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4:02:27

质量安全论文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1

1.1改良现有茶叶品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目前陕南地区茶园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的群体种,以有性系茶园为主,品种纯度低,茶叶外形不统一,生长势头不整齐,所产的茶叶原料难以达到茶叶标准化加工的要求。应采取措施鼓励茶农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通过更换老龄茶树,替换低产茶树品种,改善品种结构。推广抗逆性好、试制性优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应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在良种培育和推广普及方面的作用,加强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自繁自育能力。重点建设省级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市县级繁育圃提供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在汉中、安康、商洛市完善或新建无性系种苗母穗园基地,加大本地适生品种的繁育,在茶叶主产县区新建一批年产1000万株以上的无性系良种繁育圃基地。

1.2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加强茶叶技术推广应用

生态茶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陕西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创造适宜茶树和配置生物谐调生长的良性环境,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园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通过合理密植,培肥土壤,采、剪、养相互配合的栽培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通过茶叶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技术的应用,减少茶叶加工中的污染。

1.3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促进产业化经营

茶叶标准化是实现茶园生态化、生产清洁化、产品规格化和安全优质化的有效途径。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率先实施标准化,以示范的形式组织带动广大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积极开展标准化茶园创建活动,以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按照统一品种栽培、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要求,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化茶园。通过土地流转把个户、集体土地、林地等分散土地向园区集中,采取订单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茶叶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保障茶产品的品质提升和质量安全。

1.4完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

茶叶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3]。目前,陕西省茶叶技术人员不仅人数少,且老龄化严重,技术手段落后,服务不到位。应发挥本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培养茶叶专业化技术人才,强化技术队伍建设。引导基层技术服务单位扩大茶叶专业人员招录用,合理人员配置,提升科技水平。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聘请专业人员对企业和茶农进行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最新和先进适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研发成果,使其尽快了解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投入品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而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

2、构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1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综合性问题,陕西现有的茶叶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过于分散,缺乏统一性。有必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茶叶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陕西实际,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具体管理办法,明确监管责任主体,落实监督职能,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部门协调难度大、管理比较混乱的问题。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约束茶叶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和消费行为,为有关茶叶质量安全的标准制定和产品的检验检测、质量监督和认证、市场准入等工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2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农业投入品的规范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要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购买合格的农业投入品,从源头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资市场的规范管理,对农资经营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农资经营人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组织农资市场执法检查,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农资销售登记制度。借鉴安溪县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建设经验,对取得准入资格并经招标中标的农药实行条码管理,发放农资购买卡,农户凭卡购买农资,确保农资流向可追踪[4]。

2.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省级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整合市、县检验检测资源,完善检测手段,在茶叶主产乡镇、茶叶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农残快速检测室。对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及茶农、茶叶交易市场、外来茶叶等生产经营主体或环节进行质量安全监管[5],在茶叶采摘季节,增加随机抽检频率,尤其要强化对茶叶生产企业的质量抽检,对毛茶在制品、茶叶终端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茶叶给予没收销毁,并依有关规定进行处罚。通过随机抽检和茶企自检,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增强茶企的质量安全管控意识。

2.4推进茶叶质量认证,探索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各方面支持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主要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QS、ISO、HACCP、GMP管理体系在茶叶生产环节的应用。探索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在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茶叶生产记录制度,在茶叶经营企业推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其销售的茶叶产品如实记录茶叶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进货日期等内容,逐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条码技术,对茶叶从生产到流通终端各个环节信息全程追踪与追溯,一旦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及时追踪到源头,建立全方位的茶叶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

2.5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的建设性作用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2

林果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如今,林果业发展已然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程度的判定因素之一,林业果树种植技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科学的果树种植方法还未得到推广和普及,果品质量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大多数果园仍然采取传统的栽培方法,大面积种植、过多施用化肥以及剧毒杀虫剂等,导致果品含重金属超标,质量不过关,果品安全隐患问题层出不穷。由此看出,林业果树种植技术的好环直接影响果品的质量安全。

2果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

2.1化学农药比重较大,超标严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的使用量非常巨大,而且大部分都是化学农药,常见的化学农药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农药类等。多数果农对果树的培育主要采用传统的方式,即化学农药防治,过多依赖农药防治,副作用会越明显,比如长期使用有机磷农药,果树的生长状况会受到影响,结出的果实可能会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并且采用已经禁用的硝态化肥,比如硝酸磷肥、硝酸铵等,也会导致果品内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标,从而不能通过果品的质量安全检测。

2.2对果品质量关注度不够

相较于人们对蔬菜的关注程度,果品质量安全关注度显然很少。果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的不重视,会导致果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2.3果品的国际信誉度较低果品作为我国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举足轻重。据调查,我国政府在食品上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政府也大力提倡在果树种植方面,施用生态肥料以保证果品的质量安全。但效果不尽人意,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果品质量也持怀疑态度,果品的国际信誉度低,状况令人堪忧。

3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3.1果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

由于果品质量监测制度不够健全,关于果品质量检测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存在很多漏洞。虽然国家对果品质量安全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但都治标不治本。比如,国家明确要求禁止使用残留超标的化学农药,但在个别地区依然能检验出高毒农药。可见,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相关制度不完善。

3.2受利益的诱惑,知法犯法情况时有发生

林果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很重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可观,果农为了谋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购买较便宜的农药,违规使用高毒农药,致使果品质量下降。

4林业果树种植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果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4.1种植技术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质的管理技术没有推广和普及,所谓优质的管理技术是指合理利用资源,在土壤、肥料及水质三方面优化管理;二是果实套袋处理技术不到位,很多果农为了节约成本,不给果实套袋,这样做会使果品外表受到损伤,比如被害虫入侵、失水变皱等。

4.2选址不到位

果树对自身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首先,果园里有些植物不能一起生存。比如苹果园里不能种植核桃和刺槐,核桃的分泌物会伤害苹果树根,可能会导致苹果树死亡,而刺槐会抑制果树的发育。其次,果园附近不能出现化工厂、发电厂、造纸厂、农药厂等排放大量有毒气体的工厂。比如,农药厂排放的SO2对空气会有污染,造纸厂排放的废液会污染水源,通过地下水流到果树根部,从而伤害果树根部。

4.3果树种植期过于集中

比如种植葡萄、桃子、杏子都集中在夏季成熟并上市,而在冬天却没有这些水果上市,水果上市不均衡,对果品的商业价值会产生影响。

5林业果树种植技术的建议及措施

5.1推广生态农药,禁用高毒农药,生产绿色有机果品

一般可选择的农药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任何化学成分合成的肥料,称作商品肥,此类肥料也是国家大力提倡使用的有机肥,对果树的生长十分有利;另一种是农家肥,其中三叶草、冠花、沙打旺等天然绿肥可以达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利于果树生长,此外动物粪便、秸秆等肥料,经过加工也可以增加果树营养。像尿素、硫酸钾等国家允许限量使用的化肥,可以与有机肥联合使用,但要经过严格的比例分配。国家明文禁止的化学肥料,如六六六、硝态化肥等肥料,一律禁用。

5.2选择优良果树品种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选择的树苗一定要根系发达、水分饱满,没有病虫害,最好选择抗病虫品种和脱毒苗木。然后,在种植树苗前要施肥,给土壤施用有机肥料后再对树苗进行种植,种植时将树苗根条理顺,填完土后,定期浇水。果树的栽培选址首先必须远离一切污染源,其次,要选择土壤肥沃的地方,土壤的肥沃贫瘠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比如,适合苹果树生长的土以壤土、黏土、沙土为佳,而且果树的生存环境要良好,空气和水源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如若在沙荒地区,可以冬耕伏犁,人为改善土壤条件。

