将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段,届时电子商务和网络产业也将趋于成熟,200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逾9000万,网上消费市场商机无限。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电子商务、互联网络的迅速融合将不可避免,并创造出难以估量的价值,网络旅游将推动IT领域内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将为旅游业界带来新的生机。

2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很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原来只不过是普通的计算机网络公司或依托计算机网络公司而建,但同旅游行业的结合,赋予了其新的市场前景,成功的实现了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转型:有与订房中心或旅店合作,提供网上宾馆客房分销的;有与机票、车票点合作,提供便捷客运服务支持的;有与各地星级酒店合作,为各类商务差旅活动提供休闲服务的;有与旅行社合作来为客户提供特定的旅游线路、完善的旅游地安排及导游服务的等等。经过一种或多种转型过程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还可实现根据客户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助旅游路线,预订票务宾馆等,为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还可提供各种可选的支付方式。

通过技术创新转型之后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在技术这一生产要素上的投入大大提高,使得其具备了成本优势、网络效应和束缚用户的常规效应,所有这些特征导致了收益递增的产生,其本质体现了从一种领先到进一步领先的趋势。如携程网并购国内酒店预订规模最大的北京现代运通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酒店预定业务公司,而后者是国内第一家利用800免费电话进行酒店预订的订房公司,很快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携程的月订量就猛增到15万人次,一个月仅酒店预订的交易额就有6~7千万元。

3产品策略分析

旅游产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形性和静态性,特别是其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信息形态方式表现。因此信息技术的参与对旅游业的影响重大,其中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这种信息形态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旅游业和互联网资源经技术创新后融合成的旅游网站,使传统的旅游运作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创造出了新的产品价值。它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的优势,互动、开放、动态、整合各地旅游资源、不受时空限制。同时还利用了电子商务的模式,通过架构在旅游商务网站平台上,使交易操作程序简便,交易环节兼并压缩,交易成本大幅节省,交易的效果也将变得非常显著。

我国现在的旅游网站良莠不齐,比较有实力的品牌网站数量不多。大多数旅游网站还仅仅局限于在网上做一些旅游产品的广告宣传介绍或是客房票务预订,商务电子化程度太低,技术创新力度不够,还不能全面涵盖游客日益增长的对吃、住、游、行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更无法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要求的旅游产品。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打出自己的品牌必须要兴建起个性化自助服务的商务网站平台及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可提供专业便利的全程个性服务,这才是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得以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以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内容之一酒店客房预订为例,传统的宾馆客房预订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不能实时向客户反映客房的订购状况。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基于B/S的网上订房系统数据库应与其上游宾馆内部的客房管理系统数据库实现向前集成,在不改变宾馆数据库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以便及时掌握上游客房状态数据,抹平“牛鞭效应”。旅游网站与饭店确认预订的环节实现BPR(业务流程重组),与客户的互动交流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为消费客户提供更具时效

、更经济、更富特色的服务。同时旅游网站的访问量也将会因此而大幅提高,使得更多的宾馆愿与其联盟合作,随着后备客房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就越加广泛,旅游网站的吸引力也就更大,访问量得以不断攀升。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旅游商务网站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不断挖掘产品内涵,做强做大,实现收益递增。

4盈利模式分析

4.1以基于B/S的电子商务网站为平台

在这个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信息,如在酒店客房预订中,酒店的地理位置、周边的设施环境、旅行的交通选择、离旅游景点的行程,都能够迅速在这个网站上查到,并由客户自行选择适合自身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其个性化的要求。目前全国旅行社的总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其余95%都是散客。这种情况便于旅游网站以电子商务模式来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并具备较高的盈利潜力。在操作过程中,传统的旅行社跨地域经营是具有局限性的,但旅游网站以互联网为基础,经营范围广阔。在产品形式上,前者以组团观光旅游为主,后者定位在商务旅行、自助度假旅行,主要面对散客;从服务手段来说,前者通过店面进行,后者则通过网络、电话。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散客旅行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旅游网站的盈利优势也越来越大。

4.2走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化规模之路

架构在互联网基础上使旅游网站在线上能较快扩展其影响力,再通过线下配合实现盈利。旅游网站与旅游服务企业合作,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将他们的业务电子商务化。再组建旅游网站周边线下单位,以拓展网站线上部分的功能和业务,如话务中心等。通过采取并购、合作、加盟、自办等手段,来加快自身电子商务化的规模,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效应和收益递增。

4.3利用技术创新开展多元化经营

传统旅游行业融入新工具新流程进行技术创新,不仅保留传统原来做法的长处,还把传统的经营运作通过高科技升华,产生规模效应,并研发出拥有核心技术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旅游网站还将技术创新后的产品系统化并细分市场,在保证现有业务领先的基础上,进行诸如团队、会议预定等相关新业务的多元化延展,深度挖掘网上消费市场潜力,形成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并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工作来运作自有品牌,加强网站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充分提高盈利能力。

5制约因素分析

5.1认知制约

如今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但旅游产品供求双方对网上营销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旅游网站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电子商务化程度还很低,如在线交易,电子支付等还停留在探索阶段,更缺乏对客户认知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引导。要知道网站正与“认知产业”打交道,尽管产品本身价值不高,但观念价值连城,网络经济进入为技术所统治的时代。

5.2环境制约

尽管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很快,但就其周边环境的发展而言还不是很纯熟,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还存在一定缺陷,网上交易和支付技术也未能真正解决,因此网上交易缺乏安全和可靠的环境,导致网上营销信用度无法保障,对大众缺乏吸引力。客户更愿意在网上浏览和搜索信息而不是进行交易,进一步阻碍了网站深层功能的研发挖掘。

6发展对策研究

6.1创新旅游信息管理工作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分散,因此旅游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非常重要,只有熟悉旅游专业知识和互联网用户特征,才有可能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还要密切关注并及时获取业内最新信息,在网站实时。

网站内容应保持全面而且最新状态,特别是面临旅游高峰期。站内信息要便于检索,语言版本要开放。界面应美观实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增强网站的动感效果。网站还可以增设交互性服务拦目,与游客进行网络交流,拓展特色栏目的深度和广度,体现网络开放、互动的特点,增强客户的参与意识。

6.2开拓旅游电子商务模式

旅游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网站应将服务项目进一步深化、细化,不断提高现有服务质量和配套服务来提高网站信誉,展示自身可信度,提供完备的会员注册、升级、折扣体系,延伸客户关系管理到网上。

同时网站应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支付手段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旅游电子商务支付的瓶颈问题,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便捷、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

6.3明晰电子商务法律知识

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合同约束力、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保护、网络服务商责任等。

7结束语

旅游网站能够将旅游与电子商务的价值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升华,使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消费、研发创新等活动在网络的背景下产生新的方式及流程。旅游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已经成为许多游客出行前必要的选择和参考,只是目前网站的各方面还不够完善、游客还不能完全依赖网站来进行旅游活动的策划和

消费。对此我们应积极研究发展对策,改进现有功能,开拓新的服务,使电子商务与传统旅游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晓波,伍华,芦庆梅等.网络时代虚拟经营的基本模式和管理原则[J].科学管理研究,2002(1)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5

一、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界定

产业融合对旅游业巨大的推动作用早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国内有关旅游产业融合的学术讨论和各项政策不断涌现,使旅游产业相关科研成果不断被转化为生产力。但是,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意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10余种,例如:徐虹强调“系统理论的渗透”、严伟强调“产业结构的变化”、程锦等强调“产业关联的作用”等。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进行定义时主要侧重于旅游产业的关联。本文中所提到的旅游产业融合是指当在遗传机制作用下所继承的原有惯例不能带来满意的利润时,旅游企业重新搜寻和创造新的惯例,将有针对性地与目标产业进行融合作为旅游产品创新的主要路径,通过市场选择机制的作用,继而引起同行的模仿和追随,最终扩散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过程。旅游产业融合的主体是真正生产融合型旅游产品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种线上线下旅游企业,这些旅游企业直接或间接生产和培育出各种旅游新产品和旅游新业态,客体是各种融合型旅游产品和旅游新业态,包括实体型产品与服务型产品,旅游产业通过自身或其他行业的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关联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战略性产业。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激励机制

