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研究

时间:2022-07-03 11:28:38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保护的基础,人们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信息等学科内容,研发出多种环境监测技术,监控反映环境质量的各项数据指标。环境监测技术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述了当前我国投入使用的几种常见环境监测技术,同时根据实际环境监测情况,指出相关监测技术应用时仍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分析环境监测技术质量控制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样本采集;环境监测信息平台

当前,我国已建立空气监测点共6000余个;水质监测点共5100个,其中部级监测点有1000个;土壤监测点共79941个,其中生态环境部有38880个、农业农村部有40061个、自然资源部有1000个。在监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国家应积极利用监测技术,实现环境保护质量的控制。

1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1.1生物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计算机、化学等学科,在环境监测方面形成了目前普遍应用的生物大分子标记物监测技术和PCR技术。其中,生物大分子监测技术环境预警性和监测实用性较高,通过对生态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生态环境与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环境治理和修复提供生物理论基础;PCR技术监测速度和准确程度较高,应用程序便捷,操作灵敏,省时省力。生物技术是我国应急监测仪器的重点应用技术,对环境监测和保护起着巨大作用。1.2PLC技术。PLC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此种监测技术采用自动化和计算机通信集成装置。PLC技术应用装置在外形结构上具有耐热防潮、防震抗摔的性能,并采取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可在极端气候条件和环境中投入使用。此项技术一般应用于雨水监测,对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监测和抗旱防洪事业等均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1.33S技术。环境监测中的3S技术指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RS(遥感)技术的结合应用,是一种独特的综合应用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中的水资源调查和水质监测与评价。3S技术可对水资源流域水文模拟、水域分布变化监测、水体沼泽分布和水体质量等监测,利用RS技术和GPS技术能够实现我国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其多时相、多平台的特点可帮助监测部门及时获取湿地动态信息,同时综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能力对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更新,从而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1-2]。1.4物理化学技术。环境监测中的物理化学技术开发原理,是运用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去研究环境污染中相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即以物理学科的原理和试验操作为基础,研究物质化学性质和反应变化,进一步得出相关物质化学运动和物理运动的相互关系,将污染物质中各元素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并为微妙的物质关系赋予联系,使有害物质得到有效监测和预估。物理化学监测技术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了灵敏度较强的技术支持,此项技术把污染物的传播扩散上升到分子层面,利用此种技术原理设计出的环境监测仪器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可找到环境污染物质中的运动联系,数据表明,该监测设备成功检测到约2km的空气质量状况,大大降低环境监测中的仪器设备投入成本。物理化学监测技术下的监测数据研究价值较高,对环境治理的手段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推动国家公共卫生环保事业的发展,这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仍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无法正确有效处理。从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现状来看,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监测与保护治理,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处在发展不平衡的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环境监测部门在取得相关监测数据后,只是片面地将数据进行简单的评价分析,检测企业或人们生产生活的操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参数,并未从数据本身对影响环境的污染物质做深入研究,监测数据利用率极低,所得监测数据并未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2.2监测技术仍存在不足。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得以大力研发,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化学、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研发实力日渐增强。但就现阶段环境问题来看,我国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监测技术间的互通性较差,而且应用性能较弱,覆盖范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当前,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存在脱离监测工作实际的现象,相关技术的投入及产出比例十分不协调,部分环境监测单位仍沿用传统人工监测方法,与我国当前环境情况与技术研发前景并不匹配。同时,监测技术的研发仍存在研发意识不足的现象,并未深入探究我国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研究方向的重点仍体现在理论上,并未有效上升到实际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研发严重脱节。2.3应急监测技术发展滞后。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突发工业事故逐渐增多,其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特征污染物需要用大型实验室仪器进行排查,然而,从污染物采样到实验室检测,大型机器设备运行成本较高。因此,现阶段,应急监测手段研究仍是我国环境研究的重中之重。