5.3对果实实行套袋措施

要注意套袋时间和套袋的质量及分类。套袋时间一般在给果树疏花疏果后,比如,苹果在5月上旬套塑膜袋,6月上旬改套纸袋,梨树一般在5月下旬套袋。套袋对提高果品质量有很大帮助。一能提高果品的耐藏性,果实减少水分流失;二能提高果实的商品价值,套过袋的果实更干净透亮,没有磨损,调查表明,套袋果实的商品价值是普通果实2倍以上;三能有效避免各类害虫的入侵,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果实表面受到农药污染。

5.4利用物理治疗法及专业的农业知识来提高果树种植技术

大力推广和普及树干涂白、清理果园、色彩杀虫等方法。所谓树干涂白就是一种虫害防治方法,具体措施是烧毁藏有害虫的枝干或树皮,再涂上一层5度石硫合剂,可以有效防止来年病虫灾害。此外,还有其它防治方法,例如,在给果树施用肥料时,要保护好像瓢虫、寄生菌、草蛉等一类捕食性害虫天敌,因为它们会捕食对果树有害的虫类,维持生态平衡。

5.5适当调整果树的产期,提高果品的商业价值

调整产期,使之合理化,比如可以选择种植反季水果,在冬天的时候,让桃子等水果也能够上市,在提高商品价值的同时,也能满足更多人对果品的要求。

5.6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果品食用安全卫生标准

对果树品种、化学农药的残留量、禁用农药种类以及重金属种类进行规范,致力于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的完善,建立专业的果品监管机构以及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6结语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3

1.1原料乳组成

原料乳的理化组成(如乳蛋白和脂肪含量)和原料乳pH值对干酪加工中的凝乳质量(凝胶强度和脱水收缩)以及干酪的组成、产量和后期风味形成有重要影响。原料乳组成与乳畜品种、种群、个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牧场管理以及泌乳期等因素有关。例如用干草饲喂奶牛,所产的牛乳微生物种类会增多,更适于加工高品质生乳干酪;增加羊饲料中的脂肪酸含量也可以间接提高羊乳干酪中的脂肪酸比例。对于特定种群乳畜,原料乳组成变化最大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泌乳初期、末期和乳房炎乳,这类原料乳的体细胞数一般较高,不适于干酪加工。用体细胞数高的原料乳生产的干酪,成熟后生物胺(羟色胺,酪胺,色胺)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牛乳干酪。过高的体细胞数会使原料乳pH值升高,还会影响发酵剂菌株的活性,给干酪成熟期带来微生物安全风险。一些乳蛋白的多态性也会影响到干酪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国外在乳畜繁育和饲养方面也开始关注该指标。

1.2原料乳中微生物

过去,乳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牛型分枝杆菌和布鲁氏菌。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这类微生物已基本可控,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布鲁氏菌污染仍时有发生。目前,除了上述2类病原菌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欧文氏菌(Erwinia),弯曲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副结核杆菌(M.para鄄tuberculosis)等菌株的干酪感染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干酪加工过程中的控制手段主要是热处理、膜过滤和离心除菌等杀菌技术。在干酪产品方面主要通过严格的理化指标要求,降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但有一些规定,目前争议较大,如美国规定一些微生物风险较高的干酪品种(如生乳干酪)其成熟期不能短于60d,但BILL对美国过去几年干酪微生物风险发生的统计发现,多起涉事的干酪产品,成熟时间都超过了60d,Gould等统计的1998~2011年间爆发的干酪病原菌污染事件中有三起生乳干酪成熟期也均超过了60d。除了病原微生物外,原料乳中的其他微生物对干酪风味和质构品质也有很大影响。研究显示,酪丁酸梭菌是破坏GranaPadano干酪风味的主要因素,酵母可以增加卡门贝尔干酪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干酪中的非蛋白氮和氨的含量也有显著影响。另外一些种类的生乳干酪,其特殊风味的形成与原料乳中含有的非发酵剂菌株有密切关系,例如丙酸菌等对埃门塔尔干酪独特的坚果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原料乳预处理对干酪质量安全的影响

原料乳预处理包括标准化和灭菌处理。标准化技术是为了保证干酪稳定的品质。近年来以增加干酪产量和提高干酪品质为目的的标准化技术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关注。研究表明,将乳蛋白的含量从3.4%调整为4.0%将显著增加切达干酪生产中乳蛋白的得率,从而增加干酪的产量。利用超滤技术标准化原料乳,在不影响干酪风味和质地的前提下,可以显著提高帕米森干酪和埃门塔尔干酪产量。也有研究显示,微滤和超滤处理原料乳,对艾德姆干酪的加工特性,品质和产量无显著影响。因此,标准化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种类干酪的特点和加工工艺来确定

3干酪加工工艺对干酪质量的影响

3.1酸化

酸化是大多数干酪加工的基本工序。该过程一般从加入发酵剂开始至干酪成熟初期,有些可能持续数月另外还有些干酪利用添加有机酸和葡萄糖酸内酯等酸化剂,在短时间内增加原料乳酸度。酸化可以控制和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增强凝乳效果,增加胶体磷酸钙的溶解度,促进凝乳收缩以及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干酪风味。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筛选、改造酸化程度可控、能产生柔和酸风味的发酵剂菌种,以及开发新的酸化方法。Dagostin等通过在原料乳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酸化原料乳,结果表明,在适宜的pH值(6.0)条件下该方法能有效地抑制嗜冷菌的生长,二氧化碳处理后,干酪的蛋白、脂肪等干物质含量和硬度也更高。直接添加10%柠檬酸和10%乳酸酸化水牛乳制作马苏里拉干酪,干酪的溶化性和延展性更好,并且嗜冷菌计数显示,柠檬酸组冷冻保藏1个月,微生物数量未超标。

3.2凝乳酶

干酪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利用凝乳酶通过适度水解乳蛋白产生凝乳。过去,凝乳酶从犊牛、羊的皱胃里提取。但随着干酪产量增加,犊牛供应的减少,皱胃酶的产量已多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替代品,其中商业化较为成功主要是重组酶,还有米黑毛霉和微小毛霉等来源的凝乳酶,这些酶都是天冬氨酸蛋白酶。凝乳酶对干酪的影响主要是干酪的质构和风味,虽然目前的商品酶有较好的加工适宜性,但基于降低干酪生产成本,提高干酪品质和适于特殊种类干酪加工酶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并未停止。从墨西哥浆果银叶茄中分离植物蛋白酶用于加工Asadero干酪,与商品凝乳酶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该种酶加工的干酪微生物活性更低。为了开发工业化羊乳干酪用酶,利用重组的乳酸克鲁维酵母表达的刺棘蓟植物蛋白酶,表达纯化后的重组酶具有与刺棘蓟蛋白酶相似的羊乳凝乳活力和干酪加工特性,研究还显示,该酶也可用于牛乳干酪的加工。利用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米酒中分离出的的蛋白酶加工切达干酪,成熟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种类的风味物质。目前,这些新发掘的酶的纯度、产量和稳定性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3.3排乳清

