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论文

时间:2022-08-18 09:26:00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论文

一、书面与口头相结合的交往效果最好

美国心理学家T.L.戴尔对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三种交往方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交往效果最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讨论,不仅教学生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同时,这种口头教学与书面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调练,无形中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口头表述能力,都在进行训练,这种训练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着明显的好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我们在小学生写作起步之初,选择了寓言作为引子。对于寓言,一般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已经十分熟悉,而且喜欢。一旦我们在课堂上提出,孩子们马上会七嘴八舌地,抢着讲述那个他们所熟知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方便,而且也能表现自己,所以,在他们眼里,让自己来讲述这样的小故事,是件十分光荣的事。正是在孩子们感到十分乐意之中,我们的写作教学已经不知不觉地跨出了第一步。

接着,我们继续让大家自由地发挥,展开讨论,并要求他们相互补充、纠正。然后,在形成一个个稍有不同,又都已经较为完整故事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求每个孩子们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于是,一篇篇由孩子自己加工、用自己的笔写出来的“作品”就产生了。

然后,我们及时让孩子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交流。当他们一个个争相朗读着自己编写的故事,并七嘴八舌地进行批评之时,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来了。他们会突然感到,写作好象并不十分困难。对于一个初学作文的孩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为重要呢?

最后,在经过短短的一个阶段的操练后,我们再提高训练难度,要求孩子们把短小的寓言故事进行扩张,要他们给自己写的简单的小故事添油加酱,增加一些细节,开展一些对人物的描写与刻划。在这绘形绘色的讲述当中,引导学生尝试着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展开具体的描绘。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讨论出来的内容写入文章。因为这样一种从梗概到具体的训练过程,同样也是建筑在饶有童趣的基础之上,所以对孩子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就在这从动笔的反复练习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已经把不少的写作技巧学到了手。等到他们能比较自由地运用这些写作方法之后,他们已经懂得,怎样把文章写长、写生动,渐渐地也绝不再会为作文字数发愁了。

二、让儿童学会模仿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从而使他们的“表象能力逐渐得到增强”。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所以我们在组织小学生作文起步之初十分注重写作的模仿性操练,并围绕以下三个环节展开模仿性操练:

第一,我们先引导孩子在现成的寓言、童话中展开更换人物、角色的讨论。比如,我们让孩子先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天鹅、龙虾和棱子鱼》这一外国寓言故事,然后启发他们,能不能把这三个角色换成其它三种动物,比如燕子、鲤鱼和青蛙。一旦孩子进入到活动中,他们的兴趣就来了。七嘴八舌之间,新的故事也就“创作”出来了。但是,只要老师点拨一下,他们也马上会发现:他们“编”的故事,还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第二,我们再要求他们把自己模仿的作品中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并加以纠正。经过讨论,他们会发现:一旦人物变了,故事的细节也应该发生变化。象原来的故事里,龙虾是倒着拉的,所以帮了倒忙。可是如果改成青蛙,就得改成一跳一跳,才不能和大伙齐心协力。等学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新的一轮讨论也就已经开始了。

第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把更换了人物的新的故事写出来。就是这样的反复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中把模仿中的变化学到了手。在这样的训练中,我们还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成的资料,比如用《龟兔第二次赛跑》作引导,启发他们加深对模仿与变化的理解,然后再尝试、讨论改写《龟兔第三次赛跑》。我们先让他们议议,相互启发、补充,最后逐渐悟出些与书本上的故事不同的东西来。在这一训练中,有时会冒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来。

更多的时候,我们拿一些出自孩子之手的作品,请他们出主意,想想法子,进行改编,引导他们从改变时间、地点、人物,改变事情的经过等办法,讨论出全新的故事来。这样的操练,既饶有趣味,又可以轻轻松松中,指导学生学会推陈出新、学会创造。比如,我曾经看到一篇题为《请太阳公公吃棒冰》的想象作文。我就拿它向学生作介绍,并提示:能不能把太阳公公改成月亮,或者是其它的东西?能不能把请它吃棒冰,改为吃其它的东西?经过启发、引导,学生很快就“顿悟”过来,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太阳可以改成月亮;有的说,太阳可以改成星星。有的说,让月亮喝酒;有的说,给星星吃药……七嘴八舌中,便出现了象《请月亮喝酒》、《快把星星擦擦亮》、《今年的夏天真过瘾》这样的一组分别发表在《解放日报》、《童话报》和收入全国征文获奖作品集《紫荆花》(中华青少年文学基金会主办)的好作品。

心理学家柯里认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缺乏积极性。”所以,模仿中的创新,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发表一篇作品、获一次奖,它甚至对于学生的人生,有时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让幻想展开翅膀

只要看过世界童话名著《吹牛大王历险记》,没有人不会被作者妙笔生花惹得捧腹大笑,当然再也不会有人来指责: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地写真实的东西,却要信口乱编?