旅游产业进行跨界整合以及生产融合型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两大方面。激励机制是旅游产业融合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旅游产业融合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外部激励。外部激励基本上是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外部激励一方面给旅游产业融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旅游行业内部的压力和其他行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旅游产业融合带来了发展的动力,旅游产业借助外力帮助实现自身产业融合升级。影响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不管是20世纪60年代的航空技术,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科技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之大已毋庸置疑,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时代,高新科技正影响着人们生活,其中移动互联网、虚拟科技等技术正推动旅游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随着各种高新科技的涌现,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往关注旅游生活中的吃、住、行等基础层面发展为逐步重视旅游活动中游览、娱乐、体验等深层面,旅游产业融合创造的多种新型旅游产品正是人们强烈的旅游需求下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的强力推进,旅游企业通过与这些高新科技的融合,在市场营销、信息搜集、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景区门票销售系统、酒店网络预定系统、旅游旅行社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等,大大提高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第二,产业分工的升级。按照传统产业分工,一、二、三产业分工非常明确,彼此并没有太多交叉与结合。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整体经济条件的持续向前发展,人们可随意支配的闲暇时间和收入呈逐年涨幅趋势,因此,人们外出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外出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从而导致旅游市场需求个性化、多元化,要求旅游产品种类多元化。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线上线下的旅游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经济效益,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生产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但是,我国传统的产业分工体系由于相互交叉和结合的内容很少,因此根本无法满足新时代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因此,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各种产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重新分工和升级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内部激励。内部激励是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相关旅游企业自发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在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旅游产业融合的内部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旅游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旅游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过于依赖原有的市场惯例,止步不前,便会陷入被动,并逐步退化。因此,旅游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才能不断保持与提升自身的优势,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较高的创新能力正是旅游企业不断学习和提升的重要体现,其中,旅游产业融合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第二,高端旅游复合型人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各类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专业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作为旅游企业宝贵的无形资源,是旅游企业相互争夺的焦点。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旅游产业将与农业、工业、文化和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更多旅游业态,新旅游业态的出现必将需要新型旅游人才的加入,这些高端旅游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整个行业的“领头羊”,他们为旅游产业融合制定方向和目标,从而引领整个行业积极健康发展。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动力是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实现自身组织演化的动力之源,其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彼此间相互作用的运行模式,动力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和协同机制。(一)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出发点是市场,这些产品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才是成功的产品,才能推动旅游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但是,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之下,旅游消费者面对众多融合型旅游产品,其选择范围更加广泛。面对有限的消费者,众多的旅游融合型产品,旅游企业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旅游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存储性和不可移动性迫使旅游企业必须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及时售出旅游产品,否则这些旅游产品的价值就将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较其他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旅游企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旅游产业融合型旅游产品相对于之前单一旅游产品而言更符合激烈市场竞争下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其也是旅游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二)协同机制。旅游协同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企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有组织地完成特定目标的过程。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其实是旅游产业内协同与产业间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涉及旅游产业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众多旅游部门,这些旅游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构成完整的旅游消费市场,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一条龙式旅游服务,极大地满足了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其次,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不断出现,旅游合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旅游部门之间的合作,而是涉及一、二、三产业的众多行业和部门。最后,人们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也涉及旅游学、地理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关系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这些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产业协同发展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

四、旅游产业融合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解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彼此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运行条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新技术的引入催生了旅游融合型产品,而制度创新又强化了这一过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旅游产业融合实现了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一)技术创新。旅游技术创新是指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和新产品在旅游产业的运用和转化,及其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发展历程证明,每一次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的进度与技术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技术创新。在旅游产业融合中,技术创新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旅游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技术创新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且创造的经济效益比重越来越大。例如:随着节能环保技术和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在旅游产业融合中的运用,各种旅游演艺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这种新型旅游产业融合型产品的出现,不仅从多方面满足了人们旅游消费的需求,而且也提高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从而受到旅游消费者的青睐。由此可知,众多旅游产业融合型旅游产品的涌现离不开当今时代的各种先进技术创新,一旦离开这些技术支撑,旅游产业融合将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随着现代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这也为旅游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二)制度创新。旅游产业制度创新是旅游创新主体对现有旅游产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过程综合,包括旅游产业制度的调整、改革、完善和更替等方面。制度创新在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各种有力的制度支持,如果缺少制度支撑,旅游产业融合在发展中必然会受到诸多阻碍,这不利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推进和发展。在实际发展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制度创新有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旅游产业产业政策创新、旅游教育体系制度创新和旅游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这些制度创新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众多方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保障。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存在哪种创新可以单独决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二者在旅游产业融合中表现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技术创新属于生产力,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另一方面,制度创新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保障,是旅游产业融合稳固和长远发展的基石。

五、结语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6

一、旅游科技研究简述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科技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旅游科技的作用、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旅游科技发展对策。不少学者对科技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建立现代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商品、建设旅游服务体系、保障旅游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科技支撑[1];科技创造了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变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与政府的管理促销方式、促使旅游业规模加速扩展和产业竞争格局快速重组[2];在实践中,应对一系列产业发展的重大趋势,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难题,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部分学者对旅游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现代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多媒体技术在旅游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深入;旅游科技创新的领域和重点主要包括旅游生产力要素、旅游服务与运营保障体系、旅游促销和管理[2];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旅游业专利)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值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3];当前国内旅游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为数不多的旅游研发活动是在政府主导和扶持下进行的[4]。对于如何推进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学者们以广东、广西、浙江、贵州、海南、宜昌等地为例,以生态旅游、旅游安全、旅游商品研发、旅游循环经济、乡村旅游、旅游信息化为重点,进行了探索,提出思想重视、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建议[5-6]。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依托科技企业、开发科技旅游产品的问题。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领域,旅游科技是旅游科学中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部分,对旅游业引进、应用和创新科技的理论支撑不够。加强旅游科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旅游业发展中提出的现实命题。

二、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

结合旅游企业的结构和行为特性,根据技术扩散与创新的一般原理,考虑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

(一)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科技的基础条件分析西部地区在实施科技兴旅战略、推进旅游科技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多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有利条件主要包括:旅游业涉及面广,可以与其他部门与行业共享资源;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科技与自主创新;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伴随技术转移与扩散;旅游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要求提高科技含量,旅游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开始注重旅游信息化与人才培养;建设部门开展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各地积累了一定经验;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新疆、西藏等地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非盈利机构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多,科技人才有限,创新环境欠佳,技术能力较低;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数旅游企业科技应用意识不强,创新基础薄弱,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有限;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旅游技术普适性不如东部地区强;生态系统脆弱而独特,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要求高;原生态民族村寨、自然遗产和历史遗址较多,科技应用需要创新思路。

(二)西部地区旅游科技发展中的扩散与创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新水平与旅游科技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科技兴旅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所谓技术扩散是指创新的技术在其它经济领域和更大地域空间范围的应用推广;技术创新则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从经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重要的不在于技术创新的数量和本身价值,而在于这种创新性技术的扩散速度和规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对于某一地区经济或产业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创新成果在经济系统或产业体系中的扩散效果[7]。在旅游业中,技术扩散是很重要的创新方式[8]。通过技术扩散和转移来获取所需技术,可以节省西部地区旅游企业的技术研发时间和费用,减少技术研发风险,缩短技术差距。以技术引进为基础,以技术扩散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辅助,是一条符合西部实际的旅游科技发展道路。根据高新技术传播理论,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新技术本身、技术传播渠道、技术扩散所处的社会系统[9]。对于旅游业而言,组织特点和管理者的态度也是影响技术扩散和引进的重要因子[6]。在促进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政府行为和技术政策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应制定鼓励旅游创新的产业政策,推广相关质量标准,配套补贴和减税措施,加强科研力量建设,加大培训力度[8]。旅游企业是技术引进和创新的主体,应利用技术引进机会培养技术能力,强化机会识别、引进决策、技术实施、运营与改造四个环节的管理,增强学习能力,培育消化吸收、改进创新能力[10]。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连锁企业和“母体”依托型旅游企业则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机构设立关键技术研发或创新中心,并通过识别、调整、获取、创造、选择、实施、贯彻、学习、组织发展等策略不断提高创新管理能力[10]。此外,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在旅游科技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现状不能满足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兴旅中应该予以关注的重要方面。