排乳清是凝乳经切割、搅拌、热烫、堆酿和压榨等工序将凝乳中乳清排出的过程。该过程降低了干酪的水分含量,并随乳清排出一定量的微生物和酶,因此也会影响干酪成熟过程和产品的稳定性。该领域的研究目前集中在通过在线监控和关键参数的细化来控制干酪的产量、品质和稳定性。Everard等对排乳清过程的凝乳切割强度、凝块大小、搅拌速度等的研究证明,低切割强度下的大凝乳块,在高搅拌速率下会大幅增加乳固形物流失,降低干酪产量。根据凝乳等关键参数,Everard等还利用电脑可视化结合色差测量设备建立了在线凝乳收缩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监测凝乳收缩过程。DeMarchi等开发了用中红外技术测定干酪加工过程的凝乳强度、滴定酸度和pH,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在精确性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Mateo等研究了原料乳不同脂肪含量(棕=0%,2.5%和5.0%)对凝乳强度、收缩和搅拌等参数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和可视近红外传感器,在线调整切割、搅拌等工艺参数,获得了较好的验证效果。

3.4干酪成熟

干酪成熟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对于有效地控制干酪成品中病原菌的数量和干酪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干酪成熟过程中,干酪的pH值、水分活度不断下降,抑菌肽等物质不断累积,这些因素都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成熟过程中理化指标正常的干酪(包括生乳干酪),其病原菌数量一般就不会超标。因此,美国强制规定一些种类的干酪,成熟期不能短于60d。在对土耳其SavakTu鄄lum干酪中李斯特菌研究中发现,虽然在6益、90d的成熟期内干酪中的李斯特菌下降了4.1logcfu/g,但在特定环境下,菌株仍存在较高的活力。Wemmenhove等对高达干酪成熟过程中单增细胞李斯特菌的数量研究显示,在成熟的前8周,李斯特菌数量未出现增长,8~52周活菌数出现显著下降,在这一过程中干酪水活度和乳酸含量是影响李斯特菌活力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人员尝试用冷杀菌技术处理加工生乳干酪,600MPa高压处理原料乳7min,成熟90d后干酪中的微生物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质构参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感观评定差异不显著,高压处理对干酪的风味无影响。在干酪品质控制方面,促干酪成熟酶制剂是未来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该项技术主要是将单一或复合的外源酶加入干酪中,通过控制外源酶的添加量和活力,精确地控制干酪的成熟速度和成熟度。将肽酶加入到乳浓缩物中制作干酪,可以显著促进干酪成熟过程中蛋白的次级水解,增加小肽的数量,加入肽酶还会增加D鄄乳酸的形成。用基因工程菌表达的植物乳杆菌酯酶,当NaCl浓度降低20%时活力显著增高,综合指标显示该酶是一种潜在干酪促熟外源酶。酶的加入方式和前处理工艺,对于该技术的实现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的研究确定了纳米级脂质体包埋的工艺,及其用于促进干酪风味形成的最佳尺寸,该技术还被用于包埋乳酸乳球菌的无细胞提取物,以减少酶在切达干酪加工和成熟过程中的流失。

4干酪包装和储藏

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推动了干酪包装技术进一步改进。在表面覆盖亮漆的聚合材料中加入纳他霉素包装干酪,可有效抑制干酪表面霉菌的感染。在PP和PET等复合材料中加入牛至精油和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可以有效地抑制羊奶干酪中的大肠杆菌O157:H7的数量。卡夫包装纸可以有效地减少生乳干酪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数量,抑菌效果优于真空包装。对于不同种类的干酪,不同包材的效果也不相同,对于切达等硬质和半硬质干酪,一般选用材质紧密不透气,能制造真空条件的包装材料,而对于涂抹型,表面湿度较大的干酪,透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材料营造的干燥环境更利于干酪的保藏。另外,电脑可视化等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在干酪包装检测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利用图像对比原理设计的装置、检测效率和检测模型已经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反向光学氧浓度传感器可以在不破坏包装的情况下,检测干酪真空包装中氧浓度的变化,借此发现包装破损。辐照、抑菌素等新技术以及以菌制菌的微生物平衡理念也被尝试应用于干酪保藏。Bernini等利用红外辐照处理Gorgonzola干酪表面,显著降低了干酪表面微生物数量,尤其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数量,辐照对干酪正常成熟过程无显著影响,相比传统用海绵定期洗刷干酪表面,该方法对干酪的破坏更小。以相生相克为假设,推测感染李斯特菌的环境中可能存有抑制该病原菌的微生物,从干酪生产车间的干酪表面、地面、门和下水道等分离出的1314个菌株样本,检测其中的62个细菌样本和1个酵母样本的抑制李斯特菌活性,但结果显示均为阴性,该研究提供了一个控制李斯特菌的新思路,但实际效果仍需更多实验验证。

5总结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发展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应运而生,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机制也逐步演变发展。

1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现状

当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包括代表政府和公众利益的政府质量监管,建设单位及其代表建设单位利益的监理单位等中介组织对参建主体质量行为和活动的督促监管,以及直接参建主体的质量审核监管三个层次。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体系中,三个层次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体系的核心,它分别对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一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和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等实施全面质量监管。监理单位是关键,它根据委托内容代表建设单位监管施工、设计的质量,通过道道工序检查、层层把关签字,使建设工程投资、建设、质量监管进人良性循环。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和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等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则是自身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按照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进行工程建设,有利于实现工程质量要求。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具体来说,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立法不完善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是:立法层次过低。应该说《建筑法》是我国建筑市场的最高层次的法律,但它只规定了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没有规定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为此,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规定只能在第二层次即行政法规中有所规定,甚至只能在更低层次的部门规章和一些地方法规或文件才有所涉及;立法不健全。《建筑法》颁布于1997年,现在很多条款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则和行政管理的要求,存在许多与国际惯例不相符的条款,更没有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管问题;缺乏与《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相配套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导致有关质量责任主体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操作性不强。

2.2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存在随意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初期,建筑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建筑市场混乱,各质量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质量监管者见多不惊,往往风声大雨点小。此外人情、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或者有关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的不正常干涉,也导致监管的随意性。

2.3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渠道不畅通

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中,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遗憾的是,我国很多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尚未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由于各质量责任主体的组织形式、工作程序不一致,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情况不利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顺利进行。

3完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制的措施

针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

3.1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法律法规

为了有效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它们是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法律准绳和规范依据。现行《建筑法》与全面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从长远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定一部《建设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从根本大法上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合理确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制度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严格界定建设工程质量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及其相应的惩处标准。

3.2改革现行建设工程技术标准

改革现行建设工程技术标准,实行“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所谓技术法规是由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制定,通过立法机构审议、,强制执行的。在技术法规中可引用技术标准中有关强制性条款;技术标准则是自愿采用的,由专门的标准化机构或社会组织来制定。

3.3完备建设工程市场准人制度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应该按照市场运作规律进行宏观调控,国际上建设管理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在建设市场的准人制度上大做文章。严格的注册专业人员许可制度和企业资质等级管理制度,在有效约束从业组织和从业个人正当从事专业活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从业组织和从业个人资质管理方面,我国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因此,我国应当改革现行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制定合适的企业资质认证标准和管理办法,统一协调管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其他工程咨询单位的从业资质,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作用,高度强化个人执业责任,形成企业从业资质与个人执业资格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人制度,推动建筑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3.4由无区别监督向差别化监督转变

原有的对不同企业、不同工程均实施单一的、无区别的质量监督模式,不能起到扬优治劣的作用,因为工程建设规模和有限的监督力量之间存在矛盾,决定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不可能全面覆盖,监督面越大,监督管理的深度越不够。因此,必须有所侧重,改变以往对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实施平均资源监督的思路,应该集中资源解决影响最突出的问题,抓住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实行差别化管理。差别化管理在当前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不同企业和项目经理的业绩、信誉、工程质量保证能力以及其他综合情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动态确定和区分重点和一般监管对象,对其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督管理。二是在工程类型上,要重点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市政桥梁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工程质量安全等直接涉及到城市公共安全的工程的监督管理。三是在实体质量上,要突出对技术风险较大工程的监督。注意抓好对技术风险较高的高切坡、深基础、抗震结构、异型结构、大跨度结构、大型幕墙等部位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或技术方案现场的监督检查。

