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9-24 02:47:24

传统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普及的现状

1.传统文化知识匮乏。我们可以从对传统节日的看法中,窥见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情人节”和“圣诞节”一直在中学生中广泛流行,但如果询问中学生“情人节”是哪一天,70%的学生回答是2月14日,而不知道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中学生们知道“圣诞节”的来历,了解“圣诞节”的各种习俗,而对我们国家非法定假日外的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是明日黄花。许多中学生喜欢外国“情人节”的浪漫,了解“复活节”的起源,但却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严肃,“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这种种现象都是对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指陈最好的证据。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和典籍,甚至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认为不合时宜。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甚至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都没有,这就是当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漠视的一个表现。

2.传统美德观念淡薄。韩剧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中学生对韩剧中帅气靓丽的男女主角和漂亮时尚的打扮着迷,却忽视了韩剧中所体现的传统礼仪文化。仔细留心韩剧中所体现的韩国礼仪,着实令人赞叹。却不知,其中很多礼仪都是人家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在其他国家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而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却把礼仪丢得支离破碎了。目前,中学生中存在很多与传统美德不相符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师道方面来看他们在传统礼仪文化上的缺失。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民间亦有“师徒如父子、朋友如手足”之说。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究竟如何:见到教师不打招呼、视教师为路人有多少;冲撞教师,甚至在背后谩骂者又何其多也,甚至在江西还发生中学生杀害教师的惨案。除了师道方面,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反映出传统礼仪文化的匮乏,就餐礼仪、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等传统礼仪文化,中学生知道并付诸实践的很少,很多礼仪知识虽是举手之劳,但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3.对传统语言文字的叛离。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迅速普及,使人们从传统的“”发展成了现代的“键客”。一向走在科技前沿的中学生更是与电子产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各种电子传媒方式的普遍化让中学生不习惯用笔书写汉字,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网络不规范语言更使这些年龄在12~18岁,处于叛逆期,对母语驾驭能力较落后的中学生,成了网络不规范语言最大的受影响者。作家冯骥才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然而当下的中学生却反感那些乏味的文字,以用各种简写、中外语杂糅和图案化的表达为荣,比如,“不要”用“表”来代替;“这样子”用“酱紫”来表示,“一起玩”说成“一起happy”……这不光影响了中学生对传统语言文字的学习,更使他们养成了一种浮躁的心理。

二、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语文教育反思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时期,信息传播方式的便捷使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渗透进了中国社会。中学生群体正处于建构自我文化意识的年龄阶段,学校教育是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如此令人堪忧的传统文化普及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进行反思。新浪博客上一位名为“宁静致远”的博主对重庆二棉中学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状况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近10%的学生不知道有孔子这个人,知道老子的仅为66.5%,对周公更是有42.2%的人不知道。作为儒家的代表作品,也是传统文化精华的四书五经,除了教材中重点介绍了的《论语》有85.9%的人知道,《孟子》有73%的人知道外,其它几部经典知道的人均不超过半数。对传统文化这般的缺乏了解,如何能让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到认同和自豪,进而传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呢?因此,想要改变传统文化如今尴尬的境遇,从教育上来说,首先得加深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三、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著名人类学家博阿斯说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文字。”那么,不言而喻,继续维护这一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便是语文教学。怎样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措施可以尝试:

1.将汉语字词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陈建民先生在《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一书中说到:“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也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汉字从字形构成到语言的结构系统以及语言手段运用的方法都反映出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将汉语字词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紧密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既要从汉语字词的内涵中去窥视传统文化,又要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汉语字词。汉语有一套非常灵活的造字结构———偏旁部首,而这些偏旁部首又是从古沿用至今的,因此其中蕴含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羊”字旁,在古代“羊在六畜主给膳”礼俗的影响下,大部分“羊”字旁的字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都是褒义的,如善、鲜、祥、美等。又如“贝”字旁,在还没有出现金银这些等价物时,人们是用贝壳来代表财物。因此很多有“贝”字旁的字,都是与金钱有关,如:贷、赊、赔、赏等。通过字形去理解字义,理解了字义又能反过来巩固字形。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传统文化将常用的一百多个偏旁部首有目的的介绍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传统文化,也会对学生汉语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好处,尤其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上。

2.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文化经典是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内容之一,也是和语文教学结合得最为紧密的部分,中学语文教材上就有很多课文选自文化经典著作。然而,现在的中学生特别追求快餐文化,在流行文化的种种诱惑面前,中学生却将传统文化经典丢弃在了一旁。面对这个问题,莫言如此说道:“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幻想成分,你肯定看过《西游记》,也肯定看过《封神演义》这些小说,比如《封神演义》里面的千里眼、顺风耳、天听、地听,都在我们现代科学里面可以找到对应的东西,所以幻想不仅是国外才有,中国也很丰富。”从莫言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美德精神的说教,也有充满趣味的名人故事、神幻传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老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探究适合自己的引导方法。比如深圳蛇口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自己编写了一套语文读本———《青春阅读书系》。这套书籍偏重选择与古人生活联系紧密的古典小品、笔记和诗词,旨在呈现出中国人民传统生活中富有人性的一面。从书中让学生看到中华民族在大地上探索人性存在方式的辉煌努力和丰厚积淀,让国人高高兴兴地做一个中国人。这套读本因其“民间”、“人性”和一反往日经典说教的乏味,而深受学生欢迎。除了编写读本,语文老师也可以开设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对学生阅读加以引导,使学生在阅读文化经典中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也让中学生为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

3.重视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和修养。我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了应对传统文化缺失的出路,新课标和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实施。但是面对这个神圣的使命,我们不得不反问一下自己:我们的教师自身具备这种文化底蕴吗?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青年逐渐成为了教师队伍的主体。然而他们的工作经历有限,对于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经验往往知之不多。而且,现在语文教师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本身就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他们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就不多,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说不上深厚,在平时生活中,也很少花时间对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进行学习。对于《大学》《中庸》《礼记》《尚书》这类书籍,我们的教师也一般兴趣不大。除了课本上有所涉及,几乎不会再给给学生多余的讲授……这些都极容易致使母语教学应有的本色和本真淡出,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不足,缺乏文化底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该是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一个中学生心目中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往往折射在他的语文教师的气质修养、文化底蕴上,语文教师若能充满激情、如数家珍地向学生介绍这些精神资源,学生一定会深深折服并进入阅读的自觉状态。因此,在传统文化传承这一历史使命面前,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发地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古典文学修养,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这一伟大重任。

总之,在这个流行文化与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越来越失去地位。在最能培养品性的中学时代,要在青少年心目中确定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是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语文学科。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入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大精深,才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作者:曹明琴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