(三)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科技的路径选择鉴于以上理论分析,西部地区旅游科技的发展应采取分类推进的方法。对于通用性强的技术,如IT技术、GPS技术、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新能源技术、展陈技术等,宜采取引进扩散的策略;对于具有一定地域特殊要求的技术,如适用于西部高原山地生态脆弱型旅游地的环境技术,宜在引进的基础上,利用本地的科研与技术力量加以移植型创新和本土化改造;对于地域特征明显、其他地区未有的技术,可以采取以本地研发力量为主、与其他地区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加以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部地区旅游科技发展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资源整合、示范带动的原则,构建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合作交流机制、市场交易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在科技兴旅实践中,应制定积极的激励与约束政策,引导科技、教育、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结构形成合力,整合利用科技、环保、科研、建设、国土、文化、旅游等部门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大自然协会、保护国际、自然之友等国际民间组织的资金与技术援助,培育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鼓励大型旅游集团和母体依托型旅游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旅游科技人才与先进技术应用培训,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中注意企业的技术水平,推行旅游环境、旅游服务与管理质量及相关领域的国际认证,遴选一批旅游科技应用与创新示范企业,推进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数字化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推进旅游科技引进、扩散和创新。

三、云南省推进旅游科技发展的个案研究

云南省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旅游产业得到政府重视并取得了明显成就,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以云南省为例,对西部地区旅游业中科技应用的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具有较好的典型性。

(一)云南省旅游科技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2000年4月,时任云南省科委主任的林文兰在谈到西部大开发时提出要依靠科技进行高质量的景点建设;同年6月,当时的副省长邵琪伟指出:云南旅游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云南旅游科技含量亟待提高。2003年,《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中提出实施科技兴旅战略。2004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云南旅游教育和科学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对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后来,配合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编制了《云南旅游业“科技兴旅”规划》。2008年8月,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提出转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方式,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根本改变总体创新能力落后的状况。近年来,科技兴旅的理念逐步受到旅游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重视,科技在云南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云南旅游政务网、旅游外宣网站(英、韩、泰文版)、旅游资源及服务信息数据库、卫星账户、景区项目库系统、网络营销及12301旅游服务热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旅游项目开发中逐步采用高科技展示文化内涵、建设娱乐项目,如世界恐龙谷的景观制造与互动娱乐、《云南映像》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演艺,以及溶洞通风设备与灯光照明技术等;旅游商品开发中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如植物精油、普洱茶膏、火山矿泥膜;低碳环保技术逐步得到应用,如石林高科技生态旅游厕所、仙人洞荷塘水生植物净化与漂浮生态修复技术等。总体而言,云南省旅游科技应用与创新水平不高,区域与行业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中心城市水平相对较高,各州市水平较低;酒店、旅行社、景区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环节较低;遗产地和5A景区水平相对较高,其他旅游区(点)较低;具有第一、二产业依托的企业水平相对较高,其他企业较差;新建旅游企业水平相对较高,传统旅游企业水平较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既与旅游企业力量弱小、认识有限、人才不足有关,也与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适用技术不足、新技术研发力量薄弱有关。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科技兴旅”规划》实施效果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云南省旅游科技扩散与创新状况调研摸清云南省旅游科技扩散与创新状况,明确现有的科技扩散渠道与创新能力,是确立旅游科技发展路径的基础。在现阶段,云南省旅游领域应用的科技主要来自于外部引进,其次是自主创新。外部引进主要是技术较为成熟、市场化程度高的网络信息、智能管理、展示陈列、节能降耗领域的先进技术,如酒店房务管理软件、票务预定系统、旅游网站建设、景区门禁系统、太阳能路灯、餐厅点菜器、卡拉OK自助服务系统等。云南省新兴技术创造、新兴技术扩散、传统技术扩散、人员技能培养、技术发展水平、环境指数分别居于全国25、24、27、30、29、29位,科技创新能力落后[11]。这决定了旅游科技创新比重不大,但是具有一定潜力,其主体包括:(1)科研院所:与科技或旅游有关的科研机构,有的已经开展旅游业务,如中科院云南植物研究所;(2)高等院校: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工艺美术设计、计算机与信息系统、自动化、新兴能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等专业的院校;(3)旅游企业:特别是具有第一二产业或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依托的新兴旅游企业,如华曦生态山庄(依托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依托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藏龙酒店(依托香格里拉藏龙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此外,明确相关部门对于科技的需求状况,是确立旅游科技发展方向与战略的前提。经过初步访谈,云南省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各类旅游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对于科技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下列领域:智慧景区建设技术、智能酒店建设技术、旅游电子商务技术、旅游娱乐设施建造技术、旅游展示陈列与解说技术、旅游安全监管与救援技术、旅游公共信息与查询技术、旅游电子政务技术、旅游网络营销技术、旅游行业智能化管理技术、旅游商品研发技术、卫星定位与自驾车导航技术、旅游远程教育培训技术、旅游资源保护技术、旅游低碳与环保技术、旅游生态恢复与建设技术,以及自助旅游服务系统、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溶洞、湿地、森林、地质公园)等。

(三)云南省推进旅游科技发展的路径与构想根据以上分析,云南省旅游科技应用状况亟待提高,旅游系统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需求大于供给能力。因此,云南省推进旅游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外部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政府积极引导,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协调机制,调动科技部门和教研机构的力量。亦即,必须克服“大众观光旅游属服务行业,不需要科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不需要高科技”等错误认识,在了解具体需求类型和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并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整合省内科技创新力量,引导其为旅游科技创新服务;促使旅游企业积极主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云南省在推进旅游科技发展、构建旅游科技支撑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包括:(1)制定《科技兴旅工作条例》,出台相应的奖励办法,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2)建立旅游与科技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在云南省科技协会下成立旅游科技分会,征集与科技兴旅相关的科研与示范项目,定期举办研讨、考察与交流活动,整合旅游与科技部门的力量共同推进旅游科技发展;(3)云南省旅游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技术引进指南、技术创新指南、旅游科技理论研究指南,引导旅游企业、中介机构、科研部门的工作方向;(4)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云南分院立项支持旅游科技引进、应用与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5)利用饭店、景区、旅行社、车船等行业协会的力量,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调研、引进和推广力度;(6)配合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昆明)举办旅游科技展览、交易与推广活动;(7)实施旅游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由省旅游局人事部门、培训中心和旅游院校共同负责,为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各类企业培养懂科技、能操作、会管理的专门人才;(8)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地区推进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数字化旅游城市建设工作,先期在世界遗产地、5A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星级酒店开展试点,为其它地区和企业积累经验;(9)实施旅游低碳与环保技术推广工程,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开展工作,在5A景区、五星级酒店以及新建酒店、申报5A的景区中开展试点;(10)推进全省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工程,实施数字云南旅游营销网络建设工程,提升旅游部门的科技应用与管理水平;(11)实施旅游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工程,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院校或企业,成立旅游商品、旅游演艺、旅游设施、旅游软件研发基地,先期建设云南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推进旅游商品创新与成果转化;(12)培育一批创新型旅游科技示范企业,实施旅游科技应用(创新)示范企业评选工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定物质奖励;(13)推进旅游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科技机构、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特别要重视发挥理工类、科技类院校的作用;(14)建议重点旅游城市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市(州)会商制度,共同推进旅游信息化、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7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新能力耦合性贵州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

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贵州烤烟种植和

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8

社会林业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的林业发展方式,它把农民放在了生产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在传统林业生产模式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指挥着农民对森林的种植和培育,这种自上而下式的林业生产模式有着很多弊端:农民缺乏主体性,只知道听从命令办事,而政府部门又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垄断了整个森林面积的种植,这样农民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性:“要我造林”,而不是“我要造林”。缺乏积极性会导致农民生产没有动力,没有闯劲。在近几年人们逐渐发展出自我发展理念,是在这个提倡个性发展时代的要求,体现在林业发展模式上就是社会林业,以农民为主体,包括收益主体和参与主体,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一起合作发展的林业,超越了传统林业中欧冠行政组织发号施令、以生产木材为主要内容、一般以林业部门为限的林业活动。传统林业只重视森林的经济效益,对森林的索取越大,造成森林的损害越多,这样不利于森林的发展和繁殖。在社会中,各个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整体,生态学和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也是紧密相联系的,所以在林业的发展中也要注意各大事物之间的联系,林业在发展中要注意与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经济,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发展林业,但是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衡量目标,社会林业虽然为我们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提供了保护环境的可能性,但是能否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是要看我们人类的能力与自律性。我国在发展社会林业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问题:

一、农民的自主意识不高,缺乏自我权力的保护

新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学会了保护自己的权利。然而,这一项研究表明学历层次越高的人自主意识也会越高。社会林业面对的主体是农民,也就意味着知识文化层次最低的人,他们的自主意识相对比较模糊,对维权意识、自主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所以很多农民缺少自主性,习惯了在传统林业模式下工作的他们,听从于政府的命令,现在在社会林业生产模式下就显得不知所措。

二、政府对林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与支持,但是资金来源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赞助,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林业的发展,其目的还是为了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得以造福人类,所以发展为了自己,发展为了多数人的理念应该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明显缺乏国家资金的支持和赞助,缺乏技术人员的帮忙和研究。

三、科技研究与林业生产结合不紧密

虽然社会林业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可观的成绩,但是林业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结合不够紧密,新技术应该更多地应用到林业的发展中去,比如灌溉技术、转基因栽培技术等等创造更多的森林面积和植物种类。因为林业的生产和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有的地方没有设立林业科技机构,有的地方虽然设立了林业科技机构,但是科技工作者没有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于是就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科技成果不明显等问题突出。面对上述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展开:

(一)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21世纪是新媒体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生活的人们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新媒体终端比如手机、电脑等的影响和感染,每个人都会接触网络,政府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给农民发送培训的知识文字和视频,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政府要加强对农民林业知识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开设林业技术课程,让他们了解林业技术的同时也要懂得自己才是生产林业的主人。

(二)政府加强对社会林业的支持。虽然社会林业与传统林业的区别在于政府是不是领头人,是不是凡事都听命于政府,但是政府还是林业发展中起到尤为重要作用的存在,社会林业的发展需要靠政府的支持,靠政府为其出台相关运行的政策法规,为它的科研发展提供经费等,以保证社会林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所以,政府应该多设立林业科研机构,配送专业护林育林专家和农民一起为社会林业的发展做贡献,也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资帮助,出台一系列保护森林不受破坏和爱护森林的政策法规。

(三)科技研究要与林业发展相契合。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带动着林业的发展,依靠科技可以是森林面积扩大化加快、可以用更加简便的办法实现最高的效益,这就是新科技为人类带来的好处。所以需要林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对林业的发展提高重视,结合技术来发展社会林业。本文通过对社会林业在我国的发展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当然,森林由于可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作用而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林业的发展也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我们的社会林业发展越来越好,为人类造福。

作者:周小敏 滕素玲 单位:洛阳市王坪乡人民政府 洛阳市中共汝阳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弓孟谦.我国社会林业的若干经济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5(04)

[2]屈术群,文建林,叶华琳.社会林业发展问题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4(03)

第二篇: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病虫害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外界恶劣自然条件、种植管理不规范、农药过度使用等因素的威胁,病虫害问题非常严峻,对林业资源的质量与产量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进而会影响林业资源的应用价值。因此,积极开展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下就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予以了解,旨在为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突破口。

一、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天然林被破坏,人工林面积扩大

在林业资源种植过程中,天然林受到严重破坏,乱砍乱伐现象非常严重,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自然性与生态性元素缺失[1]。在天然林被破坏的同时,人工林的面积在不断拓宽,但是人工林通常以单一树种为种植对象,植被栽培结构过于单一,系统比较薄弱,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弱,进而导致病虫害问题愈发严峻。

2种植管理不合理

现阶段,部分种植户在发展林业经济时,一心想获取经济利益,为达到理想的经济额度,盲目的开展营林、造林工作,只关注林业产量,强化速产速丰,选择一些不科学的营林方式,最终影响了植被的生长质量与产量。导致此类问题发生的原因有种植密度不科学、品种选择不规范,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等[2]。

3农药使用不够规范

从林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种植户认为使用化学性农药见效快,成本低,尤其是在防治的初期,效果显著,使得一些种植户对化学农药过于依赖,长此以往,病虫害会形成抗药性,甚至这些农药的使用,会杀死一些有益生物,将害虫的天敌杀死,最终会大致病虫害更加泛滥,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够先进,使得一些农户不得不依赖化学农药,过渡依赖农药,最终适得其反。

二、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1加强对植物的检疫与预防监测

为避免林业发生病虫害问题,应加强对林业的检疫,是预防与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前提。一旦林区发生病虫害案例,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对疫病区进行封闭与阻隔,将其设定为检疫区域,强化对林业种苗、树木、运输等的管理,通过严格的检疫关卡,达到病虫害预防的效果。此外,应制定实时监测与预防系统,对整个林区的病虫害威胁指数予以了解,根据周围环境、气候、土壤与林木状况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寻求有利时机进行治理。为此,当地政府应提供足够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在林业站设置营林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开设技术培训班,能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能根据植被生长所处的阶段与时期做好病虫害的风险评估,以实现对病虫害的预防,提高植被的生长质量与产量。

2强化对生物、物理技术的应用

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程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植被生长质量与产量的有效途径[3]。为凸显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实效性,应提倡选择先进、无公害的防治技术,在保护植被、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立足于林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病虫害防治的主打形式。首先,生物防治。与传统的病虫害化学农药方式相比,生物防治在防治效果、环保更具稳定性与安全性,不存在化学残留,保护环境,属于最受欢迎的一种绿色防治方式。生物防治的应用,可借助微生物来开展防治,如细菌、病毒、抗生菌等;也可从生物学角度着手,以食物链为切入点,借助害虫的天敌来开展防治,若天敌数量少,可通过引进的方式来增加数量,以便更好的开展防治工作,合理控制害虫的数量与密度,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防治中,还可借助益鸟来进行防治,大量引进益鸟,要为益鸟提供食物、鸟巢,借助益鸟来捕捉害虫。其次,在物理防治上,种植户应及时对害虫的生长与产卵习性予以把握,将卵块进行及时采集,或将被害虫或病菌侵袭的树枝剪断,以切断传染源。此外,还可以在树干上涂刷油漆或胶环,也可在树干上敷上薄膜,以阻隔病虫害的侵袭。也可采取诱虫灯捕杀的方式,借助害虫的趋光性来开展病虫害防治,如利用黑光灯能诱杀金龟甲。在设置诱虫灯时,应选择在开阔、宽敞的位置,保证每8hm2要设置3盏灯,了解害虫出现的时间开展诱杀操作。与此同时,也可在害虫所食用的食物中加入毒剂,制作成诱饵,例如,在对蛾类进行捕杀时,应加入糖醋液来当作诱饵。

3完善营林技术的操作体系

为了提高植被的生长质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应根据病虫害的依赖特性,在植被品种选择时应具备抗虫性、抗病性,并开展抗病虫害培育,可大大提升植被的抵抗力,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式。通常情况下,在苗圃中会存在大量的害虫,苗圃是地下害虫的主要栖息地,为减少地下害虫的数量,应对苗圃的间作方式与耕作技术予以优化,积极改善土壤环境,以实现对害虫的全面控制。在苗圃中地下害虫中,以地老虎为主,此时,应积极开展除草工作,灌入大量的水,这样会让害虫不得不下移,以实现对植被根系的保护。此外,还应对育苗方式进行调整,选择施肥、播种等方式,运行此方式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育苗时,必须对土地进行仔细的整理,禁止使用腐烂的化肥[4],在播种前必须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在选择苗木时也必须谨慎行之,禁止使用存在病虫害倾向的苗木。在林木培育的过程中,应采用抚育间伐的方式,对长势弱小、枯木等进行及时的清理,能及时阻断传染源,提高林木的生长质量与产量,利于林业经济的有效发展。还可选择封山育林的方式。封山育林技术的实施,前期要选择抗虫、抗病能力强的树种,可以种植混交林,能及时对生物群落予以完善,使得天敌的数量不断增加,隔断外界的影响,不利于感染病虫害。另外,运用封山育林的方式,还能适度减少人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实现对林区的保护。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导致病虫害频发的原因有农药的不规范使用、自然条件的威胁以及种植管理不到位等,对林业资源的质量与产量都构成威胁,影响林业经济效益。针对林业病虫害问题,当地政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积极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采用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构建病虫害实时监测系统,以提高防治效率。

作者:谭杨帆 邓石婷 单位:阳江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管理站

参考文献:

[1]米晓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130-131+143.

[2]王金红,刘菲.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16,02:91-92.

[3]刘海波.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8:275.

[4]阿吉古丽•吐合塔洪.浅议林业病虫害的各项防控及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5,11:71-72.