3.5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水平。为此要重视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监管、检测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在监管、检测工作中的作用。要重视将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检查记录录入监管管理信息系统中,及时将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备案,竣工验收条件审查,监管报告审查签发等工作在网上,使有关人员能及时查询所监管工程建材检测结果,对不合格报告及时跟踪处理等等。在信息化建设中,为了及时向社会宣传贯彻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公布监管工作信息、地区质量状况,积极引导促进各责任主体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应建立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5

多年来,在监督抽查中发现固态复合调味料产品容易出现的一些质量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食品添加剂超标,如糖精钠、甜蜜素、防腐剂、色素等;产品重金属指标超标,如铅;产品微生物指标超标,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原料带入污染物,如氯丙醇;成品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非食用物质,如苏丹红;标签混乱,产品属性不明。

1.1防腐剂、甜味剂、合成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超标

复合调味料中配料成分复杂,为了达到预期的调味效果,需要使用一些添加物和添加剂,生产企业对食品添加剂认识不够,认为食品添加剂加的越多,效果越好,没有经过实验,随意添加,造成添加剂超标。一般的食品添加剂都是90%以上的纯品,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稍有偏差,就容易超标。超量、超范围使用防腐剂、甜味剂、合成色素等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下称GB2760)中规定,鸡精调味料甜蜜素限量值为0.65g/kg。在城乡结合部流通市场上抽取样品,鸡粉调味料出现甜蜜素不合格;城市未见不合格样品。有的样品甜蜜素含量高达1.75g/kg,是国家标准的2.69倍。流通领域合格率较低,可能的原因是市场上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同时,甜蜜素是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调味料中,甜蜜素含量超标,说明企业生产投料环节可能出现疏漏。不排除企业故意以甜蜜素代替蔗糖,以降低企业成本。造成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1原料控制不严

现在一些复合添加剂愈来愈多,为了便于生产,企业使用复合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愈来愈多,有些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了解,为保密配方,在配料清单中没有标出里面的添加剂品种,致使企业也不清楚产品中到底加了什么,在成品中检出某种添加剂时,企业还觉得冤枉,后对添加剂检测后,方知道是使用复合添加剂惹的祸。所以企业在食品添加剂采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复合添加剂中各种配料的成分,是否有超范围使用的品种。

1.1.2认识不到位

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质量意识差,不能及时掌握并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对调味料生产中各工艺的要求认识理解不到位,工艺流程控制不严,在生产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生产投料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投料计量不准确也是造成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的原因之一。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掌握不够,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大家在使用添加剂时,首先要查询一下该种添加剂是否可以用于液体复合调味料中,大家对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应该很熟悉,但是怎样使用该标准可能还不是很精通。我们在使用该标准时,首先要确定产品的种类,固态复合调味料属于调味品(食品分类号12.0),它又属于复合调味料(12.10),只要是调味品和复合调味料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均适用于固态复合调味料,而固态复合调味料(12.10.01)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是单独使用;香辛料在2760分类中区别于固态复合调味料为(12.09.01)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是单独用;其他调味料不适用,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很容易查到哪些食品添加剂可以用于不同的固态复合调味料中,不致于用错。像甜味剂防腐剂,可以用于复合固体调味料中,但是不可以用于香辛料中,因为GB2760中未把香辛料列入复合调味料中,而企业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造成产品不合格。

1.1.3企业的故意行为

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明知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但其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行为主观故意性,为了一味追求产品的外观和口感,弥补自身生产工艺上存在的不足,而肆意在生产过程中违规超范围使用添加剂改善口感,提高其保质期,从而造成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规定要求。

1.2铅、砷

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明确规定了食品中铅的限量标准,但对于固态调味料的铅含量没有明确规定。但也有部分企业的单一品种采用GB/T15691《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该国家标准中对铅指标没有限量要求。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以下称GB2762)替代原标准,对香辛料铅含量规定小于3.0mg/kg,其他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铅含量规定小于1.0mg/kg市场上抽检出一个五香粉产品铅含量高达10mg/kg,五香粉产品的生产多为粉碎、混合等简单工艺,铅含量高的原因主要可能为原料带入或生产加工中混入。市场抽检的其他产品的铅含量都在1mg/kg以下,砷未出现不合格。并且对原料进行了抽检,发现八角、桂皮、陈皮、肉桂粉、白胡椒粒、味精等原料中铅含量的检测结果均≤1mg/kg,说明这个五香粉产品铅不合格只是个例。造成铅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原料带入,原料标准中对铅指标没有控制,企业在进货把关及索证索票时未涉及此类项目,使得最终产品中铅含量超标。其次也可能是加工过程污染,可能企业在粉碎、混合加工等工艺中混入含铅的杂质,使铅含量上升。

1.3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有1批次产品的菌落总数指标不合格,为16000cfu/g,超过标准值15000cfu/g。同时在未判定样品中,有5批次产品的菌落总数指标超过30000cfu/g,主要集中于白胡椒粉和黑胡椒类产品。国家标准对黑胡椒和白胡椒的微生物指标没有限制,是基于胡椒类产品需烹调后食用的。在实际日常生活中,黑胡椒和白胡椒粉常用来直接撒汤中或蘸食,属于即食类产品,建议此类产品今后在发证检验和制订企标时应增加微生物指标,如仅用于烹调的产品应在标签中注明仅适用于烹调。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当样品被稀释到一定程度,与培养基混合,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能够生长繁殖的细菌细胞都可以在平板上形成一个可见的菌落。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固态复合调味料的基本生产流程主要为:原料→前处理(分选、干燥或杀菌)→粉碎(制粉)→调配(筛分)→包装→成品。从以上生产工艺可以看出,固态复合调味料出现菌落总数超标的情况一般有四种原因:一是由于生产原料存在变质,生产工艺中灭菌不彻底,包装、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等原因造成。二是生产加工工艺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物料加热杀菌不彻底或车间环境温度较高,生产现场环境卫生较差,物料冷却滞留时间过长,造成微生物的二次繁殖。三是企业对设备器具清洗不彻底,消毒不严格,造成物料滞留在设备缝隙内,难以清除,使得微生物在缝隙内大量繁殖。四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操作人员个人卫生,生产加工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卫生监督管理薄弱,从而使产品微生物指标超标。香辛料产品的菌落总数较高与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灭菌方式也有关联。由于香辛料产品的特殊性,生产企业不能采用传统的高温灭菌,往往仅能采用紫外线照射的方式进行灭菌,由于紫外线的穿透能力较差,用紫外线灭菌的方法只能对产品接受照射的表面部分有杀菌效果,处于中底层的产品接受不了照射的依然会有微生物超标的风险。还有些调味料生产企业只对原料进行灭菌,加工之后直接包装,有可能在加工过程中污染微生物,造成菌落总数超标。另外,一些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非即食产品,生产过程粗放,使得产品中的菌落总数指标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1.4氯丙醇