可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需要靠编些故事,来弥补生活经验不足的刚刚起步学写作文的日子里,无论老师家长,都不会允许他们在文章里虚构,更不用说是象吹牛大王那样漫无边际地学着吹牛了。也许,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写真人真事,才会培养孩子说真话、做老实人。至于虚构,这样“胡编乱造”岂不是在培养小孩从小说谎、吹牛?这样做岂不会危及到孩子的成长?其实,象这样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特别“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即是一个由他构成的并能服从于他意愿的信号物体系,这也就是作为象征性游戏特征的象征体系”“象征性游戏不仅是实现对个体自己的一种同化作用,好比一般的游戏那样,而且通过象征性‘语言’,使同化作用成为可能并得到强化,而这种象征性语言是由个体自己发展形成的,且能按自己的需要加以改变”。对孩子来说,“象征性游戏是把现实同化于儿童自我和自己的愿望之中,日后朝着有组织的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发展,这两者标志着象征的客观化以及自我的社会化”。正是因为孩子有这样一种天性,他们就也很喜欢自说自话编编故事,有时也会吹吹“牛”,比如,他们用粉笔在地上划一个圈,自己站在里面,就说是乘在船上。这是孩子们的一种天性,同时也是一种对于他们思维想象有益的锻炼。所以,对于大人来说,只要让孩子明白,作文编故事、吹“牛”和生活中的说谎之间的区别,以及作文中“吹牛”的意义,那么,根本不用担心,写作训练中的“吹牛”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什么坏的影响。

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我们第一步先引导小学生在学习写作之前,了解一下什么是“吹牛”。我们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吹牛大王历险记》,让孩子对这种海阔天空式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吊起他们胃口的同时,让他们了解这种幻想对于科学发明的作用,对于科学发明的作用。

第二步,我们就专门组织课时,让孩子学吹牛大王,发挥一下大胆的想象、舒展一下幻想的翅膀。在教“吹牛”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让他们在自娱、自乐式的“梦想成真”的游戏的同时,将想象与身边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与身边的事联系起来。为此,我们有时还借助一些科幻漫画之类,让孩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依托,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这些内容,吹牛、编故事写成童话。这样一来,孩子操作也就省力多了。

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一旦冒出了好的点子,我们的第三步训练就开始了。先让大家集中起智慧,把这个好点子编成有声有色的故事,再分头把故事写出来。由于这样的训练十分有趣,所以,往往会意外地冒出些好的作品来。比如,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奇奇的神奇锅》、《爱时髦的老山羊》、《老天请我吃烤鸭》等,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此类的练习有时我们还采用“接龙”的形式,就是借助别人吹的牛(童话),继续吹下去这种游戏会让孩子高兴得乐此不疲,并且也确实因此出现了不少由学生自己原创的作品。象发表在《童话报》上的《破碎的月亮》、《聪明狗滑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因为写得轻松,对学生写作兴趣、创作能力的提高也有特别明显的作用。

四、引导儿童脱离自我中心,主题先行,相辅相成

据皮亚杰等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之间语言交流的功能,对于孩子来说,最初“是一个人‘独白式’的谈话或是几个人‘集体性的独白’,在这种谈话的过程中,每个儿童只对自己讲话,并不听取别人讲话(这就是自我中心语言)”。对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他正“经历着一个过度时期,就是说,从各个领域中以儿童自我为中心向脱离自我中心过渡。这种脱离中心化同时表现在认识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儿童脱离自我中心主义,教会他们以文章为中心,主题先行。具体做法是:我们先给学生一个支点,一个构思故事的主题,让他们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思想、讨论,学着编“有意义”的故事。

这一阶段的教学,我们大致分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先向学生介绍一两个主题十分鲜明的寓言或者童话,并着重介绍这故事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慢慢地领悟。然后,再介绍一篇同样特色的小故事,回过头来让孩子找出这个故事的主题。这样的讨论搞不好会显得枯燥,所以要特别精心地加以策划。

第二,在学生对主题与故事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下水”。当然,这种规定的主题,只是一些十分浅而易见的做人的道理、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等。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就让小孩十分能够理解的道理出发,结合一些现成作品,让他们自己展开思想的翅膀,编织故事。

第三,一旦出现了好的苗子,也就是说,有了一个似乎可以表现这个主题的小故事时,虽然,它这时还只是理出一个故事轮廓、梗概。我们及早让学生一起来讨论这个故事,在主题与具体的细节上下功夫,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等,把故事写活。在讨论当中,有时往往会冒出一些好的故事苗子来。老师只要及时发现,因势利导,便会在讨论的基础上,产生出确实不错的作品来。比如,发表在《童话报》上的《磨尖了嘴的丑小鸭》,就是从“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的讨论中冒出来;另一篇《穿新衣的风筝》,则是在要求用“不要不听别人的劝告”这一道理编故事时产生出来的。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本。

2.[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版。

3.《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本。