第三篇: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林业的发展中,其可持续发展性和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林业的无公害防治就是指不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下,科学预防和治理病虫害,提高林业环境的自我保护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林业开发过程中生态环保意识不强

由于林业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林业经济产业的需要,不合理的过度开发森林资源,破坏森林生物的原始结构,改变了病虫害天敌的生活环境,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一旦紊乱病虫害必然就会发生。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失衡,我国加大了人工造林的脚步,但是,在林业部门的管理中,过于注重林业经济的影响,林木种植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就会降低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生态系统结构的缺失,没有了对病虫害的制衡,给病虫害的发生造成重大隐患。在营林方式上以经济作物的发展为主,例如为了增加经济利益,增加种植密度,影响树木和植被的光照效果和气流流通状态,就会产生病态的环境,为病虫害的大量繁殖产生有利环境,对林木造成破坏。

(二)基础设施和机构的不健全

在实际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由于检测手段和防治方法的落后,导致病虫害的治理工作非常被动,预防能力弱,治理手段落后。病虫害一旦发生,传统治理方法就是喷洒化学农药,在短期内达到了明显的治理效果,简单快捷成本低,对林业经营者深受喜爱。但是从长久来看,农药的喷洒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的别的生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也对病虫害的长期治理带来了危害。例如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会对林区进行频繁的高强度农药的喷洒,对病虫害产生致命的打击,随着化学农药喷洒的次数增加,病虫害就会产生抗药性,新一波病虫害到来的时候产生更大的破坏,而需要更强性能的农药,反复治理层出不穷,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农药的效能越来越低,病虫害越来越难以控制,残留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最终会让林区遭受毁灭性的损毁。

二、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的策略

无公害防治主要是为了达到森林自治的效果。以健康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建立健康的林业可持续管理系统,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做基本方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林业经济。

(一)提高病虫害防治思想意识

病虫害的危害极大,对此我们要有强烈的防治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了解病虫害的产生的影响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方法。由于各地区林业环境的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的选取种植的林木,优化林木配置结构,品种多样化,科学种植管理改善环境,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降低虫源的同时对病树枝叶及时清理防止蔓延。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宣传力度,关注并重视营林管理工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辅助其健康发展,加强管理条例和处罚规定,避免人为的破坏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二)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

加强监测手段和预防工作,为了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及时发现病虫害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治理,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增加科技的研究投入,提高防治技术水平是有效的措施之一。例如目前的利用阳光、温度和辐射等物理机械防治技术,不污染环境,无公害防治来保障健康的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科学防治技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林业,禁止不符合规定的化学农药的使用,研究新型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并全面进行技术推广。尤其是新型的监测技术的利用,改变治理的被动状态,积极主动的对病虫害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病虫害的产生和扩大,综合运用防治技术,确保防治效果。

(三)利用虫害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生态系统本身环环相扣的,存在即合理,病虫害的产生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就是说大自然中天然的就有克制病虫害的生物。引进和培养虫害的天敌,利用虫害的天敌进行治理,能够长期有效的抑制虫害的繁殖,省时省力还对林区的自治能力进行了保护,既防止了对环境的污染又加强了生态系统环境的健康发展。对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结语

总之,对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加强无公害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要对病虫害有充分的认识,在不扰乱生态系统和不污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自然环境的自我治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科学的治理策略,重视并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美红 单位:新疆于田县林业站

参考文献:

[1]龚云华,黄国成,陈秀东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农林科技,2012(12).

[2]毛义成林业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科教导刊,2013(12).

第四篇:加强林业虫害防控推动可持续发展

所谓林业虫害防治是指按照林业虫害的相关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借助适宜的手段与技术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其不会对林业建设造成不利影响[1]。加强林业虫害防治工作,对防止林业病虫害发生,增强森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林业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目前,导致我国林业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工林规模迅速扩大,而缺乏完整的生物链系统,林木种类比较单一,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低。二是病虫害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与传播能力,即使大部分个体被消灭,余下个体仍能迅速繁殖传播。三是植物检疫环节把关不严,一些害虫随苗木调运扩散,缺乏天敌制约极易给林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四是林业部门防治力度不够。

二、加强林业虫害防控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病虫害防控工作机制

林业病虫害防控属于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因此,必须构建系统而科学的工作机制。首先,林业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要主动联系相关林产品生产企业共同参与虫害防控工作。其次,林业部门要建立专门的防控小组,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将责任落实到人头,让防治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再次,根据当地林业资源现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检疫工作,以减少林业虫害发生几率。最后,抓好林业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林业部门要打造健全的监测网络,加强对林业虫害、病害的动态监控,收集并分析相关信息,科学预测预报病虫害,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二)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力度

在病虫害高发期内相关林业部门要根据上级要求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尽量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尽量在最佳的时段开展防控工作,以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对林业资源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严把植物检验检疫关,杜绝外来有害生物入境。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创新宣传手段,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与虫害防治意识,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三)虫害防控综合措施

1林业基础技术防治措施

首先要把好苗圃育种关,在选择苗圃地时要先调查地下害虫,并做好土壤消毒,清除杂草等工作。苗圃附近可栽植引诱植物,在虫害高峰期集中进行药剂防治。待苗木出圃时严格按规定验收,选育引种抗虫能力强的树种。其次,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合理选择树种,并科学设置林木配置方式与比例,尽量营造混交林。同时,做好林木管理工作,监测虫情,及时清理风倒木、风折木,以减少虫害栖息场所。最后要合理砍伐,严格根据国家标准开展砍伐工作,不准破坏原有森林的生态平衡,并保留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优育树种,同时,进行良种繁殖[2]。

2物理防治措施

这是利用声、光、电、热等机械物理技术来对林业虫害进行防治,有效控制虫害数量。比如,在种子培育过程中,可采用热水浸泡、辐射杀菌等方式来消灭种子内的相关病菌,保证树种健康成长。还可利用气味、饵食、灯光等手段来诱捕害虫,或者根据害虫的活动规律制作出简易的捕捉装置进行人工捕杀。物理防治法具有简单方便、绿色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尽管这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但与直接使用药剂防治相比,极大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3生物防治法

目前,生物防治手段主要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几种。比如,鸭子可啄食水稻害虫,喜鹊可防治松毛虫,蝙蝠能消灭很多夜间活动的害虫,啄木鸟能消灭大量的林区害虫。另外,生物防治还可借助生物体内的相关活性物质(激素或其它对昆虫有害的生物提取物)造成昆虫不育,从而达到治虫的目的[3]。生物防治法的优点在于经济、安全、无污染,并且能实现对害虫的长期控制,因此,非常适合长期应用。

4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主要是指利用农药等化学药剂来预防、消灭虫害的方法。必须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不能对林区树木造成不良影响。对小范围贵重林木进行虫害防治时主要采用手工涂抹、包扎、撒布等化学防治方法。而对于大片林木进行虫害防治时应选择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或者超低剂量喷雾喷洒防治,这具有操作简便、用药少、效率高、污染小等优点。

三、结语

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林业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需物质条件之一。加强林业害虫防控管理,健全林业虫害防控机制,不断提高虫害防治水平与监管力度,才能切实提高林业虫害的防控水平,确保我国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李萍 黄仁恒 单位:东兴检验检疫局

参考文献:

[1]王建海.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143-144.

[2]贺昌武,李冬荣.林业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3,36(28):159-160.

[3]冯玉凤.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2014,25(9):159-159.