水解植物蛋白,它是由酸解或酶解植物蛋白质而来,其目的是用蛋白质来生产氨基酯,产品在欧美被称为HVP(hydrolyzedvegetableproteins),在日本被称为氨基酸液,在我国它被称为水解氨基酸调味液,是复合调味料的常用原料。工业化生产的酸水解工艺会因残存的植物油脂在盐酸的作用下水解成脂肪和丙三醇,丙三醇在高温与浓盐酸反应会产生氯丙醇。氯丙醇的产生,主要是所使用的蛋白质原料(如豆粕、豆饼、花生粕、花生饼、菜籽粕等)中所含的残留油脂与参与水解的盐酸发生反应而生成的,原料残留的油脂含量越高,生成氯丙醇的量就可能越多,这与生产过程的工艺条件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l,3-氯-2-丙醇(1,3-DCP)和3-氯-1,2-丙二醇(3-MCDP)具有致癌性。如果使用含有氯丙醇的基础原料生产复合液体调味料,势必会在产品中残留氯丙醇,危害人体健康。

1.5非食用物质的带入

为了满足人们对辣味的需求,很多复合调味料中加入辣椒粉,配成固态复合调味料。一些辣椒的供应商在辣椒粉中加入苏丹红,因为苏丹红不容易褪色,这样可以掩盖辣椒放置久后变色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将玉米芯等植物粉末用苏丹红染色后,混在辣椒粉中,以降低成本,谋取利益。原辅材料质量控制不严,盲目使用来源不明确的辣椒粉,造成非食用物质的带入。

1.6标签混乱,产品属性不明

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中明确规定产品有即食类与非即食类之分,其差别在于即食类调味品需要检测微生物项目,但是许多生产企业在产品标签上未明示相关产品为即食类或是非即食类,使得判定时有法难依,难于判定。

2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调味料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一些小微企业法人代表以及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的理解不透彻;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过轻,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三是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四是企业整改之后,效果难以长期保持。

2.1监管部门注重总结和分析,从技术、管理层面为企业提供行政指导

定期汇总日常监督检查、产品抽检、投诉举报等发现和反映的问题,调查原因,通过求助专家、学习先进等形式,探索解决途径,形成阶段性分析报告。组织相关企业法人代表、质量负责人召开问题分析会,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或者组织行业内企业相互学习,通过你讲我学、你问我答的方式,形成行业沟通交流、共同促进的良好氛围。监管部门推行食品企业负责人生产许可证发证前食品安全知识考试和检验员现场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许可现场审查结果直接挂钩,进一步强化食品企业负责人的质量安全意识,确保企业原料和成品质量把控的能力。同时加强抽检力度,严防重金属和污染物超标。

2.2监管部门加强宣传培训,提升从业者对法律法规和生命安全的敬畏意识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行政部门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实践证明,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根据我们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看,一些从业者思想上还存在认识的误区,不能做到自律,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了食品安全上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百姓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形势下,进一步强化广大食品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提升从业者对法律法规和生命安全的敬畏意识极为重要。监管人员要在加强自身学习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小微型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开展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培训班,通过举办培训班、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送法上门等形式,面对面、手把手,以通俗、白话的形式进行讲解,使他们真正掌握有关规定和要求,个个会算违法成本账。

2.3监管部门实施退出机制,触“红线”企业坚决清退出食品行业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6

1影响太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1.1产地环境污染隐患

太原市作为一个能源重化工城市,长期以来工业污染和农业生产自身污染较重,废水、废渣和废气,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的肆意排放,未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合理地利用这些农业投入品,导致对一些农业用地造成污染,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1.2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不合理

有些农产品属于植物类的,在生产期间离不开化肥的作用,甚至是农药的保护,还有一些使用没有完全腐烂的人畜排泄物等;一部分农民无视国家的相关规定,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用在农作物上,这些农药往往具有高毒及高残留等特征,会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严重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尽管有一部分人将一些残留较低、低(中)毒,以及效用较高的农药用在了生产上,然而因为未能按相关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结果也会使农药在农产品上的残留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的限量。

1.3销售环节中的人为因素

农产品采收后,进入销售环节,有些经销商在对产品进行包装的过程中,也会对农产品造成污染,致使产品不达标;还有一些商贩利欲熏心,为了使产品的商品性提高、卖相更好,从中得到更高的利润回报,便肆无忌惮地将一些有利于产品保鲜的防腐剂和染色剂等物质加入到了产、触、运、销的各个环节,这使得原本就存在安全质量风险农产品的残留毒物更多,远远超出标准规定限量。

2面对现状采取的应对措施

2.1对农民进行培训教育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是农民,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就必须要保证农民的充分参与。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无公害农产品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理解保证农产品无公害的重要性,并掌握具体的保障办法。

2.2从源头抓起

为防止源头污染,太原市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对产地进行强化管理,严格按照产地环境标准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进一步细化操作规程,并就农药的安全使用与基地签订相关责任书,使得相关生产技术规程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同时,还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上作足文章,将相关的认证工作做好,从源头上把好生产基地建设关。

2.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及其使用的管理

2.3.1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在蔬菜、水果生产过程中,应按照农业部的相关规定来合理使用农药。进一步严把市场准入关,对流入市场上的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管和引导,逐步改变产品结构,使其更加优化,逐渐将那些农业投入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品种淘汰,将那些高效并且残毒遗留比较低的品种作为重点引入对象。

2.3.2加强产地准出制度

不管是针对生产企业而言,还是对于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都要作好相关的记录,对在此期间所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的相关信息都要逐一进行登记,比如产品名称、来源,以及使用量等。对所生产的农产品,在调出前进行自检,检测合格者方可向销售者供货,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调出产地。

2.3.3建立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档案

具体作法是,所有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市执法支队建立诚信档案,对经营、销售的所有农资、农药进行备案,并作出质量保证承诺,一旦发现问题,可直接追溯处理。目前,全市已有219家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了农资诚信经营档案。

2.4销售环节实行进货查验制度

2.4.1验明产品质量安全证明

质量安全证明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以及获得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山西省太原市名优称号的优质农产品标志。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对进货产品进行查验时,首先应当查验产品的质量安全证明,具备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证明的农产品,方可进货销售;无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证明的农产品,必须经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货销售;入境农产品应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出具有效的出入境证明,方可入境销售。

2.4.2验明包装标志

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对进货产品进行查验时,应当验明包装标志。对于包装标志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严格禁止进货或销售。要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包装制度和标志制度,这不仅有助于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体情况直观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而且更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2.5加强对销售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把好农产品销售关,还应从销售者入手,要积极对其进行相关培训。采取现场培训会等不同的形式,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传播到销售中去。要宣传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让农资经营户、农产品经营户和生产基地负责人知法、懂法、守法,把好农产品入市关,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的餐桌安全。

2.6加大对投入品质量的源头监管

从源头上把好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关,按照“分片监督,集中执法,协调统一,各负其责”的原则,突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加大农资质量的监管力度,确保农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全。为进一步加强对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经销企业和农业投入品销售企业的监管,太原市实行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和购销台账制度,建立了太原市批发市场购销台账、超市农产品进货台账和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且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如发生农产品质量事故,可按照购销台账或销售凭证等证据资料,逐级追溯,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3结语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当成关乎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不断自我加压,增强责任意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作者:曹旻旻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

第二篇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线监控系统采用信息融合、无线传感网络、自动控制等技术,实时获取多种农产品检测指标,如温度、pH、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并通过Zigbee、GPRS、3G等无线传输方式将参数信息上报至监控中心或网络服务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PAD、电脑等终端实时查看检测类别、结果、时间、地点、异常报警等信息。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图1):一是信息获取传输设备,包括检测传感器、采集终端、RFID设备、电子标签和信息集中器,用于收集、保存和显示(支持LED显示)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并实现向中心服务器上报数据的功能;二是负责通信服务、信息管理、信息与信息查询的远程监控服务平台。