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

3.1加强对样本采集的控制。样本采集是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对样本采集工作的监管和控制对环境监测质量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生态环境进行现场采样时,其采集技术、采集方案、采集步骤、采集设备对样本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加强样本采集控制,环境监测采样前要设计精细的采样方案,确保采样流程规范化、设备使用的科学性以及原始数据的真实性。收集有组织颗粒物时,以垂直管段作为监测点位的优先考虑位置,采样断面与弯头间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当偏差在5°~10°时,即可达到等速采样的效果。在进行采样收纳前,应对容器进行检查,确保装置完好无损,对多孔筛板吸收瓶进行检查时可在瓶内注入5mL清水,并进行瓶内抽气操作,使流量控制在0.5L/min,如果测试阻力为4.0kPa,说明容器合格,可以投入采集使用。在记录原始数据时,工作人员应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确保采集数据科学合理,从而发挥样本的最大价值。3.2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和试验操作管理。在样本采集完成后,相关人员应及时将样本交给试验中心,令其对样本进行有效检验。为确保样本数据真实性和安全性,应对样本进行标记并保持竖直摆放;在运往实验室时,操作人员要轻拿轻放,并确保交接过程中样本不被污染。实验室管理部门应确保室内环境干净卫生,设备符合监测标准,并规范数据和分析记录,从而保障监测数据的原始性和精准度,确保实验室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规范化和流程化。相关部门可引进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有效帮助试验人员掌握实验室基本情况,优化操作行为,保障环境监测质量。3.3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应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优势,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从而为我国环境监测提供海量数据支持和环境监测质量监管渠道。在环境监测信息平台中,建立政府、企业和群众沟通机制,使得环境监测治理和保护工作透明化,从而提升大众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意识,有效提升我国环境监测质量。3.4挖掘环境监测技术数据处理的深度。环境监测的根本是进行环境治理与保护,使环境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与开发,因此环境监测数据的价值和功能除对生态环境进行指标评估和生产生活操作行为的约束外,也应是环境治理和保护手段研究的重要依据。生态环境,部门应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一整合与数据共享,深度挖掘环境监测数据中各污染物质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治理方法,控制环境污染源头,实现监测技术开发的初衷和价值。3.5优化环境监测技术。我国国民经济形态的复杂性使得环境情况复杂,各地地理环境、水文形态网络参差不齐,监测环境极其恶劣,因此要想完善监测技术整合机制,人们需要集合技术研发人员、一线监测技术人员与环境治理单位的力量,将实际情况与理论技术统一结合,研发出应用性较强的监测技术。相关部门应大力构建监测技术网络与平台,将各项环境监测技术统一结合,从而优化监测手段,使得技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针对突发环境问题,着力开发应急环境监测技术是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开发的重点。针对爆炸、油气泄露等突发事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应急监测技术需要具备快速监测、易于安装使用、快速分析的特点,从而对污染物质迅速取样,对事件中污染物种类、危害程度、污染范围等进行精准判断,为应急处理提供依据。针对当前我国应急监测技术存在的不足,国家应统一布局各区域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网络,帮助应急处理单位确认污染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3.6提升监测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相关部门通过加强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培训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确保相关技术和设备使用能够实现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质量监测的作用。另外,可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监测规范和责任,提升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其环境质量监控工作的效果[3-4]。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环境监测机构应准确界定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责任,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

4结论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为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增强了我国环境治理效果,但综合当前环境形势来看,相关部门应综合把握社会发展因素,加强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制度,提高监测人员对监测数据的重视度,有效保障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参考文献

1阚丽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4):104.

2熊春莲,李文洪.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其质量控制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8):71.

3徐彦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影响因素探究[J].科技风,2019,(36):115.

4吴剑,吴海锁.化工园区大气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建设探讨及发展趋势[J].广东化工,2019,46(24):84-85.

作者:刘金宝 湛江 李林柱 单位:奥来国信(北京)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