第五篇:森林培育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人类文明进程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兴衰。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玛雅文明的消亡[1]。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蔓延、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旱灾害频发,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生物多样性锐减,“三废”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很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1森林培育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1.1概念内涵

森林培育,狭义上是指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种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广义上的森林培育指的是包括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生长发育、结构及其调控、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大会上正式提出的,这一理念已深入到各个方面[3]。“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文明。

1.2森林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齐全,气候的地域地带分异极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形成了我国森林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全面改革开放之后,林业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成果。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林业所蕴含的巨大潜能还没有充分挖掘,林业还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提升的重要路径,未来林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1.3森林培育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整个森林培育的过程中,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最为关键的内容,是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缺乏持续经营的森林是不会拥有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的林业的。可持续经营森林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能够在确保生态优良的状况下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从而实现科学化的经营,实现森林的长远发展。

1.4森林培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森林是自然界最丰富、最稳定和最完善的碳贮库、基因库、资源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及保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七大中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新的要求,对林业建设要求也更高,充分说明林业地位的重要性。森林资源培育是林业所不可或缺的基础,缺乏森林资源培育,森林资源就得不到有效发展,森林的各种功能和效益都难以实现,整个物质文明将难以为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目标将成为泡影,全人类的文明都会受到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出台的十二五计划,在2015年我国森林的总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实现21.66%的目标。为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工作[1]。

2森林培育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1森林培育与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其对整个森林、湿地及荒漠化生态系统都起到修复与保护的作用。

2.2森林培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森林培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包括很多方面,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灾减灾,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此外,森林在净化空气,提供氧气,满足人类对薪材、木材及非木质产品的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及振兴山区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因此森林培育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只有大规模造林,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从而保持林地资源的平衡,才能够为生态文明创造物质条件[1]。

3森林培育的应对策略

3.1快速发展林业经济,依靠科技促进林业发展

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低,地形比较复杂,给造林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检测;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两种培育水平,抓好两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研究高新技术对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等加以改造[5],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2强化森林经营,形成发达的林业产业链

目前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比较单一,林业发展方向单一化,因而产业链比较简单,经济效益不理想,因此,我们要丰富林业内涵,拓宽单一的产业链。另外,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森林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各种效益难以实现,因此要全面促进绿色化的税收制度的推行,积极推动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加深产权制度变革,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6]。

4.讨论与结论

综上所述,造林质量关乎生态建设的成败,选择合适的树苗对造林工作的最终成效有很大影响。

作者:阿依努尔.阿木尔哈孜 刘霞 单位:新疆林业重点工程质量管理总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江泽慧.中国现代林业(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40~93.

[2]唐海波.浅析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广东科技,2010,247:36~38.

[3]刘成国.浅析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2014:153~154.

[4]岳燕杰,刘尔平.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3(2)10~12.

[5]刘会伟,丁美巍.论如何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林业科技,2009:32~33.

[6]闻德胜.浅析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J].大观周刊,2012,(29):156.

第六篇:林业资源的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林业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不仅能够为我国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等,所以要进行林业资源保护,使林业资源健康发展,营造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森防理论角度来看,森林火灾和林业病虫害是影响林业资源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

1.林业资源的森林防火的措施

1.1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

好的宣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森林防火入脑入耳,深入人心。保护林业资源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各个部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配合。在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如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渠道。在林区设置相应的宣传栏、警示牌与标语等,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员要与媒体进行及时的协调和沟通,并结合国内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实际案例,如大兴安岭火灾等进行介绍,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真实可信、加大森林防火宣传的力度,使森林防火得到更好的落实。做到家喻户晓,从而提升广大林农的减灾、抗灾意识,使林区群众真正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防火工作对于自己及家人安全的重要性。

1.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森林防火工作是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生态成果的大事,森林火灾严重的威胁着生态资源的安全,常常是以突发性强、毁坏性重、难以控制的特点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损失,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有着深远影响。抓落实,见成效,关键是加强领导。因此作为林业部门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森林防火形势的严峻性,对森林火灾保持高度的警惕,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一旦防火期到来,落实好“七长”负责制。明确目标和责任,从县长、乡长、村长、组长、场长、校长、户长各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都是责任到人,在森林防火工作开展上,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防火措施有法子,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促检查,亲自督守值班,亲临现场指挥,严格的落实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凡出现防火责任不落实、发现火灾隐患不作为、发生火情隐瞒不报、扑火组织不得力并造成严重后果及恶劣影响的进行该否决的否决,该解聘的解聘,该追究责任的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的处理。我们应该做到切实增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防止出现任何松懈、麻痹和侥幸心理,时刻要把森林防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1.3加强火源控制,从源头上杜绝森林火灾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森林中存在的火灾隐患,为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提供安全保障就要先了解发生森林火灾必须具备条件,即火环境、火源、可燃物这三个条件,那么根据森林火灾发生的机理看,没有火源和可燃物就不可能存在森林火灾,这三个条件中只有火环境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只要管理好人和可燃物,就可堵住森林火灾的源头。所以抓好森林的火灾源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林业领导者加强火源管理,划定用火区,严禁随意用火。并进一步规范并完善防火工作人员的值班制度,不可以出现无故离开岗位的现象。加强宣传教育和防控力度,进一步提高林区群众防火意识。开展巡山清山活动,清除林区闲杂人员,消除火灾隐患。要求森林防火工作人员在发现火灾隐患时,做到及时上报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火措施,控制森林火灾局面。

2.林业资源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是林业资源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但是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威胁很大,还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森林病虫害的是由于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林木或者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把树叶食光,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甚至蛀空树木枝干,使树干枯死,害虫的病菌可使树叶上布满病斑,使枝干溃疡腐烂,以致林木死亡。所以病虫害防治是林业资源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做到全面落实,加强预防和除治,控制其发展与蔓延。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出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2.1保护各种害虫的天敌,开展生物防治。开展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某些生物本身或者生物的代谢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及产生危害。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也很显著。应用生物防治有以下几大优点第一,对人和植物安全,无残留毒性,不会污染环境;一旦病虫害的天敌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第二,害虫不会产生抗性;第三,天敌资源丰富,可以保护和招引自然界原有的天敌昆虫,并提高其繁殖与生活力,也可就地取材并加以利用。

2.2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力度。森林植物检疫能够及时发现植物的病虫害状况,及时清除植物中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对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有着显著的作用。为了防止病虫害对林业资源造成的损失,林业部门务必充分发挥内部各单位的职能优势,加强检疫执法力度,注重植物检疫工作,提升自身的检疫技术水平,保证所种植的林木是健康无害的,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蔓延扩展。

3.结束语

森林资源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和保持生态平衡等的功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总之,林业部门要做好林业资源的森林防护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优化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聂文亮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林业工作站

参考文献:

[1]刘开忠.增加防火意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J].中国林业

[2]雷加富.森林防火工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增刊):39-40.

[3]克敏,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工作设想[J].云南林业,1981年02期

第七篇:林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1.生态旅游内涵概述

生态旅游这一理念源于自然旅游及绿色旅游,在旅游业不断发展及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生态旅游理念也逐渐容纳并取代了绿色旅游及自然旅游,成为了当前最热门的旅游主题。生态旅游理念中蕴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精神,这与当前社会发展背景是相契合的,这也使得生态旅游受到了社会各界重视。从特征上来看,生态旅游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或文化生态系统,能够让参与者获取与众不同的经历[1]。同时,生态旅游强调了旅游规模的小型化,保证参与者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之内,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观光质量,还可避免旅游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并且,生态旅游强调了一种责任感,要求参与人员有责任保护旅游资源,共同推进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在游客参与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从中体会到生态旅游的精神,以增强其环保意识。

2.目前制约林业生态旅游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部分环节上表现了一定问题,其发展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1)基础建设滞后。部分地区林业生态旅游才刚刚兴起,基础设备建设还不够到位,无论是景区道路、用电用水设施,还是服务中心等都存在一定滞后,交通设施也缺乏整体性,未能形成系统性的交通网络。基础建设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游客的体验,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时,无法满足游需求。由于基础设备不到位,给林业景区资源保护工作开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阻碍,影响了景区整体发展。(2)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部分林业生态旅游景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未能将林业资源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等特色元素结合起来,导致旅游项目过于“平庸”,缺乏吸引力,未形成特色。另外,未形成规模化的旅行社群,甚至部分旅行社素质较为低下,服务态度较差,无法将林业生态景区的内涵向游客传递,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影响力。(3)林业生态资源发掘不够充分。林业生态资源是林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但很多地区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未能将林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大部分旅游活动仅为观光浏览,特色活动相对偏少,导致消费项目单一,同质化严重,影响了游客的综合感受。(4)未形成生态旅游品牌。一方面,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投入资金限制,导致旅游景点建设受到制约,未构建出具有真正价值的旅游项目。另一方面,林业生态旅游景区与其他行业合作力度不够,未形成多元化产业链,造成重复建设频繁,产生了资源浪费;也未能有效将区域品牌推广出去,造成生态旅游发展滞后。

3.促进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举措

3.1提升服务质量

服务是林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促进林业生态旅游整体品质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3]。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将服务业与当地林业生态资源充分结合。部分地区可充分发挥区域交通优势,以交通运输为突破,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形成覆盖范围宽广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从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其次,要重视生活服务业发展,完善商场、便利店、特产店等林业生态资源景区周边市场建设,并规范住宿、休闲娱乐等市场秩序,以解决游客的衣食住行问题。另外,要大力推广文化服务业发展。将地区人文元素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既感受到生态环境的美好,又体验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使其在物质与精神上得到双重满足,以此建立景区口碑,并逐渐形成旅游品牌效应。