2硬件设备设计

2.1采集终端设计

信息采集终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多路不同类型传感器的集成、性能融合和无线组网。采集终端选用支持11通道的TLC2543AD转换芯片作为传感器信号输入的主要处理器件。选择杭州托普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TPJ-21、SDT-60及自改装的TPY-9PC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农产品的温度、pH、农药残留和汞、铅、镉等重金属含量,并将传感器信号通过AD转换芯片无线传输给单片机。采集终端的硬件构成如图2所示。

2.2信息集中器设计

信息集中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向采集终端发送数据采集指令,将采集终端上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存储,并上报数据到后台服务器。集中器硬件构成如图3所示。其中,ARM单片机是集中器的通讯核心,其中拥有无线通信模块,能够以Zigbee、GPRS、3G等无线传输方式接受控制中心的指令,并将指令转发给传感器模块。

3软件设计

整个软件系统包括嵌入式软件和监控服务平台两部分。

3.1嵌入式软件设计

考虑到C语言具有较好的结构性且模块化,容易阅读和维护,所以ARM单片机的控制程序选择C语言开发;嵌入式模块程序主要使用C++进行开发。嵌入式软件功能模块设计如图4所示。其中,系统设置模块主要用于设置采集终端的功能参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选择、设置和控制相连的各传感器;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模块主要用于记录、预处理和分析检测结果;视频浏览模块主要用于查看摄像头记录的图片信息;无线通信组件和上位机通信组件分别用于与信息集中器和远程监控服务平台进行数据和指令传输。

3.2监控服务平台软件设计

采用基于J2EE的构件化架构研发可重构、可配置、跨平台、高度集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服务平台。服务平台中心PC机主要由基础资料设置、实时数据浏览、数据分析统计、超限报警、历史数据查询及系统用户管理等六大模块组成。3.2.1基础资料设置模块主要用于记录农产品检测指标种类、参数设置、检测要求、阈值范围等信息,便于查询及与实际检测结果进行比对。3.2.2实时数据浏览模块以动态曲线的形式显示污染物参数的数值,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测。3.2.3数据分析统计模块对采集到的各种污染物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相应的关系对统计数据以各种曲线形式进行呈现。处理后的所有数据均可以Excel等形式存贮在硬盘指定的目录中,用户可以进行备份或借助第三方软件进行再分析。3.2.4超限报警模块监控平台对每个监控因子进行报警阈值设置,即浓度的上限和下限,当实时监测的污染物值超过了设定的浓度指标时,就会自动启动报警模式,报警信息以文字、声音或图像等形式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同时以短信形式发送到用户手机上。3.2.5历史数据查询模块可设定查询的起始日期和时间,通过输入起始时间进行查询,查询对象可以是分钟数据、小时数据、日数据、月数据等,查询到的数据以表格形式显示。3.2.6系统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登录管理和用户登记管理两方面。

4系统的实现

根据采集终端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指标的实时采集和显示,如图5所示,包括传感器检测信息、分析结果、GPS定位信息、无线网络信息、电池状态等。信息集中器将不同位置采集终端获取的数据信息,通过Zigbee、GPRS、3G等无线传输方式将污染物信息上报至监控中心或网络服务器,检测数据的Web显示如图6所示。用户可通过固定电话、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实时查询农产品检测结果。根据该结果和阈值范围,有利于帮助农民、农贸市场、超市、检测部门和执法部门等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地锁定发生问题的位置,并根据检测指标的变化适时有效地保障农产品安全。

5结束语

本研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在线监控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并研制了数据采集终端和构建远程监控平台,从而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品质的快速在线检测。该数据采集终端集综合信息管理、GPS定位、无线数据传输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功能丰富、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可靠性高、扩展性强等优点。本研究所研发的软硬件产品已在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基地进行了初步验证和应用,实践证明,该系统不仅能够实时在线获取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信息,还可用于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生产、储运及流通等环节,同时实现农产品质量检测数据联网共享、风险监测、预警和隐患排查。该仪器设备及信息管理系统进入市场后,将极大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并能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境及生产过程的监控,促进农药、兽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提高其使用效能,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且可在质检、商检、海关等部门及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控、药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广泛使用。

作者:黄家怿谢秋波孟祥宝郭佩佩单位: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

第三篇

1建设和完善基层农产品质检体系的重要性

通过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的检测,还能够掌握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为监管部门提供事实依据,从而把不合格的产品控制在源头,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2基层农产品质检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检测能力有待提高

近十年来,随着质检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基层质检机构检测能力从无到有,检测方式从单纯的定性分析扩充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检测范围由单一产品向种养殖各类农产品扩展。[1]但是全国仍有许多县(市)未开展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有的县(市)虽建设了质检机构,其仪器设备落后、实验室条件差、技术人员缺乏,导致检测项目较少、检测效率不高、检测结果不准确等现象,[2]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需要。

2.2专业检测人员缺乏

我国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的检测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弱、发展慢,普遍缺乏专业技术检测人员,严重制约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个别仪器设备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有的在岗人员甚至原来就没有从事过农产品检测工作,专业检测人员缺乏,即使有个别农学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检测技术培训,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检测质量和水平。[3]某些检测工作者未经长期的工作积累,缺乏检测经验,责任心不强,导致产品检验报告原始记录不规范及检测结果的判定不严谨等问题。

2.3检测体系不健全,机构布局不合理

目前,仍有许多基层的地方还未建立农产品质检机构,建立农产品质检机构的,在乡镇上未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以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未配备农产品快速检测仪器,尚未构建覆盖基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网络体系。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质检、工商、卫生、食品、农业等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均具备监管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多、力量分散、机构设置重复、布局不均衡不合理等现象。

2.4设备陈旧老化,资金投入不足

各级政府财政对基层质检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造成基层质检机构陈旧老化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开展新检测技术比较困难,检测技术水平也不高。有些设备多年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功能不稳定,无法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存在严重的检测风险。有的质检机构虽配备了较新的仪器设备,由于经费不保障,日常检测工作也举步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基层质检机构检测工作的开展和其职能的有效发挥。

3加强基层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对策

3.1全面提升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的检测能力

加强基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能力建设。对检测实验室实现科学化管理,加大快速检测的频度,实现覆盖当地特色产业的常规检测项目,有效地实现实验室检测和快速检测的结合。统一配备常规检测仪器,实现标准化管理,引导市场强化检测工作,及时发现不合格农产品,阻止其进入流通领域以保证食品安全,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3.2注重人才引进和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和培训

基层质检机构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专业的检验检测人员,充实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组织质检队伍积极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对专业监测技术人员重点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规监测项目知识、操作技能、快速检测技术技能等技术培训。积极争取建立指导与帮助机制,即上级检测机构对基层检测机构有技术指导和帮助的义务,基层检测机构定期派遣人员到上级检测单位交流学习,还要加强与同级检测机构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提高检测机构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技能,打造一批精干、高效、懂业务的基层质检队伍。

3.3推进基层农产品质检体系检测,布局合理的检测机构

根据基层的特点,积极推进基层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形成以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为骨干、乡镇(生产基地)监测站为补充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体系,覆盖基层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生产区、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区域。需要充分利用基层现有的农产品检测机构,整合分散各部门的资源,建立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机构,是检验机构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检验机构市场化的趋势。

3.4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检测设备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7

1.1安全防护装置与强制性标准不符

首先,根据《农林机械关于安全的第1部分总则》相关规定,裸露在外的危险运动件必须要加设相应的防护装置。而有些农机产品裸露在外的旋转件没有防护装置,或者防护装置的强度以及刚度不符合要求。其次,防护装置安全距离不合要求。农机产品的防护装置若采用刚性网,或者采用栅栏时,其防护罩的网孔过于大,安全距离的预留不够。那么,手指很容易透过网孔接触到运动件,从而造成伤害。最后,有些农机产品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者装置不符合规范。如果防护罩太小,就不能有效地罩住转动件。如果转动件(链轮、带轮或齿轮)进入啮合区,并且没有防护装置,也就是说局部防护不到位,很容易对人身造成严重的伤害。

