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研究

时间:2022-05-25 10:13:50

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研究

摘要:鉴于在当前语文新课改的大形势下,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或惟多媒体是用;或不惜成本制作各类教学课件;或教案照搬上课件,上课只按鼠标;或大量展示画面,以同名影视作品的播放取代语文教学,都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始终只是支持语文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合理使用,因文而异,当用则用,宁简勿繁,追求实效,还要恰当引申,简要总结。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师

随着教学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不少语文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认为,教育的现代化必须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依托,没有新技术运用的教学就不能算作合格的教学。于是,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下,语文教学在使用多媒体方面出现了下述一些误区:一、惟多媒体是用,惟多媒体为主角,每教必用多媒体,凡课“触电就灵”,结果是传统教学过程穿上了多媒体的外衣,课堂成了单纯的课件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在对新运作形式的观看中,学生并没有抓住“理解与恰当运用本次教学涉及的语言文字”的本体任务和内容,多媒体效果还不如普通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在当前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就算教学硬件样样具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也没有必要做到节节课都用多媒体。二、不惜成本制作各类教学课件,定思路、查资料、写脚本、找背景、选字体、编程序少则几十小时,多则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有的程序自己不懂,还要请专业老师帮忙制作。废寝忘食把大量的人力、时间、精力用于课件设计上,而花在提炼精要的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已有语文知识基础和关注重点、选择设计教法上的时间反而不足,结果舍本取末,华丽的课件“花花绿绿”,“热热闹闹”,学生或只欣赏美丽的画面,或因与展示内容心理距离过远,活动不起来,冷眼旁观,不仅增加了教师自身负担,也浪费了学生课堂上本来就不容易集中起来的注意力和耐性。这样的准备方式,在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本不具备日常有效性和普遍可操作性。另外由于相当多的语文教师都不能纯熟地操作课件制作软件,而专业计算机教师又不能真正的了解语文教学,加上软件特点和网上搜集素材的局限,语文教师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在课件中完全随心所愿地实现自己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设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隔靴搔痒”,费时费力,语文教学的灵活度、深刻度却很难达到。三、教案照搬上课件,上课只按鼠标。有的老师把一篇课文的课件设计为封面、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导入新课、课文朗读、课文分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件封底、补充资料等环节,所有能用电脑展示的内容全部“灌”入电脑,教学时教师变成“机械师”,只需点击鼠标或键盘,课件便按顺序“播放”各教学环节,学生看得目不暇接,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四、大量展示从网络上下载的各种绚丽多彩的画面,以具体直观的的图像代替优秀文学作品创造的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以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统一学生的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实际上语文的特点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阅读品味而形象。五、以同名影视作品的播放取代语文教学。有的老师讲到《赤壁怀古》,正好国内热播电影《赤壁》,就干脆给学生放一放,帅哥美女、战争爱情,视觉盛宴!美其名曰“教学创新”。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的做法,毕竟作为词的《赤壁怀古》和作为电影的《赤壁》在表现手法上是不一样的,在表达的主旨上更是大相径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作为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始终是支持语文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解决的问题,如快捷引进传统方式无法引入的影视、图像等背景材料,便于突破重点、难点。第二,缩减了传统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板书或描述介绍的时间,字迹更加清晰整洁,提高单位教学时段的效率。第三,通过对文字、图片、声音综合直观地展现,突破时空界限,给学生提供不可能样样亲历的具体可感的声形光色形象,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直观体味作品意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生活体验,提高认知度和鉴赏能力。但正如美国学者克拉克说的:“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用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一样。”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能只重视形式,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工具性,摆正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努力寻找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注意实际教学效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自身经验,笔者认为现行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因利乘便,合理使用