3.2建立生态品牌

林业生态旅游景点要充分落实宣传工作,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保证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推广并打造出生态旅游品牌。首先,要对旅游市场动态进行综合性分析,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客源地展开专项宣传活动。期间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渠道进行宣传,让更多受众知晓经典特色,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其次,要善于运用特色元素来吸引游客。例如,景区可根据季节特征,开展森林生态推广,并打造出森林生态美食主题活动,将旅游观光与影饮食文化结合起来。另外,要多举办公益活动,以此来提升景区知名度。3.3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林业资源是林业生态旅游的核心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才能突出林业生态旅游的特色。这就要求地区各级林业部门相互合作,各景区发展要与地方旅游业整体规划方向相契合,明确发展目标,对林业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发掘、整合,打造出更多的健康生态旅游项目。同时,要充分发掘出当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档次,打造出高品质、上档次的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导游人员培养,加强旅游队伍建设,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4.结语

总体上来看,生态旅游理念无疑是与时俱进的,将其与林业旅游融合,可保护林业资源,并提升林业资源经济效益,让林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雷铁梅 单位:山西省介休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景金娟,王宏涛.千阳县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15,21(01):131-133.

[2]陈慧斌.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15,29(30):121-122.

[3]夏晓燕.发展生态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孟津县加快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3,34(18):17-19.

第八篇:林业技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建设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随之而来的林业技术发展问题被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林业发展水平和林业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从总体上分析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1〕

一、林业技术发现状况

1.1林业技术意识比较薄弱

林业技术意识比较薄弱,是造成林业技术发展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之一,虽然国家积极推广退耕还林,构造防护林带等重要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但由于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新的林业技术理解和掌握应用于生产的速度较慢,所以造成大众对经济作物如核桃,板栗等,种植积极性较高,而对新林业技术的推广不太关注,甚至持不相信的态度。另一方面,林业生产收入教低,并且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群众出于经济收入方面的考虑,不愿为林业技术的发展投入资本,这便阻碍林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林业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1.2林业技术投入不足

1.2.1国家虽然重视林业的发展,但是资金投入相较于其他领域来说并不充足,导致林业技术发展创新速度较慢。

1.2.2国家专业技术人才较少,高等院校对林业方面开设专业较少,专业人才储蓄较少!

1.2.3资金不足导致推广的力度小,宣传不到位,新的林业技术不能及时应用于生产,产生经济效益,林业技术利用率低导致无法进行资金的再循环,这是林业技术发展又一亟待解决问题!

1.3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机制

林业技术推广的深度和广度范围有限,是制约林业技术发展的又一瓶颈。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导致技术层面上的断层,推广服务人员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不够熟练,专业素质能力有待加强!

二、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2.1林业技术发展是林业发展的必要因素

林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既保证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技术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世界大国来说较为落后,要改变传统的林业生产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向现代林业发展,形成一定的林业规模,林业技术的发展将变得刻不容缓。[2]

2.2林业技术发展水平是评定林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林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林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地域宽广,环境复杂多变,所以要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型,就必须提高林业技术发展水平,从技术层面赶超其他林业大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三、林业技术发展措施

3.1增强林业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林业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让社会大众意识到林业技术发展的对当前经济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众对经济效益追求过度,转变价值取向,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生存观和发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林业意识,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将国家推广的退耕还林,构造防护林带等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贯彻落实,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的最大化!

3.2加大国家对林业技术发展的扶持力度

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扶持林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工作,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以保障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正常进行,使得每个科研数据都真实有效。定期对林业部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提高林业从事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林业从事人员福利待遇,避免人才流失,造成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问题

3.3科技兴林

加大对高等院校林业技术相关专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扶持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林业建设工作提供专业人才,提高从事林业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开设相应的技术培训课程,定期开设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你知识讲座,对林业从事人员进行知识充电,便于他们向林农进行最新的林业技术展示,保证最新的林业技术能在第一时间应用于生产,产生经济效益,使得资金能够有效顺畅的进行再循环!

3.4建立完善的推广体制

提高林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和效果,建立相应的经济鼓励机制,提高宣传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具体做到以提高社会效益为导向,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提升林农积极性为目标,以效果带动技术宣传,鼓励林业从事人员创新林业技术,为林业发展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提高林业技术的利用率。

3.5完善林业技术改革体制

要完善我国林业体制转型,由原来的粗放生产模式向精简型过渡,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就要提高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林业技术改革体制,应逐步建立由政府扶持,市场为导向,科研机构综合研发,社会各阶层积极支持的结构模式,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形成科研生产一条龙的研发模式,保证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应用于生产,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提升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发展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和根本措施,林业发展离不开林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不断地为林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加大投入资本,紧抓对林业从事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重视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国家基本政策,为人们创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大计!

作者:薛兴富 黄蓉 魏跃远 单位:叙永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马正捷、分析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龙源期刊网2015.2(20):48-50

[2]陈学津、论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4.30(8):20-23

[3]曲刚,刘艳、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J】,龙源期刊网2015.8(19):33-35

第九篇: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林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使我国的林业资源得到保证,林业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就必须结合当前林业的发展情形,进行林业技术的创新,以此促进我国林业的良好发展。对林业技术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生态环境的危机得到有效地缓解,还能够提升林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全方位的促进我国生态体系的发展建设,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1林业技术对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够促进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井陉林业技术创新以后就能够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精准化比较高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能够促进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技术创新能够优化现代林业的产业结构,传统的林业种植存在着存活能力较弱、易受病虫害的问题,而通过林业技术创新,不断的推出新型林业种植品种,提升林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出,创造出更多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林业技术创新能够优化现代林业的人员结构,一直以来林业产业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只在工作量上体现,传统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巨大,而且重复性比较强,在开展林业工作时,更多的强调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的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工作的反复性。林业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大量的掌握有关林业的理论知识,促进林业工作人员的发展,增强林业工作人员的能力。

2当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够重视林业创新技术

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观念依旧是传统的“靠老天爷赏饭吃”毫无科学依据的理论,林业的经营模式也停留在陈旧的经营模式中,完全忽视了对林业发展的各项投入以及林业的开发利用等,这对林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2林业技术发展体系缺乏科学性

一直以来,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依赖的是国家科学研究机构或者是高等院校,而且林业技术创新的科研经费结构不科学,财政来源相对不稳,林业技术的创新无法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导致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持续下降。

2.3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缺乏人才

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严重缺少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专业的科研人员,对于精通高新技术的科研人才、经营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的储备粮更是极度缺乏,并且林业结构较为单一,以上原因导致我国的林业技术创新成果无法成为企业的经济收益。

3改善林业技术进行创新的有效措施

3.1完善林业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政府部门的投入资金与林业部门自身的资金投入现结合,并且进行融资、风投、信贷等多种具有辅助作用的投资方式,进行多层次的投资途径的研发,彻底解决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资金匮乏的问题;第二,政府应该相关税收的减免政策,我国林业建设的本质具有生态性以及社会性,因此政府应该适当的减免林业建设的税收,并且可以为林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相关企业还可以引进外资对林业技术创新发展进行投资,积极参与金融组织的信贷项目,这对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我国的林业产业还应该积极的举办相关技术创新交流活动坚持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要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确定林业企业的主导地位,发挥市场经济对科学技术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作用,指引科技活动的发展方向,将科技完美融入到林业产业中去,以此提升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林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3.2加强林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由于我国林业技术的研究成果比较少,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林业专业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要建设一个各方面结构都比较科学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团队。还要加强对现有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邀请林业方面的研究专家进行与林业创新技术相关的专题讲座,也可以让现有的林业工作技术人员参与网络林业知识的课程,使其更深层次的了解林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最新相关知识。林业企业应该建设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调动林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可以调整当前的薪酬结构,吸纳优秀的林业技术创新人才。

3.3加强装备技术研发力度

应该重视现代林业的装备技术研发工作,将原有的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建设一个集动态性、开放性、合作性较强的竞争机制,将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使用率和转化率逐步的提升,更新林业技术的装备,构建氛围良好的林业装备技术发展。建立一个以知识产权为首,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共同研发创新林业技术,有效资源共享的全新系统。

4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林业技术创新也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作,因此就必须要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力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目标,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强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现代林业的良好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发展。

作者:卫艳红 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元,吴军,戴洪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187.