1.2安全标志不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

(1)安全警示标志未明显在危险部位标识。按GB10395.1的规定,即使机器采用安全设计和防护装置,但是仍有潜在危险存在时,则必须在机器醒目位置处标注相应安全标志。如发动机排气管等发热部件应设相应危险警示标志。(2)有关强制性标准要求安全警示标志须永久性存在。安全警示标志应在使用寿命内具有可视性,即使日晒雨淋也不褪色且不脱落。(3)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安全操作的内容缺失。或者产品说明书中明示担保写得不够明确,使得有些指标过高而误导消费。

1.3重要部位连接不符合标准要求

一些高危险农机具的重要部位没有按照要求使用高强度的螺栓。农机具工作时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容易松动从而对机体造成危害,对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造成农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对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标准理解偏差导致产品不合格

由于企业对GB10396一1999规定的农机危险图形总则理解片面,使得实际操作时安全标志危险图形和颜色不符合规定,最终导致不合格产品的出现。有些农机生产者不懂工艺、安全和标准这些方面的知识,在编写使用说明书时,把有关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编写得缺东少西,含糊其辞,使得说明书指导农机产品正确使用的实际效用微乎其微。

2.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安全防护技术要求

很多农机制造商,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很有限。但是为了争夺市场就放松了质量的检测。材料上以次充好,制作防护装置本该采用强度刚度较好的材料,却私自降低要求用了质量较差的代用料。本应是全防护的只采用了半防护,本应是半防护的而没有防护。这些私自降低安全防护要求的情况屡禁不止。

2.3主管部门与检测机构把关不严

农机产品的管理应该有新的探索,发展也应有新的创新。应该加大质量检测部门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通用检测设备。大力培训相关检测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增大对伪劣农机产品的检查力度。及时反馈产品质量问题,使生产企业能及时改善产品质量,从源头上控制伪劣产品流入农机市场。另外,目前农机市场缺乏专业的宏观调控,所以市场运营会有些零乱,目标不明确。主管部门应明确监管职责,对那些假冒名牌产品冲击市场的小企业应采取手段坚决予以取缔,规范市场管理,完善市场质量监督体系。

2.4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

一些个体农机生产企业和私营业主受利益驱动以次充优。单纯地追求农机产品只要好用就行,产品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他们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漠视产品质量,不但使农机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机新产品的开发。

3完善农业机械质量安全的建议及相应对策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8

1.1与食品接触材料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本次普查中,仍有两家企业的磨浆机产品,与豆浆接触的铸铁壳体未经防锈处理,其中氧化铁对人类肝脏有损害。

1.2产品能效指标差的问题比较突出

具体表现为千瓦时产量、产品小时生产率低于标准要求。千瓦时产量是反映整机性能好坏的综合性指标。例如,镇江某企业生产的FDM-Z100型磨浆机的千瓦时产量只有10.5公斤/(千瓦•小时)而行业标准要求为≥40公斤/(千瓦•小时)。小时生产率是反映该产品在相同时间内加工量的多少,也是用户在购买磨浆机时比较关注的技术指标。

1.3产品密封性差

由于磨浆机工作环境直接接触水和电,产品密封性非常重要,良好的密封性防止电器短路,操作者触电,保证人身安全,同时也能减少因外溢大量豆浆而造成浪费。

1.4磨片间隙调整弹簧质量差

磨浆机正常工作时,定砂轮片和动砂轮片之间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间隙,而且还要通过定砂轮对大豆施加适当的压力,才能保证磨浆机对大豆具有良好的磨削效果。而这个合理的磨削间隙和压力均是通过定砂轮上方的调节弹簧来实现的,因此,要求调节弹簧应具备良好的弹性和足够弹力。

1.5接触环带达不到标准要求

接触环带是反映磨浆机产品一对砂轮片安装质量的好坏。

1.6部分产品的配套电机质量差

电机是磨浆机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磨浆机整机质量。一是电机实际功率达不到标注功率值,磨浆机工作时超负荷严重。二是用价格较低的普通钢板代替电机铁芯的矽钢片。三是用铝线代替铜线制作电机转子。这些偷工减料行为,不但造成电机发热,其耗电量会大大增加,使磨浆机的千瓦时产量等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

1.7关键零部件质量问题较多在用户调查中,磨浆机关键零部件质量差的问题用户反映比较强烈。其中砂轮片投诉是重点。

2质量安全状况问题的主要原因

2.1行业总体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停滞不前

分离式磨浆机从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大规模生产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磨浆机生产企业无论从产品的技术更新,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差距,磨浆机行业很少企业有专职的设计团队。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是豆制品消费大国,十几亿人餐桌上的豆制品均是直接或间接由这样的磨浆机产品加工的,而且暂时没有更好的设备取代。

2.2行业安全卫生意识差

普查中暴露出磨浆机产品安全卫生指标不合格率较高,表明磨浆机行业普遍存在企业和用户的安全卫生意识较差。据了解,目前我国磨浆机生产企业中有能力对原材料材质进行分析化验的屈指可数,而产品的低利润使行业过早陷入价格战中。

2.3零部件市场缺乏监管,存在问题多

普查中暴露出磨浆机零部件质量差是用户反映突出的问题。我国磨浆机保有量大,砂轮等主要零部件随着机器的使用需要经常更换,市场需求量巨大,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大多数用户都在附近的农机商店、农机加工点甚至是上门推销的个人处购买,也造成了大量作坊式企业从事磨浆机零部件的生产的局面。这些企业采用低劣的材质简单的工艺粗制滥造,是造成磨浆机零部件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2.4监管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完善

普查中暴露出磨浆机诸多质量问题,表明我国目前的农机监管体系和监管力度都还不够。但就目前而言,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如农业机械化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多个层次全方位的监管。如果真正做到全方位监管,我国磨浆机行业质量安全水平将有大幅度的提升。

3加强质量安全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强安全普查的力度

加强磨浆机产品的安全普查频次和力度,监控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并通过监督管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等环节,以达到迅速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3.2建议有关部门依法对产品加强管理

建议有关部门对产品加强管理,敦促企业依法采用国家强制认证产品进行磨浆机生产,并在标准中规定企业需在使用说明书等产品明示文件中写明选用电机型号、生产厂家、3C认证编号,砂轮型号、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编号。这样既能规范产品质量,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又能为用户更换零部件提供方便和依据,还能让国家为保障人身安全实行的强制认证政策在此产品中发挥最大效力。

3.3修订产品标准,完善标准体系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9

在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健康绿色生活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发展绿色食品成为全社会的消费趋势。四川省近年来绿色食品也得到很大发展,2013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139家,新增产品377个。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2013年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为8674万美元。在绿色食品不断发展中,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何进一步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就成为热点议题。

2理论基础

2.1绿色食品供应链

绿色食品供应链是对供应链内容的丰富,指从绿色食品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有机组合的整体。绿色食品供应链主要是以各个供应链环节的协调组合,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目标,推动相关策略、预测生产为主,以采购、生产及物流配送的稳定来降低综合成本。绿色食品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差异不大,但是其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包括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商、绿色食品物流商、绿色食品专卖店及超市等主体,具体如图1所示。