教师追求现代化的意识虽然值得提倡,但任何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从设备条件和教师精力两个因素来看,不管什么内容,不管是否需要多媒体,都一股脑儿的用,让多媒体一统语文课天下,客观上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益的好坏,绝不是看有没有用多媒体,更不是看有没有用高级的多媒体设备。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片、录音机、自制卡片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上出好课。如果教师简笔画功夫了得,单用线条勾勒文学作品人物的形象,无论是采用小黑板还是幻灯片,都更简便易行,容易抓住教学重点,比从网上找来一些往往并不太对应的图片,效果会更好。谁能说丰子恺、丁聪、方成的漫画不比摄影照片更为传神呢?大量的语文实践也告诉我们,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人文思想的熏陶不能光依靠现代化教学“武器”,更依赖语文教师或富有文采的滔滔雄辩,或深情绵绵的娓娓叙述,牵引学生灵魂沉醉于字里行间,流连与墨韵书香。

二、因文而异,当用则用

美国教育家埃根谈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内容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份量,而文学是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物,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具有间接性,因此文学审美也不如别的艺术形态(如美术、电影等)审美那样直接、鲜明、强烈,但这种局限性反而便于读者挖掘更丰富、更深刻和更广阔的审美意蕴,读出自己的感悟见解。文学之妙,妙在意会,要真正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妙趣和蕴含的深邃哲理,还得回到对文字信息本身的阅读上来,靠学生自己去读、去悟,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新画面,以自己的再创造活动去“各以其情而自得”,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图像信息永远达不到文字信息的广阔程度,若过分依赖多媒体堆砌几幅画面来代替学生阅读、想像再造,无疑是对该类别语文内容教学基本规律的背叛和庸俗化。语言学和文艺学理论告诉我们,典范文本(如诗词、话剧的精彩对白等)的内蕴是无限丰富的,音韵美很大程度上是靠直觉来感悟的,抽象的概念和语言分析根本就无法穷尽描述,即使费劲描述出来了,其原有的动人魅力也可能被破坏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那些事理型、逻辑性很强的内容适宜使用课件,音乐性强的诗歌、饱含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话剧对白等语文内容,只需通过放录音,让学生感悟其和谐的韵律和节奏感,通过反复朗诵甚至背诵,品味咀嚼其深厚的内涵,将基本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在当今影视图像泛滥成灾的时代,避免时时、处处跟着课件走,抓住朗读这个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中非常玄妙、微细的声情,将是对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好于单纯课件的分析。

三、宁简勿繁,追求实效

用最简单的设备、最便捷的手段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应是我们始终追求的境界。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还是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阅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再加上以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和交往为背景的有意识读写训练,从而有效达到新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只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步骤,只要用简单的设备手段能够完成的事情,没有必要让其复杂化。与讲课环节相关的材料可能很多,但这些材料之间区别甚微,这时就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者文字材料,不能把课堂时间浪费在对同一主题的重复解释上。正所谓,“弱水三千,我仅取一瓢饮。”语文教学中的课件演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必须有教师在场讲解或引导,如果屏幕上的文字显示太多,学生会分散注意力去阅读文字显示和提示,还会打乱教师的讲解。为了突出重点,并使画面简洁,教师用的程序(如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等)在显示中应尽量不出现或少出现,教师可以用语言来完成的内容和流向提示就坚决不要纳入课件展示。设计时,还要力求可把同一课件用于不同场合,以扩大适应性。

四、注意调控,恰当引申总结

不论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需要教师不断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调整。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为语文教师能及时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加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适时发出控制信息,对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合理调整和改变。而调控的主要方式是引申和总结。多媒体材料不论短长多少,若不能恰当引申,便不能很好的与教材文本进行关联,就可能和教材文本成为两张皮,所以教师要以精到的阐释与联袂类比进行必要的引申。每个教学环节之后还要有一个小结,整个课堂教学有一个总结,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材料和教材文本“血肉相连”,化为一体。若是没有或是总结不到位,各个材料就成为孤立分散的,仅仅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那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了。为教室信息化出力最多的苹果公司总裁斯蒂夫•乔布斯都说过:“技术解决不了教育难题。你能把人类全部的知识编入光盘,那又怎样?”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装备充其量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教学工具,其应用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快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一段适应语文学科特点、生动活泼又富有实效的语文教学是包括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内的多种教学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教育界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的热潮,对此要有坚定清醒的认识,在认真关注并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本着服务于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探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规律特点,切实把语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王明利 单位: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