[2]王小兵.现代林业发展中创新林业技术的重要性[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5,(4):120.

[3]郝彦惠.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J].现代园艺,2013,(20):145-146.

第十篇: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能够有效的推动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可以实现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之间保持和谐共处的状态,并且互惠互利、共同繁荣,是一种理想的文化状态。在自然环境中,林业资源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态文明的建设环境背景下,应用科学有效的举措,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林业部门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当下我国林业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存在于我国林业管理工作中有待改善的问题较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项内容:首先,我国林业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造成管理技术较低的重要原因就是相对缺乏有经验的技术工作者。据有关数据统计,于我国整个林业系统工作范围内,具备较高专业性技能的人才比例只有13.6%。并且我国林业系统管理工作的科技投入于所有行业中的科技投入情况相比较,仅占有1%的比例,表明在林业管理中,缺少足够的科技投入。此外,我国的林业科技贡献率显著的低于国内其他行业以及国外的同行业水平,滞后的科技也导致林业管理工作得不到关键技术的支持。其次,在林业管理工作中,未能实现社会的参与以及支持。通常林业管理所需经费主要是通过政府拨款的方式获得,从而将社会化的筹资机制有所降低,不能落实于实践中。直接导致的结果有每年政府投入给林业系统的经费相对较高,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群众却不具有较高的植树造林参与度的情况。并且一些较大类型的林业项目建设缺少资金支持,也可以造成林业建设滞后的问题,不利于林业管理工作向前发展。最后,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出了不断减少的局面。当下,我国的森林总覆盖率在世界中排位于130位,人均森林面积相对更为贫乏,不能获得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这种情况下,也为我国林业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挑战性问题。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途径

1将林业资源进行明确的定位

我国林业资源具有较为广阔的区域分布,并且各地区林业资源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有的林业资源将经济效益作为主要发展目的,有些林业资源是以生态效益或者将两种效益同时发展。因此,在实践的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对于林业资源的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并且针对林业资源的应用计划、目的以及方式和途径等进行分析获得具有差异化应用的最终定位,对于有效利用林业资源,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于伐区展开监督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经济利益同环境保护之间产生冲突时,受益者面对利益的驱使很容易引发滥砍滥伐的现象。因此,若想坚定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理念,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保障林业管理工作实施的质量。对于每一片伐区,均需要明确主体负责人,并进行签订有关的伐区作业管理责任书。在进行砍伐之前,林业局监察室实施科学的抽取,并且资源站进行全面的检查。在进行砍伐工作以后,各个单位实施检查验收,并且于年底林业局进行统一的伐区质量检查验收。

3也能够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林业管理工作

当先面对我国林业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应该将提升林业高新技术作为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在实践管理工作中,通过培育具有规模的优良种苗,针对良种壮苗、优良树种结构实施探究。并且应用先进技术实现科技造林以及科技兴林的发展。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林业管理中,积极的对木材加工以及制造技术做好改善,将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提升。不仅能够使经济得到发展,还可以推动资源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大环境中,通过跟碳捕捉以及技术利用充分联系,并联同前沿技术,可以使传统林业产业在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中获得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获得更优越的契机。

4加强宣传教育

作为领导应该加强对于林业工作的重视度,并定期的展开动员会议,合理的安排部署相关的林业工作内容。同时,需要在职工心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做到强化措施紧抓重点,保障每一年的项目计划任务可以圆满的实现,推动林业发展步伐迅速。同时,应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使林业发展在全民中展开落实。例如,通过电视、广播、文艺汇演以及会议、标语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使民众积极的参与到林业建设工作中。

5健全并完善有关法律机制

在林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有效的法律法规必不可少。当下我国有关林业的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实施条例。虽然具有一定的法律规范性,但是由于应用年限较长,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制定和健全完善林业基本法律机制至关重要。同时,在立法的原则上,应该突出重典治乱,即对于违法乱纪的情况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进而提升直接责任人以及林业管理团队人员的责任意识。将林业的法律地位进行提高,能够有效地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于生态文明视角下获得林业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利用好林业资源,推动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实现,意义重大。因此,应该注重落实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以及利用科学技术等工作,来实现林业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蔺辉 单位:莱芜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1]秦涛,张骅.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防护林科技,2013,24(06).

[2]王兵.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27).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9

合国人居中心颁发"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

城市,以整座城市作为景区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还获得"国家园林绿化

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殊荣。珠海与澳门陆地相连,与香港隔海眺

望,国际级水平的珠海机场,更令珠海可直通世界各地。

人所共知,珠海是一个重视科技的城市。珠海的建设者们在邓小平同志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的结果,是

营造良好的科技政策、人才环境带来的成果。如果没有制定并实施重视科技的

一系列政策,人才环境带来的成果。如果没有制定并实施重视科技的一系列政

策,就不会有格力、亚仿、丽珠、恒通等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就不会有珠海的

今天。

通过珠海市经贸局提供的一系列数据,我们看到珠海市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

的辉煌成就以及珠海美好的未来前景。"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成功崛起,印

证了科技、教育产业与研发基地建设的成效。"九五"末期,珠海市委、市政府作

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即按"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拥有"的原则创办珠海

学园区,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重点高校进驻的优惠政策。大学园区已成功引进了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等十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在珠海建设分院。科技创新海岸是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珠海

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约建设的科技创新产业带。从启动以来,已初步建成国家信息

产业部南方软件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省

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北大教育科技园等一批高水平的科

技园区和研发基地。

珠海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优势明显,有圆明新园、梦幻水城、御温泉、

珍珠乐园、农科中心等旅游景点。众多岛屿与美丽的海湾沙滩形成了别具风格的

海上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短短四天的社会实践,在珠海一系列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创

新精神主导着我们的新社会。全球化是21世纪的主旋律,但全球化到底意味着什

么?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公平与效率的争

论也许会持续很久。但随着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竞争可来说已

经耳熟能详,但对它的内涵的理解都还非常肤浅。加入WTO将使我国越来越融入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最为开放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

将吸引大量境外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加入WTO将增强外国投资者对

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十分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快现代化步伐。加入WTO还将为我国

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我国与外国的贸易纠纷有了更好

的解决途径。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种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企业只有以改革和创新

为动力,才能够应对挑战,并且在入世后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

发展。

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进程,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

理,这是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必须具备的制度条件。一方面要合理安排

公司控制权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

不仅需要一定的科研开发投入,还需要必要的制度条件和激励机制。既需要政府

的支持,更需要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这是

检验技术创新成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的新技术新成果最终

要通过商品化回到市场。即技术创新的立足点是市场,落脚点仍是市场。企业管

理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应该逐渐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速发

展的现实,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需要进行管理思想、经营战略、

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营销策略、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认真审视各自

的薄弱环节,尽快加以改进。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

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如果他们愿意把力量借给企业一起

完成一个目标,这就是成功的管理。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品牌经营就是商品或服务品牌

的创立、维护与管理,以品牌为资本,通过并购、联合等手段达到外壮规模、内

增效益、迅速发展的目的,使企业获得较大的收益和市场的拓展。

珠海市一直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经典品牌,家喻户晓的"好空调,格力造"就是

最好的例子。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中文意思是"烙

印"。在当时,西方游牧部落在马背上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不同部落之间的财产

,因此品牌最初是同类商品中不同个体间区别的标志。现代意义的品牌,已经远

远超越标志的范畴,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左右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态

度、人生品位。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中,绝大多数企业的营销阻力加

大,利润普遍降低,商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缩短,新产品的市场导入频繁,拥有知

名品牌的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现有品牌的优势,品牌经营战略愈来愈体现出其重要

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是一种经验,因为他们相信,如果在一棵果树上摘下

的一颗果子是甜的,那么这棵树上的其余的果子也都会是甜的,这就是品牌的

"果子效应"。

企业经营开始由过去单纯的生产经营走向品牌经营,中国市场已进入品牌竞

争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将取决于是否创出了名牌,是否成功地进行了品牌经

营。随着市场竞争的规范化,价格战等低层次的竞争将没有多大空间。企业之间

在产品性能、数量、质量、服务和价格等方面的差异都在缩小,品牌竞争将成为

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品牌的未来在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走向世

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一个卓越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实现了太多伟大的梦想。作为我们新一

旅游技术创新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公务员之家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

贵州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