2.2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时间较短,在加入WTO以后,四川省绿色食品遭遇了很大挑战,特别是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绿色产品出口遭遇很大挑战,在相关政府报告中也指出必须抓好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检验检疫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等,为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提供了借鉴。国内外针对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方法研究较多,本文结合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方法(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简称HACCP)对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具体如图2。针对绿色食品安全监控点的把握,主要从法律、检测、认证、市场准入及信用等五个角度展开,但是需要从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四个环节展开,形成立体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3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现状及困境分析

3.1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

(1)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创建国内绿色食品原材料生产基地55个,总面积为754万亩,总产量达到939万t。同时成功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个,种植面积25万亩。全省种植覆盖至1226个乡镇,绿色食品种植农户300万户,为农户户均增收500元。(2)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质量安全追溯是其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很大发展,覆盖范围达到93个县、203家企业、820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企业为93家,占比为45.8%;绿色食品类别为545个,占比为66.5%。绿色食品的安全追溯体系得到很大完善。(3)优化绿色食品营销方式。营销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四川省也高度重视绿色食品营销工作,并不断扩宽绿色食品营销范围,组织四川省知名企业参加了莫斯科国际食品展、2013年中国青岛绿色食品展销等活动,成功举办“四川省阿坝州‘川藏高原’绿色农产品推介会”,使四川省绿色产品营销环节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4)加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为了提升四川省绿色食品的市场地位,提升市场公信力,建立四川省绿色食品品牌,2013年四川省抽检或专项检测绿色产品达到1291个,合格率达到99.3%,其中防腐剂、三聚氰胺、标准化基地产品、甜味剂等专项抽检都实现了100%的合格率,对于抽检过程中遇到的不合格及违规行为给予严格处理,在维护四川省绿色食品公信力,塑造品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2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面临的困境分析

(1)绿色食品生产供应环节。四川省绿色食品起步较晚,作为农业大省,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中存在巨大的优势,包括土壤环节、江河水质、空气指标等。但是在实际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对绿色食品种植环节的重视程度较低,部分绿色食品生产种植基地使用化学元素、农药利用存在很大问题,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农药超标,如砷、铅、铝等重金属超标问题时有见诸报端,是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也是面临的困境之一。(2)绿色食品加工、物流环节。从加工环节来看,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43家,但是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在四川省农业产业化中占比却相对较少,仅在20%左右。数据显示四川省绿色食品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国际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企业却相对较少,仅有得意绿色食品集团、巴三娃绿色食品集团等少数绿色食品加工集团,大多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与此同时,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精加工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绿色食品加工均为初级加工,品牌意识较弱,绿色食品生产规范程度较低,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落后,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微生物或化学元素的污染,从而引起四川省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物流环节也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绿色食品对物流具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要求物流工具干净、耐腐蚀、干燥等。但是在实际物流过程中,四川省绿色食品的物流工具严重匮乏,缺乏专用的绿色食品物流工具。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容易腐败的特性对物流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当前冷链技术发展与运用还相对滞后,四川省大多数绿色食品运输都在常温下进行,导致绿色食品在物流过程中就发生腐败变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四川省绿色食品的质量。(3)绿色食品营销环节。根据四川省商务厅及四川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数据,四川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有三大产品,分别为机电产品,轻工纺织品和农产品。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采取的绿色壁垒直接引起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滑。资料显示全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上述三大产业中,农产品出口企业近九成遇到过绿色壁垒,每年直接损失约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在2013年的通报中,对四川省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最多的是欧盟、日本、美国,占95%以上,在这其中欧盟为42%,日本为30%,美国为23%,可以看出我省农产品虽然在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却是遭到国外绿色壁垒最多的产业。与此同时,绿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也讳莫如深,如果难以形成良性营销环节,绿色食品遭遇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消费者的忌惮。

4应对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困境的对策分析

4.1完善绿色食品供应链生产种植环节监控

生产种植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起点,必须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环节的监控力度。首先,提升绿色食品生产种植者绿色种植理念,提升绿色食品意识,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合理选择绿色食品生产种植模式,提升绿色食品种植技术,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种植保障,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生态化,从源头上监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次,引导绿色食品生产者参加绿色食品发展与生产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不断提升生产种植者的素质,在生产种植过程中自觉控制相关环节,把关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绿色食品标准开展生产。再次,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的组织力度,将发展绿色食品的效益与绿色产品生产种植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生产种植者享受到绿色食品带来的市场效益,从而引导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最后,积极联合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进行检测,禁止高残留高进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强化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的环境检测,严格控制管理投入,实现生产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

4.2健全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监控

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企业是该过程中的关键,那么如何健全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监控就成为必然,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从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环节监控来讲,首先在绿色食品加工过程中采用清洁无公害生产方式,要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大环境的检测力度,严禁工业有毒污染物对加工环节形成伤害,对加工过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进行监管。其次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加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绿色食品加工的技术含量,打破现有的初加工问题,形成深加工、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形成健全的产业监控体系。最后健全四川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与国际先进质量安全检测标准接轨,形成有效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物流环节来看,首先引导物流企业加大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引进冷链物流技术,在绿色食品物流中形成特殊的物流体系,降低绿色食品腐败变质的几率,形成技术监控机制。其次,建立绿色食品物流监控中介机构,收集绿色食品物流流向信息,并反馈到各个物流企业,形成特定的绿色食品物流机制,形成行业监督标准,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监控。

4.3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营销环节监控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10

1.1狠抓畜牧业投入品管理

一是严格畜牧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管。目前我市的兽药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分别达到GMP、GSP验收标准方可生产经营,并且定期由官方兽医对原料购入、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对发现问题的单位将依法进行处理。二是加强对畜牧投入品使用环节的监管。严把养殖场畜牧投入品安全监管,对全市3000余家规模化养殖场的建立养殖档案,签订《规范使用兽药承诺书》,督促养殖场严格落实兽药休药期制度,规范生产环节的养殖行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三是加强投入品知识宣传培训。为让每一位养殖户都了解兽药应用常识,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将禁用药物清单、休药期规定制成展板3000余个,发放到各养殖场(户),并对辖区内规模养殖场(户)负责人、饲料生产企业负责人和GSP经营店主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在兽药、饲料使用以及养殖档案填写方面的能力与水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了违法违规用药的情况发生。

1.2病死畜禽实现无害化处理

一是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我市是畜禽养殖大市,生猪、肉鸡出栏量分别达261万头,7300万只,按生猪3%、肉鸡5%的死亡率计算,每年的死猪、禽将达到370万头(只),外加取皮后的1860万只毛皮动物尸体,很难杜绝其流向餐桌的可能性。因此市政府于2013年6月初引进由山东盛世华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成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目前每日可处理病死动物尸体80多吨。二是研究制定了《诸城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遵循“属地管理、企业主体、集中处理、联防联治”的原则,明确了我市大、中型养殖场和散养户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和补贴标准,强化了社区专职防疫员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健全了我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长效监管机制。

2意见与建议

2.1加强基层监督能力建设

我市市级监督体系、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都很健全,但多数畜牧兽医管理站监督力量不强、检测体系比较薄弱、执法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百姓的需要。建议上级出台相关规定,加强基层站监督、检测能力建设。

2.2进一步明确畜产品检测经费

建议上级出台相关规定,明确规定检测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检测经费拨付的数量要根据当地畜禽养殖量和肉蛋奶的产量进行计算拨付,以此来确保抽检比例和检测项目,为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2.3鼓励整合资源推行全过程监管体制

我市是畜牧大市,仍积极开展“养殖-加工-监管-流通”为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试点,希望上级能继续完善配合相关政策,推行全程监管,有效解决分段监管弊病,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对违法行为给予最大震慑,使其不敢以身试法。

2.4整合规范畜牧业投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